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红印,男,1972年6月出生,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江苏大学农产品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食品生物技术与装备”方向负责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获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5年-1999年在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
2004年7月到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5年9月进入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06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2011年8月破格晋升教授。
2007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9年12月被聘为生物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11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13年3月,被聘为“江苏大学农产品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6月,被聘为“食品生物技术与装备”方向负责人(注: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科共有四个研究方向)。
2013年7月被推选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非热加工技术分会理事。
3.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
4. 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
5. 江苏省微生物学会食品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7. 国际学术期刊(SCI收录)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Food Chemistry, Crop Protection, BMC Microbiology, Scientia Horticulturae,Food and Function等特邀审稿人。
主讲课程:
博士研究生:微生物工程,Food Microbiology(全英语授课)
硕士研究生:食品微生物,食品生物技术
本科生: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Food: Origins and Form (双语)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及控制
硕士研究生: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及控制,生防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培养研究生情况:
在读硕、博士人数:在读博士5人(含外国留学生2人),在读硕士12人。
已毕业硕、博士人数:已毕业硕士20人。
指导本科生人数:30人
教学成果:
2009年12月,获得江苏大学教学质量三等奖。
2011年12月,获得江苏大学教学质量三等奖。
2008年10月,获得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日前,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加纳籍博士研究生Gustav Komla Mahunu以第一作者身份(通讯作者为其导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张红印教授)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6.087)在线发表(Early Online)了题为“Biological Control of Patulin by Antagonistic Yeast: A case study and possible model”的综述论文(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abs/10.3109/1040841X.2015.1009823),系统论述了水果上霉菌浸染及展青霉素产生的机制、拮抗酵母控制水果展青霉素产生及降解的机制、提高拮抗酵母控制及降解展青霉素效力的方法及其机制的国际研究进展。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是国际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每年四期,每期5-8篇,每年仅发表不到30篇微生物学前沿研究领域的权威评述论文。
Gustav Komla Mahunu自2011年11月起在张红印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拮抗酵母控制苹果展青霉素的机制研究。张红印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长期从事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和粮食等)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863”子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Food Control、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食品科学及微生物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4篇,EI收录论文8篇,应邀在国际期刊上发表3篇综述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目前6项已获得授权,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向重视海外留学生教育,是我校最早开展海外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单位之一。截止目前为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已培养外籍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名;在读外籍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3名。
来源: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5-04-13
研究方向:
1. 食品生物技术。
2.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3. 果蔬采后生理、病理。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5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
主持的在研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1899,“抗坏血酸诱导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对氧化胁迫的应答调控机制研究”,2016/01-2019/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967,“胶红酵母控制苹果展青霉素产生与降解的生理机制研究”,2013/01-2016/12。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20123227110015,“卡利比克毕赤酵母控制葡萄赭曲霉毒素A产生与降解的生理机制研究”,2013/01-2015/12。
4.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BE2014372,“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及赭曲霉素A残留的拮抗酵母保鲜剂的研制”,2014/07-2016/12。
5.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CX(15)1048,“果蔬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创新”,2015/06-2017/12。
6. 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NY2013020,“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微生物制剂的研制及其在猪饲料中的应用”,2013/07-2016/12。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重点引智项目,“拮抗酵母控制苹果展青霉素的分子机制研究”,20153200003,2015/03-2015/05。
2.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降解苹果展青霉素拮抗酵母的分离、筛选及制剂化研究”, 2012/01-2014/12。
3.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梨高效广谱微生物拮抗酵母保鲜剂的研制”, BE2011395,起止年限:2011.07-2014.06。
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壳聚糖诱导提高粘红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效力及作用机制研究”,【2011】 508,2011/05-2014/06。
5. 江苏省物理加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微波结合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 JAPP2011-1, 2012/05-2014/06。
