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柏,男,1964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1986年,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工程地质专业(现吉林大学)。
1986—198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
1997—2000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2001—2003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研究。
2006.11—2007.5,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水合物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89—200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研实员、助研、副研。
2000—至今,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中心首席研究员。
2.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
3. 甘肃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4. 中国工程地质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5.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 WCRP/CliC 及IUGG/IACS中国委员会委员。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冻土工程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他先后主持了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973”项目课题、交通部西部计划和铁道部重点项目等。
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2006年,经费2300万元,结题。
2. 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变化趋势预测研究,2001—2004,经费50万元,项目负责人。
3. 交通部西部项目,多年冻土地区气候、地质地貌与路基稳定性的关系,2003—2005,经费70万元,项目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的探讨,2005-2007。
5.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青藏铁路沿线次生冻融灾害形成过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2007-2010年,经费200万元,结题。
6.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青藏铁路工程安全稳定性动态变化与高等级公路修筑技术预研究,2008—2010,经费900万元,项目负责人,结题。
7.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计划,2011-2014,经费600万元,项目负责人,执行。
8. 科技部全球变化专项973项目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2010-2014,研究经费:700万元,课题负责人,执行。
9. 973项目,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
10. 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冻土与寒区工程。
11.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寒区道路盐渍化路基盐份迁移过程及变形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及工程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灾害评估”、“多年冻土热力稳定性对气候-生态环境-工程活动的复合响应过程和机理”。
12.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
科研成果:
一、系统地提出了以调控热的传导、对流、辐射为理论基础的冷却路基思路、筑路技术和调控原理,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筑路技术难题。
1. 在国际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调控热的传导、对流、辐射为理论基础的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路,设计新思路已全面应用于青藏铁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
2. 提出了一系列调控热的传导、对流、辐射的冷却路基工程措施,解决了气候变化和工程热扰动影响下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冻土路基修筑技术难题。
3. 揭示了冻土路基修筑技术的调控原理,从原理上解决了冷却路基措施的降温机制科学问题。
二、突破了传统的冻土工程设计原则,提出了动态反馈设计理念,定量地给出了冷却路基工程措施的设计参数,提升了我国冻土工程设计理论和水平。
1. 提出了冷却路基、主动降温新设计原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冻土工程热稳定性和路基稳定性变化,完善了冻土工程的设计理论。
2. 提出了基于研究、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为一体的动态反馈设计理念,逐步推进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
3. 定量地给出了调控路基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设计参数,为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建立了完善青藏铁路工程长期监测系统,提出了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了路基下部多年冻土动态变化过程和路基稳定性,定量地给出了冷却路基措施的长效机制。
1. 系统地构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稳定性长期监测平台,为青藏铁路运营、维护及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揭示了不同多年冻土区冻土路基下部冻土热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为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提出了基于概率分析的冻土工程可靠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冻土路基稳定性综合评价系统,使路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更加科学化。
4. 定量给出了冷却路基工程措施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验证冷却路基工程措施的降温效果。
四、集成数据平台、模型平台,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路基平台,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和工程稳定性预测以及青藏铁路信息化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实用新型:
[1]武贵龙, 蒋观利, 吴青柏, 高思如. 一种冻土区路基工程沙害防治装置[P]. 甘肃省: CN219137461U, 2023-06-06.
[2]张鹏, 李帅君, 陈雪萍, 吴青柏. 一种水合物形成装置[P]. 甘肃省: CN213348818U, 2021-06-04.
[3]张鹏, 李帅君, 陈文婷, 陈雪萍, 吴青柏. 爆炸式液态水雾化形成水合物设备[P]. 甘肃省: CN212396679U, 2021-01-26.
[4]张鹏, 吴青柏, 陈雪萍, 李帅君. 水合物赋存介质扰动装置[P]. 甘肃省: CN212391419U, 2021-01-22.
[5]展静, 吴青柏, 邓友生, 张鹏, 张莲海.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反应釜的温压控制系统[P]. 甘肃省: CN212111212U, 2020-12-08.
[6]张鹏, 吴青柏, 陈雪萍, 李帅君. 水合物形成模拟设备[P]. 甘肃省: CN211159795U, 2020-08-04.
[7]陈继, 芮鹏飞, 吴青柏, 武贵龙, 刘国军. 一种多年冻土区桩基抗冻拔的结构[P]. 甘肃省: CN210127498U, 2020-03-06.
[8]贠汉伯, 吴青柏, 张明义, 郭东晖. 一种多年冻土区的道路路基结构[P]. 甘肃: CN206928152U, 2018-01-26.
[9]贠汉伯, 郭东晖, 吴青柏, 张明义. 一种适用于多年冻土区的数采仪供电、保温箱[P]. 甘肃: CN206782492U, 2017-12-22.
[10]贠汉伯, 吴青柏, 郭东晖. 适用于冻土区生态环境地质勘查取样轻型钻机[P]. 甘肃: CN206071453U, 2017-04-05.
[11]贠汉伯, 吴青柏, 林战举, 罗京, 刘明浩. 一种用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地质勘查取样轻型钻机支架[P]. 甘肃: CN205858192U, 2017-01-04.
[12]贠汉伯, 吴青柏, 郭东晖, 林战举. 一种用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CH4气体监测系统[P]. 甘肃: CN205861539U, 2017-01-04.
[13]贠汉伯, 吴青柏, 郭东晖, 张明义, 罗京, 刘明浩. 植物标本烘干仪[P]. 甘肃: CN205825627U, 2016-12-21.
[14]王俊峰, 吴青柏, 游艳辉, 刘亚丽. 一种适用于寒区土壤内气体取样装置[P]. 甘肃: CN205749044U, 2016-11-30.
[15]贠汉伯, 吴青柏, 芮鹏飞, 刘永智, 孙志忠, 俞祁浩, 陈继. 模拟增温条件下(OTC)碳通量自动观测仪[P]. 甘肃: CN205619954U, 2016-10-05.
[16]贠汉伯, 吴青柏, 张明义, 芮鹏飞, 罗京, 刘明浩. 一种贮藏果蔬保鲜的抛石控温窑洞[P]. 甘肃: CN205249861U, 2016-05-25.
[17]王英梅, 吴青柏, 陈继, 张鹏, 杨玉忠. 水合物试验釜[P]. 甘肃: CN202962409U, 2013-06-05.
[18]陈继, 盛煜, 吴青柏, 冯子亮. 一种适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长期监测辅助系统[P]. 甘肃: CN202614250U, 2012-12-19.
[19]俞祁浩, 程国栋, 刘永智, 马魏, 吴青柏. 导热系数可变装置[P]. 甘肃: CN2704621, 2005-06-15.
[20]邓友生,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用于保护冻土的隔热传冷砌块[P]. 甘肃: CN2583200, 2003-10-29.
[21]俞祁浩,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利用半导体原理的导热装置[P]. 甘肃: CN2553323, 2003-05-28.
发明公开:
[1]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性状空间分布估算方法[P]. 甘肃省: CN117933476A, 2024-04-26.
[2]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特性时间变化趋势预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7933477A, 2024-04-26.
[3]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多年冻土区一氧化二氮通量估算方法[P]. 甘肃省: CN117787437A, 2024-03-29.
[4]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草原枯死面积估算和预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7787503A, 2024-03-29.
[5]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基于贝叶斯层间结构的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储藏量估算模型[P]. 甘肃省: CN117744868A, 2024-03-22.
[6]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浮游植物藻华识别方法[P]. 甘肃省: CN117710491A, 2024-03-15.
[7]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罗京. 一种基于贝叶斯层间结构模型的沙漠化侵扰灾害预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6777079A, 2023-09-19.
[8]张莲海, 石亚军, 温智, 吴青柏, 马巍, 邓友生, 展静. 土体冻融水分迁移动态在线测量系统[P]. 甘肃省: CN116242870A, 2023-06-09.
[9]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张莲海, 吴青柏. 球磨法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的装置和方法[P]. 甘肃省: CN116196741A, 2023-06-02.
