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斌,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资源工程与环境修复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2项省部级奖和香港获裘搓基金会Croucher Fellowship。
曾主持或参与编写《“十一五”中国生物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发展战略》、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生态与环境领域)》等战略规划报告。
目前,领导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强调跨专业和交叉学科研究,成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20多个不同院校,涉及的专业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应用化学、地球化学、信息技术等。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
1993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至今。先后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客座研究。
1996年起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
1、国际水协(IWA)污泥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顾问。
3、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肥料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4、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5、北京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
6、北京市农学会副理事长。
7、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分会常务理事。
8、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等10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担任学术兼职。
10、担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Pedosphere》、《中国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地理研究》等10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
主讲课程:
1、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
2、污染生态学。
3、废弃物资源化与污染环境修复工程实验技能培训。
4、土壤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系列讲座。
5、生活安全——问题与对策系列讲座。
6、土壤与植物营养系列讲座。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环境科学
招生方向:环境修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工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近40名、博士后10余名。
研究领域:
环境修复、废弃物生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土壤环境质量与风险评价。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1、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 主持, 部委级, 2014-04--2016-04
2、南方地区农田污染修复技术示范, 主持, 部委级, 2014-12--2016-12
3、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课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4、973课题:“植物对几种重要金属元素的富集机理与植物冶炼”。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植物修复”。
6、中科院重点项目:“典型地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生物修复”。
7、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污泥高效低耗快速堆肥与复合肥生产成套技术”。
8、亚洲银行项目:“于桥水库库周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9、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风险与对策”。
10、国家863重点课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2001~2005年,1460万元。
11、国家863重点项目“矿山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2001~2005年,1520万元。
12、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广西环江大环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治理示范工程”(一期),2010~2012年,2650万元。
13、“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城市污泥高效低耗快速堆肥与复合肥生产成套技术”1995~2000年。
14、主持完成10余项工程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秦皇岛市污泥生物处理(200吨/日)工艺和设备”、“长春市城市污泥生物堆肥处理(400吨/日)工程”、“山东寿光市造纸污泥(300吨/日)堆肥与制肥工程”、“上海松江区城市污泥(120吨/日)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山东日照市城市污泥(120吨/日)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云南驰宏锌锗股份公司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云南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尾矿区土地复垦和土壤修复工程”、“广西环江县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植物修复工程”。
主要学术成就:
在国际上发现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开发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在湖南郴州市建立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并先后在云南省和广西等地开展产业化示范工作;采用基于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同步辐射(SR)等新技术手段,对超富集植物中砷的微区分布和价态变化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示了超富集植物对砷的富集机理;揭示了北京市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建立了区域性土壤重金属监测和风险评价方法和信息系统;主持开展了我国南方金属矿山开采对土地环境质量与食物链影响的系统调查研究;对土壤和食物链中砷等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开展了近20年的系统研究,在砷的环境化学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方面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开发出有机废弃物自动化控制堆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并主持完成多个大规模的污泥自动控制生物堆肥工程。因在植物修复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畜禽粪便快速堆肥自动控制系统”示范厂建设与技术推广 陈同斌; 高定; 续玉红; 李艳霞; 郑国砥; 郑玉琪; 黄启飞; 罗维; 张义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中科博联环保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2005-01-01
2. 污泥高效低耗堆肥与复合肥制备成套技术 王敏健; 陈同斌; 樊耀波; 李艳霞; 魏源送; 张增强; 李承强; 韦朝阳; 徐红; 黄启飞; 王菊思; 高定; 贾智萍; 金燕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0-06-01
3. 不同类型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体系集成 封志明; 李飞; 刘爱民; 樊江文; 王智平; 田长彦; 王德健; 姚治君; 陈同斌; 李继由; 许毓英; 李季; 胡春胜; 吕昭智; 吕耀; 梁飙; 周健民; 曾江海; 黄文秀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0-12-06
4. 城市污泥工业化快速堆肥及复合肥制备成套技术 陈同斌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生态与环境技术实验站 2002-01-01
5. 区域土壤(蔬菜)重金属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的成套技术及应用 陈同斌; 雷梅; 郑袁明; 宋波; 杨军; 罗金发; 黄泽春; 高定; 郑国砥; 李晓燕; 傅桦; 张承军; 陈煌; 武斌; 谢云峰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02-12-16
6. 区域土壤(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估的成套技术与应用 陈同斌; 雷梅; 郑袁明; 黄泽春; 宋波; 罗金发; 高定; 郑国砥; 廖晓勇; 阎秀兰; 杨军; 刘艳青; 翟丽梅; 谢华; 肖细元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2-12-16
7. 超高堆体粪渣污泥好氧堆肥新工艺研究 王辉; 陈继东; 黄建东; 王芙蓉; 陈同斌; 高定; 孙立明; 罗新传; 郑尧; 郑国砥; 周超 【科技成果】深圳市玉龙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 深圳市人民公园管理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12-11
8. 北京市农业再生水灌溉利用监测评价与影响研究 刘洪禄; 吴文勇; 李其军; 郝仲勇; 王子健; 陈同斌; 张凤刚; 许翠平; 曹岳; 杨培岭; 黄冠华; 杨胜利; 徐小元; 武菊英; 马明; 师彦武; 刘操; 刘立才; 张少文; 马福生; 闫兆成; 赵立新; 何舂立; 马梅; 许宜平; 陈颖; 杨军; 郑袁明; 黄泽舂; 冯绍元; 李法虎; 左海涛; 刘玉忠; 刘雪峰; 张超品; 张连山; 左增礼 【科技成果】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市大兴区水务局; 北京市通州区水务局 2008-03-28
9. 昆明市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及环境风险控制 何洁; 陈同斌; 张旭; 郑国砥; 白涛; 肖丹; 陈冬; 曲燕; 林芳; 赵建勋; 高定; 岳波; 杜伟 【科技成果】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0-02-26
10. 再生水灌溉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刘洪禄; 吴文勇; 许翠平; 郝仲勇; 尹世洋; 宝哲; 武菊英; 王子健; 马福生; 陈同斌; 杨胜利; 张耀庭; 李晓娜; 王多春; 段招军; 马明; 祁兴会; 牛勇; 邸苏闯; 潘兴瑶; 张少文; 马志军; 杨军; 苗长春; 厡桂霞; 王东红; 马东春; 刘雪峰; 吕新; 马怀宇; 王军涛; 孙维红; 韩启彪; 徐义军; 仝国栋; 阎红 【科技成果】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华中科技大学; 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市大兴区南红门水务所; 北京市大兴区水利技术推广中心站 2010-07-23
