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恒星,1972年生,山东招远人,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划入选者(2009),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8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岩土体变形破坏机理、地质灾害动力学与风险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0余篇、EI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完成国家级规划4项。论文引用3000余次。近年来主要学术成绩包括:提出了多尺度岩体变形破坏的微观各向异性控制理论,代表性成果在汤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引用率国际排名领先;创建了首个集成GIS系统的三维分布式岩体崩塌动力学过程模型-RA模型(Rockfall Analyst),在全球40个国家的学术界和工程界得到成功应用,成为国际主流模型;面向国家减灾和重大工程实际问题,完成了一系列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的科学咨询研究。目前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滑坡命名方法专委会主席、国际SCI期刊《 Engineering Geology》《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编委以及《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副主编等职,并任Nature Geoscience等杂志审稿人。曾获第七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14年)等奖项。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1 -1995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5 -1998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8 -200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9年5月-现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划国外杰出人才,终期评估优秀)。
2006年5月-2009年4月 加拿大地面灾害风险分析中心,研究组长(Team Leader)。
2004年5月-2006年4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究工程师(ResearchEngineer)和加拿大地面灾害风险分析中心研究组负责人(TeamLeader)。
2004年2月-2004年4月 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2003年8月-2004年3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副研究员。
2001年7月-2003年7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社会兼职 PROFESSIONAL AFFILIATIONS :
1、2015-10-01-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滑坡术语专委会C37) 主席
2、2014-09-01-今,国际期刊《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编委
3、国际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 编委
4、国际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编委
5、2015-09-01-今,国际期刊《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 副主编
6、2009-01-01-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 会员
7、美国岩石力学协会(ARMA)会员
8、2015-07-01-今,国际地质灾害减灾协会 (ICGdR) 委员
9、国际岩石力学协会 (ISRM) 会员
10、加拿大岩土工程协会 会员
11、国际滑坡风险评估与减灾国际学校(LARAM)授课教授
12、2009-12-31-今,《工程地质学报》, 副主编
13、2015-07-01-今,《地理研究》 编委
14、2010-07-01-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委会 委员
15、2012-10-01-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 委员
16、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委员
17、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8、三峡工程国家验收第三方独立评估 专家
19、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监审专家
20、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专家
21、中国工程院海西重大咨询项目 咨询专家
22、中国地理学会 会员
23、国家测绘局PCGIAP国际培训班 授课教授
24、Nature 期刊审稿人
教授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灾害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2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招生专业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81803-地质工程
招生方向
GIS与自然灾害
工程地质
岩体力学
研究生培养:欢迎有较好普通地质、自然地理、地质工程、GIS、RS背景和数理、力学基础的同学报考。
指导学生
已指导学生
杨志华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李郎平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孟云闪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伍宇明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现指导学生
李全文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赵晓霞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仉义星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陈俊辉 博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田乃满 硕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刘青 硕士研究生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领域:
地球信息科学与自然灾害。
主要研究方向:
(1)多尺度岩土体变形破坏机理
(2)环境地质灾害动力学过程模型与风险分析
(3)遥感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负责和参加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特别支持领域项目及科技部公益项目专项等科研项10余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4204100015):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地质灾害效应,2021年01月-2024年12月(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批准号:4192780030):复杂结构黄土边坡工程地质自适应原位协同探测系统,2020年1月-2024年12月(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川藏铁路重大灾害风险识别与预测”(项目批准号:41941019)课题:川藏铁路重大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2021年01月-2024年12月(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土高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与防控”课题(项目批准号:41790443):黄土边坡滑移机理与治沟造地工程灾变效应,2018年01月至 2022年 12月(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41525010),工程地质动力学与地质灾害,2016年01月- 2020年 12月(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1272354),基于 LIDAR 和频率分布的岩崩规模与关键过程研究、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批准号:41472282),分布式滑坡形变PSI(永久散射体干涉雷达)监测模型及技术、2015年1月- 2018年12月(主持)。
(8)中国科学院**计划项目,A1055、地质灾害过程模型与风险评估、2010年-2014年(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地理时空数据分析”(批准号:41421001),2015年 1月-2020年 12月(参加)。
(10)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10030300)、“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2014年1月—2018年12月(参加)。
(11)中国科学院STS项目课题,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地质灾害综合评估.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参加)。
(12)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2011年-2013年(参加)。
(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K50B05,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2009-2011(参加)。
(14)2010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项评价-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0〕17号)。
(15)2010年参与完成国务院《国家舟曲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专项评价。
(16)2013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雅安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项评价—雅安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3〕26号)。
(17)2013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雅安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项评价—雅安芦山地震地质适宜性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3〕26号)。
(18)2013年1月-2017年12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场耦合作用下深埋长大隧道岩爆灾害的机理及预测。
(19)2014年1月-2014年12月负责国家电网公司委托“川藏联网工程线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20)2014年1月-2014年12月:负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委托:川藏铁路潜在地震作用下的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2)2009-201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23)2008-2011国际合作项目(Decovalex2011):核废料储藏孔破裂过程耦合模型,子课题负责人。
(24)2009天津地面沉降InSAR监测,负责人。
(25)2009-2014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铁路地面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参加人。
(26)中国科学院“**计划”择优支持项目:**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地表灾害过程模型研究(A1055,2010-2012)。
(27)国家支撑计划: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课题五:承险过程分析与承险脆弱性/风险评估模型(2008BAK50B05,2009-2011)。
(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汶川地震灾区高陡山体斜坡灾害三维离散动力学机理及过程模拟预测((41072241,2010-2012)。
(2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能源储备地下库群在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中“密集储库区底层变形机理与地面沉降预测”(2009CB7244605,2010-2011)。
(30)天津滨海新区委托:滨海新区塘沽区地面沉降高精度PSI监测(O9M90350AL,2009-2010)。
(31)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科研成果:
(1)理论研究:在大量实验和长期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多尺度岩体变形破坏基础研究,提出多尺度岩体变形破坏的微观各向异性控制理论,揭示了矿物尺度微观各向异性对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机理。其中2010年以来的代表性成果在汤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引用率国际排名领先。
(2)模型研究:创建了首个集成GIS系统的三维分布式岩体崩塌动力学过程模型-RA模型(Rockfall Analyst),在全球40个国家的学术界和工程界得到成功应用,并被美国科学院研究报告引用,成为国际主流模型。
(3)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和重大工程实际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应用研究,10余项科学咨询研究报告被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部门实质采用,并获得包括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批示,成功应用于我国玉树、芦山、鲁甸等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规划及川藏联网等重大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求。
学术成就:
负责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交通部、Alberta大学、Queen大学和加拿大铁路局构成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中心在地质灾害过程模型研究和空间技术应用方向的研究和开发。在包括滚石、滑坡和泥石流等环境地质灾害的动力学GIS模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研究开发的三维滚石灾害分析模型(RockfallAnalyst)被包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近40个单位认可和应用,其中包括大学、研究单位、政府部门和咨询公司等。负责了若干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应用于加拿大Alberta地质调查局,Edmonton和PeaceRiver等市政部门。在采用LiDAR、InSAR、GPS等空间技术进行灾害监测与评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参与建设了由加拿大遥感中心、Alberta地质调查局和Alberta大学建立的Corner-InSAR基地。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实际的工程应用。
(1)提出了环境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的理论框架。创建了从环境地质灾害遥感数据、地面现场勘察数据获取分析到GIS数据模型和灾害本构过程模型到岩土工程计算和分析的综合集成理论和标准流程。并在中国西南地区、加拿大铁路系统和城市灾害管理中得到应用。
(2)解决了采用高精度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高新空间遥感技术进行地表灾害相关数据的获取和关键因素的提取和识别以及过程模型融合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参与建设了由加拿大遥感中心、阿尔伯塔地质调查局和大学建立的雷达监测研究基地。并成功应用于城市地面沉降、典型环境地质灾害过程的监测,加深了地表灾害现象的物理变形过程和机理的理解,为建立合理准确的地表灾害过程模型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保障。
(3)提出了典型地表灾害物理力学过程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根据大量实例研究,建立了考虑复杂环境效应的典型地表灾害类型的本构模型,并与GIS系统进行了有机的耦合,使模型的实用性得到显著提高,为地表灾害分析预测提供了包括本构模型、参数、数值方法选取的科学依据,减少模型实际应用的难度,有利于地表灾害的合理控制和决策。
(4)创建了基于物理力学过程的三维分布式地表灾害危险性分析模型并在GIS系统中实现。可以快速模拟灾害体在三维地形环境中运动的路径,速度、频率、能量等空间分布等,有利于快速的区域性灾害灾害评估。目前该模型已被被包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40多个单位认可和应用,其中包括大学、研究单位、政府部门和咨询公司等。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科研、灾害制图和工程项目中。
(5)在三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风险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进展,研究和开发了若干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监测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加拿大多个市政部门的灾害信息管理和风险分析。
发明公开:
[1]张贝, 兰恒星, 刘世杰, 孙魏峰, 包含. 用于模拟具备宽速度范围黄土泥流灾害的离心试验装置[P]. 陕西省: CN117969019A, 2024-05-03.
[2]张贝, 兰恒星, 刘世杰, 孙魏峰, 包含, 陈浩扬, 宁奕冰, 沈伟. 一种适用于冰-岩碎屑流运动模拟的试验装置[P]. 陕西省: CN117969020A, 2024-05-03.
[3]张贝, 兰恒星, 刘世杰, 孙魏峰, 包含, 陈浩扬. 用于泥石流与黄土泥流治理的柔性石笼拦挡装置[P]. 陕西省: CN117868056A, 2024-04-12.
[4]兰恒星, 邓智超, 伍宇明, 孙巍锋, 李郎平. 一种浅土层的液力自钻式旁压设备及使用方法[P]. 北京市: CN117365275A, 2024-01-09.
[5]兰恒星, 孙巍锋, 兰明润, 晏长根, 包含, 刘鑫, 董忠红, 祝艳波, 张贝, 刘世杰, 田朝阳, 梁秦源, 王小婵, 李洲辰, 任轩承, 杜钰靓. 一种边坡与地层模型的综合测试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 陕西省: CN117347595A, 2024-01-05.
[6]孙巍锋, 兰恒星, 晏长根, 包含, 张莎莎, 杨晓华, 刘世杰, 田朝阳, 张贝, 石玉玲, 许江波, 薛志佳, 刘国锋, 梁秦源, 任轩承, 李洲辰, 王小婵, 杜钰靓, 何哲. 一种基于多源监测数据变化的边坡稳定性预警方法[P]. 陕西省: CN117198018A, 2023-12-08.
[7]包含, 李昌波, 陈卫昌, 李黎, 兰恒星, 吕洪涛, 晏长根, 徐玮. 基于机器学习的裂隙岩体裂隙数量确定方法、裂隙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 陕西省: CN117152060A, 2023-12-01.
