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焰,男,研究员,1971年7月出生,安徽省怀宁县人。 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植物营养与环境变化支部书记。
教育工作经历:
1989.9-1993.7 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3.9-1999.7 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6.9-1998.8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1999.8-2001.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01.10-2010.1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4-2003.6 德国李比希大学植物营养所访问学者。
2003.10-2004.9 日本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
2010.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任职及学术兼职:
1、中共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委员、植物营养与全球变化支部书记。
2、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
3、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
4、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会理事。
5、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
植物营养学
土壤学
招生方向:
高效施肥原理
土壤保肥性评价与调控
土壤养分迁移转化
合作情况
与国际钾肥研究所、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指导学生
汤德源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程炜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孙海霞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沈钦华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苏同庆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刘宏鸽 硕士研究生 090301-土壤学
王敬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董艳红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任正文 硕士研究生 090301-土壤学
现指导学生
李婷 博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赵信林 硕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陈照明 博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营养学
李长洲 博士研究生 090301-土壤学
研究领域:
植物营养学
土壤学
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肥料养分高效利用、作物高产的目标,研究以下内容:肥料养分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肥料养分肥际-根际过程,根肥互作机制,根区施肥理论与大田作物机械化一次根区施肥模式,土壤保肥性评价方法、保肥机制与调控方法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973课题1 项,公益性行业专项细化任务1项及其它多个项目。负责国际钾肥研究所中国项目,并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有长期的合作研究。
1、973项目“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第1课题“氮肥损失阻控与高效利用机理”(2013CB127401)”(2013.01-2017.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稻麦肥际-根际养分过程与养分高效的根区施肥模式研究(41271309)”(2013.01-2016.12)。
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钾肥高效利用与替代技术研究(201203013)”第1细化任务(2012.01-2016.12)。
4、IPI国际合作项目(多省参与)“秸杆还田条件下农田钾素循环特征与钾肥施用策略研究”(2014.01-2016.12)。
5、安徽省烟草公司项目子课题“皖北烤烟提钾降氯机理与技术研究”(2013.01-2015.12)。
6、国际合作项目“杂卤矿替代钾肥的效应及其农用效益研究” (2014.01-2016.12)。
7、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化工固废处理副产品(2,5-二氯硝基苯)硝化抑制作用的新型氮肥增效剂开发与应用(BE2011821)”(2011.07-2014.07)。
8、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合作项目“水稻小麦合理施钾的土壤、植物测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2011.1-2013.12)。
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机制、速率表征与生物有效性分级”(2010.1-2012.12)。
10、主持IPI国际合作项目(多省参与)“维持作物高产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农田钾素施用模式研究”(2009.1-2013.12)。
11、负责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土壤主题第6课题“黑龙江海伦耕地土壤质量分等定级与生产潜力评估” (2007.9- 2011.12)。
12、负责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作物根际过程与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中“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土壤钾库和钾肥的根际过程和生理生化机制”课题(2007.1-2009.12)。
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壤钾素变化的定量测定方法与有效钾库容量研究”(2003.1-2005.12)。
14、 作为研究骨干参与973项目“肥料减施增效与农田可持续利用基础研究”第1课题(2007CB109301)”(2007.1-2011.8)。
15、973项目“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第10课题研究骨干(2002CB410810)”(2003.1-2008.8)。
主要学术成果:
从事土壤肥力评价、物质交互作用和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油菜细胞悬浮系的培养方法,揭示了油菜体内硼钙吸收、运输、分配和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证明不同硼效率油菜品种在细胞水平就存在基因型差异。在土壤物质交互作用方面,发现铵态氮肥与磷酸二氢钙共施会显著降低肥料磷在潮土中的有效性,氮钾肥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与其土壤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有关。基于常规土壤测钾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土壤非交换态钾总量、土壤钾素变化以及适用于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效钾等测定方法。目前主要关注土壤非交换态钾的生物有效性分级以及肥际微域养分转化、迁移及其调控方面的研究。
在土壤钾素基础理论与测定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证明土壤非交换态钾含量很高,且与晶格态钾可以明确区分,建立了土壤非交换态钾总量的测定方法;阐明易释放非交换态钾在作物钾吸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常规醋酸铵法不能表征这部分钾的有效性,建立了一种适合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效钾测定方法;发现矿物非交换态钾的释放主要取决于环境钾浓度,植物高效吸收非交换态钾也主要取决于根系吸收低浓度钾的能力,为培育高效吸钾作物品种指明了方向;建立了土壤钾素有效性分级测定的方法。研究证实不同形态氮磷钾肥料在土壤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影响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提出了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算法,为计算肥料养分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损失率提供了依据。指出“根区施肥”将是未来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减少养分向环境迁移的关键和必需措施,也是未来高效施肥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至今已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参加完成的“绿色高效肥料的创制及其应用”科研成果,荣获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农用保水剂的制备方法 | 刘云;陈瑞环;董元华;王火焰;周建民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4-10-21 | 2015-02-25 |
2 | 利用凹凸棒石粘土制备水体除磷颗粒吸附剂的方法 | 干方群;董元华;周健民;马毅杰;刘云;王火焰;孙新友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7-11-14 | 2008-11-19 |
至今已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部分论文如下:
英文期刊论文
1. Wang H.Y.*, Shen Q.H., Zhou J.M., Wang J., Du C.W. and Chen X.Q. Plants us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to utilize NEK in minerals, Plant and Soil, 2011, 343: 209-220