专利名称 | 发明人 | 申请人 | 来源数据 | 申请日 | 公开日 | |
1 | 一种堆肥物料压缩特性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 | 岳波;陈同斌;黄启飞;郑国砥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16-07-04 | 2016-09-07 |
2 | 一种利用耐寒冬油菜品种冬季修复镉铅污染农田的方法 | 杨俊兴;雷梅;郭俊娒;杨军;万小铭;陈同斌;顾松圃;郭广慧;卢一富;李真理;曹柳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6-05-20 | 2016-09-07 |
3 | 一种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工厂化育苗方法 | 雷梅;万小铭;陈同斌;周广东;周小勇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12-15 | 2016-03-23 |
4 | 一种便携式土壤/污泥快速干燥箱 | 雷梅;周广东;杜国栋;陈同斌;周小勇;杨军;万小铭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1-06 | 2015-04-22 |
5 | 一种植物种苗专用运输箱 | 雷梅;周广东;陈同斌;万小铭;周小勇;杨军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5-01-06 | 2015-04-22 |
6 | 室内水分蒸发量的测定装置 | 高定;蔡璐;陈同斌;郑国砥;刘洪涛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2-10-29 | 2013-06-05 |
7 | 一种用于堆肥的除臭材料及制法和应用 | 郑国砥;陈同斌;高定;陈俊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2-05-14 | 2012-09-19 |
8 | 一种测定好氧发酵物料含水率的方法和装置, 专利号: 201210133135.5 | 陈同斌;蔡璐;高定;郑国砥;陈俊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12-04-28 | 2012-08-29 |
9 | 快速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的方法与装置 | 陈同斌;武斌;雷梅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8-07-09 | 2009-08-26 |
10 | 测定堆肥堆体沉降和容重的方法与装置, ZL.2007 10064596.1 | 岳波;陈同斌;高定;郑国砥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7-03-21 | 2008-09-24 |
11 | 籽粒苋在修复镉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 李志安;李凝玉;邹碧;陈同斌;任海;夏汉平;王法明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7-08-06 | 2008-01-16 |
12 | 一种用于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地的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 陈同斌;廖晓勇;肖细元;谢华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6-05-12 | 2007-11-14 |
13 | 一种提高堆肥成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 高定;陈同斌;郑国砥;刘斌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6-04-10 | 2007-10-17 |
14 | 利用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方法 | 廖晓勇;陈同斌;阎秀兰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5-12-15 | 2007-06-20 |
15 | 砷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方法及装置 | 陈同斌;阎秀兰;黄泽春;廖晓勇;刘颖如;雷梅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5-12-14 | 2007-06-20 |
16 | 含砷物质安全焚烧的方法 | 阎秀兰;陈同斌;廖晓勇;黄泽春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5-12-02 | 2007-06-13 |
17 | 利用蜈蚣草孢子进行快速组培繁殖的方法 | 陈同斌;莫良玉;廖晓勇;雷梅;黄泽春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5-10-27 | 2007-05-02 |
18 | 一种砷污染水体修复方法和装置 | 陈同斌;阎秀兰;陈阳;黄泽春;雷梅;廖晓勇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5-09-22 | 2007-03-28 |
19 | 利用超富集植物水麻柳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 | 刘晓海;高云涛;贺彬;王志芸;宁平;曾向东;王伟;陈同斌;廖晓勇;董琨;文斌 |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6-07-31 | 2007-01-31 |
20 | 一种利用超富集植物短萼灰叶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方法 | 刘晓海;高云涛;贺彬;王志芸;宁平;曾向东;王伟;陈同斌;廖晓勇;董琨;文斌 |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6-07-27 | 2007-01-24 |
21 | 超富集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应用及其方法 | 刘晓海;高云涛;贺彬;王志芸;宁平;曾向东;王伟;陈同斌;廖晓勇;董琨;文斌 |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中国专利 | 2006-07-14 | 2007-01-03 |
22 | 一种地毯式草皮基质的制备方法 | 陈同斌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2-12-11 | 2004-06-23 |
23 | 一种修复砷污染环境的方法 | 陈同斌;安志装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2-11-27 | 2004-06-09 |
24 | 一种堆肥处置方法 | 陈同斌;高定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2-11-25 | 2004-06-09 |
25 | 一种测量疏松固体介质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 陈同斌;郑玉琪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1-09-06 | 2003-03-19 |
26 | 一种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 | 陈同斌;韦朝阳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27 | 一种自动控制的冬季堆肥辅助装置 | 陈同斌;黄启飞;高定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28 | 一种用于堆肥的自动控制装置 | 陈同斌;高定;黄启飞 | 陈同斌;高定;黄启飞 | 中国专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29 | 一种缓释复合肥的制备方法 | 陈同斌;高定;黄启飞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中国专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30 | 一种复合温度探头 | 陈同斌;高定;黄启飞 | 陈同斌;高定;黄启飞 | 中国专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31 | 一种连续、自动测量疏松固体介质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 陈同斌;郑玉琪 | 陈同斌;郑玉琪 | 中国专利 | 2002-08-21 | 2003-02-19 |
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SCI收录40篇),主编论(译)著8册。
出版专著:
1《拯救走向荒芜的土地》陈同斌 商务印书馆 2001-01
2《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吴启堂 陈同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01
发表英文论文:
1. Huang Ze-Chun, Chen Tong-Bin (通讯作者), Lei Mei, et al. Difference of toxicity and accumulation of methylated and Inorganic arsenic in arsenic-hyperaccumulating and hypertolerant pla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5106-5111
2. Chen Tong-Bin, Wei Chao-Yang, Huang Ze-Chun, et al. Arsenic hyperaccumulator Pteris vittata L. and its arsenic accumul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 2002, 47:902-905.
3. Chen Tong-Bin, Zheng Yuan-Ming, Lei Mei, et al.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urface soils from urban parks of Beijing, China. Chemosphere, 2005, 60: 542- 551
4. Yang Jun, Huang Ze-Chun, Chen Tong-Bin (通讯作者), et al. 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b-increased lands in sewage-irrigated region: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China. Geoderma, 2008. 147(3-4): 192-196.
5. Yue Bo, Chen Tong-Bin (通讯作者), Gao Ding, et al. Pile settlement and volume reduction measurement duringforced-aeration static composting, 2008, 52:635-642.
6. Lei Mei, Chen Tong-Bin (通讯作者), Huang Ze-Chun, et al. Simultaneou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lead and arsenic in co-hyperaccumulator Viola Principis H. De Boiss: An application of SRXRF microprobe. Chemosphere, 2008, 72:1491-1496
7. Li Wen-Xue, Chen Tong-Bin(通讯作者), Huang Ze-Chun, et al. Effect of arsenic on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and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arsenic hyperaccumulator Pteris vittata L. Chemosphere, 2006, 62: 803-809
8. Chen Tong-Bin et al. Assessment of trace metal distribution and contamination in surface soil of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7, 96: 61-68.
