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珺威,男,198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太原市人,博士。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在材料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先进金属材料应用物理与力学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Applied Physics and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曾参与国家“863”计划等多个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择优资助、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2010年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邀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青年科学论坛(交叉学科)作专题报告,2014年获得《Who's Who in the World》知名科学家提名。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1.09-2005.07,河北石家庄铁道大学(原军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5.09-2006.09,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
2006.09-2011.01,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勇教授,从事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研究;
2008年5月份起接受美国田纳西大学联合培养, 2009年9月——2010年9月期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师从材料学家Peter K. Liaw教授;
2011.01-2011.03,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
2011.03-2011.06,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1年6月份破格晋升副教授;
2011.06- 2014.06,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4.07- 今,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1、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理事;
2、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4、国际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编委。
5、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6、国际材料类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M、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Materials Letters等杂志审稿人。
主讲课程:
主讲《金属材料专业外语》、《材料科学概论》、《金属物理学》、《非晶态合金》、《材料加工理论基础》等 。
培养研究生情况:
正在指导硕士生12名,指导博士生1名。
研究方向:
块体金属非晶态合金的强韧化;特种高熵合金结构材料;新型钛合金开发;金属微米/纳米丝力学及功能性能;金属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行为。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生非晶复合材料在高速率动态冲击下的力学响应机理(51371122)”。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生非晶复合材料室温拉伸加工硬化和软化机理的研究(51101110)”。
3、主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择优资助“非晶态合金变形不对称研究”。
4、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非晶态合金的动态冲击力学行为(2012021018-1)”。
5、主持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轻质钛基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室温变形的研究(2012-032)”。
6、主持山西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2013)。
7、主持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13)。
8、主持太原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基金 “轻质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室温变形的研究 (tyut-rc201105a)”。
9、主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放课题 “非晶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低温力学行为研究 (CRYO201107)”。
10、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模量高熵合金弹性性能和其热学参量的关联 (50971019)”。
11、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弹性超细非晶合金丝的制备技术 (2009AA03Z113)”。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亚稳态金属材料的力学与物理性能的研究。在近几年的科学研究中,参与了国家973、863计划等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择优资助、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作为“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项目参与人获得2010年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高强高韧金属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变形机理”第一完成人荣获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材料类期刊发表SCI科研论文60余篇,包括特邀综述性论文、Nature Scientific Report、Ac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论文被Scientific Reports、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B等杂志总引用40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E-Wen Huang博士、麻省理工学院Yu-Chieh Lo博士共同编著《Heat Treatment – Conventional and Novel Application》中的部分章节,参与编著第一本高熵合金书籍《High-entropy alloys》(Springer出版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等。
