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何洪,男,1956年生,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副主任,催化化学与纳米科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1988 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多相催化专业。
199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物理化学专业。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
2. 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3. 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专家评审组成员。
4.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5. 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声明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6. 《工业催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7. 国联资源网行业专家。
8.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学术与专家委员会”委员。
9.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
主讲课程: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工业催化”、“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化工文献检索”。
培养研究生情况:
至今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9名,硕士33名,现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生8名,硕士生13名。
出站博士后4名:张桂臻,熊亚选,江洋,纪玉琨。
毕业硕士生33名:张月红、张明珣、田爱霞、沈自友、王亮、王振阳、薛彬、杨柳、关晓、李志美、耿尧、赵玉峰、孟立静、卫婷、韩春卉、王家宁、姚红华、王丽芬、黑会霄、朱繁、王昱、刘北北、李金洲、房玉娇、焦娇、汪伟、刘虎兵、季小菊、于杰、郭崇伟、晁晶迪、张然、臧思淼。
毕业博士生9名:訾学红、李传强、王锐、刘春敬、展宗城、马东祝、刘晓军、宋丽云、龙伟。
在读博士生8名:杨一鸣、黄庆华、黄星、吴锐、李伶聪、张宁强、HOSSEIN Chitsazi 、梁全明。
在读硕士生13名:苏垚超、闫京芳、陈云、孙向丽、秦二兰、刘娅、尹孟奇、李瑶瑶、朱红太、李世宁、刘子文、孙炎明、程杰。
研究方向:
1. 纳米催化科学和纳米催化制备科学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
2. 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污染控制技术和理论研究,其中包括三效催化剂和SCR催化剂技术的研究。
3.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4. 天然气催化燃烧基础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最近五年中, 何洪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承担了国家“973”项目一项,“863”项目一项,国家 SARS 攻关专项项目一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和多项其他国家和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
承担国家“973”,“863”, 北京市教委和横向委托研究项目多项。
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
1)汽油车冷启动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
2)稀土催化氧化关键材料及应用-1;
3)稀土催化氧化关键材料及应用-2。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天然气高效、低排放催化燃烧技术基础研究;
2)高效低成本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研究。
3. 国家计委稀土办项目:高温稳定高性能储氧材料的研究。
4.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1)高活性低贵金属含量的三效催化剂制备和催化特性;
2)低温SCR催化剂的中毒机理与再生方法研究。
5.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柴油车尾气催化净化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化学问题研究。
6. 973项目子课题:稀薄均质混合气压燃着火和燃烧反应速度的基础研究。
7. 北京市教委项目:
1)小型((家用)天然气催化燃气炉的研究。
2)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计划项目-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及工程技术开发(市级)
8. 国家发改委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专项:高性能稀土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发及国V催化剂产业化”。
9. 北京市科委项目:低温SCR脱硝催化材料研制及产业化。
10. 横向课题:
1)满足欧III标准三效催化剂的研究;
2)低温SCR催化剂的技术应用。
科研成果:
1. 自1997年开始,何洪教授开始研究机动车尾气催化控制技术和其理论基础,研发的三效催化剂具有起燃温度低、抗老化性能好、适应性强等优点,在2001年已经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
2. 2006年7月,由何洪教授开发的新型三效催化剂系统与力帆LF7160型轿车匹配顺利通过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第三阶段标准的认证实验,其实验值已接近国家第四阶段标准。之后,针对汽油车三效催化剂贵金属减量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发了制备金属纳米粒子溶胶和纳米催化剂的“超声辅助膜扩散还原法”,为纳米三效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3. 2007年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汽油车冷启动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项目,进行解决汽油车冷启动污染控制问题的新技术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4. 2006年,发明了用于制备金属纳米粒子(溶胶)和纳米催化剂的“超声膜扩散”法,并于2006和2007年分别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该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空纤维膜控制反应物进入反应体系的扩散速度,从而控制纳米粒子的成核与生长速度,达到最终控制纳米粒子粒度的目的。利用此法制备的金属纳米粒子具有粒度分布均匀且窄等优点。
5. 何洪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在天然气及VOC催化燃烧和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其团队的研究指导思想是:以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为目标,以纳米科学和现代催化理论为基础,从设计活性中心及可控制备催化材料出发,研究环境与能源催化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最终实现若干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6. 以解决非电力行业脱硝问题为出发点,以低温SCR催化材料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经历近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脱硝效率高达90%、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远低于中高温SCR催化脱硝技术的低温SCR工业脱硝技术。
7. 从调整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和微观结构出发,何洪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到了系列低温SCR催化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该催化剂的工作温度区间拓展到160℃~400℃。基于低温SCR催化剂的基础配方,何洪教授团队又深入研究了蜂窝SCR催化剂的成型配方和成型技术。
8. 为了完善和促进低温SCR催化剂的工业应用,何洪教授团队又进行了低温SCR工业脱硝工程技术的开发。从10吨工业燃煤锅炉脱硝实验出发,他们研究了温度、风速、NOX含量、灰分含量、水汽含量和O2含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研究了SCR催化反应器设计、烟气均流、和还原剂喷射技术。
9. 何洪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在低温脱硝催化技术、天然气及VOC催化燃烧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的开发出了适用于工业锅炉脱硝的低温SCR催化剂, 该系列SCR催化剂具有很好的低温活性,北京工业大学还对SCR蜂窝催化剂的成型配方和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的制备出可以工业应用的SCR蜂窝催化剂,承接了云南钛业集团酸洗线NOX去除系统和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尾气处理系统等脱硝工程,成功的将该催化剂应用到上述脱硝工程中。目前已经进行规模化工业应用。所开发的低温SCR脱硝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焦化、玻璃、垃圾焚烧、化工和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的脱硝工程。迄今为止,低温SCR脱硝工程应用案例二十余项。其中宝钢焦炉烟气脱硝工程是世界上首套焦炉烟气脱硝工程,也是世界上低温SCR催化剂单体用量最大,处理烟气量最大的低温SCR脱硝工程,各项指标满足国家规定的特殊限制地区环保排放标准。该项工程技术被《世界金属导报》评选为“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基于本人在环境催化与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对低温SCR催化脱硝技术发展的贡献,被评为中国科学人“2014年年度人物”。
10. 最近五年中,何洪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承担了国家 “863”项目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和面上项目两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和多项其他国家和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到目前为止,何洪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如Journal of Catalysis, Catalytic Toda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和Catalysis Letter等)发表文章近百余篇,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获授权中国专利40多项。
发明专利:
1. 何洪, 张然, 宋丽云, 苏垚超, 孙向丽, 朱红太, 尹孟奇. 一种电加热SCR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6-07-13.
2. 何洪, 宋丽云, 刘娅, 张然, 苏垚超. 一种用于SCR脱硝的微波反应系统装置.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6-07-06.
3. 张桂臻;季小菊;何洪,一种热稳定的贵金属掺杂型的三维有序大孔-介孔三效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5-01-26
4. 何洪,张然,宋丽云,臧思淼,苏垚超,孙向丽,赵嵩,徐思义.一种暴露高能晶面{001}的足球状锐钛矿TiO2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5-09-02
5. 何洪,张然,宋丽云,闫京芳;陈云;秦二兰;陆丹婷;冯照璐;崔华玉; 一种片状形貌为载体V2O5/TiO2低温NH3-SCR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脱硝中的应用.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5-11-11.
