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印,1952年8月生,男,汉族,山东菏泽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国内同一学科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连续两届被评选为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劳动模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生物遗传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5—1986年在挪威Bergen大学进修渔业生物学。
1993—199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Waddell海水养殖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研究对虾繁殖和发育生物学。
1994年4月—2005年6月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2005年6月~2008年1月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2008年1月~2013年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水产种质与渔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青岛)主任等职务。
2013—至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1.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兼职博导。
2.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
3.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多个学会的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
4.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5.农业部水产种质与渔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青岛)主任。
6.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青岛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8.山东省渔业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9.山东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名。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王清印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B专题、国家重大科技规划(“973”计划)课题、国家海洋“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以及省部级课题等30多项。
科研成果:
在对虾受精和发育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国对虾抗逆新品种选育、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扇贝三倍体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方面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是国内同一学科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连续两届被评选为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劳动模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04年荣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已用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100余篇,合著“对虾繁殖和发育生物学” 等专著5本,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1),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6),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三等奖(1)各一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一项。
已用中英文发表论文报告260余篇,出版专著或主编1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名。
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他率领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对虾等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的新品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主持推广应用,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水养殖动物良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水产生物育种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提出并建立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组织培育的“黄海2号”中国对虾新品种实现了生长、抗病两个性状的选育。在海水养殖动物育种新技术、新途径以及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多项正在产业中应用或有应用潜力的知识产权。担任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力推动水产育种和健康养殖新技术、新理念的创新和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一种对虾MSAP技术分析体系的建立方法 | 何玉英;李健;王清印;杜盈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2-07-18 | 2012-10-24 |
2
|
一种中国对虾家系苗种标准化培育的方法 | 何玉英;李健;王清印;王学忠;李吉涛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2-07-18 | 2012-10-24 |
3
|
一种中国对虾耐受高pH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鉴定方法 | 陈华增;李健;王清印;何玉英;李吉涛;陈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1-05-25 | 2011-08-17 |
4
|
中国对虾ES11微卫星标记的检测方法 | 李吉涛;李健;陈萍;宋春妮;刘萍;王清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12-10 | 2011-08-10 |
5
|
一种对虾抗高氨氮和高pH品种的选育方法 | 李健;何玉英;刘萍;王清印;李吉涛;陈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10-22 | 2011-05-25 |
6
|
化工用鲜海带原料的减容存储方法 | 冷凯良;王清印;许洋;苗钧魁;李新宁;卞永平;翟毓秀;孙伟红;邢丽红;王联珠;李兆新;谭志军;尚德荣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07-29 | 2011-01-26 |
7
|
化工用鲜海带高效预处理和褐藻胶提取工艺改进方法 | 冷凯良;苗钧魁;李新宁;卞永平;许洋;孙伟红;邢丽红;翟毓秀;尚德荣;王联珠;李兆新;谭志军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07-29 | 2010-12-08 |
8
|
醛碱复合保鲜贮存鲜海带的方法 | 翟毓秀;冷凯良;许洋;苗钧魁;孙伟红;邢丽红;谭志军;尚德荣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07-09 | 2010-11-24 |
9
|
中国对虾“黄海1号”抗高氨氮、高pH值家系选育方法 | 何玉英;李健;王清印;刘萍;李吉涛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07-06 | 2010-11-17 |
10
|
中国对虾ES15微卫星标记的检测方法 | 李吉涛;李健;陈萍;宋春妮;刘萍;王清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0-07-20 | 2010-11-10 |
11
|
浒苔微世代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 | 张晓雯;叶乃好;毛玉泽;庄志猛;王清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9-04-04 | 2010-10-06 |
12
|
浒苔饲料添加剂纯粉颗粒的制作方法 | 叶乃好;庞国兴;邹健;张晓雯;庄志猛;王清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9-04-04 | 2010-10-06 |
13
|
大型绿藻叶绿体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与表达载体的应用 | 叶乃好;庄志猛;王清印;毛玉泽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7-10-29 | 2009-05-06 |
14
|
马尾藻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再生 | 叶乃好;王清印;李晓川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7-10-29 | 2009-05-06 |
15
|
鲈鱼冷冻精子诱导半滑舌鳎卵减数雌核发育方法 | 田永胜;陈松林;邵长威;刘本伟;王清印;庄志猛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7-01-27 | 2007-08-08 |
16
|
半滑舌鳎性逆转的诱导方法 | 陈松林;邓思平;田永胜;沙珍霞;王清印;庄志猛;刘本伟;徐建勇;邓寒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6-12-26 | 2007-07-25 |
17
|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AFLP片段及遗传性别鉴定的PCR方法 | 陈松林;李静;田永胜;沙珍霞;王清印;庄志猛;徐建勇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6-05-12 | 2006-12-20 |
18
|
一种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方法 | 王清印;李长清;冷凯良;卞永平 | 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王清印
|
中国专利 | 2005-08-18 | 2006-10-04 |
19
|
一种利用褐藻胶漂浮废渣液生产高粘度海藻粉的方法 | 冷凯良;王清印;李长清;卞永平 | 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冷凯良 | 中国专利 | 2005-08-18 | 2006-10-04 |
20
|
一种从海带中提取甘露醇的方法 | 王清印;李长清;冷凯良;卞永平 | 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专利 | 2005-08-18 | 2006-10-04 |
21
|
一种以鲜海带为原料生产褐藻胶的方法 | 李长清;王清印;冷凯良;卞永平 | 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专利 | 2005-08-18 | 2006-10-04 |
22
|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法 | 史成银;王印庚;黄倢;王清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4-10-25 | 2005-07-06 |
23
|
对虾高密度养殖充氧装置及充氧方法 | 李健;王清印;刘宗远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4-10-13 | 2005-04-27 |
24
|
对虾养殖池吸污装置 | 李健;王清印;万国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4-10-13 | 2005-04-27 |
25
|
高产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远缘杂交育种方法 | 杨爱国;刘志鸿;王清印;常青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3-05-29 | 2004-12-08 |
