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桑丽霞,女,中共党员,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 ,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98年,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博学位。
2004.7-2013.6,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讲师,副研究员。
2012.3 -2013.3,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2013.6-至今,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国际清洁能源(澳门)论坛理事。
2. 美国ACS和MRS会员。
3. 国际氢能协会成员。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能源科学导论》
培养研究生情况:
自2008年,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5名毕业,6名在学),所指导研究生已荣获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和二等奖2项。
2008级研究生张知宇获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2009级研究生孙彪获2012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2010级研究生谭欢悦获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及2012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1级研究生王国瑞获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及2013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1级研究生蔡萌获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2012级研究生张洪杰获2014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自2011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人,其中2007级本科生张琦获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
教学成果:
1. 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系统先进个人。
2.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3.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最佳教案奖。
4.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5. 2009年,北京市第十届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一等奖。
6. 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三等奖。
7. 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优秀党员。
8. 连续5年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6项。
9. 2015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
研究方向: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氢能转换,太阳能化学反应储能,太阳能热发电熔盐储能)。
承担科研项目清情况:
1. 2015.1-2018.1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3151001)“大容量高温熔盐蓄热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65万。
2. 2014.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376013. “人工仿生制氢中敏化钛基电极的界面行为与建模调控”(项目负责人)80万。
3. 2012.1-2014.12,北京市教委项目(项目编号:KM201210005006)“泡沫金属上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的光热催化与储能机制”(项目负责人)15万。
4. 2010.1-2014.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课题编号:2010CB227103.“高温传热及蓄热过程多尺度结构中流动与传递规律”(研究骨干)。
5. 2012.1-2013.12,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2005014201201)“塔式太阳能电站新型低熔点熔融盐研制”研究骨干. 97.57万。
6. 2009.1-2013.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项目编号:2009CB220006. “直接太阳能制氢的能量聚集、传输、存储理论及方法”(项目负责人)40.0万。
7. 2009.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0806003. “钛基光电极的优化及其太阳能光电化学制氢性能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20万。
8. 2009.1-2010.6,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93018. “基于太阳能光电化学制氢的钛基光电极的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4万。
9. 2009.1-200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项目编号:50910305014)“2009年中-美-欧热物理-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项目负责人)。
10. 2004.1-2008.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子课题(项目编号:2003CB214500) “利用太阳能光电制氢技术及太阳能高温吸热器研究”研究骨干.321.6万。
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北工大子课题负责人)。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009年中-欧-美热物理-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项目负责人)。
13. 北京工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中催化活性泡沫金属吸收体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之子课题”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技术及太阳能高温吸热器研究(制氢研究负责人)。
