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陈诗一,男,汉族,1970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海安,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第十一届安徽省委候补委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3)、国家杰青(2015),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201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上海市领军人才(2012)。
1992年7月获南京农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5月获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后回国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5年1月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管学科、人才、科研工作副院长,2017年10月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2020年12月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同时担任新一届教育部高校财政学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韩基础科学联委会中方委员。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访学和研究工作。
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主编及《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评审专家。
教授课程包括当代中国经济、计量经济学等,主编出版《计量经济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和《绿色金融概论》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翻译出版教材多本。本科课程获得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和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荣获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复旦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
长期从事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以及应用计量经济研究,主持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发展智库研究。学术论文先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Journal of Econometrics、Energy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中英文期刊,出版专著编著7部,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近20项。先后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刘诗白经济学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政策专报多次获采纳批示,学术观点和访谈文章登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
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2年7月获南京农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5月获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其后回国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15年1月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管学科、人才、科研工作副院长.
2017年10月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
2020年12月-2023年交流担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访学和研究工作。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
2. 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联合组长。
3.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4. 复旦气候变化丁铎尔中心委员会委员。
5. 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固定研究员。
6.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届理事。
7. CSSCI匿名审稿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编辑以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The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s Review、Empirical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Journal、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等期刊论文以及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集团著作的匿名审稿人。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科基金的评审专家。
9. 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与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团队负责人。
10. 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
主讲课程:
计量经济学 本科生授课教材: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
研究生授课教材:格林《计量经济分析》第五版(中英文授课)
时间序列分析 本科生授课教材:恩德斯《应用计量时间序列分析》第二版
统计学 本科生授课教材:李洁明《统计学原理》第四版
微观经济学 研究生授课教材:瓦里安《微观经济分析》第三版和MWG
中国经济 国际硕士学位班学生(英文授课)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数理经济学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14名,研究生15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20多名。
教学成果: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
招生情况:
欢迎有志于从事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1. 风险管理与经济效率分析。
2.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
3. 经济计量与统计分析。
4. 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转型。
5. 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研究” ,2014。
2.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研究重大课题,“十三五”实现上海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重大举措研究,2014。
3. 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研究重大课题,“十三五”浦东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研究 ,2014。
4. 宝山区十三五规划研究重大课题,宝山“十三五”社会发展基本思路,2014。
5. 上海市发展改革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上海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涵和核心指标研究,2013。
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和区域结构改革研究,2012。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低碳转型的经济学传导机制及政策优化仿真研究,2011。
8.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动态评估指数体系构建研究,2011。
9.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研究,2009。
10. 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一般课题,节能减排、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可持续增长关系研究, 2009。
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碳排放影子价格度量及其对中国工业增长的影响,2009。
科研成果:
学术专著先后荣获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学术论文先后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软科学专业研究奖、《经济学季刊》年度最佳论文奖等。其他还荣获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次。学术观点和访谈文章登载于《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一财经日报》《东方早报》《新民周刊》等。政策报告被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等采用。
1. 2010.10 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
2. 2010.10《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第一作者,与张军教授合作)。
3. 2010.10《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第二作者,与张军教授合作)。
4. 2010.10《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独立作者)。
5.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荣获《经济学(季刊)》2010-2011年度最佳论文奖。
6. 2013年11月,以独立作者发表的论文《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被评为第四届(2013年度)中国软科学奖专业研究奖。
7. 依托复旦大学“卓学—卓识—卓越”人才工程的“卓识计划”资助,他领导建设了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带领极具科研实力和潜力的优秀青年研究团队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政策研究。
8. 他发挥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组长职能,依托复旦大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顶尖智库英国丁铎尔中心合作成立的复旦丁铎尔中心,带领复旦大学与此领域相关的一批研究人员进行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研究。
9.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他整合了一批专门从事沪港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
10. 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985”工程三期研究平台,他充分发挥了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凝聚了一批活跃的青年经济学者,从事着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
在Quantitative Finance、Journal of Forecasting、The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Computational Economic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Computational Statistics、Energy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国际SSCI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经济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被转载和引用。
出版专著:
出版了《计量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金融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三本教材以及《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等学术专著四部,主编《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复旦大学出版社)《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用市场政策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科学出版社)《多重冲击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复旦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四部,出版《金融计量:金融市场统计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等译著三部。
1. 陈诗一(专著),2010,《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0 月份。本书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批准号为10KJL004),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入选成果及其作者进行宣传推介和表彰奖励,并全额资助统一出版。
2. 陈诗一(译著),2010,《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沃尔夫冈-哈德勒、利奥波德-西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0月份。
3. 陈诗一(本科生教材),2010,《应用计量和统计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格致出版社联合出版,复旦大学经济学新视野本科教材系列之一。
4. 陈诗一(专著),2008,《非参数支持向量回归和分类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预测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份(280页)。
5.《多重冲击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陈诗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6.主编《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复旦大学出版社。
7.《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科学出版社。
8.《应对气候变化:用市场政策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科学出版社。
9.《金融计量:金融市场统计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
10.《计量经济学》,陈诗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11.《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12. 《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3.《绿色金融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14.《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The Estima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 Nonparametric Panel Approach,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2015, 46, 405-420
2. Recurren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a Nonlinear ARMA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to Forecasting Financial Returns,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2015, 30, 821-843
3.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issions, Reg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 35, 171-182
4. Dynamic Activity Analysis Model-based Win-Win Development Forecasting und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s in China,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2014, 29, 1543-1570
5. 'Gree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Energy Economics, 2014, 44, 89-98
6.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13, February (page 264)
7. What'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axation system reform on the carbon abate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Economic Systems, 2013, 37(3), 369-386
8.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Base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 17(4), 644-661
9. Energy consumption restricted productivity re-estimates and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in post-reform China, Energy Policy, 2013, 57: 52-60
10. The Abatement of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World Economy, 2011, 34(7): 1148-1167
11. 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1): 133-150
12. Modeling Default Risk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Quantitative Finance, 2011, 11(1): 135-154
13. Forecasting Volatility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GARCH Mode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10, 29(4): 406-433
14. Chen, Shiyi, Gary H. Jefferson, Jun Zhang, 2010, 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SSCI), accepted.
