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李春义,男,1959年生,河北唐山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研究员,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种动物干细胞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1982年,河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本科,学士。
1982-198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硕士。
1993-1997年,新西兰Otago大学医学院,博士。
1985-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1-1993年,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Invermay农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7-2002年,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Invermay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2010年,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Invermay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2010-2013年,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Invermay农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项目主持人。
2013-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兼职:
资料更新中……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研究生19名(含海外研究生),其中博士生6名。
研究方向:
1. 分子生物学及活性因子鉴别。
2. 细胞生物学及离体模型建立。
3. 系统生物学及活体模型建立。
4. 发育生物学及器官形态发生。
5. 细胞免疫学及组织相容研究。
研究历程:
1982—1984:性激素与鹿茸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
1985—1987:鹿茸生长发育机制研究
1988—1990:诱导母鹿生茸及公鹿再次生茸研究
1991—1993:鹿茸干细胞及鹿茸组织发生的研究
1994—1997:通过感染鹿茸干细胞生产转基因鹿茸的研究
1998—2001: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寻找鹿茸独特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2002—至今:从事以鹿茸为模型的干细胞与哺乳动物器官再生、鹿茸生物学及其基因工程研究。
研究亮点:
1. 建立鹿茸生物反应器的研究;2. 鹿茸再生机制研究;3. 鹿茸再生相关小分子物质的研究;4. 鹿茸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的研究;5. 母鹿生茸和公鹿再生二次茸。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现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973前期专项、一项863课题、并参加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和吉林省重点项目3项,在研项目经费达220万元。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实现了母鹿生茸(自然情况下只有公鹿生茸)和公鹿一年再生二次茸(自然情况下,只生一次),这两项成果不但从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纯收益超亿元)。获得了1990年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
2. 不但首次提出,而且用实验证明了鹿茸的完全再生是基于干细胞的过程,分离所得的鹿茸再生干细胞可诱发异位生茸。这个结果发表后,瞬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反响。为此,2003年World Research Promotion Council 授予了李春义“杰出科学家奖”。
3. 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鹿茸再生的研究成果,用一个个优异成果为生物医学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学参考依据,其在鹿茸再生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拉动人类肢体再生研究的新时代马车。由于成果卓著,被评为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2002年、2005年先后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 带领的小组经多年研究,成功发现并分离出了“鹿茸发生和再生干细胞”。活体移植鹿茸干细胞成功诱导了鹿前额老鼠头上长出异位鹿茸,这一探索性发现。为人类器官再生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打开了创新性思路。
出版专著:
1. 《鹿茸》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8。李春义、赵世臻、王文英
2. 《实用鹿茸加工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王贵成、于文林、李春义
3. 《中国药用动物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李军德(主编)、李春义和另外4人(副主编)
4. 《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典》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李军德、黄璐琦、李春义(主编)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Li Chunyi, Haiping Zhao, Zhen Liu and Chris McMahon (2014) Deer antler – A novel model for studying organ regeneration in mammals.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56:111–122.
2. Hengxing Ba, Fuhe Yang, Xiumei Xing, and Chunyi Li (2013)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y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subspecies based on the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DNA sequence using an extended sample set. Mitochondrial DNA. ISSN: 1940-1736 (print), 1940-1744 (electronic).
3. Chunyi Li, Allan Pearson, and Chris McMahon (2013) Morphogenetic Mechanisms in the Cyclic Regeneration of Hair Follicles and Deer Antlers from Stem Cell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643601. doi: 10.1155/2013/643601. Epub 2013 Dec 7.
4. Hongmei Sun, Fuhe Yang, Wenhui Chu, Haiping Zhao, Chris McMahon, Chunyi Li (2013) Lentiviral-Mediated RNAi Knockdown of Cbfa1 Gene Inhibits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of Antler Stem Cells in Micromass Culture. PLoS ONE 7(10): e4736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7367.
