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洪,1963年生,黑龙江省黑河市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年7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毕业,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1991年3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职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6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职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1、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
3、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世界泥沙学会 (WASER) 发起会员。
5、国际水力学会 (IAHR) 会员。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
7、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估专家。
8、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
9、《泥沙研究》、《力学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河流模拟、河口海岸、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湿地与环境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70余项。
科研成果: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20项,2002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国家专利2项,撰写科研报告90余篇。
多年来在多系统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分布式小流域产沙数学模型、河口海岸泥沙模型的研究开发,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理论和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调整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和江河治理中许多泥沙难题。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将湍流猝发理论用于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研究,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的挟沙能力公式;从基本的力学概念出发,从理论上得到了坡度界限表达式,对坡度界限长期争论问题做出了较好的回答;提出了以水沙优化配置为核心的引黄灌溉新模式,建立了包括目标、技术、模型和评价在内的灌区水沙配置的理论框架;根据能量平衡方法和扩散理论分别推导得出了破波区内外含沙量的横向分布表达式,弥补了Fick扩散模型不考虑泥沙沉速的不合理性;论证了风沙冲击起动条件与流体起动条件在力学表达方式上的统一性,建立了风沙输沙率公式,研究确定了汽车跑动引起的道路风沙起动和扬起输移的范围;建立了反映坡面径流和降雨击溅作用的坡面流输沙能力计算公式。
(1)独立完成的"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研究",解决了国内外关于侵蚀的界限坡度长期争论的问题,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同行专家公认,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99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1998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将湍流猝发理论用于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研究,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的挟沙能力公式,被同行专家誉为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4)将泥沙颗粒从床面扬起的过程概括为三种途径和模式,较好地解释了淤泥质河口海岸泥沙一经起动立即进入悬浮状态的现象。
(5)着重从湿地演变的动力机制与泥沙运动密切相关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盐度、植被和鸟类等分布与湿地高程的关系。
(2)数学模型研究方面:研究开发的多系统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解决了黄河水沙变幅大,河床冲淤剧烈,水流与河床形态相互调整等关键性的复杂难题,实现了流域产沙模型与河道泥沙模型联合计算;研究开发的一维、二维连接的湿地形态模型,能够反映河道来沙与河口海流输沙和河口延伸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开发的分布式小流域产沙数学模型,在配置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和预测减沙效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建立的引黄灌区水沙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能够对引黄灌区的水沙资源合理配置,可以给出相应的配置模式、指标和措施。
