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资料更新中……
社会兼职:
1.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3.国家安全生产协会安全评价委员会委员。
4.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
5.河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
6.国家科技部“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
主讲课程:
主讲《过程设备设计》、《化工机械基础》、《高等工程传热学》、《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压力容器现代设计与安全技术》。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教学成果:
1、主持的“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所负责的“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或国家级教学团队。
3、主讲的《化工设备设计基础》课获河南省精品课程。
4、主编参编出版教材著作9部。
招生情况:
招生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招生二级学科/专业 注册(主招)专业:化工过程机械
兼招专业:热能工程 安全工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低温余热制冷、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热泵技术、高效食品冷链技术、多能源建筑空调系统、生物质能利用等研究与开发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合成氨生产节能降耗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河南省重大公益型科研攻关。
2.中低温废气余热吸附制冷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
3.新型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与设备研究;河南省攻关项目。
4.新型超绝热微尺度燃烧透平发电系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气体余热吸附制冷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项目。
6.低品位废热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企业委托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7.高效热泵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研究;企业委托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8.“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能源科学与技术;化工过程机械重点学科建设。
9.多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空调系统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2102310041,河南省科技攻关。
10.面向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石墨泡沫/共晶盐相变储能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1761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新型双层多孔介质微小燃烧器字输运液膜燃烧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1761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122102210041,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
13.销钉机筒挤出机中物料流动与混合技术研究。
14.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15.新型高效过程设备研究。
16.节能型太阳能空调关键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
所主持的“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所负责的“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或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讲的《化工设备设计基础》课获河南省精品课程。主编参编出版教材著作9部。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攻关、河南省重点攻关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新型纵流壳程换热器现代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
1、新型纵流壳程换热器现代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
2、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 完成人 )
3、销钉机筒橡胶挤出机CAE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 完成人 )
4、销钉机筒冷喂料橡胶挤出机,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5、新型热管换热器,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
6、过程装备常用零部件CAD系统研究与开发,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
7、热媒闭路循环多功能温控装置,1996年获河南省星火三等奖(第1完成人)。
8、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技术研究与应用,2001年9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
9、《化工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1997年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完成人)。
10.流态化吸附连续制冷系统及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 20070100189767.3。
11.外置吸附剂浮头式吸附床制冷单元。国家发明专利:ZL 2009 1 0064660.5。
12. 内置吸附剂浮头式吸附床制冷单元。国家发明专利:CN200910064661.X。
13.生物质热解液化尾气循环利用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CN200920091649.3。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蒸汽箱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李光曼;孟祥睿;刘宏;张军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9-30 |
2 | 内置通道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孟祥睿;李光曼;张军;刘华东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9-30 |
3 | 管式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朱亚萍;马新灵;刘宏;曹海亮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9-30 |
4 | 外置通道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马新灵;朱亚萍;曹海亮;张东伟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9-30 |
5 | 蒸汽箱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李光曼;孟祥睿;刘宏;张军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9-02 |
6 | 管式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朱亚萍;马新灵;刘宏;曹海亮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7-22 |
7 | 外置通道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马新灵;朱亚萍;曹海亮;张东伟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7-15 |
8 | 内置通道集热蒸发器及具有该集热蒸发器的太阳能热水器 | 魏新利;孟祥睿;李光曼;张军;刘华东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5-04-11 | 2015-07-15 |
