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姚玉峰,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病原细菌学实验室课题组长,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2年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年至2007年分别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工作。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3. 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4. Review Editor of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主讲课程:
医学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
研究生:《细胞微生物学》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教学成果:
参与“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BL)教学改革工作,指导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并获得一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此外,长期作为咨询专家参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活动,负责指导中小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
研究方向:
细菌微进化及致病机制
1. 利用高通量生物学技术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家族基因组微进化与其毒力、耐药、传播力以及对宿主免疫逃逸的关系。
2. 采用体外结合体内模型的方法鉴定新的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因子并研究其在结核分枝杆菌致病过程中的具体功能。
3.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细菌VI型分泌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鉴定分泌蛋白并研究其功能。
4. 细菌蛋白质乙酰化修饰与致病机制的关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目前主持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等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1270173)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VI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鉴定及功能研究,2013-01~~2016-12,82万元,课题负责人。
2. 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31070114)结核分枝杆菌DnaA乙酰化修饰与DNA复制调控的研究,2011-01~~2013-12,35万元,课题负责人。
3. 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0-01~~2012-12,50万元,课题负责人。
4.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09CB522605)结核杆菌微进化的研究,2009-01~~2013-12,320万元,课题负责人。
5. 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30870100)细胞毒素坏死因子(CNF1)的分泌及其作用机制,2009-01~~2011-12,30万元,课题负责人。
科研成果:
近5年来发表论文和综述30多篇,其中SCI论文18篇。其中一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Infetion&Immunity》(2006)的论文被评为美国微生物学会杂志优秀论文,美国同微生物学会官方杂志《Microbe》专门发表了评述。申请国际和国内专利3项。
发明专利:
申请国际和国内专利3项。
资料更新中……
在J Biol Chem、J Infect Dis、Infect & Immun、Science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论文多次被Nat Rev Microbiol、Annu Rev Genet和Curr Opin Microbiol等高水平综述杂志引用。
出版专著:
1. 参编《病原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参编《医学微生物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Zhou Y, Tao J, Yu H, Ni J, Zeng L, Teng Q, Kim KS, Zhao GP, Guo XK, Yao Y#. Hcp-family proteins secreted via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coordinately regulate Escherichia coli K1 interaction with 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fect & Immun,2012;80(3):1243-51
2 Zhou A, Nawaz M, Xue X, Karakousis P, Yao Y#, Xu J. Molecular genotyping stud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Xi’an, China using MIRU-VNTR typing system.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1; 15(4):517-22
3 Zhou A, Nawaz M, Duan Y, Moore J, Millar C, Xu J, Yao Y#.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isoniazid 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from Xi’an, China.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2011;17(2):275-81
