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王晗,男,1963年7月出生,安徽人,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生物钟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现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钟项目的负责人。目前担任国际斑马鱼学会(International Zebrafish Society)、国际时间生物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ronobiology)、国际斑马鱼疾病模型研究会(Zebrafish Disease Model Society)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Zebrafish》、《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和《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斑马鱼生物钟和睡眠分子遗传和基因组调控机制、生物钟和睡眠对代谢、生殖和发育的影响等。已在Nature Genetics、Science、Autophagy、Nucleic Acids Research、 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90 余篇学术论文。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0-1984,安徽大学,学士。
1984-1987,中国科学院,硕士。
1991-1996,美国密执安州韦恩州立大学(WayneState University)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
1996-1998,美国佐治亚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分子医学与遗传学研究所斑马鱼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2003,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神经科学研究所现代斑马鱼研究起源地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3-2009,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助理教授,创建并主持该校斑马鱼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
2009-至今,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发育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
2009年9月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2010年入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
2011-至今,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
2012-至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
2. 生物节律研究会(SRBR)会员。
3. 发育生物学会(SDB)会员。
4. 演化研究会(SSE)会员。
5. Sigma Xi科学研究会会员。
6. 中国发育生物学会会员。
7. Nature,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Gene, Genetica,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Molecular Vision, Zebrafish,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Differentiation, The Anatomical Record,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杂志和英国The Wellcome Trust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8. 2006-至今,Society for Research on Biological Rhythm,会员。
9. 2011-至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常务委员 。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1. 生物钟分子遗传和基因组调控机制。
2. 生物钟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3. 生物钟进化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
4. 视网膜,松果体,血液和心脏的发育遗传。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曾主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白宫基金会 (The Whitehall Foundation),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健康研究(OHRP)等研究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研究任务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
2012年5月,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调节的机制”研究。这也是苏州大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1. 生物钟对斑马鱼胚胎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调控机制。
2. 斑马鱼per1b无效突变体在分子,生理,行为和免疫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3. 生物钟在硬骨鱼大爆发中的调节作用。
4. 血红素对胰腺消化酶表达调控的分子遗传机制。
5. CORIN在渗透生理中的作用。
6. 生物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
7. 经济鱼类基因组学。
8. 高通量药物筛选和药理。
科研成果:
1. 率先在国内研究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揭示了生物钟在多动症发病机制方面的调节作用、HEP患者可能会有胰腺问题的新机制,并首次发现了生物钟在多动症发病机制中的调节作用。
2. 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马鱼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科学家之一,他曾和研究同伴们用斑马鱼的基因表达系统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做出第一例转基因品系。
3. 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类肝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动物模型。这一重要成果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证实了斑马鱼用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可行性。成果发表在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反响巨大 。
4. 王晗和他的研究团队采用反转录病毒插入,获得了一个斑马鱼主要生物钟基因per1b无效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了类似人类多动症的行为,也就是运动量比其他鱼多一倍的“多动鱼”,从而揭示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发病的新机制,并由此发现多动症原来和生物钟有关联。通过该项研究,他们建立了斑马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动物模型,为大规模筛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该成果发表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官方会刊——《神经科学杂志》上。紧接着,他们进一步利用TALEN技术建立了per2突变体,阐明了Per2在斑马鱼生物钟调节中的双重作用。
5. 和合作者曾经通过建立起第一个利用斑马鱼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蛋白斑马鱼转基因品系,将斑马鱼的红细胞变成绿色的,从而得到绿血斑马鱼。这一研究在当时非常轰动
6. 在他的主持下,苏州大学建立起了江苏省最大的具备大规模生产和繁育斑马鱼能力的斑马鱼研究平台(大约有1800个养鱼缸),并且成功建立了多种转基因技术,基因敲除技术,高通量DNA测序和分析技术以及显微成像和分析等技术。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制备了多个斑马鱼生物钟基因突变体,并揭示了其基本调节机制,填补了国际学术研究十多年的空白。目前,王晗团队已建立起世界唯一的全套已知斑马鱼生物钟基因突变体库。
在《自然 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发育》 (Development),《进化》(Evolution),和《分子进化》(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等杂志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翻译出版书籍1部。
代表性英文论文:
1.Sun, Yi*; Liu, Chao; Huang, Moli; Huang, Jian; Liu, Changhong; Zhang, Jiguang; Postlethwait, John H; Wang, Han*.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Circadian Clock Genes in Spotted Gar (Lepisosteus oculatus).Genes, 2019, 10(8): 622.
2.Lin, Zeshan; Chen, Lei; Chen, Xianqing; Zhong, Yingbin; Yang, Yue; Xia, Wenhao; Liu, Chang; Zhu, Wenbo; Wang, Han; Yan, Biyao; Yang, Yifeng; Liu, Xing; Kvie, Kjersti Sternang; Roed, Knut Hakon; Wang, Kun; Xiao, Wuhan; Wei, Haijun; Li, Guangyu; Heller, Rasmus; Gilbert, M Thomas P; Qiu, Qiang*; Wang, Wen*; Li, Zhipeng*.B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the Arctic cervid, the reindeer (Rangifer tarandus).Science, 2019, 364(6446): 1154-+.