2. Wang H.Y.*, Sun H.X., Zhou J.M., Cheng W. Du C.W and. Chen X.Q. Evaluating plant-available potassium in different soils using a modified sodium tetraphenylboron method. Soil Science, 2010, 175(11): 544-551
3. Wang H.Y.*, Zhou J.M., Du C.W and. Chen X.Q. Potassium fractions in soils as affected by monocalcium phosphate, ammonium sulfate, and potassium chloride application. Pedosphere, 2010, 20(3): 368-377
4.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and Du C.W.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II Transtormation of monocalcium phosphate. Pedosphere, 2004, 14(3): 379-385
5. Wang H.Y.*, Wang Y. H., Du C. W., Xu F. S., Yang Y. H. Effects of boron and calcium supply on calcium fractionation in plants and suspension cells of rap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bor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3, 26(4):787-804
6.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Li S.T., Du C.W. and Dong C.X.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pH. Pedosphere, 2003, 13(3): 257-262
7. Wang H.Y.*, Wang Y.H., Wu L.S. Du C.W. and Xu F.S. Effects of Boron Nutrition on 45Ca Retrans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Agro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3): 297-303
8. Hang X.S., Wang H.Y.*, Zhou J.M. Soil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ence to soybeans surrounding an electroplating factory.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 Soil & Plant Science. 2010, 60(2): 144-151
9. Wang T., Wang H.Y.*, Zhou J.M. Identification of reaction products of phosphate fertilizers with soil using chemical and FTIR-PAS methods. Agrochimica.2010, 54(3): 155-166
10. Du Z.Y.,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Wang Q.H. Soil pH changes from fertilizer site as affected by application of monocalcium phosphate and potassium chloride.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10, 41: 1779-1788
11. Hang X.S., Wang H.Y.*, Zhou J.M., Du C.W., Chen X.Q.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originated from an electroplating pla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3: 922-930
12. Hang X.S., Wang H.Y.*, Zhou J.M., Ma C.L., Du C.W. and Chen X.Q. Risk assessment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 pollution in soils and rice (Oryza sativa) in a typical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 157: 2542-2549
13. Xie W.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Lu Z.H., Yu J.B., Chen X.B. Short-term effects of copper, cadmium and cypermethrin on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soils after long-term mineral or organic fertiliza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9, 129: 450-456
14. Xie W.J., Wang H.Y., Xia J.B., Yao Z.G. Influence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on Zea mays L. growth and Cu and Pb accumulation.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2011, 57(3): 128-134
15. Subbarao G.V., Wang H.Y., Ito, O., Nakahara K., Berry W.L. NH4+ triggers th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compounds in Brachiaria humidicola roots. Plant and Soil, 2007, 290: 245-257
16. Gan F.Q., Zhou J.M., Wang H.Y., Du C.W., Zhang W.Z., Chen X.Q.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granular palygorskite: Batch and column studies.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1, 83 (2): 147-153(7)
17. Du C.W., Zhou G.Q., Wang H.Y., Chen X.Q., Zhou J.M. Depth profiling of clay-xanthan complexes using step-scan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0, 10: 855-862
18. Gan F.Q., Zhou J.M., Wang H.Y., Du C.W., Chen X.Q.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thermally treated natural palygorskite. Water Research, 2009, 43(11): 2907-2915
19. Du C.W.,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Zhu A.N., Zhang J.B. Determin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2009, 49 (1): 32-37
20. Xie W.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Effect of Nitrogen on the Degradation of Cypermethrin and its Metabolite 3-Phenoxybenzoic Acid in Soil. Pedosphere, 2008, 18(5): 638-644.
21. Du C.W., Zhou J.M., Wang H.Y., Zhang J.B., Zhu A.N. Study on the soil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08, 28(16): 1242-1245
22. Nie 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Du C.W. Effect of long-term rice straw return on soil glomalin, carbon and nitrogen. Pedosphere, 2007, 17(3): 295-302
23. Du Z.Y., Zhou J.M., Wang H.Y., Du C.W. and Chen X.Q. Potassium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an Acid Soil as Affected by Phosphoru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 2057-2064
24. Hua Q.X., Zhou J.M., Wang H.Y., Du C.W., Chen X.Q., Li J.Y. Effects of modified clinoptilolite on phosphorus mobilization and potassium or ammonium release in Ferrosols. Australia Journal of Soil Reasearch, 2006, 44(3): 285-290
25. Du C.W., Deng 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Characterization of greenhouse soil properties using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Spectroscopy Letters, 2011, 44: 359-368
26. Du C.W., Lei M.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Yang Y.H.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water-extractable phosphorus in a fluvo-aquic soil.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11, 174(1): 20-27
27. Zeng Q.L., Chen R.F., Zhao X.Q., Wang H.Y., Shen R.F. Characteristic of Al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in Camellia oleifera Abel an Al accumulator. Pedosphere, 2011, 21(3): 358-364