[10]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李帅君, 吴青柏. 一种固态水合物结构表面蠕动规律的监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6026825A, 2023-04-28.
[11]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吴青柏, 张泽, 张莲海. 碟式二氧化碳水合物灭火器和灭火方法[P]. 甘肃省: CN115887983A, 2023-04-04.
[12]张鹏, 陈文婷, 马旭, 陈雪萍, 吴青柏, 张莲海. 烟道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分离催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P]. 甘肃省: CN115672020A, 2023-02-03.
[13]蒋观利, 高思如, 武贵龙, 吴青柏. 一种微生物定期取样检测装置及方法[P]. 甘肃省: CN115340938A, 2022-11-15.
[14]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吴青柏. 一种利用水合物法快速捕集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P]. 甘肃省: CN115318078A, 2022-11-11.
[15]展静, 吴青柏, 张鹏.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核磁共振观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5047020A, 2022-09-13.
[16]杨玉忠, 郭小燕, 吴青柏, 周露. 无人机热融湖塘水文监测系统[P]. 甘肃省: CN114993270A, 2022-09-02.
[17]杨玉忠, 郭小燕, 吴青柏, 周露. 一种高分辨率湖泊分层采样装置[P]. 甘肃省: CN114894555A, 2022-08-12.
[18]李欣泽, 吴青柏, 金会军, 李艳, 曹亚鹏, 施瑞, 何瑞霞, 吴刚. 非连续多年冻土区埋地冷输天然气管道管基土冻胀防治装置及方法[P]. 甘肃省: CN113983234A, 2022-01-28.
[19]展静, 吴青柏, 张鹏. 一种基于核磁信号强度测定水合物中未水合水含量的方法[P]. 甘肃省: CN113237914A, 2021-08-10.
[20]张鹏, 陈雪萍, 陈文婷, 李帅君, 吴青柏. 黏土介质形成水合物方法[P]. 甘肃省: CN112251265A, 2021-01-22.
[21]张鹏, 陈文婷, 李帅君, 陈雪萍, 吴青柏. 爆炸式液态水雾化形成水合物设备[P]. 甘肃省: CN112076693A, 2020-12-15.
[22]张鹏, 陈雪萍, 吴青柏. 一种水合物形成过程中介质含水量动态调整方法[P]. 甘肃省: CN111939841A, 2020-11-17.
[23]张鹏, 陈雪萍, 吴青柏, 李帅君. 水合物赋存介质扰动装置[P]. 甘肃省: CN111812152A, 2020-10-23.
[24]陈继, 芮鹏飞, 吴青柏, 武贵龙, 刘国军. 一种多年冻土区桩基抗冻拔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P]. 甘肃省: CN111794291A, 2020-10-20.
[25]展静, 吴青柏, 邓友生, 张鹏, 张莲海. 一种适用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反应釜装置[P]. 甘肃省: CN111589393A, 2020-08-28.
[26]张莲海, 温智, 吴青柏, 马巍, 杨成松. 监测土体冻融循环过程中水分补给及排出的装置及方法[P]. 甘肃省: CN110470815A, 2019-11-19.
[27]王俊峰, 吴青柏. 一种适用于多年冻土区不同深度土壤气体取样装置[P]. 甘肃: CN105865859A, 2016-08-17.
[28]贠汉伯, 吴青柏, 张明义, 芮鹏飞, 罗京, 刘明浩. 黄土高原贮藏果蔬保鲜的抛石控温窑洞[P]. 甘肃: CN105432263A, 2016-03-30.
[29]王大雁, 常小晓, 马巍, 吴青柏, 王永涛, 郭妍, 雷乐乐, 赵淑萍, 穆彦虎. 冻土空心圆柱仪压力室温度控制装置[P]. 甘肃: CN105183029A, 2015-12-23.
[30]邓友生, 吴青柏, 马巍, 蒋观利, 张鹏. 一种钻探搅拌泥浆收集气体的装置[P]. 甘肃: CN103969091A, 2014-08-06.
[31]邓友生, 吴青柏, 马巍, 蒋观利, 张鹏. 岩芯取气装置[P]. 甘肃: CN103969092A, 2014-08-06.
[32]邓友生, 马巍, 吴青柏. 负压溶液过滤的装置[P]. 甘肃: CN103550967A, 2014-02-05.
[33]邓友生, 马巍, 吴青柏. 自动水位(水量)记录装置[P]. 甘肃: CN103557907A, 2014-02-05.
[34]邓友生, 马巍, 吴青柏. 测定导热系数的自动控温装置[P]. 甘肃: CN103529076A, 2014-01-22.
[35]展静, 吴青柏, 蒲毅彬, 邢莉莉, 王英梅, 蒋观利, 张鹏. 一种测量冻土试验中相变过程温度和电阻率分布的装置[P]. 甘肃: CN102854384A, 2013-01-02.
[36]陈继, 盛煜, 吴青柏, 冯子亮. 一种适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长期监测辅助系统[P]. 甘肃: CN102636207A, 2012-08-15.
[37]邓友生,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用于保护冻土的隔热传冷装置[P]. 甘肃: CN1502747, 2004-06-09.
[38]俞祁浩,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利用半导体原理的导热装置及其应用[P]. 甘肃: CN1467471, 2004-01-14.
发明授权:
[1]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特性时间变化趋势预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7933477B, 2024-06-07.
[2]贠汉伯, 张明义, 吴青柏, 邵明. 一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草原枯死面积估算和预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7787503B, 2024-05-28.
[3]杨玉忠, 郭小燕, 吴青柏, 周露. 无人机热融湖塘水文监测系统[P]. 甘肃省: CN114993270B, 2024-02-02.
[4]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吴青柏, 张泽, 张莲海. 碟式二氧化碳水合物灭火器和灭火方法[P]. 甘肃省: CN115887983B, 2024-01-23.
[5]杨玉忠, 郭小燕, 吴青柏, 周露. 一种高分辨率湖泊分层采样装置[P]. 甘肃省: CN114894555B, 2023-09-15.
[6]李欣泽, 吴青柏, 金会军, 李艳, 曹亚鹏, 施瑞, 何瑞霞, 吴刚. 非连续多年冻土区埋地冷输天然气管道管基土冻胀防治装置及方法[P]. 甘肃省: CN113983234B, 2023-08-18.
[7]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张莲海, 吴青柏. 球磨法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的装置和方法[P]. 甘肃省: CN116196741B, 2023-07-25.
[8]张鹏, 马旭, 陈文婷, 陈雪萍, 吴青柏. 一种利用水合物法快速捕集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P]. 甘肃省: CN115318078B, 2023-05-09.
[9]张鹏, 陈文婷, 马旭, 陈雪萍, 吴青柏, 张莲海. 烟道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分离催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P]. 甘肃省: CN115672020B, 2023-02-28.
[10]张鹏, 陈雪萍, 吴青柏. 一种水合物形成过程中介质含水量动态调整方法[P]. 甘肃省: CN111939841B, 2022-05-17.
[11]展静, 吴青柏, 张鹏. 一种基于核磁信号强度测定水合物中未水合水含量的方法[P]. 甘肃省: CN113237914B, 2021-12-28.
[12]张鹏, 陈雪萍, 陈文婷, 李帅君, 吴青柏. 黏土介质形成水合物方法[P]. 甘肃省: CN112251265B, 2021-07-23.
[13]展静, 吴青柏, 邓友生, 张鹏, 张莲海. 一种适用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反应釜装置[P]. 甘肃省: CN111589393B, 2020-12-29.
[14]王大雁, 常小晓, 马巍, 吴青柏, 王永涛, 郭妍, 雷乐乐, 赵淑萍, 穆彦虎. 冻土空心圆柱仪压力室温度控制装置[P]. 甘肃省: CN105183029B, 2018-03-20.
[15]陈继, 盛煜, 吴青柏, 冯子亮. 一种适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长期监测辅助系统[P]. 甘肃省: CN102636207B, 2015-06-10.
[16]展静, 吴青柏, 蒲毅彬, 邢莉莉, 王英梅, 蒋观利, 张鹏. 一种测量冻土试验中相变过程温度和电阻率分布的装置[P]. 甘肃省: CN102854384B, 2015-03-11.