15. Chen, Shiyi, 2010, The Abatement of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World Economy (SSCI), forthcoming (special issue on Asia and World Economy edited by Yu, Eden Siu-hung).
14. Empirical Research on Fisc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 30(2): 21-34(本刊为《中国社会科学》海外版,季刊)
15. Engine or Drag: Ca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Dr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9, 4(4): 548-571
16. Chen, Shiyi, Kiho Jeong, 2009, Predicting Exchange Rates by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 Volume 20, Issue 2, June, pp 65-81.(本刊为韩国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刊)
代表性中文论文:
“教育财政如何影响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事实、机制与政策含义”,刘文杰、宋弘、陈诗一,《金融研究》,2022年,第9期,第93-110页。
“金融市场的隐含套利机制”,陈诗一,Michael T. Chng和刘清福,发表于《计量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21年,第222卷,第1期,B部分,第468-483页。
“经济周期视角下的中国财政支出乘数研究”,陈诗一和陈登科,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9年,第8卷,第111-207页。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政策初探——从临沂治污事件谈起 陈诗一; 谢振 中国环境管理 2015/8/25
2 政府扶持与新型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为例 周亚虹; 蒲余路; 陈诗一; 方芳 经济研究 2015/6/20
3 为什么要收紧“自由行” 陈诗一 新民周刊 2015/3/15
4 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及展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 陈诗一 东方早报 2014/6/10
5 中国能实现绿色工业吗?,收录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新模式》陈诗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
6 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13] ,陈诗一 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224页)
7 应对气候变化:用市场政策促进二氧化碳减排,陈诗一 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253页)
8 2050年全球八大经济体BAU情境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基于全球动态能源和环境GTAP-Dyn-E模型 刘宇; 陈诗一; 蔡松锋 世界经济文汇 2013/12/5
9 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经济的双赢发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陈诗一 第一财经日报 2013/11/7
10 中国应积极应对尽早加入谈判 陈诗一 复旦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所长 文汇报 2013/6/13
11 应当遵守税收中性原则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主任 陈诗一 东方早报 2013/6/4
12 入世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动态国际一体化研究 何光辉; 杨咸月; 陈诗一 经济研究 2012/10/20
13 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 陈诗一 经济研究 2012/8/20
14 多重冲击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份(473页)
15 边际减排成本与中国环境税改革 陈诗一 中国社会科学 2011/5/10
16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 陈诗一 经济学(季刊) 2011/4/15
17 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能源强度降低与二氧化碳减排:全国及上海的比较分析 陈诗一; 吴若沉 上海经济研究 2011/4/15
18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陈诗一 世界经济 2011/4/10
19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 陈诗一 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 2011/4/1
20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 张军; 陈诗一; Gary H.Jefferson 中国经济学 2011/3/31
21 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陈诗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份(267页)
22 中国二氧化碳强度波动性下降模式及其经济解释,陈诗一 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
23 结构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蓝皮书),陈诗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
24 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 财贸经济 2010/12/10
25 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 陈诗一 经济研究 2010/11/20
26 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1993-2006 张军; 陈诗一; 张熙 东岳论丛 2010/10/25
27 能源驱动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陈诗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26
28 工业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参数化和非参数化方法 陈诗一 世界经济 2010/8/10
29 “低碳转型”不会导致经济减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诗一 西安日报 2010/8/2
30 “低碳转型”会导致经济减速吗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陈诗一 解放日报 2010/7/26
31 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 陈诗一 经济研究 2010/3/20
32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 张军; 陈诗一; Gary H.Jefferson 经济研究 2009/7/20
33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英文) 陈诗一; 张军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5/15
34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诗一 经济研究 2009/4/20
35 德国公司违约概率预测及其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陈诗一 金融研究 2008/8/25
36 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 陈诗一; 阴之春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6/15
37 非参数支持向量回归和分类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预测中的应用,陈诗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份(280页)
38 非参数支持向量预测方法及蒙特卡罗仿真检验 陈诗一 世界经济文汇 2007/9/5
39 汇率预测:一个新的非参数支持向量回归方法 陈诗一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5/5
40 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 张军; 施少华; 陈诗一 经济学(季刊) 2003/10/15
41 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 张军; 施少华; 陈诗一 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1期(总第9期) 2003/10/1
42 增长特色、因素分析及今后发展的对策——对1980—2001年上海保险产业成长的比较分析 陈诗一; 陈梅 上海保险 2002/10/30
43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与国企改革 陈诗一; 陈梅 学海 2002/8/10
44 浅析中国的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陈诗一; 陈富强; 董鸿良 上海综合经济 2002/8/5
45 上海经济增长变动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1978-2001年 陈诗一 上海综合经济 2002/5/5
荣誉奖励:
先后荣获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首席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还获得了许多学术荣誉:如2018年荣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2年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2014年获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专著于2010年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论文三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2018、2022)。他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持人,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荣获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复旦大学第九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
1、2023年4月,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2、2019年11月17日,论文《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动态演化——纳入能源要素的新视角》获得第18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
