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赛霓,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0/08—2006/0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获博士学位。
1997/09—2000/04年,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获硕士学位。
1993/09—1997/07年,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获学士学位。
2015.9—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8/09—20015.8,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06/07—2009/05年,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
2000/08—2003/07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助研。
主讲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 仿真 2009年-2011年 秋季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CVE 404/504 System Analyses Spring Semester 2008
CVE 446/546 Traffic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pring Semester 2007/2008
CVE 212 Surveying Lab Fall Semester 2007
CVE 593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ummer Semester 2007
CVE 441/541 Traffic Flow Theory Fall Semester 2006
Instructo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ENCE 370 Introduction to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Planning Fall Semester 2005
近5年研究生教学:
2015 仿真,专业英语,可持续性研究
2014 仿真,可靠性工程,专业英语
2013 仿真,可靠性工程,专业英语,应急响应技术
2012 可靠性工程,应急响应技术
2011 仿真,应急响应技术
培养研究生情况:
博士生:贺帅
硕士生:叶佳缘、杜鹃
毕业学生主要去向:高等院校、保险与再保险模型公司
研究兴趣:
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与管理,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
研究领域:
风险评估,交通应急,系统建模,系统优化,交通规划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在研和结题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联合国发展署项目1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1项。
在研主持:
1. 科技部973 重大项目:“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的第二课题 “环境风险的评估方法与模型”, 第二负责人。项目号:2012CB9554002,2012-201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357,:“区域多灾种损失评估的级联效应建模”项目。
3.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专项(973项目)“全球及中国环境风险适应性范式研究”第二课题第二专题。
4.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ZY-16,:“基础设施网络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
5. 国家海洋减灾中心“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制作研究”项目。
6. 负责联合国发展署“亚洲社区综合减灾二期项目”1项。
7. 北京市科委项目:“高影响天气下城市骨干路网交通出行精细化预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第四课题。
在研参与: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
9.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8008):“综合风险防范”。
10.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KF-04, “海岸带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主持已结题项目:
11. 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典型脆弱区综合风险防范技术与范式对比合作研究”第二负责人。项目号:0S2012GR0231,2012-2013。
1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课题: “地震灾害链下的救灾物资公路运输建模与优化算法研究”第一负责人。项目号:20100003120029,2011-2013。
13.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 ” 第八专题,专题负责人, 2009-2011 。
14.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GIS的灾害对交通影响评估模型研究与开发”,结题,参与。
软件著作权:
1. 2012年 软著登字第0485553号: 基于GIS的气象灾害对交通影响评估系统。
2. 2012年 软著登字第0432380号:地震灾害公路设施受损评估系统。
制定标准:
1 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制作技术导则 现行 HY/T 0308-2021 2021-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明专利:
[1]杨赛霓, 姚可桢. 考虑空间分布特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642849B, 2023-10-20.
[2]杨赛霓, 姚可桢. 考虑空间分布特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及装置[P]. 北京市: CN113642849A, 2021-11-12.
出版著作:
1、Ali Haghani and Yang, Saini (2007). “Dynamic Fleet Management: Concepts, Systems, Algorithms, & Case Studies” Editors: V. S. Zeimpekis, G. M. Giaglis, C. D. Tarantilis and I. Minis, September, 2007, published by Springer-Verlag Publications under the Management Science (Production/Logistics) discipline.
英文期刊论文:
[1]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Gao, Jianxi; Hu, Fuyu; Zhao, Wanyi; Stanley, H. Eugene.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Future Floods on a Highway Transport System.Risk Analysis, 2020, 40(9): 1780-1794.
[2] Zhu Yu-Yao; Yang Saini*.Evaluation of CMIP6 for historic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MIP5.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0, 11(3): 239-251.
[3] Zhu, Yuyao; Yang, Saini.Interdecadal and interannu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obal surface precipitation anomaly shown byCMIP5andCMIP6mode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20, joc.6756.
[4] Han, Chuanliang; Liu, Yimeng; Tang, Jiting; Zhu, Yuyao; Jaeger, Carlo; Yang, Saini.Lesson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s Epidemic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Phase about the Growth Rules of Infected and Recovered Cases of COVID-19 Worldwi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20, 11(4): 497-507.
[5] Yaqiao Wu; Xiaoye Wang; Jingyan Wu; Rui Wang; Saini Yang.Performance of heat-health warning systems in Shanghai evaluated by using local heat-related illness dat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15.
