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郑正,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1982年,南京大学学习。
1982年-1984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工作,助教。
1984年-1998年,江苏省农科院,助研至研究员。
1994年,日本原子能所和高崎辐照株式会社,访问学者。
1998年-1999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污染控制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1999-2008年 南京大学,其中1999-2004年任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2004-2008年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2009年至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 。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2013)
2.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成员(2008-2014)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课题组郭照冰、张继彪、冯景伟曾分别获得第一届(2004年)、第四届(2007年)、第五届(2008年)上海同济高廷耀环保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
培养的学生多已成为该单位的科研骨干,已有3人被聘为教授,10人被聘为副教授。
招生情况:
欢迎具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地学等学科背景的学生报考硕士生、博士生,以及联系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欢迎本校或者外校的本科生提前来实验室进行学习及实验研究。
研究方向:
流域污染控制,主要包括:
1. 村落(包括乡镇)污水处理技术。
2. 公园式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
3. 农业与农村固废综合处理技术。
4. 污泥深度脱水及资源化技术。
5. 清流水网流域污染控制技术。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已经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
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集成研究--湖泊入湖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及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集成研究。
2. 国家基金:中国波兰合作,难降解化学物质的物理处理技术课题。
3. 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辐照技术抑制越冬期蓝藻复苏的机理研究。
4. 横向课题:贵州饮用水源地上游河流生态湿地建设项目。
5. 国家“十一五”太湖水专项,“复合污染型入湖河流武进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
6. “十五”期间,承担负责国家太湖863重大专项子专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示范”),以及负责863镇江水环境专项子课题(“滨江带构建及生物多样性营造技术研究”)的研究。
7. 国家“十二五”滇池水专项,“滇池水体内负荷控制与水质综合改善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8.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太仓~南通段)专题研究:长江下游深水航道植物原生态修复设计。
9. 英国皇家学会项目,面源污染控制的优化战略与技术。
10. 复旦大学-东英吉利大学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
11. 卧龙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湿地保护项目(中法合作,法开署资助)。
科研成果:
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污染控制成套技术,正在长三角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和湖北、河南等地进行广泛的几十万、几百万和千万规模的工程示范。迄今为止,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已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2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0项,主持专著、译著两部。
一、村落(包括乡镇)污水处理技术
郑正教授课题组在过去的十五“863”、十一五“国家水专项太湖项目”等课题中,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特别是脱氮除磷工艺做了大量研究,发明和优化了以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塔式蚯蚓生态滤池)、毛细管渗滤沟、跌水曝气生物滤池、生态渗透坝、人工湿地、沼气生物净化池等为代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相继在环太湖的江苏苏锡常、安徽、浙江等地区,并进而在云南、贵州和河南等典型区域内建立了200多个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为农村污染连片处理打下坚实的工程基础。
1、复合塔式生物滤池
本技术适合于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可用于农村生活污水连片处理。
复合塔式生物滤池系统研究了污水处理系统内动物(蚯蚓)-微生物-植物-土壤-填料的功能、协同效果,及其对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去除作用的机理,有效解决了污水处理中充氧问题、反硝化阶段碳源补充问题、滤池内填料与土壤板结问题、污泥消化问题、有机物降解矿化等关键性技术难题,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许多时候甚至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至Ⅱ类水标准(详见列表)。该项技术被太湖水专项专家组评为“十一五国家水专项太湖项目”五项标志性成果之一。
复合式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对比(mg/L)
单位
|
日期 |
采样 |
CODcr |
NH3-N |
TN |
TP |
一级A标准 |
2002 |
|
50 |
8(5) |
15 |
0.5 |
地表Ⅳ标准 |
2002 |
|
30 |
1.50 |
1.5 |
0.3 |
日本技术1 |
080709 |
进水 |
224 |
29.90 |
32.1 |
3.26 |
出水 |
32 |
4.19 |
7.2 |
0.59 |
||
日本技术2 |
080709 |
进水 |
157 |
20.80 |
25.1 |
7.80 |
出水 |
41 |
6.73 |
9.2 |
0.67 |
||
复合塔式生物滤池 |
西滤池080709 |
进水 |
44 |
10.51 |
12.70 |
1.36 |
出水 |
15 |
0.22 |
0.57 |
0.11 |
||
西滤池080709 |
进水 |
184 |
23.60 |
26.10 |
2.36 |
|
出水 |
7 |
0.40 |
0.74 |
0.34 |
||
毛细管渗滤沟 |
080709 |
进水 |
155 |
35.10 |
38.10 |
3.90 |
出水 |
3 |
0.22 |
0.57 |
0.12 |
注:监测结果由太仓市环保局监测提供
主要工艺参数:
处理能力: 10-100 m3/d 占地面积: 50-200 m2
水力负荷:1.5 m3/(m2d) 停留时间: 2-4 h
装置成本: 2500-3500元/吨 运行费 : < 0.15元/吨
部分工程照片
2、毛细管渗滤沟
本成果适用于处理分散居住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作为连片处理中集中型技术的有益补充,收集处理约3-10户左右的农户生活污水,日处理水量为1吨以内,占地面积40㎡,装置建设成本约4000元,运行时无动力消耗,使用寿命30年以上,处理效果可达地表水Ⅳ类水标准(监测结果如上表所示)。
农户排出的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化粪池,化粪池的上清液经PVC穿孔管或陶土管自流至渗滤沟。在配水系统的控制下,经布水管,分配到每条渗滤沟中。通过砾石层的再分布,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植物根区,污水中的营养成分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及根系吸收利用,同时得到净化。待毛细管渗滤系统建成后,在其表面种植各种蔬菜,利用蔬菜的蒸腾作用将水分充分吸收和消耗。这样既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又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蔬菜来源。
二、公园式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
郑正教授课题组将园林设计的思想应用到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最大限度借助景观建设,利用地域空间,减少投资,以水边景观带的表现方式,实现地表径流的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组合技术实现各种来源的低浓度污染,重点解决在低的C/N比值下NH3-N与TP的进一步去除问题。
案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复合塔式生物滤池,通过滤池中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土壤的协同作用,对低污染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利用与生态处理;滤池的出水进入水生植物塘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和的联合作用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最后进入潜流湿地,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填料的联合作用在对剩余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填料方面研究了改性天然沸石吸附氨氮、天然沸石曝气生物滤池+硫/天然沸石固定床,去除尾水中氨氮、TN和部分COD。对于除磷部分,研发了前置除磷工艺,中间生物活性炭滤池同步化学除磷工艺,以及后续人工湿地中炉渣、碎砖石和碎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作为人工湿地填料,同时选择合适的挺水植物作为湿地植物,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以上标准。
三、农业与农村固废综合处理技术
农村与农业固废,主要包括农村秸秆、农村养殖、畜禽粪便及农村废弃植物,特别是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功能性植物。
结合秸秆沼气发酵产生的气液固三相开发了沼气生态净化及CNPW(C=碳,N=氮,P=磷,W=水)循环技术体系,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通过两相混合发酵技术处理秸秆及粪便,产生的沼气通过藻液进行生态净化,去除其中的二氧化碳,净化后的沼气甲烷含量由50%-60%提高至80%-90%,大大提高沼气热值和燃烧性能。二氧化碳作为藻类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促进藻类和水生植物的增殖,其增殖的生物量又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在藻类和水生植物的增殖时,迅速吸收沼液中的营养元素,例如N、P、K等;藻类的絮凝作用等促进了沼液中COD等污染物的沉降,对沼液起初步的净化作用。利用生态处理的方法对沼液进一步处理,使其脱色除臭,尾水回用至畜禽养殖(主要为冲圈水)以及作为发酵原料的稀释水,形成了工艺体系中水循环,剩余尾水处理达标后可作为景观用水或直接就近排入水体中。沼渣添加畜禽粪便,调配后进行堆肥,发酵稳定后作为生态肥料用于农田或景观工程中,形成了营养元素的循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业已在贵州、江苏等地开展工程示范。
关键技术代表:农村与农业固废高效混合厌氧发酵工艺,沼气甲烷原位富集技术研究、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等。
四、污泥深度脱水及资源化技术
自主开发了“污泥深度处理系统”、“污泥堆肥制有机肥”和“利用污泥生产的有机肥进行生态修复”技术工艺,满足了当前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需求。本技术不仅解决了污泥作为固废的污染问题,还可使得污泥作为制有机肥的原料而得到资源化利用。制成的有机肥,可根据当地的土质条件和植物种类进行营养配置,辅以专利的环境材料固土技术和植物配置技术,可用于当地石漠化等荒山的绿化、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废弃矿区和厂区的生态修复等用途,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生态修复
本工艺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污泥深度脱水及资源化技术路线图