9 | 能自动排热的汽车 | 孟祥睿;马新灵;李水莲;王慧;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2-18 | 2015-06-17 |
10 | 圆柱对接连接件粘接装置 | 张军;王增威;贾宏;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0-14 | 2015-04-29 |
11 | 太阳能海洋温差能复叠式发电装置 | 孟祥睿;马新灵;李水莲;王慧;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1-28 | 2015-04-15 |
12 | 太阳能海洋温差能复叠式发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孟祥睿;马新灵;李水莲;王慧;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1-28 | 2015-03-11 |
13 | 排风新风换热系统 | 沈超;岳春丽;李洪欣;杨建中;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0-30 | 2015-03-11 |
14 | LED灯热沉散热实验装置 | 孟祥睿;马新灵;李玉琦;李水莲;王慧;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0-27 | 2015-02-11 |
15 | 异形蜂窝热管空调冷量回收换热器 | 沈超;杨建中;李洪欣;魏新利;李函;余鹏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0-30 | 2015-02-04 |
16 | 排风新风换热系统 | 沈超;岳春丽;李洪欣;杨建中;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0-30 | 2015-01-28 |
17 | 异形蜂窝热管空调冷量回收换热器 | 沈超;杨建中;李洪欣;魏新利;李函;余鹏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10-30 | 2015-01-21 |
18 | 太阳能热水器发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魏新利;李文龙;马新灵;李水莲;孟祥睿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09-15 | 2015-01-07 |
19 | 太阳能热水器发电装置 | 魏新利;李文龙;马新灵;李水莲;孟祥睿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09-15 | 2015-01-07 |
20 | 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 | 魏新利;孟祥睿;刘宏;马新灵;张军;曹海亮;王定标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3-02-01 | 2013-07-31 |
21 |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魏新利;李水莲;李文辉;王慧;王亚平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2-11-30 | 2013-05-22 |
22 | 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 | 魏新利;孟祥睿;刘宏;马新灵;张军;曹海亮;王定标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3-02-01 | 2013-05-01 |
23 | 管壳式换热器 | 魏新利;孟祥睿;马新灵;刘宏;张军;曹海亮;王定标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3-02-01 | 2013-04-24 |
24 |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魏新利;李水莲;李文辉;王慧;王亚平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2-11-30 | 2013-02-13 |
25 | 直接产生蒸汽的相变储热系统及其相变储热剂的制备方法 | 郭茶秀;王定标;曹海亮;魏新利;董贺新;刘树兰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2-08-30 | 2012-11-14 |
26 |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 魏新利;马新灵;孟祥睿;王慧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2-07-16 | 2012-10-17 |
27 | 管体内壁粘贴固体材料的方法 | 孟祥睿;马新灵;张军;魏新利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1-03-10 | 2011-09-14 |
28 | 纤维干燥实验测试装置 | 张军;魏新利;简士钊;常佳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0-09-20 | 2011-04-27 |
29 | 纤维干燥实验测试装置 | 张军;魏新利;简士钊;常佳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0-09-20 | 2011-01-26 |
30 | 生物质热解液化尾气循环利用装置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CN200920091649.3 | 张军;魏新利;马新灵;贾宏;孟祥睿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9-07-16 | 2010-01-06 |
31 | 螺旋肋片自支撑换热器 | 吴金星;朱登亮;魏新利;曹玉春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8-12-15 | 2009-10-07 |
32 | 花瓣孔板纵流式换热器 | 吴金星;魏新利;王海峰;朱登亮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8-12-15 | 2009-10-07 |
33 | 外置吸附剂浮头式吸附床制冷单元,国家发明专利:ZL 2009 1 0064660.5 | 魏新利;孟祥睿;王定标;张军;马新灵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9-04-16 | 2009-09-16 |
34 | 内置吸附剂浮头式吸附床制冷单元,国家发明专利:CN200910064661.X | 魏新利;孟祥睿;王定标;张军;马新灵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9-04-16 | 2009-09-16 |
35 | 热管与相变材料联合热控装置 | 郭茶秀;黄云浩;刘亮;魏新利;王定林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8-05-28 | 2009-06-03 |
36 | 生物质裂解的自震动进料仓 | 张军;魏新利;马新灵;贺新燕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7-03-30 | 2008-04-23 |
37 | 流态化吸附连续制冷系统及其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 20070100189767.3 | 魏新利;孟祥睿;马新灵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7-10-17 | 2008-03-12 |
38 | 大直径压力管道试压装置 | 郭茶秀;王学生;董其伍;刘敏珊;魏新利;刘宏;张务军 | 郑州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0-12-27 | 2001-10-24 |
1.《化工设备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外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3.《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4.《过程装备成套设计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5.《压力容器现代设计与安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6.《过程设备维修管理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7.《工业生产过程安全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8.《热能存储技术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9.《过程设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10.《过程装备成套技术》(第2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11.《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指导》, 魏新利, 方书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12.《泵与风机节能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发表期刊论文:
