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洪,男,1956年2月出生,贵州思南人,汉族。1994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4—1982.1 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1 分配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
1983.1—1987.11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87.11—1993.9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3.9—1996.6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4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6.6—1999.4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1999.4—2001.12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2001.12—2002.5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02.5 —2005.9九三学社第五届贵州省委兼职副主委、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05.9至今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社会任职:
1、2002.12至今 九三学社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期间,2012.12任九三学社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2、2003.1至今 政协贵州省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常委。
3、2011.7—2012.7 挂职上海市农委副主任。
4、2013.3至今 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委。
5、2002.5 —2005.9九三学社第五届贵州省委兼职副主委。
6、2007年6月任九三学社第六届贵州省委兼职副主委。
7、2012年6月任九三学社第七届贵州省委主委。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参加过国家、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九五”至“十一五”期间为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主持人。
科研成果:
在“十五”期间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组合(品种)33个,其中省级审定32个,国家审定1个;选育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4个,三系不育系3个;全省自育水稻组合覆盖率“十五”期末达到15%以上,比“九五”的10%提高了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他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组合(品种)18个,其中省级审定17个,国家审定1个,国家农业部认定超级稻品种1个,6个品种获得新品种保护权。项目实施期间,获得一批新的技术成果,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地(州)市级科技进步奖、农业丰收奖11项。
1. 1990年“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1991年“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获贵州省二等奖。
3.2001年主持的水稻育种攻关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同年参加的“贵州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其制种单产达到265.05公斤达到和超过了当时三系杂稻的制种产量水平。
4.2003年参加选育的“两优363”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新品种。袁隆平院士品评后亲笔写下“该组合的米质可列为高档优质米”的评语。
5.2004年参加研究制定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和“优质两系杂稻两优363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获得发布实施。
6. 2004年“强耐寒性迟熟杂交稻I优4761的选育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2005年主持的贵州省“十五”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8.2007年黄宗洪将20年间承担并完成的19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组装后申报研究成果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项目。项目共选育三个两用核不育系五个两系杂稻新组合其繁殖、制种、推广和优质米产业化示范四项总产值35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极其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
9. 2010年“超级稻Ⅱ优明86的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10.2011年黄宗洪主持选育的“金优785”品种亩产达967.3公斤在丰产项目测产验收会议上袁隆平院士评价说“仅仅实施一年就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
11.2012年2月“金优785”获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成为当年国家认定的13个超级稻品种之一。
12.2013年黄宗洪课题组选育的“健优38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家审定公告该品种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13.2014年黄宗洪参加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家由袁隆平院士领衔主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4.研究成果先后荣获贵州省改革开放30年入围事件奖、贵州省2007年十大影响力事件提名奖、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
发表期刊论文:
1 栽插密度和穴栽苗数对安丰A繁殖产量的影响 龙江辉; 黄宗洪; 甘雨; 向关伦; 杨占烈; 郭慧; 潘建慧; 蔡源 耕作与栽培 2016/01
2 两系中籼杂交稻组合两优6785的选育 向关伦; 邓勇; 陈文彪; 郭慧; 黄宗洪; 杨占烈; 甘雨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5/01
3 健优388在长江上游稻区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 陈卫华; 甘雨; 黄宗洪; 向关伦; 杨占烈; 潘建慧; 郭慧 广东农业科学 2015/01
4 杂交稻新品种健优388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甘雨; 杨占烈; 向关伦; 黄宗洪; 郭慧; 潘建慧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0
5 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885 S的选育 向关伦; 杨占烈; 甘雨; 黄宗洪; 潘建慧; 郭慧 种子 2014/09
6 超级稻金优785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甘雨; 黄宗洪; 向关伦; 杨占烈; 郭慧; 潘建慧 种子 2014/08
7 杂交水稻健优388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陈卫华; 黄宗洪; 甘雨; 向关伦; 杨占烈; 潘建慧; 郭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8
8 杂交水稻强恢复系黔恢785的选育与应用 甘雨; 黄宗洪; 向关伦; 杨占烈; 潘建慧; 郭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7
9 水稻矮秆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分析 郭慧; 李树杏; 向关伦; 杨占烈; 黄宗洪; 潘建慧; 吴建强; 甘雨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7
10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湘菲优785的选育 黄宗洪; 甘雨; 向关伦; 杨占烈; 潘建惠; 郭惠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5
11 2个新育成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开花习性以及育性转换研究 郭慧; 向关伦; 甘雨; 杨占烈; 黄宗洪; 潘建慧; 吴建强; 李树杏 种子 2013/03
12 高产稳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385 杨占烈; 向关伦; 甘雨; 黄宗洪; 潘建慧; 郭慧 杂交水稻 2012/05
13 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高产制种技术 吴健强; 杨占烈; 甘雨; 黄宗洪; 向关伦; 潘建慧; 郭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7
14 水稻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生物学比较研究 郭慧; 李树杏; 向关伦; 杨占烈; 甘雨; 黄宗洪; 潘建慧; 吴先军 种子 2012/05