6. 邱文革;郭崇伟;陈云;何洪. 一种含咔唑基团的间苯二甲酸荧光化学传感器、制备及其应用.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4-11-03
7. 张桂臻;季小菊;何洪,一种热稳定的负载型三维有序大孔三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4-12-18
8. 邱文革,何洪,刘虎冰,庞思平,孙成辉,赵信岐.一种用于氢解脱苄反应的负载型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2012-10
9.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Metal Oxides and Metal Nanoparticles Synthesis,Hong He(何洪), Hongxing Dai, Xuehong Zi,【美国专利】US 8133441B2
10. 张桂臻, 何洪, 展宗城. 一种热稳定三维有序大孔碳烟燃烧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2-8-30
11. 何洪, 展宗城, 宋丽云, 焦娇, 李金洲, 马东祝. 一种花状Pd/ CeO2 三效催化剂的醇水溶剂热合成方法.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2-9-10
12. 何洪,展宗城, 宋丽云, 王锐, 李金洲, 马东祝. 一种鱼骨型结构Pt/ AlPO4 负载型催化剂的溶剂热合成法.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2-9-10
13. 一种利用脂肪胺溶剂热法制备多孔氧化镁的方法 戴洪兴; 赵振璇; 袁静; 孟雪; 夏云生;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6-16
14. 制备树叶状、管状和八角花状BiVO4的表面活性剂辅助水热法 戴洪兴; 孟雪; 张磊; 赵振璇; 高宝族;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6-23
15. 一种表面活性剂辅助的制备空心球状多孔BiVO4的方法 戴洪兴; 孟雪; 张磊; 赵振璇; 唐海齐;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6-23
16. 一种制备橄榄球状介孔BiVO4的有机溶剂-水热法 戴洪兴; 孟雪; 张磊; 蒋海燕; 高京杰; 张凯;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6-23
17. 一种高效异丁烷氧化脱氢制异丁烯的CrOx/介孔CaO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戴洪兴; 刘彩欣; 张晗;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1-06
18. 一种制备花状BiVO4的表面活性剂辅助醇-水热法 戴洪兴; 孟雪; 张磊; 张汝珍; 姚凯烨;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6-02
19. 一种制备三维大孔结构的正交晶相La2CuO4的胶质晶模板法 戴洪兴; 袁静; 赵振璇; 张汝珍; 刘雨溪; 张晗;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8-11
20. 三维有序大孔和链条状LaMnO3的聚乙二醇和柠檬酸辅助模板法 戴洪兴; 刘雨溪; 张磊; 邓积光;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10-27
21. 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锰酸镧的双模板制备法 戴洪兴; 刘雨溪; 张磊; 邓积光; 蒋海燕; 李欣尉; 李少博;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12-08
22. 制备三斜相FeVO4微米粒子的水热法 戴洪兴; 蒋海燕; 张磊; 邓积光; 刘雨溪; 石凤娟; 王芳;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12-15
23. 一种制备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氧化铁的软硬双模板法 戴洪兴; 张汝珍; 赵振璇; 孟雪;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06-09
24. 一种制备立方状、花状或多孔碳酸钙的有机溶剂热法 戴洪兴; 赵振璇; 张汝珍; 孟雪; 蒋海燕; 袁静;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10-12-29
25. 层状钙钛矿YBa2Cu3O7 空心球状和多孔状微米粒子制备方法 戴洪兴; 张悦; 邓积光;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9-07-08
26. 一种利用三维介孔二氧化硅硬模板合成介孔氧化锡的方法 戴洪兴; 蒋海燕;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9-09-23
27. 负载型双金属RhxAg1-x/Y纳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何洪; 李志美; 訾学红; 刘立成; 戴洪兴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9-12-02
28. 一种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设备 何洪; 关晓;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12-05
29. 一种利用硬模板剂合成高比表面积介孔碳分子筛的方法 戴洪兴; 张磊; 白燕楠;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2-06
30. 线状或棒状多晶Ce0.6Zr0.3Y0.1O2 固溶体制备方法 戴洪兴; 张玉娟; 邓积光;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2-20
31. 一种高活性CrOx/介孔Ce0.6Zr0.3Y0.05O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戴洪兴; 王国志; 张磊;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3-12
32. CrOx/SBA-15作为异丁烷氧化脱氢制备异丁烯催化剂的用途 戴洪兴; 王国志; 刘彩欣;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3-12
33. 高活性负载型RhxAu1-x/Y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何洪; 关晓; 杨柳;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4-16
34. 单晶类钙钛矿型氧化物La2CuO4纳微米棒的制备方法 戴洪兴; 张悦;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5-28
35. 一种高比表面积单晶介孔氧化钙粒子的制备方法 戴洪兴; 穆青; 刘彩欣; 王国志;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5-28
36. 利用硬模板剂合成高比表面积有序介孔金属氧化物的方法 戴洪兴; 夏云生;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7-09
37. 一种利用双重模板剂制备大孔-介孔氧化镁的方法 戴洪兴; 李惠宁;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7-16
38. 以制备的氧化铜为晶种合成纺锤体状和棒状La2CuO4的方法 戴洪兴; 张悦;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9-03
39. 一种利用硬模板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锰或氧化钴的方法 戴洪兴; 夏云生; 张欢;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11-19
40. 一种利用硬模板制备高比表面积三维介孔活性氧化铝的方法 戴洪兴; 张磊; 邓积光;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12-17
41. 一种制备大孔-介孔Ce1-xZrxO2固溶体的方法 戴洪兴; 李惠宁;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8-09-17
42. 一种利用内燃机余热的甲醇催化重整制氢装置及控制方法 纪常伟;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1-03
43. 一种均质预混和压燃发动机的燃料添加剂 纪常伟;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1-24
44. 无机氧化物或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设备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2-07
45. 一种汽车冷起动排放吸附装置及方法 纪常伟;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2-07
46. 用于消除挥发性有机物的La1-xSrxMnO3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戴洪兴; 牛建荣; 邓积光;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4-18
47. 四方与六方虫孔状介孔单晶立方氧化镁粒子的制备方法 戴洪兴; 王国志; 王若拙;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6-06
48. 单晶钙钛矿型氧化物La1-xSrxMnO3纳米棒和微米块制备方法 戴洪兴; 邓积光; 张悦;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6-06
49. 单晶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0.6Sr0.4CoO3 纳米线和纳米棒制备方法 戴洪兴; 邓积光; 张悦;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6-06
50. 气体燃料与空气预混装置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1-31
51. 气体燃料催化燃烧器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3-14
52. 一种利用内燃机余热的甲醇催化重整制氢装置 纪常伟;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8-08
53. 一种汽车冷起动排放吸附装置 纪常伟; 何洪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08-08
54. 球状、蝴蝶结状和八面体状多晶Ce0.6Zr0.3Y0.1O2微米粒子制备方法 戴洪兴; 张玉娟; 张磊; 何洪;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7-11-21
55. 气体燃料催化燃烧器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专利】北京工业大学 2006-09-06
出版专著:.
1. 贺泓,李俊华,何洪,上官文峰,胡春,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10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Liyun Song, Jingdi Chao, Yujiao Fang, Hong He, Jian Li, Wenge Qiu, Guizhen Zhang. Promotion of Ceria for Decomposition of Ammonia Bisulfate over V-Mo/Ce-Ti Catalyst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303: 275-281. (二区, IF=5.31)
2. Simiao Zang, Guizhen Zhang, Wenge Qiu, Liyun Song, Ran Zhang, Hong He, Resistance to SO2 poisoning of V2O5/TiO2-PILC catalyst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NH3,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6, 37 (6):888-897.
3. Qinghua Huang, Liyun Song, Hong He, Wenge Qiu, Yaochao Su, Effects of SO2treatment of commercial catalysts on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by NH3,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2016, 32(3): 414-417.
4. Wei Long, Wenge Qiu, Chongwei Guo, Chuanqiang Li, Liyun Song, Guangmei Bai, Guizhen Zhang and Hong He. A Copper-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s an Efficient and Reusabl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Ullmann and Goldberg Type C–N Coupling Reactions. Molecules 2015, 20, 21178–21192; doi:10.3390/molecules201219756
5. Wei Long, Wenge Qiu, Chuanqiang Li, Liyun Song, Guangmei Bai, Guizhen Zhang, Hong He. “Direct synthesis of N-Sulfenylimines through oxidative coupling of amines with disulfides/thiols over copper 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RSC Advances, 2016, 6, 40945-40952.
6. Jie Yu, Hong He, Liyun Song, Wenge Qiu, Guizhen Zhang. Preparation of Ir@Pt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Application in Three-Way Catalysts. Catalysis letters. 2015, 145: 1514-1520
7. Zongcheng Zhan,Liyun Song,He Hong,Jiao Jiao,Jinzhou Li. Effects of synthesis metho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t+Rh/Ce0.6Zr0.40.4O2 three-way catalys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4,26(3):683-693.
8. Zongcheng Zhan, Xiaojun Liu, Dongzhu Ma, Liyun Song, Jinzhou Li, Hong He, Hongxing Dai. Three-way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flower like Pt/CeO2 catalysts prepared by a novel method.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 8(4): 483-495.
9. Xiaojun Liu, Rui Wang, Liyun Song, Hong He, Guizhen Zhang, Xuehong Zi, Wenge Qiu.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over the palladium nanocube catalysts: Effect of the basic-property of the support. Catalysis Communication. 2014, 46, 213-218. 【IF=2.915】
10. Liyun Song, Zongcheng Zhan, Xiaojun Liu, Hong He, Wenge Qiu, Zi Xuehong. NOx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by Ammonia over Cu-ETS-10 Catalyst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4, 35(7):1030-1035;
11. Xiaojun Liu, Liyun Song, Zongcheng Zhan, Hong He, Guizhen Zhang. 2D assembly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AFM characteriz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887-888,161-166.
12. Liyun Song, Xiaojun Liu, Zongcheng Zhan, Hong He, Xuehong Zi, Wenge Qiu. Improvement of Adsorp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Metal Ion Modified ETS-4 Molecular Siev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815, 437-442
13. Jiao Jiao, Xiaojun Liu, Hong He. Au@Rh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dendritic structure. Materials Letters. 2014, 131: 336-339
14. Rui Wang, Hong He, Jianing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Shape regulation: an effetive way to control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noble metal catalysts, Catal. Today, 2013, 201:68-78. 【IF=3.407】
15. Zongcheng Zhan, Xiaojun Liu, Hong He, Liyun Song, Jinzhou Li, Dongzhu Ma, Fabrication of novel flower-like Pd/CeO2 catalyst with improved three-way cataly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3, 31(8), 750-758. 【IF=1.363】
16. Dongzhu Ma, Hong He , Jian Li, Liyun Song, Lianjie Guo, Hongming Wang, Wei 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parating CH4/N2 by Using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 of High Temperature Roasting.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3, 743-744: 713-719
17. Rui Wang, Hong He*,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Zhen Zhao. Shape-dependent catalytic acitivity of palladium nanocrystals for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2: 575-580.