发表期刊论文:
1 湖南石门砷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工程 陈同斌; 杨军; 雷梅; 万小铭 世界环境 2016/04
2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条件估值法研究——以广西大环江流域为例 优先出版 严俊; 张学洪; 蒋敏敏; 丁洋; 陈同斌; 李海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04
3 城市污泥与调理剂混合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组分的变化 优先出版 牛明杰; 郑国砥; 朱彦莉; 赵馨玥; 高定; 陈同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4
4 城市污泥好氧发酵工程辅料单元设计与管理 王巧玲; 陈俊; 彭淑婧; 魏本平; 张学洪;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8
5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研究 孔祥娟; 王洪臣; 张辰; 陈同斌; 王飞; 唐建国; 谭学军; 黄鸥; 何强; 戴晓虎; 刘洪涛; 刘伟岩; 丁威; 薛重华; 李海龙 建设科技 2016/07
6 不同品种蓖麻对镉的响应及修复能力评价 张晗芝; 郭庆军; 杨俊兴; 陈同斌; 王坚; 王鑫; 陈刚; 邵春岩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3
7 畜禽屠宰污水厂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 彭淑婧; 陈俊; 郑海霞; 李雪怡; 杜伟; 郑国砥;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5/22
8 南京某生活垃圾转运站臭气治理 陈俊; 彭淑婧; 马华敏; 张广奇; 李雪怡; 郑国砥; 高定;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5/20
9 土壤超标≠土壤污染 陈同斌 绿色环保建材 2015/10
10 Comparison of heavy metal removal efficiencies in fou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杨军; 高定; 陈同斌; 雷梅; 郑国砥; 周小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5/10
11 堆体pH值对污泥中壬基酚在生物好氧发酵过程中降解的影响 余杰; 潘涛; 赵淑霞; 郑国砥; 陈同斌 环境工程 2015/S1
12 不同种群蜈蚣草中砷形态的X射线吸收光谱研究 万小铭; 刘颖茹; 雷梅; 黄泽春; 陈同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08
13 污泥生物好氧发酵的脱水及其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周海宾;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陈俊; 蔡璐; 刘洪涛; 潘恬豪; 顾闰尧 中国给水排水 2015/14
14 CTB工艺在城市污泥与生活垃圾共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陈俊; 王娇; 郭康圣; 黄慧明; 王力刚; 李雪怡; 潘恬豪; 高定;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5/14
15 土壤污染调查加密布点优化方法构建及验证 优先出版 谢云峰; 曹云者; 杜晓明; 徐竹; 柳晓娟; 陈同斌; 李发生; 杜平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3
16 北京市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李雅嫔; 杨军; 雷梅;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树庆 中国给水排水 2015/09
17 砷和磷在不同污染类型土壤中的竞争吸附动力学 王小玲; 马杰; 顾明华; 陈同斌; 王学礼; 雷梅; 杨军; 周小勇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4
18 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测定土壤中镍的精度研究(英文) 杜国栋; 雷梅; 周广东; 陈同斌; 仇荣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03
19 镉胁迫下蓖麻对镉及矿质元素的富集特征 张晗芝; 郭庆军; 杨俊兴; 陈同斌; 陈辉; 申建秀; 朱光旭; 王鑫; 孙野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2
20 基于地统计条件模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预测方法研究 谢云峰; 杜平; 曹云者; 柳晓娟; 陈同斌; 杜晓明; 李发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01
21 中国城市污泥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郭广慧; 陈同斌; 杨军; 郑国砥; 高定 环境科学学报 2014/10
22 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模拟方法在矿集区适用性比较 乔鹏炜; 周小勇; 杨军; 陈同斌; 雷梅 地质通报 2014/08
23 云南个旧锡矿区大屯盆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 乔鹏炜; 周小勇; 杨军; 雷梅; 陈同斌 地质通报 2014/08
24 酒精加工废弃物与城市污泥混合高温好氧发酵效果 潘恬豪;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刘洪涛; 周海宾 中国给水排水 2014/13
25 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控制区划的研究与建议 陈同斌; 雷梅; 杨军; 周小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03
26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行业臭气的产生与控制 朱彦莉; 郑国砥; 高定; 牛明杰; 彭淑婧; 陈同斌; 刘洪涛 环境卫生工程 2014/02
27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郑海霞; 孔祥娟; 刘洪涛;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中国给水排水 2013/22
28 某铅冶炼厂对周边土壤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周小勇; 雷梅; 杨军; 周广东; 郭广慧; 陈同斌; 万小铭; 梁琪; 乔鹏炜 环境科学 2013/09
29 上海松江污泥智能好氧发酵处理工程的工艺调试 周海宾; 高定; 陈俊; 洪念; 潘恬豪; 陈同斌; 姚彬; 陆国平; 解龙; 黄超文; 李雪怡; 李智 中国给水排水 2013/16
30 北京市南沙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朱光旭; 郭庆军; 陈同斌; Marc Peters; 杨俊兴; 张晗芝; 魏荣菲; 王春雨 生态学杂志 2013/08
31 翻抛对城市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的影响 洪念; 陈俊; 高定; 郑国砥; 张学洪;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3/11
3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生命周期评价 刘洪涛; 郑海霞; 陈俊;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中国给水排水 2013/06
33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污泥特性与处置方向 杨建劳; 刘洪涛; 陈同斌; 叶旭明; 张学洪; 郑海霞; 黄振宏; 罗中会; 高定; 张军; 李海翔 中国给水排水 2013/03
34 通过选种重金属低积累甘蔗品种实现污染农田的生态修复(英文) 王学礼; 陈同斌; 雷梅; 宋波; 万小铭; 李艳梅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2/04
35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马闯; 杨军; 雷梅; 陈同斌; 谢云峰; 李晓燕; 宋波; 刘洪禄; 吴文勇 地理研究 2012/12
36 生物滤池去除臭气及VOCs的研究进展 郭瑞;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彭淑婧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3
37 污泥处理与处置工程的除臭工艺和材料 杨淇微; 高定; 郑国砥; 陈同斌;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3
38 污泥发酵产物在园林绿化领域的应用潜力与问题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张悦; 杨榕; 王洪臣; 郑国砥; 孔祥娟; 李雪怡; 卢忠华; 郝悦龙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1
39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发酵工艺的碳减排效果 郑海霞; 刘洪涛; 陈同斌; 高定; 陈俊; 郑国砥; 沈玉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1
40 污泥发酵产物应用于草坪基质工程的经济性分析 刘洪涛; 郑海霞;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雷梅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1
41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国际发展趋势与展望 余杰; 郑国砥;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0
42 CTB工艺在长春市污泥处置工程中的应用 高定; 杨宏志; 陈俊; 李丹; 李永杰; 黄亮; 白月芬; 张元玲;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9
43 调理剂配比对污泥好氧发酵脱水和处理成本的影响 周海宾; 高定; 陈同斌; 马闯;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9
