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峰,男,1955年7月生于河南省平舆县。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席学科带头人,灰色系统研究所所长。 是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基础数学)、山东大学(应用数学)、华中理工大学(数量经济学,系统工程)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曾赴美国宾州州立SR大学、纽约理工大学、英国De Montfort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访问教授。
1994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破格晋升教授。
2000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2012年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2014-2016年任De Montfort大学特聘研究教授。
是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科技思想库、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首席专家。
学术兼职: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2、国家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14)。
3、国家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995-2004)。
4、国家科技部软科学专家(1998-)。
5、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2008-)。
6、江苏省管理学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7-今)。
7、IEEE灰色系统委员会主席(2007-今)。
8、IEEESMC南京分会主席(2013-今)。
9、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04-2014)。
10、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08-今)。
11、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1-今)。
12、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2002-今)。
13、南京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今)。
14、Emerald 出版集团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创刊主编。
15、Research Information 出版公司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主编。
16、被聘为Kybernetes客座主编及Scientific Enquiry 、《中国管理科学》和Journal of Grey System等1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和数十种重要期刊审稿人。
所属学科:
1)管理科学与工程;
2)系统工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32人,博士后28人;现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6人,博士后2人。
指导的博士生3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硕士生6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后26人获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
教学成果:
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各1项、“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5项。是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主持的“灰色系统理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编的《预测方法与技术》、《应用统计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入选”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其中《应用统计学》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
招生情况:
每年拟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各1-2名,请有意向的考生事先联系(sfliu@nuaa.edu.cn),确认有招生指标后再报考。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灰色系统理论”和“复杂装备研制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灰色系统理论。
2)复杂装备研制管理。
3)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成长。
2007年,灰色系统研究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江苏省科技思想库。负责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学科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灰色系统及其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应用(FP7-PEOPLE- IIF -2013:629051),欧盟委员会第7研究框架“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计划”Fellow项目;
2、灰色系统及其应用(IN-2014-020),Leverhulme Trust 国际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中方主持人;
3、灰色系统理论与计算智能(711111302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联合资助项目;
4、公共卫生事件与舆情事件相互诱导、衍生与转化的STA-GERTS网络模型与软件(91324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平台资助项目;
5、基于GERTS仿真网络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推演与评价问题研究(90924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6、加快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设计与突破口选择研究(10zd&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7、构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研究(08AJY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8、区域新兴产业培育与成长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2008GXS5D115),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9、科技生产力形成与流动成本、效益及其稳定博弈策略研究(70473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项评估结果为“优”;
10、提高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问题研究(20082ZCYJ18-B),中国科协重点招标课题;
11、“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及相关政策措施中期评估(00035738C2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招标项目;
12、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途径与对策研究(ZBKT052),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重点招标课题;
13、灰色系统理论创新研究(20020287001),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
14、灰色预测模型研究(200802870020),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
15、灰色系统模型的数学基础研究(BK200321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6、区域生产力网络空间流动机制及其布局优化问题研究(08JA630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17、江苏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与科技投入研究(BR200303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18、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化研究,南京市委、市政府院士论坛重点邀标项目;
19、基于不确定性模型的复杂装备研制管理平台.国防基础研究项目;
20、复杂装备研制管理优化与计算实验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21、中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管理流程优化,“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
22、大型客机供应商管理体系关键和相关问题研究,“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
23、中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的供应链风险评估与预警,中国商用飞机公司项目;
24、中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和适航管理体系建设,中国商用飞机公司项目;
25、科技生产力形成和流动机制与江苏省产业集聚效应研究,江苏省“333人才工程”资助项目;
26、灰色系统研究团队,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27、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科技思想库项目;
28、江苏省新兴产业成长机理与培育政策研究,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9、区域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与评估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TA支持项目;
30、中国前沿科学论坛-灰色系统理论,欧盟科学技术局支持项目。
主要成就:
1)灰色系统新模型与新方法
(1)成果简介:
从事灰色系统的理论研究30年,为推动这一中国原创的新学科走向世界学术舞台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发现和创新:
1) 提出灰数"核"的定义,基于"核"和灰度建立了灰数运算公理和灰代数系统;
2)提出了缓冲算子定义和公理,构建了系列实用弱化和强化缓冲算子;提出了分数阶模型、离散模型、原始差分和均值差分GM(1,1)模型,拓展了灰色预测模型体系;
3)提出了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相似关联度、接近关联度和三维灰色关联度等新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为基于不同视角测度序列及矩阵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工具;
4)提出基于中心点和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新型灰色聚类评估模型,解决了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评估难题;
5)构建了四种新型一致效果测度函数,将灰靶临界值设计为一致效果测度函数的正负分界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目标加权智能灰靶决策模型;构建了综合加权决策向量,并据此提出了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决策模型;提出了灰色博弈模型,解决了多源异构信息集结和有限理性决策问题;
6)构建了新的灰色系统研究框架和新的模型与技术方法体系,丰富发展了灰色系统理论。
(2)主要学术贡献及影响
发表SCI期刊论文106篇,EI期刊论文355篇。据检索,2000-2015年,刘思峰文献被他人引用3.2万多次。单篇(部)文献最高被引5922次,单篇被引100次以上的文献25篇。引用者来自美、英、法、加、日、澳、西、葡、希、波、中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吴中如院士、孙才新院士、刘业翔院士等十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长Keith W. Hipel(加)院士、David L. Olson(美)、 D. Yamaguchi(日)、Salmeron Jose L.(西)、Dymova, L(波)、A. I. Dounis(希)、Lam, J. C. K(港)、Li, Der-Chiang(台)等著名学者在顶级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引用。18篇论文分别入选国际期刊“Top cited paper”(6篇)、“Most read paper”(2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篇)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8篇9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邓聚龙、模糊数学创始人Lotfi A. Zadeh(美)、协同学创始人Herman Haken (德)、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主席Robert Valee(法)、中科院杨叔子、熊有伦、林群、陈达、胡海岩、赵纯生院士、工程院许国志、王众托、杨善林院士等著名学者曾给予高度评价。如“许多方法和技术属于作者首次提出”(Haken;Hipel) ,“他们通过自己的扎实工作,正一步一步地将灰色系统理论这一中国学者的原创性成果推向国际学术舞台”(胡海岩院士)。刘思峰教授曾担任6届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应邀在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9次,应邀到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作学术报告100多次。 获得欧盟委员会第7研究框架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计划Fellow项目、国家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联合资助项目、Leverhulme Trust基金会国际协作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科学技术局项目支持。
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于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及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型号研究,取得显著成效。新的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已被广泛接受,对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产生了重要作用。
2)复杂装备研制管理
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防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及其业务部门、下属企业、研究院所重点招标、邀标、委托研究课题多项。在大型复杂装备成本管理与研制进度控制、商用飞机成本估算、供应链风险预警与控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和管理支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大型客机项目国内供应商管理体系设计及其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2)大型客机项目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3)大型客机项目机体供应商研制合同设计;
(4)中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的供应链管理及产业链发展研究;
(5)基于不确定性模型的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问题研究。
成果(1)针对中国商飞公司国内供应商管理需求设计了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框架,已在大型客机项目国内供应商管理中成功应用;
成果(2)基于对大型客机项目供应商评价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分阶段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该项成果已在中国商飞公司在供应商考核评价中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果(3)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机体供应商合同设计体系、方案和标准化的飞机研制项目合同文本,大大缩短了中国商飞与国际著名航空工业企业在民机项目合同管理方面的差距。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已根据本项目研究成果建立了大型客机项目合同管理机构,编发合同管理体系文件,并据此开展合同管理培训和合同管理工作;
成果(4)提出的大型客机协同研制费用估算模型、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商识别、评价体系与选择模型、以及小数据、贫信息情形下大型客机协同研制管理及产业链演化预测和供应链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等均应用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管理实际,供应商管控能力和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成果(5)的应用使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分厂设备利用率提高了20%,基本消除了生产负荷局部不均衡现象,生产周期显著缩短(某型产品生产周期仅为原来的30%),产生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SCI、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22部,其中英文著作8部,分别由美国John Wiley & Sons ,IIGSS学术出版社、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和德国Springer-Verlag 出版公司出版;论著被国内外学者引用3.2万多次。H指数51。
出版专著:
1、《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Sifeng Liu, Jeffrey Forrest, Yingjie Yang. Grey System: thinking, methods, and models with appl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3、Sifeng Liu, Naiming Xie, Chaoqing Yuan, and Zhigeng Fang. Systems Evaluation: Methods,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2
4、Sifeng Liu and Yi Lin.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2011
5、Sifeng Liu, Zhigeng Fang, Hongxing Shi and Benhai Guo. The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
6、Sifeng Liu and Yi Lin. Grey Information: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2006
7、《An 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s: Foundations,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Slippery Rock: IIGSS Academic Publisher 1998
8、Sifeng Liu & Yi Lin. Advance in Grey Systems Research. Springer-Verlag, 2010
9、《区域经济评估、预警、调控》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0、《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2-7版, 科学出版社,1999- 2014
11、《预测方法与技术》,1版,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09,2015
12、《Grey Information: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2005
13、《计量经济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4、《应用统计学》,1-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012,2015
15、《科技生产力形成与流动效应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8
16、《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 ,1-3版,科学出版社 2003-2009
17、《路桥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 2009
18、《计量经济学简明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9、《系统建模与仿真》 科学出版社 2012
20、《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机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14
近10年发表论文:英文
[1] Sifeng Liu, Shaoguang Zhang, Lirong Jian, Wenfeng Yuan, Yingjie Ya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arge Commercial Aircraft Vendors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15,vol.27,no.1:1-11.
