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编辑专家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物理学 »

魏志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3-01-02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魏志义,男,1963年5月生,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及学位委员会委员,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课题组长。曾任中国光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党支部书记。

1984年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分别于1987年、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年-1997年中山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1997年迄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与科技大学、英国卢瑟福实验室、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日本电子综合技术研究所等地访问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符号与常数专业委员会(C2)委员,马科斯-普朗克阿秒科学中心(MPC-AS)委员,亚洲强激光委员会委员(ACUIL),英国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及北京光学学会理事,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光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党支部书记。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长期致力于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成果有:提出了高对比度放大飞秒激光的一种新方法,得到同类研究当时国际最高峰值功率的PW(1015瓦)超强激光输出,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发明了同步不同飞秒激光的新方案,研制成功综合性能国际领先的同步飞秒激光器;建成国内首个阿秒(10-18秒)激光装置,得到了脉冲宽度小于200阿秒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发展了新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研制成功综合性能先进的系列飞秒激光频率梳; 利用新的脉冲压缩技术与国外同事一起获得了亚5fs的激光脉冲,打破了保持10年之久的超短激光脉冲世界纪录; 研制成功系列二极管激光直接泵浦的新型全固态超短脉冲激光,开发成功多种飞秒激光产品并提供国内外多家用户。上述成果在Phys Rev Lett、Opt Lett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获胡刚复物理奖。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中科院及军队科技二等奖3项。此外也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各1次。

教育经历:

1980.9~1984.7 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8~1987.8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7.10~1991.4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4~1993.4 中山大学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1993.4~1997.5 中山大学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1993.5~1993.8 英国卢瑟福实验室激光部访问学者。

1994.3~1994.9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1995.10~1996.2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1996.3~1997.3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超快激光光谱实验室,博士后。

1997.5~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

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0.4~2003.9 日本产业技术研究所光技术研究部/飞秒技术联合研究会,NEDO研究员。

2004.3~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6.2~ 200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兼职:

1、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符号与常数专业委员会(C2)委员。

2、马科斯-普朗克阿秒科学中心(MPC-AS)委员。

3、亚洲强激光委员会委员(ACUIL)。

4、英国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5、中国光学学会理事。

6、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

7、北京光学学会理事。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