3、2019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
4、2015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5、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6、2014年,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7、2014年,获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8、2013年,获中国软科学奖专业研究奖。
9、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 2012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6. 2012年,获刘诗白经济学奖。
7. 2012年,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8. 2011年,获《经济学季刊》年度最佳论文奖。
9. 2011年,入选复旦大学卓识人才。
10. 2011年,获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个人奖。
11.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2. 2010年,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
13.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第一作者,与张军教授合作)。
14.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第二作者,与张军教授合作)。
15.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独立作者)
16. 2009年,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
17. 200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18. 2006年,获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19. 2003-2006年,获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优秀外国留学生研究奖学金。
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0月25、26日在武汉举行,26日优秀成果奖揭晓,6位学者凭5部作品获奖。其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主任、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凭借专著《能源、环境和中国经济转型》(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成为荣获该奖项的首位“70后”学者。
陈诗一教授本次获奖英文专著《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于2013年由著名出版集团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在英、美、加同步正式出版。该书运用前沿分析技术和独特的中国投入产出数据,从能源和环境维度对中国各行业和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和预测,提出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工业革命、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数、节能减排红利、双赢发展等诸多新概念和新度量方法。该书不仅向国际学术界系统介绍了中国能源和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政府节能减排的种种努力,而且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政府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据悉,“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于2006年启动,每两年评选一次。前4届张培刚奖的获奖人包括:何炼成、林毅夫、史晋川、谭崇台、吴敬琏、刘遵义、蔡昉、姚洋、胡必亮、帕金斯(美)、李实、卢锋、张军、厉以宁、万广华、张曙光、徐滇庆、白重恩、沈坤荣等学者。
陈诗一教授个人简历
陈诗一,1970年2月生,江苏南通人。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和2006年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并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同时担任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联合组长、复旦发展研究院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教授曾在德国洪堡大学经济计量与统计研究所、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入选复旦大学卓识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陈诗一教授的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与发展、经济计量与统计分析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China Economic Review、The World Economy、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Forecasting、Computational Statistics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论著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刘诗白经济学奖、中国软科学奖节能减排专项奖、《经济学季刊》年度最佳论文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2014-10-29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诗一教授的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荣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
2012年12月8日上午,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饭店隆重举行。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卫兴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黄范章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赵人伟研究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教授,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林岗教授,西南财大原校长王裕国教授等90余位嘉宾,西南财大党委书记赵德武,校长张宗益,副校长刘灿、马骁、丁任重等出席了颁奖典礼。颁奖典礼由西南财大副校长马骁主持。
西南财大校长张宗益致辞欢迎莅临典礼的各位嘉宾,他指出,刘诗白经济学奖是由“刘诗白奖励基金评奖委员会”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同设立、面向全国评选的经济学奖项。设立刘诗白经济学奖的宗旨,一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支持和促进经济学重大理论创新,推动中国问题中国研究;二是向为繁荣中国经济学学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致敬;三是发挥西财在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
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评委会主任、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以刘诗白教授名义设立经济学奖,奖励为经济学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和个人,体现了对知识、对人才、对劳动的尊重,有利于弘扬为真理、为科学、为人民福祉而不懈进行经济理论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弘扬不为任何诱惑所动甘于坐冷板凳和实事求是的学风,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建设。逄教授介绍了评奖的程序和规则,并宣读了获奖成果及人员名单。获得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的五项成果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黄锟副教授的专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伍戈副研究员的论文《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1994-2008》、复旦大学陈诗一教授的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刘崇仪教授的专著《经济周期论》、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的论文《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刘诗白、王广谦、唐仁健、赵德武、卫兴华、林岗、张卓元、赵人伟、黄范章、庄宗明等颁奖嘉宾分别宣读了五项获奖成果的颁奖词,并为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获奖证书。获奖者代表沈坤荣教授发表了获奖感言。
教育部社科司杨光司长发表了重要讲话。杨司长高度评价了刘诗白经济学奖的设立,他指出刘诗白经济学奖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对于扶植优秀青年人才、推广优秀科研成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社科司诚挚地希望刘诗白经济学奖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多方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成果分类评价标准,为促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随后,大会举行了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研究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西财副校长丁任重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为“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言献策。
刘诗白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较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刘诗白教授在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产出了《现代财富论》等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众多研究成果。据悉,刘诗白经济学奖主要奖励国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对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并获得较好社会反响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奖项每两年评审一次,分设学术专著奖和学术论文奖,学术专著奖每项奖金3万元,学术论文奖每项奖金2万元。首届评奖委员会由卫兴华等27位著名经济学家组成,逄锦聚任评奖委员会主任,刘诗白任名誉主任,2012年3月启动申报工作,7月下旬完成评审工作。