案例:采用常规板框压滤设备即可使得污泥的含水率小于60%,污泥经过处理后体积减少一半。污泥处置成本一般在60元/吨~100元/吨左右,设备投资约1.2万元/吨。本技术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仅为常规污泥干化工艺的一半。污泥深度脱水后其量约为原来的一半,可用于制有机肥,生产线投资约为7万元/吨,生产的有机肥可根据当地的土质条件和植物种类进行营养配置,辅以专利的环境材料固土技术和植物配置技术,可用于当地石漠化等荒山的绿化、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等用途。该项目的实施可为国内外污泥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提供典型的示范案例。目前该技术流程已经成熟,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案例照片:
污泥脱水流程照片
五、清流水网流域污染控制技术
在过去的十五“863”、十一五“国家水专项太湖项目”中,以及“十二五”项目建议中,系统研究、开发了流域内面源污染来源特征及控制技术,从流域层面对流域内污染物总体控制,主要通过集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地表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并借助各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的集成,整合物理高性能环境过滤材料和环境生物技术生物手段,经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地表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自然生态处理途径,全面实现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并进行规模化的工程示范。同时,通过复合生物生态滤池和、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尾水、提升河岸边坡缓冲拦截、高强度大孔生态护坡材料等系列技术,采用研发河、沟、塘、浜、田联网清流水网技术,建立流域水土保持林生态工程,提升河岸边坡缓冲拦截技术、高强度大孔生态护坡材料技术等,对小流域低浓度污染水进行有效拦截和自然生态深度处理,并进行工程示范和规模化、产业化推广,使得污染控制区出水达到相应的地表水标准,有效削减农村污水与农村流域面源污染进入水体的总量的水污染负荷。
清流水网概念图
承担的国家级流域水污染控制研究项目包括,十五“863”期间的“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和“镇江内江滨江带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的“复合污染型入湖河流武进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和“直湖港及小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及工程示范”,得到许多中外专家的赞赏与好评。此外,在河流污染控制工程方面,课题组承担了昆山千灯浦人工湿地项目和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红色之旅主题湿地公园的设计。之后,又设计并实施了以污水处理和生态景观为主题的贵州省清镇市东门河湿地公园,在每天处理5000至两万吨污水的同时,促进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了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
代表性关键技术:新型环境工程材料滤池、物生一体化技术、农田废水生态拦截技术、生物带-生物竹炭处理技术、湿地公园等。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红色之旅主题湿地公园效果图
贵州东门河湿地公园设计效果图
发明专利:
1 一种高原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的种植方法 郑正;李纪华;杨晓英;罗兴章;黄威;单颖;高俊淇;袁晋;张良杰;尹运星;李浩君 【中国专利】 2014/3/4 2014/7/16
2 一种利用Fe(III)强化人工湿地去除污水处理厂尾水中雌二醇的方法 张继彪;田云飞;黄德英;栾晓男;黄威;郑正 【中国专利】 2015/3/11 2015/7/29
3 一种用于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和植物塘联合处理系统 张继彪;黄威;栾晓男;郑正 【中国专利】 2014/9/22 2015/1/7
4 一种用于改善河渠水质的植物格栅 刘群;郑正;聂耳;罗兴章;杨晓英;王东;单颖 【中国专利】 2014/8/28 2014/12/10
5 一种除磷改性砾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郑正;高浚淇;黄威;张良杰;李纪华;罗兴章;李皓君;陆莹;吴江涛;郭家骅 【中国专利】 2014/8/20 2014/12/10
6 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冬季运行效果的植物筛选及配置方法 张继彪;栾晓男;黄威;郑正;田云飞 【中国专利】 2014/10/20 2015/3/25
7 一种提高人工湿地填料对水中磷去除效果的方法及其装置 张继彪;栾晓男;黄威;郑正 【中国专利】 2013/12/16 2014/4/16
8 一种适用于湖泊治理的藻水分离装置和方法 杨晓英;李纪华;郑正;王正芳;单颖;黄威;高俊淇;袁晋;张良杰;尹运星;李浩君 【中国专利】 2014/3/6 2014/7/2
9 一种适用于湖泊治理的藻水分离装置 郑正;李纪华;罗兴章;王正芳;单颖;黄威;高俊淇;袁晋;张良杰;尹运星;李浩君 【中国专利】 2014/3/6 2015/1/7
10 一种大水域蓝藻导流富集的方法与装置 王寿兵;马小雪;屈云芳;郑正 【中国专利】 2013/8/20 2013/12/4
11 一种富营养化大型湖库生态敏感区蓝藻水华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王寿兵;马小雪;汪远安;郑正;屈云芳 【中国专利】 2013/12/12 2014/3/26
12 一种用于含头孢菌素污水的强化式生态处理系统 郑正;王正芳;李纪华;王东;聂耳;史沫;杨沫;单颖;方晨 【中国专利】 2013/3/12 2013/6/12
13 一种石墨烯-聚合物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郑正;王海涛;杜强国 【中国专利】 2013/7/26 2013/11/27
14 一种人工湿地和蚯蚓生态滤池组合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郑正;颜诚;罗兴章;张丽 【中国专利】 2012/11/7 2013/3/13
15 一种提高组合型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的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罗兴章;张丽 【中国专利】 2012/10/25 2013/1/16
16 一种强化高氮负荷污水处理效果的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罗兴章;张丽 【中国专利】 2012/10/25 2013/1/16
17 一种利用微藻净化牛粪废水的人工光源调配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王东;李博;钱俊成;黄威;聂耳 【中国专利】 2012/4/28 2012/8/15
18 一种调配进水碳污染物负荷浓度以促进生活污水处理效率的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罗兴章;张丽 【中国专利】 2012/11/7 2013/2/20
19 一种用于含头孢菌素污水的强化式生态处理系统 郑正;王正芳;李纪华;王东;聂耳;史沫;杨沫;单颖;方晨 【中国专利】 2013/3/12 2013/8/21
20 一种利用微藻净化沼液的光质和光照强度调配策略的方法 郑正;颜诚;李博;王东;钱俊成;黄威;聂耳;赵永军 【中国专利】 2012/4/9 2012/8/15
21 一种利用微藻优化混合厌氧发酵的方法 郑正;颜诚;罗兴章;张丽;钱俊成;王东 【中国专利】 2012/12/14 2013/4/3
22 一种利用微藻提升沼气品位的串联式系统光源调控方法 郑正;颜诚;张丽;王东;钱俊成 【中国专利】 2012/12/27 2013/4/3
23 一种针对不同品质沼气的品位提升方法 郑正;颜诚;张丽;王东;钱俊成 【中国专利】 2012/12/27 2013/4/3
24 一种多级串联式沼气品位提升系统 郑正;颜诚;张丽;王东;钱俊成 【中国专利】 2012/12/17 2013/4/3
25 一种应用于逐级式沼气品位提升系统的参数调控方法 郑正;颜诚;张丽;王东;钱俊成 【中国专利】 2012/12/25 2013/4/3
26 一种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方法及系统 郑正;李纪华;杨晓英;王正芳;杨文丽;罗兴章;聂耳;杨沫;史沫 【中国专利】 2012/5/10 2012/9/19
27 一种利用小球藻净化猪粪废水的人工光源调整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王东;钱俊成;李博;黄威;聂耳 【中国专利】 2012/5/1 2012/8/22
28 一种可以同时净化沼液和提升沼气品位的方法 郑正;颜诚;张丽;王东;钱俊成 【中国专利】 2012/12/25 2013/3/27
29 一种处理有机废水的系统 郑正;李纪华;王正芳;黄威;杨晓英;罗兴章;张继彪;肖璐;杨沫;史沫;王东;单颖;张丽;方晨 【中国专利】 2013/3/1 2013/8/21
30 一种调控进水C/N比例提高人工湿地净污效果的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李博;钱俊成;王东;黄威;聂耳 【中国专利】 2012/4/9 2012/8/1
31 一种调控进水污染物负荷提升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处理效果的方法 郑正;颜诚;赵永军;李因梁;李博;钱俊成;王东;黄威;聂耳 【中国专利】 2012/4/27 2012/8/22
32 一种用于水体净化的水生植物空间构建系统 罗兴章;聂耳;郑正;张继彪;何坚;杨晓英;方淑波;王正芳;颜诚;李因梁;胡海龙;杨文丽 【中国专利】 2011/4/25 2011/7/27
33 一种用于水体治理的生态水母装置 郑正;聂耳;罗兴章;张继彪;李想;王寿兵;赵永军;王正芳;李博;李纪华 【中国专利】 2011/4/20 2011/10/12
34 一种硫酸盐废水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郑正;赵永军;丁举静;李纪华;何坚;罗兴章 【中国专利】 2011/8/16 2012/2/15
35 一种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方法 郑正;聂耳;罗兴章;杨晓英;李因梁;王东 【中国专利】 2011/12/19 2012/6/27
36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跌水曝气生物滤池 罗兴章;聂耳;郑正;李金城;刘群;杨晓英;王正芳;李纪华;颜诚;史沫;杨沫 【中国专利】 2012/5/25 2012/9/19
37 一种有机生活污水预处理系统 罗兴章;聂耳;郑正;王寿兵;王正芳;刘群;史沫;杨沫;王晓东 【中国专利】 2012/5/16 2012/10/3
38 一种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强化式人工湿地装置 郑正;王正芳;李纪华;罗兴章;杨晓英;聂耳;杨沫;史沫;单颖;赵永军;王晓东;田壮 【中国专利】 2012/7/23 2013/3/6
39 一种除磷载铁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郑正;王正芳;史沫;李纪华;杨沫 【中国专利】 2012/3/31 2012/8/1
40 利用微生物及微型动物消解污泥的装置及处理方法 郑正;胡海龙;张继彪;王家齐;周亮;李继华 【中国专利】 2011/11/24 2012/6/13
41 用于污水处理的复合塔式生态滤池 郑正;聂耳;罗兴章;杨晓英;李因梁;王东 【中国专利】 2012/2/24 2012/7/18
42 复合式生态滤池装置 张继彪;李纪华;郑正;吴江涛;黄威 【中国专利】 2012/3/22 2013/2/27
43 一种沼气生物净化及其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方法 郑正;李博;颜诚;聂耳;王东 【中国专利】 2011/9/26 2012/2/1
44 一种利用沼液培养自养型淡水微藻提纯沼气的方法 郑正;李博;颜诚;聂耳;王东 【中国专利】 2011/9/22 2012/3/28
45 一种生物陶粒的制备方法 郑正;李纪华;赵永军;王正芳;杨沫;史沫;张慧 【中国专利】 2011/12/8 2012/6/13
46 一种提高人工湿地冬季运行效果的方法 郑正;颜诚;李博;聂耳;王东 【中国专利】 2011/9/26 2012/3/21
47 一种电化学处理污水的方法及装置 何坚;赵永军;郑正;侯惠奇 【中国专利】 2011/8/9 2011/12/7
48 一种景观公园式地表径流处理系统 郑正;聂耳;罗兴章;何坚;赵永军;方淑波;王正芳;颜诚;李博 【中国专利】 2012/3/1 2012/7/11
49 一种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 赵永军;李纪华;丁举静;郑正;王东;钱俊成 【中国专利】 2011/9/7 2012/5/30
50 污泥搅拌罐 何坚;马勇;匡鸿;郑正;陆民宪 【中国专利】 2012/2/27 2012/10/17
51 适用于高原地区石基河床受污染水体净化的方法 郑正;王保忠;何平;谢桂林;王寿兵;张继彪;何坚;罗兴章 【中国专利】 2009/12/30 2010/6/16
52 一种淀粉废水生物处理系统 郑正;李纪华;张慧;赵永军;王正芳;杨晓英;聂耳;杨沫;罗兴章 【中国专利】 2011/11/10 2012/8/8
53 一种污泥调质脱水的方法 何坚;刘新刚;侯惠奇;郑正 【中国专利】 2011/4/15 2011/8/17
54 一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方法 何坚;郑正;王寿兵;张继彪;罗新刚;周亮;王保忠 【中国专利】 2009/12/10 2010/6/2
55 一种用于山区受污染水体入湖口的可旋转式生态浮床 郑正;张继彪;罗兴章;何坚;王保忠;王寿兵;周亮 【中国专利】 2009/12/4 2011/1/19
56 一种人工湿地防堵塞方法 何坚;郑正;王寿兵;张继彪;罗新刚;周亮 【中国专利】 2009/12/3 2010/6/9
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3篇且一、二区的将近一半),主持专著、译著两部。