在国际知名材料类期刊发表SCI科研论文60余篇,包括特邀综述性论文、Nature Scientific Report、Ac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论文被Scientific Reports、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B等杂志总引用400次。
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E-Wen Huang博士、麻省理工学院Yu-Chieh Lo博士共同编著《Heat Treatment – Conventional and Novel Application》中的部分章节,参与编著第一本高熵合金书籍《High-entropy alloys》(Springer出版社)。
发表论文:
1 冷轧对Al10Cu25Co20Fe20Ni25高熵合金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重; 林万明; 马胜国; 杨慧君; 梁红玉; 乔珺威 材料工程 2015/08
2 非晶合金中的锯齿流变动力学 乔珺威 中国力学大会-2015 中国会议 2015-08-16
3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乔珺威; 梁伟; 周禾丰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19
4 冷轧变形量对304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周翠兰; 刘红梅; 白晋钢; 聂志水; 周禾丰; 乔珺威 钢铁 2012/10
5 Bridgman法制备塑性钛基轻质非晶复合材料 张建庭; 乔珺威; 张勇 金属学报 2011/02
6 定向凝固制备内生晶体增塑的锆基非晶复合材料 乔珺威; 张勇; 陈国良 金属学报 2009/04
7 一种锆基大块非晶在退火后的室温压缩变形(英文) 乔珺威; 张勇; 陈国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8/S4
荣誉奖励:
1、 “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获得2010年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作为“高强高韧金属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变形机理”第一完成人荣获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200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
4、2007-2008学年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称号。
5、2007-2008学年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中信---CBMM吴宝榕铌钢奖学金”。
6、荣获“The 11th IUM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Asia”最佳poster奖。
7、2009-2010学年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称号。
8、2010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
9、荣获2010年中国石油奖学金。
10、2010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十佳学术之星”称号。
11、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12、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13、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14、2014年获得《Who's Who in the World》知名科学家提名。
15、教改荣获2012年度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突出贡献奖”。
交流与合作: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等。
1、非晶合金中的锯齿流变动力学 乔珺威 中国力学大会-2015 中国会议 2015-08-16
长期国际合作包括:
1、与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 Marrow教授合作从事材料断裂的原位表征;
2、与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物理系Dahmen教授课题组合作从事金属锯齿流变表征;
3、与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材料系Liaw教授课题组合作进行亚稳态金属合金的研究;
4、与美国能源技术国家实验室Gao博士合作开展特种高温高熵合金开发等。
乔珺威:叩开非晶合金研究的大门
在许多科技论坛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对于硕士生来说至少应该精读50篇文献,泛读100篇文献;而博士生至少应该精读500篇文献,泛读1000篇文献。要问拥有博士学历的乔珺威读过多少篇文章,他只能说多到自己也记不清了。无数的文献积累,激发乔珺威在非晶合金力学性能领域,不断寻觅创新与灵感,因此获得的成果也屡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专注非晶塑性
从20世纪80年代起,非晶合金成为国内外材料科学界的研究开发重点。所谓的“非晶合金”,就是由超急冷凝固得到的固态合金,长程无序结构,没有晶态合金的晶粒、晶界存在。但目前,绝大多数单相块体非晶在室温下表现为脆性断裂,即具有极低的压缩塑性,拉伸塑性基本为零。承载时,大块非晶通常在屈服后发生灾难性断裂,限制了其工程应用。究其原因,是非晶屈服后,剪切带快速扩展而引发剪切层内的绝热剪切,极短时间内温度急剧上升,致使剪切软化而迅速断裂。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在非晶基体内引入塑性第二相提高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因为塑性第二相可以阻碍和延迟剪切带的扩展。
乔珺威则成功通过Bridgman型定向凝固技术获得了第二相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对比目前其他制备非晶复合材料的手段,该技术可以控制第二相的尺寸大小和体积分数,通过合理调节抽拉速度以获得具有室温拉伸塑性的枝晶增韧的锆基非晶复合材料,断后延伸率超过了7%。该成果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4, 151905 (2009)上,研究成果得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W.L. Johnson院士课题组和美国田纳西大学T.G. Nieh教授的高度关注,并被多次引用和报道。
