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海学,男,汉族,1955年12月16日生,黑龙江肇州人,中共党员,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和中药学一级博士授权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篇)。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6年9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分配到绥化地区卫生学校任教。
1979.09-1982.12 白求恩医科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7.11-1988.10 日本广岛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
1992.11-1993.04 日本明治药科大学 生药学
1996.11-1997.03 日本明治药科大学 生药学
1982.09-现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化学
1987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界当时最年轻的教授。
1985年5月以来,历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务。
学术兼职:
1、教育部高等教育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中药学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4、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6、中国药典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7、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专家。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审评专家。
9、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10、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
11、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12、中国新医药博士协会常务理事。
13、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4、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药质量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16、中国植物学会人参协会副理事长。
17、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8、黑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19、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20、省出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21、哈尔滨归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
23、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
24、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
25、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医药行业评审组委员。
26、省教育厅和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27、兼任国家级杂志《中草药》、《中成药》、《中国药品标准》和《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的编委以及《中医药学报》和《中医药信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讲课程:
天然药物化学 匡海学 2005.09-2005.12 72
波谱解析 匡海学 2006.03-2006.06 40
中药化学 匡海学 2006.08-2007.01 40
波谱解析 匡海学 2007.03-2007.05 40
中药化学 匡海学 2007.08-2008.01 90
教学改革项目
1、 《中药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8.0 万 教育部 2004
2、 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 30 万 教育部 2007
3、 中医药类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1.0 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 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 研究课题 2006-2008
4、 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质量标准与质量 保证体系建设的研究 自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十 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专 项课题 2007-2009
5、 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认证 方法研究 2.0 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教育研究项目 2006-2008
6、 中医药教育现状与评价研究 4.0 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教育研究项目 2005-2006
7、 《中药化学》省级精品课程 2.0 万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3
8、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 研究与实践 1.2 万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 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3-2004
9、 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 校的办学水平 1.5 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3
10、 高等中医药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 研究 0.4 万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重点课题项目 2005
11、 中医药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与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实践研究 0.5 万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 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5-2006
12、 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0.8 万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 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6-2008
培养研究生情况:
匡海学教授目前已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109名,博士研究生26名,已有80余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其中30余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并均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指导的一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学成果:
匡海学教授自1976年任教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任负责人的《中药化学》课程组于2004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本科用《中药化学》教材和研究生用教材《中药化学专论》先后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科用《中药化学》教材并于200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二等奖。指导的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8年度和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3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匡海学教授主持的《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2003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的 《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匡海学教授带头的《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高等中医药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011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医药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性味理论和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课题30 余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在研项目9 项,其中主持国家973 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2 项、科技部中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1 项,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 合作分委会议定书项目1 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1 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 1 项、省重点攻关项目 1 项。
1、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 100 万元 国家973 计划项目 2006-2010
2、辽东楤木叶总皂苷及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170 万元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2007-2010
3、洋金花治疗银屑病作用机理研究 30 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 2007-2009
4、银线草抗肿瘤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的研究 28 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 2007-2009
5、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研究 22 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 2002-2006
6、麻黄免疫抑制活性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研究 匡海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2012
7、治疗银屑病新药洋金花胶囊的研制 匡海学 科技部新药创制专项 2009-2011
8、治疗银屑病五类新药《洋金花胶囊》的研制 匡海学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2007-2010
9、治疗肝炎新药复方胡黄连胶囊的研制 匡海学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2009-2011
10、辽东楤木叶总皂苷及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研究 匡海学 教育部春晖计划 2009-2011
科研成果:
多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主持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主持1 项,参与1 项),省级科技成果奖9 项,其中获 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主持人),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 一等奖2 项(主持1 项,参与1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3 项,中国中西医结 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 项。
匡海学教授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近30年,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承担并完成国家及部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且取得了一大批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从人参、黄芪叶、刺枚果、辽东楤木叶、东风菜、洋金花、银线草、类叶牡丹、接骨木等40余种中药中分离中共分离鉴定1200余种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约170种,结合药理学研究,阐明了这些中药功效的科学内涵,并发现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多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216篇,其中SCI论文61篇(第一及通讯作者43篇)。
匡海学教授坚持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和借鉴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开展中药现代研究,创新中医药学术。在国内首先提出“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和与之相应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新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实践中进行了成功的应用。这一新的理论假说和研究方法对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创建新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平台具有重要的价值。该研究已经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项目资助。匡海学教授还进行中药新资源与新药的研究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研究开发了5种新药,并获得重要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经济效益。2001年以来,获得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1项。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一种以牵牛子为原料制备半乳甘露聚糖的方法 | 匡海学;王秋红;杨炳友;孙延平;刘艳鑫;曹琦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3-10-25 | 2015-04-29 |
2 | 一种牵牛子及其炮制品多糖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杨炳友;孙延平;刘艳鑫;曹琦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3-10-25 | 2015-04-29 |
3 | 葶苈子脂肪油在制备治疗止咳祛痰平喘药物中的应用 | 郑晓珂;赫金丽;弓建红;张明辉;张国顺;张娜;袁培培;李玲玲;孙亚萍;王小兰;冯卫生;匡海学 | 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07-22 | 2015-01-28 |
4 | 桑白皮脂肪油在制备治疗利尿降压药品中的应用 | 郑晓珂;李玲玲;曾梦楠;袁培培;张娜;赫金丽;王小兰;冯卫生;匡海学 | 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中国专利 | 2014-07-22 | 2015-01-28 |
5 | 一种车前子水提物在制备雌激素药物中的应用 | 郑晓珂;冯志毅;张娜;王晓帆;赫金丽;李玲玲;袁培培;刘小盼;李鹏飞;娄永;匡海学 | 河南中医学院 | 中国专利 | 2014-09-19 | 2015-01-21 |
6 | 一种桑白皮脂肪油在制备降糖药物中的应用 | 郑晓珂;袁培培;王绅;克迎迎;王小兰;李玲玲;张娜;赫金丽;周静;于洋;冯卫生;匡海学 | 河南中医学院 | 中国专利 | 2014-09-19 | 2015-01-07 |
7 | 一种含类叶牡丹的总皂苷和总生物碱的药物组合物 | 匡海学;李国玉;吕邵娃;王秋红;夏永刚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2-09-11 | 2014-03-26 |
8 | 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匡海学;王知斌;王秋红;于莹;杨炳友;翟亚东;宋璞原;薛娟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3-12-24 | 2014-03-19 |