2015
1 工质流量对ORC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 王慧; 马新灵; 孟祥睿; 魏新利 化工学报 2015/10
2 喷射器几何结构对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 耿利红; 马新灵; 魏新利; 王中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5/05
3 R744混合自然工质热泵系统特性研究 张仙平; 杨磊; 魏新利; 王方; 陈爱东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5
4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蒸发器的性能研究 魏新利; 闫艳伟; 马新灵; 孟祥睿; 李明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4
5 压缩制冷系统节流损失及应对方案研究 优先出版 魏新利; 王中华; 耿利红; 孟祥睿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3
6 混合工质热声发动机起振及消振特性试验研究 沈超; 李洪欣; 杨建中; 魏新利; 潘娜 低温工程 2015/03
7 向心透平叶轮子午面形状等腰梯形设计法 王慧; 李水莲; 魏新利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5/05
8 向心透平叶轮内部的流动分析与结构优化 刘博文; 马新灵; 魏新利; 孟祥睿; 邱志明 汽轮机技术 2015/01
2014
9 正弦波纹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数值模拟分析 优先出版 李水莲; 马新灵;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3
10 工科大学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郑锦华; 吴金星; 魏新利; 曹海亮; 马新灵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1
11 两相喷射器对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魏新利; 汤本凯; 马新灵; 孟祥睿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4/01
12 大功率LED灯热沉强化散热实验 孟祥睿; 李玉琦; 卢纪富; 魏新利 电力电子技术 2014/02
13 有机朗肯循环低品位热能发电系统向心透平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优先出版 马新灵; 孟祥睿; 魏新利; 王慧; 杨凯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14
14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 吴金星; 魏新利; 郑锦华; 贺敏; 李国立 大学教育 2014/03
15 向心透平导向叶栅的结构优化 魏新利; 邱志明; 马新灵; 王慧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1
2013
16 风量对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优先出版 魏新利; 郭春杰; 孟祥睿; 赵晓丽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6
17 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高炉波纹补偿器失效分析 耿利红; 孟祥睿; 魏新利 冶金设备 2013/03
18 有机朗肯循环回收烟气余热的可行性研究 马新灵; 王慧; 魏新利; 孟祥睿; 杨凯旋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3
19 加料支管伸入长度对管式反应器混合效果的影响研究 李文辉; 黄军委; 孟祥睿; 魏新利 河南化工 2013/09
20 螺旋槽管管内传热与流动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吴锦京; 曹侃;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2
2012
21 根部开孔对直翅片散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孟祥睿; 马新灵; 魏新利 半导体光电 2012/04
22 降低压缩机吸气温度对排气量和功耗的影响分析 魏新利; 汤本凯 化肥工业 2012/03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全评价对经济贡献率的测算研究 倪小芬; 孟祥睿; 魏新利; 边会婷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03
24 穿圆形孔翅片对自然对流传热的强化研究 敬文娟; 简士钊; 尹树桂; 魏新利 制冷学报 2012/03
25 有机工质低温余热发电的模拟与优化 魏新利; 尹树桂; 马新灵; 李慧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03
26 短纤维链板式松弛热定型机内部流场测试及数值模拟 李慧; 张军; 常佳; 魏新利 合成纤维工业 2012/01
27 沼气池散热量与内部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富强; 孟祥睿; 魏新利 湖南农业科学 2012/01
2011
28 微小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燃烧特性研究 曹海亮; 张凯; 赵纪娜; 魏新利; 王定标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12
29 化工流程级仿真实训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王训遒; 董贺新; 陈卫航; 魏新利 实验室科学 2011/05
30 建设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导师队伍 汤建伟; 魏新利; 陈卫航; 章亚东; 王瑞波; 李雯 广东化工 2011/10
31 多孔介质回热微燃烧器的扩散燃烧 曹海亮; 张凯; 徐进良; 魏新利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1/05
32 建筑节能中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的对比与分析 龚咪咪; 魏新利; 孟祥睿; 张富强 广东化工 2011/09
33 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 张大海; 魏新利; 孟祥睿; 常佳 广东化工 2011/09
34 北方采暖区应用太阳墙系统采暖的可行性研究 谢宜燕; 龚咪咪; 孟祥睿; 马新灵; 魏新利 太阳能 2011/17
35 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实验研究及热力性能分析 曾章传; 吴锦京; 魏新利 太阳能学报 2011/08
36 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马新灵; 孟祥睿; 魏新利; 王培萍; 常佳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04
37 DCS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孙树旺; 魏新利; 张伟广 河南化工 2011/10
38 多孔介质微燃烧器预混燃烧的数值研究 曹海亮; 王定标;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02
39 以制冷剂R22为工质的地板辐射采暖模拟与优化 魏新利; 张富强; 简士钊; 龚咪咪; 陈万仁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02
40 温度对沼气池的需热量和月份产气率的影响 魏新利; 张富强 湖北农机化 2011/01
2010
41 短纤维链板式松弛热定型机流场的研究 张军; 常佳; 魏新利; 马新灵; 武斌 合成纤维工业 2010/04
42 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实验研究 魏新利; 曾章传; 卢纪富; 吴锦京; 魏宗第 暖通空调 2010/07
43 轴流前弯叶轮叶顶流场特征分析 卢纪富; 魏新利; 李杨 流体机械 2010/06
44 关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孟祥睿; 马新灵; 魏新利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45 应用不同湍流模型计算风机叶道内流场的比较 卢纪富; 魏新利; 李杨 矿山机械 2010/07
46 高校大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新灵; 孟祥睿; 魏新利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7
47 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辐射供暖运行模式实验研究 吴锦京; 卢纪富; 曾章传; 魏新利; 陈万仁; 魏宗弟 暖通空调 2010/01
48 低速轴流叶轮流场气动声学试验研究 卢纪富; 魏新利; 李杨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01
2009
49 膨胀石墨影响复合吸附剂性能的成因分析 魏新利; 孟祥睿 化工进展 2009/S2