他所使用的定向凝固技术相比其他常见的快速凝固技术优势突出,不仅可以调控组织,还可以优化力学性能,被国际同行J. Eckert、J.R. Greer、D.C. Hofmann等研究人员发表在Nano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引用,认为该技术是调控和制备均质非晶复合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此基础上,乔珺威进一步获得了具有室温塑性的轻质钛基非晶复合材料。另外,他和美国芝加哥阿贡实验室合作,通过高能X射线研究枝晶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将两相结构进行解析分别得到了两相的衍射图谱,利用半峰宽来表征屈服后不同的变形程度。成果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7, 171910 (2010)上,后被焦点新闻网作为新闻给予报道。随后,Huang等人基于该方法提出了非晶复合材料原位变形机理。
非晶材料变形机制一探到底
随着对非晶复合材料原位变形机理研究的步步深入,乔珺威意识到,过去对于非晶复合材料的变形机制主要基于对剪切带数量的简单观测,剪切带越多,塑性越好,但变形的微观机制还不清楚。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他立刻投入探究。通过大量研究,他发现,枝晶增韧的非晶复合材料的压缩变形机制,是枝晶内部和两相边界处的局域非晶化、严重的晶格畸变和大量的位错塞积,以使得复合材料展现宏观的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的原因。
该成果发表在Scripta Materialia 61, 1087 (2009)上。这是该领域第一篇对室温下具有较大塑性变形的非晶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进行机理研究的论文。紧接着,乔珺威进一步研究发现,拉伸屈服后的复合材料的变形以枝晶的碎化为变形结构,枝晶内部被剪切带和位错墙分割成细小的亚晶。最后他总结出,枝晶具有大的塑性变形和非晶基体具有高的屈服强度是复合材料获得大的加工硬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殊不知,成果在Acta Materialia 59, 4126 (2011)发表后,一度成为该期刊下载次数最多的十大文章之一,目前已经被引用100次。
两年后,乔珺威的研究再迈上一个阶梯,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E.W. Huang等人合作提出了树枝晶Core-Shell结构对屈服变形的响应机理,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4, 4394 (2014)上,在科学网上点击率超过6000次。
科研无止境,为进一步证实“树枝晶发生了碎化来承担塑性应变,非晶基体并没有发生晶化,只是起到了协调变形的作用”,乔珺威采用高能X射线技术直接穿透块体样品,获得变形前后结构的体信息,即三维结构信息。实验证明,室温下的拉伸变形不会导致明显的温度变化,也就不会引起晶粒尺寸发生变化。因此,晶粒的细化完全是由于变形导致亚晶的产生,而高能同步辐射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进一步证实树枝晶发生了碎化。
到2015年,乔珺威对于非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优化与变形机理的研究接近有10年的时间了,他荣幸应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eports国际综述性期刊杂志邀请撰写了Metallic Glass Matrix Composites长篇综述。在论文中,乔珺威总括了非晶复合材料近20年来的发展及展望。这无疑是可以载入非晶材料史册的一文,意义不言而喻。
多面剖析非晶材料
然而,结构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并不总是在静载荷或恒温下,因此有必要对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内生非晶基复合材料进行在极端温度(例如液氮)及动载荷条件下的力学行为研究。经过计算,10 nm厚的剪切带形成只需要2ns,而非晶变形过程中的剪切转变区不连续形成的间隔时间约200ns,如果200ns内温升达到0.7倍的玻璃转变温度,黏性层就会形成。而在200ns的间隔时间内,最高温升也不超过100K。“因此在液氮温度下避免了黏性层的低粘度,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不会发生应力的突升或者突降,即锯齿消失”,乔珺威解释道。
该模型被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Greer教授在其综述性论文Shear bands in metallic glasses中引用。在此基础上,乔珺威又与美国UIUC物理系Dahmen教授提出采用平均场理论来表征非晶中雪崩式锯齿的可调性,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4, 4382 (2014)。
结束了温度变量下的研究,乔珺威将目光转向动载荷条件下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变化。在动态加载时,即使是准静态下具有较好塑性的复合材料仍然发生了脆性断裂,其主要原因是位错增殖的速率赶不上应变发生的速率。经过数年的持续探索,乔珺威通过合理调控第二相组织,得到组织粗大且枝晶体积分数高达58%的轻质钛基非晶复合材料,此种复合材料在动态冲击时表现为宏观的塑性变形。值得自豪的是,他们是国内外首个得到内生非晶复合材料具有冲击韧性的科研小组,同时“非晶复合材料动态冲击”入围了2014年度非晶材料十大进展基础研究候选名单。
此外,乔珺威还采用J-C方程拟合了非晶复合材料在动态冲击时的本构关系,为其预测流变强度提供了理论保障。“这一重要发现否定了内生枝晶非晶基复合材料在高应变速率下无塑性的普遍认识,使我们进一步看到该类型复合材料作为工程结构材料的应用前景。”他兴奋地说着。
曾有人这样评价乔珺威:勤奋努力是他的座右铭,认真的工作态度是他一贯秉持的信条,亲切待人是他不变的态度。如今的乔珺威能获得如此建树,绝对不是偶然,背后勾连出的是他的艰苦卓绝与孜孜不倦。他说过,勤奋努力是迈向成功的敲门砖。
专家简介:
乔珺威,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05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原军校),2011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2010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学习。
曾参与国家“863”计划等多个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择优资助、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2010年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邀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青年科学论坛(交叉学科)作专题报告,2014年获得《Who's Who in the World》知名科学家提名。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5期
研究生学术之星
——记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乔珺威
引言:他是北京科技大学培养的精英人才,他是一名辛勤奉献的人名教师,他是建设祖国的新一代生力军。勤奋努力是他的座右铭,认真地工作态度是他一贯秉持的信条,亲切待人是他不变的态度。
