专家信息:
王强,男,1965年3月生,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九三学社中央农林委委员,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大宗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农业部“粮油加工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领军人才,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中国食品学会功能食品分会副理事长、“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Bioactive Carbon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NPJ Science of Food》编委、《Journal ofIntegrative Agriculture》食品栏目主编。
长期从事粮油加工与营养健康领域科学研究。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基础研究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和2019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2012年ICC最高学术奖、2014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9 项),软著12 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 项,出版著作12部(英文专著3 部),学术论文330余篇SCI 120 篇、JCR一区57 篇,培养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100多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7月, 莱阳农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9年7月,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5-1998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获博士学位。
1989-1995年9月,莱阳农学院食品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8-2000年4月,中国农科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2003年3月,中国农科院食物资源加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2003年3月至今,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业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
2.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功能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3. 中国食品学会功能食品分会副理事长。
4. 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委员。
5.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6.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 中国农科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8. 《中国粮油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9. 《Bioactive Carbon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编委。
10.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
11.《农产品加工(创新版)》主编。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招生情况:
博士招生专业:农产品加工利用 研究方向:粮油加工利用
硕士招生专业:食品科学 研究方向:食品化学与营养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60多人。
研究方向:
1. 粮油加工品质评价与过程控制。
2. 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3. 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
阐明粮油原料加工适宜性分子机制;揭示粮油加工品质形成与变化机理;构建粮油加工品质过程控制模型与调控机制;形成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示范(2001BA501A15)。
2. 科技部“十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功能食品技术研究与开发(2001DFBA0007)。
3. 国家863计划课题:农畜产品中高附加值天然产物高效提取技术与产品开发(2001AA248011),2001。
4. 农业部重大技术推广项目:花生加工关键技术推广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示范,2007。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酵母甘露聚糖构象变化与免疫活性增强机理研究(31171651),2012。
6. 社会公益专项“主要农畜产加工品质评价技术研究”(2005DIA4J035),2005-2007。
7.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要杂粮加工品质评价系统及加工适用性研究”(2006BAD02B01),2006-2010。
8.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花生功能性短肽加工技术中试及产业化生产”(2008GB23260385),2008-2010。
9.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花生浓缩蛋白改性及其活性肽制备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05A01-09)”,2006-2008。
1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大宗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200903043),2009-2013。
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杏仁、核桃仁的油和蛋白联产技术及蛋白下游产品开发”(2011BAD27B02-02),2011-2015。
12.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花生短肽、酵母β-葡聚糖功能性评价及检测技术研究”(2006BAK02A07-2),2006-2008。
1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食用农产品加工适宜性评价及风险监控技术研究示范”(2012BAD29B00),2012-2015。
14.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农副产品中功能成分制备关键技术合作”(S2012ZR0302),2012-2015。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压微射流处理甘露聚糖分子构象与流变学性质变化及其机理”(31271835),2013-2016。
16.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龙眼加工特性研究及功能性评价”(C02021005),2008-2010。
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2016—2020
18.国家科技创新工程: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2013—2020
19.兵团科技攻关项目:新疆花生加工提值增效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2018—2020
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压微射流处理甘露聚糖分子构象与流变学性质变化及其机理,2013—2016
科研成果:
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省部级鉴定成果11项。
1. “功能性花生蛋白及其组分制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2年中国粮油学会科技一等奖。
2. “新疆杏子主栽品种品质数据库建立和贮运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3. “粮油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曾获得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颁发的最高学术奖—HaraldPerten Prize。
4. “稻米及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稻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 “低温压榨花生油与功能性花生浓缩蛋白联产关键技术研究”于2007年12月通过了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该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并于2011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粮油学会2013年科学技术一等奖。
7. “花生功能性短肽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于2007年1月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成果鉴定,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于2009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8. “花生低温压榨制油及饼粕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于2012年8月31日获得中国农学会成果评价,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
9. “杏仁功能性短肽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1年5月30日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
10. “龙眼多糖制备关键技术创新、结构表征与功能评价”于2011年5月30日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
11.“酵母β-葡聚糖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于2007年1月15日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
12.“新疆杏子主栽品种品质数据库建立和贮运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于2011年3月通过新疆科技厅成果鉴定。
13.“燕麦降脂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于2005年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
14.“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筛选”于2005年9月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论证。
15. 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
(1)植物蛋白及其制品名词术语标准(NY/T 2535-2013)
(2)食品通用良好操作规范(GMP)
(3)谷物及其制品中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NY/T2006-2011)
(4)加工用花生等级规格(NY/T 1893-2010)
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
(5)低温压榨花生油生产技术规范,NY/T 2786-2015
(6)花生中白藜芦醇及其四种异构体同时检测方法,NY/T 3346-2018
(7)花生热鼓风干燥技术规范,NY/T 2785-2015
(8)花生中氨基酸含量测定-近红外法,NY/T 2794-2015
出版著作12部(英文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 120篇、JCR一区57篇。
代表著作:
1.《粮油加工适宜性评价及风险监控》,科学出版社,2018年。
2.《Peanut Processing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Springer,2017年。
3.王强主编《花生生物活性物质概论》,2013年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王强主编《花生加工品质学》,2013年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王强主编《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2012年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6.王强主编《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2012年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7.王强主编《杏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概论》,2010年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6.王强主编《花生深加工技术》,2014年 北京:科学出版社。
代表性英文论文:
1.B Jiao, A Shi, Q Wang*, B P Binks. 2018. High Internal Phase Pickering Emulsions Stabilized Solely by Peanut Protein Microgel Particles with Multiple Potential Applications[J]. Angew. Chem. Int. Ed., 57(30), 9274-9278.
2.A Shi, Q Wang, X Chen, H Liu, L Liu, H Hu, Y Yang. 2017. Calcium-induced peanut protein nanoparticles for resveratrol delivery[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59, e6-e7
3.A Shi, B Jiao, H Liu, , Q Wang, et al. 2018. Effects of proteolysis and 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ing 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lnut protein isolate[J].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7, 662-667.
4.B Jiao, A Shi, H Liu, Q Wang, et al. 2018. Effect of electrostatically charged and neutral polysaccharides on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nut protein isolate after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J]. Food Hydrocolloids, 77, 329-335.
5.K Gong, A Shi , H Liu, L Liu, H Hu, Y Yang, B Adhikari, Q Wang. 2016. Preparation of nanoliposome loaded with peanut peptide fraction: s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J]. Food & Function, 7 (4), 2034-2042.
6.A Shi, D Li, H Liu, B Adhikari, Q Wang. 2016. Effect of drying and loading methods on the release behavior of ciprofloxacin from starch nanopartic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87, 55-61.
7.A Shi, X Chen, L Liu, Q Wang. 2017.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lcium-induced peanut protein isolate nanoparticles[J]. RSC Advances, 7(84):53247-53254.
8.J Wang, A Shi , D Agyei, Q Wang. 2017. Formulation of water-in-oil-in-water (W/O/W) emulsions containing trans-resveratrol[J]. RSC Advances, 7(57): 35917-35927.
9.K Gong, L Deng, A Shi, H Liu, L Liu, H Hu, B Adhikari, Q Wang. 2017. High‐pressure microfluidisation pretreatment disaggregate peanut protein isolates to prepar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fra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52(8), 1760-1769.
10.L Deng, A Shi, H Liu, N Meruva, L Liu, H Hu, Y Yang, C Huang, P Li. Q Wang, 2016.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ingredients of peanut stems and leaves extracts using UPLC‐QTOF‐MS coupled with novel informatics UNIFI platform[J].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51 (12), 1157-1167.
11.Feng X. L., Liu H. Z., Liu L., Shi A. M., Wang Q*, BenuAdhikari. Effects of 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ing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rachin-rich and conarachin–rich[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62, 84-90.
12. Xuan-Hui He, Hong-Zhi Liu, Li Liu, Guan-Li Zhao, Qiang Wang*, Qiong-Ling Chen.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on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eanut Protein Isolates, Food Hydrocolloids, 2014, 36:123-129.