15 24份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性能研究 郭慧; 李树杏; 向关伦; 杨占烈; 甘雨; 黄宗洪; 潘建慧; 吴先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4
16 杂交水稻新组合健优388的制种技术 褚崇胜; 甘雨; 杨占烈; 向关伦; 黄宗洪; 吴尚银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3
17 杂交水稻新品种健优388的选育 甘雨; 龚德华; 杨占烈; 贾先勇; 向关伦; 黄宗洪;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1
18 杂交水稻不育系紫A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甘雨; 向关伦; 黄宗洪; 杨占烈; 潘建慧; 郭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11/12
19 早熟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安优136的选育 杨占烈; 游年顺; 甘雨; 黄利兴; 向关伦; 黄宗洪; 潘建惠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6
20 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金优785的选育 黄宗洪; 向关伦; 潘建惠; 杨占烈; 甘雨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4
21 以提高生物产量为途径选育杂交水稻新组合 杨胜荣; 黄宗洪; 向关伦; 甘雨; 杨占烈; 潘建慧; 郭慧 农技服务 2010/10
22 水稻三系不育系香209A的选育与配组表现 潘建慧; 杨占烈; 向关伦; 甘雨; 黄宗洪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5
23 水稻不育系紫A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 杨胜荣; 黄宗洪; 向关伦; 甘雨; 杨占烈;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9/12
24 优质两系杂稻黔两优58超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周维佳; 罗德强; 江学海; 黄宗洪; 向关伦; 甘雨; 杨占烈 种子 2009/06
25 优质两系杂稻黔两优58的选育 黄宗洪; 向关伦; 周维佳; 杨占烈; 甘雨; 王际凤; 潘建慧 种子 2009/05
26 水稻G156S披叶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分析 金祥; 黄宗洪; 杨占烈;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9/04
27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G156S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 金祥; 黄宗洪; 杨占烈;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惠 贵州农业科学 2008/05
28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G156S生育特性研究 金祥; 黄宗洪; 杨占烈;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惠 农技服务 2008/10
29 水稻披叶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金祥; 黄宗洪; 杨占烈;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惠 农技服务 2008/09
30 耐寒抗病杂交水稻黔优18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向关伦; 黄宗洪; 杨占烈; 甘雨; 潘建慧 种子 2007/06
31 中籼早熟杂交稻茂优601的栽培技术 向关伦; 李其义; 周维佳; 黄宗洪; 罗德强; 朱星陶; 廖昌礼 贵州农业科学 2007/01
32 水稻不育系紫ⅡA的选育 向关伦; 黄宗洪; 杨占烈; 潘建慧; 唐宇鹏; 甘雨 种子 2007/01
33 从贵州省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看粮食安全 黄宗洪 南方农业 2007/01
34 贵州两系法优质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黄宗洪; 王际凤; 向关伦; 甘雨; 杨占烈; 陈锋; 周维佳 贵州农业科学 2006/06
35 两系杂交水稻黔两优58制种技术 向关伦; 黄宗洪; 杨占烈; 甘雨; 潘年昌; 吴尚银 种子 2006/11
36 耐寒高产杂交稻黔优18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甘雨; 向关伦; 黄宗洪; 周维佳; 杨占烈; 罗德强; 潘建慧; 江学海 种子 2006/10
37 两系杂交稻黔两优58高产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罗德强; 刘兰; 周维佳; 黄宗洪; 江学海; 谌生慧; 王飞; 杜忠友 种子 2006/08
38 不同生态条件下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 杨占烈; 余显权; 黄宗洪; 姜萍 种子 2006/07
39 深切怀念廖昌礼先生 刘远坤; 张太平; 高贵龙; 黄伟秀; 陈德寿; 黄宗洪; 樊卫国; 姚晓萍; 向关伦 贵州农业科学 2006/02
40 两优662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杨占烈; 黄宗洪; 余德涛; 管智能; 周维佳; 向关伦; 罗德强 种子 2006/01
41 披叶标记水稻温敏核不育系G156S的选育 杨占烈; 黄宗洪;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慧; 姜萍 种子 2005/12
42 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周维佳; 黄宗洪; 罗德强; 向关伦; 陈锋; 谌生慧; 江学海 贵州农业科学 2005/05
43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周维佳; 刘远坤; 黄宗洪; 罗德强; 陈文强; 余常水 贵州农业科学 2005/03
44 杂交水稻三角强化栽培(SRI)产量潜力分析 周维佳; 罗德强; 黄宗洪; 江学海; 谌生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5/01
45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两优363及在贵州的应用效果 黄宗洪; 陈锋; 向关伦; 周维佳; 罗德强; 甘雨 农业科技通讯 2005/01
46 两优363,黔两优58,黔优88与汕优联合2号 黄宗洪 作物研究 2004/04
47 香型优质两系杂交水稻黔香优2000的选育及应用 王际凤; 黄宗洪; 李其义; 涂丹; 王成招 杂交水稻 2004/06
48 籼型耐寒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 黄宗洪; 向关伦; 周维佳; 杨占烈; 甘雨; 王际凤; 潘建慧 杂交水稻 2004/06
49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两优662的选育 黄宗洪; 向关伦; 潘建慧; 扬占烈; 甘雨; 陈文强 种子 2004/11
50 花期极端低温对杂交籼稻的影响 周维佳; 黄宗洪; 罗德强; 姜萍; 江学海 种子 2004/09
51 不同生态条件对优质杂交水稻两优363米质的影响 黄宗洪; 周维佳; 王际凤; 向关伦; 甘雨; 杨占烈; 陈锋; 罗德强 中国稻米 2004/04
52 两优363海南田间纯度鉴定方法探讨 杨占烈; 黄宗洪; 葛必庆;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4/02
53 温敏两用核不育系360S的特征特性研究 王际凤; 黄宗洪; 罗德强; 陈文强; 向关能 贵州农业科学 2003/06
54 贵州省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彭义; 李其义; 余显权; 阮仁超; 张太平; 黄宗洪 种子 2003/05
55 贵州中高海拔地区杂交水稻安全生产问题探讨 陈锋; 黄宗洪; 罗德强; 杨占烈; 甘雨; 向关伦;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3/05
56 两优363优质稻无公害生产及产业化开发 周维佳; 黄宗洪; 罗德强 种子 2003/03
57 恢复系4761及其配组Ⅰ优4761的耐寒性 黄宗洪; 陈锋; 向关伦; 潘建慧; 杨占烈; 甘雨 贵州农业科学 2002/S1
58 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杂株类型分析及提纯技术探讨 王际凤; 黄宗洪; 罗德强; 陈文强; 向关伦; 吴宗桃 贵州农业科学 2002/06
59 水稻披叶标记性状遗传分析 杨占烈; 黄宗洪; 向关伦; 甘雨;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2/06
60 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制种技术研究 罗德强; 黄宗洪; 王际凤; 向关伦; 陈文强 种子 2002/03
61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2136S的生育特性分析 甘雨; 黄宗洪; 向关伦; 潘建慧; 杨占烈; 葛必庆; 陈文强 贵州农业科学 2002/03
62 温敏核不育系360S的特征特性及其组合制种技术 王际凤; 黄宗洪; 陈文强; 向关能; 罗德强; 陈文彪; 杨炼; 杨秀艺 杂交水稻 2002/03
63 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363 葛必庆; 黄宗洪; 严宗卜; 向关伦; 蒋志谦; 陈锋; 甘雨; 曹绍书 杂交水稻 2001/06
64 优质两系杂稻新组合两优211的选育 黄宗洪; 葛必庆; 向关伦; 陈文强; 潘建慧; 杨占烈 贵州农业科学 2001/05
65 岑巩县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安全时段分析 王际凤; 黄宗洪; 陈文强; 向关伦; 罗德强 贵州农业科学 2001/05
66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与温度的相关分析 杨占烈; 向关伦; 黄宗洪; 潘建慧 贵州农业科学 2001/02
67 8个籼型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英文) 牟同敏; 曹兵; 黄宗洪; 杨国才; 林尤珍; 向关伦 植物学报 2001/03