[17]邓友生,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用于保护冻土的隔热传冷装置[P]. 甘肃省: CN100419160C, 2008-09-17.
[18]俞祁浩, 程国栋, 刘永智, 马魏, 吴青柏. 导热系数可变装置及其应用[P]. 甘肃省: CN100347382C, 2007-11-07.
[19]俞祁浩,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利用半导体原理的导热装置及其应用[P]. 甘肃省: CN1313792C, 2007-05-02.
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收录78篇,EI收录69篇。第一作者SCI 、EI收录分别为29篇和21篇,通讯作者SCI收录7篇。是近5年来SCI全球冻土发文最多的作者。被SCI论文他引549次,CSCD他引805次。
代表性英文论文:
1.QingbaiWu,TingjunZhang,andYongzhiLiu,Thermal State of the Active Layer and Permafrost along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Railway from 2006 to 2010. The Cryosphere,2012,6: 607-612.
2.WuQingbai,WangYinmei,ZhanJing,The effect of rapidly depressurizing and rising temperature on methane hydrate dissociation,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2011, 21:91-97.
3.WuQingbaiLiuYongzhiHuZeyong,The thermal effect of differential solar exposure on embankment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6:30-38.
4.WuQingbai,ZhangZhongqiong,LiuYongzhi,Long-term thermal effect of asphalt pavement on permafrost under embankment.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0(2010):221-229.
5.WuQingbai,JiangGuanli,ZhangPeng,Assessing the permafrost temperature and thickness conditions favor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Energy Convers Manage (2010), 51,783-787.
6.Wu,Q.,andT.Zhang(2010),Changes in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ver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 1995-2007, J. Geophys. Res., 115, D09107, doi:10.1029 / 2009JD01297.
7.Qingbai Wu, Tingjun Zhang, Liu Yongzhi, Permafrost Temperatures and thickness along the Qinghai-Tibetan Highway.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72(2010):32-38.
8.Wu,Q.,andT.Zhang(2008),Recent Permafrost Warming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J. Geophys. Res., 113,D13108, doi:10.1029 /2007JD009539, 2008.
9.Wu Qingbai, Lu Zijian, Tingjun Zhang, Ma Wei, Liu Yongzhi, Analysis of Cooling Effect of Crushed Rock-Based Embankment of the Qinghai-Xizang Railway,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3(3): 271-282.
10.QingbaiWu,XianfuDong,YongzhiLiu,andHuijunJin.ResponsesofPermafrostonTheQinghai-TibetPlateautoClimateChangeAndEngineeringAction,ArcticandAntarcticAlpineResearch.2007,39(4):682~687.
11. Qingbai Wu and Tingjun Zhang, Recent Permafrost Warming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 (Atmosphere), doi:10.1029/2007JD009539.
12. Qingbai Wu, Xianfu Dong, Yongzhi Liu, and Huijun Jin. Responses of Permafros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Climate Change and Engineering Action, Arctic and Antarctic Alpine Research, 2007, 39(4):682~687.
13. Wu Qingbai, Zhao Shiyun, Ma Wei, Zhang Luxin. Qinghai-Xizang Railroad Construction in Permafrost Region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2007, 21(2):60—67.
14. Wu Qingbai, Cheng Hongbin, Jiang Guanli, Ma Wei, Liu Yongzhi, Cooling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with block stone interlayer in Qinghai-Tibet railway.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2007, 50(3):319-328.
15. Wu Qingbai,Cheng Guodong, Ma Wei,Niu Fujun,Sun Zhizhong, Technical Approaches on ensuring permafrost thermal stability for Qinghai-Xizang Railroad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2006. 1(2):119~128.
16. Wu Qingbai, Liu Yongzhi,Ground temperature Monitors and Its recent change i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old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38,85~92.
17. Wu Qingbai Cheng Guodong, Ma Wei. The 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Qinghai-Tibetan Railroad.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 47(Supp.I), 122~130.
18. Qingbai Wu, Bin Shi, and Hsai-Yang Fa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 of Permafrost along the Qinghai-Xiang (Tibet) Highway. Engineering Geology, 2003, 68:387~396.
19. Wu Qingbai, Zhu Yuanlin, Liu Yonzhi. Evaluation Model of Permafrost Thermal stability and thermal thawing sensibility under Engineering Activity under Engineering Activity. Cold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34(1):19-30.
20. Wu Qingbai, Zhu Yuanlin, Liu Yongzhi. Evaluating model of frozen soil Environment Change under engineering actions. China Science (Series D), 2002, 45(10): 893—902. 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人类工程活动下冻土环境变化评价模型. 中国科学(D辑), 2002,32(2):141-148.
21. Wu Qingbai, Liu Yongzhi, Zhang Jianming,Tong Changjiang. A Review of recent frozen soil engineering in permafrost regions along Qinghai- Tibet Highway, China. 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 2002, 13(3), 199—205.
22. Wu Qingbai, Lixin,and Li Wenjun. Prediction and modeling of permafrost change under climate warming along Qinghai-Xizang Highway. Periglacial and Permafrost Process, 2000, 11 (4):371~376.
代表性中文论文:
[1]马旭, 滕亚栋, 刘杰, 王宇璐, 张鹏, 张莲海, 姚万龙, 展静, 吴青柏. 喷雾法水合物法捕集分离烟道气中CO(2)研究[J]. 化工学报, 1-24.[2]徐晓明, 吴青柏. 三江源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1-15.
[3]罗栋梁, 金会军, 吴青柏, 何瑞霞, 张林, 王金牛, 李晓英, 李世珍. 保护多年冻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J]. 西藏科技, 2023, 45 (11): 82-87+2.
[4]陈继, 赵静毅, 吴青柏. 北麓河冻土工程观测研究站简介[J]. 冰川冻土, 2023, 45 (05): 1677-1678.
[5]张学民, 贺冠宇, 王佳贤, 李金平, 王英梅, 吴青柏. 液化条件对多孔介质中CO2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23, 37 (04): 599-607.
[6]罗栋梁, 金会军, 吴青柏, Olga MAKARIEVA, 田世民, 康建芳, 王金牛, 彭小清, Wojciech DOBI?SKI, 陈方方. 天然状态下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冰川冻土, 2023, 45 (02): 558-574.
[7]陈文婷, 张鹏, 陈雪萍, 马旭, 张莲海, 吴青柏.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未冻水对冰晶体力学性质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23, 45 (02): 624-640.
[8]李欣泽, 吴青柏, 金会军. 管道运行温度和埋深对北极输气管道周围温度场的影响[J]. 油气与新能源, 2022, 34 (04): 58-67.
[9]赵翃婷, 吴青柏, 侯彦东, 蒋观利, 高思如, 王陆阳. 青藏铁路块碎石护坡路基降温效果分析[J]. 铁道学报, 2022, 44 (05): 132-140.
[10]展静, 张鹏, 王英梅, 吴青柏. 多孔介质水合物中未水合水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3 (04): 1525-1535.
[11]王英梅, 张梦迪, 吴青柏, 展静, 张鹏. 水合物一次分解压力对记忆效应的影响[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 50 (04): 66-72.
[12]张中琼, 林芳, 吴青柏, 张泽, 张鹏. 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制图的阶梯发展[J]. 冰川冻土, 2021, 43 (01): 176-183.
[13]李欣泽, 金会军, 吴青柏. 多年冻土区天然气管道压气站失效情境下应对方案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 (11): 1127-1136.
[14]李欣泽, 金会军, 吴青柏, 魏彦京, 温智. 北极多年冻土区埋地输气管道周边温度场数值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 (01): 69-82.
[15]付子腾, 吴青柏, Miles DYCK, 何海龙. 一种新的土壤冻融特征曲线模型[J]. 冰川冻土, 2021, 43 (02): 437-452.
[16]冉有华, 李新, 程国栋, 南卓铜, 车金星, 盛煜, 吴青柏, 金会军, 罗栋梁, 唐志光, 吴小波. 2005~2015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稳定性制图[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 51 (02): 183-200.