9 | 一种制备西瓜霜的方法及其抗感染的医药用途 | 王秋红;辛萍;薛娟;苏阳;曹琦;李斌;匡海学 | 王秋红;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3-11-20 | 2014-02-05 |
10 | 治疗老年斑、黄褐斑皮肤色素沉着和日光性皮炎的外用复方全蝎组合物及其制法和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 | 王秋红 | 中国专利 | 2013-01-23 | 2013-09-04 |
11 | 一种洋金花甾体皂苷和黄酮的制备方法 | 匡海学;杨炳友;王秋红;王知斌;王雪晶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2-04-09 | 2012-08-01 |
12 |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洋金花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 匡海学;杨炳友;王秋红;王知斌;孙海姣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2-04-09 | 2012-07-25 |
13 | 一种知母多糖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王知斌;夏永刚;穆光锐;薛娟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1-04-08 | 2011-08-31 |
14 | 黄柏多糖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杨炳友;夏永刚;焦文娟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1-03-30 | 2011-08-03 |
15 | 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吴茱萸内酯与多糖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匡海学;杨炳友;孟永海;夏永刚;杨志欣;宋佳欣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1-04-01 | 2011-08-03 |
16 | 一种车前子多糖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杨炳友;夏永刚;舒尊鹏;薛娟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11-04-01 | 2011-08-03 |
17 | 一种治疗肝损伤的复方胡黄连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夏永刚;姜海;王晓素 | 匡海学;王秋红 | 中国专利 | 2011-03-30 | 2011-08-03 |
18 | 一种治疗骨损伤的复方接骨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 | 匡海学;杨炳友;王秋红;韩华;朱晓清 | 匡海学;杨炳友 | 中国专利 | 2011-02-23 | 2011-07-13 |
19 | 六神曲抗菌、抗病毒有效部位提取物及其医药用途 | 王秋红;杨炳友;夏永刚;姜海;付新;王长福;匡海学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09-11-20 | 2011-05-25 |
20 | 麻黄总多糖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 | 匡海学;王秋红;夏永刚;王艳宏;杨炳友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09-09-30 | 2010-05-12 |
21 | 香鳞毛蕨苷E及其分离方法 | 张彦龙;匡海学;宋庆宇 | 黑龙江大学 | 中国专利 | 2008-03-12 | 2008-11-12 |
22 | 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提取物 | 肖洪彬;匡海学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05-01-18 | 2006-07-26 |
23 |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肖洪彬;匡海学 | 匡海学 | 中国专利 | 2005-01-18 | 2006-07-26 |
24 | 一种刺玫果油胶囊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26 | 2002-10-30 |
25 | 一种营养快餐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26 | 刺玫果萃取胶囊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27 | 刺玫果汁饮品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28 | 刺玫银杏茶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29 | 刺玫益口含片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30 | 精制刺玫果营养胶囊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31 | 一种保健营养补酒 | 刘中申;匡海学;张振杰 | 张振杰 | 中国专利 | 2001-03-13 | 2002-10-16 |
32 | 龙牙∴木叶总皂甙及其提取工艺 | 匡海学;肖洪彬;李冀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中国专利 | 1996-12-10 | 1998-06-17 |
33 | 负压喷雾器 | 田振坤;匡海学 | 黑龙江省中医学院 | 中国专利 | 1987-03-26 | 1988-01-20 |
发表论文216篇,其中SCI论文61篇(第一及通讯作者43篇)。
出版专著:
1、《中药化学》 匡海学 主 编 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 2001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 试复习题丛书
2、《中药化学》 匡海学 主 编 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 200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校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二等奖
3、《中药化学习题 集》 匡海学 主 编 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 2004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4、《中药化学》 匡海学 主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系列教材
5、《中药化学图表解/中药学图表解》丛书 匡海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05-01
6、《质量与生命--论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04-01
7、《中药化学专论》(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研究生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 匡海学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9-01
8、《中药化学》(供中药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匡海学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03-01
9、《中药化学实验方法学》(精) 作者:匡海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01
发表论文:
2015
1 中药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吕邵娃; 王秋实; 赵爽; 孟涛; 王蕴哲; 郭玉岩; 匡海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5/11
2 牛膝各化学拆分组分指纹图谱研究 杨柳; 张颖; 刘季田媛; 姜海; 杨炳友; 王秋红; 肖洪彬;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6
3 知母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 优先出版 雷霞; 董文婷; 笔雪艳; 苏晓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药材 2015/09
4 中药特性化学与化学中药学 窦德强; 匡海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9
5 甘草的复方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吕邵娃; 段继新; 郭玉岩; 孙爽; 匡海学 中成药 2015/09
6 不同产地枳壳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邢娜; 舒尊鹏; 徐炳清; 焦文娟; 李振宇;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5
7 牛膝各化学拆分组分的含量测定 张颖; 杨柳; 张妍妍; 姜海; 杨炳友; 王秋红; 肖洪彬;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5
8 干姜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杨欣; 王秋红; 王悦; 匡海学 化学工程师 2015/08
9 类叶牡丹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米盈盈; 薛娟; 孙宜春; 魏晴; 匡海学; 王秋红 化学工程师 2015/08
10 牛膝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 优先出版 孙传鑫; 郭晶;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9
11 防己水煎液总生物碱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及其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李静; 王蒙; 郭辰; 魏晴;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6
12 防己水煎液及其不同拆分部位对脂多糖诱导下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郭辰; 王蒙; 李静; 魏晴;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4
13 洋金花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杨炳友; 佘现; 刘艳; 张佩燕; 王姑师; 郑桂雪;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4
14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 匡海学 中医杂志 2015/16
15 川黄柏与关黄柏中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及差异 薛娟; 张宏伟; 孙宜春; 米盈盈; 匡海学; 王秋红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8
16 狼毒大戟中松香烷型二萜内酯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王蒙; 李静; 魏晴;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药师 2015/08
17 离子交换树脂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进展 王蒙; 匡海学 化学工程师 2015/07
18 不同地区板蓝根蛋白SDS-PAGE分析 杨欣; 王秋红; 王悦; 郭慧; 邢娜;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07
19 不同发酵时间对西瓜霜抗菌活性的影响及其有效部位筛选 王秋红; 曹琦; 李斌; 辛萍; 王知斌; 杨欣; 匡海学 中草药 2015/13
20 洋金花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潘娟; 杨炳友; 王欣;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4
21 青龙衣中的醌类成分研究 周媛媛; 刘雨新; 孟颖; 蒋艳秋; 刘兆熙;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3
22 护肝片中5种木脂素成分的高效液相-荧光检测研究 孙黎明; 梁军; 王杰姝; 郭信东;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3
23 利水中药功效发挥与水通道蛋白之间的关系 王鹏程; 赵珊;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2
24 数据分析技术在中药谱效关系中的应用进展 优先出版 吕邵娃; 董书羽; 郭玉岩; 孙爽;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5
25 类叶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 李国玉; 徐娜; 刘晓燕; 武震; 吕邵娃; 匡海学 中草药 2015/10
2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王鹏程; 赵珊; 冯健; 赵宏;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5/10
27 Box-Behnken设计优化车前子多糖的闪式提取工艺研究 柴桂芳; 赵宏; 管勇舟; 王鹏程; 王长福; 匡海学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5
28 洋金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刘艳; 杨炳友; 刘涤航;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3
29 知母对糖尿病小鼠脑内APP和BACE1蛋白表达的影响 苏晓琳; 李媛; 张婕; 雷霞;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3
30 HPLC-FLD法同时测定连翘不同部位中5种活性成分 梁军; 张宇; 夏永刚;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2
31 洋金花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刘艳; 杨炳友; 刘涤航; 胡盼盼;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2
32 商陆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 王鹏程; 王秋红; 赵珊; 孙雪; 匡海学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4
33 基于炮制学理论初探知母润肠通便作用的有效成分 雷霞; 张婕; 李媛; 王秋红; 薛娟; 苏晓琳; 王长福;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国中药杂志 2015/07
3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型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匡海学; 殷越; 杨炳友 中医教育 2015/02
35 2013年中药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述评 优先出版 关枫; 杨炳友; 匡海学 世界中医药 2015/03
36 大青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米盈盈; 薛娟; 张宏伟; 匡海学; 王秋红 化学工程师 2015/03
37 北葶苈子GGP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 马利刚; 赵乐; 李英超; 冯卫生;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38 南葶苈子各化学拆分组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冯卫生; 李春阁; 陈文静; 张艳丽; 曹彦刚; 弓建红; 李方;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39 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冯卫生; 袁培培; 牛艳; 克迎迎; 王小兰; 冯志毅;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0 桑白皮性能功效的本草考证 冯志毅; 王小兰;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1 南葶苈子化学拆分工艺研究 张明辉; 张艳丽; 赵威; 王小兰; 冯卫生;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2 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化学成分研究 冯卫生; 曹彦刚; 李方; 张艳丽; 李春阁; 王小兰; 陈文静;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3 GC-MS分析北葶苈子的挥发油成分 弓建红; 郑晓珂; 赫金丽; 张艳丽; 李春阁; 曹彦刚; 匡海学; 冯卫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4 葶苈子醇沉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郑晓珂; 杨梦; 白义萍; 郭月婷; 张明辉; 匡海学; 冯卫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5 葶苈子化学拆分组分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研究 杨云; 赫金丽; 孙亚萍; 张国顺; 张娜; 袁培培; 李玲玲; 杨梦; 王小兰; 匡海学; 冯卫生;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3