出版专著:
1. 主持翻译《环境工程标准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主持编著《环境工程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
代表性SCI论文:
1. Liang, Y.G., Zheng, Z. *, Luo, X.Z., Guo, F.H., Wang, L.M., Zhang, J.B. Effect of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conditions on changes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mooth cordgrass via dry digestion proces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168(2): 544-552.
2. Liang, Y.G., Zheng, Z. *, Hua, R.M., Luo, X.Z.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imultaneous lime treatment and dry digestion of smooth cordgrass for biogas produc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174(1): 175-181.
3. Guo, Z.B.,Zheng, S.R., Zheng, Z.*, Jiang, F.,Hu, W.Y.,Ni, L.X.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p-chloronitrobenzene from aqueous mixture of p-chloronitrobenzene and o-chloronitrobenzene using HZSM-5 zeolite. Water Research, 2005,39(6): 1174-1182.
4. Yang, W.L., Abdelmelek, S.B., Zheng, Z.*, An, T., Zhang, D.N.,Song, W.H.*. Photochemical transformation of terbutaline (pharmaceutical) in simulated nature waters: kinetics studies 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s. Water Research, 2013, 47: 6558-6565.
5. Nie, E.,Yang, M.,Wang, D.,Yang, X.Y.,Luo, X.Z., Zheng, Z.*.Degradation of diclofenac b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Kinetic studies and degradation pathways.Chemosphere, 2014, 113: 165-170.
6. Wang, Z.F., Nie, E., Li, J.H., Yang, M., Zhao, Y.J., Luo, X.Z., Zheng, Z. *.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of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onto iron-doped activated carb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2, 19(7): 2908-2917.
7. Wang, Z.F., Shi, M., Li, J.H., Zhou, L.,Wang, Z.W., Zheng, Z., Sorp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and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onto iron-doped ceramic s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3, 58C: 286-295.
8. Yan, C., Zhang, l.,Luo, X.Z., Zheng, Z.*Influence of influent methane concentration on biogas upgrading and biogas slurry purification under various LED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 wavelengths using Chlorella sp.Energy, 2014, 69:419-426.
9. Wang, L.M., Zheng, Z. *, Luo, X.Z., Zhang, J.B.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a microbial-earthworm ecofilter for removing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from synthetic domestic wastewate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5: 245-253.
10. Wang, L.M., Guo, F.H., Zheng, Z.*, Luo, X.Z., Zhang, J.B. Enhance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performance, and assessment of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using tower vermifiltra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20): 9462-9470.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基于有效去除铅(Ⅱ)的中孔炭乙二胺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杨美蓉; 李坤权; 徐恩兵; 乔小朵; 潘根兴;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5/9/5
2 基于群决策层次分析构建富营养湖泊内负荷控制技术综合评价体系 姚明星; 袁晋; 罗兴章; 郑正; 杨晓英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5/8/6
3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溶解性有机质特性及其去除技术综述 优先出版 熊建英; 郑正 环境化学 2015/2/6
4 复合塔式生态滤池中氮素迁移转化 杨沫; 单颖; 方晨; 郑正; 杨晓英; 罗兴章 环境工程学报 2015/1/5
5 富营养化大型湖泊生态敏感区蓝藻水华控制的“十字”方略 王寿兵; 马小雪; 汪远安; 屈云芳; 郑正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2/15
6 红枫湖底泥磷负荷释放 黄威; 刘定富; 王正芳; 王家齐; 张建华;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4/9/5
7 新型胺化介孔炭的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 李坤权; 杨美蓉; 王燕锦; 贾佳祺; 郑正 中国环境科学 2014/8/20
8 多胺功能化介孔炭对Pb(Ⅱ)的吸附动力学与机制 优先出版 李坤权; 王艳锦; 杨美蓉; 朱志强; 郑正 环境科学 2014/7/16
9 蚯蚓生态滤池对不同布水方式下污水去除效果研究 优先出版 汪龙眠; 郭飞宏; 郑正; 罗兴章 水处理技术 2014/5/4 14:01
10 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脱除SO_2的实验研究 王艳锦; 陶红歌; 周雪花; 郑正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2/15
11 窄孔径中孔棉秆活性炭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李坤权; 李烨; 郑正; 梅成兵; 贾佳祺 环境化学 2013/11/15
12 滇池内负荷污染治理研究初探 王寿兵; 郑正; 王圣瑞; 焦立新 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3/10/24
13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双底物的利用 王艳锦; 李坤权; 周雪花;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3/9/5
14 不同γ-射线辐照剂量对鱼腥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优先出版 郑宾国; 崔节虎; 彭伟功; 张继彪; 郑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7/18 16:03
15 富含中孔与酸性基团的生物质炭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李坤权; 李烨; 郑正; 张雨轩 环境科学 2013/6/15
16 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净化沼液和提纯沼气 李博; 颜诚; 王东; 钱俊成; 聂耳;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3/6/5
17 高能辐射去除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因素 赵永富; 郑正; 汪昌保; 李莉莉; 叶庆富 中国环境科学 2013/3/20
18 石灰预处理和干发酵对稻草热解特性影响 梁越敢; 程备久; 司友斌; 曹德菊; 郑正; 罗兴章 环境工程学报 2013/2/5
19 物理强化复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厂尾水实例 王正芳; 张继彪; 郑正; 周培国; 郑宾国 中国给水排水 2013/1/17
20 高比表面生物质炭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 李坤权; 李烨; 郑正; 桑大志 环境科学 2013/1/15
21 碱后处理对互花米草沼渣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陈广银; 郑正; 常志州; 王海芹; 叶小梅 环境科学 2012/12/15
22 复合式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实例 黄伟丽; 吴江涛; 张继彪; 郑正; 周进丰 环境工程 2012/10/22
23 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选择分析 郭飞宏; 张心良; 汪龙眠; 张继彪; 郑正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0/17
24 常驻农民水污染控制意识的地域比较、影响因素及政策涵义 杨晓英; 李纪华; 李因梁; 田壮; 郑正; 方淑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2/10/15
25 盐城海岸带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控制优先格局研究 方淑波; 贾晓波; 安树青; 郑正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2012/10/12
26 炉渣填料用于前置反硝化BAF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性能研究 李纪华; 王正芳; 郑正 环境工程 2012/9/30
27 长三角地区城市污泥施入土壤对白菜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影响 申荣艳; 郑正; 赵兴青; 骆永明; 李振高; 滕应 广东农业科学 2012/9/25
28 平水期和丰水期殷村港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异比较研究 杨晓英; 罗兴章; 郑正; 方淑波 环境科学 2012/9/15
29 辐射去除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PAEs 赵永富; 郑正; 郑宾国; 汪昌保; 李俐俐 核技术 2012/9/10
30 介质阻挡放电对湖泊水华蓝藻的去除 王家齐; 郑宾国; 刘群; 张继彪; 罗兴章; 郭飞宏;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2/8/5
31 红枫湖流域生态补偿断面水质监测与补偿额测算 王家齐; 郑宾国; 刘群; 李云; 梁凌;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化学 2012/6/15
32 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 王曦曦; 伦琳;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2/6/5
33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 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自然杂志 2012/4/15
34 BP神经网络对蚯蚓滤池处理COD的模拟预测 郭飞宏;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2/4/5
35 两相厌氧发酵互花米草的特性 梁越敢; 花日茂; 李学德; 郑正; 罗兴章; 梁睿 环境化学 2012/3/15
36 蚯蚓生态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深度净化效果 郭飞宏; 汪龙眠;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2/3/5
37 土壤介质对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优先出版 孔刚; 许昭怡; 王勇; 帖靖玺; 郑正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1/17 11:17