[8]包含, 敖新林, 晏长根, 郑涵, 兰恒星, 徐玮, 刘力, 尹晓晴. 适应于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的锚杆及其施工方法[P]. 陕西省: CN117027010A, 2023-11-10.
[9]包含, 宋占亭, 兰恒星, 晏长根, 马扬帆, 郑涵, 徐玮, 刘长青. 用于检测岩体软弱界面力学参数的钻孔内检测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6856875A, 2023-10-10.
[10]包含, 宋占亭, 兰恒星, 马扬帆, 郑涵, 晏长根, 刘长青, 胡庆豪, 王耿, 吉琛琳, 李昌波. 用于岩土体钻孔内模型试验的模拟装置和方法[P]. 陕西省: CN116863803A, 2023-10-10.
[11]刘长青, 包含, 兰恒星, 李黎, 陈卫昌, 吕洪涛, 李靖, 敖新林, 饶志成, 尹晓晴. 石窟风化裂隙智能识别和三维重构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P]. 陕西省: CN116645602A, 2023-08-25.
[12]孙巍锋, 兰恒星, 晏长根, 包含, 许江波, 石玉玲, 刘世杰, 田朝阳, 王小婵, 梁秦源, 李洲辰, 任轩承, 张昊, 杜钰靓. 一种剪切过程可视化直剪试验仪[P]. 陕西省: CN116558989A, 2023-08-08.
[13]刘鑫, 兰恒星, 晏长根, 董忠红, 包含, 朱鸿, 许伟能, 黄良. 一种不同压力下黄土径向渗透系数的环形试验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6559046A, 2023-08-08.
[14]兰恒星, 孙巍锋, 晏长根, 李郎平, 包含, 伍宇明, 董忠红, 刘鑫, 林感, 田朝阳, 刘世杰, 李洲辰, 任轩承, 梁秦源, 王小婵, 杜钰靓. 一种孔内土体水分原位测试仪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6427380A, 2023-07-14.
[15]兰恒星, 李博龙, 董忠红, 张宏兵. 一种地应力无扰动的地质信息原位探测机器人及探测方法[P]. 陕西省: CN116378561A, 2023-07-04.
[16]董忠红, 张宏兵, 谢石璞, 贠鑫涛, 兰恒星, 包含. 变高度可重构石窟寺病害智能探测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P]. 陕西省: CN116277054A, 2023-06-23.
[17]刘鑫, 兰恒星, 许伟能, 殷荣懿, 张军, 苗雪青, 黄良. 一种黄土浸水增湿后水平向变形系数测定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6296852A, 2023-06-23.
[18]兰恒星, 晏长根, 杨明宇, 包含, 雷文斌, 董忠红, 张宏兵, 李郎平, 伍宇明. 可孔内原位切削土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 陕西省: CN116296892A, 2023-06-23.
[19]包含, 吕洪涛, 兰恒星, 李黎, 陈卫昌, 马克, 李静蕊, 郑涵, 晏长根, 尹培杰, 刘长青, 李昌波. 岩体损伤状态测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P]. 陕西省: CN116127239A, 2023-05-16.
[20]董忠红, 郑家伟, 左嘉傲, 兰恒星, 晏长根, 张宏兵. 小管径黄土地质信息原位探测环境自适应视觉系统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6106227A, 2023-05-12.
[21]许飞, 包含, 葛亚军, 曹占强, 尹晓晴, 郑涵, 兰恒星, 晏长根, 敖新林. 一种基于岩质边坡防护的生态基材及其制备方法[P]. 北京市: CN116058254A, 2023-05-05.
[22]兰恒星, 孙巍锋, 梁秦源, 田朝阳, 王小婵, 李郎平, 伍宇明, 晏长根, 包含, 董忠红, 刘鑫, 张昊, 李洲辰, 任轩承. 一种岩土体孔内原位剪切测试装置[P]. 陕西省: CN116008099A, 2023-04-25.
[23]兰恒星, 李郎平, 孙巍锋, 伍宇明, 晏长根, 石玉玲, 包含, 许江波, 刘鑫, 董忠红, 刘世杰, 田朝阳, 张昊, 任轩承, 李洲辰. 一种岩土工程多功能模型试验装置[P]. 北京市: CN115931484A, 2023-04-07.
[24]包含, 饶志成, 兰恒星, 晏长根, 郑涵, 刘长青, 敖新林, 吕洪涛. 基于矿物识别技术的含片理面岩石建模方法和系统[P]. 陕西省: CN115618700A, 2023-01-17.
[25]兰恒星, 陈钊, 刘世杰, 孙巍锋, 张宁. 一种可变角度的高速远程滑坡模拟试验装置[P]. 陕西省: CN115575603A, 2023-01-06.
[26]包含, 敖新林, 郑涵, 兰恒星, 晏长根, 刘长青, 饶志成, 马扬帆, 尹晓晴. 边坡区域补水方法及装置[P]. 陕西省: CN115544738A, 2022-12-30.
[27]包含, 吕洪涛, 兰恒星, 郑涵, 晏长根, 刘长青, 陈志洋, 马扬帆, 郭冠淼. 非绝热材料内部缺陷埋深的探测方法及系统[P]. 陕西省: CN115452887A, 2022-12-09.
[28]孙巍锋, 兰恒星, 李郎平, 伍宇明, 晏长根, 包含, 刘鑫, 董忠红, 许江波, 石玉玲, 刘世杰, 田朝阳, 梁秦源, 王小婵, 李洲辰, 任轩承. 一种用于岩土体钻孔内模型试验的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5266371A, 2022-11-01.
[29]包含, 刘长青, 兰恒星, 郑涵, 裴润生, 唐明, 晏长根, 许江波, 吕洪涛. 一种强构造活动区岩石微观结构信息解译及三维建模方法[P]. 陕西省: CN115018986A, 2022-09-06.
[30]张彤炜, 程云祥, 张帆宇, 兰恒星, 付舟, 张彤文, 李生, 伍宇明. 一种基于内外功率比的非直线坡面型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P]. 甘肃省: CN114996809A, 2022-09-02.
[31]孙巍锋, 兰恒星, 李郎平, 晏长根, 伍宇明, 包含, 石玉玲, 许江波, 刘世杰, 田朝阳, 张昊, 任轩承, 李洲辰. 一种确定失稳边坡岩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方法[P]. 陕西省: CN114965100A, 2022-08-30.
[32]孙巍锋, 兰恒星, 李郎平, 伍宇明, 晏长根, 石玉玲, 包含, 许江波, 曾昭宇, 王启凡, 王毅朋, 花欲燃, 刘世杰, 田朝阳, 张昊, 任轩承, 李洲辰. 一种三维坐标点的便携式简易测试仪及确定方法[P]. 陕西省: CN114812394A, 2022-07-29.
[33]伍宇明, 兰恒星, 郭伟, 曹益铭, 周伟栋, 江峰, 黄志刚, 黄俊宝, 陈晓梦, 曾颖婷, 李郎平. 一种考虑空间危险性的滑坡灾害评价方法及系统[P]. 北京市: CN114611941A, 2022-06-10.
[34]董忠红, 张珈旗, 陈婷婷, 李森, 员鑫涛, 左嘉傲, 兰恒星, 晏长根. 一种环保型高铁隧道排水盲管疏通装置[P]. 陕西省: CN114482252A, 2022-05-13.
[35]伍宇明, 兰恒星. 基于孔洞机器人的无线控制系统及方法[P]. 北京市: CN114401162A, 2022-04-26.
[36]兰恒星, 姚佳明, 伍宇明. 基于Shell脚本的雷达图像滑坡InSAR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4325702A, 2022-04-12.
[37]董忠红, 李泽凯, 刘晓明, 兰恒星, 晏长根, 包含, 张宏兵. 一种复杂岩壁石质文物智能探测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4248249A, 2022-03-29.
[38]包含, 刘长青, 兰恒星, 裴润生, 晏长根, 郑涵, 许江波, 吕洪涛, 陈志洋. 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研究软硬互层岩体力学行为的方法[P]. 陕西省: CN114235519A, 2022-03-25.
[39]张宏兵, 晏长根, 李森, 兰恒星, 任静, 曹怡菡, 雷文斌, 董忠红. 可孔内原位测量黄土各向异性变形参数的设备及使用方法[P]. 陕西省: CN114184485A, 2022-03-15.
[40]兰恒星, 王瑞, 张宁, 刘世杰. 一种原位黄土抗拉强度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P]. 陕西省: CN114112690A, 2022-03-01.
[41]张军, 姜文涛, 王超, 王渝川, 刘鑫, 兰恒星. 一种孔内用环形平面变径装置[P]. 陕西省: CN113916648A, 2022-01-11.
[42]兰恒星, 刘鑫, 李郎平, 张文哲, 张宁, 陈钊, 伍宇明. 一种孔内黄土原位剪切测试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3607573A, 2021-11-05.
[43]包含, 唐明, 郑涵, 兰恒星, 裴润生, 晏长根, 许江波, 刘长青, 郭冠淼, 马扬帆. 一种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的试验系统[P]. 陕西省: CN113533690A, 2021-10-22.
[44]兰恒星, 张宁, 刘鑫, 包含, 晏长根, 董忠红, 伍宇明. 一种孔内原位剪切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P]. 陕西省: CN113514347A, 2021-10-19.
[45]兰恒星, 包含, 马扬帆, 晏长根, 李郎平, 董忠红, 刘鑫, 许江波, 裴润生, 刘长青. 一种黄土界面剪切性能原位测试便捷装置[P]. 北京市: CN113186893A, 2021-07-30.
[46]兰恒星, 都奎建, 李朗平, 刘鑫, 张宁, 伍宇明. 一种适用于固结设备的阻尼比测量装置及信号处理方法[P]. 陕西省: CN113109153A, 2021-07-13.
[47]包含, 裴润生, 兰恒星, 唐明, 晏长根, 刘长青, 许江波, 徐玮, 马扬帆, 陈志洋. 一种基于应力与声波变化联合表征岩石渐进破坏的方法[P]. 陕西省: CN112986020A, 2021-06-18.
[48]兰恒星. 一种石窟崖体裂隙空间异质分布的无损探测综合方法[P]. 陕西省: CN112965135A, 2021-06-15.
[49]兰恒星, 刘鑫, 张宁, 秦辉, 徐新钰. 一种水法制砂土样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2730012A, 2021-04-30.
[50]祝艳波, 刘振谦, 李红飞, 兰恒星, 韩宇涛, 刘耀文, 杨凡凡, 李福通, 李文杰, 张宇轩. 一种地质灾害链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2634728A, 2021-04-09.
[51]祝艳波, 龚政豪, 刘永东, 张帆宇, 兰恒星, 韩宇涛, 刘振谦, 李红飞, 刘耀文, 李福通, 张宇轩, 张广德, 李文杰, 杨凡凡. 一种探测复杂地质结构的四维地球物理探测系统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2346148A, 2021-02-09.