26
|
半地下池保温大棚对虾养殖方法 | 李健;王清印;刘宗远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2-12-25 | 2004-07-07 |
27
|
栉孔扇贝三倍体苗种生产方法 | 王清印;杨爱国;张岩;刘志鸿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0-08-25 | 2002-03-20 |
已用中英文发表论文报告260余篇,出版专著或主编14部。
出版专著:
1、《中国海水养殖科技进展 2014 》,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5年10月。
2、《科技创新与健康养殖》,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4年9月。
3、《海水养殖科技创新与发展》,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3年10月。
4、《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王清印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
5、《海水养殖与碳汇渔业》,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2年10月。
6、《多营养层次的海水综合养殖》,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1年10月。
7、《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业》,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0年10月。
8、《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1卷)补遗,王清印,李杰人,杨宁生编著海洋出版社,2009年8月。
9、《从产量到质量----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王清印 主编,海洋出版社,2009年10月。
10、《海水养殖研究新进展》,王清印 主编 ,海洋出版社,2008年10月。
11、《海水养殖生物的细胞工程育种》 ,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07年3月。
12、《海水健康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王清印主编, 海洋出版社,2006年9月。
13、《海水生态养殖理论与技术》, 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05年。
14、《中国水产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第1卷)(精) ,王清印主编海洋出版社,2005年。
发表论文:
1 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克隆及其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姚万龙; 何玉英; 刘萍; 李健;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15/06
2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李炎璐; 陈超; 王清印; 吴雷明; 宋振鑫; 林利民; 翟介明; 奥谷亮; 大田智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3
3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四月龄幼鱼雌雄性比及体重差异分析 胡玉龙; 王伟继; 孔杰; 官健涛; 徐利永; 马雨; 王清印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3
4 中国水产养殖缓解了对野生渔业资源需求的压力 单秀娟; 韩冬; 张文兵; 陈宇顺; 王清印; 解绶启; 李钟杰; 张国范; 麦康森; 徐跑; 李家乐; 唐启升 中国水产 2015/06
5 虾夷扇贝不同性别类型2个Dmrt基因DM结构域分析 周丽青; 杨爱国; 王清印; 郑利兵; 刘志鸿; 侯丫; 郑言鑫 海洋科学 2015/03
6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3号”新品种的培育 李健; 何玉英; 王清印; 刘萍; 李吉涛; 王学忠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1
7 基于遗传连锁图谱筛选虾夷扇贝性别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方法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王清印; 吴彪; 孙秀俊; 郑利兵; 郑言鑫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6
8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 李炎璐; 陈超; 王清印; 吴雷明; 宋振鑫; 翟介明; 奥谷 亮; 大田 智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5
9 中国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比较 罗坤; 孔杰; 栾生; 王清印; 曹宝祥; 刘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7
10 鳗弧菌对魁蚶血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周丽青; 杨爱国; 王清印; 吕振明; 刘志鸿; 田吉腾; 吴彪 海洋与湖沼 2014/03
11 2014水产育种学术种学研讨会论文选登 有关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清印 科学养鱼 2014/05
12 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唐启升; 丁晓明; 刘世禄; 王清印; 聂品; 何建国; 麦康森; 徐皓; 林洪; 金显仕; 张国范; 杨宁生 中国渔业经济 2014/02
13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受精过程的观察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宋振鑫; 吴雷明; 贾瑞锦; 王晓梅; 李文升 海洋科学 2014/04
14 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任务 唐启升; 丁晓明; 刘世禄; 王清印; 聂品; 何建国; 麦康森; 徐皓; 林洪; 金显仕; 张国范; 杨宁生 中国渔业经济 2014/01
15 三疣梭子蟹的两种标记技术 高保全; 刘萍; 李健; 王清印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6
16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金武; 栾生; 孔杰; 罗坤; 孟宪红; 张天时;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13/12
17 我国水产种业现状及发展愿景 王清印 当代水产 2013/11
18 盐度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宋振鑫; 吴雷明; 翟介明; 马文辉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5
19 利用低盐度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培育亲虾初探 杜学芳; 孔杰; 罗坤; 王浩; 张瑞标; 王清印; 许圣钰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5
20 Effects of BPA and E2 on expression profiles of genes related to 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 of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李风铃; 李兆新; 王清印; 翟毓秀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3/03
21 野生和“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分析 杜盈; 何玉英; 李健; 刘磊; 孙铭;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13/03
22 魁蚶血细胞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 周丽青;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吴彪; 田吉腾; 严加坤; 吕振明 水产学报 2013/04
23 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丁金强; 刘萍; 李健; 王清印; 高保全; 陈萍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2
24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栾生; 金武; 孔杰; 罗坤; 孟宪红; 张天时; 王清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02
25 不同地理群体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酶活力的比较 丁金强; 刘萍; 李健; 王清印; 陈萍; 高保全 水产学报 2013/02
26 非标记探针HRM法在中国对虾EST-SNP筛选中的应用 吴莹莹; 孟宪红; 孔杰; 王清印; 栾生; 罗坤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1
27 中国明对虾FcβGBP-HDL基因和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赖晓芳; 高焕; 孔杰; 王清印; 王伟继 水产学报 2013/02
28 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的培育 孔杰; 罗坤; 栾生; 王清印; 张庆文; 张天时; 孟宪红; 王伟继; 阮晓红 水产学报 2012/12
29 魁蚶4个地理群体ITS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 周丽青; 杨爱国; 王清印; 吴彪; 于涛 渔业科学进展 2012/05
30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翟介明; 吴雷明; 马文辉; 宋振鑫; 孙芳芳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5
31 中国沿海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丁金强; 刘萍; 李健; 王清印; 高保全; 陈萍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4
32 大菱鲆成熟精子、卵子及精子入卵早期过程的电镜观察 吴莹莹; 柳学周; 王清印; 邱兆星 渔业科学进展 2012/03
33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肥满度的初步研究与比较分析 高保全; 刘萍; 李健; 戴芳钰;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1
34 切实维护我国南海渔业权益的战略思考 王清印; 刘世禄; 王建坤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2/01
35 刺参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谭杰; 孙慧玲; 高菲; 燕敬平; 董迎辉; 叶乃好;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12/02
36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李炎璐; 陈超; 翟介明; 李波; 王清印 海洋渔业 2012/01
37 弧形筛及生物净化池净化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 张正; 王清印; 王印庚; 廖梅杰; 姜卓; 樊瑞锋; 曲江波; 徐荣静 农业工程学报 2011/S2
38 “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抗逆性状SRAP标记 陈华增; 李健; 王清印; 何玉英; 李吉涛; 戴芳钰; 王学忠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6
39 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刘宝锁; 张天时; 孔杰; 王清印; 栾生; 曹宝祥 水产学报 2011/11
40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nRHR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李风铃; 王清印; 李兆新; 翟毓秀; 郭萌萌 海洋与湖沼 2011/04