15.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可见光响应的中孔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分解水制氢反应性能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科研成果:
1. 总结了太阳能——氢能技术发展中材料的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炼出TiO2光-氢电极上电荷转移机制的研究重点,这样的积累、总结和提炼对她申请到国基金青年项目进行深入专题研究做好了夯实的基础。
2. 提出了基于人工仿生制氢的光-氢电极界面性能调控的研究并得到了国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3. 开展了强吸热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太阳能化学反应储能技术和基于高温太阳能热发电和超临界发电需要的太阳能高温熔盐蓄热技术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熔盐传热蓄热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果。
4. 桑老师及所在团队提出了对高性能纳米熔盐流体和复合熔盐储热的太阳能转化材料的研究,并得到了北京市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5. 在发表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中,其中有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为45.661的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以封面论文发表,正是这篇论文在北京工业大学新闻网上的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这篇论文是她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的科研团队访学期间完成的特邀综述论文,题为“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已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SCI 27篇;EI 40篇),近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IF>3的SCI论文有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为45.661的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论文1篇和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Lixia Sang, Yixin Zhao, Clemens Burda. Zero-Dimensional 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Chemical Review, 2014,114(19):9283-9318(IF:45.661)
2. Lixia Sang, Hongjie Zhang, Xiaochang Ni, K.K. Anoopc, RosalbaFittipaldid, Xuan Wang, Salvatore Amorusoc.Hydrogen-evolving photoanode of TiO2 nanoparticles film deposited by a femtosecond las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5, 40: 779-785(IF:2.93(2013年)
3. Lixia Sang, MengCai, Nan Ren, Yuting Wu,Clemens Burda, Chongfang Ma.“Improving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ernary carbonate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through simply chemical modifications by adding sodium hydroxide and nitrate”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14,124: 61-66(IF:5.471(2013年)
4. Xiaochang Ni*, Lixia Sang*,Hong-jie Zhang, Anoop Kiliyanamkandy, SalvatoreAmoruso, Xuan Wang, RosalbaFittipaldi, Tong Li, Minglie Hu, LijuanXu. Femtosecond laser deposition of TiO2 nanoparticle-assembled films with embedded CdS nanoparticles.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14,10(1):43-46(EI)
5. Lixia Sang, Junwei Wang, James L. Gole, Jonathan Brauer, Baodong Mao, S. M. Prokese, and Clemens Burda.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Charge Transfer in Heavily Iron Ion Doped Titanium Oxide and OxynitrideNanocolloid.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13,117:15287-15294(IF:4.835)
6. Baodong Mao,Chi-Hung Chuang,Feng Lu, Lixia Sang,*Junjie Zhu,*and Clemens Burda.* Study of the Partial Ag-to-Zn Cation Exchange in AgInS2/ZnSNanocrystal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13, 117, 648-656(IF:4.835)
7. Lixia Sang, Huanyue Tan, Xiaomin Zhang, Yuting Wu, Chongfang Ma, ClemensBurda. Effect of Quantum Dot Deposition on the Interfacial Flatband Potential, Depletion Layer in TiO2 Nanotube Electrodes, and Resulting H2 Generation R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2,116(35):18633-18640(IF:4.835)
8. Lixia Sang, Biao Sun, Huanyue Tan, Chunxu Du, Yuting Wu, Chongfang Ma.Catalytic reforming of methane with CO2 over metal foam based monolithic catalys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37(17):13037-13043 (IF:3.548(2012年)
