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凤明 ,男,1980年10月出生,博士、 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组长、中芬应用生态技术中心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4年09月-2009年06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学博士学位, PhD)。
2000年07月-2004年09月: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理学学士学位, B.S.)。
2010年1月-2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1年1月-2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1年12月,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 物质流管理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14年4-7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
学术兼职:
1、2013年2月-2015年12月:沈阳建筑大学 客座硕士研究生导师。
2、2010年6月 -2014年12月: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专家组成员。
3、2010年6月-2014年12月: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系统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专家。
4、2005年9月-2014年12月:国际生态生态学会会员。
5、中国科学院2016年度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研究方向:
气候变化、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研究兴趣:
碳循环、温室气体清单、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低碳城市、中国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易机制、产业共生,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发展。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2013 - 2016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luster carbon dynamic space-time dynamic simulati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method research. Co PI:Tiemao Shi $32,069
2、2012 - 2014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its regulation mechanism (31100346).PI:Fengming Xi $38,583
3、2012 –2014 The Liaoning Provin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carbon emission attribution and trading mechanism of Liaoning province. PI:Fengming Xi $32,069
4、2012–2014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rmany and China new town construc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Co PI: Tieheng Sun $89,794
5、2011 - 2013The Liaoning Provin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energy activity greenhouse gases inventory in Liaoning province. PI:Fengming Xi $64,138
6、2013 - 201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henyang city Shenhe district Low Carbon Pilot Work planning PI:Fengming Xi$32,069
7、2014-2015 Shenyang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PI:Fengming Xi $ 56,234
8、2014-2015 Shenyang municipal Government, Heating industry key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carbon emissions baselinePI:Jian Chen $ 33,156
软件著作权:
1、“城市低碳发展决策支持系统V1.0”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外加电场强化铁碳电解烟气脱硝装置 | 陈坚;张立新;王辉;张晨宇;毕垒;郗凤明;安婧;朱晓琦;王广明;孟凡东;郑殿炜;赵玉梅;吕菲 | 国惠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7-07 | 2015-12-02 |
2 | 外加电场强化铁碳电解烟气脱硝装置及方法 | 陈坚;张立新;王辉;张晨宇;毕垒;郗凤明;安婧;朱晓琦;王广明;孟凡东;郑殿炜;赵玉梅;吕菲 | 国惠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7-07 | 2015-09-23 |
3 | 一种土壤源热泵系统能效优化方法及优化系统 | 郗凤明;王娇月;张晨宇;王玉祥;赵强;安婧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1-28 | 2015-04-29 |
4 | 一种利用建筑材料制造具有碳封存功能的混凝土制品的方法 | 郗凤明;王娇月;张晨宇;王玉祥;赵强;安婧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1-21 | 2015-04-29 |
5 | 一种水泥材料碳固定核算方法及装置 | 郗凤明;王娇月;张晨宇;王玉祥;赵强;安婧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1-21 | 2015-04-29 |
6 |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监测方法及装置 | 郗凤明;王新北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4-03-28 | 2014-07-23 |
7 |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能耗排放分析方法及装置 | 郗凤明;王新北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4-03-28 | 2014-06-18 |
出版专著(Contributions to Books):
1. 王新北,郗凤明,耿涌著《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节能减排效益评价与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主要研究论文(Papers Published):
1. Zhu, Liu., Fengming Xi, and Dabo. Guan, Climate negotiations: Tie carbon emissions to consumers. Nature, 2013. 493(7432): p. 304-305
2. Le Quéré Corinne, Andres Robert, Andrew Robbie, Canadell Pep, Ciais Philippe, Dhakal Shobhakar, Friedlingstein Pierre, Guan Dabo, Gurney Kevin, Jackson Rob, Kejun Jiang, Krey Volker, Liu Zhu, Marland Gregg, Moriarty Róisín, Nakicenovic Nebojsa, Peng Xizhe, Peters Glen, Piao Shilong, Qi Ye, Riahi Keywan, Wang Tao, Wilson Charlie, Wu Libo, Xi Fengming, Yang Yufeng, Zhang Bo, Zhang ZhongXiang. 2013, Dynamics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Nature Climate Change, Submitting.
3. Sun, L., Y. Geng, J. Sarkis, M. Yang, F. Xi, Y. Zhang, B. Xue, Q. Luo, W. Ren, and T. Bao. 2013. Measure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 Chinese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site: The case of Shenya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53:115-119.
