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邓中亮,男,1965年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智能通信、导航与微纳系统实验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年7月至1988年8月,于湖南省衡山专用汽车制造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1987年初,担任第六分厂副厂长。
199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199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出站。
1996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曾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
2009年,任北京邮电大学工程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2011年,任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2.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
3. 中国通信学会士。
4. 教育部高校卫星导航联合研究组(GUG)副组长。
5. 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信号体制与通信研究分中心主任。
6. 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
7. 中国第⼆代卫星导航重⼤专项体系总体专家组专家
8.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9. 中国工业自动化与集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11. 第3届国际普适计算及其应用会议ICPCA’2008(埃及)组委会主席。
12. 第5届IEEE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国际会议(WiCOM2009)组织委员会主席。
13. 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
14. 863微电子工作组专家。
15. 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18. 北京市星火计划评审专家。
19. 中国科技学会技术鉴定专家。
20. 北京市教委职称评定专家。
21. 世界科技咨询专家。
22. 担任过《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制造技术与机床》编委。
23.中国通信学会集成电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4.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室内导航定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5.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分会主席。
26.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高端论坛主席。
27.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委员。
28.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分会主席。
29.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高端论坛主席。
30.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分会主席。
31.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高端论坛主席。
32.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分会主席。
33.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高端论坛主席。
34.第十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高端论坛主席。
主讲课程:
博士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硕士生专业: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招生情况:
硕士研究生方向:室内定位、卫星导航、卫星通信、MEMS、通信微电子、多媒体和无线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博士研究生方向:室内定位、卫星导航、卫星通信、MEMS等。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60多人,博士研究生90多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大院校、研究院所及企业的骨干力量。
研究方向:
室内高精度定位、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导航定位、多媒体通信、微电子设计、MEMS等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重大专项、973基础研究课题和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0余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环境下导航与通信信号紧耦合测距方法与评估模型研究 。
2. 国家发改委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基于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的消防应急救援应用平台。
3. 863主题项目,城市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关键技术与服务示范。
4. 863课题,大型建筑物复杂环境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
5. 企业合作项目,GPS移动地位管理系统。
6. 数字中国为新基金项目,室内外无缝定位与导航关键技术研究。
7.数字中国为新基金项目, 基于“数字校园”的LBS服务体系研究。
8. 北大为新基金项目,基于BD/GPS/ GALILEO兼容的导航通信软件接收机半物理仿真平台研究。
9. 预研项目,高动态GNSS导航接收机。
10. 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转基因产品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11. 横向合作项目,移动式短波通信天线系统的研制。
12. 横向合作项目,紫外光通信应用及其终端研发。
13. 横向合作,基于802.11无线基带芯片的EOC关键技术研究。
14. 企业合作项目,基于H.324的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终端开发.
15. 预研项目,多媒体编解码芯片研究。
16. 横向合作项目,TD手机人机交互软件开发。
17.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存储卡信息安全软件开发。
18. 企业合作项目,移动存储器的关键技术研究。
19. 北京市项目,面向市政服务的移动政务平台研究
20. 863课题项目,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环境开发工具。
21. 企业合作项目,视频会议。
22. 横向合作项目,数字法庭管理软件。
23. 横向合作项目,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24. 横向合作项目,害虫信息网络平台及其暴发趋势预报模型的研究。
25. 横向合作项目,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数字化识别技术软件开发。
26. 横向合作项目,昆虫翅脉识别。
27.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RF MEMS器件及其系统的设计、仿真和实验。
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SOI/SiGe/BiCMOS 集成电路的研究。
29. 天津市科委资助项目,第五版人民币防伪识别用特种光电探测器(ZYXT型光电探测器)。
30. 企业合作项目,CBDC-B2型条码数据采集器应用软件。
31.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合作项目,镀膜机器人示教软件系统。
32. 国防项目,磁控溅射镀膜机器人软件系统开发。
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复杂型面智能雕刻关键技术的研究,。
34. 邮电部重点基金项目,智能邮戳CAD/CAM系统。
35. 日本NJRC合作项目,EEMS 系统。
36. 与美国合作研究项目 ,快速原型工艺参数优化。
3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室内混合智能高精度定位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3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室内混合智能定位与室内GIS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科研成果:
1. 2017年,远海域卫星导航与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 2016年,远海位置感知与信息融合传输关键技术项目,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 2015年,星地融合广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 2014年,室内位置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5. 2013年,星地一体室内外无缝位置服务平台与应用项目,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第一完成人。
6. 2013年,城市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导航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7. 2013年,基于移动通信广播网络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8.2011年,多模多目标智能识别与跟踪系统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第二完成人。
9. 2010年,基于异构网络融合的多媒体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0. 2010年,动物性食品安全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11.2009年,基于异构网络融合的多媒体技术,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2 2009年,多模多目标智能识别与跟踪系统,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13. 2009年,基于同轴电缆的智能宽带通信系统,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4. 2008年,低码率音视频压缩编解码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5. 2008年,基于WLAN技术的以太网同轴传输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6. 2008年,U型稀土永磁无铁芯直线电机,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
17. 2007年,基于H324的多媒体通讯关键技术研究与终端,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8.1999年,智能化专用的CAD/CAM系统实现了戳类零件的CAD/CAM一体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第一完成人。
19. 1999年,智能邮戳CAD/CAM系统 信产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 1998年,基于大行程微进给机构的智能化中凸变椭圆活塞数控车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九完成人。
21. 1998年,非圆零件精密车削加工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2. 1997年,3维自由轨迹智能数控雕刻机 第46届世界尤里卡发明奖金奖,第一完成人。
23. 1997年,复杂型面智能雕刻加工技术的研究成果,获第46届世界尤里卡发明奖金奖。
国际发明专利:
[1]广播定位信号生成方法、定位方法及装置,PCT/CN2011/ 075458 ZL201010517356.4,美国、日本、中国,第一发明人;
[2]一种用于定位的移动广播信号解调芯片, PCT/CN2011/ 075451 CN201010602152.0,美国、中国,第一完成人;
[3]一种基于移动广播的定位方法和装置, PCT/CN2011/ 075469 CN201010602341.8,美国、中国,第一完成人。
国内发明授权:
[1]邓中亮;刘延旭;胡恩文;蔡东伟;綦航;袁华宇;苏文举;赵建民.集群融合定位方法和装置[p].北京市:CN114593724B, 2024-06-14
[2]尹露,肖全彬,邓中亮,邾少鹏,江羽辰. 轨道交通场景下的模糊度固定方法、装置及列车定位终端[p].北京市:CN115166798B, 2024-06-14
[3]邓中亮, 郑心雨, 王翰华, 付潇, 刘雯. 一种用于5G定位的传播时延估计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12034419B, 2024-02-06.
[4]邓中亮, 袁航, 胡恩文, 崔银秋, 刘玲, 钱峻, 张耀, 薛宸, 张智超, 刘京融, 胡文慧. 基于矢量跟踪的间断信号开环跟踪方法及相关装置[P]. 北京市: CN116309730B, 2024-01-09.
[5]邓中亮, 董展祎, 张智超. 一种基站布局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14599004B, 2024-01-05.
[6]邓中亮, 许鹏, 郑心雨, 王翰华, 蒋伟佳.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13189541B, 2023-12-12.
[7]邓中亮, 李双志, 尹露. 一种周跳检测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766611B, 2023-12-12.
[8]孙源, 邓中亮. 基于集成学习的非视距信号检测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13625319B, 2023-12-05.
[9]邓中亮, 刘琼宇, 王翰华, 郑心雨, 付潇, 王凡. 一种协同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11506693B, 2023-11-28.
[10]邓中亮, 周嘉莉, 杨福兴, 邓琨, 王钰程, 赖承祺. 一种射频MEMS开关[P]. 北京市: CN115377631B, 2023-11-03.
[11]邓中亮, 焦继超, 管孟, 杨福兴, 陈新平, 邱德武. 一种移动对象轨迹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159582B, 2023-10-31.
[12]邓中亮, 杨福兴, 杨岚, 刘京融. 一种TC-OFDM定位系统的多径效应抑制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14793190B, 2023-10-31.
[13]王珂, 赵金贵, 邓中亮, 林文亮, 张艺博, 柳思源. 多波束卫星的波束间干扰及用户信道向量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5396005B, 2023-10-31.
[14]邓中亮, 苏文举, 胡恩文. 一种卫星与5G基站组合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394383B, 2023-09-15.
[15]邓中亮, 武成锋, 刘延旭, 胡恩文, 郭晓云, 殷嘉徽, 綦航, 袁华宇, 苏文举, 赵建民. 加速度计现场标定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14689901B, 2023-09-05.
[16]邓中亮, 胡茂厅, 章佳文, 韩佳智, 范明远, 杨福兴. 用于VRPSPD的用户路线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11325498B, 2023-04-18.
[17]邓中亮, 刘雯, 邾少鹏, 蒋世文. 一种用于地面CDMA定位系统的互相关干扰抑制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4696870B, 2023-04-18.
[18]邓中亮, 王珂, 林文亮, 郭荣雪, 刘允, 张海鹏, 张艺博. 卫星通信系统强化学习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系统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4205053B, 2023-04-07.
[19]焦继超, 邓中亮, 刘炜伦, 莫耀凯, 邱德武, 焦剑, 崔岩松. 一种卷积神经网络目标分类方法[P]. 北京市: CN110880018B, 2023-03-14.
[20]尹露, 肖全彬, 邓中亮, 刘京融, 罗恺. 一种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311457B, 2023-01-10.
[21]刘雯, 邓中亮, 陈宏. 融合表征网络模型训练方法、指纹表征方法及其设备[P]. 北京市: CN113343863B, 2023-01-03.
[22]刘雯, 邓中亮, 莫耀凯, 王硕, 范婷婷. 一种同步定位与建图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11814869B, 2022-11-08.
[23]邓中亮, 刘雯, 王博斐, 王珂, 雷继兆, 林文亮, 张默涵, 刘浩, 靳艺蕙, 魏朋枭, 李铭辉. 融合星载滤波器特征的时域均衡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14024806B, 2022-10-25.
[24]王珂, 吕铮, 邓中亮, 林文亮, 冯葆瑞, 马小娟, 刘允, 宋瑞良. 一种信号预编码、信号解码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422626B, 2022-09-30.
[25]邓中亮, 杨嘉豪, 胡恩文. 一种分布式协同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13132935B, 2022-09-20.
[26]邓中亮, 贾步云, 唐诗浩, 苗享天, 尹家兵. 一种信号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537986B, 2022-09-13.
[27]邓中亮, 樊亮亮, 周啸天, 林文亮, 王珂, 周卓燃, 于晓艺, 李中国, 陈杰. 一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流量预测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436975B, 2022-09-13.
[28]邓中亮, 刘京融, 罗恺, 唐诗浩, 邓希文. 一种通信导航融合信号解调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13472710B, 2022-09-13.
[29]尹露, 邓中亮, 马玉峥. 低频辅助信号与高频通导一体信号融合的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596256B, 2022-07-22.
[30]邓中亮, 李鑫, 杨福兴, 郑心雨, 蒋伟佳, 周正. 一种指纹库生成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490270B, 2022-07-22.
[31]邓中亮, 钱峻, 谢娜, 胡恩文, 张耀, 罗凯, 任海龙. 5G定位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定位的方法和可移动设备[P]. 北京市: CN114501619B, 2022-06-14.
[32]刘雯, 邓中亮, 王硕. 视觉信息特征指纹库构建方法、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543307B, 2022-06-03.
[33]邓中亮, 焦继超, 王鑫, 吴奇, 苑立彬, 章程. 一种基于主方向差分特征的快速模板匹配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229583B, 2022-04-29.
[34]邓中亮, 胡恩文, 唐诗浩, 刘延旭, 宋汶轩.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897830B, 2022-04-29.
[35]邓中亮, 李宁, 姚坤, 李鸣金, 赵小浩, 覃健昌, 焦继超, 韩可.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12583748B, 2022-04-29.
[36]林文亮, 邓中亮, 王珂, 贺轶烈, 于晓艺, 刘浩, 樊亮亮, 谷磊, 李中国, 孔祥灃. 一种低轨卫星通信网络中切换门限的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114336B, 2022-04-29.
[37]邓中亮, 林开钦, 尹露, 胡恩文, 朱棣, 刘延旭, 唐诗浩. 一种定位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8614284B, 2022-04-05.
[38]邓中亮, 莫君, 贾步云, 边新梅, 姜海君, 范时伟, 杨寅, 唐宗山, 刘雯. 一种多径效应抑制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8776326B, 2022-04-05.
[39]邓中亮, 李双志, 胡恩文. 一种基于多源融合定位系统的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578928B, 2022-04-05.
[40]邓中亮, 董婕舒, 唐诗浩. 一种定位接收机中跟踪环路误差的处理装置及方法[P]. 北京市: CN112672283B, 2022-04-05.
[41]邓中亮, 郑心雨, 王翰华, 张崇钰, 罗恺.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714491B, 2022-04-05.
[42]邓中亮, 许允飞, 韩可, 付加伟. 基于动态融合特征的CSI室内指纹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911704B, 2022-04-05.
[43]邓中亮, 刘浩, 林文亮, 王珂, 于晓艺, 郑奭轩. 卫星通信系统中码块组大小自适应调整的HARQ方法[P]. 北京市: CN113037356B, 2022-04-05.
[44]尹露, 邓中亮, 王子阳. 一种基于超表面的定位系统、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056000B, 2022-04-05.
[45]刘雯, 邓中亮, 王旭. 基于双层字典学习的CSI指纹定位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13260044B, 2022-04-05.
[46]刘雯, 邓中亮, 李双志, 刘延旭, 胡恩文. 一种基于同时定位与标定的目标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996105B, 2022-04-01.
[47]邓中亮, 王玮, 林乐轩, 闫小涵, 刘雯, 焦继超. 一种辅助卫星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08680939B, 2022-01-07.
[48]邓中亮, 刘雯, 郑奭轩, 林文亮, 王珂, 刘浩, 于晓艺, 刘洋. 基于双马尔科夫模型的LEO卫星信道建模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436882B, 2021-12-10.
[49]邓中亮, 张韫哲, 唐诗浩. 一种信号捕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P]. 北京市: CN111541465B, 2021-12-10.
[50]邓中亮, 刘雯, 郑奭轩, 林文亮, 王珂, 刘浩, 于晓艺, 刘洋. 一种多通信场景下的多普勒功率谱建模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436880B, 2021-11-12.
[51]陈美好, 邓中亮, 杨福兴.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指纹空间插值法的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2437485B, 2021-11-12.
[52]邓中亮, 林文亮, 杨衍玥, 王珂, 金彬, 于晓艺, 刘浩, 周卓燃, 吕东航. 一种S波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0086525B, 2021-10-01.
[53]邓中亮, 邱德武, 管孟, 陈新平. 一种从文本信息中确定位置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10321560B, 2021-10-01.
[54]邓中亮, 刘雯, 苗享天, 唐诗浩. 一种自组织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954296B, 2021-10-01.
[55]邓中亮, 闫小涵, 付潇, 林乐轩, 刘雯, 焦继超.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318854B, 2021-09-24.
[56]邓中亮, 吴志国, 尹露, 胡恩文, 朱棣. 一种到达角计算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387864B, 2021-09-24.
[57]邓中亮, 刘延旭, 胡恩文, 尹露, 唐诗浩, 朱棣.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732559B, 2021-09-24.
[58]刘雯, 邓中亮, 李晶, 王硕. 根据环境差异标校在线RSSI值的指纹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343573B, 2021-09-17.
[59]刘雯, 邓中亮, 程倩倩, 贾铭杰.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11866713B, 2021-09-10.
[60]邓中亮, 苏洋, 付潇, 王翰华, 李晶, 刘雯, 张书楠, 冷泽富, 姚喆, 邢华帅, 葛丽丽. 一种任意姿态下行人方向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07917707B, 2021-07-23.
[61]邓中亮, 尹露, 王翰华, 郑心雨, 孙世华, 曹佳盟.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148220B, 2021-07-23.
[62]邓中亮, 尹家兵, 韩可, 董婕舒, 唐诗浩, 贾步云. 一种共频带基站组网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586836B, 2021-07-23.
[63]邓中亮, 刘延旭, 胡恩文. 一种锚节点布设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787608B, 2021-07-23.
[64]邓中亮, 王凡, 王翰华, 郑心雨, 付潇, 魏佳琛. 一种基于多径误差补偿的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464937B, 2021-06-22.
[65]邓中亮, 贾步云, 莫君, 边新梅, 姜海君, 范时伟. 一种信号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085630B, 2021-04-30.
[66]焦继超, 邓中亮, 苑立彬, 章程, 王鑫, 吴奇, 焦剑. 一种深度图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8961184B, 2021-04-20.
[67]邓中亮, 刘延旭, 朱棣, 胡恩文, 唐诗浩, 綦航. 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时间同步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245593B, 2021-04-20.
[68]邓中亮, 焦继超, 吴奇, 苑立彬, 袁华宇, 莫耀凯, 章程. 基于深度信息对场景画面进行闭环检测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087351B, 2021-04-16.
[69]韩可, 邓中亮, 刘义彬, 王钰程, 李务雨. 一种并联式电容开关[P]. 北京市: CN110853985B, 2021-04-16.
[70]韩可, 邓中亮, 李宁, 李辉, 邢华帅. 一种CDR合成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833724B, 2021-03-19.
[71]邓中亮, 王珂, 吕东航, 林文亮, 金彬, 于晓艺, 刘浩, 周卓燃, 杨衍玥. 一种卫星测试信号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9752736B, 2021-03-19.
[72]邓中亮, 魏佳琛, 王翰华. 一种位置估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11385743B, 2021-03-19.
[73]邓中亮, 胡恩文, 刘延旭, 唐诗浩, 宋汶轩.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8834053B, 2021-03-12.
[74]邓中亮, 贾步云, 王翰华, 莫君, 唐宗山, 杨寅. 一种多发射频率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696655B, 2021-03-02.
[75]邓中亮, 赵鹤, 胡恩文, 朱棣, 刘延旭, 唐诗浩, 綦航, 汤灿阳. 一种基于机会信号辅助的精密单点定位方法及定位装置[P]. 北京市: CN109633726B, 2021-02-23.
[76]邓中亮, 贾步云, 唐诗浩, 苗享天, 尹家兵. 一种共频带定位系统中定位信号的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1510852B, 2021-02-23.
[77]邓中亮, 王翰华, 付潇, 郑心雨, 唐诗浩, 章佳文, 帅奇.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0798886B, 2021-01-01.
[78]王珂, 邓中亮, 于晓艺, 林文亮, 杨大全, 左奇伟. 数据包调度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7800648B, 2020-12-08.
[79]邓中亮, 胡恩文, 林开钦, 尹露, 唐诗浩, 刘延旭. 一种多源融合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332751B, 2020-11-20.
[80]邓中亮, 林乐轩, 刘雯, 王玮, 闫小涵, 焦继超. 一种行人位置预测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9029446B, 2020-11-20.
[81]邓中亮, 翟晨阳, 焦继超, 周巘, 李程, 林洁, 张森杰.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717485B, 2020-11-20.
[82]王珂, 邓中亮, 周卓燃, 林文亮, 金彬, 于晓艺, 李久超, 陈东, 张千, 刘浩, 杨衍玥, 吕东航. 一种卫星信号接收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P]. 北京市: CN109633702B, 2020-11-03.
[83]邓中亮, 韩可, 汤灿阳, 胡恩文, 朱棣, 唐诗浩, 刘延旭, 綦航, 赵鹤. 一种误差提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9725290B, 2020-10-13.
[84]邓中亮, 宋汶轩, 尹露, 胡恩文, 朱棣, 唐诗浩, 刘延旭. 一种基于聚类的指纹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562867B, 2020-10-13.
[85]邓中亮, 林文亮, 金彬, 王珂, 周卓燃, 于晓艺, 刘浩, 杨衍玥, 吕东航. 一种卫星信号的降噪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815877B, 2020-10-02.
[86]邓中亮, 王翰华, 付潇, 姚喆, 刘雯, 李晶, 冷泽富, 邢华帅, 焦继超. 一种射线追踪辅助的贝叶斯指纹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549049B, 2020-09-25.
[87]王珂, 邓中亮, 周卓燃, 林文亮, 金彬, 于晓艺, 李久超, 陈东, 张千, 李殷乔, 刘浩, 杨衍玥, 吕东航. 一种卫星信号盲解调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10247868B, 2020-09-25.
[88]邓中亮, 韩可, 刘鋆, 付潇, 王翰华, 邢华帅, 帅奇, 曹佳盟.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0166938B, 2020-08-28.
[89]邓中亮, 李宁, 季晔莉, 林文亮, 劳星淇, 胡浪, 苏桐. 一种融合地面移动通信核心网的信关站、卫星通信系统及方法[P]. 北京市: CN108199764B, 2020-08-14.
[90]孙源, 邓中亮. 一种无人机的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839956B, 2020-08-07.
[91]李宁, 邓中亮, 张云鹏, 季晔莉, 韩可. 一种交织器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880757B, 2020-07-31.
[92]李宁, 邓中亮, 季晔莉, 隋钰童, 刘姜旺, 劳星淇, 张云鹏, 胡浪, 苏桐. 数据处理方法、网络架构、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964745B, 2020-07-28.
[93]邓中亮, 胡恩文, 宋汶轩, 唐诗浩, 尹露, 刘延旭.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871329B, 2020-07-28.
[94]邓中亮, 胡爱华, 王闯, 张耀, 尹露. 一种无线信道测试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788807B, 2020-07-28.
[95]邓中亮, 胡恩文, 林开钦, 尹露, 宋汶轩, 朱棣. 一种野值剔除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108335B, 2020-07-17.
[96]邓中亮, 吴志国, 胡恩文, 朱棣, 林开钦. 一种基于路径损耗因子动态估计的测距方法及测距装置[P]. 北京市: CN108828570B, 2020-07-10.
[97]邓中亮, 唐宗山, 莫君, 贾步云, 边新梅, 姜海君, 范时伟, 杨寅, 刘雯.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P]. 北京市: CN108495265B, 2020-07-03.
[98]焦继超, 邓中亮, 王鑫, 李菲, 苑立彬, 吴奇, 章程. 一种提取图像特征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7220651B, 2020-06-19.
[99]邓中亮, 刘雯, 高天通. 基于多径反射的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490389B, 2020-06-19.
[100]邓中亮, 曹佳盟, 尹露. 一种通信导航一体化融合信号的生成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286591B, 2020-06-12.
[101]邓中亮, 范时伟, 莫君, 贾步云, 姜海君, 边新梅, 杨寅, 唐宗山, 刘雯. 一种相位差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594277B, 2020-06-12.
[102]邓中亮, 罗牧星, 莫君, 贾步云, 谢磊, 汪浩. 一种信号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10113287B, 2020-06-05.
[103]邓中亮, 姚喆, 刘雯, 付潇, 冷泽富, 王翰华, 李晶, 邢华帅, 焦继超.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680897B, 2020-05-29.
[104]邓中亮, 帅奇, 付潇, 王翰华, 曹佳盟, 刘鋆. 一种终端设备所处楼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0072189B, 2020-05-29.
[105]邓中亮, 冷泽富, 杨福兴, 刘雯, 付潇, 姚喆, 王翰华, 邢华帅, 焦继超. 一种室内WLAN指纹定位中AP的选择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712714B, 2020-05-22.
[106]邓中亮, 唐诗浩, 胡恩文, 朱棣, 刘延旭, 綦航. 一种协同定位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10139211B, 2020-05-01.
[107]焦继超, 邓中亮, 李菲. 室内定位无线信号的补偿方法及装置和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792772B, 2020-05-01.
[108]邓中亮, 韩佳智, 付潇, 章佳文.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9743777B, 2020-04-28.
[109]王珂, 邓中亮, 周卓燃, 赵中原, 林文亮, 张翠. 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7438284B, 2020-04-28.
[110]李宁, 邓中亮, 李鸣金, 杜琴, 刘姜旺, 姚坤.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0300080B, 2020-04-28.
[111]邓中亮, 王玮, 焦继超, 林乐轩, 闫小涵, 毛旭. 基于差分气压测高确定移动目标所处楼层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851577B, 2020-04-17.
[112]邓中亮, 付潇, 王翰华, 苏洋, 李晶, 刘雯, 张书楠, 姚喆, 邢华帅, 冷泽富. 一种误差补偿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7659893B, 2020-04-17.
[113]邓中亮, 边新梅, 莫君, 刘雯, 贾步云, 孙源, 姜海君, 范时伟, 唐宗山, 杨寅. 一种基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实现的定位方法及定位终端[P]. 北京市: CN107820212B, 2020-04-17.
[114]邓中亮, 张国龙, 葛丽丽, 肖占蒙, 贾步云, 莫君, 刘雯. 一种基于UWB的信号同步方法、室内定位系统[P]. 北京市: CN107835491B, 2020-04-17.
[115]邓中亮, 李晶, 付潇, 刘雯, 苏洋, 张书楠, 王翰华, 姚喆, 邢华帅, 冷泽富. 基于二阶级联的多元素融合定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 北京市: CN107941211B, 2020-04-17.
[116]韩可, 邓中亮, 邢华帅, 付潇, 王翰华, 姚喆, 冷泽富.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551653B, 2020-01-17.
[117]邓中亮, 李晶, 刘雯, 付潇, 姚喆, 王翰华, 苏洋, 张书楠, 邢华帅, 冷泽富. 一种指纹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566677B, 2020-01-17.
[118]邓中亮, 姜海君, 李宁, 莫君, 贾步云, 边新梅, 唐宗山, 范时伟, 杨寅, 刘雯. 一种载波跟踪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8600134B, 2020-01-17.
[119]邓中亮, 朱棣, 刘延旭, 唐诗浩, 胡恩文, 尹露. 一种测距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919323B, 2020-01-17.
[120]邓中亮, 汪浩, 贾步云, 罗牧星, 谢磊. 一种基于超宽带无线通信的无线时钟同步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9547146B, 2020-01-10.
[121]邓中亮, 徐福海, 莫君, 肖占蒙, 于盛昌, 尹露. 一种定位信号的生成方法和装置、及定位基站系统[P]. 北京市: CN106604386B, 2019-12-27.
[122]邓中亮, 莫君, 贾步云, 付潇, 胡恩文, 边新梅.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878947B, 2019-12-20.
[123]李宁, 邓中亮, 张琪, 谷云霞, 李刚, 许树成, 张晋源, 韩可. 一种土壤墒情预测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956715B, 2019-11-08.
[124]邓中亮, 张森杰, 刘雯, 林乐轩. 一种基于运动特征关联的室内位置预测方法、装置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6682239B, 2019-11-08.
[125]邓中亮, 莫君, 贾步云, 边新梅. 频率估计方法及定位接收机[P]. 北京市: CN107181708B, 2019-11-08.
[126]邓中亮, 肖哲, 王钰程, 郭旭兵. 一种RF-MEMS单刀双掷开关及微带天线阵列[P]. 北京市: CN108648963B, 2019-11-08.
[127]邓中亮, 周巘, 翟晨阳, 张森杰, 林洁, 李程, 焦继超. 一种计算到达时间差定位精度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764138B, 2019-10-15.
[128]邓中亮, 李宁, 龚彬. 一种卫星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7241135B, 2019-10-15.
[129]邓中亮, 付潇, 尹露, 胡恩文, 闫小涵. 一种室内多径误差的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488548B, 2019-09-17.
[130]邓中亮, 李程, 焦继超, 闫小涵, 翟晨阳, 周巘, 林洁, 张森杰. 一种室内定位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455059B, 2019-09-06.
[131]邓中亮, 边新梅, 刘雯, 莫君, 贾步云, 姜海君, 范时伟, 杨寅, 唐宗山. 一种定位信号滤波方法、装置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8445517B, 2019-09-06.
[132]邓中亮, 莫君, 杨寅, 贾步云, 刘雯, 范时伟, 边新梅, 姜海君, 唐宗山. 一种基于TC-OFDM的频率捕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8521388B, 2019-09-06.
[133]邓中亮, 毛旭, 付潇. 一种计步、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813676B, 2019-09-06.
[134]邓中亮, 莫君, 贾步云, 李三川, 肖占蒙, 刘志超, 边新梅. 基于EKF的TC-OFDM接收机码跟踪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899537B, 2019-09-06.
[135]邓中亮, 尹露, 唐诗浩, 朱棣, 胡恩文, 林开钦. 一种定位系统误差判别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908756B, 2019-09-06.
[136]邓中亮, 李三川, 莫君, 贾步云, 肖占蒙, 刘志超. 一种基于线性回归的多径抑制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7015250B, 2019-09-06.
[137]邓中亮, 肖占蒙, 徐福海, 莫君, 于盛昌, 尹露. 一种基于自适应环路校正的信号同步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886035B, 2019-08-02.
[138]邓中亮, 刘志超, 莫君, 贾步云, 肖占蒙, 李三川. 一种基于差分相干累积的弱信号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970401B, 2019-08-02.
[139]邓中亮, 张志敏, 李杰强, 尹露, 赵洋, 朱棣. 一种LDPC译码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790774B, 2019-07-19.
[140]邓中亮, 杨寅, 徐福海, 莫君, 贾步云, 肖占蒙. 基于TC-OFDM的室内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7070494B, 2019-05-31.
[141]邓中亮, 马宏涛, 胡恩文, 尹露, 朱棣, 于鹏帅, 张志敏. 一种载波跟踪电路和载波跟踪方法[P]. 北京市: CN106154294B, 2019-04-26.
[142]李宁, 邓中亮, 朱润涛, 韩可. 一种卫星网络的数据包转发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357476B, 2019-04-19.
[143]邓中亮, 林洁, 张森杰, 李程, 翟晨阳, 周巘. 一种疏散路径的推送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631555B, 2019-04-05.
[144]邓中亮, 王闯, 胡爱华, 张耀. 无源定位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5960014B, 2019-03-22.
[145]邓中亮, 蒋澍, 莫君, 焦继超, 于盛昌, 徐福海, 贾步云. 一种信号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028442B, 2019-03-15.
[146]邓中亮, 郭旭兵, 魏浩, 甘俊. 方向图可重构微带天线[P]. 北京市: CN106067601B, 2019-03-15.
[147]邓中亮, 李三川, 莫君, 贾步云, 刘志超, 肖占蒙. 一种信号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656258B, 2019-03-01.
[148]邓中亮, 李程, 林洁, 张森杰, 翟晨阳, 周巘. 一种非视距环境下的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792129B, 2019-02-19.
[149]邓中亮, 周巘, 焦继超, 翟晨阳, 张森杰, 李程, 林洁, 梁晶晶. 移动台位置的测量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093853B, 2019-02-19.
[150]邓中亮, 张森杰, 李程, 林洁, 周巘, 翟晨阳. 一种基于多源定位方式的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717483B, 2019-01-25.
[151]邓中亮, 焦继超, 林乐轩, 王玮. 一种定位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5792131B, 2018-11-23.
[152]邓中亮, 莫君, 贾步云, 李三川, 刘志超, 肖占蒙, 边新梅. 一种定位信号生成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6656256B, 2018-11-06.
[153]李宁, 邓中亮, 张琪, 韩可, 谷云霞, 李刚, 龚彬, 朱润涛. 一种位置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628008B, 2018-10-12.
[154]邓中亮, 魏浩, 甘俊, 郭旭兵. 一种可调带阻滤波器[P]. 北京市: CN105870555B, 2018-09-28.
[155]邓中亮, 魏浩, 郭旭兵, 甘俊. 一种微机电系统开关[P]. 北京市: CN105702527B, 2018-09-21.
[156]邓中亮, 魏浩, 郭旭兵, 甘俊. 一种可调带通滤波器[P]. 北京市: CN106207321B, 2018-09-21.
[157]邓中亮, 魏浩, 郭旭兵, 甘俊. 一种可调带阻滤波器[P]. 北京市: CN106209014B, 2018-09-18.
[158]邓中亮, 甘俊, 魏浩, 郭旭兵. 一种共面波导宽阻带滤波器[P]. 北京市: CN105789742B, 2018-09-11.
[159]邓中亮, 胡恩文, 尹露, 席岳, 朱棣. BOC调制信号的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974447B, 2018-09-11.
[160]邓中亮, 蒋卓勤, 林文亮, 李宁, 韩可, 曹祯, 侯云龙, 张璘. 一种发送定位信息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4219627B, 2018-07-27.
[161]邓中亮, 于盛昌, 莫君, 刘志超, 尹露, 蒋澍. 一种码环鉴别器及短多径抑制方法[P]. 北京市: CN105510932B, 2018-05-11.
[162]邓中亮, 林文亮, 李宁, 韩可, 段锦锦, 侯云龙, 张璘. 一种数据读写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217175B, 2018-04-20.
[163]焦继超, 邓中亮, 闫小涵, 李文轶. 一种到达时间差的误差补偿值确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911539B, 2018-04-13.
[164]邓中亮, 蒋澍, 莫君, 于盛昌, 尹露, 王钰程, 徐福海. 一种动态阈值载波环[P]. 北京市: CN105891854B, 2018-03-30.
[165]邓中亮, 魏浩, 甘俊, 郭旭兵. 一种开关梁[P]. 北京市: CN105957774B, 2018-03-20.
[166]邓中亮, 刘雯, 夏杰, 杨乐. 一种增强差分气压测高校正方法[P]. 北京市: CN105180964B, 2018-03-09.
[167]邓中亮, 胡恩文, 杨磊, 朱棣, 焦继超, 尹露. 一种信号跟踪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680952B, 2018-01-26.
[168]邓中亮, 胡恩文, 尹露, 席岳, 朱棣. 卫星信号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5842714B, 2018-01-05.
[169]邓中亮, 蒋卓勤, 林文亮, 李宁, 韩可, 段锦锦, 侯云龙, 张璘. 一种身份认证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219626B, 2017-11-21.
[170]邓中亮, 郑若彧, 安倩, 王克己, 阮凤立, 杨易, 曾辉, 陆顺保, 方叶青. 一种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360307B, 2017-11-21.
[171]邓中亮, 魏浩, 甘俊, 郭旭兵. 一种微机电系统开关[P]. 北京市: CN105742124B, 2017-11-10.
[172]邓中亮, 林文亮, 肖潇, 王瑾, 李辉. 特征模式集生成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4079450B, 2017-10-17.
[173]邓中亮, 安倩, 郑若彧, 王克己, 阮凤立, 杨易, 曾辉, 陆顺保, 方叶青. 基站、GNSS联合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316946B, 2017-09-19.
[174]邓中亮, 林文亮, 李宁, 林侃丰, 侯云龙, 张璘. 一种检测业务类型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701669B, 2017-06-20.
[175]邓中亮, 李宁, 林文亮, 韩可, 曹祯, 侯云龙, 张璘. 一种室内电子地图处理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239754B, 2017-06-16.
[176]邓中亮, 杨易, 王克己, 阮凤立, 李晓阳, 安倩, 陆顺保, 方叶青. 一种生成定位信号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090283B, 2017-03-01.
[177]邓中亮, 余彦培, 阮凤立, 安倩, 王克己, 方叶青, 李晓阳, 马文旭. 码分多址与正交频分多址信号耦合测距方法、装置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3648161B, 2017-02-22.
[178]邓中亮, 余彦培, 王克己, 安倩, 阮凤立, 李晓阳, 马文旭, 方叶青. 一种非视距环境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686995B, 2017-02-22.
[179]李宁, 邓中亮, 林侃丰, 林文亮, 侯云龙, 张璘. 一种检测业务之间存在冲突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701671B, 2017-02-15.
[180]邓中亮, 阮凤立, 赵晓红, 谢飞鹏, 张能元, 魏鹏, 王克己, 安倩. 一种室内定位中获取位置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596263B, 2017-01-25.
[181]邓中亮, 余彦培, 王克己, 安倩, 阮凤立, 李晓阳, 马文旭. 一种特征点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634904B, 2017-01-25.
[182]邓中亮, 陆顺保, 王克己, 曾辉, 方叶青, 郑若彧, 杨易. 一种确定终端运动方向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266646B, 2017-01-25.
[183]邓中亮, 王克己, 魏鹏, 赵晓红, 张能元, 谢飞鹏, 阮凤立, 安倩. 一种获取终端运动方向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499707B, 2017-01-11.
[184]邓中亮, 杨易, 王克己, 阮凤立, 李晓阳, 安倩, 陆顺保, 方叶青. 一种卫星定位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101891B, 2017-01-11.