6.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牛蒡低聚果糖诱导罗伦隐球酵母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蛋白的分离”, BK2009214,2009/12-2012/12。
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首批特别资助),“几丁质诱导罗伦隐球酵母防治水果病害效力的分子机制”,200801362,2009/01-2010/12。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诱导罗伦隐球酵母生防效力激发子的筛选及相关差异”,批准号:30771514, 2008/01-2010/12。
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项目), “新型果实微生物防腐保鲜剂的筛选及干燥方法研究”,2006AA10Z348, 2006/12-2009/10。
10. 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工程”项目,“提高拮抗酵母生物防治效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1211360002, 2008/01-2012/12。
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 “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机制及定向提高生防效果的途径研究”,2005038016,2005/01-2008/12。
12.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低温等离子体与拮抗酵母结合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 06KJB210013, 2006/12-2009/10。
科研成果: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1.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2013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项目主持)。
2. 拮抗酵母防治水果病害及作用机制研究,2008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项目主持)。
3. 新型果实生物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10年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
4. 新型果实生物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10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5. 新型果实生物防腐保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10年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6.新型微生物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09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六。
发明专利:
1 牛蒡低聚果糖提高胶红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力的方法 张红印;赵利娜;任晓锋;张晓云;刘伟民;张海晖 2011/6/21 2011/12/21(已授权,授权专利号:ZL 201110166771.4)
2 苯并噻二唑结合罗伦隐球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 张红印;孙瑜;任晓锋 2012/8/15 2012/11/21
3 水杨酸结合胶红酵母使用生物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 张红印;马龙传;任晓锋;赵利娜 2011/11/15 2012/7/11
4 一种提高毕赤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效力的方法 张红印;赵利娜;任晓锋;张晓云;刘伟民;朱淑云;代春华 2011/6/21 2011/12/21
5 臭氧与罗伦隐球酵母结合处理对草莓采后病害防治的方法 张红印;姜松;任晓锋;马龙传;赵利娜 2011/11/15 2012/3/28
6 一种灰树花多糖锰复合物的生产方法 刘伟民;沈国栋;赵莉;李永转;刘丽丽;郭春梅;任晓锋;段玉清;张红印;赵杰文 2011/6/7 2012/12/12
7 酿酒酵母在水果采后病害防治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张红印;李强;张晓云;杨其亚 2013/12/4 2014/5/28
8 一种灰树花多糖硒复合物的生产方法 刘伟民;郭春梅;陈钧;沈国栋;徐立平;张红印;张建;任晓锋;刘丽丽;赵莉;崔凤杰;张志才;赵杰文 2011/6/7 2012/12/12
9 一种提高胶红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效力的方法 张红印;赵利娜;任晓锋;张晓云;代春华 2011/6/21 2011/12/21
10 提高粘红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效力的方法 张红印;葛玲玲;陈克平;任晓锋 2010/7/29 2010/12/15(已授权,授权专利号:ZL 201010240638.4)
11 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在水果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张红印;庞水秀;张晓云;任晓锋 2010/6/10 2010/12/1(已授权,授权专利号:ZL 201010198119.6)
12 胶红酵母、在水果采后病害防治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张红印;黄星奕;徐占利;董英;任晓锋 2010/6/10 2010/11/24(已授权,授权专利号:ZL 201010198131.7)
13 一种泡菜用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方法 董英;孙乐六;王文兵;崔恒林;张红印 2006/4/21 2006/10/11
14 一种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路怀灯;董英;张红印;徐斌 2007/3/6 2008/4/9
15 一种高纯度α-玉米朊的制备方法 董英;徐春芳;徐斌;查青;张红印 2006/7/19 2007/1/24
16 一种用于防治草莓采后病害的方法 张红印;董英;徐斌;张海晖 2006/3/6 2006/8/9
17 防腐剂反-β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的制备方法 张红印;李娜;祝子平;任晓锋 2011/11/15 2012/5/9
18 提高罗伦隐球酵母控制苹果采后青霉病及展青霉素效力的方法 张红印;靳莎莎;任晓锋;张晓云;李超兰 2012/6/11 2012/10/3
19 防腐剂富马酸单苄甲酯的制备方法 张红印;李娜;祝子平;任晓锋 2011/11/15 2012/3/14
20 一种控制苹果展青霉素的方法 张红印;赵利娜;任晓锋;张晓云;张海晖;朱淑云 2011/6/21 2011/9/28(已授权,授权专利号:ZL201110166738.1)
21 一种黄秋葵水溶性多糖喷雾干燥粉的制备方法 张红印;李娜;祝子平;任晓锋 2011/11/15 2012/3/28
22 一种用于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 张红印;董英;任晓锋;徐斌;张海晖 2009/10/28 2010/4/28
23 利用微波真空干燥制备活性干酵母的方法 张红印;庞水秀;任晓锋;张晓云 2010/9/14 2011/1/19(已授权, 授权专利号:ZL 201010280851.8)
24 一种药用真菌菌丝体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张红印;马永昆;宋万杰;任晓锋;张晓云 2009/10/28 2010/4/28
25 一种加压溶剂萃取小麦胚芽油的方法 董英;徐斌;陈国平;钱晔;张红印;敬璞 2007/9/3 2008/2/13
论文专著: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5篇,其中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Food Chemistry, Carbohydrate Polymers, Food Contro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食品科学及微生物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 收录论文40篇、EI收录论文10篇。在这38篇SCI收录论文中,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在6.0以上的有1篇,4.0-6.0之间的3篇,3.0-4.0之间的9篇,2-3之间的13篇。应邀分别在国际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及《Stewart Postharvest Review》上发表综述论文。
发表的40篇SCI 收录论文已被国际期刊引用700余次,其中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引用500余次,大部分被美国、新西兰、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印度、泰国等国的学者他引,引用的期刊包括40余种国际期刊。
代表性英文论文:
2015年:
1. Gustav Komla Mahunu,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Chaolan Li and Xiangfeng Zheng. Biological Control of Patulin by Antagonistic Yeast: A case study and possible model.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Early Online: 1–13, DOI: 10.3109/1040841X.2015.1009823.