[52]祝艳波, 田王慧, 刘永东, 兰恒星, 李红飞, 韩宇涛, 刘耀文, 刘振谦, 杨凡凡, 李文杰, 张宇轩, 李福通, 张广德. 一种用于物理模型试验的时空四维电法探测系统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2327366A, 2021-02-05.
[53]张帆宇, 刘永东, 祝艳波, 张广德, 兰恒星. 一种基于电法和地震法的检测装置、系统及检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1443396A, 2020-07-24.
[54]晏长根, 李博, 王晓钟, 鲁志方, 兰恒星, 孙巍锋, 石玉玲, 许江波, 包含, 贾卓龙. 一种黄土边坡坡面防护材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P]. 陕西省: CN111233380A, 2020-06-05.
[55]晏长根, 孙巍锋, 王晓钟, 兰恒星, 任海铭, 鲁志方, 杨万里, 贾卓龙, 安宁, 胡甲敏, 魏研博, 张蛟. 一种填挖方段道路边沟至坡脚区降雨防渗结构[P]. 陕西省: CN111188237A, 2020-05-22.
[56]刘鑫, 张宁, 兰恒星, 秦辉. 一种浮动式重塑软黏土的预固结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1141572A, 2020-05-12.
[57]刘鑫, 张宁, 兰恒星, 董忠红, 晏长根. 一种黄土湿陷变形模量测定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1141597A, 2020-05-12.
[58]董忠红, 郑家伟, 李泽凯, 刘晓明, 李明辉, 兰恒星, 晏长根. 一种小管径隧道排水盲管智能疏通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0966041A, 2020-04-07.
[59]董忠红, 杨浩奕, 任世轩, 刘森森, 刘晓明, 兰恒星, 晏长根, 包含, 许江波, 刘鑫. 一种黄土地质信息原位检测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0864735A, 2020-03-06.
[60]董忠红, 兰恒星, 穆飞, 杨浩奕, 宴长根, 刘鑫. 一种黄土原位探测管道驱动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0686964A, 2020-01-14.
[61]董忠红, 兰恒星, 穆飞, 魏文龙, 宴长根, 刘鑫. 一种黄土孔洞原位探测剪切仪[P]. 陕西省: CN110646299A, 2020-01-03.
[62]伍宇明, 兰恒星. 一种无损声波全弹性参数探测装置及方法[P]. 北京市: CN110187008A, 2019-08-30.
[63]晏长根, 王瑞, 许江波, 包含, 兰恒星, 董忠红, 孙巍锋, 李博, 巩悦. 一种孔内原位测量土体各向异性参数的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0006756A, 2019-07-12.
[64]兰恒星, 伍宇明, 李郎平, 田乃满. 一种滚石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9933921A, 2019-06-25.
[65]伍宇明, 兰恒星. 一种一孔多线的高压容器引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 北京: CN108443591A, 2018-08-24.
发明授权:
[1]刘长青, 包含, 兰恒星, 李黎, 陈卫昌, 吕洪涛, 李靖, 敖新林, 饶志成, 尹晓晴. 石窟风化裂隙智能识别和三维重构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P]. 陕西省: CN116645602B, 2024-05-07.
[2]包含, 宋占亭, 兰恒星, 晏长根, 马扬帆, 郑涵, 徐玮, 刘长青. 用于检测岩体软弱界面力学参数的钻孔内检测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6856875B, 2024-05-03.
[3]董忠红, 郑家伟, 李泽凯, 刘晓明, 李明辉, 兰恒星, 晏长根. 一种小管径隧道排水盲管智能疏通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0966041B, 2024-04-30.
[4]包含, 宋占亭, 兰恒星, 马扬帆, 郑涵, 晏长根, 刘长青, 胡庆豪, 王耿, 吉琛琳, 李昌波. 用于岩土体钻孔内模型试验的模拟装置和方法[P]. 陕西省: CN116863803B, 2024-04-02.
[5]兰恒星, 陈钊, 刘世杰, 孙巍锋, 张宁. 一种可变角度的高速远程滑坡模拟试验装置[P]. 陕西省: CN115575603B, 2024-01-30.
[6]张军, 姜文涛, 王超, 王渝川, 刘鑫, 兰恒星. 一种孔内用环形平面变径装置[P]. 陕西省: CN113916648B, 2024-01-26.
[7]包含, 吕洪涛, 兰恒星, 李黎, 陈卫昌, 马克, 李静蕊, 郑涵, 晏长根, 尹培杰, 刘长青, 李昌波. 岩体损伤状态测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P]. 陕西省: CN116127239B, 2023-12-19.
[8]刘鑫, 张宁, 兰恒星, 秦辉. 一种浮动式重塑软黏土的预固结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1141572B, 2023-10-31.
[9]包含, 裴润生, 兰恒星, 唐明, 晏长根, 刘长青, 许江波, 徐玮, 马扬帆, 陈志洋. 一种基于应力与声波变化联合表征岩石渐进破坏的方法[P]. 陕西省: CN112986020B, 2023-09-22.
[10]张宏兵, 晏长根, 李森, 兰恒星, 任静, 曹怡菡, 雷文斌, 董忠红. 可孔内原位测量黄土各向异性变形参数的设备及使用方法[P]. 陕西省: CN114184485B, 2023-08-29.
[11]兰恒星, 包含, 刘长青, 裴润生, 晏长根, 李郎平, 许江波, 董忠红, 唐明, 马扬帆, 慕浩奇. 一种石窟崖体裂隙空间异质分布的无损探测综合方法[P]. 陕西省: CN112965135B, 2023-08-15.
[12]董忠红, 李泽凯, 刘晓明, 兰恒星, 晏长根, 包含, 张宏兵. 一种复杂岩壁石质文物智能探测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4248249B, 2023-06-27.
[13]包含, 敖新林, 郑涵, 兰恒星, 晏长根, 刘长青, 饶志成, 马扬帆, 尹晓晴. 边坡区域补水方法及装置[P]. 陕西省: CN115544738B, 2023-05-30.
[14]兰恒星, 王瑞, 张宁, 刘世杰. 一种原位黄土抗拉强度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P]. 陕西省: CN114112690B, 2023-05-26.
[15]兰恒星, 张宁, 刘鑫, 包含, 晏长根, 董忠红, 伍宇明. 一种孔内原位剪切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P]. 陕西省: CN113514347B, 2023-05-19.
[16]兰恒星, 刘鑫, 李郎平, 张文哲, 张宁, 陈钊, 伍宇明. 一种孔内黄土原位剪切测试装置及方法[P]. 陕西省: CN113607573B, 2023-05-05.
[17]包含, 刘长青, 兰恒星, 郑涵, 裴润生, 唐明, 晏长根, 许江波, 吕洪涛. 一种强构造活动区岩石微观结构信息解译及三维建模方法[P]. 陕西省: CN115018986B, 2023-04-07.
[18]包含, 饶志成, 兰恒星, 晏长根, 郑涵, 刘长青, 敖新林, 吕洪涛. 基于矿物识别技术的含片理面岩石建模方法和系统[P]. 陕西省: CN115618700B, 2023-04-07.
[19]包含, 唐明, 郑涵, 兰恒星, 裴润生, 晏长根, 许江波, 刘长青, 郭冠淼, 马扬帆. 一种模拟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填方体影响的试验系统[P]. 陕西省: CN113533690B, 2023-03-03.
[20]伍宇明, 兰恒星. 基于孔洞机器人的无线控制系统及方法[P]. 北京市: CN114401162B, 2022-11-08.
[21]兰恒星, 包含, 马扬帆, 晏长根, 李郎平, 董忠红, 刘鑫, 许江波, 裴润生, 刘长青. 一种黄土界面剪切性能原位测试便捷装置[P]. 北京市: CN113186893B, 2022-09-23.
[22]兰恒星, 姚佳明, 伍宇明. 基于Shell脚本的雷达图像滑坡InSAR处理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4325702B, 2022-08-09.
[23]董忠红, 兰恒星, 穆飞, 杨浩奕, 宴长根, 刘鑫. 一种黄土原位探测管道驱动机器人[P]. 陕西省: CN110686964B, 2022-04-15.
[24]董忠红, 兰恒星, 穆飞, 魏文龙, 宴长根, 刘鑫. 一种黄土孔洞原位探测剪切仪[P]. 陕西省: CN110646299B, 2022-02-25.
[25]张帆宇, 刘永东, 祝艳波, 张广德, 兰恒星. 一种基于电法和地震法的检测装置、系统及检测方法[P]. 甘肃省: CN111443396B, 2021-06-18.
[26]兰恒星, 伍宇明, 李郎平, 田乃满. 一种滚石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P]. 北京市: CN109933921B, 2020-06-09.
实用新型:
[1]李郎平, 兰恒星, 王瑞, 孙巍锋, 刘世杰. 一种原位黄土抗拉强度测试装置[P]. 北京市: CN220305011U, 2024-01-05.
[2]李郎平, 兰恒星, 孙巍锋, 伍宇明, 晏长根, 石玉玲, 包含, 许江波, 刘鑫, 董忠红, 刘世杰, 田朝阳, 张昊, 任轩承, 李洲辰. 一种岩土工程多功能模型试验装置[P]. 北京市: CN217542576U, 2022-10-04.
[3]孙巍锋, 兰恒星, 李郎平, 伍宇明, 晏长根, 石玉玲, 包含, 许江波, 曾昭宇, 王启凡, 王毅朋, 花欲燃, 刘世杰, 田朝阳, 张昊, 任轩承, 李洲辰. 一种三维坐标点的便携式简易测试仪[P]. 陕西省: CN217331039U, 2022-08-30.
[4]张军, 姜文涛, 王渝川, 刘鑫, 兰恒星, 王超. 一种孔内平面变径支撑装置[P]. 陕西省: CN217237442U, 2022-08-19.
[5]兰恒星, 都奎建, 李郎平, 刘世杰, 张宁. 一种岩体变形与微环境变化多元化综合监测装置[P]. 陕西省: CN217210965U, 2022-08-16.
[6]马扬帆, 包含, 兰恒星, 晏长根, 郑涵, 郭冠淼, 裴润生, 唐明. 一种用于原位测试黄土各向异性渗透参数的装置[P]. 陕西省: CN216622068U, 2022-05-27.
[7]孙巍锋, 兰恒星, 李郎平, 伍宇明, 包含, 晏长根, 刘鑫, 董忠红, 许江波, 张昊. 一种便携式成孔与深孔传感器安装装置[P]. 陕西省: CN216246427U, 2022-04-08.
[8]兰恒星, 都奎建, 李朗平, 刘鑫, 张宁, 伍宇明. 一种适用于固结设备的阻尼比测量装置[P]. 陕西省: CN215065770U, 2021-12-07.
[9]兰恒星, 刘鑫, 张宁, 秦辉, 徐新钰. 一种水法制砂土样装置[P]. 陕西省: CN214538887U, 2021-10-29.
[10]张珈旗, 董忠红, 陈婷婷, 李森, 员鑫涛, 左嘉傲, 兰恒星, 晏长根. 一种环保型高铁隧道排水盲管疏通装置[P]. 陕西省: CN214246055U, 2021-09-21.
