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编辑专家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物理学 »

张岩——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6-05-24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张岩,张岩,男,汉族,1972年5月出生于陕西韩城,祖籍吉林洮南市。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市超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09-1994.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本科。

1994.09-1996.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硕士研究生。

1996.09-1999.0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999.08-2001.08 日本山形大学工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2001.10-2002.07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副研究员。

2002.08-2003.10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洪堡学者。

2003.11-今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2004.04-05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2005.04-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11 日本山形大学访问学者。

2007.09-10 美国伦斯特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2009.02-08 德国康斯坦兹大学访问教授。

科研经历:

1994-1996年,同硕士导师刘树田教授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研究。提出了可以任意改变分数傅立叶变换尺度因子的光学实现结构以及实现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级联条件,主要工作发表在Opt. Lett.上,并被多次引用,为利用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进行信息处理铺平了道路。

1996-1999年,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杨国桢院士和顾本源研究员的指导下,开拓了分数傅立叶变换在光学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将分数傅立叶变换同杨-顾算法相结合,在分数傅立叶变换域实现光束整形;提出了可实现Radon-Wigner展示的新结构;提出了分数盖伯变换等一系列新的变换;提出了可实现旋转不变平移变的光学相关器;提出了自分数汉克尔函数的概念,并研究了它的性质;有关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及其在光学信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中国光学学会前任理事长,南开大学母国光院士对这一工作的评价是:“该项成果,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国内外的同行专家的好评,并被多次引用,相关内容已形成现代信息处理的重要新分支,是国内在现代光学技术科学领域研究工作中的优秀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此期间还从事非线性光学超晶格设计研究,将周期极化铌酸锂设计的概念从准周期推广到非周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并应用在二次谐波生成,三次谐波产生和参量震荡中,为新频率的产生提供了新途径,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1999-2001年,在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基金的资助下,在日本山形大学工学部从事生物成像研究。提出了多种提高光学相干层析分辨率的方法,主要工作发表在Opt. Lett.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并被应用在实际的仪器上。

2001-2002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纤气体传感器研究。将激光内腔光谱仪同光纤光学相结合,提出了高灵敏度的光纤气体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100倍,并提出了多种复用方法,推进了光纤内腔传感器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作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光纤传感技术新进展”一书中的一章,已经出版发行。

2002-2003年,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任洪堡研究员,从事数字全息重建算法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相位恢复算法来进行数字全息重建的新方案,引起了同行的重视和肯定。这部分内容作为美国Nova Science出版社的新书 “New Developments i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Research”中的一章,已经出版发行。

2003年-今 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分别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留学人员择优资助等人才项目的资助。作为北京市“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主要从事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太赫兹波段表面等离子体光学和微纳光电子器件设计研究。在太赫兹成像方面提出了多波长成像,偏振成像,实时层析成像等多种太赫兹成像方法,多篇论文被太赫兹领域的虚拟期刊收录。 并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别到美国伦斯特理工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共参与撰写专著三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被他人引用220余次,H指数为23。

学术兼职:

1.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委员会委员。

2.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

3.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信息处理委员会委员。

4.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5.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

6.北京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7.《计算物理》、《激光与红外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中国物理快报》《中国光学快报》特约评审。

8.美国光电工程师协会(SPIE)会员,IEEE会员。

9.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Senior Member)。

10.国际杂志Optics Letters, Optical Express, EPL等杂志审稿人。

国际会议组委会成员:

1、Emerging Infrar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 28 June 2015, Singapore

2、Chinese-American Kavli Frontiers of Science Symposium, 11 October 2014, Beijing

3、Infrared, Millimeter-Wave,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III, SPIE/COS Photonics Asia, 9 October 2014, Beijing

4、Infrared, Millimeter-Wave,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II, SPIE/COS Photonics Asia, 5 November 2012, Beijing

5、Infrared, Millimeter Wave,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SPIE/COS Photonics Asia, 18 October 2010, Beijing

6、Terahertz Photonics, SPIE/COS Photonics Asia, 11 November 2007, Beijing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