3.Xiao, Li; Luo, Di Xian*; Pu, Wangyang; Luo, Weihao; Pan, Yunzhi; Xu, Huifen; Li, Wen; Zhang, Rong; Wang, Han; Wang, Fengjiao; Liu, Xuan; Sun, Yi; Liao, Duan Fang; Feng, Yan; Xing, Chungen; Sirois, Pierre; Zhang, Jia*; He, Nongyue*; Li, Kai*.Primerless Amplification for Circulating Tumor DNA Assays.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2019, 15(5): 1052-1060.
4.Zheng, Yating; Liu, Chao; Li, Yan; Jiang, Haijuan; Yang, Peixin; Tang, Jing; Xu, Ying; Wang, Han; He, Yulong*.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with circadian rhythm regulator Per1/Per2 lead to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Biology of Reproduction, 2019, 100(4): 1066-1072.
5.Zhong Yingbin; Ye Qiang; Chen Chengyan; Wang Mingyong; Wang Han*.Ezh2 promotes clock function and hematopoiesis independent of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 zebrafish.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 46(7): 3382-3399.
6.Huang Deng feng; Wang Ming yong; Yin Wu; Ma Yu qian; Wang Han; Xue Tian; Ren Da long*; Hu Bing*.Zebrafish Lacking Circadian Gene per2 Exhibit Visual Function Deficiency.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8, 12: 53.
7.Ren, Da-long*; Ji, Cheng; Wang, Xiao-Bo; Wang, Han*; Hu, Bing*.Endogenous melatonin promotes rhythmic recruitment of neutrophils toward an injury in zebrafish.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4696.
8.Xiao, Bo; Cui, Li-Qiang; Ding, Cheng*; Wang, Han*.Effects of Lithium and 2,4-Dichlorophenol on Zebrafish: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 and Molecular Effects.Zebrafish, 2017, 14(3): 209-215.
9.Pengfei Niu#; Zhaomin Zhong#; Mingyong Wang; Guodong Huang; Shuhao Xu; Yi Hou; Yilin Yan; Han Wang*.Zinc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Sp7/Osterix acts on bone formation and regulates col10a1a expression in zebrafish.Science Bulletin, 2017, 62(3): 174-184.
10.Huang, Guocun*; Zhang, Yunfeng; Shan, Yongli; Yang, Shuzhang; Chelliah, Yogarany; Wang, Han; Takahashi, Joseph S.*.Circadian Oscillations of NADH Redox State Using a Heterologous Metabolic Sensor in Mammalian Cell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6, 291(46): 23906-23914.
11.Pei, Siran; Liu, Li; Zhong, Zhaomin; Wang, Han; Lin, Shuo*; Shang, Jing*.Risk of prenatal depression and stress treatment: alteration on serotonin system of offspring through exposure to Fluoxetine.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3822.
12.Bo, Lin; Liu, Zhichun; Zhong, Yingbin; Huang, Jian; Chen, Bin; Wang, Han*; Xu, Youjia*.Iron deficiency anemia's effect on bone formation in zebrafish mutant.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6, 475(3): 271-276.
13.Zhaomin Zhong; Pengfei Niu; Mingyong Wang; Guodong Huang; Yi Sun; Yi Hou; Xiaowen Sun; Yilin Yan; Han Wang*.Targeted disruption of sp7 and myostatin withCRISPR-Cas9 results in severe bone defects and moremuscular cells in common carp.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22953).
14.Yali Wang; Yali Wang; Yali Wang; Fen Wang; Lifang Hu; Zhaoming Zhong; Han Wang; Chunfeng Liu*.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2 (Vmat2) knockdownelicits anxiety-like behavior in zebrafish.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6, 470(4): 792-797.
15.Sheng, Lei; Wang, Ling; Su, Mingyu; Zhao, Xiaoyang; Hu, Renping; Yu, Xiaohong; Hong, Jie; Liu, Dong; Xu, Bingqing; Zhu, Yunting; Wang, Han; Hong, Fashui*.Mechanism of TiO2 nanoparticl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2016, 31(2): 163-175.
16.Huang, Guodong; Zhang, Fanmiao; Ye, Qiang; Wang, Han*.The circadian clock regulates autophagy directly through the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Nr1d1/Rev-erb and indirectly via Cebpb/(C/ebp) in zebrafish.Autophagy, 2016, 12(8): 1292-1309.
17.Yang, Guangrui*; Wang, Han; Zhang, Erquan.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circadian rhythms.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15, 6: 175.
18.F. Wang; G. Huang; H. Tian; Y. Zhong; H. Shi; Z .Li; X. Zhang; H. Wang*; F Sun*.Point mutations in KAL1 and the mitochondrial geneMT-tRNAcys synergize to produce Kallmann syndrome phenotype.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3050.
19.D. Ren; Y. Li; B. Hu; H. Wang*; B. Hu*.Melatonin regulates the rhythmic migration ofneutrophils in live zebrafish.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015, 58(4): 452-460.
20.Wang M; Zhong Z; Zhong Y; Zhang W; Wang H.The Zebrafish Period2 Protein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Circadian Clock through Mediation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α (Rorα).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5, 290(7): 4367-4382.