68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再生复育及利用评价 向关伦; 黄宗洪; 潘建慧; 杨占烈 贵州农业科学 2000/03
69 水稻新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分析 卢兴桂; 姚克敏; 袁潜华; 曹兵; 牟同敏; 黄宗洪; 宗雪梅 中国农业科学 1999/04
70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贵州不同生态点的育性研究 向关伦; 黄宗洪; 陈文强; 潘建慧; 李育生; 刘荣喜 贵州农业科学 1999/04
71 2136S繁殖特性的初步研究 向关伦; 黄宗洪; 陈文强; 葛必庆 种子 1998/06
72 利用优质常规稻金麻粘转育优质杂交稻亲本的初步研究 黄宗洪; 向关伦; 陈文强 种子 1998/05
73 Ⅰ优4761在南方稻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 黄宗洪; 向关伦; 陈文强 贵州农业科学 1998/05
74 贵阳温光条件与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 黄宗洪; 向关伦; 葛必庆; 陈文强; 刘远坤; 倪克鱼; 安金钟 西南农业学报 1997/02
75 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的选育 黄宗洪; 葛必庆; 向关伦; 陈文强; 刘远坤; 倪克鱼 种子 1997/03
76 三系杂稻新组合优IA/4761的选育 黄宗洪; 向关伦; 倪克鱼; 刘远坤 贵州农业科学 1997/03
77 适宜贵州气温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及利用初析 向关伦; 黄宗洪; 倪克鱼 贵州农业科学 1997/01
78 适宜贵州气温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及利用初步分析 向关伦; 黄宗洪; 倪克鱼 耕作与栽培 1996/04
79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光温反应特性和育性鉴定试验报告 向关伦; 倪克鱼; 熊元; 黄宗洪; 安金忠 贵州农业科学 1995/04
80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研究 黄宗洪; 向关伦; 倪克鱼; 刘远坤; 唐文平 贵州农业科学 1993/04
81 高秆隐性水稻Grlc的遗传与利用研究 Ⅱ.Grlc与矮秆籼稻杂交的F_2、BF_1的株高遗传 倪克鱼; 刘远坤; 黄宗洪; 向关伦 贵州农业科学 1993/03
82 应用聚合模型选育杂交水稻通用恢复系 廖昌礼; 黄宗洪; 倪克鱼; 刘远坤; 向关能 西南农业学报 1991/01
83 穿梭再生育种法在水稻S系选育中的应用 廖昌礼; 葛必庆; 胡永良; 曾文华; 刘远坤; 倪克鱼; 黄宗洪; 向关能 贵州农业科学 1991/01
84 不同灌水促苗时间对水稻旱育水促秧苗的影响 黄宗洪 贵州农业科学 1990/04
85 望天田水稻中株密植技术研究 刘远坤; 倪克鱼; 黄宗洪; 蔡承智 贵州农业科学 1990/02
86 望天田水稻施肥技术研究 刘远坤; 倪克鱼; 黄宗洪; 蔡承智 贵州农业科学 1989/05
87 旱育水促育秧技术对水稻秧苗的某些生物学效应 刘远坤; 黄宗洪; 倪克鱼; 蔡承智 西南农业学报 1989/01
88 高秆隐性水稻Grlc的遗传与利用研究——I.Grlc及其测交F_1的株高特征和秆型 廖昌礼; 倪克鱼; 刘远坤; 黄宗洪 西南农业学报 1988/03
89 水稻旱育水促育秧技术 廖昌礼; 刘远坤; 黄宗洪; 倪克鱼; 蔡承智 中国农学通报 1988/04
90 金麻粘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及栽培技术 廖昌礼; 刘远坤; 倪克鱼; 黄宗洪 耕作与栽培 1988/02
91 “金麻粘”剥蘖繁殖试验 石忠权; 蒋永贵; 刘远坤; 倪克鱼; 黄宗洪 贵州农业科学 1987/02
会议论文:
1 稻米垩白QTL定位分析 彭强; 刘颖; 张大双; 吴健强; 黄宗洪; 朱速松 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5-08-19
2 贵州省一季中稻区杂交水稻的产量潜力与粮食安全 黄宗洪 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5-09
3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的选育 黄宗洪; 向关伦; 周维佳; 杨占烈; 甘雨; 王际凤; 潘建慧 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4-10
4 高海拔条件对低起点温度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效果 黄宗洪; 向关伦; 葛必庆; 陈文强 '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1
报纸文章:
1 发挥民主党派优势 在新时期体现新作为 黄宗洪 贵州政协报 2015-12-10
2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参政党素质 黄宗洪 贵州政协报 2014-05-15
荣誉奖励:
1. 1990年“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
2. 1991年“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获贵州省二等奖。
3. 2004年“强耐寒性迟熟杂交稻I优4761的选育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 200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 2010年“超级稻Ⅱ优明86的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6.2014年参加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家由袁隆平院士领衔主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7. 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 1999年被评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带头人,。
9. 2001年被评为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10. 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11. 2004年获贵州省出国留学人员成就奖。
12. 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13. 荣获贵州省改革开放30年入围事件奖。
14. 荣获贵州省2007年十大影响力事件提名奖。
15. 荣获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
专注梦想 孕育稻香丰年
“只要你专注这片土地,你的收获会很多。”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主委,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这样说。在水稻育种的科研道路上,这份专注始终伴随着他,在田间和实验室里挥洒辛劳的汗水;接受烈日酷暑的考验与暴风骤雨的洗礼;在他的生活中留下无数个坚实的脚印……
终于,黄宗洪收获了至高的荣誉--他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4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获奖项目由袁隆平院士领衔完成,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荣誉,黄宗洪显得从容淡然:“成绩和奖项是属于大家的,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就在外界为他获得殊荣欢呼雀跃之时,他却将荣誉收进行囊,返回三亚南繁基地,再次投身于平淡却又复杂的科研工作中。“农业科研就是这样,必须抓季节,抢时间。”
黄宗洪对农业科研的热爱,出于他骨子里对土地的情感和对民生的关怀。“像我这样出身农民的人都干不了农业科研这种辛苦的工作的话,就再没有人愿做了。”他时常以农民自比,以此自我鞭策。这一情怀和胸襟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
黄宗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收成不好的年岁里,尽管大人们努力地在黄土地上耕种,却还是填不饱肚子。黄宗洪从小学到中学,课余时间就帮着父母下地做农活,深深体会过农民的艰辛。让农民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成为他心中潜移默化的梦想,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勇气。上大学后,黄宗洪毅然选择了农学专业,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理想踏上了奋斗之路。
农业科研工作是辛苦的,育种工作尤其寂寞乏味。自1982年起,黄宗洪心甘情愿地在这条常人难以胜任的岗位上奋斗了30余年。一年四季,南来北往,从没有节假日;不管风吹雨打、烈日,按时、按质、按量在田里观察、杂交、赶花粉,都是必须的程序。艰苦的条件、简单的生活对于黄宗洪来说算不了什么。他表示:育种工作每道程序、每个阶段的严格要求,才是对责任、对科学精神的考验,是每个育种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付诸行动。
正是黄宗洪对农业科研的专注和努力,令他不断收获成功和荣誉。黄宗洪主持选育了贵州省第一个迟熟型三系杂稻“I优4761”后,又相继主持选育了两系杂交稻“两优211”、“黔两优58”、“协优385”和“安优136”等等品种。这些杂交稻均获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水稻自育品种面积达1000余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新增效益7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07年,黄宗洪将20年间承担并完成的19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汇总总结后进行了研究成果申报,并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项目。这个项目涉及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鉴定和选育、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繁制种、高产栽培和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等育、繁、推、加、销一整套技术。该项目共选育三个两用核不育系,五个两系杂稻新组合,其繁殖、制种、推广和优质米产业化示范四项总产值35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面对过往的荣誉和未来的科研,黄宗洪说:“水稻育种研究是我的专业,长时间以来我学的干的就是这一行,也是我甘愿奉献一生的事业,虽辛苦却感到乐在其中。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科研攀登是永无止境的,能够合理利用时间继续在专业领域探索、不断寻求突破,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来源:科技日报
