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冯德显,男,1964年1月20日生,汉族,河南镇平县人,中共党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河南大学地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到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2000年9月-2003年7月,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人文地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博士,师从于著名人文地理学吴传钧院士,获博士学位。
1996年10月- 1997年1月,河南省科学院科研计划处副处长。
1986年9月-至今,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工作。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
2.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3. 中国地理学会农业与农村专业委员为副主任。
4.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遥感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
6. 中国地理国情研究分心中心中原中心主任。
7. 城市专业委员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9.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
10. 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11. 河南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
12.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13. 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14. 《地域研究与开发》主编。
15.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编委。
16.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17. 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8.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 河南省青联常委。
20.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21. 河南省城市规划、人才规划、旅游规划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
经济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共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 7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国家软科学项目 1 项,国家发改委试点项目 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省重点软科学项目 10 项,省社会发展项目 5 项,省社科规划项目 2 项,省发改委重点项目 10 项,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40 项。
1. 2006,河南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证研究,已经鉴定。
2. 2007,基于GIS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组织机理及动态模拟研究,已经鉴定。
3. 2007,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发展研究,已经鉴定。
4. 2008,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体系研究,在研。
5. 2011,中原经济区建设科技财税政策研究,在研。
6. 河南省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研究。
7. 中原经济区(河南部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研究。
8. 河南产业联系方向和空间布局动态变化研究。
8. 河南省投资环境研究。
9. 新亚欧大陆桥对河南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试点研究。
11. 许漯经济区国土规划。
12. 禹州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13. 太行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科研成果:
一、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5 项;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8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
1. 2008年,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2006年,河南省产业发展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2005年,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2002年,河南省太行山旅游发展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研究
1.拓展区域发展理论。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原经济区”的设想。2003年对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本构思,积极支持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冷静地思考并提出工业化才是郑州发展的时代要求,阐述了郑州商贸业发展必须率先实现工业发展的观点,并在当时召开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论证会上强力建议要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中心,努力建成郑州乃至河南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心,全国重要工业高地。
2. 推动大郑州都市圈建设。提出“强调大力发展郑州中心城市,建立大郑州都市圈”和实施“郑州市跨河(黄河)发展”“黄河桥北新区规划”等设想,并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对新乡市桥北新区建设和如何对接郑州发展进行了规划,成就了平原新区的建设。与此同时,主持完成了中原城市群的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成为河南省开放、谋划国家区域战略的一个蓝本。
3. 提出河南产业发展布局新模式。主持完成“河南产业联系方向和空间布局动态变化研究”,提出新时期河南产业发展布局的新模式,在河南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中得到应用。提出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是河南省改革开发后关于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成为河南省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河南省产业发展与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在国际竞争压力日趋严重、我国新型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情况下,河南省产业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空间重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旅游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1.提出 “一带四区”战略。“十五”期间,河南省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带四区”,其中尤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大旅游区为重点。主持了太行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其中“河南省太行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相关区域得到实施,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的“大别山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通过鉴定并付诸实施。他主持的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正在进行当中,该研究从全域旅游资源角度入手,以全产业发展视角探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融合创新中寻求持续发展动力,寻求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新概念。