4. Ma, Z., B. Xue, Y. Geng, W. Ren, T. Fujita, Z. Zhang, J. P. de Oliverira, D. A. Jacques, and F. Xi. 2013. Co-benefits analysis on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wind-power: A case study from Xinjiang, China. Renewable Energy 57:35-42.
5. Dong, H., Y. Geng, F. Xi, and T. Fujita.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at industrial park level: A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 Energy Policy. 2013, 57(0): 298-307.
6.Geng, Y., H. Zhao, Z. Liu, B. Xue, T. Fujita and F. Xi (2013)."Exploring driving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inese provinces: A case of Liaoning." Energy Policy 60(0): 820-826.
7. Xi, F., He, H., Clarke, K. C., Hu, Y., Wu, X., Liu, M., Shi, T., Geng, Y., Gao, C., 2012,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sprawl on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Evaluating a new strategy for rural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4: 34– 46.
8. Xi, F., Geng, Y., Chen, X., Zhang, Y., Wang, X., Xue, B., Dong, H., Liu, Z., Ren, W., Fujita, T., Zhu, Q., 2011. Contributing to local policy making 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inventorying and attribution: 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China. Energy Policy, 39(10): 5999-6010.
9. Xi, F., Wang, X., Geng, Y., Wang, M. & An, J. 2012. The impacts of groundwater heat pumps on urba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in Shenyang China.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1: 8866-8871.
10. Liu, Z., Liang, S., Geng, Y., Xue, B., Xi, F., Pan, Y., Zhang, T., Fujita, T., 2012, Features,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forces for energy-related GHG emissions from Chinese mega cites: The case of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Energy, 37(1): 245–254.
11. Chen, X., Xi, F., Geng, Y., Fujita, T., 2011,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gains from recycling waste plastics: Simulation of transferring recycling and recovery technologies to Shenyang, China, Waste Management 31(1):168-179.
12. Liu, M., Hu, Y., Zhang, W., Zhu, J., Chen, H., Xi, F., 2011, Application of land-use change model in guiding region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in Hun-Taizi River Watershed,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1(5):609-618.
13. Wu, X., Hu, Y., He, H., Xi, F., Bu, R., 2010, Study on forecast scenarios for simulation of future urban growth in Shenyang City based on SLEUTH mode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13(1):32-39.
14. Xi, F., He, H. S., Hu, Y., Bu, R., Chang, Y., Wu, X., Liu, M., Shi, T., 2009, Simulating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on urban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in Shenyang-Fushu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1-2):111-127.
15. Xi, F. M., Hu, Y. M., He, H. S., Wu, X. Q., Bu, R. C., Chang, Y., Liu, M., Yu, J., Ieee, 2009, Simulate urban growth based on RS, GIS, and SLEUTH model in Shenyang-Fushun metropolitan area northeastern China, in: 2009 Joint Urban Remote Sensing Event, Vols 1-3, pp. 959-968.
16. Wu Xiaoqing, Hu Yuanman, He Hongshi, Bu Rengcang, Onsted Jeff, and Xi Fengming. 2009.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LEUTH Model in the Shenyang Metropolitan Area of North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 14:221-230.
17.Fengming Xi, Yuanman Hu, Hong S He, Tiemao Shi, Rencang Bu, Xiaoqing Wu, Jinghai Zhu.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SLEUTH model in Shenyang-Fushun metropolitan area.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26(6): 765-773. (in Chinese)
18.Fengming Xi, Hong S He, Yuanman Hu, Xiaoqing Wu, Li Bao, Ying Tian, Jinnian Wang, Wenjun Ma.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 growth and land use change in Yingkou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 19(7): 1529-1536. (in Chinese)
发表中文论文:
1 梁文涓; 牛明芬; 武肖媛; 郗凤明; 刘欢 复合微生物菌剂和纤维素酶制剂在牛粪堆肥中的应用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1
2 王丽; 郗凤明; 王娇月 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3
3 牛明芬; 梁文涓; 郗凤明; 王娇月; 邴龙飞 辽宁省通海经济带耕地变化趋势与驱动力分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S2
4 郗凤明; 梁文涓; 牛明芬; 王娇月 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及低碳调控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2
5 牛明芬; 梁文涓; 武肖媛; 郗凤明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牛粪堆肥中的应用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1
6 郗凤明; 石铁矛; 王娇月; 邴龙飞; 张莹; 刘竹; Steven Joseph Davis 水泥材料碳汇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04
7 王志刚; 吕杰; 郗凤明 循环农业工程:农户认知、行为与决定因素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生态经济 2015/06
8 吕杰; 王志刚; 郗凤明 基于农户视角的秸秆处置行为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农业技术经济 2015/04
9 吕杰; 王志刚; 郗凤明; 邴龙飞; 王美玲 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潜力及对策——以辽中县为例 生态经济 2015/04
10 循环农业发展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王志刚; 吕杰; 郗凤明; 张慧琴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3
11 邴龙飞; 郗凤明; 王美玲; 刘哲; 王志刚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1
12 王美玲; 邴龙飞; 郗凤明; 吴瑞; 耿涌 老工业搬迁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7
13 赵红艳,耿涌,郗凤明,刘竹,董会娟. 2012, 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的辽宁省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 环境科学研究, 11: 1290-1296.