21.Huang J; Zhong Z; Wang M; Chen X; Tan Y; Zhang S; He W; He X; Huang G; Lu H; Wu P; Che Y; Yan YL; Postlethwait JH; Chen W; Wang H.Circadian modulation of dopamine levels and dopaminergic neuron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to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e behavior.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 35(6): 2572-2587.
22.Jiang, Y.; Yan, Y.; Xu, Y.; Wang, H.MOLECULAR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HEPCIDIN IN REGULATION OF BONE METABOLISM IN ZEBRAFISH.WCO-IOF-ESCEO World Congress on Osteoporosis, Osteo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WCO-IOF-ESCEO), 2015 to 2015-03-29.
23.Liu C; Hu J; Qu C; Wang L; Huang G; Niu P; Zhong Z; Hong F; Wang G; Postlethwait JH; Wang H.Molecular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cryptochrome genes.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8113): 1-15.
24.Sha Liu; Mei-Xia Wang; Cheng-Jie Mao; Xiao-Yu Cheng; Chen-Tao Wang; Jian Huang; Zhao-Min Zhong; Wei-Dong Hu; Fen Wang; Li-Fang Hu; Han Wang; Chun-Feng Liu. Expression and functions of ASIC1 in the zebrafish retina.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4, 455(3-4): 353-357.
25.Zhang, Shuqing; Xu, Minrui; Huang, Jian; Tang, Lili; Zhang, Yanqing; Wu, Jingyao; Lin, Shuo; Wang, Han*.Heme acts through the Bach1b/Nrf2a-MafK pathway to regulate exocrine peptidase precursor genes in porphyric zebrafish.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14, 7(7): 837-845.
26.Chen, Siyu; Ding, Yan; Zhang, Zhao; Wang, Han; Liu, Chang*.Hyperlipidaemia impairs the circadian clock and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ia the suppression of Smarcd1.Journal of Pathology, 2014, 233(2): 159-169.
27.Chen, Bin; Yan, Yi-Lin; Liu, Chen; Bo, Lin; Li, Guang-Fei; Wang, Han; Xu, You-Jia*.Therapeutic Effect of Deferoxamine on Iron Overload-Induced Inhibition of Osteogenesis in a Zebrafish Model.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2014, 94(3): 353-360.
28.Cheng, Liang*; Wang, Chao; Ma, Xinxing; Wang, Qinglong; Cheng, Yao; Wang, Han; Li, Yonggang; Liu, Zhuang.Multifunctional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Dual-Modal Imaging-Guided Stem Cell Therapy under Remote Magnetic Contro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3, 23(3): 272-280.
29. Sun, Jing*; Fu, Fengqing; Gu, Wenchao; Yan, Ruhong; Zhang, Guangbo; Shen, Zhiyong; Zhou, Yinghui; Wang, Han; Shen, Bairong; Zhang, Xueguang.Origination of New Immun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 The Role of Exon Duplication in Evolu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PLos One, 2011, 6(9): 1-1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24751, 2011.
30.Fei, Min; Li, Na; Ze, Yuguan; Liu, Jie; Wang, Sisi; Gong, Xiuaolan; Duan, Yanmei; Zhao, Xiaoyang; Wang, Han; Hong, Fashui*.The Mechanism of Liver Injury in Mice Caused by Lanthanoids.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 140(3): 317-329.
31.Wang, Jue; Li, Na; Zheng, Lei; Wang, Sisi; Wang, Ying; Zhao, Xiaoyang; Duan, Yanmei; Cui, Yaling; Zhou, Min; Cai, Jingwei; Gong, Songjie; Wang, Han; Hong, Fashui*.P38-Nrf-2 Signaling Pathway of Oxidative Stress in Mice Caused by Nanoparticulate TiO2.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 140(2): 186-197.
32.Fei, Min; Li, Na; Ze, Yuguan; Liu, Jie; Gong, Xiaolan; Duan, Yanmei; Zhao, Xiaoyang; Wang, Han; Hong, Fashui*.Oxidative Stress in the Liver of Mice Caus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with Lanthanoides.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 139(1): 72-80.
33. Hu, Renping; Gong, Xiaolan; Duan, Yanmei; Li, Na; Che, Yi; Cui, Yaling; Zhou, Min; Liu, Chao; Wang, Han; Hong, Fashui.Neuro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impairment of spatial recognition memory in mice caused by exposure to TiO2 nanoparticles.Biomaterials, 2010, 31(31): 8043-8050.
34. Duan, Yanmei; Liu, Jie; Ma, Linglan; Li, Na; Liu, Huiting; Wang, Jue; Zheng, Lei; Liu, Chao; Wang, Xuefeng; Zhao, Xiaoyang; Yan, Jingying; Wang, Sisi; Wang, Han; Zhang, Xueguang; Hong, Fashui.Toxi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noparticulate anatase titanium dioxide in mice.Biomaterials, 2010, 31(5): 894-899.
35. Ma, Linglan; Liu, Jie; Li, Na; Wang, Jue; Duan, Yanmei; Yan, Jinying; Liu, Huiting; Wang, Han; Hong, Fashui.Oxidative stress in the brain of mice caused by translocated nanoparticulate TiO2 delivered to the abdominal cavity.Biomaterials, 2010, 31(1): 99-105.
36. Hu RP, Gong XL, Duan YM, Li N,Che Y, Cui YL, Zhou M, Liu C, Wang H,Hong FS. (2010)Neuro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impairment of spatial recognition memory inmice caused by exposure to TiO2 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31: 8043-8050.