[185]邓中亮, 林文亮, 李宁, 韩可, 李辉, 侯云龙, 张璘. 一种发送定位辅助信息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4215969B, 2017-01-04.
[186]邓中亮, 尹露, 董慧, 席岳, 李杰强, 李长明. 一种多系统融合定位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941270B, 2016-10-05.
[187]邓中亮, 席岳, 尹露, 李长明, 李杰强, 朱棣, 赵洋, 马宏涛, 李庆博. 一种捕获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和伪码相位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4090282B, 2016-10-05.
[188]邓中亮, 蒋卓勤, 林文亮, 李宁, 韩可, 李辉, 侯云龙, 张璘. 一种卫星定位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4215984B, 2016-09-28.
[189]邓中亮, 袁壮, 胡月舟, 杨乐, 翟堃, 安倩, 王克己. 用于室内定位的信号处理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3675753B, 2016-08-17.
[190]邓中亮, 余彦培, 袁协, 王佳, 谢飞鹏, 曹佳雯, 尹会明. 一种终端及其自主定位方法[P]. 北京市: CN102769910B, 2016-08-10.
[191]邓中亮, 万能, 陈才湖, 王晓冠, 孙晓飞, 肖延南, 赵明宇, 余彦培. 一种生命探测装置及生命探测系统[P]. 北京市: CN102547563B, 2016-06-29.
[192]邓中亮, 赵晓红, 张能元, 谢飞鹏, 魏鹏, 阮凤立, 安倩, 李序, 王克己. 一种定位节点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501535B, 2016-06-29.
[193]邓中亮, 张宇, 李序, 胡月舟, 袁壮, 翟堃, 杨乐.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P]. 北京市: CN103605622B, 2016-06-22.
[194]邓中亮, 陈沛, 徐连明, 高鹏, 王文杰, 李智峰, 刘雯. 指纹库的建立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200676B, 2016-06-15.
[195]邓中亮, 王冠一, 席岳, 詹中伟, 董慧, 李长明, 李杰强. 一种评估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兼容性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744090B, 2016-06-15.
[196]邓中亮, 徐连明, 高鹏, 王文杰, 陈沛, 朱宇佳.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685677B, 2016-04-20.
[197]邓中亮, 尹露, 杨磊, 刘昆, 孙刚, 张璐, 刘敬超, 席岳, 李晓敏. 一种消除多普勒频偏的方法、接收机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3023833B, 2016-04-13.
[198]邓中亮, 魏鹏, 王克己, 赵晓红, 张能元, 谢飞鹏, 阮凤立, 安倩. 一种惯性导航中计步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542864B, 2016-04-13.
[199]邓中亮, 高鹏, 徐连明, 王文杰, 陈沛, 李智峰, 刘雯. 室内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3220779B, 2016-04-13.
[200]徐连明, 邓中亮, 朱宇佳, 刘雯, 李欣欣, 刘文龙, 方灵, 孙子砚, 史丹丹, 盛庆, 裘昕, 王珂, 刘晨, 毕乾, 王文杰, 陈沛, 徐涛, 高鹏, 韩青振, 张仡. 一种室内无线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209386B, 2016-03-09.
[201]邓中亮, 尹露, 席岳, 詹中伟, 董慧, 王冠一. 卫星选择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364804B, 2016-03-02.
[202]邓中亮, 尹露, 席岳, 李杰强, 李长明, 马宏涛, 朱棣, 李庆博, 赵洋. 一种伽利略信号捕获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713299B, 2016-03-02.
[203]邓中亮, 王克己, 阮凤立, 安倩, 李晓阳, 袁壮, 陆顺保. 高度测量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697857B, 2016-02-24.
[204]邓中亮, 董慧, 尹露. 卫星捕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529458B, 2016-01-27.
[205]邓中亮, 魏鹏, 王克己, 赵晓红, 张能元, 谢飞鹏, 刘倩倩, 阮凤立, 安倩. 一种获取终端运动方向的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543289B, 2016-01-27.
[206]邓中亮, 余彦培, 来奇峰, 张遂征. 一种伪距差值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547570B, 2016-01-13.
[207]邓中亮, 韩青振, 王文杰, 高鹏, 徐涛, 陈沛. 一种估计步长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3196460B, 2015-12-02.
[208]邓中亮, 杨磊, 尹露, 席岳, 詹中伟. 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499827B, 2015-12-02.
[209]邓中亮, 谢飞鹏, 余彦培, 袁协, 王佳, 尹会明. 一种室内楼层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821464B, 2015-08-19.
[210]邓中亮, 曹佳雯, 余彦培, 王佳, 袁协, 尹会明. 一种定位的方法和移动终端[P]. 北京市: CN102721416B, 2015-08-19.
[211]李宁, 邓中亮, 林文亮. 一种定位服务安全防护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2665204B, 2015-08-12.
[212]邓中亮, 孙刚, 杨磊, 徐连明, 张璐, 李晓敏, 尹露. 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仿真方法和卫星信号模拟器[P]. 北京市: CN102736520B, 2015-08-12.
[213]邓中亮, 余彦培, 魏鹏, 王克己, 袁协, 张能元, 万能. 一种获取运动方向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3090860B, 2015-07-22.
[214]邓中亮, 余彦培, 魏鹏, 王克己, 袁协, 张能元, 徐连明. 一种获取导航目标运动方向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3091508B, 2015-07-22.
[215]邓中亮, 王冠一, 杨磊, 李晓敏, 尹露, 席岳, 詹中伟, 董慧. 一种卫星模拟信号产生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135116B, 2015-07-22.
[216]邓中亮, 李宁, 林文亮, 林侃丰. 一种定位的方法、终端及服务器[P]. 北京市: CN102857911B, 2015-07-15.
[217]邓中亮, 李序, 袁协, 张宇, 袁壮, 胡月舟, 杨乐, 李长明, 翟堃. 一种扩频码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269237B, 2015-07-15.
[218]邓中亮, 万能, 韩可, 徐连明, 刘雯, 肖延南, 孙晓飞, 陈才湖, 王晓冠. 一种灾后搜救生命探测方法、系统及生命探测装置[P]. 北京市: CN102573009B, 2015-04-29.
[219]邓中亮, 李序, 袁协, 袁壮, 张宇, 胡月舟, 杨乐, 李长明, 翟堃. 一种扩频码同步发送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3248394B, 2015-04-29.
[220]邓中亮, 田向伟, 袁协, 余彦培, 刘晓艳, 张宇, 李序. 一种用于广播网定位信号的互相关干扰减轻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820904B, 2015-04-22.
[221]邓中亮, 朱宇佳, 韩青振, 徐连明, 刘雯, 徐涛. 一种用户上/下楼层判定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665170B, 2015-03-11.
[222]邓中亮, 万能, 孙晓飞, 吕子平, 韩淼, 施浒立, 余彦培, 陈才湖, 王晓冠, 肖延南. 一种基于功率控制的分层探测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547562B, 2015-02-25.
[223]邓中亮, 万能, 徐连明, 韩可, 孙晓飞, 余彦培, 陈才湖, 王晓冠, 肖延南. 一种灾后搜救手机探测方法及专有手机[P]. 北京市: CN102572685B, 2015-02-25.
[224]崔岩松, 蔡晓霞, 任维政, 邓中亮, 刘欣, 段大高. 一种视频编码的编码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790878B, 2015-02-18.
[225]邓中亮, 朱宇佳, 徐连明, 刘雯, 赵明宇, 李涛, 薛广普, 马志远, 崔艳雯, 张红星, 肖冠兰.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1742262B, 2015-01-07.
[226]邓中亮, 吕子平, 贺黎滔, 余彦培, 关维国, 徐连明, 韩可, 黄建明. 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交通信息的系统[P]. 北京市: CN102083202B, 2014-12-31.
[227]邓中亮, 袁协, 余彦培, 关维国, 徐连明, 刘雯, 施浒立, 吕子平, 王佳, 尹会明, 曹佳雯. 室内定位节点的时间同步方法和系统以及定位信号生成器[P]. 北京市: CN102572701B, 2014-12-31.
[228]邓中亮, 田向伟, 袁协, 余彦培, 刘晓艳, 张宇, 李序. 时分码分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生成方法、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724156B, 2014-12-31.
[229]邓中亮, 王佳, 袁协, 尹会明, 谢飞鹏, 刘倩倩. 基于高度差分的无线定位方法及终端[P]. 北京市: CN102724752B, 2014-12-31.
[230]邓中亮, 袁协, 曹佳雯, 魏鹏, 赵晓红, 尹会明. 基于到达时间差修正的无线定位方法及终端[P]. 北京市: CN102724753B, 2014-12-31.
[231]邓中亮, 余彦培, 袁协, 王佳, 尹会明, 曹佳雯, 吕子平. 无线定位方法及基站[P]. 北京市: CN102724754B, 2014-12-31.
[232]邓中亮, 余彦培, 袁协, 徐连明, 万能, 李序, 谢飞鹏. 一种互相关干扰减轻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2938655B, 2014-12-31.
[233]邓中亮, 余彦培, 袁协, 张能元, 王佳, 吕子平. 基于长期演进信号体制的无线定位方法及终端[P]. 北京市: CN102752713B, 2014-11-26.
[234]邓中亮, 刘晓艳, 袁协, 田向伟, 张宇, 李序. 基于广播定位信号的多径码相位获取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790628B, 2014-11-26.
[235]邓中亮, 刘晓艳, 袁协, 田向伟, 张宇, 李序. 基于广播定位信号的伪距获取、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P]. 北京市: CN102832965B, 2014-11-26.
[236]邓中亮, 张宇, 袁协, 余彦培, 李序, 谢飞鹏. 基于广播定位信号的跟踪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857252B, 2014-11-26.
[237]邓中亮, 徐连明, 朱宇佳, 刘文龙, 李欣欣, 方灵, 盛庆, 崔艳雯, 孙子砚, 王珂, 毕乾, 刘晨, 史丹丹, 裘昕.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2573049B, 2014-10-22.
[238]邓中亮, 徐连明, 朱宇佳, 刘雯, 李欣欣, 刘文龙, 方灵, 孙子砚, 史丹丹, 盛庆, 裘昕, 王珂, 刘晨, 毕乾, 马致远, 李涛, 薛广普, 王小恒, 崔艳雯, 张红星, 肖冠兰.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170697B, 2014-09-17.
[239]邓中亮, 万能, 孙晓飞, 余彦培, 陈才湖, 肖延南, 王晓冠. 一种灾后搜救生命探测方法及生命探测装置[P]. 北京市: CN102548024B, 2014-09-10.
[240]邓中亮, 万能, 孙晓飞, 吕子平, 陈才湖, 肖延南, 王晓冠, 施浒立, 韩淼. 一种灾后搜救终端定位方法及生命探测装置[P]. 北京市: CN102612137B, 2014-09-10.
[241]邓中亮, 余彦培, 王佳, 曹佳雯, 尹会明, 谢飞鹏. 一种匹配定位的方法和移动终端[P]. 北京市: CN102695272B, 2014-09-10.
[242]邓中亮, 尹会明, 袁协, 余彦培, 王佳, 曹佳雯. 一种到达时间差滤波方法、装置及特征数据存储方法[P]. 北京市: CN102721945B, 2014-09-10.
[243]邓中亮, 尹露, 杨磊, 席岳, 刘竞超. 一种定位结果滤波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680989B, 2014-07-23.
[244]邓中亮, 尹露, 杨磊, 席岳, 余彦培, 詹中伟, 董慧, 王冠一. 一种卫星定位滤波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937716B, 2014-07-23.
[245]徐连明, 邓中亮, 薛广普, 刘雯. 一种定位节点的方法和节点[P]. 北京市: CN101917763B, 2014-06-25.
[246]邓中亮, 施浒立, 来奇峰, 那日苏, 朱宇佳, 徐连明. 一种基于电子地图的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186238B, 2014-06-04.
[247]邓中亮, 余彦培, 袁协, 邓耀宇, 吕子平, 施浒立, 李合敏. 定位信号生成方法、发送端和定位系统[P]. 北京市: CN102307328B, 2014-05-28.
[248]邓中亮, 刘华东, 杨磊, 余彦培, 黄建明, 韩可, 徐连明, 牛凯. 一种抑制干扰的方法及设备[P]. 北京市: CN102087353B, 2014-04-16.
[249]邓中亮, 邹德君, 杨磊, 刘华东, 黄建明, 韩可, 徐连明. 信号跟踪的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087362B, 2014-04-16.
[250]邓中亮, 万能, 孙晓飞, 吕子平, 韩淼, 施浒立, 陈才湖, 肖延南, 王晓冠. 一种生命探测装置互定位方法及生命探测装置[P]. 北京市: CN102540229B, 2014-04-16.
[251]邓中亮, 徐连明, 孙子砚, 朱宇佳, 李欣欣, 刘文龙, 方灵, 盛庆, 裘昕, 史丹丹, 王文杰, 陈沛, 高鹏, 刘晨, 毕乾, 韩青振, 张仡. 定位技术切换的方法及移动设备[P]. 北京市: CN102333351B, 2014-03-19.
[252]邓中亮, 余彦培, 关维国, 赵宝莹, 李合敏. 一种用于定位的移动广播信号解调芯片[P]. 北京市: CN102076003B, 2014-01-29.
[253]邓中亮, 徐连明, 来奇峰, 余彦培, 袁协, 那日苏, 邓耀宇, 刘雯, 施浒立, 吕子平, 关维国, 李合敏. 一种快速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209384B, 2013-12-25.
[254]邓中亮, 袁协, 来奇峰, 田向伟, 刘晓燕, 余彦培, 施浒立, 吕子平, 那日苏, 邓耀宇, 朱宇佳. 广播定位信号的码相位捕获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340324B, 2013-12-25.
[255]邓中亮, 余彦培, 李合敏, 邓耀宇, 袁协, 来奇峰, 那日苏, 徐连明, 朱宇佳. 一种基于标校点的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395196B, 2013-12-25.
[256]邓中亮, 朱宇佳, 徐连明, 刘文龙, 李欣欣, 方灵, 盛庆, 刘雯, 崔艳雯, 孙子砚, 王珂, 毕乾, 刘晨, 史丹丹, 裘昕. 一种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098780B, 2013-12-11.
[257]吕笑, 邓中亮, 施浒立. 一种移动终端、生命探测仪、灾后搜救系统和方法[P]. 北京市: CN101917692B, 2013-11-27.
[258]邓中亮, 李合敏, 关维国, 余彦培, 赵宝莹. 一种基于移动广播的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104837B, 2013-11-27.
[259]邓中亮, 关维国, 余彦培, 徐连明, 那日苏, 邓耀宇, 来奇峰. 一种基于室内信号增补系统的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213756B, 2013-11-20.
[260]邓中亮, 邹德君, 刘华东, 杨磊, 黄建明, 韩可, 徐连明. 一种卫星导航信号的捕获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087361B, 2013-10-30.
[261]施浒立, 吕子平, 邓中亮, 王兆瑞, 朱海龙, 裴军, 崔君霞, 张丽蓉, 徐连明, 韩可. 由通信广播卫星信号辅助的地面移动通信网定位方法[P]. 北京市: CN102215558B, 2013-09-25.
[262]邓中亮, 余彦培, 王佳, 关维国, 袁协, 徐连明, 刘雯. 一种灾后搜救紧急控制模式启动方法及移动终端[P]. 北京市: CN102196395B, 2013-09-11.
[263]邓中亮, 杨磊, 尹露, 席岳, 刘竞超, 李晓敏. 室外定位方法和定位接收机[P]. 北京市: CN102680994B, 2013-09-11.
[264]邓中亮, 张能元, 余彦培, 袁协, 王佳, 曹佳雯. 融合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736093B, 2013-09-11.
[265]邓中亮, 余彦培, 关维国, 袁协, 徐连明, 刘雯. 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2137488B, 2013-07-24.
[266]邓中亮, 袁协. 一种输入和输出数据的设备[P]. 北京市: CN102176204B, 2013-05-15.
[267]邓中亮, 施浒立, 吕子平, 余彦培, 王佳, 关维国, 孙希延, 纪元法, 袁协, 徐连明, 刘雯. 一种灾后搜救终端定位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02353932B, 2013-04-24.
[268]邓中亮, 李合敏, 余彦培, 袁协, 施浒立, 吕子平. 一种多维定位方法和装置[P]. 北京市: CN102360076B, 2013-04-24.
[269]邓中亮, 吕子平, 余彦培, 关维国, 贺黎滔, 韩可, 黄建明, 徐连明. 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交通信息的方法[P]. 北京市: CN102081840B, 2013-04-24.
[270]邓中亮, 徐连明, 王珂, 张红星, 肖冠兰. 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P]. 北京市: CN101951597B, 2013-02-13.
[271]邓中亮, 吕子平, 杨占昕, 关维国, 李合敏, 余彦培. 广播定位信号生成方法、定位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01977172B, 2013-02-06.
[272]邓中亮, 李合敏, 关维国, 余彦培, 那日苏, 吕子平. 一种直放站和移动定位系统[P]. 北京市: CN101902815B, 2013-01-23.
[273]邓中亮. 一种提高信息传输安全性的方法[P]. 北京市: CN1980122B, 2012-11-14.
[274]邓中亮, 邓耀宇, 史丹丹, 来奇峰. 基于网格区域的昆虫翅脉识别的方法和系统[P]. 北京市: CN101937512B, 2012-07-25.
[275]邓中亮, 周洪波, 贺晓华. 基于STL文件的曲面切割轨迹获得方法[P]. 北京市: CN101225507B, 2011-08-17.
[276]邓中亮. 一种对GPS定位信息进行压缩的方法[P]. 北京市: CN1948990B, 2010-10-27.
[277]邓中亮, 刘爱斌. 磁控溅射喷涂机器人示教轨迹优化控制方法[P]. 北京市: CN101224576B, 2010-09-29.
[278]邓中亮, 崔岩松. 3G-IP无线视频传输系统[P]. 北京市: CN101304537B, 2010-06-09.
[279]邓中亮, 段大高. 一种提高图像帧内编码速率的方法[P]. 北京市: CN101247525B, 2010-06-02.
[280]邓中亮, 周洪波, 贺晓华, 丁秉辉. 磁控溅射曲面喷涂三维轨迹智能控制方法[P]. 北京市: CN100572588C, 2009-12-23.
[281]邓中亮, 段大高. 基于图像直方图的码率控制方法[P]. 北京市: CN100574442C, 2009-12-23.
[282]王先逵, 吴丹, 刘金凌, 冯之敬, 邓中亮, 刘成颖, 张静荣. 高频响大行程高精度微进给装置[P]. 北京市: CN1057037C, 2000-10-04.
实用新型:
[1]邓中亮, 徐连明, 毕乾, 刘晨, 张红星, 肖冠兰, 朱宇佳, 刘文龙, 盛庆, 王珂, 方灵, 孙子砚, 史丹丹, 裘昕, 李欣欣, 马志远, 崔艳雯, 李涛, 薛广普. 一种手持终端[P]. 北京: CN202261798U, 2012-05-30.
[2]邓中亮, 姚宜东, 洪满足. 一种兼容北斗和GPS的双频接收天线[P]. 北京: CN202259683U, 2012-05-30.
[3]邓中亮, 徐连明, 袁协, 余彦培, 关维国, 来奇峰, 邓耀宇. 一种特征参数采集装置[P]. 北京: CN202189145U, 2012-04-11.
[4]邓中亮, 葛悦涛, 曹其可, 韩可. 一种基因检测设备[P]. 北京: CN201990675U, 2011-09-28.
[5]邓中亮, 徐连明, 毕乾, 刘晨, 薛广普. 控制终端和系统[P]. 北京: CN201878369U, 2011-06-22.
[6]邓中亮, 徐连明, 刘晨, 毕乾, 薛广普. 一种无线传感监控装置[P]. 北京: CN201789528U, 2011-04-06.
[7]邓中亮, 邹德君, 崔岩松, 陈续, 刘华东. 一种多定位源数据采集装置[P]. 北京: CN201413393, 2010-02-24.
[8]邓中亮. 多用途GPS监控装置[P]. 北京: CN201060262, 2008-05-14.
[9]邓中亮. 三维自由轨迹智能数控雕刻机[P]. 北京: CN2239358, 1996-11-06.
出版专著:
1.《室内外无线定位与导航》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年 。
2.《基于H.264的视频编\解码与控制技术》。2010年。
3.《Eclipse Modeling Framework 2.0中文版(第2版)》,译著,2009年 。
4.《嵌入式系统设计》, 2008年。
5.《移动终端与3G手机》, 2007年。
6.《非圆零件车削加工技术》,1998年。
7.《VB Script精通指南》,译著,1997年 。
代表性中文期刊论文:
[1]邓中亮, 马梓垚. 海洋通信导航深度融合发展机遇[J]. 卫星应用, 2023, (12): 8-12.
[2]邓中亮, 高彦彪, 张耀. 精准时空感知赋能数字经济发展[J]. 无线电工程, 2024, 54 (01): 1-5.
[3]林宝军, 邓中亮, 韩健, 胡军, 夏旭. 卫星互联网:从科幻到现实,未来的改变者[J]. 广播电视网络, 2023, 30 (09): 10-18.
[4]邓中亮, 王翰华. “北斗+5G”融合发展机遇[J]. 卫星应用, 2021, (11): 20-24.
[5]邓中亮, 王翰华, 刘京融. 通信导航融合定位技术发展综述[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22, 9 (02): 15-25.
[6]邓中亮. 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 (17): 8-11.
[7]王珂, 赵金贵, 吕东航, 邓中亮, 林文亮. 基于波束相关性的多波束卫星终端分组算法[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1, 47 (05): 569-574.
[8]赵地, 邓中亮, 谭伟杰, 胡爱华, 唐诗浩. 空域滤波增益可调节的定向性均匀圆形阵列波达角估计[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21, 43 (07): 1804-1812.
[9]尹露, 马玉峥, 李国伟, 赵仁明, 邓中亮. 通信导航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20, 7 (04): 64-76.
[10]胡茂厅, 杨福兴, 邓中亮, 刘鋆. 基于改进TLS-ESPRIT算法的相干定位信号波达方向空间平滑[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20, 7 (01): 113-119.
[11]邓中亮, 刘延旭, 胡恩文. 天牛须搜索的锚节点布设优化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9, 42 (06): 58-63.
[12]蒋天润, 尹露, 邓中亮, 王子阳. 信道状态信息指纹定位算法性能评价方法研究[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9, 6 (06): 113-118.
[13]年四成, 邓中亮, 刘铁, 刘金珠. 一种管道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9, (11): 253-255+260.
[14]赵地, 邓中亮, 杨智勇. 可调节相关峰参数的脉冲检测分选算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9, 39 (09): 950-956.
[15]赵地, 邓中亮, 任晓飞. 定向性天线阵列相位中心对DOA估计的影响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9, 42 (04): 15-23.
[16]刘舒豪, 尹露, 邓中亮, 林开钦. 基于通用无线电外设的北斗信号仿真系统[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9, 6 (02): 119-124.
[17]杨乐, 邓中亮, 任石青. 增强差压测高校正模型的建立及其性能验证[J]. 信息通信, 2018, (12): 15-18.
[18]于晓艺, 王珂, 邓中亮, 林文亮. 融合MEC的卫星网络架构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8, (08): 22-27.
[19]胡爱华, 邓中亮, 张耀. 基于改进TPSN和卡尔曼滤波的时间同步算法[J]. 现代电子技术, 2018, 41 (13): 5-9.
[20]邓中亮. 面向建筑空间的OFDM信号定位性能分析[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8, 5 (03): 1-5.
[21]邓中亮, 尹露, 唐诗浩, 刘延旭, 宋汶轩. 室内定位关键技术综述[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8, 5 (03): 14-23.
[22]朱棣, 邓中亮, 尹露, 宋汶轩. 基于线性调频扩频的单基站室内定位系统研究[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8, 5 (03): 59-63.
[23]尹露, 邓中亮, 朱棣, 胡恩文. 一种多源组合定位系统中信息质量评估方法[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7, 4 (06): 75-79.
[24]邓中亮, 朱棣, 葛悦涛. 美国GPS新动态及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J]. 飞航导弹, 2017, (10): 31-36.
[25]邓中亮, 肖占蒙, 贾步云, 莫君. 城市空间无线定位信号传播模型校正方法研究[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7, 4 (03): 11-16.
[26]李宁, 李刚, 邓中亮. 改进灰狼算法在土壤墒情监测预测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应用, 2017, 37 (04): 1202-1206.
[27]李宁, 张琪, 杨福兴, 邓中亮. 土壤墒情预测自适应遗传神经网络算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8, 54 (01): 54-59+69.
[28]李宁, 许树成, 邓中亮. 基于HSI色彩坐标相似度的彩色图像分割方法[J]. 现代电子技术, 2017, 40 (02): 30-33+38.
[29]刘志博, 邓中亮. 基于MINA的定位终端通信设计与实现[J]. 软件, 2017, 38 (01): 1-5.
[30]邓中亮, 林文亮. “星地一体”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引领导航科学创新[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 (12): 17-21.
[31]邓中亮. 导航与位置服务现状与发展[J]. 卫星应用, 2016, (02): 41-45.
[32]邓中亮, 张森杰, 焦继超, 徐连明. 基于高精度室内位置感知的大数据研究与应用[J]. 计算机应用, 2016, 36 (02): 295-300.
[33]代超, 邓中亮. 基于Netty的面向移动终端的推送服务设计[J]. 软件, 2015, 36 (12): 1-4+21.
[34]李宁, 曹祯, 邓中亮, 韩可. 干扰源定位中到达时间差参数估计方法[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6, 38 (05): 994-997.
[35]邓中亮. 室内导航与位置服务[J]. 智能建筑, 2015, (04): 45.
[36]邓中亮, 尹露. 基于TC-OFDM体制的室内定位系统[J]. 电信网技术, 2015, (03): 32-35.
[37]尹露, 邓中亮, 席岳. 基于可信度的多源定位数据融合方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 37 (04): 34-38.
[38]李宁, 林侃丰, 林文亮, 邓中亮. 基于卫星通信的融合加密纠错方案(英文)[J]. 中国通信, 2014, 11 (03): 70-79.
[39]刘雯, 徐连明, 李智峰, 邓中亮. 基于空域的网格匹配定位算法[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 (03): 19-22.
[40]邓中亮, 尹露, 杨磊, 余彦培, 席岳. 基于联邦卡尔曼的GPS/基站定位信息融合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3, 36 (06): 32-36.
[41]余彦培, 邓中亮, 袁协, 万能. 面向地面CDMA定位系统的微频分互相关减轻方法[J]. 高技术通讯, 2013, 23 (11): 1124-1130.
[42]李宁, 刘霄, 邓中亮. 簇和随机密钥预分配的高效多级密钥更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3, 36 (04): 7-12.
[43]邓中亮, 余彦培, 袁协, 万能, 杨磊. 室内定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英文)[J]. 中国通信, 2013, 10 (03): 42-55.
[44]吕子平, 邓中亮. 物联网及云计算时代的卫星通信[J]. 国际太空, 2013, (01): 32-37.
[45]邓中亮, 张仡, 刘雯. 一种基于Ivds接口的时钟恢复电路实现[J]. 软件, 2012, 33 (12): 78-81.
[46]邓中亮, 王文杰, 徐连明. 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WLAN室内定位楼层判别方法[J]. 软件, 2012, 33 (12): 114-117.
[47]刘竞超, 邓中亮. 基于ARM+FPGA北斗接收机设计[J]. 软件, 2012, 33 (12): 38-40.
[48]邓中亮, 曹兴杰. 耦合线双模可调带通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J]. 微波学报, 2012, 28 (S1): 115-118.
[49]朱宇佳, 邓中亮, 刘文龙, 徐连明, 方灵. 基于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的室内定位系统[J]. 计算机科学, 2012, 39 (04): 32-35.
[50]盛庆, 邓中亮, 徐连明, 刘文龙. 基于GIS室内定位和导航的电子地图设计与应用[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6 (01): 23-27.
[51]蔡晓霞, 崔岩松, 邓中亮, 常志峰. 下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技术[J]. 电视技术, 2012, 36 (02): 80-84.
[52]邓中亮, 崔艳雯. 基于ArcGIS Server的移动客户端路径导航系统[J]. 软件, 2011, 32 (02): 39-42+64.
[53]邓中亮, 赵宝莹. CMMB移动定位终端硬件系统设计方案[J]. 软件, 2011, 32 (02): 43-45.
[54]邓中亮, 马英俊. 基于Oracle数据库与ArcSDE的空间数据存取优化[J]. 软件, 2011, 32 (02): 78-80.
[55]邓中亮, 王小恒. 一种用于大型建筑火灾中的应急疏散算法[J]. 软件, 2011, 32 (02): 112-114.
[56]邓中亮, 曹其可, 葛悦涛. MD5和DES算法在市政网络平台中的应用[J]. 电子设计工程, 2011, 19 (03): 25-27.
[57]邓中亮, 张红星, 延明, 徐连明. 基于S3C6410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手持终端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 2011, 19 (02): 1-4.
[58]邓中亮, 肖冠兰. Windows CE 6.0下LCD驱动程序移植[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1, (01): 14-17.
[59]邓中亮, 杨子明, 陈杰. 一种自适应电阻式触摸屏控制器的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11, 34 (02): 123-126+129.
[60]牟海青, 赵文军, 邓中亮, 朱水芳. 植原体16S rDNA RFLP指纹图谱分析软件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10, 40 (05): 522-529.
[61]韩可, 邓中亮, 黄建明. 高速层进式Nand Flash差错控制编码[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 (03): 71-74.
[62]邓中亮, 陈续. 基于Nios Ⅱ的SD卡驱动程序开发[J]. 电子设计工程, 2010, 18 (05): 107-110.
[63]任维政, 邓中亮, 徐连明. 面向数字校园的网格LBS体系构架研究[J]. 工程图学学报, 2010, 31 (02): 54-58.
[64]邓中亮, 李斌. 基于J2EE的终端管理系统设计[J]. 软件导刊, 2010, 9 (03): 33-34.
[65]邓中亮, 黄涛. 一种计算昆虫翅脉拓朴图相似度的方法[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0, 23 (03): 46-47.
[66]任维政, 徐连明, 邓中亮. 民用GPS数据准无损压缩算法[J].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0, 25 (02): 245-249.
[67]邓中亮, 苗壮. 智能卡Web服务器设计与实现[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0, 23 (02): 35-36.
[68]邓中亮, 陈海群. 基于Openh323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J]. 安防科技, 2010, (02): 23-25.
[69]任维政, 崔岩松, 邓中亮. 基于RCPC-FEC的3G视频传输模型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27 (02): 237-240.
[70]邓中亮, 王晖, 朱宇佳. 一种基于异构网络的自适应垂直切换算法[J]. 现代电子技术, 2010, 33 (04): 114-116+121.
[71]邓中亮, 宁承林, 陈远知. DM终端管理业务的分析与实现[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0, (01): 59-60+23.
[72]邓中亮, 陈海群. 基于Openh323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0, (01): 38-40.
[73]任维政, 徐连明, 邹德君, 邓中亮. 基于RSSI差分似然估计的WSN节点定位算法[J].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09, 24 (06): 757-761.
[74]邓中亮, 刘爱斌. 利用定时器中断实现CH452键盘驱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30 (19): 4371-4373.
[75]杨卫名, 邓中亮, 陈庆方. 一种适用于多种多媒体广播标准的CA系统[J]. 电视技术, 2009, 33 (07): 38-40.
[76]邓中亮, 孙静. 嵌入式设备在线系统升级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30 (13): 3085-3087+3090.
[77]李伟, 邓中亮. 基于eCos的无线网卡驱动设计与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 25 (11): 86-88.
[78]刘祥, 邓中亮, 吴巍荪. SQLite3在基于WinCE平台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9, 22 (03): 19-20.
[79]周淳, 邓中亮. 嵌入式组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06): 50-52.
[80]邓中亮, 王宇强. 嵌入式可视电话平台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 25 (05): 19-21.
[81]张雪, 邓中亮. 基于PLC的水质自动监控系统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 25 (04): 27-28.
[82]俞洋, 延明, 邓中亮. CDMA的DM终端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03): 41-42.
[83]侯占双, 邓中亮. 管井远程监控系统[J]. 通信技术, 2009, 42 (01): 319-320.
[84]邓中亮, 唐熊. WindowsCE SIP协议终端软件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 (35): 67-68+55.
[85]邓中亮, 戚威. 2.4GHz WLAN无线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J]. 现代电子技术, 2008, (23): 34-36.
[86]郑江东, 邓中亮, 陈庆方, 王昕. 一种基于多应用智能卡的MMB-CAS支付模型[J]. 现代电子技术, 2008, (23): 139-141.
[87]徐连明, 邓中亮, 黄建明, 任维政. 基于LBS终端GPS信息的准无损压缩算法[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 34 (04): 11-14.
[88]邓中亮, 林清, 李来新. 基于Web Service的管理平台与业务门户接口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08, (22): 67-69.
[89]邓中亮, 李喆腾. 3G网络中的USIM卡安全机制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 (10): 65-67.
[90]邓中亮, 王永明, 吴平. Windows无线网卡驱动的开发[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 (10): 53-55+41.
[91]邓中亮, 刘刚. 基于B/S架构的网上通讯录系统的设计[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 (10): 71-72+43.
[92]邓中亮, 韩可, 邹德君. 基于并行机制的边界扫描技术[J]. 电子器件, 2008, (05): 1611-1614.
[93]邓中亮, 高媛. 一种倒F型双频微带天线设计[J]. 电子器件, 2008, (05): 1615-1617+1622.
[94]孙静, 邓中亮. 基于USB传输的嵌入式设备PC套件系统[J]. 电子器件, 2008, (04): 1345-1348.
[95]任维政, 徐连明, 邓中亮, 王川. 基于RSSI的测距差分修正定位算法[J]. 传感技术学报, 2008, (07): 1247-1250.
[96]邓中亮, 贺黎韬. 移动电子公务及其支撑技术[J].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S1): 76-78.
[97]韩可, 邓中亮, 闫华. 基于边界扫描技术的Flash测试技术研究[J]. 电子器件, 2008, (02): 568-571.
[98]高媛, 邓中亮. 微带发夹型带通滤波器设计[J]. 无线电工程, 2008, (04): 40-42.
[99]曹德光, 邓中亮. 基于S3C2410的智能移动业务终端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08, (04): 18-20.
[100]吴巍荪, 邓中亮. Qt/Embedded应用程序自行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8, (01): 15-18.
[101]韩可, 邓中亮, 施乐宁, 吕良. 针对JTAG调试的RTL验证环境设计原理[J]. 电子测量技术, 2008, (01): 72-76+87.
[102]邓中亮, 申楠, 金钺. 基于SIP的多媒体通信的个性化服务[J].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36): 183-185.
[103]邓中亮, 何双亮. 基于ARM的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的移植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7, (10): 4-6.
[104]邓中亮, 邓鹏. WLAN平面天线研究[J]. 现代电子技术, 2007, (17): 62-64.
[105]吕良, 邓中亮, 刘玉德. 汽车电气系统MEMS传感器可靠性设计研究[J]. 电气应用, 2007, (08): 61-65.
[106]韩可, 邓中亮, 施乐宁. (2,1,7)卷积码Viterbi译码器FPGA实现方案[J]. 现代电子技术, 2007, (15): 90-92+96.
[107]吕良, 邓中亮, 刘玉德, 连美霞. 基于MEMS的智能集成汽车传感器的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18-22.
[108]赵国锋, 邓中亮. 数据增值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05): 53-55.
[109]吕良, 邓中亮, 刘玉德, 辛洪兵. 基于MEMS技术的汽车传感器研究进展[J]. 电工技术学报, 2007, (04): 77-84.
[110]韩可, 邓中亮, 吕良. 基于AMBA协议的SoC测试控制器设计[J]. 仪器仪表学报, 2007, (S1): 146-149+152.
[111]邓中亮, 常耀斌. 基于PMAC通信的机器人镀膜路径算法实现[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04): 36-38.
[112]邓中亮, 欧刚彦. 基于GPRS/CDMA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9): 9.
[113]邓中亮, 王国栋. 基于EJB开发无线数据增值业务平台[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9): 41.
[114]邓中亮, 崔珞. 基于SOA的消息驱动监控系统的设计[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9): 76-77.
[115]邓中亮, 贾凡. 基于FAT文件系统的FLASH管理方案设计[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9): 206.
[116]邓中亮, 黄嘉铭. 移动WiMax参数指标及射频测试浅析[J]. 今日电子, 2007, (03): 90-92.