来源:复旦大学 2012-12-20
“第四届中国软科学奖” 颁奖典礼于2013年11月6日在北京举行。复旦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主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诗一教授凭《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原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荣获专项研究奖。 中国软科学奖于2010年设立,每年面向社会征集评奖年度前三年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法律、管理、环保等领域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应用价值和政府政策参考价值的内部研究、对策研究成果。在征集结束后,由7人组成专业的评选委员会独立评审,投票决定获奖者。
软科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特点,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为社会实践和公共政策服务的特色。资源、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软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陈诗一教授的获奖论文正是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但是增长的成本也十分巨大,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能耗大国、碳排放大国,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雾霾如今正成为全球津津乐道的负面新闻。这样的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但在现实中执行这样的政策仍然十分困难,阻力巨大。因为这些能源和污染密集型的工业仍然是快速增加GDP、增加就业的主力,也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来源。从这个角度讲,节能减排在实际生产中执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陈教授的研究,就是想看看到底节能减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是什么样的,这需要基础研究,需要一个科学的量化分析,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也需要设定节能减排的不同路径和情景,需要对较长时期的影响趋势进行仿真预测,这样才能够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陈诗一教授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工业部门,因为工业仍然是中国主要的能耗部门和污染源,而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结束。陈教授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期间,工业平均而言贡献了全国40%左右的GDP,但是却消耗了全国68%的能源,排放出全国二氧化碳的83%。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是中国国情,因此,中国的节能减排重点仍然在工业生产领域。陈教授提出北京地区严重的雾霾,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所致,减排要对症下药才行。陈诗一教授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节能减排对工业增长的短期影响在所难免,但是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选择合理的节能减排路径能够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可以达到增长和减排的双赢发展。因此,不应该因为短期的增长受损而裹足不前,也没有必要不为自己赢得未来长期的双赢发展空间,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施行合理的、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很多研究认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被严重高估,中国相当一部分二氧化碳是为出口而排放。陈教授最新的研究使用中国42个部门的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度量发现,中国隐含碳排放并没有那么大,只占目前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的6.6%,所有这些证据都显示中国的节能减排还是要立足于自身,要苦练节能减排的内功。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改革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大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待所在。中国应该以国内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压力来倒逼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来倒逼中国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能够引领全球新一轮绿色技术革命,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世界经济格局中赢得话语权。
颁奖典礼最后还进行了获奖嘉宾、颁奖嘉宾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媒体互动活动。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2013-11-11
学术交流:
第6届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大会报告(2015.11)
第2届公共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主旨演讲(2015.10)
首届城市经济绿色发展论坛主旨演讲(2015.10)
第142期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理论创新双清论坛(2015.9)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席(2015.9)
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暨第49届科学报告会大会报告(2015.5)
中英城市转型领域双边研讨会(2015.1)
2014年
作为第2届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全球研究论坛大会共同主席主办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全球论坛(GRF-SPaC),应邀赴哥本哈根大学出席研究性大学国际联盟(IARU)主办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大会并作大会主旨演讲。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旨演讲(2014.10)
全球可持续性科学大会主旨演讲(2014.10)
上海论坛2014能源与环境分论坛共同主席(2014.5)
第3届环太平洋国际学术大会(2014.5)
亚洲可持续发展2014年大会(2014.4)
第4届中国软科学奖成果报告会主旨演讲(2014.4)
2013年
应邀赴荷兰参加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洲国家科研机构共同举办的“绿色经济与绿色增长”中欧(多边)学术研讨会。
第25届澳大利亚中国经济学会年会(2013.7)
亚洲可持续发展2013年大会(2013.6)
绿色经济与绿色增长中欧学术研讨会(2013.1)
2012年
代表复旦大学出席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在印度孟买举办的第四届能源和环境国际大会(2012.12)。
第8届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国际大会(SETA2012,2012.5)
2010.8.17~21
参加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10届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并报告入选学术论文“Structural Bonus,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2010.7.20~23
赴柏林参加德国洪堡大学二百周年校庆举办的“中国周“并报告论文 “Evaluate the Bank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a”。
2010.6.20~23
赴济州岛参加2010年度韩国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会议并报告论文“Identify the Industrial Patterns of Company Bankruptcy with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
2010.5.28~31
在复旦大学主办的2010上海论坛上报告论文“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和增长方式转变:两位数行业视角的分析”。
2010.5.26
在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论坛上报告论文“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和增长方式转变:两位数行业视角的分析”。
2010.2.9~10
论文“Forecasting Volatility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GARCH Model”在首尔国立大学举办的2010年韩国联合经济学大会上宣读。
2009.12.24
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的题为“从失衡走向平衡:中国与世界”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温室气体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2009.12.13~17
赴香港城市大学参加纪念APEC成立20周年暨全球金融危机1周年之第3届全中国经济(All China Economics, ACE)国际会议并报告研究论文“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e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Chin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2009.8
在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联合主办的第3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主题为制度与经济发展)上报告了两篇论文:“基于能耗和碳排放的改革后中国工业化与生产率变化”和“结构红利与中国工业增长”。
2009.6
在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2009年春季学期高级经济学系列讲座第十五讲报告论文“要素重置和结构改革如何影响改革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
2009.5
在复旦大学主办的2009上海论坛上报告与张军教授合作的论文“结构红利、生产率改变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
2008.10