2.规范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先后主持完成了新乡市、驻马店市、林州市、卫辉市、鲁山县、固始县、封丘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沁阳市的沁河、西戴河,平顶山市的龙潭峡、林沣寨、天印山,淅川县的香严寺景区,卫辉市九峰山等景区的详细规划。出版了《山地旅游开发与管理》专著。发表了《南太行山旅游空间发展布局研究》《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原则》《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等论文。
3. 归纳河南山体的精神化描述。提出:八百里太行山,最美给了河南。太行山如饱经沧桑的硬汉,胸怀坦荡,宁折不弯,刚强坚韧;伏牛山如慈祥母亲,温柔含蓄,深藏不露,富有弹性,可感知到但却看不透,自强不息,隐忍有度,内涵丰富;大别山如二八山姑,翠灵活泼,俊俏有加;嵩山则是刚烈汉子,硬朗畅快。
出版专著:
1 《河南省投资环境与对策研究》地震出版社,1993
2 《山地旅游开发与管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07
3 《河南地理研究-行知中原五十年》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8.11
4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学术论文选编 河南地理研究所建所50周年学术论文选编 1958-2008》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11
代表性论文:
1 三门峡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冯德显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20
2 河南省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 乔旭宁; 张婷; 安春华; 冯德显; 马晓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6-10
3 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及优化 宋富强; 郑壮丽; 冯德显; 张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12-10
4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郑汴许成长三角空间组织研究 汪雪峰; 冯德显; 杨延哲; 杜军; 张宏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12-10
5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石漠化问题及治理途径 杨朝兴; 冯德显; 郭占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6-10
6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史燕茹; 冯德显 河南科技 2013-02-05
7 河南旅游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宏宇; 冯德显 河南科技 2013-02-05
8 传统农区城镇化研究 冯德显; 汪雪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01-15
9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史雅娟; 朱永彬; 冯德显; 王发曾; 熊文 地理科学 2012-12-15
10 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袁国强; 冯德显; 张淼; 王鑫; 史燕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10-10
11 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 冯德显; 梁少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12-10
12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系统设计 闫丽洁; 安春华; 杨瑞霞; 马晓哲; 石忆邵;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8-10
13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验证 宋富强; 康慕谊; 郑壮丽; 王令超; 王国强; 冯德显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3-31
14 科技进步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先导作用模式研究 袁国强; 冯德显; 杨永菊; 文春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2-10
15 关于建立“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省际合作试验区”并将其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的倡议 郭来喜; 王兴中; 刘晓霞; 保继刚; 吴必虎; 马勇; 冯德显; 杨永春; 张述林; 艾南山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2-10
16 中原经济区范围界定研究 安春华; 乔旭宁; 赵永江; 陈盼盼; 冯德显; 王海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12-10
17 我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与构建中原经济区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10-10
18 关于河南“旅游立省”问题之思考 冯德显 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2009-09-23
19 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 王发曾; 张伟; 张建伟; 徐晓霞; 苏朝阳; 吕金嵘; 冯德显; 汪雪峰; 赵威; 李磊; 李琳; 刘静玉; 刘晓丽; 杨兰桥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 2008-12-06
20 河南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和政策研究 冯德显; 王国强; 王令超; 杨建波; 钱发军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 2008-09-01
21 海洋浮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郭红; 冯德显; 顾行发; 余涛; 李家国 计算机工程 2010-06-20
2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河南省“区域城镇”模式探讨 汪雪峰; 冯德显; 杨迅周; 贾晶 河南科学 2010-03-15
23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贾晶; 冯德显 河南科学 2009-12-15
24 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 范辉; 冯德显; 余国忠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10-10
25 ComGIS技术应用探讨 匡再谊; 冯德显; 杨耀环 地理空间信息 2009-08-28
26 驻马店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 路玲玲; 冯德显; 吴晓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15
27 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冯德显; 汪雪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2-10
28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杨瑞霞; 张莉; 闫丽洁; 冯德显; 匡在谊; 张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02-10
29 大家风范 师者楷模——贺恩师吴传钧院士九十寿辰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4-15
30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 冯德显; 张莉; 杨瑞霞; 赵永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2-15
31 中部地区问题实质和创新发展的政策思考 冯德显 世界地理研究 2007-12-15
32 基于GIS的河南省县域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杨永菊; 冯德显; 乔旭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06-15
33 中部地区人才的资源化开发及机制创新研究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06-15