14 王美玲; 郗凤明; 薛冰; 耿涌; 董会娟; 刘竹. 2012, 工业城市(沈阳)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5: 538-54.
15 朱君君, 胡远满, 刘淼, 姚欣, 郗凤明, 陈宏伟. 2011. 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生态学杂志, 30(1): 112-118.
16 刘竹, 耿涌, 薛冰, 郗凤明, 焦江波, 2011, 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 资源科学 (07):1325-1330.
17 董会娟, 耿涌, 薛冰, 郗凤明, 2011, 沈阳市中心城区和市郊区能耗碳排放格局差异, 环境科学研究 (03):354-362.
18 王新北, 赵红艳, 郗凤明, 耿涌, 董会娟, 刘祚希. 2011, 沈阳市再生水源热泵供暖技术的节能减排潜力. 生态经济, 9: 55-58,62.
19 任婉侠, 薛冰, 耿涌, 郗凤明. 2011, 医疗废物管理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33(sup2):69-72.
20 高畅, 石铁矛, 刘大鹏, 周媛, 郗凤明. 2011. 沈阳市绿地生态信息获取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143-146.
21 薛冰, 李春荣, 刘竹, 耿涌, 郗凤明. 2011, 全球1970—2007年碳排放与城市化关联机理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7(6):423-427.
22 耿涌, 董会娟, 郗凤明, 刘竹. 2010.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6-13.
23 郗凤明, 贺红士, 胡远满, 吴晓青, 常禹, 刘淼, 石铁矛, 王晋年. 2010.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增长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1(3): 707-713.
24 姚欣, 常禹, 刘淼, 胡远满, 贺红仕, 郗凤明. 2010. 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13:70-74.
25 郗凤明, 胡远满, 贺红士, 石铁矛, 布仁仓, 吴晓青, 朱京海. 2009. 基于SLEUTH模型的沈阳-抚顺都市区城市规划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6(6): 765-773.
26 郗凤明, 胡远满, 贺红士. 2009. 城市CA模型的构建及其增长规则和算法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30(Sup): 179-182.
27 周锐, 李月辉, 胡远满, 郗凤明, 单涛, 贺红士, 刘淼, 王晋年. 2009. 沈阳市市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10):2446-2454.
28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9. 沈阳市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 地理研究 28(5): 1264-1276.
29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9. 沈阳市城市扩展动态模拟与预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002):318-321.
30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9. 沈阳市未来城市扩展模拟预案研究, 遥感信息 (2):34-41.
31 周锐; 李月辉; 胡远满; 郗凤明; 单涛; 贺红士; 刘淼; 王晋年 沈阳市市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09/10
32 郗凤明, 贺红士, 胡远满, 吴晓青, 包丽, 田颖, 王晋年, 马文军. 2008. 营口市城市及村镇聚落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 应用生态学报, 19(7): 1529-1536.
33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7. 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 应用生态学报, 18(10): 2282-2288.