46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赵珊; 王鹏程; 冯健; 陈自力;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5/05
47 枳壳多糖CALB-1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邢娜; 舒尊鹏; 徐炳清; 焦文娟;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5/05
48 尖叶假龙胆中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的含量测定 吴琼; 王知斌; 于莹; 翟亚东;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2
49 HPLC同时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特征性成分 张宇; 梁军; 夏永刚; 王秋红; 王杰姝;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5/01
50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洋金花叶醉茄内酯的提取工艺 郭瑞; 杨炳友; 李婷;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1
51 刺五加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吴琼; 王知斌; 郭江涛;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5/01
2014
52 GC-MS同时测定石菖蒲挥发油中β-细辛醚、ɑ-细辛醚和甲基丁香酚的含量 王知斌; 李晶; 雷印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4/06
53 五味子糖浆中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王杰姝; 梁军;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张宇;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4/06
54 不同产地云芝中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孙小文; 柴桂芳; 梁珊珊; 王秋红; 匡海学; 张清波 中医药信息 2014/06
55 HPLC法同时测定黄芪饮片中4个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王知斌; 马振平; 刘秀;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4/05
56 西瓜霜发酵菌种的分离及鉴定 匡海学; 李斌; 曹琦; 苏阳; 辛萍; 杨素清 中草药 2014/19
57 一种车前子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分析 赵宏; 柴桂芳; 王秋红; 杨炳友; 管勇舟;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19
58 商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王鹏程; 王秋红; 赵珊; 孙雪; 匡海学 中草药 2014/18
59 GC-MS分析南葶苈子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弓建红; 张艳丽; 冯卫生; 匡海学; 郑晓珂; 董梦珂; 潘贝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09
60 桑白皮水煎液及化学拆分组分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研究 王小兰; 赫金丽; 张国顺; 孙亚萍; 曹彦刚; 张娜; 李玲玲; 袁培培; 王绅; 匡海学; 郑晓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09
61 接骨木总苷片促进骨折愈合与抗炎作用研究Ⅰ 杨炳友; 何娅雯; 朱晓清; 韩华; 杨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国药房 2014/35
62 锦灯笼化学成分 优先出版 舒尊鹏; 徐炳清; 邢娜; 李新莉;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21
63 麻黄根多糖中单糖组成的GC-MS分析 梁军; 王迪; 夏永刚;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4/04
64 二氢槲皮素对H_2O_2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知斌; 翟亚东; 苏晓琳; 吕金南; 于莹;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4/04
65 抵当颗粒剂体外抗凝血与抗血栓作用的研究 梁珊珊; 吕金南; 张瑞光; 孙小文; 郭晶; 侯慧; 徐炳清;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4/04
66 尖叶假龙胆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优先出版 王知斌; 翟亚东; 于莹; 宋璞原;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药材 2014/05
67 接骨木总苷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杨炳友; 卢清秀; 朱晓清; 杨柳; 韩华;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4/03
68 西瓜霜抗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优先出版 匡海学; 杨欣; 辛萍; 王知斌; 苏阳; 李斌; 王秋红 中药材 2014/04
69 厚基础 重传承 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匡海学 中医教育 2014/03
70 接骨木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杨炳友; 宋丹丹; 韩华; 杨柳; 刘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4/10
71 接骨木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宋丹丹; 杨炳友; 杨柳; 韩华; 刘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4/03
72 六神曲中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王秋红; 苏阳; 王荔慧; 王长福; 付新; 吴伦;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07
73 利水中药性能的现代评述 董婉茹; 白宇; 刘冠璋; 王宇; 匡海学; 卢芳; 刘树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04
74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舒尊鹏; 李新莉; 徐炳清;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草药 2014/04
75 基于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寒症模型的吴茱萸各性味组分的药性研究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杨志欣; 王艳艳; 王知斌; 匡海学 中国中药杂志 2014/03
76 HPLC-UV-ELSD联用法测定双黄连系列制剂中连翘含量并同时检查山银花 笔雪艳; 王宪平; 张清波; 匡海学 药物分析杂志 2014/01
77 麻枳清肺对豚鼠过敏性哮喘的影响 李莎莎; 王秋红; 王荔慧; 王艳艳; 王知斌;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4/01
2013
78 双黄连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梁军; 杨琦; 夏永刚;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3/06
79 大孔吸附柱色谱法优选接骨木的纯化工艺 韩华; 殷鑫; 杨炳友; 杨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9
80 一测多评法测定洋金花叶中醉茄内酯类成分的含量 郭瑞; 李婷;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6
81 洋金花叶化学成分研究(Ⅰ) 杨炳友; 李婷; 郭瑞;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3/20
82 麻黄总多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考察及HPLC-ELSD法测定均多糖ESP-B4含量 冯健; 王秋红; 匡海学; 夏永刚 中医药学报 2013/05
83 辽东楤木叶有效部位中楤木皂苷Ⅴ、Ⅵ及总皂苷质量控制 王秋红; 王琦; 王知斌; 杨炳友; 肖洪彬; 匡海学 中成药 2013/09
84 小蓟中一个新的大柱香波龙烷苷(英文) 姜海; 孟永海; 杨柳; 王秋红; 杨炳友; 刘畅; 匡海学 中国天然药物 2013/05
85 洋金花叶醉茄内酯组分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杨炳友; 李婷; 郭瑞;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5
86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及重金属和残留农药的分析 王知斌; 武立华; 刘秀; 王秋红; 杨炳友; 莫学停;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5
87 大兴安岭产五味子HPLC指纹图谱研究 杨琦; 夏永刚; 梁军;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5
88 狼毒大戟中巴豆烷型二萜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王蒙; 魏晴; 王秋红; 夏永刚;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3/04
89 青龙衣抗肿瘤成分的研究 周媛媛; 付蕾; 金阳; 葛正华; 齐凤琴; 郭冷秋; 刘全宇;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3/04
90 接骨木总苷片的制剂工艺研究 韩华; 杨炳友; 杨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国药师 2013/08
91 洋金花中醉茄内酯总甾体的纯化工艺优选 王艳艳; 孙海姣; 王知斌;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5
92 洋金花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杨炳友; 刘艳; 王欣;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3/14
93 接骨木根皮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韩华; 杨炳友; 杨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3/14
94 HPLC法测定接骨木中莫诺苷的含量 韩华; 杨炳友; 杨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4
95 中药寒热药性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关系研究 王艳艳; 孙雪; 裴晓蕾;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4
96 大兴安岭产苍术HPLC指纹图谱研究 王迪; 夏永刚; 杨炳友; 梁军;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3/03
97 5种植物多糖的部分酸水解特征 梁军;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3/09
98 阿尔茨海默病与Aβ及其衍生物的关系研究进展 王长福; 肖阳; 王秋红; 武立华; 匡海学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09
99 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Ⅴ) 王欣; 刘艳;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3
100 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王知斌; 郭江涛; 姜海;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3
101 接骨木总苷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韩华; 杨炳友; 杨柳;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3/03
102 接骨木根皮促进骨折愈合的初步药理机制研究 韩华; 杨炳友;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国药师 2013/04
103 八仙花叶化学成分研究 王知斌; 郭江涛; 杨春娟;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中药杂志 2013/05
104 药学类本科毕业专题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王艳艳; 谢海龙; 李永吉; 马薇薇; 胡艳波; 匡海学 哈尔滨医药 2013/01
105 中药化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专业能力的培养 孟永海; 杨炳友; 王知斌; 夏永刚; 王艳艳; 匡海学 药学教育 2013/01
106 红豆越橘果总黄酮保护线粒体及其机制 优先出版 李兴泰; 冮洁; 匡海学; 金凤新; 海华; 张雅奎; 刘德文 食品科学 2013/19
2012
107 植物多糖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梁军; 王迪; 杨琦; 夏永刚;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2/06
108 八仙花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王知斌; 梁军; 夏永刚;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05
109 八仙花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王知斌; 夏永刚; 梁军;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2/04
110 黑水缬草治疗老年痴呆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王秋红; 左月明; 张中立; 王长福;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04
111 中药枳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舒尊鹏; 胡书法; 翟亚东; 周加林; 王秋红; 匡海学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7
112 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成药 2012/06
113 线叶菊总黄酮部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初步药理作用研究 刘玉婕; 王秋红; 肖洪彬; 唐波; 吕邵娃; 匡海学 中成药 2012/06
114 黑水缬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成分研究 王秋红; 左月明; 张中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2/03
115 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抗胃溃疡作用的研究 杨炳友; 宋佳欣; 孟永海;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03
116 刺五加叶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王知斌; 姜海; 夏永刚;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03
117 吴茱萸多糖水提工艺优化研究 杨炳友; 孟永海; 宋佳欣; 李足意;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2/02
118 少腹逐瘀汤含药血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泌Ang-1、Ang-2和Tie-2的影响 杨东霞; 匡海学; 丛慧芳; 赵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6
119 怀牛膝中甾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王秋红; 杨柳; 姜海;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2/01
120 少腹逐瘀汤含药血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泌MMP-2和MMP-9的影响 杨东霞; 吴修红; 丛慧芳; 匡海学 亚太传统医药 2012/02
121 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天津中医药 2012/01
122 牛膝中一个新的阿魏酰胺苷(英文) 杨柳; 姜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天然药物 2012/01
123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王秋红; 刘玉婕; 苏阳; 吕邵娃; 匡海学 中草药 2012/01
124 怀牛膝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杨柳; 姜海;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01
125 吴茱萸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01
126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升麻提取工艺 王秋红; 苏阳; 吴伦; 王知斌;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1