28. Du C.W., Zhou G.Q.,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Dong Y.H., Wang H. Characterization of animal manures using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5): 6273-6277
29. Xu R.K., Wang Y., Tiwari D., Wang H.Y..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on adsorption of As(III) and As(V) on variable charge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1: 927-932
30. Chen R.F., Shen R.F., Gu P., Wang H.Y., X X.H. Investigation of Aluminum- tolerant species in acid soils of South China.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8, 39: 1493-1506
31. Hua Q.X., Li J.R., Zhou J.M., Wang H.Y., Du C.W., Chen X.Q. Enhancement of Phosphorus Solubility by Humic Substances in Ferrosols. Pedosphere, 2008, 18(4): 533-538
32. Du C., Tang D., Zhou J., Wang H.Y., Shaviv A. Prediction of nitrate release from polymer-coated fertilizers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8, 99: 478-486
33. Zhou Z.G., Zhou J.M., Li R.Y., Wang H.Y., Wang J.F. Effect of exogenous amino acids on Cu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in maize seedlings. Plant and soil, 2007, 292: 105-117
34. Huan H.F., Zhou J.M., Duan Z.Q., Wang H.Y., Gao Y.F. Contributions of greenhouse soil nutrients accumul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salinization: a case study or Yixing city, China. Agrochimica, 2007, 51(4-5): 207-221
35. Wu C.F., Luo Y.M., Huang B., Zhang H.B., Wang H.Y. Studies on the chromium concentrations in topsoils and subsoils of two rapidly industrialize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0, 61(6): 1239-1247
36. Zhao C., Shen Y.Z., Zhou J.M., Du C.W., Wang H.Y., Chen X.Q. Hydrophobicity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 Coating for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38: 1186-1190
37. Li J., Zhou J.M., Duan Z.Q., Du C.W., Wang H.Y. Effect of CO2 enrichment on the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of tomato seedlings. Pedosphere, 2007, 17(3): 343-351
38. Subbarao G. V., Ishikawa T., Ito O., Nakahara K., Wang H.Y., W. L. Berry. A bioluminescence assay to detect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released from plant roots: a case study with Brachiaria humidicola. Plant and Soil, 2006, 288: 101-112
39. Yu M., Shen R.F., Xiao H.D., Xu M.M., Wang H.Z., Wang H.Y., Zeng Q.L., Bian J.F., Boron alleviates aluminum toxicity in pea (Pisum sativum). Plant and Soil., 2009,314: 87-98
40. Yu M., Shen R.F., Liu J.Y., Chen R.F., Xu M.M., Yang Y., Xiao H.D., Wang H.Z., Wang H.Y., Wang C.Q. The role of root border cells in aluminum resistance of pea (Pisum sativum) grown in mist culture.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09, 172: 528-534
41. Subbarao G.V., Tomohiro B., Masahiro K., Ito O., Samejima H., Wang H.Y., Pearse S.J., Gopalakrishnan S., Nakahara K., Zakir Hossain A.K.M., Tsujimoto H., Berry W.L. Can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BNI) genes from perennial Leymus racemosus (Triticeae) combat nitrification in wheat farming. Plant and Soil, 2007, 299: 55-64
42.Subbarao G.V., Wang H.Y., Ito, O., Nakahara K., Berry W.L. NH4+ triggers th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compounds in Brachiaria humidicola roots. Plant and Soil, 2007, 290: 245-257.
43.Du Z.Y., Zhou J.M., Wang H.Y., Du C.W. and Chen X.Q. Potassium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an acid soil as affected by phosphoru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 2057-2064
44. Wang H.Y., Wang Y. H., Du C. W., Xu F. S., Yang Y. H. Effects of boron and calcium supply on calcium fractionation in plants and suspension cells of rap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bor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3, 26(4): 787-8043.
45.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Li S.T., Du C.W. and Dong C.X.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pH. Pedosphere, 2003, 13(3): 257-2624.
46. Wang H.Y., Wang Y.H., Wu L.S. Du C.W. and Xu F.S. Effects of boron nutrition on 45ca retrans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Agro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3): 297-3035.
47.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and Du C.W.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II Transtormation of monocalcium phosphate. Pedosphere, 2004, 14(3): 379-3856.
中文期刊论文:
2016
1 江尚焘; 王火焰; 周健民; 陈照明; 刘晓伟; 贾云生 磷肥施用方式及类型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的影响 优先出版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5
2 汪吉东; 王火焰; 许仙菊; 宁运旺; 张永春; 周健民; 陈小琴 低钾胁迫下不同钾效率甘薯的钾吸收利用规律研究 土壤 2016/01
3 姜超强; 李德成; 王火焰; 张东启; 沈嘉; 阎轶峰; 桑传杰; 祖朝龙 亳州烟区烤烟不同品种和产区间烟叶钾氯含量的差异分析 优先出版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1
4 李婷; 王火焰; 陈小琴; 周健民四种常规方法提取伊利石有效钾的机制比较 优先出版 土壤学报
2015
5 贾云生; 王火焰; 赵雪松; 刘晓伟; 王一柳; 范群龙; 周健民 CaAl类水滑石的磷酸根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化学学报 2015/11
6 周健民; 邢璐; 冯彦房; 杭小帅; 王火焰 黑龙江海伦市农田土壤重金属与磷素含量的特征研究 陈玉东; 土壤 2015/05
7 凌德; 李婷; 王火焰; 刘晓伟; 陈照明; 周健民 施用方式和氮肥种类对水稻土中氮素迁移的影响效应 土壤 2015/03
8 陈瑞环; 王萍; 刘云; 王火焰; 董元华; 周健民 耐盐保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化工进展 2015/06
9 李婷; 王火焰; 陈小琴; 周健民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优先出版 土壤学报 2015/05
2014
10 王火焰, 周健民.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土壤学报, 2014, 51(2):216-225
11 郇恒福; 周健民; 段增强; 王火焰; 高艳芳 2种施肥模式对次生盐渍化温室土壤及蔬菜养分含量的影响 热带生物学报 2014/04