荣誉奖励(Honors):
1、2013年12月:201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主要完成人)。
2、2012年7月:2012 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主要完成人)。
3、2012年7月:2012 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主要完成人) 。
4、2011年11月:2011 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主要完成人) 。
5、2009 年12月:2009 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主要完成人)。
6、2009 年4月:2009 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五主要完成人)。
7、2009 年7月:2009 年辽宁省优秀毕业生。
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
研究组介绍 :
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Regional Low Carbon Development Center)成立于2013年,主要致力于气候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学科组目前有科研人员16人,其中客座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科研助理5人,科研秘书1人,学生3人。专业涵盖生态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土地资源管理、建筑、城市规划、地质与地球化学等。目前建有中芬应用生态技术中心(Sino-Finnish Applide Ecological Technology Center),主要为中国与芬兰的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信息与资源共享、项目对接与共同研发的平台。
学科组目前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工程热力学研究所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保持紧密的合作,并与辽宁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院地合作关系,与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北京地理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与国惠新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课题组定位:
课题组将紧密围绕研究所“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和“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发展规划,依托景观生态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根据国内外低碳发展领域的先进理论、技术,开展长期碳排放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解决国家及地方政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为区域低碳化发展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科研团队:
学术带头人:郗凤明,博士,副研究员 2013-09-26
客座研究员:刘竹,博士 2014-03-13
客座研究员:陈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3-10-08
工作人员:徐婷婷,硕士,科研助理 2015-10-16
工作人员:尹岩,博士,助理研究员 2015-10-16
工作人员:王娇月,博士,助理研究员 2014-09-03
工作人员:朱晓琦,硕士,科研助理 2014-09-03
工作人员:常莎莎,硕士,科研助理 2014-03-13
工作人员:邴龙飞,博士,助理研究员
特聘国际青年科学家:Steven J. Davis 2015-05-22
在读研究生:王丽 2015-10-16
博士后:(在读)毕垒,博士 2015-03-09
联合培养学生:(在读)梁文涓,硕士,沈阳建筑大学 2014-01-10
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徐东旭,硕士,沈阳建筑大学 2014-01-10
联合培养学生(毕业):王志刚,博士,沈阳农业大学 2013-09-26
研究方向:
学科组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中国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机制、节能减排技术、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碳循环和低碳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泥碳汇及对全球碳失汇的贡献”,2015-2018。
2、国家发改委:“沈阳市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平台项目”,2015-2016。
3、国家发改委:“辽宁省重点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2015-2017。
4、地方政府:“辽阳市双河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2015-2017。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城镇密集区域景观变化的碳排放特征和调控机制”。
6、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辽宁省2005年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
7、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8、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能源活动碳清单及低碳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9、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政府:“沈阳市沈河东部经济区低碳试点实施方案”。
10、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11、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碳排放动态时空动态模拟预测与调控方法研究”。
12、企业委托:“分布式太阳能与集中供热关联技术的研发”,2014-2016。
13、企业委托:“生物质供热技术前期工艺研发”,2014-2016。
14、企业委托:“铁离子液体法脱销脱硫除尘技术研究”,2014-2016。
15、市科技局:“中芬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关键技术合作研发”,2014-2016。
16、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013-2015。
17、科技部:“中德新市镇水环境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研究”,2012-2016。
18、“辽宁中部城镇群典型土地类型碳汇监测测试”,2012-2017。
19、国家发改委CDM基金:“辽宁省碳排放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研究”,2012-2016。
研究组成果:
2014
1、邴龙飞, 郗凤明*, 王美玲, 等.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1): 219-227.
2013
1. Zhu, Liu., Fengming Xi, and Dabo. Guan, Climate negotiations: Tie carbon emissions to consumers. Nature, 2013. 493(7432): p. 304-305.
2. Le Quéré Corinne, Andres Robert, Andrew Robbie, Canadell Pep, Ciais Philippe, Dhakal Shobhakar, Friedlingstein Pierre, Guan Dabo, Gurney Kevin, Jackson Rob, Kejun Jiang, Krey Volker, Liu Zhu, Marland Gregg, Moriarty Róisín, Nakicenovic Nebojsa, Peng Xizhe, Peters Glen, Piao Shilong, Qi Ye, Riahi Keywan, Wang Tao, Wilson Charlie, Wu Libo, Xi Fengming, Yang Yufeng, Zhang Bo, Zhang ZhongXiang. 2013, Dynamics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Nature Climate Change, Submitting.
3. Sun, L., Y. Geng, J. Sarkis, M. Yang, F. Xi, Y. Zhang, B. Xue, Q. Luo, W. Ren, and T. Bao. 2013. Measure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 Chinese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site: The case of Shenya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53:115-119.