44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发酵工程的运行成本及其分析 刘洪涛; 陈同斌; 高定; 郑海霞; 郑国砥; 陈俊; 李雪怡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9
45 污泥发酵产物应用于草坪基质的伴生杂草辨识与溯源 刘洪涛; 陈俊; 高定; 郑海霞; 郑国砥; 陈同斌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9
46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强制通风对温度与脱水的调控 蔡璐;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7
47 污泥好氧生物发酵过程中匀翻对温度与脱水的影响 蔡璐;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7
48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对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杨军; 徐汭祥; 杨苏才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5
49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高定; 郑国砥; 陈同斌; 刘洪涛; 杨军; 杨苏才; 高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5
50 污泥好氧生物发酵过程的含水率原位监测方法 蔡璐;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3
51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发酵一体化装置的工程应用 马闯; 高定; 刘洪涛; 郑国砥; 陈俊; 李雪怡; 黄超文; 沈玉君; 蔡璐; 郭瑞; 周海宾;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3
52 武汉市儿童多途径铅暴露风险评估 郝汉舟; 陈同斌; 吴基良; 雷梅; 田辉; 祖文普; 钟学斌 环境科学 2012/06
53 从泥质特点看城镇污泥处置方向 陈同斌 水工业市场 2012/06
54 污泥堆肥含水率监测方法的选择与探讨 蔡璐; 陈同斌; 刘洪涛; 高定; 郑国砥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6
55 城市污泥好氧发酵处理技术现状与对策 陈俊; 陈同斌; 高定; 李君; 张军;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2/11
56 新型调理剂CTB-2污泥堆肥的氧气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马闯;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周海滨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5
57 城市污泥生物好氧发酵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余杰; 郑国砥;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12/07
58 不同浸提方法对土壤及蜈蚣草中砷形态浸提效果 马杰; 韩永和; 周小勇; 王洪波; 雷梅; 李艳梅; 陈同斌 现代仪器 2012/02
59 碳源对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HCHs和DDTs降解的促进作用 雷梅; 梁琪; 杨苏才; 陈同斌; 杨军; 马杰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2
60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堆体表面沉降及减容率的研究 岳波;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刘斌 环境工程学报 2011/12
61 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关注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余杰;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生态学杂志 2011/10
62 利用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辨识土壤污染过程的方法初探 郭庆军; 陈同斌; 杨军; Harald Strauss; 雷梅; 朱光旭; 李艳梅; 周小勇; 李晓燕 环境科学 2011/10
63 利用不同形态硫同位素组成辨识土壤污染过程的方法初探 郭庆军; 陈同斌; 杨军; Harald Strauss; 雷梅; 朱光旭; 李艳梅; 周小勇 环境科学学报 2011/08
64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的编制原则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徐汭祥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5
65 污泥生物发酵车间加设集气罩对臭气扩散的影响 沈玉君; 陈同斌; 刘洪涛; 高定; 郑国砥; 蔡璐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5
66 密闭集气罩对污泥生物干化脱水效果的影响 王斌; 蔡璐; 陈同斌; 刘洪涛; 高定; 沈玉君; 郑国砥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3
67 污泥好氧生物发酵调理剂CTB-2的吸水和抗压特性 马闯; 高定; 郑国砥; 刘洪涛; 陈同斌; 李雪怡; 黄超文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3
68 堆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与释放 沈玉君;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1
69 堆肥过程中臭气的产生和释放过程研究进展 沈玉君; 陈同斌; 刘洪涛; 高定; 郑国砥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1
70 攻克污泥生物堆肥恶臭污染问题的新思路 蔡璐; 陈同斌; 刘洪涛; 高定; 郑国砥; 陈俊; 杜伟; 李雪怡; 李银姬 水工业市场 2011/05
71 通过立法破解农地污染僵局 陈同斌 农村工作通讯 2011/09
72 钢铁工业遗留场地土壤重金属洗脱剂筛选研究 李艳梅; 雷梅; 陈同斌; 杨军; 周小勇; 郭庆军; 马杰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4
73 不同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的碳排放 郭瑞; 陈同斌; 张悦; 刘洪涛; 沈玉君; 高定; 郑国砥; 程志鹏 环境科学学报 2011/04
74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郝汉舟; 陈同斌; 靳孟贵; 雷梅; 刘成武; 祖文普; 黄莉敏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75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杨军; 陈同斌; 雷梅; 刘洪禄; 吴文勇; 周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2
76 污泥生物堆肥产品的资源化新途径 刘洪涛;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2010/11
77 城市污泥堆肥厂臭气控制途径 陈俊; 高定; 陈同斌; 马达; 李雪怡 建设科技 2010/21
7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北京城区土壤的重金属累积特征 李晓燕; 陈同斌; 雷梅; 郭庆军; 宋波; 周广东; 谢云峰 环境科学学报 2010/11
79 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碳排放比较 刘洪涛;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陈文华; 贾建青 建设科技 2010/19
80 采用CTB工艺提高污泥热值的工程实例研究 蔡璐;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郑国砥;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9
81 污泥堆肥对草坪基质综合质量的影响 刘洪涛;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马闯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9
82 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的碳排放比较 刘洪涛;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陈文华; 贾建青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2010/09
83 昆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土地利用可行性研究 何洁; 张旭; 肖丹; 白涛; 郑国砥; 陈同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7
84 不同污泥处理与处置工艺的碳排放分析 刘洪涛; 陈同斌; 杭世珺; 王洪臣; 王伟; 李国学; 孔彦鸿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7
85 蔬菜秧与牛粪好氧堆肥试验研究 袁顺全; 曹婧; 张俊峰; 刘洪涛; 李鹏; 马兴; 庞纯伟; 韩洁; 陈同斌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04
86 城市污泥生物干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松林;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陈俊; 张军;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5
87 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城市污泥热值分析 蔡璐; 陈同斌; 高定; 杨军; 陈俊; 郑国砥;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5