[6]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Stanley, H Eugene; Gao, Jianxi*.Local floods induce large-scale abrupt failures of road network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2114.
[7] Zhang, Xuechi*; Haghani, Ali; Yang, Saini.Is dynamic traffic sensor network profitable for network-level real-time information predic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 2019, 102: 32-59.
[8] Weiping Wang; Saini Yang; Fuyu Hu; H Eugene Stanley; Shuai He; Mimi Shi.An approach for cascading effects withi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ystems.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 2018, 510: 164-177.
[9] Lucas, Klaus; Renn, Ortwin; Jaeger, Carlo*; Yang, Saini.Systemic Risks: A Homomorphic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Complexity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8, 9(3): 292-305.
[10] Shi Peijun; Shaw Rajib; Ardalan Ali; Chan Emily Ying Yang; Choudhury Jamilur Reza; Cui Peng; Fu Bojie; Han Guoyi; Han Qunli; Izumi Takako; Kasuga Fumiko; Loyzaga Antonia Yulo; Pereira Joy Jacqueline; Ravan Shirish Kumar; Sanderson David; Sharma Vinod Kumar; Thomalla Frank; Triutomo Sugeng; Yang Siquan; Ye Qian; Wang Ming; Wu Yaqiao; Zhang Renhe; Zhang Wenjian; Li Ying*; Yang Saini,Fourteen Actions and Six Proposal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A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8, 9(2): 275-279.
[11] Yang, Saini; Hu, Fuyu*; Thompson, Russell G; Wang, Weiping; Li, Ying; Li, Shuangshuang; Ni, Wei.Criticality ranking for components of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t risk from tropical cyclon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8, 28: 43-55.
[12] Hu, Fuyu, Saini Yang.Integrated optimization for shelter service area demarcation and evacuation route planning by a ripple-spreading algorith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7, 24: 539-548.
[13] Shi Peijun; Yang Saini; Ye Qian; Li Ying*; Han Guoyi.Gree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7, 8(2): 231-233.
[14] Fang Jiayi; Liu Wei; Yang Saini; Brown Sally; Nicholls Robert J; Hinkel Jochen; Shi Xianwu; Shi Peijun.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oastal and marine disasters risks and impacts in Mainland China.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7, 139: 125-140.
[15] Hu, Fuyu; Yeung, Chi Ho; Yang, Saini*; Wang, Weiping; Zeng, An*.Recovery of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after localised attacks.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4522.
[16] Yang, Saini*; Yin, Guofan; Shi, Xianwu; Liu, Hao; Zou, Ying.Modeling the Adverse Impact of Rainstorms on a Regional Transport Net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6, 7(1): 77-87.
[17] Yang, Saini, Hu, Fuyu, Jaeger, Carlo.Impact Factors and Risk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s on a Highway Network.Risk Analysis, 2016, 36(2): 262-277.
[18]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Hu Fuyu; He Shuai; Shi Xianwu; Meng Yongchang; Shi Mimi.Integrat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helter Allocation and Evacuation Routi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Reliabilit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16, 2599(2599): 33-42.
[19] Yang, Saini, Hu, Fuyu, Jaeger, Carlo. Impact Factors and Risk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s on a Highway Network. Risk Analysis,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DOI: 10.1111/risa.12463.
[20] Yang Saini, Juan Du, Shuai He, Xiaohua Sun. The emerging vulnerable population of the urbanisation resulting from post-disaster recover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Natural Hazards (2015), 75, 2103-2118.
[21] Yang Saini, Shuai He, Juan Du, Xiaohua Sun. Screening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 in China. Natural Hazards, 2015, 76(1): 1-18.
[22] Shuangshuang Li, Saini Yang, Xianfeng Liu, Yanxu Liu and Mimi Shi. NDVI-Base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8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9 Plateau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in Central China. Remote Sensing, 2015, 7(9), 11163-11182.
[23] Yongchang Meng, Saini Yang, Peijun Shi, Carlo Jaeger. The asymmetric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China's bilateral trade.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5, 15(10): 2273-2281.
[24] Xianwu Shi, Shan Liu, Saini Yang, Qinzheng Liu, Jun Tan, Zhixing Guo (2015).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amag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Natural Hazards, online June, 2015.
[25] Liu Min, Ming Wang, Saini Yang, Peijun Shi. Incorporating Triggerin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Hazar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5, Vol.5 (2), pp 125-135.