18. Rui Wang, Hong He*, Jianing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Shape-regulation: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noble metal catalysts. Catalysis Today, in press, http://ac.els-cdn.com/S0920586112003148/dx.doi. org/10.1016/j.cattod.2012.03.082 (IF= 3.407).
19. Chuanqiang Li, Wenge Qiu, Wei Shi, Haibin Song, Guangmei Bai, Hong He*, Jian Li, Michael J. Zaworotko. A pcu-typ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ased on covalently quadruple cross-linked supramolecular building blocks (SBBs):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CrystEngComm, 2012, 14, 1929-1932. (IF=4.2).
20. Huixiao He, Hong He*,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Soft Nanoscience Letters, 2012, 2: 34-40.
21. Yu Wang, Wenge Qiu, Hong He*, "Effect of Activation Temperature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uBTC for CO oxid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2, 33(6) 986-992.
22. G. Z. Zhang, H. He*, X. H. Zi, W. G. Qiu, H. X. Dai. "Thermal stable 3DOM Pd modified ceria-based solid solutions for soot combustion".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Lyon, France, September 2 - 6, 2012. (T1-O-18-7th ICEC 2012).
23. Xiaojun Liu, Hong He*, "Comparative AFM Study on Pd Nanoparitcles: the Effect of the capping Agent CTAB", nanomeasure, 2012. June 19-20. (Session Two).
24. Guizhen Zhang, Zhen Zhao,∗, Junfeng Xu, Jianxiong Zheng, Jian Liu, Guiyuan Jiang, Aijun Duan, Hong He*,"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3DOM Ce-based materials for the combustion of diesel soot",Appl. Catal. B: Environ. 2011, 107:302– 315.
25. Xuehong Zi, Licheng Liu, Bin Xue, Hongxing Dai, Hong He*,"The durability of alumina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or the combustion of methane in the presence of SO2",Catal. Today, 2011, 175:223-230.
26. Zi Xuehong, Wang Rui, LIU Licheng, DAI Hongxing, ZHANG Guizhen, He Hong*,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Assisted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d Nanoparticles with Spherical, Worm-Like, and Network-Like Morphologies", Chin. J. Catal. 2011, 32: 827–835.
27. WANG Jianing, DAI Hongxing, He Hong*, "Effect of the Morphology of Pt Nanoparticles of Supported Pt Model Catalysts on CO Oxidation", Chin. J. Catal., 2011, 32: 1329–1335.
28. L. C. Liu, T. Wei, X.H. Zi, H.X. Dai, H. He*, "Research on assembly of nano-Pd colloidal and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rom the metal colloid", Catal. Today, 2010, 153:162 ~ 169.
29. L. J. Meng, L. C. Liu, X.H. Zi, H.X. Dai, Z. Zhao, X.P. Wang, H. He*, "Preparation of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 with enhanced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redox performance",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164 ~ 171.
30. Licheng Liu, Xiao Guan, Zhimei Li, Xuehong Zi, Hongxing Dai, Hong He*. "Supported bimetallic AuRh/γ--Al2O3 nanocatalyst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Propylene",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9, 90, 1–9.
31. Licheng Liu, Ting Wei, Xiao Guan, Xuehong Zi, Hong He*, Hongxing Dai. "Size and Morphology Adjustment of PVP-Stabilized Silver and Gold anocrystals Synthesized by Hydrodynamic Assisted Self-Assembly",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8595–8600.
32. Xiaofei Ma, Xinping Wang, Ran Bi, Zhen Zhao, Hong He. "Defect of HY as catalyst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entasil Zeolites",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9, 303: 90-95.
33. Huining Li,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Facile synthesis and uniqu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magnesium oxide, gamma-alumina, and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s with crystalline mesoporous wall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 48 (10): 4421-4434.
34. Yujuan Zhang,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ontrolle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orphology-dependent reducibility of ceria-zirconia-yttria solid solutions with nanorod-like, microspherical, microbowknot-like, and micro-octahedral shap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 48 (5): 2181-2192.
35.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Hydrothermally fabricated single-crystalline strontium-substituted lanthanum manganite microcubes for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toluen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9, 299 (1-2): 60-67.
36.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NdSrCu1-xCoxO4-d and Sm1.8Ce0.2Cu1-xCoxO4+d (x = 0, 0.2 and 0.4) for methane combus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9, 89 (1-2): 87-96.
37. Lei Zhang, Yanhui Zhao, Hongxing Dai, Hong He, C. T. Au.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Cr-SBA-15 and CrOx/SBA-15", Catalysis Today, 2008, 131 (1-4): 42-54.
38.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Single-crystalline La0.6Sr0.4CoO3-d nanowires/nanorods derived hydrothermally without the use of a template: catalysts highly active for toluene complete oxidation", Catalysis Letters, 2008, 123: 294-300.
39. Guozhi Wa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Jiguang Deng, Caixin Liu, Hong He, Chak Tong Au. "P123-assist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tangular parallelepiped and hexagonal prism single-crystalline MgO with three-dimensional wormholelike mesopor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8, 47 (10): 4015-4022.
40. Yujuan Zhang, Jiguang Deng, Lei Zhang, Wenge Qiu, Hongxing Dai, Hong He. "AuOx/Ce0.6Zr0.3Y0.1O2 nano-sized catalysts active for the oxidation of methane", Catalysis Today, 2008, 139 (1-2): 29-36.
41. Jiguang Deng, Yue Zhang, Hongxing Dai, Lei Zhang, Hong He, Chak Tong Au. "Effect of hydro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ingle-crystalline La0.5Sr0.5MnO3-δ microcubes for the combustion of toluene", Catalysis Today, 2008, 139 (1-2): 82-87.
42.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T. Au. "Strontium-doped lanthanum cobaltite and manganite: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toluene complete oxida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8, 47 (21): 8175-8183.
43. Caixin Liu, Lei Zhang, Jiguang Deng, Qing Mu, Hongxing Dai, Hong He. "Surfactant-aid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three-dimensionally mesoporous calcium oxide single-crystallites with tri-, tetra- and hexagonal morphologi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 112 (49): 19248-19256.
44. Huining Li,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Facile Route Using Highly Arrayed PMMA Spheres as Hard Templat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Nanoporous Mg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7, 20 (6): 697-700.
45. Jianrong Niu, Jiguang Deng, Wei Liu, Lei Zhang, Guozhi W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Xuehong Zi. "Nanosized Perovskite-Type Oxides La1-xSrxMO3-d (M = Co, Mn; x = 0, 0.4) for the Catalytic Removal of Ethylacetate", Catalysis Today, 2007, 126 (3, 4): 420-429.
46. Wang Guozhi, Zhang Lei, Deng Jiguang, Dai Hongxing, He Hong, Zi Xueho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ormhole-Like Mesoporous Ce0.6Zr0.35Y0.05 Solid Solu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 (2):175-180.
47. Hong He, Mei Liu, Hongxing Dai, Wenge Qiu, Xuehong Zi. “An Investigation of NO/CO Reaction over Perovskite-Type Oxides La0.8Ce0.2B0.4Mn0.6O3 (B = Cu or Ag) Catalysts Fabricated by Reverse Microemulsion”, Catalysis Today, 2007, 126 (3-4): 290-295.
48. Niu Jiangrong, Liu Wei, Dai Hongxing, He Hong, Zi Xuehong, Li Peihe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active namosized strontium-doped lanthanum cobaltate catalysts with high surface are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 (14): 1673-1681.
49. H. He, H.X. Dai, C.T. Au, Defective Structure, Oxygen Mobility,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Redox Properties of RE-Based (RE=Ce, Pr) Solid Solutions, Catalysis Today, 2004, 90 (3-4): 245-254.
50. Hongxing Dai, Hong He, Peiheng Li, Lizhen Gao, Chak-Tong Au, The Relationship of Structura; Defect-Redox Property-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s and Their Related Compounds for CO and NOx Removal, Catalysis Today, 2004, 90 (3-4):231-244.
51. Hong He, Ruiwang, Jianning Wang, Shape-Regulation: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Noble Metal Catalyst, The 5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and Eco-materials, 2011, (O-18).
52. Guizhen Zhang, Junfeng Xu, Jian Liu, Xuehong Zi, Zhen Zhao, Hong He,(Hydro)-thermally stable 3DOM Ce-Zr-Pr-O solid solutions for soot combustion, 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2011, (OB12).
53. Rui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Hong He, Zhen Zhao, Xinping Wang, Synthesis and CO oxidation activities of well-shaped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SiO2, Oral presentation, APCAT5/TOCAT6, Sapporo, Japan, July, 2010. (O-C15)
54. Guizhen Zhang, Hong He, Jianxiong Zheng, Yanni Jing, Zhen Zhao, Hongxing Dai,High active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acroporous potassium-dopped Ce-Zr solid solutions for diesel soot combustion, Oral presentation, APCAT5/TOCAT6, Sapporo, Japan, July, 2010. (IO-A24).
55. Jianing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Hong He, Zhen Zhao, Xinping Wang, Preparation of Well-defined Cubic Platinum Catalyst and Carbon Monoxide Oxidation, Poster, APCAT5/TOCAT6, Sapporo, Japan, July, 2010. (GP20-005).