88 污泥农用在我国污泥处置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余杰; 田宁宁; 陈同斌; 钱靖华 给水排水 2010/S1
89 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臭味物质的产生与释放 高定; 沈玉君;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陈俊;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3
90 污泥堆肥厂臭气的产生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刘璐;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陈俊; 张军; 林海; 黄卓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3
91 北京城市广场及校园表土(灰尘)中重金属水平与健康风险 李晓燕; 陈同斌; 雷梅; 谢云峰; 周广东; 宋波 地理研究 2010/06
92 好氧生物堆肥中温度、氧气和水分模型的研究进展 张军;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1
93 好氧生物堆肥过程中有机质降解模型的研究进展 高定; 张军; 陈同斌; 郑国砥; 刘洪涛 中国给水排水 2010/11
94 CTB污泥处理工艺的臭气控制效果研究 陈俊; 高定; 陈同斌; 郭松林; 郑国砥; 杜伟; 马达 中国给水排水 2010/09
95 CTB自动控制污泥好氧发酵工艺工程实践 陈俊;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郭松林; 杜伟; 马达 中国给水排水 2010/09
96 有机肥与化肥的生产能耗、投入成本和环境效益比较分析——以污泥堆肥生产有机肥为例 刘洪涛;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雷梅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4
97 空间插值模型对土壤Cd污染评价结果的影响 谢云峰; 陈同斌; 雷梅; 郑国砥; 宋波; 李晓燕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4
98 植物修复过程中蜈蚣草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动态:5年田间定位试验 陈同斌; 李海翔; 雷梅; 武斌; 宋波; 张学洪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2
99 蜈蚣草对污染土壤中As、Pb、Zn、Cu的原位去除效果 谢景千; 雷梅; 陈同斌; 李晓燕; 顾明华; 刘晓海 环境科学学报 2010/01
100 微波炉快速测定城市污泥湿度的探讨 罗维; 陈同斌; 岳波; 郑国砥; 黄启飞; 高定 环境工程学报 2009/11
101 城市污泥堆肥对蔬菜幼苗的盐害及其淋洗脱盐效果 蔡红;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郑国砥; 张军; 陈俊;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5
102 城市污泥堆肥用作花卉栽培基质的效果评价 马达;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郑国砥;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5
103 城市污泥堆肥用作蔬菜育苗基质的孔隙适宜性研究 蔡红;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郑国砥; 张军;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5
104 城市污泥堆肥用于草坪基质的生物与环境效应 高定; 刘洪涛; 陈同斌; 徐伟朴; 郑国砥;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5
105 造纸污泥堆肥对葡萄的肥效及其重金属风险评价 刘洪涛;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张军; 杜伟; 杨军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5
106 城市污泥堆肥在园林绿化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刘洪涛; 马达;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3
107 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郭广慧; 杨军;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宋波;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3
108 中国城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杨军; 郭广慧;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杨苏才; 宋波;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3
109 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土壤镉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 翟丽梅; 廖晓勇; 阎秀兰; 陈同斌; 刘宏斌; 谢华 中国环境科学 2009/06
110 超高堆体下堆肥物料的氧气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刘斌;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岳波; 杜伟; 陈俊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1
111 通过分层堆肥提高城市污泥堆肥处理效果的研究 郑国砥; 高定; 陈同斌; 罗维;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1
112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动态变化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罗维; 杜伟; 陈俊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1
113 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和氨气释放的动态与调控 郑国砥; 高定; 陈同斌; 杜伟; 罗维 中国给水排水 2009/11
114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市场分析 王助贫; 黄鸥; 王伟; 陈同斌; 陈晓华; 李佳; 薛涛; 段崇东; 原良晓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2009/05
115 污泥堆肥处理过程中氧气消耗的动态变化与分布特征 刘斌;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岳波; 王莉霞; 张军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5
116 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的思考 陈同斌; 杭世珺; 徐云; 郑国砥; 魏源送; 吴启堂; 李国学; 甘一萍; 王彤; 章亦兵; 高定; 杜伟; 林毅 中国给水排水 2009/09
117 对《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刘洪涛;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9/09
118 城市污泥堆肥处理及其产业化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刘洪涛; 杜伟; 杨军 中国给水排水 2009/09
119 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堆肥技术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建设科技 2009/07
120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 肖细元; 陈同斌; 廖晓勇; 阎秀兰; 谢华; 武斌; 王莉霞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2
121 大型古老锡矿影响区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 谢华; 刘晓海; 陈同斌; 廖晓勇; 阎秀兰; 王莉霞 环境科学 2008/12
122 矿业污染土壤中还原态硫的测定方法探讨 王莉霞; 陈同斌; 雷梅; 武斌; 廖晓勇; 翟丽梅 环境科学学报 2008/12
123 广西环江流域硫污染农田的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分布 王莉霞; 陈同斌; 宋波; 雷梅; 翟丽梅; 廖晓勇; 刘艳青 地理学报 2008/11
124 北京市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李晓燕; 陈同斌; 谭勇壁; 付本田; 杨军; 宋波; 杨苏才; 谢云峰 地理研究 2008/06
125 不同磷肥对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的影响 廖晓勇; 陈同斌; 阎秀兰; 谢华; 肖细元; 翟丽梅 环境科学 2008/10
126 造纸污泥土地利用的资源价值与潜在风险 杜伟; 郑国砥; 陈同斌; 付本田; 雷梅; 高定; 岳波; 刘斌; 张军 生态学报 2008/10
127 交通活动对公路两侧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郭广慧; 雷梅; 陈同斌; 宋波; 李晓燕 环境科学学报 2008/10
128 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纪乐平世陆生生物大灭绝期煤中砷和硒的演化及古环境意义 雒昆利; 李会杰; 牛彩香; 陈同斌 古地理学报 2008/04
129 广西环江铅锌矿尾砂坝坍塌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 翟丽梅; 陈同斌; 廖晓勇; 阎秀兰; 王莉霞; 谢华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6
130 农田土壤中铜的主要输入途径及其污染风险控制 刘洪涛;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宋波; 杨军; 蔡红 生态学报 2008/04