34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张莉;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04-30
35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 冯德显 人文地理 2006-12-30
36 区域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冯德显; 翟海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8-30
37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 地理科学 2006-06-30
38 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冯德显; 乔旭宁; 杨永菊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2-28
39 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及一体化战略研究 冯德显; 乔旭宁; 贾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12-10
40 河南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06-10
41 从中外城市群发展看中原经济隆起——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 冯德显 人文地理 2004-12-30
42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8-10
43 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 郭来喜; 冯德显; 魏晓; 李万; 王兴中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6-10
44 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 郭来喜; 魏晓; 李万; 王兴中; 冯德显 人文地理 2004-02-29
45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 冯德显; 贾晶; 杨延哲; 张教平; 张丽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12-30
46 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冯德显; 吕连琴 地理科学 2003-08-28
47 增加河南农民收入的途径及措施研究 冯德显; 赵永江; 曹冰; 皇甫小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3-30
48 河南省信阳茶叶资源的开发研究 袁国强; 冯德显; 张淼; 王玉忠; 丁振韬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0-10-30
49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冯德显 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9-03-30
50 从全国茶叶生产变化趋向看河南信阳茶叶生产发展 袁国强; 冯德显; 龚新 河南科学 1998-12-30
51 告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冯德显; 赵永江; 李春发; 贾晶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03-20
52 河南农区工业化途径研究 冯德显; 宋金叶 地理科学进展 1997-12-30
53 河南工业化条件及模式研究 冯德显; 张九铭; 王军; 龚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6-06-15
54 亚欧新陆桥与河南产业发展 龚新; 冯德显; 李继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6-03-15
55 强工兴贸建设东方芝加哥─—郑州市城市发展方向的再思考 张占仓;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5-03-15
56 河南省改善投资环境对策研究 张震宇; 冯德显; 荆海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3-07-02
57 试论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地域空间分异规律 王文楷; 张震宇; 冯德显 河南科学 1991-07-02
58 论国土开发整治的总体效益 冯德显; 张震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0-12-31
59 区域生产力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兼论河南生产布局的基本构想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9-12-31
60 关于制定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温县为例 王荣来; 冯德显; 闫官法; 何震亚; 屠新诚 河南科学 1988-09-30
61 扩大内需战略加速河南经济发展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冯德显 经济视点报 2011-01-06
62 拉长工业短腿 大郑州雏形已现 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冯德显 本报记者 孟斌 整理 郑州日报 2009-04-03
所获荣誉:
1.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河南省优秀专家。
3.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
4. 河南省第七届十大优秀青年。
所获奖励:
1. 2008年,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2006年,河南省产业发展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2005年,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2002年,河南省太行山旅游发展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南省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研究
项目名称:河南省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完成人员:冯德显、陈守民、杨延哲、李世杰、汪雪峰、杨文新、张丽萍、郭艳、张教平、徐传宝、张宏、董冰、王鑫
所属领域:软科学
1 项目背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其中河南部分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05亿,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体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将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2 技术原理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其中河南部分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05亿,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体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将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由于直接涉及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两化”,产业发展就成了决定中原经济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依照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区域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地对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进行调控和引导,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是落实十八大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课题首先从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河南省发展特征与优势、外部竞合关系与产业转移承接、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一个基地、三个枢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包括能源原材料产业、传统优势工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依据产业自身发展趋势和现有基础,对河南省主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方向和空间重点进行了设想与展望。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的角度对河南省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设想,对河南省总体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产业带、产业区的形成等方面对本区未来的产业空间优化进行了探讨。提出空间上应采取轴带+区域的发展模式,郑汴许发展三角、洛阳-济源产业发展区、许平漯成长三角、郑焦新发展三角的构建应成为河南省产业布局优化的突破口,其中以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为中心的郑汴许发展三角有望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主引擎。