13.Hong-Zhi Liu, Qiang Wang*.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neoplastic activitiy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annoprot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14, 17:1560–1576.
14.Li Wang, Qiang Wang*. Protein contents in different peanut varie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el proper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14, 17:1560–1576.
15. Li Wang, Qiang Wang*, Hongzhi Liu, Li Liu, et al. Determinating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 in peanut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3,93:118-124.
16.Hong-Zhi Liu, QiangWang*, Yin He. Immunoactivities and antineoplastic activitie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annoprotein,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1, 83(4):1690-1695
17.Chunyan Wang, JinqiangTian ,Qiang Wang*. ACE-inhibitory and Antihypertensive Properties of Apricot Almond Meal Hydrolysate.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1, 232 :549-556
代表性中文论文:
[1]谢汶烨, 李媛, 朱万斌, 顾丰颖, 焦博, 王强. 重组工程菌发酵生产白藜芦醇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1-16.
[2]李振源, 黄雪港, 崔颢凡, 顾丰颖, 马萨日娜, Karim GAFUROV, Ismail ISABAEV, Dilshoda SAFARAVA, 郭芹, 王强. 葵花籽粕绿原酸脱除及其蛋白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4, 45 (18): 290-298.
[3]赵赓九, 向飞, 徐绍文, 谭家壮, 汪娅梅, 王强. 不同花生品种水煮加工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指标[J].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24 (08): 422-434.
[4]崔颢凡, 刘红芝, 郭芹, 顾丰颖, 张雨, 王强.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花生蛋白组分与亚基的高通量模型建立[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4, 44 (07): 1982-1987.
[5]吴必聪, 焦博, 张雨, 郭鑫, 张誉, 罗晓红, 代蕾, 王强. 料液比对搅拌型UHT核桃酸奶品质特性的影响[J]. 生物技术进展, 2024, 14 (04): 640-648.
[6]黑雪, 刘哲, 田艳杰, 职兰懿, 刘红芝, 石爱民, 王强. 剪切与冻融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24 (05): 492-503.
[7]高建宇, 张雨, 王强, 侯旭杰, 张甜甜, 周鸿武, 邹昕彤. 花生秧替代苜蓿对育肥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畜禽业, 2024, 35 (03): 15-20.
[8]罗舒舒, 张雨, 张甜甜, 代蕾, 高建宇, 王强. 新疆不同地区加工专用花生营养成分比较[J]. 现代食品科技, 2024, 40 (02): 19-28.
[9]张甜甜, 张雨, 王强, 周鸿武, 邹昕彤, 张新国. 新疆不同果树套种花生加工品质对比研究[J]. 花生学报, 2023, 52 (04): 90-100.
[10]李闪闪, 刘哲, 职兰懿, 田艳杰, 刘红芝, 石爱民, 王强. 新型物理改性技术改善植物蛋白加工特性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23 (11): 413-422.
[11]吴超, 刘哲, 田艳杰, 职兰懿, 刘红芝, 石爱民, 王强. 粉末油脂组成与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23 (11): 435-445.
[12]职兰懿, 刘哲, 王强, 石爱民. 植物基蛋液体系构建及其特性研究[J].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13 (05): 760-770.
[13]李薇, 石爱民, 焦博, 王强. 乙酰化花生球蛋白载酶颗粒的制备及表征[J].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13 (05): 771-778.
[14]刘浩栋, 张金闯, 陈琼玲, 张玉洁, 李同庆, 王强. 植物基肉制品营养品质研究现状[J].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23 (08): 428-439.
[15]徐梦婷, 王强, 郝艳宾, 齐建勋, 张赟齐, 丁保淼, 陈永浩.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核桃品种油用性状综合评价[J].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45 (02): 235-242.
[16]王强, 张誉, 焦博. Pickering乳液生物催化体系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23 (03): 1-12.
[17]李同庆, 张金闯, 刘浩栋, 胡安娜, 蔡姗姗, 王强. 不同来源豌豆分离蛋白高水分挤压特性[J].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 (05): 224-231.
[18]田艳杰, 石爱民, 刘哲, 王强, 刘红芝, 代蕾. 原花青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23, 38 (10): 170-176.
[19]张琦, 靳亚星, 方美烟, 冯志鹏, 杨东林, 陈勇, 王强. 花生秧替代苜蓿对育肥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液生化、瘤胃发酵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5 (06): 431-438.
[20]李甜, 郭芹, 屈阳, 梁蔓竹, 张巧真, 秦晶晶, 黄雪港, 张雨, 王强. 白藜芦醇对花生油热致异构反式脂肪酸的抑制作用[J]. 食品科学, 2023, 44 (18): 34-39.
[21]刘浩栋, 张金闯, 陈琼玲, 李同庆, 王强. 植物基肉制品营养组成分析与评价[J]. 中国粮油学报, 2023, 38 (04): 67-77.
[22]胡小宁, 李甜, 屈阳, 郭芹, 李宁阳, 唐晓珍, 王强. 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凝胶油的制备及表征[J]. 食品科学, 2022, 43 (20): 63-69.
[23]张巧真, 丁雅楠, 顾丰颖, 郭芹, 屈阳, 李甜, 王锋, 王强. 乳酸保鲜即食湿面致腐微生物及生长特性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 49 (14): 250-256.
[24]李同庆, 张金闯, 陈琼玲, 刘浩栋, 王强. 酶法改性技术及其在植物基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3, 44 (05): 9-17.
[25]曹晓雨, 赵赓九, 张慧丽, 刘晓光, 王强, 刘红芝. 油炸工艺对高油酸花生品质与微观结构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22 (08): 200-206.
[26]田艳杰, 石爱民, 刘红芝, 代蕾, 刘哲, 王强.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及其运载体系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3, 44 (01): 371-379.
[27]赵赓九, 胡晖, 刘红芝, 王强. 鲜食花生品质评价和贮藏加工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3, 44 (05): 314-320.
[28]陈奕颖, 焦博, 胡晖, 伏威铭, 李薇, 任广跃, 王强. 半脱脂花生加工过程中品质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22, 37 (10): 238-245.
[29]张漫莉, 王强, 刘丽, 刘红芝. 酵母β-葡聚糖增溶改性与构效关系[J].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22 (05): 147-156.
[30]伏威铭, 焦博, 张雨, 陈奕颖, 李嗣生, 李薇, 杨洁, 王强. 烘烤条件对核桃发酵乳流变特性及风味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48 (20): 130-138.
[31]黄武, 侯晓杰, 侯旭杰, 王强.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对冷鲜猪肉脂质氧化的影响[J]. 食品工业, 2022, 43 (02): 163-167.
[32]王强, 李琳, 鞠兴荣, 赵国华, 张洪斌, 饶平凡, 汪少芸, 许小娟, 石爱民, 刘红芝. 多尺度结构变化与食品品质功能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22 (01): 1-11.
[33]张玉洁, 张金闯, 陈琼玲, 刘丽, 何宁, 王强. 鱼糜蛋白制品及其加工技术[J].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22 (01): 389-400.
[34]葛艳争, 石爱民, 任广跃, 刘哲, 李嗣生, 职兰懿, 王强, 杜祖波. 超声预处理对花生分离蛋白微凝胶颗粒结构及其Pickering乳液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2, 43 (20): 95-101.
[35]葛艳争, 石爱民, 冯新玥, 任广跃, 王强. 加工条件对食品级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21 (11): 280-289.
[36]张玉洁, 张金闯, 陈琼玲, 刘浩栋, 何宁, 王强. 水热参数组合对大豆蛋白-鱼糜共混高水分挤压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2, 43 (19): 71-79.
[37]高锦鸿, 芦鑫, 孙强, 黄纪念, 王强, 贾聪, 王瑞丹. 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八种酚类物质成分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48 (14): 218-225.
[38]陈琼玲, 张金闯, 刘丽, 王强. 高水分挤压过程中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21 (08): 350-359.