(1)研究开发的多系统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解决了黄河水沙变幅大,河床冲淤剧烈,水流与河床形态相互调整等关键性的复杂难题,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将流域产沙模型与河道泥沙模型进行连接计算的数学模型,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同行专家认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1998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作为数学模型专家和主要参加者完成了"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建立起一套能反映河道来沙与河口海流输沙和河口延伸相互作用机理的一维、二维相结合的数学模型。用此模型预报了六个流路演变全过程和使用年限,为得出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达到100年的结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内外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该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98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研制开发的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湿地形态模型,适应黄河口含沙量变幅大和海岸变化剧烈的特点,反映径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作用下不同粒径泥沙的输移特性,被同行专家评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工程技术方面:提出了新时期黄土高原建设生态、节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淤地坝的规划技术思想,研发了沟壑淤地坝规划、布局、建造、运行管理等6项创新性技术;开展了三峡、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官厅、溪洛渡、向家坝、白石、潘家口、大朝山、塔拉贝利、肯斯瓦特等几十座水库泥沙问题研究,开展了长江、黄河、松花江、嫩江、松花江、江湖关系等大江大河治理研究,研究成果为解决江河治理和工程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1)研究解决了石嘴山电厂扩建工程灰、渣、泥混合体输送阻力和在最大含沙量时保证管道不淤积的最小流速。
(2)实现了对极其复杂体型有压管道的激光流速量测,为刘家峡右岸水电站工程确定了分岔角度。
(3)针对水库的排沙运用方式及泄水建筑物布置形式进行多个方案比较试验,解决了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白石水库保持长期有效库容的问题。
(4)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解决了内蒙古达拉特电厂和黑龙江北部嫩江取水工程等多项工程的取水问题。
(5)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铯137(137CS)技术和卫星遥感照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江上游地区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长治"工程的减沙效益。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一种切沟生态护坡结构 | 秦伟;殷哲;左长清;曹文洪;单志杰;王昭艳;燕楠;郭乾坤;李柏;秦俊桃;杜鹏飞;王党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5-10-09 | 2016-01-20 |
2 | 一种基于生物絮凝的水沙动力学模拟方法 | 赵慧明;曹文洪;汤立群;王崇浩;王玉海;刘大滨;郭传胜;秦俊桃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5-06-17 | 2015-12-23 |
3 | 一种确定流域尺度次降雨泥沙来源的方法 | 刘冰;曹文洪;解刚;王向东;成晨;赵阳;周利军;殷小琳;朱毕生;胡健;张晓明;杨涛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5-04-23 | 2015-07-15 |
4 | 一种河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的配置方法 | 赵阳;张晓明;杨涛;曹文洪;刘冰;王向东;朱毕生;殷小琳;成晨;解刚;周利军;郑培龙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5-02-05 | 2015-05-27 |
5 | 盐碱地专用多元肥料 | 殷小琳;张晓明;王向东;曹文洪;高媛媛;朱毕生;高明明;解刚;成晨;赵阳;刘冰;殷治义;赵学明;杨震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5-02-13 | 2015-04-29 |
6 | 一种控导河势及稳定河道主流的结构 | 胡健;曹文洪;张国新;商峰;戴清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9-02 | 2015-01-14 |
7 | 一种高精度地形测量系统 | 胡健;曹文洪;戴清;史红玲;田庆奇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9-02 | 2015-01-07 |
8 | 一种高精度地形测量系统 | 胡健;曹文洪;戴清;史红玲;田庆奇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9-02 | 2015-01-07 |
9 | 一种控导河势及稳定河道主流的结构 | 胡健;曹文洪;张国新;商峰;戴清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9-02 | 2015-01-07 |
10 | 一种推移质输沙率和颗粒级配的实时测量装置 | 曹文洪;刘春晶;许琳娟;孙高虎;张晓明;鲁文;鲁婧;胡健;张治昊;王玉海;关见朝;刘磊;凃洋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7-30 | 2014-12-24 |
11 | 一种推移质床面颗粒的拍摄装置 | 刘春晶;曹文洪;许琳娟;孙高虎;张晓明;鲁文;鲁婧;胡健;张治昊;王玉海;关见朝;刘磊;凃洋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7-30 | 2014-12-10 |
12 | 一种推移质输沙率和颗粒级配的实时测量装置及方法 | 曹文洪;刘春晶;许琳娟;孙高虎;张晓明;鲁文;鲁婧;胡健;张治昊;王玉海;关见朝;刘磊;凃洋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7-30 | 2014-10-29 |
13 | 一种推移质床面颗粒的拍摄装置及方法 | 刘春晶;曹文洪;许琳娟;孙高虎;张晓明;鲁文;鲁婧;胡健;张治昊;王玉海;关见朝;刘磊;凃洋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4-07-30 | 2014-10-15 |