[117]邓中亮, 智艳霞. 基于MSP430的可便携车载GPS智能终端的设计[J]. 物流技术, 2007, (03): 87-89.
[118]邓中亮, 师晨. 无线监控系统中嵌入式技术的应用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9.
[119]邓中亮, 黄嘉铭. 移动WiMAX参数指标及射频测试浅析[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10.
[120]邓中亮, 吴荣辉. 域名式IP地址的探讨[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13.
[121]邓中亮, 贺晓华. 嵌入式设备下SPI接口扩展PS2键盘的设计与实现[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23.
[122]邓中亮, 韦志瑜. 一种名片式手机通讯录的存储结构设计[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7): 85.
[123]邓中亮, 谢鑫. 综合业务平台中业务系统与AAA服务器通信的性能优化设计[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02): 94-96+99.
[124]刘名博, 邓中亮.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的研究[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6, (11): 87-88+44.
[125]常耀斌, 邓中亮. 基于PowerPC的自环通信系统的BSP设计[J]. 电子技术应用, 2006, (11): 53-54.
[126]谢德山, 邓中亮. 嵌入式系统中USB主控制器驱动程序的设计[J]. 微处理机, 2006, (04): 91-92+95.
[127]段大高, 崔岩松, 邓中亮. 基于残差恢复的错误隐藏算法[J]. 光电子·激光, 2006, (07): 880-883.
[128]陈俊勇, 邓中亮. Windows CE.net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研究[J]. 微处理机, 2006, (03): 49-51.
[129]单甪, 邓中亮. 高速数字设计中利用C_(TAB)进行阻抗补偿[J]. 电子质量, 2006, (04): 69-71.
[130]廖国威, 杨军, 邓中亮. IGRS基础协议中的安全机制[J]. 计算机安全, 2006, (03): 37-39.
[131]周洪波, 邓中亮. ARM9平台上linux驱动程序的开发[J]. 科技资讯, 2006, (06): 72.
[132]徐刚, 邓中亮, 杨军. IGRS和UPnP协议互连机制分析[J]. 电子设计应用, 2006, (01): 80+82+84.
[133]郑成根, 邓中亮. 基于SOPC的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J]. 集成电路应用, 2006, (01): 33-36.
[134]段大高, 崔岩松, 邓中亮. 基于DM642的嵌入式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J]. 电子器件, 2005, (04): 839-841+870.
[135]崔岩松, 邓中亮, 段大高. 嵌入式视频系统中高速信号完整性分析[J]. 电子器件, 2005, (04): 886-889.
[136]王林, 扬军, 邓中亮. Linux下无线网卡驱动设计及其配置工具[J]. 中国集成电路, 2005, (12): 73-78+82.
[137]廖国威 ,杨军 ,邓中亮. IGRS基础协议中安全机制浅析[J]. 中国集成电路, 2005, (11): 67-70+41.
[138]崔岩松,段大高,邓中亮. 多宏块模式多参考帧快速搜索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5, (04): 37-40.
[139]贺振显,邓中亮,杨福兴,崔岩松. GSM变频直放站的优化设计[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07): 60-64.
[140]冯浩,邓中亮. 低速运动载体在参考地图上的定位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5, (03): 52-54.
[141]潘莉,吴晓婷,邓中亮. WinCE.NET下串口驱动开发设计[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5, (04): 21-23.
[142]段大高,崔岩松,邓中亮. H.264网络视频编码优化技术研究[J]. 电视技术, 2005, (03): 22-24+27.
[143]李明欣,邓中亮. Java实现长途话务流量流向辅助分析系统及其性能优化[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01): 218-220.
[144]段大高,崔岩松,邓中亮. 一种用于H.264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J]. 信息技术, 2004, (11): 26-28.
[145]段大高,崔岩松,邓中亮. H.264变换编码与量化原理分析[J]. 现代电子技术, 2004, (21): 4-6.
[146]崔岩松,段大高,邓中亮. 基于H.264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05): 12-15.
[147]崔岩松,段大高,邓中亮. H.264变换编码与量化原理及优化研究[J]. 现代有线传输, 2004, (05): 71-74.
[148]吕良,邓中亮,赵罘. 运动估计算法的DSP实现研究[J]. 现代有线传输, 2004, (05): 74-76.
[149]段大高,邓中亮. 网络电话中ASN.1编解码器的实现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 (27): 144-146+218.
[150]冯浩,晏磊,张飞舟,刘光军,邓中亮. 基于辅助惯性导航的数据地图特征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4, (04): 23-27.
[151]崔岩松 ,段大高 ,邓中亮. USB接口的实时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技术, 2004, (08): 43-45.
[152]崔岩松,段大高,邓中亮. 一种H.264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J]. 电视技术, 2004, (07): 15-17.
[153]冯浩,晏磊,葛远声,邓中亮. 水下运载体基于INS的重力数据实时修正[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 (03): 135-138.
[154]段大高,崔岩松,邓中亮. H.264的帧间宏块模式选择算法[J]. 现代有线传输, 2004, (03): 77-79.
[155]高征兵,晏磊,赵红颖,张罡,邓中亮. 基于特征匹配的地图图像自动配准技术研究[J]. 影像技术, 2004, (02): 47-50.
[156]胡小刚,邓中亮. 基于单片机的GPS车载终端设计[J]. 微型机与应用, 2004, (02): 24-26.
[157]冯浩,邓中亮,马光华. 陶瓷生产区域性协同模式研究[J]. 中国陶瓷工业, 2003, (06): 62-65.
[158]张勇,朱其亮,邓中亮. 基于CORBA平台的TMN网管系统架构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23): 19-21.
[159]张勇,邓中亮. 虚拟现实实验环境中网络通信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10): 12-13.
[160]陈清金,黄明吉,邓中亮. 基于HLA/RTI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3, (02): 23-25+62.
[161]陈清金,邓中亮,黄明吉. 图像的同名点的匹配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2, (04): 65-69.
[162]黄明吉,邓中亮,陈清金. 基于三角剖分的雕刻曲面展开及图形映射技术[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11): 7-8+11.
[163]王海欣,邓中亮. 汽车犯规线识别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02): 232-234.
[164]张勇,邓中亮. 虚拟环境中协同实验系统的管理模型和控制策略[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1, (04): 39-43.
[165]黄明吉,邓中亮. 基于数据库的雕刻学习特征库建立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22): 1-2+34.
[166]张勇,邓中亮. 虚拟现实环境中协同实验系统的实体建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15): 33-35.
[167]陈清金,邓中亮,刘亮. 虚拟实验环境中的实体及其建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11): 22-23+91.
[168]邓中亮,王海欣. 基于异边结构的汽车犯规线识别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 2001, (04): 10-11.
[169]黄明吉,王海欣,邓中亮. 五自由度雕刻学习系统[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1, (01): 37-41.
[170]王海欣,邓中亮. 位图图象的读取及基本操作[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1, (02): 17-18.
[171]黄明吉,邓中亮. 复杂雕刻型面特征造型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应用, 2001, (01): 41-43.
[172]王海欣,邓中亮,黄明吉. 智能雕刻系统数据处理的算法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0, (04): 16-19.
[173]黄明吉,王海欣,邓中亮. 五自由度雕刻学习系统数据采集方法[J].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 2000, (06): 27-29.
[174]邓中亮,王先逵. 微进给装置的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自动化学报, 1999, (02): 112-117.
[175]邓中亮,王先逵. 基于傅里叶级数的非圆截面车削进给运动特征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1999, (02): 11-15.
[176]邓中亮. 高频响精密位移直线电机及其控制的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9, (02): 41-46.
[177]邓中亮. 基于分形技术的雕刻图形的自动生成[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 (01): 35-37.
[178]邓中亮. 基于轨迹包络的三坐标测量空间曲面求交算法的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1998, (06): 38-43.
[179]邓中亮,李磊,刘莉. 基于谐波的雕刻曲面参数化描述方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1998, (03): 14-18.
[180]邓中亮. 面向自动雕刻特征知识获取与搜索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1998, (04): 1-5.
[181]邓中亮. 复杂雕刻型面特征建模[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998, (04): 46-53.
[182]邓中亮,王先逵. TH-50 型直线微进给机构的位移误差分析与实验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998, (02): 91-97.
[183]邓中亮. 基于集合与随机分形的雕刻图形创成机理的研究[J]. 应用科学学报, 1998, (02): 76-84.
[184]邓中亮. 非圆截面车削与进给驱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1998, (02): 31-35.
[185]邓中亮. 数控雕刻轨迹控制参数的确定与干涉问题[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1997, (04): 28-34.
[186]邓中亮. 雕刻轨迹自动生成方法的探讨[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997, (03): 317-322.
[187]邓中亮. 数控雕刻加工刀具轨迹自动生成方法[J]. 制造技术与机床, 1997, (07): 27-30+52.
[188]邓中亮,王先逵. 电磁驱动微进给机构的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7, (03): 137-142.
[189]邓中亮. 基于轨迹包络的雕塑实体特征描述[J]. 工程图学学报, 1997, (01): 93-101.
[190]邓中亮. 非圆截面工件加工法的发展[J]. 制造技术与机床, 1996, (09): 48-50.
[191]邓中亮. 论科学研究中的拓扑思维方法[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4, (05): 1-5.
[192]刘金凌,王先逵,冯之敬,邓中亮. 中凸变椭圆活塞数控车削技术[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4, (04): 7-9.
[193]邓中亮,王先逵,冯之敬,吴丹,刘金陵. 用直线电机作刀具进给驱动车削变椭圆形活塞的研究[J]. 内燃机学报, 1994, (02): 133-138.
[194]邓中亮. 单片机控制的三坐标测量装置[J]. 航空计测技术, 1994, (02): 8-11+23.
[195]邓中亮,王先逵. 异形零件在线检测方法的研究[J]. 制造技术与机床, 1994, (03): 14-17+3.
[196]邓中亮. 多功能智能光栅检测装置[J]. 仪器仪表学报, 1994, (01): 97-100+104.
[197]邓中亮,王先逵. 异形零件的几种车削加工方法[J]. 机械制造, 1994, (01): 14-16.
[198]刘金凌, 王先逵, 冯之敬, 邓中亮. 非圆截面数控车削的圆弧逼近法[J]. 机械工艺师, 1993, (12): 23-24.
[199]邓中亮. 数控系统中直线与圆弧插补算法的探讨[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3, (11): 12-17.
[200]邓中亮. 单片机控制容栅式数显测量装置的研制[J]. 计量技术, 1993, (06): 16-18.
[201]邓中亮,王先逵 ,冯之敬 ,刘成颖 ,刘金陵. 中凸变椭圆活塞数控车削系统的研究[J]. 机床, 1993, (08): 32-34.
[202]邓中亮, 王先逵. 直线电机的智能化PID控制[J]. 电气传动, 1993, (02): 25-29+63.
[203]邓中亮. 示教型数控雕刻机的研究[J]. 机床, 1993, (06): 25-27.
[204]邓中亮, 王先逵, 冯之敬, 刘成颖, 刘金陵. 中凸变椭圆活塞数控车削加工系统[J]. 机械与电子, 1993, (01): 40-41.
[205]刘金凌, 冯之敬, 邓中亮, 王先逵. 数控车床主轴编码信号传输电路的抗干扰措施[J]. 装备机械, 1992, (04): 13-14.
[206]邓中亮. 用微机实现步进电机的智能控制[J]. 微特电机, 1992, (06): 27-29.
[207]邓中亮. 微机控制容栅式数显测量装置[J]. 机械与电子, 1992, (06): 12-14.
[208]邓中亮. 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装置[J]. 自动化仪表, 1992, (12): 31-34+42-43.
[209]邓中亮. 微机数控雕刻加工装置的研究[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2, (11): 25-29+24.
[210]邓中亮. 带有示教接口的微机控制系统[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1992, (10): 5-8.
[211]邓中亮, 王先逵. DZCAPP工艺设计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1992, (05): 16-19.
[212]邓中亮. 单片机控制的三坐标测量系统[J]. 电子技术应用, 1992, (08): 12-15.
[213]邓中亮. DZCAPP工艺过程设计系统[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2, (08): 15-19.
[214]邓中亮,王先逵. DZCAPP工艺设计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机床, 1992, (08): 13-16.
[215]邓中亮, 郭静萍, 张洪. 微型机在数控雕刻加工中的应用[J]. 微型机与应用, 1991, (10): 30-31+20.
代表性中文会议论文:
[1]刘雯, 张浩宇, 邓中亮, 罗恺 & 马梓垚. (2024). 基于学习方法的智能手机PDR综述. (eds.) 第十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8PNT体系与新技术 (pp.49-56).
[2]张英建, 焦继超, 邓中亮, 罗恺 & 马梓垚. (2024). 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的WiFi-PDR融合定位. (eds.) 第十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8PNT体系与新技术 (pp.57-64).
[3]任海龙, 刘雯 & 邓中亮. (202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CIR特征自提取LOS/NLOS检测. (eds.) 第十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5系统智能运行与自主导航 (pp.21-26).
[4]殷嘉徽, 邓中亮 & 胡恩文. (2024). 室内场景下基于点,线,面元的RGB-D SLAM. (eds.) 第十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5系统智能运行与自主导航 (pp.14-20).
[5]张默涵,邓中亮,王冬冬,林文亮,王珂,刘浩... & 邓耀华. (2022). 面向Ka波段宽带低轨卫星的星载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建模方法. (eds.) 第十八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81-186).
[6]彭颖轩, 邓中亮 & 蔡东伟. (2022). 一种在动态环境下基于概率泡沫的路径规划算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6自主导航与智能运行 (pp.102-108).
[7]邓中亮, 雷鸣 & 郑心雨. (2022). 基于改进型麻雀搜索算法的TDOA协同定位方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41-48).
[8]邓中亮, 代卫成, 张智超 & 戴石胜. (2022). 多种误差下的基于SOCR的TDOA定位方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74-79).
[9]邓中亮, 邵帅, 郑心雨 & 马梓垚. (2022). 面向步行者航位推算的人工蜂群优化粒子滤波算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80-87).
[10]董展祎, 邓中亮 & 张智超. (2022).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TC-OFDM室外定位最优基站布局研究.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110-116).
[11]丁五一, 邓中亮 & 胡恩文. (2022). 一种室内运动目标的轨迹优化及锚节点校准方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137-142).
[12]李建霖, 邓中亮 & 王淦. (2022). 基于CNN-BiLSTM的NLOS/LOS信号识别模型.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143-149).
[13]贺鹏飞, 焦继超, 李宁, 李嘉俊 & 邓中亮. (2022). GNSS间歇拒止环境下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 基于非线性优化的GNSS/VIO定位系统.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26-34).
[14]陈鑫宇, 邓中亮, 韩可 & 邓希文. (2022). 基于5G天线阵列的共频带信号DOA估计算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54-58).
[15]杨岚, 杨福兴, 邓中亮 & 刘京融. (2022). 矢量跟踪算法在TC-OFDM定位系统抗多径效应中的应用.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59-65).
[16]欧阳世崇, 邓中亮, 邓希文 & 张智超. (2022). 面向长窄矩形空间的多径抑制算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PNT新技术 (pp.117-122).
[17]蔡东伟, 邓中亮 & 彭颖轩. (2022). 一种几何语义协同的动态视觉定位算法. (eds.) 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6自主导航与智能运行 (pp.26-32).
[18]陈腾飞, 邓中亮 & 张朝晖. (2021). 基于改进A~*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29-35).
[19]刘雯, 王硕, 邓中亮 & 范婷婷. (2021). 一种轻量级视觉定位信息指纹库的构建方法.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36-41).
[20]娄博阳, 邓中亮 & 韩可. (2021). 基于视觉与激光引导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方法.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77-84).
[21]许鹏, 邓中亮, 郑心雨, 王翰华 & 蒋伟佳. (2021). 基于视觉辅助的时差定位和目标跟踪.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103-109).
[22]韩可, 付加伟, 邓中亮 & 许允飞. (2021). NLOS环境下PDR约束的单基站定位方法.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65-70).
[23]邓中亮, 马智远, 唐诗浩 & 刘解华. (2021). TC-OFDM定位系统室外基站的最优几何布局.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142-145).
[24]邓中亮, 房炜杰, 唐诗浩, 邓希文 & 刘解华. (2021). 面向TC-OFDM系统的间断信号跟踪方法研究. (eds.)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8 测试评估技术 (pp.84-89).
[25]李双志 & 邓中亮. (2020). 基于自适应高阶修正CKF的鲁棒多源融合定位算法.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21-27).
[26]丁丹宇, 邓中亮, 唐诗浩, 贾步云 & 邓希文. (2020). 非等功率相干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35-39).
[27]董婕舒, 邓中亮, 贾步云 & 唐诗浩. (2020). 基于矢量跟踪的TC-OFDM定位系统远近效应抑制.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40-45).
[28]王凡, 邓中亮, 王翰华, 郑心雨, 付潇 & 魏佳琛. (2020). 基于EM的室内多径误差补偿方法.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69-74).
[29]胡爱华, 邓中亮 & 张耀. (2020). 基于Laplace小波和MP算法的信道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92-98).
[30]贾步云, 邓中亮, 王翰华 & 郑心雨. (2020). 多径环境下MEDLL方法在通信导航融合系统中的性能优化.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99-103).
[31]张韫哲, 邓中亮, 贾步云, 唐诗浩, 邓希文 & 苗享天. (2020). 面向TC-OFDM系统的基于压缩感知的PMF-FFT捕获算法. (eds.)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30-35).
[32]付加伟, 韩可, 邓中亮 & 许允飞. (2019). 基于5G共频带信号的单基站定位方法. (eds.) 2019中国信息通信大会论文集(CICC 2019) (pp.43-48).
[33]赵鹤, 邓中亮 & 尹露. (2019). 基于机会信号辅助的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研究. (eds.)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22-27).
[34]邓中亮, 谢磊, 范时伟, 贾步云 & 莫君. (2019). 引入载波相位的多状态约束TC-OFDM/INS组合导航系统. (eds.)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31-35).
[35]汪浩, 邓中亮, 莫君 & 贾步云. (2019). 基于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线时钟同步. (eds.)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12-16).
[36]韩佳智, 邓中亮, 杨福兴, 付潇, 贾步云 & 章佳文. (2019). 多径环境下TDOA解算研究. (eds.)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17-21).
[37]邓中亮, 罗牧星, 莫君 & 贾步云. (2019). 基于TDD模式下的开环跟踪方法研究. (eds.)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39-43).
[38]帅奇, 邓中亮, 施灵杰, 曹佳盟 & 刘鋆. (2019). 5G超密集网络下的楼层测高和切换技术. (eds.)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10 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 (pp.60-63).
[39]刘雯, 边新梅, 邓中亮, 姜海君, 杨寅, 范时伟 & 唐宗山. (2018).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和卡尔曼滤波的TC-OFDM接收机载波环路算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30-34).
[40]李宁, 姜海君, 邓中亮, 边新梅 & 范时伟. (2018). 一种基于自适应权值调整的载波跟踪环方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 (pp.41-45).
[41]邓中亮, 范时伟, 贾步云, 姜海君 & 边新梅. (2018). 一种基于INS/TC-OFDM深组合的多径抑制算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35-39).
[42]唐宗山, 邓中亮, 莫君 & 贾步云. (2018). 一种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RSSI定位算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40-44).
[43]张书楠, 邓中亮, 付潇, 苏洋 & 邢华帅. (2018). 基于蓝牙与地图信息矩阵的室内融合定位算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45-49).
[44]冷泽富, 邓中亮, 杨福兴, 姚喆, 付潇 & 邢华帅. (2018). 一种室内WLAN指纹定位中的AP选择策略.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55-60).
[45]张国龙, 邓中亮 & 葛丽丽. (2018). 基于UWB的测距优化质心定位方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65-69). 北京邮电大学;
[46]刘雯, 李晶, 邓中亮, 付潇, 王翰华 & 姚喆. (2018). 基于EKF/PF的蓝牙/PDR/地图的融合定位算法研究.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76-80).
[47]邓中亮, 姚喆, 冷泽富, 傅潇, 李晶 & 王翰华. (2018). 一种基于GMM及3σ准则聚类的WiFi室内定位算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86-90).
[48]李振, 邓中亮, 杨福兴 & 胡爱华. (2018). 温湿度对指纹定位的影响.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125-129).
[49]刘雯, 姜铁增, 邓中亮 & 胡爱华. (2018). 基于LTE下行信道PRS信号的EFIR定位算法.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136-140).
[50]宋汶轩, 邓中亮, 杨福兴 & 尹露. (2018).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位置指纹定位技术.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81-85).
[51]苏洋, 邓中亮, 付潇 & 李晶. (2018). 非捷联式行人航迹推算中行人方向的估计. (eds.) 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50-54).
[52]杨衍玥, 邓中亮, 林文亮, 李久超, 张千 & 陈东. (2018). 卫星数字视频广播信号体制下纠错码性能比较研究. (eds.) 第十四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62-167).
[53]吕东航, 王珂, 邓中亮, 李久超, 张千 & 陈东. (2018). 相关算法的应用. (eds.) 第十四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68-172).
[54]周卓燃, 王珂, 邓中亮, 李久超, 张千 & 陈东. (2018).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天通一号卫星下行信号处理研究. (eds.) 第十四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274-279).
[55]金彬, 邓中亮, 林文亮, 李久超, 张千 & 陈东. (2018). 陆地卫星移动信道测试探究. (eds.) 第十四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280-283).
[56]于晓艺, 王珂, 邓中亮, 李久超, 张千 & 陈东. (2018).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接入网边缘计算的实时CPU调度算法. (eds.) 第十四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352-359).
[57]邓中亮, 林开钦, 张志敏 & 崔银秋. (2017). 基于附有几何约束的RTK定位方法.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卫星导航应用技术 (pp.116-119).
[58]王玮, 邓中亮, 焦继超, 林乐轩, 闫小涵 & 樊嘉琛. (2017). 基于差分气压测高、PDR、地图匹配的楼层切换技术.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1PNT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 (pp.42-46).
[59]李文轶, 邓中亮, 杨福兴 & 刘雯. (2017). 室内火灾人员疏散最优路径模型.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1PNT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 (pp.38-41).
[60]刘伟浩, 邓中亮, 杨福兴, 胡爱华, 张耀, Zhibo Liu & Lin Li. (2017). 一种基于先验信息的CDMA弱信号快速捕获方法.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2-6).
[61]邓中亮, 李三川, 刘志超, 肖占蒙 & 杨易. (2017). 基于线性回归的多径抑制算法.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24-28).
[62]毛旭, 邓中亮, 焦继超, 李宁 & 付潇. (2017). 基于误差修正技术的人行航迹推算定位方法.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40-44).
[63]刘志超, 邓中亮, 李三川, 肖占蒙 & 杨易. (2017). 基于差分相干累加的弱信号捕获改进算法研究.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45-48).
[64]邓中亮, 闫小涵, 焦继超, 林乐轩, 王玮 & 付潇. (2017). 基于信号特征分布的非视距误差补偿.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49-53).
[65]樊嘉琛, 邓中亮, 焦继超 & 付萧. (2017). 基于位置指纹的DBSCAN-SVM融合聚类算法. (eds.)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36-39).
[66]李宁, 易晓露 & 邓中亮. (2017). 基于灰关联分析与背包理论的带宽分配方法研究. (eds.) 第十三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pp.122-128).
[67]徐福海, 邓中亮, 韩可, 莫君, 蒋澍 & 于盛昌. (2016). 基于自适应环路校正的信号同步方法. (eds.) 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34-38).
[68]李程, 邓中亮, 焦继超, 张森杰, 林洁 & 翟晨阳. (2016). 非视距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eds.) 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pp.55-58).
[69]邓中亮, 赵洋, 尹露, 席岳 & 张志敏. (2015). 一种提高伪距测量精度方法研究.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 (pp.58-61).
[70]曾辉, 邓中亮, 薛宸, 焦继超, 方叶青 & 邹德君. (2015).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无线定位与IMU组合室内定位算法.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9PNT体系与导航新技术 (pp.48-52).
[71]邓中亮, 李庆博, 尹露, 马宏涛 & 邹德君. (2015). 基于北斗的新型区域差分增强系统的研究.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北斗/GNSS导航应用 (pp.52-56).
[72]邓中亮, 曹畅, 李宁, 韩可, 曹祯 & 王鹏飞. (2015). 基于情景演算神经网络的导航业务冲突检测算法.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1北斗/GNSS导航应用 (pp.98-102).
[73]郑若彧, 邓中亮, 李宁, 焦继超 & 陆顺保. (2015). 多径环境下定位误差分析研究.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8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 (pp.38-41).
[74]邓中亮, 曹祯, 李宁, 韩可, 曹畅 & 王鹏飞. (2015). 面向双星定位的融合TDOA/FDOA参数估计算法.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8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 (pp.61-65).
[75]邓中亮, 朱棣, 尹露, 席岳 & 于鹏帅. (2015). 基于降维PMF-FFT的高码速率伪码捕获的研究.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 (pp.66-71).
[76]邓中亮, 马宏涛, 尹露, 朱棣 & 胡恩文. (2015). 一种与接收机初始位置无关的快速定位技术. (eds.) 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 (pp.101-105).
[77]邓中亮,杨乐,曾辉,胡月舟,袁壮,翟堃... & 胡阳. (2014). 定位导航系统中测高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eds.)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9 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 (pp.171-175).
[78]邓中亮, 李晓阳, 马文旭, 方叶青 & 曾辉. (2014). 融合北斗与基站系统的室内外定位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eds.)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9 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 (pp.165-170).
[79]马文旭, 邓中亮, 李晓阳, 方叶青 & 曾辉. (2014). 导航卫星时钟误差的智能组合预测方法研究. (eds.)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8 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 (pp.82-86).
[80]邓中亮, 马宏涛 & 李长明. (2014). GNSS新信号体制下Weil码组特性分析与优化实现. (eds.)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7 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 (pp.57-61).
[81]邓中亮, 胡月舟, 袁壮, 杨乐, 翟堃 & 安倩. (2014). 多模定位信号采集终端跨时钟域信号同步技术研究. (eds.) 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2 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 (pp.57-61).
[82]邓中亮, 詹中伟, 王冠一, 董慧, 尹露 & 席岳. (2013). 基于Controlled-Root算法的高动态GNSS载波跟踪环研究与分析. (eds.) 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7 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 (pp.50-54).
[83]邓中亮, 肖延南, 孙晓飞, 王晓冠, 万能 & 王冠一. (2013). 组合导航的移动台宽频带定位时延估计算法. (eds.) 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9 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 (pp.207-210).
[84]吕子平 & 邓中亮. (2012). 物联网及云计算时代的卫星应用. (eds.) 2012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 (pp.175-183).
[85]邓中亮, 尹露, 杨磊, 刘昆, 孙刚 & 张璐. (2011). 针对旋转载体的GPS信号模拟器研究. (eds.)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 (pp.719).
[86]孙刚, 邓中亮, 杨磊, 尹露 & 张璐. (2011). 基于重构相关函数的BOC(2n,n)ASPeCT捕获方法. (eds.)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 (pp.929).
[87]杨磊, 邓中亮, 尹露 & 孙刚. (2011). 基于最大似然可见度估计的GNSS卫星快捕算法. (eds.)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 (pp.930).
[88]邓中亮, 杨磊 & 邹德君. (2010). 一种改进的高动态平方根卡尔曼载波跟踪环路. (eds.) 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pp.302-308).
[89]韩可, 邓中亮 & 吕良. (2007). 基于AMBA协议的SOC测试控制器设计. (eds.) 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 (pp.151-154+157).
[90]常晓夏, 旷章曲, 吴南健 & 邓中亮. (2005). 通信SoC设计中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eds.) 2005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pp.166-175).
[91]潘腾, 晏磊 & 邓中亮. (2004). 最短路问题的一个线性时间算法. (eds.) 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 (pp.367-370).
[92]邓中亮. (1998). 雕刻型面的特征抽取机制与自动辩识. (eds.) 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pp.18-22).
所获荣誉:
1.2014年,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中央电视台等2014年度十大技创新人物。
2.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
3.2015年,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4. 2005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5. 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6. 2016年,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7. 2016年,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8. 2017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9. 2019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0.2020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11.2021年,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
12.2023年,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13.2023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
所获奖励:
1. 2020年获全国创先争优奖。
2. 201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3. 2016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4. 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5. 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6. 2013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第一完成人。
7. 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8. 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9. 2014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0. 2013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第一完成人。
11. 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2. 2013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3. 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4. 2010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15. 2009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6. 2009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17. 2009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8. 2008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19. 200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0. 2008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
21. 2007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2. 1999年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第一完成人。
23. 1999年获信产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4. 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九完成人。
25. 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1997年获第46届世界尤里卡发明奖 金奖,第一完成人。
披荆斩棘 攀登科研高峰
——邓中亮教授荣获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12月12日,我校邓中亮教授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办的《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中荣获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荣誉。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出席了本次盛典。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两弹一星”功勋、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北斗导航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等高度赞誉邓中亮教授在导航定位领域的突出贡献,并分别致获奖词和颁奖。
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被誉为“中国科技奥斯卡”,旨在充分展示2014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弘扬科教兴国伟大进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重大成果的个人和团队,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邓中亮教授历经十余年,攻克了国际上始终无法解决的卫星导航“最后一公里”瓶颈,即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难题,开展 “星地一体、内外衔接、高精定位、无缝保障”的水平精度3至1米、垂直精度小于1米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创新广域覆盖、体系产品、市场应用的位置服务模式。经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社会经济效益重大。倪光南院士赞誉他“助推北斗,随梦前行,构建天地一体无缝定位”,孙家栋院士评价“羲和打破垄断,提升国家导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邓中亮教授感言将再接再厉,攀登科研高峰,并描绘了未来位置服务蓝图,“位置网将改变世界”。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2014-12-19 10:20
学术交流:
1.担任过第3届国际普适计算及其应用会议ICPCA’2008(埃及)组委会主席。
2.第5届IEEE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国际会议(WiCOM2014)组织委员会主席。
3.作为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九分会“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主席,在年会期间成功主持了该分会的学术交流活动。
4. 在2019全国电子战大会做《基于机会信号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的报告。
5. 在2022全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大会做《“5G+北斗”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安徽四创与北京邮电大学签订北斗室内外定位系统战略合作协议
9月20日下午,合肥市与在京中央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翡翠湖迎宾馆举行, 教育局、科技局、招商局、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联络处、外宣办、市四大开发区、滨湖新区指挥部、庐江经济开发区等参加了会议。我所下属子公司四创电子总支书记王晓龙等参加签约仪式,并与北京邮电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王晓龙书记与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发展院院长邓中亮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为北斗室内外定位系统。北京邮电大学研发的“TC-OFDM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实现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室内外1-3米无缝定位导航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2014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成功开展应用示范。目前科技部以“羲和计划”推动该项技术,羲和系统是中国为解决卫星导航服务到手机用户的问题,而推动实施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羲和系统可将卫星导航信号服务拓展到室外和室内,极大扩充了导航应用的范围和深度,这将为四创电子的新兴产业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据悉,自今年6月合肥市正式启动与在京中央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6所高校与我市63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首批17个项目正式签约。首批签约的17个项目涉及的产业包括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此次首批17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合肥市与在京中央高校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来源:安徽四创 2014-10-22
2013年5月15日到17日,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我校电子工程学院邓中亮教授作为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第九分会主席,受邀主持分会学术交流活动,并作为特邀嘉宾分别在政策法规、标准及知识产权专题会与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分会上作了特邀报告。会上,邓中亮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北斗标准在大众中的应用推广与手机生命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获得热烈反响。
本次学术年会,邓中亮教授团队负责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方向的论文评审组织与筛选工作。我校共有7篇文章被大会收录,其中EI检索4篇,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李智峰的“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Indoor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Sensors”还被评委大会青年优秀论文,获得5000元奖励。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层次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卫星导航领域制度性的学术交流会议,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航会议。年会已被ICG确定为国际三大卫星导航学术会议之一,和美国的ION会议一样,是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大型交流平台。目前已连续举办四届。邓中亮教授已分别在第三、第四届中受邀担任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第九分会主席。
来源 电子工程学院 2013-06-18 10:21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规定,经第二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委员会评选,中国电子学会九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授予白海力、百晓、包家立、常柏灵、陈尚义、陈志列、邓中亮、冯志红、傅骞、高传贵、龚书喜、洪伟、姜天信、匡勇、蓝羽石、李勃、李胜、李智勇、刘丹(女)、刘国友、刘宏伟、刘世英、罗攀峰、宁红(女)、庞晨希、沈志强、孙钱、孙伟锋、孙瑜、孙震强、陶嘉庆、陶永、汪立东、王潮、王定健、王齐祥、王田苗、蔚保国、吴剑旗、谢菠荪、徐友龙、鄢社锋、颜毅华、杨斌、杨昉、杨军、殷柳国、张波、张东、张永辉、赵东艳(女)、赵勇、周毅、邹峰、左毅55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陈尚义、邓中亮、洪伟、蓝羽石、刘丹(女)、刘国友、沈志强、王田苗、张东、周毅 “十佳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
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2015年4月10日
11月16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为欧亚科学院(中国))第二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欧亚科学院(中国)执行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为邓中亮教授颁发院士证书,并高度赞誉邓中亮教授在无线网络定位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
邓中亮教授受邀在院士大会上作题为《空间信息与5G融合发展机遇》的报告,全面分析了空间位置信息在智慧社会中将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阐述了无线网络定位的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着重介绍了无线网络定位在国防、应急、商业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报告得到了院士们的高度认可。
邓中亮系我校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是无线网络定位领域学科带头人,我国无线网络定位理论开拓者之一,二十多年来致力于无线通信/广播网室内外高精度定位科学技术研究。他创立了广域无线通信网高精度定位理论方法与异构多网多源协同连续可靠定位技术体系,破解了无线通信网与卫星融合无缝定位难题,开拓了广域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新方向、引领位置服务规模化应用,为我国无线网络定位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以第一作者发表3部专著、200多篇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百余项。
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目前已拥有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46个国家的600余名院士、通讯院士和荣誉委员,已在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1996年由当时的国家科委批准,目前已建成地球信息科学学部、技术与工程学部、资源与能源学部、经济学部、生命科学学部、医学与农学学部和城市科学部等10个学部。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 2019-11-23 09:57
科创中国 | 数据智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电子学会联合无锡市科协、无锡市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于近期共同召开“科创中国-数据智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无锡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黄丽侠,“科创中国”江苏挂点组成员、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主任钟琦为论坛致辞。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洪京一主持会议。
来源:中国电子学会新闻资讯,2022-11-28
2022年8月5日-6日,首届全国电磁频谱空间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大会在江苏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电磁砺剑、智胜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等近40个单位联合承办,有近20个产学研单位参与联合协办与支持。大会组织了1场主论坛,8场专题论坛,吸引超过800余位专业参会代表,围绕电磁频谱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领域展开交流。
8月5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大会共主席:中国科学院尹浩院士、王怀民院士、崔铁军院士、祝世宁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志杰院士、苏东林院士、何友院士、张平院士、张宏科院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中国无线电协会副秘书长阚润田,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赵征副局长,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曾开祥副主任,江苏省工信厅乔亦哲二级巡视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曹学勤,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潘成胜教授,清华大学朱文武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王金岩所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杨吟华院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胡明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王宏哲副所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宋朱刚副所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王宏副所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一院八五一一研究所朱伟强副所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三研究所穆贺强副所长等百余位嘉宾参加开幕式。
来源:中国电子学会新闻资讯,2022-08-09
现代“夸父”邓中亮:乃命羲和 钦若昊天
2015-02-06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之母,掌握着时间的节奏。她也是一种温暖的象征,她的光辉洒满人间的每个角落;她亦是一种美好的期许,愿世间没有黑暗,只有光明……
如果将“羲和”比喻为太阳的母亲,那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就是室内导航技术领域的“夸父”,他用十年的追逐使得移动网络的广域室内外定位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跨越了最后一公里的局限,完成了“羲和”系统。现代“夸父”邓中亮将神话变为了现实。
让我们从美好的神话故事回到现实: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一千余个火车站,单日客流量可超700万人,北京西站高峰达40-60万/天;我国160余个民用机场,2012年客流量由2.9亿上升至3.2亿人次,全球2014年将达33亿人次;我国2011年地铁客运量愈50亿人次,北京突破18亿人次。在人流密集的室内,非常需要成熟的定位技术。另外我国年均灾害死亡近万人,年失踪愈20万人;全国上万家煤矿,6754万矿工,2011年矿难死亡约1973人。灾害的频发使得室内定位技术的研发刻不容缓。
2012年12月27日,国家16项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至此,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已达到四个: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洲GALILEO系统,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寄予无限期待的“羲和”系统伴随着“北斗卫星”应运而生,它使得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室内一米,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16个省和3100大型商场和场馆,赢得1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
2014年12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十大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我们认识了“夸父“邓中亮,通过一个简短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他科研道路上的一些点滴。
跨越最后一公里
2003年,邓中亮从美国回国,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北斗卫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还是欧洲的GALILEO系统,这全球四大定位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而室内定位却仍是空缺。
而现实却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80%的时间都在室内,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享受不到定位服务。近几年,地震频发,火灾事故也夺去很多鲜活的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锁定位置是对人员实施救援的关键所在,在浓浓的烟雾中,只凭肉眼搜索,根本无法及时救出被困人员。在室内或不明环境的救援中,能不能运用卫星定位寻找被困人员呢?