50 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采暖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曾章传; 魏新利 化工进展 2009/S2
51 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尾气的循环利用 高希培; 贾宏; 张军; 魏新利 化工进展 2009/09
52 气候变化对建筑冷热负荷需求的影响——以瑞士为例 卢纪富; 张莉红; 魏新利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16
53 浅析热源温度对硅胶-水制冷机性能的影响 孟祥睿; 姚瑶; 张文杰; 魏新利 制冷学报 2009/04
54 生物质热解过程冷凝用换热器堵塞的实验研究 徐进; 张军; 魏新利 化工进展 2009/07
55 泰国商业、公共建筑节能计划与技术 卢纪富; 张莉红; 魏新利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12
56 欧美国家生态建筑之发展 卢纪富; 张莉红; 魏新利 科技信息 2009/17
57 硫化铁氧化及聚热过程影响因素 赵雪娥; 蒋军成; 魏新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9/02
58 超声波/Fenton试剂联用降解水中的吡啶 张良波; 魏新利 环境化学 2009/03
59 侧面散热对导热系数测量的影响研究 孟祥睿; 张如波; 陈晓娟; 魏新利 化学工程 2009/03
60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探讨 赵雪娥; 魏新利 中国应急管理 2009/01
2008
61 稳态平板法测量导热系数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孟祥睿; 陈晓娟; 张如波; 魏新利 大学物理 2008/12
62 基于欧拉-欧拉模型的气固鼓泡床数值模拟研究 曹玉春; 吴金星; 李言钦; 魏新利 热力发电 2008/11
63 纳米流体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吴金星; 曹玉春; 李泽; 魏新利 化工新型材料 2008/10
64 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结焦成因及除结焦研究 张军; 高希培; 贺心燕; 魏新利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8/10
65 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及其污染物排放特性 曹玉春; 吴金星; 李言钦; 魏新利; 李晓东; 严建华 电站系统工程 2008/05
66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贾宏; 张军; 魏新利 创新 2008/04
67 固化吸附剂导热系数测量参数选择 孟祥睿; 张如波; 陈晓娟; 魏新利 制冷学报 2008/04
68 一种相变储能设备的强化传热数值研究 郭茶秀; 张务军; 魏新利 暖通空调 2008/07
69 高温储能系统的传热强化和参数化研究 郭茶秀; 魏新利; 刘宏; 王定标 太阳能学报 2008/06
70 小波分析在声学法炉内空气动力场测量中的应用 李言钦; 胡尚锋; 王保东; 魏新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14
71 销钉机筒橡胶挤出机内胶料三维剪切效果模拟 李成清; 尚钟声; 孟祥睿; 魏新利 轮胎工业 2008/05
72 花瓣孔板纵流式换热器的研发及试验研究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8/02
73 新型内直流外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 李言钦; 周怀春; 魏新利 动力工程 2008/02
74 螺旋肋片自支撑换热器强化换热试验研究 吴金星; 朱登亮; 魏新利; 曹玉春 热能动力工程 2008/02
75 电站锅炉主汽温自适应PID控制 闫水保; 郑立军; 张营帅;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01
76 新型相变储能设备的强化传热研究 郭茶秀; 张务军; 魏新利 冶金能源 2008/01
77 阳极支撑平板状SOFC过电势模型及分析 李彦; 闫水保; 赵大治; 汤根土; 魏新利 电源技术 2008/01
2007
78 生物质热解装置螺旋加料系统研究 魏新利; 贺心燕; 张军; 马新灵 可再生能源 2007/06
79 销钉机筒单螺杆挤出机功耗的模拟研究 孟祥睿; 魏新利; 马新灵; 张军 橡胶工业 2007/11
80 气力输送中旋风卸料器的数值模拟 张海红; 魏新利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7/10
81 螺旋肋片自支撑换热器壳程性能数值分析 吴金星; 朱登亮; 魏新利; 王海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7/08
82 加热单元凝结水流量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闫水保; 魏新利; 马新灵; 王培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20
83 新型高温潜热储能系统的性能研究 郭茶秀; 张务军; 魏新利 热力发电 2007/07
84 甲烷对冲扩散火焰NO_x生成动力学特性研究 曹玉春; 魏新利; 吴金星; 王保东; 马新灵 热力发电 2007/06
85 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与PIV测试研究 张文杰; 马国印; 魏新利 河南化工 2007/05
86 复合掺杂钙钛矿氧化物La0.6Sr0.4-xCaxCo1-yNiyO3-δ阴极的制备和电性能 李彦; 骆仲泱; 余春江; 魏新利; 岑可法 化工学报 2007/05
87 基于符号定向图的HAZOP分析简介 杜少旭; 魏新利; 祝峰 科技资讯 2007/13
88 超声波-光催化氧化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魏新利; 王敏 河南建材 2007/02
89 多压凝汽器的优化 闫水保; 魏新利; 黄永志 动力工程 2007/02
90 柠檬酸-硝酸盐法制备中温SOFC材料 李彦; 吴金星; 赵大治;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01
91 化工类专业培养模式和知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吴金星; 魏新利; 王定标; 和俊民 高教论坛 2007/02
92 杆支撑换热器壳程的单元流道模型及流场分布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化工进展 2007/01
2006
93 板式石蜡储热器传热的数值模拟 郭茶秀; 张务军; 魏新利; 王定标 能源技术 2006/06
94 圆形流道内置扭带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朱登亮; 吴金星; 张丽娜; 魏新利 节能技术 2006/05
95 充分利用压降优化换热器设计 刘宏; 魏新利 轻工机械 2006/04
96 基于CATIA的零部件应力分析研究 王定标; 向飒;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煤矿机械 2006/07
97 超声波、Fenton试剂与絮凝联用进一步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魏新利; 张良波; 马新灵; 武文杰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07
98 搅拌反应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魏新利; 任杰; 王定标; 孟祥睿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2
99 销钉机筒橡胶挤出机内胶料三维剪切效果模拟 孟祥睿; 马新灵; 张宏选; 王定标;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2
100 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随机响应分析 王定标; 魏新利; 向飒; 吴金星; 郭茶秀 振动与冲击 2006/03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01 螺旋面的加工方法分析及工程应用 吴金星; 朱登亮; 魏新利 机械工程师 2006/06
102 基于CFD的折流杆换热器流场仿真系统研究 王定标; 向飒; 魏新利 石油机械 2006/05
103 蓄冷球凝固的FLUENT数值模拟研究 郭茶秀; 熊辉东; 魏新利 低温与特气 2006/02
104 折流杆换热器壳程湍流和传热的数值模拟 吴金星;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6/02
105 应用Fluent软件研究流化床中布风板结构 魏新利; 马新辉 能源工程 2006/02
106 基于CFD技术的折流杆换热器的性能分析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轻工机械 2006/02
107 压力容器切向开孔接管区的应力分析设计 王定标; 魏新利; 向飒; 郭茶秀; 吴金星 石油机械 2006/04
108 销钉机筒挤出机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魏新利; 刘宏; 王定标; 郭茶秀; 吴金星 合成橡胶工业 2006/02
109 能级效率显式矩阵算法 闫水保; 魏新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07