56. Hong He,The Durability of alumina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or natural gas catalytic combustion, Keynote presentation, Beijing, China, Sep. 2010. (D-K5).
57. Hong He,Highly Active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acroporous Potassium-doped Ce-Zr Solid Solutions for Diesel Soot Combustion, Oral presentation, Beijing, China, Sep. 2010. (C-O28).
58. Hong He,Comparative study of 3DOM Ce-based materials on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s for the combustion of diesel soo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202).
59. Hong He,Tuning of Catalytic Activity by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Rh-Au Bimetallic Catalyst, Poste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208).
60. Hong He,Influence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Morphology on Carbon Monoxide Oxidation, Poste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114).
61. Hong He,Methane combustion over sulphur poisoned Al2O3-supported Pd catalysts,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161).
62. Hong He,Research on assembly of nano-Pd colloids by UAMR and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rom the metal colloids,ral presentation, The 4th Japan-China.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and Eco-materials,Nagoya, Japan, Nov. 2009.
63. Hong He,Recent progress on the fabr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and catalysts with innovative ultrasound-assisted membrane reaction method, Poster, The 4th Japan-China.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and Eco-materials,Nagoya, Japan, Nov. 2009.
代表性中文论文:
2016
1 一种SCR 脱硝装置喷氨混合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 黄庆华; 宋丽云;何洪 环境工程2016, (5): 59-64.
2 CR脱硝催化反应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黄庆华;宋丽云;吴锐;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10已接收.
3 新型吲唑类PARP-1抑制剂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龙伟;邱文革;胡云雁;宋丽云;李海军;何洪 合成化学 2016, 24(4): 277-282.
4 车用三效催化剂剖析 宋丽云; 于杰;何洪; 邱文革;张桂臻 工业催化 2016, 24(4): 76-81.
2015
5 暴露不同晶面载体的钒钛催化剂SCR活性研究 张然; 何洪; 宋丽云; 臧思淼; 孙向丽; 苏垚超; 冯照璐; 陆丹婷; 崔华玉 第十二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 2015-05-17
6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钒钛催化剂降解甲苯试验 优先出版 梁文俊; 王爱华; 樊星; 孙翰林; 李坚;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5-04-03 09:58
7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措施研究 纪玉琨; 何洪; 杨博琼; 薛念涛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3-10
8 Pr掺杂对V2O5-MoO3/TiO2催化剂NH3-SCR反应活性的影响 晁晶迪; 何洪 ; 宋丽云; 房玉娇; 梁全明; 张桂臻; 邱文革; 张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03-10
2014
9 养猪场发酵床垫料营养物质及毒性研究 纪玉琨; 何洪; 杨博琼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4-12-15
10 低浓度甲烷流向变换催化燃烧 梁文俊; 刘欢; 李坚; 王洪明; 李玉泽;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4-11-10
11 Sr改性椰壳炭吸附分离CH4/N2的试验研究 马东祝; 李坚; 王洪明; 郭连杰; 何洪; 梁文俊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10-25
12 发酵床垫料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土壤效果研究 纪玉琨; 何洪 畜牧与兽医 2014-09-10
13 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氢解脱苄Pd(OH)2/C催化剂的制备 邱文革; 刘虎冰; 董凯; 孙成辉; 庞思平; 白广梅; 訾学红; 张桂臻; 何洪 含能材料 2014-08-25
14 铈基复合氧化物载体对钯催化剂三效催化性质的影响 汪伟; 张桂臻; 何洪; 季小菊; 訾学红; 邱文革 中国稀土学报 2014-08-15
15 不同结构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李传强; 邱文革; 何洪; 侯芳标; 刘文枚 广东化工 2014-07-30
16 Cu-ETS-10催化NH_3选择性还原NOx性能(英文) 宋丽云; 展宗城; 刘晓军; 何洪; 邱文革; 訾学红 催化学报 2014-07-20
17 多孔V2O5/TixSi1-xCe0.025O2.05催化剂的合成及其NH3-SCR性能 宋丽云; 何洪; 刘晓军; 展宗城; 邱文革; 房玉娇; 晁晶迪 合成化学 2014-06-20
18 我国发酵床养猪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纪玉琨; 何洪; 薛念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06-10
19 不同基底上Au纳米粒子的2D组装与AFM表征 刘晓军; 宋丽云; 展宗城; 何洪; 张桂臻; 邱文革; 訾学红 电子显微学报 2014-04-15
2013
20 从钯纳米溶胶出发制备Pd/Ce0.6Zr0.4-x.YxO2纳米三效催化剂 李金洲; 张桂臻; 何洪; 展宗城; 刘北北; 訾学红; 邱文革; 戴洪兴 中国稀土学报 2013-10-15
21 基于柔性四羧酸及4,4′-联吡啶的sqc422型钴(Ⅱ)配位聚合物 邱文革; 邓芳; 刘虎冰; 訾学红; 张桂臻; 何洪; 李建荣 无机化学学报 2013-10-10
22 花状3D纳米Pd/Ce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展宗城; 宋丽云; 何洪 合成化学 2013-08-20
23 Fabrication of a flower-like Pd/CeO2 material with improved three-way 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宗城; 刘晓军; 何洪; 宋丽云; 李金洲; 马东祝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3-08-15
24 新型核壳结构纳米催化剂的三效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 刘北北; 张桂臻; 何洪; 李金洲; 訾学红; 邱文革; 戴洪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08-10
25 Ti改性活性炭分离CH4/N2的实验研究 马东祝; 李坚; 梁文俊; 宁红艳; 郭连杰; 何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3-05-10
26 乏风瓦斯流向变换催化燃烧试验研究 刘欢; 梁文俊; 李坚; 王洪明; 何洪 工业催化 2013-03-15
2012
27 V2O5-MoO3/TiO2催化剂的NOx选择性催化还原及SO2氧化活性 朱繁; 何洪; 李坚; 吴林彦; 杨品; 邓志鹏 工业催化 2012-09-15
28 分期布液生物滴滤床净化H2S废气性能研究 刘春敬; 李坚; 刘佳; 彭淑婧; 李超; 陈英;何洪 环境科学 2012-09-15
29 高活性氢解脱苄Pd(OH)2/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邱文革; 江俊; 孙成辉; 庞思平; 刘虎冰; 訾学红; 张桂臻; 何洪 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 2012-08-11
30 活化温度对CuBTC催化CO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英文) 邱文革; 王昱; 李传强; 展宗城; 訾学红; 张桂臻; 王锐; 何洪 催化学报 2012-06-20
31 变压吸附分离煤矿瓦斯吸附剂的选择及改性 李坚; 宁红艳; 马东柱; 梁文俊; 何洪; 刘应书 煤炭学报 2012-06-15
32 水泥炉窑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何洪; 王洪兵; 李坚; 梁文俊 四川水泥 2012-02-01
33 刘北北, 何洪 *, 展宗城, 李金洲, 张桂臻, 邱文革, 訾学红. Pd@SiO2Ce0.4Zr0.6O2三效催化剂热稳定性研究.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 – 19日, 2012. (PE - 111).
34 宋丽云, 展宗城, 刘晓军, 何洪*, 张桂臻, 訾学红, 邱文革. Cu/ETS-10催化剂上 CO+NO 反应性能.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 – 19日, 2012. (PE - 110).
35 訾学红, 宋丽云, 刘晓军, 何洪*, 张桂臻, 戴洪兴. 天然气催化燃烧催化剂寿命评价方法的建立.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 - 19日, 2012. (PE-110).
36 张桂臻, 何洪*, 訾学红, 邱文革, 戴洪兴. 钯掺杂三维有序大孔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碳烟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 – 19日, 2012. (PA - 312).
37 邓芳,邱文革*,李传强,何洪*,戴洪兴. 基于柔性四羧酸和刚性联吡啶配体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合成.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19日, 2012. (OA - 37).
38 刘晓军,宋丽云,何洪*,訾学红,张桂臻,戴洪兴. 2DAu 模型催化剂的制备及 AFM 表征.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19日, 2012. (PB-120).