带着这些问题,邓中亮就开始琢磨能否运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络来解决室内定位问题。北斗和GPS的室外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米乃至5米,但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达到这种精度难度很大;即便将室外的定位精度照搬到室内,也无法使用,10米的定位精度,都有3层楼房那么高了,怎么能在楼里找到一个人?假如在一间3米乘3米的房间内定位某个人或物品,精确度至少要达到1至3米;而对于车道导航、农业跟踪等应用来说,精确度要求至分米级;至于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要求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也毫不为过。这对导航系统的定位精确度提出了质的跨越要求。
面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定位服务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人们对于室内高精度定位服务提出的更多需求,“羲和”系统便应运而生。它是针对构建基于多系统融合的精确、泛在、智能化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的需求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支持的重点项目。“羲和”系统基于北斗/GNSS、移动通信、广播和卫星通信等系统,提供室内导航信号和室外卫星导航增强信号,采用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它将大幅提高室外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有效解决卫星导航信号到达个人移动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北斗系统应用的精细化和延伸,与北斗的结合将有力地带动北斗走进公众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迅速弥补单一北斗系统与GPS等系统竞争的不足。
“羲和”系统于2012年3月在北京邮电大学通过了由多名院士、专家组成的项目鉴定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系统在基于移动网络的广域室内外定位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项目组在天津开展的TC-OFDM技术示范应用中,已成功研制出了基于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的消防应急救援应用平台。平台包括TC-OFDM定位基站、室内增补系统、室内外无缝定位终端及消防员智能单兵装备,开发了室内外消防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消防灭火救援应用系统。基于该系统构建的消防应急救援应用平台,在天津高新区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消防指挥中心能精确显示救援现场人员和设施分布、兵力部署等位置信息,指挥配备有智能单兵装备的消防员,高效、迅速地开展火灾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极大提高了消防救援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同时,“羲和”系统的成果还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深圳、西安等城市的重点区域。包括首都机场、白云机场等8大机场共22个航站楼的室内位置服务,实现了优于3米精度室内定位;构建了人员定位和基于位置的资产管理平台及基于位置的旅客个性化服务推送平台,大幅提升了大型建筑精细化管理与安全保障水平;充分利用机场服务资源,给每个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与宾至如归的机场体验;还可以大幅提升机场的非航经济效益。
2014年4月25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导航主题专家组和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在北京中关村共同组织召开了“羲和”系统科技成果合作对接会,计划在5km2的核心区域,建成全球首个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区,使中关村成为全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创新创富高地。同时还宣布“羲和”系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信号正式播发,将支持相关芯片、模块、终端及关键设备的研制生产,使公众享受诸如车道级导航、米级室内定位等服务。
按照科技部对“羲和”系统的总体规划部署,2015年前,将在我国10个城市、3个行业开展“羲和”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开展在大众位置服务、交通出行服务、物联网、智慧城市、精准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示范;2020年,实现“百城亿户”的应用推广目标,通过提供高品质位置服务,提升市场容量,创新应用服务与商业模式,促进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
随着“羲和”计划应用示范项目的进一步开展,“羲和”系统的功能组建也在日益完善,伴随着更多技术难题的突破,复杂环境下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实现米级、亚米级精度的广泛应用终将指日可待。“羲和”系统的建设,将为我国北斗地面增强网建设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使北斗系统实现高精度全空间服务能力成为可能,极大推动了“北斗系统”的应用热情和信心。“羲和”系统的推进,与“北斗系统”的结合,加速推动了“北斗”的应用与产业化进程,提升“北斗系统”竞争力和大众市场占有率,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北斗系统”应用和导航服务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下一代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构建天地一体
“羲和 ”系统远不是仅仅给日常生活带来方便这么简单,你是否想象过我们未来的就医方式:穿上特制的背心,无需再费时费力亲自到医院体检,通过对活动轨迹进行分析加工,代表身体各项体征的数据就会传送到医院,使医生及时掌握我们的身体状态,对症下药。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看病难、住院难”问题成为中国最严峻的一大挑战,而随着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依靠“羲和”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患者病况在家里一样可以被监测,看病难的难题有望得到彻底改善。
美好的未来并不遥远,因为今天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
站在被誉为“中国诺贝尔”的十大科技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等九位科学家一同接受荣誉,邓中亮坦言很自豪,但是前方的路还很长,他一直谨记八个字:勿忘初衷,勇往直前。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几年前发生的那件事:老家一位老人来北京旅游,游玩途中走失了,家人找了三天三夜,在收容所里找到了老人。这件事情带给邓中亮的触动很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世界上少一些分离,多一些欢乐,就像“夸父”一样,向着心中的“太阳”执着地奔跑。 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于2014年12月24日在京揭晓。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有:带领团队创造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88项第一的曲道奎;领导团队自主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王坚;主导中国高速列车“谱系化”技术平台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的贾利民;领衔“羲和”系统导航定位技术研发的邓中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的舒跃龙;带领团队在巡航导弹突防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的张红文;带领团队用超级稻创造地球上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产量新纪录的袁隆平;创建了新的人工肝系统的李兰娟;建立了首个人类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的乔杰;带领团队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戴建武。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通信、导航与微纳系统实验室主任。1996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曾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导航定位、多媒体通信、微电子设计、MEMS等研究。
主持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重大专项、973基础研究课题和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三大检索数十篇,已申请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百余项,出版专译著六部。在卫星导航、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担任过第3届国际普适计算及其应用会议ICPCA’2008(埃及)组委会主席,第5届IEEE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国际会议(WiCOM2014)组织委员会主席。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10年)。
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2项(2009年、2013年)。
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项(2007年)。
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一、二), 2项(2008年、2009年)。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2期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室内外定位一张网将带来商业模式
6月11日,2014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GDC2014)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中亮在接受3sNews的专访时介绍了羲和室内外无缝定位一张网的综合进展,并就今后的商业模式做以解读。以下为采访的速记内容。
3sNews: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羲和室内外定位一张网的模式。
邓中亮:这张网本身是存在的,但是这张网需要改造,我们前面把信号、标准体系都确定之后。改造这个网是需要有计划和部署的,还要想办法新建一些网,但是新建网的话代价很高,是把原来的通讯网改了,原来的通讯网不具备高精度的定位能力,它有定位,但是定位精度很差,几十米到几百米,根本不能解决室内和室外的服务要求或者是服务需求。
现在我们搭建这个网络就要按照新的体制,在同频段保留原有的通讯能力和通讯方式,同时又增加我们新的定位能力。这个信号一改造,要全国设一张网,我们就要部署全国的网,今年我们改造十几个城市,今年的用户群体也会上千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从科学研究到应用示范和验证,验证完它是可用的,现在正在进行大规模推广。我们正在研究未来新的体系和标准研究,是未来新一代通讯网的建设,那个是不用改造的。
3sNews:这张网的定位未来将面向大众市场,这些还需要专用的移动端芯片来支持吗?
邓中亮:其实未必。可以通过无线电网络,就具备这种能力了。而这些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国内几大通讯运营商,包括国际性的企业一起合作。他们对这一块都非常看重,而且也努力在推动室内的定位通讯融合。所以从发展机遇来讲,现在是最佳时机,从产业化来讲,目前也是最佳时机,从应用模式探索来讲也是最佳时机。
但原来的移动通讯本身没有北斗的能力,也没有室内定位的能力,或者说室内的定位能力比较弱势,现在就是要增强这种能力。需要研发支持北斗的芯片。
在手机芯片领域我们开始做工作,所以不久以后就能拿到手机,本身它就具有这种定位能力。我们把地面资源汇聚成一个体系,包括Wi-Fi、蓝牙和语音通讯信号,包括北斗GPS汇聚在一起,好处就是不管利用哪个资源都可以享受这种服务,在Wi-Fi我们做的是3米左右的定位能力,而对于语音通讯网我们做到了更高精度,所以将来用户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服务保障。
我们6月底、7月份会有一款独立的芯片出来,这个芯片我们更多的是想跟移动通讯网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跟手机芯片放在一起,那个要求工艺更高,将来我们会跟大的芯片企业进行合作。
3sNews:我们了解到您更专注于室内定位、导航方面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技术原理?
邓中亮:我们现在做的是TC-OFDM,就是导航通讯的融合体制,有点类似于TD-SCDMA的概念,这个体制我们希望用在未来在所有的通讯网,我的目标是希望所有的通讯网都具备高精度的能力,只要你能够通讯,就具备高精度的服务能力。
首先对比Wi-Fi定位,这个方法变化波动很大,人的干扰、环境干扰很大,你转过来转过去就没有了,这种测不准。但是它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定位,而且你把所有的网覆盖完了以后,他需要大量的Wi-Fi的接入点才有可能覆盖完;而基站全国才100多万个,而它的通信要覆盖得很好,只要能覆盖的地方你就被定位了,这是最理想的,这样就把地面定位统筹了。
而再看蓝牙定位,放在这里,只要在我的范围之内你就被定位了,超出范围再说,那就放吧。所以很难形成好的商业模式。相比之下,移动通讯网是可以的。所以你说要收费,你怎么收?我在这里放一个免费给你,网是可以收费的,是这个模式。
综上,如果真用Wi-Fi、蓝牙的话,你的服务质量是什么?能不能保证带宽?收多少钱?所以很难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而移动通讯网的目标是能通讯就能定位,不能通讯就不能定位,所以这个体制是国际化的。
3sNews:那么在商业模式方面,一张网这个大平台未来会形成怎样的服务?
邓中亮:的确,这张网要能挣钱,企业肯定会介入,并由国家牵引。现在把这些基础设施都建好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我们回来应用,就是终端,因为你面向老人关爱可能是关爱终端,面向我们通讯的是通讯终端,面向车联网、物联网也好,位置智能分析等等,可能用途都不一样,对终端的需求不一样,要求也不同,这就是一个产业链,多终端就是多产业链,如果一个终端就是一个产业链,这样一来可以是多终端的产品形态。
目前我们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了一个“实验床”。希望更多的面向各种应用服务,探索一些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的存在是产业发展的支撑点,没有商业模式就不成为产业。
来源:3sNews 2014-06-18 责任编辑:张凯
精准定位,引领科技潮流
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并长远发展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要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维护我国信息安全的根本命脉,能否更加精准定位,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思考。就目前全球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还是中国的北斗而言,也都只能提供室外定位服务,难以在室内进行定位。而现有室内定位技术WLAN、UWB等系统存在成本高、运维难等缺陷,不利于向广域推广使许多诸如大型建筑精细化管理、场馆应急疏散、矿井救援、医疗监护、灾后救援等工作难以展开,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室内定位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导航与微纳系统实验室主任邓中亮教授多年来—直致力于卫星导航、无线定位、毫米波RF MEMS、相控阵雷达天线等方向的研究,尤其是在室内精准定位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提出“室内精准定位是我国北斗在技术上超越GPS的关键之一”的观点,并牵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依靠这种技术,节约了室内定位成本,把现在的移动通信网变成既是一张通信网又是一张高精度定位网。该技术将室内定位精度提高了数十倍,突破了室内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瓶颈,是我国在室内位置服务科学研究技术的重大突破,将有效推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国际市场需求,邓中亮教授为研究室内定位系统倾尽全部精力和心血。“十—五”以来,他承担了“863”计划目标导向类课题“大型建筑物复杂环境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了大型建筑高精度的室内定位与室内外无缝定位,研制成功了大型建筑导航与应急综合管理终端、基于位置的物品管理终端和基于智能手机室内定位导航终端,开发了面向大型场馆应急管理的高精度室内外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在国家大剧院、八大机场等开展了应用示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在担任国家863主题项目“城市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关键技术与服务示范”(TC-OFDM技术)的首席专家时,构建了由通信卫星和地面移动通信网组成的北斗卫星地基增强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系统,通过通信卫星向地面移动基站发出通信信号,移动基站播发通信信号的同时承载了目标的定位信息,当用户手机端接收到三个以上基站信号的时候,就可以实现手机的定位解算,计算出目标所在的位置。该项技术融合了通信与导航技术,增强了北斗定位系统的性能,形成了我国自主的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能力,提供了高精度的,差异化的优势服务。
2011年,该项目在室内外定位节点间的高精度时间同步、定位信号设计与发播、融合伪距与差分的复杂室内环境空间定位、室内定位与室外定位无缝切换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几十项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了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原型系统研制,实现基于移动通信基站的水平优于3米、垂直优于1米的广域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为平安校园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率先解决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2012年3月,该项目前期成果在北京邮电大学通过了由多名院士、专家组成的项目鉴定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基于移动网络的广域室内外定位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及广域室内外导航定位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室内定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2013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领导来到天津滨海新区,现场调研和考察了由邓中亮教授作为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的国家发改委卫星应用及产业发展专项项目“基于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的消防应急救援应用平台”进展情况。该项目是TC-OFDM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已经被科技部列入“羲和计划”,用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
他向与会领导详细汇报了项目整体规划和推进情况,在海泰信息广场FS座,现场展示了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水平精度优于2米,高度优于1米),基于高精度定位的逃生路径规划、施救人员现场快速定位、消防设施POI搜索等多项消防应急救援业务演示;在华鼎智地,实地讲解了首套工程化系统基站设备的组成原理和运行情况;在天津高新区消防支队,通过网络监控远程展示了基于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的消防指控平台、应急指挥与救援业务。这些技术成果的突破得到了发改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目前,该应用平台已经在天津高新区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消防指挥中心能精确显示救援现场人员和设施分布、兵力部署等位置信息,极大提高了消防救援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消防灭火救援能力,为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广域室内外位置服务奠定重要基础。国家发改委也将其纳入《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室内外高精度位置服务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邓中亮教授带领项目组将继续刻苦攻关,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做贡献。
硕果累累,助推科技产业化
邓中亮教授身兼数职,成绩斐然。除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智能通信、导航与微纳系统实验室主任等领导职务外,还兼任北京网络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教育部高校卫星导航联合研究组(GUG)副组长、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信号体制与通信研究分中心主任、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国际会议(WiCOM2009)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多年来承担了国防973、国家863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合著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这些突出成就并没有影响邓教授不断前进的步伐。他认为室内定位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全球数亿空巢老人,十多亿学龄儿童,超五十亿手机用户均对室内位置服务需求迫切,各大IT行业巨头也都在努力尝试室内位置服务,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十二五”期间,他将继续带领团队不懈钻研,争分夺秒,赶超先进,实现更多的科研成果,并尽快将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据估计,到2020年,羲和系统将成为创造上千亿元的产业链,从而牵动1万亿的经济发展动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不断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人才,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储备力量,加快我国的科技步伐。
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01期
中国测绘 | “位置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并且正在改变世界”——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想法很有独创性,能将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科学研究的方向。这些奇思妙想催生出了许多科技上的“奇花异果”。
比如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提出了一套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构建了“天地一体”的室内外无缝定位体系,有效解决了多网融合共享的难题等,为大幅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这样的技术,未来可感知的位置将为人们带来智慧服务,亦或改变世界。
高精度室内定位应用需求“无处不有”
“拥有‘上帝视角’不是异想天开。”近日,邓中亮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中国测绘》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通信+计算+时空感知+智能控制”的社会发展将被“智慧”重新定义。
他认为,高精度时空基准和万物互联是智慧社会建设的一个标志。时空大数据、机器、自然、人、智能技术将衍生出新的生产关系,从物理时空、信息时空、智慧时空,向时空孪生演进,进而构建起一个“透明社会”。
常言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邓中亮说,发现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希望第一时间找到病患的密切接触者;发生地震、火灾后,我们希望能第一时间精准定位救援目标;此外,全球目前有数亿空巢老人,十多亿学龄儿童,超七十亿部手机,这些除了定位精度要求之外,还要能无缝感知。
高精度时空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数字孪生城市的智慧水平。在未来全数字场景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数字化、透明化,包括你走路的步幅、呼吸频率、心跳次数等都将被“记录”。
“这样的‘透明社会’如何实现?”邓中亮告诉记者,导航卫星很强大、终端也很“聪明”,但二者却不能给合在一起,无法实现全空域、全时域的便捷定位导航和位置服务保障。假如能够把天上的卫星网与地面上的通信网有效融合起来,构成强大的“天地一体”网络,不就能实现信号覆盖与服务能力互补,进而可以推动我国定位导航从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商业化了吗?
高精度定位需求十分旺盛。他以现在疫情防控为例说,人员是怎么流动的、谁到过风险区、谁是密接者、又和谁同乘过一辆车、那辆车上共有多少人等等都离不开位置信息,有了天地一体室内外定位能力,让数据透明起来,就能很容易地知道流动人口“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使监控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在环保领域,每年用过的一次性纸杯是很大的垃圾来源,能不能通过定位新技术来管理和回收?废旧电池都扔到哪里去了,是不是造成了污染?电动汽车上的充电电池如何监管,是否能够运用位置大数据来改变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从充电桩转变为换电站,让电池流动周转,全程监测服务,而不只是将电池随车卖给用户,以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呢?这些智慧化管理都需要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来支撑。
当然,这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从定位角度来讲,“透明社会”到底透明到什么程度?是米级、亚米级,还是分米级、厘米级?定位精度愈高,室内的人、机、物透明化程度愈好。
邓中亮认为,定位导航和基于高精度时空信息位置服务对于国家安全非常重要。比如,目前全国有近30万家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化工企业占比较大,非常需要通过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定位服务对这些化工企业进行监测、监控、监管、监视,以保障安全。
在一个高精度时空基准与万物互联的时代,在“感知无处不在,网络服务无处不在”的智慧社会,对时空服务需求会更大。
“通导融合”的强大网络让位置服务更聪明
2020年7月31日,是北斗的高光时刻,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标志着我国定位导航与位置服务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自从有了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大众百姓便开启了“找位置”的智慧生活,知道“我在哪儿”“要到哪儿去”,享受基于位置服务的快捷与便利。
熟悉卫星定位导航领域的人都知道,目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但无论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还是中国的北斗,都只能提供室外定位服务,室内定位一直来都是盲区。邓中亮表示,由于卫星定位信号强度相对较弱、易受遮挡等环境因素干扰,难以在室内进行定位。现有室内定位技术如WiFi、蓝牙、UWB(超宽带)等能实现局域室内高精度定位,但它节点布设密度大,投入大,一个大城市需要数百万个节点设备,运维也难,不利于向广域普适低成本应用推广,使全球室内位置服务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传统移动通信室内外定位成本低、覆盖广,但复杂建筑结构对无线信号传输形成了多重干扰,非视线传播与多径现象严重,同样存在诸多瓶颈,如基站到终端非视线范围距离测量误差大,全球2G/3G/4G网室内定位精度普遍在“百米”量级。卫星定位导航的优点是信号覆盖广,直接定位精度高,在10米左右,差分增强后可达厘米级,静态测量定位可达毫米级。
“室内定位技术在世界各国也是难点。”邓中亮介绍说,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启动的“羲和计划”,目的就是提升北斗室外定位能力、解决室内定位难题。其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部分,室内通过无线网络解决高精度定位问题,室外通过地面CORS站或星基增强北斗定位导航能力。这里所说的无线网络包括2G、3G、4G、5G以及未来的6G等移动通信网络,以及WIFI、蓝牙、UWB等。
“羲和计划”是采用无线网络解决室内定位,这也是邓中亮20年前追逐的一个梦想,凭借着多年在智能通信、导航等跨学术领域的研究功底,他毅然选择了广域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这块“难啃的骨头”。
他带领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创新性地提出了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TC是导航,OFDM是通信,依靠这两种技术,构建起天地一体室内外无缝定位链接体系,大大节约了室内定位成本。
“新型信号体制的创新在于,它把现在的移动通信网既当作一张通信网使用,又当作一张高精度定位网使用,同时让手机变得更加智能,既能打电话,又能定位。”邓中亮进一步解释道,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都是通过一种通信手段,如CDMA(码分多址)技术来实现定位,而新型信号体制将无线通信和无线定位两者结合,且相互之间可以互补增强,使室内定位精度提高了数十倍,突破了多项室内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了定位导航难以室内定位的问题。
经鉴定,TC—OFDM通导融合信号体制定位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及广域室内外导航定位服务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对提升我国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隐嵌信噪,“抓破脑袋”才想出来的定位法
“10年,亦或20年的付出,很难吧?”邓中亮连用了几个“难”回答说:难,当然难,都很难,哪有不难的。“当时最大的难点是这张通信网,到底能不能做到跟天上卫星一样的定位能力?前路未可知。但是,做科研的人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敢于创新,越是人家认为很难的东西,就越有挑战性。当然,压力肯定存在,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条路能否走得通,我却仍要义无反顾去探索。”
“定位能力怎么来突破?从哪里入手?”邓中亮首先考虑的是工程实现的成本。他指着面前大屏幕上的一张图说,不同的通信技术,其定位误差和布设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从图上可以看出,传统移动通信网是最经济的,目前已覆盖了95%的人口,每天数十亿人在享受着这项服务,盈利能力比较好,每年有超过万亿元的营业收入,还有近千万个通信基站。缺点是这张网的定位误差非常大,误差达几十米、甚至百米。
更重要的是,这张通信网到底能不能定位?能不能有跟卫星一样的定位能力?当时的邓中亮心里也没底。可测性、可靠性、精确性、鲁棒性、实时性……他一边历数着这些必备且不确定的因素,心里在盘算着:每一项都要经过大量反复测试、反复验证才能得出它的可行性,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难题和困难还在后面,等待着他和科研团队一起去攻破。
“接下来,就是寻找定位信号源。”邓中亮说,摆在面前的难题有二:一是频率资源,二是基站网络分布密度。在频率资源上,GPS最低需要2兆带宽,北斗需要4兆带宽,而通信则将独立频率视作生命线,绝对不可能分出部分频率给无线定位使用。在基站定位上,业界都知道,4颗星才能定位,要满足信号四重覆盖。而通信只要接收到1个基站信号就能通信,即信号一重覆盖。显然1个基站通信和4个基站定位要求的信号覆盖密度不一样,意味着如果通信网要进行定位,就要加密基站,达到接收4个以上基站的能力。测算一下,4G网基站建设投入了6000亿元,按照4个基站定位来加密的话,相当于4倍的6000亿元投入,就是2.4万亿元,多出来的1.8万亿元成本怎么办?为此,这些方法都被否定了。
“我翻来覆去想了一个星期,排除了所有不可能,最后只剩下唯一‘可能’——信号噪声。”不言弃和擅于奇思妙想的邓中亮没有灰心,反而越战越勇。他重新审视思考着被业界专家否定的唯一“可能”:噪声是干啥的?信号又是啥?通信信号都有噪声,怎么能让它们产生联系,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呢?这些问题就像电影胶片一样在他的眼前反反复复闪动着。
“有了,就用噪声干这事:定位—通信‘共频带’,即‘隐嵌信噪’定位方法。”邓中亮讲起当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此刻记者在想,当年邓中亮寻找技术突破口已无路可走,眼前却突然出现了一条通途,那时他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
邓中亮告诉记者,其实“隐嵌信噪”定位原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信号都会有噪声,噪声又是伴着通信而来,把微弱的信号藏在噪声底下,同频共载,这样既不占用频率,又不会影响正常通信,和睦相处。如此一来,通信是通信,定位是定位,除了各干各的事,还可以相互增强。这些能力只需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可以实现,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项技术突破,解决了在不改变基站分布密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信号接收能力,做到了只要能通信,一个蜂窝网就能实现三、四重以上的定位信号覆盖,测距和定位问题迎刃而解。“基站接收信号的能力,也是一项技术突破,接收灵敏度比原来提高了30分贝以上。所以你看,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挺难的。但是,我们做成了。”邓中亮欣慰地表示。
做好“超越”这篇定位产业发展大文章
“对于一个路痴来说,最值得热泪盈眶的就是:你站那儿别动,我去接你。”
“忘记车停在地下停车场哪个位置了,怎么导航到车位?”
“我不是方向感差,是没有方向感,逛商场总是会迷路,指条明路吧。
现在,在网上还能搜索到这些老段子,呈现着人们出行的一些场景或窘态。如今,有了北斗,有了“羲和计划”,就能够实现室内外无缝定位。比如,可以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在小区里方便地找到朋友家门口,在会议中心找到该去的会议室,在展览馆找到感兴趣的展品。我国的定位导航与位置服务正在不断赋能各个行业。
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全球室内定位市场将以42%的年复合成长率增长,市场规模预计从2017年的71.1亿美元扩大到2022年的409.9亿美元。室内定位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世界导航格局中,中国已占据重要地位。”在邓中亮的心里还藏着一个小九九,他希望将来北斗定位导航能从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商业化,实现“超越”。
对标目前已经发展了40多年的美国GP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尽管起步晚了20年,但北斗的服务能力跟GPS一样好,部分能力超越GPS。但是,GPS占据着先发优势,几乎垄断了全球民用大部分市场,收取授权费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当初投资。
邓中亮的理论是,全球4大卫星导航系统,如果市场平分秋色的话,北斗起码也要拿下1/4的市场。只有通过实现位置服务商业化才最有可能超越。
他进一步分析说,包括北斗在内的卫星导航,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通信、电力、交通、测绘、智慧农业等领域。我国的北斗也实现了定位导航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产值达到4000多亿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邓中亮也坦言,面向泛在可靠定位导航服务的保障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室内定位还没有彻底解决无法提供连续、稳定、安全可靠定位导航服务的问题。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也只是卖芯片、卖终端、卖一些配套设施,还无法实现卖位置服务。我国从2013年开始推动北斗系统民用市场发展,免费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面向全球服务仍然面临这巨大的挑战。直到今天,北斗的全球用户总量突破了5亿,而面对GPS的先发优势,需要新的突破或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卫星导航4大家族中也都没有商业收费模式,都处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之所以我说前期所做的定位导航服务全是为人类和平发展和进步服务的,就是这个道理。从通信行业来看,它有着较强的服务保障能力(QoS),因为在90%的地方用户都能通信打电话,所以,使用通信网需要付月租费,即商业付费服务。
“5G+北斗”是智能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国家在大力推动,这带来了新契机,将更好地服务于定位导航和位置服务领域。特别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和最多的通信基站,未来中国市场将是北斗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支撑。
那么,下一步定位导航何去何从,将如何发展?邓中亮认为,要从提供商保障走向用户端高精度、高可信保障,再到高安全、高智能、高质量的服务端转型,进而从“强大的卫星、聪明的终端”阶段向“强大的网络、聪明的服务”转变,最终实现可信、安全、智慧的位置导航新时代。
“通过前期研究,我国5G通信技术手段可以达到亚米级、分米级的定位服务能力,未来可以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有了这种能力,跟卫星进行结合就可以实现全时域、全空域和全频率的定位导航服务,来构建新的时空基准体系,实现从定位导航的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的商业化,从而打赢世界一场新的信息化战争。”邓中亮如是说。
眼下,在“羲和计划”创新与应用的道路上,邓中亮和他的科研团队依然在逐梦前行,他知道除了需要政策支持外,还需要服务体系、标准体系、高精度地图等来支撑。
邓中亮为自己规划了三个“阶段性定位导航研究计划”:第一个阶段,就是前述过的要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第二个阶段,要为生态和谐做贡献;第三个阶段,只是一个“猜”字。他解译说,猜,也是定位导航,要为那些“暗物质”定位导航领域做贡献。想必这第三个阶段计划又是邓中亮奇思妙想的梦想与愿望吧。
在这个室内定位市场不缺技术创新,不缺重量级玩家,更不缺资本投入的年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在外界看来,邓中亮是个“怪人”,有着不同凡响的思维空间。他带的一名学生用“震撼到了”来形容第一次见到导师的情景,并坚定地追随着他。
与蚂蚁通信、和天上的飞鸟“对话”、定位蝗虫让它不再叨扰人类……在邓中亮看来,拥有“上帝视角”不是异想天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5G通信网络这两大“新基建”的融合,或将为这一图景的实现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定位服务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且正在改变世界。
来源:《中国测绘》2022年第2期
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
在没有传统地面运营商网络覆盖的地方,依靠卫星互联网实现通信正在成为现实。据专家介绍,我国也在进行相关卫星互联网通信的测试试验,加速卫星互联网落地,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
据悉,自202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纳入新基建后,短短3年时间,网络建设已经实现重大突破,单颗卫星变成了组网星座,利用卫星通话时长也从3分钟提高至半个小时以上,还成功赋能工业与自动驾驶领域结合,增强车辆感知能力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认为,从全球来看,天上的卫星网络是张大网,地面的移动通信网也是一张大网,将通信和导航两个大网融为一体,解决了信号服务覆盖,将产生非常巨大的应用前景。
党的二十大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通信与导航深度融合将如何促进智慧社会发展,帮助人们连接数字社会,让所有人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福祉?低轨卫星通导融合有哪些优势?随着5G与卫星应用融合技术的不断完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前景?
邓中亮一直专心致力于卫星导航、无线定位、通导融合等方向的研究。“羲和”系统,就是他带领团队建设的世界首个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导航位置服务平台,并提出了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依靠这种技术,有效节约了室内定位成本,把移动通信网变成了一张既能通信,又能高精度定位的网,定位精度也从米级、分米级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助力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
低轨卫星导航增强正在赋能位置服务,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无线网络定位专家的解读。
低轨卫星建设势在必行,战略意义更大
“卫星导航用的就是通信技术,没有通信技术就没有卫星导航。”邓中亮表示,美国GPS、中国北斗、欧洲Galileo、俄罗斯GLONASS,这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都是用通信手段来做高精度测量和定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世界卫星导航步入新时代。各主要卫星导航国家瞄准更高服务精度、更加多样功能、更加可靠服务的目标,正在着手开展新一代系统建设和新一轮竞技。
低轨卫星(LEO)以其星座和信号的独特优势,逐步受到世界卫星导航领域的关注和青睐,有望成为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新增量。而低轨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降低、速度加快,且具备大容量、低时延、低成本等特点,使卫星互联网成为卫星通信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对如何应用低轨卫星技术实现PNT(定位、导航、授时)的增强、备份和补充的研发和实践方兴未艾。美国启动了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工作,埃隆·马斯克提出用低轨卫星提供通信服务的“星链”计划,最终将构建起约4.2万颗的庞大星座。
2020年,我国正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并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多项政策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与发展。
面对业界对卫星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访周期和更快传输速度等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积极布局低轨星座,先后启动了“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并发射了试验卫星。
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星网集团)挂牌成立,统筹国内低轨通信卫星发展。与此同时,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民间资本低轨卫星公司,也将有效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化进程,抢占市场竞争先机。
“虽然我们在低轨卫星建设上起步稍晚一点,但也还来得及。”邓中亮介绍说,“谁先提交申请,谁有优先权”是目前国际对空间资源通用的指配原则,包括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作为一个通信强国,这一资源我们不能不占,在这方面中国不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努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发展中国自主的空中通信网络和服务能力。
“地面网有国界,太空没有国界。想想看,天上全是人家的卫星在飞着,你不恐慌吗?他的信号比你的信号强,可以监测国内所有的国土,你觉得安全吗?不安全。怎么办?就要监管,你有手段我也得有应对手段。”邓中亮语气坚定地说,“发展低轨卫星势在必行!”