41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技术在中国明对虾SNP基因分型中的研究 张建勇; 王清印; 王伟继; 孟宪红; 孔杰; 张全启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4
42 养殖圆斑星鲽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与卵巢发育及温光调控的关系 徐永江; 柳学周; 王清印; 赵明; 王妍妍; 曲建忠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4
43 鱼群识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方法 高永文; 鲁安怀; 王清印; 张慧琴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03
44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 何玉英; 王清印; 谭乐义; 李健; 陈华增; 李吉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7
45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英文) 何玉英; 王清印; 谭乐义; 李健; 陈华增; 李吉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04
46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与卵巢发育及温光调控的关系研究 徐永江; 柳学周; 王清印; 马爱军; 赵明; 倪娜; 曲建忠 海洋与湖沼 2011/01
47 中国对虾SRAP分子标记体系正交优化及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陈华增; 李健; 何玉英; 李吉涛; 王清印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6
48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自然感染与人工感染WSSV抗病力的比较 张天时; 孔杰; 李素红; 孔杰; 王清印; 孟宪红; 罗坤 海洋与湖沼 2010/05
49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marine shrimp Penaeu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based on AFLP, SSR, and RAPD markers 刘博; 王清印; 李健; 刘萍; 何玉英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0/04
50 FISH技术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染色体识别中的运用初探 吕振明;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樊甄姣 水生生物学报 2010/04
51 性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在半滑舌鳎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生理功能 徐永江; 柳学周; 温海深; 王清印; 马学坤; 倪娜; 赵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
52 刺参消化道内含物细菌群落组成的PCR-DGGE分析 高菲; 孙慧玲; 许强; 谭杰; 燕敬平;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4
53 5-溴尿嘧啶处理受精卵对中国对虾抗病和生长的影响 张天时; 赖光艳; 孔杰; 王清印; 罗坤; 黄雪芹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3
54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部分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刘博; 王清印; 李健; 刘萍; 何玉英 海洋与湖沼 2010/03
5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水养殖环境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杨守国; 李兆新; 王清印; 郭萌萌; 谭志军; 邢丽红; 姚建华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2
56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戴艳菊; 刘萍; 高保全; 李健;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57 中国对虾抗WSSV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的DDRT-PCR分析 赖晓芳; 孔杰; 王清印; 王伟继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2
58 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中的应用 李吉涛; 李健; 陈萍; 刘萍; 刘博; 何玉英;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59 中国明对虾“黄海1号”血细胞和肌肉cDNA文库的构建 李吉涛; 李健; 陈萍; 刘萍; 何玉英;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9/05
60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在海南黎安港的生长特征 顾志峰; 王清印; 方建光; 石耀华; 王嫣; 王爱民 海洋与湖沼 2009/04
61 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分析 吴彪;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水产学报 2009/04
62 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 吴彪;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3
63 中国对虾“黄海1号”与野生群体F_1代生长发育规律比较 何玉英; 李健; 刘萍; 王学忠;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6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鳗鱼中氟甲喹和噁喹酸的残留量 刘艳萍; 冷凯良; 王清印; 王志杰; 孙伟红; 谭志军; 郭萌萌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3
65 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溶菌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陈萍; 王清印; 李健; 李吉涛; 刘淇; 刘萍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2
66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的4种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 刘艳萍; 冷凯良; 王清印; 王志杰; 孙伟红; 王瑜; 邢丽红 海洋科学 2009/04
67 中国对虾“黄海1号”生长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刘博; 李健; 刘萍; 王清印; 王学忠; 何玉英 海洋科学集刊 2009/00
68 马氏珠母贝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性状和贝壳珍珠质颜色比较分析 顾志峰; 王嫣; 石耀华; 方建光; 王清印; 毛玉泽; 王爱民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1
69 6-DMAP抑制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后染色体的分离状况 迟长凤;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1
70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迟长凤;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吴常文 水产学报 2009/01
71 “黄海1号”中国对虾不同世代间的AFLP分析 安丽; 刘萍; 李健; 何玉英; 王清印; 孔晓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72 Genetic improvement on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growth and viability performance in F1 hybrid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田燚; 孔杰; 李文东; 栾生; 杨翠华; 王清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8/04
73 微卫星技术对黄、渤海海域7个不同地理群体中国对虾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 孟宪红; 孔杰; 王清印; 刘萍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5
74 中国对虾家系幼体对氨氮和pH值的耐受性比较 何玉英; 李健; 刘萍; 黄付友;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75 黄海绿潮浒苔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 张晓雯; 毛玉泽; 庄志猛; 柳淑芳; 王清印; 叶乃好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5
76 5-溴尿嘧啶对中国明对虾受精卵的处理条件 赖光艳; 孔杰; 王清印; 张天时; 罗坤; 黄雪芹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5
77 黄海绿潮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叶乃好; 张晓雯; 毛玉泽; 庄志猛;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5
78 液态氧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的增氧效果 李玉全; 张海艳; 李健; 王清印; 李振东 水产科学 2008/08
79 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微管动态变化 吴彪;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4
80 产脂肪酶海洋嗜冷菌的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郝建华; 孙谧; 王跃军; 王清印; 袁翠; 刘均忠 高技术通讯 2008/07
81 中国对虾3种育种模式的BLUP遗传评定分析 孔杰; 栾生; 张天时; 罗坤;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2 中国对虾幼虾荧光体内标记技术研究 罗坤; 张天时;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3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栾生;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4 基于表型值和育种值的中国对虾生长、抗逆性状相关分析 栾生; 孔杰; 张天时; 罗坤; 杨翠华; 田燚;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5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田燚; 孔杰; 栾生; 张天时; 罗坤;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6 中国对虾体重育种值估计的动物模型分析 张天时; 栾生; 孔杰; 罗坤; 田燚;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7 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栾生; 孔杰; 王清印; 张晓明; 张兆明; 胡红浪; 孙喜模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8 中国对虾家系水平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孟鹏; 刘晓敏; 王伟继; 孔杰; 李晓静;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89 应用BLUP法对中国对虾一代选择的遗传进展 张天时; 孔杰; 栾生; 罗坤; 张庆文; 胡红浪; 孙喜模;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90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张天时; 孔杰; 刘萍; 张庆文;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3