梦想和责任深植沃土
——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主委、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
黄宗洪和他主持选育的“超级稻”“金优785”
2014年新春伊始一场令人瞩目的科技盛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荣获2013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的10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颁奖。其中贵州省农科院及我省首席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两系法杂交稻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技术体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相对于之前的三系杂交水稻这种水稻筛选出优良稻种的效率提高所选育的水稻品质更优产量更高。
喜讯传来关注者、知情者倍感欣喜和荣耀。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志敏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向黄宗洪表示祝贺和敬意并希望他作为科技界的杰出人才和九三学社的优秀代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机关也第一时间电话祝贺并了解获奖情况。电话接通后那端传来一个平静的声音:
“哦是获了一个特等奖。”
“这个获奖项目是由袁隆平院士领衔主持的全国共有18家科研单位和50名科研、推广人员参与我只是其中一员。”
“是的这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它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可以说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嗯没啥好说的。成绩和奖项是属于大家的是整个科研团队力量和集体的智慧。”
“我现在三亚南繁基地。农业科研就是这样必须抓季节抢时间。”
……
简短平实的话语透着黄宗洪固有的淳朴和淡定。
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党和国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殊荣!黄宗洪早早将荣誉锁进了书橱俯下身子又开始新的探索。
这个早春我们走近黄宗洪走近他的科研团队走近他潜心研究30年的种子世界一探究竟。
梦想与信仰的力量
一个人的选择总会或多或少的带有理想的成分或梦想的色彩。对黄宗洪来说从事农业科研、与泥土相伴一生那是关乎梦想和信仰、可以一展抱负的幸福。
出生于思南县农村的黄宗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从记事起就常常看着大人们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那几亩土地上刨食吃。一年下来尽管苦熬苦做但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乡亲们还是要忍饥挨饿。“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的念头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并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
恢复高考那年黄宗洪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因为他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农村、改变农民的命运。1982年毕业后来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黄宗洪满腔热忱俯下身子一干就是30多年。
科研工作是辛苦、寂寞的尤其水稻育种更是一件细致、复杂又累人的活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繁多的调查项目必须如期完成——
比如观测务必要在特定的季节亲到田间观察和纪录成百对亲本材料的生长情况。工作量大耗时较长常常要迎着晨曦、踩着露水下田;
比如做杂交由于样本量大需要一鼓作气赶在父母本植株盛花期内完成授粉。而待完成工作后常常已是下午3点左右了;
比如制种不管正季在省内本地还是冬季在海南三亚育种者都必须在最热的中午12点到下午1点这一时段亲自参加田间赶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便获得更多种子;
……
谈起育种工作的艰辛黄宗洪说:“每天面对上千份材料细微观察它们的变化也许别人觉得很枯燥、很繁重但我觉得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为它付出再多也愿意。何况我们搞科研的下地种田是奔着一个个问题去的。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就感到自己离梦想、离目标更近了一步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在追梦的路上黄宗洪幸福地挥洒着激情与汗水。寒来暑往他忙碌的身影犹如迁徙的候鸟从黔山内陆的省农科院水稻所再到三亚“南繁基地”的试验田育种、收种再育、再收……
“那次在南繁一天要搞四五百个组合的普测。我和他干脆就选择住在试验田附近一个部队废弃的营房里一日三餐只能吃光面没有佐料的。”笑谈往事与黄宗洪相处了20多年的同事、现任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向关伦至今还叹服不已。
“记得那年我和他在海南基地搞育种有一天晚上我俩巡查完田里的输水情况后我一时有些感慨对渺茫的前途有些悲观起来。当时黄宗洪老哥子一番诚恳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第一我现在年纪比你大目前也没做出什么成绩不过我相信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第二我们搞农业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看准一条路就要锲而不舍地走下去。’事实证明他看准了我们成功了。”如今已是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的陈文强说起往事同样感佩至深。
坚持与坚守的辉煌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不仅需要量的积累和沉淀有时科研工作者自身的认识与坚持才是取得成功更为关键的内在因素。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陷入困境没有项目没有经费人心涣散。就连正在进行的新型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也因为缺乏经费而被迫叫停。
这可是一项有着超级稻潜力的、适应贵州地域气候特点的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啊!如获成功对相关的一系列课题、对提高贵州的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项研究被迫停止黄宗洪心痛不已好长一段时间和课题组的同事提起这个项目时眼里还含着泪花。直至“九五”期间黄宗洪主持了“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中试委托研究课题、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等项目的研究这才解决了困扰达两年之久的经费问题。
终于有机会将没有完成的项目进行下去了。黄宗洪和他的团队铆足了劲接连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绩:
2001年他主持的水稻育种攻关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同年他参加的“贵州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其制种单产达到265.05公斤达到和超过了当时三系杂稻的制种产量水平。
2003年他参加选育的“两优363”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新品种。袁隆平院士品评后亲笔写下“该组合的米质可列为高档优质米”的评语。
2004年他参加研究制定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和“优质两系杂稻两优363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获得发布实施。
2005年他主持的贵州省“十五”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2007年黄宗洪将20年间承担并完成的19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组装后申报研究成果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项目。项目共选育三个两用核不育系五个两系杂稻新组合其繁殖、制种、推广和优质米产业化示范四项总产值35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极其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1年黄宗洪主持选育的“金优785”品种亩产达967.3公斤在丰产项目测产验收会议上袁隆平院士评价说“仅仅实施一年就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
2012年2月“金优785”获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成为当年国家认定的13个超级稻品种之一。