[17]吴青柏, 张中琼, 刘戈. 青藏高原气候转暖与冻土工程的关系[J]. 工程地质学报, 2021, 29 (02): 342-352.
[18]徐玲玲, 高彩虹, 王佳铭, 金会军, 吴青柏, Miles DYCK, 何海龙. 时域反射仪(TDR)测定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评价与方案推荐[J]. 冰川冻土, 2020, 42 (01): 265-275.
[19]李帅君, 张鹏, 张莲海, 陈雪萍, 展静, 吴青柏. 多层核磁探测介质内温度梯度下THF水合物形成特征[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0, 50 (08): 125-135.
[20]王英梅, 董世强, 展静, 吴青柏, 张鹏. 石英砂粒径大小对甲烷水合物形成及分布的影响[J]. 化工进展, 2020, 39 (08): 3049-3056.
[21]吴青柏, 李志军, 沈永平. 冰冻圈工程学助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 (04): 443-449.
[22]陈雪萍, 张鹏, 吴青柏. “自保护”态CO2水合物分解动力及影响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02): 184-193.
[23]米素娟, 吴青柏, 沈兵, 杨增顺. 基于热惯量的土壤湿度估算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 42 (10): 11-14+18.
[24]程国栋, 赵林, 李韧, 吴晓东, 盛煜, 胡国杰, 邹德富, 金会军, 李新, 吴青柏.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特征、变化及影响[J]. 科学通报, 2019, 64 (27): 2783-2795.
[25]黄永忠, 钟方雷, 杨肖, 徐晓明, 吴青柏. 面向冰冻圈服务功能核算的西藏公路经济增长贡献及空间效应[J]. 冰川冻土, 2019, 41 (03): 719-729.
[26]孔森, 温智, 吴青柏, 王大雁. 热管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应用中的适用性评价[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0 (06): 1384-1391.
[27]赵翃婷, 吴青柏, 张中琼, 侯彦东.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块石结构路基降温效果评价[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 38 (08): 1686-1695.
[28]杨吉萍, 钟方雷, 徐晓明, 吴青柏. 青藏铁路对西藏各经济部门发展影响的定量评估[J]. 冰川冻土, 2018, 40 (05): 1047-1055.
[29]刘亚丽, 王俊峰, 吴青柏. 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J]. 冰川冻土, 2018, 40 (04): 728-737.
[30]王陆阳, 吴青柏, 蒋观利. 风沙堆积对下伏多年冻土影响的数值模拟[J]. 冰川冻土, 2018, 40 (04): 738-747.
[31]高思如, 曾文钊, 吴青柏, 蒋观利, 张中琼. 1990-2014年西藏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的时空变化[J]. 冰川冻土, 2018, 40 (02): 223-230.
[32]赵静毅, 陈继, 吴青柏, 李静, 侯鑫. 天山胜利达坂地区积雪分布特征[J]. 山地学报, 2018, 36 (01): 98-106.
[33]张泽, 吴青柏, Mikhail ZHELEZNIAK, 金会军. 多年冻土区第一井——舍尔金井[J]. 冰川冻土, 2017, 39 (05): 1084-1088.
[34]蒋观利, 吴青柏, 张中琼. 青藏高原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类型下多年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差异研究[J]. 冰川冻土, 2018, 40 (01): 7-17.
[35]江桥, 彭军还, 杨红磊, 吴青柏, 费香泽. 改进小基线集技术的GB-InSAR铁路边坡监测[J]. 测绘科学, 2017, 42 (12): 140-145+150.
[36]张学民, 李洋, 姚泽, 李金平, 吴青柏, 袁吉. 表面活性剂对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定量影响[J]. 过程工程学报, 2018, 18 (02): 356-360.
[37]令锋, 吴青柏. 青藏高原热融湖横向扩张速率对湖下融区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J]. 冰川冻土, 2017, 39 (02): 328-335.
[38]王庆锋, 金会军, 吴青柏, 张廷军, 黄亚冬. 距今约600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冻结泥炭沉积记录的气候演化[J]. 第四纪研究, 2017, 37 (02): 402-415.
[39]徐晓明, 吴青柏, 张中琼.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冰川冻土, 2017, 39 (01): 1-8.
[40]王进昌, 吴青柏.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桥过渡段沉降原因分析[J]. 冰川冻土, 2017, 39 (01): 79-85.
[41]张学民, 姚泽, 李洋, 李金平, 吴青柏. 初始压力对丙烷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J]. 过程工程学报, 2016, 16 (06): 985-989.
[42]肖红平, 吴青柏, 林畅松, 魏伟, 张金华, 彭涌, 张鹏, 张巧珍.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要素及其时空耦合初探——以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多年冻土区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 (10): 1913-1923.
[43]蒋观利, 吴青柏. 地球物理测井在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调查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 (09): 3482-3490.
[44]王庆锋, 金会军, 张廷军, 吴青柏, 曹斌, 彭小清, 王康, 李丽丽. 祁连山区黑河上游高山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 科学通报, 2016, 61 (24): 2742-2756.
[45]冯雨晴, 梁四海, 吴青柏, 陈建伟, 田鑫, 吴盼. 冻土退化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03): 311-316.
[46]吴盼, 冯雨晴, 梁四海, 吴青柏, 万力. 基于GLDAS与TVDI降尺度反演土壤含水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03): 265-270.
[47]张宝贵, 刘晓娇, 吴青柏, 刘光琇, 陈拓, 张威, 章高森, 伍修锟, 邓友生.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不同深度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16, 38 (03): 776-784.
[48]张学民, 李金平, 吴青柏, 王春龙, 南军虎. 孔隙介质中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过程实验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6, 24 (01): 168-175.
[49]张中琼, 吴青柏, 刘永智, 侯彦东, 高思如. 多年冻土区典型地面浅层地温对降水的响应[J]. 工程地质学报, 2015, 23 (05): 948-953.
[50]张中琼, 吴青柏, 刘永智, 温智. 青藏高原公路路面结构水热差异变化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5 (05): 975-979.
[51]张中琼, 吴青柏, 荀学义, 侯彦东, 高思如. 不同地面类型热物理性质差异分析[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5 (04): 41-47.
[52]张中琼, 吴青柏, 温智, 刘永智, 张泽.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沥青路面辐射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 2015, 37 (02): 408-416.
[53]贠汉伯, 吴青柏, 芮鹏飞, 陈浩, 孙志忠, 俞祁浩, 陈继, 王俊峰. 适用于多年冻土区具有碳通量自动观测性能的OTC系统开发设计[J]. 冰川冻土, 2015, 37 (02): 454-460.
[54]王宁练, 刘时银, 吴青柏, 赵林, 李震, 黄菲, 康世昌, 赵进平, 周建民, 罗斯琼, 车涛. 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J]. 中国基础科学, 2015, 17 (02): 9-14+2.
[55]侯彦东, 吴青柏, 孙志忠, 陈继, 刘永智. 青藏铁路碎石护坡-热管复合措施的补强效果研究[J]. 冰川冻土, 2015, 37 (01): 118-125.
[56]吴青柏, 蒋观利, 张鹏, 邓友生, 杨玉忠, 侯彦东, 张宝贵.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证据[J]. 科学通报, 2015, 60 (01): 68-74.
[57]张中琼, 吴青柏, 刘永智, 陈继. 沥青路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 (06): 1705-1711.
[58]高思如, 吴青柏, 张中琼, 侯彦东. 青藏公路低温多年冻土温度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 冰川冻土, 2014, 36 (06): 1403-1411.
[59]令锋, 吴青柏. 青藏高原不同半径热融湖下融区发展差异的非线性分析[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4, 44 (21): 250-257.
[60]李金平, 张学民, 吴青柏, 王春龙, 焦亮. 压力扰动对丙烷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J].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9): 143-148.
[61]张学民, 李金平, 吴青柏, 南军虎, 焦亮. CO2置换开采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可行性研究[J]. 化工进展, 2014, 33 (S1): 133-140.