14 | 一种垂向仪器固定及位移测控装置 | 刘春晶;曹文洪;张晓明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3-01-29 | 2013-07-10 |
15 | 一种河工模型中尾门水位自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 曹文洪;刘春晶;张晓明;朱毕生;王向东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3-01-29 | 2013-05-22 |
16 | 一种水下微地形变化的时空相关测控系统 | 曹文洪;刘春晶;张晓明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12-28 | 2013-04-24 |
17 | 一种河工模型试验断面板制作方法 | 刘春晶;曹文洪;朱毕生;张晓明;王向东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12-28 | 2013-04-03 |
18 | 一种河工模型试验水位测量装置 | 刘春晶;曹文洪;张晓明;朱毕生;王向东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10-31 | 2013-02-13 |
19 | 一种大口径浅水井 | 张晓明;刘春晶;曹文洪;王向东;成晨;鲁婧;刘卉芳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08-06 | 2013-02-06 |
20 | 新型清洁无污染磁化生物有机肥料 | 高媛媛;殷小琳;许新宜;王向东;曹文洪;殷治义;解刚;王红瑞;丁爱中;宾零陵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10-16 | 2013-01-30 |
21 | 一种河工模型试验推移质输沙率测量系统 | 曹文洪;刘春晶;郭庆超;张晓明;祁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10-31 | 2013-01-16 |
22 | 一种大口径浅水井 | 曹文洪;张晓明;刘春晶;王向东;武思宏;成晨;鲁婧;朱毕生;解刚;刘卉芳;杨震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2-05-28 | 2012-09-12 |
23 | 一种生态砂土堤防结构 | 王向东;何凡;曹文洪;熊清华;陈吉虎;解刚;袁普金;朱毕生;尤伟;张晓明;任明;刘春晶;李慧梅;李希霞;杨震;鲁婧;尹婧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0-10-14 | 2011-09-07 |
24 | 一种用于坡耕地灌溉系统的谷坊排水结构 | 王向东;何凡;曹文洪;熊清华;陈吉虎;解刚;袁普金;朱毕生;尤伟;张晓明;任明;刘春晶;李慧梅;李希霞;杨震;鲁婧;尹婧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0-10-14 | 2011-09-07 |
25 | 测算地貌现象信息盒维数的方法 | 张晓明;曹文洪;武思宏;余新晓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9-05-05 | 2009-09-30 |
26 | 淤地坝放水工程 | 曹文洪;高季章;汪小刚;张晓明;王向东;崔亦昊;谢刚;刘春晶;祁伟;朱毕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8-04-03 | 2009-03-11 |
27 | 水坠坝坝体排水系统及其应用 | 汪小刚;曹文洪;崔亦昊;高季章;王向东;张晓明;刘春晶;谢刚;朱毕生;祁伟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8-04-03 | 2008-08-27 |
出版专著:
1、《引黄灌区泥沙研究》 ,蒋如琴 , 曹文洪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9月。
2、《沟壑整治工程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曹文洪,李占斌,陈丽华,张晓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年4月。
3、《引黄灌区水沙配置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曹文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8月。
4、《流域泥沙运动与模拟》,曹文洪、张晓明,科学出版社, 2014年3月。
发表论文:
1 北京水源地变化环境下的小流域径流响应研究 赵阳; 张晓明; 曹文洪; 朱毕生; 解刚; 殷小琳; 余新晓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6/01
2 非均匀推移质瞬时输沙率试验研究 许琳娟; 刘春晶; 曹文洪 水利学报 2016/02
3 北京山区植被恢复建设对流域径流量影响研究 赵阳; 曹文洪; 王向东; 涂志华; 张晓明; 朱毕生; 成晨; 刘冰 中国环境科学 2015/12
4 有色颗粒示踪方法在推移质实验中的应用 陈仁; 刘春晶; 陈东; 曹文洪; 许琳娟; 严军 水利水电技术 2015/11
5 三峡水库运用对荆江河道及三口分流影响研究 曹文洪; 毛继新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6
6 植被与地形对侵蚀产沙耦合影响研究评述 秦伟; 曹文洪; 左长清 泥沙研究 2015/03
7 考虑沟-坡分异的黄土高原大中流域侵蚀产沙模型 秦伟; 曹文洪; 左长清; 朱清科; 张晓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5/01
8 基于图像处理的泥沙轮廓提取对比分析 许琳娟; 曹文洪; 刘春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5/01
9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产沙量的影响 赵阳; 曹文洪; 谢刚; 成晨; 殷小琳; 刘冰; 张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8
10 泥沙输移比及其尺度依存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 张晓明; 曹文洪; 周利军 生态学报 2014/24
11 流域淤地坝建设环境效应评估方法研究 朱毕生; 曹文洪 泥沙研究 2013/06
12 基于连续小波分析的明渠恒定均匀流紊动尺度研究 刘春晶; 曹文洪; 王向东; 许琳娟 水利学报 2013/S1
13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水流能量损失研究 祁伟; 曹文洪; 张雅峰; 郭庆超 泥沙研究 2013/05