4. Ma, Z., B. Xue, Y. Geng, W. Ren, T. Fujita, Z. Zhang, J. P. de Oliverira, D. A. Jacques, and F. Xi. 2013. Co-benefits analysis on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wind-power: A case study from Xinjiang, China. Renewable Energy 57:35-42.
5. Dong, H., Y. Geng, F. Xi, and T. Fujita.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at industrial park level: A hybrid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 Energy Policy. 2013, In Press.
6. Kuishuang Feng, Steven J. Davis, Laixiang Sun, Xin Li, Dabo Guan, Weidong Liu, Zhu Liu, and Klaus Hubacek. Outsourcing CO2 within China. PNAS, June 10, 2013 DOI: 10.1073/pnas.1219918110.
7. 王美玲,邴龙飞,郗凤明,吴瑞,耿涌.老工业搬迁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沈阳市铁西老区为例[J].应用生态报,2013,24(7):1969-1976.
8. 杨明明, 孙丽娜, 罗庆, 邴龙飞. 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土壤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生态学杂志. 2013, 32(3): 675-681.
2012
1. Xi, F., He, H., Clarke, K. C., Hu, Y., Wu, X., Liu, M., Shi, T., Geng, Y., Gao, C., 2012,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sprawl on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Evaluating a new strategy for rural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4: 34– 46.
2. Xi, F., Wang, X., Geng, Y., Wang, M. & An, J. 2012. The impacts of groundwater heat pumps on urba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in Shenyang China.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1: 8866-8871.
3. Liu, Z., Liang, S., Geng, Y., Xue, B., Xi, F., Pan, Y., Zhang, T., Fujita, T., 2012, Features,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forces for energy-related GHG emissions from Chinese mega cites: The case of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Energy, 37(1): 245–254.
4. BING Longfei, SHAO Quanqin, LIU Jiyuan. Runoff characteristics in flood and dry seasons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the Yellow River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2): 261-272.
5. 王美玲; 郗凤明; 薛冰; 耿涌; 董会娟; 刘竹. 2012, 工业城市(沈阳)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5: 538-54.
6. 邴龙飞, 邵全琴, 王军邦, 刘纪远. 基于大样地循环采样方法的草地生物量空间异质性及误差分析. 草地学报, 2012, 20(2): 257-267.
7. 邴龙飞, 苏红波, 邵全琴,刘纪远. 近30年中国陆地蒸散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14(1): 1-13.
8. 赵红艳,耿涌,郗凤明,刘竹,董会娟. 2012, 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的辽宁省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 环境科学研究, 11: 1290-1296.
9. 崔耀平, 刘纪远, 胡云峰, 邴龙飞, 陶福禄, 王军邦. 中国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估算与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1-12.
2011
1. Xi, F., Geng, Y., Chen, X., Zhang, Y., Wang, X., Xue, B., Dong, H., Liu, Z., Ren, W., Fujita, T., Zhu, Q., 2011. Contributing to local policy making 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inventorying and attribution: 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China. Energy Policy, 39(10): 5999-6010.
2. Chen, X., Xi, F., Geng, Y., Fujita, T., 2011,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gains from recycling waste plastics: Simulation of transferring recycling and recovery technologies to Shenyang, China, Waste Management 31(1):168-179.
3. Liu, M., Hu, Y., Zhang, W., Zhu, J., Chen, H., Xi, F., 2011, Application of land-use change model in guiding region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in Hun-Taizi River Watershed,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1(5):609-618.
4. 邴龙飞, 邵全琴, 刘纪远. 近30年黄河源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289-296.
5. 邴龙飞, 邵全琴, 刘纪远, 等. 基于小波分析的长江和黄河源区汛期、枯水期径流特征. 地理科学, 2011, 31(2): 232-238.
6. 朱君君, 胡远满, 刘淼, 姚欣, 郗凤明, 陈宏伟. 2011. 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生态学杂志, 30(1): 112-118.
7. 刘竹, 耿涌, 薛冰, 郗凤明, 焦江波, 2011, 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 资源科学 (07):1325-1330.
8. 董会娟, 耿涌, 薛冰, 郗凤明, 2011, 沈阳市中心城区和市郊区能耗碳排放格局差异, 环境科学研究 (03):354-362.