2013年黄宗洪课题组选育的“健优38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国家审定公告该品种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14年黄宗洪参加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家由袁隆平院士领衔主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除了育种黄宗洪还致力于另一个科研领域——栽培技术的研究。他主要参加研究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强耐寒性迟熟杂交稻I优4761的选育与应用”、“超级稻Ⅱ优明86的示范推广”等研究项目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等。
“只要你专注于这片土地你的收获就会很多。”黄宗洪感慨地说。作为贵州省“十五”和“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他主持选育了多个杂稻新种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水稻自育品种面积达1000余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新增效益7亿多元。
天柱县高酿镇隆寨村的稻农姚启宇说:“我们种了黄院长他们的新品种连续好几年单产都在800公斤以上。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贵阳市近郊东风镇头堡村稻农马必金说:“原来我也不相信第一年单产能达到900公斤结果连续种了三年单产都在900公斤以上。”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专注于这片土地倾情在种子的世界里黄宗洪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收获了一个多彩的人生。他们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贵州省改革开放30年入围事件奖、贵州省2007年十大影响力事件提名奖、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
面对成绩和荣誉黄宗洪始终强调:“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扶持再就是离不开整个团队成员的团结与协作。”
职责与使命的担当
无论身处何处不管是科研第一线还是行政领导岗位黄宗洪始终心系农业发展他关注的目光常常聚焦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
2002年黄宗洪当选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随后又担任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委等职务。他的工作除了科研之外又增添了一项参政议政的新课题。
“育种杂交技术和参政议政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黄宗洪时常告诫自己身为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省委的领导班子成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自己唯有端正态度虚心学习认真对待才能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广大九三社员的信任。
初期他参政议政的内容和关注的目光更多是熟悉的农业老本行:如组织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农业委员会社员开展调研并撰写了“关于推进我省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产业化应用的建议”;如提出“关于推进贵州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关于解决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审定工作经费的建议”、“对我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喀斯特山区社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等一系列提案和建议;如代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与省长座谈建言农业发展问题……
2012年黄宗洪当选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七届委员会主委、政协贵州省十一届常委;2013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十三届中央常委。随着职务的晋升他肩上参政议政的担子更重了需要关注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广。
源于科研工作者一贯求真严谨的作风每一次民主协商活动黄宗洪都认真对待不敢有一丝马虎和懈怠。2013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曾率队来黔就协商民主建设课题进行专题调研黄宗洪在发言中再次直言不讳披肝沥胆:从主体意识到体制机制从程序保障再到载体渠道不仅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而且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都极具操作性。为了这次座谈刚刚出差回来的黄宗洪顾不上休息一头扎进发言的准备工作中仅了解调研情况、查阅相关资料就足足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才完成。
从科研工作到行政领导岗位黄宗洪始终踏踏实实地至情至性地体验着人生的起承转合;从专业技术领域再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协商黄宗洪一路认真思考着、努力学习着同时也勇敢地承担着。
“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如今在专业领域黄宗洪早已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心愿随着人们幸福指数的攀升他仍在继续追寻着新的梦想。
“科研攀登无止境在水稻育种研究上我认为还可以追求突破再创新高;在党派工作中参政议政献良策民主监督谏诤言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为此我将不遗余力竭尽所能。”黄宗洪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梦想和责任集于一身科研与参政议政二者兼顾。他正踏着坚实的跫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来源:贵州日报
育种路上的追梦人
——记贵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早在上个世纪末,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成果就证实了人类的这个梦想是可以成真的。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段人生”——从贵州一个名叫思南的偏远山区到省城贵阳、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到全省乃至全国都知名的水稻育种专家,眼前这个皮肤黝黑且带着些乡土气息的汉子,30年潜心在种子的世界里,最终实现了他人生的质变。他,就是现任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省首席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
追梦写在辛劳里
一个人的选择,总会或多或少的带有理想的成分或梦想的色彩。
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农村的黄宗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说从自己记事起,就常常看着大人们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那几亩土地上刨食吃。一年下来,尽管苦熬苦做的,但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乡亲们还是要忍饥挨饿。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农忙时节他自己也要帮家里下田插秧、种地、打谷子,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农民和农业的艰辛。“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的念头,从少年时起就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并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于是,恢复高考那年黄宗洪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贵州农学院农学专业。因为他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农村、改变农民的命运。1982年,黄宗洪毕业后如愿来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终于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业农、为家乡服务了。黄宗洪满腔热忱,一身干劲,俯下身子一干就是30多年。
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寂寞的,尤其水稻育种更是一件细致、复杂又累人的活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繁多的调查项目必须如期完成。比如观测,务必要在特定的季节亲到田间观察和纪录成百对亲本材料的生长情况。由于工作量大,耗时较长,所以常常要迎着晨曦、踩着露水下田。稻苗上那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虽然美丽,但它们却是育种工作者多患风湿病的元凶:比如做杂交,由于样本量大,需要一鼓作气赶在父母本植株盛花期内完成授粉,午饭是不能按时吃的,而待完成工作后常常已是下午3点左右了;又比如制种,不管正季在省内本地,还是冬季在海南三亚,育种者都必须在最热的中午12点后到下午1点前这一时段亲自参加田间赶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便多获得种子、、、、、、“这些艰苦的工作,有时请农民工都不愿意干”。 谈起育种工作的艰辛,黄宗洪说:“每天面对上千份材料,细微观察它们的变化,也许别人觉得很枯燥、很繁重,但我觉得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为它付出再多也愿意。何况我们搞科研的,下地种田是奔着一个个问题去的。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就感到自己离梦想、离目标更近了一步,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此时黄宗洪的眼前似乎又看到了稻浪翻滚、稻禾飘香的情景,脸上也露出了快乐、陶醉的笑容。