2011
127 麻黄性味的考证研究 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匡海学 中药材 2011/12
128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匡海学 中成药 2011/12
129 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基于与治疗银屑病相关药理学指标的研究 李振宇; 王秋红; 杨炳友; 肖洪彬; 魏有何; 周加林;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6
130 山西大同草麻黄挥发油的GC-MS分析 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6
131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宣苦泄”平喘作用的研究 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4
132 线叶菊抗耐药性细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王秋红; 刘玉婕; 吕邵娃; 杨炳友; 匡海学 中药材 2011/11
133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温”发汗、利水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06
134 12种大孔树脂对辽东楤木皂苷吸附特性的比较研究 吕邵娃; 刘栋; 胡畔盼; 王秋红; 肖洪斌; 匡海学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1
135 绶草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程玉鹏; 匡海学; 高宁; 胡凤; 侯素云; 王振月 中草药 2011/11
136 吴茱萸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11
137 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性味辛温的评价 李振宇; 杨炳友; 舒尊鹏; 王秋红; 肖洪彬;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06
138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抗胃溃疡作用的研究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06
139 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1
140 二氢槲皮素固体分散体片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的研究 王秋红; 匡海学; 吴伦; 王知斌 中成药 2011/10
141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止泻、止呕作用的研究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5
142 党红饮体外保护线粒体功能评价 李兴泰; 杜春雨; 刘雨晴; 刘德文; 金凤新; 张雅奎; 匡海学 食品科学 2011/19
143 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麻黄多糖ESP-B1的单糖组成 梁军;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 2011/10
144 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 优先出版 王秋红; 刘玉婕; 吕邵娃; 马旭;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2
145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解热作用的研究 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05
146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杨志欣; 孟永海;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05
147 二氢槲皮素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王秋红; 匡海学; 吴伦; 李阳; 王知斌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7
148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对大鼠肾盂肾炎的疗效 优先出版 匡海学; 吕邵娃; 刘玉婕; 王秋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0
149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镇痛作用的研究 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4
150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刘玉婕; 王秋红; 于晓东;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4
151 胡黄连苦苷Ⅱ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研究 高宏伟; 匡海学; 阎雪莹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04
152 以质量建设为核心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匡海学; 杨天仁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07
153 正交试验优选莫诺苷的提取工艺 韩华; 匡海学; 李振宇; 阎雪莹; 董培良; 杨炳友 中医药信息 2011/04
154 胡黄连苦苷Ⅰ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高宏伟; 匡海学; 阎雪莹 中医药信息 2011/04
155 当归芍药散颗粒的提取工艺研究 白玉宾; 匡海学; 解颖 中医药学报 2011/03
156 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研究在药学类专业教学、科研中的探索和实施 孟永海; 翟春梅; 杨炳友; 匡海学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7
157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镇痛解热作用研究 吕邵娃; 刘玉婕; 孟永海;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2
158 麻黄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及脱蛋白方法的比较 梁军; 夏永刚;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2
159 胡黄连苦苷Ⅰ大鼠药动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高宏伟; 刁磊; 匡海学; 阎雪莹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160 黑龙江产小蓟的药理作用研究 孟永海; 王秋红; 杨柳; 姜海;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02
161 麻黄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夏永刚; 梁军;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1/01
162 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 匡海学; 王艳宏; 王秋红; 杨炳友; 程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01
163 辽东楤木叶中一个新三萜皂苷(英文) 王秋红; 张健; 马旭; 叶旭炎; 杨炳友;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国天然药物 2011/01
164 苯酚-硫酸法测定麻黄多糖含量研究 夏永刚; 梁军;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01
2010
165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龙芽楤木叶皂苷的研究 吕邵娃; 刘栋; 夏永刚; 杨炳友; 肖洪彬; 匡海学 中药材 2010/12
166 洋金花的化学成分(英文) 杨炳友; 夏永刚; 陈东; 匡海学 中国天然药物 2010/06
167 北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高峰; 张艳海; 杨炳友;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06
168 北洋金花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刘高峰; 张艳海; 杨炳友;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0/06
169 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Ⅳ) 李振宇; 匡海学; 夏永刚; 杨炳友 中医药信息 2010/06
170 北洋金花非生物碱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刘高峰; 张艳海; 杨炳友;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0/05
171 洋金花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李振宇; 杨炳友;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0/05
172 洋金花总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王丹; 王技; 阎雪莹; 匡海学; 王向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05
173 洋金花全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51例临床观察 孙申田; 王玉琳; 王曼苏; 韩跃冬; 匡海学 中医杂志 2010/05
174 银线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杨炳友; 梁军; 夏永刚;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0/03
175 洋金花最佳采收期评价 王谦博; 李瑞明;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0/03
176 黑水缬草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脑内iNOS、COX-2和IκB-α表达的影响 张忠立; 左月明; 王秋红; 肖洪彬; 匡海学 中药材 2010/04
177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龙芽楤木叶提取工艺 吕邵娃; 刘栋; 胡畔盼; 叶旭炎; 肖洪彬; 匡海学 中药材 2010/03
178 银线草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杨炳友; 梁军;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0/02
179 黑水缬草提取物对老年痴呆大鼠脑内神经元中β-APP、Aβ1-40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左月明; 张忠立; 王秋红; 谢宁; 匡海学 中药材 2010/02
180 辽东楤木叶总皂苷对H22荷瘤小鼠p53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尹丽颖; 边晓燕; 肖洪彬;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10/01
181 关于征集“10000个科学难题”系列丛书——医学卷中药学领域科学难题的通知与说明 匡海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01
182 中药炮制学课程改革研究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医教育 2010/01
183 黑水缬草抗老年痴呆活性部位的研究 左月明; 张忠立;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0/01
2009
184 胡黄连提取物的含量测定及其肝保护作用 阎雪莹; 刁磊; 唐晓飞; 高宏伟;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09/06
185 胡黄连苦苷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及其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阎雪莹; 高宏伟; 唐晓飞; 刁磊;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09/06
186 强心胶囊对阿霉素诱导大鼠心衰模型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陈晶; 匡海学; 代晓光 中医药学报 2009/05
187 银线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夏永刚; 杨炳友; 梁军; 匡海学 中药材 2009/07
188 青连翘中的一个新咖啡酸苯乙醇苷(英文) 匡海学; 夏永刚; 杨炳友; 梁军; 张清波; 李国玉 中国天然药物 2009/04
189 白花射干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Ⅰ) 牛孝亮; 孟永海; 杨炳友;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09/04
190 端正办学理念 强化中医药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匡海学 中医教育 2009/03
191 广枣化学成分的研究 唐丽; 李国玉; 杨柄友; 匡海学 中草药 2009/04
192 银线草的生药鉴定研究 吕邵娃; 杨炳友; 毕姗姗; 王振月; 匡海学 中药材 2009/02
193 小蓟化学成分研究 孟永海; 王秋红; 姜海; 杨炳友; 匡海学 中药材 2009/01
2008
194 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Ⅱ)——对免疫功能、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皮肤角化的影响 王秋红; 肖洪彬; 杨炳友; 姚凤云;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11
195 接骨木的研究进展 韩华; 闫雪莹; 匡海学; 董培良 中医药信息 2008/06
196 银线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夏永刚; 杨炳友; 吕邵娃; 孙光日; 张洪财;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08/06
197 接骨木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董培良; 闫雪莹; 匡海学; 韩华 中医药学报 2008/05
198 卵泡膜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对其雄激素合成的影响以及胰岛素增敏剂的调控机制 高磊; 李威; 吴效科; 侯丽辉; J.F.STRAUSS; 匡海学 科技导报 2008/19
199 卵巢内瘦素受体缺失对卵巢生殖功能和全身糖脂代谢的影响 曲军卫; 张跃辉; 吴效科; 侯丽辉; R.ERKKOLA; J.F.STRAUSS; 匡海学 科技导报 2008/19
200 卫矛抗心肌缺血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萍; 杨炳友; 肖洪彬; 匡海学 中草药 2008/07
201 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张彦龙; 付海燕; 张莹莹; 宋庆宇; 徐文华; 匡海学 中草药 2008/05
202 哥兰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冯卫生; 郝志友; 郑晓珂; 匡海学 中国药学杂志 2008/08
203 香鳞毛蕨中木脂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张彦龙; 曾伟民; 王慧荣; 朱丽; 徐洪亮; 匡海学 中草药 2008/03
204 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研究(Ⅰ)——抗炎、抗瘙痒及抗过敏作用 王秋红; 肖洪彬; 杨炳友; 姚凤云;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02
205 子宫内膜局部的瘦素信号传导系统及其调控 张跃辉; 吴效科; 曲军卫; 王勇; 侯丽辉; Erkkola Risto; Strauss Jerome; 匡海学 生殖与避孕 2008/02
206 构树叶的化学成分(英文) 冯卫生; 李红伟; 郑晓珂; 匡海学; 陈随清; 王彦志; 臧新钰 药学学报 2008/02
2007
207 蝙蝠葛酚性碱对实验性脑缺血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韩华; 董培良; 匡海学 时珍国医国药 2007/10
208 浅裂鳞毛蕨根茎中的二氢黄酮苷类化学成分(英文) 冯卫生; 曹新伟; 匡海学; 郑晓珂 药学学报 2007/08
209 黑水缬草醇提物各组分镇静催眠作用的研究 阎雪莹; 左月明; 张忠立; 都晓伟;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04
210 哥兰叶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冯卫生; 郝志友; 郑晓珂; 匡海学 药学学报 2007/06
21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匡海学; 杨炳友; 关枫; 王栋 中医教育 2007/03
212 扫癣灵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sIL-2R水平的影响 王远红; 汪洋; 张敏娜; 孙亮; 方洁; 王相明; 吴康君;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03