5. Chunyi Li (2013) Histogenetic aspects of deer antler development. Front Biosci (Elite Ed). 5:479-89.
6. Chunyi Li (2012) Deer antler regeneration: a stem cell-based epimorphic process. Birth Defects Res C Embryo Today. 96(1):51-62
7. Chunyi Li, Anne Harper, Jonathan Puddick, Wenying Wang and Chris McMahon (2012) Proteomes and Signalling Pathways of Antler Stem Cells. PLoS ONE. 7(1): e30026. doi:10.1371/journal.pone.0030026
8. Chunyi Li, Jimmy Suttie (2012) Morphogenetic aspects of deer antler development.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E4, 1836-1842.
9. Chunyi Li, Fuhe Yang and Jimmy Suttie (2011)Stem cells, stem cell niche and antler development.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51:267-276.
10. Li Chunyi (2010)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Neogenesis and Regeneration of Postnatal Mammalian Skin: Deer Antler Velv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Frontiers. 16 (11/12): 89-99.
11. Li Chunyi, Fuhe Yang, Stephen Haines, Haiping Zhao, Wenying Wang, Xiumei Xing, Hongmei Sun, Wenhui Chu, Xiaoping Lu, Linling Liu, Chris McMahon (2010) Stem cells responsible for deer antler regeneration are unable to recapitulate the process of first antler development---Revealed through intradermal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transplantation. J Exp Zool B Mol Dev Evol. 314:1-19.
12. Gao Xiuhua, Fuhe Yang, Haiping Zhao, Wenying Wang, Chunyi Li (2010) Antler transformation is advanced by inversion of antlerogenic periosteum implants in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at. Rec. 239:1787-1796.
13. Li Chunyi, Gao X, Yang F, et al. (2009). Development of a nude mouse model for the study of antlerogenesis - mechanism of tissue interactions and ossification pathway. J Exp Zool B Mol Dev Evol. 312(2):118-35.
14. Li Chunyi, Fuhe Yang, Sheppard Allan (2009) Adult stem cells and mammalian epimorphic regeneration---Insights from studying annual renewal of deer antlers. Current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4:237-251.
15. Kierdorf U, Li Chunyi, Price JS (2009). Improbable appendages: Deer antler renewal as a unique case of mammalian regeneration. Seminars in cell &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4):535-542.
16. Li Chunyi, Fuhe Yang, Xiumei Xing, Xiuhua Gao, Xuming Deng, Colin Mackintosh, and James M Suttie (2008). Role of heterotypic tissue interactions in deer pedicle and first antler formation---Revealed via a membrane insertion approach. J Exp Zool B Mol Dev Evol. 310B:267-277.
17. Li Chunyi, Fuhe Yang, Guangyu Li, Xiuhua Gao, Xiumei Xing Haijun Wei, Xuming Deng, and Dawn Clark (2007) Antler regeneration: A dependent process of stem tissue primed via interaction with its enveloping sk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307A:95–105.
18. Chunyi Li, Colin G. Mackintosh, Shirley K. Martin and Dawn E. Clark (2007) Identification of key tissue type for antler regeneration through pedicleperiosteum deletion.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328:65–75.
19.Chunyi Li, A. J. Harris and J. M. Suttie (2001) Tissue interactions and antlerogenesis: New findings revealed by a xenograft approa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290:18-30.
20.Chunyi Li and J. M. Suttie (2001) Deer antler generation : A process from permanent to deciduou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Antler Science and Product Technology” Eds J. Sim and H. Sunwoo. Banff, Canada, pp15-31.