110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吴金星; 魏新利; 王保东 化工高等教育 2006/01
11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魏新利; 李慧; 张军 化工时刊 2006/02
112 流体旋转流动强化对流传热场协同分析 吴金星; 魏新利; 朱登亮 冶金能源 2006/01
113 化工类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王定标; 陈为航; 魏新利 高师理科学刊 2006/01
2005
114 浅议化机基础的教学改革 刘宏; 魏新利 化工高等教育 2005/04
115 压力容器与切向接管结构应力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强度评定 王定标; 魏新利; 向飒; 郭茶秀; 刘宏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116 套管排气管型旋风分离器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海红;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4
117 蓄冷球凝固的FLUENT数值模拟研究 郭茶秀; 熊辉东; 魏新利; 芦丽霞 节能技术 2005/06
118 对危化品生产与储存场所定量安全评价的比较研究 魏新利; 祝峰; 宋建池; 王雷; 刘诗飞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10
119 杆式支撑换热器换热的数值模拟 王定标; 魏新利; 向飒; 吴金星; 郭茶秀 核动力工程 2005/05
120 智能仿生技术研究新进展 李慧; 魏新利 科技广场 2005/10
121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件的研制 郭茶秀; 刘宏; 魏新利; 王定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122 杆式支撑换热器传热与流阻性能的实验研究 王定标; 向飒; 魏新利; 郭茶秀; 刘宏 石油机械 2005/09
123 CuO/Al2O3烟气脱硫吸附剂再生技术的研究 马新灵; 魏新利; 向军; 苏胜; 赵清森 华中电力 2005/04
124 加强技术经济教学 培养高素质人才——“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创新教学实践 刘利平; 魏新利 高教论坛 2005/03
125 多媒体技术控制工程基础CAI课件开发与应用 王定标; 魏新利; 吴金星; 郭茶秀; 刘宏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126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王定标; 陈卫航; 魏新利; 雒廷亮; 张浩勤 化工高等教育 2005/02
127 水力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魏新利; 张海红; 王定标; 吴金星; 刘宏 热科学与技术 2005/02
128 液—液旋流分离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阎惠民; 张海红; 魏新利 河南化工 2005/04
129 用于烟气脱硫的CuO/Al2O3吸附剂研究 马新灵; 于斐; 魏新利; 闫水保; 孟祥睿; 王培萍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1
130 旋风分离器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魏新利; 张海红; 王定标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01
131 责任关怀——化学工业HSE管理的核心 魏新利; 王自健; 王雷; 宋建池; 刘诗飞 河南化工 2005/03
2004
132 销钉机筒挤出机内物料流动与混合效果的数值模拟 魏新利; 李成清; 王定标 橡胶工业 2004/12
133 考虑压降的换热网络合成的研究进展 刘宏;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轻工机械 2004/04
134 热力循环的特性函数 闫水保; 魏新利; 王培萍; 马新灵 汽轮机技术 2004/05
135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轨迹的数值模拟 魏新利; 张海红; 王定标; 孟祥睿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3
136 换热设备管板热应力的数值模拟及应用 王定标; 向飒; 魏新利 轻工机械 2004/03
137 纵流壳程换热器的三维流场 王定标; 向飒;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化工学报 2004/05
138 最优化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考核方法改革 吴金星; 魏新利; 王定标 化工高等教育 2004/01
139 化工专业机械基础教学改革 刘宏; 魏新利; 郭茶秀 高师理科学刊 2004/01
140 蒸汽扩容器切向接管应力分析研究 王定标; 魏新利; 郭茶秀; 吴金星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1
141 复杂载荷下含缺陷管道的极限载荷及L_r参量 郭茶秀; 魏新利; 王定标; 刘宏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1
142 氮肥厂变换工段能量分析 刘宏;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1
143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魏新利; 李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01
2003
144 销钉机筒挤出机螺杆圆周展开面内物料流动与混合的数值分析与实验 魏新利; 董卫刚; 李培宁; 董其伍 化工学报 2003/11
145 销钉式挤出机的机筒三维有限元分析 李成清; 王定标; 魏新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3/03
146 孔板支撑换热器壳程流场的数值预测 董其伍; 吴金星; 刘敏珊; 魏新利 压力容器 2003/08
147 杆式支撑换热器壳程性能数值分析及改进设计 吴金星; 魏新利; 王定标; 郭茶秀; 符兴承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3/07
148 换热器进口管箱流场的数值分析与应用 吴金星; 魏新利; 符兴承; 王定标; 刘宏 化工进展 2003/06
149 销钉机筒挤出机螺槽横截面内流体流动与混合的研究 魏新利; 董卫刚; 李培宁; 董其伍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3/03
150 胶料在单螺杆橡胶挤出机中的三维流场分析 魏新利; 董卫刚 橡胶工业 2003/06
151 不锈钢衬里复合管的液压胀合装置及技术要点 王学生; 郭茶秀; 魏新利; 王定标 石油机械 2003/04
15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改革研究 吴金星; 魏新利; 王定标; 郭茶秀 化工高等教育 2003/01
153 扑尔敏生产废液中2-对氯苄基吡啶的分离 王训遒; 周彩荣; 魏新利; 蒋登高 精细石油化工 2003/01
154 销钉机筒挤出机中胶料流动状态的研究 魏新利; 董卫刚 橡胶工业 2003/02
2002
155 内压及扭矩载荷下无缺陷弯管的应力分析 郭茶秀; 魏新利; 刘宏; 李培宁 机械强度 2002/03
156 纵流式换热器壳程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吴金星; 王定标;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石油机械 2002/07
157 折流杆换热器CAD系统的开发 吴金星; 魏新利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02/03
158 纵流式换热器的结构研究进展 吴金星;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化工进展 2002/05
159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吴金星; 王定标; 魏新利; 刘宏 流体机械 2002/05
160 换热器管束支撑结构对壳程性能的影响 吴金星; 刘敏珊; 董其伍; 魏新利 化工机械 2002/02
161 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与发展 吴金星; 魏新利; 董其伍; 刘敏珊 石油机械 2002/04
162 加强科技英语教学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吴金星; 魏新利; 王定标; 董其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1
2002年以前的
163 椭圆腔板束强化降膜蒸发研究 吴金星; 董其伍; 魏新利; 王定标; 刘敏珊 化工设计 2001/01
164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 吴金星; 王定标; 魏新利; 董其伍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165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刘宏; 魏新利 机械强度 1999/04