12 陈小琴; 康欧; 周健民; 王火焰 温度变化对磷在水稻土肥际微域中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2
13 安林林; 王火焰; 董彩霞; 陈智慧 小麦体内钾含量变化特征及诊断叶、鞘位的研究 土壤 2014/03
14 董艳红; 王火焰; 周健民; 任正文 不同土壤钾素淋溶特性的初步研究 土壤 2014/02
2013
15 王火焰, 周健民。根区施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和减少面源污染的关键和必需措施。土壤, 2013, 45(5): 785-790
16 王敬, 王火焰*, 周健民, 陈小琴, 杜昌文。不同仪器测钾性能及优缺点比较研究。土壤学报, 2013, 50(2): 118-1276
17 王敬, 王火焰*, 周健民, 陈小琴, 杜昌文。盐酸提取-火焰光度计法测定黑麦草中钾含量的可行性研究。土壤通报, 2013, 44(3): 624-627
18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钱剑林 磷酸二氢钙和氯化钾对尿素处理的黄泥土水溶性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3/06
19 陈小琴; 康欧; 周健民; 王火焰 水分与有机酸对水稻土肥际微域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土壤 2013/05
20 陈智慧, 王火焰, 周健民, 安林林, 陈小琴, 杜昌文。不同钾素水平对水稻不同部位含钾量的影响。土壤, 2013, 45(3): 489-494
21 杭小帅, 王火焰, 周健民。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与调控。土壤通报, 2013, 44(1): 245-251
22 邢璐, 王火焰, 陈玉东, 周健民。施加粪肥对潮土有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土壤, 2013, 45(5): 845-849
2012
23 陈玉东,王火焰,周健民,赵永存。黑龙江省海伦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土壤,2012,44(4):613-620
24 刘宏鸽,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陈小琴。不同有效钾提取方法的原理与效率比较。土壤, 2012, 44(2): 242-252
25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单迎东; 黄翠林 磷酸二氢钙和氯化钾对氯化铵处理黄泥土水溶性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土壤 2012/06
26 张莹; 张明超; 朱毅勇; 王火焰 高粱在不同氮源处理下分泌生物硝化抑制剂的差异 土壤 2012/06
27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氯化铵和氯化钾对太湖黄泥土磷释放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28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氯化铵和氯化钾对太湖黄泥土磷的吸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优先出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29 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杜振宇; 王清华; 周健民; 王火焰 土壤学报 2012/04
30 曾后清; 朱毅勇; 王火焰; 沈其荣 生物硝化抑制剂——一种控制农田氮素流失的新策略 土壤学报 2012/02
31 申亚珍;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基于中红外光声光谱的聚合物包膜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曲线预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02
32 陆访仪; 赵永存; 黄标; 孙维侠; 汪景宽; 王火焰 近30年来海伦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演变 土壤 2012/01
2011
33 沈钦华, 王火焰*, 周健民, 刘宏鸽, 宋志海.四苯硼钠溶液中含钾矿物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性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2): 477-485
34 苏同庆, 王火焰*, 周健民, 陈小琴, 杜昌文.水稻土肥际微域铵对钾形态转化与迁移的影响.土壤, 2011, 43(3): 367-373
35 王涛, 周健民, 王火焰*.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的形态分析技术.土壤学报, 2011, 48(1):185-191
36 苏晓燕; 赵永存; 杨浩; 陆访仪; 孙维侠; 王火焰; 黄标; 胡文友 不同采样点数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预测方法对比 地学前缘 2011/06
37 周桂勤;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基于红外光声光谱的蒙脱石-黄原糖复合体界面层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2011/04
38 康欧; 李廷轩; 余海英; 陈小琴; 王火焰; 周健 小黑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民 土壤 2011/02
2010
39 王涛,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磷肥在黑土中转化的影响.土壤学报, 2010, 47(6): 1188-1193
40 王涛, 周健民, 王火焰*.磷酸一钙施用模式对水稻有效性及土壤中有效磷分布的影响.土壤, 2010, 42(6): 935-940
41 赵聪; 申亚珍; 周健民; 杜昌文; 王火焰; 陈小琴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的包膜控释肥料聚合物膜疏水性的表征 分析化学 2010/08
42 谢文军; 申宝忠; 赵艳云; 杨红军; 周健民; 王火焰 NPK养分对Pb在土壤-玉米系统中转化行为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2
43 袁会敏; 周健民; 段增强; 王火焰 CO2浓度升高与增施钾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 2010/01
44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马毅杰, 董元华, 刘云.不同浓度酸改性对凹凸棒石黏土磷吸附性能的影响.土壤学报, 2010, 47(2): 319-324
45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马毅杰, 杜昌文, 陈小琴.不同改性黏土矿物吸附净化磷污染水体的性能比较.土壤通报, 2010, 41(1): 43-46
46 王涛,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磷酸铵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性.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2): 7-10
47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王清华.氮钾肥对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学报, 2010, 47(3): 497-502
48 杭小帅,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陈小琴.电镀厂附近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29(11):2133-2138
2009
49 孙海霞,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陈小琴, 钦绳武.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钾素肥力变化及其对不同测钾方法的响应.土壤, 2009, 41(2): 212-217
50 沈钦华,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陈小琴.含钾矿物中钾的释放及其与溶液环境中离子种类的关系.土壤, 2009, 41(6): 862-868
51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一钙的转化及肥料磷的迁移.土壤, 2009, 41(1): 72-78
52 杨锚, 王火焰*, 周健民, 胡承孝, 杜昌文.不同水分条件下几种氮肥对水稻土中外源镉转化的动态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5): 1202-1207
53 杭小帅, 周健民, 王火焰.常熟市高风险区水稻籽粒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2): 130-135 (EI)
54 谢文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陈印平.施肥对土壤中农药降解的影响.土壤通报, 2009, 40(2): 446-450
55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王清华.钾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2): 202-205
56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凹凸棒石环境矿物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土壤, 2009, 41(4): 525-533
57 袁会敏; 周健民; 段增强; 王火焰 CO2浓度升高与增施钾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土壤 2009/06
58 申亚珍;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基于水基反应成膜技术的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06
59 杜昌文; 周桂勤; 邓晶;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基于中红外光谱的土壤矿物表征及其鉴定 农业机械学报 2009/S1
60 施用不同水平氮、钾素对温室土壤有效养分及水溶性盐分离子的影响 郇恒福; 周健民; 王火焰; 高艳芳; 段增强 热带作物学报 2009/07
61 邓晶;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基于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的温室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2009/04