4 Wang Q, Zhang Y, Yang C, Xiong H, Lin Y, Yao J, Li H, Xie L, Zhao W, Yao Y, Ning Z, Zeng R, Xiong Y, Guan K, Zhao S, Zhao G. Acetyl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coordinates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nd metabolic flux. Science, 2010; 327(5968):1004-7
5 Lu LD, Sun Q, Fan XY, Zhong Y, Yao Y#, Zhao GP. Mycobacterial MazG Is A Novel NTP Pyrophosphohydrolyase Involved in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J Biol Chem, 2010; 285(36):28076-85
6 Yao Y, Xie Y, Perace D, Zhong Y, Lu J, Tao J, Guo X, Kim KS.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is involved in the invasion and intracellular survival of Escherichia coli K1 in 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FEMS Microbiol Lett, 2009; 300(1):18-24
7 Parthasarathy G, Yao Y, Kim KS. Flagella promote Escherichia coli K1 association with and invasion of 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BMEC). Infect & Immun, 2007; 75(6):2937-45
8 Yao Y, Xie Y, Kim KS. Genomic comparison of E. coli K1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meningitis. Infect & Immun, 2006; 74(4):2196-206
9 Yao Y, Vuong C, Kocianova S, Villaruz A, Lai Y, Sturdevant D, Otto M.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ccessory-gene regulator response: Quorum-sensing regulation of resistance to human innate host defense. J Infect Dis, 2006; 193(6):841-8
10 Yao Y, Sturdevant D, Villaru A, Xu L, Gao Q, Otto M. Factors characterizing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vasiveness determin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s. Infect & Immun, 2005; 73(3):1856-60
11 Yao Y, Sturdevant D, Otto M. Genome-wide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iofilms: insights into S. epidermidis biofilm pathophysiology. J Infect Dis, 2005; 191(2):289-98
12 Kocianova S, Vuong C, Yao Y, Carmody A, Otto M. Key role of poly-gamma-DL-glutamic acid in immune evasion and virulence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J Clin Invest, 2005; 115(3):688-94
13 Vuong C, Kocianova S, Yao Y, Carmody AB, Otto M. Increased colonization of indwelling medical devices by quorum-sensing mutant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 vivo. J Infect Dis, 2004; 190(8):1498-505
14 Yao Y, Zhang WW, Jiao RS, Zhao GP, Jiang WH. Efficient isolation of total RNA from antibiotic-producing bacterium 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 U32. J Microbiol Meth, 2002; 51(2):191-5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后抗生素时代的耐药防控对策 姚玉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文汇报 2015-01-18
2 细菌体内的蛋白质降解 优先出版 李淑娴; 姚玉峰 微生物学报 2014-12-30 16:12
3 后抗生素时代的耐药防控对策 姚玉峰 世界科学 2014-12-15
4 A combined in silico strategy for screening surface-exposed proteins of Leptospira interrogans 曾令兵; 庄绪冉; 丁夏丽; 崔泽林; 王彦卓; 姚玉峰; 郭晓奎; 朱泳璋 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4-08-20
5 乙酰化对鼠伤寒沙门菌酸耐受应答的影响 任洁; 桑昱; 姚玉峰; 赵明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5-28
6 大肠埃希菌中λ-Red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trp和yfp基因融合表达的研究 陈兴; 姚玉峰; 周爱萍; 倪进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11-28
7 结核分枝杆菌微进化研究与临床应用 姚玉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11-28