[26] Lyu Yanli; Jaeger Carlo*; Han Zhangang; Liu Lianyou; Shi Peijun; Wang Weiping; Yang Saini; Guo Lanlan; Zhang Guoming; Hu Xia; Guo Jing; Gao Yunliang; Yang Yanyan; Xiong Yiying; Wen Haiming; Liang Bo; Zhao Mengdi.A Severe Air Pollution Event from Field Burning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 in Beijing, China.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5, 15(7): 2525-2536.
[27] Shi Xianwu*; Liu Shan; Yang Saini; Liu Qinzheng; Tan Jun; Guo Zhixing.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orm surge damag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Natural Hazards, 2015, 79(1): 237-247.
[28] Wang, Ming*; Liu, Min; Yang, Saini; Shi, Peijun.Incorporating Triggering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Hazar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4, 5(2): 125-135.
[29] Hu Fuyu, Saini Yang, Wei Xu. A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location and districting planning of earthquake shel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 28(7): 1482-1501.
[30] Yang, Saini, Dan Wu and Ming Wa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Infranomics (Book ISBN: 978-3-319-02492-9), Springer, 2013.
[31]Yang, Saini, Jiayuan Ye, Xuechi Zhang and Hao Liu.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ainfall on freeway traffic flow in South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2012, Vol.8, pp. 230-241.
[32]Wang Ming*; Liao Chuan; Yang Saini; Zhao Weiting; Liu Min; Shi Peijun.Are People Willing to Buy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in China? Risk Awareness, Insurance Acceptan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Risk Analysis, 2012, 32(10): 1717-1740.
[33] Yang, Saini, Liang Zong and Yuanqing Wang.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Highway Bridges Seismic Damage Assessment,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Vol. 93, pp.1224-1230.
[34] Yang, Saini, Xuechi Zhang and Jiayuan Y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Highway Evacuation Network Post-Earthquake Disaster. Publisher: ASCE. Proceeding of ICTPA 2012. pp.401-412.
[35] Liu Hao*; Hu Xiao Bing; Yang Saini; Zhang Ke; Di Paolo Ezequiel, Application of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Genetic Algorithm in Route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11, (2214): 50-58.
[36] Yang, Saini, Weifeng Ma.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Relief Distribution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 Publisher: ASCE. Proceeding of ICCTP, 2011, Section: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pp. 3706-3717.
[37] A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Quantifying the Cost Effectives of Service Patrol Programs. Yang, Saini, Ali Haghani and Dan Iliescu . Volume 1, Issue 4, WRITR, 2007,pp. 387-402.
[38] Online Dispatching and Routing Model for Emergency Vehicles with Area Coverage Constraints. Yang, Saini, Masoud Hamedi and Ali Haghani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05,No. 1923, pp. 1-9.
[39]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Location and Assignment Problem. Yang, Saini, Masoud Hamedi and Ali Haghani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04,No. 1882, pp. 184-192.
[40] Hu, Fuyu; Yang, Saini*; Thompson, Russell G.Resilience-Driven Road Network Retrofit Optimization Subject to Tropical Cyclones Induced Roadside Tree Blowdow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中文期刊论文:
[1]吴亚桥, 杨赛霓. 聚焦共建国家灾害特征 呼吁携手应对气候挑战——《“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解读[J]. 中国减灾, 2023, (23): 14-17.
[2]吴绍洪, 雷雨, 徐伟, 杨赛霓, 韩群力, 连芳, 吴圣楠, 崔鹏. “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探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 (09): 1282-1293.
[3]付瑞平, 程璐, 郭桂祯, 王丹丹, 杨赛霓, 王孝东, 左金鑫, 金寅. 创综合减灾社区 提基层减灾能力[J]. 中国应急管理, 2023, (01): 36-39.
[4]廖永丰, 吴玮, 杨赛霓, 胡卓玮, 阿多.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技术体系构建及展望[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 (12): 2282-2296.
[5]吴竞妍, 杨赛霓, 吴亚桥, 朱羽遥, 杨峰. 入藏门户四川省公路灾害特征与隐患识别[J]. 灾害学, 2022, 37 (04): 101-106+114.
[6]冯维思, 杨赛霓. 第七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现状、目标与启示[J]. 中国减灾, 2022, (13): 23-24.