[11]王瑜川, 徐新钰, 刘鑫, 兰恒星. 一种模拟复杂结构岩土体地层的物理模拟试验装置[P]. 陕西省: CN214201454U, 2021-09-14.
[12]祝艳波, 刘振谦, 李红飞, 兰恒星, 韩宇涛, 刘耀文, 杨凡凡, 李福通, 李文杰, 张宇轩. 一种地质灾害链模拟试验装置[P]. 陕西省: CN214152202U, 2021-09-07.
[13]祝艳波, 田王慧, 刘永东, 兰恒星, 李红飞, 韩宇涛, 刘耀文, 刘振谦, 杨凡凡, 李文杰, 张宇轩, 李福通, 张广德. 一种用于物理模型试验的时空四维电法探测系统[P]. 陕西省: CN214067409U, 2021-08-27.
[14]祝艳波, 龚政豪, 刘永东, 张帆宇, 兰恒星, 韩宇涛, 刘振谦, 李红飞, 刘耀文, 李福通, 张宇轩, 张广德, 李文杰, 杨凡凡. 一种探测复杂地质结构的四维地球物理探测系统[P]. 陕西省: CN213780404U, 2021-07-23.
[15]孙巍锋, 王晓钟, 晏长根, 兰恒星, 任海铭, 鲁志方, 杨万里, 贾卓龙, 安宁, 胡甲敏, 魏研博, 张蛟. 一种填挖方段道路边沟至坡脚区降雨防渗结构[P]. 陕西省: CN212560972U, 2021-02-19.
[16]刘鑫, 张宁, 兰恒星, 董忠红, 晏长根. 一种黄土湿陷变形模量测定装置[P]. 陕西省: CN211602676U, 2020-09-29.
[17]刘鑫, 张宁, 兰恒星, 秦辉. 一种浮动式重塑软黏土的预固结装置[P]. 陕西省: CN211602629U, 2020-09-29.
[18]伍宇明, 兰恒星. 一种无损声波全弹性参数探测装置[P]. 北京市: CN209841781U, 2019-12-24.
[19]伍宇明, 兰恒星. 一种一孔多线的高压容器引线装置[P]. 北京市: CN208331463U, 2019-01-04.
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0篇、EI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完成国家级规划4项,论著被引3000余次。
出版专著与报告:
[1] 樊杰、兰恒星、周侃,2016,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副主编)ISBN: 978-7-03-046588-7. 字数:60万
[2] 兰恒星,2014, 地震地质条件评价、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四、五章). 见樊杰主编《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出版社,ISBN:978-7-03-039960-1.字数:140万
[3] 兰恒星、杨崇俊、李宝林, 2014. 地理信息建模与分析进展研究. 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87-7-5046-6542-3
[4] 兰恒星,2011,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四章). 见樊杰主编《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8060-2
[5] 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第 5 作者 2014.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2507
[6] 参编国际会议集:Global View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9th Aisan regional conference of IAEG, Beijing, China, 23-25 September,2013, CRCPress/Balkema, The Netherlands. ISBN:978-1-138-00078-0.
[7] 参编玉树地震区域生态环境图集. 科学出版社.2010. ISBN:978-7-03-028216-3
[8] 2010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项评价报告-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0〕17号)
[9] 2010年参与完成国务院《国家舟曲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专项评价报告
[10] 2013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雅安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项评价报告—雅安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3〕26号)
[11] 2013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雅安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项评价报告—雅安芦山地震地质适宜性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3〕26号)
[12] 2014年负责完成国务院《国家云南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项评价报告—地震地质适宜性评价和次生地质灾害评价,获国务院批准(国发〔2014〕56号)
[13]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报告: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之海西经济区地质灾害危险度划分与防治对策研究
[14] 参编玉树地震区域生态环境图集. 科学出版社.2010. ISBN:978-7-03-028216-3
代表性学术论文(* 通讯作者)
[1] Zhou, C., Lan, H., Bürgmann, R., Warner, T.A., Clague, J.J., Li, L., Wu, Y., Zhao, X., Zhang, Y., & Yao, J. (2022). Application of an improved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and forward geophysical model to document subsidence and rebound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following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Yan'an New District.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79, 113102 https://doi.org/10.1016/j.rse.2022.113102
[2] Lan, H., Tian, N., Li, L. et al. Poverty control policy may affect the transi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in China. Humanit Soc Sci Commun 9, 80 (2022).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2-01096-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2-01096-6
[3] Lan, H.X.*, Chen Junhui, Macciotta Renato, 2019. Universal Confined Tensile Strength of Intact Rock. Scientific Reports, 9, 6170.
[4] Zhao Xiaoxia, Lan, H.X.*, Li Langping, Zhang Yixing, Zhou Chaodong, 2019. A Multiple-Regression Model Considering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for Atmospheric Phase Screen Compensation in Ground-Based SAR.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DOI: 10.1109/TGRS.2019.2940463
[5] Wu Yuming, Lan, H.X.*. Landslide Analyst — a landslide propagation model considering block size heterogeneity. Landslides, 2019, 16, 1107–1120.
[6] LI Langping, Lan, H.X.*, 2019. Recovering absolute scale for Structure from Motion using the law of free fall.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112, 514–523.
[7] Li Quanwen, Lan, H.X.*, Zhao Xiaoxia, Wu Yuming, 2019. River centerline extraction using the multiple direction integration algorithm for mixed and pure water pixel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56(2), 256–281.
[8] Zhou Chaodong, Lan, H.X.*, Gong Huili, Zhang Youquan, Warner Timothy A., Clague John J., Wu Yuming, 2019. Reduced rate of land subsidence since 2016 in Beijing, China: evidence from Tomo-PSInSAR using RadarSAT-2 and Sentinel-1 datas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DOI: 10.1080/01431161.2019.1662967
[9] A. Strom, Li, L. Lan,H.X. 2019. Rock avalanche mobility: optim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confinement. Landslide. 16(2), DOI: 10.1007/s10346-019-01181-z
[10] Liu, X., Zhang, N., Lan, H.X.*, 2019. Effects of sand and water contents on the small-strain shear modulus of loess. Engineering Geology 260(3), 105202.
[11] Han Bao ,Guobiao Zhang, Lan, H.X.*,Changgen Yan ,Jiangbo Xu, Wei Xui,2019. Geometrical heterogeneity of the 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 revealed by 3D laser scanning. Engineering Geology. DOI: 10.1016/j.enggeo.2019.105415
[12] Zhang, F.Y.*, Yan, B.B., Feng, X.M., Lan, H.X.*, Kang, C., Lin, X.S., Zhu, X.H., Ma, W.G., 2019. A rapid loess mudflow triggered by the check dam failure in a bulldoze mountain area, Lanzhou, China. Landslides 16, 1981-1992.
[13] Chen, J., Lan, H.X.*, Macciotta, R., Wu, Y., Li, Q., & Zhao, X. (2018). Anisotropy rather than transverse isotropy in Longmaxi shale and the potential role of tectonic stress. Engineering Geology. 247: 38-47
[14] Li Langping, Lan, H.X.*, Guo Changbao, Zhang Yongshuang, Li Quanwen, Wu Yuming, 2017. A modified frequency ratio method for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Landslides, 14, 727-741. DOI 10.1007/s10346-016-0771-x(IF: 3.05)
[15] Wu YM, Lan, H.X.*, Gao X, et al.,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lume density of cracks and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shale core samples from Ful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59(10): 3891-3900, DOI: 10.6038/cjg20161032.
[16] Langping Li, Lan, H.X.*, and Yuming Wu.2016. How sample size can effect landslide size distribution. 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 (2016) 3:18 DOI 10.1186/s40677-016-0052-y.
[17] Meng, Y.S., Lan, H. X.*, Li, L.P., Wu, Y.M. and Li, Q.W. (2015).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Deformation Detected by X-band SAR Interferometry over Sichuan-Tibet Grid Connection Project Area, China. Remote Sensing, 2015, 7, 12265-12281; doi:10.3390/rs70912265.
[18] Wu, Y.M., Lan, H. X. *, Gao,X., Li, L.P., Yang, Z.H. ,A simplified physically based coupled rainfall threshold model for triggering landslides. Engineering 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195, 63–69.
[19] Yang, Z.H., Lan, H. X.*, Gao,X., Li, L.P., Meng, Y.S., Wu, Y.M. Urgent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in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impacted Area, Sichuan province, China.(2015) Natural hazards (2015) 75:2467–2487.DOI 10.1007/s11069-014-1441-8.
[20] Ma, P.F., Lin, H., Lan, H. X., Chen, F.L.(2015) Multi-dimensional SAR tomography for monitoring the deformation of newly built concrete buildings.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106 (2015) 118–128.
[21] Zhang, Y.S., Guo, C.B., Lan, H. X., Zhou, N.J., Yao, X. (2015). Reactivation mechanism of ancient giant landslides in the tectonically active zone: a case study in Southwest China. Environ Earth Sci (2015) 74:1719–1729, DOI 10.1007/s12665-015-4180-6.
[22] YANG, Z.H., Lan, H. X.*, Liu, H.J., Li, L.P., Wu, Y.M., Meng, Y.S.(2015)Post-earthquake Rainfall-triggered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Lushan Area 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5,12(1):232-242.
[23] Li, L.P., Lan, H. X.*, 2015.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rockfall trajectory-a review.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74, 1163–1176. DOI 10.1007/s10064-015-0718-9.
[24] Ma, P.F., Lin, H., Lan, H. X., Chen, F.L. (2014) On the Performance of Reweighted L1 Minimization for Tomographic SAR Imaging.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12 (4): 895 – 899. DOI:10.1109/LGRS.2014.2365613.
[25] Qi, S., Lan, H. X.., Dong, J.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o slip buckling slope failure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Eng. Geol. (2014), http://dx.doi.org/10.1016/j.enggeo.2014.06.004
[26] Zhang, Y.S.,Cheng, Y.L, Yin, Y.P., Lan, H. X., Wang, J., Fu, X.X. High-position debris flow: A long-term active geohazar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2014) Engineering Geology. Vol (180): 45-54. DOI: 10.1016/j.enggeo.2014.05.014.