[62]张学民, 李金平, 吴青柏, 王春龙, 南军虎. 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研究进展[J]. 过程工程学报, 2014, 14 (04): 715-720.
[63]黄华谷, 罗敏, 张鹏, 吴青柏, 陈多福. 青藏公路沿线地表渗漏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 (06): 874-881.
[64]罗栋梁, 金会军, 吕兰芝, 吴青柏.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季节冻土冻融过程时空特征[J]. 科学通报, 2014, 59 (14): 1327-1336.
[65]王英梅, 吴青柏, 蒋观利. 温度梯度对非饱和粗砂中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5 (02): 507-514.
[66]张学民, 李金平, 吴青柏, 王春龙, 焦亮. 不同体系中丙烷水合物的生成过程[J]. 过程工程学报, 2014, 14 (01): 120-124.
[67]蒋观利, 吴青柏, 杨玉忠, 展静. 砂土中不同产状甲烷水合物形成和分解过程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 (06): 1305-1310.
[68]杨玉忠, 吴青柏, 贠汉伯. 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降水及河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13, 24 (06): 778-785.
[69]文斌, 吴青柏, 蒋观利, 张鹏. 模拟退火优化算法的冻土热传导参数反分析[J]. 岩土力学, 2013, 34 (08): 2401-2408.
[70]张学民, 李金平, 吴青柏, 王春龙, 焦亮. 气体水合物生成过程强化方法研究进展[J]. 过程工程学报, 2013, 13 (04): 715-719.
[71]张鹏, 吴青柏, 蒋观利, 董兰凤. 不同颗粒介质内甲烷水合物形成反应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 (02): 265-272.
[72]马巍, 穆彦虎, 李国玉, 吴青柏, 刘永智, 孙志忠.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状况对工程扰动及气候变化的响应[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43 (03): 478-489.
[73]龚大鑫, 贠汉伯, 窦学诚, 吴青柏, 刘永智, 孙志忠, 陈浩, 芮鹏飞, 李国臣. 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段植被覆盖度动态快速测量方法研究[J]. 中国沙漠, 2013, 33 (02): 412-418.
[74]张中琼, 吴青柏, 温智, 刘永智, 陆子建. 沥青路面冻土路基的水分积累过程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2013, 26 (02): 1-6+41.
[75]王庆峰, 张廷军, 吴吉春, 彭小清, 钟歆玥, 牟翠翠, 王康, 吴青柏, 程国栋. 祁连山区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分布考察[J]. 冰川冻土, 2013, 35 (01): 19-29.
[76]吴青柏, 牛富俊.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与工程稳定性[J]. 科学通报, 2013, 58 (02): 115-130.
[77]王国亚, 毛炜峄, 贺斌, 吴青柏, 沈永平. 新疆阿勒泰地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冻土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12, 34 (06): 1293-1300.
[78]文斌, 吴青柏, 刘永智. 小波分解法在冻土路基下土体温度预测中的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2, 8 (09): 211-214.
[79]张中琼, 吴青柏.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预测[J]. 冰川冻土, 2012, 34 (03): 505-511.
[80]张中琼, 吴青柏, 周兆叶. 多年冻土区冻融灾害风险性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 (02): 142-149.
[81]展静, 吴青柏, 杨玉忠. 冰点以下甲烷水合物分解实验对天然气储运的影响[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 23 (02): 348-352.
[82]张中琼, 吴青柏.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展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 (02): 454-461+484.
[83]文斌, 吴青柏. 青藏公路高温冻土区沥青路面下土体热动态分析[J]. 中外公路, 2012, 32 (01): 87-92.
[84]王英梅, 吴青柏, 蒲毅彬, 展静. 温度梯度对粗砂中甲烷水合物形成和分解过程的影响及电阻率响应[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 23 (01): 19-25.
[85]王俊峰, 吴青柏. 青藏高原沼泽草甸区植被退化对浅层寒冻土壤环境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6): 39-45.
[86]杨玉忠, 吴青柏, 邓友生, 蒋观利, 张鹏. 昆仑山垭口多年冻土区钻孔气体组分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6): 1076-1081.
[87]蒋观利, 吴青柏, 展静. 降温速率和粒径对砂土中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影响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5): 920-925.
[88]文斌, 吴青柏, 刘永智, 张中琼. 青藏公路沥青路面下土体温度的小波分析[J]. 冰川冻土, 2011, 33 (04): 884-890.
[89]牛富俊, 马巍, 吴青柏. 青藏铁路主要冻土路基工程热稳定性及主要冻融灾害[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 (02): 196-206.
[90]李明永, 吴青柏, 刘永智. 青藏铁路路基下部土体水热过程变化的监测研究[J]. 冰川冻土, 2011, 33 (03): 546-550.
[91]王一博, 吴青柏, 牛富俊. 长江源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形成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11, 33 (03): 659-667.
[92]张鹏, 吴青柏, 王英梅. 饱和粗砂、粉土内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4): 1071-1078.
[93]卞晓琳, 何平, 吴青柏, 施烨辉. 粒径对块石层自然对流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 2011, 32 (01): 1-6.
[94]刘戈, 章金钊, 吴青柏.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的设计计算[J]. 中外公路, 2010, 30 (06): 14-16.
[95]王国亚, 沈永平, 王宁练, 吴青柏.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及其演化趋势[J]. 冰川冻土, 2010, 32 (06): 1097-1105.
[96]张鹏, 吴青柏, 蒋观利. 混合介质对降温法形成甲烷水合物性质的影响[J]. 天然气工业, 2010, 30 (10): 109-112+128.
[97]卞晓琳, 何平, 吴青柏, 施烨辉. 路堤块石自然对流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J]. 铁道学报, 2010, 32 (05): 77-81.
[98]王一博, 王根绪, 吴青柏, 牛富俊, 程慧燕. 植被退化对高寒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10, 32 (05): 989-998.
[99]崔巍, 吴青柏, 刘永智. 热融湖塘对多年冻土的热影响[J]. 冰川冻土, 2010, 32 (04): 755-760.
[100]张鹏, 吴青柏, 王英梅. 非饱和介质中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的水分变化特征[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25 (04): 1339-1345.
[101]吴青柏, 崔巍, 刘永智. U型块石路基结构对多年冻土的降温作用[J]. 冰川冻土, 2010, 32 (03): 532-537.
[102]李元寿, 王根绪, 赵林, 吴青柏, 王一博, 张人禾.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高寒草甸覆盖变化的响应[J]. 冰川冻土, 2010, 32 (01): 157-165.
[103]王俊峰, 吴青柏. 气温升高对青藏高原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变化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1): 33-39.
[104]郭宏新, 吴青柏, 张鲁新. 寒冷地区热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冰川冻土, 2009, 31 (06): 1137-1142.
[105]张鹏, 吴青柏, 蒋观利. 降温速率对零度以上介质内甲烷水合物形成的影响[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6): 1000-1004.
[106]吴吉春, 盛煜, 吴青柏, 温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方式[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570-1578.
[107]李南生, 吴青柏. 冻土活动层相变温度场Chebyshev拟谱分析[J]. 计算力学学报, 2009, 26 (05): 703-709.
[108]俞祁浩, 钱进, 吴青柏, 张建明, 崔伟, 谷伟. 青藏高等级公路试验工程设计研究[J]. 冰川冻土, 2009, 31 (05): 907-914.
[109]蒋观利, 吴青柏, 蒲毅彬. 降温过程对粗砂土中甲烷水合物形成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9): 2387-2393.
[110]张鹏, 吴青柏, 王英梅. 粉土内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水分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4): 616-619+626.
[111]温智, 盛煜, 马巍, 吴青柏, 房建宏, 黄波, 许安花, 李焕青. 退化性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地温和变形规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07): 1477-1483.
[112]温智, 盛煜, 马巍, 吴青柏, 黄波. 多年冻土区路堑边坡防护试验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09, 26 (07): 1-5.
[113]展静, 吴青柏, 王英梅. 冰点以下不同粒径冰颗粒形成甲烷水合物的实验[J].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6): 126-129+151.