[2] Sifeng Liu, Yingjie Yang. Advances in Grey System Research(20042014).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2015,47(1):1-19. in Chinese
[3] Xiaojun Guo, SifengLiu LifengWu, YanboGao, YingjieYang. A multi-variable grey model with a self-memory component and its application on engineering predic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5,42,pp.82-93
[4] Wu, Lifeng; Liu, Sifeng; Yang, Yingjie . A Model to Determine OWA Weigh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ergy Technology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Volume: 30 Issue: 7 Pages: 798-806 Published: JUL 2015
[5] Wu, Lifeng; Liu, Sifeng; Yao, Ligen; et al. Using fractional order accumulation to reduce errors from inverse accumulated generating operator of grey model. SOFT COMPUTING Volume: 19 Issue: 2 Pages: 483-488 Published: FEB 2015
[6] Sifeng Liu; Bo Zeng, Jiefang Liu; Naiming Xie; Yingjie Yang. Four basic models of GM(1, 1) and their suitable sequences. Grey System:Theory and Application. Vol.5,No.2,pp141-156
[7] Sifeng Liu, Yingjie Yang. On the new model system and framework of grey system theory, IEEE GSIS, Aug. 18-20,2015, Leicester, UK
[8] Wu, Lifeng; Liu, Sifeng; Fang, Zhigeng; et al. Properties of the GM(1,1) with fractional order accumulati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Volume: 252 Pages: 287-293 Published: FEB 1 2015
[9] 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 positive study of 5 cities in south.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15, vol.27, no.3:92-103.
[10] Liu Sifeng, Yang Yingjie*, Fang Zhigeng et al. Grey Cluster Evaluation Models Based on Mixed Triangular Whitenization Weight Functions.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11] Lifeng Wu, Sifeng Liu, and Yingjie Yang. A Grey Model with Time Varying Weighted Generating Opera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12] Sifeng Liu, Yingjie Yang,Zhigeng Fang. On the two stages decision model with grey synthetic measure,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13] Wu, Lifeng; Liu, Sifeng; Chen, Haijun; et al. Using a Novel Grey System Model to Forecast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in China.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Article Number: 686501
[14] Wu, Lifeng; Liu, Sifeng. Multi-variable weakening buffer opera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Sciences
[15] Wu, Lifeng; Liu, Sifeng. Grey double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n pig price forecasting in China, Applied Soft
[16] Sifeng Liu,Bozeng, Jiefang Liu, Naiming Xie. Several basic models of GM(1,1) and their applicable boun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14, 36(3):501-508.
[17] Wu L, Liu S, Yao L, Yan S, Liu D. Grey system model with the fractional order accumulation[J].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13, 18(7): 1775-1785
[18] Wu L-F, Liu S-F, Cui W, Liu D-L, Yao T-X. Non-homogenous discrete grey model with fractional-order accumulation[J].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14, 25(5): 1215-1221
[19] Guo X, Liu S, Wu L, et al. Application of a Novel Grey Self-Memory Coupling Model to Forecast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wo Notifiable Diseases in China: Dysentery and Gonorrhea[J]. PLOS ONE, 2014, 9(12): e115664
[20] Guo S, Liu S, Fang Z, et al. Multi-phase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and dynamic synthetic evaluation based on grey inspiriting control lines[J].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4, 4(2): 154-163.
[21] Li C, Liu S. Random network models and sensitivity algorithms for the analysis of ordering time and inventory state in multi-stage supply chains[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4, 70: 168-175.
[22] Wu L, Liu S, Chen D, et al. Using gray model with fractional order accumulation to predict gasemission[J]. Natural hazards, 2014, 71(3): 2231-2236
[23] Meng W, Liu S, Zeng B, et al. Multi-indicator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Air Quality Based on Grey Incidence Analysis[J].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4, 26(1)
[24] Jong Y, Liu S. Grey power models based on optimization of initial condition and model parameters[J].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4, 4(2): 370-382.
[25] Li Q, Ni Z, Liu S. Grey Set Conversion and Decision Method of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4, 26(1)
[26] Wu L, Liu S, Chen H, et al. Using a novel grey system model to forecast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in China[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14
[27] Guo X, Liu S, Wu L, et al. Grey GM (1, 1) Power Pharmacokinetics Model Coupling Self-memory Principle of Dynamic System[J].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4, 26(4): 122-138
[28] Liu J F, Liu S F,Fang Z G. New Strengthening Buffer Operators Based on Adjustable Intensity and Their Ap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14,26(3):117-125
[29] Sifeng Liu, Jeffrey Forrest, Yingjie Yang. Advance in grey systems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5(2):1-18, 2013.
[30] S. Liu, B. Xu, J. Forrest, Y. Chen and Y. Yang. On Uniform Effect Measure Functions and a Weighted Multi-attribute Grey Target Decision Model.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5(1):1-11, 2013.
[31] S. Liu, Y. Yang, Y. Cao and N. Xie. A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of GRA models.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3(1):7-15, 2013.
[32] Y. Yang, S. Liu. Representation of Geometrical Objects with Grey Systems.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5(1):32-43, 2013.
[33] N. Xie, S. Liu, Y. Yang and C. Yuan. On novel grey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non-homogeneous index sequence.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37(7):5059-5068, 2013.
[34] Y. Yang, R. John, and S. Liu. Some extended operations of grey sets. Kybernetes, 41(7/8):860-873, 2012.