131 云南昭通氟中毒区煤、烘烤粮食、黏土和饮用水中砷、硒、汞的含量 雒昆利; 李会杰; 陈同斌; 王伟中; 毕世贵; 吴学志; 黎伟; 王丽华 煤炭学报 2008/03
132 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 郭朝晖; 肖细元; 陈同斌; 廖晓勇; 宋杰; 武斌 地理学报 2008/01
133 中国主要含砷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砷污染问题 肖细元; 陈同斌; 廖晓勇; 武斌; 阎秀兰; 翟丽梅; 谢华; 王莉霞 地理研究 2008/01
134 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氧气的剖面分布特征 高定; 郑玉琪; 陈同斌; 雷梅; 郑袁明; 郑国砥; 罗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06
135 造纸污泥工厂化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黄建东; 杜伟;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张军; 岳波; 刘斌; 刘洪涛 生态环境 2007/05
136 蜈蚣草生长特性和富集砷的基因型差异研究(英文) 蔡保松; 张国平; 陈同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05
137 中国公路交通的重金属排放及其对土地污染的初步估算 郭广慧; 陈同斌; 宋波; 杨军; 黄泽春; 雷梅; 陈玉成 地理研究 2007/05
138 关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中锌限量值的讨论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岳波; 刘斌; 雷梅; 杜伟; 张军 环境科学学报 2007/07
139 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技术途径与强化措施 廖晓勇; 陈同斌; 阎秀兰; 聂灿军 环境科学学报 2007/06
140 砷超富集植物的热解特征及其与砷含量的关系 聂灿军; 阎秀兰; 陈同斌; 廖晓勇; 潘家荣; 周宝利; 吴礼树 环境科学学报 2007/05
141 金昌镍铜矿区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先锋植物筛选 廖晓勇; 陈同斌; 阎秀兰; 谢华; 翟丽梅; 聂灿军; 肖细元; 武斌 自然资源学报 2007/03
142 云南昭通氟中毒区煤、土和水中氟的含量与分布 雒昆利; 李会杰; 冯福建; 陈同斌; 熊明海; 王伟中; 廖晓勇; 黎伟; 王丽华 煤炭学报 2007/04
143 蜈蚣草的超微结构和砷、钙的亚细胞分布 廖晓勇; 谢华; 陈同斌; 肖细元; 阎秀兰; 翟丽梅; 武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02
144 堆肥处理对排水污泥中重金属的钝化作用 高定; 郑国砥; 陈同斌; 刘斌; 岳波; 杜伟 中国给水排水 2007/04
145 广西典型矿区中植物对Cu、Mn和Zn的富集特征与潜在的Mn超富集植物 范稚莲; 莫良玉; 陈同斌; 翟丽梅; 雷梅; 黄安奇; 黎桦 地理研究 2007/01
146 堆肥调理剂研究进展 张军; 雷梅; 高定; 郑国砥; 陈同斌; 岳波; 刘斌; 杜伟 生态环境 2007/01
147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铬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宋波; 高定; 陈同斌; 黄泽春; 郑袁明; 雷梅; 郑国砥; 杨军; 廖晓勇 环境科学学报 2006/10
148 石灰性土壤中砷形态分级方法的比较及其最佳方案 武斌; 廖晓勇; 陈同斌; 阎秀兰 环境科学学报 2006/09
149 典型矿业城市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复合污染评价——以“镍都”金昌市为例 廖晓勇; 陈同斌; 武斌; 阎秀兰; 聂灿军; 谢华; 翟丽梅; 肖细元 地理研究 2006/05
150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中铜含量及其健康风险 郑袁明; 宋波; 陈同斌; 黄泽春; 雷梅; 廖晓勇; 陈煌; 郑国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05
151 粪渣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主要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王辉; 刘斌; 高定; 郑国砥; 岳波; 陈同斌; 黄建东; 杜伟; 张军 生态环境 2006/05
152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镉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宋波; 陈同斌; 郑袁明; 黄泽春; 郑国砥; 罗金发 环境科学学报 2006/08
153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铅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陈同斌; 宋波; 郑袁明; 黄泽春; 雷梅; 廖晓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6/08
154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中磷和钙的亚细胞分布及其与耐砷毒的关系 肖细元; 廖晓勇; 陈同斌; 阎秀兰; 谢华; 翟丽梅; 武斌 环境科学学报 2006/06
155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的锌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黄泽春; 宋波; 陈同斌; 郑袁明; 杨军 地理研究 2006/03
156 中水灌溉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杨军; 郑袁明; 陈同斌; 黄泽春; 罗金发; 刘洪禄; 吴文勇 地理研究 2006/03
157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镍含量及其健康风险 陈同斌; 宋波; 郑袁明; 黄泽春; 郑国砥; 雷梅; 陈煌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3
158 堆肥处理过程中猪粪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 高伟; 郑国砥; 高定; 陈同斌; 韩晓日; 张义安 环境科学 2006/05
159 城市污泥堆肥添加猪粪的功效研究 郑玉琪;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罗维 中国给水排水 2006/09
160 北京市蔬菜和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陈同斌; 宋波; 郑袁明; 黄泽春; 郑国砥; 李艳霞; 雷梅; 廖晓勇 地理学报 2006/03
161 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 高定; 陈同斌; 刘斌; 郑袁明; 郑国砥; 李艳霞 地理研究 2006/02
162 城市污泥不同处理处置方式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张义安; 高定; 陈同斌; 郑国砥; 李艳霞 生态环境 2006/02
163 砷对土壤-蜈蚣草系统中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范稚莲; 雷梅; 陈同斌; 黄泽春; 莫良玉 生态学报 2006/02
164 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现状分析 吴娟; 王明林; 李艳霞; 陈同斌; 张之华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02
165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 郑袁明; 宋波; 陈同斌; 郑国砥; 黄泽春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1
166 蜈蚣草中砷的亚细胞分布与区隔化作用 陈同斌; 阎秀兰; 廖晓勇; 肖细元; 黄泽春; 谢华; 翟丽梅 科学通报 2005/24
167 北京市凉凤灌区小麦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健康风险分析——兼论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测定指标的可靠性 杨军; 陈同斌; 郑袁明; 罗金发; 刘洪禄; 吴文勇; 陈玉成 环境科学学报 2005/12
168 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 陈同斌; 张斌才; 黄泽春; 刘颖茹; 郑袁明; 雷梅; 廖晓勇; 朴顺姬 地理研究 2005/06
169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H_2S的释放动态及其控制策略 高伟; 陈同斌; 郑国砥; 高定; 罗维; 张义安; 韩晓日 环境科学学报 2005/11
170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气温对堆体温度影响的模拟 岳波; 陈同斌; 黄泽春; 高定; 郑国砥; 刘斌; 王莉霞 环境科学学报 2005/11
171 防止植物样品中无机砷形态转化的样品保存方法 阎秀兰; 陈同斌; 廖晓勇; 武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06
172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铬和镍的积累 郑袁明; 陈同斌; 郑国砥; 黄泽春; 罗金发 资源科学 2005/06
173 野外条件下土壤砷浓度对蜈蚣草砷富集特征的影响 刘颖茹; 陈同斌; 黄泽春; 廖晓勇 环境科学 2005/05
174 关于hyperaccumulator中文译名的探讨 陈同斌; 阎秀兰; 廖晓勇; 黄泽春; 雷梅 环境科学学报 2005/09
175 北京市凉凤灌区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及其变化趋势 杨军; 郑袁明; 陈同斌; 黄泽春; 罗金发; 刘洪禄; 吴文勇; 陈玉成 环境科学学报 2005/09
176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 郑袁明; 陈同斌; 陈煌; 郑国砥; 罗金发 地理学报 2005/05
17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郑袁明; 陈同斌; 郑国砥; 陈煌; 罗金发; 吴泓涛; 周建利 自然资源学报 2005/05