37.Cui, Yaling; Gong, Xiaolan; Duan, Yanmei; Li, Na; Hu, Renping; Liu, Huiting; Hong, Mengmeng; Zhou, Min; Wang, Ling; Wang, Han; Hong, Fashui*.Hepatocyte apoptosis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mice caused by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83(1-3): 874-880.
38.Duan, Yanmei; Li, Na; Liu, Chao; Liu, Huiting; Cui, Yaling; Wang, Han; Hong, Fashui.Interaction Between Nanoparticulate Anatase TiO2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0, 136(3): 302-313.
39.Li, Na; Duan, Yanmei; Hong, Mengmeng; Zheng, Lei; Fei, Min; Zhao, Xiaoyang; Wang, Jue; Cui, Yaling; Liu, Huiting; Cai, Jingwei; Gong, Songjie; Wang, Han; Hong, Fashui.Spleen injury and apoptotic pathway in mice caused by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ules.Toxicology Letters, 2010, 195(2-3): 161-168.
40.Liu, Jie; Li, Na; Ma, Linglan; Duan, Yanmei; Wang, Jue; Zhao, Xiaoyang; Wang, Sisi; Wang, Han; Hong, Fashui.Oxidative injury in the mouse spleen caused by lanthanide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0, 489(2): 708-713.
41.Li, Na; Ma, Linglan; Wang, Jue; Zheng, Lei; Liu, Jie; Duan, Yanmei; Liu, Huiting; Zhao, Xiaoyang; Wang, Sisi; Wang, Han; Hong, Fashui; Xie, Yaning.Interaction Between Nano-Anatase TiO2 and Liver DNA from Mice In Vivo.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010, 5(1): 108-115.
42.Zhao, Jingfang; Li, Na; Wang, Sisi; Zhao, Xiaoyang; Wang, Jue; Yan, Jingying; Ruan, Jie; Wang, Han; Hong, Fashui*.The mechanism of oxidative damage in the nephrotoxicity of mice caused by nano-anatase TiO2.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anoscience, 2010, 5(5): 447-462.
43. Ma, Linglan; Zhao, Jinfang; Wang, Jue; Liu, Jie; Duan, Yanmei; Liu, Huiting; Li, Na; Yan, Jingying; Ruan, Jie; Wang, Han; Hong, Fashui.The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 Caused by Nano-Anatase TiO2.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009, 4(11): 1275-1285.
44. H. Wang*.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teleost fish bmal genes. Genetica 136:149-161. 2009.
45. H. Wa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riod genes in teleost fish genomes.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67:29-40. 2008.
46.Guodong Haung; Fanmiao Zhang; Qiang Ye; Han Wang*.The circadian clock regulates autophagy directlythrough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Rev-erbα and indirectly via C/ebpβ inzebrafish.Autophagy.
47. H. Wa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leost fish genomes reveals preservation of different ancient clock duplicates in different fishes. Marine Genomics 1:69-78. 2008.
48. H. Wang*. Embryology, Differentiation, Morphogenesis and Growth, In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Ed. By Andre Pires da Silva, in the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UNESCO, Eolss Publishers, Oxford ,UK, [http://www.eolss.net]. 2008.
49. H. Wang*, J. Kesinger, Q. Zhou, J. D. Wren, G. Martin, S. Turner. Y. Tang, B. Frank, and M. Centola.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zebrafish ocular formation genes. Genome 51:222-235. 2008.
50. H. Wang*, Q. Zhou, J. Kesinger, C. Norris and Cammi Valdez. Heme regulates exocrine peptidase precursor genes in zebrafish.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32:1170-1180. 2007.
51. H. Wang, E. M. Lee, S. Sperber, S. Lin, M. Ekker and Q. Long. Iso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zebrafish 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tsh1.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7:318-322. 2007.
52. A. E. Tucker, I. I. Salles, D. E. Voth, W. Ortiz-Leduc, H. Wang, I. Dozmorov, M. Centola and J. D. Ballard. Decrease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beta levels and related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Bacillus anthracis lethal toxin-treated macrophages. Cellular Microbiology 5:523-532. (ISI times cited: 24) ,2003.
53. B. A. Roe, C. Lau, S. Oommen, J. Li, A. Hua, H. S. Lai, S. Kenton, J. White and H. Wa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man chromosome 22q11.1-q12.3 with syntenic regions in the chimpanzee, baboon, bovine, mouse, pufferfish, and zebrafish genomes. 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 68:265-274. 2003.
54. R. M. Young, S. Marty, Y. Nakano, H. Wang, D. Yamamoto, S. Lin, and M. L. Allende. Zebrafish yolk-specific not really started (nrs) gene is a vertebrate homolog of the Drosophila spinster gene and is essential for embryogenesis. Developmental Dynamics 223:298-305. 2002.
55. H. Wang, Q. Long, S. D. Marty, S. Sassa, and S. Lin. A zebrafish model for hepatoerythropoietic porphyria. Nature Genetics 20:239-243 (accompanied with an invited commentary by Chris Amemiya). (ISI times cited: 88), 1998.