39 李金洲, 展宗城, 何洪*, 张桂臻, 訾学红, 刘北北, 戴洪兴. Pd/Ce0.6Zr0.4-x YxO2三效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沈阳, 中国, 10月15-19日, 2012. (OF - 26)
. 2011
40 三维多孔MOFs材料对CH4从N2中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王丽芬; 李传强; 邱文革; 何洪; 戴洪兴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 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 2011-11-14
41 Sr掺杂的ETS分子筛的合成及对N2/CH4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宋丽云; 展宗城; 何洪; 邱文革; 戴洪兴 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 2011-11-14
42 基于甘脲衍生物和Zn(Ⅱ)的金属-有机配合物 李传强; 邱文革; 何洪; 戴洪兴 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 2011-11-14
43 具有介孔孔壁的3DOM Pr6O11和Tb4O7的制备与表征 张晗; 邓积光; 张磊; 何洪; 戴洪兴 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10-23
44 低温SCR烟气脱硝技术面临的挑战 何洪; 李坚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 2011-09-21
45 碳烟催化燃烧用三维有序大孔Pd-修饰三元铈锆固溶体 张桂臻; 何洪; 訾学红; 邱文革; 戴洪兴; 邓积光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 2011-09-21
46 负载型Pt模型催化剂中Pt纳米粒子的形貌对CO氧化活性的影响(英文) 王家宁; 戴洪兴; 何洪 催化学报 2011-08-20
47 双金属RhAu_x/γ-Al_2O_3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反应活性 姚红华; 訾学红; 戴洪兴;何洪 工业催化 2011-08-15
48 基于Pt/CZO/Al2O3催化剂的PRF93水蒸气重整制氢 纪常伟; 戴晓旭; 邓福山; 梁晨;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07-15
49 添加Pt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低温去除NOx的研究 刘莹; 李坚; 何洪 工业催化 2011-07-15
50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辅助作用下球形、蠕虫状和网状Pd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訾学红; 王锐; 刘立成; 戴洪兴; 张桂臻; 何洪 催化学报 2011-05-20
. 2010
51 高活性低贵金属含量纳米TWC的设计与催化作用 张桂臻; 孟立静; 卫婷; 何洪; 訾学红; 戴洪兴 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 2010-11-06
52 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李依丽; 田婧; 钱文娇; 梁文俊; 何洪; 金毓峑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10-09-10
53 一种新型污泥基脱氯剂的开发 李依丽; 王姚; 钱文娇; 何洪; 金毓峑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10-09-10
54 分子筛对丙烷和丙烯的吸附脱附性能 耿尧; 张建霞; 张明恂; 刘立成; 訾学红; 何洪 工业催化 2010-09-15
55 Rh-Au/γ-Al2O3三效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刘立成; 訾学红; 戴洪兴; 赵震; 王新平; 何洪 催化学报 2010-07-30
56 高比表面积蠕虫状介孔SnO2的合成与表征 蒋海燕; 戴洪兴; 夏云生; 何洪 催化学报 2010-03-30
57 Co0.2/Ce1-xZrx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碳烟燃烧反应性能 韦岳长; 刘坚; 赵震; 姜桂元; 段爱军; 何洪; 王新平 催化学报 2010-03-30
58 核壳结构双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与应用 王锐; 訾学红; 刘立成; 戴洪兴; 何洪 化学进展 2010-03-24
59 Ce0.6Zr0.4O2和BaSO4微纳米粒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张磊; 穆青; 戴洪兴;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03-15
60 由钯纳米溶胶制备Pd/Ce0.5Zr0.5O2催化剂及其表征研究 卫婷; 刘立成; 何洪; 訾学红; 戴洪兴 中国稀土学报 2010-02-15
61 载体孔道密度对天然气催化燃烧的影响 赵卫锋; 訾学红; 刘立成; 戴洪兴; 何洪 工业催化 2010-02-15
62 类球状和棒状Eu2O3和Sm2O3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夏云生; 戴洪兴;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01-15
. 2009
63 硅藻土水热合成P型沸石的研究与表征 杜玉成; 史树丽; 郭振广; 李杨; 何洪 矿冶 2009-12-15
64 纳米棒状结构Ce0.7Zr0.3O2制备及机理研究 杜玉成; 史树丽; 何洪 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9-11-07
65 带侧基配体的新型卟啉衍生物的合成 邱文革; 韩春卉; 李传强; 白广梅; 宋秀庆; 戴洪兴; 何洪 合成化学 2009-10-20
66 沸石化硅藻土载体制备研究 杜玉成; 史树丽; 郭振广; 李杨; 何洪 非金属矿 2009-09-20
67 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Ce(0.6)Zr(0.4)O2固溶体的合成与表征 李惠宁; 戴洪兴; 何洪 中国稀土学报 2009-08-15
68 内燃机余热甲醇催化重整制氢装置设计及实验研究 纪常伟; 邓福山; Stefan Korte; 方泽军; 汪硕峰;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06-15
69 LnO(2-δ)-ZrO2(Ln=Ce,Tb,Pr)储氧材料的制备与结构 梁婕; 郑君海; 赵文广; 何洪; 张建旗; 安胜利 稀土 2009-06-15
70 LnO(2-δ)-ZrO2(Ln=Ce,Tb,Pr)储氧材料的研究 Ⅱ.储氧和催化 梁婕; 郑君海; 何洪; 张建旗; 安胜利 稀土 2009-04-15
71 水热法制备特定形貌单晶La(2-x)SrxCuO4及甲烷催化氧化性能 张悦; 张磊; 邓积光; 魏丽; 戴洪兴; 何洪 催化学报 2009-04-15
72 废气再循环改善均质压燃发动机高负荷爆燃的试验研究 何超; 纪常伟; 何洪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09-02-25
73 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的研究 翟赟; 邱文革; 何洪 工业催化 2009-02-15
74 新型储氧、储氮材料——Ba掺杂的CeO2-ZrO2固溶体 杨柳;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工业催化 2009-02-15
75 Co20/CexZr1-x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碳烟燃烧的催化性能 韦岳长; 刘坚; 赵震; 何洪; 王新平 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08-17
76 蠕虫状介孔二氧化锡的合成及表征 蒋海燕; 戴洪兴; 何洪 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08-17
77 纳米铈锆固溶体储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孟立静; 刘立成; 何洪; 訾学红; 戴洪兴 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08-17
78 特定形貌多孔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戴洪兴; 邓积光; 张磊; 张悦; 刘彩欣; 李惠宁; 王国志; 张玉娟; 何洪 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08-17
79 纳米催化与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控制 何洪; 戴洪兴 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08-17
80 LnxZr1-xO2(Ln=Ce,Tb,Pr)储氧材料的研究 郑君海; 赵晓敏; 梁婕; 冯佃臣; 何洪; 张建旗; 任慧平; 安胜利 内蒙古科技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会议】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15
81 PrxZr1-xO2储氧材料的性能研究 郑君海; 赵晓敏; 冯佃臣; 何洪; 张建旗; 任慧平; 安胜利 内蒙古科技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会议】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8-15
. 2008
82 车载燃料重整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邓福山; 纪常伟; 何洪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08-12-25
83 汽车尾气的危害及治理 杨柳; 何洪 城市问题 2008-08-27
84 天然气催化燃烧在红外加热技术方面的应用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工业催化 2008-08-15
85 蠕虫状介孔γ-Al2O3的合成与表征 张磊; 戴洪兴; 卢鑫悦; 王国志;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07-15
86 多段微通道负载型钯催化剂上天然气预混催化燃烧的研究 王亮; 訾学红; 赵卫锋; 戴洪兴; 何洪 中国稀土学报 2008-06-15
87 天然气催化燃烧在燃气轮机和锅炉中的应用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工业催化 2008-06-15
88 CO2改善均质压燃发动机高负荷爆燃的试验 何超; 纪常伟; 何洪 农业机械学报 2008-05-25
89 天然气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究(Ⅱ)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工业催化 2008-05-15
90 天然气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究(Ⅰ)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工业催化 2008-04-15
91 醇类添加剂改善HCCI发动机高负荷爆震试验 何超; 许金花; 纪常伟; 何洪 农业机械学报 2008-03-25
92 锐钛矿型V2O5-TiO2-MoO3催化剂的脱氮性能实验研究 许小伟; 李坚; 何洪; 梁文俊; 金毓峑 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 2008-12-01
94 Rh0.5Au0.5/γ-Al2O3纳米催化剂对C3H6为还原剂的NO-SCR反应活性的研究 关晓; 李志美; 刘立成;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10-14
94 以CuO为晶种的水热法制备具有特定形貌的单晶La2-xSrxCuO4(x=0,1)及其对CH4催化氧化性能 张悦; 戴洪兴; 何洪 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10-14
95 流动还原法制备纳米Rh/γ-Al2O3催化剂及其活性评价 刘立成; 何洪; 訾学红 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10-14
. 2007
96 高效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InVO4/CNTs 胥利先; 马重芳; 桑丽霞; 李群伟; 戴洪兴; 何洪 催化学报 2007-12-15
97 添加剂DTBP改善HCCI着火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李韫喆; 纪常伟; 何超; 何洪 内燃机学报 2007-11-25
98 天然气预混催化燃烧的特性 王亮;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薛彬; 王振阳; 赵卫锋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7-10-15
99 三维虫孔状介孔纳米粒子Ag2O/Ce0.6Zr0.35Y0.05O2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甲烷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张玉娟; 王国志; 张磊;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10-10
100 氧化铈和铈锆固溶体对Pd催化剂抗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薛彬;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王亮; 王振阳 工业催化 2007-09-15
101 超声膜扩散法制备纳米银粒子 王振阳; 关晓;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09-10
102 混合燃料添加剂对均质压燃燃烧影响的试验研究 李超; 纪常伟; 何洪; 沈自友; 何超; 李韫喆; 马重芳 兵工学报 2007-05-15
103 燃料添加剂对均质压缩燃烧影响的试验 李超; 纪常伟; 何洪; 沈自友; 何超; 李韫喆 农业机械学报 2007-04-25
104 高效可见光光催化剂InVO4/CNTs的制备与分解水制氢性能 桑丽霞; 胥利先; 李群伟; 戴洪兴; 何洪; 马重芳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 2007-08-01
105 甲烷催化燃烧Ag2O/Ce0.6Zr0.35Y0.05O2纳米粒子制备与表征 张玉娟; 王国志; 张磊;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07-01
. 2006