[35] Wu L F, Liu S F, Yao L G, et al. Grey system model with the fractional order accumulation.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13, 18(7):1775-1785
[36] Wu L F, Liu S F, Yao L G, et al. The effect of sample size on the grey system model.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13,37(9): 6577-6583
[37] Wu Lifeng, Liu Sifeng, Yao Ligen, et al. Grey convex relational degre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valuate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Scientia Iranica, 2013,20(1):44-49
[38] Sifeng Liu, Zhigeng Fang, Yingjie Yang, and Jeffrey Forrest. General Grey Numbers and Its Operations.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2, Vol.2,No.3.pp. 4 – 15
[39] Li Qiao-Xing; Liu Si-feng; Lin Yi. Grey enterprise input-output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2, Vol.236, No.7.pp.1862-1875
[40] Lifeng Wu,Sifeng Liu,Yinao Wang.Grey Lotka-Volterra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2,79(9):1720-1730
[41] Yingjie Yang, Si-Feng Liu. Reliability of operations of grey numbers using kernels.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1, 1(1): 57 - 71.
[42] Sifeng Liu,Wenfeng Yuan, Keqin Sheng. Multi-attribute intelligent grey target decision model. Control and Decision, 2010,25(8):1159-1163
[43] Xie Nai-ming; Liu Si-feng. Discrete grey forecasting model and its optimization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09, Vol.33, No.2. pp. 1173-1186
[44] Xie Nai-ming; Liu Si-feng. Novel methods on comparing grey numbers .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10, Vol.34, No.2. pp. 415-423
[45] Zeng Bo; Liu Sifeng; Meng Wei.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SGT6.0 (Modeling System of Grey Theory 6.0) Based on Visual C# and XML .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11, Vol.23, No.2. pp.145-154
[46] Liu Sifeng, Xie Naiming, Forrest Jeffery. Novel models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visual angle of similarity and nearness [J].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1, 1(1): 8-18.
[47] Chaoqing Yuan, Sifeng Liu. The Relation among Energy Pri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10. 38(1):5189-5198
[48] Sifeng Liu, Jeffrey Forrest, Robert Valle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rey systems theory. Kybernetes,2009, 38(7-8), pp.1246 - 1256
[49] Chaoqing Yuan, Sifeng Liu. Research on Energy-saving Effec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ased on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Energy Policy, 2009. 37(8),pp 2842-2846
[50] Chaoqing Yuan, Sifeng Liu. Research on the Energy-saving Effect of Energy Policies in China:1982-2006. Energy Policy, 2009. 37(7), pp 2475-2480
[51] Qiao-Xing Li and Si-Feng Liu. Some results about grey mathematics. Kybernetes. 2009, Vol.38, No.3/4: 297-305.
[52] Qiao-Xing Li and Si-Feng Liu. The grey 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is. Kybernetes. 2009, Vol.38, No.3/4: 306-314.
[53] Li Qiaoxing, Liu Sife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Grey Matrix and the Grey Input-output Analysis. Applied Mathematic Modeling, 2007, 31(9)
[54] Zhang, K; Liu, SF. A Novel Algorithm of Image Edge Detection Based on Matrix Degree of Grey Incidences.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Vol. 21, No. 3, pp 231-240,2009
[55] Su, CH; Liu, SF. The p-moment exponential robust stability for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distributed delays and interval parameter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Vol. 30, No. 7, pp: 915-924
[56] Cui, J; Dang, YG; Liu, SF. The Approximation Procedure of Whitening Response in GM(1,1) and Its Ap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Vol. 21, No. 1, pp 49-60,2009
[57] Yao, TX; Liu, SF; Xie, NM. On the properties of small sample of GM(1,1) model.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Vol. 33, No. 4, pp 1894-1903, 2009
[58] Lin Yi & Liu Sifeng. Economic yoyos and some mysteries about child labor. KYBERNETES, Vol.38, No.1-2, pp 118-140, 2009
[59] Zhu, JJ; Zhu, NN; Liu, SF, et al. Research on consistency measurement and weight estimation approach of hybrid uncertain comparison matrix,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Vol.19, No. 6, pp 1145-1150, 2008
[60] Wu, ZP; Liu, SF; Mi, CM, et al. Study on the sequence of weakening buffer operator based on old weakening buffer operator.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Vol. 20, No. 3, pp 229-234 ,2008
[61] Wu, ZP; Liu, SF; Mi, CM, et al. Study on the strengthening sequence of the strictly monotonic function.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Vol. 20, No. 3, pp 265-272 ,2008
[62] Liu, SF; Forrest, J.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tatus on grey system theory.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Vol. 19, No. 2, pp 111-123 ,2007
[63] Mi, CM; Liu, SF; Yuan, XM. Study on 2-tuple linguistic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grey clustering.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Vol. 19, No. 2, pp 257-268 ,2007
[64] Lin Yi & Liu Sifeng. National economic strength evaluated using grey systems theory. KYBERNETES, Vol.36, No.1-2, pp 89-97, 2007
[65] Lin Yi & Liu Sifeng. Solving problem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 grey systems approach. ADVANCES IN IMAGING AND ELECTRON PHYSICS, VOL 141, pp 77-174, 2006
[66] Liu, Sifeng, Lin, Yi, et al. On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content of grey numbers. Kybernetes. 2006, Vol.35, No.5: 899-904.
[67] Sifeng Liu. On index system an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trength. Kyberne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 cybernetics, 2006, vol.35, no.7-8:1256-1264
[68] Liu, S.F. Fang, Z.G. Lin, Y. Study on A New Definition of Degree of Grey Incidenc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06, 9(2): 115-122
[69] Yaoguo Dang, Sifeng Liu and Cuanmin Mi. Multi-attribute grey incidence decision model for interval number. Kyberne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 cybernetics, 2006, vol.35, no.7-8:1265-1272
[70] Xie Naiming,Liu Sifeng, Research on the Order-keeping Property of Several Grey Relational Models,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8,Vol.11, No.3:157-164.
[71] Xie Naiming, Liu Sifeng, Discrete grey forecasting model and its optimization,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09, Vol.33, No.1: 1173-1186.
[72] Dang, YG, Liu, SF, etal. Multi-attribute grey incidence decision model for interval number. Kybernetes. 2006, Vol.35, No.7: 1265-1272.