2. Qiya Yang, Hongyin Zhang*, Xiaoyun Zhang, Xiangfeng Zheng, Jingya Qian. Phytic acid enhances biocontrol activity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against Penicillium expansum contamination and patulin production in apples. Frontier in Microbiology, 2015, 6: 1296.
3. Xiaoyun Zhang, Yu Sun, Qiya Yang, Liangliang Chen, Wanhai Li, Hongyin Zhang*. Control of postharvest black rot caused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in strawberries by the combination of Cryptococcus laurentii and Benzo-(1,2,3)-thiadiazole-7-carbothioic acid S-methyl ester. Biological Control, 2015, 90:96-101.
4. Qiya Yang, Junjun Wang, Hongyin Zhang*, Chaolan Li, Xiaoyun Zhang. Ochratoxin A is degraded by Yarrowia lipolytica and generates non-toxic degradation products. World Mycotoxin Journal, 2015, In Press.
5. Xiaoyun Zhang*, Yewang Zhang,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Haiying Wang, Guochao Zhang.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modified inu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ar, 2015, 78: 79-86.
5. Xinai Zhang*, FanZhang, Hongyin Zhang, Jianzhong Shen, EnHan, Xiaoya Dong. Functionalized gold nanorod-based labels for amplified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of E. coli as indicator bacteria relevant to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 Talanta, 2015, 2015, 132: 600-605.
2014年:
1. Chaolan Li,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Mahunu Gustav Komla, Xiaoyun Zhang, Shuyun Zhu. Ascorbic acid enhances oxidative stress tolerance and biological control efficacy of Pichia caribbica against postharvest blue mold decay of appl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4, 62: 7612-7621.
2. Hongyin Zhang*, Lingling Ge , Keping Chen, Lina Zhao, Xiaoyun Zhang. Enhanced bio-control activity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cultured in media containing chitosan against postharvest diseases in strawberries: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ffec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4, 62: 4214-4224.
2013年:
1. Lina Zhao, Hongyin Zhang*, Hetong Lin, Xiaoyun Zhang, Xiaofeng Ren. Effect of trehalose on the biocontrol efficacy of Pichia caribbica against postharvest gray mold and blue mold decay of apple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69:983-989.
2. Baitian Xu, Hongyin Zhang*, Keping Cheng, Qin Xu, Yao Yao, Hui Gao. Biocontrol of postharvest Rhizopus decay of peaches with Pichia caribbica. Current Microbiology, 2013, 67:255-261.
3. Jing Cao,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Rong Ren. Efficacy of Pichia caribbica in controlling blue mold rot and patulin degradation of app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3, 162: 167-173.
4. Hongyin Zhang*, Zhouyang Liu, Baitian Xu, Keping Chen, Yang Qiya, Zhang Qiuyun. Burdock fructooligosaccharide enhances biocontrol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to postharvest decay of peach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3, 98:366-371. (IF 3.916 )
5.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Hetong Lin, Xiaofeng Ren, Lina Zhao, Jianshe Hou. Phytic acid enhances biocontrol efficacy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against postharvest gray mold spoilage and natural spoilage of strawberries.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52:110-115.
2012年:
1. Lina Zhao, Hongyin Zhang*, Jun Li, et al. Enhancement of Biocontrol Efficacy of Pichia carribbica to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Strawberries by Addition of Trehalose to the Growth Med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2,13:3916-3932
2011年:
1. Hongyin Zhang*, Renping Li, Weimin Liu. Effects of chitin and its derivative chitosan on postharvest decay of fruit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1, 12(2): 917-934.
2. Renping Li, Hongyin Zhang*, Weimin Liu, Xiaodong Zheng. Biocontrol of postharvest gray and blue mold decay of apples with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1, 146: 151-156.
2010年:
1. Hongyin Zhang, Longchuan Ma, Mark Turner, Xu Huaxi, Xiaodong Zheng, Ying Dong, Song Jiang. Salicylic acid enhances biocontrol efficacy of Rhodotorula glutinis against postharvest Rhizopus rot of strawberrie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 Food Chemistry, 2010, 122: 577-583.
2. Hongyin Zhang, Longchuan Ma, Song Jiang, Hetong Lin, Xiaoyun Zhang, Lingling Ge, Zhanli Xu. Enhancement of biocontrol efficacy of Rhodotorula glutinis by salicyclic acid against gray mold spoilage of strawber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0, 141:122-125.
3. Lingling Ge, Hongyin Zhang*, Keping Chen, Longchuan Ma, Zhanli Xu. Effect of chitin on the antagonistic activity of Rhodotorula glutinis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in strawberrie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 Food Chemistry, 2010, 120: 490-495.