213 冬凌草中的一个新生物碱(英文) 冯卫生; 李钦; 郑晓珂; 匡海学 中国天然药物 2007/02
214 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匡海学; 闫忠红; 李宝琴; 杨天仁 中医教育 2007/01
2006
215 洋金花有效部位及其组分对二甲基亚砜损伤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保护作用 唐玲; 王秋红; 杨炳友; 肖洪彬; 孙艳萍; 匡海学 中草药 2006/12
216 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关枫; 匡海学; 王栋 中医教育 2006/05
217 吊石苣苔中的化学成分 冯卫生; 李倩; 郑晓珂; 匡海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04
218 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电泳行为的研究 刘玉婕; 李国玉; 杨炳友; 匡海学 世界科学技术 2006/04
219 洋金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杨炳友; 唐玲; 太成梅; 刘玉婕; 匡海学 中草药 2006/08
220 以质量为生命 实现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 匡海学 中医教育 2006/04
221 洋金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杨炳友; 唐玲; 肖洪彬; 太成梅; 李国玉;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04
222 不同产地刺五加中2种刺五加苷的含量变异 李国玉; 王萍;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04
223 创新机制 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杨天仁; 匡海学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06
224 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定位的探索 杨天仁; 匡海学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01
2005
225 浅裂鳞毛蕨中的一个新二苯乙烯苷(英文) 冯卫生; 曹新伟; 匡海学; 郑晓珂 药学学报 2005/12
226 浅裂鳞毛蕨中一个新二氢黄酮的分离和结构鉴定(英文) 冯卫生; 曹新伟; 匡海学; 郑晓珂 中国天然药物 2005/06
227 类叶牡丹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吕邵娃; 李国玉; 左月明;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05/05
228 金钗石斛的研究进展 郑晓珂; 曹新伟; 冯卫生; 匡海学 中国新药杂志 2005/07
229 浅裂鳞毛蕨中的一个新二氢黄酮(英文) 冯卫生; 曹新伟; 郑晓珂; 匡海学 药学学报 2005/05
230 论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建设方略 匡海学 中医教育 2005/02
2004
231 鬼针草有效成分的研究(Ⅱ) 李帅; 匡海学; 冈田嘉仁; 奥山徹 中草药 2004/09
2003
232 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必须冲破“锁定效应”——谈多元化跨越式发展策略 匡海学 中医教育 2003/06
233 抓住关键 逐步规范——高校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初探 韩彦华; 匡海学; 葛凤新; 柳鸣; 王大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3/04
234 鬼针草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李帅; 匡海学; 毕明刚; 肖洪彬 中医药学报 2003/05
235 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李帅; 匡海学; 冈田嘉仁; 奥山徹 中草药 2003/09
236 广枣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唐丽; 韩华; 杨炳友; 董培良; 肖洪彬;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03/03
237 三子养亲汤的化学成分研究 赵红; 张志强; 李洋; 胡爽; 姚望;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03/02
238 长梗薤白鳞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唐丽; 匡海学; 庞满坤; 冈田嘉仁; 奥山彻 中医药学报 2003/01
2003年以前的
239 龙牙木叶总皂甙对HepA小鼠血清蛋白的影响 吴勃岩; 韩玉英; 刘淑兰; 于英君;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2002/02
240 龙牙楤木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王振月; 匡海学; 高岩; 周福军; 李立芹 植物研究 2001/03
241 鬼针草不同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李帅; 王秋红; 匡海学; 冈田嘉仁; 奥山彻 中医药学报 2001/02
242 手掌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帅; 王栋; 匡海学; 冈田嘉仁; 奥山徹 中草药 2001/01
243 长梗薤白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庞满坤; 唐丽;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00/05
244 刺丹冲剂中3-O-β-D 葡萄吡喃糖基没食子酸甲酯的含量测定 张鹏; 刘中申; 匡海学; 李永吉; 龙燕; 柏岩 中成药 1999/12
245 HPLC法测定芪药消渴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 张鹏; 肖洪彬; 李冀; 匡海学; 龙燕; 柏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06
246 药用鼠尾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强; 匡海学; 方东军; 刘中申; 孙立新 中医药学报 1999/04
247 刺玫果口服液中没食子酸甲酯葡萄糖甙的含量测定 郭向红; 张鹏; 匡海学; 刘中申; 张宁 中医药信息 1999/03
248 龙牙楤木种群分化研究(Ⅱ)薄层色谱的聚类分析 叶万辉; 匡海学; 王振月; 马权 植物研究 1999/02
249 东风菜根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匡海学; 张鹏; 杨炳友; 张宁; 郭向红; 奥山彻; 冈田嘉仁 中医药学报 1999/02
250 辽东木忽木叶及其相关植物叶的生药学研究 李春天; 金昌东; 匡海学; 王振月; 陈彩霞 中医药学报 1999/02
251 辽东木忽木叶及其相关药用植物叶的扫描电镜比较研究 李春天; 金昌东; 匡海学; 王振月; 陈彩霞 中医药信息 1999/02
252 东风菜皂甙生物活性的研究Ⅲ 张腾; 匡海学; 肖洪彬; 张梓荣; 李炽; 蒋立范 中医药信息 1998/04
253 东风菜皂甙生物活性的研究Ⅱ 匡海学; 肖洪彬; 张腾; 张鹏; 蒋立范 中医药学报 1998/03
254 东风菜总皂甙及其单体皂甙生物活性的研究 肖洪彬; 张宁; 张鹏; 匡海学; 李文 中医药学报 1997/06
255 康寿胶囊的质量研究 张鹏; 肖洪彬; 李冀; 匡海学 黑龙江医药 1997/05
会议论文:
1 关黄柏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秋红; 薛娟; 曾伟民; 米盈盈; 张宏伟; 匡海学 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5-11-14
2 洋金花叶醉茄内酯类单体Daturametelins A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免疫增强的作用 林晓影; 杨炳友; 匡海学 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5-11-14
3 接骨木根皮环烯醚萜类单体莫诺苷对TNF-α刺激MC3T3-E1细胞引起的骨炎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林晓影; 杨炳友; 匡海学 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5-11-14
4 醉茄内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杨炳友; 潘娟; 刘艳;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4-07-19
5 201302-13 ZY-05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匡海学; 杨炳友; 王秋红; 夏永刚; 王艳宏; 孟永海; 王艳艳; 李振宇; 杨志欣; 吕邵娃 “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 中国会议 2013-11-16
6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有效模式探讨 匡海学; 孙尧尧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 国际会议 2013-11-11
7 地黄叶的化学成分研究(2) 张艳丽; 郑晓珂; 吕艳艳; 曹彦刚; 冯卫生; 匡海学; 裴圆圆 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2-11-02
8 牛膝盐炙前后化学成分研究 姜海; 匡海学; 王秋红; 杨柳; 李艳凤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2-01
9 西瓜霜发酵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王秋红; 匡海学; 辛萍; 王长福; 姜海; 李艳凤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2-01
10 六神曲的抗菌活性研究 王秋红; 付新; 王长福;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9-11-28
11 中药炮制发酵法现状分析与研究思路的探讨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7-10
12 瘦素信号传导系统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张跃辉; 侯丽辉; 吴效科; 匡海学; 王勇; 曲军卫; Erkkola Risto; Strauss Jerome 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7-10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张扬个性 匡海学 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 中国会议 2006-12
14 香鳞毛蕨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彦龙; 杨炳友; 王慧荣; 匡海学 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11
15 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杨炳友; 唐玲; 王萍; 刘玉婕; 匡海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10
16 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杨炳友; 李国玉; 唐丽; 张艳海; 匡海学 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10
17 龙牙楤木叶总皂甙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Ⅰ 李冀; 肖洪彬; 毕明刚; 张鹏; 匡海学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国际会议 2000-04
报纸论文:
1 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 匡海学 ; 吴刚 健康报 2011-11-09
2 质量保障体系是中医教育之本 匡海学 ; 杨天仁 中国中医药报 2009-06-05
所获荣誉: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中国药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3、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4、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黑龙江省优秀中青专家。
6、中药学一级博士授权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
7、2004 年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8、2006 年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9、2010年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所获奖励:
1.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辽东楤木的研究及应用》,2007。
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子课题负责人),《66 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2001。
4.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2005。
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07。
6.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辽东楤木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2005。
7.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名),《龙胆等三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2004。
8.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东风菜抗肿瘤作用与有效成分研究》,2007。
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三名),《国产西洋参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及质量评价系统研究》,2007。
10.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注射用广炎灵粉针指纹图谱研究》,2006。
11. 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二等奖(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化学》,2005。
学术交流:
曾先后4次以高级访问学者、客员研究员、客员教授等身份分别赴日本广岛大学、明治药科大学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1 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中国会议 2015-11-14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4-07-19
3 “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 中国会议 2013-11-16
4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 国际会议 2013-11-11
5 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2-11-02
6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1-12-01
7 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7-10
8 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7-10
9 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1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10
11 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10
12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国际会议 2000-04