14 泥沙输移比尺度依存及分形特征 张晓明; 曹文洪; 武思宏; 秦伟 水利学报 2013/10
15 我国水土保持科技近期进展与展望 曹文洪; 刘国彬; 鲁胜力; 王昭艳 中国水土保持 2013/05
16 彭阳县南山生态经济流域治理模式探讨 刘平; 曹文洪 中国水土保持 2012/10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河流的影响 黄宝强; 刘青; 李荣昉; 曹文洪; 钟菊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1
18 关于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思考 刘平; 曹文洪 中国水土保持 2012/06
19 城市河流综合征及其驱动因素 黄宝强; 李荣昉; 曹文洪 人民黄河 2012/05
20 鄱阳湖与长江关系及三峡蓄水的影响 方春明; 曹文洪; 毛继新; 黎海军 水利学报 2012/02
21 GeoWEPP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的适用性评价 张晓明; 曹文洪; 余新晓; 郑培龙 泥沙研究 2011/06
22 红壤丘陵区次降雨条件下果园不同间套种模式径流与泥沙输移特征 王昭艳; 左长清; 曹文洪; 郑海金; 单志杰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4
23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王昭艳; 左长清; 曹文洪; 杨洁; 徐永年; 秦伟; 张京凤 土壤学报 2011/04
24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的流域坝系稳定性分析 刘卉芳; 曹文洪; 王向东; 孙中峰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3
25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对我国河流健康保护的启示 黄宝强; 李荣昉; 曹文洪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8
26 导沙潜坝对双出口水道的分沙效果研究 董先勇; 董年虎; 曹文洪; 方春明 水利学报 2011/01
27 淤地坝在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中的贡献研究 刘卉芳; 曹文洪; 秦伟; 张晓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1
28 冰雪融水河流水库排沙运用方式研究 郑忠; 胡健; 肖俊; 曹文洪 人民黄河 2010/12
29 淤地坝卧管的改进研究 解刚; 曹文洪; 王向东 水利水电技术 2010/12
30 小湾水电站施工期坝下游河道淤积及清淤研究 董先勇; 郭庆超; 曹文洪; 陆琴 泥沙研究 2010/05
31 小开河灌区水沙分布及泥沙长距离输送机理研究 戴清; 王景元; 曹文洪; 傅建国 泥沙研究 2010/04
32 三峡水库不平衡泥沙输移规律 董年虎; 方春明; 曹文洪 水利学报 2010/06
33 黄土区小流域水沙对降雨及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 刘卉芳; 曹文洪; 张晓明; 秦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02
34 马来西亚沐胶电厂的冷却取水泥沙问题计算研究 郭庆超; 祁伟; 曹文洪 泥沙研究 2010/01
35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调节效应 张晓明; 曹文洪; 余新晓; 武思宏 水利学报 2009/06
36 河流泥沙学科几个方面发展跟踪 郭庆超; 曹文洪; 陈建国; 方春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02
37 引黄灌区泥沙远距离输送研究 毛继新; 曹文洪 水利水电技术 2009/03
38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径流输沙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张晓明; 曹文洪; 余新晓; 张满良; 王向东; 朱毕生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1
39 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 刘卉芳; 曹文洪; 王向东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6
40 泥沙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胡春宏; 曹文洪; 郭庆超; 陈建国 中国水利 2008/21
41 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益分析 张治昊; 曹文洪; 陈文清; 戴清; 姜海波; 李春涛 节水灌溉 2008/11
42 黄河口潮流与泥沙输移过程的数值研究 王崇浩; 曹文洪; 张世奇 水利学报 2008/10
43 黄土区不同地类土壤水分入渗与模拟研究 刘卉芳; 曹文洪; 王向东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5
44 甘肃省淤地坝地震损坏调查及应对措施 曹文洪; 张晓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05
45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李小强; 曹文洪 中国水土保持 2008/07
46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风沙运动对环境的危害与防治 张治昊; 曹文洪; 周景新; 戴清 泥沙研究 2008/03
47 泥沙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曹文洪; 王延贵 泥沙研究 2008/03
48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冲淤发展与使用年限预测 王崇浩; 安催花; 曹文洪; 张世奇 水利学报 2008/06
49 引黄灌区渠网泥沙数学模型 方春明; 曹文洪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2
50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在流域减水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祁伟; 曹文洪; 郭庆超 水利水电技术 2008/03