参加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亚太中心联合举办的投资、技术外溢和东亚FTA进程国际研讨会并点评香港城市大学Li Kui-Wai教授报告的论文。
2008.10
在由《世界经济》和《世界经济文汇》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学术研讨会上报告论文“高能耗、高碳排放驱动了中国工业的高增长吗?”。
2008.7~9
在芬兰赫尔辛基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研究院(UNU-WIDER)三个月驻所研究期间报告与Amelia U. Santos-Paulino合作的研究成果“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制约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与生产率进步”。
2008.6
赴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参加气候变化计量经济学论坛并发表论文 “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ion Emission and Sustainable Growth after Reform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 Updat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2008.1
在由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改革2007:公共政策的变革”学术研讨会上报告论文“能源困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政策选择与调整”。
2007.11
参加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技术与创新体制比较及其对地区发展影响”国际研讨会。
2007.9
在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主题为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上报告论文“The Research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 of China Local Governments after the Reform in China: 1978-2005”。
2007.8
赴葡萄牙里斯本参加国际统计学协会(ISI)第56届年会,在“Advances in Semi-parametr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分会场报告入选学术论文“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GARCH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2007.8
报告在德国洪堡大学应用统计与经济中心(CASE)驻所研究两个月期间与Wolfgang K. H?rdle的合作研究成果“Identify the Industrial Patterns of Company Bankruptcy with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
2006.12
赴日本长琦大学参加第2届中日韩金融与会计现状与发展研究学术会议,报告论文“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GARCH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China Case”。
2006.11
赴韩国参加国立庆北大学举办的“2006 KNU Financial Econometrics Conference”并报告论文“Calculation of default probabilities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2006.8
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基金资助,赴洪堡大学统计与计量研究所进行两个月访问研究,并与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Wolfgang H?rdle教授以及伦敦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访问学者Rouslan Moro合作完成了论文“Estimation of default probabilities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并在洪堡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的每周学术论坛上宣读和讨论。
2006.7
赴清华大学参加第14届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远东分会并报告入选学术论文“Recurren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a Nonlinear ARMA Model with Applications to Forecasting Financial Returns”(No. online304)。
2006.6
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参加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类)学术联谊会议并报告与张军教授合作的论文《财政分权改善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吗?-来自1978~2004中国省级的证据》。
2005.10
在韩国庆北国立大学举办的“2005 KNU Financial Econometrics Conference”上报告论文“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GARCH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casting Volat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2005.4
在韩国数据和信息科学协会(KDISS)2005年年会上报告论文“Forecasting Exchange Rates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Nonlinear ARI Model”。
2015年4月25日,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诗一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研究》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了开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家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陈迎副主任,上海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陈建民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杨新主任、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王伯光副所长、暨南大学经济学系王兵主任、复旦大学资源环境领域资深专家戴星翼教授、王桂新教授、张梓太教授、朱春奎教授、严法善教授、吴力波教授、包存宽教授等,以及来自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40多位专家专家参与研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于24日晚亲切会见了到沪的秦大河院士一行,对秦院士莅临指导重大项目研究表示欢迎,并预祝开题会圆满召开。
开题会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沪港联合发展研究所联席主任陈诗一教授担任主持。首先,陈立民教授、李安方教授和石磊教授分别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哲社办和课题依托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致辞,对课题的顺利开展抱以殷切期望。陈立民教授强调了这一跨学科项目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李安方教授希望课题要成果与人才并重,并尽快展开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宣传推介的方法;作为课题依托单位的代表,石磊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希望课题能够涉及机制构建、制度安排等问题,真正为国家献计献策。
随后,秦大河院士就气候变化、雾霾治理、环境保护和未来地球计划做了主旨演讲。秦院士指出,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排放,减轻雾霾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秦院士简要回顾和总结了对IPCC到目前为止的主要工作,并以三句话浓缩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果:(1)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2)人类对气候的干扰越高,风险越高,很多影响是不可逆的;(3)采取措施的话,还是可以建立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秦院士特别指出,气候变化与雾霾污染是环境变化的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我们需要把自然科学、经济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执行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缓雾霾污染。
接下来,与会专家们听取了陈诗一教授的开题工作报告。在对课题的立项依据进行了介绍之后,陈诗一教授分别对总课题概况、子课题分工安排、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了介绍。整个课题拟对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雾霾形成机制以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寻找分析雾霾治理与经济转型的经济理论机制;并分别从促进雾霾治理与经济转型的两个重点方向入手来展开对中国不同地区雾霾治理与经济转型的实证研究,从能效提高和结构调整这两个角度来分析雾霾治理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共生关系和共赢之道;同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促进我国雾霾治理与经济转型的有效经济和环境政策。
以上述目标为导向,总课题从六个具体方面展开,由此形成六个环环相扣的子课题。子课题一,是关于《雾霾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杨新教授和暨南大学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王伯光副所长担任负责人;由暨南大学经济系系主任王兵教授负责的子课题二探讨《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的经济理论》;子课题三和四均为应用研究,分别是由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教授负责的《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的实证研究》和由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教授负责的《雾霾治理与经济转型的实践导向型新兴考核指标研究》;最后两个子课题是基于上述研究的政策分析,分别是由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吴力波教授负责的《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以及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潘家华所长负责的《促进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和环境政策研究》等。