他强调,当前世界变革发展速度太快,卫星网络技术加速演进。必须加快低轨卫星布局,建设卫星互联网,这是国家安全的需要,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有相应手段应对才行。
邓中亮告诉记者,通过大量研究和探索,我们已经论证了5G网搬上卫星是可行的,并正在进行相关技术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一来,卫星全球覆盖就有了商业运营价值,而不只是一个国家战略。
星地“握手”互联,导航不再“失联”
布局卫星互联网,形成全球覆盖、无缝连接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是完成我国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高效安全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同时,建好5G网,对于国家构建导航、通信、计算、控制一体化体系,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将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5G通信技术,为万物互联的智慧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邓中亮认为,要尽快把卫星通信这张网建起来。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30多亿人,几乎相当于划走了“半个世界”市场,怎么才能把全球范围内这样的互联网潜在用户吸纳进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邓中亮介绍说,卫星轨道有高、中、低轨之分。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一般为1000千米左右,相较于20000千米以上高度的中高轨导航卫星,重量轻、轨道低的低轨卫星,其信号传输路径更短、信号时延和功率损耗更小,落地信号强度更高,可改善遮挡遮蔽条件下定位效果,提升可用性。
具体而言,第一,低轨卫星信号比较强。因为天上的卫星是一个功率受限的装置,所以,卫星功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另外,发射的信号是一个衰减过程。电磁波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信号辐射能量落到1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功率越远就越小,信号强度越来越弱,甚至比噪声还弱,这样,遇到遮挡就收不到信号了。手机天线信号的辐射面积也是如此。就跟灯泡一样,它负载的能量是守恒的,靠近了感觉到很热,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它的温度,一个道理。
低轨卫星信号比高轨卫星强,原来山沟里、大桥下信号比较弱的地方也可以收到天上的卫星信号。卫星信号从离地面35000千米的高轨卫星到350千米的低轨卫星,距离相差了100倍,意味着功率衰减1万倍。碰到有信号遮挡的地方,比如墙体,信号过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室内收不到卫星信号的原因。可以穿墙的无线电波也要看它的波长,不同波长衰减不一样。当然这也和频率有关,遇到海水就没有信号波了。
第二,低轨卫星数量多。卫星越多辐射源就越多,信号能力越强。假如需要100多颗卫星组网才能全球覆盖,3万多颗星满足运营能力需求的话,卫星组网完成后,通过星间链路,让卫星“手拉手”形成合力,不仅每颗星的能力强了,整体服务能力也得到增强。假使有一颗星无法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全局。这就是为什么马斯克要发几万颗卫星上天的原因。
低轨卫星除了信号能力强外,增强了新的定位服务能力。业界都知道,4颗卫星可以定位,多几颗卫星,就多一些定位测量手段,定位能力也就越强。低轨卫星数量众多,接收到的信号就会越多,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从卫星观测测量来看,星与星之间可以进行差分测量,可以修正一部分测量误差,定位精度也得到部分提高。
邓中亮总结:“轨道,低了看得清,高了看得远;远了费时费力,近了省时省力。”其中的“看”就是感知地球,省时省力就是低时延低功耗。
邓中亮进一步解释说,低轨道卫星资源更丰富,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卫星体系。一是这么多卫星播发信号,接续起来,信号的保障条件比原来好得多,可靠性也提高了,信号功率也增强了。所以,用低轨卫星可以做定位导航。
二是低轨卫星频率资源更丰富。L波段资源多用于导航卫星,通信网的频率资源相对更丰富,这样就可以嵌入通信信号体制来做低轨卫星的定位增强。
也就是说,除了定位导航卫星以外,低轨卫星相当于做了一套新的定位导航系统,弥补了高轨卫星功率不足、频率紧张、带宽资源欠缺和覆盖能力弱的问题,容错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可以简单理解为,长跑队员从高轨经过低轨再到地面,中间的低轨卫星平台就是补给站,这就是低轨导航增强。
邓中亮表示,低轨增强是双向增强,彼此赋能。他举例说,目前,北斗卫星有一个短报文通信能力,目的就是实现在应急情况下也能把信息传回来,通过北斗终端发送短报文求救。但它的通信容量是有限的,中国及周边地区短报文通信服务单次可发送1000个汉字,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单次可发送40个汉字。所以,受频率带宽影响,导航卫星用户群体数量不会太庞大。而通信卫星服务能力很强,如上所说,通信卫星也可以定位导航,这样就解决了导航卫星通信问题。
此外,低轨卫星更调强保障安全,特别是国家安全。通过星链互联和卫星互联网建设,增强了卫星数据下传的能力。随着低轨卫星通讯时代的到来,增强的定位服务能力将不断提高。星地如何互联,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这也成为邓中亮和团队的新使命。
将来的卫星电话老百姓用得起
去年下半年,华为公司发布新品手机,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手机可以直连卫星。同期,苹果公司也发布了一款直连卫星手机。据最新消息,2023年,马斯克创办的SpaceX将开始测试其卫星到蜂窝的电话服务。
邓中亮表示,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很有意义,他们可以享受低轨卫星通信服务了,而且通信方便。将来,基于5G信号体制的卫星电话,可以给5G手机用,给车载终端用,而且既可以进城市地面通信网,也能直接进卫星网,在两网之间自由切换,尤其是在信号有遮挡的时候,卫星通信信号可以无缝对接(无感化),连续提供通信服务。“将来我们的卫星电话很便宜,老百姓都可以用得起。”
有消息说,研发6G已是进行时。为此,有网友表示,“4G已经够用了,5G还没用上,现在又在推进6G,意义在哪里?”对此,邓中亮表示,对于老百姓来讲,上网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看视频,包括掌上办公等,4G已经能满足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需求。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4G网络建设已经“领跑世界”,5G还要不要发展?现在国家提出建设智慧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社会算是智慧的呢?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常言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邓中亮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就是要做到全社会透明,全域全空间透明感知,透明了以后才能讲安全。而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认知的时空空间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探索。
他举例说:“你看咱们这个办公室里,有你我两部手机,它能告诉我房间里有多少东西吗?这个书架上有这么多书,它能知道哪个种类的书在什么地方吗?不知道就说明我们的设备还不够智能;一只鸡、一只鸭、一只鸟都是从哪儿来的,有没有病毒,都搞不清楚,说明我们的社会现在还不够智慧;正在大力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其社会智慧程度到底有多高?智能汽车,哪个路面有坑,哪条路有危险,都要能感知,全面了解,才能实现无人驾驶。无人机监控管理,智慧化后,机器能够管理机器,所有的状态都要监管,都要有ID信息,这些4G都做不到。”
一是时延。
4G网络时延不够快,反应速度在几十毫秒,甚至上百毫秒,而5G时延可以达到毫秒级,在10毫秒以下,是4G的1/5。所以,自动驾驶领域4G肯定玩不转。再比如煤矿行业,现在还有300多万矿工要到井下作业,将来井下掘进、打井、采煤、运输全流程要由机器代人。井下掘进的巷道长达几十千米,如果发现机器人在掘进工作中跑偏了,地面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要及时给机器人发出指令,假如中间传导时间很长、响应速度很慢的话,可能机器人已经偏出很远,再校正回来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将来更多行业要机器代人,必然要向5G发展。
二是连接能力。
5G每平方千米可以支持1百万个连接(用户),单个5G基站至少必须具备20Gbps下行链路的处理能力,在10万级的连结用户量层面,4G响应速度肯定比不上5G。就像我们当年用2G上网很慢,后来用了4G就好多了。用了5G手机的人都知道,它比4G上网速度更快。
将来更多的监测都要视频监控,用高清图像传输,信息量非常大,对传输速度要求也非常高,显然4G也无法胜任。比如,现在医院看病要排队,为什么老百姓非要跑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医院来排队?为什么非要把病人带到北京的医院来做手术?就是因为智力资源不共享,也没有手段来支撑智力资源的共享。假如远程医疗做手术,传输图像要高清,网络运行要稳定,传输速度也要快。不然,那边病人麻药都过劲了,这边图像还没有传过来,这样的手术谁敢做呢。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大老远跑到北京来做手术。
所以,4G对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是够了,但是对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来讲,对于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联来讲,显然不够。5G应用非常广泛,需求也非常大,而低轨卫星覆盖更广。“我说地面网是有国界的,卫星网没有国界,就是因为通信技术与卫星融合后,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就可以进行覆盖全球。所以,我们要尽快把卫星通信这张网建起来,也有助于商业航天的推动和发展。”邓中亮如是说。
卫星互联网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能跟蚂蚁这样的生物通讯吗?能通信就能定位,那么鱼的通信又是啥?”“导航卫星已经实现了产业化,随着商业航天时代的到来,导航卫星商业化如何实现?”“低轨卫星能不能取代地面基站?”邓中亮表示,只有实现了天空地海全空域信号覆盖能力,才有可能满足卫星商业化的条件。
实现万物互联的5G,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元宇宙、数字孪生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正在探索研究的6G,将是构建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将来,坐在家里就能通晓天下事。
无论是低轨卫星导航增强,还是卫星互联网,最终都是要用起来。邓中亮表示,眼下还需要在几个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一是要尽快形成一系列应用标准和规范,来支撑低轨卫星应用服务,一方面要构建基础平台,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一方面应用服务也需要有一个标准体系支撑。万物互联时代,不同领域对应用的需求和要求也会不一样。如工业互联网,定位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而人员定位可能1米~3米就能满足需要。
二是要进一步分析整个体系建设,包括地图精度是多少、法律法规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如何既能保障整个产业安全运营,又能保证国家安全,变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三是在统一规范上的深入探索。此外,海底水下通信、建立系列一直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科学家的想法永远异于常人。“为人类和平作贡献、为生态和谐作贡献、为‘暗物质’定位导航作贡献”,这是邓中亮为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标,也是他带领团队砥砺前行的方向。
仰望星空,星不远,梦也不远。打开连接数字生活的“上帝视角”,让“低轨增强”更多赋能数字经济,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脚下延伸。
来源:《中国测绘》2023年第4期
人物▏邓中亮:追逐“羲和”的人
邓中亮担任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分会主席,并在年会上做学术报告。
如果说“羲和”是太阳的母亲,那他就是当代通信导航领域的“夸父”。
让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无缝衔接,这套定位导航系统就是“羲和”,而这也是他十年前的一个梦想。然而,与神话故事的结局不同,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今,经过十年的实践与创新,他所主持的星地一体通信导航融合定位系统已经实现了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功能,并且使我国室内定位技术和精度领先全球。尽管如此,在“羲和”的创新与应用之路上,他依然逐梦前行。他,就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中亮。
近日,在他那间同时“兼任”会议室的办公室中,邓中亮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而从时不时打进来的电话看,他最近显然很忙。
逐梦破浪 砥砺前行
如果时光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那时还是20多岁的“毛头小伙儿”的邓中亮已经在湖南衡山专用汽车制造厂工作了。1987年,尽管彼时他才22岁,踏上工作岗位也刚两年,就已经被任命为第六分厂副厂长。
可以说,如果继续留在厂里干,他也一定会出人头地。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返回学校当起了学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从硕士、博士,再到博士后,历经十年苦修。
提起个中缘由,邓中亮告诉记者:“那时候,国内改革开放没多久,很多产品技术都需要依靠进口,总觉得我们的东西做不过别人,心里就很别扭。另一方面,日常研发过程中,我也总觉得所学的东西不够用。”
国家需求与切身实践催动着邓中亮追逐学业的梦想。1994年,他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在1996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出站,随后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苦读换来的是学术之路上的迅速成长。1997年,邓中亮被聘任为北邮机械工程系副主任,并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负责“211工程”项目,随后在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然而不知不觉中,新一轮挑战又来了。2002年3月,邓中亮被教育部选派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后,当他冒着“非典”的风险回到北邮时,等待他的不仅是全新的职位,还有全新的专业。
他被调任电子工程学院做院长,专业也从原来的机械工程转移到电子工程与通信。由此,压力也就来了。如何在陌生环境中建设深层发展平台?如何在短时间内和同领域的研究者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如何化弱势为强势,找到自己的位子并被新的“圈子”所接受?这些无一不是难题。
在挑战面前,基础越好无疑能力越强,成功概率越高。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面对问题,邓中亮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能产生创新火花的交集点,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它们,学科之间也是如此。
“找到其中的交叉点,有时候就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同时,如果把另一学科的思维和创新方式及理念用到新学科上来,也许就能找到新的突破点。”他说。
而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也让邓中亮练就了一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十一五”期间,他就在微纳米器件研究方面找到了机械与电子学的突破点,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实现了技术创新。
而今,旧梦依稀。提起往事,邓中亮表示:“人的一生中时刻都会面临挑战。所以,不管是在读书还是工作期间都要学习,否则就会落伍。只要你努力,就有希望做成你想做的事,就会发现付出的努力总会有所回报。”
化身“夸父” 意在“羲和”
2003年,当邓中亮从美国访问回国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北斗卫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还是欧洲的GALILEO系统,这全球四大定位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而室内定位却仍是空缺。
“卫星定位信号强度弱,易受遮挡等环境因素干扰,因而难以在室内定位。而现有室内定位技术如WLAN、UWB等系统虽实现了局域室内高精度定位,但须布置大量节点,信号覆盖成本较高,不利于向广域推广,这使得室内位置服务发展遇到了很大瓶颈。”邓中亮解释说。
而现实却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80%的时间都在室内,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享受不到定位服务。然而,如果遇到地震等灾害应急救援怎么办?矿井事故怎么办?我国越来越多的高铁运营,如果隧道里不安全怎么办?这成了邓中亮的心头之问。
跟着这些问号,“羲和”系统诞生了。该系统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通信、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系统为基础,融合了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和室内定位等技术,可以实现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
事实上,邓中亮已经用自己的实践行动重新书写了“夸父逐日”的梦想。当前“羲和”系统已经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而在国外,目前室内定位的最大精度仍然停留在三四十米左右。
然而,从梦想到现实,从落后到赶超,这一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当邓中亮提出想法时,很多专家都觉得难度太大,不具操作性。为了证明方法上的可行性,他就到地方做实验,收集数据。半年后,当他拿着这些数据回到北京验证、汇报后,才终于获得支持。
自2008年至今,他一直带领团队投入到紧锣密鼓的科研攻坚中,并在短短的4年后,使我国成功研制了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研究不仅突破了多项室内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瓶颈,将室内定位精度提高了数十倍,还节约了大量成本,把当前的移动通信网变成即时通信网和高精度定位网。
与此同时,他带领的团队在北邮成功搭建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实验系统,实现了导航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校园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达到1~3米,为平安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率先解决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羲和”系统的研发不仅仅只是形成了几百项自主知识产权,相关研究还拉动了从芯片到终端、从基站到网络、从运营到服务的整个互联网产业链的发展。
“科研就是挑战和实践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是如此。”面对成就,邓中亮如是说。他更加看重的是未来“羲和”的推广应用与其所带来的社会辐射效应。比如,如何让室内外实时定位为大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有了‘北斗’,有了‘羲和’,可以让我们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在医院帮助患者找到空余的床位;在展览馆找到感兴趣的展品;甚至在安全事故中,快速部署救援力量。”邓中亮介绍说。而且,通过定位还可以把现实社会搬到虚拟世界中,把相关资源用于商业以及科学研究的大数据分析中。
当前,位置服务已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的需求,在全球信息产业新的竞争中已经成了制高点,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羲和”系统为我国通信网未来增值业务提供了新的参考。它与北斗系统的衔接,将加速推动北斗的应用与产业化进程,有力推动我国位置服务平台在全国各省市的推广和应用。
放眼国际 扬帆再起航
据了解,目前,“羲和”系统已在天津建设完示范应用试点工程,同时北京试点也已启动,而且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全国22个机场都可以实现室内导航。
得益于“羲和”系统的先进性,百度地图、高德、智慧图等企业已先后与邓中亮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展开合作。目前相关地图用户已上亿,位置服务用户也达到数千万。欧洲、东南亚的国家也纷纷抛出合作意向。
按照下一步规划,2015年前,我国将在10个城市、3个行业开展“羲和”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力争在2020年实现“百城亿户”的应用推广目标。“未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只要有无线通信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实现定位。”邓中亮信心十足地说。
事实上,除了卫星导航定位,邓中亮与其团队的研究工作还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多媒体通信、微电子设计、MEMS等各个领域。而把这些串联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研究链条,与位置服务、智能化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随着研究成果的积累,围绕邓中亮的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如评审专家、重大专项专家、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863微电子工作组专家等。然而,荣誉同样也是责任。按照他的一贯行事作风,国家和公家的事优先来,个人和小我的事情居后。如此,加班加点工作就成了家常便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拥有很多头衔,邓中亮最重视的仍然是教学的本职工作。至今为止,他所教授的研究生已有100多人,分布在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个行业。“他们中很多人都干得很出色,当你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时,你也会有一种成就感。”邓中亮笑言。
而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消费与生产大国。然而,我国在电子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与投入却长期滞后于发达国家,处于追赶状态。对此,邓中亮认为应该客观评价。
“我国电子工程研究比国外起步晚,前期研究投入也相对不足,与国外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不管是有什么样的加速度,必须有一个追赶的过程。”邓中亮说。
在他看来,必须重视用科技创新推动和引领未来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培养本土人才,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攻克科技难题,并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技术积累,都不是短期突击所能解决的,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未来国内定位和位置服务的发展,邓中亮很有信心。他表示,我国必须提前部署,从北斗重大专项到羲和系统,推动国内导航系统标准化建设。同时,用标准化引导产业市场的部署,进一步带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洗牌”。
在他看来,位置服务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一种业务支撑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中也是一个新增长点。无论是信息消费还是战略信息产业,“十三五”都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必须提前部署,否则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势头迅猛。邓中亮透露,“十三五”期间,将继续进行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进一步增强卫星导航的服务能力,在构建国家级安全体系的同时,对大众安全和服务提供支撑作用。
“未来,我国室内外导航定位服务能力的推广还需要市场机制、国家牵引,并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现在技术攻关已经突破,大规模应用会为其带来更大的商机”。邓中亮说。他同时强调,这种推广应用不应仅仅把眼光局限于中国,同样可以放眼国际,提供全球性的定位导航服务,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1-07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茫茫自然中,先后发明了罗盘、指南针等工具。卫星定位的问世,解决了“我在哪里”的问题。
如今,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位置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随着卫星定位的问世,基本解决了室外开阔空间“我在哪里”的问题。在室外开阔空间,人们可以借助卫星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航,但是在室内,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导航服务系统,解决了卫星导航信号不能到达室内个人移动终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中国室内定位技术和精度领跑全球。
“卫星定位的'最后一公里',要有中国人的话语权。”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如是说。
1 亟待解决的全球难题
2013年10月,北京市石景山区喜隆多购物中心,一家麦当劳甜品操作间内,一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电气故障,引发火灾。
灭火过程中,两名消防战士在留下“我们迷路了,氧气也不够了”的信息后就失去了联系。
电台失联,手机不通,传统的红外线感应器,也受到了高温的影响,无法发挥识别作用。在浓烟滚滚的火灾现场,战友们用手电照,用手摸,一个货架一个货架、一步一步往前找,但始终没有找到……直到9个小时之后,搜救的战友们才在废墟中看到了被埋压在倒塌墙体下的二人的遗体。而距离遗体几米外,就是商场四层的安全出口。
事后有战友悲伤地说,如果能快速精准地知道他们在哪,他们或许就不会牺牲。
在此前的2012年12月27日,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成为全球第四个卫星定位系统。或许会有人问,卫星定位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其实,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
室内定位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最适宜导航卫星的轨道,是高度约两万千米的中圆轨道,由于轨道高度较高,卫星信号到达地面时已经比较微弱。
另一方面,环境段里的地形地貌、山丘植被、房屋建筑、城市峡谷,特别是在室内、隧道、高架桥下、各种各样的覆盖遮挡,都可以影响或干扰,甚至屏蔽卫星信号。
【注,城市峡谷是一种类似自然峡谷的都市环境。以街道切割周围稠密的建筑街区,特别是摩天大楼,从而形成人造峡谷。】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接受瞭望智库专访时表示:“目前卫星定位导航,利用四颗卫星就能算出你的位置,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十米左右。但想要进一步提高精度到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就必须有星基、地基等增强体系。不过这些增强信号,在室内、地下、城市峡谷等区域还是无法实现精准定位。”
大多数人一生80%的时间都在室内,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享受不到精准的定位服务。
邓中亮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及前述石景山火灾一事,不禁感慨:卫星导航与千行百业,就差这么“最后一公里”。
以井下救灾为例,大量矿难事故调查表明,因火灾、爆炸等事故导致的瞬间死亡人数只占伤亡总人数的少部分。绝大多数矿工,是因事故发生后,不能及时逃离充满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的现场而窒息或中毒死亡。此外,全国有近30万家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其中安全保障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化工企业占比较大,如果可以融合室内外无缝高精度位置信息,将有望大幅提升复杂环境的隐患感知能力,支撑实现事故主动预防。
2 是去是留?回国!
1987年,22岁的邓中亮做了一个在当时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决定,他放弃湖南衡山专用汽车制造厂第六分厂副厂长的职务,毅然踏上求学之路。
触动邓中亮求学神经的是国产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受制于他人。
邓中亮说,“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固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自己接触事情的增多,眼界的增长,我慢慢地发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然而无数事实提醒我们,我国在核心科技领域仍然与西方的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感到了压力,也激起了我提升自己的动力。”
1988年邓中亮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制造工程,接着又在清华大学攻读机械制造的博士。1996年,邓中亮踏入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大门。随后,他遇到了职业难题:如何将原来的机械专业知识与当时高速发展的信息通信产业有机结合,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在北邮,大家都跟通信打交道。在这里对通信不熟,好像觉得自己不是北邮人。那个时候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实践、了解、学习。我把互联网从底层做了一遍。”从那时开始,一只无形的手将邓中亮的命运与通信捆绑到了一起。
很快,邓中亮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2003年,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期满,即将回国,此时一些国外知名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是去是留,邓中亮面临艰难的抉择。
同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一消息让旅美各界华人深感振奋。
回国!邓中亮当下作出了选择。
回顾当年的心路历程,邓中亮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在国外只能服务于别人国家,在自己国家才能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实现并助推国家的发展。”
他回国后不久,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16个科技重大专项,北斗导航就是其中之一。
3 “弯道超车”的关键
当时,邓中亮觉得“北邮百分之七八十的研究人员都驰骋在通信领域,我喜欢导航,那么我就选择导航的领域,去对应的是北斗专项。”在北斗专项中选择什么样的方向成为摆在他面前的新命题。
邓中亮发现,从室外导航定位能力来讲,北斗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基本接近或者一致,二者在高精度专业测量上都能达到以分米、厘米计精度。不过,无论是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还是北斗系统,在室内定位领域仍存在空白。“卫星定位信号易受遮挡等环境因素干扰而难以在室内定位。现有的室内定位技术如WLAN、UWB等系统,要实现局域室内高精度定位,须布置大量节点,信号覆盖成本较高,不利于向广域推广,这使得室内位置服务发展遇到了很大瓶颈。”
因此,邓中亮认为室内精准定位是北斗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因素之一。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已启动“羲和计划”,旨在解决室内定位的难题。
《尚书》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之母,掌握着时间,是美好、温暖的象征,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崇拜对象。这样的名字已经隐含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项目尚未启动,一位业界前辈质疑:“GPS都没办法,人家研究了几十年的问题,靠我们能做成?”对此,邓中亮的体会是,“在美国学习时,总思考我们的科技为何不能超越西方。原来觉得缺钱,国外条件好,但如今国内投入并不亚于西方,再做不出来就是人的问题。”面对众多业内专家的怀疑,邓中亮到地方一线做实验,收集数据。半年后,他拿着数据回到北京验证、汇报后,才终于获得支持。
如今,已经成为“羲和计划”室内无线导航系统主要负责人的邓中亮很庆幸,人生黄金年代的每一次选择都踩对了点,完成了一次次技术迭代。
4 “北斗+5G”的潜力
导航卫星很强大、手机终端也很“聪明”,假如能够把天上的卫星网与地面上的通信网有效融合起来,构成强大的“天地一体”网络,就能实现信号覆盖与服务能力的互补,进而可以推动我国定位导航从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商业化。
据邓中亮介绍,用通信信号替代卫星信号,定位服务就可以从室外跑到室内来了。让原本只用于通信的地面基站也能提供定位功能,两者的信号覆盖互为补充,就能大大提高位置服务能力。
5G高速度、大容量的特点,可以稳定传输北斗地基增强时空位置修正信号,使得北斗的时空精度更高,再加上移动通信网络的强覆盖能力,可以把高精度定位服务覆盖到人类、机械能涉及的所有空间。
邓中亮表示,5G和北斗的融合与相互赋能,本质上是时间和空间位置基于通信的融合,二者同时作用,能产生颠覆性的技术,在不同场景下会催生出不同应用。
在交通领域,以往卫星信号无法抵达地下,导致隧道里存在监控盲区。如今,利用“通导融合”的思路,隧道中也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有助于提升隧道通行效率,降低隧道内事故发生频率,减少隧道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
还有我们常用的手机打车——一打开打车软件,车在哪里、人在哪里立马清清楚楚。这靠单纯的卫星定位是做不到的。如今,将卫星定位和地面的通信定位融合,就能实现人和车的精确定位。
在采矿领域,以5G网络为依托,结合北斗定位技术,有望实现矿山挖装、运输、监测等环节的无人化远程操控。在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中,从事采煤、掘进、运输、安控等危险繁重岗位人员占比在60%以上,精准定位可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安全性,支撑主动预防,减少事故损失。
除了交通和采矿,“5G+北斗”还可用于测量测绘、无人农机作业、无人机电力巡检、智慧养老、重大活动指挥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移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4400个高精度定位基准站,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地基增强网络。邓中亮说,“未来,‘5G+北斗’的应用潜力,将只会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
5“强大的网络、聪明的服务”
如今,包括北斗在内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通信、电力、交通、测绘、智慧农业等领域。我国的北斗系统也实现了定位导航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目前,北斗的全球用户总量突破了5亿。但面对GPS的先发优势,我们需要新的突破或抓手。邓中亮表示,最有可能的路径是通过实现位置服务的商业化。
据科技行业资讯公司IDTechEx分析,2024年以前室内定位市场总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未来将逐步细分为面向消费端的智慧商场、智慧体育等,及面向工业端的工业4.0、仓储物流等。面对巨大的行业“蛋糕”,技术突破为中国抢占市场赢得了机遇。
“羲和计划”不仅仅是研制了一套系统,更形成了几百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相关研究还拉动了从芯片到终端、从基站到网络、从运营到服务的整个导航通信产业链的发展。如今,有关“羲和”系统的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共计2000多项已经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得到注册和保障。邓中亮高兴地说:“这意味着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铺设羲和系统时,企业赚的不再是辛苦钱,还有包括知识产权费在内的更多的增值费用。”
下一步,邓中亮认为,要从高精度、高可信的技术保障向高安全、高智能、高质量的服务转型,进而从“强大的卫星、聪明的终端”阶段向“强大的网络、聪明的服务”转变,最终实现可信、安全、智慧的位置导航新时代。届时,“依靠我们的技术,让大家可以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可以在展览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可以为地震废墟搜救的人员和机器人提供被困人员的精准位置,实现从定位导航的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的商业化。”邓中亮说。
6得标准者得天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技术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形成国际标准。于是,邓中亮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5G标准制定工作,推动了我国5G定位信号体制的国际标准制定。目前,邓中亮团队形成了14项3GPP R16、R17国际标准提案,并收录于3GPP国际标准化组织TR38.855、TS38.211通信标准技术方案中。团队提出的5G共频带定位体制已进入R16、R17 38.255标准,成为国际3GPP认可的新型5G定位方案。
邓中亮说:“我们申请了美国专利、欧洲专利和日本专利。美国高通曾经希望能买断我们的专利,站在国家利益来讲,我不能卖给他们。把技术变成国际标准,最终引领全世界的产业发展,这才能凸显我们的优势。”
从2003年回国投身室内定位至今,已经过去了20年。“当年我可以选择否回国。回顾20多年来,我深刻感受到把科研做好,报效自己的国家,这条路一生无悔。”邓中亮说。
在接下来的科研探索中,邓中亮为自己规划了三个“阶段性定位导航研究计划”:第一个阶段,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第二个阶段,要为生态和谐做贡献;第三个阶段,只是一个“猜”字。他解译说,猜,也是定位导航,要为那些“暗物质”定位导航领域做贡献,与蚂蚁通信、和天上的飞鸟“对话”、定位蝗虫让它不再叨扰人类……运用“通导一体”,构建万物与智慧的互联。
来源:库叔说 瞭望智库 2023-06-21
【北斗|动态】邓中亮:抓住“北斗+5G”发展新机遇
人民网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赵竹青)当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在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前不久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灾备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表示,未来,以“5G+北斗”为抓手,推动通信与导航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室内外的无缝定位,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
“二者的融合可以满足全覆盖、高精度需求,相互赋能,彼此增强。”多年来,邓中亮一直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5G通信网络这两大“新基建”的融合研究,以解决通信和导航之间的矛盾,实现“能通信就能精准定位”。
他表示,“5G+北斗”首先可以为生产安全的重大保障提供高精度时空基准。比如危险化学品、石油、冶炼、钢铁等重大生产领域,在作业时容易出现定位盲区,产生人员误入危险区的风险,同时也容易出现非实时监测的问题,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实时相应。通过通信与导航的深度融合,园区空间分辨能力由国际上数十米提升至1米以内,包括人员分布、实时监控、轨迹跟踪、风险感知,可以实现作业园区内精准无缝定位、危险区透明监控,实时连续岗位监控、规范巡查,也能提早主动预防危机事件产生。
“5G+北斗”还可以为城市交通提供无缝时空信息服务。从停车管理、车载导航、手机导航到服务平台,可望实现实时、精确、可靠,让车辆平均行驶时间减少17%,甚至在车辆隧道定位服务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在物联网、智慧交通、重大工程建设中,都迫切需要更大范围、高精度无缝定位。”邓中亮举例说,比如在城市智慧交通服务中,城市峡谷效应严重,平均观测卫星是少于4颗的,所以定位不稳定;在地铁工程建设中,受到地下及卫星拒止环境的影响,地下难以定位;在远海工程建设初期,受到海面高湿、高温、高盐雾、高辐射、漫反射的条件影戏那个跑到精准出现偏差,建站难。要解决这些需求,就亟需构建低成本差分增强与信号无缝覆盖的定位系统与服务。
在邓中亮看来,我国的地面通信能力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需要进一步发展空中通信网络。“5G+北斗”各自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能产生新的火花,引领通信和位置服务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智慧化进程。
“特别希望有更多有志之士将北斗和5G与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等融合,发展出更多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新的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邓中亮说。
来源:人民网 2023-06-13
观点 | 邓中亮教授:“5G+北斗”,高精定位能做些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中国移动使用其4.9GHz部分5G频率资源在国内有关省份开展5G地空通信(5G-ATG)技术试验。该技术将在地面与飞机机舱间建立地空通信链路,使乘客在机舱内通过无线局域网接入方式访问互联网,这将进一步提升5G网络覆盖的空间维度,更好满足航空旅客日益增长的空中访问互联网需求。
从地面到高空,5G网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覆盖如此广泛的5G网络,除了通信,能否有其他用途呢?对此,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的答案是“能”。
“5G+北斗",正是邓中亮给出的答案。"5G是地上的网,北斗是天上的网,将两者融合实现'通导一体化建设’,能够带来海量的高精度、高时效的地理大数据。“邓中亮表示。
与5G通信网络一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又一“大国重器”。从1994年起,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立项研制建设,经过“三步走”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向全球范围用户提供服务。
为什么要将5G和北斗融合起来
“‘5G+北斗’,能够实现室内外的无缝定位。”邓中亮表示,“虽然卫星导航定位解决了室外空旷区域定位的基本需求问题,在室外空旷区域北斗系统已经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定位性能,但其信号无法覆盖室内且对环境免疫性较差,难以满足室内定位以及室外遮挡等复杂区域定位的需求。”
邓中亮向记者介绍,由于卫星定位信号强度弱、易受遮挡等环境因素干扰,难以在室内进行定位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难点。
天上的卫星信号难以进入室内,但地面的通信信号却几乎无处不在。那么,通信信号能用于定位导航吗?针对这个问题,邓中亮及其团队提出了“5G+北斗”的“通导融合”思路。
“‘通导融合’,就是用移动通信网来做定位导航。”邓中亮向记者介绍,“原来只有室外才有卫星信号,室内没有,但现在用通信信号替代卫星信号,定位服务就可以从室外‘跑’到室内来了。”邓中亮表示,让原本只用于通信的地面基站也能提供定位功能,两者的信号覆盖互为补充,就能大大提高位置服务能力。
“通导融合”的思路不仅能够提高定位信号覆盖的广度,还能够大大增强定位的精度。
“目前卫星定位导航,利用四颗卫星就能算出你的位置,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十米左右。但想要进一步提高精度到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就必须有星基、地基等增强体系。不过这些增强信号,在室内、地下、城市峡谷等区域还是无法精准定位。”邓中亮说,“5G+北斗”能够实现定位信号的广域覆盖,“5G高速度、大容量的特点,可以稳定传输北斗地基增强时空位置修正信号,使得北斗的时空精度更高,再加上移动通信网络的强覆盖能力,就可以把高精度定位服务覆盖到人类、机械能涉及的所有空间。”
“5G+北斗”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5G+北斗’可以赋能千行百业。”邓中亮表示,5G和北斗的融合与相互赋能,本质上是时间和空间位置基于通信的融合,“二者同时作用,能产生颠覆性的技术,在不同场景下会催生出不同应用。”
在交通领域,北斗室内外无缝衔接的定位导航技术,解决了隧道场景下卫星信号缺失的问题。
邓中亮介绍,以往由于卫星信号无法抵达地下,无法进行精确定位,导致隧道下存在监管盲区,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带来极大的麻烦,现在,“5G+北斗”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虽然隧道里面没有卫星信号,但是却有通信信号。如今,利用‘通导融合’的思路,隧道中也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有助于提升隧道通行效率,降低隧道内事故发生频率,减少隧道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
“还有我们常用的手机打车——一打开打车软件,车在哪里、人在哪里立马清清楚楚,而这靠单纯的卫星定位是做不到的。如今,将卫星定位和地面的通信定位融合,就能实现人车的精确定位。”邓中亮说。
在智慧矿山的建设中,“5G+北斗”也有不俗的表现。
以5G网络为依托,结合北斗定位技术,有望实现矿山挖装、运输、监测等环节的无人化远程操控。邓中亮表示:“5G网络具有低时延的优势,再加上高精度的定位,两者相结合,人在地面,就可以实现对地下机器的实时监控,从而实现智慧矿山的设想。对于存在风险的矿区,可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安全性,实现安全零事故、人员零伤亡。”
除了采矿和交通,“5G+北斗”还可用于测量测绘、无人农机作业、无人机电力巡检、智慧养老、重大活动指挥管理等各个方面。
中国移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4400个高精度定位基准站,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地基增强网络。正如邓中亮所说,“未来,‘5G+北斗’的应用潜力,将只会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6-06
邓中亮:“5G+北斗”与低轨卫星融合的发展机遇
3G 突破、4G 同步,5G 时代,中国标准从追赶者转变成领先者,并有望引领全球。与此同时,天上的网络——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表示,“从全球来看,天上的卫星网络是张大网,地面的移动通信网也是一张大网,这两个大网能够融合,就可以解决信号的服务覆盖。”那么,6G的发展方向是什么?“5G+北斗”与低轨卫星互联网会擦出什么火花?针对以上问题,卫星互联网百人会《未来疆域》栏目特别邀请邓中亮教授展开深入探讨。
段玉龙(主持人):当前,研发6G也已是进行时,有一个说法提出,6G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卫星通信加地面通信,您觉得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吗?
邓中亮:卫星网络目前的演进速度很快,最早是高轨卫星,后来变成中轨卫星,现在谈的更多是低轨卫星。目前,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预期要快得多,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
01 中国地面网络技术的演进,迫使空间资源快速开发应用,自从2000年召开的万国邮联大会确定中国的TD-SCDMA成为3G三个标准之一,4G、5G时代并没有哪个标准是由某个国家主导的,边界模糊,美国作为通信大国、强国觉得有压力。
02 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企业竞争力很强,对国外形成了压力。
03 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30多亿人口,几乎相当于划走了“半壁世界”的市场。
各种压力之下,美国和许多国家都开始分析:全球有近50%的用户仍无法连接互联网,地面网是有国界的,卫星网是没有国界的,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可以进行全球覆盖。那么,能不能把卫星通信这张网建起来,重新瓜分通信服务市场?高轨卫星单颗功率很大,一颗卫星成本很高,接近10亿元,但是由于功率限制,它的用户群体数量不会太庞大,又要高带宽,又要用户多,对通信容量能力的要求很高,那怎么才能把这近50%的互联网潜在用户吸纳进来呢?
于是,美国启动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工作,这是一个国家战略。我们突然发现空中的频率轨位资源谁占了就是谁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应该怎么做?
目前的规则是太空资源先占先得,作为一个通信强国,中国不能不占,所以我们必须努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发展我们的空中通信网络和服务能力。地面的通信能力其实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称得上“领跑世界”,那么定位导航呢,也要“领航世界”,这两个优势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新的火花,我们就引领了整个通信和位置服务的发展,包括社会的智慧化发展进程。
很多前辈和同行专家们表示,未来的6G就是卫星+地面的5G网络。其实从核心内容来讲,6G标准尚未完全定义。6G的地面网到底是什么?空间资源、组网能力、服务内容、关键技术的体制体系怎么做?其实都在研究。作为通信网络迭代来讲,还得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卫星标准将来是国际化还是国家化?这都值得探讨。
段玉龙(主持人):未来,如果6G是天上地下一张网,那么其中的卫星、其他的基站是否也得要统一规格?这个工作量可是非常大的。
邓中亮:是的。中国通信建设非常成功,从2G、3G、4G时代一路走来,今天的“5G上珠峰”。若定义好5G通信服务的内容或者服务业务的类型,5G建设的速度就非常快了。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把业务培育好就解决了5G应用的问题,5G应用解决以后,整个网络运行就变得很便捷、方便了。同样,6G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首先是技术突破,其次是设计应用服务模式,若以上两点都解决,6G就会走上一个正常商业化的轨道。
关于卫星的商业化发展,从美国的“铱星计划”开始,世界上还没有出现靠卫星成功实现商业化盈利的案例模型,成熟的模型还需要大家去研究探索。SpaceX的“星链”计划(Starlink)准备在近地轨道部署4.2万颗卫星,低轨卫星的轨道一般从距地几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优势是它的功率低,星间通信距离近,带宽能力可以大幅提升。劣势是低轨轨道运行的速度很快,所以我们要组网100多颗卫星才能完成全球覆盖,3万多颗星才能满足运营能力的需求。还有几个瓶颈问题,第一,它的信号体系到底是什么?地面的通信体系能不能搬上天?第二,怎么组网和管控?第三,安全怎么办?这三大问题必须要考虑。
技术体系方面,低轨卫星网络能不能直接对接5G网络?通过大量研究工作,我们论证了5G网搬上卫星是可行的,后来也进行了实验验证。这样一来,卫星全球覆盖就有它的商业运营价值,而不只是一个国家战略。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商业航天,这又涉及到成本问题。美国曾表示单颗卫星从制造到发射需要100万美金,相当于600多万人民币,那么,单颗卫星的成本能否再降低些?卫星规模化生产,火箭技术成本越来越低,这会催生出许多新的问题,一系列的产业支撑、能力建设都需要保障。所以这不单是一个卫星通信问题,要解决一系列从科研、产业到服务能力的建设问题,也将带动一批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发展。
段玉龙(主持人):咱们国家也得有相关的力量,加快投入到低轨宽带卫星领域,大干快上。据我了解,银河航天在不久前成功发射了02批批产卫星,您怎么看待这前进的一小步?
邓中亮:银河航天02批卫星(6颗)及其搭载的1颗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这是咱们国家从启动低轨卫星互联网以来一个重要的进展。
在通信组网方面,银河02批卫星的单星设计通信容量超过40Gbps,验证了我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需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对于推动我国商业低轨卫星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银河航天星间组网技术验证为我国低轨卫星网的组网运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支撑,标志着国家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商业航天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强的服务能力,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研究和应用,最终要过渡到商业航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实验溢出的成果,会对我们未来的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段玉龙(主持人):“5G+北斗”,以及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彼此之间会有融合的地方吗?
邓中亮:5G可以做定位以及通信。北斗本身具有的定位和通信功能,例如北斗短报文可以在海面、山区等环境发挥作用。
无线定位导航是用通信手段实现的,低轨卫星本身就是一个通信系统,跟地面通信网络一样可以变成一个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网,而且由于它的覆盖广泛,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扩展。
第一,低轨通信卫星可以双向控制,这能解决大量应用服务需求,比如将来的无人机、无人车可以大大增强服务能力。有通信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做定位导航,当然核心还是以北斗或者GPS卫星导航系统为重要基准,围绕它来拓展我们的定位导航服务体系,再形成更强的服务能力。
第二,我们前面追求的泛在高精度,这解决了一大难题。卫星本身还有信号覆盖的盲区,所以它的高可靠能力满足不了,这对位置服务来讲还有不足。而低轨卫星、地面网与北斗的融合,将解决定位信号存在的覆盖盲区问题。
来源:卫星互联网百人会 2022-04-28
大咖专访 | 邓中亮:5G与北斗导航融合发展意味着什么?