51 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王崇浩; 张世奇; 曹文洪 水利水电技术 2007/09
5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及其在引黄灌区水沙配置中的应用 王艳华; 曹文洪; 戴清 泥沙研究 2007/04
53 尾闾河道及海域整体冲淤数学模型研究 王崇洁; 张世奇; 曹文洪 水利学报 2007/06
54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曹文洪; 胡海华; 吉祖稳 水利学报 2007/05
55 引黄灌区有关问题与实现水沙配置的效益分析 戴清; 曹文洪; 史红玲; 王艳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01
56 风蚀水蚀交错区小流域的风沙输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胡海华; 吉祖稳; 曹文洪; 石雪峰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5
57 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对遏制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 郭庆超; 曹文洪 人民黄河 2005/11
58 陕西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模研究 刘世海; 曹文洪; 吉祖稳; 张强; 张永峰; 王彬 水土保持学报 2005/05
59 黄土高原节水生态型淤地坝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杨爱民; 王浩; 高季章; 曹文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03
60 黄河中下游大型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郭庆超; 胡春宏; 曹文洪; 李景宗 水利学报 2005/05
61 黄河口拦门沙对尾闾河道反馈影响的试验研究 曹文洪; 胡春宏; 姜乃森; 胡海华; 傅玲燕 泥沙研究 2005/01
62 黄河下游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调整的关系 曹文洪 水利学报 2004/11
63 黄河口拦门沙疏浚对尾闾河道泄洪排沙影响的研究 曹文洪; 胡春宏; 姜乃森; 胡海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4/03
64 山洪灾害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徐永年; 曹文洪; 周新福; 王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4/02
66 小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数学模型的研究 祁伟; 曹文洪; 郭庆超; 陆琴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01
67 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 周济福; 曹文洪; 杨淑慧; 刘青泉 泥沙研究 2003/06
68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胡春宏; 曹文洪 泥沙研究 2003/05
69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I——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 胡春宏; 曹文洪 泥沙研究 2003/05
70 小流域产汇流分布式模型 曹文洪; 祁伟; 郭庆超; 陆琴 水利学报 2003/09
71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 高季章; 曹文洪; 王浩 中国水利 2003/11
72 新时期淤地坝规划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高季章; 曹文洪; 汪小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3/01
73 黄土高原地区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 曹文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01
74 引海水冲刷黄河口的试验研究 曹文洪; 胡春宏; 姜乃森 泥沙研究 2002/06
75 黄河下游疏浚底泥环境背景值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曹文洪; 陈东; 程义吉 泥沙研究 2002/03
76 荆江裁弯造成藕池河急剧淤积与分流分沙减少分析 方春明; 曹文洪; 鲁文; 钟正琴; 赵俊林 泥沙研究 2002/02
77 河床枯萎的临界阈研究 陈东; 曹文洪; 胡春宏 水利学报 2002/02
78 分布式流域产流数学模型的研究 王秀英; 曹文洪; 付玲燕; 马永 水土保持学报 2001/03
79黄河口挖河疏浚道路风沙污染分析 程义吉; 曹文洪; 陈东 泥沙研究 2001/04
80 黄河河口海岸近岸带水体含沙量的横向分布 曹文洪; 张启舜; 胡春宏 水利学报 2001/02
81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曹文洪; 何少苓; 方春明 水利学报 2001/01
82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 曹文洪; 张启舜 泥沙研究 2000/05
83 波浪掀沙的动力学机理分析 曹文洪; 刘青泉 水利学报 2000/01
84 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土壤入渗研究及次暴雨地表产流计算方法 王秀英; 曹文洪 泥沙研究 1999/06
85 风沙运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陈东; 曹文洪; 傅玲燕; 程义吉 泥沙研究 1999/06
86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预测河流水沙变化中的应用 王秀英; 曹文洪; 覃莉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S1
87 嫩江北引渠首江道整治的试验研究 陈东; 姜乃森; 曹文洪; 王秀英; 付玲燕; 谭德新 东北水利水电 1999/12
88 激光测速在复杂体型叉管流场测量中的应用 王秀英; 曹文洪; 谭德新; 付玲燕; 陈东 水利学报 1999/11
89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述评 曹文洪; 舒安平 泥沙研究 1999/05