21.Chunyi Li and J. M. Suttie (2001) Deer Antlerogenic Periosterm: A Piece of Postnatally Retained Embryonic Tissue? Anatomy and Embryology. 204:375-385。
22. Chunyi Li, W.Wang, T. Manley and J. M. Suttie (2001) No direct mitogenic effect of testosterone on antlerogenic cells was detetected in vitro.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124:75-81。
23. Chunyi Li and J. M. Suttie (2000), Histological studies of pedicle skin form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to antler velvet i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The Anatomical Record. 266. 62-71.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乳腺发育的研究进展 安培培; 郭倩倩;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5-09-20
2 鹿茸再生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王权威; 董振; 王桂武; 杨福合; 刘慧; 李春义 生物技术通报 2015-08-26
3 以鹿茸为模型探索软骨组织发生 优先出版 路晓; 孙红梅; 张伟; 李春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08-19 09:12
4 鹿生茸区骨膜不同部位生茸潜力的研究进展 邵帅; 郭倩倩; 齐晓妍;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5-06-15
5 鹿作为生物医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孙红梅; 金美伶; 路晓;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5-06-15
6 鹿茸干细胞MSA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 优先出版 杨春; 刘振; 路晓; 李春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20 11:01
7 Thymosin beta 10在不同模式动物或器官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张伟; 褚文辉; 路晓; 董振; 李春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3-25
8 梅花鹿鹿茸再生干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条件优化 董振; 王权威; 刘振; 李春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3-25
9 器官形态发生探索Ⅰ:生物电与形态发生 优先出版 赵海平; 刘振; 陈广信; 李春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3-20 19:54
10 器官形态发生探索Ⅱ:独特的哺乳动物模型鹿茸 优先出版 赵海平; 褚文辉; 陈广信; 李春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3-20 20:00
11 春义鹿茸研究组简介 李春义; 赵海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3-20
12 鹿茸成骨过程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张伟; 褚文辉; 李春义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3-15
13 草原红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效应分析 杨春; 刘振;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4-11-20
14 IGF1与睾酮激素对鹿角柄发生影响的研究 王欣; 李光玉; 李春义 2011中国鹿业进展 2011-09-15
15 Notch信号通路在体外培养的鹿茸干细胞中的表达 耿涛; 杨福合; 邢秀梅; 李春义 2010中国鹿业进展 2010-08-28
16 梅花鹿生茸区骨膜干细胞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 鲁晓萍; 赵海平; 杨福合; 秀梅; 李春义 2010中国鹿业进展 2010-08-28
17 梅花鹿Col X基因的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褚文辉; 赵海平; 杨福合; 邢秀梅; 李春义 2010中国鹿业进展 2010-08-28
18 鹿茸干细胞成骨诱导(微粒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孙红梅; 杨福合; 邢秀梅; 刘琳玲; 李春义 2010中国鹿业进展 2010-08-28
19 梅花鹿生茸骨膜干细胞可溶性总蛋白抗体的制备及滴度测定 赵海平; 杨福合; 邢秀梅; 崔学哲; 李春义 2010中国鹿业进展 2010-08-28
20 东北马鹿Myostatin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巴恒星; 邢秀梅; 李春义; 杨福合 2010中国鹿业进展 2010-08-28
21 威尔姆氏瘤基因1对肾脏和性腺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安培培;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4-07-20
22 用GFP基因标记梅花鹿生茸骨膜细胞 王大涛; 赵海平; 楮文辉; 李春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07-10
23 p21基因与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相关性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 郭倩倩; 王大涛; 褚文辉; 赵海平; 孙红梅;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4-06-24 11:38
24 鹿茸再生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董振; 褚文辉; 赵海平; 刘振; 王桂武; 李春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06-11
25 鹿茸发育的组织来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鲁晓萍; 王大涛; 孙红梅; 褚文辉; 赵海平; 章秀婷;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4-03-15