[39]屈阳, 郭芹, 李甜, 赵紫芸, 岳海涛, 杨洁, 王强. 高温花生粕蛋白基胶黏剂的制备与表征[J]. 林业科学, 2021, 57 (06): 144-149.
[40]严苏晴, 俞晓卫, 郭静科, 许明明, 陈卢杭, 王强, 柯李晶, 饶平凡. SOD强化奶片的抗氧化性及对人体经络电压的作用[J].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21 (06): 107-113.
[41]黄武, 李亚杰, 亢帅, 蒲云峰, 侯旭杰, 郭芹, 王强. 超声辅助提取花生红衣中原花青素[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42 (10): 112-117.
[42]李佳笑, 石爱民, 赵志浩, 冯新玥, 胡晖, 刘丽, 王强. 高压均质-酶解改性提高酸性条件下花生蛋白的溶解性及其稳定性研究[J]. 核农学报, 2021, 35 (06): 1356-1366.
[43]赵思梦, 于宏威, 高冠勇, 陈宁, 王博妍, 王强, 刘红芝. 花生蛋白组分及其亚基含量近红外分析检测方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 (03): 912-917.
[44]胡小宁, 李甜, 郭芹, 李宁阳, 张雨, 屈阳, 王新萍, 唐晓珍, 王强. 白藜芦醇酯化改性及其纯化表征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2, 43 (05): 374-382.
[45]杨文娟, 侯旭杰, 阿依古丽·吾斯曼, 侯文鑫, 郭芹, 蒲云峰, 王强. 超声辅助提取花生根多酚工艺优化及组成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42 (01): 107-111.
[46]严苏晴, 郭静科, 许明明, 周芳, 陈卢杭, 王强, 柯李晶, 李宇波, 饶平凡. 铁皮石斛的抗氧化性与其脏腑归经作用差异性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41 (01): 41-45.
[47]王新萍, 郭芹, 李甜, 屈阳, 张雨, 胡小宁, 胡晓东, 刘丽, 张辉, 王强. 植物中白藜芦醇提取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11 (21): 7957-7965.
[48]王新萍, 李甜, 郭芹, 屈阳, 张雨, 刘丽, 刘红芝, 王强, 张辉. 响应面法优化花生根白藜芦醇酶提工艺及不同品种含量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3 (06): 405-413.
[49]陈炳宇, 胡晖, 王强, 刘红芝. 蛋白-多糖复合凝胶性质及微观结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20 (11): 319-327.
[50]王传堂, 唐月异, 周朋, 吴琪, 王志伟, 宋国生, 王强. 花生氨基酸品质改良途径的决策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52 (06): 8-16.
[51]周加加, 梅英婷, 任霞霞, 孙彩霞, 王强. 我国葡萄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 (05): 833-837.
[52]张漫莉, 王强, 陈炳宇, 刘红芝. 多糖乳化性改善方法、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 (01): 279-284.
[53]郭芹, 陈爽, 郑佳丽, 李庆鹏, 王强, 哈益明.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亚麻酸甘油三酯热致异构反式产物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20 (02): 127-135.
[54]朱嵩, 刘丽, 王强. 高水分挤压花生蛋白素肠制备及贮藏特性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19, (22): 1-5.
[55]李宁,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生物活性肽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 19 (11): 261-269.
[56]王传堂, 王志伟, 王秀贞, 胡东青, 王强, 宫清轩, 冯昊, 杨同荣, 杜祖波, 李卫青, 李秋, 唐月异, 吴琪. 花生子仁矿质元素含量及其与主要品质指标、萌发特性和耐盐碱性的关系[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 (09): 102-109.
[57]李佳笑,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植物蛋白酸性条件下溶解性提高的改性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9, 44 (09): 59-65.
[58]赵志浩, 石爱民, 王强. 高油酸花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粮食与油脂, 2019, 32 (09): 1-4.
[59]郭亚龙, 王强, 胡晖, 石爱民, 刘红芝. 花生豆腐加工过程中凝胶质构形成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 19 (07): 300-310.
[60]袁秋岩, 刘红芝, 张健, 李利民, 吴斌, 王强. 新疆花生品种(系)蛋白亚基组成及品质特性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 41 (07): 38-45.
[61]贾聪, 芦鑫, 高锦鸿, 孙强, 朱笑鹏, 王强, 黄纪念.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不同颜色花生红衣的组成差异[J]. 食品科学, 2019, 40 (19): 46-51.
[62]夏小勇, 郭芹, 刘红芝, 胡晖, 刘俊梅, 王强. 发芽花生生产工艺、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40 (13): 346-351.
[63]李甜, 郭芹, 段玉权, 李庆鹏, 孙志高, 王强. 南眉籽油低温压榨工艺优化及理化指标分析[J]. 食品与机械, 2019, 35 (04): 186-191.
[64]陈焱, 石爱民, 胡晖, 刘丽, 刘红芝, 王强. 花生蛋白基胶黏剂应用于胶合板热压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19, 44 (01): 115-118+131.
[65]王强, 石爱民. 新理论新方法 助推食品产业向精准调控与高效制造转变[J]. 中国农村科技, 2018, (09): 30-34.
[66]王强, 张金闯. 高水分挤压技术的研究现状、机遇及挑战[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 18 (07): 1-9.
[67]郭亚龙, 胡晖, 王强, 刘红芝. 花生粕脂肪含量对豆腐品质的影响[J]. 生物技术进展, 2018, 8 (04): 330-337.
[68]王传堂, 张建成, 唐月异, 于树涛, 王强, 刘峰, 李秋. 中国高油酸花生育种现状与展望[J].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50 (06): 171-176.
[69]王传堂, 唐月异, 王秀贞, 吴琪, 孙全喜, 王志伟, 叶万余, 吴昌湛, 王强, 宋国生, 徐建志. 利用不亲和野生种培育抗青枯病高油酸高产食用型花生新品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50 (06): 57-60.
[70]张书艳, 朱杰, 李琳, 王强. 淀粉链/支比和脂肪酸链长对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结晶结构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18, 33 (06): 27-32.
[71]朱嵩, 刘丽, 张金闯, 刘红芝, 胡晖, 石爱民, 王强. 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品质调控及评价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 (19): 280-286.
[72]刘云花, 王强, 胡晖, 刘红芝, 石爱民, 刘丽, 李军. 热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花生饼风味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17, 42 (11): 75-82.
[73]白文强, 王强, 刘丽, 刘红芝. 以离子液体为介质的修饰改性对多糖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 (17): 291-297.
[74]盛晓静, 王强, 刘丽, 石爱民, 胡晖, 杨颖, 刘红芝. 双酶分步酶解谷朊粉制备短肽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7, 32 (09): 139-146.
[75]赵冠里, 刘岩, 苏新国, 王强, 胡源媛. 花生蛋白富集组分与多糖接枝对其结构特性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 33 (08): 110-115.
[76]张金闯, 刘丽, 刘红芝, 石爱民, 胡晖, 王强. 食品挤压技术装备及工艺机理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14): 275-283.
[77]王丽,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离子液体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 38 (14): 200-204.
[78]赵冠里, 刘岩, 苏新国, 王强. 花生球/伴球蛋白富集组分的制备及其物化与功能特性研究(英文)[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 33 (07): 97-104.
[79]李宁,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花生肽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 生物产业技术, 2017, (04): 36-40.
[80]龚魁杰,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透皮介导肽及其经皮吸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17 (04): 165-173.
[81]陈雪,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钙诱导花生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7, 36 (05): 494-498.
[82]刘云花, 杨颖, 胡晖, 刘红芝, 石爱民, 刘丽, 李军, 王强. 花生油风味物质解析及风味增强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7, 42 (03): 30-34.
[83]于宏威, 王强, 石爱民, 杨颖, 刘丽, 胡晖, 刘红芝. 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可视化花生中蛋白质含量分布[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 (03): 853-858.
[84]王强,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杨颖. 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与品质功能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17 (01): 1-11.
[85]李亚楠,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林伟静, 王强. 3种纯度酵母甘露聚糖的流变学性质[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17 (02): 36-43.