38 盐城海岸带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控制优先格局 方淑波; 贾晓波; 安树青; 郑正 地理学报 2012/1/15
39 盐城海岸带表层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方淑波; 叶属峰; 贾晓波; 田壮; 聂耳; 郑正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1/15
40 γ-射线辐照催化降解水溶液中萘普生 郑宾国; 牛俊玲; 郑正; 张继彪; 罗兴章; 赵永富; 王家齐 环境化学 2011/12/15
41 不同TS浓度互花米草沼渣二次发酵特性研究 罗艳; 罗兴章; 郑正; 陈广银; 梁越敢 环境科学 2011/11/15
42 双氯芬酸钠水溶液的辐照降解 刘群;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郑宾国 环境化学 2011/10/15
43 蚯蚓对毛细管渗滤沟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曦曦; 郭飞宏;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11/10/5
44 高温碱间歇式处理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罗艳; 罗兴章; 陈广银; 郑正 中国环境科学 2011/9/20
45 NaOH处理对互花米草深度气化利用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常志州; 叶小梅 环境科学 2011/8/15
46 NaOH处理对互花米草高温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常志州; 叶小梅; 罗艳 环境科学 2011/7/15
47 互花米草与土豆混合厌氧发酵产酸和产沼气特性(英文)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农业工程学报 2011/6/30
48 氨真空预处理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孟卓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6/25
49 互花米草活性炭对镉的吸附 王正芳;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聂耳; 浦君梅 环境化学 2011/6/15
50 磷在蛋壳粉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 郭照冰; 陈天; 周飞; 董琼元; 陈天蕾; 包春晓; 吕婷; 郑正 环境化学 2011/5/15
51 盐城海岸带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方淑波; 贾晓波; 王玉; 张新生; 安树青; 郑正; 杨晓英 海洋科学 2011/5/15
52 太湖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 张建华; 郑宾国;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化学 2011/5/15
53 介质阻挡放电与活性炭纤维协同去除水中的3,4-二氯苯胺 王正芳; 王卫平;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胡海龙 环境化学 2011/5/15
54 盐城海岸带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方淑波; 贾晓波; 王玉; 张新生; 安树青; 郑正; 杨晓英 海洋科学 2011/5/15
55 PCR-DGGE技术分析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微生物群落结构 郭飞宏; 郑正; 张继彪 中国环境科学 2011/4/20
56 铁盐改性废弃蛋壳对水中磷的吸附特征研究 郭照冰; 陈天; 陈天蕾; 郑正 中国环境科学 2011/4/20
57 PCR-DGGE技术分析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微生物群落结构 郭飞宏; 郑正; 张继彪 中国环境科学 2011/4/20
58 不同生长期互花米草的理化特性及厌氧发酵特性 陈广银; 郑正; 常志州; 罗艳 农业工程学报 2011/3/31
59 干发酵对稻草结构及产沼气的影响 梁越敢; 郑正; 汪龙眠; 罗兴章; 张继彪; 罗艳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20
60 碱处理对互花米草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陈广银; 郑正; 常志州; 叶小梅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20
61 干发酵对稻草结构及产沼气的影响 梁越敢; 郑正; 汪龙眠; 罗兴章; 张继彪; 罗艳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20
62 中温干式发酵对互花米草产气和结构特性的影响 梁越敢; 郑正; 罗兴章; 罗艳; 张继彪 环境化学 2011/3/15
63 新型改进型毛细管渗滤沟处理生活污水 王曦曦; 郭飞宏; 张继彪; 郑正; 胡海龙 环境化学 2011/3/15
64 γ-射线辐照对太湖原水中越冬蓝藻复苏的抑制 郑宾国; 张继彪; 罗兴章; 郑正; 刘群; 郭飞宏 中国环境科学 2011/2/20
65 H_3PO_4活化法制备互花米草活性炭 王正芳;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高顺枝; 聂耳; 浦君梅; 李坤权 环境化学 2011/2/15
66 湖泊底泥中蓝藻越冬和复苏行为研究进展 郑宾国; 罗兴章; 张继彪; 王家齐; 刘群; 罗艳; 郑正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2/15
67 H_3PO_4活化法制备互花米草活性炭 王正芳;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高顺枝; 聂耳; 浦君梅; 李坤权 环境化学 2011/2/15
68 改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及其脱附的研究 唐登勇; 郑正; 郭照冰; 林志荣; 董超; 王晓兰 环境工程学报 2011/2/5
69 高温干发酵对互花米草产气和结构的影响 梁越敢; 郑正; 罗兴章; 汪龙眠; 张继彪 环境工程学报 2011/2/5
70 不同氮源对麦秆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常志州; 叶小梅; 罗艳 中国环境科学 2011/1/20
71 互花米草厌氧发酵渣活性炭处理含镉废水的研究 王正芳;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聂耳; 浦君梅; 李坤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12/20
72 天然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唐登勇; 郑正; 林志荣; 陶常亮; 高浩; 陆海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12/15
73 多级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郭飞宏; 方彩霞; 罗兴章; 张继彪; 郑正 环境化学 2010/11/15
74 人工湿地处理甲胺磷废水的试验研究 张继彪; 王曦曦; 李培培; 郑正; 胡金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10/15
75 NaOH溶液间歇式处理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罗艳; 陈广银; 罗兴章; 郑正 环境科学学报 2010/10/6
76 施入城市污泥对不同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申荣艳; 郑正; 骆永明; 李定龙; 刘建国; 张继彪; 肖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10/9/20
77 碱处理对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罗艳; 邹星星; 方彩霞 环境科学 2010/9/15
78 pH和盐对活性炭纤维吸附2,4-二硝基酚的影响 唐登勇; 杨洋; 郑正; 郭照冰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9/15
79 互花米草不同部位厌氧发酵特性 罗艳; 陈广银; 罗兴章; 郑正; 邹星星; 王卫平 环境化学 2010/9/15
80 不同初始条件对细菌浸出电子线路板中铜的影响 周培国; 郑正; 张齐生; 彭晓成 湿法冶金 2010/9/15
81 城市污泥施入对不同类型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申荣艳; 郑正; 骆永明; 李定龙; 刘建国; 张继彪; 肖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10/9/10
82 高比表面植物基活性炭吸附水中对硝基苯胺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李坤权; 郑正; 罗兴章 环境科学 2010/8/15
83 互花米草厌氧发酵渣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王正芳; 郑正; 罗兴章; 张继彪; 聂耳; 浦君梅; 李坤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7/20
84 介质阻挡放电对水中双氯芬酸钠的降解 王曦曦; 张继彪; 郑正; 王卫平; 冯景伟; 王联红 环境化学 2010/7/15
85 互花米草基活性炭对水中对硝基苯胺的等温吸附 李坤权; 郑正; 张继彪; 罗兴章 环境化学 2010/7/15
86 高比表面微孔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 李坤权; 郑正; 李烨 环境工程学报 2010/7/5
87 磷酸活化植物基活性炭对水溶液中铅的吸附 李坤权; 郑正; 张继彪; 梅成兵 环境工程学报 2010/6/5
88 活性炭对细菌浸出线路板中金属铜的影响研究 周培国; 郑正; 彭晓成; 王艳锦 环境工程学报 2010/6/5
89 铅在棉秆基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李坤权; 郑正; 蒋剑春; 张继彪 环境科学 2010/5/15
90 压滤处理对水葫芦不同部位厌氧发酵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方彩霞; 罗艳; 邹星星 环境化学 2010/5/15
91 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对生活污水氮去除的影响 伦琳; 郑正; 张继彪; 梁越敢 环境工程学报 2010/5/5
92 篁竹草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结构变化研究 罗艳; 陈广银; 罗兴章; 郑正; 郑斌国; 方彩霞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0/5/5
93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铜研究及胞外多聚物的作用 高顺枝; 罗兴章; 聂耳; 赵国华; 郑正; 陈广银; 冯景伟 环境工程学报 2010/5/5
94 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对生活污水氮去除的影响 伦琳; 郑正; 张继彪; 梁越敢 环境工程学报 2010/5/5
95 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邹星星; 郑正; 陈广银; 罗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3/25
96 皇竹草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 罗艳; 郑正; 杨世关; 陈广银; 邹星星 环境化学 2010/3/15
97 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水中3,4-二氯苯胺机理研究 王卫平; 郑正; 罗艳; 徐志荣; 冯景伟; 张继彪 环境科学学报 2010/3/6
98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铜作用研究 高顺枝; 罗兴章; 聂耳; 赵国华; 郑正; 陈广银; 冯景伟 环境工程学报 2010/3/5
99 KOH活化微孔活性炭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动力学 李坤权; 郑正; 罗兴章; 蒋剑春 中国环境科学 2010/2/15
100 蚓粪与玉米秸混合厌氧消化实验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方彩霞; 罗艳 环境科学 2010/2/15
101 蚯蚓生态滤池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作用 方彩霞; 罗兴章; 郭飞宏; 郑正; 李喆钦 环境科学 2010/2/15
102 模拟酸雨对沙柱中废弃线路板组成元素的影响 赵国华; 罗兴章; 郑正; 高顺枝; 冯景伟; 聂耳; 倪利晓 中国环境科学 2009/12/15
103 石墨电极对甲基橙和敌草隆的电化学降解研究 黄星发; 王曦曦; 郑正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1/1
104 Modeling of Carbon Monoxide Removal by Corona Plasma 冯景伟; 孙亚兵; 赵大勇; 郑正; 徐跃武; 杨海锋; 朱洪标; 周晓霞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10/15
105 蚯蚓堆制玉米秸秆的厌氧发酵产气特性 邹星星; 郑正; 杨世关; 陈广银 江苏农业科学 2009/10/15
106 汽爆预处理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邹星星; 郑正; 杨世关; 陈广银; 李继红 中国环境科学 2009/10/15