13 2006年5月26日我校代表团赴匈牙利参加“首届中匈双边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我校代表团赴匈牙利参加“首届中匈双边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应匈牙利医学总会及匈牙利中医药学会的邀请,我校校长匡海学教授、国际教育学院梁华院长等一行三人于2006年5月26日赴匈牙利参加了“首届中匈双边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匈牙利医学总会会长、主席、副主席,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参赞等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我校校长匡海学教授做了题为《中医药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医药学目前的国际形势、我校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概况,博得了阵阵喝彩。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结束后,匡海学校长与匈牙利医学总会会长Dr. Béla Szalma 博士、主席Dr. Sótonyi Péter教授、副主席 Dr.Kálmán Magyar进行了亲切会谈。匈牙利医学总会是政府医学科学机构团体组织,他们对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匈牙利的发展和传播相当的重视,通过会谈他们对我国的相应机构和中医药学的发展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同,并很愿意与我校开展有关合作。此次会谈标志着中医药学在匈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校匈牙利分校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医药学知识的传播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更为我校与匈牙利有关院校、机构合作交流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我校匈牙利分校校长、匈牙利中医药学会会长于福年教授带领师生们对匡校长一行的到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校长肯定了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为中医药学在海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的努力,同时鼓励他们要在匈牙利人民心中播下中医药学的种子。国际教育学院梁华院长代表学校学位委员会宣读了对匈牙利分校6位教师的聘任决定。
此次,匡海学校长等人的出访,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国际影响、促进了中匈两地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繁荣与进步。
14 2011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教授作为中方院校代表应邀参加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
2011-12-21 17:49:00 来源: 东北网(哈尔滨)
东北网12月21日讯(常滨毓 记者曹曦)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创办的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第三年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来自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出席大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教授作为中方院校代表应邀参会。副厅长辛宝忠代表省教育厅在会议期间向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合作三方的参会代表表达了诚挚的祝贺。
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于2008年合作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四年来,在孔子学院总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及英国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合作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目前已在伦敦建立中医孔子课堂6所,并积极协助英国32所中小学申请建立孔子课堂。2009年和2010年,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两年在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获得“先进孔子学院”称号。2011年,在圆满完成中医和汉语教学任务的同时,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开展了1206次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以中医养生促进中华文化推广和汉语教学”的办院特色。
据悉,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会议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参会代表还参加了校长论坛、院长论坛、国际汉语教材展等多项活动,并参加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第四届理事会会议,与伦敦南岸大学及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代表共商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大计。合作三方共同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并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作者:常滨毓 曹曦 (本文来源:东北网 )
15 2015年6月应邀参加访问俄罗斯国立西北医科大学。
匡海学校长率团参加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并访问俄罗斯国立西北医科大学
2015-06-03 14:20
匡海学校长日前率我校代表团参加在俄罗斯巴什基尔共和国首都乌法市举行的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并应邀访问了位于圣彼得堡市的俄罗斯国立西北医科大学,与该校校长胡尔奇拉瓦就两校间全面加强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交流,开展实质性合作达成共识。
5月25日,我校代表团应邀访问俄罗斯国立西北医科大学。匡海学校长与胡尔奇拉瓦校长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特色以及取得的成绩,并表达了对今后在教学、科研、医疗服务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的共同愿望。双方决定近期形成合作协议框架,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加强两校专家学者的交流,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并在西北医科大学合作创建中国传统医学中心,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及科研与医疗工作。胡尔奇拉瓦校长还介绍了圣彼得堡人民接受中医药疗法的历史,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尊重和极大兴趣,并提出了合作建设中医学院的工作规划。
俄罗斯国立西北医科大学校长助理马祖罗夫、负责科研创新的副校长西林、负责临床工作的副校长萨嘠诺夫、负责后勤工作的副校长葛伊尔、外事处处长娜塔莉亚,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姚素媛、孙尧尧参加会谈交流。5月28日,该校网站上报道了匡海学校长一行的访问活动。(相关链接:http://szgmu.ru/rus/m/2268/rasshirenie_naprawleniy_sotrudnichestwa.html)
|
两校代表合影留念 |
据悉,俄罗斯西北医科大学2011年10月12日由俄罗斯两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圣彼得堡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圣彼得堡国立梅奇尼克夫医学院合建而成,现有各层次学生近7000名,每年还接收来自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的32000名医生前来进行医学学历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在5月27日至29日于俄罗斯巴什基尔共和国首都乌法市举行的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第二届常务理事会上,联盟中俄双方主席分别总结了联盟成立以来成员之间开展交流的情况,各联盟院校校长及有关项目负责人共同讨论了中俄两国医学院校在2015年的合作计划。在会议期间,匡海学校长还与阿穆尔国立医学院的塔基杨娜校长就今年九月将在布拉格维申斯克市举办的第十二届中俄生物医药论坛,以及两校今年秋季开始联合创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筹备情况交换了意见;与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校长舒马塔夫洽谈协商在今年的适当时候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与远东国立医科大学副校长尤里·谢尔盖耶维奇洽谈并邀请该校新任校长访问我校、续签合作协议;与乌拉尔国立医科大学等学校的校长建立了工作联系,等等。
由中俄两国92所高水平医科大学组成的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于2014年成立,是中俄两国大学间成立的规模最大、参与院校最为广泛的合作联盟,旨在汇集中俄两国主要的医科大学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俄医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快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水平。我校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十家常务理事单位之一,也是该联盟仅有的两家中医药院校之一。
积极参与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合作交流活动,以及与西北医科大学合作创建中医学院等合作项目,是我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推进中医药在俄罗斯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俄罗斯的传播和发展。
一、项目概述
洋金花胶囊是基于临床上对银屑病具有独特疗效而开发的创新药物,该药与同类化学药物相比,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的优势。洋金花胶囊是中药5类新药,它的研制是中医药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首次通过科学研究证明,洋金花中的非生物碱水溶性成分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物质,对银屑病这种难治性疾病疗效确切,且具有服用量小(每粒胶囊仅含有效部位20mg,每日服2-3粒即有效)、显效快(对多年的银屑病患者,一般在7-10日即可产生疗效,二周则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无莨菪烷类生物碱所特有的各种生理效应和不良反应)等特点,是有望走向世界的一种高科技现代中药。
二、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2015年年底前完成临床研究并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投入生产。
三、市场预测
我国银屑病总患病率达0.47%,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银屑病患者已超过600万人。目前,国内外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主要有皮质类、固醇类、免疫抑制剂类、维甲酸、钙泊三醇、蒽林、焦油类等,这些系统及局部治疗的药物种类、数量虽然不少,但疗效都非常有限,需要长期、反复甚至终身用药,有的药物虽取得一时疗效,但不能解决复发问题。且这些药物常受其自身固有毒性及选择性的制约,系统及局部的各种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一些药物甚至因疗效不够确切和安全性的原因被否定而弃用。
该药与同类化学药物相比,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等优势;与国内的中药相比,具有产品技术水平高、疗效好、用量小、见效快、附加值高等优势。根据对医药和医疗市场的调研分析,目前国内治疗银屑病的同类药物市场规模约为60亿元左右。
四、技术支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是黑龙江省北药开发的龙头单位,在中药新药研发、药材产业化种植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该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立项支持。该项目研究团队有教授7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12人,从事专业包括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新药开发等,有完善的药品制造、检测、药理研究仪器等设备、设施。
五、项目投资估算及来源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一次性转让费)。
六、盈利模式
初期按照银屑病发病的地区特点,先期设立部分销售区域并建立销售队伍,主要针对医院进行销售。同时在销售体系建立有困难的地区,通过合作方式借助以往有合作关系的医药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部分地区的销售。
七、预期投资效益
全国现有银屑病患者约600万人,现以400万例计算,如第一年市场占有率为1/100,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按1%递增,到第五年进入稳定期,每个患者用药花费以3000元计算,预计产品上市后1-5年销售额分别可达:12000万元、24000万元、36000万元、48000万元和60000万元。
八、合作方式
合作完成新药研究。由企业出资100万元进行长期毒性研究,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临床批件,获得临床批件后,学校参股并提供技术服务,由企业出资进行临床研究,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后,由企业生产销售,企业与学校共享收益。
新药临床研究批件转让。获得新药临床批件后,可以出售洋金花胶囊的全部研究资料及新药临床批件,一次性转让费1000万元。
九、招商单位主要情况
招商单位名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招商单位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招商单位联系人:匡海学
办 公 电 话:0451-82193001
电 子 邮 箱:hxkuang@hotmail.com
以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这一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开展研究并实现创新或突破,不仅能够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同时能够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并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匡海学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他从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来的最大感悟。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提出与证实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此方面已经开展了众多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与阐明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还有相当的距离。匡海学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力求以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解析并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同时构建了建立适于中药复杂体系与特点的、能对药性与药味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的研究思路及有效途径与方法以及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药研发模式。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及临床应用产生的积极影响日益突显。
传统的中药性味理论认为中药是“一药一性(气)”。匡海学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中药当为一味一性(气),则“中药一药X味Y性,其中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根据本假说,单性味中药为一味一气,而复合性味中药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则可能为多味一气,也可能为多味多气。通过该研究团队的长期研究实践,验证了这一假说的客观性。此假说深化了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甚至可能改写或发现新的中药性味),进而丰富中医药理论内容,创新中医药学术思想;有利于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有助于科学解析中药在不同方剂中多组(成)分、多途径、整体综合调节的复杂作用机制;有助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理论中的不足所致的束缚,发现新的药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有助于改变中药药性理论在临床用药中指导性不强,以及一些临床疗效与中药药性相矛盾,难以用传统的性味理论进行解释的情况等。 匡海学教授率领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性(气)与味是中药同时兼具的两种特性,且中药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或化合物亦有药性(气);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药效相关,四性(气)是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一类生物学效应;四性(气)以相对的寒(凉)、热(温)两个方面表达,并可以主要通过对其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予以探测或评价归属。中药性味的物质基础具有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