26 以梅花鹿P21基因为模板比较相对和绝对荧光定量PCR的准确性 王大涛; 郭倩倩; 朱宏伟; 刘振; 王桂武;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3-12-15
27 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干扰梅花鹿角柄骨膜细胞P21基因 优先出版 郭倩倩; 王大涛; 褚文辉; 鲁晓萍; 秦欣; 赵海平; 李春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12-06 09:18
28 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再生研究模型-鹿茸 褚文辉; 王大涛; 鲁晓萍; 李春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1-05
29 东北梅花鹿Galectin-1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 优先出版 秦欣欣; 孙红梅; 褚文辉; 王大涛; 郭倩倩; 章秀婷; 李春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9-23 15:13
30 梅花鹿生茸区骨膜细胞裂解液抗血清的制备 鲁晓萍; 褚文辉; 孙红梅; 王大涛; 刘琳玲; 赵海平; 李春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06-10
31 梅花鹿生茸区骨膜细胞基因片段测序分析 鲁晓萍; 孙红梅; 褚文辉; 王大涛; 赵海平;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3-03-15
32 鹿茸再生及其分子调节机理研究进展 刘振; 赵海平; 杨春; 褚文辉; 王大涛;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2-20
33 梅花鹿S100A4基因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魏明立; 褚文辉; 赵海平; 王大涛; 孙红梅; 李春义 兽类学报 2012-11-15
34 半乳糖凝集素1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秦欣欣; 孙红梅; 赵海平; 褚文辉; 王大涛;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2-06-20
35 鹿、牛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微小变异研究 巴恒星; 杨福合;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2-06-15
36 DNA甲基化修饰与干细胞分化 孙红梅; 刘琳玲; 丛波; 李春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2-02-15
37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鹿茸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赵海平; 杨福合; 邢秀梅; 吴琼; 李春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10-10
38 鹿茸干细胞与鹿茸再生 魏明立; 褚文辉; 赵海平;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1-06-15
39 梅花鹿鹿茸S100A4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 刘东; 邢秀梅; 赵海平; 褚文辉; 鲁晓萍; 王大涛;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1-06-15
40 梅花鹿角柄骨膜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徐代勋; 王桂武; 赵海平; 杨颖; 宁浩然;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1-03-15
41 梅花鹿S100A4基因的克隆及融合蛋白的表达 王大涛; 赵海平; 褚文辉; 杨福合; 邢秀梅; 王桂武; 李春义 兽类学报 2011-02-15
42 鹿茸再生干细胞成骨诱导(微粒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孙红梅; 杨福合; 邢秀梅; 刘琳玲; 赵海平; 李春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0-12-15
43 鹿茸再生干细胞体外培养及核结合因子a1的检测 孙红梅; 杨福合; 邢秀梅; 刘琳玲; 赵海平; 褚文辉; 李春义 畜牧与兽医 2010-12-10
44 IGF1与睾酮激素对鹿角柄发生影响的研究 王欣; 李光玉; 李春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10-10-20
45 Notch信号通路在体外培养的鹿茸干细胞中的表达 耿涛; 杨福合; 邢秀梅; 褚文辉; 孙红梅;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0-06-15
46 东北马鹿Myostatin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巴恒星; 邢秀梅; 李春义; 杨福合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4-15
47 梅花鹿生茸骨膜干细胞可溶性总蛋白抗体的制备及滴度测定 赵海平; 杨福合; 邢秀梅; 崔学哲;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10-03-15
48 器官再生的研究进展——以鹿茸再生为特例 王大涛; 赵海平; 褚文辉; 鲁小萍;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09-12-15
49 梅花鹿生茸区骨膜干细胞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 鲁晓萍; 赵海平; 杨福合; 邢秀梅; 李春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10-10
50 梅花鹿Col Ⅹ基因的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褚文辉; 赵海平; 杨福合; 邢秀梅; 刘国庆; 李春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08-15
51 鹿茸骨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红梅; 李春义; 杨福合; 褚文辉; 赵海平; 鲁小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08-10
52 鹿茸骨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红梅; 李春义; 杨福合; 褚文辉; 赵海平; 鲁小平 草食家畜 2009-03-25
53 Cbfa1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 孙红梅; 李春义; 杨福合; 赵海平; 鲁小平; 褚文辉 特产研究 2009-03-15
54 通过组织移植揭示鹿生茸区骨膜与鹿茸形态关系的研究 高志光; 杨福合; 邢秀梅;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09-03-15