陈诗一教授汇报后,与会专家就整个课题的框架思路以及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并针对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陈迎研究员认为以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经济理论作为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值得赞赏的,雾霾治理,不能从个别城市的视角出发完全“环境至上”,还是应该从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杨新教授认为课题首先要做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对接,特别是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对接,应结合不同区域气象条件多样的特点,进一步考察在扩散条件、气象条件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安排。陈建民教授认为,这个课题最大的亮点在于评估雾霾的经济影响程度,同时指出,这个项目将来不论是提供发展模式,还是理论公式,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依旧是如何给政府提供一个一眼就能看懂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政策方向。张梓太教授提出本项目研究的重点要落实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雾霾之间机理研究上,并以此为支撑找出“具体的运行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合理路径。严法善教授指出,从理论角度提出来的政策建议如何才能更有现实操作性,如何才能避免对经济发展伤筋动骨的影响。王桂新教授建议将研究区域从全国缩小到具有代表意义的长三角。另外,研究成员要有所调整,由于经费问题有些人员必须是友情参与。朱春奎教授强调要结合当下课题研究亟待完成的阶段性任务,根据经费、人员配置等具体情况适当地缩小课题的研究范围、调整子课题设立和参与人员,修订课题的周期成果、最终成果。
王伯光教授认为大气污染问题很复杂,研究表明PM10与PM2.5的形成机理不同,针对不同城市而言,颗粒物不同,形成原因与机制各异,相应的环境污染应对措施就不一样。包存宽教授指出,要改变以往污染治理片面强调单一污染物的状况,以雾霾作为切入点,整合相关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戴星翼教授认为从根本上治理雾霾的途径有三。一是推进能源升级,比如石油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二是推进结构转型,这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三是全力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吴力波教授认为要紧抓这个项目本身的跨学科性质,相对于其他项目而言,雾霾治理的理论、实证研究的跨学科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她希望可以将环境系做的空气质量模型,特别是大气传输这块,与关于能源方面的模型结合起来。王兵教授认为雾霾治理是系统工程,治理主要采取能源升级、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等几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对这几种解决方案进行排序,提出优先采用的方案。最后秦大河院士针对各位专家的建议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建议首席专家将这些意见集成起来,对课题研究内容进一步聚焦,对课题组成员适当进行调整,研究成果应重在具有显示度的政策报告,不能太长,不要搞复杂模型,要让决策者看懂想用。最后秦大河院士表示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报以希望,建议社会科学题目和自然科学题目要互相靠拢,如果能把两支队伍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更多东西产生。下午,部分课题组成员根据上午专家组的建议,对总课题的研究思路、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团队构成、课题研究展开的机制和时间节点、各团队和各成员分工、成果形式和要求以及经费的资助分配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林尚立副校长和文科科研处陈玉刚处长也对本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期望。文科科研处葛宏波副处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主任张怡副处长、肖卫民老师、左昌柱老师也参加了本项目的开题研讨会。
来源:复旦大学 2015-05-04
——记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诗一
陈诗一是标准的七零后,他没有六十年代人那么凄苦和煽情,也没有八十年代人那么自我和孤独,但能读懂上一辈的坚忍与智慧,也能融合新生代的激情和创造。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儒雅谦和、谈吐睿智,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应用计量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等,已在国内外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被转载和引用。
很多复旦老师了解他,是因为他求学于此,奋勉务实,工作于此,积极进取;
很多复旦学子记住他,是因为他畅述专题,精辟独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更多的人知道他,是因为他以很多奖项,在中国当代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难忘恩师
从踏足经济学研究领域开始,陈诗一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攀越科研高峰的路途,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脚印。在这样一条令人艳羡的成长轨迹背后,其实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但陈诗一总是说自己很幸运,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因为他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包括带他步入经济学殿堂的,他的硕士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军教授,他的博士生导师、韩国计量经济学家Jeong教授,以及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H?rdle教授。
谈起自己的三位恩师,陈诗一满怀敬佩与感激:“在张老师的当代中国经济课堂里,我开始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和中国经济研究;在两周一次的seminar里,我开始认知经济增长理论和让人着迷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些启迪了我对经济学精神的理解和对科学研究态度的认知。”
在张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陈诗一初步建立起了马克思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各流派的比较体系,让他有了不进一步探究其奥秘不能够罢手的冲动。硕士毕业后,张军教授将陈诗一推荐给了韩国计量经济学家Jeong教授。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相对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为了跟随Jeong教授学好这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陈诗一做出了远赴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在他严苛的训练下,陈诗一逐步构造起了经济学量化分析的数理方法论体系,而且成为该校经济学科有史以来用最短时间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之后,Jeong教授又把陈诗一推荐给了与他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H?rdle教授。
“H?rdle教授是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创始人,他199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用非参数回归》是欧美经济学博士必读的教材,在他那里,我又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非参数和半参数计量经济学。”与H?rdle教授的合作让陈诗一感悟着顶尖的国际学术研究之道。他们的合作已有多篇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三位导师严格的要求培养了陈诗一严谨的科研能力与思维,而导师们的人格魅力与修为更是深深影响着陈诗一的思想和人生态度。“我从中体味到的是传承的厚重力量,这让我发奋更让我不敢懈怠,如果能够取得一点点成绩我首先要归功于他们,而且我至今还在和三位导师的继续合作中不断吸取这种养分!”
把脉中国经济发展
有人曾经这样定义经济学家:他们虽然不是手握权柄的强者,却是一群掌握经济规律的、影响强者的智者,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陈诗一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如此,它虽不直接产生生产效益,却同样影响着国计民生。
“我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相对比较宽泛,我对与中国经济相关的问题十分敏感,尤其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经济规律的量化分析更是情有独钟。”具体研究问题上,陈诗一主要从资源要素配置和减排、从效率分析和生产率评估等视角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应用问题进行解释和预测,对各种政策情景进行仿真和模拟,从而为企业和政府有效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对于现有研究,陈诗一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数据和政策仿真几方面。理论研究方面,他找到了一个能够合理分析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经济理论框架,能够用来度量经济增长中的效率和质量。这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模型系统,其最大特色是能够区分好坏产出,即能够把环境污染等各种非期望的产出纳入模型,识别其负外部性特征,并和GDP等期望的产出区别开来;该理论的另一特色是能够考虑各种重要的资源要素,比如资本、劳动、能源、土地、技术、服务等。该模型系统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充分结合,因此对计量统计方法、计算技术和软件编程的要求很高。除此之外,陈诗一还花了很多功夫对基础数据进行开发,并利用所开发的模型系统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情景和前景进行仿真预测和咨政研究。