乔珺威,198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2001年9月——2005年7月就读于石家庄铁道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专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9月份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9月份起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勇教授,从事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研究;2008年5月份起接受美国田纳西大学联合培养, 2009年9月——2010年9月期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师从材料学家Peter K. Liaw教授;2011年1月于北京科技大学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3月份供职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同年6月份破格晋升副教授。
在近几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主要从事块体非晶合金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的相关研究,参与了国家973、863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获得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作为“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获得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就读博士期间在国际知名材料类期刊发表SCI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科研论文18篇,包括Ac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ripta Materialia等,论文被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Intermetallics等杂志总引用近70次。2010年以学术排名第一的成绩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十佳学术之星”。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等,目前为国际材料类期刊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和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审稿人。
200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2007-2008学年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称号。2007-2008学年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中信---CBMM吴宝榕铌钢奖学金”。荣获“The 11th IUM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Asia”最佳poster奖。2009-2010学年度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称号。2010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荣获2010年中国石油奖学金。2010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六届“十佳学术之星”称号。2010年荣获高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父亲选择了很好的培养方式
乔珺威的父亲曾从事教育工作,从小对他采取了素质教育培养方式。他开明的父亲没有一味的要求他在考试中要取得很高的分数,也不在乎他再班级里的排名一定是否名列前茅。在他成绩优异的时候,父亲会勉励他再接再厉,在他考试不理想的时候,也不会责骂他,而是鼓励他不要灰心丧气,争取下次能够取得好成绩。乔珺威父亲开明包容的教育方式,使他度过了轻松快乐的早年学习阶段。
成功离不开个人努力
正是基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初中、高中期间的乔珺威是学校的尖子生,尤其在化学和英语方面成绩更是优秀。但是,他在高考时却发挥不理想,刚刚超出一本重点线少许。对于该报考哪所院校的时候,一位邻居家的老教师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教师注重学问的钻研与深度,所以建议他选择一所专业性较强的学校。给他的建议是报考石家庄铁道学院,因为石家庄铁道学院是一所很好的军工方面的工科院校,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对于男生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乔珺威在被学校录取之后才知道没有被自己填报的土木工程专业录取,而被金属材料专业录取。然而他并没有灰心,而是靠着自己努力完成学习并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同时在研究生期间他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而是在有兴趣的方向都会阅读相关资料并且进行研究,同时尝试着发表文章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也正式乔珺威成为学术之星的原因。其实在他刚开始接触非晶合金时,完全不懂相关理论。他只好从基础一点一滴学起。翻看国外文献时,一开始看一篇15页的文章他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基本读懂。从查阅单词,查找专业术语,理解句子,再到相关理论的细致分析,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凡一丁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点一滴的积累,他一个学期下来看的文献有大几十篇,每篇都是精读,即使寒假回家也一直不间断的看文献。到下个学期开学的时候,他已经读了很多经典的老文献。之后他便开始追踪最新进展,阅读相关文献,一年下来读的文献不下百篇。虽说这只是阅读他人的文献,但每每读到共鸣之处他便记录下来,同时也将思路理解透彻。在这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大概两年后他个人自认为自己对于非晶合金的把握,特别是非晶力学性能的进展方向已经有了很好地掌握。
写文章离不开积累