9. 王新北, 赵红艳, 郗凤明, 耿涌, 董会娟, 刘祚希. 2011, 沈阳市再生水源热泵供暖技术的节能减排潜力. 生态经济, 9: 55-58,62.
10. 任婉侠, 薛冰, 耿涌, 郗凤明. 2011, 医疗废物管理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33(sup2):69-72.
11. 薛冰, 李春荣, 刘竹, 耿涌, 郗凤明. 2011, 全球1970—2007年碳排放与城市化关联机理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7(6):423-427.
12.高畅, 石铁矛, 刘大鹏, 周媛, 郗凤明. 2011. 沈阳市绿地生态信息获取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143-146.
2010
1. Wu, X., Hu, Y., He, H., Xi, F., Bu, R., 2010, Study on forecast scenarios for simulation of future urban growth in Shenyang City based on SLEUTH mode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13(1):32-39.
2. 郗凤明, 贺红士, 胡远满, 吴晓青, 常禹, 刘淼, 石铁矛, 王晋年. 2010.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增长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1(3): 707-713.
3. 耿涌, 董会娟, 郗凤明, 刘竹. 2010.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6-13.
4. 姚欣, 常禹, 刘淼, 胡远满, 贺红仕, 郗凤明. 2010. 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13:70-74.
2009
1. Xi, F., He, H. S., Hu, Y., Bu, R., Chang, Y., Wu, X., Liu, M., Shi, T., 2009, Simulating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on urban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in Shenyang-Fushu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1-2):111-127.
2. Xi, F. M., Hu, Y. M., He, H. S., Wu, X. Q., Bu, R. C., Chang, Y., Liu, M., Yu, J., Ieee, 2009, Simulate urban growth based on RS, GIS, and SLEUTH model in Shenyang-Fushun metropolitan area northeastern China, in: 2009 Joint Urban Remote Sensing Event, Vols 1-3, pp. 959-968.
3. Wu Xiaoqing, Hu Yuanman, He Hongshi, Bu Rengcang, Onsted Jeff, and Xi Fengming. 2009.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SLEUTH Model in the Shenyang Metropolitan Area of North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 14:221-230.
4. 郗凤明, 胡远满, 贺红士, 石铁矛, 布仁仓, 吴晓青, 朱京海. 2009. 基于SLEUTH模型的沈阳-抚顺都市区城市规划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6(6): 765-773.
5. 郗凤明, 胡远满, 贺红士. 2009. 城市CA模型的构建及其增长规则和算法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30(Sup): 179-182.
6. 邴龙飞, 李秀珍, 胡远满, 等. 大兴安岭北坡参考植物蒸发蒸腾的经验公式. 生态学杂志, 2009, 28(1): 167-171.
7. 周锐, 李月辉, 胡远满, 郗凤明, 单涛, 贺红士, 刘淼, 王晋年. 2009. 沈阳市市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10):2446-2454.
8.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9. 沈阳市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 地理研究 28(5): 1264-1276.
9.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9. 沈阳市城市扩展动态模拟与预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002):318-321.
10.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9. 沈阳市未来城市扩展模拟预案研究, 遥感信息 (2):34-41.
2008
1. 郗凤明, 贺红士, 胡远满, 吴晓青, 包丽, 田颖, 王晋年, 马文军. 2008. 营口市城市及村镇聚落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 应用生态学报, 19(7): 1529-1536.
2. 吕久俊, 李秀珍, 胡远满, 王宪伟, 刘宏娟, 邴龙飞. 利用热量、水分和地形条件确定多年冻土的分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7(6): 941-943.
2007
1. 吴晓青, 胡远满, 贺红士, 布仁仓, 郗凤明. 2007. 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 应用生态学报, 18(10): 2282-2288.
2. 吕久俊, 李秀珍, 胡远满, 刘宏娟, 解伏菊, 王宪伟, 邴龙飞. 寒区生态系统中多年冻土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07, 26(3): 435-442.
3. 吕久俊, 李秀珍, 胡远满, 王宪伟, 刘宏娟, 邴龙飞. 呼中自然保护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7, 26(9): 1369-1374.
学术交流:
1、2013 9th International Carbon Dioxide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2、2013年11月应邀出席“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与管理”高端论坛。
3、2011 The 8th IALE World Congres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Bejing.
4、2009年05月:The 5th GRSS/ISPRS Workshop on Data Fusion And Remote Sensing over Urban Areas (URBAN 2009).