8 结核分枝杆菌Mtub-39位点多态性与下游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周爱萍; 徐志弘; 孙青; 姚玉峰; 吴兴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11-28
9 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及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研究 姚玉峰; 张舒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9-28
10 人附红细胞体感染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 王剑飚; 樊绮诗; 倪麟; 倪培华; 姚玉峰 检验医学 2011-11-30
11 Rv1272和Rv1273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性研究 程旭红; 孙青; 姚玉峰; 周爱萍; 赵英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7-28
12 大肠埃希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分泌蛋白检测 施潇磊; 陈小溪; 金锐; 李浩; 薛佩; 姚玉峰; 陶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1-28
13 结核杆菌MazG的酶学性质和功能研究 吕亮东; 范小勇; 赵国屏; 姚玉峰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0-09-15
14 微生物与人类 姚玉峰 世界科学 2010-04-15
15 结核分枝杆菌H37有毒株与无毒株的代谢相关基因pabB和lpdA启动子活性分析 孙青; 吕亮东; 姚玉峰; 赵英伟 微生物学报 2010-04-04
16 蛋白质组学在结核分枝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王一鸣; 陶晶; 郭晓奎; 姚玉峰 微生物学通报 2009-02-20
17 幽门螺杆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 周妍; 姚玉峰; 郭晓奎 胃肠病学 2007-10-25
荣誉奖励:
1. 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优秀毕业生奖。
2. 获NIH访问学者奖。
3. 获美国微生物学会杂志优秀论文奖。
4. 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
5. 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百人计划”。
6. 2009年,获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称号。
7. 2009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
8. 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届“青年十杰”称号。
钟情微生物研究的“启明星”
——访上海交大医学院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姚玉峰
2009年对35岁的姚玉峰是个好运年,这一年里他先后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和获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稍微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能获此两项殊荣相当不易,要在强手如林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包括实力非常强的各大附属医院)拿到启明星计划,首先要在系统内的打擂台巾胜出;而后者则要求申请者在国外有5年以上的学习、工作经历,且已在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团队。
启明星名录上显示姚玉峰从事的是微生物学研究,这更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近年来不时听说国际生命科学界正对微生物研究抱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围绕微生物基因组学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生命科学研究热潮。由此,笔者几天前访问了这位优秀的年轻人,听他讲述他和微生物研究的故事。
因为喜欢微生物专业
姚玉峰70年代出生于安徽蚌埠,5岁随从军的父母到r东北嫩江并在那里渎完了小学为了能让他接受好一点的教育,他们举家回到安徽老家整个中学期问,姚玉峰称自己算是中规中矩的读书,由于成绩不错考入位于芜湖的安徽师大,专业为生物学 临近毕业那年(95年)就业形势不好,毕业生大都只能到县中任教,而且当时的高考生物已经不是必考科目不理想的就业现实加上对科研有兴趣,姚玉峰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部分原因是当时国内对微生物同氮研究正热,而南京农大在这方面很有名气。
读研时,姚玉峰发觉南农大的分子生物学比较弱,加上读了一年后他的导师到日本留学等原因,经人推荐,姚玉峰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和实验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取得了联系,于1996年来到上海农科院逗留了一年半。在此期问,他利用农科院的实验设备完成了硕士论文课题 整个实验基本上是小姚一个人独自设计和操作。实验完成后当时的农科院院长想留下他,但姚玉峰想继续念博士,这样在1998年小姚如愿考到中科院上海瞳物生理所谈起考博,姚玉峰说当时其实也是很悬的:
“当年植生所微生物学专业只招2个博士生,而当时所里已有2位硕七毕业后留所工作的职工报考,通常情况下肯定是要优先考虑他们的。一些原本准备报考的人听说后都退出了,但我因为真正喜欢微生物这个专业,上海这边做微生物研究的不多,植生所对我吸引力挺大的 所以即使可能性较小,我也不想放弃。”放手一搏的最终结果是皆大欢喜,姚玉峰后来听说,由于其考试成绩突出,所里商量后决定调剂一个名额,而这样的一个改变成了姚玉峰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姚玉峰所说的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我了解了他的发展之路后我觉得他确实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二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酝酿有日,正紧锣密鼓地在国际上布局推进,彼时已有学者提出,人类要真正解开生物世界诸多发育演化之谜,并进而造福于人类本身,除了人类本身和动植物世界外,在这个星球上分布更为广泛、数量极为丰富、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的微生物世界的情况人类尚有太多的知识空白点。