中国4G网络建设“领跑世界”,到了5G时代,比4G多了10倍的带宽传输能力,这张网到底能做什么?
北斗导航“领航世界”,但面对GPS已占领全球90%以上市场的先发优势,它将如何破局?能够在“一带一路”上带来怎样的新商业模式?
特别是,5G与北斗导航的融合发展,将如何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服务?
近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博士接受媒体访谈,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观察者网整理访谈实录如下(限于篇幅,有删节和尽量保留愿意的调整):
记者:邓老师您好,您是研究通信和导航如何结合的专家,在很多场合您都提出过“5G+北斗”的概念,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邓中亮:您好。导航爱好者都知道,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实际上都通过通信手段来做高精度测量和定位。尽管卫星在36000公里的轨道上,但它测量卫星到手机端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卫星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全覆盖,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一套系统成本600-700亿人民币。
但是如果信号被遮挡就不行,特别是在地下或建筑空间内的时候,容易收不到卫星信号,很显然,卫星定位导航在室内很难满足需求。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手机打电话,手机信号是无线信号,在室内基本上都有信号能打通电话。那么,这种信号能不能反过来满足我们的定位导航的需求呢?
记者:手机信号如何用于定位导航呢?
邓中亮:定位导航的基本原理,是测量信号源到接收端的距离,信号传播的时间乘以光速,等于距离,一般4颗卫星就能定位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测4个基站到手机之间的距离来定位呢?假设能测的很准,实际上也可以算出位置。
从1996年开始,大家就在研究这个问题,2G时代、3G时代、4G时代到现在的5G时代,都希望把这个资源用好,在通信的同时,能够解决遮蔽空间的定位导航难题,定位精度希望达到米级,跟卫星定位精度一样。但大家研究发现,2G、3G、4G的定位精度达不到米级或者亚米级,所以之前定位应用不太普及。
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大家经常想到WiFi、蓝牙和UWB,WiFi的覆盖范围也就十来米,所以它可以把楼层、房间区分开,至少可以解决人在室内基本活动所需要的定位服务能力。UWB的精度可能还可以更高一点,到分米级,甚至厘米级。这些网是大家在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可以用到的。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在中国建设一张4G网,投入的成本是6000亿元,5G网络的计划投资是1.2万亿元。在2000年的万国邮联,中国的通信发展路线选择了LTE,没有选择WiFi,LTE发展方向就是目前国家已经投入巨资建设的4G和5G网,很显然,我们会继续沿着LTE的路线图发展到未来的6G,不会重复投资WiF路线,它可以作为补充,但我们不会再花上万亿元来建设WiFi或者UWB网络,来满足我们室内普适的位置服务需求。
那么假设能够把5G网络反过来应用,为我们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提供支撑的话,在通信的同时就解决了定位服务的问题,成本就可以达到最优了。
从全球来看,天上的卫星网络是张大网,地面的移动通信网是一张大网,这两个大网能够融合,就可以解决信号的服务覆盖,包括高精度定位服务的能力。我们实验室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2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通信网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问题。研究发现,通信网络具有达到米级、分米级和厘米级服务的潜力,这意味着我们在建设通信网的同时,可以赋能这张通信网具有跟卫星网络一样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这两张网对接,可以满足我们的定位导航需求,特别是位置服务的商业化应用难题。
记者:卫星导航系统,解决的是暴露空间的导航问题,手机通信网络要解决的是室内导航的问题。室内导航系统不依托卫星,同样也能够进行服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张网联合在一起呢?
邓中亮:这涉及几个方面,第一,原理的一致性。无论卫星定位导航还是地面通信网的定位导航,都是用通信手段,通过测距和定位计算来来满足我们米级、亚米级、分米级的定位导航。室内一般一个家居房间面积9平米,层高3米,要求米级定位精度;自动驾驶需要分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度。
第二,信号覆盖的互补性。在室外,我们通过卫星信号覆盖做导航。但是人们80%以上的时间都在室内空间,越密集的区域,建筑空间越多、遮蔽空间越多,在一个城市区域往往40%-50%的地方都收不到卫星信号,这就意味着在这些空间用卫星是很难满足位置服务的需求,地面网建设恰恰在这些空间做重点布局。5G在人口越密集区域覆盖越好,在这个网络中,定位导航信号已经变得很强了。毫无疑问,卫星与地面网在覆盖能力方面是互补的。
第三,室内室外定位有空间连续性需求。导航位置服务跟通信是分不开的,不管是未来的无人机、无人车还是自动驾驶,这一系列需要位置服务的应用,都需要打通空间的连续性,室内到室外的位置服务要做到“无缝化”,如果不做到全覆盖,很难满足这种连续性的位置服务需求。5G和卫星组合起来就能够解决信号连续覆盖问题。
第四,基准统一的要求。从位置服务体系上来讲,我们要强调基准的统一,卫星有卫星的时间空间基准,地面网有地面网的时间空间基准。如果两者不统一,会给我们的服务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5G跟卫星之间有统一时空基准和统一的位置服务能力,包括解决互操作问题。
一般来说,通过3颗卫星要做定位很难,4颗卫星才能满足定位的基本条件,中国的北斗系统一共30多颗卫星,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加起来才100多颗卫星,但地面通信基站资源很丰富,我国拥有好几百万个基站,基站和卫星能不能协同做精准定位导航?1颗卫星加3个基站行不行?我们可以进行组合计算,最大的好处是提高卫星定位的精度,基站的高度信息比较精确,两者组合,精度就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
记者:目前室内定位有没有真实应用场景?
邓中亮:真实场景有很多,比如现在疫情管控中要做密接分析、动态流调监测等等,室内定位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再比如现在的打车服务,我们可以发现,车在哪,人在哪,一清二楚,在几年前,即使GPS定位已经相当普及,这也是无法实现的。这并不是卫星定位精度改变了,而是地面网的接入与卫星融合,提升了服务能力。
中国4G网络建设“领跑世界”,北斗导航“领航世界”,到了5G时代,比4G多了10倍的带宽传输能力,这张网到底能做什么?有两句话可以概括: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
从我们国家发展战略上来讲,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什么样的社会是智慧社会?这值得思考。
第一,我们认为前提条件是必须要透明化,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社会治理必须要全域的透明感知;第二,有了透明感知以后,我们强调安全。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成立,我们才能讨论如何建设智慧社会。
时空基准、超宽带通信、时空大数据、实时计算、人工智能控制等等,都是支撑我们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础。5G的业务重点是将来要满足万物互联的需求,时空基准需要放在首位,这又反过来涉及定位问题。
全球现在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GPS发展到现在已经48年了,它走过了定位导航的产业化过程,它现在可以卖产品,但是很少卖服务,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于它在这个地方能定位,可能在那个地方不能定位了,恰恰用户的服务需求在它不能提供能力的地方,所以它只能卖产品,不能卖服务。
GPS比我们早了20年,我曾经到泰国去,对方说“我GPS用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换你的北斗?”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从技术路线图来看,GPS和北斗都是通过通信手段来定位导航的,GPS比我们早20年,它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做的跟它一样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怎么去超越呢?作为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导航系统,如何去占领四分之一以上的全球消费市场?必须要有新的抓手。
北斗的定位导航服务化如果可行,就可以提供位置服务的商业模式,自然而然能吸引很多企业和用户。
记者:室外定位可以用GPS,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我们的北斗还能做室内的定位。
邓中亮:对,把卫星定位导航的服务能力从室外延伸到室内,跟5G网服务对接。
第一,北斗可以提供时间基准,对所有的基站都要授时,我们现在5G的同步能力要求达到微秒级以下,200纳秒左右,将来6G时代可能缩短到几十纳秒,北斗卫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所有的基站通信服务时,都需要知道用户在哪,这个时候它可以用最小的能量消耗来满足最大的服务群体,降低成本,这就叫智能基站、智能5G服务。基站需要的这种能力,恰好北斗卫星也可以提供。
反过来讲,第一,目前卫星定位导航首次定位时间需要30多秒,如果跟5G地面网对接起来,可以将首次定位时间压缩到一至两秒,大幅度减少定位导航的启动时间。第二,卫星覆盖不好的地方,基站先可以覆盖,特别对于城市区域来讲,5G覆盖可能是最好的,同样一笔钱投下去,既解决了通信问题,又解决了定位服务问题,两者结合,就可以满足位置服务的商业化需求。
记者:“5G+北斗”这样的系统是不是可以用在城市的智慧交通呢?
邓中亮:现在产业界都非常热衷于研究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如何实现?一种做法是让车变得更“聪明”,这样会导致车的成本越来越高。也有人提出,可以把道路建更“智慧”,路的智慧程度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这样车的聪明度就可以降低一些,两者合起来,是不是可能达到一个最佳的效益?
路要怎么智慧化?毫无疑问,感知放在首位。卫星定位导航到了城市空间,在高楼之间、地下空间,定位都很难,北京的地铁,一天1300万人次,能不能随时给他们导航信号?就要靠“5G+北斗”,把时空基准体系建完以后,它就可以支撑整个城市和社会的运行。假设整个社会都能基于万物互联实现透明化,我们可以实现预测、预警,管理就变得方便多了。
目前,我们已经申请并通过了国际标准,可以实现分米级定位,理论上可以做到毫米级,而且中国对形成国际标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记者:5G之外,研发6G也已是进行时,有一个说法提出,6G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卫星通信加地面通信,您觉得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吗?
邓中亮:是这样,曾经有人提出卫星+地面网络合起来等于6G,卫星网络目前的演进速度很快,最早是高轨卫星,后来变成中轨卫星,现在谈的更多是到低轨卫星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目前的发展速度比预期要快的多,其中有很重要的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地面网络技术的演进,迫使空间资源快速开发应用,自从2000年召开的万国邮联大会确定中国的TD-SCDMA成为3G三个标准之一,4G、5G时代并没有哪个标准是由某个国家主导的,边界模糊了,美国作为通信大国、强国,它觉得有压力;第二,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企业竞争力很强,对国外形成了压力;第三,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30多亿人口,几乎相当于划走了“半壁世界”的市场。
各种压力之下,美国和许多国家都开始分析:全球有50%左右的用户仍无法连结互联网,地面网是有国界的,卫星网是没有国界的,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可以进行全球覆盖。那么,能不能把卫星通信这张网建起来,重新瓜分通信服务市场?高轨卫星单颗功率很大,一颗卫星成本很高,接近10亿元,但是由于功率限制,它的用户群体数量不会太庞大,又要高带宽,又要用户多,对通信容量能力的要求很高,那么能把这50%左右的互联网潜在用户吸纳进来呢?
于是,美国启动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工作,这是一个国家战略。我们突然发现空中的频率轨位资源谁占了就是谁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应该怎么做?
记者:中国要赶紧启动这方面的工作。
邓中亮:是的,目前的规则是太空资源先占先得,作为一个通信强国,中国不能不占,所以我们必须努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发展我们的空中通信网络和服务能力。地面的通信能力其实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称得上“领跑世界”,那么定位导航呢,也要“领航世界”,这两个优势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新的火花,我们就引领了整个通信和位置服务的发展,包括社会的智慧化发展进程。
刚才你提到6G,我们很多前辈和同行专家们都说,未来6G就是卫星+地面的5G网络。其实从核心内容来讲,6G标准尚未完全定义。6G的地面网到底是什么?空间资源、组网能力、服务内容、关键技术的体制体系怎么做?其实都在研究。作为通信网络迭代来讲,还得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卫星标准将来是国际化还是国家化?这都值得探讨。
记者:马斯克提出星链计划,要建设3万多颗低轨卫星的网络。
邓中亮:低轨卫星的轨道一般几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它的优势第一是对功率要求可以低一点,第二是数量可以更多,第三是通信距离更近,带宽能力可以大幅提升。劣势是低轨轨道运行很快,所以我们要组网需要100多颗卫星才能全球覆盖,3万多颗星才能满足运营能力的需求。还有几个瓶颈问题,第一,它的信号体系到底是什么?地面的通信体系能不能搬上天?第二,怎么组网和管控?第三,安全怎么办?这三大问题必须要考虑。
技术体系方面,低轨卫星网络能不能直接对接5G网络?通过大量研究工作,我们论证了5G网搬上卫星是可行的,后来也搭载了实验来验证。这样一来,卫星全球覆盖就有它的商业运营价值,而不只是一个国家战略。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商业航天,这又涉及到成本问题。美国人说一颗卫星从制造到发射需要100万美金,相当于600万人民币,能不能再降低?卫星规模化生产,火箭技术成本越来越低,这会催生出许多新的问题,一系列的产业支撑、能力建设都需要保障。所以这不单是一个卫星通信问题,要解决一系列从科研、产业到服务能力的建设问题,也将带动一批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发展。
记者:不久之前,银河航天发射了02批的批产卫星,您怎么看这个前进的一小步?
邓中亮:这是中国启动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以来的一个重要进展。银河航天第二代卫星一箭7星上天,这个成果也是国内相关单位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重要验证和体现。
在通信组网方面,其单星通信能力可以达到40Gbps以上,同时,星间组网是一个重要难题,需要做一系列验证,这种验证为我们后续的低轨卫星组网运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支撑。
商业航天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强的服务能力,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研究和应用,最终要过渡到商业航天,这也标志了中国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实验溢出的成果,能对我们未来的卫星互联网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记者:“5G+北斗”和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会在哪些方面有融合的地方?
邓中亮:刚才谈到,5G既可以通信,也可以用于定位,北斗的主要功能是定位,也有通信能力,短报文可以在海面、山区等环境发挥作用。
无线定位导航是用通信手段实现的,低轨卫星本身就是一个通信系统,跟地面通信网络一样可以变成一个高精度的定位导航网,而且由于它的覆盖广泛,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扩展。
第一,低轨通信卫星可以双向控制,这能解决大量应用服务需求,比如将来的无人机、无人车可以大大增强服务能力。有通信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做定位导航,当然核心还是以北斗或者GPS卫星导航系统为重要基准,围绕它来拓展我们的定位导航服务体系,再形成更强的服务能力。
第二,我们前面追求的泛在高精度,这解决了一大难题。卫星本身还有信号覆盖的盲区,所以它的高可靠能力满足不了,这对位置服务来讲还有不足。而低轨卫星、地面网与北斗的融合,将弥补定位信号存在的覆盖盲区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4-27
观点|邓中亮:北斗+5G,打开社会发展“全知视角”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喻小事不慎也可能酿出大祸,意在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不过,有些科学家可不止这么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背后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如果能够与蚂蚁沟通、定位蚁穴,岂不是可以挽救千里之堤于既倒?
类似地,“大雁一会儿在天上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这一自然现象面前,科学家想的是:那么多鸟在天上飞,它们为什么不“追尾”?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就是这样的科学家。
近日,他在接受专访时向记者抛出了这个命题: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类能不能“开天眼”,打开“上帝视角”?
拥有“上帝视角”不是异想天开
在邓中亮看来,要拥有“上帝视角”,需要构建一个感知和网络无处不在、信息安全可充分保障的、以高精度时空基准为基础的透明社会。“有了这个基础,社会发展将被基于通信、计算、时空感知、智能控制的‘智慧’重新定义。”
这不是异想天开——发现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希望第一时间找到病患的密切接触者;发生地震、火灾后,我们希望能第一时间精准定位救援目标;要实现自动驾驶,要确保智能车的定位精度在亚米级且100%在线、网络响应不高于200毫秒的时延;未来无人机送货上门,除了定位精度要求之外,还要能无缝感知,以实现在城市低空对无人飞行器的安全管控……凡此种种,邓中亮认为,高精度的时空基准和万物互联,是智慧社会建设的一个标志。
“以高精度时空基准为基础,加上通信等物联手段,将对智慧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邓中亮说,目前许多国家已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可是,如何实现?邓中亮告诉记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5G通信网络这两大“新基建”的融合,或将为这一图景的实现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导航卫星很强大、终端也很‘聪明’,但二者合在一起也无法实现全空域全时域的定位导航服务、位置服务保障。”邓中亮说,这就需要把卫星和地面网融合起来,构成强大的天地一体化网络,推动定位导航从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的商业化。
北斗+5G融合发展“是时代必然”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篇章。
但在中国北斗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了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等卫星导航系统。尤其GPS经过长期发展,已占据了近90%的市场。中国北斗要在全球“三分天下有其一”,未来道阻且长。
不过,机遇仍然存在。由于导航卫星距离地面太远,在遇到遮挡后容易信号中断,难以提供信号全覆盖的服务形态——这也是GPS经历40多年发展至今未能发展出有效商业模式的原因之一。邓中亮说,由于缺乏米级、亚米级位置服务保障能力,卫星导航的商业化一直是个空白。
北斗能不能超越GPS,实现一种泛在的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服务?邓中亮的答案是“能”,那就是“北斗+5G”。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在应用方面,自2019年开启5G商用元年至今,5G应用迎来导入期,迫切需要增强服务能力。
一边,5G商用即将迎来爆发,增强服务能力迫在眉睫;另一边,北斗要靠自己 “单打独斗”发展独立应用也力不从心。这在邓中亮看来,北斗+5G的融合赋能智慧社会建设,“存在时代必然性”。
“北斗和5G融合发展将给这两大系统的应用创新提供新思路,最显著的就是‘北斗+5G’有望打造精准位置服务能力,实现北斗‘在地上用好’的目标;同时,‘通导融合’将为5G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撑,进而推动智慧社会建设。”邓中亮说。
难关重重,通导融合“没那么简单”
通导融合的理论逻辑在于,卫星系统可以为地面基站等提供授时、定位服务的时空基准,但存在信号覆盖不全的问题;而如果原本只用于通信的地面基站也能提供定位功能,两者的信号覆盖互为补充,再设法提高位置精度,位置服务能力就能大大提高了。
事实上,早在1996年美国就有《紧急呼叫法案》,立法约定“当卫星无法提供定位信号的时候,移动通信网在紧急情况必须提供位置服务”。欧盟在2014年也出台过类似法案。但为何“通导融合”至今没有合体变强?
邓中亮说,通导融合没那么简单,其中的关键在于,通信网用于精准导航定位,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
首先,通信网络目前还没有精确测距的能力,这是通信网提供位置服务的关键;其次是可靠性问题,通信网络虽说覆盖更广,但还达不到100%,手机“信号弱”“无信号”的情况仍偶有发生;第三,在定位精度方面,通信网络能否达到厘米级、毫米级以满足特殊应用,还是一个问号;第四,在复杂空间内的定位导航,还要排除环境干扰问题——这需要关联环境大数据,并进行计算加以智能控制。此外,还要通过端计算实现实时计算,以响应数以千亿计的位置服务请求。
“用最小的代价、很高的性价比、最低的成本来实现这种能力,是全球性的新挑战,我们的大量研究工作就围绕这个开展。”邓中亮介绍道。
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这些问题上,邓中亮已经带领团队取得一些技术突破。比如为解决通信网高精度定位中的频率复用、信号干扰、测距精度低等问题,他们提出“定位—通信融合‘共频带’相位定位方法”,将基于无线网络基站的室内外3D定位精度提升至米级以下。基于该技术的测距方案可将测距能力提高至厘米级以下。邓中亮表示,这一技术相比国际上
已有方案将通信网定位导航能力提升一个数量级,并已于2020年7月获得国际专利授权、成为国际标准。
此外,研究团队还针对模糊环境定位导航普适性难题(单种信号易被遮挡的盲区定位问题),创造性提出“图像—无线融合快速定位关联计算”方法,建立从信号测量、估计、预测到校正的多网融合定位方法与模型,实现了国际最优的多边界约束寻优厘米级定位,使现有“无线网络+实时图像”定位精度小于2厘米。
同时,将地面基站视作卫星的“天地一体定位”,是构建更大范围高精度无缝定位的有效手段,但存在信号异构的挑战。邓中亮团队提出了融合定位、可重构、低功耗设计与全链路仿真测试等方法,实现跨物理层的信号融合,使天地一体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
回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问题上,假设蚂蚁是一个智能终端,只要它可通信、有信号,通过卫星和通信基站就可以对它定位,且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
邓中亮说,相关的解决方案已在一些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比如在APEC峰会、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以及相关重点工程建设中,解决了人员和贵重物资室内外无缝精确定位的难题,为预警、透明化应急指挥提供了重要保障。他也提出,这些成果的应用场景可挖潜力还很大,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增进对北斗+5G的应用能力的了解。“这些成果可以服务社会,而不只是‘服务’我们实验室设备。”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08-15
邓中亮院士在第六届中国智能建筑节上发表演讲:新基建与智慧社会--北斗+5G融合发展机遇
6月6日,第六届(2021)中国智能建筑节在山东聊城圆满落幕,峰会上,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围绕“数字驱动·智建未来”的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来到美丽的聊城参加第六届中国智能建筑节。前面听了好几位专家精彩的报告,受益匪浅。下面我准备跟大家交流的内容是:新基建与智慧社会——北斗+5G融合发展机遇。
#01 空间信息与万物互联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了要建设智慧社会。那么我们的智慧社会、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说是智慧的?我从定位导航和通信两方面来理解:智慧社会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智慧社区也好,第一必须透明,第二必须安全。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谈智慧,它需要我们的通信和计算,更离不开时空大数据。时空决定了智慧社会发展的依赖核心基础。高精度的时空基准和万物互联的透明化时代已经到来,感知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高精度时空信息已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包括我们智慧社会发展依赖的核心基础,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1)赋能安全生产:从目前被动响应为主的救援模式发展成为精准的全时空主动防御模式。
(2)赋能智能制造:未来工业互联网将涵盖80%的5g应用场景。
(3)赋能智慧农耕:通过高精度时空定位,我国已在一些大农业区实现无人化作业,无人化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
(4)赋能智慧交通:让车辆、交通变得更便利、更智慧。
(5)赋能物流运输:构建基础设施体系,来满足未来无人车无人机的要求。
(6)赋能智慧医疗:如疫情期间健康码、行程码等各种防疫措施,以及劳动关爱等等。随着技术进步,预警管控将更高效。
除了上述的应用,时空大数据还有很多可发挥的地方。从计算机互联,到移动互联,到现在的天地可行互联,从天到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和高效的通信。对移动互联网来讲,位置服务也成了移动互联网下半场业务的一个核心。不管是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移动体验、智慧物联都需要知道你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平安城市也一样,需要建立物联网、视觉、位置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明年的冬奥会上,北斗+5G的重要应用,对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02 通信和导航的融合发展
(1)卫星定位增强系统与卫星定位导航服务
高精度的时空信息和万物互联,对当前的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城市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卫星导航是大家很熟悉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发展了40多年,俄罗斯的GLONASS比GPS晚一点,咱们北斗跟GPS相差20年,加上还没建成的欧洲的伽利略,这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便利,在航空、航海、通信,包括电力等各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卫星导航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室内环境下,建筑的遮挡令卫星信号受阻,或变得很弱,定位导航就不能使用。在智慧交通场景中,在隧道、地下几乎不可能靠卫星来进行定位导航。无缝化的高精度位置感知无法得到保障,这对物联网的发展来讲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满足无缝化的高精度位置服务。
这就不得不提出第二阶段的用户端保障。大家知道,通信中有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保障90%以上地区空间的通信覆盖,所以我们在室内能打电话。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既有位置服务保障能力,又有服务质量保障能力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用户端保障,只有这一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我们才能从定位导航的产业化走向位置服务的商业化。整个定位导航的产业应该从泛在、精确走向可信、安全、智慧的位置服务。
(2)卫星定位导航与无线网络定位导航
卫星定位导航信号覆盖大,直接定位精度可达10米,差分增强可达厘米级以上,在室外可用,但在室内、山区、地下、海洋底下等等就不好用了。但人们80%的时间都在建筑室内,这就意味着这80%的时间大多数人不可能享受到高精度位置服务。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用的是通信技术,而我们地面的通信网资源很多,地面基站在国内就有好几百万个,假设把这些资源用起来,在通信的同时解决高精度定位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2G、3G、4G网覆盖了95%以上人口,蓝牙、WiFi等覆盖了约6%的面积,假设通信这张网能用好,跟天上的卫星网实现对接,是否可以解决无缝隙定位导航的难题呢?所以我们国家提出“融信号、融信息、融设施、融应用”,也就是“北斗+5G”这样一个战略。开展北斗与移动通信网在信号、信息、设施、应用等层面的深度融合,构建“北斗+移动通信网”的通导深度融合系统,支撑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PNT体系建设。
导航是无缝隙的定位+实时的计算+不间断的通信+AI智能控制,所以定位到导航,它涉及的内容很多,面很宽,是一个大产业链条。如果能对移动通信网进行赋能,实现高精度定位,那么对位置服务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利用移动通信网做高精度定位导航,遇到很多挑战:
挑战一:可测性,城市峡谷和桥梁下环境复杂,多经非视距效应严重,定位误差大。
挑战二:可靠性,单一网络存在覆盖盲区,异构多源网络融合导航基准、观测量、方式、能力差异大,异构多网融合定位难。
挑战三:精确性,传统无线网络定位存在瓶颈。
挑战四:鲁棒性——导航控制与决策。无人车,无人机需要智能的控制。
挑战五:实时性,巨量位置感知计算的实时性处理(>2000亿人次/天)
为应对这些挑战,科技部启动“曦和计划”,做了很多关键技术突破,在保持通信网通信能力的前提下,赋予它高精度定位能力。但是2G、3G、4G网本身的定位精度较低,决定了它们与北斗导航的叠加产生不了太大的定位能力增量效益,也改变不了无线通信网的定位性能。但是到了5G时代,网络定位精度大幅提升,从4G网的40米,跃升到0.2米,5G与北斗导航的结合,将能产生极大的增量效益。
(三)异构多网多源协同定位
从无线通信网建设上来讲实现90%以上覆盖就可用了,剩下的百分之几,可以用多网融合来解决。通过异构多网多源信号层融合定位与优化,实现“时空自洽”,从而提高和改善定位服务能力。利用多无线通信网融合支撑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能力,对万物互联来说很重要。
(四)天地一体定位
卫星网覆盖全球,但在地面覆盖是有限,如室内、地下等,需要无线通信网的补充;而无线通信网在边远地区覆盖稀疏,卫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卫星地面网和无线通信网结合,能够解决定位导航服务覆盖问题,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定位性能在海洋上可以达到厘米级。
(五)典型应用
(1)为大型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2)为改善城市交通提供保障,通过实时、精确、可靠的定位,车辆平均行驶时间减少17%以上。
(3)在国家安全、国内外重大工程和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服务于地级以上城市,用户达数亿,引领了室内外高精度位置服务新产业,效益重大。
#03 北斗+5G融合发展机遇
(一)北斗+5G——支撑PNT新体系(天地一体)
基于5G建立新型泛在、无缝、通导一体化位置服务基础设施,构建全空域、全时域、全频域、高精度、高可靠、高可用的位置服务体系。
多网、多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可以实现:
(1) 大覆盖范围,无缝位置服务体系
(2) 空间信息时空连续支撑能力
(3) 导航、定位的精确、可信服务
5G可以“上天”,中国在轨卫星数量逐年递增,通信卫星占比19%,提交的卫星申请数已超过1000颗,卫星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延迟,对通信位置服务带来非常大的便利。
(二)5G愿景: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
5G业务在哪里?5G的愿景是信息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那就毫无疑问要知道万物在什么地方。由此而发,5G的资源很丰富,5G大带宽、低时延、高容量的特性,对导航定位性能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北斗+5G,可以给我们的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提供重大支撑。
#04 展望
(一)空间信息感知——无缝化
(二)LBS服务计算——泛在化(云+边缘计算)
(三)仿生通信定位导航(无人化)
(四)人工能智能对我们的整个城市生活,包括工作改善会发挥重大作用,特别对位置服务导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MICRO PNT+RF=物联网。
(五)智慧导航:AI(认知+控制)+全源定位+通信+计算
(六)低空开放:单机通信定位一体化,多机协同定位及自组网为无人机集群作业提供支撑。
(七)构建位置服务LBS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八)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九)通信、导航融合位置服务标准、政策、法规的制定
(十)新工科下的通信与导航复合人才培养
(十一)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为科技与产业解决问题、培养人才
最后,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诗词与大家共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谢谢大家。
来源:河姆渡智能建筑 2021-06-16
国际欧亚科学院邓中亮:“北斗+5G”融合发展机遇
2020年9月20日,“2020全球智慧出行大会暨中国(南京)国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GIMC 2020)”在南京开幕。在21号举办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合作产业峰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周会长、朱理事长,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美丽的南京,来参加咱们智能车联网的研讨交流。应该说35年前,我也是做汽车的,所以35年后的今天,对汽车还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今天跟大家想交流的是北斗和5G的融合,在咱们智能车联网,特别是自动驾驶当中有哪些发展的新的机遇。可能在座的也有做定位的,腾讯我看有一大堆,包括车联网有很多的知名企业都来参加了。
我分了四个小方面,第一个讲一下咱们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时候提到了咱们交通强国,还有智慧社会,我对智慧社会有一个简单的理解。那在智慧社会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一个透明城市,联网是必然的。有了透明以后最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来了,安不安全,不安全智慧就免谈。第三个是在透明、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智慧,这是我对咱们智慧社会,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还有智慧海洋的理解。
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就希望万物互联,那智慧的定义我就分解了,因为我是在北京邮电大学,邮电大学是我们的主战场,通讯要求带宽越来越宽。第二个是计算,要实时计算。然后就是时控感知,最后是智能控制,所有这些东西要基于网络,所以车联网是必然的趋势。
然后高精度位置+万物互联的透明化时代到来,这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新的时代,感知无处不在,网络也无处不在,所有东西都应该上网,所以从工业社会发展到现在智慧社会,显然我们的信息是重要的基础元素。
那有人也这么理解,智能已经成为当前智慧社会新型的生产要素,生产关系都发生变化,以前用人民币,现在用手机,用电子数字货币就可以了,不需要用人民币。但曾经我去过杭州,到了杭州带着人民币,人民币吃饭成了问题,说不需要人民币,只需要微信和支付宝,这样生产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等,从物理时空过度到智慧时空,再往我们统一的物理、信息和智慧的关系形成一个我们叫数字孪生。
那我们再反过来,全球各个国家做了一些计划,是基于我们的时空基础,从物理上讲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互换的,它们之间是矛盾体。在这个条件下,咱们每个国家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战略也提出来了。基于精确时间和空间提供准确的服务,已经成为衡量智慧社会建设的基准。
那么通信网大家很熟,我看了今天有很多是咱们国家通信行业的代表。20年前还是15年前也好,我们叫是泛在移动互联,现在和未来我们叫天地可信互联,所以国家也希望一系列重大战略支持天地可信互联发展。我们汽车发展越来越快,我曾经80年代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想过自己要买车,后来发现每个人都买车,而且车卖得供不应求,在北京那天我跟他们开了玩笑,我说你们卖车,不管是政府还是市场,都非常有智慧,什么智慧呢?刚开始北京市200多万辆车,到300万辆,300万辆车基本上卖不动了,一个家庭有一辆就够了,后来怎么鼓励卖车呢?花10万块钱买车比房价比便宜多了,在五环以后都买车。最后发现又卖不动了怎么办呢?摇号,到目前为止达到将近600万辆,中间还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也是一样的,我们家我是有号,我爱人摇了十年还没摇成,咱们国家在全球是发展最有计划型的。
第二,汽车的技术也越来越高,一代比一代好看,而且性能一代比一代好,无论是新能源还是原来的燃油车。我们的汽车发展到将来,汽车的服务、交通的服务就变得很关键。在北京要是有一天发现不堵车的时候你觉得很不正常,今天有什么事要发生了,天天堵车的时候感觉很正常,所以堵车正常和堵车不正常这个概念还是在转变,那怎么样让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更加智慧,这是新的问题,车联网已经好多年都在进行当中。第二,必须要智能化,原来汽车是汽车,终端是终端,烟酒文化是咱们国家很重要的产业,但是现在不能喝酒了,喝酒开车一定要无人驾驶,所以车联网就很重要。
车联网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咱们整个汽车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智慧,所以交通就人、车、路三位一体互联,人和车之间、车和路之间、人和路之间互联互通,这是我们车联网最初的目标。当然现在发展很快了,还有车载电子技术,还有导航服务,这一块越来越丰富多彩。
我在这里面重点讲一下位置服务,现在我们打车比以前就方便多了,现在打车滴滴软件,打开手机一看车在哪儿,人在哪儿,一清二楚,什么时候到你这一目了然。有人统计过,交通问题带来GDP损失5-8%,15座大城市的居民每天上班比欧洲国家多消耗28.8亿分钟。我们滴滴平台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很大,还有多少亿次的规划请求等等。有个颜色图,红色是拥堵的城市,不是红色的可能是比较舒服的城市。
停车也是个难题,咱们的车位缺口很大,咱们国家前两年说大中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发达国家是1:1.3,所以保守估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5000万个。第二个停车难,我看咱们溧水区不错,车位相对还好,有人统计过平均找车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
还有就是我们的物流运输离不开我们的汽车,物流运输有没有统计过,每天的损失因运输延误超过3000万以上,后来就开始提出无人机、无人车进行运输,当然目前开通的是定点线。
然后大家开始算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这是大家的梦想,但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有部分开了。但是自动驾驶汽车是车先智慧了,还是路一起协同智慧,哪个代价最大,哪个代价最小,这是要思考的问题。在车里,自动驾驶汽车它的传感器很多,包括卫星定位到达GMS,还有雷达一堆。几年前刚开始的时候这套系统都要好几十万,这个车5万块钱,然后装好几十万的装备,这个车到底算低端还是高端,就不好说了。还有我们的配套环境到底具不具备。有人要求无人驾驶速度是20-40米/秒,在这个车道情况下要是你一秒钟响应一次,那就玩完了,这个精度要达到分秒级。
这个车联网就很重要了,包括远控驾驶、编队行驶、自动驾驶。这是我们国家很多探讨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应用时间表,这个不说了,从低速、中速到高速,高速一般在90公里以上到120。这是不同的分级,从4级到5级也好,当然有人说现在做到4级了,最终目标是5级完全自动化。
那么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关注信息空间,解决人车群体协同,这是当前所有自动驾驶面对的焦点,未来可能是车跟车之间的认知。从物理时空我们要延伸到现实时空,实现数字孪生。刚才说的是车联网与导航位置的关系,我们看看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第一个是GPS,第二个是俄罗斯的GLONASS,第三个是北斗,伽利略还在建设当中,北京和GPS走的路线是一样的。从卫星导手机端测量精度1毫米,这个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卫星有天然的优势。
北斗其实会为各行各业带来很大的应用支撑,不管是航空、航海、通信、电力、交通、测绘,这些都需要北斗的支撑,我就不展开说了。前面讲了定位,还有授时,电力、通信、金融、交通的安全关系国家能源、信息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如果依赖GPS授时,一旦发生紧急事态,GPS信号关闭或调整,将引发我国社会生产的重大安全事故。
导航产业规模我就不展开说了,今年目标是4000亿。
再回顾一下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现有的导航系统,我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40年前到现在完工了提供商保障阶段,卫星有天然的优势,刚才说了全球覆盖,所以前期我们始终追求的是泛在+高精度,但是没有服务质量保障,然后开放,也就是我把这个系统给你开放了,你用我也不收你的费,这是卫星条件限制产生的后果。那从“十四五”开始,我们应该要做一件事,刚才说北斗和GPS是同一个发展路线,那你怎么样重新来带领我们市场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发展,我们就提出叫用户保障,我们在原来基础之上泛在+高精度+高可信,要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所以在“十四五”我们跟国家无论是发改委还是工信部,还是科技部去提出这个概念,必须要闭环,位置服务必须要有服务质量保障。第三个阶段大家肯定想象到,咱们必须搞安全、搞智能,叫高安全+高智能,这样未来的卫星导航要发展从现有的泛在精确向安全、智能这方面过度。
那大家就想到,天上的卫星是通信技术,地面有很丰富的通信资源,到处都能打电话,反过来高精度应用,这是大家面临的共同目标。刚才高通的同行是做标准,可能标准的重点不一样,咱们5G发展也这样,业务下沉端到端就能通讯。导航是什么呢?大家可能不太关心,导航是定位+计算+通信+控制,所以时空、大数据,包括泛在计算也好,再加上人工智能等等全含进去了。最后一端是科学问题,导航就是应用服务的问题。
那么卫星导航覆盖宽,直接定位精度达10米,差分增强可达到厘米级,人们80%的时间不在露天下,室内比较多。室外城市密集建筑区在桥下、隧道等等,定位很难,这是我们全世界科技工作者想突破的一个问题。卫星恰恰反过来,越到城市里覆盖越广。
所以1996年美国立法,到2009年日本立法,到2014年欧洲立法,必须要用无限网提供定位,而这些资源咱们4G网建设大家知道6000亿投入,一套导航系统的卫星建设也就几百亿,在这个条件下资源起来能发挥什么作用。咱们国家的立法在路上,这张图反映的多种通讯技术的能力。环境复杂,所以可测性成问题;第二个就是单个网络有盲区,覆盖不完整;第三个无线通讯网能不能搞厘米级到毫米级;第四个是控制的鲁棒性;第五个方面,实时性,必须要发挥边缘计算。
前面科技部也好,国家都启动了很多专项计划,在这里面我们把所有卫星组建起来,构成一个覆盖的定位导航体系。第二个是通信网本身能不能做高精度定位,下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突破,同时要实现厘米级、毫米级,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二个多网融合,这个不展开说了。第三个结合视频它的定位性能达到厘米级,也没问题。第四个就是天地一体,把卫星和地面网整合起来。
从应用角度来讲,构建一系列体系支撑各行各业展开应用。这个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用整个交通支撑服务,现在变得越来越实时,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可靠。当然这是在我们几个一级救援,包括消防车,还有我们工程建设等等,都会用。
这里面是国家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的分布图,这城市区管理。这个图是每个人、每个手机用户到底在哪里,所以把卫星和国家通信网合起来就可以解决应用。
5G大家很熟,5G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信息随心至,第二个万物随手可及。前面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标准,这是在我们校园里做的5G应用的演示,这是在操场,不用卫星,用基站来做定位。这是足球场,不用卫星,用5G的技术端,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这是去年移动大会上,在上海中国移动研究院里的无人驾驶汽车,红线是卫星定位导航,白线是5G,被遮挡后卫星出现空缺,而5G可以弥补。这个5G和卫星导航可以融合在一起,而且通讯网本身可以具备和卫星一样的能力。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未来国家的战略是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那么构建一个全空域、全时域,我还加了全频域,所有的通讯资源都可以赋能定位导航,特别高精度定位导航,而且这个成本可以很低。这里面就“北斗+”和“北斗+5G”成为当前发展的热点,报告里都有提到“北斗+5G的”发展路线。还有计算,咱们现在LBS已经超过了2000亿次每天,几年前是1000亿次。家里面的机器人也得进行定位导航,最终低空里无人机也需要导航。有了这些定位导航我们社会透明化,大家就担心安不安全,现在好多了,说定位知道你的位置你会提出抗议,现在大家都默认了,安全了我们的城市才有可能透明。最重要形成一系列的标准、体制、法规,从技术到产业,到应用服务等等。
最后我们就希望我们科技的发展进步让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智慧、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来源:全球智慧出行大会 2020-10-14
邓中亮 北斗羲和比GPS更精准的定位导航
2013年10月11日,在石景山苹果园的一个商场着火了这场火灾夺去了,我们两位武警战士宝贵的生命。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这两位战士,在失去生命之前提到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我迷路了;第二句话是我的氧气不足了。大家试想一下,在浓烟滚滚的商场里面,“看”是不解决问题的,“找”因为太大,找不到。从早上9点开始到下午4点,这一段时间都在找他们俩,没找着。到了4点左右的时候,才发现他们俩被压在一个物体下面,牺牲了。
大家或许会想,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难道连两个人在一个商场里面还找不着吗?大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手机,请大家拿出你的手机,打开看一看定位,看看我们坐在这个大礼堂里面,能否找到我们的位置。很显然你找不着,你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大的圆圈,这个圆圈的半径可能是50米,甚至是数百米。卫星导航因为在天上,离地面太远,它的信号到了地面已经很弱,特别有建筑物遮挡的时候,这个信号就变得更弱了。手机收不到这种信号,它也就不能定位导航。当然你在窗边偶尔能收着,定位误差至少得几十米以外。
空间有四大卫星系统,第一个是美国的GPS,第二个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第三个是咱们国家的北斗,第四个是欧洲的伽利略。
咱们的北斗从2012年底开始,已经面向亚太地区,提供位置服务和定位导航服务。咱们发现所有的卫星系统,都在天上运行,它在室外可以成功解决好我们的定位与导航的问题。当你开车的时候,你会用你的导航仪,很方便按导航的路线行进。你要找一个餐馆或者找一个商场所在地的时候,你会打开你的手机,一样地可以找到你的位置,记住你们所有的位置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我们人们80%的时间,其实都在室内呆着,那就意味着你80%时间,享受不到这种位置导航服务。那么位置导航服务,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咱们经常听关爱空巢老人,所谓的空巢老人就是一个人在家,孩子们都很担心,很多老人经常会走失,或者在家里发生了事故不知道。就跟刚才我们消防救援一样的,很多人死亡一个礼拜以后才能找着,才知道发生了事故了。还有我们的儿童,我们每年走失的儿童超过20万。
我们的高铁全球第一,线路很长,占到45%。大家想想,很多高铁除了隧道就是桥梁,过了桥梁又是隧道。我们的速度300公里,现在向500公里发展,那么一个隧道的任何一个物品落下,都会造成事故。
大家想想,室内的定位,包括我们当今的智慧城市,物联网等等,都离不开精确的位置信息。我从2003年回国,就开始在思考,咱们国家2005年开始启动了,16个重大专项,当时北斗重大专项是其中之一。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室内室外,这种高精度定位问题能够解决。北京邮电大学是从事通讯事业发展的一个高等学府,对通讯我们很熟,无论是3G、4G,还是在未来的5G,北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讯大家不陌生,在任何地方你都能打电话,它几乎覆盖了咱们国土面积的40%多,除了海洋以外。
那既然能通讯,是否可以作为精确定位?这个问题我不是第一个来思考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用这张通讯网,来获取我们的精确位置信息呢?美国、欧洲做了很多实验,特别是用2G、3G网,他最好做到了40米,当然有人在4G网可以做出28米。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厅很大,在你的宿舍恐怕也就3米高,十几平米。高度方向不能超过正负1米的误差,水平方向不能超过正负3米。卫星在室外的定位能力,是10米到15米。就算把这个能力搬进到室内,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就不能精确到楼层房间。而打电话到处都可以打,你的手机不会串音,你就是你,他就是他。
这张网如果能够作为精确定位,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有优势的。地面有600多万个基站,咱们国家有200万个基站,任何一张网的建设,我们投入都超千亿,远高于我们的卫星系统。而它每年的营业收入,也是上万亿,所以它是一张非常好的运营状态的网。那么在这张网的基础上,把它功能进一步地挖掘发挥,实现这个高精度位置服务,就可以解决卫星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时有人提出来,国外做了那么长时间没做好,你是否可以?