2009年“
1. Hongyin Zhang, Longchuan Ma, Mark Turner, Xu Huaxi, Ying Dong, Song Jiang. Methyl jasmonate enhances biocontrol efficacy of Rhodotorula glutinis to postharvest blue mold decay of pears. Food Chemistry, 2009, 117:621-626;
2. Hongyin Zhang, Lingling Ge, Longchuan Ma, Keping Chen, Song Jiang. Effects of microwave treatment on postharvest decay of fruits: a review. Stewart Postharvest Review, 2009,5 (6):1-7;
3. Hongyin Zhang, Lei Wang, Longchuan Ma, Ying Dong, Song Jiang, Bin Xu, Xiaodong Zheng. Biocontrol of major postharvest pathogens on apple using Rhodotorula glutinis and its effects on postharvest quality parameters. Biological Control, 2009, 48:79-83.
2008年:
1. Hongyin Zhang, Lei Wang, Ying Dong, Song Jiang, Haihui Zheng, Xiaodong Zheng. Control of postharvest pear diseases using Rhodotorula glutinis and its effects on postharvest quality parame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126:167-171
2. Hongyin Zhang, Longchuan Ma, Lei Wang, Song Jiang, Ying Dong, Xiaodong Zheng. Biocontrol of gray mold decay in peach fruit by integration of antagonistic yeast with salicylic acid and their effects on postharvest quality parameters. Biological Control, 2008, 47:60-65.
3. Hongyin Zhang, Shizhen Wang, Xingyi Huang, Ying Dong, Xiaodong Zheng. Integrated control of postharvest blue mold decay of pears with hot water treatment and Rhodotorula glutinis.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8, 49:308-313.
4. Ting Yu, Hongyin Zhang, Xiaoling Li, Xiaodong Zheng. Biocontrol of Botrytis cinerea in apple fruit by Cryptococcus laurentii and indole- 3-acetic acid. Biological Control, 2008, 46: 171-177.
2007年:
1. Hongyin Zhang, Lei Wang, Xiaodong Zheng, Ying Dong. Effect of yeast antagonist in combination with heat treatment on postharvest blue mold decay and Rhizopus decay of pe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7,115:53-58
2. Hongyin Zhang, Lei Wang, Ying Dong, Sisi Li, Ruifen Liu. Postharvest Biological Control of Gray Mold Decay of Strawberry With Rhodotorula glutinis. Biological Control, 2007, 40: 287-292
3. Hongyin Zhang , Xiaodong Zheng , Ting Yu. Biological Control of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Peach With Cryptococcus laurentii. Food Control, 2007, 18:287-291
4. Hongyin Zhang, Xiaodong Zheng, Lei Wang, Sisi Li, Ruifen Liu. Effect of yeast antagonist in combination with hot water dips on postharvest Rhizopus rot of strawberrie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78:281-287.
2006年:
1. Hongyin Zhang , Xiaodong Zheng , Dongmin Su. Postharvest Control of blue mold rot of pear by Microwave Treatment and Cryptococcus laurentii.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77:539-544.
2005年:
1. Hongyin Zhang, Xiaodong Zheng, Chengxin Fu, Yufang Xi. Postharvest Biological Control of Gray Mold Rot of Pear With Cryptococcus laurentii.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5,35:79-86
2. Hongyin Zhang, Xiaodong Zheng, Yufang Xi. Biological control of postharvest blue mold of oranges by Cryptococcus laurentii (Kufferath) Skinner. Biocontrol,2005,50:331-342
3. Xiaodong Zheng, Hongyin Zhang, Ping Sun. Biological control of postharvest green mold decay of oranges by Rhodotorula glutinis.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5, 220: 353-357.