90 坡面土壤侵蚀产沙机理及数学模拟研究综述 王秀英; 曹文洪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03
91 阿斯旺大坝的泥沙效应及启示 曹文洪; 陈东 泥沙研究 1998/04
92 灰色系统软件包的开发及其在流域产沙中的应用 王秀英; 曹文洪; 陈东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03
93 土壤侵蚀与地表坡度关系研究 王秀英; 曹文洪; 陈东 泥沙研究 1998/02
94 泥沙颗粒的扬动机理分析 刘青泉; 曹文洪 水利学报 1998/05
95 黄河口三角洲演变及其反馈影响的研究 曹文洪 泥沙研究 1997/04
96 枢纽来沙推悬比探讨 陈东; 曹文洪; 王秀英 水利水电技术 1997/11
97 潘家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 姜乃森; 曹文洪; 傅玲燕 泥沙研究 1997/03
98 白石水库泥沙问题的试验研究 曹文洪; 姜乃森; 傅玲燕; 谭德新 水利水电技术 1997/09
99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对库区及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姜乃森; 曹文洪; 张启舜; 傅玲燕 水利水电技术 1997/07
100 多系统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曹文洪; 张启舜 泥沙研究 1997/02
101 不典型肝脓肿CT表现分析 曹文洪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7/02
102 中国-德国关于不稳定泥沙输移双边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 曹文洪 泥沙研究 1994/03
104 黄土地区一次暴雨产沙数学模型的研究 曹文洪; 张启舜; 姜乃森 泥沙研究 1994/01
105 浑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曹文洪; 姜乃森; 付玲燕 人民黄河 1993/11
106 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研究 曹文洪 水土保持通报 1993/04
107 黄土地区一次暴雨产沙数学模型的研究 曹文洪; 张启舜; 姜乃森 泥沙研究 1993/01
108 重庆河段整治的现场考察 曹文洪 泥沙研究 1987/03
109 三峡泥沙专家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曹文洪 泥沙研究 1987/01
会议论文:
1 鄱阳湖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分析 方春明; 曹文洪; 毛继新; 关见朝 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1-26
2 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的生态途径与对策 王昭艳; 左长清; 曹文洪; 秦伟; 张利超; 张京凤 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0-07-09
3 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发展 胡春宏; 曹文洪; 郭庆超; 陈建国; 王光谦; 姚文艺; 卢金友; 窦希萍; 李文学; 唐洪武 水利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 中国会议 2008-02
4 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模型及应用 王崇浩; 曹文洪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7-10
5 水电梯级开发中的泥沙问题——以澜沧江大朝山水库为例 郭庆超; 曹文洪; 陆琴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06-10
6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对库区及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姜乃森; 曹文洪; 张启舜; 傅玲燕 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6
7 明渠均匀流流速分布的指数、对数公式对比 刘春晶; 王兴奎; 曹文洪; 徐永年 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 中国会议 2005-11
8 泥沙研究新进展 胡春宏; 曹文洪; 郭庆超; 韩其为; 王延贵; 张世奇; 刘成 中国水利学会专业学术综述(第五集) 中国会议 2004
9 山洪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 徐永年; 曹文洪; 王力; 周新福; 王世军 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中国会议 2003-11
10 西北地区大开发中的水土保持治理 曹文洪 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0
11 黄河泥沙问题及其治理方略 胡春宏; 曹文洪 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1999-10-18
报纸文章:
1 水土保持需要新的法律框架支撑 曹文洪 中国水利报 2005/07/09
荣誉奖励:
1、201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2011年获水利部第三批5151人才。
3、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4、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5、黄河口治理与水资源研究,获得1998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6、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获得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的应用,获得1998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8、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研究,获得1999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9、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10、2002年获第六届钱宁泥沙科学奖个人奖。