91 大菱鲆配合饲料中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的可行性研究 王海英; 孙谧; 薛长湖; 王清印; 徐明起 海洋科学 2008/06
92 栉孔扇贝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分离及初步鉴定 刘丽燕; 杨爱国; 王清印; 周丽青; 刘志鸿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2
93 我国对虾业养殖和育种概况 王清印 科学养鱼 2008/04
94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迟长凤;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高技术通讯 2008/03
95 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李健; 刘萍; 王清印; 李朝霞; 孙昭宁; 何玉英 水产学报 2008/02
96 液态氧增氧技术养殖大菱鲆的效果分析 李玉全; 张海艳; 李振东; 姜令绪; 王仁杰; 李健; 王清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3
97 微米纯氧气泡增氧技术养殖大菱鲆效果初探 李玉全; 张海艳; 李健; 李振东; 姜令绪; 王仁杰; 王清印 渔业现代化 2008/01
98 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效果比较 李玉全; 张海艳; 李健; 王清印; 李振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2
99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单对杂交子一代幼虫ISSR标记的分离方式 何斌;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海洋水产研究 2007/06
100 半滑舌鳎精子的超微结构 吴莹莹; 柳学周; 王清印; 徐永江; 包振民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6
101 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池氮磷收支的影响 李玉全; 李健; 王清印; 张海艳 中国水产科学 2007/06
102 长牡蛎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生化性质的研究 刘丽燕; 杨爱国; 王清印; 周丽青; 刘志鸿 中国水产科学 2007/06
103 海洋微生物溶菌酶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 张琇; 吴发兴; 孙谧; 王清印; 王跃军; 杨向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11
104 用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 迟长凤;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05
105 半滑舌鳎雌性特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李静; 陈松林; 邓思平; 田永胜; 沙珍霞; 王清印; 庄志猛; 徐建勇; 温海深 水产学报 2007/05
106 半滑舌鳎的性腺分化和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邓思平; 陈松林; 田永胜; 刘本伟; 庄志猛; 王清印; 邓寒 中国水产科学 2007/05
107 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李玉全; 李健; 王清印; 张海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09
108 不同积温情况下栉孔扇贝雌性生殖腺中磷脂、核酸及水分的含量变化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王清印 海洋科学 2007/09
109 海洋微生物溶菌酶的发酵优化与中试生产 张琇; 孙谧; 王清印; 王跃军; 刘均忠 化学工程 2007/07
110 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感染WSSV在其垂直传播中的作用 张俊儒; 刘萍; 王清印; 孔杰; 李健 海洋水产研究 2007/03
111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栾生; 孔杰; 王清印; 高焕; 王伟继; 张庆文 自然科学进展 2007/06
112 海洋细菌S-12-86的产溶菌酶条件 张琇; 王跃军; 孙谧; 王清印; 刘均忠 中国水产科学 2007/03
113 中国对虾家系建立及不同家系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张天时; 孔杰; 刘萍; 王清印; 张庆文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3
114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相关遗传标记的筛选与克隆 刘萍; 何玉英; 孙昭宁; 李健;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7/02
115 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迟长凤;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中国水产科学 2007/02
116 控制环境养殖下近交对中国对虾早期体重和抗WSSV性状的影响(英文) 杨翠华; 孔杰; 王清印; 田燚; 罗坤; 张天时 水产学报 2007/02
117 日本囊对虾基因组小卫星的特征分析 栾生; 孔杰; 王清印; 高焕; 王伟继; 张庆文 水产学报 2007/02
118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与生长性状相关SCAR标记的筛选 何玉英; 刘萍; 李健; 王清印 海洋与湖沼 2007/01
119 中国对虾6项免疫相关组分的估计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杨翠华; 孔杰; 王清印; 田燚; 罗坤; 张天时; 刘庆慧 科学通报 2007/02
120 中国对虾与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张天时; 刘萍;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6/05
121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 李玉全; 李健; 王清印; 刘德月 海洋水产研究 2006/05
122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其双亲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何斌;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海洋水产研究 2006/05
123 两种颜色栉孔扇贝卵及其早期胚胎磷脂和核酸含量的比较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5
124 大菱鲆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吴莹莹; 柳学周; 王清印; 马爱军; 包振民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4
125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的GISH鉴定及其免疫学特性 吕振明;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4
126 红鳍东方鲀6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基因位点分析 杨翠华; 王伟继; 李鹏飞;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6/03
127 中国明对虾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王伟继; 孔杰; 董世瑞; 栾生; 王清印 动物学报 2006/03
128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李朝霞; 李健; 王清印; 何玉英; 刘萍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3
129 五种海洋生物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同工酶分析 王伟继; 杨翠华; 孔杰;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06/02
130 饥饿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吴莹莹; 柳学周; 马爱军; 徐永江;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6/02
131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PCR检测与电镜观察 张俊儒; 刘萍; 王清印; 李健; 刘德月; 孔杰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2
132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mtDNA三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李颖; 刘萍; 孙慧玲; 马甡; 高天翔; 王清印 海洋与湖沼 2006/02
133 海洋低温蛋白酶生产菌YS-9412-130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张琇; 孙谧; 王清印; 李国保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1
134 漠斑牙鲆引进种群同工酶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李鹏飞; 刘萍; 柳学周; 高天翔;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1
135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 李玉全; 李健; 王清印; 刘德月 中国水产科学 2005/06
136 海水养殖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与重点领域 王清印 中国科学基金 2005/06
137 中国大菱鲆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史成银; 王印庚; 黄倢;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5/05
138 适合中国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刘萍; 李健; 何玉英;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5/05
139 大菱鲆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的初步研究 王海英; 薛长湖; 孙谧; 王跃军;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05/05
140 中国明对虾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的RAPD分析 何玉英; 刘萍;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5/04
141 WSSV-VAP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刘庆慧; 黄倢; 韩文君;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5/03
142 我国海水网箱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关长涛; 王清印 渔业现代化 2005/03
143 中国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黄海1号”的人工选育 李健; 刘萍; 何玉英; 宋全山; 牟乃海;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05/01
144 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张天时; 刘萍;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05/01
145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 王伟继; 岳志芹;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5/01
146 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何玉英; 李健; 刘萍;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5/01