56. Q. Long, A. Meng, H. Wang, J. R. Jessen, M. J. Farrell, and S. Lin. GATA-1 expression pattern can be recapitulated in living transgenic zebrafish using GFP reporter gene. Development 124:4105-4111 (cover-paged, featured in "Science News" Oct. 18, 1997 issue and covered by CNN, December 13-14, 1997). (ISI times cited: 204), 1997.
57. H. Wang*, E. D. McArthur, S. C. Sanderson, J. H. Graham, and D. C. Freeman. Narrow hybrid zone between two subspecies of big sagebrush (Artemisia tridentata: Asteraceae). IV. Reciprocal transplant experiments. Evolution 51:95-102. (ISI times cited: 108), 1997.
代表性中文论文:
1.王昆; 聂可; 黄登峰; 王晗; 胡兵*.斑马鱼视觉系统生物钟的研究进展.生命科学, 2015, 27(11): 1341-1447.
2.仲兆民; 张淑青; 王晗*.斑马鱼生物钟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生命科学, 2015, 27(11): 1364-1371.
3.王晗.生物钟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生命科学, 2015, 27(11): 1313-1319.
4. 王晗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第三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07-18
5.王晗 A circadian model for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 2013-09-18
6.王昆; 聂珂; 王晗; 胡兵.生物钟基因per1b对斑马鱼视觉功能的影响.第三届全国斑马鱼研究大会,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2013-10-11.
7.任大龙; 王晗; 胡兵.褪黑素影响斑马鱼中性粒细胞的节律性招募行为.第三届全国斑马鱼研究大会,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2013-10-11.
8.郭金虎; 徐璎; 张二荃; 王晗; 何群; 殷文璇; 冯雪莲; 杜生明.生物钟研究进展及重要前沿科学问题.中国科学基金, 2014, (03): 179-186.
9.陈斌; 李光飞; 阎一林; 王晗; 林华; 徐又佳.膜铁转运蛋白1突变斑马鱼骨形态及骨钙素的变化.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 6(2): 143-148.
10.王晗.生物钟通过调节多巴胺信号在多动症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11.陈斌; 刘晨; 李光飞; 柏林; 阎一林; 王晗; 林华; 徐又佳.高铁环境对斑马鱼骨形成的影响.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 (03): 240-245.
12.王明勇; 黄国栋; 王晗.斑马鱼生物钟研究进展.遗传, 2012, (09): 1133-1143.
13.张淑青; 吴竞瑶; 王晗*.bach1和bach2在斑马鱼早期发育中的表达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2, 22(3): 374-377.
14.徐敏锐; 汤丽丽; 张燕请; 王晗*.胰腺酶原基因在混合型卟啉症模型斑马鱼montalcino中表达模式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2, 22(3): 370-373.
15.黄玉斌; 邹苏琪; 殷梧; 王昆; 王晗; 胡兵.成年斑马鱼OKR行为学分析.遗传, 2012, (09): 1193-1201.
16.王晗.时钟蛋白PER10D1B在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环路中的作用机制.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1.
17.王晗.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
18.张淑青; 徐敏锐; 黄健; 王晗.血红素通过Bach1-MafK蛋白复合体对胰腺外分泌酶原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1, 104-105.
19.王晗.时钟蛋白PER10D1B在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环路中的作用机制.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中国, 2011-08-09至2011-08-12.
20.王晗.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 2011-09-15至2011-09-18.
荣誉奖励:
1.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Thomas C. Rumble Fellowship。
2. 美国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56th edition。
3. 美国Madison Who’s Who 2008。
4. 2010年,入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
5. 2012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王晗参加全国斑马鱼研究大会
由苏州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斑马鱼研究大学在江苏苏州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及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参加并做报告。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王晗教授参加了此次大会。
来源:苏州大学 2013-10-2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时间生医学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隆重召开
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由苏州大学承办和南昌大学协办的中国第十届时间生物医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金秋时节(17日~19日)在美丽的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童建教授致开幕词,学会靠挂单位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永红教授到会致词。
本次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0余篇,邀请了国际时间生物学会主席、国际时间生物学杂志主编Yvan Touitou进行了大会报告,同时国内时间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内容涉及生物钟分子机制、生物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中医时间医学、特殊环境时间生物学、临床时间治疗学等,展示了我国目前时间生物医学学术研究的水平和方向。参会代表们相聚一堂,会上会下深入探讨,广泛交流,享受着学术盛会氛围带来的欢乐和友谊。本次大会得到中国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昌大学余万霰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与会期间,代表们补选了两位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即我校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晗教授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白延强研究员,他们年富力强,学术精湛,热心学会工作。代表们期待他们的加盟,必将为学会的各项工作增添活力,更好地推进我国时间生物医学事业蓬勃向前发展。代表们相约下一次学术研讨盛会,2015年相聚在成都。
来源:苏州大学医学部 2013-10-24
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要求,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6月27日在苏州大学举行了第二届常委会。与会常委有童建,余万霰,陈少宗,白延强,王晗,徐世清,王国卿,蔡定均等教授,另许筱颍和黄志力两位教授列席了本次常委会。会议有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国卿副教授主持。