11、嫩江北引渠首江道整治动床河工模型试验报告,获1999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
12、灰色系统软件包的开发及其在流域产沙中的应用,获得1998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六届优秀青年成果一等奖。
13、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获得1997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14、大凌河白石水库泥沙模型试验,获得199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
15、大凌河白石水库泥沙冲淤计算分析报告,获1993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
16、柳河上游治理对闹德海水库、下游河道及入辽泥沙影响的分析计算, 获1993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成果三等奖。
17、三峡水库形态用其冲淤特性初步研究, 获1987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成果奖。
18、县川河、偏关河、朱家川、红河流域水沙变化分析及其预测,获水利部科教司荣誉奖。
19、1993年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和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奖。
学术交流:
1 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1-26
2 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0-07-09
3 水利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 中国会议 2008-02
4 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7-10
5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06-10
6 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6
7 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 中国会议 2005-11
8 中国水利学会专业学术综述(第五集) 中国会议 2004
9 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中国会议 2003-11
10 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0
11 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1999-10-18
水做生命沙做魂
——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
曹文洪曹文洪指导研究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与水不断和解、不断抗争的过程。江河是蕴育繁衍人类文明的圣地。然而,江河也是导致灾难的凶手。尼罗河在馈赠自然之礼的同时摧毁了人们的家园,黄河的迁徙改道、决堤泛滥也同样摧毁了由它蕴育的子民和文明。与水相伴、相生、相斗、共生,这是人类发展长河中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以下简称泥沙所)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成为我国江河治理与水土保持研究的“国家队”。作为所长,曹文洪带领泥沙所闯过风浪,走过风雨,为维护水沙和谐与江河健康而努力工作。生于黑土,结缘泥沙绵延4000余公里的中俄边境上,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海兰泡)是唯一一对隔江相建的姊妹城市,空中俯瞰宛如一座城市.曹文洪便出生在这里。“我的老家其实在江对面的海兰泡,那时还是中国的领土。1900年海兰泡惨案发生时,我的祖辈侥幸逃生,逃到了黑河(暖挥)。”江水救了曹文洪的祖辈,...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2012年10期
泥沙学里舞乾坤
——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长曹文洪
说起“泥沙学“.一定会有很多人感到陌生.尽管该学科体系在二十世纪中期就建立起来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泥沙学科仍然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总得来说,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科学.包括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工程泥沙、河道整治等专业内容,涉及水力学、地貌学、水土保持学、海洋学、沉积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多种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问题十分突出的国家,江河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经过几代泥沙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泥沙研究水平居世界先进之列,尤其在高含沙水流运动、泥沙异重流、水库淤积与调度运用方式.非平衡输沙理论、泥沙运动统计理论、泥沙模拟理论与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曹文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江河治理与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工作中他态度严谨.求真务实.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用自己的一腔真情诉说着自己对祖国水利事业...
来源: 《科学中国人》2011年17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