107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线路板中铜的作用方式研究 周培国; 郑正; 彭晓成; 王艳锦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0/15
108 三种不同内部结构的潜流式人工湿地特性研究 帖靖玺; 郑志宏; 郑正; 罗兴章 工业水处理 2009/9/20
109 光照对互花米草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方彩霞; 杨世关 环境化学 2009/9/15
110 废弃线路板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赵国华; 罗兴章; 黄卓辉; 冯景伟; 郑正; 高顺枝; 聂耳; 倪利晓 环境科学 2009/9/15
111 滤料床在受污染新沂河水净化中的应用 张建华; 张继彪; 郑正; 马艳; 胡金 环境工程 2009/8/22
112 活性炭纤维吸附水中对硝基苯酚的行为 唐登勇; 郑正; 郑有飞; 何都良; 顾晶 大气科学学报 2009/8/18
113 互花米草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实验研究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杨世关 中国环境科学 2009/8/15
114 牛粪对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杨世关 环境科学 2009/7/15
115 不同底物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研究 王艳锦; 郑正; 聂耳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6/15
116 pH和盐对活性炭纤维吸附2,4-二硝基酚的影响 唐登勇; 杨洋; 郑正; 郭照冰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6/15
117 活性碳纤维吸附处理对硝基苯酚生产废水 唐登勇; 郑正; 郭照冰 化工环保 2009/6/15
118 废弃线路板重金属浸出毒性方法的比较研究 赵国华; 黄卓辉; 郑正; 罗兴章 环境科学 2009/5/15
119 凹凸棒石对水中3,4-二氯苯胺的吸附 冯景伟; 张曼君; 郑正; 孙亚兵; 李坤权 环境化学 2009/5/15
120 一种新型石墨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去除 黄星发; 郑正; 王曦曦; 方彩霞 环境科学 2009/5/15
121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铜研究及其胞外多聚物在浸铜中的作用 高顺枝; 罗兴章; 聂耳; 赵国华; 郑正; 陈广银; 冯景伟 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 2009/5/10
122 蚯蚓生态滤池对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作用 方彩霞; 罗兴章; 郭飞宏; 郑正; 李喆钦 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 2009/5/10
123 蚓粪与玉米秸混合厌氧消化实验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方彩霞; 罗艳 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 2009/5/10
124 新型地下土壤渗滤系统性能的试验研究 孔刚; 许昭怡; 王勇; 罗兴章; 郑正 给水排水 2009/4/30
125 活性碳纤维电极法去除水中敌草隆的研究 黄星发; 王曦曦; 郑正 环境工程学报 2009/4/5
126 牛粪与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产沼气的试验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杨世关; 方彩霞; 冯景伟 农业工程学报 2009/3/30
127 潜流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特性初探 帖靖玺; 陆建红; 郑正; 罗兴章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20
128 互花米草中温厌氧发酵木质纤维结构的变化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陈广银; 邹星星; 孟卓 农业工程学报 2009/2/28
129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思考 高顺枝; 罗兴章; 郑正; 冯景伟; 赵国华; 聂耳 环境卫生工程 2009/2/25
130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3,4-二氯苯胺的吸附行为 王卫平; 郑正; 马艳; 李坤权; 张继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2/20
131 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处理集中型农村生活污水工程设计 李军状; 罗兴章; 郑正; 李培培; 孟卓 中国给水排水 2009/2/17
132 稻草与猪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李继红; 杨世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1/20
133 水葫芦不同部位的厌氧消化特性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李继红; 杨世关 环境化学 2009/1/15
134 稻草与猪粪不同比例混合的厌氧消化特性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李继红; 杨世关 环境化学 2009/1/15
135 改进型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方彩霞; 罗兴章; 郑正; 徐巡军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1
136 TiO_2纳米管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研究 江芳; 郑正; 郑寿荣; 许昭怡; 安立超 功能材料 2008/12/20
137 生物滴滤塔脱除SO_2工艺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王艳锦; 孟磊; 郑正; 吴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12/15
138 生物滴滤塔脱除SO_2的填料选择研究 王艳锦; 郑正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12/15
139 蚯蚓生态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现场试验研究 李军状; 罗兴章; 郑正; 苏东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12/15
140 互花米草与土豆混合厌氧发酵对互花米草产酸发酵和产气量的影响研究(英文)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邹星星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ass Energy Technologies Proceeding(Volume 2) 2008/12/3
141 焙烧温度对TiO_2纳米管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江芳; 郑正; 郑寿荣; 许昭怡; 安立超 环境化学 2008/11/15
142 气液混合放电对水中阿特拉津的降解 冯景伟; 郑正; 罗兴章; 聂耳; 赵国华; 高顺枝; 黄星发 环境化学 2008/11/15
143 玉米秸秆与土豆混合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宋华民; 孟卓 太阳能学报 2008/10/28
144 添加猪粪对凤眼莲中温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杨世关 中国环境科学 2008/10/15
145 稻草中温厌氧消化产气初步研究 邹星星; 郑正; 陈广银; 李继红; 杨世关 江苏农业科学 2008/10/15
146 SO_42-/TiO_2表面的酸性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江芳; 郑正; 郑寿荣; 许昭怡 环境化学 2008/9/15
147 测定废弃线路板中重金属的酸消解方法比较 赵国华; 郑正; 罗兴章; 聂耳; 高顺枝 环境化学 2008/9/15
148 液晶显示器液晶处理与铟回收技术 聂耳; 罗兴章; 郑正; 盛名 环境工程学报 2008/9/5
149 间歇碾磨在钛酸纳米管水热合成中的作用 江芳; 郑寿荣; 郑正; 许昭怡 功能材料 2008/8/20
150 生活垃圾源头控制研究 赵国华; 陈炳禄; 郑正; 罗兴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8/8/16
151 介质阻挡放电对水中敌草隆的降解研究 冯景伟; 郑正; 孙亚兵; 栾景飞; 聂耳; 赵国华 环境化学 2008/7/15
152 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冯景伟; 孙亚兵; 郑正; 李署; 杨海锋; 徐跃武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6/15
153 水葫芦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江苏农业科学 2008/6/15
154 关于环境学院学生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郑正; 赵国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6/1
155 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沼气初步试验研究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宋华民; 孟卓; 邹星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5/20
156 互花米草厌氧生物转化可行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杨世关; 李继红; 郑正; 孟卓 农业工程学报 2008/5/15
157 γ-辐照对敌草隆的降解过程及毒性变化分析 张继彪; 郑正; 叶林; 申荣艳; 赵永富; 蒋丽娟; 冯建舫 环境科学 2008/5/15
158 水中2,4-二硝基酚超声降解的研究 郭照冰; 郑正; 费正皓; 郑有飞 环境化学 2008/3/15
159 γ辐照降解沉积物中六氯苯(HCB)的研究 钟云; 郑正; 赵永富; 张继彪; 冯建昉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2/15
160 人工湿地填料的磷吸附特性研究 李培培; 郑正 河南科学 2008/1/15
161 γ-辐照对水中敌草隆的降解研究 张继彪; 郑正; 徐悦; 王联红; 赵永富; 赵坦; 钟云 环境化学 2007/11/15
162 γ-辐照对水中腐殖酸去除的研究 张继彪; 郑正; 赵坦; 于鑫; 赵永富; 唐登勇; 徐悦 环境化学 2007/11/15
163 煤矸石作为氧化亚铁硫杆菌载体的研究 王艳锦; 郑正; 巢雁加; 王雯; 李军状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7/10/25
164 氧化亚铁硫杆菌在废弃线路板粉末上的吸附及对Cu的浸出 彭晓成; 郑正; 罗兴章; 周培国; 王艳锦 河南科学 2007/10/15
165 γ辐照降解HCB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钟云; 郑正; 赵永富; 王艳锦; 彭晓成 河南科学 2007/10/15
166 Fe0对活性艳兰K-3R的还原降解效果 倪利晓; 阮晓红; 李时银; 郑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9/25
167 室温下高密度Ⅱ-Ⅵ族纳米晶粒在Si衬底上的化学自组装 赵伟明; 徐岭; 郑正; 孙萍; 李卫; 马懿; 张宇; 马忠元; 徐骏; 黄信凡; 陈坤基 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9/1
168 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研究近况 孟卓; 郑正; 杨世关; 李继红 四川环境 2007/8/26
169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生长特性研究 王艳锦; 郑正; 彭晓成; 周培国; 李培培 环境保护科学 2007/8/15
170 镇江滨水区生态修复对浮游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宋金伟; 郑正; 任洪强; 黄成 河南科学 2007/8/15
171 载体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活性的影响及生物量分析 王艳锦; 巢雁加; 郑正; 吴铎; 聂耳 环境工程学报 2007/8/5
172 互花米草厌氧生物转化试验研究 杨世关; 李继红; 郑正; 孟卓 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8/1
173 对硝基氯苯在HZSM-5沸石中的吸附和扩散行为研究 郭照冰; 郑寿荣; 郑正; 郑有飞 工业水处理 2007/7/20
174 互花米草厌氧发酵初步试验研究 李继红; 杨世关; 郑正; 宋华民; 孟卓 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7/1
175 HZSM-5分子筛固定床分离水体中硝基氯苯异构体 郭照冰; 郑正; 郑寿荣; 郑有飞 环境科学研究 2007/5/30
176 γ-辐照预处理太湖源水的研究 张继彪; 郑正; 赵永富; 赵坦; 钟云 生态环境 2007/5/18
177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线路板中铜及过程中铁的变化研究 周培国; 郑正; 彭晓成; 王艳锦; 王先鹏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2/28