所以,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努力去尝试。
这张图展示了我们的手机终端在室外可以接受到卫星信号,同时也可以接收到基站信号,四颗卫星就可以算出你的位置来。算的方法就是把卫星到你手机端的直线距离算出来,知道卫星的位置,就能算出你的位置。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几何原理,在地面我们试想一下,是否可以测到手机到基站的距离,知道三个基站的位置,就能算出你的位置来呢?当然原理上没有问题,但你怎么去做,全世界都没有做出来。
第一,说明这个信号本身有问题,咱们回想一下,卫星导航用的就是通讯体制,没有通讯技术,就没有卫星导航。既然如此,它依托的是通讯技术,可以做出定位,在地面其实也是可以的。
第二,卫星到你手机端的定位解算是要算出直线距离,可是我们在这屋里面是看不见任何基站的。基站到你手机信号的传播的时间是把所有的传播路径都加在一起,这个路径是远超过于我们的直线距离的,在城市平均误差达500米,你必须得晓得还有多径等等。在晓得这个误差以后,你才有可能获得你的高精度位置信息。那么其他的通信技术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看看,大家熟悉的wifi 蓝牙,苹果手机用wifi蓝牙定位。它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定得很精确,误差是10%到30%,100米的范围,可以产生30米的误差。而卫星是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的误差。我们在基站里面,它是几十米误差,基站能否做到1米,这是全世界的一个难点,是我们大家共同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我和我的团队,差不多将近10年的奋战,我们提出一套TC-OFDM体制。TC是导航,OFDM是通讯,导航跟通讯的紧密融合,它就可以产生新的效果。是多少?1米——3米。跟全球所有的通讯体制的定位导航技术相比,它的定位能力,从40米提升到1米——3米。在很多实际情况下,我们在1.5米以里,在我们实验条件下,我们可以达到亚米级。
有人说,你可以做到1个毫米,也就是说张三坐在李四的旁边,在这屋里是非常清楚的。这套技术就利用原有的资源,在功能上进一步进行挖掘,提升它的服务能力。但它可以让我们的通讯运营网,从运营的收入也好,从运营的业务也好,可以再翻上一翻,上万亿的产业链。同时通讯网的技术,它全世界是统一体制,不管4G、5G等等。那么这张网一旦做成,我们所有的通讯网,都可以变成一张高精度位置网,同时又不影响你的通讯能力。它既能定位又能通讯,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突破。
咱们国家从十一五开始,启动了一个羲和计划。羲和这个名字是来源于我们上古时期一个神的传说,太阳神的母亲叫羲和,她管理的是时间和星座,所以我们把它取名为羲和系统。做这个系统的目的:第一,提升我们北斗室外的定位能力;第二,解决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没有解决的室内定位难题。
在室外我们是用北斗,还是用GPS,对老百姓来讲,他只关心哪个卫星好用就会用哪个,并不关心这个导航是哪个国家的。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只有把室外的定位能力赶上或者超越GPS,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而GPS占了95%以上的市场,我们要从95%的市场当中,把它争夺回来。
我们的室内定位能力,这两个一对接,我们就可以实现,室外有1米,室内有3米的服务定位能力,提供大位置的服务。大家已经非常了解我们手机的位置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它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超过微信和微博。有了这张网,我们就可以提供,繁杂的位置服务,不管是行业还是领域。
我们在天津,在全国其他40多个城市,开展了羲和系统的应用服务。在天津用于消防,大屏幕上展示的是每一个被救援现场的设备地图,在这个地图上可以反映消防栓,消防官兵,包括被救人员所在位置,一旦清楚这些位置,你可以迅速地到达现场把人救出来。
大家知道,这里边面临几大问题:
第一,我们的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的地图,室外地图大家很熟悉,但室内的地图,可不是那么简单,比想象得要复杂。我们把一个房间,把楼层所有都平摊开,北京市建筑的图,室内图比我们室外图要大得多,而且它也复杂得多。所有的这些图,在我们定位过程当中都必须提供好的支撑。
室外地图大家熟悉的人知道,我们开着个汽车,就可以把三维的图,给它生产出来了,边开边生产。而室内的图,在屋里面开不了汽车,而它的面积比室外更复杂,所以室内图的制作过程和它的制作流程,它的应用标准,成了近几年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第二,通过刚才的位置服务,实际我们就解决了,两年前在苹果园火灾当中发生的问题,有了这个精确的位置信息,至少我们不用担心武警官兵的生命安全。可以有效保障的不光是我们的救援官兵,同时包括我们所有的被救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刚才提到的老人关爱服务,我们国家有1.6亿的空巢老人,全球有几个亿的空巢老人,有数亿的少年儿童。而老人最害怕的是出了事,没人关心,没人知道,在室外好歹都有人看得见,在屋里没人看得见,所以当时有人说给老人装个摄像头。我跟他开玩笑说:洗澡间不能装摄像头吧,卧室是不能装摄像头,他要摔倒在洗澡间,谁知道呢,死在卧室也没人知道。所以在这个条件下,老人的位置信息非常重要。我记得我们老家,曾经有一个老太太到北京,在鸟巢就走丢了,她的孩子们找了一整个晚上没找着,第三天到收容所把老太太领回来了。老太太非常感慨说:北京人真好,饿了有吃的,还有收容所管我。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所以老人关爱变得十分重要,也非常突出。
大家看看这张图,图上的每一个红点是你的位置,当然不是我们今天会堂的位置,我没有去监测大家的位置,这是个商场。我们在全国40多个城市,很多商场都已经配上了这套系统,包括22大航站楼。大家进入商场的时候,你就被感知,被提供服务了。
图上很多区域是按柜台划分的,它不是马路上,不是一个建筑,你在这个商场里面,到过哪些柜台,待了多长时间,你和谁在一起一清二楚。一个商场十几万人,全国上千万人在商场,5秒钟刷新一次,有什么用呢?大家想一想,咱们当今的O2O最担心的是我们产品销售的成本,每个人都希望在线下看线上买,在网上购物的比例,我相信比在商店买东西比例要高得多。商家也担心我下个月生产什么,我下季度生产什么,以往靠的是人海战术,去调查去分析,获得这些数据。而现在我们就可以用这些高科技的技术来作为支撑,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来获取预测我们生产的规模。
去年的光棍节,听说产品退货率最高的达到40%。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控制这40%到10%,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就需要这种高端技术,知道你去过哪儿,爱好什么,喜欢什么,通过这些喜欢爱好行为的分析,来挖掘得出这个结论,货物生产流向,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七天无条件退货,是降低成本很重要一个支撑。
当然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都是支撑所有事物运转,支撑所有的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元素。有了位置,我们才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把位置定位跟互联网,跟移动通讯网,紧密地融合到一起,它会带来新的业务和增值空间,它会创出新的服务模式,从而大幅地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
比方说像咖啡店,像餐饮店,一看人排队很长,我们就走了,想喝杯咖啡,买杯水,你不乐意等。现在手机可以支付,点一下知道你的位置在哪儿,货物就可以送过来,很方便。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通常在想,到底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会干什么事。有了这些精确的位置信息,你就可以很容易地联想未来的世界,比方说酒后驾车越来越严重,我相信在座各位很多人都开着车,能不能酒后还可以驾车呢?有,无人驾驶,喝酒就喝酒,喝完了以后,由车子自己驾驶。那就要求我们车道级的定位能力和室内泊车的能力,咱们从北京开到天津无所谓,没问题。
有了这些的技术,我们未来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有人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位置网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大会 2020-04-15
“羲和夸父”邓中亮:未来室内定位精度将由“米级”提升到“亚米级”!
“羲和”:邓中亮的室内高精度定位王国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沐日于甘泉。”这是“羲和”首次以“日母”的形象登场,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
远古的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演变流传,如今童叟皆知的“羲和”早已不再局限于“日母”,提及更多的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和他的室内高精度定位王国——羲和系统。
筚路蓝缕 十年功成
1987年,22岁的邓中亮做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傻很傻”的决定,放弃湖南衡山专用汽车制造厂第六分厂副厂长的职务,放弃前景一片光明的仕途,毅然决然地转身踏上求学之路。
触动邓中亮求学神经的是国产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常常受制于他人。
邓中亮解释说,“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固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自己接触事情的增多,眼界的增长,我慢慢地发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无数事实提醒我们,我国在核心科技领域仍然与西方的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感到了压力,也激起了我提升自己的动力。”
从199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到199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出站,这一读就是十年。正是这十年的深厚积淀,才成就了他以后在科研领域的一番辉煌。
2003年,邓中亮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那年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期满,即将回国,而此时一些国外知名企业也向其伸出橄榄枝。是去是留,邓中亮面临艰难的抉择。
回顾当年的心路历程,邓中亮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在国外永远是给人家打工,自己在国内才是真正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帮助这个国家在科技领域发展。”
最终,邓中亮放弃了国外企业优厚的待遇,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却又异常艰辛的路。
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实践后,邓中亮发现,多年前国外的一些企业就曾大量投入,希望使通讯网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然而其精度始终难以突破40米。邓中亮坦言,40米的精度远远达不到室内定位的要求。但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80%的时间都在室内,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享受不到定位服务。邓中亮找到了位置服务这个“弯道超车”的路径。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从梦想到现实,从落后到赶超,这一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当邓中亮提出想法时,很多专家都觉得难度太大,不具操作性。为了证明方法上的可行性,他就到地方做实验,收集数据。半年后,当他拿着这些数据回到北京验证、汇报后,才终于获得支持。
自2008年至今,邓中亮一直带领团队投入到紧锣密鼓的科研攻坚中,并在短短的4年后,使得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羲和”正式播发信号,支持相关芯片、模块、终端及关键设备研制生产,使公众享受到诸如车道级导航、米级室内定位等服务。此项研究不仅突破了多项室内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瓶颈,将室内定位精度提高了数十倍,还节约了大量成本,把当前的移动通信网变成即时通信网和高精度定位网。
与此同时,他带领的团队在北邮成功搭建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实验系统,实现了导航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校园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达到1~3米,为平安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率先解决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天外一体 重构格局
“羲和”系统的诞生开启了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新时代。
在不了解“羲和”之前,很多人疑惑:既有“北斗”,为什么还要研制“羲和”?
邓中亮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北斗”定位在户外可能很精准,但到了室内,因为墙体等遮挡物的存在,有时候北斗信号就无能为力了,而“羲和”系统把室内定位和室外定位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北斗的区域定位精度,也大大拓展了北斗的服务范围。“羲和”是北斗系统应用的精细化和延伸,如果把北斗系统比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话,那么“羲和”系统就是通向每家每户的乡村小道,通过“羲和”系统可以把北斗的信号服务提供给每一家每一个用户每一个人。
“羲和”系统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室内外协同实时定位,应用前景巨大。比如,可以帮助用户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在展览馆找到感兴趣的展品;甚至在安全事故中,快速部署救援力量,而且定位还可以把现实社会搬到虚拟世界中,把相关资源用于商业以及科学研究的大数据分析中。
邓中亮说,中国的“北斗”与“羲和”联手,将直接推动卫星导航产业、产品和服务登堂入室。未来在它们的引导下,人们将享受到精确位置服务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
按照科技部对“羲和”系统的总体规划部署,到2020年,实现“百城亿户”的应用推广目标,通过提供高品质位置服务,提升市场容量,创新应用服务与商业模式,促进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
攻坚克难 百年树人
在困难面前,邓中亮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广泛地产学研合作、社会和服务和公益活动,一步步地攻坚克难,通过科技原理的创新,对定位导航关键技术的创新,对创建现代室内感知位置服务行业的创新,增加了社会保障功能,丰富了信息社会内容。
通过国家“羲和”计划,团队中涌现了一批国家、部委和行业的专家和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既有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也有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随着创新成果的积累,邓中亮的头衔也越来越多,“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评审专家、重大专项专家、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863微电子工作组专家等纷至沓来,不过邓中亮最重视的还是教学本职工作。
至今为止,邓中亮所教授的研究生已逾百人,分布在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多个领域。
现代夸父 逐鹿国际
导航与位置服务在物联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上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新兴信息产业。
长期以来,卫星定位系统一直是部分发达国家引以为傲的重要筹码。目前在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可借助“羲和”系统的高精度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值得欣喜的是,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有关“羲和”系统的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共计2000多项已经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得到注册和保障。
邓中亮高兴地说:“这意味着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铺设羲和系统时,企业赚得不再是辛苦钱,将是包括知识产权费在内的更多的增值费用。”
天时地利人和,随着“羲和”系统的声名鹊起,邓中亮的室内高精度定位王国的版图也在日益扩张。
正如“一家有女百家求”。百度地图、高德、智慧图等企业已先后与邓中亮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展开合作,目前相关地图用户已上亿,位置服务用户也达到数千万。而包括美国高通、韩国三星等在内的跨国通信巨头近年来也一直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征询羲和系统进展情况和政策措施,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欧洲、东南亚的国家也纷纷抛出合作意向。如今,我国已经与文莱、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签署了合作意向,以技术和产业优势,与东盟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北斗应用系统的“交钥匙工程”,推动羲和系统在东盟地区的合作建设。
面对“羲和”系统今后的应用前景,主导“羲和”系统导航和位置服务专项研究的邓中亮认为,“羲和系统的应用只会受限于人们的想像力。”
有着现代“夸父”之称的邓中亮,正用满腔热血和青春汗水一步步走向他心底的梦想:“未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只要有无线通信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实现定位。”
来源:科学英才 2018-08-27
邓中亮教授:位置服务需要低成本、普适性的技术方案
物联网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数据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而在千万种的数据类别中,位置数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当前,定位技术种类也丰富多彩,因为物联网高度碎片化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特点的定位技术来支撑,但是有一点趋势是行业共识,那就是精度将会越来越高。
8月1日下午,“2018深圳国际定位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在论坛上,北京邮电大学的邓中亮教授就当前定位技术的机遇与挑战与现场数百位业内人士进行分享,以下是邓教授的主要分享内容。
定位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物联网时代,空间信息作为一个时空基础,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的社会,空间信息不仅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几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说机器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都需要精准的时空信息。
当前人们生活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每天,我们都能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汇集起来将会非常庞大,所以,怎么利用好这些数据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要判断这些信息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第二,数据本身的挖掘代价是多大,这也是当前制约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因素。对此,我们可以给每个信息打上一个精准的时刻数据标签,有了这个标签,就能够降低挖掘这些数据的成本。
位置服务的市场潜力也十分庞大,根据市场预测,中国的智能驾驶在2030年的时候将会达到2.5万亿美元。在室外,有卫星导航的时候实现智能驾驶会比较容易,但是在室内,要实现智能驾驶就比较困难,它需要非常高精度的室内定位技术,分米级、厘米级的精度才能实现。
位置服务还有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智慧医疗,全国有2万多所大型医院,但是医疗床位只有600多万张,而每个月就诊人次有7-8亿。所以可以看出,医疗床位非常紧张,这个时候精准的位置信息,可以让病人精确地掌握哪些地方有空余的床位,从而高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位置服务需要低成本、普适性的方案
目前室外定位应用场景用卫星定位已经很普遍,卫星系统解决了宏观层面的定位问题,而UWB、激光等技术解决的是微观尺度的精准定位问题。
但是80%的人、80%的时间、80%的物品都是在室内的应用场景,这类庞大的室内定位应用场景可能并不需要特别高精度的定位方案,而是需要具有不错的精度、并且成本很低的方案。
这类处于中间层次的定位应用需求量是最大的,所以解决这类高精度、低成本、普适性的定位应用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要实现这个应用场景就需要依托于蜂窝网络。
目前全中国有400多万个基站,全球有800多万个基站,未来5G的时候,将会超过1000万个基站,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加起来也就120多颗。假设能够使每个基站都能扮演“卫星”的角色,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室内定位问题。
就精度而言,2G网络的定位精度有100米,3G网络的精度有40米,4G的精度有30米,5G定位精度计划做到1米以下,达到了这个精度就可以应用于大多数定位需求场景。
针对室内外定位一体化的需求,国家启动了几个方案计划。第一个是北斗,北斗可以解决室外定位问题。为了使北斗能够尽快地落地,进入千家万户,使得北斗能够打通室内外的定位应用通道,科技部启动了另外一个计划,就是“羲和”计划。
北斗+“羲和”就是对地面所有的无线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将信号的覆盖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定位服务能力。如果能实现这一点,那就解决了卫星定位室内应用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对室外信号精度进行差分增强,精度最高可达2毫米。
定位产业存在的挑战
为什么室内定位比较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基站定位的原理是计算物体到基站的时间差,但是室内有遮挡阻碍,导致信号不是直线传播,这会造成很大的误差,特别是非视距、多径等等条件干扰的时候,使得真实位置与计算的位置差别很远。邓教授介绍,经过他们长期的研究与优化,可以将蜂窝网络的定位精度从百米级优化到米级,这种精度可以解决90%的人员与物品的定位需求。
第二,多网融合,每个网络都有盲区,电信的、移动的网络都有自己的盲区,需对不同的网络进行融合优化,才能进行更为全面的定位服务覆盖。针对物联网应用,需要将机器视觉技术与定位技术进行融合,因为对于人而言,可以通过眼睛识别障碍,但是对于机器而言,仅仅是定位还不够,需要将视觉识别技术融入后才能在室内的场景中识别障碍,选择合理的路线。
第三,蜂窝网络的通信能力跟定位能力能不能深度的融合,蜂窝网络是为大数据流量的传输所服务的,它不是为定位而设计的,能不能在不影响通讯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定位呢?因为蜂窝网络的带宽、信道资源非常珍贵,而且定位需要的基站密度也更大,所以运营商不愿意为了定位而让出资源。在这个前提下,需要深度融合的技术,就是在当前的网络资源条件下使用基站定位能够达到高精度的目的,目前这个研究难度大,问题也比较多,但是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目前每天位置服务的请求超过了1000亿人次,而未来物联网的应用针对位置服务的请求会大得多,大量的位置服务需求也就意味着庞大的商业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紧密结合通信网络技术特点,建立集约高效的通信导航融合PNT体系,推进我国通信导航融合标准化建设,为全空域、全时域、全频域空间信息服务应用提供支撑,提升我国“空间信息+物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物联网展 2018-08-09
邓中亮:羲和计划发力「室内定位」十年,开启万亿级消费市场 | 高端访谈
从2008年到2018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羲和”系统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从推出首部能够实现1米级定位的国产智能手机,到带动大众化应用的万亿产值,“羲和”被社会寄予厚望。
不过,现实情况中我们每个人的手机是否真的能够达到米级的定位精度?又是否能够真的在室内进行定位和导航?我们不禁想问,室内定位对于大众而言到底有什么作用?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认为,通过通导融合的系列关键技术,室内定位已经取得了高精度、广覆盖和低成本的关键突破,并已经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上万个大型商场、20多个航站楼得到应用。随着通导融合在5G标准中的推进,高精度室内定位将迎来“无所不有、无处不在”的广阔应用场景。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长期致力无线网络定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无线导航与通信领域知名专家,我国地面导航工程——“羲和计划”的室内无线导航系统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他在建立建筑空间无线定位导航基础理论、解决国际上通信网增强室内高精度三维导航关键技术难题、构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标准及应用系统、推动产业规模化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二十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3项。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专著6部,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超百项。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进步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01.泰伯网:目前室内定位技术是否已经成熟?
邓中亮:就目前的市场应用情况来说,通过通导融合的系列关键技术,室内定位已经取得了高精度、广覆盖和低成本的关键突破,能够实现广域米级定位和导航,并已经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物联网、场馆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应用,而室内定位的大众应用仍需要市场进一步培育。
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的民用室内地图存在缺失,一旦室内地图能够快速生成,室内定位技术应用将可得到快速“复制”推广模式。另一方面则是目前移动通信网的基础设施已经固定,随着通导融合的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技术进入5G标准,室内定位将成为5G服务的“杀手锏”。
另外,最主要的是现阶段的室内定位主要通过技术授权方式向手机应用授权,其优先在军事、医疗、物联网等特殊应用场景下作为监控和监管使用。因出于隐私保护要求,大众应用中设定了“透明”模式,因而民众对于“被定位”未有察觉。
02.泰伯网: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仍然很难察觉到室内定位的存在?
邓中亮:其实,室内定位在很多场景下,很大一部分需求来自于第三方。比如我们去机场登机、去商场购物,室内定位能够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站在机场管理者的角度,场馆管理、人流监控等至关重要,商场商家也需要对客户群进行位置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创造更大的商机,这都是第三方对于室内定位的需求。而大量在室内发起的位置服务,都需要先接入到室内定位引擎中来,如我们手机中360监控、美团、滴滴打车等,因而大众并没有发现自己被定位。而随着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深入发展,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中每一个传感设备都需要精准的室内位置信息支撑才能实现。
室内定位就好比城市里遍布的摄像头,都算是基础设施,我们自己其实很难去使用摄像头,但是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老人走丢了,可能室内定位就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03.泰伯网:“羲和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邓中亮:首先我想说,现在所讲的羲和,其实已经不能算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而更应该称之为是“羲和计划”。因为它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技术,更像是技术框架和理论上的基础设施,而非能够直接发挥定位功能的一套系统。
从2008年到2018年,羲和发展的这十年,积累下了庞大的专利池和技术群,用来满足各式各样的室内外定位需求。从芯片到终端再到基站装备,从系统网络到服务平台。
羲和计划是在构建一套具备普适性的标准化室内外定位手段,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羲和计划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部分,室内通过无线网络解决高精度定位问题,室外通过cos站增强北斗地面导航能力。这里所说的无线网络包括2G、3G、4G以及未来的5G等移动通信网络,以及WIFI、蓝牙。羲和是用无线网络解决室内定位,但绝不是单指某一种通信技术。
所以,羲和不是一项技术,也不是一款产品,更不是一套系统。
04.泰伯网:我们发现,市面上跟羲和相关的产品并不多见,这是为什么?
邓中亮:这个其实跟羲和的规划定位有很大关系。羲和的作用是将高精度定位服务拓展到室外和室内,极大扩充了导航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创造更大市场空间。所以当时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决定不以羲和的名字去命名相关的产品。比如芯片还是叫导航芯片或是北斗芯片,而不叫羲和芯片,因为名字本身的意义并不大。
我们更愿意的是,有越来越的企业和用户使用羲和计划里的技术,推动整个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比如目前包括百度、高德、中交建、中兴通讯、华为、多所机场以及公安部门都是羲和的用户。在羲和计划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位置服务的新业态,这才是羲和的目的。
05.泰伯网:羲和计划目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邓中亮:羲和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百城亿户”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亿,带动经济效益超万亿。这样大的一个战略的落地,一定需要国家的推动和企业的参与,而且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就能够完成的。
对于行业用户,我们鼓励更多的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参与到羲和计划之中来,找到适合的技术方案,并用之产生经济价值。而对于大众级用户,则需要三大运营商的积极参与。未来的通信网络就是高速公路,羲和则是承载着位置信息在路上跑的汽车。首先我们要先能进入这个高速公路,然后才能利用位置信息做点什么。
未来羲和计划要实现的,就是通讯到哪,就能定位到哪。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通信网络的建设,包括现在的3G、4G甚至未来的5G。
06.泰伯网:5G对于羲和计划有什么意义?
邓中亮: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通信是精准定位的基础,如果没有通信能力,位置服务就是不存在的。而目前我们在推动室内定位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中,行业用户、专业用户的通信网络是可以进行改造的,但通用的3G、4G不行。(关停大众通信代价巨大)
我们现在已经在参与5G标准的制定,如果不出意外,羲和应该就会纳入5G的标准中。也就是说,未来的5G极有可能直接会发射位置信号,这样就不需要再去改造原有的通信网络,基站和信号体制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甚至连带着手机芯片和终端的问题也都一并解决了。
另外,从5G的推广和使用来讲,它追求的是高带宽,也就是相当于是将高速公路修的更宽了。那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增加新的元素,挖掘更多的业务。我们计划在5G定位研究中通过MIMO、OFDM、微蜂窝等关键技术将定位精度做到分米级甚至更高,那么类似物流、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业务,就将成为运营商新的赢利点。
07.泰伯网:羲和计划中的技术如何传递到商业市场?
邓中亮:目前,我们采取的是专利授权的方式。也就是我们负责技术研发,而商业企业则负责产业化。至于企业具体需要哪种技术方案,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会给企业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商业市场中的一款产品,需要N个技术支撑,这N个技术支撑中或许就有羲和的技术。做位置服务的产品五花八门,每个企业情况都不一样,都在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做服务。我们希望代表国家建设出一套统一的标准,形成标准化的技术体系,让所有企业都建立在这个标准体系之上,方便国家进行统筹管理和统一规划。
08.泰伯网:羲和计划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完成产业化?
邓中亮:首先,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技术难题,到这一步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体系,没有针对性。并不专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用户提供,我们本身有演示系统,将技术的成熟度、精度和性能展示出来即可。至于企业在产业化中选择什么产品,或者是用作提供什么服务,那是企业的商业行为。
羲和计划拥有一个庞大的技术群和专利池,可服务的用户群体很多,但让我跟不同的用户把每个产品都说清楚,这并不可行。反过来,我们选择将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然后以开放的态度跟企业去配合与合作。让企业基于羲和计划延伸出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
09.泰伯网:羲和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邓中亮:在“十一五”期间,羲和计划做到了室外定位精度达到1米,室内定位达到3米左右的水平。而到“十二五”的时候室内定位精度就做到了1-3米、“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室内定位精度做到亚米级。未来,我们还要将定位精度做到更高,位置服务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对于精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另外,羲和计划也将伴随着北斗的全球化组网,开始它的国际化道路。未来,羲和计划将服务于卫星空地系统对接一体化,满足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域和大众应用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支持国家安全和保障。
10.泰伯网:您对于室内定位以及羲和计划未来的发展还有哪些思考?
邓中亮:我个人最深的感受就是,国家最近几十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为科技工作者创造了非常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科研人员如果能够潜心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中,将会对整个国家的科学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奋斗和努力,争分夺秒的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将中国从科技大国变成为科技强国,这是我们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来源:泰伯网 2018-05-31
邓中亮|导航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他让中国“羲和”系统实现了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定位导航精度一举超过GPS!