2004年及以前:
1. Xiaodong Zheng, Hongyin Zhang, Yufang Xi. Effects of Cryptococcus laurentii on Biocontrol of Postharvest Decay in Chinese Altutus Fruits,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2004, 45: 55-60
2. Hongyin Zhang, Chengxin Fu, Xiaodong Zheng, Yufang Xi. Effects of Cryptococcus laurentii (Kufferath) Skinner in combination with sodium bicarbonate on biocontrol of postharvest green mold decay of citrus fruit.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2004, 45:159-164
3. Hongyin Zhang, Chengxin Fu, Xiaodong Zheng, Yufang Xi. Control of postharvest Rhizopus rot of peach by microwave treatment and yeast antagonist.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4, 218:568-572
4. Hongyin Zhang, Xiaodong Zheng, Yufang Xi. Biocontrol of postharvest blue mould rot of pear by Cryptococcus laurentii.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2003, 78: 888-893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梨果采后青霉病、灰霉病的控制效果 束兆林; 杨红福; 陈红州; 姚克兵; 赵来成; 狄华涛; 于居龙; 缪康; 张红印 江苏农业科学 2015/8/25
2 甜菜碱诱导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对苹果灰霉病控制效果的影响 张国超; 张红印; 陈克平; 杨其亚; 张晓云 食品科技 2015/8/20
3 葡萄赭曲霉毒素污染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 王海英; 张红印; 杨其亚; 李超兰; 王俊青; 刘正伟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1/21
4 降解赭曲霉毒素A菌株的筛选及其鉴定 优先出版 王峻峻; 张红印; 杨其亚 食品科学 2014/9/17
5 控制葡萄及其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 王峻峻; 张红印; 王海英; 杨其亚; 李超兰 食品工业科技 2014/3/24
6 活性氧影响拮抗菌及果蔬采后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 李超兰; 杨其亚; 张红印; 张晓云 食品科学 2014/3/7
7 一株生防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对葡萄采后病害的生防效果 优先出版 李强; 张红印; 杨其亚; 王峻峻; 李超兰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13
8 一株拮抗酵母的筛选鉴定及其对草莓采后病害的生防效果(英文) 靳莎莎; 庞水秀; 赵利娜; 张红印; 张晓云; 束兆林 食品科学 2013/7/15
9 苯并噻二唑结合罗伦隐球酵母对桃果采后青霉病的控制 优先出版 孙瑜; 潘文秀; 唐云; 杨其亚; 张红印 食品工业科技 2013/3/15
10 拮抗菌降解展青霉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陈燕; 张红印; 曹婧; 靳莎莎; 赵利娜 江苏农业学报 2012/12/31
11 拮抗酵母菌控制水果及其制品中展青霉素研究进展 杨其亚; 张红印; 庞水秀; 靳莎莎 食品科学 2012/4/15
12 植酸结合胶红酵母对桃果采后根霉病的控制 杨其亚; 张红印; 庞水秀; 靳莎莎 食品工业科技 2012/3/1
13 激发子诱导培养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防效力的研究进展 刘周阳; 张红印; 陈克平 食品工业科技 2012/2/15
14 卡利比克毕赤酵母活细胞制剂加工工艺的研究 庞水秀; 张红印; 杨其亚; 赵利娜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15
15 胶红酵母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徐占利; 张红印; 黄星奕 食品工业科技 2010/12/1
16 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讨 张海晖; 段玉清; 张红印; 崔恒林; 徐斌; 董英; 姜松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0/2/28
17 水杨酸用于水果采后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马龙传; 张红印; 姜松; 葛玲玲; 徐占利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7/5
18 臭氧结合拮抗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 张红印; 马龙传; 姜松; 董英; 郑晓冬 农业工程学报 2009/5/30
19 超高压提取云芝菌丝体中活性肽工艺的初步研究 宋万杰; 张红印; 马永昆 食品工业 2008/10/15
20 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使用途径的研究进展 马龙传; 张红印; 姜松 食品科技 2008/8/20
21 热水处理对桃果采后青霉病及自然腐烂的控制 张红印; 王世珍; 黄星奕; 董英; 马龙传 农业工程学报 2008/8/15
22 粘红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王雷; 张华; 张红印; 姜松; 冯志彬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8/5
23 酶法制备云芝菌丝体肽的研究 宋万杰; 张红印; 马永昆; 赵云霞; 上官丽娟; 赵伟民 食品工业科技 2008/7/25
24 光合细菌Ⅰ的分离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王慧玲; 董英; 张红印 水产科学 2008/5/25
25 菊粉发酵乙醇菌种的筛选及发酵方法比较研究 汪涛; 董英; 张红印 酿酒科技 2008/2/18
26 热处理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王世珍; 张红印; 黄星奕 食品科学 2008/2/15
27 低温等离子体应用于食品杀菌的研究进展 张红印; 王世珍; 黄星奕; 王慧玲 食品科技 2007/12/20
28 热水处理对草莓采后病害的抑制作用及对贮藏品质的影响 张红印; 王雷; 姜松; 董英; 张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07/8/30
29 拮抗菌罗伦隐球酵母的生长性能研究 张红印; 孙萍; 董英; 王雷 食品科学 2007/3/15
30 响应面法优化宇佐美曲霉产菊粉酶发酵条件 董英; 张菊芬; 张红印 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6/11/1
31 微生物产菊粉酶的研究进展 董英; 张菊芬; 张红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10/5
32 罗伦隐球酵母冻干粉在贮藏期的活性及安全性研究 王雷; 姜松; 张红印; 孙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6/5
33 提高生防菌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能力的研究进展 张红印; 郑晓冬; 孙萍 食品科学 2006/4/15
34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理研究 张红印 浙江大学 2004/5/1
35 小麦面筋蛋白改性研究进展 张红印; 郑晓冬; 席玙芳 中国食品学报 2004/2/15
36 罗伦隐球酵母对草梅采后灰霉病害的生物防治(英文) 郑晓冬; 张红印; 席玙芳 农业工程学报 2003/9/30
37 小麦面筋蛋白乙酰化及琥珀酰化改性对功能性改善效果的比较及反应机理初探 张红印; 傅承新; 郑晓冬; 席玙芳; 张健 中国粮油学报 2003/8/20
38 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张红印; 蒋益虹; 郑晓冬; 席王与芳; 孙萍 农业工程学报 2003/7/30
39 粘红酵母与金属离子结合使用对柑橘采后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孙萍; 郑晓冬; 张红印; 吴忠民; 唐平; 蒋伟 果树学报 2003/5/10
40 小麦面筋蛋白琥珀酰化改性研究 张红印; 朱加进; 郑晓冬; 席焜芳; 王兰 中国农业科学 2003/3/20
41 琥珀酰化小麦面筋蛋白应用于蛋糕的研究 张红印; 郑晓冬; 席玙芳; 王兰; 邬应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8/20
42 酶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张红印; 郑晓冬; 席玙芳; 孙苹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2/6/15
43 小麦面筋蛋白质的乙酰化改性 张红印; 王兰; 席玙芳; 郑晓冬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2/5/30
44 低聚糖全豆豆奶的研制 申晓琳; 王亚伟; 张一鸣; 张红印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1/10/15
45 天然防腐剂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张红印; 吴祖兴; 张一鸣; 李琰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2001/9/30
46 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张红印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2001/3/30
47 我国食用菌食品的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 张红印 食品科技 2001/1/20