55 鹿茸再生及干细胞研究进展 鲍加荣; 李春义; 邢秀梅; 杨福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2-16
56 鹿茸发育研究进展 鲍加荣; 杨福合; 荣敏; 李春义 特产研究 2008-06-15
57 鹿茸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 孙红梅; 邢秀梅; 丛波; 李春义; 杨福合 经济动物学报 2007-03-30
58 诱发生长的雌鹿茸与雄鹿茸药理活性比较 毋英杰; 周丹; 韩大庆; 刘建璇; 李曼杰; 耿吉东; 陈玉山; 李春义 特产研究 1996-03-30
59 首届世界养鹿大会在新西兰召开 李春义 特产研究 1993-12-31
60 鹿茸角:动物器官乎?植物乎?——鹿茸角与人参的比较 李春义 特产研究 1993-10-01
61 紫貂(Martes zibellina)妊娠期血清孕酮水平的变化 佟煜人; 宋建华; 门陶岩; 王国森; 李春义; 肖永军; 郭永佳; 谷海军; 焦淑贤 兽类学报 1993-04-02
62 养鸡场鸡群结构的动态仿真分析 李振卿; 成刚; 刘彦; 李春义 畜牧兽医学报 1993-03-02
63 南朝鲜养鹿业及其鹿茸市场动态 李春义 特产研究 1992-04-01
64 养鸡场鸡群结构的动态仿真分析 刘彦; 李春义; 陈国文; 李振卿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2-04-01
65 诱发生长的雌鹿茸与雄鹿茸的比较研究 第二报——睾酮雌二醇和孕酮含量 李春义; 金顺丹; 王文英 特产研究 1991-10-01
66 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最佳种群结构的数学模型 李春义; 郑兴涛; 刘彦; 宋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1991-06-30
67 马鹿茸茸重与茸尺关系的研究 李春义; 刘彦; 郑兴涛; 邴国良; 赵景辉; 门陶岩 吉林畜牧兽医 1991-06-30
68 紫貂胚泡滞育期血清性激素结合蛋白的测定 门陶岩; 宋建华; 李春义; 王国森 特产研究 1991-04-02
69 诱发生长的雌鹿茸与雄鹿茸的比较研究——第一报 组织结构 李春义; 邴国良; 张学文; 门陶岩; 尹鸿轸; 朱桂彬 特产研究 1991-04-02
70 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中LH、雌二醇含量变化 赵世臻; 宋健华; 李春义; 金得哲; 张志铭; 计银铎 畜牧兽医学报 1991-03-02
71 鹿茸成分研究探讨 李春义; 王文英 特产研究 1990-12-31
72 与梅花鹿角柄发生有关的血清LH睾酮含量变化 李春义; 邴国良; 张学文; 焦淑贤 特产研究 1990-04-02
73 梅花鹿生茸区骨膜睾酮特异结合的测定 李春义; 邴国良; 张学文; 赵世臻; 邹继超; 范植明 畜牧兽医学报 1990-03-02
74 梅花鹿马鹿最佳年龄和性别组合模型 李春义; 郑兴涛; 刘彦; 宋健华 特产研究 1989-12-31
75 梅花鹿茸组织结构研究 李春义; 赵世臻; 宋健华; 尹鸿轸; 朱桂彬 特产研究 1989-07-02
76 鹿群动态平衡结构的系统分析及优化模式的研究 刘彦; 李春义; 郑兴涛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89-04-02
77 鹿茸产量与鹿年龄关系的研究 郑兴涛; 李春义; 刘彦; 邴国良; 韩坤; 马玉生; 杜桂明; 曹凤桐 中国畜牧杂志 1989-04-01
78 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茸角生长发育各阶段血浆睾酮、雌二醇的含量变化 李春义; 刘钟安; 赵世臻; 杜玉川 兽类学报 1988-09-30
79 梅花鹿鹿茸生长速度、骨化程度与睾酮、雌二醇、碱性磷酸酶关系的研究 高志光; 李春义; 刘钟安; 杜玉川 畜牧兽医学报 1988-06-29
80 梅花鹿茸角发育周期中外周血浆睾酮、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的变化 李春义; 王文英; 杜玉川 吉林畜牧兽医 1987-10-28
81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vtulorum)茸角发育各阶段血浆睾酮、雌二醇的含量(摘要) 李春义 特产科学实验 1987-04-02
82 梅花鹿茸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等电聚焦电泳测定 李春义; 赵世臻; 宋建华; 高云; 于肇英; 谷秀彬; 王洪涛 动物学杂志 1987-04-01
荣誉奖励:
1. 1990年,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
2. 2002年,吉林省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3. 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4. 2003年,World Research Promotion Council 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
5. 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三名)。
6. 2014年,吉林省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学术交流:
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30余场。应邀在第一届(2000年,加拿大Banff)、第二届(2004年,新西兰Queenstown)和第三届(2011年,中国长春)国际鹿茸科学及产品技术大会,以及第六届(2006年,捷克Prague)、第七届(2010年,智利Huilo Huilo)国际鹿生物学大会上作全会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春义研究员来校作报告
9月22日晚,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研究员、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春义携团队成员作客山东农业大学,为120余位中药专业同学做了题为“鹿茸――大自然的奇迹”主题报告。
报告中,李春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鲜为人知的鹿茸研究与开发历程,通过鹿茸的完全再生、伤口愈合停滞、骨质疏松逆转等六个生物学特性为鹿茸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团队成员赵海平副研究员也以“破解哺乳动物生物电密码的钥匙”为题,以鹿茸为例,从细胞、组织和器官等方面详细讲述了生物电与形态发生的关系。
报告会引发了同学们对“鹿茸应用领域”、“鹿茸生物学特性原理”等问题的极大兴趣,现场气氛热烈,同学纷纷与专家开展了互动交流,学术气氛浓厚。2015级王楠同学表示,刚入学就听到如此“高大上”的讲座,不但拓宽了知识面,更坚定大家致力中药研究和未来生物学发展的信心。
李春义,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著名鹿茸研究专家,现任“吉林省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特种经济动物干细胞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2015-09-23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与新西兰鹿业局联合