此项研究还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将现代方法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实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评价归属;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本项目构建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模式,以镇痛、抗炎、止泻、止呕、抗胃溃疡作用等共10个药理学实验组成的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和中药四气评价体系,不仅阐明了吴茱萸辛味(具镇痛、抗炎作用)和苦味(具止止泻、止呕、抗胃溃疡作用)的各自物质基础,还证实其辛味组分及3个辛味拆分组分,以及苦味组分及4个苦味拆分组分均具有温性。由此,将吴茱萸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确定为:吴茱萸,性味:苦温、辛温。可组合研究证明,吴茱萸的苦味对辛味的镇痛作用有协同作用,而辛味对苦味的止泻作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基于“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本研究还首次发现并阐明洋金花并不是历代本草记载的单性味(辛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性味中药。以镇痛,抗炎,止咳,抑制腺体分泌,抗瘙痒,抗哮喘、抗增殖,对免疫功能、小鼠尾部鳞片的作用等共12个药理学实验组成的洋金花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证实其辛味(具镇痛,止咳,抑制腺体分泌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苦味(具抗炎、抗瘙痒,抗哮喘、抗增殖,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角化等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同时证实其辛味组分具温性,其苦味组分具凉(或寒)性。由此,将洋金花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确定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苦凉(或寒)。结合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临床上对中医风热血燥型和血虚风燥型以及对西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最好,推断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基本药性为“味苦,性凉(寒),具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之功效”。洋金花苦味功效与洋金花的传统辛味是完全不同的,这证明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不是固定不变的,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可以随着性味物质基础的变化而改变。以上研究结果,具有重大创新性,丰富发展了中药性味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课题组已依此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阐明了苦味的物质基础,分离、确定了61种化合物(25种为新化合物);构建了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解决研发治疗银屑病新药但缺少药效学和作用机理评价模型的问题提供了示范。在阐明其具有与治疗银屑病相关的系列药理作用基础上,采用5种HaCaT细胞模型以及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进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DMSO、EGF、IFN-γ、TNF-α等诱导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质基础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组分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体又呈互补的作用,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类各层次性味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研制的新医院制剂《洋金花胶囊》已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75%,其中痊愈率为65.93%,且未见毒副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首次发现麻黄苦味物质基础酸性多糖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种新酸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科学诠释了中医对麻黄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麻黄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据了解,围绕中药性味科学内涵新假说而开展的国家“973”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目前也正在积极进行中。该项目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匡海学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项目五个子课题的课题组正按照计划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各课题组不仅选择单性味中药,也选择大量的复合性味中药(包括药对),对中药的四性(气)、五味、归经、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力求以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实现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与药效药理、药物之间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理论上的不足所致的束缚,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并使中药新药的研发能够保持中医药特色。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路径选择
在传统中药研究中引进最先进的现代研究方法,用世界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思想促进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这是匡海学在30余年的中药研究工作一直坚持的方向。从最开始的艰难摸索,到现在的渐入佳境,过程中充满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如今回头看看自己沿途留下的深深足迹,匡海学教授觉得这条中药现代化研究之路,自己走对了。 匡海学1976年9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分配到绥化地区卫生学校任教。1982年9月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药化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此期间曾三次公派赴日本深造或进行中药合作研究,并获药学博士学位,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药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由于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于1987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界当时最年轻的教授。自1985年5月以来,历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务。
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根”,同时充分吸收现代医药学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是匡海学教授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成长历程中领悟的中药现代研究之路。他说:“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揭示和阐释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科学价值,可以使中医药在现代科技平台上实现与世界的对话,并且被世界真正了解、接受与认可。” 匡海学教授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成为我国中药学研究、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
为中医药事业培育未来
匡海学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是一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团结协作的创新学术队伍,其中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这是因为,作为一校之长、作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他深深知道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重要。他说:“祖国中医药事业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关键都在于人才。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这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未来希望所在。”
课题组的年轻教师们说:“匡老师对科研工作要求很高,最让他生气的事就是实验中的懈怠和马虎,这让大家都很紧张,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松。不过,平时,他其实是一位很平易近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并且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会创造很多机会送大家外出交流学习,还总是鼓励大家勇于独立思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他对中药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激发了青年教师们对事业的使命感,从而自觉以他为榜样踏实工作、刻苦钻研。他率领的中药化学团队自1993年始,一直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并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的“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实验室”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无论曾经取得多么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无论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多繁忙,他时刻牢记,自己除了是一位校长、一名学者外,还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年来,匡海学教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授课始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2009年获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也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他的带领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631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全A的成绩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以优异成绩在国内首家通过中医学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建设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与时俱进为中医药事业培育各层次人才。
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今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在美国旧金山市正式成立,匡海学校长代表学校与美国中药联商会签署了合办四年制中药学本科专业协议书。据了解,这是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教育机构。该分校结合美国的教育特点制定相应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研究、中药制药、中药品质分析与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匡海学校长表示,希望通过开办美国分校,为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培养人才,同时在中医药国际推广、中医药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既彰显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又在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139项,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000余人。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创办“中俄生物医药论坛”,两校轮流承办,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中俄民间科技、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一个典范。学校与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坚持“以中医养生促进中华文化推广和汉语教学”的办院特色,在2009~2013年连续五年被国家汉办和教育部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2012年,学校获国家汉办批准建设“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医药研修与体验为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匡海学教授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12期
新浪黑龙江 2013年8月27日
匡海学教授,男,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和中药学一级博士授权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药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典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学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2010年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一、坚持一线教学,为中医药事业培育未来
匡海学教授热爱祖国,热爱黑龙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论行政工作怎样忙碌,他授课仍象以前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依旧以其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履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在承担硕士生、博士生授课的同时,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一直认为,本科教学是基础,一个学校如果本科教学搞不好,硕士、博士生的培养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他始终坚持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没有耽误一节本科课程。这种意识也体现在他的办学指导思想中,这几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每年以30%的比例扩招但是分数线却没有下降,硕士生考博率逐年提高,而且考取名牌大学博士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应该说,这是匡海学教授多年来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重视基础教育,宽口径、严要求的结果。他本人也在教学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出硕士生109名,博士生26名,并正在指导50余名研究生分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主持的教学科研成果“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2003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中医药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011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医药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他为带头人的《中药化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以他为课程组负责人的《中药化学》课程组被相继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专业教学上,其水平和成就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公认,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化学》的主编,并于200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奖二等奖。同时,又被确定为“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化学专论》的主编。指导的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8年度和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的3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二、倾心科研事业,苦心钻研成果丰硕