9. Lixia Sang, Zhiyu Zhang,Chongfang Ma.A photo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ydrogen-evolving doped TiO2nanotube arrays electro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37(1):854-859(IF:4.054(2011年)(ESI:Highly Cited Papers)
10. Lixia Sang, Zhiyu Zhang,Chongfang Ma. Photoelectrical and charge transfer properties of hydrogen-evolving TiO2 nanotube arrays electrodes annealed in different ga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36:4732(IF:3.548(2012年)
11. Lixia Sang, Hongxing Dai, Jihong Sun, Li Xian Xu,Feng Wang, Chongfang Ma.Fabrication of the hydrogen-evolving photocatalyst with wormhole-like framework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13):7098(IF:4.057(2010年)
12. Li Xia SANG, Li Xian XU, Chong Fang MA, Hong Xing DAI. Phot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rom Water over InVO4 Nanoentities Confined in SBA-15 ;the Inaugural US-EU-China Thermophysics Conference-Renewable Energy, May 28-30, 2009, Beijing, China, p52 (EI:20102613037118)
13. Li Xian XU, Li Xia SANG, Chong Fang MA, Yuan Wei LU, Feng Wang, Qun Wei LI, Hong Xing DAI,Hong HE,Ji Hong SUN..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InVO4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Water Splitting,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06,27(2):100-102(SCI:021NQ)
14. Fu Xixian,Yang Qiuhua,Wang Junzhen,Bai Shulin, Sang Lixia.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Water-Soluble Dyes by LaCoO3. 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3,21(4):424. (SCI:722HG)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Cu基量子点对TiO_2的敏化及其应用 优先出版 桑丽霞; 张静; 张钰栋; 张洪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5/7/23 9:38
2 混合碳酸盐的改良配制及其热物性分析 桑丽霞; 蔡萌; 任楠; 吴玉庭;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3/15
3 高温熔盐传热蓄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吴玉庭; 鹿院卫; 桑丽霞; 郭航; 马重芳 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 2014/10/23
4 Femtosecond laser deposition of TiO_2 nanoparticleassembled films with embedded CdS nanoparticles 倪晓昌; 桑丽霞; 张洪杰; Anoop Kiliyanam-kandy; Salvatore Amoruso; 王宣; Rosalba Fittipaldi; 李彤; 胡明列; 徐丽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4/1/1
5 瑞士卷燃烧器中火焰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艳霞; 刘中良; 宫小龙; 桑丽霞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12/15
6 桑丽霞,王国瑞,孙彪,吴玉庭,马重芳. 太阳能甲烷重整中催化活性吸收体的表面特性,分子催化,2013,27(3):287-294(EI)
7 微小型通道几何参数对甲烷燃烧的影响 李艳霞; 刘中良; 桑丽霞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12/15
8 张晓敏,桑丽霞*,陈永昌,张知宇,张琦,马重芳. CdS化学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传质特性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33(7):1221-1224(EI)
9 肋片对微小燃烧室内甲烷燃烧与传热特性影响 李艳霞; 刘中良; 宫小龙; 桑丽霞 陶瓷学报 2012/6/15
10 桑丽霞,孙彪,李艳霞,吴玉庭,马重芳. 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吸收体,化学进展,,2011,23(11):2233(SCI)
11 T张知宇,桑丽霞*,孙彪,张晓敏,马重芳.TiO2纳米管阵列光电极的电化学阻抗及动力学特性分析,2010,26(11): 2935(SCI,EI)
12 张知宇,桑丽霞*,鲁理平,白广梅,杜春旭,马重芳. 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 无机材料学报, 2010, 25(11):1145(SCI,EI)
13 T张知宇,桑丽霞*,鲁理平,白广梅,杜春旭,马重芳. 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电荷转移特性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31:1371(EI)
14 TiO2光-氢转换电极的关键特性分析 桑丽霞; 张知宇; 黄莹; 刘晓倩; 马重芳 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 2010/6/20
15 对我国大学开展能源教育的思考 桑丽霞; 王景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30
16 太阳能甲烷重整反应的研究进展 桑丽霞; 刘晓倩; 黄莹; 李艳霞; 吴玉庭; 马重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09/6/25
17 掺杂Cu2+对钙钛矿型LaFeO_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 桑丽霞; 李群伟; 胥利先; 刘宇; 马重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5/10
18 高效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InVO_4/CNTs 胥利先; 马重芳; 桑丽霞; 李群伟; 戴洪兴; 何洪 催化学报 2007/12/15