166 用MFC开发换热设备零部件ARX应用程序 刘敏珊; 董其伍; 魏新利; 王松霞; 甘学辉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9/02
167 换热网络优化设计进展 魏新利; 潘惠华; 刘宏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8/S1
168 活动耳式支座的设计及应用 周福林; 魏新利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8/S1
169 球壳表面裂纹的网络自动生成方法 刘宏; 甘子辉; 魏新利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8/S1
170 基于经济流速的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 魏新利; 刘宏; 谢宜燕; 王海燕 机械强度 1998/03
171 板壳式降膜蒸发器结构及性能研究 吴金星;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王学生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7/04
172 销钉机筒挤出机结构设计的新进展 魏新利 橡胶技术与装备 1997/03
173 销钉式挤出机的结构特点及挤出机理分析 魏新利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7/01
174 橡胶销钉机筒冷喂料挤出机的开发 魏新利; 谢本万 轮胎工业 1996/02
175 热媒闭路循环多功能温控装置的开发应用 魏新利; 武旭增; 谢本万 橡胶技术与装备 1995/04
176 煤气发生炉水夹套封头的强度分析 魏新利; 李立; 赵德才; 赵乐臣 机械强度 1992/04
177 内压筒体绕丝止裂设计 魏新利; 杨芳毓 石油化工设备 1992/03
178 化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探讨 魏新利 化工高等教育 1991/02
179 绕丝筒体的附加断裂阻力 魏新利 郑州工学院学报 1990/03
180 局部钢丝缠绕筒体的力学分析 魏新利 郑州工学院学报 1990/02
发表会议论文:
1 重生工况对沸石-水吸附式热变换器性能的影响 薛冰; 姚志敏; 盛遵荣; 孟祥睿; 魏新利; 深井润 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5-10-17
2 重生工况对沸石-水吸附式热变换器性能的影响 薛冰; 姚志敏; 盛遵荣; 孟祥睿; 魏新利; 深井润 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5-10-17
3 重生工况对沸石-水吸附式热变换器性能的影响 薛冰; 姚志敏; 盛遵荣; 孟祥睿; 魏新利; 润深井 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5-10-17
4 自然对流条件下低熔点合金相变过程的研究 郭茶秀; 魏新利; 王定标 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4-10-23
5 基于活化能理论的硫化铁自燃机理研究 赵雪娥; 魏新利; 刘诗飞 2010(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10-09-27
6 大功率LED灯新型散热结构的设计与开发 魏新利; 尹树桂; 李慧 节能照明控制与LED技术学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10-09-26
7 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采暖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曾章传; 魏新利 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9-11-26
8 膨胀石墨影响复合吸附剂性能的成因分析 魏新利; 孟祥睿 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9-11-26
9 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热解液化系统能量优化(英文) 张军; 贺心艳; 张文洁; 魏新利 生物质能源技术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2008-12-03
10 生物质热解装置螺旋加料系统研究(英文) 魏新利; 张军; 贺心艳; 张文洁 生物质能源技术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2008-12-03
11 生物质热解过程冷凝器堵塞的实验研究(英文) 徐进; 张军; 魏新利 生物质能源技术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2008-12-03
12 沉淀水合二氧化硅在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 王立旗; 赵乐臣; 李俊; 魏新利 自主创新——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09-01
13 圆管平板-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流动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周俊杰; 刘利武; 魏新利; 王定标 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9
14 换热器的管束支撑结构发展概况 吴金星; 魏新利; 乔慧芳; 朱登亮 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9
15 螺旋折流片强化换热器壳程传热数值分析 朱登亮; 吴金星; 魏新利; 乔慧芳 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9
16 销钉机筒挤出机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魏新利; 王定标; 郭茶秀; 吴金星; 刘宏 2004年国际橡胶会议 国际会议 2004-09
学术交流:
1、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5-10-17
2、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4-10-23
3、2010(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10-09-27
4、节能照明控制与LED技术学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10-09-26
5、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 中国会议 2009-11-26
6、生物质能源技术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2008-12-03
7、自主创新——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09-01
8、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9
9、2004年国际橡胶会议 国际会议 2004-09
荣誉奖励:
1、新型纵流壳程换热器现代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
2、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 完成人)。
3、销钉机筒橡胶挤出机CAE技术研究及应用,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 完成人)。
4、销钉机筒冷喂料橡胶挤出机,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5、新型热管换热器,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
6、过程装备常用零部件CAD系统研究与开发,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
7、热媒闭路循环多功能温控装置,1996年获河南省星火三等奖(第1完成人)。
8、热力系统换热设备CAD技术研究与应用,2001年9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
9、《化工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1997年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完成人)。
10、被授予"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拨尖人才"称号。
11、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2、全国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拨尖人才。
魏新利:潜心耕耘 努力创新
他作为一名教学科研一线人员,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化工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创新在他热爱的科研领域里,服务在他带领的团队里近三十个春秋。
他就是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魏新利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等职。