147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微卫星分析 张天时; 王清印; 刘萍; 李健; 孔杰 海洋与湖沼 2005/01
148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双亲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杜方勇; 王清印 水生生物学报 2005/01
149 中国对虾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王清印; 杨丛海 中国水产 2005/01
150 紫外辐射对栉孔扇贝精子遗传失活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赵峰;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杜方勇;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3/04
151 6-DMAP诱导扇贝异源三倍体的细胞学观察 杜方勇;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03/06
152 不同对虾种间共用微卫星DNA引物的研究 张天时; 刘萍; 孟宪红; 王伟继; 孔杰; 王清印 高技术通讯 2003/11
153 中国对虾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英文) 高天翔; 李健; 王清印; 刘进贤 中国水产科学 2003/05
154 毛蚶血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吞噬性能研究 刘志鸿; 张士璀; 杨爱国; 杜方勇; 周丽青; 王清印 高技术通讯 2003/10
155 软体动物免疫相关酶研究进展 刘志鸿; 牟海津;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3/03
156 大菱鲆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史成银; 王印庚; 黄倢; 王清印 高技术通讯 2003/09
157 毛蚶血清凝集素的凝集活性 刘志鸿; 张士璀; 杨爱国; 王长法; 王清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05
158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细胞学观察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杜方勇; 张立敬; 王清印 动物学杂志 2003/04
159 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李健; 高天翔; 柳广东; 刘萍;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3/02
160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精子入卵过程的电镜观察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杜方勇;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3/03
161 海水养殖优良品种选育和引进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二) 王清印; 李健 中国水产 2003/03
162 北方地区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李健; 刘得月; 刘淇; 王清印; 刘宗远 渔业现代化 2003/01
163 海水养殖优良品种选育和引进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一) 王清印; 李健 中国水产 2003/02
164 太平洋牡蛎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子和线粒体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英文) 孔晓瑜; 张留所; 喻子牛; 刘亚军;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2/04
165 养殖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高冬梅; 李健;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2/04
166 虾夷扇贝×栉孔扇贝人工受精过程的荧光显微观察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张岩 海洋水产研究 2002/03
167 中国对虾抗病群体选育的初步研究 张庆文; 刘萍; 王伟继;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2/02
168 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培育的进展及对策 王清印; 孔杰; 李健; 杨爱国 中国渔业经济 2002/03
169 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选育的研究 李健; 牟乃海; 孙修涛; 宋全山; 王清印 海洋科学 2001/12
170 中国对虾精子入卵过程的观察 张岩; 王清印; 李健; 孙修涛; 刘德月 海洋水产研究 2001/03
171 澳大利亚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管理 董昭和; 王继业; 薛清刚; 王清印; 相建海 海洋科学 2001/04
172 三倍体栉孔扇贝的生殖腺观察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张岩 海洋水产研究 2001/01
173 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呼吸代谢比较 张岩; 王清印; 刘志鸿; 杨爱国; 宫学红; 李锋 海洋水产研究 2001/01
174 中国对虾高健康养殖品种选育的初步研究 李健; 王清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S1
175 有机磷农药和多环芳烃对太平洋牡蛎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 刘向东; 王清印; 李永祺; 唐学玺 海洋通报 2000/06
176 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排泄研究 刘志鸿; 王清印; 张岩; 杨爱国 中国水产科学 2000/04
177 栉孔扇贝三倍体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动趋势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张岩; 孟瑞萍 海洋水产研究 2000/03
178 泥蚶精子的超微结构 孙慧玲; 方建光; 王清印; 燕敬平; 李锋; 张继红; 梁兴明; 梁翻鹏; 孟瑞平 水产学报 2000/04
179 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生长比较 杨爱国; 王清印; 张岩; 刘志鸿; 刘萍 海洋科学 2000/08
180 栉孔扇贝三倍体研究进展和展望 王清印; 杨爱国 中国水产科学 2000/03
181 中国对虾受精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张岩; 王清印; 李健; 孙修涛; 张立敬 海洋水产研究 2000/02
182 泥蚶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孙慧玲; 方建光; 王清印; 张继红; 梁兴明; 燕敬平; 孔杰; 杨爱国; 姜明 水产学报 2000/02
183 6-甲氨基嘌呤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的细胞学机理 杨爱国; 王清印; 孔杰; 刘志鸿; 刘萍; 王如才; 姜明; 孟瑞萍 海洋水产研究 2000/01
184 中国对虾卵水的特性和精子的应答 孙修涛; 李健; 李兆新; 刘萍; 刘德月; 王清印 水产学报 2000/01
185 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杨爱国; 王清印; 孔杰; 刘志鸿; 刘萍; 王如才 海洋与湖沼 1999/06
186 栉孔扇贝受精卵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研究 杨爱国; 王清印; 孔杰; 刘志鸿; 刘萍; 李锋; 王如才; 姜明 中国水产科学 1999/03
187 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 杨爱国; 王清印; 孔杰; 刘萍; 刘志鸿; 孙慧玲; 李锋; 王如才; 姜明 水产学报 1999/03
188 中国对虾产卵前后卵巢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孙修涛; 李健; 王清印; 张岩; 刘德月 海洋水产研究 1999/01
189 中国对虾产卵行为及精卵排放机制初探 孙修涛; 李健; 王清印; 张岩; 刘德月 中国水产科学 1999/02
190 中国对虾雌虾的心率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孙修涛; ns.qd.sd.cn; 李健; 王清印; 刘德月 海洋与湖沼 1999/02
191 环境条件对中国对虾交尾影响的试验观察 李健; 孙修涛; 刘德月;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1999/01
192 亚太地区的水产养殖业现状、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王清印; 赵丽玲 现代渔业信息 1998/10
193 中国对虾卵子激活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张岩; 王清印; 李健; 孙修涛; 张立敬 水产学报 1998/03
194 从持续发展角度展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王清印; 李健 现代渔业信息 1998/03
195 中国对虾雄对虾交配能力和精荚再生的研究 王清印; 李健; 孙修涛; 孔杰; 杨丛海 海洋与湖沼 1998/01
196 显微注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受精卵的研究 刘萍; 孔杰; 王清印; 李健; 杨丛海; 梁利群; 孙孝文 中国水产科学 1996/04
197 海洋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动植物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王清印 生物工程进展 1996/06
198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精子做载体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受精卵的研究 刘萍; 孔杰; 李健; 王清印; 杨丛海; 孙孝文; 梁利群 中国水产科学 1996/01
199 渡过对虾养殖的困境从世界水产养殖学会1995年大会看对虾养殖业发展的趋势 王清印 现代渔业信息 1995/06
200 中国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初步研究 孔杰; 麦明; 王清印; 刘萍; 王印庚; 杨丛海 海洋科学 1995/02
201 对虾养殖与近岸水环境保护问题 王清印 国外水产 1994/03
202 美国对虾养殖及其海产对虾养殖计划 王清印 现代渔业信息 1994/09
203 中国对虾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形态的研究 刘萍; 麦明; 孔杰; 王清印; 杨丛海 海洋科学 1994/01
204 高温处理中国对虾受精卵对性比结构的影响 杨丛海; 王清印; 孔杰; 于佳; 刘萍; 王印庚 海洋科学 1993/04
205 一九八九年世界对虾养殖述评 王清印; 孔杰 国外水产 1990/03
206 亚洲虾类养殖的现状与展望 王清印 现代渔业信息 1990/01
207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遗传和育种的研究 张祐基; 杨以勋; 王清印; 王绍然 海洋湖沼通报 1985/04
208 海带几个经济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王清印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4/03
209 WSSV具蛋白酶活性肽段的检测 刘庆慧; 黄倢; 贾佩峤;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4/06
210 中国对虾微卫星DNA引物的设计及筛选 张天时; 刘萍; 孔杰;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4/06
211 中国明对虾第一代和第六代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何玉英; 刘萍;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4/06
212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及子一代的遗传性状 杨爱国;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海洋水产研究 2004/05