[27] Li, L.P., Lan, H. X.* and Wu, Y.M.. The volume-to-surface-area ratio constrains the rollover of the power law distribution for landslide size.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Volume 129, Issue 5.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2014) 129(5): 89 DOI 10.1140/epjp/i2014-14089-y
[28] Cruden, D. M. and Lan, H. X.. Using the 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s to Assess the Danger from a Natural Slope. G. Lollino et al. (eds.), Engineering Geology for Society and Territory – Volume 2, DOI: 10.1007/978-3-319-09057-3_1,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5.pp: 3-12
[29] Lan, H. X.*, Li, L.P., and Wu, Y.M.. Stochasticity of Rockfall Tracjectory Revealed by a Field Experiment Repeated on a Single Sample. G. Lollino et al. (eds.), Engineering Geology for Society and Territory – Volume 2, pp:3-12.DOI: 10.1007/978-3-319-09057-3_304,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4 (EI)
[30] Meng, Y. S., Lan, H. X.*, Ping, B. Landslid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location identification with polarimetric SAR in Three Gorges regions.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 2014 IEEE International(IGARSS), 2014:418 - 421, Quebec city, Canada. 10.1109/IGARSS.2014.6946447(EI)
[31] Macciotta, R., Hendry, M., Martin, C. D., Elwood, D., Lan, H. X., Huntley, D., Bobrowsky, P., Sladen, W., Chris Bunce, C., Choi, E., Edwards, T. 2014. Monitoring of the Ripley Slide in the Thompson River Valley, B.C. Geohazards 6 Conference (2014.6.15-18).
[32] Lan, H. X.*, Li, L.P., Zhang, Y.S., Gao, X., Liu, H.J., 2013. Risk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 in Yushu seismic area in China: a perspectiv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13(11), 2957–2968.
[33] Lan, H. X.*, Gao, X., Liu, H.J., Yang, Z.H., Li, L.P., 2013. Integration of TerraSAR-X and PALSAR PSI for detecting ground de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4(15), 5393–5408.
[34] Lan, H. X.*, Martin C.D., Andersson J.C., 2013. Evolution of in-situ rock mass damage induced by mechanical-thermal loading.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46(1), 153–168.
[35] Yang, Z.H. Lan, H. X.*, Zhang, Y.S., Gao, X., Li, L.P., 2013. Nonlinear dynamic failure process of tunnel-fault system in response to strong seismic even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64, 125–135.
[36] Lan, H. X.*,Li, L.P., Wu, Y. M. 2013. The role of rockfall intensity on its risk assessment. In: Faquan Wu & Shengwen Qi (Eds), Global View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9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f IAEG, 23-25 September, 2013, Beijing, China, CRC Press/Balkema, The Netherlands, pp: 51–58. (EI &Invited paper)
[37] Wang, G. L., Qi, S. W., Lan, H. X., 2013.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imit pressure against debris flow for the 8th August, 2010 Sanyanyu debris flow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In: Faquan Wu & Shengwen Qi (Eds), Global View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9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f IAEG, 23-25 September, 2013, Beijing, China, CRC Press/Balkema, The Netherlands, pp: 173–177. (EI)
[38] Lan, H. X.*, Martin C. D., Qi, S. W., 2013. A 3D grain based model for characterizing the geometric heterogeneity of brittle rock. In: Proceedings of the 47th US Rock Mechanics/Geomechanics Symposium, 23-26 June, 2013,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Technical Editors: Laura J. Pyrak-Nolte, Alvin Chan, William Dershowitz, Joseph Morris and Jamal Rostami. ISBN: 978-0-9894844-0-4 (EI)
[39] Lu, Y., Martin C. D., Lan, H. X., 2013. Strength of intact rock containing flaws. In: Proceedings of the 47th US Rock Mechanics/Geomechanics Symposium, 23-26 June, 2013,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Technical Editors: Laura J. Pyrak-Nolte, Alvin Chan, William Dershowitz, Joseph Morris and Jamal Rostami. ISBN: 978-0-9894844-0-4
[40] Li, L.P., Lan, H. X.*, Wu, Y.M., 2012. Comment on "Statistical physics of landslides: New paradigm" by Chen C.-c. et al.. EPL (Europhysics Letters), 100, 29001.
[41] Lan, H. X.*, Li, L.P., Liu, H.J., Yang, Z.H. 2012. Complex urban infrastructur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using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PSI.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5(2), 643–651.
[42] Qi, S.W., Xu, Q., Lan, H. X., Zhang, B., Liu, J.Y. 2012. Resonance effect existence or not for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 reply to the comment by Drs. Xu Chong and Xu Xiwei. Engineering Geology, 151(29), 128–130.
[43] Niu, Q.F., Cheng, W.M., Liu, Y., Xie, Y.W., Lan, H. X., Cao, Y.R., 2012. Risk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induced by the Yushu earthquak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9(2), 232–242.
[44] Liu, H.J., Lan, H. X.*, Liu, Y., Zhou, Y. 2011.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 and the effect of their sediment yield in main downstream of Jinsha River,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64(6), 1653–1666.
[45] Qi, S.W., Xu, Q., Zhang, B., Zhou, Y.D., Lan, H. X., Li,L.H. 2011.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runout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0(4), 896–906. (SCI)
[46] Zhang, Y.S.*, Zhao, X.T., Lan, H. X., Xiong Tanyu, 2011. A Pleistocene landslide-dammed lake, Jinsha River, Yunna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33(1), 72–80.
[47] Martin C. D., Lu, Y., Lan, H. X., 2011. Scale effects in a Synthetic Rock Mass. In: Qihu Qian and Yingxin Zhou (Eds), Harmonising Rock Engineering and the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SR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Rock Mechanics, 18–21 October, 2011, Beijing, China, CRC press, pp: 257–258. (EI)
[48] Lan, H. X.*, Martin C. D., Zhou, C.H., Lim, C.H. 2010. Rockfall hazard analysis using LiDAR and spatial modeling. Geomorphology, 118(1-2), 213–223.
[49] Lan, H. X.*, Martin C. D., Hu B. 2010.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f brittle rock on micromechanical extensile behavior during compression load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5(B1), B01202.
[50] Qi, S. W., *, Xu, Q., Lan, H. X., Zhang, B., Liu, J. Y. 2010.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2008.5.12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116(1-2), 95–108.
[51] Lan, H. X.*, Martin C. D., Froese, C. R., Kim, T. H., Morgan, A. J., Chao D., Chowdhury S., 2009. A web-based GIS for managing and assessing landslide data for the town of Peace River, Canada.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9(4), 1433–1443.
[52] Liu, H.J., Lan, H. X., 2009. Debris flow sediment intensity transportation zoning based on GIS in main downstream of Jinsha Riv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 (ISDE6), 9-12 September, 2009, Beijing, China. (EI)
[53] Lan, H. X.*, Martin C. D. 2009.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opography on the rock fall process using LiDAR. In: Hudson, J. A., Tham, L. G., Feng, X.-T., and Kwong, A. K. 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SRM-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Rock Characterization, Modell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SINOROCK 2009, 19-22 May, 2009,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page 69.
[54] Lan, H. X.*, Martin C. D., Zhou C. H. 2008. Estimating the size and travel distance of Klapperhorn Mountain debris flows for risk analysis along railway,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3(3), 275–282.
[55] Martin C. D. , Lan, H. X., Hutchinson, J., Quinn, P. 2008. Applications of GIS tools to ground hazard assessment for railway infrastructure. In: Proceedings of the GeoEdmonton’08: 61st Canadian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9th Joint CGS/IAH-CNC Groundwater Conference, 21-24 September, 2008,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pp: 1064–1066.
[56] Lan, H. X., Martin C. D., Zhou C. H., 2008. Numerical modeling of debris flow kinematics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GIS. In: Chen, Z; Zhang, JM; Li, ZK; Wu, FQ; Ho, K (eds),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Two Volumes + CD-ROM,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 30 Jun - 4 July, 2008, Xi'an, China, CRC Press, pp: 769–775.
[57] Lan, H. X., Martin C. D., Froese C. R., Chao, D., Chowdhury, S. 2008. A Web-Based GIS Tool for Managing Urban Geological Hazard Data. In: Eurengeo 2008, the city and its subterranean environment, the 2nd Eur. Conf. IAEG, 15-20 September, 2008, Madrid, Spain.
[58] Lan, H. X., Martin C. D.*, Lim C. H. 2007. RockFall analyst: A GIS extens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and spatially distributed rockfall hazard modeling.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3(2), 262–279.
[59] Lan, H. X., Martin C. D. 2007. A digital approach for integrating geotechnical data and stability analyses. In: Eberhardt E; Stead D; Morrison T (eds), Rock Mechanics: Meeting Society's Challenges and Demands, Two Volume Set,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anada-US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27–31 May, 2007, Vancouver, Canada, CRC Press, pp: 45–52.(EI)
[60] Martin C. Derek, Tarmant D. D., Lan, H. X., 2007. Comparison of terrestrial-based, high resolution, LiDAR and digital photogrammetry surveys of a rock slope. In: Eberhardt E; Stead D; Morrison T (eds), Rock Mechanics: Meeting Society's Challenges and Demands, Two Volume Set,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anada-US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27–31 May, 2007, Vancouver, Canada, CRC Press, pp: 37–44.(EI)
[61] Lan, H. X. and Martin C. Derek. 2007. Model calibration for rockfall hazard assessment using LiDAR technology. In: the First North American Landslide Conference, Landslides and Society: Integrated Scienc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3-8 June, 2007, Vail, Colorado, USA, AEG Special Publication -CD-ROM Edition-, 23.
[62] Lan, H. X., Martin C. D. 2007. Estimating the size and travel distance of Klapperhorn Mountain Debris flows for risk analysis along railway, Canada. In: Chen, C.L., Major, J.J. (Ed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bris-flow hazards mitigation: mechanics,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10-13 September, 2007, Chengdu, China.
[63] Martin C.D.*, Lan, H. X., Lim C.H., et al. Evaluating rock fall hazard along railway corridors using GIS technology. FELSBAU, 2006, 30(4), 38–41.
[64] Wu, F. Q., Qi, S. W.*, Lan, H. X., 2005. Mechanism of uplift deformation of the dam foundation of Jiangya Water Power Station, Hunan Province, P.R. China. Hydrogeology Journal, 13(3), 451–466.
[65] Lan, H. X.*, Lee, C. F., Zhou, C. H., Martin, C. D. 2005.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hallow landslides in response to rainfall event using GIS. Environmental Geology, 47(2), 254–267.
[66] Lan, H. X.*, Zhou, C. H., Wang, L. J., Zhang, H. Y., Li, R. H. 2004. Landslide hazard spati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using GIS in the Xiaojiang watershed, Yunnan,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76(1-2), 109–128.
[67] Qi, S. W.*, Wu, F. Q., Yan, F. Z., Lan, H. X., 2004. Mechanism of deep cracks in the left bank slope of Jinping first stage hydropower st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73(1-2), 129–144.
[68] Lan, H. X.*, Zhou, C. H., Lee, C. F., Wang, S. J., Wu, F. Q., 2003.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in response to transient pore pressure - A case study of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 in Hong Kong.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46(s1), 52–68.
[69] Lan, H. X.*, Wu, F. Q., Zhou C. H., Wang, L. J., 2003. Rainfall-induced landside hazard Spatial hazar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n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 using G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7), 703–708.
[70] Lan, H. X.*, Hu, R. L., Yue, Z. Q., Lee, C. F., Wang, S. J. 2003.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weathering profiles i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1(4), 353–364.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刘鑫, 徐新钰, 黄良, 兰恒星. 考虑颗粒形状影响的砂土剪切波速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3 (05): 1291-1300.