178 城镇化进程中的径流污染问题——以苏南河网地区为例 王艳锦; 郑正; 彭晓成; 巢雁加; 孟卓 环境保护 2007/1/25
179 二级串联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 帖靖玺; 钟云; 郑正; 罗兴章; 王勇; 于鑫; 王艳锦 中国给水排水 2007/1/1
180 Silicalite-1分子筛吸附水体中对硝基甲苯与邻硝基甲苯 郭照冰; 郑正; 江芳; 郑寿荣; 郑有飞 中国环境科学 2006/12/30
181 木质纤维素原料厌氧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杨世关; 李继红; 孟卓; 郑正 农业工程学报 2006/12/30
182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线路板中铜的研究 周培国; 郑正; 彭晓成; 王艳锦; 帖靖玺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12/5
183 电动力学及其联用技术降解污染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徐泉; 黄星发; 程炯佳; 陆小成; 郑正; 毕树平 环境科学 2006/11/15
184 木质纤维素原料厌氧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杨世关; 李继红; 孟卓; 郑正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10/1
185 γ-辐照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张继彪; 郑正; 杨光俊; 赵永富 环境化学 2006/9/30
186 焦油馏分添加剂对庞庄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郭照冰; 吴国光; 郑正; 郑有飞 洁净煤技术 2006/9/30
187 不同培养基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及沉淀研究 王艳锦; 郑正; 周培国; 钟云; 彭晓成 生物技术 2006/8/30
188 γ-射线辐照法改善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特性的研究 袁守军; 郑正; 牟艳艳; 于鑫; 赵永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8/5
189 辐照降解城市污泥有机有毒污染物的初步研究 赵永富; 郑正; 袁守军; 王超; 张继彪 江苏农业科学 2006/7/15
190 生物法中细菌群感效应所需自诱导物的存在证明 齐枝花; 于鑫; 余萍; 张利民; 魏谷; 郑正; 夏明芳 中国给水排水 2006/7/1
191 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王艳锦; 郑正; 周培国; 彭晓成; 唐登勇 中国电力 2006/6/5
192 γ-射线辐照预处理加速污泥厌氧消化 郑正; 袁守军; 张继彪; 牟艳艳 环境化学 2006/5/30
193 电子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现状 彭晓成; 郑正; 周培国; 罗兴章; 王艳锦; 张继彪; 钟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 2006/5/1
194 电子束辐照对六氯苯的降解 张继彪; 郑正; 钟云; 杨光俊; 栾景飞; 谢宗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5/1
195 有机废水电催化处理系统及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 黄星发; 郑正; 毕树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5/1
196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张继彪; 郑正; 彭晓成; 钟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 2006/5/1
197 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 冯景伟; 孙亚兵; 郑正; 帖靖玺; 田园春 工业水处理 2006/4/20
198 潜流-上行垂直流复合人工湿地对氮磷去除效果 帖靖玺; 郑正; 钟云; 罗兴章; 王勇; 孔刚; 于鑫 生态学杂志 2006/3/30
199 精细农业体系的研究 王艳锦; 郑正; 高照阳; 帖靖玺 中国农机化 2006/2/25
200 地下土壤渗滤沟的工艺构造对氮磷去除的影响 孔刚; 许昭怡; 王勇; 帖靖玺; 郑正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2/10
201 活性炭纤维吸附废水中对硝基苯酚及其脱附研究 唐登勇; 郑正; 苏东辉; 顾春晖; 周培国; 林岿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1/5
202 γ-射线辐照法去除水中的六价铬 袁守军; 郑正; 牟艳艳; 于鑫; 赵永富 中国环境科学 2005/12/20
203 γ-辐照净化水溶液中亚硝酸盐的研究 顾春晖; 郑正; 赵永富; 袁守军; 江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12/20
204 细菌群感效应的猝灭 齐枝花; 于鑫; 余萍; 魏谷; 郑正 生命的化学 2005/12/15
205 γ-射线辐照预处理加速污泥厌氧消化 郑正; 袁守军; 张继彪 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5/11/1
206 γ辐照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张继彪; 郑正; 杨光俊; 赵永富 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5/11/1
207 γ-射线预处理对改善污泥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牟艳艳; 袁守军; 崔磊; 于鑫; 郑正; 赵永富 核技术 2005/10/10
208 超声波辐照下零价铁处理硝基氯苯废水的研究 胡文勇; 郑正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5/8/30
209 施用辐照处理的污泥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赵永富; 郑正; 牟艳艳; 袁守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8/20
210 SO_42-/TiO_2光催化还原Cr(Ⅵ)的研究 江芳; 郑寿荣; 郑正; 郭照冰; 袁守军; 帖靖玺; 陈立强 环境化学 2005/7/30
211 地下土壤渗滤法净化生活污水研究进展 孔刚; 许昭怡; 李华伟; 王勇; 陈泽智; 罗兴章; 郑正 土壤 2005/6/30
212 MFI型沸石吸附分离水体中混合硝基氯苯的研究 郭照冰; 郑寿荣; 郑正; 江芳; 陈立强; 王艳锦 环境科学学报 2005/6/26
213 施用辐照污泥对农作物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 赵永富; 郑正; 王荣富; 袁守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6/25
214 化学氧化-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 袁守军; 郑正; 牟艳艳; 彭书传; 崔康平 环境工程 2005/6/20
215 藻毒素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张继彪; 郑正; 郭照冰; 杨光俊; 帖靖喜; 江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5/5/28
216 细菌细胞间通讯的群感效应 齐枝花; 于鑫; 余萍; 夏明芳; 郑正 微生物学通报 2005/4/30
217 辐照降解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 顾春晖; 郑正; 杨光俊; 宋卫华; 杭德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4/28
218 污泥辐照处理后农用的卫生化研究 赵永富; 郑正; 袁守军; 朱佳廷; 严晓明 核农学报 2005/4/20
219 超声波/零价铁降解对硝基苯胺的试验研究 胡文勇; 郑正; 郑寿荣; 郭照冰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3/26
220 施用辐照处理污泥对观赏植物生长的影响 赵永富; 郑正; 袁守军; 顾春晖; 肖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3/25
22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 苏东辉; 郑正; 王勇; 罗兴章; 吴文继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2/28
222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增强方法研究进展 陆小成; 陈露洪; 徐泉; 毕树平; 郑正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1/26
223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及供能方式研究进展 陆小成; 陈露洪; 毕树平; 郑正 污染防治技术 2004/12/20
224 城市污水厂污泥高温好氧堆肥氮素转变行为研究 袁守军; 牟艳艳; 郑正; 严晓明; 朱宛华; 郭照冰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10/26
225 萘油制备新型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 郭照冰; 郑正; 吴国光; 郑寿荣 燃料化学学报 2004/10/25
226 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库预选场址深部花岗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罗兴章; 闵茂中; 郑正; 王驹; 金远新; 郭永海 地质学报 2004/10/15
227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预选场址的古温度环境 罗兴章; 闵茂中; 郑正; 王驹; 金远新; 郭永海 地质论评 2004/10/15
228 超声波吹脱水中溶解性氯苯的研究 靳强; 何义亮; 郑正; 张全兴 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2004/10/1
229 γ-射线辐照法降解废水中低浓度Cr(Ⅵ)的研究 袁守军; 郑正; 牟艳艳; 于鑫 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2004/10/1
230 水解酸化-两级接触氧化法处理中药废水 袁守军; 郑正; 孙亚兵; 朱宛华 环境工程 2004/8/20
231 藻毒素的性质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杨光俊; 郑正; 王灿; 倪利晓; 周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7/28
232 γ辐照降解六氯苯(HCB)的研究 杨光俊; 郑正; 赵永富; 胡文勇; 顾春晖; 冯建昉 环境科学学报 2004/7/26
233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牟艳艳; 于鑫; 郑正; 袁守军; 崔磊; 严晓明 中国给水排水 2004/7/17
234 2,4-二硝基酚的超声波及协同降解研究 郭照冰; 郑正; 胡文勇; 郑寿荣; 袁守军; 冯建舫 环境科学学报 2004/3/26
235 微电解处理酞菁绿废水中铜的研究 李磊; 邢志强; 郑正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4/2/29
236 电子辐照降解硝基苯胺等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周涛; 郑正; 孙权; 王红; 倪利晓; 杨光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11/28
237 活性炭纤维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唐登勇; 郑正; 苏东辉; 郭照冰 净水技术 2003/10/25
238 2,4-D对铜在蒙脱石上吸附与释放的影响 倪利晓; 郑正; 李时银 环境化学 2003/7/30
239 超声与其他技术联合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郭照冰; 郑正; 袁守军; 唐登勇 工业水处理 2003/7/25
240 硝基苯水溶液的超声波降解动力学 靳强; 郑正; 张全兴; 夏明芳; 姜伟立; 吴海锁 环境化学 2003/3/30
241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苏东辉; 郑正; 王勇; 唐登勇 工业水处理 2003/2/25
242 21世纪的环境工程教育 郑正 ; 朱怡中 ; 王勇 中国大学教学 2002/9/10
243 电子束辐照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刘下国; 郑正; 宋卫华 工业水处理 2002/2/25
244 电子加速器辐照降解氯酚的研究 宋卫华; 郑正; 杭德生; 刘下国; 冯建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2/30
24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 孙权; 郑正; 周涛 污染防治技术 2001/11/15
246 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 郑正; 王兴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0/1/25
247 地下工程中的氡异常及其治理对策 戴鸿贵; 郑正; 余刚; 戴志轩; 孔令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30
248 居室氡污染与热释光累积测量法的应用 戴鸿贵; 郑正; 余刚; 吴少武; 戴志轩; 孔令仁 核农学报 1998/6/20