陈诗一的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对此有详细论述,该书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0),并荣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2012)。他这样介绍:“我根据研究结果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和思路。比如,通过边际减排成本来模拟碳税税率并建议征收差别碳税、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提出中国实现绿色工业革命的观点、构建内生动态指数来评估我国各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进程、开发参数和非参数技术来度量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等。”
在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的论文《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中,他运用该理论模型对全国各省市的财政绩效进行评估,这是国内较早量化分析各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一篇权威文献。体现其基础数据开发成果的论文《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则荣获《经济学(季刊)》2010-2011年度最佳论文奖。该数据库的构建花了他两年左右时间,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关于中国工业近40个两位数行业横跨1978-2010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
2013年11月,陈诗一以独立作者发表的论文《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被评为第四届(2013年度)中国软科学奖专业研究奖。他在获奖感言中如是说:“我们的研究,就是想看看到底节能减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是什么样的,这需要基础的研究,需要一个科学的量化分析,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也需要设定节能减排的不同的路径。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能源实际消耗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理论模型,根据中国的增长需求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条件设计了多种不同的节能减排情景,对到2049年这未来40年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动态仿真预测。”
作为首席专家,陈诗一还先后承担起了多项国家级经济研究课题,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过专家观点。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学生眼中,陈诗一就像一片叶子,为了花的绽放和果实的成熟,他愿献出自己的绿,甚至“零落成泥碾作尘”。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诗一始终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不仅将国外前沿的知识与领先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也将导师培养自己的方法传递给了他所要培养的学生。
课堂上,陈诗一使用北美课堂标准英文教材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含硕博连读生)教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生教材为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研究生授课教材为格林所著《计量经济分析》,并用全英文给EMA外国硕士留学生教授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课程。他还参与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学和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迄今,他已培养数理经济学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14名,研究生15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20多名。
“每个星期我都会给复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上课,从我回来到现在。给博士生开设高级计量经济学,边给他们上课,边进行学术培养。每个星期我还会为研究生开设讨论课,大家在一起读学术论文,讲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题,我会引导他们进行问题导向性的研究。最近,我就安排了一个研究小组做上海自贸区的专题性研究。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位论文或是感兴趣的课题来一起参与讨论,这里既有技术方法的培训,也有动手能力和经济思维方式的锻炼。”正是这种引导性的教育方式,让陈诗一的学生们充分调动了自身兴趣,激发了研究潜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相关科研团队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依托以下平台,陈诗一积极带领团队进行协作和展开研究。依托复旦大学“卓学—卓识—卓越”人才工程的“卓识计划”资助,他领导建设了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带领极具科研实力和潜力的优秀青年研究团队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政策研究;他发挥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组长职能,依托复旦大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顶尖智库英国丁铎尔中心合作成立的复旦丁铎尔中心,带领复旦大学与此领域相关的一批研究人员进行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研究;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他整合了一批专门从事沪港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985”工程三期研究平台,他充分发挥了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凝聚了一批活跃的青年经济学者,从事着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
尽管陈诗一带领着几个团队的活动,但是研究都始终紧扣着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且研究成员多有交叉,最后形成的将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专业研究团队。
科研教学之外,陈诗一对国内外学术活动也倾注了满腔热情,在众多学术会议上,他的身影经常出现:曾在第8届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世界大会(SETA2012)、第10届世界经济学大会(ESWC2010)等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上报告入选论文。2012年代表复旦大学出席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在印度孟买举办的第四届能源和环境国际大会。2013年应邀赴荷兰参加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洲国家科研机构共同举办的“绿色经济与绿色增长”中欧(多边)学术研讨会。在今年的议程上,他还将作为共同主席主办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全球论坛(GRF-SPaC),应邀赴哥本哈根大学出席研究性大学国际联盟(IARU)主办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大会并作大会主旨演讲……在这些重大学术会议上,陈诗一代表了中国奋战在经济研究领域的科研人,也作为中国经济学界水平与实力的代表在世界舞台上发声。“现代经济学本土化,中国经济研究国际化,这是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的历史使命”他说。
采访将毕,我们称赞陈诗一事业成功、桃李满天,他谦虚地回应说:“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只是普通一员,跟很多学者相比还有欠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我。”正是这样淡泊的自我定位,让他在多年的科研、教学工作中攻关不辍,创造了不平凡的社会价值。正是无数自己眼中的普通一分子,才汇聚成当今时代的洪流。
专家简介:
陈诗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德国洪堡大学和联合国大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同时任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组长、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复旦气候变化丁铎尔中心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届理事以及CSSCI收录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编辑。入选复旦大学卓识人才培养计划(2011)、上海市领军人才(2012)、上海市浦江人才(2007)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1期
“钱学森之问”与“老院长之问”——访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诗一
2021-09-23
“我们安徽大学申报‘双一流’高校时,没有选择比较优势大、相对容易出成绩的文科专业,而是下决心做难事,瞄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这需要非常大的魄力。”在刚刚布置完成的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果展上,陈诗一花了40多分钟,向记者仔细讲解着每一块展板上的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列表和数字。
从如此详细的介绍中,很难让人看出陈诗一刚来这所学校不久。2020年12月31日,安徽大学网站公布,陈诗一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此前,他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至今,他仍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这一跨省任职也被看作近期安徽高校与在沪高校间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案例。当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曾预测,“以后我们跟安大的关系会更紧密”。
这是上个学期的事。这个学期刚开学,案例的主人公早已回归到工作日在合肥、周末回上海的双城生活状态。在合肥,陈诗一形容他的行动轨迹是“两点一线”,也就是白天在学校,晚上回3公里外的教师公寓,还是在校园内。
他的工作也因此分成两部分。白天,陈诗一在学校处理相关行政事务,刚上任时,他分管学校发展规划处和研究生院工作,最近又接手人事人才工作;晚上回教师公寓后,陈诗一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还在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研究”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双重的工作压力一举解决了他长期的失眠问题。“太累了,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陈诗一说。今年51岁的他的头发白了大半,脸色略显憔悴。