[7]唐继婷, 姚可桢, 杨赛霓. 网络大数据——自然灾害信息服务的新途径[J]. 中国减灾, 2022, (11): 22-24.
[8]杨赛霓, 吴竞妍. 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 助力基层减轻灾害风险[J]. 中国减灾, 2022, (09): 22-25.
[9]刘伊萌, 杨赛霓, 王运涛, 刘晓燕, 张馨文, 朱羽遥. 基于CADDIES-2D模型的北京城区暴雨洪涝模拟及验证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21, 39 (11): 107-110+92.
[10]杨赛霓.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J]. 城市与减灾, 2021, (02): 44-48.
[11]张新龙, 杨赛霓, 贾梁. 中国极端高温未来情景下的公路暴露度分析[J]. 灾害学, 2020, 35 (02): 224-229.
[12]刘伊萌, 杨赛霓, 倪维, 何锦彪. 生态斑块重要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 40 (11): 3602-3611.
[13]张文慧, 贾梁, 贺晓冬, 岳栖鹤, 杨赛霓. 2013—2017年北京市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06): 764-771.
[14]吴竞妍, 倪维, 杨赛霓. 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演变与创建成效评价[J]. 灾害学, 2019, 34 (03): 184-188.
[15]刘晓刚, 张文慧, 杨赛霓. 珠海市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灾害学, 2018, 33 (03): 29-36.
[16]李双双, 延军平, 杨赛霓, 胡书山, 赵怡.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04): 504-514.
[17]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面向非过程的多灾种时空网络建模——以京津冀地区干旱热浪耦合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 (08): 1415-1427.
[18]杨赛霓. 基层民政工作的新特点与新需求——云南省峨山县富良棚乡蹲点活动评述[J]. 中国民政, 2017, (13): 23-24.
[19]石蜜蜜, 杨赛霓, 李双双, 汪伟平, 胡馥妤. 干旱胁迫下云南省县域居民用水脆弱性评价[J]. 灾害学, 2017, 32 (02): 215-219+234.
[20]孟永昌, 杨赛霓, 史培军, 王铸. 巨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评估[J]. 灾害学, 2016, 31 (04): 49-53.
[21]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西南地区水稻水分亏缺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16, 36 (18): 5798-5808.
[22]石蜜蜜, 杨赛霓, 李双双, 汪伟平. 社会资本视角下自然灾害管理研究进展[J]. 灾害学, 2016, 31 (03): 152-156.
[23]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刘焱序. 1960-2014年北京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J]. 资源科学, 2016, 38 (01): 175-184.
[24]李双双, 杨赛霓. 1960~2014年北京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 (12): 1640-1647.
[25]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刘焱序. 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网络建模及演化机制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 34 (10): 1887-1896.
[26]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北非Sahel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对华北平原旱涝指示意义[J]. 自然灾害学报, 2015, 24 (05): 47-56.
[27]李双双, 杨赛霓, 张东海, 刘宪锋. 近54年京津冀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应用气象学报, 2015, 26 (05): 545-554.
[28]李双双, 杨赛霓, 刘焱序, 张东海, 刘宪锋. 1960~2013年京津冀地区干旱-暴雨-热浪灾害时空聚类特征[J]. 地理科学, 2016, 36 (01): 149-156.
[29]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1960—2013年北京旱涝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6): 951-962.
[30]贺帅, 杨赛霓, 汪伟平, 石蜜蜜. 中国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化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03): 299-305.
[31]石蜜蜜, 杨赛霓, 贺帅, 杜娟, 孙小华. 灾后重建中的资金来源及有效性对比研究——以美国绿堡镇与中国汶川灾区南坝镇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02): 160-163.
[32]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3): 354-363.
[33]宗亮, 王元清, 杨赛霓, 施刚. 基于HAZUS平台的中国公路桥梁震害评估模型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4, 47 (S1): 263-268.
[34]贺帅, 杨赛霓, 李双双, 杜娟.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进展[J]. 灾害学, 2014, 29 (03): 168-173.
[35]孟永昌, 杨赛霓, 史培军.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路网应急疏散多目标优化[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 39 (02): 201-205.
[36]刘杨宾, 叶涛, 赵金涛, 杨赛霓. 基于统计建模与随机事件仿真的农作物冰雹灾害风险评估——以河北省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9 (05): 496-500.
[37]杜娟, 杨赛霓. 中美灾后重建对比研究——以美国格林斯堡镇与中国汶川灾区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9 (05): 506-510.