[73] Jian, Lirong and Liu, Sifeng. The definition of grey degree of grey number based on rough membership function and grey rough approximatio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science, 2008, 3(1):13-25
[74] Liu Bin, Chen Jian and Liu Sifen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mbined Contract for a Short-Life-Cycle Product. 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humans and systems.2005,35 (6)
[75] Yang Wenhan, Liu Sifeng, Wang Yan. The Grey Prediction of Change Trend of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s Credit Size. 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2006, Vol. 18, No. 3:67-74
[76] Zhigeng Fang, Sifeng Liu, Aiqing Ruan and Xuewei Zhang. Study on venture problem of potential optimal pure strategy solution for grey interval number matrix game. Kyberne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 cybernetics, 2006, vol.35, no.7-8:1273-1283
主要中文论文:
2015
1 灰色系统研究进展(2004—2014) 刘思峰; 杨英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01
2 新型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的参数特性 优先出版 崔杰; 刘思峰; 赵磊 控制与决策 2015/11
3 灰色实物型投入产出分析的覆盖解研究 李桥兴; 刘思峰 运筹与管理 2015/03
4 含Caputo型分数阶导数的灰色预测模型 吴利丰; 刘思峰; 姚立根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05
5 新兴产业“基因”的特征及其形成模式 盛克勤; 刘思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6 缓冲算子是否新信息优先的判别方法 吴利丰; 刘思峰; 姚立根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04
7 基于后悔理论的多目标灰靶决策方法 优先出版 郭三党; 刘思峰; 方志耕 控制与决策 2015/09
8 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马宏伟; 刘思峰; 赵月霞; 马开平; 袁潮清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5/02
9 我国民用大飞机质量管控多核心分布式协同研制网络模型 叶伟; 刘思峰; 李亚平; 方志耕 机械制造 2015/03
10 基于心理阈值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目标调整研究 刘健; 刘思峰; 马义中; 汪建均 中国管理科学 2015/02
11 一种基于前景理论的三参数区间灰数型群体灰靶决策方法 优先出版 闫书丽; 刘思峰; 吴利丰 控制与决策 2015/01
12 基于面积的灰色关联决策模型 优先出版 蒋诗泉; 刘思峰; 刘中侠; 方志耕 控制与决策 2015/04
2014
1 基于多层次GERT的复杂产品研制进度规划“超冲突均衡”博弈模型 陶良彦; 刘思峰; 方志耕; 吴利丰; 姜志平 控制与决策 2014/11
2 基于产学研知识集成的ITRI网络型模式研究 菅利荣; 刘思峰; 张瑜; 于菡子; 金怀玉; 李培哲 科学学研究 2014/11
3 基于复化梯形公式的GM(1,1)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优先出版 蒋诗泉; 刘思峰; 周兴才 控制与决策 2014/12
4 区间灰数群决策中决策者和属性权重确定方法 闫书丽; 刘思峰; 方志耕; 吴利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9
5 融合自忆性原理的优化GM(1,1)幂模型构建及应用 优先出版 郭晓君; 刘思峰; 方志耕; 吴利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4/01
6 灰色GM(1,1,tα)模型与自忆性原理的耦合及应用 郭晓君; 刘思峰; 方志耕; 周伟杰 控制与决策 2014/08
7 基于分数阶累加的离散灰色模型 吴利丰; 刘思峰; 姚立根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7
8 面向质量的大型复杂产品总体参数多主体协同设计ESTA-HoQ网络模型 优先出版 李亚平; 刘思峰; 方志耕 机械工程学报 2014/20
9 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决策模型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改进 优先出版 刘思峰; 方志耕; 杨英杰 控制与决策 2014/07
10 基于DGM(1,1)的成败型系统可靠性增长Bayes评价模型 优先出版 刘解放; 刘思峰; 方志耕 中国机械工程 2014/08
11 基于新贴近度的产品成本测算指数平滑模型 吴利丰; 刘思峰; 方志耕; 雷勋平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4/03
12 基于合成灰数灰度的区间灰数自忆性预测模型 优先出版 郭晓君; 刘思峰; 方志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4/06
13 GM(1,1)模型的几种基本形式及其适用范围研究 优先出版 刘思峰; 曾波; 刘解放; 谢乃明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4/03
14 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的病态特性 崔杰; 刘思峰; 谢乃明; 曾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2
15 灰色GM(1,1)分数阶累积模型及其稳定性 优先出版 吴利丰; 刘思峰; 刘健 控制与决策 2014/05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与综合决策模型 宋德金; 刘思峰 科技与经济 2014/01
17 基于前景理论的群体灰靶决策方法 优先出版 闫书丽;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14/04
18 基于多级递阶规划的复杂装备研制质量协商模型 李亚平; 刘思峰; 方志耕; 徐雷 系统管理学报 2014/01
19 灰色Verhulst拓展模型的病态性问题 优先出版 崔杰;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14/03
20 基于相对核和精确度的灰数排序方法 优先出版 闫书丽; 刘思峰; 朱建军; 方志耕; 吴利丰 控制与决策 2014/02
2013
1 成败型产品可靠性评价的加权Bayes方法 优先出版 刘解放; 刘思峰; 方志耕 中国机械工程 2013/24
2 基于熵测度的三参数区间数信息下的TOPSIS决策方法 闫书丽; 刘思峰; 朱建军; 方志耕; 刘健 中国管理科学 2013/06
3 区间灰数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优先出版 吴利丰; 刘思峰; 闫书丽 控制与决策 2013/12
4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动态风险灰靶决策方法 闫书丽; 刘思峰; 方志耕; 朱建军; 吴利丰 控制与决策 2013/11
5 基于直觉模糊数的GM(1,1)预测模型 李鹏; 刘思峰; 朱建军 控制与决策 2013/10
6 先验判断信息下主-客体极大熵博弈模型 陶良彦; 刘思峰; 方志耕; 袁潮清 系统工程 2013/09
7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的动态多属性灰色关联决策方法 刘勇; Jeffrey Forrest; 刘思峰; 赵焕焕; 菅利荣 控制与决策 2013/09
8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 刘思峰; 蔡华; 杨英杰; 曹颖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08
9 多级供应链系统成本分析随机网络模型及算法研究 李翀; 刘思峰; 方志耕; 白洋 中国管理科学 2013/04
10 供应链网络系统的牛鞭效应时滞因素分析与库存控制策略研究 李翀; 刘思峰; 方志耕; 白洋 中国管理科学 2013/02
11 基于蛛网面积的区间灰数灰靶决策模型 优先出版 曾波; 刘思峰; 李川; 陈久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3/11
12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的动态灰色关联群决策方法及应用 优先出版 刘勇; Jeffrey Forrest;刘思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3/09
13 基于灰色凸关联度的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及应用 吴利丰;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13/07
14 杂合灰色聚类与变精度粗糙模糊集的概率决策方法及应用 刘勇; 菅利荣; Jeffrey.Forrest; 刘思峰 管理工程学报 2013/03
15 基于MYCIN不确定因子和前景理论的随机直觉模糊决策方法 李鹏; 刘思峰; 朱建军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06
16 面向集合论的灰度定义及灰色粗糙集模型建立 菅利荣;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13/05
17 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的数乘特性 崔杰; 刘思峰; 曾波; 谢乃明 控制与决策 2013/04
19 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及其对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份的研究 袁潮清; 刘思峰 中国软科学 2013/03
20 基于前景理论的多目标灰靶决策方法 刘勇; Forrest Jeffrey; 刘思峰; 刘家树 控制与决策 2013/03
2012
1 信息共享受限条件下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牛鞭效应控制策略 李翀;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12/12
2 基于前景理论的随机直觉模糊决策方法 李鹏; 刘思峰; 朱建军 控制与决策 2012/11
3 基于新信息优先主成分回归的多参数复杂装备费用预测 吴利丰; 刘思峰; 方志耕 中国管理科学 2012/S1
4 基于振幅压缩的随机振荡序列预测模型 曾波;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11
5 一种新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模型及其应用 刘勇; 刘思峰; Jeffrey Forrest 中国管理科学 2012/05
6 具有主观取值倾向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曾波; 刘思峰; 孟伟; 陈久梅 控制与决策 2012/09
7 基于Ⅰ-GM(O,N)模型的干线客机价格预测方法 何沙玮; 刘思峰; 方志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08
8 “主制造商-供应商”协同主体双重努力最优合作协调 陈洪转; 刘思峰; 何利芳 系统工程 2012/07
9 灰色凸关联及其性质 吴利丰; 王义闹;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07
10 联网审计绩效的动态评价方法:基于AHP和GM(1,1)的组合应用 陈伟; SMIELIAUSKAS Wally; 刘思峰 计算机科学 2012/07
11 基于产品可靠性和时效性的闭环供应链系统策略研究 李翀; 刘思峰; 方志耕 中国机械工程 2012/13
12 区间灰数的标准化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优先出版 孟伟; 刘思峰; 曾波 控制与决策 2012/05
13 基于质量特性与参数隐式函数关系的DEA混合稳健设计模型 李亚平; 刘思峰; 方志耕; 徐雷; 陶良彦 中国机械工程 2012/09
14 股份解禁的微观市场结构效应研究——流动性的观点 储小俊; 刘思峰 南开经济研究 2012/02
15 基于优势关系的多属性决策对象排序研究 刘健; 刘思峰; 吴顺祥 控制与决策 2012/04
2011
1 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下民用飞机研制供应链努力程度协调模型 袁文峰; 何利芳; 刘思峰; 袁潮清; 陈洪转; 方志耕 上海管理科学 2011/06
2 多属性决策决问题的满意度与赋权研究 刘健; 刘思峰; 周献中; 薛利 中国管理科学 2011/06
3 不确定性系统与模型精细化误区 刘思峰; J.福雷斯特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10
4 基于核和面积的离散灰数预测模型 曾波; 刘思峰; 孟伟 控制与决策 2011/09