48 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的比较及应用 张红印; 马丽卿 肉类工业 2000/10/25
49 马铃薯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张红印 河南科技 2000/10/10
50 南瓜苹果复合果蔬汁饮料的研制 张红印; 王兰; 张安让 '2000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 2000/10/1
51 大豆膳食纤维在面包中的应用 王亚伟; 张一鸣; 申晓琳; 唐金陵; 张红印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2000/9/30
52 南瓜苹果复合果蔬汁饮料的研制 张红印; 王兰; 张安让; 陈明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2000/9/30
53 乳酸菌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张红印; 崔焕成; 杜娟; 张安让; 尹郑红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8/30
54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张红印; 王兰 中国乳品工业 2000/8/25
55 胡萝卜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张红印 河南科技 2000/7/10
56 新型甜味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张红印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2000/6/30
57 南瓜豆奶饮料的研制 张红印 食品工业科技 2000/2/15
58 南瓜营养灌肠的研制 张红印; 马丽卿; 郝修震; 锁旭鹏 肉类工业 1999/11/15
59 南瓜新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张红印 河南科技 1999/10/10
60 非加热杀菌的原理及其应用 张红印; 葛飞 肉类工业 1999/8/15
61 非加热杀菌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张红印; 葛飞; 马丽卿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8/15
62 菜籽饼粕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分离与制备 张红印; 马丽卿 农牧产品开发 1997/8/25
63 果蔬气调贮藏原理及运用 张红印; 安森亚; 林友妹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2/15
64 缓冲体系法增加豆奶的稳定性 张红印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5/15
2014年03月19日下午2:00,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职工大会二届三次会议成功举行。本次大会共分为五个议程。
会议伊始,副书记曲云进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国歌。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全体教职工身姿挺拔,精神焕发。接着,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陈锦清讲话,他充分肯定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期望。随后院长马海乐作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报告》 ,院工会主席张红印作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二届三次分工会工作报告》。最后,党委书记周俊作了总结报告。
本次大会充分体现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职工大会的民主性、实效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学院、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4-03-29
10月27日,第18届“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7所高校的107名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亚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围绕“人口、粮食、能源、环境”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由我院承办的“三国三校”分论坛--“亚洲食品论坛”27日下午到28日,在会议中心举行。我院张红印教授主持了“亚洲食品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来源: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10-30
所获荣誉:
1. 2015年6月,当选“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
2. 2013年9月,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3. 2013年6月获得江苏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4. 2011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5. 2011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
6. 2011年7月获得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7. 2007年12月,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班主任”。
8. 2007年12月,被评为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
9. 2006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10. 在读博士期间,连续两次获得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
11. 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博士论文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推荐参加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
所获奖励:
1. 2013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项目主持)。
2. 2008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项目主持)。
3. 2010年,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
4. 2010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5. 2010年,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6. 2009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六。
7. 2009年12月,获得江苏大学教学质量三等奖。
8. 2011年12月,获得江苏大学教学质量三等奖。
9. 2008年10月,获得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国水果和蔬菜的采后病害损失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果菜腐烂超过8000万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占整个产值的30%以上。据了解,新鲜水果的品质恶化,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部分霉菌还能产生霉菌毒素,具有致癌性或其他毒性。
长期以来,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措施是使用杀菌剂,其长期和大量使用,污染环境,有损于人类健康。用有益微生物进行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有益微生物能保护水果免受致病微生物的浸染,对水果的营养和品质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人体无毒害。
十余年来,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红印课题组进行了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
张红印及其课题组从拮抗酵母的筛选分离着手,从生态果园分离到六株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其中的两株菌胶红酵母和卡利比克毕赤酵母,作为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已分获国家发明专利;他们还创新地提出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提出了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四种方法,可显著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有的方法可将拮抗酵母对水果病害的防治效力提高到和化学杀菌剂相当的水平,为拮抗酵母菌剂在水果贮藏、保鲜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此外,鉴于水果及制品中展青霉素、赭曲霉素等霉菌毒素传统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张红印课题组发现拮抗酵母可防治水果采后病害,还可控制水果上霉菌毒素的积累,降解已存在于水果上的霉菌毒素。他们还揭示了拮抗酵母控制苹果上展青霉素及降解苹果上已存在的展青霉素的机制。