[86]陈焱, 石爱民, 刘丽, 刘红芝, 胡晖, 杨颖, 王强. 木材用植物蛋白胶黏剂蛋白质改性与性能改善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7, 42 (02): 125-129.
[87]焦博,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杨颖, 王强. 基于食品级固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 (05): 296-303.
[88]马铁铮, 王静, 王强. 物理改性方法提升花生蛋白溶解性的研究[J]. 中国油脂, 2017, 42 (01): 93-98.
[89]徐飞, 刘丽, 石爱民, 刘红芝, 杨颖, 胡晖, 王强. 35.5kDa亚基缺失对花生球蛋白受热行为影响[J]. 中国油脂, 2017, 42 (01): 84-88.
[90]刘翠,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超声辅助法制备花生红衣的多酚类物质[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 (12): 141-150.
[91]于宏威, 刘红芝, 杨颖, 石爱民, 刘丽, 胡晖, 王强.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快速无损测定花生中水分含量[J]. 农产品加工, 2016, (23): 39-43+47.
[92]袁佐云, 朱运平, 任晨刚, 俞伟祖, 刘红芝, 王强. 粟谷及全麦粉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对比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 (10): 183-189.
[93]袁佐云, 章晴, 任晨刚, 朱运平, 俞伟祖, 王强.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全麦粉中的挥发性成分[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 (11): 240-245.
[94]巩阿娜,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林伟静, 王强. 原料特性对花生酱品质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 (11): 253-262.
[95]林伟静, 刘红芝, 石爱民, 刘丽, 胡晖, 王强. 木糖接枝改性温度对花生蛋白膜物理性质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 (11): 76-82.
[96]郑立友, 胡晖, 刘红芝, 段玉权,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油脂返色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31 (11): 150-156.
[97]王珺, 杨颖, 刘红芝, 石爱民, 刘丽, 胡晖, 王强. 酚类物质运载体系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7, 38 (15): 271-276.
[98]于宏威, 王强, 刘丽, 石爱民, 胡晖, 刘红芝. 粮油品质安全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 (11): 3643-3650.
[99]郑立友, 胡晖, 段玉权, 石爱民, 杨颖, 刘丽, 刘红芝, 王强. 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磷脂、生育酚及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返色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16, 41 (10): 15-18.
[100]刘丽, 石爱民, 刘红芝, 胡晖, 王强. 花生蛋白亚基结构与性质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31 (10): 151-156.
[101]刘云花, 胡晖, 刘红芝, 李军, 杨颖, 石爱民, 刘丽, 王强. 花生饼粕及花生壳烘烤风味分析[J]. 食品科学, 2017, 38 (02): 146-153.
[102]于淼,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胡晖, 王强. 萌芽花生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功能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31 (07): 157-162.
[103]盛晓静, 王强, 石爱民, 刘丽, 胡晖, 杨颖, 刘红芝. 制备低苯丙氨酸特膳食品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6, 37 (21): 285-290.
[104]巩阿娜,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原料特性与花生酱品质间关系模型的建立[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6, 34 (02): 24-30.
[105]于宏威, 刘红芝, 石爱民, 刘丽, 胡晖, 杨颖, 于淼, 王强. 粮油加工过程损失现状及对策建议[J]. 农产品加工, 2016, (06): 60-65.
[106]徐飞,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核桃油中脂肪酸和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相关性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31 (03): 53-58.
[107]彭春红, 王丽, 安凤平, 李淑荣, 罗红霞, 王强. 制粉和分层研磨对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的去除效果[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 31 (03): 7-11.
[108]袁佐云, 朱运平, 俞伟祖, 刘红芝, 王强. 蒸煮与发酵对全谷物粉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 (02): 25-32.
[109]郑立友, 石爱民, 刘红芝, 胡晖, 段玉权, 刘丽, 杨颖, 于淼, 王强. 粮油加工副产物损失及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J]. 农产品加工, 2016, (03): 60-64+67.
[110]王丽,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胡晖, 杨颖, 王强. 油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加工适宜性研究[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6, 34 (01): 21-27.
[111]林伟静,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胡晖, 王强. 超高压处理对杏汁杀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15 (10): 157-162.
[112]于宏威, 王强, 沈敏江, 王丽, 刘丽, 刘红芝. 适宜加工凝胶型和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种的SSR标记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 (12): 59-65.
[113]徐飞, 刘丽, 石爱民, 刘红芝, 胡晖, 王强. 亚基水平上花生蛋白组成、结构和功能性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6, 37 (07): 264-269.
[114]沈敏江, 王文辉, 刘丽, 刘红芝, 王强. 核桃蛋白有限酶解增溶改性的工艺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 (08): 93-98.
[115]刘翠,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花生红衣多酚类物质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 (08): 136-142.
[116]焦博, 胡晖,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 (06): 140-146.
[117]陈琼玲,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高压微射流法制备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J]. 核农学报, 2015, 29 (05): 916-924.
[118]王丽, 王强, 罗红霞, 李淑荣. 花生烘烤条件优化及主要风味物质研究[J]. 食品工业, 2015, 36 (05): 24-27.
[119]刘翠, 巩阿娜, 刘丽, 刘红芝, 石爱民, 胡晖, 林伟静, 王强. 燕麦营养成分与加工制品现状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5, (08): 67-70.
[120]陈雪,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5, 36 (21): 291-296.
[121]李亚楠,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过程对多糖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5, 36 (07): 211-215.
[122]巩阿娜,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林伟静, 王强. 不同品种花生酱品质特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36 (17): 72-76+80.
[123]林伟静,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可食性花生蛋白膜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5, 30 (01): 140-146.
[124]巩阿娜,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花生酱制备工艺、品质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5, 36 (13): 272-275.
[125]王强. 科技创新驱动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4, (11): 14-19.
[126]袁佐云, 李金玉, 任晨刚, 俞伟祖, 王强. 全麦粉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31): 11097-11099.
[127]王丽, 王强, 罗红霞, 李淑荣. 不同萃取方式对烘烤花生挥发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5 (10): 3132-3137.
[128]何轩辉,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高压对花生分离蛋白物化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 (08): 123-130.
[129]陈建平, 张雨, 王强, 刘丽, 李树超. 我国花生标准体系建设及今后主攻方向的分析[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 (14): 84-88.
[130]姜楠,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花生粕多糖热水提取工艺优化[J].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 (06): 97-103.
[131]陈琼玲, 刘红芝, 刘丽, 何轩辉, 王强, 胡晖. 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法纯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J].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 (06): 127-132.
[132]林伟静,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胡晖, 王强. 不同类糖接枝改性对花生蛋白膜物理性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1): 261-267.
[133]封小龙,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修饰改性对花生蛋白组分结构与功能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 (04): 179-183.
[134]封小龙,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冷沉法制备花生球蛋白及伴花生球蛋白工艺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29 (03): 57-62+73.
[135]蔡达,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不同工艺制备核桃油品质比较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油脂, 2014, 39 (03): 80-84.
[136]蔡达,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不同工艺制备杏仁油品质比较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29 (02): 47-52.
[137]沈敏江,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核桃蛋白质的组成、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 29 (01): 123-128.
[138]姜楠,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花生粕多糖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功能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 (12): 119-123.
[139]李宁,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中性蛋白酶分步酶解花生分离蛋白制备花生短肽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24): 5237-5247.
[140]王强. 公益性行业(农业)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项目简介[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3, (10): 46-49.
[141]高洁, 刘红芝, 刘丽, 何轩辉, 王强. 酵母β-葡聚糖制备工艺与过程分析[J]. 食品科技, 2013, 38 (08): 222-228.
[142]何轩辉, 刘红芝, 刘丽, 胡晖, 王强. 高压处理对花生分离蛋白凝胶特性和分子结构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 29 (08): 1810-1815+1892.
[143]王强.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科技进展与主要技术突破[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3, (08): 23-27.
[144]陈琼玲, 刘红芝, 刘丽, 何轩辉, 王强. 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 2013, 27 (07): 962-967.