从1979年开始,匡海学教授一直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性味理论和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工作。在中药性味理论方面,构建了新的中药药性研究方法与模式,首次基本阐明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性与味的关系。突破了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国家973计划课题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凝炼了一组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相关的新概念,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的寒性、热性预测模型,充实和完善了中药寒热温凉药性归属的评价方法,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立适于中药复杂体系与特点的、能对药性与药味等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这一科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单性味中药,更适用于复合药味中药的性味研究,也可用于中药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其他中药药性的研究。
他认为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础,要科学地阐明中药与西药不同的特征和优势、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以及促进和提高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整体水平,首先必须研究中药及复方的复杂的有效成分。同时,他认为开展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必须坚持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充分借鉴和发挥传统中药应用经验和优势。探索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中药化学研究思路,阐明一批中药的科学内涵,发现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形成了有别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模式,并取得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30余种中药中共分离鉴定1200余种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约170种,结合药理学研究,阐明了这些中药功效的科学内涵,并发现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天然产物。
多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216篇,其中SCI论文61篇(第一及通讯作者43篇)。
三、率先垂范,引领学校团队创佳绩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研究成果的积累,2001年和2006年以优异成绩连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于2006年被评为省优秀重点学科。2007年中药学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同年,中药学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被授予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以中药学科为牵头学科的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学科群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群。2008年学科中的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学科中的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及研究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同年中药学重点实验室被续评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011年以中药学学科牵头的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创新药物学科群被续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2012年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被续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通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学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础良好,优势明显,学科的综合实力已位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匡海学教授以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廉洁自律、勤奋好学、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以他的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爱戴和拥护。近年来,在匡海学校长的领导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创建了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建成了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基地,新药研发基地和中药临床研究基地等也正在积极建设中。作为校长,积极支持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参与构建中医学本科专业认证体系,带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我国首家接受并通过中医学本科专业认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国内外首家接受并通过中医学本科专业认证,为我国中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和实施做出重要贡献,其建设经验对全国中医药院校起到了示范作用。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承担创新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的牵头工作,对黑龙江省中药产业新药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匡海学博士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教授,日本明治药科大学药学博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和中药学一级博士授权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
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化学》课程组负责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教研室主任。
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药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学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新医药博士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药质量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人参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出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哈尔滨归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并被聘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医药行业评审组委员、黑龙江省教育厅和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同时,兼任国际杂志Chinese Medicine杂志编委、Tetrahedron和Fitoterapia等SCI杂志的审稿人,兼任国家级杂志《中草药》、《中成药》、《中国药品标准》和《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的编委以及《中医药学报》和《中医药信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匡海学教授自1976年任教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任负责人的《中药化学》课程组于2004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本科用《中药化学》教材和研究生用教材《中药化学专论》先后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科用《中药化学》教材并于200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二等奖。
匡海学教授主持的《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匡海学教授带头的《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匡海学教授目前已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26名,已有80余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其中30余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并均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指导的一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匡海学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216余篇,其中SCI论文61余篇,并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
匡海学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研究工作30年,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中对辽东楤木、洋金花、人参、黄芪、刺枚果、连翘、轮叶沙参、银线草、类叶牡丹、黑水缬草、接骨木,卫矛等4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1000余种单体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00余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匡海学教授还进行中药新资源与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研制开发了5种新药,并获得重要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提出并证实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匡海学教授简介
匡海学教授,1955年生人,日本明治药科大学药学博士,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匡海学教授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原始创新。
以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依据和原则。匡海学教授率领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性味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四性可通过中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予以评价归属。
此项研究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将现代方法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实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评价归属;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上述研究模式,课题组首次阐明了吴茱萸、麻黄各自的辛味和苦味的物质基础;证实吴茱萸的辛味与苦味均为温性,而麻黄的辛味为温性,苦味(物质基础为课题组发现的、具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糖组分)具凉性。首次发现并证明洋金花不是传统的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味中药;阐明其辛味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具温性;其苦味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功效,物质基础是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成分,具凉性。基于传统方剂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而在方剂中起相应的配伍作用。
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课题组已依此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阐明了苦味的物质基础,分离、确定了61种化合物(25种为新化合物);构建了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解决研发治疗银屑病新药但缺少药效学和作用机理评价模型的问题提供了示范。在阐明其具有与治疗银屑病相关的系列药理作用基础上,采用5种HaCaT 细胞模型以及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进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DMSO、EGF、IFN-γ、TNF-α等诱导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质基础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组分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体又呈互补的作用,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类各层次性味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研制的新医院制剂《洋金花胶囊》已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75%,其中痊愈率为65.93%,且未见毒副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首次发现麻黄苦味物质基础酸性多糖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种新酸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科学诠释了中医对麻黄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麻黄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匡海学教授提出的这一新假说,既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学术思想创新,以现代科研技术明确并深化了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同时构建了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药研发模式,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及临床应用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常滨毓)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