开拓创新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的资源也面临着枯竭的局面,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种种问题困扰着人类,魏新利教授对此十分忧心,多年来,他也一直以自己的能力致力解决这样的问题。魏新利教授有针对性地研发出多项新型、高效、节能的装置,尤其在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研发方面更是获得多项专利。比如研发出的新型换热设备结构紧凑、重量轻、成本低、运行可靠,节省钢材高达40%,其传热效率提高35%,壳程阻能力减少了40%,并且有效防止了因流体诱导震动而引起的断裂、泄漏等故障,使设备寿命延长了不止2~4倍,这项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魏新利教授还针对我国冷喂料橡胶挤出水平较低,研发出销钉机筒冷喂料橡胶挤出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新颖、自动化标准化程度高、维修方便、运转可靠、噪音小、功耗及制造成本低,被推广到数十家企业,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挤出机和与之配套的温控装置分别获得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二十一世纪,生物油因含硫、氮等有害成分少,被视珍贵的绿色燃料,因此,魏新利教授研发出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该装置由温控加热系统、进料系统、流化床反应系统、旋风分离系统、冷凝收集系统组成。在实验室阶段取得良好试验效果,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曾经有材料指出,我国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50%,目前我国的余热利用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针对这个问题,魏新利教授正在研究采用有机郎肯循环的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研发适用于多种低温热源,并能根据热源形式和应用需求支撑小到0.1kW大到上百MW的机组,可广泛应用于车船余热发电、海洋钻井平台、偏远地区的孤网发电等等,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魏新利教授还尝试将太阳能、土壤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四者综合用于建筑物空调系统、以实现冷、热、电、热水等联供,目前魏新利教授正在进行研究,对于该系统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在这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魏新利教授在科研上坚持创新思维,他抱有很大的自信能够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
魏新利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几年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河南省重大公益攻关、重点攻关等科研项目,他本人还获得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基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教书育人直挂云帆济沧海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为了魏教授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四大修养,八大作风”,用于引导教育教师。“四大修养”即“道德修养、心态修养、境界修养、胸怀修养”;“八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学习”的作风;“心系学生、服务学生”的作风;“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的作风;“心态平衡,脚踏实地”的作风;“顾全大局、登高望远”的作风;“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讲操守,重品行”的作风。在魏教授的带领下,学院逐步形成了协作、奉献、求是、创新的良好院风和务实、高效、协调、规范的工作准则,为学生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了使化工类人才培养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能满足时代对新型化工人才的要求。魏新利教授在深入调研国内外化工类专业设置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实现服务领域、主要学科背景和业务培养目标等三个方面转变的改革思路。
一是化工类专业人才的服务领域必须由化学工业转变到过程工业;二是服务领域的主要学科背景必须由化学工程与技术转变到过程科学与工程技术;三是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必须转变到掌握过程科学、过程工程技术、过程装备、过程控制等业务知识,能在化工、石油等过程工业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如此转变大大拓宽了化工类专业人才的服务领域和学科领域,使之更加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他根据过程工业由过程工艺、过程装备、过程控制三大模块组成的特点,提出将化工类专业课程方案配置定位为“一体两翼”。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为以过程工艺为“主体”,以过程装备及过程控制为“两翼”。“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定位为以过程装备为“主体”,以过程工艺及过程控制为“两翼”的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并据此制定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方案,进一步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及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整体的素质教育结构框架,为全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其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魏新利教授积极投身教学第一线,他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推进教材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他主编或参编了9部相关教材,其中《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和《过程设备设计》被指定为全国通用教材,分别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其它均被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全国通用教学参考书。
另外,为强化新生专业兴趣,使新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内涵、发展和就业状况,魏新利主动为每届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和发展前沿课。同时魏新利十分注意将创新教育融于课程教学当中以建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受到学生欢迎与好评。魏新利教授带领的《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是一支特色鲜明、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团队。多年来,在魏教授的领导下,团队坚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了十几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该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德才兼备带领学院勇攀高峰