[2]许博闻, 兰恒星, 刘世杰. 界面形态对黄土-泥岩接触面剪切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4, 32 (02): 448-462.
[3]刘鑫, 黄光靖, 许伟能, 兰恒星. 考虑分布效应的纤维加筋黄土大型直剪试验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
[4]刘鑫, 覃泽华, 汪潇杰, 兰恒星. 循环荷载下饱和黄土的剪切特性与破坏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11.
[5]包含, 敖新林, 高月升, 兰恒星, 郭冠淼, 晏长根, 郑涵. 黄土边坡典型护坡植被的根系加固力学效应演化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1-19.
[6]刘鑫, 兰恒星, 晏长根, 董忠红, 包含, 伍宇明, 张帆宇, 祝艳波, 张军. 钻孔原位剪切测试系统设计[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3, 23 (04): 154-164.
[7]刘鑫, 兰恒星, 晏长根, 董忠红, 包含, 伍宇明, 张帆宇, 祝艳波, 张军. 钻孔原位剪切测试系统研制及应用[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1-11.
[8]晏长根, 梁哲瑞, 贾卓龙, 兰恒星, 石玉玲, 杨万里. 黄土边坡坡面防护技术综述[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3, 23 (04): 1-22.
[9]石玉玲, 常洲, 安宁, 晏长根, 兰恒星, 杨万里. 基于干湿循环试验的黄土路堑浅层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3, 23 (04): 104-115.
[10]孙巍锋, 兰恒星, 包含, 田朝阳, 晏长根. Ms6.8级泸定地震作用下大渡河工程边坡变形响应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1-19.
[11]刘长青, 包含, 兰恒星, 吕洪涛, 尹培杰, 李黎, 刘建辉, 陈卫昌. 石窟寺多尺度岩体结构发育特征与三维精细化建模方法研究—以安岳圆觉洞为例[J]. 工程地质学报, 1-12.
[12]常洲, 晏长根, 安宁, 兰恒星, 石玉玲, 包含, 许江波. 干湿循环作用下原状黄土渗透性及其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4, 41 (01): 143-150+166.
[13]刘世杰, 兰恒星, 张宁. 嘉黎断裂中段重大工程区地质力学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6): 1947-1961.
[14]包含, 尹晓晴, 兰恒星, 晏长根, 马扬帆, 张科科, 彭建兵. 基于微结构量化的含渐变带天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研究——以延安新区Q_1黄土为例[J]. 岩土工程学报, 2023, 45 (04): 730-738.
[15]吕洪涛, 包含, 兰恒星, 李黎, 陈卫昌, 晏长根, 张景峰. 基于热红外响应的岩体单裂隙埋藏深度探测方法[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2, 44 (06): 1048-1065.
[16]郭冠淼, 包含, 兰恒星, 晏长根, 郑涵, 唐明. 基于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的黄土高填方体浅表层水分相关关系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5): 1389-1402.
[17]王瑜川, 黄光靖, 刘鑫, 黄良, 兰恒星. 基于三轴试验的黄土K_0固结特性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5): 1381-1388.
[18]侯普林, 张彤炜, 于子豪, 邓永锋, 兰恒星, 窦晖, 徐华鑫. 碱激发凝灰岩石粉与骨料复合体系的强度与收缩率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5): 1414-1426.
[19]袁逸齐, 兰恒星, 刘世杰, 姚佳明, 孙巍锋, 包含, 李黎. 砂岩石窟热诱导裂纹损伤时空特征与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 (12): 2530-2542.
[20]黄良, 刘鑫, 兰恒星. 钙质砂特征形状分析及不排水剪切强度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4, 32 (02): 378-386.
[21]兰恒星, 吕洪涛, 包含, 李黎, 陈卫昌, 郭进京, 刘世杰. 石窟寺岩体劣化机制与失稳机理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 2023, 48 (04): 1603-1633.
[22]祝艳波, 杨凡凡, 苗帅升, 李福通, 张宇轩, 韩宇涛, 兰恒星. 黏结强度对异质土界面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2, 50 (10): 96-107.
[23]孙巍锋, 常洲, 兰恒星, 晏长根, 杨万里, 徐伟. 高寒阴湿区边坡浅层土体温湿响应规律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2, 49 (05): 204-213.
[24]田朝阳, 兰恒星, 张宁, 许博闻. 某交通线路色季拉山隧道高地应力岩爆风险定量预测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3): 621-634.
[25]祁生文, 李永超, 宋帅华, 兰恒星, 马凤山, 李志清, 陈晓清, 崔振东, 张路青, 刘春玲, 陈卫忠, 邹宇, 唐凤娇, 鲁晓, 郭松峰. 青藏高原工程地质稳定性分区及工程扰动灾害分布浅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3): 599-608.
[26]张宁, 兰恒星, 李郎平, 孙巍锋, 刘世杰, 林感, 田朝阳. 青藏高原东南缘实测地应力特征及意义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3): 696-707.
[27]裴润生, 包含, 兰恒星, 黄晓林, 晏长根. 循环加卸载下黑云母石英片岩的弹性模量与能量演化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4, 32 (01): 74-85.
[28]程云祥, 张彤炜, 兰恒星, 张帆宇, 张虎元. 基于内外功率比的非直线坡面型边坡的稳定系数研究[J]. 地质科技通报, 2022, 41 (06): 189-199.
[29]彭建兵, 兰恒星. 略论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2, 44 (06): 877-893.
[30]包含, 陈志洋, 兰恒星, 裴润生, 伍法权, 晏长根, 陶悦. 矿物定向排列致各向异性岩石渐进破坏强度特征——以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例[J]. 岩土力学, 2022, 43 (08): 2060-2070.
[31]陈钊, 兰恒星, 刘世杰, 都奎建. 干湿循环作用下石窟砂岩的抗拉强度劣化机理及破坏模式[J]. 地球科学, 2024, 49 (02): 612-624.
[32]祝艳波, 刘耀文, 郑慧涛, 赵丹, 丁绮萱, 兰恒星. 基于DIC技术的三趾马红土表面干缩裂纹扩展与自愈规律[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4): 1157-1168.
[33]李黎, 陈卫昌, 刘建辉, 邵明申, 兰恒星, 包含, 张景科, 裴强强. 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关键问题[J].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2, 1 (01): 28-38.
[34]祝艳波, 张宇轩, 李文杰, 杨凡凡, 韩宇涛, 李福通, 兰恒星. 粗糙度对硅质板岩–泥岩界面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 (07): 1358-1372.
[35]兰恒星, 包含, 孙巍锋, 刘世杰. 岩体多尺度异质性及其力学行为[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1): 37-52.
[36]刘世杰, 兰恒星, 包含, 彭建兵. 石窟寺典型工程地质变形破坏模式及分类体系[J]. 地球科学, 2022, 47 (12): 4710-4723.
[37]贾卓龙, 晏长根, 李博, 石玉玲, 兰恒星, 许江波, 包含. 瓜尔豆胶固化纤维黄土的抗侵蚀特性及生态护坡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22, 44 (10): 1881-1889.
[38]王瑞, 兰恒星, 刘世杰, 伍宇明. 森林火灾对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2, 44 (01): 114-123.
[39]李郎平, 兰恒星. 滑坡运动路径复杂度研究:综述与展望[J]. 地球科学, 2022, 47 (12): 4663-4680.
[40]兰恒星, 彭建兵, 祝艳波, 李郎平, 潘保田, 黄强兵, 李军华, 张强. 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研究与展望[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 52 (02): 199-221.
[41]包含, 马扬帆, 兰恒星, 彭建兵, 张科科, 许江波, 晏长根, 孙强. 基于微结构量化的含渐变带黄土各向异性特征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 2022, 35 (10): 88-99.
[42]张宁, 张文哲, 李郎平, 兰恒星. 青藏高原地温时空分布及某重大线性工程深部高地温风险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22, 30 (03): 708-719.
[43]张晗, 魏文龙, 刘森森, 兰恒星, 刘鑫, 晏长根, 董忠红. 基于迁移卷积神经网络的黄土含水率智能识别[J]. 工程地质学报, 2023, 31 (01): 21-31.
[44]包含, 胥勋辉, 兰恒星, 晏长根, 许江波, 刘长青. 考虑各向异性形貌特征的岩体结构面刚度计算模型[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2, 22 (02): 160-175.
[45]祝艳波, 刘振谦, 李文杰, 苗帅升, 李红飞, 兰恒星. 黄土-三趾马红土滑坡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2, 49 (02): 148-156.
[46]伍宇明, 兰恒星, 黄为清. 不饱和黄土的波速与质量含水率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 (10): 3766-3773.
[47]兰恒星, 祝艳波, 李郎平, 潘保田, 胡振波, 彭建兵. 黄河流域地质—地貌—气候多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孕灾机制研究[J]. 中国科学基金, 2021, 35 (04): 510-519.
[48]祝艳波, 兰恒星, 彭建兵, 李军华, 张攀, 张彤炜, 朱兴华, 张亚国, 刘鑫, 谷天峰, 李郎平.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灾害机理与灾害链效应研究进展[J]. 人民黄河, 2021, 43 (08): 108-116+147.
[49]秦辉, 刘鑫, 兰恒星. 用波速评价冻融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3, 31 (05): 1507-1515.
[50]祝艳波, 韩宇涛, 苗帅升, 李红飞, 李文杰, 兰恒星. 黄土-三趾马红土滑坡滑带土剪切力学特性影响因素[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 43 (04): 744-759.
[51]祝艳波, 李红飞, 巨之通, 兰恒星, 刘振谦, 韩宇涛. 黄土抗剪强度与耐崩解性能综合改良试验研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1, 49 (04): 221-233.
[52]祝艳波, 韩宇涛, 兰恒星, 苗帅升, 李文杰. 接触角度对黄土-三趾马红土界面剪切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1, 29 (03): 879-890.
[53]包含, 裴润生, 兰恒星, 晏长根, 许江波, 翟勇, 胥勋辉. 基于循环加卸载的矿物定向排列致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演化规律——以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40 (10): 2015-2026.
[54]祝艳波, 李红飞, 兰恒星, 彭建兵, 高明明, 韩宇涛. 节理倾角对黄土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1, 29 (04): 1178-1187.
[55]田朝阳, 兰恒星, 刘鑫. 考虑形貌特征和级配影响的钙质砂压缩破碎力学特性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21, 29 (06): 1700-1710.
[56]卢浩, 晏长根, 贾卓龙, 兰恒星, 石玉玲, 杨晓华, 张志权. 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的抗剪强度和崩解特性[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 21 (02): 82-92.
[57]兰恒星, 张宁, 李郎平, 田乃满, 仉义星, 刘世杰, 林感, 田朝阳, 伍宇明, 姚佳明, 彭建兵, 周成虎. 川藏铁路可研阶段重大工程地质风险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21, 29 (02): 326-341.