建立“中国、新西兰联合实验室”
为了促进中国与新西兰在鹿茸研究领域的合作,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与新西兰鹿业局联合建立“中国、新西兰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杨福合研究员和新西兰鹿业局Dan Coup担任主任,特产所李春义研究员和新西兰鹿业局鹿茸部总经理Rhys Griffith担任常务副主任。
该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中国与新西兰双边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为双方搭建了一个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联合实验室建立后,初步计划是引进新西兰“鹿茸活性指数建立”技术,结合我所在鹿茸研究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展制定检测鹿茸制品质量的方法、建立鹿茸产品的溯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和新西兰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鹿茸生产国家。鹿养殖业在两国农业领域均占有的重要地位。鹿茸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以其独特的壮阳、抗疲劳、抗老化、提高免疫力、提高造血功能等特性而闻名遐迩。多年来,中、新双方在鹿茸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合作,但当前市场缺乏一套完整的鹿茸制品质量鉴定体系,这是限制鹿茸深加工技术应用的瓶颈,双方均有振兴鹿养殖业的强烈需求和合作意向。联合实验室的成立目的是建立一套完整、公平的“鹿茸质量检测、鉴定系统”和一个“鹿茸产地同位素溯源”的数据库,综合评价鹿茸制品质量和鉴定鹿茸、鹿茸制品的产地,从源头上确保鹿茸制品的药用效果和保健价值。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2014-11-24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举办吉林省科协第七届青年科学家论坛
8月22日,吉林省科协第七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在特产研究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省特产学会承办,主题是“吉林省鹿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坛由特产研究所副所长李光玉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来自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哈尔滨特产研究所、长春市农科院、吉林省牧业局、长春双阳区牧业局、吉林省吉春制药集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及企业的6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
论坛邀请东北林业大学李和平教授、吉林省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春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陈立志研究员、吉春制药集团赵东等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李和平教授结合中国工程院《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子专题《中国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从我国鹿业发展现状、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外鹿业现状及发展模式、我国鹿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成果汇报,其他专家学者分别从鹿茸生长和活性成分的细胞学基础、茸鹿营养与饲养技术、坏死梭杆菌病、鹿茸产品研发等研究课题进行交流研讨,学术氛围浓厚,气氛热烈。
特产所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此次科学家论坛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开展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是特产所加强青年工作一项重要举措,对拓宽青年科技工作者视野,培养青年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吉林省的科技经济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 2013-08-30
第一届鹿茸科学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8月6-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鹿茸科学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近100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议由特产所李春义研究员主持。
会上,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中国农科院特产所所长杨福合、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霍玉书教授、特种动物分子生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春义研究员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交流研讨,增强合作”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参会人员就“鹿茸发生和再生基础科学、鹿茸蛋白质组学、鹿茸生物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及时地分享和借鉴鹿茸产业前沿成果。
此次鹿茸科学研讨会是鹿茸科学研究领域及行业发展中的一次盛会,为从事鹿茸研究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拓宽思路、交流经验、增长知识、加强合作的平台。通过本次研讨会,参会者对鹿茸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将对我国鹿茸科学研究以及鹿茸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届鹿茸科学研讨会将由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团队主办。(通讯员 陈曦)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2013-08-12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