4、2009年05月:The 7th International Urban Remote Sensing Conference (URS 2005) (Shanghai: The Science Hall).
6、2007年11月:全国研究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论坛(北京:国家图书馆)。
7、2007年06月:森林景观模型国际研讨会(北京:友谊宾馆)。
8、2006年12月:第一届全国城市景观生态学大会(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9、2006年08月:中国生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沈阳:辽宁大厦)。
郗凤明出席第九次国际二氧化碳大会
2013年6月3至7日,第9届国际二氧化碳大会(9th International Carbon Dioxide Conference)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和业务机构近500名科研人员参加,是国际碳循环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系列会议。围绕碳循环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碳源汇的变化及趋势、以及碳循环未来变化的驱动力脆弱性与反馈等3个研究主题,大会进行了10个特邀报告、62个大会报告;并从大气、陆地、以及海洋碳循环方面进行了3个分组的72个分会报告。郗凤明出席并做报告:“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Chinese cement consumption and cement kiln dust(CKD)treatment in past 110 years”
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二氧化碳大会成为全球碳循环方面最重要的系列会议之一。自从1981年开始以来,它先后在瑞士伯尔尼(1981)、瑞士康德斯堡(1985)、德国辛特查尔滕(1989)、法国卡尔凯拉讷(1993)、奥地利凯恩斯(1997)、日本的仙台(2001)、美国布鲁姆菲尔德(2005)、德国耶拿(2009)召开,为首次在中国举行。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在碳排放核算与低碳发展政策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6月17日和2015年8月20日,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陆续有2篇研究论文在《自然》上发表,在碳排放核算、气候变化政策领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全球碳循环研究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我国碳排放核算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联合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法国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员会-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凡尔赛大学联合气候和环境科学实验室、中科院山西煤化学研究所、法国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球科学系、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大气和海洋科学系及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24所国内外科研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化石燃料与水泥生产碳排放核算修正》(Reduced carbon emission estimate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cement production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核算了基于实测排放因子的中国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中国2013年碳排放总量比先前估计低约14%,重新核算后的中国碳排放在2000至2013年间比原先估计少106亿吨二氧化碳,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西方发达国家自1994年以来实际减排量的近百倍。此修正量大于中国同期陆地总的碳汇吸收总量(95亿吨二氧化碳)。经过此次重新核算,中国在本世纪气候变化2℃范围的各种排放情景下,中国的排放空间较原来相比增加25%-70%。该研究核算的碳排放数值可报告、可测量、可核证,是第一套基于同行评议和实测数据的中国国家碳排放核算清单。《自然》出版集团19日针对这一重要结果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Nature执行主编Nick Campbell主持并有中外数十家媒体参与。
1: Reduced carbon emission estimate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cement production in China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4/n7565/full/nature14677.html
2:Steps to China’s carbon peak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ews/climate-policy-steps-to-china-s-carbon-peak-1.17750
扬青年之长 谋绿色良策
——记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组长郗凤明及其团队
这是一个近百年来人类热议不止的话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范围,伴之而生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飞速发展中的中国尤甚,气候变化谈判压力巨大。
在一片“唱衰”的言论当中,近期,有一项研究“特别”引人注目:2015年6月17日和2015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陆续有2篇研究论文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表明:人类的碳排放总量或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这么严重。通过首次核算基于实测排放因子的中国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中国2013年碳排放总量比先前估计低约14%。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全球碳循环研究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年科研人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初见郗凤明,一番交谈过后,记者脑海里立刻想到陈独秀的这番言语。作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低碳发展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言谈举止都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心系祖国生态事业、敢于创新且勇于承担责任的年轻人,而他所代表的是一群和他一样有着同样特质的团组成员。
区域低碳发展研究组成立于2013年。虽然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目前学科组已经有科研人员17人,专业涵盖生态学、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研究组自成立之日起就围绕国家农业、林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事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留心团队背景的人一定会发现,“学科交叉、强调合作”是这支团队一大显著的特点。无论是中芬应用生态技术中心的建立;还是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工程热力学研究所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一直保持的紧密的合作关系等,无不彰显着这支团队一直倡导的开放合作的品格以及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而团队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与郗凤明,这支团队的灵魂人物走过的人生轨迹,有很大的关系。