[145]高洁,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修饰改性β-葡聚糖溶液构象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3, 34 (13): 323-328.
[146]何轩辉, 刘红芝, 赵冠里, 刘丽, 王强. 超高压对食品蛋白凝胶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3, 34 (13): 334-337.
[147]王强.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现状[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3, (07): 21-25.
[148]杜寅, 王强, 刘红芝, 王丽, 刘丽. 不同品种花生蛋白主要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分析[J]. 食品科学, 2013, 34 (09): 42-46.
[149]王强, 王春艳, 胡晖, 刘红芝, 刘丽. 花生ACE抑制肽结构表征与构效关系[J]. 食品科学, 2013, 34 (09): 170-174.
[150]李淑荣, 王丽, 宋焕禄, 张春红, 王强. 超临界CO2萃取烘烤花生中挥发性物质的研究[J]. 核农学报, 2013, 27 (03): 321-328.
[151]陈琼玲, 刘红芝, 刘丽, 何轩辉, 王强. 高压-微波法提取花生根中白藜芦醇[J]. 食品科学, 2013, 34 (20): 43-48.
[152]钟葵, 曾志红, 林伟静, 王强, 周素梅. 绿豆多糖制备及抗氧化特性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 (02): 93-98.
[153]张建书, 王强, 刘红芝, 刘丽, 王丽. 不同地区花生品种VE、植物甾醇组成与含量的分析比较[J]. 食品科学, 2012, 33 (22): 191-195.
[154]代平礼, 周玮, 张杰, 郎志宏, 周婷, 王强, 崔红娟, 姜玮瑜, 吴艳艳. 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幼虫的影响[J].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 (05): 1140-1146.
[155]王丽, 王强, 刘红芝, 刘丽, 杜寅, 张建书. 花生品质对其蛋白质凝胶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7): 260-267.
[156]林伟静, 曾志红, 钟葵, 王强, 王燕, 周素梅. 不同品种绿豆的淀粉品质特性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2, 27 (07): 47-51.
[157]王丽, 王强, 刘红芝, 刘丽, 杜寅, 张建书. 不同品种花生分离蛋白凝胶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 中国油脂, 2012, 37 (07): 20-23.
[158]曾志红, 王强, 林伟静, 王燕, 周素梅. 绿豆蛋白营养及功能特性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12, 27 (06): 51-55.
[159]邹朝晖, 王强, 邓钢桥, 范蓓, 李淑荣, 王志东, 谢洪科, 裴颖, 张乐平. 电子束辐照对透明质酸功能及结构特性的影响[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2, 28 (01): 71-78.
[160]林倩, 王强, 刘红芝. 竹笋深加工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 24 (01): 136-141.
[161]杜寅, 王强, 刘红芝, 王丽, 刘丽. 花生蛋白组分及其功能性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2, 33 (01): 285-289.
[162]王强, 刘红芝, 钟葵. 多糖分子链构象变化与生物活性关系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1, 1 (05): 318-326.
[163]王丽, 王强, 刘红芝, 刘丽, 杜寅, 张建书. 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26 (10): 122-128.
[164]张建书, 王强, 刘红芝, 刘丽. 脂肪酸、VE、甾醇与植物油脂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11, 36 (10): 38-41.
[165]刘丽, 王强, 刘红芝. 花生干燥贮藏方法的应用及研究现状[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1, (08): 49-52.
[166]田金强, 兰彦平, 王春艳, 王强, 周连第. 功能栗仁的酶法制备及功能评价[J]. 食品科学, 2011, 32 (16): 146-151.
[167]曾志红, 王强, 林伟静, 周素梅. 绿豆的品质特性及加工利用研究概况[J]. 作物杂志, 2011, (04): 16-19.
[168]刘丽, 王强, 刘红芝. 花生产后初加工技术与机械现状[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1, (07): 50-54.
[169]田金强, 王波, 兰彦平, 王强, 周连第. 苦杏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J]. 农业机械, 2011, (17): 129-133.
[170]林伟静, 吴广枫, 王强, 周素梅. 燕麦及其制品β-葡聚糖含量测定方法比较[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 (06): 417-420.
[171]田金强, 兰彦平, 王强, 周连第. 欧李果酱系列产品的加工工艺[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05): 43-44+48.
[172]李素玲, 王强, 田金强, 张子德. 杏仁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 (04): 160-161+165.
[173]周素梅, 盛清凯, 路长喜, 王强. 不同燕麦品种的辅助降血脂功效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26 (03): 25-29.
[174]林倩, 王强, 刘红芝, 王春艳. 酶法制备竹笋短肽的工艺优化[J]. 农业机械, 2011, (08): 98-101.
[175]邹朝晖, 王强, 王志东, 邓钢桥, 李淑荣, 高美须, 陈永浩, 范蓓, 李庆鹏, 赵宏伟. 辐照对透明质酸抗氧化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1, 25 (01): 83-87.
[176]邹朝晖, 王强, 王志东, 邓钢桥, 李淑荣, 高美须, 陈永浩, 范蓓, 李庆鹏, 赵宏伟. 辐照对透明质酸理化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1, 32 (03): 117-120.
[177]邹朝晖, 王强, 王志东, 邓钢桥, 李淑荣, 高美须, 陈永浩, 范蓓, 李庆鹏, 赵宏伟. 60Co-γ射线对固体透明质酸分子量与抗氧化性的影响[J]. 激光生物学报, 2011, 20 (01): 32-37.
[178]贺寅, 王强, 钟葵. 响应面优化酶法提取龙眼多糖工艺[J]. 食品科学, 2011, 32 (02): 79-83.
[179]刘媛媛, 王强, 王春艳. 花生蛋白膜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1, 32 (01): 251-255.
[180]任霞, 周素梅, 王强.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中戊聚糖含量分析[J]. 核农学报, 2010, 24 (06): 1238-1244+1254.
[181]刘媛媛, 王强, 王春艳. 花生蛋白膜制备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10, 35 (12): 28-32.
[182]周素梅, 任霞, 王强. 小麦理化性状对馒头加工品质的影响[J]. 科技导报, 2010, 28 (23): 108-112.
[183]刘媛媛, 王强, 刘红芝. 酵母产细胞壁多糖分批发酵条件优化与发酵动力学[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0, 29 (06): 941-947.
[184]王春艳, 田金强, 王强. 杏贮藏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10, 27 (06): 995-1001.
[185]王春艳, 田金强, 王强. Neutrase和N120P蛋白酶同步水解杏仁蛋白制备杏仁短肽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10, 35 (10): 25-29.
[186]方芳, 王强, 刘红芝. HACCP在双孢菇速冻保鲜加工中的应用[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08): 14-16+37.
[187]王强. 油脂产业 任重道远[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08): 9.
[188]李淑荣, 王丽, 张春红, 宋焕禄, 王烁, 王强. 烘烤花生中关键香味化合物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5): 3199-3203.
[189]王春艳, 田金强, 王强. 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食源性生物活性肽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0, 31 (13): 307-311.
[190]方芳, 王强, 刘红芝. HACCP在香菇冷藏保鲜品加工中的应用[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 (06): 42-44.
[191]李素玲, 王强, 田金强, 张子德.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杏仁油工艺的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10, 26 (03): 141-144.
[192]王燕, 易翠平, 王强, 周素梅. 不同裸燕麦品种的淀粉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 (03): 560-563.
[193]钟葵, 王强. 响应面法优化龙眼多糖热水浸提的工艺[J]. 化工进展, 2010, 29 (04): 739-744.
[194]张晓娟, 王强, 钱平. 面包长期贮存过程中的硬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06): 54-59.
[195]牟振坤, 任霞, 王强, 周素梅.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阿拉伯木聚糖流变性质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 (02): 266-270.
[196]张宇昊, 马良, 谢祥, 王强. 花生短肽脱盐工艺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0, 25 (02): 117-120.
[197]钟昕, 周素梅, 王强, 刘红芝. 辐照对发酵玉米芯中裂褶菌多糖提取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0, 24 (01): 67-72.