主任委员童建教授首先作了本会历史的沿革、学会总结和工作布置的报告,自2011年开始,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和主任委员所在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学术活动,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委员会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之后副主委王晗教授通报了本会学术会议交流计划。会议期间,专业委员会秘书钟宏良传达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关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机构(专业委员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管理和年度考核办法》等精神;接着童建主委作了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情况说明、王晗副主委作增列副主委情况介绍;最后与会专家教授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氛围融洽热烈,简洁高效。会议推荐产生了进入下一届专委会领导班子人选(上报总会审核),为下半年的成都学术年会暨换届改选顺利举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后,公共卫生学院张永红院长、芮秀文副书记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亲切交流,并表示学院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发展。
来源: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2015-06-30
发展时间生物医学 促进交叉学科成长
目前,国内时间生物学(生物钟)、时间医学作为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已深入到生命科学、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近年来连续获得包括“973计划”在内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产生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推动着我国生物医学和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在此大背景的驱动下,10月31日—11月3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暨换届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主题为“生命的节律——协同、创新、卓越,驱动时间生物医学发展”。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吕文良秘书长亲临会场致辞,时间生物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童建教授作了“中国时间生物医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主题报告,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祝彼得教授现场致辞,时间生物医学专委会挂靠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院长张永红教授致辞,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李瑛院长到会祝贺。大会邀请到18位国内外著名时间生物医学学者进行了最新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同时分享了15位由中国睡眠研究会资助的青年学者交流报告,大会收录研究论文共计95篇,参会人员既有时间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员、教授,又有各学科临床医师、研究生,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学习、展示与讨论,反映了我国时间生物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学术水平。
大会同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苏州大学973首席、特聘教授王晗同志当选主任委员。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纷纷进入专委会领导阶层,与会者相邀在2016年国际时间生物学大会(苏州)上展示、交流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本次大会在高效、节俭、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其对发展我国时间生物医学、促进交叉学科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苏州大学
本月初,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杂志(IF:31.4)专篇亮点评述了王晗课题组在生物钟调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发病机制研究获得的重要突破 (http://www.nature.com/nrn/journal/vaop/ncurrent/full/nrn3936.html)。
生物钟是生物对地球光暗周期长期适应而演化的一种内在计时机制;生物钟能够被外界环境重置或同步化,并且以24小时为周期调控生理、代谢和行为等基本生命过程。生物钟失调或紊乱导致健康的极大损伤。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下简称ADHD)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ADHD发病率大约为3%-6%。ADHD患者往往表现读写困难、发展性协调困难甚至自闭等症状,严重者还伴有睡眠障碍、忧郁症、抽搐等问题。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情逐渐加重,不仅会影响自身学习生活,而且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ADHD是由于大脑内多巴胺分泌失常所致,但机制未明。同时,临床上发现多数ADHD患者的生物节律失调,然而生物钟对ADHD发病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王晗课题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作为研究材料长期致力于生物钟调节的遗传机制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Wang et al., 2014,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Liu et al., 2015,Scientific Reports; Huang et al., 2015, Journal of Neuroscience;Ren et al., 2015,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在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2012CB9476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030062)的资助下,王晗课题组在ADHD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们采用反转录病毒插入获得了一个斑马鱼主要生物钟基因per1b无效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了类似人类多动症的行为,其活动量是正常对照的三倍以上,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并发冲动的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大脑多巴胺水平显著降低,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则显著提高,这与人类ADHD患者情况一致;而且广泛用于治疗人类多动症的药物利他林(Ritalin)可以有效地拯救多动的斑马鱼。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该课题组发现生物钟直接调控斑马鱼多巴胺代谢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mao)及多巴胺羟化酶基因(dbh);并通过调节Wnt信号而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从而揭示了ADHD发病的新机制,建立了斑马鱼ADHD动物模型,为大规模筛选ADHD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该研究成果于2015年2月11日在国际著名神经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IF: 6.75)(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5/6/2572.long) 发表,王晗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青年教师黄健博士和实验师仲兆民为共同第一作者。除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杂志的亮点评述之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以“基金要闻”形式报道了该成果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8033.htm。