在安徽大学9个月的全职工作,已经在陈诗一身上留下了一些印记。比如他已经习惯用“我们”来指代安徽大学;作为一名文科出身的管理者,他能流利地介绍“磁斯格明子存储材料”和“拉普拉斯模拟计算机”,因为这些都与安徽大学的研究成果有关。此外,他还很熟悉上海与合肥之间的高铁时刻表。
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身份转变,也使得这位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经济学家,深度嵌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从微观层面上细细观察长三角高校管理的深层肌理,为长三角人才交流把脉,寻找其症结所在。
不看比较优势
我们站在安徽大学教学楼8楼的会议室窗口,俯瞰四周,校园内的琵琶湖、校外的翡翠湖依次铺开,连接隔壁合肥工业大学的“鹊桥”尽收眼底。这里是安徽大学的主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因大学整体轮廓如古代的打击乐器磬,得名“磬苑校区”。8楼的会议室窗口,则被陈诗一认定是眺望安大的最佳点位。
在来安徽大学工作之前,出生在江苏、工作在上海的陈诗一与安大的交集几乎是零。他曾多次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路过安徽大学老校区门口若干次,但从未进过安大校门。
不过,现在陈诗一能说出流传在安徽各高校之间的一句顺口溜:“学在科大、吃在工大、爱在安大。”与中科大、合工大侧重理工科不同,安徽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省属大学,学科设置齐全,且人文社科实力强劲。
“如果我们当初一流学科选文科,比如徽学,这个成绩不是响当当的吗?”收回眺望的目光,陈诗一坐在会议室的办公桌前,提出这样一种假设。
事实上,这种假设在安大时常被提及。2017年,国家“双一流”名单公布,安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高校建设行列,安大自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由于基础相对较弱,在紧接着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绩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
反观安大的文科,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大古文字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安大也入选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首批成员单位;安大的法学、经济学、英文、哲学都是传统强势学科。
陈诗一用“比较优势”这个经济学术语来形容安大强大的文科,对当时的安大来说,发展文科投入小、短期内可以看到的收益大。
但紧接着,陈诗一又掰着手指列举合肥这些年重点打造的“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布局,分别代表芯片、平板显示、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成电路、智能家居等消费终端产品、生物医药和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产业,概括了合肥这些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念。这些产业的兴盛发展,也让合肥这座城市有了“黑马”“霸都”的称号。
这正是安徽大学当时选择“双一流”学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017年,安徽大学没有选择相对容易出成绩的文科专业作为“双一流”学科,而是下决心做难事,瞄准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安徽合肥的发展方向,发展“新工科”。
这些年,安徽大学获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7个“新工科”专业,这些重点发展的学科恰好契合了合肥产业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新工科”的建设提升了安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产业创新的能力。
在陈诗一眼中,现在的安徽大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主干学科集成电路、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的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2020年公布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安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30%,相较2017年的排名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8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在全国地方高校赛道中并列第一。一流学科的建设也推动了安大整体水平的根本提升,文理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安大文科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过去六年排名全国第38位,今年则进步到全国并列第26名。
进人制度过于硬了
赴任安徽后,陈诗一经常被人问及觉得复旦大学和安徽大学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个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复旦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安徽大学是安徽省属高校。“在复旦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事情,在安大不尽然。”陈诗一说。
前不久,陈诗一开始负责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刚接手,安大某学院老院长就给他发来一条短信。
说是短信,却有1300多字。在记者面前,陈诗一打开手机,找到短信,一边念,一边往下滑,足足念了5分钟多。“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我们的人才队伍目前仍在东拼西凑”“难道人才太多了?!”感叹号夹着问号,字里行间,可以读出这位老院长的一腔热血,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和无奈。
老院长的诉求只有一个,要为学院引进一个对学科很重要的人,但是这个人的学科影响力又不能完全体现在可见的研究成果上,因此,学校人才办也感到很委屈。陈诗一拍了下桌子,自问自答:“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学校进人制度过于硬了,反而让作为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主体的学院丧失了弹性。”
在学校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陈诗一将这条短信展示给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前有‘钱学森之问’,现在有我们‘安大老院长之问’”。
在安大,学院引进人才需要上报给学校,学校审批通过后,还要再上报给省里,层层审批。另外,学院财政上“余粮”不多,引人费用主要靠学校支出。但在复旦,学院在人才引进上基本可以“直接拍板”,只要人才引得好,在学校里基本上是一路绿灯通过。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担任管理岗位工作6年多,陈诗一曾具体负责引入了30多位海内外高端人才。复旦大学已经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多年,学校根据院系的规划和发展情况进行资源配置,由院系自主调配资源。可以说,在人才引进上,校院权责分明,学院在引进人才上有很大的话语权,原来由学校行政部门决定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限,很多都下放给院系等基层办学单位。
“院长专家多有创造力啊,为什么不把院长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陈诗一这样反问。他认为,学校的工作应该是制定好的制度,以人事部门为例,需要制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的制度,这些制度需要相互兼容,常规的工作交给学科和学院去做。
目前安大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改革。
政府与市场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些,类似的问题并不仅限于学校与学院之间。
去年,安徽省教育厅官网发布的《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9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曾引发关注。这份答复函中承认,安徽省属本科高校生人均拨款标准已8年未提高、学费标准20年未调整,全部由学校自行统筹经费消化增量支出,经费短缺已成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安徽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秘密。因为经费有限,有大学18个年轻教师挤在一个办公室,还有很多老师没有办公桌。记者了解到,受制于省内统一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人员岗位编制上限,造成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或无法引进的情况也不少见,院校的运行周转也因此受到影响。
“这其实类似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陈诗一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两者边界,政府应侧重于宏观管理调控、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诚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而市场主体就依照这一规则,高效配置资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继续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一些。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一阵新的春风已经吹来。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的通知》,下一步安徽将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评价机制、人员管理、薪酬分配、经费投入等制度性难题,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
据陈诗一透露,目前,安大和复旦正在洽谈校际合作,复旦拥有优势的文理医科,新工科和智库这几年也发展迅猛,再加上与中科大、南大、人大等高校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发展,更将促进安大“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
历史上,安徽大学与复旦大学有过多次交集。1952年9月,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师5人、学生2人迁入安徽大学,同时,安徽大学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1958年,安徽大学在合肥重建时,复旦大学数学、物理、生物、外语4个系和体育教学部部分教师援建安徽大学,他们中有教授、讲师,还有15位刚毕业的数学系学生。
只是,现在这样的逆向流动还不多见。“长三角人才交流还需要制度创新,体现共享精神,这也是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是一体化发展的内涵所在。”陈诗一说,“重要的是人才们来了,就会产生集聚效应,催生创新之城。”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