乔珺威在就读硕士与博士的期间发表了很多篇高质量的文章,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科研论文就有18篇,当我们向他询问成功的秘诀时,他与我们分享了一些经验。阅读文献可以说是进行研究的第一步,他曾在科学论坛上看到了研究生在研究领域需要阅读的文献数量要求,对于硕士生来说至少应该精读50篇文献,泛读100篇文献;而博士生至少应该精读500篇文献,泛读1000篇的文献,而他正是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在校期间就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这对于他做科学研究,寻找创新点以及发表文章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研究的内容比较新,没有很多文献可以阅读的时候,也可以在文献中通过借鉴他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还可以学习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学科相结合,这样也能找到创新点与灵感。乔珺威还强调在文献积累的同时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有段时间他天天都泡在实验室中做实验,虽然大部分的实验都失败了,他却不放弃不灰心,寻找错误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他说:“经历磨难是必须的,成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探索。”他的成就正是源于实验经验的积累与阅读的文献的积累。
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2006年他们实验室新购买了定向凝固设备,并开始装配和调试,由仪器销售公司派来工程师来完成。当时他刚开始读博士,认为仪器是为科研服务的,作为研究者只要能懂得操作规程就可以了,并不觉得动手维护设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当时他对于维护工程师的告诫满不在乎,结果第一次独立做实验就将炉子烧坏,一直到7个月后实验室才重新将仪器恢复正常运行。这次惨痛的经历让他深深认识到读理工科博士必须熟悉仪器,不仅会操作使用仪器,还要在仪器出现故障时及时维护。只有懂得了仪器的运行原理才能将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很好地总结。从这件事后,他做实验一般都要亲自操作,不会让别人代他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在几年的博士生涯中,他锻炼了较强的动手能力。
后来2009年到了美国田纳西大学学习时又发生了一件关于实验设备的故事,这次也给乔珺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他刚去美国,组内有电弧熔炼炉,但毕竟型号和国内的不同。这台仪器由一位台湾来的学生负责,他在沟通后让台湾的同学教给他使用方法。每学一步,他都要问清楚每个操作步骤与按键的原理及功效。由于乔珺威在国内积累了几年的熔炼合金经验,这些经验让他养成了听声音判断故障的习惯。两天后台湾的同学在使用电弧炉后告诉他炉子不能正常运行,但是找不出故障的原因。他到现场后仔细听了一遍仪器发出的声音,大致判断是由于机械泵缺油导致的故障。他俩便决定给机械泵添加油,这之后炉子顺利运行起来。这件事情让该台湾学生竖起大拇指夸赞乔珺威的判断力。乔珺威总结到:“其实我能判断出故障的原因,都是长期认真考虑仪器构造并动手亲为的经验积累。”
当谈到他的博士生导师张勇教授的时候,他表示正是由于张勇老师的教导,才让他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长起来。他回忆说:“一开始和我的导师张勇教授接触,特别是在讨论问题或者我向老师提问时,经常得到的答复是‘我不知道’、‘不清楚’和‘可能是’之类的言语,这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位博士生导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这些问题。这之后接触多了,才知道即使是作为一名博导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如果偏离其专业他也只能是探索。所以张勇导师的这类回答是对学生的真正负责任。张勇教授在这方面除了做到不知道的不乱回答,还很坦诚地将自己对于某一课题的看法告诉学生,与此同时也将别的科研人员的看法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对问题的独立看法,而不是盲目的附和老师的说法。”
出国并不一定是好的选择
当下在学生中有一股出国热,当谈到出国留学这个问题时,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当下有很多的学生选择出国进行深造,认为国外的条件一定会比国内好。当然,对于国外的那些世界顶尖级学校来说,能够进入里面学习与研究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这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并不是出国随便选择一所大学就比国内的大学研究条件好。国外的大学在科研经费方面并不是很充足,很多的研究项目都缺少资金。就拿美国来说,虽然美国发展很快,但是美国的科研经费相对与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保持在滞后状态。但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政府、教育部以及各省级政府在科研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的经费也大幅提高。由此,国内大学的条件都在逐步完善,有些甚至达到了世界水平,例如,我国上海就有国际顶尖的光源装置。就拿北科的材料专业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在国内做研究就能有很好的条件,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的非晶态合金在国际上都很出名,在国内就有很好的研究环境。因此,出国之前大家都应该想清楚自己学习的专业在国外是否能够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不要盲目的追随出国热。如今,我们国内很多大学以及公司招聘人员也不只是看是否有留学经历,而是更加关注个人的能力,相对于文凭来说,个人能力更加重要。如果只是想出国拓宽自己的见识。认识了解各国的社会情况或者是学习外语的话,在国外还是有很好的氛围的。”
就业需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如今很多学生都向往毕业之后能留在北京工作生活。在乔珺威的观点中,北京固然是我们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但是如今北京的人才已经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可以说在北京的发展空间受限。他希望同学们明白,如果是想成为一名大都市的成员,留在北京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想趁年轻尽快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那么离开北京选择一个更加宽阔的发展平台可能是明智的决定。一个人选择工作的环境,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盲目的追随热潮。工作是为了发挥自己个人的才能,给自己一个展示的舞台,不是给自己无限的压力。有的时候退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
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从对乔珺威的采访中,我们就一直听到他对勤奋努力的强调,当我们问及他对学弟学们有什么样的寄语时,我们自然就得到了这样一句话——“勤奋努力是迈向成功的敲门砖!”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研工部】 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