106 纳米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Fe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桑丽霞; 刘宇; 李群伟; 胥利先; 马重芳; 戴洪兴; 何洪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107 一种制备高比表面积LaOBr的新方法 牛建荣; 邓积光; 王国志; 戴洪兴; 何洪; 邱文革; 訾学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108 PdO/纳米Ce0.6Zr0.35Y0.05O2上甲烷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张玉娟; 牛建荣; 王国志; 李冬; 戴洪兴; 何洪; 邱文革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109 贵金属纤维催化剂的CH4催化燃烧活性 何洪; 张建霞; 戴洪兴; 訾学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6-12-30
110 稀土掺杂TiO2光催化的研究进展 王振阳;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王亮; 薛彬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111 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进展 邓积光; 王国志; 张玉娟; 戴洪兴; 何洪; 邱文革; 訾学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112 CeO2掺杂的PdO纤维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研究 张建霞;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6-12-30
113 天然气催化反应壁面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许考; 刘中良; 何洪; 康天放;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6-12-30
114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HCCI)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纪常伟; 何洪; 李韫喆; 李超; 何超; 沈自友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6-12-25
115 层状K-Fe-Ti金属氧化物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桑丽霞; 李群伟; 马重芳; 胥利先; 孙继红; 戴洪兴; 何洪 催化学报 2006-10-30
116 燃料添加剂改善燃料均质自燃着火的研究 沈自友; 何洪; 纪常伟; 訾学红; 李超; 王亮; 马重芳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6-10-15
117 虫孔状介孔Ce0.6Zr0.35Y0.05O2固溶体的制备与表征 王国志; 张磊; 邓积光;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科学通报 2006-09-30
118 大比表面积锶掺杂钴酸镧高效纳米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牛建荣; 刘伟;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李佩珩 科学通报 2006-04-30
119 改善HCCI发动机着火性能的燃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沈自友; 何洪; 纪常伟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06-04-25
120 介孔INVO4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 胥利先; 桑丽霞; 马重芳; 鹿院卫; 王峰; 李群伟; 戴洪兴; 何洪; 孙继红 催化学报 2006-02-28
121 超声膜扩散法制备高性能纳米Ce0.6Zr0.35Y0.05O2固溶体的研究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王振阳; 关晓 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 2006-11-01
122 纳米LaCoO3钙钛矿氧化物的低温合成 何洪; 刘美; 戴洪兴; 邱文革; 訾学红 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09-01
123 一步法合成Fe-SBA-15介孔分子筛 张磊; 赵彦辉; 李惠宁; 刘伟; 戴洪兴; 何洪 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09-01
124 CrOx/SBA-15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王国志; 张磊;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09-01
125 La(1-x)SrxMO(3±δ)(M=Co,Mn)对甲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邓积光; 牛建荣; 张玉娟; 刘伟; 戴洪兴; 何洪 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09-01
. 2005
126 1D-3D稀土化合物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王国志; 牛建荣;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李佩珩 中国稀土学报 2005-12-30
127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铈锆固溶体性能的影响 刘伟; 李佩珩; 戴洪兴; 何洪; 孙继红; 訾学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5-12-30
128 La_(1-x)Sr_xMnO_(3-δ)(x=0,0.4)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牛建荣; 刘伟;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李佩珩 中国稀土学报 2005-12-30
129 预混天然气催化燃烧特性 许考; 刘中良; 康天放; 何洪; 马重芳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5-12-25
130 燃油添加剂改善HCCI发动机着火性能的试验研究 纪常伟; 何洪; 李超; 梁晨; 张月红;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5-11-30
131 高活性甲烷催化燃烧贵金属纤维催化剂的研究 张建霞; 何洪; 戴洪兴; 訾学红 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12-01
132 Pd/Ce0.6Zr0.4-xYxO2的制备及其甲烷催化氧化性能 张玉娟; 牛建荣; 李冬; 刘伟;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12-01
133 La0.8Sr0.2Mn1-xCoxO3(x=0,0.3,0.5,1.0)的磁性转变 侯碧辉; 王俊萍; 江少林; 何洪; 刘喜斌 第十二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专辑 2005-11-01
134 高比表面积La2O2CO3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牛建荣; 刘伟; 訾学红; 戴洪兴; 何洪; 李佩珩 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08-01
. 2004
135 燃油添加剂对柴油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纪常伟; 何洪; 马慧; 张月红; 赵勇;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4-12-30
136 Ce0.6Zr0.35Y0.05O2和Pr_(0.6)Zr0.6Zr0.35Y0.05O2催化剂表面上CO氧化和18O-16O交换反应的研究 何洪; 戴洪兴; 李佩珩; 区泽堂 中国稀土学报 2004-08-30
137 La(0.8)Sr(0.2)CoO3的拉曼光谱特性研究 王吉有; 王俊玲; 何洪; 江少林; 侯碧辉 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 2004-09-01
138 纳米分子筛MCM-41颗粒大小的控制 徐立冬; 孙继红; 戴洪兴; 何洪 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 2004-09-01
. 2003
139 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戴洪兴; 何洪; 李佩珩; 訾学红 中国稀土学报 2003-12-30
140 高比表面积纳米结构Ce0.7Zr0.3O2固溶体的模板组装 杜玉成; 张久兴; 何洪 中国稀土学报 2003-12-30
141 稀土催化材料——铈锆固熔体的研究与应用 李佩珩; 魏众; 刘伟; 何洪 中国稀土学报 2003-12-30
142 车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开发研究 张红光; 何洪; 刘兴华; 李建纯; 程昌圻; 范伯元 中国公路学报 2003-06-30
. 2002年以前的
143 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 曹安民; 王道; 何洪 污染防治技术 2002-03-20
144 净化汽车尾气的三效催化剂 王道; 孟声; 叶青; 何洪 环境导报 1999-06-15
145 Pr~(3+)离子对Ni/γ-Al2O3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佘文斌; 何洪; 李琬 石油化工 1989-12-27
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2011年8月12-15日由我校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在北京昌平金隅凤山培训中心成功举行。校长张来斌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副校长徐春明教授出席晚宴并讲话。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兼任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金森教授代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辞;理学院党委书记郭绍辉教授宣读了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灿院士发来的贺信。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部三处处长杨俊林研究员参加了大会。
本届会议共收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100多个单位的288篇论文,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392名来自上述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安排学术报告124个,其中大会特邀报告6个,邀请keynote报告24个,口头报告94个,墙报展讲论文164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郝郑平研究员、天津大学刘昌俊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蒋宗轩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研究员、清华大学徐柏庆教授分别作了“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从纳米催化到单原子催化”、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在纳米孔材料上的吸附、反应过程的研究”、 “二氧化碳活化转化研究进展”、“燃油超深度脱硫研究”、“环境友好的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环境催化中的纳米金催化剂”的大会报告。六位专家的突出创新工作、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给与会代表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对广大青年与会者今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和鞭策作用。
朱永法教授,郭耘教授,戴洪兴教授,李新勇教授,上官文峰教授,季生福教授,苏党生研究员,李俊华教授,陈耀强教授,董林教授,张昭良教授,孟明教授,袁忠勇教授,朱君江教授,路勇教授,万颖教授,周仁贤教授,樊卫斌教授,王军教授,赵凤玉研究员,李会泉研究员,刘欣梅教授,李华明教授,刘海超教授的邀请keynote报告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本次大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北京工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协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震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北京工业大学何洪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王新平教授为大会共同主席。我校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催化研究组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们为大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本次大会的一大特点是规模空前。同前六次全国环境催化大会相比,无论从投稿数量和质量、参会人数及参会单位数量上,还是会议报告的安排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本次大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会议学术气氛特别浓厚,至始至终,每个会场的参会人员多,讨论非常热烈、学术交流充分。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能源转化与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催化”。参会代表深入交流了气态污染物的催化消除科学与技术、温室气体减排科学与技术、废水/污水催化净化、清洁能源中的催化脱硫、脱氮、脱金属、脱氯等科学与技术、资源转化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绿色有机合成、绿色反应介质与绿色过程工程研究、生物催化及其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中的作用,光、电、磁、微波等条件下的催化科学与环境保护技术、环境催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环境催化剂设计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材料、理论化学、分子模拟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对我国的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学科方向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闭幕式上,大会主席赵震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发言;全国环境催化学术会议的发起人浙江大学的郑小明教授讲话,他对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同时它对我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科方向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特别是指出环境催化方向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基础研究还要重视应用研究的建议。