[114]王俊峰, 王根绪, 吴青柏. 青藏高原沼泽草甸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及其近地表CO2体积分数对气温升高的响应[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3): 27-33.
[115]王俊峰, 王根绪, 吴青柏. 沼泽与高寒草甸退化对CH4和CO2通量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5): 474-480.
[116]吴吉春, 盛煜, 吴青柏, 李静, 张秀敏.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作为水“源”的可能性探讨[J]. 冰川冻土, 2009, 31 (02): 350-356.
[117]王英梅, 吴青柏, 张鹏, 展静, 蒋观利. 冰点以下甲烷水合物等压分解实验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2): 244-248.
[118]于晖, 吴青柏, 张建明. 青藏铁路普通路基下冻土过程动态评价[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94-99.
[119]蒋观利, 吴青柏, 蒲毅彬, 邢莉莉. 利用CT扫描对粗砂土中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水分迁移特征的分析[J]. 冰川冻土, 2009, 31 (01): 96-100.
[120]程国栋, 吴青柏, 马巍. 青藏铁路主动冷却路基的工程效果[J].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 (01): 16-22.
[121]吴吉春, 孙立平, 盛煜, 吴青柏, 李金平. 祁连山首次发现冰楔假形及其意义[J]. 冰川冻土, 2008, (04): 595-598.
[122]展静, 吴青柏, 蒋观利. 冰颗粒粒径对冰点以下甲烷水合物自保护效应的影响[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4): 577-580.
[123]吴青柏, 于晖, 蒋观利, 刘永智. 青藏铁路块石护坡温度场及路基冷却作用机理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07): 1011-1016.
[124]于晖, 吴青柏, 刘永智.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长期监测系统[J]. 冰川冻土, 2008, (03): 475-481.
[125]王俊峰, 王根绪, 吴青柏. 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生长季节CO_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环境控制因子研究[J]. 冰川冻土, 2008, (03): 408-414.
[126]马巍, 刘端, 吴青柏.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J]. 岩土力学, 2008, (03): 571-579.
[127]刘戈, 樊凯, 章金钊, 吴青柏. 青藏公路工程条件下多年冻土的变化[J]. 中外公路, 2008, (01): 25-27.
[128]吴青柏, 程国栋. 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2): 111-119.
[129]库新勃, 董献付, 吴青柏.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复杂性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06): 739-745.
[130]吴青柏, 刘永智, 于晖. 青藏铁路普通路基下部冻土变化分析[J]. 冰川冻土, 2007, (06): 960-968.
[131]祁长青, 吴青柏, 施斌, 吴继敏. 青藏铁路高路堤下多年冻土热状态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S2): 4518-4524.
[132]吴青柏, 程国栋. 世界多年冻土区可燃冰开发艰难前行[J]. 中国石化, 2007, (11): 48-51.
[133]吴青柏, 程国栋, 马巍, 刘永智. 青藏铁路适应气候变化的筑路工程技术[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6): 315-321.
[134]黄铁青, 赵涛, 冯仁国, 丁永建, 李凌浩, 刘国彬, 肖洪浪, 陈亚宁, 刘庆, 王克林, 贺秀斌, 赵新全, 李新, 吴青柏, 许洪华.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布局与初步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9): 888-895.
[135]库新勃, 吴青柏, 蒋观利.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分布范围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4): 588-592.
[136]郭正刚, 牛富俊, 湛虎, 吴青柏. 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 2007, (08): 3294-3301.
[137]祁长青, 吴青柏, 施斌, 吴继敏, 俞缙. BP神经网络在冻土路基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7, (04): 27-30.
[138]吴青柏, 程红彬, 蒋观利, 马巍, 刘永智. 青藏铁路块石夹层路基结构的冷却作用机理[J].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7, (05): 613-620.
[139]蒲毅彬, 吴青柏, 蒋观利. 封闭系统中多孔介质甲烷水合物的CT实验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4): 362-368.
[140]李南生, 邓世斌, 吴青柏. 非定常边界多年冻土活动层温度的积分渐近计算[J]. 冰川冻土, 2007, (01): 16-20.
[141]李元寿, 王根绪, 王军德, 王一博, 吴青柏. ~(137)Cs示踪法研究青藏高原草甸土的土壤侵蚀[J]. 山地学报, 2007, (01): 114-121.
[142]金会军, 马巍, 赖远明, 吴青柏, 王贵荣, 牛富俊, 沈永平, 赵淑萍, Jerry Brown, Max C.Brewer. 气候变暖条件下,中(高)亚洲地区不稳定型冻土的巨大挑战和创新解决方案:——来自首届亚洲冻土大会及会后青藏高原考察的总结报告[J]. 冰川冻土, 2006, (06): 838-843.
[143]吴青柏, 董献付, 蒋观利.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块石结构路基下部土体降温效果差异[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12): 2565-2571.
[144]郭正刚, 吴青柏, 牛富军. 人类工程活动对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融化层及其环境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136-2140.
[145]刘戈, 章金钊, 吴青柏.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J]. 公路, 2006, (11): 23-26.
[146]金会军, 王绍令, 俞祁浩, 吴青柏, 魏智. 青藏工程走廊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及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 (06): 66-71+137.
[147]陆子建, 吴青柏, 盛煜, 张鲁新. 青藏高原北麓河附近不同地表覆被下活动层的水热差异研究[J]. 冰川冻土, 2006, (05): 642-647.
[148]李南生, 胡巍纬, 吴青柏, 唐明春. 冻土温度场计算中热间断面处理的理论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8): 1011-1015.
[149]马巍, 吴青柏, 程国栋. 青藏铁路块石气冷结构路堤下冻土温度场变化分析[J]. 冰川冻土, 2006, (04): 586-595.
[150]王根绪, 李元首, 吴青柏, 王一博. 青藏高原冻土区冻土与植被的关系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8): 743-754.
[151]祁长青, 吴青柏, 施斌, 唐朝生. 基于遗传算法的冻土路基融沉可靠性分析[J]. 岩土力学, 2006, (08): 1429-1432+1436.
[152]何平, 程国栋, 马巍, 吴青柏. 块石通风性能实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06): 789-792.
[153]吴青柏, 蒲毅彬, 蒋观利, 邢莉莉. 冻结粗砂土中甲烷水合物形成CT试验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2): 239-243+248.
[154]马巍, 余邵水, 吴青柏, 张鲁新.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冷却路基技术现场实效监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3): 563-571.
[155]吴青柏, 蒲毅彬, 蒋观利, 邓友生, 邢丽丽, 冯小太. 甲烷水合物生成和分解的X射线断层扫描试验研究[J]. 冰川冻土, 2006, (01): 122-125.
[156]吴青柏, 蒋观利, 蒲毅彬, 邓友生.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 地质通报, 2006, (Z1): 29-33.
[157]吴青柏, 蒲毅彬, 蒋观利. X射线断层扫描系统研究甲烷水合物形成和分解过程[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1): 61-65.
[158]蒋观利, 吴青柏, 蒲毅彬, 邢莉莉. 甲烷水合物形成过程的CT识别原理和成像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6): 814-817.
[159]吴青柏, 赵世运, 马巍, 刘永智, 张鲁新. 青藏铁路块石路基结构的冷却效果监测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12): 1386-1390.
[160]江灏,吴青柏,王可丽,张立杰,冯文. 青藏铁路沿线地表和路基表面热力学模式(Ⅲ):参数化方案[J]. 冰川冻土, 2005, (05): 680-685.
[161]李栋梁,柳苗,钟海玲,吴青柏.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5, (05): 694-699.
[162]祁长青,吴青柏,施斌,徐洪钟.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温度场随机有限元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05, (03): 330-335.
[163]李栋梁,钟海玲,吴青柏,张拥军,侯依玲,汤懋苍.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03): 291-298.
[164]蒲毅彬,邢莉莉,吴青柏,邓友生. 天然气水合物CT实验方法初步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 (02): 54-62.
[165]吴青柏,程国栋,马巍. 青藏铁路路基工程可靠性分析思路浅析[J]. 科技导报, 2005, (04): 29-31.