作为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魏新利总结提出了学院内涵建设的三大主要任务,即“文化建设、学科建设、体制规章建设”。文化建设包括人文文化和学术文化,学院的文化氛围集中体现了学院的建设方针、建设理念、建设风格、建设品位、专业特色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学院的软实力。学科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基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魏新利教授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一、二、三、四,即一个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两个瞄准(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三个强化(强化学科方向凝练,强化创新队伍汇聚,强化学科基地构筑);四个步骤(构筑基地,组建团队,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学科建设的水平体现了学院的硬实力。学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与业绩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学院实现和保持创新与活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文化建设、学科建设、体制规章建设”构成了学院建设的主要内涵,为学院的科学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魏新利教授带领学院班子,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在2005年国家学位点申报中,一举取得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申报中,“化学工艺”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又获批。使学院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面对取得的骄人成绩,魏新利教授却表现的非常低调。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和谐的立志奋斗的团队才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一个成果丰硕的科研工作者、一个默默无闻的优秀教育者,这些都是魏新利教授的真实写照。魏新利教授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完美的融合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中,他带领着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学院不断取得进步,不断攀登高峰,为了中国的化工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任重道远,扬帆远航,直济沧海,面对未来科研教育工作,他仍会继续大步迈进,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专家简介:
魏新利,河南辉县人,1956年12月出生,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25年。现任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拨尖人才,国家科技部“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协会安全评价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等职。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2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7项。
来源:中国科技财富 2011年11期
魏新利:始终站在教学科研一线
3月的天气虽已入春,但早晚仍寒意逼人。然而,当记者近日走进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实验楼,里面却显得暖意融融,院长魏新利正在与学生们一边做实验一边探讨实验装置的改进与研究成果的新应用,热烈的讨论中不时迸发出学生开心的笑声。今年56岁的魏新利,从事化工教学与科研工作已经近30年,可谓化工领域的先锋人物。
初见魏新利,记者惊讶于他的朴素与平实,可他谈到学生、谈到科研时,就像换了一个人,双眼发亮,神采奕奕。“始终站在科研一线就是我的生命追求,而讲台就是我的阵地。”魏新利说。
在化工领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因为紧贴市场需求,近年来一跃成为全国十大热门专业之一。而关于这一专业的由来,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上个世纪末,随着全球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在化工机械领域逐渐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自动控制。为顺应科技时代潮流,教育部要求对化工机械专业进行改革。当时,郑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5所高校的成员参与了这项工作。“如果不能成功变更专业名称,可能化工机械这个专业就会消失在行业内,而这直接导致的就是整个专业学生的就业危机!”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那段日子,作为专家委员之一的魏新利往返于学校和北京之间,在各种会议上据理力争。终于,1998年3月,教育部应上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将“化工机械”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直到现在,当年魏新利的慷慨陈辞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劲儿”还被作为佳话在行业内流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技攻关,魏新利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河南省重大公益攻关、重点攻关等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魏新利本人也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科技部“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如果说这些成绩是魏新利勤勉工作留下的印迹,但是能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讲成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恐怕还是缘于他和学生之间那种心与心的沟通。工作近30年来,魏新利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并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解决生活费。学生需要的专业书籍,他也会想尽办法托熟人搜寻送去。“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比学术讨论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魏新利说。
“工科的学生尤其需要学习哲学思想,这样才能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统筹兼顾。”在教学过程中,魏新利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我平时看到一些不错的书,或者在学术交流中得到的一些感悟,甚至是听到的不错的一句话,都愿意拿出来和学生分享或探讨。”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魏老师,那就是‘好’,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非常好’!”在实验室里,2009级博士生王慧风趣地说。在王慧眼里,魏老师生活中特别平易近人,对待学生总是亲切诚恳,然而做起学问来却是严谨细致。王慧记得有一次做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问了不少同学还有老师都未能明白。当时,魏老师由于学术交流出差在外地,王慧就把问题汇总了一下以邮件形式发给他。谁知,当天下午,魏老师就进行了回复,还特意打电话提醒王慧注意查收。这虽然是件小事,却让王慧感动了好久。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8级硕士研究生石磊来自农村,就在毕业前,母亲因煤气中毒意外去世,正在做实验的他听到噩耗后失声痛哭。得知消息后,魏新利不仅亲自开车送石磊回家,还联系爱心人士给予资助,解决其经济困难。在石磊毕业找工作时,魏新利也一直帮助他牵线找合适的单位。“这么多年来,魏院长不知帮过多少学生,所以很多优秀的学生都自愿留了下来,成为学院的老师甚至是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和魏新利共事13年的陈卫航教授说。
身兼数职的魏新利,把自己的胆识、魄力、智慧充分地融入科研、教学工作中,把个人魅力与领导艺术智慧地结合起来,带领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及学院不断取得进步。在2005年国家学位点申报中,学院一举取得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申报中,“化学工艺”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又获批,使学院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今年1月,魏新利又当选2011“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春天,魏新利满腔热情地带领着学院人深深地融入国家能源化工发展进程中,以全新的技术理念和追求,始终走在化工领域的科技前沿。
来源:教育时报 发表时间:2011年04月27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