[38]叶佳缘, 杨赛霓, 刘浩. 降雨对高速公路小型车行程时间的影响[J]. 公路交通科技, 2012, 29 (11): 135-139+158.
[39]沐连顺, 张鹏, 杨赛霓, 汪明, 金赟赟. 国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启示[J]. 中国电力, 2012, 45 (05): 91-96.
[40]吴丹, 杨赛霓. 考虑优先权的人群安全疏散动态模型[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 (02): 56-62.
[41]马卫峰, 杨赛霓, 潘耀忠, 庞西磊. 自然灾害下的应急物流协调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5): 513-516.
[42]杨赛霓, 马卫峰, 刘浩. 地震次生滑坡灾害下的公路应急物流配送[J]. 公路交通科技, 2011, 28 (07): 152-158.
[43]马卫峰, 杨赛霓, 潘耀忠. 面向救灾物资需求特征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 (10): 171-176.
[44]杨赛霓. 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与对策及AVL的运用前景──以南京市公交发展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00, (02): 47-49+64.
[45]杨赛霓.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对策分析[J]. 江苏政协, 1999, (11): 20-21.
会议论文:
[1]Weiping Wang; Saini Yang; Fuyu Hu; Zhangang Han; Carlo Jaeger.An agent-based modeling for housing prices with bounded rationality
[2]Shi, Mimi*; Yang, Saini; Li, Shuangshuang; Fang, Jiayi; Wang, Weiping; Zhang, Wenhui.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lyze satisfaction on post-disaster recovery: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anba Town, China, and Greensburg, US.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Science (EEMS), 2016-07-29 To 2016-07-31.
[3]汪伟平; 杨赛霓*; 胡馥妤; 贺帅; 石先武; 孟永昌; 石蜜蜜.An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Shelter Allocation and Evacuation Routing with Consideration for Reliability.96t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2016, 2016-01-10 to 2016-01-14.
[4]Mimi Shi; Saini Yang; Shuangshuang Li; Jiayi Fang; Weiping Wang; Wenhui Zhang.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nalyze satisfaction on post-disaster recovery: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anba Town,China,and Greensburg,US.第二届能源、环境与材料科学国际学术会议(EEMS 2016), 新加坡, 2016-07-29.
[5]Yang, Saini, Xuechi Zhang and Jianyuan Ye (2012).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Highway Evacuation Network Post-Earthquake Disaster. Proceeding of ICTPA 2012. Publisher: ASCE.
[6]Yang, Saini and Weifeng Ma (2011).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Relief Distribution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 Proceeding of ICCTP 2011, Nanjing. Publisher: ASCE.
[7]Yang, Saini and Ali Haghani, (2008). Evaluation of Cellular Probe Traffic Data: Issues and Case Study. Proceeding of TIDBP 2008, Beijing. Publisher: ASCE.
[8]Yang, Saini (2008). Mesh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First Respond Service, Case Study: Policy Simulation. Proceeding of TIDBP 2008, Beijing. Publisher: ASCE.
[9]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7). Exact and Heuristic Solution for Containership Loading Problem Considering Crane Utilization. Proceeding CD-ROM of the 8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2007.
[10]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6). Container Stowage Optimization with Crane Utilization: Modeling and Heuristics. Proceeding of the EWGT 2006 joint Conferences, pp.667-671.
[11]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6).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olving Containership Stowage Problem. Proceeding of ICLSCM, pp.156, Hong Kong, China, 2006.
[12]Hamedi, Masoud, Saini Yang and Ali Haghani (2006). Risk Accumulation Avoidance in Routing and Scheduling a Fleet of HAZMAT Vehicles. Proceeding of the 8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2006.
[13]Haghani, Ali, Saini Yang and Thomas Jacobs, (2004). CapWIN: Communica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eding of NATO-Russia Conference: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pp. 169-192.
[14]孙小华, 杨赛霓, 杜娟, 贺帅.中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研究——以汶川地震和格林斯堡龙卷风为例. 2014. 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 (pp.321-326).