213 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刘萍; 李健; 何玉英;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4/05
214 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时精子入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赵峰;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2004/04
215 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扇贝异源三倍体 杜方勇;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2004/04
216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刘萍; 孟宪红; 何玉英; 孔杰; 李健; 王清印 海洋与湖沼 2004/03
217 中国对虾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刘萍; 孟宪红; 孔杰; 庄志猛; 马春艳; 王清印 自然科学进展 2004/03
会议论文:
1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条件下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金武; 栾生; 孔杰; 罗坤; 孟宪红; 张天时; 王清印 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0-22
2 任重而道远——水产生物转基因的前景与挑战 王清印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活动之五十九 中国会议 2011-11-26
3 利用ITS区序列对魁蚶4个地理群体遗传特征的比较分析 周丽青; 杨爱国; 王清印; 于涛; 吴彪; 王华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11-11-01
4 碳汇渔业——概念、发展与展望 王清印 海洋资源科学利用论坛 国际会议 2011-09-15
5 半滑舌鳎性腺中雌激素及雌雄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徐永江; 柳学周; 王清印; 马学坤; 曲建忠 中国鱼类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8-12-05
6 从产量到质量——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清印; 李健; 孔杰; 黄倢 第六届世界华人虾蟹类养殖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08-12
7 企鹅珍珠贝在海南黎安港的生长特征 顾志峰; 王清印; 方建光; 叶乃好; 毛玉泽; 石耀华; 王嫣; 王爱民 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8-11
8 半滑舌鳎性别相关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性别控制中的应用 陈松林; 李静; 邓思平; 徐建勇; 田永胜; 沙珍霞; 王清印; 庄志猛 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7-11
9 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效果比较 李玉全; 张海艳; 李健; 王清印; 李振东 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7-11
10 半滑舌鳎分子标记辅助性别控制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陈松林; 邓思平; 田永胜; 徐建勇; 杨景峰; 王清印; 季相山; 邓寒; 翟介明; 刘寿堂 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7-11
11 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水养殖业——挑战与思考 王清印 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7-11
12 液态氧增氧技术养殖大菱鲆的效果分析 李玉全; 张海艳; 李振东; 李健; 王清印 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7-11
13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微卫星引物的开发和应用 栾生; 孔杰; 王清印; 张庆文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09
14 中国对虾不同群体杂交效果的研究 张天时; 孔杰; 刘萍; 罗坤; 王清印; 李健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09
15 海洋低温蛋白酶生产菌YS-80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张琇; 孙谧; 王清印; 李国保 2005水产科技论坛 中国会议 2005
16 中国明对虾新品种培育的进展与展望 王清印; 李健; 孔杰; 宋全山; 牟乃海 第四届世界华人虾类养殖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04-11
17 适合中国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刘萍; 李健; 何玉英; 王清印 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4-11
18 朝鲜半岛南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一个群体的种质调查 孔杰; 孟宪红; 王伟继; 刘萍; 张庆文; 王清印 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4-11
20 养殖对虾的遗传改良 王清印; 李健; 孔杰 2002年世界水产养殖大会 国际会议 2002-04
21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细胞学观察 周丽青; 杨爱国; 刘志鸿; 杜方勇; 张立敬; 王清印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1-11
22 我国海水养殖业苗种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 王清印; 李健; 刘志鸿 第三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1
23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物技术 王清印 第二届全国海珍品养殖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0
荣誉奖励:
1.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
2.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6)。
3.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
4.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
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
6.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
7.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8.2005年荣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
9.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10.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1.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2.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3.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5.青岛市劳动模范。
16.连续两届被评选为青岛市拔尖人才。
17.他领衔的团队曾获2008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 2012年度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18.获2010 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
19.2014年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王清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水产种质与渔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青岛)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院水产育种研究中心主任等职,青岛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王清印一直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海水健康养殖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B专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等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报告260余篇,出版专著或主编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名。由他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它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第一个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推广给我国海水养殖业注入了一股新活力。“黄海1号”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它有哪些优良性状?科学家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对此,“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课题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于近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酝酿了20多年
“我国素来是海水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多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却十分缺乏,尤其是遗传育种技术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王清印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水产专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但是这个工作总体进展十分缓慢。
国际上,美国“海产对虾养殖计划”从1989年开始研究和培育无特定病原凡纳对虾,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培养的凡纳对虾种苗使对虾产量增加了1倍,夏威夷高健康水产养殖公司选育的抗TSV凡纳对虾使对虾养殖成活率提高了1.2倍。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对虾育种计划开始于1992年,选育的细角对虾二代、四代和六代生长率分别提高了6%、18%和21%。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院对日本对虾进行驯化和选育,每代生长表现平均提高11%,选育群体的体重比未选育野生种群增长10—15%。
中国对虾是全世界20多种对虾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主要产于我国黄海和渤海,素以品质优良而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对虾养殖业,包括人工培育对虾苗种的数量和养殖对虾的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占到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我国早期的对虾养殖业主要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原始开发,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虾养殖自身污染、病原变异等问题不断加剧。1993年爆发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给中国对虾养殖业造成了重创,对虾养殖生产严重滑坡,导致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王清印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技术原因包括缺乏经过人工定向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苗种培育技术难以控制病原传播、养成技术难以控制疾病暴发等等。