19 SBA-15介孔分子筛及InVO_4/SBA-15光解水制氢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胥利先; 桑丽霞; 戴洪兴; 马重芳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论文集 2007/10/1
20 高效可见光光催化剂InVO_4/CNTs的制备与分解水制氢性能 桑丽霞; 胥利先; 李群伟; 戴洪兴; 何洪; 马重芳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 2007/8/1
21 TiO_2/SiO_2的表面化学修饰及其DRS和Raman光谱分析 桑丽霞; 钟顺和; 马重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4/15
22 纳米InVO_4的合成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研究 胥利先; 李群伟; 桑丽霞; 孟声; 戴洪兴;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1/30
23 TiO_2/SiO_2及其表面改性光催化剂的分子级分散结构与吸光特性 桑丽霞; 钟顺和 太阳能学报 2007/1/28
24 纳米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FeO_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桑丽霞; 刘宇; 李群伟; 胥利先; 马重芳; 戴洪兴; 何洪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25 TiO2介孔分子筛的光催化制氢活性Ⅰ:脱出模板法的影响 王峰; 桑丽霞; 李群伟; 胥利先; 马重芳; 孙继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26 TiO_2介孔分子筛的光催化制氢活性Ⅱ:热稳定性的影响 王峰; 桑丽霞; 胥利先; 李群伟; 马重芳; 孙继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27 Fe含量对层状K-Fe-Ti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制氢性能的影响 李群伟; 桑丽霞; 胥利先; 王峰; 马重芳; 孙继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28 基于空气净化的介孔纳米TiO_2的应用研究 桑丽霞; 王峰; 常梦媛; 孙继红; 鹿院卫;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6/11/30
29 层状K-Fe-Ti金属氧化物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桑丽霞; 李群伟; 马重芳; 胥利先; 孙继红; 戴洪兴; 何洪 催化学报 2006/10/30
30 层状K-Fe-Ti金属氧化物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群伟; 桑丽霞; 胥利先; 马重芳; 孙继红 无机材料学报 2006/9/30
31 掺杂TiO_2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桑丽霞; 马重芳; 孙继红; 戴洪兴; 王峰; 李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9/10
32 纳米InVO_4可见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活性 胥利先; 桑丽霞; 李群伟; 戴洪兴; 马重芳 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9/1
33 纳米钙钛矿型LaFe1-xCux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研究 桑丽霞; 刘宇; 胥利先; 李群伟; 马重芳 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9/1
34 光促甲烷和水合成甲醇和氢催化剂的研究 桑丽霞; 钟顺和 燃料化学学报 2006/6/30
35 介孔INVO_4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 胥利先; 桑丽霞; 马重芳; 鹿院卫; 王峰; 李群伟; 戴洪兴; 何洪; 孙继红 催化学报 2006/2/28
36 非水体系中二氧化钛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王峰; 桑丽霞; 李群伟; 胥利先; 马重芳; 孙继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5/12/30
37 (MoO_3,ZnO)-TiO_2/SiO_2上光催化甲烷和水的反应性能 桑丽霞; 钟顺和; 钟亮 应用化学 2005/3/25
38 WO_3-TiO_2/SiO_2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甲烷和水的反应性能 桑丽霞; 钟顺和; 谭建华 分子催化 2005/1/25
39 MoO_3-TiO_2/SiO_2上光促表面催化甲烷和水合成甲醇和氢气 桑丽霞; 钟顺和; 肖秀芬; 王希涛; 谭建华; 周智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4/6/15
40 掺Cu对MoO_3-TiO_2/SiO_2上光促甲烷和水表面反应的影响 桑丽霞; 钟顺和 催化学报 2004/3/30
41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甲烷和水反应性能研究 桑丽霞 天津大学 2003/12/1
42 钙钛矿型LaFeO_3和SrFeO_3的光催化性能 杨秋华; 傅希贤; 桑丽霞; 孙艺环; 王俊珍 硅酸盐通报 2003/6/28
43 LaBO_3(B=Fe,Co)中氧的迁移与光催化反应活性 桑丽霞; 钟顺和; 傅希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3/15
44 水溶性染料在LaCoO_3体系中的光催化降解 傅希贤; 杨秋华; 王俊珍; 白树林; 桑丽霞 中国稀土学报 2002/12/30
45 光促甲烷直接转化为甲醇的研究进展 桑丽霞; 钟顺和 化学通报 2002/12/18
46 纳米LaCoO_3的光催化氧化还原活性 杨秋华; 傅希贤; 桑丽霞 燃料化学学报 2002/8/15
47 LaFeO3和SrFeO3-λ对水溶性染料的光催化降解 桑丽霞; 傅希贤; 杨秋华; 孙艺环; 王俊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3/28
48 钙钛矿型LaFe1-xCuxO3的光催化活性研究 傅希贤; 杨秋华; 桑丽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3/15
49 ABO_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活性与B离子d电子结构的关系 桑丽霞; 傅希贤; 白树林; 杨秋华; 王俊珍; 曾淑兰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2001/5/23
50 钙钛矿(ABO_3)型复合氧化物的光催化活性变化趋势与分析 白树林; 傅希贤; 桑丽霞; 杨秋华; 王俊珍; 曾淑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1/5/15
51 钙钛矿型(ABO_3)化合物的光催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傅希贤; 桑丽霞; 王俊珍; 杨秋华; 孙艺环; 李增勇; 曾淑兰 天津大学学报 2001/3/25
52 制备方法对LaFeO_3及掺杂LaFeO_3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桑丽霞; 傅希贤; 白树林; 杨秋华; 王俊珍; 孙艺环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0/12/30