[58]刘青, 王伟, 高星, 兰恒星. 大型滑坡坝溃决对下游河谷坡岸的影响分析——以白格滑坡下游50 km内的河谷边坡为例[J]. 山地学报, 2021, 39 (02): 226-237.
[59]杨志华, 吴瑞安, 郭长宝, 张永双, 兰恒星, 任三绍, 闫怡秋. 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J]. 中国地质, 2022, 49 (02): 355-368.
[60]田乃满, 兰恒星, 伍宇明, 李郎平. 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模型在滑坡易发性分析中的性能对比[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 (12): 2304-2316.
[61]安宁, 晏长根, 王亚冲, 兰恒星, 包含, 许江波, 石玉玲, 孙巍锋. 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抗侵蚀性能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1, 42 (02): 501-510.
[62]张文哲, 兰恒星, 刘鑫. 盐溶液对石英粉-膨润土混合土渗透系数的影响与表征[J]. 工程地质学报, 2023, 31 (01): 90-101.
[63]许江波, 王元直, 骆永震, 晏长根, 张留俊, 尹利华, 杨晓华, 裘友强, 兰恒星. 加筋泡沫轻质土三轴剪切力学特性[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0, 20 (04): 120-133.
[64]伍宇明, 兰恒星, 黄为清. 龙马溪页岩弹性各向异性与矿物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5): 1856-1866.
[65]彭建兵, 兰恒星, 钱会, 王文科, 李荣西, 李振洪, 庄建琦, 刘鑫, 刘世杰.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J]. 工程地质学报, 2020, 28 (02): 189-201.
[66]兰恒星, 孟云闪, 仉义星. 复杂因素影响下的福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19, 27 (06): 1350-1361.
[67]齐群, 包含, 兰恒星, 晏长根, 张科科. 断层泥剪切力学行为与应变软化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9, 27 (05): 1101-1109.
[68]仉义星, 兰恒星, 李郎平, 伍宇明, 陈志超, 陈俊辉. 综合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地质灾害精细评估——以福建省龙山社区为例[J]. 工程地质学报, 2019, 27 (03): 608-622.
[69]兰恒星, 仉义星, 伍宇明. 岩体结构效应与长远程滑坡动力学[J]. 工程地质学报, 2019, 27 (01): 108-122.
[70]张国彪, 包含, 兰恒星, 晏长根, 陶悦. 结构面粗糙度系数与采样精度的关系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8, 26 (05): 1336-1341.
[71]张彤炜, 邓永锋, 张帆宇, 张虎元, 兰恒星. 黏性土次固结行为的盐分和矿物效应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8, 26 (05): 1318-1325.
[72]兰恒星, 陈俊辉, 伍宇明. 三轴压缩试验前后含气页岩微纳尺度裂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8, 26 (01): 24-35.
[73]兰恒星, 伍宇明, 李全文, 陈俊辉, 赵晓霞. 龙马溪组页岩三维缝网重构及分形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17, 25 (06): 1557-1565.
[74]兰恒星, 赵晓霞, 伍宇明, 李郎平, 苏奋振. 钙质岛礁沉降变形过程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7 (10): 1-8.
[75]李郎平, 兰恒星, 郭长宝, 张永双, 李全文, 伍宇明. 基于改进频率比法的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J]. 现代地质, 2017, 31 (05): 911-929.
[76]杨志华, 兰恒星, 张永双, 郭长宝. 强震区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综述[J]. 地质力学学报, 2017, 23 (05): 743-753.
[77]邵崇建, 李芃宇, 李勇, 兰恒星, 周荣军, 邓涛, 颜照坤, 闫亮, 李立军. 茂县滑坡的滑动机制与震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4 (04): 385-402.
[78]伍宇明, 兰恒星, 高星, 王伟, 陈俊辉, 郝召兵. 涪陵地区井下页岩岩芯裂缝体密度与声学性质关系实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 (10): 3891-3900.
[79]伍法权, 兰恒星.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现状及前沿——第十二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IAEG XⅡ)综述[J]. 工程地质学报, 2016, 24 (01): 116-129.
[80]林珲, 马培峰, 陈旻, 兰恒星. SAR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J]. 测绘地理信息, 2015, 40 (03): 1-6.
[81]伍宇明, 兰恒星, 高星, 李郎平, 孟云闪. 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模型[J]. 工程地质学报, 2014, 22 (06): 1227-1233.
[82]伍宇明, 兰恒星, 高星, 李郎平. 台风暴雨型滑坡降雨阈值曲线研究——以福建地区为例[J]. 工程地质学报, 2014, 22 (02): 255-262.
[83]杨志华, 兰恒星, 张永双, 李郎平, 熊探宇. 强震作用下穿越断层隧道围岩力学响应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3, 21 (02): 171-181.
[84]兰恒星, 周成虎, 高星, 程维明, 王治华, 杨志华, 李郎平, 伍宇明.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评估及对策建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4): 499-504.
[85]李郎平, 兰恒星, 李晓, 孟云闪, 陈雨. 金坛盐穴天然气储库区地表变形PSI监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09): 1821-1829.
[86]杨志华, 兰恒星, 张永双. 基于GIS-GOCAD耦合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 (05): 16-20.
[87]兰恒星, 刘洪江, 孙铁, 贾有良, 杨志华, 丁尚起, 黄晓明. 城市建筑物沉降永久散射体干涉雷达监测[J]. 天津大学学报, 2012, 45 (04): 292-300.
[88]兰恒星, 刘洪江, 孙铁, 贾有良, 杨志华, 李郎平, 丁尚起, 黄晓明. 城市复杂地面沉降永久干涉雷达监测属性分类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 (06): 893-901.
[89]刘洪江, 兰恒星. “5.12”震后都江堰—汶川公路崩塌灾害模拟及危险性评价[J]. 资源科学, 2012, 34 (02): 345-352.
[90]牛全福, 程维明, 兰恒星, 刘勇, 颉耀文.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 山地学报, 2011, 29 (02): 243-249.
[91]刘洪江, 兰恒星, 张军, 刘杰, 杨军. 老挝北部罂粟替代种植高分辨率遥感调查评价与分析[J]. 资源科学, 2010, 32 (07): 1425-1432.
[92]刘洪江, 兰恒星, 程维明. 玉树地震后结古镇群发式泥石流灾害数值模拟及危险性分析[J]. 山地学报, 2010, 28 (04): 444-452.
[93]兰恒星, 周成虎, 王小波. 泥石流本构模型及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综述[J].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03): 314-321.
[94]陈兴华,万庆,兰恒星,周成虎. 荆江河段防洪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4, (03): 65-66+70.
[95]兰恒星, 周成虎, 李焯芬, 王思敬, 伍法权. 瞬时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降雨滑坡稳定性响应分析:以香港天然降雨滑坡为例[J].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3, (S1): 119-136.
[96]兰恒星,周成虎,王苓涓,伍法权,王思敬.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滑坡-水文耦合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08): 1309-1314.
[97]兰恒星,王苓涓,周成虎. 云南小江流域滑坡关键影响因子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 (01): 103-109.
[98]兰恒星,周成虎,伍法权,王苓涓. GIS支持下的降雨型滑坡危险性空间分析预测[J]. 科学通报, 2003, (05): 507-512.
[99]兰恒星,伍法权,周成虎,王思敬. 基于GIS的滑坡空间数据库研究——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 (04): 12-18.
[100]兰恒星,伍法权,王思敬. 基于GIS的滑坡CF多元回归模型及其应用[J]. 山地学报, 2002, (06): 732-737.
[101]兰恒星,王苓涓,周成虎.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滑坡灾害分析模型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02, (04): 421-427.
[102]兰恒星,伍法权,周成虎,王思敬. 基于GIS的云南小江流域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10): 1500-1506.
[103]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 锦屏一级水电站普斯罗沟左岸深部裂缝成因的工程地质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2, (05): 596-599.
[104]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 盘石头水库泄洪洞、导流洞进出口高边坡稳定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03): 353-359.
[105]兰恒星,祁生文,伍法权,李文纲. 溪洛渡水电站干海子滑坡非线性动力学模拟[J].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001, (03): 5-10.
[106]兰恒星,伍法权. 岩土力学数值模拟中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J]. 世界地质, 2001, (01): 66-71.
[107]兰恒星,伍法权. 基于条分法的滑坡位移非线性动力学模拟方法[J]. 工程地质学报, 2000, (03): 374-378.
[108]王辉,罗国煜,李艳红,兰恒星. 断层富水性的结构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0, (03): 12-15.
[109]兰恒星,李增学,魏久传.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演化动力学特征[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 (02): 6-10.
[110]李增学,魏久传,兰恒星,韩美莲,李守春. 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J]. 中国煤田地质, 2000, (01): 10-13.
[111]李增学,魏久传,兰恒星,韩美莲. 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活动的阶段性与沉积充填样式[J].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9, (06): 4-8.
[112]李增学,魏久传,兰恒星,李守春.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低水位和扩张体系域聚煤作用分析[J]. 沉积学报, 1999, (02): 82-86.
[113]李增学, 魏久传, 李守春, 韩美莲, 兰恒星. 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特征及层序划分[J]. 岩相古地理, 1998, 18 (04): 1-8.
[114]李增学,魏久传,李守春,韩美莲,兰恒星. 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特征及层序划分[J]. 岩相古地理, 1998, (04): 3-10.
[115]李增学,魏久传,王民镇,李守春,李青山,金秀昆,兰恒星. EXTENS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IN LIMNIC DEPOSITIONAL BASIN[J].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1996, (02): 1-8.
会议论文:
1.HengxingLAN and MartinCD.2009.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opographyonrockfallprocessusingLiDAR.SinoRock2009,InternationalSymposiumonRockMechanics“RockCharacterization,modelingandEngieeringDesignMethods”.2009
2.DerekMartin,HengxingLan,JeanHutchinson&PeteQuinn.2008.ApplicationsofGIStoolstogroundhazardassessmentforrailwayinfrastructure.GeoEdmonton,Canada.1064-1066,2009
3.HengxingLAN and MartinCD.2008. Numerical Modeling of Debris FlowKinematicsUsingDiscreteElementMethod CombinedwithGISTHE10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LANDSLIDESANDENGINEEREDSLOPES.June30~July4,2008,Xi’an,China.
4.HengxingLan and MartinC.D.Adigitalapproachforintegratinggeotechnicaldataandstabilityanalyses,1stCanada-U.S.RockMechanicsSymposium.Vancouver,Canada,2007
5.MartinC.D.,TannantD.D.&LanH.2009.Comparisonofterrestrial-based,highresolution,LiDARanddigitalphotogrammetrysurveysofarockslope.1stCanada-U.S.RockMechanicsSymposium.Vancouver,Canada,2007
6.Lan, H. X.* and Martin C. Derek. 2007. Model calibration for rockfall hazard assessment using LiDAR technology. In: the First North American Landslide Conference, Landslides and Society: Integrated Scienc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3-8 June, 2007, Vail, Colorado, USA, AEG Special Publication -CD-ROM Edition-, 23.