249 生物材料的质能吸收系数及其计算公式 郑正; 陈建生; 朱佳廷; 戴鸿贵; 吴雷; 唐掌雄; 方杰 核农学通报 1997/3/20
250 玻璃作为双参数剂量探测器的TL性能研究 郑正; 戴鸿贵; 陈建生; 赵永富; 朱佳廷; 方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0
251 农业生物材料γ辐照吸收剂量的给出 郑正; 方杰; 戴鸿贵; 赵永富; 唐掌雄; 谢宗传 核农学通报 1992/10/27
252 光纤型硅酸盐玻璃TLD 郑正; 戴鸿贵; 方杰; 扈尚泽; 刘践 核技术 1991/1/31
253 一种用于大剂量常规监测的玻璃剂量计 郑正; 戴鸿贵; 尹道川; 方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3/22
254 辐射研究中吸收剂量的确定 郑正; 方杰; 戴鸿贵; 唐掌雄; 谢宗传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88/9/30
学术交流:
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作主题报告,其中,2012年,应邀参加了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该会议是国际环境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之一。作为大会唯一关于水环境主题的报告人,郑正教授重点介绍了高效脱氮除磷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战略、技术与实践,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华裔学者在该会议首次做大会的主题报告。
2012年6月25日至29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参加了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ICEST 2012),并在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上作为4个报告人之一作关于水的主题报告。
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由美国科学院举办,每两年举行一届,是全球最高端的环境类学术会议之一。郑正教授作为第一位登上大会演讲台的中国学者,以“中国流域污染控制的挑战、战略与实践”为题作大会报告,受到了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郑正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应在战略层面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国的流域污染治理问题。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加以控制,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每一层级利用可能利用的多种自然要素,科学合理地加以削减污染物,最终使进入水体的水源达到地表水标准。郑正指出,由于我国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和地表水标准之间存有巨大差异,即使经过处理的城市生活、工业污水也不宜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度处理”以削减污染物。为此,郑正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建设“清流水网”的概念,作为流域各种经初步处理的污水在最终排入水域前的最后一道“保险闸”和“过滤网”。
此外,郑正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流域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实际意义。课题组所研发的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浓缩到一个很小的系统里,通过生物、生态、物理、化学的协同作用,并加以强化,能得到相当于经过三次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结果,通常达到地表水的标准,甚至达到地表水IV类至II类的水平。
目前,复合塔式生物滤池等技术和工艺已在江苏、河南、贵州等省的农村地区建设了约300座示范工程。这些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了农村的自然要素,既降低了成本,又符合环境美化与生态健康的要求。
来源:复旦大学 2012-07-09
2012年10月8日至12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举办的Go8-C9HDR论坛,并在开幕式中作“如何保证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受到了中澳各高校的广泛关注。
本届论坛主题为“水、水管理和全球可持续未来”,内容包括国际知名专家报告、博士生学术专题报告与讨论、领导力训练等。郑正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要缓解中国水资源的严重紧张,保障水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须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基于清流水网理念狠抓流域污染控制,以自然和生态内容为主,研发一系列关键技术,特别是控制面源污染、治理地表径流和低污染水,从而使得中国水污染形势好转。二是大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工业清洁生产,节约水资源。三是从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着手,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宏观调控措施。以上三个层面的探讨引起很大反响,郑正教授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及博士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昆士兰大学研究生院院长ZlatkoSkrbis教授指出,该报告不仅对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球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来源: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12-10-22
2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专程到我镇就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行实地勘察设计,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陪同。
我镇肩负着县城十万居民的安全饮水任务,是竹溪河唯一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区。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采取系列措施,研究制定治水工程方案,确保了一库清水送溪城、保障镇饮水安全的两不误的治水思路。但因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欠缺,固废处理不科学,山洪水直接流入到水库的现象无法解决,居民安全饮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郑正教授实地察看了该镇检坝村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红庙村河堤等库区上游水流域情况。在听取了县环保局、县水利局及该镇主要负责人关于村庄污水源控制存在的难处的汇报后,郑正教授提出了在入库口建设污水细菌处理器过滤山洪水、加强村庄垃圾站防止河流固体污染、汛期特别处理期等建设性的意见。
郑正教授此次实地勘察设计将对解决我镇村庄环境连片整治中涉及到的河流、库水污染治理的局限性起到关键作用。
来源:竹溪县龙坝镇 2011-03-01
所获荣誉:
1. 1990年,获江苏省首届中青年科技奖。
2. 1996年,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 1997年,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4. 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 201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所获奖励:
1. 199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 1995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6. 200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 2014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8. 2014年,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
流过泥沙和虫子污水变清水 复旦研究团队发明“生物滤池”
据《东方早报》报道,在江苏太仓农村的一个景观塘边,有一座普通的小楼,乍看不起眼,却具有神奇的污水处理功能,它的学名叫做“复合塔式生物滤池”,无需大量化学制剂,而是利用土壤、植物、沙子、石头,就能让污水变成清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三次处理效果相当。
这项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及其团队。由于这一新发明,郑正成为登上全球最高端环境类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ICEST 2012)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他的成果已经计划在欧洲、美国进行示范性试点。
“复合塔式生物滤池”,最上层是植物,第二层是土壤,第三层是沙子,第四层是碎石。土壤里面还有许多的动物,包括一些虫子和蚯蚓。污水进入这个体系内,将经过生物作用,特别是微生物作用、植物作用,经生物生态物理化学的协同处理,最后,每一滴水都是清澈透明的,达到了国家II级至IV级标准。
据介绍,水质一般分为五类,从I类一直到V类,最好的是I类水,最差的是Ⅴ类水,比Ⅴ类还差的叫劣Ⅴ类水,只有Ⅲ类及以上水才能用作饮用水源。目前北上广的饮用水源大部分都不能满足Ⅲ类水标准。
郑正表示,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土地占有量两大原因导致了中国流域污染严重程度数倍于发达国家。郑正根据中国国情研发的成套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要素――土壤、植物、沙子、石头,尽量不花钱,又合乎环境美化和生态健康。
目前,“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已建成300余座,遍布江苏、河南、贵州等地的农村。在管理方面也相当便利,只需要一名农民照看就可以。
“复合塔式生物滤池”也可在上海的农村、郊县以及一些高档小区使用,“虽然上海的城市化率很高,但农村至少有几十万到100多万户,上海的水质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进行生态化的循环治理。”郑正说。
来源:东方网 2012-07-09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日前参加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ICEST2012)时提出了流域污染控制新思路,即建设“清流水网”。
作为大会4个报告人之一,郑正做了关于水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应在战略层面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国的流域污染治理问题。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加以控制,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每一层级利用可能利用的多种自然要素,科学合理地加以削减污染物,最终使进入水体的水源达到地表水标准。
“由于我国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和地表水标准之间存有巨大差异,即使经过处理的城市生活、工业污水也不宜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度处理’以削减污染物。”郑正说。
为此,郑正和他的课题组提出了建设“清流水网”的概念,作为流域各种经初步处理的污水在最终排入水域前的最后一道“保险闸”和“过滤网”。
此外,课题组所研发的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浓缩到一个很小的系统里,通过生物、生态、物理、化学的协同作用,并加以强化,能得到相当于经过三次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结果,通常达到地表水的标准。
目前,复合塔式生物滤池等技术和工艺已在江苏、河南、贵州等省的农村地区建设了约300座示范工程。这些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了农村的自然要素,既降低了成本,又符合环境美化与生态健康的要求。
据了解,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由美国科学院举办,每两年举行一届,是全球最高端的环境类学术会议之一。郑正作为第一位登上大会演讲台的中国学者,以“中国流域污染控制的挑战、战略与实践”为题作大会报告,受到了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来源:中国上海 2012-07-18
——记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及团队