“比起贫困地区的农民,比起我的家人,我感觉自己幸福多了。如果像我这样出生在农村的人都受不了农业科研这种辛苦的话,就再没有人愿做农业科研工作了。”黄宗洪称这种想法为“有比较才有鉴别”。
好梦圆在执着里
心中存有梦想,眼前便不会失了方向。所以在追梦的路上,黄宗洪幸福地挥洒着激情与汗水。一路走来,他的脚步随着季节的变换奔波在贵州和海南两地;寒来暑往,他忙碌的身影犹如迁徙的候鸟,从黔山内陆的省农科院水稻所再到三亚“南繁基地”的试验田,育种、收种,再育、再收、、、、、、、忙得顾不上别的,忙得几乎忘了家庭,忙得就连独生女儿也感到委屈:“我爸爸爱水稻,比爱我还多”。
“因为来自农村,干过农活,吃苦耐劳是他的强项。那次在南繁,因为任务忙,工作量大,一天要搞四五百个组合的普测。我和他干脆就选择住在试验田附近一个部队废弃的营房里,条件自然好不了,就连一日三餐也只能吃光面,没有佐料的。吃了一个多星期,我虽比他年轻,肠胃都受不了了,他却是挺住了,好像还没事……”笑谈往事,与黄宗洪相处了20多年的同事、现任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向关伦至今还叹服不已。
“记得那年我和他在海南基地搞育种,有一天晚上我俩巡查完田里的输水情况后,我一时有些感慨,对渺茫的前途有些悲观起来。我说自己年纪不小了,事业上还看不到什么成绩,可能没什么指望了。当时黄宗洪老哥子一番诚恳的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第一,我现在年纪比你大,目前也没做出什么成绩,不过我相信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第二,我们搞农业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看准一条路就要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后来事实证明,他看准了,我们成功了。”现今已是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的陈文强说起往事来,也同样是感触良多。
农业科研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农业科研要更多地受到季节、气候、环境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周期长,见效慢,一个良种的诞生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试验、观察、鉴别和漫长的等待。如果说忙碌和劳累是研究工作者所必须承受的,那么漫长的等待和不可知的未来则是对人心理、精神的煎熬和考验。在顺境里还好,当科研工作遭遇逆境甚至困境的时候,默默的坚守、锲而不舍的努力往往是最终突破万难、取得成功的关键。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没有项目,没有经费,人心涣散。就连正在进行的新型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也因为缺乏经费而被迫叫停。这可是一项有着超级稻潜力的、适应贵州地域气候特点的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啊,如获成功,则对相关的一系列课题、对提高贵州的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项研究被迫停止,黄宗洪心痛不已,好长一段时间后和课题组的同事提起这个项目时,眼里还含着泪花。对他而言,没有完成的研究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样难以割舍,难以放弃。直至“九五”期间,黄宗洪主持了“863” 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中试委托研究课题、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贵州省水稻南繁育种、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适应性鉴定等项目的研究,这才解决了困扰达两年之久的经费问题。
终于有机会将没有完成的项目进行下去了。黄宗洪和他的团队卯足了劲,接连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绩:
2001年,他主持的水稻育种攻关项目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评价意见为:“育种水平已经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中极耐冷种质、优异恢复系的创制,两用核不育系鉴定、选育和创制,特别是优质两系杂稻新组合的选育方面达到全国同类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同年他参加的“贵州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研究”项目通过验收,其制种单产达到265.05公斤,达到和超过了现有三系杂稻的制种产量水平。
2003年,他参加选育的“两优363”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贵州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米质特优,曾获中国梵净山首届稻香节一等奖、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优质产品奖”,袁隆平院士品评后曾亲笔写下“口感好:清香、柔软、可口;外观美:细长粒、半透明、垩白率低。本人认为,该组合的米质可列为高档优质米”的评语。
2004年,他参加研究制定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和“优质两系杂稻两优363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获得发布实施。
2005年,他主持的贵州省“十五”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水稻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2007年黄宗洪用大手笔写就了一篇大文章。他将20年间承担并完成的19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组装后并申报了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项目。黄宗洪介绍说,这个项目涉及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鉴定和选育、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繁制种、高产栽培和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等育、繁、推、加、销一整套技术。该项目共选育三个两用核不育系,五个两系杂稻新组合,其繁殖、制种、推广和优质米产业化示范四项总产值35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1年,黄宗洪主持选育的“金优785”品种亩产达967.3公斤,在丰产项目测产验收会议上,袁隆平院士评价说:“仅仅实施一年,就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突破密不可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金优785”还按国家超级稻规范进行较大面积示范种植,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验收,达到了超级稻标准。由贵州省农委向国家农业部申报,于2012年2月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2年超级稻确认品种的通知”(农办科[2012] 13号),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是全国本年度认定的13个超级稻品种之一。
除了育种,黄宗洪致力的另一个科研领域就是栽培技术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主要参加研究完成的“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强耐寒性迟熟杂交稻I优4761的选育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超级稻Ⅱ优明86的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只要你专注于这片土地,你的收获就会很多”。黄宗洪感慨地说。作为贵州省“十五”和“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他主持选育了贵州省第一个迟熟型三系杂稻“I优4761”后,相继又主持和主要参与选育了两系杂交稻“两优211”、“两优662”、“两优363”、“黔两优58” 和“陆两优63”,三系杂稻“金优785”、 “黔优18”、 “建优388”、“协优385”和“安优136”,这些杂交稻均获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水稻自育品种面积达1000余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新增效益7亿多元。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隆寨村的稻农姚启宇说:“我们种了黄院长他们的新品种,连续好几年单产都在800公斤以上。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喽”。贵阳市近郊东风镇头堡村稻农马必金说:“原来我也不相信第一年单产能达到900公斤,结果连续种了三年,单产都在900公斤以上。”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专注于这片土地,倾情在种子的世界里,黄宗洪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收获了一个多彩的人生:1997年他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曾荣获贵州省改革开放30年入围事件奖、贵州省2007年十大影响力事件提名奖、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十大成就奖。