53 钙钛矿型SrFeO3-λ对部分染料的光催化活性 傅希贤; 桑丽霞; 白树林; 王俊珍; 杨秋华; 孙艺环; 曾淑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0/10/28
54 LaFe1-xCuxO3的光催化性及正电子湮没研究 傅希贤; 桑丽霞; 白树林; 杨秋华; 王俊珍; 孙艺环; 曾淑兰 化学物理学报 2000/8/27
荣誉奖励:
1. 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系统先进个人。
2.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3.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最佳教案奖。
4. 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5. 2009年,北京市第十届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一等奖。
6. 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三等奖。
7. 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优秀党员。
8. 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2011,2012,2013,2014年)。
9. 2015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
资料更新中……
桑丽霞研究员在国际顶级化学学术期刊《Chemical Reviews》发表论文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桑丽霞研究员的论文“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作为美国化学会期刊《Chemical Reviews》的封面论文之一发表(2014,Vol.114,No.19,pp9283-9318) 。《Chemical Reviews》是国际化学化工领域影响力最高的学术期刊之一,为美国化学会最权威的综述性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为45.661,位列所有学术期刊第三。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学术论文。
TiO2 是近几十年来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工程材料之一,尤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燃料和环境净化研究中的热点材料。该论文着重围绕TiO2 纳米粒子作为未来钛基功能材料的基石展开,对TiO2 的分子-簇-纳米粒子的结构演变、纳米粒子的晶态转变、纳米晶的新型合成与表征、一维/二维/三维纳米结构构筑、纳米晶的改性及功能化等近几年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并特别强调了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在能量传递和驰豫及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这对TiO2 功能材料的设计和组装及其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以此篇论文为契机,桑丽霞研究员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及美国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的Chen Yitung教授合作申请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工仿生制氢中敏化钛基电极的界面行为与建模调控”,以期在TiO2作为太阳能转化材料及其交叉学科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环能学院 2014-10-17
心驻阳光 霞满天
——记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桑丽霞
桑丽霞,博士(天津大学),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国际清洁能源(澳门)论坛理事。自2004年在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期间(2012.3-2013.3)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访学。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SCI 27篇;EI 40篇),近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IF>3的SCI论文有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为45.661的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论文1篇和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所获荣誉包括“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和 “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等,并连续5年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6项。
初见桑丽霞老师,她很恬淡。她说她认识很多优秀的科研教学工作者,“相比之下,我非常普通,只是尽心尽力地把事做好。”但作为一名女性研究员,她很愿意分享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她的真诚似和煦阳光,带给人暖暖的光亮。“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确实,阳光于心,给她的科研教学之路带来了铿锵前行的力量和长久的希望。
细节绽放魅力
自1998年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博学位进行科研工作至今,一路走来,对科研工作的体会,桑老师借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看似这在说一种态度,其实更是一种方法,体现在做一件事的各个方面和每一环节,而一件事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正是这些细节的叠加。