5 无偏灰色预测模型递推解法及其优化 石斌; 刘思峰; 党耀国; 王正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8
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D-S证据理论的区间直觉模糊决策方法 李鹏; 刘思峰 自动化学报 2011/08
7 群决策中三端点语言和互补偏好信息的转化及集结研究 朱建军; 刘思峰; 田飞 中国管理科学 2011/03
8 一种基于区间灰数几何特征的灰数预测模型 曾波; 刘思峰 系统工程学报 2011/02
9 基于改进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评估新方法 刘思峰; 谢乃明 系统工程学报 2011/02
10 灰色离散Verhulst模型 崔立志; 刘思峰; 李致平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3
11 基于双激励控制线的高校科研成果动态综合评价 陈洪转; 刘思峰; 胡海东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03
12 近似非齐次指数序列的DGM(1,1)直接建模法 曾波;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2
13 基于发展趋势和认知程度的区间灰数预测 袁潮清; 刘思峰; 张可 控制与决策 2011/02
14 再论离散GM(1,1)模型的病态问题研究 吴正朋; 刘思峰; 党耀国; 米传民; 谢乃明; 崔立志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01
15 三参数区间灰数排序及其在区间DEA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王洁方; 刘思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1
2010
1 基于质量-成本视角的DEA参数设计模型 李亚平; 刘思峰; 方志耕 系统工程 2010/12
2 白化权函数已知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 曾波; 刘思峰; 崔杰 控制与决策 2010/12
3 基于灰数带及灰数层的区间灰数预测模型 曾波; 刘思峰; 谢乃明; 崔杰 控制与决策 2010/10
4 灰色振幅关联度模型 施红星; 刘思峰; 方志耕; 杨保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10
5 江苏省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与评价 王萍; 刘思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6 基于不动点的新强化缓冲算子及其性质研究 吴正朋; 刘思峰; 米传民; 党耀国; 崔立志 控制与决策 2010/09
7 线性时变参数离散灰色预测模型 张可;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09
8 杂合灰色聚类与扩展优势粗集的概率决策方法 菅利荣; 刘思峰; 谢乃明 系统工程学报 2010/04
9 一种新型多目标智能加权灰靶决策模型 刘思峰; 袁文峰; 盛克勤 控制与决策 2010/08
10 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间接DGM(1,1)模型分析 曾波; 刘思峰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08
11 灰色关联聚类在面板数据中的扩展及应用 张可;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07
12 属性值为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对象排序研究 刘健; 刘思峰 中国管理科学 2010/03
13 中立型灰色随机分布时滞系统的指数鲁棒稳定性 苏春华; 刘思峰 工程数学学报 2010/03
14 弱化缓冲算子性质研究 吴正朋; 刘思峰; 米传民; 党耀国; 崔立志 控制与决策 2010/06
15 基于相似性和接近性视角的新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刘思峰; 谢乃明; FORREST Jeffery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05
16 不完全信息下基于交叉评价的灰色关联决策模型 王洁方; 刘思峰; 刘牧远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04
17 空间差异两部制合同的专利许可分析 石岩; 刘思峰 系统工程学报 2010/02
18 新信息离散GM(1,1)模型及其特性研究 姚天祥; 刘思峰; 谢乃明 系统工程学报 2010/02
19 基于灰关联度的多目标规划新求解算法 柯宏发; 刘思峰; 陈永光; 方志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0/03
20 具有时变区间参数的不确定随机线性系统的均方鲁棒稳定性 苏春华; 刘思峰 系统科学与数学 2010/03
21 新的强化缓冲算子的构造及其应用 崔立志; 刘思峰; 吴正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03
22 不对称信息下纵向差异市场的专利价格 石岩; 刘思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4
23 基于核和灰度的区间灰数运算法则 刘思峰; 方志耕; 谢乃明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0/02
24 基于信息集结的新型灰色关联度构建及应用 王建玲; 刘思峰; 邱广华; 米传民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0/01
25 区间直觉模糊动态规划方法 刘成斌; 罗党; 党耀国; 刘思峰; 王正新 控制与决策 2010/01
2009
1 基于不动点的新弱化缓冲算子的研究 吴正朋; 刘思峰; 崔立志 控制与决策 2009/12
2 延迟修理的修理工多重休假可修系统更换模型 贾积身; 刘思峰; 党耀国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9/12
3 区域国际合作关键技术评价指数的指标体系研究 刘思峰; 菅利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0
4 灰色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曾波; 刘思峰; 方志耕; 谢乃明 中国管理科学 2009/05
5 基于交叉评价和竞争视野优化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王洁方;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9/10
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动态稳健性设计 钟晓芳;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09
7 基于区间定位和灰关联的区间DEA效率指数测算与排序 王洁方; 刘思峰; 方志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9/09
8 GM(n,h)模型建模序列数据数乘变换特性研究 谢乃明;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9/09
9 关于新的弱化缓冲算子的研究及其应用 崔立志; 刘思峰; 吴正朋 控制与决策 2009/08
10 基于单调函数的新弱化缓冲算子研究 吴正朋; 刘思峰; 崔立志; 米传民; 王建玲 控制与决策 2009/07
11 具有分布时滞和区间参数的随机系统的p-阶矩指数鲁棒稳定性 苏春华; 刘思峰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9/07
12 基于反向累积法的弱化缓冲算子序列研究 吴正朋; 刘思峰; 米传民; 王建玲; 崔立志 中国管理科学 2009/03
13 不对称信息下需求创新专利授权的价格机制 石岩; 刘思峰 预测 2009/03
14 考虑概率分布的灰数排序方法 谢乃明;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04
15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不确定多尺度决策研究 张苑苑; 刘思峰; 米传民; 万寿庆 控制与决策 2009/04
16 一类区间随机分布时滞系统的p-阶矩指数稳定性 苏春华; 刘思峰 应用数学 2009/02
17 基于反向累积法的强化缓冲算子序列的研究 米传民; 刘思峰; 吴正朋; 王建玲 控制与决策 2009/03
18 离散GM(1,1)模型的特性与优化 姚天祥;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03
19 空间差异厂商间的专利授权分析 石岩; 刘思峰 运筹与管理 2009/01
20 复杂交通网络中救援点与事故点间的路段重要性评价模型研究 刘思峰; 万寿庆; 陆志鹏; 方志耕; 朱建军 中国管理科学 2009/01
2008
1 修理工多重休假排队系统的最优控制 贾积身;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12
2 基于向量连分式理论的MGM(1,n)模型 崔立志; 刘思峰; 吴正朋 系统工程 2008/10
3 权重信息完全未知的灰色多属性群决策方法研究 陈孝新; 刘思峰 中国管理科学 2008/05
4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应用与扩散特征研究 岳洪江; 刘思峰 系统科学学报 2008/04
5 基于潜在发展态势的我国政府节能政策绩效动态多尺度评价 朱建军; 刘思峰; 方志耕 中国管理科学 2008/S1
6 线性缓冲算子矩阵及其应用研究 关叶青; 刘思峰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2008/03
7 节日效应在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 陆磊; 刘思峰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04
8 群决策中多阶段多元判断偏好的集结方法研究 朱建军; 刘思峰; 李洪伟; 田飞 控制与决策 2008/07
9 灰色中立线性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 苏春华; 刘思峰 应用数学学报 2008/03
10 多变量离散灰色模型及其性质 谢乃明;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06
11 收益与进化阶段强相关的灰色进化博弈模型研究 阮爱清; 刘思峰; 方志耕 控制与决策 2008/06
12 货币政策、市场状态对中国股市微观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储小俊; 刘思峰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03
13 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关注与研究——基于24年的文献计量分析 岳洪江; 刘思峰; 梁立明 科研管理 2008/03
14 近似非齐次指数序列的离散灰色模型特性研究 谢乃明; 刘思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8/05
15 灰色随机线性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性 苏春华;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8/05
16 O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灰关联的分析 王英; 刘思峰 世界经济研究 2008/04
17 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王英; 刘思峰 科学学研究 2008/02
18 国际技术外溢渠道的实证研究 王英; 刘思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4
19 科技人才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 刘思峰; 王锐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20 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岳洪江; 刘思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3
21 离散灰色模型的仿射特性研究 谢乃明;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8/02
22 破解“蜈蚣博弈”悖论:“灰数规整”顺推归纳法研究 方志耕; 刘思峰; 施红星; 徐正栋 中国管理科学 2008/01
23 基于进化博弈模型的产业集群成长研究 阮爱清; 刘思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2
24 群决策中模糊偏好信息转化的若干性质研究 朱建军;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8/01
2007
1 基于广义扩展优势关系的粗糙决策分析方法 胡明礼;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7/12
2 基于期望效益的随机检修系统决策模型研究 贾积身; 刘思峰; 党耀国 中国管理科学 2007/06
3 基于不动点的强化缓冲算子序列及其应用 关叶青;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7/10
4 修理工多重休假的可修系统更换策略 贾积身; 刘思峰; 党耀国 系统管理学报 2007/05
5在随机非线性价格冲击下的最优变现策略研究 储小俊; 刘思峰 中国管理科学 2007/05
6 中国软科学资助论文产出分布研究 岳洪江; 刘思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09