从1997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及省、市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构建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对虾“黄海1号”作为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记者追问为什么将新品种命名为“黄海1号”?王清印解释,“黄海1号”有三层含义,第一,这个新品种是由黄海所培育出来的;第二,它的亲虾是从黄海而来;第三,“1号”是指我国养殖对虾的第一个新品种,而且是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的第一个新品种。“其实,我们这个工作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85年,黄海所成立了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组,在这个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现在的遗传育种研究室。当时,我是最早的成员之一。尽管我们研究对虾遗传育种起步很早,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国际上相关研究也很少,参考资料缺乏,再者技术手段也达不到,国家支持力度也很小。因此,那个时侯,可以说我们的计划只是处于酝酿期。”
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
在1-3%的高选育强度下,经过连续7代的选育,中国对虾“黄海1号”表现出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明显、群体遗传结构趋于稳定等优良性状。2008年市场价格卖到70元1斤,是南美对虾价格的2倍乃至几倍。
“1993年以后,白斑综合征爆发,很多老百姓都不敢养虾了。这件事情逼着我们开始从遗传育种的角度进行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生长速度快,同时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我们先是从生长速度着手,‘黄海1号’就是偏重于加快生长速度的研究。”此后,王清印带领他的团队集中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养殖环境,通过调控水质、改进养殖环境和养殖条件、投饵技术、水质改良剂的使用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对虾健康生长。“20多年前,国外就提出了‘动物福利’的概念,就是要给它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动物生长得幸福、愉快,生长速度就快,肉质也好。我们搞养殖对虾也是这样一种理念。”二是从遗传育种的角度改造对虾本身的遗传性状,通过一代一代的选育,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等。
王清印介绍,伴随着“黄海1号”的选育,他们还突破了对虾新品种培育、抗病品系选育、疾病控制、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在认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流行特点、养殖水环境变动规律、对虾行为学特征等基础上,我们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养殖环境调控为核心,整合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苗种培育技术、对虾养殖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对虾养殖过程病原检测技术、环境因子调控技术、对虾免疫增强技术、养殖废水综合处理技术和对虾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的养殖条件,建立了适合我国北方生态特点的半地下式塑料大棚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对虾深池高坝养殖模式和对虾生态养殖模式。我们建立的对虾健康养殖新模式养殖成功率在90%以上,从仔虾放苗到收获期的对虾养殖成活率达到70%。”
2006年以来,“黄海1号”连续几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主导推广品种,在山东、河北、江苏、辽宁、浙江、福建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产值10多亿元。选育过程中,还在日照、昌邑、胶南建立了3个试验基地,目前,这3个试验基地已成为我国中国对虾亲虾和苗种培育基地。在青岛胶州还专门成立了“黄海1号”对虾生产专业合作社。此外,还制定了《中国对虾》种质国家标准,提出了“中国对虾高健康苗种培育技术规范”、“SPF亲虾培育技术规范”和“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规范”3个企业标准草案,并在我国北方沿海对虾养殖生产中开展应用。“黄海1号”中国对虾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育种研究的空白,对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它海水养殖动物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科研工作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王清印是“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海洋大学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学的是海洋生物遗传专业,1981年毕业以后,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海带、紫菜等植物海产品研究。1985年,所里组织对虾育种研究课题组的时候,需要一名学过遗传学的专家,他幸运地被选中成为课题组的一员——也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虾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又先后于1985-1986年在挪威Bergen大学进修渔业生物学,1993-199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Waddell海水养殖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研究对虾繁殖和发育生物学。
“我觉得,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必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搞海水养殖,说白了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优质蛋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就是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多年来,我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农业部、省、市等20多个课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高新技术的研发。” 在王清印看来,当前影响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经过人工选育或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疾病检测技术不能满足提前或预警的需要;传统的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难以控制病原传播;配套技术不完善,急需升级换代等,“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攻关。”
他告诉记者,在“黄海1号”还没有获得审定之前,团队就开始了“黄海2号”的选育。1998年,他们开始选育中国对虾抗病品种,从染病虾池中选择成活的个体培育亲虾,以后累代进行攻毒试验,存活的个体继续做为下一代的亲虾。经过连续多代的选育,抗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能力明显增强。“‘黄海1号’主要是针对生长速度的选育,‘黄海2号’更加偏重于抗病能力。近年来,中国对虾抗病性状的选育也取得了理想效果,我们在河北等地的养殖试验表明,‘黄海2号’抵御疾病感染和不良养殖环境的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1月,“黄海2号”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第二个海水养殖对虾新品种。
当前,世界上对虾遗传改良工作还相对比较落后,只有少数地区和少数对虾种类开展了相关研究。将中国对虾选育工作逐步扩大到对病害的抗性和对不同养殖环境条件的适应等性状上来,加大对虾抗逆性选育工作的力度,开展多性状复合育种研究,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系),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逐步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今后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的方向。
多年来,王清印一直把培育对虾视为“养育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味道鲜美的中国对虾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国际上相关专家的研究认为,生长快和抗病能力是对虾的两种独立的性状。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够把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优良品质都结合起来,在中国对虾遗传育种研究方面,追求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完美。”
来源:科技信息报 2009年07月30日
——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
人物简介:
王清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在对虾受精和发育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国对虾抗逆新品种选育、对虾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主持的研究成果“中国对虾‘黄海1 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2007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出版《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等多部学术专著。
水产养殖业良种覆盖率仅三成
《海洋与渔业》:水产种业是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的核心产业。那么, 良种的概念应该如何理解。
王清印:在水产养殖领域,“良种” 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释义,“种”指的是“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品种” 指的是“经过人工选择和培育、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共同遗传特点的一群生物体;“良种”是指“家畜或作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在农业领域,“优良品种”一般指经过遗传改良、具有某种或多种优良经济性状的栽培品种或养殖品种。按此标准,水产养殖业目前的“品种”和“良种”还不多。事实上,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生物种类,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淡水养殖的 “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都已经过很多代的人工养殖和驯化,生长和繁殖习性已经具有了“家养” 的特点,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可以讲其遗传基础仍然是野生型的。
《海洋与渔业》: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处于什么水平?