2016年6月,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在京颁发。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以其多年来在“羲和”系统室内定位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中国工程科技界的这一至高荣誉。——中国科学报
1 一路成长
从湖南衡山的山间小路,到美国加利福利亚的浪漫海滩,再到学成归国投身室内定位技术,邓中亮的人生有着比常人更多的转变和波折。但对于事业的坚持,加上勇于创新的精神,终于让他走到了今天,实现了基于TC-OFDM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成功研发,解决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室内定位技术,是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展望未来,室内定位技术可以在智慧城市、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创新前行
如今的邓中亮,身上早已闪烁着许多耀眼的光环。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但如果把时光之轮倒回三十多年前,邓中亮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能够有今天的成就。
上世纪8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邓中亮已经在湖南衡山的某汽车制造分厂担任副厂长,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值得羡慕的职业。但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加之对国内当时制造的工业产品赶不上国外的不服气,年轻的湖南小伙决定回到学校继续深造。
此后,邓中亮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他又陆续获得清华大学的博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后,并顺利进入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实现了从工厂干部到科研人员的转变。
“对我来说,只要认定了目标,我就会坚持下去,绝不回头。”邓中亮笑着表示。但其实,在他的科研工作中,最终选定了室内定位导航,也费了一番周折,“从北航到北邮,10多年的时间,我都一直在思考能够在科研方面为国家做点什么”。
一开始,他曾经钻研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从事工业网的研发。此后,他到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彼时,美国刚刚兴起3D打印技术,他也对此有所涉猎,“在很长的时间内,其实我做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3D打印有关”。
回到北京邮电大学以后,他决定将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方向进行紧密结合。当时,有关部门推出北斗导航的重大专项,邓中亮觉得这一技术未来很有前景。同时他对“863”项目中的微电子专项也很有兴趣,“最后我决定,鉴于北邮在通信技术方面的深厚积淀,应该从事北斗卫星导航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这就是他目前从事的“羲和”系统研究的由来。北斗卫星定位+移动通信网络,是他所研究的室内定位技术的核心。
3 发力“羲和”
那么,到底什么是“羲和”系统呢?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成为全球第四个卫星定位系统。
然而,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室内定位领域的研究仍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因为受到城市各种障碍物的干扰,所有的卫星定位在建筑物内部并不能实现精确定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天上的卫星对你进行定位并传输信息到你的设备上,最快需要30秒。当你在室内打开手机导航,在30秒内,你已经可以步行从这个建筑物内离开了”,邓中亮介绍,北斗和GPS的室外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米乃至5米,但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达到这种精度难度很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十一五”开始,“羲和”系统正式上马,并成为“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项目之一。该系统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通信、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系统为基础,融合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和室内定位等技术,要求能够实现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
邓中亮,就成为“羲和”系统核心技术“TC-OFDM广域实时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的负责人。
他的思路是,要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相结合,从而实现室内精确定位。
“室内虽然卫星不能定位,但是室内有通信网络,可以用手机上网。但是,移动通信网并不具备高精度的定位能力,3G网可以做到40米定位,4G网可以做到30米概略定位,与我们希望的1米级乃至亚米级定位精度的期待有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做很多创新的工作。”邓中亮说。
“比如,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发射的信号遇到障碍后会有多重反射,如何实现精确测距?这就是一个难题。这就需要建立相应模型。此外,要把北斗卫星的网络和移动通信的网络连接起来不出问题,同时实现秒级响应,这里面有很多算法和信号设计需要创新。”邓中亮回忆,一开始,很多人对他的这个研究有不同看法,认为不大可能成功。但经过他的团队反复实验,他成功实现了“能通信的地方,就能够实现精确室内定位”。
此后,基于TC-OFDM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系统在北京邮电大学通过了由多名院士、专家组成的项目鉴定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专家组认为,该技术拥有几十项的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了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原型系统研制,实现基于基站的水平优于3米、垂直优于1米的校园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率先解决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4 前景可观
目前,邓中亮参与负责的“羲和”系统已经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而在国外,目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室内定位的最大精度仍然停留在三四十米。可以说,在室内定位方面,中国的科学家走在世界前列。
令人欣喜的是,这项技术并非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正在试点推广中。如今,“羲和”系统已在天津建设完示范应用试点工程,北京试点也已启动。“这套系统的便携性好,加上通信信号,我们能够提供准确的位置便签。因此,实际上它还具备很强的商业变现能力。比如,它能够标明商场每个柜台的客流量,能够为商家提供精准的大数据。”
目前,百度地图、高德等知名地图导航企业已先后与邓中亮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展开合作。此外,国外的学者和机构也开始朝邓中亮抛出了橄榄枝。
当然,邓中亮更看重的是室内定位技术的社会意义。
“依靠我们的技术,可以让大家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可以在展览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可以提供数量众多的空巢老人准确的位置信息;可以地震废墟搜救的人员和机器人提供被困人员的精准位置”。邓中亮坦言,位置服务已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的基础需求,“羲和”未来的前景非常可观。
“当前,我们的室内定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理论上还可以更加精确。我们购置的这张空天一体的网络,未来定位还会更加精密。”在邓中亮看来,当前国家对于科技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他希望自己的这项技术能够快速推广到国际市场,帮助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我常说,我个人的愿望其实很小,只希望全球所有的手机用户都能够用上我们这个定位技术就行。”邓中亮希望,自己的这个“小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来源:CC讲坛 2016-11-05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做世界上最好的导航
2016年6月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的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上,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接过了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而这距离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从事科研整整13年。在镜头前,他笑着说:“人只要坚持努力,总会有收获的。我最高兴的,就是我们的研究对国家强大有用。”
2003年,邓中亮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期满回国,他发现:全球四大定位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而室内定位却仍是空缺,原因是卫星定位信号弱,易受遮挡,难以在室内定位。“大多数人80%的时间都在室内,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享受不到定位服务。”邓中亮说,室内定位的作用却重之又重,除了带来日常生活的便利,对于地震、火灾、矿井事故等灾害应急救援都至关重要。
“做室内定位,卫星定位系统不能给予有效支持,以什么平台来构建是关键。”经过广泛调查,邓中亮将目光锁定在移动通信网络上,“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全部覆盖,手机使用非常方便,只要能做到高精度定位,那么能打电话的地方,就能定位。”
2012年,“羲和”系统在此背景下正式上马,成为《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之母,掌握着时间的节奏,可以让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无缝衔接。作为“羲和”导航定位系统的科研领衔人,邓中亮被媒体喻为当代通信导航领域的“夸父”。
和神话故事结局不同的是,邓中亮重新书写了“夸父逐日”的梦想。当前“羲和”系统已经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而在国外,目前室内定位的最大精度仍然停留在三四十米左右。
“如果说互联网改变生活,那么位置服务将改变世界。”邓中亮表示,有了“北斗”,有了“羲和”,可以让我们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在医院帮助患者找到空余的床位;在展览馆找到感兴趣的展品;甚至在安全事故中,快速部署救援力量。而且,通过定位还可以把现实社会搬到虚拟世界中,把相关资源用于商业以及科学研究的大数据分析中。
“羲和”与“北斗”的结合,将极大推动我国“北斗系统”应用和导航服务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希望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导航大国,而且成为一个导航强国,要有能够解决世界难题的信心和勇气。”邓中亮说。
在美国访学期间,有一件事情令他至今难以忘怀:5个美国博士生做一个虚拟现实的科研项目,当地每年给的科研经费是120万美金,而那时,邓中亮参与国内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总共才几十万元人民币。“那时候国内在科研投入上和美国确实存在巨大差距。”他感慨道。
取得的成绩越多,邓中亮的压力反而越大。“当时,我可以选择是否回国,而现在我没有选择,我必须把科研搞好,辜负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我会羞愧的。”同时,随着他名气的增大,各种活动邀请纷至沓来,但对于邓中亮而言,不管头衔如何变化,他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老师,学生是他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他把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一起解决问题来树立他们的科研自信,培养学生就是培养社会的未来。”
上世纪80年代,邓中亮还只是一名汽车厂的工人,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他重返校园,一路追逐,但无论如何他不会想到自己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在和记者交流中,“梦想”一词他提及最多,“我的梦想就是做世界上最好的导航”,他并不讳言。
来源:慧天地 2016-10-31
邓中亮:室内定位或成为北斗领先于GPS的突破口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通信、导航与微纳系统实验室主任,北斗重大专项专家、总装专家组专家、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导航与位置服务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地面导航工程——“羲和计划”的室内导航系统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凭借“TC-OFDM广域实时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推选为“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他说:“人一天中有70%的时间都是待在室内的,而室内定位服务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定位领域的空白地带
如今,“导航”早已不是一个令大家感到陌生的词语了。手机定位、车载导航、网络地图等等服务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时刻为人们提供便利。
现有的导航技术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即室外的卫星导航、多种技术的室内导航和惯性导航。其中服务于室内高精度定位的多为伪卫星、Wifi、Zigbee等技术,这些局域定位技术共同的特点是精度比较高但是作用范围小,而且Wifi、Zigbee等技术在火灾断电时无法使用。反观移动通信网,覆盖范围广,是实现广域室内高精度定位的最佳手段,然而目前的定位精度不高,维持在40米以上,无法为室内定位提供应用。如果将这些技术手段体现在一张以定位精度和单设备作用范围为坐标轴的坐标系内,可以明显看出,广域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还是一片空白。邓中亮经过多年努力,牵头研制出了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将现在的移动通信网变成既是一张通信网又是一张高精度定位网,填补了这一技术上的空白。
对于该信号体制名称,邓中亮解释称,前半部分T是时分,C是码分,代表导航体制,而后半部分OFDM代表通信体制,“中间加了一杠,表示两者进行组合”。
依靠这种技术,不仅将室内定位精度提高了数十倍,突破了多项室内高精度定位关键技术瓶颈,还大大节约成本,把现在的移动通信网变成即时通信网和高精度定位网,对我国通信网未来增值业务提供了新的参考。
用通信的眼睛看导航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邓中亮就开始着手研究广域室内导航,但是当时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迫切的想法。然而,情况在2003年发生了改变。是年,邓中亮自美国访学归来后,基于无线网为国家大剧院做了一个室内定位的项目。这个项目结束之后,有位运营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室内定位能不能基于通信网做?”这个问题一出,较真的邓中亮马上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套方案。方案中不仅包含了技术解决的方式方法,还考虑到建设成本和运营投入。
“如何将科学研究的题目与企业关心的内容结合到一起去,是每一个工学人应该考虑的问题。”邓中亮认为科研成果要面向应用,才能体现价值。就这样,邓中亮开始了自己的“从通信的角度看定位导航”室内定位之路。
以往许多研究导航的大家都是地学出身,用测绘的视角来看待导航,导航主要是为了解决测绘领域等室外的应用。而邓中亮背靠新中国第一所以通讯专业为基础的邮电高等学府,开辟了自己从通信的角度看导航的独特视角。“不同的想法往往会带来新技术的产生,推动新产业的发展,因此用交叉性的创新型思维指导科学研究是必要的。创新需要梦想,需要激情,只有在梦想和激情的支撑下,科研者才能不怕失败。”
将通信网改造为定位网,看起来简单:定位原理与卫星定位等室外导航的原理是一样的,甚至不需要发射导航卫星。然而真正做起来,面临的挑战多得难以想象。用邓中亮的话来说,“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
首先,是信号获取。通信时,手机只需获取一个基站的信号,就可以通话。然而要满足定位需求,则至少需要获取三个基站的信号,以便测量手机到基站的位置。
其次,是信号的能力拓展。现有基站信号不具备跟踪的测量能力,因此在定位时,信号很难测准。要想使用通信网定位,就需要在原有通信信号中附加一些特征量。
接着,是信号质量。对于通信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话质量。为了提高定位准确性而增加的特征量不能干扰通话,不能超出运营商允许的噪声范围。
最后,是信号利用率。目前每兆通信带宽,都可以为运营商带来盈利。如果为了拓展导航功能而平分甚至单独占用一个频率资源,显然难以说服运营商使用这项技术。
室内高精度定位带来的改变
虽然听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凭借十年的努力,邓中亮完成了对城市内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导航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且在2013年,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早在2012年,这项技术就已经展开应用。一套名为“基于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的消防应急救援应用平台”在天津建设起来,这也是全球首套广域室内外米级精度无缝定位系统。其中,计划示范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建设TC-OFDM基站16座,区内覆盖建筑达到1000栋。经过后期的实际测试与体验,系统整体水平达到了室内水平定位精度优于3米,垂直定位精度优于1米,时间同步精度优于5纳秒的设计要求。
除了应用于应急救援和大型场馆之外,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技术同样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根据这套系统在西单大悦城的应用,每5秒钟就可以刷新一次实时客流位置分布,并且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类型的人员。商场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推演每个时段、每个区域内客人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习惯,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如果进一步统计分析全国范围内同一个柜台中同一种货物的受欢迎程度,则可以制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
“以往企业获取这个数据,都要依靠人力统计。现在应用这套系统,万达集团一个季度的新增收入就有30多个亿。”邓中亮举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
在一场交易中,商家关注利润,百姓关注价格。要保证商家的利润不变甚至增长,需要尽可能降低成本。邓中亮又举了一个例子:“每年的双十一都是一场购物狂欢,可是狂欢过后,有些商品的退货率达到了40%,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笔损失。如果能够把这笔损失避免掉,而折进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中去,则是买家和卖家的双赢。利用这套系统去分析统计之后,可以帮助商家把货物的积存率降到最低,从而使消费者获得回馈。”
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一年的收入是1.17万亿。如果推动了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技术,形成商业大数据,通过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可以让这张通信网的创收额度翻一番。”邓中亮信心满满地预言。
室内外无缝精密定位的未来
GPS发展了30年,积累了一些相对较好的商业模式。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起来之后,只要解决好室内定位的问题,做好无缝导航,就有应用优势。“室内导航这一块我们是领先于GPS的,再加上现在国家政策对于北斗的扶植,以及北斗的一些后发优势,我认为北斗的发展将会比GPS更有活力。”
未来的导航服务应该是由一个多种融合的导航定位资源体系来提供的:卫星、地面网络在信号层面和信息层面的全方位融合。说到这里,邓中亮为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目前有四颗卫星信号我们就可以定位,那么如果如果没有卫星信号,两颗卫星加两个基站是否可以定位呢?如果说基站定位能够做到1-3米,室内定位精度就是1-3米,那就没有体现出组合导航融合更深一步的价值。四颗卫星能够定位到10米,三个基站能够定位到1-3米,两者融合起来是不是能使精度小于1米?”邓中亮认为,组合导航的精髓在于挖掘“1+1>2”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将两种导航方式叠加在一起。
在邓中亮的电脑中,我们看到一张名为“室内外LBS推进计划路线”的图。图表中清晰地列出了2015年至2020年这项计划推进的两项重要目标:多模芯片与终端设备生产,系统的全面建设、推广应用和商业运行服务(“百城亿户”)。
“现在我们已经有6000多万用户了,明年差不多3亿用户。我国目前的手机用量是12.7亿,未来我希望能够让全球60亿人都能用上这项服务。未来一定会有不同精度、不同位置的导航,不管室内室外、空中、水下、深空等都能实现导航。到那个时候,位置网一定会改变世界。”邓中亮关于位置的美好畅想让我们也深受鼓舞。
毕竟,北斗的民用,需要探索,更需要真枪实干。
来源:位置智库 2016-05-23
衡山科学城将建北斗羲和产业基地
——专访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斗产业联盟秘书长邓中亮
4月11日下午,衡山科学城北斗羲和产业基地发展研讨会举行。市委副书记邓群策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纽带,早日促成北斗羲和产业基地落户衡山科学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贺文主持会议。
会上,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邓中亮教授作了题为《双核驱动,打造千亿级创新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演讲,与会的专家学者、领导和企业家发表了真知灼见。
4月11日上午,邓中亮打开自己的电脑进入羲和系统,界面出现北京西单大悦城商场F1所有柜台以及密布的蓝色点,蓝色点代表携带手机的客户,鼠标点中任一蓝点后立即显示出手机用户、入场时间等信息,此外它可以计算出客户在商场内的流动轨迹,分析客户的偏好等等。市场管理人员只需在电脑跟前,便能“透析”市场内的一切,这是北斗羲和系统提供的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服务所呈现的效果。
邓中亮介绍,羲和系统是中国为解决卫星导航服务到手机用户的问题,而推动实施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可将卫星导航信号服务拓展到室外和室内,极大扩充了导航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取名为“羲和”,意为提供全空域、全时域无缝的导航定位服务系统。“人的活动时间百分之八十都在室内,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更多的提供户外导航和定位,GPS导航系统无法提供室内定位服务。”邓中亮说,而实际上在室内同样需要定位服务,有些甚至更加急迫。
邓中亮说,羲和系统可实现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和业务可控的亿级用户在线位置服务能力。“比如说采用羲和系统后,老人家里绊倒,可以很容易定位到,第一时间找到,赢得救援时间。”
实际上,羲和系统可运用的范围是无限的。“通过羲和系统引导,可以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停车位,在小区里方便地找到朋友家门,在会议中心找到该去的会议室,在展览馆找到感兴趣的展品等。”邓中亮说,它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可以大有用武之地,涉及到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等。
作为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的国家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羲和系统也将加速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与产业化进程。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介绍,构建“羲和系统”,卫星导航信号服务拓展到室外和室内全覆盖、高精度、手机应用,可以极大扩充导航应用范围和深度,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促进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邓中亮介绍,羲和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将带来两大产业的机遇:北斗羲和产业发展机遇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海量式的定位服务将延伸大数据产业,两者高度关联,相互碰撞,带来万亿级的价值。
“这两个产业将构成衡山科学城强大的“双核”科技支撑,以此为契机,打造双核产业园,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投资中心、大数据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及应用服务大平台,打造千亿级创新型高科技产业园区。”邓中亮介绍说,北斗羲和与衡山科学城多次沟通,我们准备落户衡山科学城,在这里打造羲和产业基地和集群。
邓中亮带领的团队已绘制了宏伟蓝图:第一期投资6亿元,建设精确定位接收系统生产基地;力争第二期建设芯片生产基地。与国内投资企业和相关龙头企业共同投资,拟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应用技术服务中心。以衡山科学城为总部,湖南为基础,服务辐射全国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力争三年内形成10亿元产值,五年内在创业板上市。”邓中亮说。
此外,衡山科学城将组建北斗精确定位技术工程技术中心。由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牵头,北斗羲和公司、科学城投资公司、科技公司共同建设,成为国内科技创新能力强、研发应用水平高、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精确定位技术科技中心,北斗导航技术产业集群。通过部省合作、科工贸产学研合作,吸纳5个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0家以上企业聚集衡山科学城。五年内,新增工业产值达到百亿元规模;10年内形成一批上市企业和更大规模工业产值。
来源:衡山科学城 2016-04-13
邓中亮:用定位系统演绎精彩未来
——记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及团队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位置服务”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等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作为位置服务的核心技术,广域高精度室内外定位也成为各国卫星定位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标志。
长期以来,卫星定位系统一直是一些发达国家引以骄傲的筹码。为了打破GPS技术的垄断地位,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中亮教授带领着团队,研发建立了星地融合定位新体系,并主攻广域高精度立体定位关键技术,开发出系列装置与装备,促进了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祖国的科技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找到“弯道超车”的路径
在许多人眼里,定位导航基本上是室外的方位运动,即利用地面或卫星等测绘技术产生的地理信息;而室内位置感知技术兴起于上世纪末,目前需求量已呈爆炸式增长。但受定位技术制约发展较慢,导航信号难以进入建筑物内,不能精确测量定位。
2002年,被国家选派赴美国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的邓中亮期满回国,调任电子工程学院做院长,专业从原来的机械工程转变为电子工程与通信。在新的环境,新的专业领域,新的挑战面前,多年的科研实践经验告诉邓中亮,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弯道超车”,进而赶超那些起步早、技术成熟的发达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他发现目前全球四大定位导航系统,无论是我国的北斗卫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还是欧洲的GALILEO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而室内定位仍然是空白,与之相对应的事实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80%的时间都在室内,这就意味着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享受不到定位服务。邓中亮找到了位置服务这个“弯道超车”的路径。
我国广域室内外网络与位置服务走在国际前列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任何事物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想法付诸实践需要巨大的努力,卫星导航定位在户外可能精准,但室内因为有墙体等遮挡物以及定位信号强度变弱等影响,有时会接收不到信号,导致无法定位。专建地面室内定位系统成本高;WIFI和蓝牙等视距范围局域定位系统布设密度大,一个大城市需数百万个设备,运维难。传统移动通信与广播网室内外定位成本低、覆盖广。但复杂建筑结构对无线信号传输形成了多重干扰,非视线传播与多径现象严重,存在信号覆盖局限性、测量不确定性、异质异构融合、稀疏表征和海量定位实时性等瓶颈,基站到终端非视线范围距离测量误差大,全球2G/3G/4G网室内定位精度普遍在“百米”量级。
在困难面前,邓中亮带领自己的团队,一步步地攻坚克难。团队的主攻方向为位置与网络服务,攻克了通信网室内“米级”三维定位国际难题,提出了共频带通信网增强定位理论方法与架构,在星地一体的导航通信融合理论方法和信号体制、复杂环境精确测量、异构信息融合、空间信息建模、视觉导航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上述技术,大幅增强移动通信网的定位能力,实现了“厘米级”伪距测量精度,在通信网覆盖范围内,可实现广域定位室内外精度1—3米,垂直1米,比国外公开精度高5—10倍。建设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我国首个地面导航平台(羲和计划),依托现有的通信网络和卫星导航,实现了泛在的室内外无缝隙高精度的定位与导航。创新了移动通信、广播、无线网和卫星导航等多资源融合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构建我国空天地导航服务新体系探索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建设之路。
“位置服务”(LBS)是通过移动通信网与卫星定位系统融合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位置,并提供给用户,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新型服务业务,这已成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社会安全重要技术手段,更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精准位置服务在应急救援、车辆导航、反恐维稳、特殊人群关爱等领域越来越重要,新型位置服务技术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也成为了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焦点。
为此,科技部实施“羲和”导航与位置服务重大专项及发改委卫星导航中长期规划明确要求,开展对位置服务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在“863”、“973”等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邓中亮带领团队开展了以广域高精度室内外位置服务、网络服务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技术专利簇群,研制了系列专用装备。团队以完成国家“羲和”战略计划为己任,以广域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及共性服务平台技术为研究重点,培养与凝聚了一支从事位置与网络服务研究的稳定队伍,形成了“精益求精,锐意进取,优势互补”的科学团队文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使我国广域室内外网络与位置服务走在国际前列,为现代服务平台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培养和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
邓中亮教授及团队通过科技原理的创新,对定位导航关键技术的创新,对创建现代室内感知位置服务行业的创新(交通枢纽、大型场馆、安全维稳等),增加了社会保障功能,丰富了信息社会内容,必将有利地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
目前,邓中亮教授团队按照四个研究方向建设,包括定位与导航技术、异构融合无缝隙定位技术、多媒体通信与复杂数据融合位置服务等。通过国家“羲和”计划,团队培养了一批国家、部委和行业的专家和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既有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也有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电子学会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团队的建设主要按照任务,采取独立建设、联合参与和重点支援的方式,共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构建起中国自主研究室内定位导航的技术平台。随着羲和平台的建设,室内定位导航设施设备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团队率生产企业与多个国际机构共建了研究中心,推动了学术合作,推广了室内导航技术应用。目前,全球设立多个培训中心,培养专业人才1000多名。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专项任务30余项,逐步建立起我国从无到有的室内导航科学技术体系。
为了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按照“资源共享、基金扶持、复合培养、促进创新”的原则,采取了院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专项基金扶持创新,人才引进复合培养等措施,提高了团队素质和导航技术研究能力。团队还采取“创造条件,坚持交流,联合攻坚、促进创新”的方式,与国际知名权威机构和学术会议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并在产学研的主要环节建立了成果共享制度,培养和促进了团队的创新能力。
关键技术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邓中亮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广泛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促使位置与信息服务技术在科研和国民经济中得到开拓及应用,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提出星地融合广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室内定位精度广域高精度室内外定位。
2. 针对流媒体服务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了异构网络下大数据与流媒体的高质量传输的国际难题。
3.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平台,引领共性服务平台技术发展方向。
4. 实现了网络与位置服务平台产品及产业化,市场覆盖全球。
发明了导航信号与通信信号、广播电视信号、近距离无线信号的融合方式、发明了导航与通信相融合的技术体制、发明了异构网络无缝隙系列技术、发明了多址自主编码、全源动态控制、非视距镜像补偿等关键技术,发明了建筑空间导航规避方法,发明了位置信息一体化融合模式,发明了位置侦测流媒体系统,创建了国家室内外一体化地面导航平台……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百余项,软件著作权45项,涉及技术体制、网络定位、精度控制、产品发明等方面;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32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多篇,SCI/EI收录上百篇。被引用近千次。
邓中亮教授带领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中国通信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项、中国服务业科技特等奖1项。IEC国际工程联盟创新奖、SOFNET高端论坛奖、澳洲电信亚太通信科技奖各一项。
“羲和”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正是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将北斗、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网络增强,成为室内高精度导航的复合式网络,在“十二五”期间,邓中亮团队建设完成了我国首个地面室内外导航平台(羲和计划),实现了室内外无缝隙、室内高精度的定位与导航。团队的室内高精度定位和导航能力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前列。团队带头人邓中亮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评为 “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在2014年5月南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邓中亮教授表示,可实现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的“羲和系统”,已在多个城市等十多个城市测试、示范,计划于2020年前实现对国内城市的广域覆盖。
应该说,“羲和”系统的诞生开启了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新时代。该系统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通信、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系统为基础,融合了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和室内定位等技术,可以实现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它与北斗系统的衔接,将加速推动北斗的应用与产业化进程,有力促进中国位置服务平台的推广和应用。
当前,“羲和”系统已经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而国外室内定位的最大精度仍停留在三四十米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羲和”系统的研发不仅仅只是形成了几百项自主知识产权,相关研究还拉动了从芯片到终端、从基站到网络、从运营到服务的整个互联网产业链的发展。
面对成就,邓中亮教授及团队更看重的是未来“羲和”的推广应用与其所带来的社会辐射效应。目前,“羲和”系统应用推广和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羲和研究成果为我国室内导航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系列导航设备已出口2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上万亿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目前,全国22个机场使用室内导航系统,首都机场通过资源图形化、安全监测、位置调度等服务,大幅降低了事故率,旅客满意度排名全球第二;全国多个城市上千所大型场馆实现了消防救援、客流管理、精准营销等现代位置服务。得益于“羲和”系统的先进性,百度地图、高德、智慧图等企业已先后与邓中亮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展开合作。欧洲、东南亚的国家也纷纷抛出合作意向。
按照下一步规划,2015年底前,我国将在10个城市、3个行业开展“羲和”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力争在2020年实现“百城亿户”的应用推广目标。
而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消费与生产大国。在邓中亮教授看来,必须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和引领未来发展。近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在不断培养本土人才、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攻克科技难题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此,邓中亮教授很有信心,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和最多的基站,未来中国市场将是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支撑。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北斗要成为全世界的“北斗”,除了政策支持,还必须建构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应用服务与商业模式,带动产业链全面发展。他表示,我国必须提前部署,推动国内导航系统标准化建设。同时,用标准化引导产业市场的部署,进一步带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洗牌”。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应该说,邓中亮教授带领团队创立了新兴导航学科,提出了建筑空间导航工程概念,构建了建筑空间导航理论框架,确立了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填补了国际上室内定位导航有关空白,提升了我国导航产业应用竞争能力,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邓中亮教授信心满满,他表示,这支网络与位置服务创新团队,将坚持履行使命任务,深化新原理、新技术、新业态创新,积极为国家“一带一路”、城镇化、“互联网+”发展战略,以及国防建设提供服务;坚持异构网络高度融合室内导航研究方向,力争实现高度融合的无障碍导航。
在邓中亮教授眼里,位置服务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正在改变世界,必将演绎精彩的未来。
来源:乐享投资人生 2016-02-15
“羲和”系统完全建成后,将形成我国自主可控的位置服务的室内外定位服务能力,促进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从定位、增强、地图和位置服务网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北斗的应用。
人物简介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通信、导航与微纳系统实验室主任,北斗重大专项专家、总装专家组专家、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导航与位置服务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地面导航工程——“羲和计划”的室内导航系统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推选为“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热爱旅游的朋友一定对类似高德导航、百度地图等软件耳熟能详。其实,导航还可能有另外一种用法——在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车位,在陌生小区里方便地找到朋友的家门;在展览馆中定位最感兴趣的展品……
“有了‘羲和’系统,这一切有望成为可能。”说话的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他说,由于受到卫星定位信号强度弱、易受遮挡等环境因素干扰,室内定位难度很大,现有室内定位技术如WLAN、UWB等系统虽然实现了局域室内高精度定位,但须布置大量节点,信号覆盖成本较高,不利于向广域推广。但是,室内定位的作用却重之又重,除了带来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对于地震火灾、矿井事故等灾害应急救援都至关重要。2012年,“羲和”系统在此背景下正式上马,成为《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项目之一。邓中亮,就是系统核心技术“TC-OFDM广域实时高精度室内外无缝定位”的负责人。
十年磨一剑 风正好扬帆
2012年12月27日,国家16项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至此,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已达到四个: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洲GALILEO系统,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然而,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室内定位领域仍是空白。
2003年,邓中亮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期满后,决心把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奉献给心爱的祖国,因此,他放弃了国外企业的丰厚待遇,毅然选择了回国。为了搞好科研,他带领自己实验室的人员开始小范围地研究。在科研的不断进行中,邓中亮决定整合优秀资源,将室内定位技术进行产业化。随着科研的发展,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在我国成功研制,构建了室内外无缝定位体系,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室内外定位于移动数据通信等多网融合与共享难题,提升了国家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能力。
邓中亮进行的科研,与国家的“羲和”系统关系密切。作为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支持的重点项目,“羲和”系统是北斗系统的延伸,提供室内导航信号和室外卫星导航增强信号,全力打通定位信号、位置信号以及个人消费的产业链条,实现定位导航信号的广域覆盖,使现今流行的虚拟世界里渗入现代元素。
邓中亮举例说明,假如在一间3米×3米的房间内定位某个人或物品,精确度至少要达到1至3米;而对于车道导航、农业跟踪等应用来说,精确度要求至分米级;至于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要求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也毫不为过。“这对导航系统的定位精确度提出了质的跨越要求。”在邓中亮的牵头带领下,我国研制成功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由于是“羲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从“十一五”开始就得到国家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让邓中亮付出了极大心血。
邓中亮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艰辛的探索和研究,终于取得了辉煌的科研成果,在科研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天地一体”:1+1大于2
邓中亮首先构建了北斗“天地一体”无缝深度融合定位新体系,研制了TC-OFDM基站;其次,提出了异构体制融合的多径抑制方法,将非视距条件定位精度提高至米级;他还攻克了广域室内外无缝高精度立体定位难题,研发了星地融合高精度定位技术与多路定位信号增强同步模块,北斗和GPS室内“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也从而得到了顺利解决。
此外,邓中亮还构建了广域室内外无缝地理空间信息框架,研发了大型位置服务平台系列技术及核心模组、天线、终端、基站等产品,使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得到了极好的利用,显著提高了北斗的室内外无缝位置服务能力。
“如今,卫星已经解决了室外导航定位问题;对于室内导航定位来说,目前手机所用的无线通讯网基本在城市中覆盖,且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邓中亮说,“将这张网作为卫星定位的补充,就能实现室内外定位服务的对接。”
根据在北京、武汉等10个地区的测试结果显示,已建成的基本覆盖中国区域的卫星导航增强示范系统实时定位精度优于1米,导航卫星实时定轨精度0.1米,实时钟差0.2纳秒,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羲和”系统完全建成后,将形成我国自主可控的位置服务的室内外定位服务能力,促进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从定位、增强、地图和位置服务网等几个方面全面提升北斗的应用。同时,“羲和”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精细农业、车辆监控与导航、实时位移监测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正所谓“1+1大于2”的力量所在,“一个北斗系统加一个地面网络,其精度要大大优于单独使用两个独立网络”。“羲和”系统将充分利用所有的地面通信资源,构筑“天地一体”的伟大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不断探索只为更好服务人类
预计到2020年,“羲和”系统将打造上千亿元的产业链,从而牵动1万亿的经济发展动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位置服务”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社会安全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是我国战略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
面对广域高精度室内外定位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斐然成果,邓中亮心里喜不自胜,他对该项成果未来的推广利用充满了信心。为了使这一科研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推广。
首先是寻鹿平台的应用。在国内的一些大剧院、机场、全国近百家万达广场、北京西单大悦城、王府井、金源燕莎、爱琴海等成功应用了863课题“大型建筑物复杂环境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高精度米级室内定位,形成了自主可控的位置服务,保障了大型建筑的精细化管理与安全。
邓中亮还研制出了基于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的消防应急救援应用示范平台。该平台投入使用后,消防指挥中心能精确地显示出救援现场人员和设施分布、兵力部署等位置信息,从而更好更迅速地指挥配备智能单兵装备的消防员开展救援。随着它的推广应用,我国的消防灭火救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为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广域室内外位置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
来源:室内定位最新资讯 2016-02-10
【航天+】邓中亮: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公里”瓶颈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位置服务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在室外,人们可以借助GPS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航,但是在室内,GPS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导航服务系统,解决了卫星导航信号不能到达个人移动终端室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中国室内定位技术和精度领先全球。针对中国在室内外高精度无缝定位导航服务研究成果,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与示范系统(羲和系统)的室内定位主要研发人员邓中亮。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专注于室内定位导航方面的研究,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技术原理、我国室内外定位导航和位置服务发展现状。
邓中亮:2003年我回国以后就在想,美国以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中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在科技上我们能否超越别人?作为一个学者,我们能做什么?当时正好赶上国家启动11个重大专项,北斗卫星是其中之一。当时研究室外定位的人比较多,室内定位相对较难,研究的人很少。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结合我们北邮的优势,研究室内定位导航,看看在这方面能不能找到一些突破口。
目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第一个是美国的GPS,第二个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第三个是欧洲的伽利略,第四个是我国的北斗卫星。然而,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都只解决了室外定位问题,室内定位领域仍是空白。由于室内的地图比室外要复杂的多,卫星定位在室内的信号弱,易受遮挡,室内定位难度很大。
但是人们对室内定位的需求非常迫切。其一,人们80%以上时间都处于室内,这意味着80%的时间享受不到位置导航服务,而一些特殊人群,如空巢老人、学龄儿童等,在此方面的需求就更大。其二,现在高楼越来越多,如果遇到火灾、地震等灾害,能否室内定位就意味着能否快速应急救援。其三,我国火车、地铁、飞机等年运量逾百亿人次,各大车站、航站楼等安全管理问题突出,对室内位置信息提出迫切需求。此外,大型商场、仓库的楼宇管理、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精准的位置信息来做支持。
室内定位精度要求垂直方向优于1米,水平方向优于3米,而卫星、GPS、北斗在室外的民用服务一般是10米左右。不过,移动通讯网地面有600多万个基站,投入超千亿元人民币,远高于卫星系统。而每年营业收入也是上万亿元人民币,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运营状态。如果在这张网的基础上,把它的功能进一步挖掘、发挥,实现高质量的服务,就会解决卫星的问题。我们如果能把移动通讯网的定位能力做到米级,那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卫星定位的方法需要计算卫星到手机的距离,信号只要不被遮挡,就可以算出信号从空间到进入手机经历的时间,乘以光速就得到距离。把4个卫星到手机的距离都算出来,然后又知道4个卫星的位置,就能把手机的位置算出来。而地面呢?我们采用同样的原理,计算手机到基站之间的距离,通过基站发射信号到手机的全部时间来运算它的距离,只要知道三个基站,就能算出来位置了。从这个原理来讲,基站跟手机定位和卫星定位原理是相似的,两颗卫星加两个基站就可以定位,四颗卫星加三个基站,定位精度就会更高,可以从卫星的10米校正到1米左右。假设在没有卫星的情况下,有基站网覆盖的地方就都能定位。
但是运用这个原理需要突破一系列的难题,第一,屋里面的手机信号到基站不是直线到达的,而是拐弯的,这个误差必须要控制好。第二,由于屋里面的建筑结构复杂,可能有多个路径把信号发射到手机上,这就要测出实际的路径来。这些问题都是技术问题,都要攻克。这些难题都解决后,手机只要能打电话的地方就能定位。
创新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新型信号体制,构建了天地一体的室内外无缝定位体系。依靠这项技术,我们的精度室内高度方向可以达到1米,水平定位达到1至3米,时间同步精度优于5纳秒。该体制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实验系统,所用的无线通讯网在城市中基本覆盖,且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将这张网作为卫星定位的补充,就能实现室内外定位服务的对接。我们把移动通信网变成既是一张通信网又是一张高精度定位网,而且采用移动基站进行定位,信号覆盖成本低,适合大规模推广。
记者:广域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系统目前应用在哪些领域,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邓中亮:大型场馆里利用的就很多,包括机场、商场等。我们开发的寻鹿平台,是我国率先推广的全方位、3D室内导航系统。它的出现,彻底弥补了GPS在建筑物内无法定位的缺陷,突破了传统导航无法跨域的尺度与精度,将空间位置服务的范围延伸至建筑物内。北京首都机场通过建立Wi-Fi室内定位系统,根据旅客位置经行情景识别,主动提供服务信息,不但满足乘客的乘机旅行需求,而且充分利用机场服务资源,给每个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与宾至如归的机场体验。在商场的内部图上,每个红点就是一个人的位置,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可以采取紧急措施。除此之外,它会统计哪些人对哪些柜台哪些商品感兴趣,从而通过对产品和消费趋势的分析预测未来的市场。而以往都是派人去统计,统计之后来确定下一季度生产怎么安排,很是麻烦。可见,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供便利和提高效率。除此之外,还包括停车场管理,室内定位系统将有效引导车主泊车等等。
第三,用于手机消费。比如很多商家由于排队有可能造成顾客流失。现在手机可以支付,当精度达到米级,商家就知道顾客的位置,顾客点一下就可以让商家送过来,一边交易一边收货。
第四,用于应急救援。比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可以看到现场地图分布,包括房间号、人员的分布情况,可以及时指挥。除此之外,还利于安全生产管理,煤矿、矿井等等也需要更精确化的位置服务。
记者:羲和系统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支持的重点项目,请您介绍一下羲和系统的特点及效果,未来前景如何?
邓中亮:羲和系统是一个协同实时精度定位的广域定位系统,基于北斗/GNSS、CORS站、移动通信、广播和卫星通信等系统,提供室内导航信号和室外卫星导航增强信号,采用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已经具备室外广域实时定位精度优于1米、室内区域定位精度优于3米的技术能力,解决了导航信号全方位服务到个人移动终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打通定位信号、位置信息、个人消费的产业链条,使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生活结合得更好。
羲和系统在“十一五”就启动了,努力来支持运营服务。有了这种运营服务能力,我们的定位能力已经提高了很多,而且这也是未来位置运营最大的支持和基础设施。2015年我们在十个城市、三个行业开展面向公众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示范,现在应用群体已经达到8,000多万人。2020年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百城亿户”(100个城市以上,用户达到2万亿以上),希望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效益10,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LBS(位置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八个条件。第一是用户需求更广泛、更迫切。第二是跟通讯有效的融合。通讯网、IT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支持,另一方面它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位置服务应该是继通讯网、互联网之后的,发展最快的一个信息服务产业。第三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要做到无缝化,不能室外有室内没有。第四,定位技术要泛在化。第五,完善LBS业务支持运营平台——大数据。第六,培育多种普及型LBS业务,启动LBS产业链。第七,集多种服务业务于一体,LBS生态环境需要优势资源整合。第八,提供高职能、高安全性和低价格的保障体系。
整体来讲,当前我们的位置服务发展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大发展的过程,所有的商家、企业包括研究所都在支持,来共同推动LBS的发展。
来源:紫荆网 2015-07-30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