7 几类关联度模型的平行性和一致性 谢乃明; 刘思峰 系统工程 2007/08
8 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转移测算研究 施红星; 刘思峰; 方志耕; 任存喜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8
9 关于弱化缓冲算子序列的研究 关叶青; 刘思峰 中国管理科学 2007/04
10 修理工单重休假可修系统优化管理研究 贾积身; 刘思峰; 党耀国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07
11 基于优势粗糙集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绩效评价 菅利荣; 刘思峰; 方志耕; 党耀国; 朱建军; 吴和成; 姚天祥 管理工程学报 2007/03
12 强化缓冲算子性质的研究 党耀国; 刘思峰; 米传民 控制与决策 2007/07
13 区间型一般初等关联函数构造方法 李桥兴;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06
14 基于新陈代谢GM-Markov模型的股价预测 储小俊; 刘思峰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7/03
15 基于改进DEA的地域R&D相对效率评价 吴和成; 刘思峰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02
16 不同偏好形式判断矩阵的二元语义群决策方法 巩在武; 刘思峰 系统工程学报 2007/02
2006
1 灰色熵权聚类决策方法研究 米传民; 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6/12
2 不完全信息下概率决策的扩展粗糙集方法 胡明礼; 刘思峰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06
3 基于不确定数据指数型产品贮存可靠性的置信下限 吴和成; 刘思峰 中国机械工程 2006/22
4 一类离散灰色模型及其预测效果研究 谢乃明; 刘思峰 系统工程学报 2006/05
5 基于有限知识和理性的双寡头战略定产纳什均衡问题研究 方志耕; 刘思峰; 李元年; 崔江涛 中国管理科学 2006/05
6 粗糙模糊决策表概率决策分析的扩展粗糙集方法 菅利荣; 刘思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7 供应链企业间互动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杨文瀚; 刘思峰 科学学研究 2006/05
8 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其排序研究 巩在武; 刘思峰 控制与决策 2006/08
9 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其排序研究 巩在武; 刘思峰 中国管理科学 2006/04
10 模糊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排序方法 巩在武; 刘思峰 运筹与管理 2006/04
11 灰色系统理论持续成长的原因分析 刘思峰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6/08
12 基于区间距和区间侧距的初等关联函数构造 李桥兴; 刘思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07
13 基于有限理性的一级密封价格拍卖灰博弈模型研究——基于准确的价值和经验理想报价估价的最优灰报价模型 方志耕; 刘思峰; 谢敦礼; 阮爱清 管理工程学报 2006/03
14 离散灰色模型的拓展及其最优化求解 谢乃明; 刘思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06
15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源泉 周辉; 刘思峰 预测 2006/03
16 多项式形的静态非线性投入产出模型解的存在性研究 李桥兴; 刘思峰; 李影 运筹与管理 2006/02
17 基于不能直接判定区间灰数大小的灰矩阵博弈的纯策略解及其风险 方志耕; 刘思峰; 阮爱清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1
18 基于ExSpect语言的维修过程建模与仿真 贾积身; 刘思峰; 党耀国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6/01
19 从价格传导机制看我国通货膨胀测度问题 李友普; 刘思峰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01
20 管理变革推动长三角国际制造企业成长 任盈盈; 刘思峰 工业技术经济 2006/01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品出口贡献的效应分析 周春光; 刘思峰 管理世界 2006/01
会议论文:
1 基于田口质量观的多质量特性产品参数设计随机灰靶模型 李亚平; 刘思峰; 方志耕; 徐雷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4-10-24
2 基于群策FCM的模糊质量屋模型构建及应用方法 徐兰; 方志耕; 刘思峰 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4-10-18
3 分数阶累加灰色预测模型的探讨 吴利丰; 刘思峰 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 中国会议 2014-04-22
4 基于前景理论的随机区间灰数VIKOR决策方法 李庆胜; 刘思峰 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 中国会议 2014-04-22
5 动态灰聚类方法及应用 刘勇; 刘思峰; Jeffrey.forrest 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 中国会议 2014-04-22
6 基于新信息优先主成分回归的多参数复杂装备费用预测 吴利丰; 刘思峰; 方志耕 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2-11-02
7 中国能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袁潮清; 刘思峰; 郭本海 统筹优选与经济转型——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0-28
8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经济指标时差分析 陈可嘉; 刘思峰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国际会议 2010-10-17
9 无人机飞行轨迹的实时显示预测算法 柯宏发; 刘思峰; 陈永光 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7-29
10 不确定性系统与模型精细化误区 刘思峰; J.福雷斯特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1 灰色多阶段动态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崔杰; 党耀国; 刘思峰; 谢乃明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2 灰数比较的可信度及其在灰区间DEA模型中的应用 王洁方; 刘思峰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3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李亚平; 刘思峰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4 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 袁潮清; 刘思峰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5 基于Visual C#的灰色理论建模系统及其应用 曾波; 刘思峰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23 基于三角函数cscx的数据变换技术预测模型 崔立志; 刘思峰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6 基于OWA算子的灰色关联模型群融合方法 张可; 刘思峰 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 中国会议 2010-04-20
17 灰色价值流动G-G-GERT网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刘思峰; 俞斌; 方志耕; 杨保华; 郭本海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9-10-16
18 基于潜在发展态势的我国政府节能政策绩效动态多尺度评价 朱建军; 刘思峰; 方志耕 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8-10
19 破解“蜈蚣博弈”悖论:“灰数规整”顺推归纳法研究 方志耕; 刘思峰; 施红星; 徐正栋 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04
20 产业集群租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刘思峰; 阮爱清; 方志耕; 施红星; 赵亮 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7-10
21 基于SEIRS模型的企业集团内部危机扩散研究 米传民; 刘思峰; 米传军 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7-10
23 基于有限知识和理性的双寡头战略定产模型研究 方志耕; 刘思峰; 崔江涛; 李元年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24 灰色系统理论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刘思峰 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10
25 基于灰数优势关系的驾驶者最短路径决策模型及其算法研究 唐学文; 刘思峰; 方志耕; 米传民; 许相敏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26 灰色系统理论持续发展的奥秘 刘思峰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27 灰色波形预测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应用 陈可嘉; 季平; 刘思峰; 张岐山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28 基于区间灰数的互补判断矩阵集结方法研究 朱建军; 刘思峰; 方志耕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29 关于强化缓冲算子的进一步研究 关叶青; 刘思峰 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10
30 基于满秩灰损益值矩阵的灰矩阵博弈的矩阵法求解研究 方志耕; 刘思峰; 陈洪转 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10
31 基于同类技术水平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资本和劳动弹性系数测算问题研究 施红星; 刘思峰; 方志耕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2 基于粗糙隶属函数的灰数灰度定义与分级 菅利荣; 刘思峰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23 不完全信息下的某高校十五学科建设项目评估 杨烁; 刘思峰; 方志耕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4 基于GM(1,1)的中国能源缺口预测 李元年; 刘思峰; 方志耕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5 连徐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王英; 刘思峰; 杨烁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6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二元语义评价方法研究 米传民; 刘思峰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7 品牌延伸影响要素的灰色优势分析 王建玲; 刘思峰; 吴作民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8 基于多行为特征序列与多层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李炳军; 刘思峰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39 灰色聚类评价方法的延拓研究 张荣; 刘思峰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40 基于加权平均函数的缓冲算子 关叶青; 刘思峰 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
41 基于损益值信息对称缺损的n人静态博弈的灰势-纯策略纳什均衡分析 方志耕; 刘思峰; 米传民; 刘航 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4
42 区域产业结构有序度测算模型 刘思峰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3-28
43 中国企业债券信用价差的灰色预测及实证研究 杨文瀚; 刘思峰; 王燕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5-10