得益于名师的指点
当时,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要实施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而在中国,除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武汉病毒所等不多的几个专业机构外,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是在微生物基础研究方面很有特色和积累的单位,这个所有同内微生物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如焦瑞身先生和赵国屏院士等,这些情况姚玉峰都非常清楚,所以当他知道自己被植生所录取,而且导师就是赵国屏先生和焦瑞身先生时,他的高兴是不难想见的。
1998年到了植生所后,经与导师讨论,姚玉峰确定了抗生素代谢调控方向,并很快参与了当时实验室力复霉素(一种抗结核菌药物)的科研课题力复霉素是一种放线菌产生的,经分离纯化后可用于临床。姚玉峰说他正是从这个课题起真正进入了医学相关的分子生物学领域。谈起4年博士生活,姚玉峰说赵同屏老师对他的影响至深:
“赵老师当时带了7-8个研究生,由于他身兼多个重要职务,所以每个月只有有限的几天在所里,只要他一进实验室,我们学生就排着队找他。虽然见面时间有限,但我们感觉很有收获赵老师对学科领域新的动向有很好的判断、把握,而且擅长从大量文献中抓到实质性的东两,做开拓性的探索研究,如微生物基因组,他是国内的开创者之一。当时人们正热衷于人类基冈组学,但他和一批学者已在大力倡导推动微生物基因组学{嘻如基因芯片技术在国际上刚开始推出不久,他很快就把这些技术引术进到我们的实验室。
我和赵围屏先生也比较相熟,曾多次采访过他,在我看来赵先生确实是那种对科学研究有着一种发自内心喜欢的人,他对微生物的关注和对这一学科的贡献我通过不同侧面已有所闻。所以姚玉峰一说起这些我非常认同,同时也为姚玉峰能得到名家指点而高兴。小姚告诉我,跟着赵老师几年,他感到最佩服的是赵先生的学习能力。
“我从他那里学到最主要的东西是知道了什么是学习尽管我们都一直在学习,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并不会学习。其实学习不仅是看书、讨论,也不仅是研究,而且更是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能处于学习状态,特别是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领悟力创造性正是来自这种时时处处的学习,来自对别人经验的体会和借鉴,在这些方面赵老师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一直在学习新东西,当时人类基因组很热门,借助基因测序平台,他在2002年就有一篇钩端螺旋体(一种致病菌)基因组的文章投稿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出国深造助其宽视野
攻读完植生所的博士。学位后,姚玉峰的起点和视野都有提升,他选择了进一步去美国深造 2002年他去了美同国立健康研究院(NIH)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l-AID)做博士后研究。在NIH的2年期间,他在语言和科研方而都有很大的进步,由于研究经费充足加之工作努力,他在那里发了7篇文章。2年后,姚玉峰又转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这个世界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除了拓展到新的传染病研究领域外,他还学到r实验室运转管理的经验而这些实际经验对他日后回国开展独立实验室研究很有帮助。
姚玉峰说他很幸运,在他科研生涯的起步阶段得到了国内外最好的三个机构的不同侧面的训练,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2006年,姚玉峰开始联系回国,冈为他的方向已转向医学微生物学,所以把联系方向转向医学院,这样在2007年中就到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学院)一开始的耶段时间对姚玉峰也是一个考验,校方当然是很支持他,给了他两间大的教室,并给了他一些启动资金,于是他从土建开始建实验窜,接着是购买仪器没备等:姚玉峰说得益于教研室主任郭晓奎教授的支持,自己进入状态很快,2007年6月回国,当年底实验室装修完成,2008年他就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日,同年又获得了科技部“973”计划支持,2009年拿到启明星项目。
日前,姚玉峰的病原细菌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细菌基因组学及致病机制研究具体研究与新生儿脑膜炎相关的大肠杆菌和引起肺结核的结核分枝杆菌两种病原大肠杆菌的研究是姚玉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工作的继续,在此领域姚玉峰有着扎实的基础,并且至今仍同原来的实验室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院方的统计材料显示,姚玉峰近五年内共发表SCI研究论文16篇。其中一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Infetion&Immunity》(2006)的论文被评为美国微生物学会杂志优秀论文,美国同微生物学会官方杂志《Microbe》专门发表了评述。但姚玉峰觉得这些数据只能说明他的过去,“今后几年里,我们实验室会陆续发表一批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的文章”,姚玉峰在带我参观他的实验室时这样介绍,言语间透出自信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来源:世界科学 2010年第4期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和谐实验室”主要目的是给研究生和老师营造一个具有和谐融洽气氛的实验室,在这里每个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做科研,更要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想这对他们将是受益终生的。
■ 人生已走过近40个春秋,也有着各种各样痛苦和快乐的经历,其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一是教研结合;二是准确定位;三是张弛有道。