62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王清华 钾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2
63 王永; 徐仁扣; 王火焰; 姜军 砷酸根在可变电荷土壤颗粒表面的配位吸附 环境化学 2009/02
2008
64 杭小帅, 王火焰, 周健民.电镀厂下游水体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环境科学, 2008, 29(10): 2736-2742 (EI)
65 汤德源, 杜昌文, 王火焰, 周健民, Avi Shaviv.聚合物包膜肥料铵态氮释放特征研究.土壤学报, 2008, 45(2): 274-279
66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董元华, 刘云.不同粘土矿物对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性能比较.生态环境 2008, 17(3): 914-917
67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马毅杰, 董元华, 刘云.坡缕石粘土的磷吸附机制及其铁负载效果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8, 27(5): 477-482
68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磷酸氢二铵在酸性土壤中的转化与垂直扩散.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 24 (3): 45-50
69 陈小琴,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铵钾施用次序和比例对油菜生长和氮钾养分吸收的影响.土壤, 2008, 40(4): 571-574
70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二铵的转化与肥料磷的迁移.磷肥与复肥, 2008, 23(5): 14-18
71 谢文军, 周健民, 王火焰.重金属Cu~(2+)、Cd~(2+)及氯氰菊酯对不同施肥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环境科学, 2008, 29(10): 2919-2924 (EI)
72 聂 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Bradford反应土壤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土壤学报, 2008, 45(6): 1072-1080
73 聂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Bradford反应蛋白质在土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土壤 2008/06
74 邓晶;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红外光谱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土壤 2008/06
75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石灰性土壤肥际磷酸一铵的转化及其机制探讨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06
76 袁会敏; 周健民; 段增强; 王火焰 盐胁迫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黄瓜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 土壤 2008/05
77 刘志华; 伊晓云; 王火焰; 沈仁芳 不同品种大白菜苗期吸收积累镉的差异研究 土壤学报 2008/05
78 郇恒福; 周健民; 段增强; 王火焰; 高砚芳 施用菜籽饼肥对次生盐渍化温室土壤有效养分、盐分及盐分组成的影响 土壤 2008/04
79 刘志华; 伊晓云; 曾其龙; 王火焰; 沈仁芳 低浓度镉对大白菜苗期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研究 土壤 2008/04
80 王永; 徐仁扣; 王火焰 可变电荷土壤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及二者的竞争作用 土壤学报 2008/04
81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张佳宝; 朱安宁 土壤的中红外光声光谱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6
82 周志高; 周健民; 王火焰; 汪金舫 大豆、玉米幼苗根细胞壁的制备与表面性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02
2007
83 王火焰*, 朱树国, 周健民, 吴礼树, 杜昌文, 陈小琴.运用四苯硼钠法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的初步探讨.土壤, 2007, 39(2): 231-237
84 汤德源; 杜昌文; 王火焰; 周健民; Avi Shaviv聚合物包膜肥料硝态氮释放特征研究 土壤 2007/06
85 刘志华; 伊晓赟; 王火焰; 高豫汝; 沈仁芳 根相对伸长率不能反映大白菜对镉的耐性差异 土壤 2007/06
86 谢文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长期施肥对土壤中氯氰菊酯降解转化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07/11
87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董元华; 刘云 粘土矿物对磷的吸附性能及其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S2
88 雷明江; 杨玉华; 杜昌文; 王火焰; 周健民; 陈小琴; 田应兵 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磷的变化规律及其有效性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05
89 杭小帅; 周健民; 王火焰; 沈培友 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9
90 陈小琴; 周健民; J.J.Schoenau; 王火焰 离子交换树脂膜法在铵钾交互作用研究上的应用及其与养分生物有效性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9
91 聂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92 顾培; 巩万合; 陈荣府; 王火焰; 沈仁芳; 徐小华 普通消解与微波消解分析植物样品中Al等元素的方法比较 土壤通报 2007/03
93 陈小琴;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氮肥形态及氮钾施用措施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6
94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NH_4+对K+在土壤肥际微域中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7/03
95 雷明江; 杜昌文; 杨玉华;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用三种浸提方法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中土壤磷素有效性 水土保持学报 2007/02
96 谢文军;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HPLC法测定土壤中3-苯氧基苯甲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02
2006
97 马成玲,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黄标.长江三角洲典型县级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3): 751-755
98 王火焰*, 朱树国, 周健民, 吴礼树, 杜昌文, 陈小琴.常规方法准确测定土壤有效钾素变化可能性的探讨.土壤通报, 2006, 37(5): 954-960
99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淹水条件下不同氮肥对水稻土中磷肥转化的动态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06
100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不同氮肥对潮土中磷肥转化的动态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05
101 杨锚; 王火焰; 周健民; 胡承孝; 杜昌文 不同水分条件下几种氮肥对水稻土中外源镉转化的动态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05
102 谢文军;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不同施肥条件下氯氰菊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降解差异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4
103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强; 杜昌文; 王火焰 CO2与养分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叶片碳、氮积累及碳、氮比动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03
104 马成玲;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黄标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县级市常熟市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01
2005
105 王火焰*, 周健民, 陈小琴, 杜昌文, 李寿田, 董彩霞。氮磷钾肥料在土壤中转化过程的交互作用II.硫酸铵在水稻土中的转化。土壤学报, 2005, 42(1): 70-77
104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聚合物包膜肥料研究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6
105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不同氮肥与磷肥的互作效应 生态环境 2005/06
106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强; 杜昌文; 王火焰 控制条件下CO2与养分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05/06