目前,张红印及其课题组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篇,EI收录5篇。这30篇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9篇,均发表在食品科学领域影响因子在前十位的期刊。他还应邀在国际期刊发表综述论文。张红印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引用近400次,其中大部分被美国、意大利、以色列、巴西、泰国、阿根廷、匈牙利等30余个国家的学者他引,引用的期刊包括40余种国际期刊。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7项专利已获授权。
2008年12月,张红印主持完成的成果“拮抗酵母防治水果病害及作用机制研究”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12月,课题组完成的另一科研成果“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又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红印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技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目前限制该技术在水果采后贮藏保鲜方面应用的主要因素有防治效果和成本,这都能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该技术顺应了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潮流,极具开发前景。”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04-10
——记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教授张红印
民以食为天,水果、蔬菜更是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主角。但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收后仍然进行着复杂的生理变化、生物变化和物理变化,果蔬的细胞和组织继续进行呼吸和蒸腾作用,很容易产生皱缩、失重、萎蔫、腐烂、变质等现象,影响果蔬的品质和销售,影响食用者的安全。因而,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这一极具前途的“绿色防腐”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主人公,正是一位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科研领域的探索者——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红印。
进取,踏上求知与梦想之路
看上去永远都是温文尔雅、谦逊随和的张红印,骨子里却喜欢挑战。从张红印的求学历程便可看出,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与执著。
张红印199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随即成为了郑州某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师,但不甘平庸的他在四年后毅然决定考研,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的硕士到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博士,五年的时间里,他用进取的精神为自己叩开了一扇洒满梦想的求知之门。在读博士期间,他连续两次获得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博士论文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推荐参加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
博士毕业后,张红印到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于2005年9月进入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江苏大学,张红印的勤奋和敬业助他一路破格晋升:2006年7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11年8月再次破格晋升教授。2007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12月被聘为生物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1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3年6月被聘为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生物技术及装备”方向负责人,2013年7月被推选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红印对知识的竭尽勤奋,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为他荣膺了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等荣誉称号。年纪轻轻的他已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七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5篇(含SCI、EI同时收录2篇),在这30篇SCI收录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TOP期刊(影响因子在前20%的期刊),其中有9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在本领域前十位的期刊。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有9篇,2.0-3.0之间的有13篇,1.0-2.0之间7篇,1.0以下1篇。应邀分别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及《Stewart Postharvest Review》发表综述论文,发表的30篇SCI收录论文已被国际期刊引用400余次,其中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引用300余次,大部分被美国、新西兰、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印度、泰国等国的学者他引,引用的期刊包括40余种国际期刊。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六项。主持及参与的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创新,推开科学发现之门
对于水果和蔬菜,谁都不陌生。对于果蔬采后生理、病理的一些技术处理,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但直到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张红印才发现,里面居然藏着无数的“门道”。
多年来,张红印的研究一直瞄准国际前沿。近10年来,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新型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拮抗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其安全性、生防效果及制剂化研究;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机制研究;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效力的途径及其机制研究,以及拮抗酵母控制水果霉菌毒素产生与降解的机制研究。
张红印及其课题组从拮抗酵母的分离及鉴定、拮抗酵母的安全性研究、拮抗酵母生物防治效果研究及拮抗酵母生长性能及制剂化研究四个方向着手,提出了通过离体试验(In Vitro Test)及活体试验 (In Vivo Test) 结合,从而从环境中快速分离、筛选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防治效力的拮抗酵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从生态果园分离到四株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酵母,其中的两株菌胶红酵母和卡利比克毕赤酵母,椐他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除了他所在的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外,国内外尚没有其应用于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文献报道,是新型的拮抗酵母菌。目前,胶红酵母以及卡利比克毕赤酵母作为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方法已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利用缓冲液、抗氧化剂和保护剂制备拮抗酵母液体制剂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制备拮抗酵母固体制剂的方法。
他们还创新地提出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四个机制,完善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理机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经拮抗酵母处理,苹果中少数与抗性相关的蛋白及多种基础代谢蛋白被诱导或抑制。他们提出的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四种方法,可显著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有的方法可以将拮抗酵母对水果病害的防治效力提高到和化学杀菌剂相当的水平,这为拮抗酵母菌剂在水果贮藏、保鲜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另外,他们的研究还深入揭示了这四类方法提高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反过来印证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机制,从而为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奠定理论基础。
此外,鉴于水果及制品中展青霉素传统控制存在的问题,张红印课题组发现拮抗酵母不仅可以防治水果采后病害,而且可以控制水果上霉菌毒素的积累,降解已经存在于水果上的霉菌毒素,他们还揭示了拮抗酵母控制苹果上展青霉素及降解苹果上已经存在的展青霉素的机制。