■ “青椒”们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不需要你拼命的时候要懂得珍惜身体,合理作息,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健康身体,但是在需要你拼命的时候请一定要懂得坚持与拼搏。
■ 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地发展自己,也造就了你自己的人生,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目标的接力。
接到编辑部的约稿,正感觉自己要写点什么。不知不觉已近不惑之年,想给自己写点东西,虽然很早就想写这些年来的感受,但真的要写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了。年纪大了,就会经常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现在想来年少的生活很简单,年少的思想也很简单,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感觉是随波逐流,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至少没有真正的思考过。有个笑话,说是很多有钱人早上不想起床,不是太累想睡一会懒觉,而是生活没了目标,不知道起床以后干什么。当然在高校中这种情况较罕见,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都在忙碌着,或迫于尊严、或迫于生计、或迫于压力,当中也有很多人乐于自己的兴趣,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行。我也在经历各种人间凡事后从懵懂少年成为一名老师,期间很多人生的关键点大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几天前开会期间和我的博士导师闲聊时发觉今年是博士毕业的10周年,而来交大转眼也已5年。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正是该借此机会对自己走过的路好好回顾一下的时候。
懵懂进入师范学堂
70后的我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农村度过学前时光。父亲曾是军人,对我要求较严,特别是学习方面。我在东北读完小学,接着在当地中学继续读书,本来我觉得东北挺好的,还有很多好朋友,但父亲觉得东北的教育水平还是不如安徽,而且有故土情结,想回家,所以我也就随着父母回到了家乡继续读书。初中阶段我是跟随着自己的兴趣玩了三年,到了高二才感觉到高考的压力,理科7门课,门门重要。当时有句名言“7减1等于0”,也就是说有一门课成绩不好,高考就没戏,因为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是1/8到1/7,文科达到1/10,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在后来自己很努力,高考成绩还不错。填报志愿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我初中的语文老师金秋莎是个很好的老师,不仅课教的好,而且对学生很热心。她建议我填报安徽师范大学,这样录取的机会很大,而且将来毕业后当一名老师,在当时看来也是个不错的职业。接下来选什么专业是个大问题,我的数物化成绩不错,但当时高考对生物愈来愈重视,所以打算学生物专业,图的是将来毕业后能有较好的选择。于是我就带着毕业后到中学教生物的打算上了大学。
辗转走上科研道路
1991年开始了大学生涯,然而没两年,原有的人生规划被打乱,原因是高考的改革。在新的高考政策里,生物学已经风光不再,语数外的地位凸显。班里的很多同学也都在考虑将来的前途,一些人打算毕业后转行,更多人在准备考研,我也决定去读研,现在看来这个决策非常明智。在选择报考专业时,我仔细考虑了很久。通过课堂和课外阅读,我发现微生物很有意思,首先是种类繁多,而且这么小的一种生物,竟然有非常大的能量。微生物参与地球各种物质循环,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基础的生物学问题,如物质和能量代谢、遗传和变异、细胞分裂等都是以微生物作为模型来研究并得到解决。此外,微生物能净化污水,能发酵酿酒,也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益处。加之当时邻近芜湖的南京农业大学的微生物专业在国内很有地位,所以就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方向。
1995年来到南京,一年后基础课刚上完,导师就出国了,而且是长期的。导师走之前和我讨论了将来的课题,我当时希望能分离纯化一种降解废水中染料的关键酶。但实验室当时的条件无法满足我的课题需要,无助的我只好自己联系了上海农业科学院,得到了时任院长潘迎捷教授的支持,接下来的近二年的时间里,我在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硕士论文研究工作。在食用菌研究所,虽然老师们非常支持,但关于我的课题他们却无法提供实质的帮助,毕竟他们都在做食用菌的应用和基础研究,而不是染料降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经过自己的努力,顺利的完成了硕士论文。在硕士二年级时,我就在考虑将来的发展,基于我的表现,食用菌研究所非常希望我毕业后留下来工作,或者是考潘迎捷老师的博士。而我当时觉得食用菌固然重要,但能做一些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则更有意义。所以当时就报考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抗结核药物力福霉素的研究,这也与我现在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有联系。