甜梦香在集体里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宗洪这个从黔山深处走出的山里汉子,血脉中也融入了山一样的品格:刚强、沉稳、坚韧。30年里他就是凭着一股子干劲和持之以恒的韧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搞科研做学问,成绩斐然。他出身农民,祖祖辈辈与田土打交道,性情中更多了几分对人对事的宽厚、质朴,以及于名于利的淡泊、超然。即使在领导岗位上,他依然谦虚诚恳、平易近人。面对成绩和荣誉,黄宗洪始终强调:“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扶持,再就是离不开整个团队成员的团结与协作。至于做出了一点成绩后,职称上得到晋升,职务上得到提拔,那也都是同事们的支持,老师的帮助,组织上关心的结果”。
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品格的外在表现和内心反映。黄宗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与黄宗洪共事过的同事们的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正是他表里如一的言行使他走向成功并赢得了周围同事的认可和好评。
“从1999年4月到2005年9月,他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我任书记,我们搭班子合作共事的这六年里,我感觉是最愉快的。”现任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的周维佳谈起往事依然感慨万分:“上任之初,水稻所真是有很多困难,没钱没项目、发不出奖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一个局面,老黄抓业务,我抓管理。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章立制,抓科研,凝聚人心,渐渐的使水稻所走上正轨发展起来。2001年,在贵州省农业科技大会上,我们所还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是全省受表彰的15个先进集体之一。”周维佳继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老黄这个人一向淡泊名利,关心他人不看职务高低。记得2000年,贵州省水稻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的改革试点面向全省招聘中心主任,实行年薪制。黄宗洪应聘为中心主任,按规定年终可得3万元奖金。这本来是他应得的,但老黄却不要。后来在我的劝说下他勉强领了,但坚决不肯再拿所里的年终奖。他说他拿的已经够多了、、、、、、今年春节期间,老黄还掏自家腰包慰问守门的值班员呢。”
“黄院长非常注重团队精神和人才培养。他常常对我们说只有行业发展了,你处在这个行业中才会有发展。记得那次所里上一个大项目全是年轻人,当时他亲自找我做工作,表示希望我们这些老同志要能理解,多支持,要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说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队伍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回忆往事,副所长陈文强情绪还有些激动。
2005年9月,黄宗洪升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他人虽然离开了水稻所,但心还时刻牵挂着水稻研究。陈文强告诉说:“当时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所里能保留他的办公室。现在,每逢休息天、节假日,我们要找他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水稻所的办公室,另一个就是试验田。”
新梦孕育在参政议政里
无论身处何处,不管是科研第一线还是行政领导岗位,黄宗洪始终心系农业发展,他关注的目光从来没有偏离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2002年,黄宗洪开始担任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同年当选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2003年当选政协贵州省第九届常委。参政议政成为他科研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无论科研工作如何繁重,他都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和政协的各项调研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县区开展技术咨询和工作指导,引导农民选用适宜品种,保证水稻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7年黄宗洪再次当选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同年当选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2008年当选政协贵州省第十届常委。他在参政议政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深入。
2009年黄宗洪组织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农业委员会社员开展调研并撰写了“关于推进我省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产业化应用的建议”和“关于推进贵州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他代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在贵州省政协十届八次常委会与省长的座谈中围绕“关于推进贵州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进行了交流发言。此外,他还提交了“关于解决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审定工作经费的建议”提案,并经过多方努力,最终省财政专项资金解决了30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2010年又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强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并代表九三学社省委在贵州省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与省长的座谈中进行了现场交流发言。
“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肚子”。如今,黄宗洪早已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心愿随着人们对好日子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攀升,黄宗洪仍在为民造福的道路上继续追寻着新的梦想。
只要梦想在,心就在。只要心愿在,行动就在。又是一个风吹稻花,香飘黔筑的时节,黄宗洪陶醉在又一个临近丰年的季节里。现在,黄宗洪挂职担任上海市农委副主任,他将继续从农业这块肥沃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吸取营养,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行进在幸福的追梦路上。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记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省农科院副院长黄宗洪
“口感好:清香、柔软、可口;外观美:细长粒、半透明、垩白率低。本人认为,该组合的米质可列为高档优质米。”这是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对两系优质杂稻“两优363”食味品评后写下的评语。主持这个优质水稻品种育种工作的是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省农科院副院长、水稻育种专家黄宗洪。
情系嘉禾 专注育种 感受难以言状的乐趣
黄宗洪出生在贵州省思南县农村。大人们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长年累月在那几亩土地上刨食吃的情景成为他的童年记忆。即便这样,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乡亲们还是经常忍饥挨饿。从小学到中学,黄宗洪这个农村娃,课余时间经常要帮着父母下地插秧、挥镰割稻,深深体会过农民的艰辛。让农民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成为他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勇气。上大学黄宗洪选择的是农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他选择农业科研。就这样,黄宗洪俯下身子一干就是30多年。
农业科研工作是辛苦的,育种工作尤其寂寞乏味。一年四季,南来北往,从没有节假日;不管风吹雨打、烈日酷暑,按时、按质、按量在田里观察、杂交、赶花粉,都是必须的程序。1982年,刚参加工作9个月的黄宗洪怀揣着边防证、粮食关系转移证、单位介绍信,肩挑着种子、辣椒、油,手提装着几件换洗衣服的旅行袋上辗转数次火车、汽车、轮船,经过一周时间,来到海南三亚镇羊栏村庙林大队新峰生产队。一间住着13个人、50平方米四处透风的平房,就是他在南繁基地的家。
简陋的条件、简单的生活对于黄宗洪来说算不了什么,育种工作每道程序、每个阶段的严格要求,才是对责任心和科学精神的考验,这有如修成正果前必须经历的坎坷苦修一样,是每个育种工作者必须直面的。
育种计划一旦确定后,就要在特定季节到田间进行观测,根据水稻亲本的生育进展,预计杂交和测交时间。清晨伴着晨曦曜曜、沾着白露串串,黄宗洪在试验田观察亲本材料。稻苗上晶莹的露珠虽然美丽,但它们却是育种工作者多患疯湿病的元凶。稻苗进入杂交阶段是育种能否成功的关键时期,由于安排的样本量大,黄宗洪带领团队一鼓作气赶在父母本植株盛花期授完粉,往往是下午3点左右才能吃上午饭。经过早期测配,确定了苗头材料后,黄宗洪抓紧时间小规模制取杂交种子,力争下一步扩大多点试验示范。中午12点到下午1点是人工辅助授粉的最佳时段,他总是在深入田间赶花粉。这种艰苦的工作,有时请农民工都不会愿意干,但黄宗洪却心甘情愿。
“每天面对上千份材料,细微观察它们的变化,也许别人觉得很枯燥、很繁重,但是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为它付出再多你也愿意,何况我们搞科研的,下地种田是奔着一个个问题去的,进入那个状态,你就会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乐趣,那是很愉快的过程,”黄宗洪一说到育种,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种童真的笑容,简单、满足、着迷。