107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强; 杜昌文; 王火焰 CO2与养分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根生长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5/10
108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强; 杜昌文; 王火焰 养分与CO2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05/04
109 化全县;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对红壤磷吸附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5/03
110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不同形态氮肥对磷肥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5/03
111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Avi Shaviv 聚合物包膜NPK复合肥料养分释放滞后期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02
113 董彩霞; 周健民; 赵世杰; 王火焰 外源钙对不同钙敏感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02
114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不同氮肥对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土壤肥料 2005/01
2004
115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高分子载体控释尿素的研制 土壤学报 2004/06
116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不同氮肥对油菜B与Mo吸收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4/04
117 杜振宇; 周健民; 段增强; 王火焰 番茄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反应 土壤 2004/06
118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磷酸二氢钙和氯化钾对乌栅土氮素淋失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04/03
119 杜昌文; 周键民; 王火焰; A Shaviv 基于胶粘物质的肥料控释装置的方案设计及其养分释放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1
120 董彩霞; 周健民; 范晓晖; 王火焰 不同施钙措施对番茄果实钙含量和钙形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01
2003
121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释放量和释放率的研究 土壤学报 2003/06
122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李寿田 载体缓控释尿素研制初探 土壤 2003/05
123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董彩霞 太湖水稻土中磷的固定和释放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124 董彩霞; 周健民; 王庆亚; 乔丽雅; 王火焰 缺钙对不同钙效率番茄幼苗钙吸收及幼茎解剖结构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02
125 董彩霞; 周健民; 王火焰 不同番茄品种对缺钙敏感性的差异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5
126 董彩霞; 周健民; 范晓晖; 王火焰; 段增强 花期减少施钙量对不同钙效率番茄果实钙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02
127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01
2002
128 杜昌文; 王运华; 王火焰; 周健民 不同甘蓝型油菜及其F1硼效率差异与单糖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06
129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04
130 杜昌文; 徐芳森; 王火焰; 王运华 不同硼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中硼的运输差异 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 2002/03
131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植物化感育种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2/03
132 王火焰; 王运华 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悬浮细胞的硼钙营养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8(1):100-104。
133 杜昌文; 王运华; 徐芳森; 王火焰 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中硼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01
134 董彩霞; 周健民; 段增强; 范晓晖; 贺发云; 王火焰 不同番茄品种苗期对缺钙胁迫的反应中国蔬菜 2002/02
2002年以前的
135 董彩霞; 周健民; 段增强; 范晓晖; 王火焰 番茄脐腐病发生机理研究综述 园艺学报 2001/S1
136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植物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
137 王火焰; 王运华; 周建民 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03
138 杜昌文; 王运华; 徐芳森; 王火焰 一个甘蓝型油菜硼素营养遗传指标的建立及其应用初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03
139 王火焰; 王运华; 吴礼树硼钙营养对甘蓝型油菜IAA含量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8/04
140 王火焰; 王运华; 吴礼树 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硼钙营养效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02
国际会议论文:1. Wang H.Y., Sun H.X., Zhou J.M., Cheng W., Du C.W., Chen X.Q. Potassium extracting power, a key factor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dium tetraphenlylboron method to evaluate soil K availability to plant. In: Proceeding of 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oil Solutions for a Changing World. 1- 6 August 2010, Brisbane, Australia. pp231-234.
2. Du C.W., Zhou G.Q., Wang H.Y., Chen X.Q., Zhou J.M. Depth profiling of soil clay-xanthan complexes using step-scan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In: Proceeding of 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oil Solutions for a Changing World. 1- 6 August 2010, Brisbane, Australia. pp27-30.
3. 王火焰, 孙海霞, 周健民, 杜昌文, 陈小琴.表征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四苯硼钠法提取条件研究.见: 周健民等主编, 土壤钾素动态与钾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8, pp85-90
4. 周健民, 王火焰.土壤钾素形态与转化.见: 周健民等主编, 土壤钾素动态与钾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8, pp3-9
5.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红外光声光谱测定潮土中的有效钾.见: 周健民等主编, 土壤钾素动态与钾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8, pp91-96
6. 陈小琴,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铵钾用量和施用次序对养分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见: 周健民等主编, 土壤钾素动态与钾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8, pp141-145
7. Wang T.,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Du C.W. Availability of MCP in the fertisphere soil. 见: 李华栋主编, 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pp230-237
8. Wang H.Y. and Zhou J.M.. Effects of application of ammonium and potassium on mono-calcium phosphate transformations in soil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sphorus fertilizer use in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ation, Canadian Potassium and Phosphate Institute (PPI/PPIC) (eds.) Pres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eijing, 2005, pp166-176.