王清印:总体上讲,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还比较低。水产良种覆盖率可定义为遗传改良品种的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百分比。2003 年农业部渔业局曾组织调研,当时我国水产养殖的良种覆盖率只有16.4%。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大约为25~30%。如果考虑到传统上把经过多年养殖驯化的种类,如“四大家鱼”、鲤、鲫等也包括在内,则估计达到了50% 左右。这说明,抓好水产种业建设, 充分发挥良种在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即使不扩大养殖面积,我国水产养殖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与渔业》:我国水产良种存在哪些不足?
王清印:我国是一个水产养殖大国,历史悠久,水产养殖产量占到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但在水产种业建设方面,又是一个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的国家。对这一现状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配套性不够。我国的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是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早期的工作主要是建设水产原种场和良种场;从1996 年开始对培育、引进的新品种进行审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也开始逐步完善。这一现状比世界先进国家滞后20 年以上。由于起步晚,配套性不够,水产良种体系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养殖产业的发展。二是研究工作比较分散,缺少突破性成果。我国的水产育种研究队伍分布在水产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部分企业单位。由于力量分散,加之资助力度较弱,早期的育种研究进展相对较慢。同时,我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消费习惯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水产养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我国海水和淡水养殖的种类总计约200 种以上。随着新种类的开发和引进,水产养殖生物种类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决定了我国的水产育种计划难以做到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分散、重复、效率低的问题是一客观存在的问题。三是水产育种的设施设备不足,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水产育种需要专用的育种设施以及配套的检验、检疫装备, 由于相关设备不配套,许多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农业部启动了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设工程, 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水产育种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建设“三位一体”种业体系
《海洋与渔业》:作为一个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在发展现代水产种业方面有哪些优势?
王清印:第一,有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水产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十二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水产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海、淡水鱼类4000 多种, 海水虾蟹类1700 多种,头足类90 多种, 贝类约3700 种。仅从鱼类来看,长江水系有291 种,珠江水系271 种,黄河水系124 种,黑龙江水系97 种,台湾有81 种,青藏高原地区有71 种。在内陆水域中,主要经济鱼类就有约140 种。另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各类水生生物约150 种,其中鱼类50 多种。农业部2007 年开始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已审定公布四批共220 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可保护上百种重点渔业资源。这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物资基础。
第二,水产原、良种场体系为种业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有关资料, 仅1998~2008 年,我国各级财政就先后投入12.1 亿元,安排建设项目351 个, 其中原种场66 个,良种场217 个,苗种繁育场29 个,引种保种中心22 个, 水产种质检测中心多个。目前全国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63 个,另有各省、市、区投资建设的397 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这个庞大的原良种体系为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遗传育种中心和种质检测检验中心为水产种业建设提供了保障。“十一五”以来,农业部启动了“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设计划,已立项建设17 个,另有多家业已通过立项论证。涉及的育种种类包括冷水鱼类、长江流域鱼类、鲫鱼、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鲆鲽类、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罗氏沼虾、斑节对虾、鲢鱼、海产贝类等。同时,陆续投资建设了一批“水产种质检测中心”,负责建立和完善水产种质评价标准,研究开发快速、准确的种质检测技术,以加强水产种质检测和苗种质量监管工作。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研究所建设的分别设在青岛、广州、哈尔滨和武汉的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已通过国家“双认证”。
另外,在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日趋完善的同时,水产育种科技队伍日益壮大,开始做出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来。1996 年,我国正式实施水产新品种审定制度。到2011 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农业部发布公告推广养殖的水产新品种有109 个。其中,选育种47 种,杂交种32 种, 引进种30 种。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审定的新品种主要是选育种,而引进种的数量显著减少。这标志着经过多年的积累,水产育种的研究成果开始批量地显现出来。
《海洋与渔业》: 对于水产苗种业的发展,作为专家的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王清印:目前我国水产育种采用的技术路线,既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等经典育种技术, 也有多性状复合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的研发也已进入议事日程。可以预料,一个多技术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水产育种新时期已经来临。
当前,除了着力抓好水产育种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抓好育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抓好“产学研相结合”企业的带动与示范作用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抓好“三位一体”种业体系建设。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遗传育种中心+ 良种场+ 苗种场”的“三位一体、配套成龙”的水产种业技术体系,是在充分调研国际、国内水产种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这个体系中,遗传育种中心负责育种基础群体的收集、筛选, 新品种培育,家系建立,种质鉴定,性状分析,保种等基础性工作;培育的新品种转给良种场进行良种扩繁,为苗种场提供育苗亲体;苗种场负责培育苗种, 向养殖场提供养殖苗种或幼体。
以中国对虾种业体系的发展为例: 在国家一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培育出了“黄海1 号”、“黄海2 号”两个新品种, 基本建成了“遗传育种中心+ 良种场+ 苗种场”系统配套的中国对虾种业体系。相关成果已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多项科技奖励。目前,该体系每年可培育并提供5 万尾中国对虾亲虾。按每尾亲虾繁育10 万尾仔虾计, 可培育出50 亿尾仔虾用于养殖生产。2010 年以来,中国对虾新品种的养殖面积约30 万亩,“黄海系列”新品种在北方环渤海地区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达70% 以上,推广示范区内的盈利面从50% 提高到90% 以上。“中国对虾‘黄海1 号’技术集成与推广” 成果获2010 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
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