“比起贫困地区的农民,比起我的家人,我感觉幸福多了。像我这样出身农民的人都干不了农业科研这种辛苦的工作的话,就再没有人愿做了。”他称这种想法为“有比较才有鉴别”。
摸索实践 实现突破 袁隆平院士亲自指导并肯定
“仅仅实施一年,就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出乎我的意料,……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突破密不可分”。袁隆平院士2011年在贵州省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项目测产验收会议上这样说道。此次测产验收,黄宗洪主持选育的“金优785”品种亩产达967.3公斤,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
谈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指导,黄宗洪说道,自己的水稻育种科研工作,是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的过程,在工作中多次得到袁隆平院士的指导和肯定。他选育的两系优质杂稻“两优363”,经袁隆平院士等育种家进行食味品评后,认为可列为高档优质米,袁院士亲笔为“两优363”写了评语。黄宗洪选育的具有超级稻产量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多年多地在贵州省获单产900公斤的高产示范结果,得到袁院士的好评。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水稻主产区平均海拔1000公尺左右,低温寡照的气候特点,使水稻生长前期遇“倒春寒”, 经常烂种烂秧,后期遇低温“秋风”造成水稻不结实而减产的事也是家常便饭,因而抗寒性强就成为贵州水稻育种的突破口。
黄宗洪在刚开始着手选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的时候,就将育种目标定为高产、优质、多抗。但是如何确定亲本材料,如何选择亲本进行组配,可供借鉴的经验、材料和方法都非常有限。面对这些困难,他结合生产实际摸索,在试验田观察比较,时间长了他积累的经验也就逐渐丰富起来。
1998年黄宗洪选用了当时广东省农科院选育的一个常规品种“特青”作为授体亲本,然而这个品种不含恢复基因,就不能与三系不育系配组产生杂交种子,黄宗洪首先采用导入恢复基因技术,育成恢复系配组杂交水稻,然后再与带有恢复基因的材料杂交。经过多个世代的选择、在海南和贵阳的多年纯合加代,特别是在高海拔低温协迫条件下的鉴定,与多个三系不育系测配,筛选育成高产并特抗寒的“I优4761”三系杂稻新组合,最终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至今还在生产上应用。
黄宗洪主持选育了贵州省第一个迟熟型三系杂稻“I优4761”后,又相继主持选育了两系杂交稻“两优211”、“两优662”、“黔两优58” 、三系杂稻“金优785”、“两优363”、“黔优18”、“陆两优63”、“建优388”、“协优385”和“安优136”。这些杂交稻均获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在省内外推广应用水稻自育品种面积达1000余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新增效益7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黄宗洪经常说“只要你专注这片土地,你的收获会很多”。黄宗的专注,是因为他对这里的父老乡亲爱的深沉。
黄宗洪先后参加过国家“863”计划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国家水稻育种攻关,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等项目的研究。九五期间,他主持“863”计划两系杂稻中试委托项目、贵州水稻南繁育种、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鉴定等项目的研究。他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2005年被评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作为贵州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黄宗洪在“十五”期间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组合(品种)33个,其中省级审定32个,国家审定1个;选育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4个,三系不育系3个;全省自育水稻组合覆盖率“十五”期末达到15%以上,比“九五”的10%提高了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他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组合(品种)18个,其中省级审定17个,国家审定1个,国家农业部认定超级稻品种1个,6个品种获得新品种保护权。项目实施期间,获得一批新的技术成果,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地(州)市级科技进步奖、农业丰收奖11项。
产业化示范 总产值超35亿元 稻农送他金秋梨
除了育种,黄宗洪专注的另一个科研领域就是栽培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他完成的“贵州省望天田水稻耕作与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金麻粘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超级稻优明86的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2007年黄宗洪用大手笔写了一篇大文章。他将20年间承担并完成的19项国家和省级项目,进行组装并申报了一项研究成果,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项目。黄宗洪介绍说,这个项目涉及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鉴定和选育、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繁制种、高产栽培和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等育、繁、推、加、销一整套技术。该项目共选育3个两用核不育系,5个两系杂稻新组合,其繁殖、制种、推广和优质米产业化示范四项总产值35亿元,新增产值4.6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黄宗洪每到一个试验点,稻农们都会与他主动打招呼,有的要留他吃饭,有的送给他自家种的金秋梨。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隆寨村的稻农姚启宇说:“我们种了黄院长的新品种,连续好几年单产都在800公斤以上。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喽。”贵阳市近郊东凤镇头堡村稻农马必金说:“原来我也不相信第一年单产能达到900公斤,结果连续种了3年,单产都在900公斤以上。”
稻农对黄宗洪的水稻品种由最初的怀疑、感兴趣到接受,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而最终促成稻农决定种植的关键,就是要做好示范和引领。“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黄宗洪认为,“要让稻农相信你的新品种优良,通常是在试验田里种出来,并与标准品种进行比较,稻农亲自看到后才会信任”。稻农在自己的稻田里种上后,黄宗洪便提出具体的技术方案,定期提供技术指导,播种時交待具体时间,育秧时叮嘱盖膜保温,插秧時指导合理密植,后期管理還要手把手指导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受益的稻农一传十、十传百,优良品种便得到推廣普及。
履职建言 与省长座谈交流农业发展
2007年,黄宗洪开始担任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同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2008年当选政协贵州省十届政协常委。参政议政成为他科研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无论科研工作如何繁重,他都积极参加九三学社和政协的各项调研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县区开展技术咨询和工作指导,引导农民选用适宜品种,保证水稻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009年,黄宗洪组织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农业委员会开展调研并撰写了“关于推进我省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产业化应用的建议”。他代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在贵州省政协十届八次常委会与省长的座谈会上围绕“关于推进贵州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进行交流发言。2010年调研并撰写了“关于加强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和“关于解决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审定工作经费的建议”。其中 “关于加强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于2010年8月4日代表九三省委在贵州省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与省长的座谈会上进行现场交流发言。2009年黄宗洪提交了“关于解决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及审定工作经费的建议”提案,并经过多方努力,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00万元,使问题得到解决。
每当风吹稻花香飘黔筑的时候,黄宗洪总能预感到又一个丰年的临近。现在,黄宗洪挂职担任上海市农委副主任,他将继续从农业这块肥沃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吸取营养,用自己负责科学的精神,讲述每一个稻种的感人故事,阐述每一个稻种的生命意义。
来源:光明网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