[198]董新昕, 杨月欣, 王强. 中美食品标签管理体系浅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 (01): 53-56.
[199]王强. 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01): 3-5+9.
[200]林伟静, 吴广枫, 王强, 周素梅. 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提取工艺优化[J]. 食品与机械, 2010, 26 (01): 121-124+167.
[201]李素玲, 张子德, 王强, 田金强, 赵丛枝. 抗氧化剂对杏仁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09, 34 (11): 59-61.
[202]马铁铮, 王强, 吴海文. 响应面法优化有限酶解提高花生浓缩蛋白溶解性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09, 34 (10): 27-31.
[203]马铁铮, 王强, 吴海文. 响应面法优化提高花生浓缩蛋白中蛋白干基含量的工艺研究[J]. 粮油加工, 2009, (10): 77-83.
[204]李素玲, 王强, 田金强, 刘建奇, 秦启娟. 杏仁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粮油加工, 2009, (09): 61-64.
[205]路长喜, 王岸娜, 周素梅, 王强, 任长忠. 燕麦片加工品质评价及其品种相关性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9, 24 (08): 42-46+51.
[206]董新昕, 杨月欣, 王强. 美国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食品贸易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09, 30 (15): 241-244.
[207]张钟元, 王强, 田金强. 奇异变形杆菌产L-肉碱脱水酶的培养基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30 (07): 181-184.
[208]田金强, 王强, 张钟元. 异戊酰-L-肉碱在[Bmim]PF6离子液体中的酶催化合成[J]. 食品科学, 2009, 30 (13): 174-178.
[209]董新昕, 王强, 杨月欣. WTO食品标签通报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 (13): 273-275.
[210]吴海文, 王强, 马铁铮, 任嘉嘉. 转谷氨酰胺酶催化花生浓缩蛋白对凝胶硬度和弹性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09, 34 (06): 31-35.
[211]孙伟峰, 周素梅, 王强. 酵母蛋白肽酶解制备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30 (05): 194-196.
[212]周家华, 翟佳佳, 王强, 田金强. 固体饮料的开发应用研究现状[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05): 14-17.
[213]钟昕, 周素梅, 王强. 药用真菌多糖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09, 27 (09): 97-101.
[214]吴海文, 王强, 马铁铮. 不同制备方法对花生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4): 304-308.
[215]周素梅, 王强, 张晓娜. 小麦中功能性多糖-阿拉伯木聚糖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 2009, 23 (02): 297-301.
[216]李静静, 张伟, 周素梅, 王强. 不同品种间大豆分离蛋白胶凝能力及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油脂, 2009, 34 (04): 19-22.
[217]任嘉嘉, 相海, 王强, 周海军, 康泽, 孟少华. 大麦食品加工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 粮油加工, 2009, (04): 99-102.
[218]刘媛媛, 王强, 刘红芝. 酿酒酵母细胞壁多糖改性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9, 28 (04): 686-691.
[219]王丽, 李淑荣, 张春红, 宋焕禄, 张振波, 王强. 花生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 2009, 34 (03): 27-30.
[220]刘丽, 王强, 陈永浩. 微生物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35 (02): 125-129.
[221]王强. 米糠功能食品生产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09, (02): 53.
[222]陈永浩, 王强. 透明质酸生产菌的诱变选育[J]. 微生物学通报, 2009, 36 (02): 205-210.
[223]陈永浩, 王强. 发酵液中透明质酸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35 (01): 135-139.
[224]张春红, 王丽, 李淑荣, 吴海文, 张振波, 王强, 宋焕禄, 张庆芳. 烘烤花生仁、花生粕和花生壳中挥发性物质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9, 34 (01): 32-36.
[225]马铁铮, 王强, 周素梅. 蛋白短肽苦味成因与脱苦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08, 23 (06): 220-226.
[226]刘红芝, 王强, 刘晓永, 周素梅. 空间诱变高细胞壁多糖酿酒酵母突变体[J]. 核农学报, 2008, (04): 415-419.
[227]王强, 刘晓永, 胡永金, 刘红芝. 酿酒酵母β-葡聚糖超声修饰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8, (04): 79-84.
[228]孙伟峰, 周素梅, 王强. 废啤酒酵母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8, (07): 990-994+1000.
[229]田金强, 王强, 周素梅. 比色法测定L-肉碱酯化体系中的酰基肉碱[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 (06): 116-119.
[230]张钟元, 王强, 田金强, 周素梅. L-肉碱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06): 1181-1183.
[231]刘红芝, 王强, 周素梅. 酵母甘露聚糖分离提取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8, (05): 465-468.
[232]刘红芝, 王强, 周素梅, 刘晓永. 高含量β-葡聚糖酿酒酵母培养基的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6): 799-804.
[233]王强, 田金强. 莼菜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7, (06): 117-121.
[234]吴海文, 王强, 周素梅. 花生蛋白及其功能性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07, (09): 7-11.
[235]刘红芝, 王强, 周素梅, 刘晓永. 高含量β-葡聚糖酿酒酵母培养条件的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08): 82-85.
[236]田金强, 王强. 酶转化法制备L-肉碱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08): 118-121.
[237]张宇昊, 王强, 周素梅. 花生降血压肽的超滤分离研究[J]. 中国油脂, 2007, (07): 28-31.
[238]王强, 段玉权, 詹斌.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 (06): 86-89.
[239]张宇昊, 王强. Alcalase酶水解花生蛋白制备花生短肽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4): 258-263.
[240]刘勇, 韩飞, 姚惠源, 王强. 黄米醇溶蛋白脱色工艺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4): 264-268.
[241]刘晓永, 王强, 刘红芝, 胡永金. 基于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的酵母β-葡聚糖发酵培养基优化[J]. 酿酒科技, 2007, (04): 32-36.
[242]刘勇, 韩飞, 姚惠源, 王强. 黍醇溶蛋白对小鼠血清胆固醇的调节作用[J]. 食品科学, 2007, (04): 321-323.
[243]刘勇, 姚惠源, 王强. 黄米醇溶蛋白对小鼠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195-199.
[244]刘晓永, 王强, 刘红芝, 胡永金. 酿酒酵母β-D-葡聚糖测定方法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02): 150-157.
[245]张宇昊, 王强. 功能性短肽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 2007, (02): 69-73.
[246]王强, 段玉权, 詹斌, 万桂林. 国外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 (02): 89-91.
[247]刘勇, 姚惠源, 王强. Proso millet醇溶蛋白调节小鼠血清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及其机理[J]. 中国粮油学报, 2007, (01): 101-104.
[248]刘晓永, 王强, 胡永金. 用微珠涡流法破壁酵母细胞[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110-113.
[249]刘红芝, 王强, 周素梅, 刘晓永. 酵母β-葡聚糖的功能活性及其分离提取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6, (11): 552-556.
[250]王强.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GMP对比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03): 11-15.
[251]王强. 米糠功能食品生产技术[J]. 农产品加工, 2006, (06): 32-33.
[252]刘勇, 姚惠源, 王强. 黍蛋白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06, (03): 8-11.
[253]周素梅, 王强. 不同氧化酶体系对阿拉伯木聚糖溶液流变学性质影响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6, (02): 34-37.
[254]王益慧, 沈琼, 王强. 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对我国油菜籽生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06, (01): 28-30.
[255]赵毅, 周素梅, 王强. 无腥味豆奶浸泡与热烫工艺条件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6, (01): 71-74+79.
[256]张宇昊, 王强. 花生蛋白的开发与利用[J]. 花生学报, 2005, (04): 12-16.
[257]赵毅, 周素梅, 王强. 豆奶中不良风味产生机理及解决途径探讨[J]. 食品科技, 2005, (12): 54-57.
[258]刘晓永, 王强, 胡永金, 裴剑慧. 啤酒酵母中β-葡聚糖分子结构及构象的研究进展[J]. 酿酒科技, 2005, (12): 26-28+31.