7.HengxingLan,and Martin,C.D.2007. Estimating thesizeandtraveldistanceofKlapperhornMountainDebrisflowsforriskanalysisalongrailway,Canada.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ebris-Flowhazardsmitigation,Chengdu,China,2007.
8.兰恒星,肖锐铧,严福章,伍宇明. 川藏联网工程地质条件分析[C]. 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392-402.
9.牛全福,程维明,兰恒星,刘勇,颉耀文,曹玉尧. 玉树地震滑坡灾害的遥感提取与分布特征分析[C]. 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灾害防治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2010:42-48.
10.李增学,王明镇,余继峰,魏久传,房庆华,韩美莲,韩作振,杨锋杰,蒋汉朝,张锡麒,郭建斌,李守春,兰恒星,刘德勇,张德强. 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C]. 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 2004:11-12.
11.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 盘石头水库泄洪洞、导流洞进出口高边坡稳定性分析[C].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 2002:153.
12.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 锦屏一级水电站普斯罗沟左岸深部裂缝成因的工程地质分析[C].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 2002:154.
13.兰恒星,伍法权,周成虎,王思敬. 基于GIS的云南小江流域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C].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 2002:149.
特邀报告INVITED LECTURES :
2009
[1] 2009年9月9~11日 成都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2009年年会暨第七届亚洲区域会议. 报告题目: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2] 2009年 11月28-30 昆明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 报告题:基于GIS的灾害过程模型及模拟研究。
[3] 2009年4月20-23 Gyeongju, Korea (韩国) 耦合模型国际研讨会Decovelex 2011 第三次研讨会.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yfor the simulation of spalling using a UDEC Grain-based model.
[4] 2009年10月19-22 Prague,Cezch Republic (捷克) 耦合模型国际研讨会Decovelex 2011 第四次研讨会.报告题目: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f brittle rock on micromechanical extensile behavior during compression loading.
2010
[5] 2010 年4月12-16,中国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荷兰国际地球信息科学与对地观测学院、联合国大学ITC学院(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TC School on Geoinformation fo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共同主办的“Expert Workshop on: Assessing the state of art of landslide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P.R. of China”。报告题目: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Rockfalls using 3-D spatial modeling and LiDAR.
[6] 2010年9月5-10号 新西兰:11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AEG):报告题目: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f Brittle Rock on Micromechanical Extensile Behaviour During Compression Loading.
[7] 2010年10月19-21 武汉: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报告题目: 硬岩各项异性及对其力学行为的影响。
[8] 2010年11月9号 成都:铁道部全国防洪会议。报告题目:典型铁路地面灾害风险研究及应用实践。
[9] 2010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成都:2010年国际泥石流学术交流会议,并担任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报告题目:Risk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s in Yushu Seismic Area.
2011
[10] 2011年3月:作为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海西经济区地质灾害的危险度划分与防治对策研究”课题的研讨,并作研究报告。
[11] 2011年11月,无锡: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邀请为面向亚太发展中国家测绘部门技术人员举办的“地理空间信息与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培训班授课。题目:Process modeling and hazard analysis for geo-hazards.(国际特邀报告)。
[12] 2011年12月,成都:受邀为2011届国际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博士课程LARAM(LAnslide 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授课,题目:Rockfall Process Modeling and Risk Assessment(国际特邀报告)。
2012
[13] 2012年9月13-16, 北京: The Sino-Germany Workshop (GZ849):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Geohazards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s :特邀报告:Climate change and landslide triggering threshold in South East China.
[14] 2012年11月7日,北京:应邀参加交通运输部专家座谈会,并作“中国西南公路建设运营安全隐患与对策”的报告。
[15] 2012年11月12-23,成都:受邀为2012届国际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博士课程LARAM(LAnslide 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授课。题目:Rockfall Process Modeling and Risk Assessment(国际特邀报告)。
2013
[16] 2013年9月24-25, 北京: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9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f IAEG. 特邀报告。题目:The role of rockfall intensity on its risk assessment(国际特邀报告)。
[17] 2013年12月3号到2013年12月8日:第11届铁路灾害风险分析国际研讨会。加拿大, 并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InSAR Monitoring for Slides in the Thompson River Valley.
2014
[18] 2014年9月15-9月19: 第十二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IAEG2014). 意大利, 会议召集人. 主题报告: (1) Stochasticity of Rockfall Tracjectory Revealed by a Field Experiment Repeated on a Single 5 Sample; (2)Using the 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s to Assess the Danger from a Natural Slope.
2015
[19] 2015年5月9 – 13日,成都. 第四届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国际学术大会. 特邀报告: Kin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pley Slide.
[20] 2015年7月23日,北京,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特邀报告: 多尺度岩体渐进破坏研究。
[21] 2015年9月14-27,成都:受邀为2015届国际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博士课程LARAM(LAnslide Risk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授课。题目:Rock Failure and Stability Analysis(国际特邀报告)。
[22] 2015 年10 月16 日-18 日,上海同济大学. 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 特邀报告: 如何理解岩体行为——新技术方法浅析。
主要奖励 AWARDS :
1、2016 中国电力创新奖二等奖。
2、2016 国家电网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3、2014 第七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4、2014 中国科学院**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
5、2010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 Richard Wolters 奖提名奖。
6、2010玉树抗震科技救灾先进个人。
7、2010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
8、2009 水利部大禹奖二等奖。
9、2005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10、2001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地震、洪水、泥石流、地面沉降……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总是难免遇到灾难。我们或许无法避免灾难的到来,但是能够尽力将灾难引发的危害性降至最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兰恒星,立足创新,注重理论探索与应用相结合,在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过程模型研究上做出了许多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的成果,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西风东渐赴归程
2009年4月,凭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计划的东风,兰恒星从加拿大回国。此时,距离汶川地震的发生尚不到一年。在这场满目疮痍的灾难面前,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刻骨铭心。而对从事灾害性研究的他来说,急切所想的,更多是要回来,做力所能及的事。
决心的背后,是兰恒星在灾害研究上深厚的基础。
在地质灾害综合集成评估研究中,他曾创建了从地质灾害遥感数据、现场勘察数据获取到GIS数据模型、灾害本构过程模型建立,再到岩土工程计算分析和决策的综合集成理论和标准流程。该成果受到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际岩土力学大师Morgenstern教授的高度肯定,认为此集成框架为复杂边坡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数字化手段。
从岩土体微观异质性与宏观破坏过程机理研究出发,他提出了地质材料和几何微观各项异性控制宏观力学行为和过程的基本原理,创建了反映地质体渐进性破坏过程的微观结构模型,解释了作为灾害岩土体破裂扩展的微观机理和宏观规律,提出了地质体渐进性破坏过程指标。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GR的三位审稿人一致认为“在解决岩土介质的异质性与宏观破坏过程方面具有独创性”。
在表层风化与斜坡岩土体强度折减关系理论和降雨过程与滑坡稳定性演化机理研究中,他的相关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部分成果被加以实例验证。
国外几年,兰恒星有许多深刻的体会,“国内的项目往往是任务性的,总是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些进展。我在加拿大做项目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研究的可持续性比较强,首席科学家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别着急,慢慢来’。这样做起研究来就更加从容,少了许多急功近利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面向工程实践,做了一些与地质学、岩土力学相关的学科交叉的研究,先后参加了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项目等数项课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兰恒星总是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某些局限,无法彻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开辟事业。他向往主人翁般的归属感,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连中文都说不好,他更想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回来,自然成了必然。
策马扬鞭自奋蹄
回国之初,兰恒星便投入到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科院**计划课题“地质灾害过程模型研究”和地方委托项目“滨海新区塘沽区地面沉降高精度PSI监测”等课题的研究中去。
在这些研究中,兰恒星开展了高新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作为比较新的遥感技术,他首先利用高精度激光雷达解决了地质灾害数据的获取、关键因素的提取与识别的技术难题。其次,他成功地将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微波遥感PSI技术应用于城市地面沉降等典型地质灾害过程监测,为建立合理准确的地质灾害过程模型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保障。在滨海新区的项目中,他就率先应用高精度TerraSAR PSI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实现了更高密度时空覆盖的精确监测。最后,他还实现了高精度遥感信息与地质灾害评估模型的融合,提高了模型预测的精度,加深了灾害现象的物理变形过程和机理的理解。成果曾为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数家单位加以引用。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兰恒星回国携带的物品中,有一件特殊的行李,就是加拿大制造的高精度激光雷达仪器,他自然是为了回国后研究的顺利进行,却在过海关的时候被按规定扣下,“用了好多公文才把它保出来”,兰恒星笑言。
这个激光雷达在随后的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10年,兰恒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汶川地震灾区高陡山体斜坡灾害三维离散动力学机理及过程模拟预测”开始进行,他就是带着这台漂洋过海的激光雷达前往地震现场进行扫描,取得了第一手观测数据。
地质灾害GIS建模的相关工作是兰恒星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他提出了改进的考虑动水压力的基于物理过程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概率预测模型,实现了预测模型与GIS系统集成,显著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被美国学者认为是降雨滑坡空间分析预测的两大类数学模型之一。他创建的基于GIS的滑坡易损性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了包括云南小江流域降雨滑坡空间分布、汶川地震诱发超过5万个地质灾害事件的宏观分布规律等。研究结果得到欧美等国研究团队的多次引用。他提出了三维分布式典型地质灾害过程模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创建了集成GIS的分析计算模型。如今,该模型已经成为国际采用的主流模型之一,实际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近30个国家,为众多国际学术权威认可和引用。
除了地表地质灾害,兰恒星对地下岩石力学工程也颇有研究。2008~2011年,他曾参与瑞典SKB项目“核废料地质储藏孔岩石破裂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以及一项由英法日等十几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率领研究小组对瑞典地下450米处的现场实验室取得的温度、位移和洞壁破裂过程等进行耦合模型反演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论文。去年开始,他又参加了“973”计划子课题“深层密集储库区变形机理与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开展项目攻关的同时,他还面向国家防灾减灾需求,积极进行重大应用项目的咨询工作。2010年,针对玉树地震救灾工作,他率团队集中调研,连续交出《青海玉树地震紧急救援区域空间分布》、《玉树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三份咨询报告,均被中央办公厅及时采用,其中两份得到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作为项目组组长,他完成了国务院“青海玉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中的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也得到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肯定。一份关于铁路重大地质灾害的咨询报告也得到了张德江副总理的批示。此外,他还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细数下来,回国近两年里,兰恒星实在是忙得快马加鞭。看起来,研究涉及范围广、内容也甚为复杂,他却认真地表示,“其实这些研究基本集中在灾害研究上,包括地表灾害和深部灾害。地理信息和遥感等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来更好地解决这些基本的灾害问题的。”
如今,兰恒星依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灾难面前,他的努力就像是从无情的命运中升起的星光,为人们带来了温暖,也指引着方向。
来源:科学中国人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