她的科研工作与“阳光”有不解之缘,求学时期就开始参与与太阳能利用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课题。太阳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能量来源,是当前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重点之一。但太阳能本身具有分散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发展太阳能的转换和储存技术是发展和利用太阳能的关键。在2004年入职北京工业大学后,桑老师参与进行了基于太阳能-氢能转换技术的“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的“973计划”子课题的研究。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取得成果是件难事,但可以从容易做到的目标入手再逐步深入,而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一些看似很繁琐的细节往往是课题中的关键和突破口。当细节做好了,就要开始重视积累、总结和提炼。在做好细节完成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她总结了太阳能——氢能技术发展中材料的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炼出TiO2光-氢电极上电荷转移机制的研究重点,这样的积累、总结和提炼对她申请到国基金青年项目进行深入专题研究做好了夯实的基础。而继独立主持国基金青年项目并以学科评价为优结题后,桑老师又提出了基于人工仿生制氢的光-氢电极界面性能调控的研究并得到了国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除了太阳能——氢能技术,桑老师还开展了强吸热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太阳能化学反应储能技术和基于高温太阳能热发电和超临界发电需要的太阳能高温熔盐蓄热技术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熔盐传热蓄热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桑老师及所在团队提出了对高性能纳米熔盐流体和复合熔盐储热的太阳能转化材料的研究,并得到了北京市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在科研探索的路上,相信“难事做易、大事做细”的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能够为人类自主实现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智慧途径。
深思枝繁叶茂
在桑老师发表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中,其中有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为45.661的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以封面论文发表,正是这篇论文在北京工业大学新闻网上的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这篇论文是她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的科研团队访学期间完成的特邀综述论文,题为“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综述论文的撰写要求阅读大量文献并与自己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撰写综述论文的过程中,桑老师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百舸争流,缓进亦退”,要不断学习。桑老师借此篇综述论文的撰写机会,也对相关科研领域近5年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学习和总结,并进一步深入思考了基于能量吸收、传递和转换的科学问题。桑老师特别为记者解读了她自己设计的被选为Chemical Reviews期刊的封面用图。TiO2作为环境和能源功能材料,被誉为人工树叶的基础。TiO2从分子到分子簇再到纳米粒子的结构演变,从零维纳米粒子到一维、二维、三维纳米结构构筑与修饰的发展,都是为了达到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环境净化和能源转化,这就像一棵树从一片树叶的发芽到枝繁叶茂的过程,看似无序的过程,实则为一个为了获得更多阳光再进行有效能量传递的有序过程。
实际上,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理解自然的本质并遵循从自然中得到的启迪。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撰写,不管是写的过程还是改的过程,桑老师讲到一个“熬”字。这个“熬”是对科研工作有序化的整理和总结,经历非常专注的“熬”,才能达到“熬至滴水成珠”。
尽心寓教于研
走进桑老师的办公室,不难发现很多她带过的毕业学生的照片,满满的都是对学生的爱。桑老师每每谈及自己的学生,都会感慨“能成为师生的缘分”。自2008年她独立培养研究生11人,其中6名毕业,5名在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她和学生都无话不谈,但在学生眼里她也非常严格。她强调做事认真的态度,并在自主学习的能力、写作交流的能力、科研实践的能力的培养中落实,她以身作则,让学生们从细节中潜移默化地成长。面对基础和知识背景不同的学生,桑老师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一直在思考“因材施教”的可行方法,也一直在笃行“教育的目的是挖掘自信心”的理念。所指导的研究生已荣获国家奖学金3项;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和优秀奖1项;1人荣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6名毕业的研究生均获得当年的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她潜心教学,对于承担的本科生课程《能源科学导论》,为了避免概论性课程沉闷乏味,她赋予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以极大的热情并尽可能挖掘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相关知识进行精心设计,使课堂活跃起来。她说,“备好课,课讲好,可以开心一整天。”她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寓教于研,“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叶芝)。作为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启迪学习者去发现知识,而不是仅仅进行知识的传递。通过实施研究性教学实践,她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研究性教学中的“研究”不仅要求对教学本身进行研究,而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以及每一个细节中。她在教学上的恪尽投入,让她收获了第七届校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及最佳教案奖和校优秀教学质量奖,并在2015年获得了的“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
做老师是桑丽霞的初衷,对于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她,所有的坚持和收获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美好。她只认为,自己是众多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她只想在自己的初衷上做到更好,而且她也希望和学生在一起“努力做到更好”,让学生有能力飞得更高。写到这里,一幅霞光满天的画面浮上心头,所以记者赋予这篇访谈题目为“心驻阳光 霞满天”。
——本文参编自《巾帼风采录》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10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