尽职,恪守教书育人的本分
到江苏大学工作后,科研与教学成为张红印工作的两大重心。如今的大学里,这两项任务常常有冲突,尤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研究生,必须兼顾到他们的就业,因此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各不偏废,实属不易。
但张红印觉得,个人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培养新人、壮大科技队伍,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创造型国家的必要前提。他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的同道,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他愿意给学生上课,把进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钥匙交给更多的年轻人。
张红印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天职,永远把教学放在心上。目前他为博士研究生主讲微生物工程和Food Microbiology(全英语授课),为硕士研究生主讲食品微生物和食品生物技术,为本科生主讲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以及Food: Origins and Form (双语)。即使是一门30课时的选修课他都会从研究中挤出大量时间认真备课。他还积极地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听课的学生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正是这种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张红印不仅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而且还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江苏大学优秀班主任”,获得2009年度江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三等奖等诸多奖项,2011年7月获得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3年第11期
求学路上,他挑灯夜读,孜孜不倦;三尺讲台上,他潜心备课,挥洒自如;实验室里,他刻苦攻坚,创造辉煌。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这一极具前途的“绿色防腐”技术,在他的不断探索下,正一步步走向辉煌。他就是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红印。
求学路上如饥似渴
初识张红印,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但他在求学的道路上却如饥似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199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的他成为郑州某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师。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不甘于平庸度过生活,4年后,他毅然投入考研。这是一个足以改变他人生的决定。从2001年获得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生物化学方向硕士学位到2004年获得浙江大学食品微生物方向博士学位,5年的时间,他完成了人生的逆转,进入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说起读博的日子,张红印满怀感慨:“在读博士期间,我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经常忙得顾不上及时理发、刮胡子,为此,导师几次提醒我要‘注意形象’。”张红印的勤奋拼搏和坚持不懈让他的科研做得越来越出色。
2005年9月,他进入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他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因为他的成就,2006年7月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8月又破格晋升教授。2007年12月,他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9年12月被聘为生物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1年12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不仅如此,在2013年3月,他被聘为江苏大学农产品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同年6月,被聘为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科“食品生物技术与装备”方向负责人,同年7月被推选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学岗位尽职尽责
张红印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更是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永远把学生和教学放在第一位,上课非常认真,即使是一门30课时的选修课他都会从研究中挤出大量时间来认真备课。他经常浏览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期刊杂志,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课内容中。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上课幽默风趣,旁征博引,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在他看来,教学不仅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一批优秀的后继人才,利于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正是因为这种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张红印在教育领域成绩卓越。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大学优秀班主任”、“江苏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并获得江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三等奖等诸多奖项。今年9月,张红印教授还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科研领域执着创新
张红印执着于科研创新,在江苏大学食品楼里,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总能发现张红印工作的身影。他的研究领域是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这是一个国际上崭新的研究领域,张红印及其课题组瞄准该领域内国际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天道酬勤,近10年来,他先后负责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博导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内的近20项科研项目,总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充足的研究经费及良好的实验条件加快了研究进程,取得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揭示了拮抗酵母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机制;提出了定向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提出用几丁质、壳聚糖、海藻糖等生物激发子诱导培养来提高拮抗酵母生物防治效力的方法,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筛选分离出能降解水果上霉菌毒素的拮抗酵母,并揭示了降解的生理机制。
近10年来,张红印及其课题组在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30篇,EI 收录5篇。这30篇SCI 收录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9篇,均发表在食品科学领域影响因子在前十位的期刊。他还应邀分别在国际期刊发表综述论文。以张红印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6项专利已获授权。2008年12月,张红印主持完成的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是当年为数不多的以高校为唯一完成单位、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获奖项目。除此以外,张红印以主要执行人身份参与完成的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由于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张红印先后应邀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他本人还被评为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等学术称号。
做求学路上的痴者不容易,做讲台上的智者也不容易,做科研领域的引领者更不容易,但张红印全都做得相当出色。张红印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的目光一直紧盯着国际最先进水平,他说“科学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他还年轻,我们相信他一定能继续为果蔬生物保鲜而奋斗,在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10/18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