荣誉奖励:
1、201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14年,获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201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2012年,获得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5、201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学术交流:
1、第一届亚洲减轻灾害风险科学与技术大会,2016年8月23-24 泰国首都曼谷
杨赛霓:科研在于挑战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包括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邮电通信设施、防灾设施、供给水设施等。除此之外,也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基础设施网络的风险评估则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赛霓在做的事情,通过风险评估模型与优化模型,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挑战是核心吸引力
2009年,放弃国外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条件,杨赛霓选择回国,用她的话说,因为“出国的时候,自己的学习计划里就写上了要回国。”
在国外读博期间,杨赛霓就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做助研,2006年时完成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做助理教授。这是父母眼中“好的选择和归宿”,而杨赛霓并不这么认为,“在国外,生活虽然很安稳,压力也没那么大,但自己30岁好像能看到60岁的样子。”在她眼里,稳定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做科研的人来说。而回国,则意味着会遇到更多挑战。“人只活一次,应该去学习更新的东西。”骨子里的求新和上进,让她更喜欢挑战。
回国至今,杨赛霓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选择。相比国外单一的科研项目,杨赛霓说在国内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课题,“很多都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有新鲜感,有挑战性。”“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才是核心吸引力。”
几年时间里,杨赛霓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诸多创新型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奖励。目前,她正在研主持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多灾种损失评估的级联效应建模”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专项(973项目)“全球及中国环境风险适应性范式研究”第二课题第二专题,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网络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减灾中心“风暴潮灾害应急疏散图制作研究”项目,负责联合国发展署“亚洲社区综合减灾二期项目”1项;在研参与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岸带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主持已结题项目有国家国际合作专项项目“典型脆弱区综合风险防范技术与范式对比合作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地震灾害链下的救灾物资公路运输建模与优化算法研究”,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第八专题等。
近5年来,除了优异成绩,杨赛霓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获得了应有奖励。2012年,获得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2014年,获得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杨赛霓更多地经历了始料未及的困难,但这在她看来,都是应当的事情。“人只活一次,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杨赛霓总是乐观地向我们表达着自己的一切:“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为决策提供依据
安全风险是一种潜在的、负面的东西,处于未发生的状态,而安全事件是一种显在的、负面的东西,处于已发生的状态。对风险进行评估,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可能的损失。杨赛霓说,风险评估中受灾体是最主要的,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基础设施,是因为基础设施是经济系统的基石。从致灾因子切入,研究承灾体和脆弱性,杨赛霓希望能“系统回答自然环境下的风险评估,提供一套风险评估工具,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在博士阶段,杨赛霓从事的是应急车队管理,主要做模型和算法方面的研究,“因为模型算法具有通用性,用于减灾行业也很合适”。从传统的桥梁结构到交通工程,再到优化模型,后又学习了诸多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杨赛霓很自然地转到了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
在“973”项目“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第二课题“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演变过程与综合评估模型”中,杨赛霓团队通过对多灾种—灾害链在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传递与放大效应进行建模与模拟,建立了一系列量化评估模型,通过时空聚类模型对灾害群聚群发进行建模;通过二分网模型对遭遇型的多灾种进行建模;并建立了自然灾害下基础设施网络风险评估的模型与方法,考虑了多灾种影响和系统的关联性影响。
在以“台风对海南省公路网络的影响”为例进行的模型验证中,杨赛霓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度量与分析方法,用以量化计算台风下公路网络的功能损失和相应的风险。该研究还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灾害对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影响的量化评估方法,为指导实际防灾减灾规划、投资与制定应急方案提供了科学支持,具有学术前沿性与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典型脆弱区综合风险防范技术与范式对比合作研究”中,杨赛霓项目组从“预警—设防—重建”三个方面识别不同典型区防御风险的需求特点,以期为中国高脆弱性地区开展综合风险防范,建立综合防御范式,推广防灾减灾技术提供依据。
该项目推动建立了全球性合作网络,推动和完成了多项合作研究计划,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发表相关论文40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技术手册1项,并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对于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杨赛霓说会一直关注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问题,希望在近5年内作出对全球环境变化下的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风险评估报告。除了乐观、执着、喜欢挑战,杨赛霓还有很多爱好,如打网球、画画、唱歌、做点心,在她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虽然一直囿于“兼顾科研和家庭”的矛盾中,但杨赛霓还是会乐观地做下去,因为她喜欢自己的科研,喜欢教学,喜欢和学生讨论问题。
“好奇心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能发现新的问题,才能一直做下去”。从杨赛霓身上记者看到“执着”是一种品质,正如她所说,“有好奇心可以领进门,有坚持才可以做下去”。
专家简介:
杨赛霓,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交通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做助研,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做助理教授,2009年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主持在研和结题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联合国发展署项目1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1项。2014年,获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7期
杨赛霓:从土木工程到防灾减灾
在她心目中,对于这种过于稳定的生活有一种隐约的抗拒,“人的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科学家的队伍中,女性向来是一道少见的风景。在以缜密思维见长的交通科研领域,女科学家的身影就更加少见。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从事综合灾害风险研究的博士生导师、教授,杨赛霓无疑是女性科研人员当中的“少数派”和佼佼者。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选择了土木工程方向?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决定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呢?目前她的研究有哪些重点?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放弃稳定待遇回国
如今,“70后”不断在政治、经济、科研等领域挑起大梁。毫无疑问,出生于1975年的杨赛霓也是其中的代表。
上世纪90年代初,杨赛霓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因为成绩优异,她获得了本校的保研资格,听从导师的建议后,从桥梁工程研究转向交通工程。7年的校园生活转瞬即过,她原本计划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当时的男友决定出国继续深造,为此我也放弃了直接工作的打算,也决定去美国求学”,杨赛霓说,她此后进入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还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担任了助理研究员的工作。
在马里兰大学读博期间,杨赛霓就参与建设过capwin信息网络建模。这个系统是将交通、通讯、安全等各方面的信息完全连接在一起,可以对交通事故、路人等实现实时追踪。一旦发生事故,管理者能通过这个系统协调消防、医疗救护等服务,实现事发领域的全面联动。
正是凭借博士期间的表现,杨赛霓之后在美国的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顺利找到了一份教职,过上了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
在杨赛霓看来,在美国的生活非常安定,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在她心目中,对于这种过于稳定的生活有一种隐约的抗拒,“人的生命有限,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美国工作三年之后,杨赛霓选择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加入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以北方半干旱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及海岸带为重点,将发展资源生态学和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科学目标,在地理过程与可更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领域,开展多学科综合集成实验研究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杨赛霓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发力风险评估
回国以后,杨赛霓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多灾种损失评估的级联效应建模”。这个项目通过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在多灾种下的影响传播方式和经济损失过程,分析研究区域多灾种系统中的级联效应。
“在单一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致灾因子之间、致灾因子与承灾体之间、承灾体与承灾体之间、承灾体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级联效应,成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杨赛霓说,经过深入研究,她和团队建立起一套灾害影响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对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过程进行建模,模拟气象致灾条件下由于暴雨造成的直接效应和由于道路积水造成的次生灾害效应等。
“校验结果发现,我们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捕捉到整个运输网络流量的变化。这也为基础设施系统防灾减灾投资提供了科学依据。”杨赛霓说。
此外,杨赛霓还主持过国家“973”项目“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的第二课题“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演变过程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
经过研究,他们对多灾种—灾害链在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传递与放大效应进行建模与模拟,建立一系列量化评估模型,通过时空聚类模型对灾害群聚群发进行建模;通过二分网模型对遭遇型的多灾种进行建模;并建立了自然灾害下基础设施网络风险评估的模型与方法。
杨赛霓等人以海南省为案例研究区,利用过去60余年的历史台风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他们针对海南省的公路路网的风险评估,首先在计算机中构造路网,然后收集60年来的台风数据进行仿真,将台风的特点、登陆地点、半径等模拟出来,分析其对道路功能如可达性、行车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对路网的变化进行评估,最终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
加强国际合作
谈到国内外科研工作的不同,杨赛霓表示,自己在国外工作期间做的是单一学科研究,回国后则是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不同领域的思路不一样,用不同的思路去考虑新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火花,交叉学科就是要学会用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杨赛霓说,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她当前的工作重心之一。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成立的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合作研究中心在北师大启动。项目参与方主要包括中国、英国、孟加拉和尼泊尔。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合作研究中心负责承担项目在中国的具体实施任务。
该中心的总负责人就是杨赛霓。这个研究中心的任务旨在通过推进减轻灾害风险主题下的前沿课题与核心技术的合作研究,增进南南合作中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帮助尼泊尔和孟加拉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防灾减灾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为突出”,杨赛霓介绍,未来中心将在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性合作背景下,进行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和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研究。同时,这一合作也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相吻合,“我国在自然减灾方面做得比较好,民政减灾走出去,把我们在减灾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推出去作为窗口和桥梁,是很合适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6-05-27 第2版 人物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