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曾有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郑正教授的想法与先贤不谋而合。
作为登上全球最高端环境类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ICEST 2012)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学者,郑正在该大会唯一关于水的主题报告中提出,应在战略层面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国的流域污染治理问题。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加以控制,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每一层级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多种自然要素削减污染物,最终使进入水体的水源达到地表水标准。
近年来,郑正带领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在开展流域水安全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均先行于相关国家研究计划,一些关键技术的指标甚至创造了世界纪录。他们的工作系统深入,从相关科学问题的阐释到模型、方法的建立,从关键技术研发再到技术体系的集成直至大范围的工程应用,全程覆盖,具有很高国际认可度。总体来说,郑正教授及其团队在流域水安全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处于引领地位,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科技创新的实验园
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水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中国不但呈严重的水量性缺水,且由于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又呈现严重的水质性缺水。这直接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的退化,严重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我国在水环境治理领域转型的重大战略需求,促进我国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和主要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其多学科交叉互补和优势资源集聚的优势,整合复旦与水学科相关的雄厚科研力量,复旦大学于2010年4月成立了“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中心旨在突破制约中国流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以及环境保护的重大技术瓶颈,推动我国流域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技术水平,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成套工程技术体系,建立相应的示范工程,为我国水体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做出重要贡献。
村落(包括乡镇)污水处理技术;公园式低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农业与农村固废综合处理技术;污泥深度脱水及资源化技术;清流水网流域污染控制技术,这只是中心科技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
自成立以来,中心以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导向,致力于回答对我国流域污染控制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的科学问题;围绕流域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创新、研发与集成;开展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工艺设备研制、工程验证、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等相关工作;建立一个从流域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到产业一体化的平台;培养一流水平的流域污染控制研究团队,承担国家相关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秉承上述宗旨和目标,中心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其中纵向科研项目14项,地方政府项目19项和国际合作项目3项,迄今为止大多数项目在进行,部分已经结题。其中中心自主发明的复合塔式生物滤池、毛细管渗滤沟等污水处理工艺在全国各地、尤其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受到高度的评价与赞扬。
科研之外,中心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郑教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传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组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博士生郭照冰、张继彪、冯景伟曾分别获得第一届(2004年)、第四届(2007年)、第五届(2008年)上海同济高廷耀环保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培养的学生多已成为该单位的科研骨干,已有3人被聘为教授,10人被聘为副教授。
一套完整有效的技术体系
郑正教授上个世纪赴美国迈阿密大学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研讨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从中华文明中“道法自然”思想吸取营养。他基于生态环境效应与经济成本提出流域污染优先控制级序理念。根据中国流域污染的特点,针对性的研发系列关键技术,并以这些关键技术为核心和基础与其它可用技术进行优化集成,从而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构成如下:
农村污水处理系列技术
农村(包括镇村)污水,根据不同的研究结果,约占流域面源污染的氮磷贡献15%到50%以上,低成本高效率去除农村污水中的氮磷是世界难题。郑正教授团队发明了复合塔式生态滤池等技术,利用土壤、砂子、石头、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常见材料并将其功能高度协同起来,同时还巧妙地在有限空间实现了三次“好氧+厌氧”条件的循环,从而创造了极其有利于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去除的条件。所建设的示范工程经环保部门检测氮磷和COD均有90%多的去除率,更创造了氨氮去除率高达99.8%的奇迹,远高于日本技术的80%多的去除率,有可能从此成为难以逾越的世界纪录。
基于物质循环和高值化产品的农村固废资源化系列技术
我国每年产生50多亿吨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农村固废,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瓶颈就是秸秆等生物转化率低和厌氧发酵所产沼气的甲烷含量低,郑正教授团队研发了混合厌氧发酵技术可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近30%,研发的沼气生物提纯技术可以使甲烷含量达90%,新型生物气品位和热值大大提高,从而打通了农村固废资源化利用通道。
农田地表径流污染控制的清流水网技术
农田地表径流携带大量从农田流失出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郑正教授团队利用生态位理论和竞争原理,发明了受污染水体的植物空间构建和生态修复技术,并据此建设控制水污染的前置库,再以前置库为核心和主体,将流域范围的沟、渠、河、塘等地表水体联通成网,既通过水的流动也依靠植物生态空间构建,大大提高水网的活力和承受及净化污染的能力。将农田供排水沟渠建成生态沟渠作为清流水网前沿阵地,从源头拦截,进而全程控制和削减污染,使得农田地表径流最终进入主要入湖河流时的污染负荷大大降低,而所建成的清流水网的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则大大提高。所建科技示范工程位于太仓,覆盖面积40km2。
入湖河流的生态构建技术
流域面源污染进入湖泊和水库的主要通道是入湖河流。郑正教授团队吸收部分清流水网的思想和元素,再集成诸如植物栅、生态渗滤坝、生态河坡、人工湿地、河流岸边缓冲带等技术单元,研发成功集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于一体的入湖河流生态构建技术,呈现出的是一个河流景观公园。所建科技示范工程可日处理上游和两岸来的污水两万吨。
郑教授团队既研发了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关键技术,又以之为核心和基础集成了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共发表论文219篇(其中SCI论文53篇且一、二区的将近一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1项,在太湖流域、云贵高原及河南等地做了约300个科技示范工程。学术影响远及国外,欧美众多大学和企业来访,并被邀请在美国举行的有1500人参加的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ICEST2012)上做唯一的水主题的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报告。
一位独树一帜的领军人
科研成果喜人,离不开中心每位成员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而在中心勇攀科研高峰的道路上,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中心主任,郑正教授不仅是一位水环境专家,更是一位富有凝聚力和个人魅力的领头雁。
郑正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水重大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专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30年来主要从事流域水安全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十五”期间,曾承担负责国家太湖863重大专项子专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示范》),以及负责863镇江水环境专项子课题(《滨江带构建及生物多样性营造技术研究》)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作为负责人主持“十一五”太湖水专项(《复合污染型入湖河流武进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的实施。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污染控制成套技术,正在长三角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和湖北、河南等地进行广泛的几十万、几百万和千万规模的工程示范。
其中,郑正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坝基渗流场探测中多含水层稳定流混合井流理论与综合示踪法研究”成果,在吴中如院士任组长的鉴定意见中被认为“是目前探测大坝渗流场的渗流通道和有关参数的有效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成果中“在不抽水条件下多含水层稳定流混合非干扰多井物理模型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郑正教授在该项研究中承担的工作就是“进行理论模型的推导与计算”。
这一研究的背景主要是基于,我国花费巨额经费在几十年时间内建立起包含8万多座大中小水库的覆盖全国的水利灌溉网络,但8万多座水库大坝中的20%以上有裂隙、渗漏等安全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故研发准确可靠且成本低廉的能找出水库大坝坝基裂隙和渗漏等安全隐患的方法和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正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水库这一特定天然流场下,通过绕坝观测孔揭穿多个含水层而普遍存在垂向流这一基本事实,建立了“不抽水(或不注水)条件下的多含水层稳定流非干扰多井物理模型”。该模型通过测定层间相互补给量、混合水位,建立了比抽水条件下更符合裘布依基本假设中稳定流和小降升的条件,它改变了水文地质试验依赖“抽水试验”的历史。可节约费用80%以上。应用该模型不仅可以取代费用极高的抽水试验,缩短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精度,而且还可以求出抽水试验无法得到的分层水力坡度、静水头、分层涌水量(或吸水量)与降升的关系等水力学参数。该成果还完善了测定坝基渗流场的人工示踪技术与天然示踪相结合的探测方法。
目前该项成果已应用于新安江、湖南镇、八盘峡、拉西瓦等10余座大坝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获得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郑正教授为第三完成人。该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另外还曾获得两项农业部科技进步3等奖(均系第一完成人)以及其它奖项和专利等。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3年第12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