会议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第八届全国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由江苏大学承办,将于2013年在江苏省镇江市举行。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08-15
荣誉奖励:
1. 2000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2. 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无机氧化物或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设备 2008.10。
3.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2009.9。
4. 环境友好纳米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和氢/氧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奖,2014。
何洪:低温SCR脱硝技术的开路先锋
作为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NOx与PM2.5复合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环境建设。为此,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实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目标基础上,新增加将“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作为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面临大气的污染及国家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快研究氮氧化物的高效治理技术已是势在必行。在此,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何洪教授长期致力于低温SCR工业脱硝技术探索研究,他以解决非电力行业脱硝问题为出发点,以低温SCR催化材料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经历近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脱硝效率高达90%、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远低于中高温SCR催化脱硝技术的低温SCR工业脱硝技术。
担使命:污染难题亟待解决
据悉,我国NOX排放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和各种工业过程。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执行日益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及三效催化剂和柴油车SCR催化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NOX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最近几年我国加大火电厂烟气NOX排放治理,对电力企业实行了脱硝电价补偿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电力行业脱硝的进程。
然而,非电力行业(包括自备电站)的NOX排放控制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非电力行业的工业锅(窑)炉设备(例如,工业锅炉、玻璃陶瓷炉窑、水泥炉窑、冶金烧结炉、炼焦和石化系统的裂解设备等)烟气以及涉及硝酸生产和使用的工艺过程废气的排放温度大多低于300℃,而目前电力行业使用的SCR脱硝催化剂的工作温度为300℃~400℃。因此,在非电力行业难以直接使用中高温(300℃~400℃)SCR催化工艺对NOx排放进行控制。
目前,工业上NOx排放控制的主流技术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前者的NOX净化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因此,SCR是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的主要工程技术。我国的SCR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和脱硝工程技术基本上来自于国外,虽然国外的技术相对成熟,但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西方国家相差很大,煤炭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耗的70%左右,其高硫高灰分的烟气的治理只依靠国外的技术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在非电力行业脱硝领域更为突出,如果不能解决非电力行业脱硝问题,那么到2017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减少30%的目标难以实现。
早在十年前,何洪教授就意识到我国工业能源结构不同而导致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特殊性。自2003年开始,他以此为使命,开始开展低温高硫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希望有朝一日破解这一难题。
苦心志:披荆斩棘终获突破
据何洪教授介绍,目前,应用电力锅炉脱硝的催化剂体系为V2O5-WO3(或MoO3)/TiO2,该系列催化剂的运行温度为300℃~400℃。长期以来,学术界也在尝试研究非钒基SCR催化剂,但由于SCR催化剂的研究历史有50年之久,而目前工业界仍然使用的是钒基SCR催化剂,因此何洪教授等人意识到降低V2O5-WO3(或MoO3)/TiO2催化剂的运行温度可能是低温SCR催化剂开发的一个可行的方向。
从调整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和微观结构出发,何洪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到了系列低温SCR催化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该催化剂的工作温度区间拓展到160℃~400℃。基于低温SCR催化剂的基础配方,何洪教授团队又深入研究了蜂窝SCR催化剂的成型配方和成型技术。
蜂窝SCR催化剂的成型是生产SCR催化剂的核心技术,也是各个催化剂生产商的秘密,没有成熟的文献和报告可以参考。因此,何洪教授团队科技人员从陶瓷成型技术出发,仔细筛选每一种成型助剂,研究它们的配伍和相互协调作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他们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线索,最终掌握了低温SCR催化剂的成型配方和成型工艺,生产出了合格的低温SCR催化剂产品。
之后,为了完善和促进低温SCR催化剂的工业应用,何洪教授团队又进行了低温SCR工业脱硝工程技术的开发。从10吨工业燃煤锅炉脱硝实验出发,他们研究了温度、风速、NOX含量、灰分含量、水汽含量和O2含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研究了SCR催化反应器设计、烟气均流、和还原剂喷射技术。
掌握了一定工程数据之后,何洪教授团队承接了云南钛业集团酸洗线NOX去除系统的建设。云南钛业集团酸洗线由混酸酸洗槽、清洗槽、酸液循环罐等设备组成,在运行时产生含混合酸的废气,酸性废气由集气罩导入到酸雾洗涤塔,用10%的Na2CO3和NaOH的混合液吸收HF,然后废气通过风道式空气加热器加热至200oC,进入到SCR反应器中,废气中的NOX通过低温SCR催化剂去除。该系统脱硝效率高达90%,其系统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远低于中高温SCR催化脱硝技术。
进市场:低温脱硝开路先锋
由于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很好的市场远景,低温SCR脱硝技术很快受到工业界的高度重视。2012年,由康恩贝集团和一些个人投资者投资,以北京工业大学的低温SCR催化剂生产技术为核心,北京方信立华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该公司建设有一条低温SCR催化剂生产线和低温SCR催化工程技术中试实验基地,并开始向工业脱硝市场提供低温SCR催化剂。目前,该公司正在开发与低温SCR催化剂相适应的工业低温脱硝技术,立志成为我国低温SCR脱硝技术的领头羊。
今年,何洪教授团队和北京方信立华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湖北益泰药业有限公司的氧化制草酸工艺NOX尾气处理工程。湖北益泰药业有限公司位于湖北天门市,公司有两条氧化制草酸生产线,尾气总流量为8000~1000m3/h,尾气温度为30℃,NOX浓度为500~2000 mg/Nm3,该氧化制草酸工艺NOX尾气温度低、NOX浓度高、水蒸汽含量高,脱硝工程困难大,何洪教授带领团队科技人员和北京方信立华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分析脱硝工程存在问题,精心设计了低温脱硝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前,该低温脱硝工程已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当地环保部门的验收。今年10月22日,环保部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对该脱硝工程进行了检查,其测量的脱硝数据为,SCR脱硝反应器入口的NO、NO2和O2的浓度分别为410ppm、56ppm和18%,反应器出口的NO、NO2和O2的浓度分别为3ppm、0ppm和18%,反应器进出口温度为210和200℃。该氧化制草酸工艺NOX尾气处理系统具有优异的脱硝活性,到达到了工程设计要求,是我国草酸行业第一个使用国产低温SCR催化剂技术的脱硝工程。
尽管何洪教授团队在低温SCR催化剂研发方面获得了令业内十分关注的成绩,得到了工作温度低至160℃的高效低温SCR催化剂,但将其用于燃煤工业锅炉或其他含硫烟气的脱硝时遭遇到了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脱硝过程中,含硫烟气中的部分SO2会氧化成SO3,在有水汽的条件下,SO3与NH3和反应生成硫酸氢氨(ABS),硫酸氢氨在低于220℃时,会在催化剂表面凝聚和富集,覆盖活性中心使SCR催化剂失活。
目前何洪教授团队正与北京方信立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解决低温SCR催化剂在低温高硫烟气脱硝应用的问题,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研究在低温SCR催化床层中ABS生成情况以及对SCR催化剂的伤害程度,研究烟气条件—ABS生成—SCR催化剂失效的规律,研究低温SCR催化脱硝设备的运行条件、控制方式、反应器设计优化、SCR与脱硫除尘设备的耦合和低温SCR催化剂的原位再生技术。继往开来,他们将从催化材料、SCR脱硝工艺设计、设备优化和原位再生技术出发,开发适合我国工业锅(窑)炉污染物排放控制的低温高硫烟气脱硝技术,以更进一步为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难题贡献新契机。
何洪,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88 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多相催化专业,199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物理化学专业。
兼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声明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工业催化》杂志编委、国联资源网行业专家、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学术与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五年,何洪领导的团队承担国家 “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多项其他国家和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目前为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2001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人才。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2期
给锅炉戴上防PM2.5的“口罩”
从昨天开始,北京再度陷入了“雾霾模式”,伴随而来的是首个重污染红色预警的启动。现在正值供暖季节,全市燃煤、天然气供暖锅炉排放大量污染物,直接或间接转换成了近年来我们所熟悉而又厌恶的细颗粒物PM2.5。根据之前的追根溯源,燃煤排放贡献了北京近1/4的PM2.5,如果能把这部分PM2.5“解决”掉,无疑对“北京蓝”意义重大。
记者从北京工业大学了解到,该校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何洪、李坚两位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多年,研发出了整体蜂窝型低温SCR脱硝催化剂,能够大幅削减燃煤、燃气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效阻止氮氧化物转化为PM2.5。一块块蜂窝型催化剂材料拼装在一起,等于给锅炉戴上了一个防PM2.5的“口罩”。
不同领域专家联手干“副业”
1998年,北京一共遭遇76个烟雾日,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稳定类型天气出现频率高达40.4%,氮氧化物比上一年升高14%。为应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当年底北京市政府采取了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和扬尘污染18项紧急措施。