最后,从规划编制、政策聚焦、机制完善、载体建设、人才培养、区域合作的角度对本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和布局优化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先进性:
(1)提出河南省未来5-8年将会出现第二产业发展的拐点,拐点出现后第三产业才会稳定持续地上升,而第一产业由于河南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缘故,比重虽然仍将下行,但下行空间较为有限。
(2)详细分析了中部各省的空间联系和发展特征,提出从与中部其他省份的产业发展竞合关系上看,由于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特征的集大成者,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竞争压力很大。
(3)提出未来产业空间结构由点轴结构向轴带+区域转化,郑汴许发展三角、洛阳-济源产业发展区、许平漯成长三角、郑新焦发展三角的构建应成为河南省产业布局优化的突破口,其中郑汴许发展三角有望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3 应用情况及推广前景
本成果提出的郑汴许发展三角、洛阳-济源产业发展区、许平漯成长三角的构建应成为河南省产业布局优化的突破口,其中郑汴许发展三角有望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课题成果可为决策部门在制定河南省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时提供科学参考。
中原经济区(河南部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研究
项目名称:中原经济区(河南部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完成人员:冯德显 张 莉 陈盼盼 康鸳鸯 杨迅周 宋富强 张丽萍 陈守民 钱艳娜 杨文新 安春华 常秋玲 武红涛 郭 艳
所属领域:人文地理学
鉴 定 号:豫科鉴 委 字[ 2013 ]第 2523 号
1 项目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进行了大量和系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空间规划研究和实践。德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国家已完成了本国的国土综合规划,但大都是国土空间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内容相对较多,确定区域性国土综合性质的综合性规划较少。相对于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传统区划而言,国土功能区划是一种完全综合性区划,也是区划研究发展的新阶段。国内目前对于国土综合功能区的研究也仅仅刚刚开始,一些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分别提出了各经济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但通过对国土空间进行分类划分、根据不同的功能区类型制定相应的空间格局并进行调控目前在国内尚没有完整的研究成果。以国土开发与整治为基础的功能区规划是现阶段区域发展规划的新阶段,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以河南部分为对象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研究,是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今后开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人口规划、社会事业、教育文化等规划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 技术原理
本项目在科学分析判断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明确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预测规划期中原经济区经济、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态,确定国土开发综合功能区框架,提出各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政策建议,研究制订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构建有利于促进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本项目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两方面采用Moran指数对中原经济区国土开发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并从生态敏感性、城镇工业发展潜力和农业生产适宜性三方面构建了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分的技术流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国土空间开发进行了评价和功能区划分;在深入总结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并从农业发展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及生态保护空间三大类空间着手进行国土开发战略调控。
(1)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从生态敏感性、城镇工业发展潜力以及农业生产适宜性三个目标,应用综合指数分级评价法,参考应用判别分析法,结合主导因素评价法,并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和空间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作为辅助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的国土空间开发进行了评价,将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划为四类功能区:重点发展类国土综合功能区、综合发展类国土综合功能区、生态优先类国土综合功能区和农业优先类国土综合功能区。
(2)从河南省现代经济的萌芽、基础奠定到高速发展以及新世纪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全面分析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组织的中心和功能,经济联系方向和产业带的构建以及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提出“核心带动、轴带辐射、板块联动、节点提升、廊道保护、周边对接、加强合作”的七大战略组织思想,打造“一心、四带、三轴、六区、多点组团”的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战略架构。
(3)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将河南省国土空间划分为农业发展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及生态保护空间三大类。根据中原经济区未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战略以及生态保护需要,结合土地适宜性,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对四类国土功能区块的开发格局进行了调控,从功能定位、规模调控和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促进中原经济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 应用情况及推广前景
本项目是基于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成果目前已被《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的起草编制方面。今后可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空间信息科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等诸多领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创新地理经济学研究 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冯德显研究员
冯德显,博士,研究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第七届十大优秀青年。兼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遥感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国情研究分心中心中原中心主任。