[259]裴剑慧,王强,周素梅. 我国花生蛋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5, (12): 47-49.
[260]王丽敏, 吕加平, 王强. 微生物生产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J]. 中国乳品工业, 2005, (11): 38-41.
[261]周家华,王强,董维. 枇杷果肉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J]. 食品科技, 2005, (10): 59-61.
[262]王强. 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现状与对策[J]. 保鲜与加工, 2005, (03): 41-42.
[263]邓万和,王强,吕耀昌,周素梅. 品种和环境效应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05, (02): 30-32.
[264]赵蓉,王强,林杨. 大豆分离蛋白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J]. 食品科学, 2004, (06): 194-197.
[265]周素梅,王强. 我国茶籽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前景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03): 15-18.
[266]乔旭光,张振华,韩雅珊,王强,赵文恩. 提高大蒜精油提取得率的酶调控技术[J]. 食品工业科技, 2001, (03): 30-31.
[267]乔旭光,韩雅珊,张振华,王强,赵文恩. 影响大蒜精油提取得率的工艺参数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3): 115-117.
[268]乔旭光,张振华,韩雅珊,王强,赵文恩. 提高大蒜精油提取得率的酶调控技术[J]. 食品科学, 2001, (05): 31-34.
[269]王强,吕飞杰,张涛,韩雅珊. 天然类胡萝卜素抑制细胞恶性转化机理的初步研究[J]. 食品科学, 2000, (12): 46-48.
[270]孙树侠,王强,张清,李春红. 药食兼用型植物──莼菜[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0, (05): 18-19.
[271]王强,张静.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淡水鱼肝脏中维生素A1和A2[J]. 化学分析计量, 1999, (04): 13-15.
[272]王强,乔旭光. 不同季节牛奶中类胡萝卜素、视黄醇含量的变化[J]. 食品科学, 1999, (10): 55-57.
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
团队首席:王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粮油加工与营养健康领域科学研究,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入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英才,农业部“粮油加工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B类领军人才、山东泰山领军人才,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新疆自治区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食品分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食品栏目执行主编、NPJ Science of Food编委。
主要任务:
植物蛋白资源加工适宜性评价:系统开展花生、核桃等植物蛋白原料挖掘与品质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油、酱、蛋白等专用加工工艺与梯次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并在新疆实现高值化产品与加工专用品种专用工艺全产业链示范与应用,保障油料供给,助力粮食安全。
蛋白产品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系统探究植物蛋白凝胶性、乳化性等加工品质形成与调控基础理论,创建植物基肉制品、新型植脂奶油等颠覆性新产品创新设计与高效制造关键技术,并借助可视化预测、3D打印等新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制造与个性化定制,推动加工增值,提升产业效益。
功能配料生物合成与精准营养:系统解析植物蛋白、功能性短肽、多酚等功能配料生物合成路径与抗慢病作用分子机制,攻克功能配料高效制备、生物合成与生物利用率提升等关键技术,创制个性化精准营养健康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破解精准营养,助推全民健康。
团队产出:
团队成果“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花生低温压榨制油及饼粕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成果“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与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获2019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团队获得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2012年ICC最高学术奖、2014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2021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2022年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推技术、2022年度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团队主笔提交的《关于“大力发展新疆花生产业夯实新疆长治久安基础”的建议》、《关于“大力推动我国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分别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和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2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1项,出版著作13部(英文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2016年以来,技术转化企业10余家,成果转化收入2000余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50亿元。研发的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关键技术及装备、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与技术、便携式花生加工品质速测仪、基于高水分挤压的植物基肉制品颠覆性加工技术、零反式脂肪酸新型植脂奶油制备技术等技术装备在益海嘉里、良品铺子、鲁花、金胜、环丰、安琪等龙头企业广泛应用,助力了产业提质增效、满足了全民健康需求。
荣誉奖励:
1、2022年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2、2022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
3、2019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4、2015年,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
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6、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
9、农业农村部人才计划人选 。
10、201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11、“农科英才”创新型领军人才。
12、 2006年,被评为“中国商业创新人物”。
13、. 2012年,获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最高学术奖—HaraldPerten Prize,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科技工作者。
14、2012年,所带领的粮油加工团队获农业部“青年文明号”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15、2014年,“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6、2013年和2019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17、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
18、2014年中国优秀专利奖
19、2010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1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花生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创新与应用。
21、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2、中国粮油学会科技一等奖。
23、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王强讲述中国花生加工产业与科技发展
5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第4期“农科讲坛(中国农业科技报告会)”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花生加工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报告。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雷茂良、李金祥,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魏琦出席报告会。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建华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作为点评嘉宾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李新海主持。
报告会上,王强围绕花生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花生加工业取得的成效,尤其是花生加工品质的评价技术、花生低温压榨制油技术与装备、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花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等内容作了报告。
王强指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花生生产与消费国, 2013年我国花生总产量1691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7.4%;花生油消费量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49.4%。我国也是花生品种资源大国,主栽品种就有300多个。针对花生加工业缺少加工专用品种及品质评价方法研究、制油工艺技术与装备落后、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与附加值低三大问题,王强科研团队创制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及装备,实现了传统制油技术的革新;发明了花生伴球蛋白与浓缩蛋白制备与改性技术,首次实现伴球蛋白、凝胶型浓缩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发明了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备技术,显著提高了蛋白深加工程度与附加值。该技术成果在山东、河南多家企业推广应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谈到未来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想法时,王强结合院创新工程要求,在对比分析美国农业部ARS国家花生实验室、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际顶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提出未来5-10年粮油科研团队将重点围绕原料加工品质的物质基础、加工过程中品质形成与调控机理、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花生营养组学与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等内容开展研究。通过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并组建花生科技创新联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创建花生加工与营养组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抢占花生加工研究领域制高点,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真正实现“花生大国”向“花生强国”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交流中,点评嘉宾认为,当前大豆、油菜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花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花生产业健康发展对缓解食用植物油缺口、保障食用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王强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花生低温压榨油和蛋白质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既改善了花生油的品质,又大大提高了花生饼粕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对推动花生产业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团队研究的有效去除高温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技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与会人员就花生营养与健康、功能性花生短肽和过敏原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院属京区各单位领导、院机关青年代表、京区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代表,研究生院学生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来源:昭通绿康源农业http://www.ztlky.com/ 2015-06-03 11:00:00
2013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院所长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为集结全国农产品加工科研力量,吹响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号角,7月5日,全国农产品加工院所长座谈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围绕着实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问题展开研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欧阳海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全国各省(市、区)的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及部分高校领导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主持。
欧阳海洪介绍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的总体思路。他指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农业部职能,一要收集、筛选适于推广的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二要通过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形成一套能够推广示范的成熟技术。三要通过中试示范,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四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总结、宣传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推广新模式。欧阳海洪强调,重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将重点支持已结题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适于推广的成熟技术,先行先试的技术,各科研院所、高校储备的成熟技术。