178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镉含量特征 郑袁明; 罗金发; 陈同斌; 陈煌; 郑国砥; 吴泓涛; 周建利 地理研究 2005/04
179 土壤样品保存过程中无机砷的形态变化及其样品保存方法 阎秀兰; 陈同斌; 廖晓勇; 谢华; 翟丽梅 环境科学学报 2005/07
180 湖南柿竹园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 雷梅; 岳庆玲; 陈同斌; 黄泽春; 廖晓勇; 刘颖茹; 郑国砥; 常庆瑞 生态学报 2005/05
181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砷含量特征 陈同斌; 郑袁明; 陈煌; 吴泓涛; 周建利; 罗金发; 郑国砥 地理研究 2005/02
182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自动测控系统及其应用 高定; 陈同斌; 黄启飞 中国给水排水 2005/04
183 刈割对蜈蚣草的砷吸收和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 李文学; 陈同斌; 刘颖茹 生态学报 2005/03
184 污染农田中植物的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以湖南郴州邓家塘为例 谢华; 廖晓勇; 陈同斌; 林鉴钊 地理研究 2005/01
185 好氧高温堆肥处理对猪粪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郑国砥; 陈同斌; 高定; 罗维; 李艳霞 中国环境科学 2005/01
186 翻堆对强制通风静态垛混合堆肥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陈同斌; 罗维; 郑国砥; 高定 环境科学学报 2005/01
187 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 徐伟朴; 陈同斌; 刘俊良; 何延青 环境科学 2004/S1
188 混合堆肥过程中自由空域(FAS)的层次效应及动态变化 陈同斌; 罗维; 高定; 郑国砥 环境科学 2004/06
189 湿度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 罗维;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04/11
190 猪粪好氧堆制不同阶段氧气含量变化特征 陈同斌; 郑玉琪; 高定; 孔建松; 罗维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1
191 “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与风险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郑袁明; 陈同斌 地理研究 2004/05
192 蜈蚣草毛状体对砷的富集作用及其意义 李文学; 陈同斌; 陈阳; 雷梅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4/05
193 混合堆肥过程中容重的层次效应及动态变化 陈同斌; 罗维; 高定; 郑国砥 环境科学 2004/05
194 利用耗氧速率判断好氧堆肥腐熟度的探讨 郑玉琪; 陈同斌; 孔建松; 高定; 黄启飞; 罗维 环境科学学报 2004/05
195 尽快实施有机肥料产业化工程 陈同斌 中国农技推广 2004/05
196 蜈蚣草羽叶中砷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 陈同斌; 黄泽春; 黄宇营; 雷梅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4/04
197 混合堆肥过程中挥发性固体含量的层次效应及动态变化 罗维;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环境科学 2004/03
198 磷肥对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的影响:田间实例研究 廖晓勇; 陈同斌; 谢华; 肖细元 环境科学学报 2004/03
199 土壤砷污染对蔬菜砷含量及食用安全性的影响 蔡保松; 陈同斌; 廖晓勇; 谢华; 肖细元; 雷梅; 张国平 生态学报 2004/04
200 静态垛好氧堆肥堆体中氧气浓度和耗氧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 郑玉琪;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罗维 环境科学 2004/02
201 城市污泥-猪粪混合堆肥过程中湿度的层次效应及其动态变化 罗维; 陈同斌; 高定; 郑玉琪; 郑国砥 环境科学 2004/02
202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的系统研究 陈同斌; 郑袁明; 陈煌; 郑国砥 环境科学 2004/01
203 城市污泥与猪粪混合堆肥过程中湿度空间变异 罗维; 陈同斌; 高定; 郑玉琪; 李艳霞; 郑国砥 环境科学学报 2004/01
204 蜈蚣草耐铅、铜、锌毒性和修复能力的研究 安志装; 陈同斌; 雷梅; 肖细元; 廖晓勇 生态学报 2003/12
205 砷超富集植物中砷化学形态及其转化的EXAFS研究 黄泽春; 陈同斌; 雷梅; 胡天斗; 黄启飞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3/06
206 磷对土壤中砷吸附的影响 雷梅; 陈同斌; 范稚连; 莫良玉; 黄泽春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1
207 中国城市污泥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地利用 李艳霞; 陈同斌; 罗维; 黄启飞; 吴吉夫 生态学报 2003/11
208 污染水稻田中土壤含砷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廖晓勇; 陈同斌; 肖细元; 黄泽春; 安志装; 莫良玉; 李文学; 陈煌; 郑袁明 地理研究 2003/05
209 砂培条件下施加钙、砷对蜈蚣草吸收砷、磷和钙的影响 廖晓勇; 肖细元;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03/10
210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 蔡保松; 雷梅; 陈同斌; 张国平; 陈阳 生态学报 2003/10
211 中国城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陈同斌; 黄启飞; 高定; 郑玉琪; 吴吉夫 环境科学学报 2003/05
212 砷、钙对蜈蚣草中金属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肖细元; 廖晓勇; 陈同斌; 张杨珠 生态学报 2003/08
213 SCI检索系统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续玉红; 陈同斌 中国科学基金 2003/04
214 堆肥氧气实时、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开发 郑玉琪; 陈同斌; 高定; 黄启飞 环境工程 2003/04
215 北京市土壤中Cr,Ni含量的空间结构与分布特征 郑袁明; 陈煌; 陈同斌; 郑国砥; 吴泓涛; 周建利 第四纪研究 2003/04
216 好氧堆肥过程中的氧气变化及其监测 孔建松; 郑玉琪; 陈同斌 生态环境 2003/02
217 面向应用的土壤重金属信息系统(SHMIS)——以北京市为例 陈煌; 郑袁明; 陈同斌 地理研究 2003/03
218 砷超富集植物中元素的微区分布及其与砷富集的关系 陈同斌; 黄泽春; 黄宇营; 谢华; 廖晓勇 科学通报 2003/11
219 北京市近郊区土壤镍的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 郑袁明; 陈同斌; 陈煌; 吴泓涛; 周建利; 罗金发; 黄泽春 地理学报 2003/03
220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李文学; 陈同斌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4
221 城市污泥专用复合肥在草皮生产中的应用 赵莉; 李艳霞; 陈同斌; 刘树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04
222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韦朝阳; 陈同斌 地球科学进展 2002/06
223 高砷区植物的生态与化学特征 韦朝阳; 陈同斌 植物生态学报 2002/06
224 我国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周建利; 陈同斌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05
225 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 陈同斌; 曾希柏; 胡清秀 地理学报 2002/05
226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 曾希柏; 陈同斌; 林忠辉; 胡清秀 地理学报 2002/05
227 污泥及其复合肥对蔬菜产量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金燕; 李艳霞; 陈同斌; 刘树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03
228 北京城市公园土壤铅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郑袁明; 余轲; 吴泓涛; 黄泽春; 陈煌; 吴晓; 田勤政; 范克科; 陈同斌 地理研究 2002/04
229 磷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及其科学意义 陈同斌; 范稚莲; 雷梅; 黄泽春; 韦朝阳 科学通报 2002/15
230 城市污泥堆肥用作草皮基质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李艳霞; 赵莉;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02/06
231 城市污泥堆肥对栽培基质保水能力和有效养分的影响 陈同斌; 高定; 李新波 生态学报 2002/06
232 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积温规律的探讨 陈同斌; 黄启飞; 高定; 黄泽春; 郑玉琪; 李艳霞 生态学报 2002/06
233 城市污泥堆肥温度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黄启飞; 黄泽春; 高定; 郑袁明; 郑玉琪;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02/06
234 新型堆肥调理剂的吸水特性及应用 高定; 黄启飞; 陈同斌 环境工程 2002/03