9. Wang H.Y., Subbarao G.V., Ito O. and Nakahara K. Regulation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y (NI) activity in the root exudates of Brachiaria humidicola. Plant nutrient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China. 2005, 478-479
10. Subbarao G.V., Ito O., Wang H.Y., Nakahara K., Suenaga K., Rondon M., Rao I.M., Lascano C. and Ishitani M. Root exudates of Brachiaria humidicola inhibit nit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is unique biological phenomenon. Plant nutrient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China. 2005, 444-445
11. Wang H.Y., Subbarao G.V., Ito O. Nakahara K. 2004. NH4+-N is the trigger for the release of NI (nitrific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in root exudates of B. humidicola. Programme and Abstrac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 Oct. 12-16, China. pp88.
12. Subbarao G.V., Ito O. Wang H.Y., Nakahara K. Ishikawa T. Suenaga K. Samejima H. Rondon Marco, Rao I.M., Ishitan M. 2004. Can nitrification be inhibited/regulated biologically? New approaches to develop germplasm to minimize nitrogen losses in crop-livestock systems. Programme and Abstrac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 Oct. 12-16, China. pp225.
13. Wang H.Y., Schubert S., Wissemeier and Steffens D. Chem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with a synthetical organic material. Proceedings of Soil remediation.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pollution and remediation, Nov.9-12, Nanjing, China. pp282-283
14. Wang H.Y., Subbarao G.V., Ito O. What triggers NI(Nitrific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in root exudates of Brachiaria humidicola. 2004. Abstract of the annual meeting, Japan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Vol. 50 pp 78.
15. 花期减少施钙量对不同钙效率番茄果实钙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董彩霞; 周健民; 范晓晖; 王火焰; 段增强 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2-11
学术交流:
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2002.8: 第17届国际土壤大会(泰国曼谷)。
2、2004.9: 日本土壤与植物营养学会大会(日本福岗:口头报告)。
3、2004.10:第3届国际氮素大会(南京:口头报告)。
4、2004.11:第2届国际土壤污染与治理大会(南京:摘要论文)。
5、2005.9: 第15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北京:墙报)。
6、2006.11:第11届国际钾素学术研讨会(珠海:口头报告)。
7、2008.9: 第十一次中国土壤大会IPI专场(北京:口头报告)。
8、2010.8:第19届国际土壤大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墙报)。
9、2012.7:第12届ISSAS-IPI钾素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成都:口头报告)。
10、2013.8:第17届国际植物营养大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11、2014.6:第20届国际土壤大会(韩国济州:口头报告)。
12、2014.12: 第14届国际土壤与植物分析会议(美国夏威夷:口头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火焰研究员应邀来贵州大学农学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5-08-05
2015年8月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火焰研究员应邀来我院作题为《根区施肥理论与实践》和《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农学院副院长刘鸿雁教授主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腾兵教授出席了报告会,我校农学院及相关学院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在我校农学院南校区农生楼517举行。
王火焰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报告会上,王火焰研究员在报告《根区施肥理论与实践》中主要介绍了作物养分低效的原因、根区施肥的必要性并对今后根区施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报告《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中针对目前肥料利用率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肥料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指出肥料真实利用率的优点以及对未来施肥策略和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学术报告过程中,王火焰研究员详细回答了师生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进一步触动了农学院师生的科研兴趣。王火焰研究员精彩耐心的讲解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阵阵掌声,此次学术报告会,增进了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学术交流,为推进和加强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合作研究打下了基础。
荣誉奖励:
1、参加完成的“绿色高效肥料的创制及其应用”科研成果,荣获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2011年获得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悠悠“农”字情 拳拳赤子之心
——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王火焰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土壤为作物提供了水分和养分,依托于此,我国树立了农业大国之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他们日晒雨淋、挥汗如雨专注于改良土壤养分、培育优质作物,化腐朽为神奇,将贫瘠的土地变丰饶,以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助力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王火焰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多年致力于土壤养分转化与肥力评价、高效施肥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了我国土壤养分研究领域的难题。
农村飞出的金凤凰