[166]陈继,程国栋,吴青柏,牛富俊,胡泽勇. 冻土地区风的作用分析——以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3): 275-281.
[167]吴青柏,董献付,刘永智.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和工程影响的响应分析[J]. 冰川冻土, 2005, (01): 50-54.
[168]吴青柏,陆子建,刘永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监测及近期变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1): 26-28.
[169]王根绪,吴青柏,王一博,郭正刚.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科技导报, 2005, (01): 8-13.
[170]李栋梁,吴青柏,汤懋苍. 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 科技导报, 2005, (01): 18-22.
[171]马巍,程国栋,吴青柏. 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思考[J]. 科技导报, 2005, (01): 23-28.
[172]吴青柏,董献付,刘永智. GIS支持下的青藏公路沿线高含冰量冻土空间分布模型(英文)[J]. 冰川冻土, 2004, (S1): 137-141.
[173]童长江,吴青柏,张森琦. 拯救黄河源生态环境——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的一点看法[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4, (S2): 20-25.
[174]马巍,程国栋,吴青柏. 青藏铁路建设中动态设计思路及其应用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4, (04): 537-540.
[175]王根绪,姚进忠,郭正刚,吴青柏,王一博.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冻土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对铁路建设的启示[J]. 科学通报, 2004, (15): 1556-1564.
[176]程国栋,马巍,吴青柏. 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01): 45-47+79.
[177]程国栋,江灏,王可丽,吴青柏. 冻土路基表面的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J]. 冰川冻土, 2003, (06): 603-607.
[178]彭轩明,吴青柏,田明中. 黄河源区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03, (06): 667-671.
[179]温智,盛煜,吴青柏. 青藏铁路路基浅地表热状态动态监测初步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S2): 2664-2668.
[180]汪双杰,吴青柏,刘永智. 沥青路面下冻土热稳定性和热融敏感性的变化[J]. 公路交通科技, 2003, (04): 20-22.
[181]吴青柏,沈永平,施斌. 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J]. 冰川冻土, 2003, (03): 250-255.
[182]吴青柏 ,施斌,刘永智. Interaction study of permafrost and highway along Qinghai-Xizang Highway[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 (02): 97-105.
[183]马巍,程国栋,吴青柏. 多年冻土地区主动冷却地基方法研究[J]. 冰川冻土, 2002, (05): 579-587.
[184]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和温度位移预报模型的应用[J]. 冰川冻土, 2002, (05): 614-617.
[185]吴青柏 ,朱元林 ,刘永智. Evaluating model of frozen soil environment change under engineering actions[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2, (10): 893-902.
[186]沈永平,王根绪,吴青柏,刘时银. 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J]. 冰川冻土, 2002, (03): 308-314.
[187]吴青柏,施斌. 论青藏铁路修筑中的冻土环境保护问题[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04): 14-16+20.
[188]吴青柏,施斌,吴青柏,刘永智.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与公路相互作用研究[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6): 514-520.
[189]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 工程活动下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评价模型[J]. 冰川冻土, 2002, (02): 129-133.
[190]刘永智,吴青柏,张建明,盛煜.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变形[J]. 冰川冻土, 2002, (01): 10-15.
[191]吴青柏,刘永智,施斌,张建明,童长江.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冻土工程研究新进展[J]. 工程地质学报, 2002, (01): 55-61.
[192]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 人类工程活动下冻土环境变化评价模型[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2): 141-148.
[193]张建明,刘永智,吴青柏,童长江. 公路工程冻土类型划分研究[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2001, (04): 1-5.
[194]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 人类工程活动下多年冻土热融蚀敏感性评价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01, (06): 731-735.
[195]吴青柏,孙涛,陶兆祥,李强. 恒温下含硫酸钠盐粗颗粒土盐胀特征及过程研究[J]. 冰川冻土, 2001, (03): 238-243.
[196]张艳,吴青柏,刘建平. 小兴安岭地区黑河—北安段多年冻土分布特征[J]. 冰川冻土, 2001, (03): 312-317.
[197]吴青柏,朱元林,施斌. 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研究[J]. 冰川冻土, 2001, (02): 200-207.
[198]吴青柏, 马巍, 赖远明. 合力攻坚冻土工程技术难关 让列车早日驶上世界屋脊——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 科学新闻, 2001, (14): 2-4.
[199]吴青柏,李新,李文君. 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变化响应模型的研究[J]. 冰川冻土, 2001, (01): 1-6.
[200]吴青柏,刘永智,朱元林. 青藏公路沥青路面下活动层的热状态分析[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2001, (01): 23-25.
[201]吴青柏,李新,李文君. 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区域分布计算机模拟与制图[J]. 冰川冻土, 2000, (04): 323-326.
[202]吴青柏,刘永智,童长江,朱元林. 寒区冻土环境与工程环境间的相互作用[J]. 工程地质学报, 2000, (03): 281-287.
[203]吴青柏,米海珍.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段冻土过程的变化和控制建议[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0, (02): 14-17.
[204]吴青柏,刘永智,童长江,张建民,沈忠言.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研究[J]. 公路, 2000, (02): 1-4.
[205]刘永智,吴青柏,张建民,童长江,沈忠言.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温度场现场实验研究[J]. 公路, 2000, (02): 5-8.
[206]米海珍,吴青柏,马治学. 沥青路面下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计算的探讨[J]. 冰川冻土, 1998, (02): 20-23.
[207]童长江,吴青柏. 我国西部多年冻土地温带与工程建筑物稳定性[J]. 冰川冻土, 1996, (S1): 166-173.
[208]吴青柏,梁素云,高兴旺. 热桩与空气间的对流换热规律研究[J]. 冰川冻土, 1996, (01): 39-44.
[209]吴青柏;童长江. 冻土变化与青藏公路的稳定性问题[J]. 冰川冻土, 1995, (04): 350-355.
[210]吴青柏,童长江,米海珍. 青藏公路沥青路面下季节活动层的变化特征[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5, (04): 1-5.
[211]吴青柏,吴紫汪. 隧道围岩回冻对衬砌稳定性的影响[J]. 冰川冻土, 1992, (03): 218-225.
[212]童长江,吴青柏,俞学云. 冻结砂金矿的水针解冻法室内试验研究[J]. 黄金科技动态, 1992, (02): 27-31.
发表会议论文:
[1]张中琼, 吴青柏, 张泽 & 侯彦东. (2012). 气候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变化分析. (eds.)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 (pp.624-627).
[2]马巍, 张鲁新 & 吴青柏. (2009). 利用不同块石路堤结构调节其下伏冻土不均匀温度场的作用研究. (eds.)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 (pp.188-194).
[3]温智,盛煜,马巍,吴青柏,房建宏,黄波... & 李焕青. (2009). 国道214线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典型纵向裂缝监测和模拟研究. (eds.)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 (pp.61-64).
[4]温智, 盛煜, 马巍, 吴青柏 & 黄波. (2008). 寒区道路翻浆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eds.) 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 (pp.631-635).
[5]牛富俊, 吴青柏, 赖远明, 孙志忠 & 冯文杰. (200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铁路路基工程热稳定性. (eds.)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 (pp.66-72).
[6]郭正刚, 吴青柏, 牛富军 & 龙瑞军. (2006). 人类工程活动对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融化层及其环境的影响. (eds.)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pp.11).
[7]李栋梁, 钟海玲, 郭慧, 张拥军, 侯依玲, 吴青柏 & 汤懋苍. (2005). 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eds.) 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pp.26-27).
[8]李栋梁, 郭慧, 吴青柏 & 汤懋苍. (2005). 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eds.)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pp.9).
[9]吴青柏, 陆子建 & 王根绪. (2005). 工程建设对江河源区环境的影响. (eds.)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pp.16).
[10]吴青柏, 董献付 & 刘永智. (2004). GIS支持下的青藏公路沿线高含冰量冻土空间分布模型(英文).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mafrost Engineering (pp.148-152).
[11]马巍, 程国栋 & 吴青柏. (2002). 多年冻土地区主动冷却地基方法研究. (eds.) “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 (pp.109-117).
