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张书练——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6-04-01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张书练 ,男,河北武强人,清华大学本科、硕士毕业,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光电工程研究所、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并主持清华大学激光技术及现代测量实验室。

张书练教授最具代表性的贡献是,与国内外同行一起创建了《正交偏振激光器的原理、现象及其应用》学术体系,并作出一系列独创性成就。这一成就包括器件原理提出和制造( HeNe 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和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制造的器件物理特性发现(十几项),及这些器件物理特性在计量中的自传感应用( HeNe 激光器纳米测尺,激光频率分裂法波片测量,激光回馈波片测量, Nd:YAG 微片激光器回馈纳米测量和共焦测量系统,等)。为建立这一体系,他的课题组用了25年时间,前后有8位教师,45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

张书练教授先后两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后两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出版专著《正交偏振激光原理》,合作出版教科书一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0余篇,他引约500次,其中有直接评论字段80个(截至2010年)。获90余项发明专利权。提出双折射激光和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产生原理和多种激光精密测量仪器原理并仪器化,获应用。其中一项发明被建立为首个波片测量的标准。

教育背景:

1964.09—1970.03 清华大学精仪系 光学仪器 学士

1978.10—1981.03 清华大学精仪系 光学仪器 硕士

学术工作:

1970.03—1978.09 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教师

1989.12—1991.02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普利高金研究所 访问学者

1981.04—1995.11 清华大学精仪系 讲师,副教授

1995.12— 清华大学精仪系 教授

1995.07—1995.10 德国Kassel大学 客座教授

1997.10—1998.03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韩国Brain Pool访问学者

2007.02—2007.03 法国图卢兹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管理工作 :

1991.3—1992.3 系人事科长

1992.4—1993.2 校科研处科长

1993.3—1993.9 校科研处代理副处长工作

1993.9—1994.2 清华大学精仪系代理副主任兼光电技术与仪器教研室主任

1994.9—1998.9 清华大学光电技术与仪器教研室主任

1993.8—2004.3 清华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所长(任所长期间,2002年教育部内、 2003年全国两度重点学科排队评估,清华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均获第一名)

1997.2—2008 清华大学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Part-time Academic Job) :

1、1994— 《激光技术》杂志编委。

2、1994— 《振动、测试与诊断》杂志编委。

3、2007— 中国光学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

4、2005—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理事、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6、SPIE高级会员。

7、OSA会员。

8、COS会员。

9、1997—2008 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1年。

10、1993—2004  兼任清华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所长11年。

11、2005— 北京交通大学 兼职教授。

12、2008— 浙江理工大学 兼职教授。

13、2010— 华南师范大学 兼职教授。

14、教育部和国家科技奖会评评委。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十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机评审组成员。

16、1994— 《红外与激光工程》杂志编委。

17、Opt.& Las in Eng、物理快报、物理学报、中国激光、光学学报、激光技术、中国机械工程、计量技术、清华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的审稿人或特约评审。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