来源: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生物钟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节律,是地球上各种生命对光照和温度的循环变化长期适应和演化的结果。生物钟作为生物的一项基本特性在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诸如发育、生殖、代谢、内分泌、睡眠、免疫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生物钟运转机制以及生物钟对各种基本生命过程调控机制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备受瞩目的生命科学内重点研究的热门方向。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快速的工业化,生物钟失调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
1996年,王晗在美国密执安州韦恩州立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在完成两个博士后训练之后,曾任教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他2009年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2010年入选首批江苏特聘教授,2011年任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起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王晗教授自2000年以来就独立地开展了斑马鱼生物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⑴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⑵生物钟在发育与生殖中作用机制;⑶斑马鱼疾病模型建立以及其在医药中应用。
他率先研究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建立了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斑马鱼生物钟基因(per1b)反转录插入无效突变体,并揭示了生物钟在多动症发生中的调控新机制;通过对鱼的生物钟基因演化的研究,提出了有关鱼的生物钟控制多元化和复杂性以及其可能在鱼的起源和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观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生殖健康占人类疾病总负担的五分之一; 其中许多生殖障碍病因不明,而生物钟在这些疾病发生中的调节作用亟待深入研究。为了满足我国生殖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需求,2012年5月,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在苏州大学正式启动。王晗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该项目“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调节的机制”的研究,同时这也是苏州大学首次作为首席单位身份承担973项目。
王晗教授还希望通过该项目,能够将他一手创办的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进一步打造成一个国际一流的生物钟研究平台,吸纳国内外有志于生物钟研究的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创新团队,在生物钟调节机制方面建立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生物钟研究,不仅可以对由生物钟紊乱而导致的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还可以为未来个体化医疗提供参考依据,是为健康调节“频率”、为生命缔造福音的大事。
为实现创新型研究的突破、为人类健康创造福祉,王晗及他的团队任重而道远,前景广阔,充满希望。
来源:科技日报 2013-03-15
王晗:破解小小斑马鱼里的生物钟奥秘
2015-11-17
或许,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没有闹铃,我们却能每天按时醒来?为什么雄鸡啼晨,蜘蛛总在半夜结网?为什么合欢叶总是迎朝阳而绽放,而夜来香总在夜里独自芬芳??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复杂而又奇妙,生物节律时时都在演奏着迷人的“节律交响曲”。
面对这样一部神奇的“交响乐章”,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从植物生态学的探寻中走来,追寻过生物的演化足迹,一直到他遇上那只“小小的斑马鱼”,并将它与人类的生物钟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此,他的生命里多了许多创造的快乐。
让我们走近这位快乐的科学家——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学者,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王晗教授。
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与斑马鱼、生物钟的偶遇”
他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马鱼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科学家之一;他曾和研究同伴们用斑马鱼的基因表达系统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做出第一例转基因品系;他是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细细数来,王晗与斑马鱼的结缘历程已经有近二十载,别看他已经是行业里赫赫有名的专家,但他与斑马鱼、生物钟研究的结缘历程,其实都是偶然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安徽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生于此的王晗自小聪明灵颖,热爱大自然。因而当1980年原本想学物理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被分到安徽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的时候,他还是非常高兴的。自此时常徜徉于祖国大江南北山川林间,开启了他一段漫长的自然生物学习历程。
从本科时在安徽大学攻读植物学,到硕士研究生时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生态学,再到博士时在美国密执安州韦恩州立大学研究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一路坚定地攀爬象牙塔,王晗都是在植物生态研究领域里提升自己。辛勤收获换来了满园硕果,他的博士研究进行得相当顺利。但隐隐间,不容易满足的他总觉得有遗憾的地方:“我发现我所做的东西都停留在宏观表面,而忽略了内在的分子机制。”因而他开始关注起生物的演化发育机制,而研究这一领域,斑马鱼恰恰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带着这一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林硕教授联系上。林教授是华人里进行斑马鱼研究最早的科学家之一,早年也从事植物研究。两人一沟通,更强化了王晗对斑马鱼的研究欲望。
1996年,博士刚毕业的王晗立即前往美国奥古斯塔市(Augusta)佐治亚医学院追随林硕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就是在那里,他开启了与小小斑马鱼的不解之缘。从植物到动物,从宏观变微观,从演化领域跨入发育领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王晗从没有想过要放弃,相反,越做越勇。1998年,怀着对斑马鱼发育演化(Evo-Devo)研究的憧憬,王晗很幸运地到俄勒冈(Oregon)大学约翰·波斯尔思维特(John Postlethwait)实验室开始了他的第二个博士后研究工作,而这,也是他从事斑马鱼生物钟研究的开端。在俄勒冈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听取了著名生物节律研究学者史蒂芬·里珀特(Steven Reppert)讲座报告的过程中,与生物钟“不期而遇”,且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90年代时值生物钟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对现象的研究到对基因机理的研究,从果蝇模式到小鼠再到人的模式研究等,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手段上都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当时《细胞》《自然》和《科学》等世界著名科学期刊频频刊登这一领域的成果文章,可见关注度之高。”
我能不能利用斑马鱼这一模式生物鱼来研究生物钟呢?细心的王晗很快就发现在生物钟这一研究领域里,当时还很少有人利用斑马鱼来作为研究模式。“如果我沿着导师本来就已经很强的方向做研究,固然因为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保持领先,但趋于同流;但如果我在保有自己研究优势的同时去开辟另一个研究方向,会不会迎来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他将这一想法与恩师做了沟通。向来很注重独立能力培养的约翰·波斯尔思维特教授非常鼓励和支持他的想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2003年,他到美国俄克拉荷马(Oklahoma)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斑马鱼实验室。至此,他的研究步入了发展收获期。2009年,带着满身所学,王晗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继续从事斑马鱼生物钟研究。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王晗来说,自己虽然在漫漫求索的道路上兜兜转转,但很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自己中意的研究方向。他道是偶然之中的幸运,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多年积极探索的必然。