[12]吴青柏, 朱元林 & 刘永智. (200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和温度位移预报模型的应用. (eds.) “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 (pp.144-147).
[13]吴青柏, 刘永智 & 朱元林. (2000). 青藏公路沿线富冰冻土的空间分布模型——GIS辅助模型(英文).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mafrost Engineering (pp.226-229).
中科院寒旱所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启动会
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召开了2015年——2018年着力推进的主要服务项目启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范蔚茗、黄鼎成、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研究员张廷军、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处长陈浩、周桔以及研究员杨萍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寒旱所研究员康世昌、吴青柏、赵文智、屈建军、李新荣分别关于“冰冻圈资源评估和可持续利用”、“融冻灾害对青藏高原冻土工程走廊安全性影响评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技术应用”、“兰新高铁特大风区风沙灾害防治技术”、“生物环保固沙技术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等项目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预期目标等方面的汇报。
听取汇报之后,专家们就项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希望加强项目目标的凝练、加强研究技术路线的优化。
寒旱所所领导、部分中层管理干部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15-10-15
所获荣誉:
1. 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 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所获奖励:
1.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08)、一等奖(2008,排名第3)、二等奖各1项(2005,排名第2)。
2.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和西部突出贡献奖。
3.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攻克冻土难题 铺就神奇天路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青柏小记
序言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曾经是人类“生命的禁区”。
1954年,青藏公路的贯通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但这条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特殊。因而,这条公路通车后病害严重,曾不断进行整治和改建。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一条天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青藏高原已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生命的禁区”也不再是禁区。
青藏铁路,是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铁路,全长1956公里,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铁路沿线共设有45个车站,目前旅客列车全程行车时间约为25小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
从1956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对从兰州到拉萨的2000余公里线路进行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开始,青藏铁路的建设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无数人欢欣鼓舞!但所有人都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将铁轨铺到冻土之上,直到拉萨。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人力物资,多少艰难困苦,常人无法想象。这其中,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是必须要克服的三大难题,多少科研人员为解决这三大难题,付出了最美的青春年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青柏就是其中之一。
吴青柏其人
吴青柏,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6),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甘肃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WCRP/CliC 及IUGG/IACS中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西宁至格尔木段通车。时年,吴青柏还是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的大二学生,喜爱野外的他雀跃不已,想象着毕业后可以去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这成了他学习的动力。在1986年大学毕业后,吴青柏一口气拿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获博士学位(2000年),并于2001-2003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作博士后研究,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他的心中一直装着那个关于西藏的梦想,所以他选择了冻土专业,选择了将自己的青春和毕生所学铺在青藏高原的通途之上。
心系冻土
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冻胀、融沉、流变性。
吴青柏研究员从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始,便一直醉心于冻土的研究。时至今日,他感觉在冻土研究方面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对冻土工程与环境怀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多年来,他系统开展多年冻土变化研究, 揭示了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和工程作用响应的区域差异,为青藏铁路冻土工程设计原则重大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系统开展了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揭示了冻土对工程稳定性影响规律,为冻土工程设计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构建了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分解模拟实验体系,阐述了多年冻土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关系。
他先后主持了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973”项目课题、交通部西部计划和铁道部重点项目等。先后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EI收录69篇。
在取得的这些成绩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他曾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的首席科学家。面对冻土——青藏铁路工程的三大难题之一,吴青柏选择了迎难而上,迎着一个又一个挑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点。
攻坚克难
围绕着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设置了7项研究内容: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结构稳定性研究,青藏铁路沿线路基冻融病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青藏铁路气候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间的相互作用,铁路路基动荷载稳定性及含盐土工程特性研究,青藏铁路数字路基及仿真平台开发研究,青藏铁路那曲地区高原雷暴天气灾害预警和防御的应用研究。
在所有这些研究内容中,冻土问题是中心,是重中之重。冻土问题不解决,铁路根本无法建设,后面的很多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冻土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吴青柏研究员和程国栋院士、马巍研究员一起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系统地提出了以调控热的传导、对流、辐射为理论基础的冷却路基思路、筑路技术和调控原理,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筑路技术难题。
1. 在国际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调控热的传导、对流、辐射为理论基础的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路,设计新思路已全面应用于青藏铁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
2. 提出了一系列调控热的传导、对流、辐射的冷却路基工程措施,解决了气候变化和工程热扰动影响下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冻土路基修筑技术难题。
3. 揭示了冻土路基修筑技术的调控原理,从原理上解决了冷却路基措施的降温机制科学问题。
二、突破了传统的冻土工程设计原则,提出了动态反馈设计理念,定量地给出了冷却路基工程措施的设计参数,提升了我国冻土工程设计理论和水平。
1. 提出了冷却路基、主动降温新设计原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冻土工程热稳定性和路基稳定性变化,完善了冻土工程的设计理论。
2. 提出了基于研究、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为一体的动态反馈设计理念,逐步推进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
3. 定量地给出了调控路基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设计参数,为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建立了完善青藏铁路工程长期监测系统,提出了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了路基下部多年冻土动态变化过程和路基稳定性,定量地给出了冷却路基措施的长效机制。
1. 系统地构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稳定性长期监测平台,为青藏铁路运营、维护及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揭示了不同多年冻土区冻土路基下部冻土热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为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提出了基于概率分析的冻土工程可靠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冻土路基稳定性综合评价系统,使路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更加科学化。
4. 定量给出了冷却路基工程措施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验证冷却路基工程措施的降温效果。
四、集成数据平台、模型平台,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路基平台,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和工程稳定性预测以及青藏铁路信息化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成绩属于过去
树木的高度取决于其根的深度。火车能跑多快,取决于路基。而吴青柏研究员及其团队正是解决了路基的问题,才让通往拉萨的火车在高原尽情驰骋!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鉴于在“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科研项目中以及其他研究项目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吴青柏研究员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08)、一等奖(2008,排名第3)、二等奖各1项(2005,排名第2),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三位突出贡献者之一),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和西部突出贡献奖。
对于吴青柏研究员来说,他先后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交通部、铁道部科技规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项目,对他来说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所从事过科研项目都比较重要,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主要是开展较为基础性的研究,而交通部和铁道部主要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来开展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是基础和应用结合的项目。这些项目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交通部青藏公路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项目和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交通部青藏公路科研项目是我科研生涯成长和认识科研作用的重要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工程项目是我科研生涯走向成熟和领导科研团队能力培养的重要项目,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是我在冻土工程研究进一步创新的推动项目。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是我开展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项目研究的推动力。这些项目在我的科研人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最具代表性。”
对于他获得的这些荣誉和奖项,他说:“荣誉只能说明我过去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是我辛勤努力、付出的回报,但更多的是鼓励和鞭策,也是鼓励我继续探索的动力。”
重新出发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吴青柏研究员游走在不同的身份之间: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忙并快乐着!他始终把科研工作摆在第一位,兼顾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还要关心团队中的年轻人。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非常年轻,而且每年都会有新人的加入。谈及此,吴青柏研究员的言语中都充满着希望:“青年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每年补充到实验室的青年人,我们会拿出15万元来支持他们继续博士未完成的科研工作,同时竭力支持年轻人能够出国深造,特别是注重团队对冻土事业责任感、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的精神。”
虽然青藏铁路已经顺利开通,但关于冻土的科学研究还在继续。近期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然围绕着冻土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973项目“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973”项目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冻土与寒区工程”;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寒区道路盐渍化路基盐份迁移过程及变形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及工程影响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灾害评估”、“多年冻土热力稳定性对气候-生态环境-工程活动的复合响应过程和机理”,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2项。实验室自主课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生态环境互馈机制,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寒区道路热、力学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数值模拟平台。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吴青柏研究员也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坚持探索、钻研、刻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体味着取得成绩的工作之美,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结语
正是有了无数像吴青柏这样的人,他们无私的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人类“生命的禁区”可以打破,多年冻土的难题可以攻克,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愿吴青柏研究员的科研之路如青松翠柏一样常青!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2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