就在这一年秋天,何洪正式来到北京工业大学,从事催化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太了解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如何转差的了,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一根根烟囱拔地而起,处理不净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大气。”何洪说,1993年到1996年他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知道西方国家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一直非常严格,通过一系列技术将氮氧化物净化,这个过程被称为“脱硝”,但环顾内地,“脱硝”工艺近几年才刚刚开始。
何洪告诉记者,使用传统蜂窝材料催化剂控制氮氧化物,发达国家普遍应用。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当排烟温度低于300℃时,催化效果几乎为零。“这在燃煤电厂应用没问题,但中国有大量的供暖锅炉和工业锅(窑)炉,排烟温度大多低于300℃,如此一来,非电力行业的锅炉、窑炉或工业过程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何洪教授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家李坚教授一起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 他们意识到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攻关低温催化剂材料。如今距离两人的“合谋”已经过去11年,何洪说,现在回头看,他们的合作是天意,“这事儿要做成,必须得两个人来,我做催化、做材料,他做除尘、做工程技术,别人说我们是‘合理(何李)组合’,专干清理烟囱的副业。”何洪笑道。
对着化学元素周期表找材料
2004年,两人带着科研团队开始做基础配方。相比别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答辩、评奖,一步步“光明正大”,何洪和李坚的项目在最初的几年完全属于“暗箱操作”。没有任何立项,没有研究终点,也没有科研经费,甚至连学校领导都不知道。“我们就想努力尝试,看能做出最低多少温度的催化剂材料。”李坚说,当时他俩都想好了,一旦成功,就直接把实验室成果做到能应用的工业化产品,“实打实来,不弄花边科研。”
两人分工明确,何洪带领学生负责催化剂材料的研究、制备,李坚带领学生负责催化剂模块的成型制作及其工程应用。寻找合适的低温催化剂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洪说,他们对着元素周期表,钠、镁、铝、铁、锌、铜……一样样找来,不断比对、试验,除了少数几种放射性元素外,尝试了几乎所有元素周期表的元素。
“那时候我们有各自的研究课题,教学、研究的任务也很重,但都悄悄地把这项研究坚持了下来。”何洪说,自己的实验室在五楼,李坚的实验室在一楼,每天两人就楼上楼下串着跑,“这在当时可减肥了。”他笑道。
这么大的项目,又涉及到具体产品制备,没有经费难以想象。何洪坦言,当时做研究只能节约再节约,真不行了两人就从其他科研项目中“蹭”有富余的经费接济一下,或者用一些其他项目剩下来的设备。“虽然现在看来这非常不规范,但在当时的确是不得已的办法。”何洪说。
2008年,两组团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种名叫钒钼钛的材料大大提高了蜂窝催化剂的低温适应性。“实验室里,这种材料在160℃都能保证催化效果。开始,我们都难以相信,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反复验证。”何洪说。
污染物被还原为氮气和水
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但距离产品依然遥远。李坚告诉记者,实验室出来的是催化剂材料的粉体,需要通过挤出、成形等多道工艺才能变成最终的产品,这其中的加工技术对于保证材料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天津武清找到了一家企业做工业实验,然后在山东淄博找到了愿意加工催化剂材料的工厂。于是几乎每周,两人都得从北京赶赴山东,“那时候去淄博的铁路远没有现在方便,只能开车过去。”何洪说,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加工出了30孔、40孔等规格的催化剂材料,“40孔材料因为加工难度很大,在国际上非常罕见,它对于净化天然气锅炉排放氮氧化物具有更好的效果,适合北京等大城市的污染减排。”
日前记者在北京工业大学的一栋实验楼里见到了这两种催化剂材料的样品。粗一看,它们就是长方体,只是在中间密密麻麻分布着小孔,“长方体横截面边长为15厘米,40孔意味着这个横截面有40个小孔,这段材料有40条烟气通道。”李坚解释道,从锅炉里排放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气体加氨后通过这些催化剂材料,会发生还原反应,变成氮气和水,“氮气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成分,和水一样对生物有益无害。”李坚说。
在李坚的实验室里,记者目睹了这种蜂窝材料发挥神奇的作用。烟气通过材料后,氮氧化物的浓度被神奇地降到了6.83毫克/立方米,“远远低于北京现在对于锅炉排放氮氧化物的标准限值。”李坚说。
有望助力北京热电企业减排
有了好的技术和产品,自然要推向市场,这是何洪、李坚最初的目标。这项技术通过北京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成果转化,但在推广之初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大家用惯了国外的产品,不信任我们的技术。”何洪说,有一次他带着材料去湖北武汉的一家企业,厂方以为他就是一位供销员,草草打发,“连杯水都没给喝。”何洪说,但后来随着他们的产品被行业所熟知,再去企业时连当地环保局领导都会全程陪同,希望能用上这项新技术。
李坚告诉记者,整体蜂窝型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一台20蒸吨的燃煤锅炉,只需要10立方米的催化剂材料进行组合后装进脱硝反应器里,就能有效净化氮氧化物。这种催化剂材料已经在北京多个供暖小区投入使用,他们还在和承担重要供电使命的京西南热电中心洽谈,最先进的催化剂材料有望在北京最环保、最先进的热电中心投入使用。
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他们的产品也遇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困难。一些国内的厂商推出号称也能实现脱硝功能的催化剂材料,以极低的价格搅动市场,“他们每立方米才1万元,这根本不可能,成本都不够。除非添加了不明材料,但这对实际减少排放毫无意义。”何洪说,他们未来也会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降低材料成本,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监管,“这也是对我们科研积极性的保护”。 本报记者 张航 文并摄J067
作者:张航 文并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化工专家对天津爆炸分析:不必恐慌 污染物一两天内可扩散完毕
新京报快讯(记者黄颖 见习记者王梦遥)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爆炸造成的毒气污染将持续多久?今天上午,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何洪分析,如果气象条件有利,可在一两天内扩散完毕,不必太过恐慌。
“爆炸是空气浓度的突然增加。”何洪说,在通风条件下,遗留物可以快速扩散,但若当地天气闷热,存留时间会略长。
他建议,当地居民如果玻璃被震碎,可至外地躲避一段时间;若家中窗户密封性良好,最好不要开窗。
由于目前爆炸物尚未确定,所以难以详细分类成分。但何洪分析,按大类区分,应该有硝化物、碳氧化物、二氧化物三氧化物和未燃的碳氢物等,沉降的物质主要是碳,危害不会太大。
另外,他说,由于危化品是分类存放的,所以此次爆炸很可能是某一类危化物先爆炸,但是量很大,所以影响到了其他种类,产生二次爆炸。
关于加强高校师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何洪
前不久,我了解到炼化企业和加油站在油料转运和加油过程中存在油气直接排入空气中的问题,由此关注到油气回收的情况。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均为外文文献或翻译资料,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甚少,可以说相对空白。在我计划开展该项研究的同时,也对“为什么我们缺少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如何加强高校师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我认为,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行业、了解实际。对于工程实践,教师一方面应该在产业中寻找问题,将实际问题带回实验室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实验室中将技术不断完善,之后将其推向行业,更快地深入到产业中去。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
直面当前工程实践问题 寻找突破口
作为高校工程实践和工程实践教育的主体力量,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首先不能脱离实际。我认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很多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尽管各项能力、水平都很优秀,然而对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了解不足。这就有可能导致教师在某些工作上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二是受评估体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不乏一些工科院校存在“理科化”的倾向,导致某些工科实践课程开设不出来。
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中,有些教师会从书本到书本、从文献到文献中摸索方向;还有一些教师是看别人做过什么,就去做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轻松便捷、短期产出成果的有效方式,然而单纯的脱离实际开展研究却显得特别“苍白无力”。我以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值得鼓励的,而教师对行业实际的不甚了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以实际问题和需求为出发开展研究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然而从长久发展来看,后者往往能够取得更多、更真实的成绩。当然,基础理论研究另当别论。
关注工程实践教育主体 打造固基石
解决以上问题至关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高校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加强对产业的了解,促使自身的学术研究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相互结合、实现同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直接让所有高校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做法,即会造成资源浪费,又着实难以实现。简单可行的方式是,青年教师可以参加一些行业的会议、展览会或者商业上的会议,主动去了解产业界的实际和真实情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仍然存在研究空白,待人去做。在参与行业学术活动之中寻找研究方向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和行业界中的“学者”打交道,这样更有利于收集到一线信息,未来将研究成果投入实际、投向市场。
不得不提的是,西方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来自于产业界,在20-30岁时投身产业实践,40-50岁时才进入高校担任教师。这些老师的工程经验、社会经验、解决问题的经验都非常丰富,往往更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尽管我国也开始倡导,要从产业界引进高校教师,然而由于高校和企业的对接仍然不够紧密,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对接等问题难以避免,使得产业界中的优秀人才当前较难进入高校,改变这一问题仍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培养师生工程实践意识 自发动起来
在同一些青年教师或者学生交流时,我总会反复向他们强调,要清楚自身梦想、自身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我不否定现实,也了解对于年轻教师,没有职称、没有台阶,开展相关工作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况且走向行业界、走向实践也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你可以做一些铺垫,比如前期聚焦研究,刊发几篇研究论文,然而文章和工程截然不同——文章研究可以选取最好的内容呈现,然而工程则具有短板效应,总要考虑到最差的情况。因此,在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之后,一定要多关注那些更为接近实际、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两者此消彼涨,是需要平衡协调的。最重要的是时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经常鼓励他们多走进实验室,多动手做实验。现在,高校的实验室都拥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然而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恐怕很多同学都不太了解。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位同学,一有机会就到实验室去使用仪器设备。我们那个年代,学习资源很少,但是他把所有仪器设备都用过一遍,并不是老师说的,也不是实验要求的,就是凭借自己的好奇心,去实验室操作了解,这位同学的实践能力特别出色。我认为,导师制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实验、做项目,能力提升很快。
归根结底,要让师生意识到实践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其中。这一过程往往比较辛苦,惟有不懈追求才能成为持久的动力支撑。追求来源于热爱,更来源于好奇。怎样通过日常教育和工作开展,去引发师生的好奇心、促成其好奇心的保持,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问题。
来源:北京工大报 2015年11月27日 (本文由学生记者王群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