1998年又回到上海,开始了我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在导师焦瑞身先生和赵国屏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放线菌产力福霉素的研究。焦先生年事已高,赵老师当时身兼数职,非常忙碌,每学期很难见到几次,课题都是在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进行的。当时实验室流传一句话“赵老师的学生独立性都很强”,很好的描述了我们当时的境况。不过对于我,由于有了硕士阶段的经历,眼前的现状都算是“浮云”。虽然和赵老师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每次和他讨论课题都收获很大。赵老师以科研为生命,不断学习的执着态度强烈着感染着实验室每一个人,而且在赵老师的实验室耳濡目染都能学到很多。Kahlil Gibran的“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生命最深的秘密”可谓是对赵老师最真实的写照。2003年SARS肆虐的时候,赵老师冲在第一线,组织国内各相关机构在基因组水平对SARS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SARS进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的公认。特别有感触的是赵老师对学科领域新的动向有很好的判断和把握,喜欢做开拓性研究,如微生物基因组,他是国内的开创者之一。又如最近两年细菌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开创性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实验室老师同学,特别是姜卫红老师的帮助,终于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并于同年获得博士学位证书。毕业后我先后去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五年的博士后研究。博士毕业前,我已打算今后能从事微生物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希望将来的研究能更进一步的与人类健康接轨,所以博士后的单位都是做病原菌研究的。
2002年坐上人生第一次飞机到了美国,NIH的研究条件非常好,在那里我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基因芯片和共聚焦显微镜等,英语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文章发表数量和质量都不错。但当时的实验室风格是PI(课题组长)确定具体课题,博士后没有选择余地,这对我将来回国,建立独立实验室的计划没有太多的帮助。两年后我转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工作,在这里除了拓展到新的传染病研究领域外,还学到了课题立项、申请、实施以及实验室运转管理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我以后回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很有帮助。可以说在科研生涯的起步阶段得到了国内外最好的三个机构的不同方面的训练,为日后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度拿起执教之鞭
5年的博士后研究很快过去了,打算着回国发展。原来从研究所毕业的,比较了解研究所的氛围,不是很喜欢,还是觉得大学的气氛较好,除了科研,还可以做些教学。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我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我的“青椒”生涯。一开始的那段时间,虽然学校和教研室很支持,给了两间实验室和一些启动资金,但对我仍是一个考验。如何设计实验室、怎样用捉襟见肘的经费购买必要设备、搭建各种实验技术平台等。好在通过自己和实验室成员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实验室在经过近五年的运转后,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包括人员组成、科研经费、平台技术以及科研产出等方面。特别是我构建“和谐实验室”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和谐实验室”主要目的是给研究生和老师营造一个具有和谐融洽气氛的实验室,在这里每个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做科研,更要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想这对他们将是受益终生的。在交大的5年里,得到了学校很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教研室主任郭晓奎教授的悉心指导。他的很多经验成为我解决问题的法宝,使我能更快地进入状态和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已经比较得心应手的科研工作相比,我又面临新的挑战-教书育人。因为来到高校,意味着不仅要做一名科学家,同时也要做一名教师,而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刚开始备课时的紧张和痛苦,花了很多时间来看教材以及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旁听老教师的课,或者看他们上课的录像。教学工作从一开始的自己紧张和学生反应平淡到现在课堂上自信自如和连续几年学生评价高于教研室和基础医学院的平均水平。
人生已走过近40春秋,也有着各种各样痛苦和快乐的经历,对于自己以及与自己类似的“青椒”群体多多少少有些感想,这里就简单谈谈。
一是教研结合。作为高校的教师,现在的评价制度已大不同前,不只是教好书,更要做好科研。很多人将教学与科研视为矛盾体,觉得教好书的搞不好科研,科研做的好的教不好书。当然,有的老师每年三四百学时,每天都有课,基本很难抽出时间从事科研。课题很多的老师则不可能上很多课,否则课题任务完不成,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美国在这一点做的比较好,比如一个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他既从事临床工作,也有科研任务,他的工资表就清楚的表明临床工作(clinical effort)和科研任务(research effort)占的百分比,他的收入也就由临床工作和科研任务共同决定。我们国家高校的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是以科研为主导的气候,对教学有些忽视。但作为高校“青椒”,我觉得科研和教学不是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缺一的Complex(复合体)。首先现在高校的教学已经不再是照本宣科,用着几年或十几年不变的讲义来填鸭。虽然教材的基本内容不可能有彻底的改变,但实质的内容已经在不停更新和丰富,其源泉就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科研在实验室中来探索解决。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我实验室主要研究做结核分枝杆菌以及肠道杆菌,在这方面的经验较多,每当给学生讲述这方面的内容时,感觉特别自如,将具体内容与临床相结合,同时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将枯燥的书本内容讲的很吸引人,这样课堂效果也好,学生也有兴趣。