44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途径:一种以主导产业为牵引的互补推进模式 刘思峰; 方志耕; 贾迎宾; 阮爱清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45 关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设想 唐学文; 刘思峰; 方志耕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46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以景德镇陶瓷产业为例 周辉; 刘思峰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47 非营利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探析 王锐兰; 刘思峰; 谭振亚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48 区间数关联度的研究 党耀国; 刘思峰; 翟振杰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49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框架的重构 方志耕; 刘思峰; 李杰; 任盈盈; 李桥兴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50 管理变革推动长三角国际制造企业成长 任盈盈; 刘思峰 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5-04
51 具有灰指数律数据序列的建模方法研究 党耀国; 刘思峰; 翟振杰 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4
52 基于区间灰数列的GM(1,1)模型(GMBIGN(1,1))研究 方志耕; 刘思峰 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4
53 时间序列灰色定权聚类模型 胡坤; 刘思峰 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4
54 走向世界的灰色系统理论 刘思峰 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3-09
55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沿动态 刘思峰 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3
56 一种新的实用弱化缓冲算子 谢乃明; 刘思峰 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3
57 基于组合GERT网络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的风险与周期评估 方志耕; 刘思峰; 董志强; 宋传平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 中国会议 2002-10
58 科技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与数学模型 刘思峰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 中国会议 2002-10
59 我国科技经费配置结构与使用效率分析 刘思峰; 陈可嘉 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2-10
60 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模型 党耀国; 刘思峰; 叶耀军 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1-10
报纸:
1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刘思峰 光明日报 2013-11-10
2 根据地区差异科学选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 刘思峰 光明日报 2014-07-13
荣誉奖励:
1、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3、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4、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被评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6、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7、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8、1998年入选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
9、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0、2002年获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奖。
11、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2、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并获留学回国成就奖。
13、2005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 。
14、2005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5、2005年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十大卓越管理人物。
16、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7、2008年当选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
18、2013年入选欧盟第7研究框架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计划Fellow。
19、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曾组织并主持10多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灰色系统专题会议,担任IEEE灰色系统委员会主席和2007、2009、2011,2013,2015IEEE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国际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July, 2015,Leicester, UK. Web Site: http://ieeegsis.nuaa.edu.cn)和第15届WOSC控制与系统国际会议(The 15th WOSC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nd SYSTEMS)大会主席。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 教育新闻网,中国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航空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国际招商引智网,中国网,中国台湾网,新华网,科学网,光明网,凤凰网,腾讯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百度,民航资源网,江苏网,江苏国际在线,江苏高等教育网,新华日报,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网,东北新闻网 ,大河网, 齐鲁网,中华视野网,魅力中国,学术桥,经纬网,学习网,东方网,东方卫报数字报刊,海峡教育网,金羊网,博士人才网等100多家媒体报道了刘思峰教授的事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思峰教授致力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三十年,为推动这一中国人原创的新学科走向世界学术舞台做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刘思峰荣获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奖,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该组织的奖励;2008年,刘思峰当选为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2013年,刘思峰入选欧盟第7研究框架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学Fellow,成为欧盟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从各成员国推荐的数千名优秀学者中选拔的184位杰出学者中的一员,是首位入选该计划的灰色系统学者。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结缘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1982年创立的一门新学科。作为一种研究小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在大数据时代,现实世界中仍然存在大量“小数据”不确定性问题,海量数据通常具有明显的“贫信息”特征,这无疑为灰色系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自1983年开始,刘思峰开始学习邓聚龙教授编写的灰色系统讲义,从此与灰色系统理论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他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灰色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成为邓老师的入门弟子,从此承担起传播、发展灰色系统理论的责任。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许多学科及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大都源于西方,中华民族对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贡献较少。而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中国人为世界知识宝库添加的一粒石子,让刘思峰感到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思峰研究提出序列算子、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定权聚类评估模型及灰色矩阵定位系数等系列新模型、新概念;90年代研究提出缓冲算子及其公理系统、广义灰色关联度、灰数及其信息含量测度、LPGP漂移及定位求解、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灰色经济计量学模型、灰色生产函数模型和三角隶属函数评估模型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首肯,一些结果被多位同行专家在其著作中专章介绍;进入新世纪之后,他研究提出一般灰数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核”和灰度的灰代数系统,提出了均值差分GM(1,1)模型、原始GM(1,1)模型和系列离散GM(1,1)模型,拓展了GM模型体系;构建了基于相似性和接近性视角的新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度和三维空间中的距离构造出三维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为基于不同视角测度序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面板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测度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工具;提出基于端点和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新型灰色聚类评估模型,为解决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评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提出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决策模型,解决了灰色聚类系数向量之各分量均衡取值或有若干个位于前列的主分量取值相近,难以取舍的综合决策问题;构建了能够同时表征加分和减分因素的四种新型一致效果测度函数,将灰靶临界值设计为一致效果测度函数的正负分界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目标加权智能灰靶决策模型。
推动灰色系统理论的国际化研究与合作