衣带渐宽终不悔——神奇而有价值的斑马鱼模式研究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王晗而言,同样如此。
“我所从事的工作,或许对别人来说很辛苦,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周末也在,但因为感兴趣所以我并不觉得辛苦。我常对我的学生说,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但幸运的是我所要做的是,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它神奇而有意义,哪怕衣带渐宽,我终不会后悔。”正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每天快乐地工作,而斑马鱼就是他每天快乐工作的‘小伙伴’。跟随着他的研究脚步,记者进入到一个神奇而有意义的斑马鱼研究世界。
据王晗介绍,斑马鱼因全身布满多条纵纹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得斑马鱼之美称。它是世界公认的新兴的模式脊椎动物。与小鼠相比,它具有体外受精、胚胎透明、体外发育、胚胎早期发育快和易于大量获得样品等独有的特点。一条雌性斑马鱼一周可以产几百颗卵,一颗受精卵3天就可以完成人类的“十月怀胎”历程,而且成年斑马鱼只有半个小拇指大小,养斑马鱼很省空间;同时,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借助研究它可以帮助揭开人类身体的很多奥秘。
王晗在跟随林硕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一开始是借助斑马鱼来研究卟啉症,也就是俗称“吸血鬼病”的血液病。得这种病的人就像吸血鬼一样不能晒太阳,并伴有吸血冲动。通过观察大量样本,王晗找到了同样怕光的斑马鱼,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类肝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动物模型。这一重要成果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证实了斑马鱼用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可行性。成果发表在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反响巨大 。
用类似方法,王晗和他的研究团队采用反转录病毒插入,获得了一个斑马鱼主要生物钟基因per1b无效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了类似人类多动症的行为,也就是运动量比其他鱼多一倍的“多动鱼”,从而揭示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发病的新机制,并由此发现多动症原来和生物钟有关联。通过该项研究,他们建立了斑马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动物模型,为大规模筛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药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该成果发表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官方会刊——《神经科学杂志》上。紧接着,他们进一步利用TALEN技术建立了per2突变体,阐明了Per2在斑马鱼生物钟调节中的双重作用。
喜欢科幻片的人一定会对绿巨人——怪物史莱克印象深刻。王晗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合作者曾经通过建立起第一个利用斑马鱼启动子驱动绿色荧光蛋白斑马鱼转基因品系,将斑马鱼的红细胞变成绿色的,从而得到绿血斑马鱼。这一研究在当时非常轰动??
从“绿血斑马鱼”到“吸血鬼鱼”再到“多动鱼”的研究 ,从per1b无效突变体到per2突变体的建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王晗完成了从一名协作者到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研究员的转变。虽然有过艰辛,有过困苦,但在丰硕的成果面前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他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终能够服务于人类,为人类造福。
有朋自远方来——共同揭开生命奥秘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从1991年跨出国门直到2009年回国,漂泊在外近20年,王晗早已为自己事业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本在海外的生活可以继续无忧无虑地发展下去,但一颗想要“停靠”的中国心,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景让早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晗在自己46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
机缘巧合,恰有一位学友在苏州大学工作,携家带口前往探望的王晗一家都很喜欢苏大的氛围,恰逢这所底蕴深厚的巍巍学府意欲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领域有所发展,一拍即合,成就了王晗的回国之程。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悠悠百余年,苏大一直在继承前人丰厚底蕴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发展。自王晗到校后,学校给予了他大力支持,包括出资进行平台建设、组建团队等。在学校及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王晗虽然回国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硕果频出。继2009年9月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后,他于2010年入选首批江苏省特聘教授,2011年起任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的主持下,苏州大学建立起了江苏省最大的具备大规模生产和繁育斑马鱼能力的斑马鱼研究平台(大约有1800个养鱼缸),并且成功建立了多种转基因技术,基因敲除技术,高通量DNA测序和分析技术以及显微成像和分析等技术。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制备了多个斑马鱼生物钟基因突变体,并揭示了其基本调节机制,填补了国际学术研究十多年的空白。目前,王晗团队已建立起世界唯一的全套已知斑马鱼生物钟基因突变体库。
回国后,王晗先后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研究任务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江苏省生物钟研究创新团队等。2012年5月,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调节的机制”研究。这也是苏州大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生物钟失调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例如睡眠紊乱、免疫力下降,肿瘤易感性增加以及导致生殖健康的疾病。受计划生育等体制影响,国内对生殖健康的要求要高于国外。然而,目前我们的生殖健康形势却非常严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8对夫妻中就有一对遭遇生育困境,不孕不育人群比例上升至今天的10%?15%。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不孕不育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王晗如实阐述课题研究的意义。据他介绍,目前研究进展很顺利,2013年已通过中期评估。课题组已寻找到生物钟基因紊乱与男性生殖障碍相关的直接证据;证实生殖轴相关激素、激素合成基因,均可从生物钟角度切入,调控其表达;他们也确认了人为改变环境,可致使猕猴生殖系统、生理周期紊乱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王晗的国际背景,他在苏州大学建立起的团队也充满了“国际范儿”,团队成员外文写作和国际交流的能力都很强。在他和新团队成员的努力下,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已经在国际范围内打出了“名片”,先后有多名世界著名生物钟研究专家学者,纷纷来到苏州考查、交流研究成果、协商合作事宜。2015年和2016年,将分别有亚洲和世界最高规格的生物钟研究专业会议在苏州召开,由王晗主持。“以前都是我们到国外开会,现如今我们也让国外同行到我们国家开会,让他们也来尝一尝倒时差的滋味儿!”王晗不忘拿自己的研究对象幽默一番。
“有朋自远方来”,如今落户苏大的王晗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来,从而将自己一手创办的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进一步打造成一个国际一流的生物钟研究平台,形成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创新团队。他希望有更多人来一起品尝揭开生命奥秘那“最原始、最单纯的快乐”。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