冯德显带领地理所开展机构改革,使科研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除河南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外,增加了数字环境考古、地理国情研究、生态实验、标准环境分析中心等科研平台和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生态环境分中心,建立了黄河滩实验基地和无人机实验平台,推动了河南省地理经济学的发展。
一、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研究
冯德显研究员长期从事河南省区域发展研究,重点从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变化规律等方面探讨河南省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及其演变规律,是河南省“五年”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和城市规划评审专家组成员。
1.拓展区域发展理论
对区域发展空间变化倒“U”字形规律进行了拓展研究,认为区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变化不仅有着对应的倒“U”字形规律,更有着随时间变化的波状关系,并结合河南省实际,对河南区域发展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进行理论探讨,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原经济区”的设想。2003年对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本构思,积极支持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冷静地思考并提出工业化才是郑州发展的时代要求,阐述了郑州商贸业发展必须率先实现工业发展的观点,并在当时召开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论证会上强力建议要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中心,努力建成郑州乃至河南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心,全国重要工业高地。出版了《河南省投资环境研究》专著。发表的《区域生产力分布变化趋势分析》《产业集群及其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竞合关系及一体化研究》《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研究》等文章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2.推动大郑州都市圈建设
提出“强调大力发展郑州中心城市,建立大郑州都市圈”和实施“郑州市跨河(黄河)发展”“黄河桥北新区规划”等设想,并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率先对新乡市桥北新区建设和如何对接郑州发展进行了规划,成就了平原新区的建设。与此同时,主持完成了中原城市群的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成为河南省开放、谋划国家区域战略的一个蓝本。作为倡议者和规划主要参与者之一,参与了编制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作。作为河南省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空间重构研究的学者,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国家组织的中部地区崛起发展研讨会,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指定和实施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3.提出河南产业发展布局新模式
他主持完成“河南产业联系方向和空间布局动态变化研究”,提出新时期河南产业发展布局的新模式,在河南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中得到应用。提出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是河南省改革开发后关于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成为河南省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河南省产业发展与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在国际竞争压力日趋严重、我国新型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情况下,河南省产业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空间重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主持完成“河南省投资环境研究”“新亚欧大陆桥对河南产业发展影响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试点研究”“许漯经济区国土规划”“禹州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等成果,为河南相关区域发展作出了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研究”承担了规划方案制定和方法总结的试点任务,尤其是针对中部地区和粮食核心区主体功能区划的技术路线和指标体系设计的试点进行研究。此外,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级主体功能区技术规范与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产业子项目。
二、旅游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从最早的小景点建设发展开始到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研究,从景区规划到景区发展策划,从旅游业发展到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等,冯德显研究员对山地旅游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看法,他是河南省较早从事旅游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国家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团队的领头人,河南省旅游发展专家组成员之一。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从宏观发展等方面研究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在“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进行具体设计,提出把“十五”规划中的“一带四区”调整为“一带五区”。“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6年正式批复实施,获省发展研究三等奖。他积极参与旅游立省的讨论和方案的制定,组织完成河南省百村万户富民工程南阳市的策划方案的规划制定和实施。
1.提出 “一带四区”战略
“十五”期间,河南省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带四区”,其中尤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大旅游区为重点。主持了太行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其中“河南省太行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相关区域得到实施,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的“大别山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通过鉴定并付诸实施。他主持的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正在进行当中,该研究从全域旅游资源角度入手,以全产业发展视角探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融合创新中寻求持续发展动力,寻求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新概念。
2.规范区域旅游发展策略
冯德显先后主持完成了新乡市、驻马店市、林州市、卫辉市、鲁山县、固始县、封丘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沁阳市的沁河、西戴河,平顶山市的龙潭峡、林沣寨、天印山,淅川县的香严寺景区,卫辉市九峰山等景区的详细规划。出版了《山地旅游开发与管理》专著。发表了《南太行山旅游空间发展布局研究》《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原则》《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等论文。
3.归纳河南山体的精神化描述
他提出:八百里太行山,最美给了河南。太行山如饱经沧桑的硬汉,胸怀坦荡,宁折不弯,刚强坚韧;伏牛山如慈祥母亲,温柔含蓄,深藏不露,富有弹性,可感知到但却看不透,自强不息,隐忍有度,内涵丰富;大别山如二八山姑,翠灵活泼,俊俏有加;嵩山则是刚烈汉子,硬朗畅快。
来源:科学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