刘思峰教授非常重视灰色系统理论的国际化,主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并组织灰色系统专题、联系国际著名出版商出版灰色系统英文著作、创办专业学术期刊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向西方介绍灰色系统理论。目前,从事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学者已遍布世界各地,欧美不少高校开始招收、培养灰色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灰色系统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被普遍认可的体系结构,成为中外大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南航的灰色系统理论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成立了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IEEE成立了灰色系统委员会,欧洲成立了灰色系统研究协作网,由欧洲、北美和中国代表参加的灰色系统研究协作网获得欧盟科技合作计划和多项基金资助。刘教授发起并主办的IEEE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系列国际会议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后记
按照科学发展规律,一门新学科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持续耕耘,历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方能臻于完善。刚过而立之年的灰色系统理论虽然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应用,取得大量成果,但其自身的成长、完善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刘思峰教授希望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投身灰色系统研究,共同探索,发掘新的生长点,开拓新的研究空间,使中国学者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专家档案
刘思峰,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席学科带头人,灰色系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灰色系统理论”和“复杂装备研制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SCI、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22部,H指数达 50。
刘教授是Emerald出版集团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创刊主编,被聘为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主编和Kybernetes客座主编及Scientific Enquiry 、《中国管理科学》和Journal of Grey System等1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和数十种重要期刊审稿人。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当选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2013年入选欧盟委员会第7研究框架玛丽·居里国际人才引进计划Fellow。
来源: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5年10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思峰教授(右二)和他的科研团队
有这么一个人,学富五车,但是丝毫也不炫耀;有这么一个人,身为一位学院院长,公务繁忙,但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授课;有这么一个人,站在学术与思想的高处,却从不对山下的人予以不屑;有这么一个人,倾情带领一支团队默默前行,使中国学者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他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思峰教授。
南航灰色系统创新团队依靠群体的力量越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该团队在刘思峰教授的带领下团结奋进,在不断完善灰色系统学科体系的同时,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共同的志趣凝聚人心
共同的学术兴趣和愿景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多年来,团队成员精诚合作,科研创新与教学改革并举,致力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团队从一开始的两三个人迅速发展成今天由数十人组成的队伍。
在和团队成员的交谈中,你会感觉到,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有的人都对这个团队充满了感情。
团队成员方志耕,早在1999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与刘思峰首次见面,就对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来考入南航,师从刘思峰攻读灰色系统理论方向的博士学位,提出并致力于灰色博弈理论研究,出版了中文和英文学术专著,目前已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是团队的核心骨干之一。
从大学本科阶段就开始加入团队的谢乃明说,他长期受团队培养和熏陶,较早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目前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博士刚毕业就成功获得国家和教育部多项基金资助,并有一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内学术论文”。
针对年轻教师在工作初期很难启动研究的现状,团队帮助他们学习项目申报技巧,共同提高。很快地,所有团队成员便能独立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团队也因此日益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一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宽中有严,用情感管理激励队员
“我很想念在团队的日子,盼望早点回去,一起战斗!”今年9月被学校选派去加拿大学习的朱建军教授说起团队,心里就热乎乎的。他从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到刘思峰教授的团队,团队的几位老师对他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现在虽然远隔万里,刘思峰教授还不时地给他提建议,修改项目申报书,并告诉他在国外应该怎么做。
在灰色系统研究团队里,人人都可以放开手脚开展研究。刘思峰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都十分耐心,他从来不轻易批评、指责任何人,有时即使文章到他那里被改得面目全非,他也不会有丝毫抱怨,不会有丝毫不耐烦。这无形中给了年轻人一种极大地激励,使他们敢于放手去干、去拼搏。
团队每两个星期举办一次学术论坛,讨论研究新方向、新问题,期间举办三至四次小论坛,以课题或者论文的形式展开。论坛采取“头脑风暴法”,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畅所欲言,鼓励不同方向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交叉融合中产生新思想、新思路。重大项目申报和研究,通常会集全队之力,发挥专业互补优势,集中力量攻关。
恪尽职守,身体力行感染队员
团队领导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刘思峰不懈的学术追求和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快两年不写论文了,可刘老师还坚持在科研一线,这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一位年岁稍长的教授感慨道。已经55岁的刘思峰从来没有放弃作研究,认真地推导公式,亲自证,亲自写,新的学术思想不断涌现,每年都要自己动手完成数篇学术论文。
团队各种重要的项目申报书,刘思峰不管有多忙都必定亲自过目研究,经常和老师们讨论到深夜;青年教师的项目申请书,刘思峰也逐字逐句认真修改。当别人祝贺他又一重大项目中标时,他总说是团队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转身继续投入新的课题研究。
这么多年来,刘思峰主持的项目,所有经费和奖金等全部由团队共同支配,主要用于补贴参与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和教师。项目经费使用实行“谁干事谁用钱”的原则,很好地处理了利益分配和成果分享的关系。“组织是有生命的,能够感知每一位成员的付出”,这是刘思峰常说的一句话。
“1+1>2”实现创新发展
灰色系统研究团队把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团结在一起,通力合作,达到了“1+1>2”的效果。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大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脱颖而出,团队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该团队在SSCI、SCI、EI源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中文专著8部、英文研究专著6部,分别由美国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和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公司出版。
针对国家和江苏省经济建设需求,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进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国际奖6项。承担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22项,主持的“灰色系统理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的《预测方法与技术》、《应用统计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其中《应用统计学》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
2007年以来,团队共组织了5次重要国际会议专题会议、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007、2009年团队在南航成功举办了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国际会议。2007年,该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团队成果的支撑下,南航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工业工程”和“工商管理”专业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来源:《科学时报》2011-05-10
中新網南京3月3日電 (田雯于媚)3日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其收到歐盟委員會通知,該校劉思峰教授入選歐盟委員會第7研究框架“瑪麗•居里國際智力引進計劃”,成為灰色系统學者入選該計劃的第一人。
歐盟委員會第七研究框架計劃(FP7)中的“瑪麗•居里國際智力引進行動計劃”是歐盟委員會專門針對其成員國之外的杰出研究人員設立的專項資助計劃,目的是為了吸引歐洲以外的優秀學者到歐洲開展研究、傳播、交流活動,以期發展雙方互惠的科學研究合作關系。
據了解,劉思峰教授致力于灰色系統理論研究30年。此次,經過歐盟委員會嚴格評審,劉思峰以“優等”評價入選居里夫人國際智力引進行動計劃,成為從各成員國推薦的數千名優秀學者中選拔的184位杰出學者中的一員,也是傾力研究、傳播中國原創科學理論的中國本土成長學者入選該計劃的第一人。
據介紹,劉思峰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緩沖算子、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定權聚類評估模型及灰色矩陣定位系數等系列新模型和新概念。20世紀90年代,他又提出緩沖算子及其公理系統、廣義灰色關聯度、灰數及其信息含量測度、LPGP漂移及定位求解、GM(1,1)模型的適用範圍、灰色經濟計量學模型、灰色生產函數模型等,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肯定。
進入新世紀後,他提出一般灰數的概念、基于“核”和灰度的灰代數系統、均值差分GM(1,1)模型、原始差分GM(1,1)模型,拓展了GM模型體系;構建了能夠同時表征加分和減分因素的四種新型一致效果測度函數,將灰靶臨界值設計為一致效果測度函數的正負分界點,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多目標加權灰靶決策模型。
2002年,劉思峰教授榮獲系統與控制世界組織獎,是中國學者首次獲得該項獎勵;2008年,他當選為系統與控制世界組織榮譽會士(HonoraryFellow),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
按照項目計劃安排,劉思峰教授將赴英國De Montfort大學與楊英杰教授開展合作研究,並到法國、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等歐盟成員國巡回講授灰色系統理論。(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時間︰2014-03-03 16:32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