二是定位准确。有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正确认识,每个“青椒”还要对自己有合理准确的定位,也就是说自己的effort到底有多少用在教学上,有多少effort用在科研上。虽然目前各大高校的评价体系偏向于科研,算经费和加SCI论文影响因子,但我觉得将来定会采用更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比如中国科学院系统将杂志按照在各学科的影响力综合进行分区,而不是机械按影响因子排序。现阶段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条件和状况来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做一个偏教学的教师,还是做一个偏科研的教师,还是一个双管齐下的全才。偏重教学的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能否参照新近科研进展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能否提出一些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偏重科研的教师能否在科研过程中避免过分专注某一小领域,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能否考虑并尝试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科学问题。这里提一下基础医学院的Co-PI政策,该政策目的是对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青椒”给予一定的待遇和支持,特别是要求他们在固定PI的指导下工作,目标是3到5年后成长为独立PI。这个政策给了本土青年教师,特别是定位于科研的“青椒”们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通过此途径得到锻炼和成长。
三是张弛有道。当然,现代社会各个行业竞争都十分激烈,高校也不例外。众所周知,高校“青椒”压力山大,教学压力、课题压力、文章压力、晋升压力、经济压力等等都是“青椒”身上的大山,使得“青椒”疲惫不堪。但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青椒”们越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不需要你拼命的时候懂得珍惜身体,合理作息,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健康身体,但是在需要你拼命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对自己手下留情。现在很多高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各种活动为“青椒”减压,比如我们基础医学院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班就是很好的例子,充分给大家提供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增进交流的机会。“青椒”也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的氛围。
现在回头去看看我这近40年的经历,很多感叹,也有很多遗憾。感叹的是在自己能为自己的将来人生作出规划后,都能设定较好的短期的或是长期的目标,并努力达到。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也曾没有把握住机会。有人说,命运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当机会出现时,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抓住,因为失去了便没有下一次。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的发展自己,也造就了你自己的人生,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目标的接力。从小到大,从年轻到成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目标,否则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毕竟我们要为了尊严、为了生计、为了理想活着。所以,要么做个有钱人,要么做个有人生目标的人。一点感悟,与“青椒”共勉。时值博士毕业10周年,也是赵国屏老师回国20周年,谨以此文感谢赵老师知遇之恩。
学者小传
姚玉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病原细菌学实验室课题组长,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年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7年分别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基因组微进化和肠杆菌分泌系统研究,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教委的资助。曾获上海高校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百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届“青年十杰”等荣誉称号。
在J Biol Chem、J Infect Dis、Infect & Immun、Science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论文多次被Nat Rev Microbiol、Annu Rev Genet和Curr Opin Microbiol等高水平综述杂志引用,并拥有多项国际和国家专利。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主持医学院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研究生的《细胞微生物学》等课程建设,以及参与“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BL)教学改革工作,指导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并获得一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此外,长期作为咨询专家参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活动,负责指导中小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2012-12-02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