戴小枫通报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进展情况。他说,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链条涵盖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技术工程化研究、技术集成与中试、产品定型、商品化和市场化等多个环节,农业部通过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大关键技术推广、能力建设等项目从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给予支持。要把项目实施好、把资金利用好,通过项目投入和能力建设,用财政资金撬动现有科研资源,最大效率释放潜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
关于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戴小枫表示,全国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思考产业发展的问题,抓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大好历史机遇期,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宏观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肩负起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先觉者、引领者、启蒙者与设计者的历史责任,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座谈会上,戴小枫简要介绍了加工所以现代院所制度建设为主线,先试先行,创新体制机制,成功进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首批试点的经验和做法。他表示,愿与兄弟院所分享先试先行的经验和做法,为地方科研院所发展提供借鉴。
与会专家就参与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家院所百家企业对接活动交流了感想,决心为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013-07-11
王强:十年破三题,助推花生加工技术腾飞
王强,1965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至今,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农业部“粮油加工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成果“花生低温压榨制油及饼粕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2012年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最高学术奖—Harald Perten Award,为我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科技工作者。获省部级奖励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科技成果评价2项,科技成果鉴定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审定农业行业标准7项,立项农业行业标准7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27篇。
廖总(前排中间)项目验收现场留影
专家指出,“小花生大产业。它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带动了农民致富,关系到饲料,关系到油质,关系到食品。”
目前花生榨油90%是高温压榨,油营养品质较差,蛋白变性重。低温压榨虽然油品好,蛋白变性轻,但饼粕残油较高,最关键的难题在于加工设备容易返料、滑膛,且出油率较低。
王强研究团队实现了花生油传统压榨工艺与装备的革新,推动了产业升级。项目创制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解决了长期制约花生加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引领了花生乃至油料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了我国花生产业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提高了产品营养品质与附加值,改善了全民营养健康。
西三线技术观摩
项目现场施工
小花生,大产业
花生虽小,但其营养价值却不可小觑。花生果实脂肪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含糖量为20%左右,此外花生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PP、A、D、E,钙和铁等,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有促进人的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作用。花生因营养与美味广受喜爱,不过,小小花生的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
我国是世界花生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同时我国也是世界 上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与消费国,每年约有900万吨花生用于榨油。因此推动花生加工产业稳定发展,对于调整我国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用油脂自给率、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花生榨油90%以上采用高温压榨工艺,长期存在油品营养损失重、饼粕利用率和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健康发展。
王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历经十年,完成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项目研究,成功突破以上技术难题,为花生加工产业的腾飞奠定了技术基础。项目技术成果也获得2014年国 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破难题,显实力
在“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这个项目立项之前,王强曾算了一笔账,利用传统的低温压榨技术,每年花生油的损失大概是29.7万吨,相当于280万亩的花生产量,“非常可惜”。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技术革新,带动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王强充分发挥加工所团队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并同其他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十年如一日,对花生低温压榨工艺和装备展开攻坚,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工艺要升级,装备是关键。王强和同事们发明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及装备,实现了传统制油技术的革新:他们通过对调质、低温压榨等技术研究及双螺杆榨油机关键部件改进,适度调节出油缝隙和出饼厚度,建立了低温压榨制油技术与工艺,使出油率达47%、饼粕残油达6.5%、饼粕蛋白氮溶指数(NSI)达73.6%。
通常情况下,低温比高温花生油过氧化值低50%、β—谷甾醇高53%,低温粕蛋白NSI是高温的6.3倍。通过上述技术改进,王强及其团队攻克了高温压榨花生油品质差与蛋白变性的难题,突破了现有低温压榨出油率低、残油高的技术瓶颈。
此外,他们还创新设计了快开门萃取罐与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发明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装置,利用该装置与短链烷烃萃取、微波灭菌等技术,制备出残油率0.8%、NSI 70.6%的蛋白粉,有效地解决了萃取罐开启繁琐、自动化程度低、蛋白粉残油高的问题,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蛋白联产生产线。
在攻坚过程中,他们发明了花生伴球蛋白与浓缩蛋白制备与改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王强及其团队通过研究料液比、冷沉温度对伴球蛋白表面疏水性、二硫键含量的影响,构建了伴球蛋白结构与凝胶性关系模型,发明了伴球蛋白低温冷沉制备技术,使产品纯度达78.9%、提取率达71.3%、凝胶硬度达217.0g、持水性达2.1g/g、持油性达2.8g/g。通过研究醇洗条件、转谷氨酰胺酶改性方法,创建了浓缩蛋白制备与改性技术,制备的高凝胶型浓缩蛋白硬度、持水性、持油性分别较改性前提高了36.7%、50%、31.6%。首次实现伴球蛋白、浓缩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突破了长期以来花生蛋白不能用于肉制品加工的技术瓶颈。
他们不仅将聪明才智发挥在花生油压榨技术上,还将智慧的火花应用到整个生产工艺产业链的全过程,发明了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备技术,大大地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王强通过研究短肽得率与酶种类、水解条件的回归模型与动力学模型,超滤条件对短肽精制分级的影响,创建了短肽制备技术,短肽得率89%、纯度达90.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短肽的降血压活性,确定了活性最高组分的氨基酸序列,为降血压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目前,应用该技术已建立3条生产线,使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花生蛋白粉提高了30—35倍,实现了花生蛋白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
通过上述技术攻关,使得整个项目成果纷呈,共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1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EI 17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中国粮油学会科技一等奖,被国科网评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在项目评审中,农业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评价专家组认为:“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花生低温压榨制油技术与装备、浓缩蛋白制备与改性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链条长,应用广
与高温压榨相比,低温压榨提高了油的品质,使酸值降低50%、β-谷甾醇增加53%,长期摄入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生产的花生蛋白可替代大豆蛋白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效价更高;花生短肽大幅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且具有降血压功效,有利于改善全民营养健康。
王强团队的研究,解决了技术难题,顺应了人们提倡绿色健康的心声,迎合了国家食品安全战略需求。该成果攻克了目前花生加工产业存在的瓶颈技术与装备难题,开创了花生低温压榨和蛋白高值化利用的先河,为提升粮油营养品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低温压榨制油与蛋白联产技术充分地利用了饼粕中的残油,并有效解决了残油萃取中使用六号溶剂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这些技术成果一经推出,即受到产业界的广泛应用。
该成果在山东省高唐蓝山集团总公司、中机康元粮油装备(北京)有限公司、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鲲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丰益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金龙鱼)等9家企业转化应用,三年累计销售收入148.5 亿元,新增利润8亿元、税收2.1 亿元。
王强团队通过创新花生加工技术和装备,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民就业。通过示范企业带动,在山东、河南等地建立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120 万亩,三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约7.2 亿元,增加了480 个就业机会。
然而,这并不是王强探索花生加工技术之路的终结。王强表示,花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要按照节能减排和技术突破,针对低温压榨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酱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同时加工过程当中要对副产物中的蛋白资源、脂类资源、多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重人才,新理念
王强研究员非常注重人才团队建设,努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使整个团队呈现出奋发向上的蓬勃氛围:
一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主动联系国内外同行,谋求人才的早发现、早接触。对高层次人才,他通过邀请对方来研究所考察、面谈,与其充分沟通人才引进后的研究方向、硬件条件、人员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以诚相待,全力支持。通过“青年英才”、“千人计划”专家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外博士后、博士等青年人才的引进,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与科研实力;
二是精心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建立了“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培养模式。锁定优青、杰青等潜力人才,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团队每年至少派出一名骨干成员到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交流;建立定期开展Nature、Science 等高水平期刊论文赏析与国内外研究对比学习机制,使团队科研人员充分了解国际热点,明确努力方向;建立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研究助理的“传帮带”机制,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主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参与大项目管理的机会,帮助其快速成长。
三是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建立了研究生“五个一”培养模式,即“一篇高质量论文、一篇SCI文章、一种产品、参与一项科研项目,一项专利”,建立了研究生档案管理、安全与卫生管理等制度,研究生档案包括实验原始记录、硕博论文、检测报告、开题、中期、答辩相关材料及参与项目材料、研究过程照片、收获体会等。建立了国际知名团队文献跟踪制度、经典文献翻译与高分文章解析制度,构建了研究生考勤管理系统,制定了奖惩制度。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安排学生到农村、企业开展相关调研,总结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使科研能够为产业服务。
基于以上种种,该团队在王强研究员的带领下,在一批以青年为主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成为一支拥有高度凝聚力、充满朝气活力、奋发向上的科研潜力股。2011年,团队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优秀团队”,2012年获农业部“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2013年首批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团队,2015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至今,团队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获国际奖1项,省部级奖励1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审定农业行业标准7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培养硕博研究生近90多人。
作为团队首席专家,王强研究员以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科研上,他虚心向老前辈、老专家请教;工作中,他勇挑重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并被评为2015年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在首席科学家王强研究员的带领下,该团队正通过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粮油加工科技创新团队,达到国际领先研究水平。
前路既已阐明,宏图更待伸展,期待王强和他的团队在这条科研与应用之路上一路前行吧。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6年第1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