本科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2010年到2014年间,先后到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次,到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2次和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1次。走过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世界级科学殿堂,从最初学习建筑规划到博士期间学习宏观的景观生态学,毕业后又从事3年的产业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工作……郗凤明的学科背景可以说比较“杂”,也正因为如此,让他收获了比常人更全面的知识和更为广阔的视野。这样的学科框架和建立起的人脉不仅有助于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资源去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尤其对他创新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我们国家对创新的想法较之于西方总显得鼓励不足打击有余,其实科学就应该鼓励创新,要敢于怀疑权威,不盲从权威,这样才可能有全新的大发现。”对于创新,郗凤明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也正是这份坚持,成就了他和团队在生态研究领域里的诸多建树——
创新成就发现
专业人士都知道,当前国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国际机构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和能源统计数据进行估算。对中国这样一个工业规模和能源使用量居全球首位,工业技术和能源利用类型多样的国家来说,缺少自主的话语权和基础数据。
郗凤明及其团队并不盲目遵从IPCC的数据,他带领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等24所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中国化石燃料与水泥生产的碳排放做了大量深入实地的统计研究。经计算中国能源消费量比原先估计高10%,但煤炭排放因子比IPCC估计值低40%,煤炭氧化率水平比IPCC推荐值低6%,煤炭平均灰分含量达到27%,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比IPCC推荐值低40%。
研究采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譬如采用2000至2013年十几年间二氧化碳的排放数据,针对全国4000多个典型的煤矿提取了600多个样本得出结论,因而得出的数值可报告、可测量、可核证,是第一套基于同行评议和实测数据的中国国家碳排放核算清单。相关研究成果集结成论文《中国化石燃料与水泥生产碳排放核算修正》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他和所在的团队又提出建立基于消费排放规则的全球碳配额分配机制,针对奢侈排放的消费者分配碳配额。研究成果同样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赢得广泛关注。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针对城市碳排放及消费端核算的方法,并建立了城市航空排放的核算方法。
“从事这么多年生态方面的工作,我的深切感触是其实我们人类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深入其中,所以更有危机感,越有责任感。科学家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郗凤明笑着说出这番感悟。正因为心有此念,才让他走出科研办公室,做一名入世的生态科学家——
入世的科学家
2015年,郗凤明被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派到辽阳市环境保护局担任副局长(挂职一年),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将自己生态理念服务于民,且与政府部门充分沟通配合的大好机会。
“我觉得作为一名从事生态研究的工作者,不仅要搞好研究,更要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或地方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去,积极地参政议政,才能从‘根’上保证我们国家生态系统的维护与修复。”郗凤明斩钉截铁地说。
自走上生态研究道路以来,郗凤明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专长、所感、所想影响周边的人,尤其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早在大学的时候,他就成立了一个环保协会并为它起名为“绿十字会”,旨在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拯救我们的地球、热爱我们的家园”,他想通过这一协会引起大家对自然的关注,自觉改变个人对自然不尊重、不热爱的想法和做法。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所有的想法付诸实践。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和辽宁省发改委、沈阳市政府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特别在众多区域低碳发展实践工作中有突出的贡献,先后主持参与制定了辽宁省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摸清了辽宁省的碳排放现状、特征;建立辽宁省配额分配和交易体系;帮助沈阳市制定供热行业的碳排放基准线,进行碳排放在线监测;参与多项低碳发展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等。
在低碳技术评价方面,他和团队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地源热泵节能和低碳减排评价方法学专著,建立了3种地源热泵节能评价方法学,首次提出了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
“积极引入社会化的市场机制不失为保证生态产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好方法。”在郗凤明看来,市场机制的适时加入犹如活血,能够激发和盘活整片产业的发展,而他和他的团队所要做的,就是研究怎样更好地释放和推进这种活力。
在挂职副局长期间,郗凤明不断地向政府领导、同事去灌输生态理念,特别是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对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多么重要这一理念,积极投身辽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
任何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郗凤明都不忘自己的身份和肩上的责任。对很多人来说,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对他来说,生态保护在他每一次的行动和倡议中。“在此我有几点建议,除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之外,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还应该要做到减少奢侈消费欲望,包括杜绝大吃大喝、节约水电,避免盲目大拆大建……”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愿为生态事业振臂高呼的青年科学家的形象,而他“战斗”的阵地无处不在: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广阔的农村,在茂密的森林、在待修复的矿山……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2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