王火焰1971年出生,祖籍安徽省怀宁县,出生于地地道道农民家庭的他,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广袤无垠的土地。每逢寒暑假,王火焰就卷起裤管,加入到家里双季稻的田间劳作,他吃苦耐劳,办事麻利,为父母分担了不少农活。虽然务农占去了王火焰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学习上他从来没有放松过,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学校,王火焰勤思考,爱动脑,考试拿第一也经常不在话下。1989年,以全班第一的优秀高考成绩,王火焰被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录取,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在学习的道路上,多年来他总是能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思考钻研。在学校时,各方面表现均十分突出。王火焰说:“我喜欢动脑筋、喜欢把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出来,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我相信只要能够积极思考,就一定可以取得成果。”他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班级唯一的保研资格,并且获得机会直接攻读了博士学位。期间,王火焰主要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就“油菜硼和钙营养的交互作用机制”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研究成果。
但是王火焰渐渐感觉到,植物生理研究在有限的设备条件下较难深入下去,即便将植物生理机制解释清楚之后,也还是要从土壤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促进植物利用养分,而自己似乎对土壤肥料的研究更感兴趣。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王火焰毅然选择前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从此一直从事土壤肥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截至目前,王火焰已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并获得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土壤钾素研究的传承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国土壤科学领域中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其中,有一支专门从事钾素研究的工作小组。从谢建昌老先生到周健民院长,钾素的研究日渐深入,成果也不断丰硕。作为第三代土壤钾素研究的传承人,王火焰在前辈的基础上,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土壤钾有多种形态,长期以来人们对决定土壤钾素肥力关键的非交换态钾认识不清,通常认为这部分钾含量仅占全钾量的2%?8%。王火焰在进行“土壤钾素变化的定量测定方法与有效钾库容量”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用提取力强的四苯硼钠法长时间提取多种土壤中的非交换态钾,都会存在一个最大值,其量平均可达土壤全钾量的40%。由于四苯硼钠法不会破坏土壤矿物结构,而且该法提取的非交换态钾最大值与常规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量之间都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王火焰得出了土壤非交换态钾与矿物结构态钾可以区分的结论。王火焰的团队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土壤非交换态钾才是土壤有效钾库的主体,其释放速率和释放量才是决定土壤供钾潜力的关键。许多土壤钾素有效性测定方法包括最常用的速效钾测定方法不能很好地表征这部分钾的有效性,因而很难准确地对土壤供钾能力和潜力作出准确预测。王火焰团队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壤钾素有效性分级的定量测定方法体系,这一成果将是土壤钾素有效性准确评估强有力的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肥料利用率问题的思考者
科学施肥是促进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而肥料利用率是衡量各种施肥措施是否科学高效的重要指标。针对当前我国肥料利用率低而肥料对粮食生产又极其重要的现状,王火焰提出一系列疑问:目前肥料利用率数据是否正确?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肥料利用率的正确计算与评估?
带着这些问题,王火焰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对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中,王火焰发现当前普遍采用的肥料表观利用率公式计算的结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无法明确合理施肥应该达到的最佳肥料利用率目标是多少。如果土壤保肥性较强,土壤—作物系统中肥料养分损失率很低,目前肥料利用率算法得到的数值比较低可能是合理,也是好的事情。此时片面提高肥料表观利用率一方面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短期提高表观利用率的措施从长期看可能是错误的。其次是肥料表观利用率无法反映肥料损失率,施肥量合理时,保肥性能好的土壤会比保肥性差的土壤肥料表观利用率低,即不同类型的土壤上,同等施肥量情况下会存在肥料表观利用率高,其损失率也越高的情况。其三由于存在前两个缺点,仅根据肥料表观利用率数据实际上既无法准确判断施肥措施的好坏,也无法正确指导施肥实践。基于常规肥料表观利用率的这些严重缺点,王火焰经过反复推导和思考,提出了与肥料养分损失率直接对应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其核心是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与损失率之和为100%。这一公式,为各种施肥措施是否高效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指标,它清楚地反映出肥料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及损失掉的比例,为肥料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提供了直接的数据证据。在这些新思路的基础上,高效施肥和养分管理措施将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可持续性。
普通肥料根区一次施肥技术的开创者
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既是粮食持续高产的需要,也是节约肥料资源、减轻农田面源污染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王火焰提出了解决肥料养分高效利用问题的三个法宝:其一采用“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用来判断施肥是否存在问题;其二通过提高“土壤保肥性”来降低肥料进入土壤之后的损失率,并使作物对当季肥料养分供应的依赖性和施肥技术要求下降;其三在土壤保肥性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根区施肥”技术。
在合理的肥料品种、用量、施肥时间和位点这4个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点中,王火焰提出,根区施肥要排在第一要位,它是未来大幅度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的必然和关键措施。对于施肥位点,王火焰介绍说,前人通常考虑的是尺度稍大的田块位点,如不同田块如何合理施肥是当前测土施肥和精准施肥的目标,也有人考虑尺度较小的耕层位置,如肥料深施、穴施或条施均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而根区施肥是考虑肥料扩散后的肥际动态范围与根系生长形成的根际动态范围的最佳吻合,是高效施肥的最理想模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东西比较多,肥料施入土壤后如何扩散,会形成多大的一个区域,不同区域分配到的养分浓度是多少?根系适合的养分浓度范围是多少?作物根系往哪长,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根肥如何互作?根区施肥的弹性空间有多大?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内容。”目前王火焰团队的研究结果证明,对于主要大田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完全可以通过施肥机械的创新,将普通肥料一次施用到根区,实现节肥、省工、环保、作物更高产和农民显著增收的目标。比如说水稻,采用普通尿素一次根区施肥效果极佳,在一些田块当季氮肥损失率最低可以降到5%以内,而且根区施肥有时较常规施肥方式显著增产,最高可达30%?50%,常规施肥方法即使分次多施肥也无法达到根区一次施肥的产量。但根区施肥对施肥机械有更高的要求,目前亟需有实力的农机制造企业与他的团队进行合作攻关。王火焰坚信,对于主要的大田作物,普通肥料根区一次施肥将是未来实现肥料养分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将会在实现我国农业节肥减药的目标中发挥突出的作用,也将是一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
正如王火焰所说,土壤研究取得成果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需要科研工作者潜心其中,躬耕实践。白天,他不畏烈日,在野外试验田测量数据,夜晚,他辗转反侧,所思所想的仍旧是科学的难题。舍己忘利,全凭一颗深爱农业的赤子之心;革故鼎新,只仗一腔学以致用的济世豪情。所谓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王火焰便是如此。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3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