235 污泥中的DOM对中国土壤中Cd吸附的影响Ⅰ.纬度地带性差异 黄泽春; 陈同斌; 雷梅 环境科学学报 2002/03
236 城市污泥复合肥的肥效及其对小麦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陈同斌; 李艳霞; 金燕; 刘树庆 生态学报 2002/05
237 城市污泥堆肥温度动态变化过程及层次效应 陈同斌; 黄启飞; 高定; 黄泽春; 郑玉琪; 李艳霞 生态学报 2002/05
238 鼓风对城市污泥好氧堆肥温度变化的影响 黄启飞; 高定; 黄泽春; 郑玉琪; 李艳霞;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02/05
239 猪粪快速好氧堆肥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 郑玉琪; 陈同斌; 高定; 黄启飞 生态学报 2002/05
240 大叶井口边草——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 韦朝阳; 陈同斌; 黄泽春; 张学青 生态学报 2002/05
241 废弃物中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吸附Cd的影响及其机制 陈同斌; 黄泽春; 陈煌 环境科学学报 2002/02
242 城市垃圾堆肥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 黄启飞; 高定; 丁德蓉; 陈同斌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2
243 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 陈同斌; 陈志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2
244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质的环境效应 黄泽春; 陈同斌; 雷梅 生态学报 2002/02
245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 陈同斌; 韦朝阳; 黄泽春; 黄启飞; 鲁全国; 范稚莲 科学通报 2002/03
246 高浓度有机废水截留处理工艺研究 吴泓涛; 蒲富永; 陈同斌; 郑明兰 农业环境保护 2001/06
247 太白山北坡成土因素及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的比较 雷梅; 陈同斌; 冯立孝; 常庆瑞; 阎湘 地理研究 2001/05
248 垃圾堆肥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黄启飞; 高定; 丁德蓉; 陈同斌 土壤与环境 2001/03
249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韦朝阳; 陈同斌 生态学报 2001/07
250 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铁发生学特征 雷梅; 常庆瑞; 冯立孝; 陈同斌 地理研究 2001/01
会议论文:
1 云南个旧锡矿区大屯盆地不同耕地及土壤类型的生态风险评价 乔鹏炜; 周小勇; 杨军; 雷梅; 陈同斌 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0-17
2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发酵一体化装置的工程应用效果研究 马闯; 高定; 刘洪涛; 郑国砥; 陈俊; 李雪怡; 黄超文; 沈玉君; 蔡璐; 郭瑞; 周海宾; 陈同斌 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 中国会议 2012-11-01
3 中国重金属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技术需求 雷梅; 陈同斌; 郑袁明; 万小铭; 郝汉舟; 杨军; 郭庆军 2011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国际论坛暨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国际会议 2011-10-26
4 利用淋洗剂淋洗修复钢铁厂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英文) 李艳梅; 雷梅; 陈同斌; 周小勇; 杨军; 王燕文 2011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国际论坛暨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国际会议 2011-10-26
5 CTB智能控制污泥好氧发酵工艺工程实践——基于秦皇岛绿港污泥处理厂运行的经验 杜伟; 马达; 陈俊; 陈同斌; 高定; 郑国砥; 郭松林 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 中国会议 2010-08-31
6 半变异函数拟合模型的选择对土壤重金属空间预测结果的影响 郑袁明; 杨军; 陈同斌; 贺纪正 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6-07
7 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的区域性评价与风险预警——以北京市为例 陈同斌; 郑袁明 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 中国会议 2004-07
8 湘南砷毒区土壤环境中的砷及其对食物链的影响 陈同斌; 刘更另 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 中国会议 1991-07-01
荣誉奖励:
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曾获2项省部级奖和香港获裘搓基金会Croucher Fellowship。
4、砷超富集植物及其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国家级,2014年。
5、污泥好氧生物发酵处理成套设备研发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环境保护,首先想到的是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对土壤环境保护则相对陌生。人们没有意识到,土壤既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的源,对植物、空气、地下水、地表水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多次食品安全事件和水体二次污染,才使人们终于意识到土壤污染是继大气和水污染问题后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大环境问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陈同斌,是我国污染土地修复工程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他在没人关注土壤污染的20多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土壤环境保护。他说“既然大部分人都不太去做这个事,那么我觉得总要有人把这个责任,这个义务承担起来。”这一路上,陈同斌遇到无数来自同行,政府和公众的质疑。这滋味不好受,但也是他早已预料到的事,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一路上会遇到的问题。到现在,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土壤环境保护,陈同斌早已是这个领域公认的权威。
为了解决我国严重的土壤砷污染问题,陈同斌提出运用植物将砷“吸”出来的办法。可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有这样的草,更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在哪里。陈同斌通过跨学科思维,一步步推理,将搜索范围越缩越小,花了几年时间,筛选了100来种植物,终于找出这棵名为“蜈蚣草”的“吸毒草”。该草是在国际上发现的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成为解决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
大部分所谓的专家并没有真正做过土壤环境具体工作,有的直接照搬国外结论或者教科书上的东西,有的只是凭相关经验或知识进行推论。
环保部、农业部、国土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都在积极开展工作,但相关工作仍较分散、缺乏良好的集成,研究工作与产业应用明显脱节。
全国两会至今,该如何进行土壤修复的话题持续在发酵。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看来,目前全国还缺乏成熟、规范的制度和商业模式来激活土壤修复市场。业界热议的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土壤修复,也“仍在探索之中”。
而在农田修复上,这名土壤修复的权威专家认为,费用应该由污染责任人和政府来负担,农民不是主要责任主体。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陈同斌亦认为土壤修复领域目前“砖家”不少,有些常识“误会”也很深。
南方周末: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土壤修复领域有什么进展?
陈同斌: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讨论很多,而在国家科技计划重点专项的2015年度项目中,专门将“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列为一个重要方向。镉米事件发生后,也有人找到我,来寻求办法。有人关注是好事,但在短时间内过度关注也未必是好事,会适得其反。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要全面、科学,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度炒作。
南方周末:为何不是好事?
陈同斌:其实,即便是专家也不一定清楚:我国的土壤污染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土壤修复是怎么一回事。由于以前国家层面对相关研究重视不够、相关积累不足,大部分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过土壤环境领域的具体工作,有的是直接照搬国外结论或者教科书上的东西,有的只是凭相关经验或知识进行推论。
譬如:公众和某些业内外人士都在说,化肥是导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元凶。其实,在国外真有这种情况,但我国的化肥(磷肥)重金属含量只有美国的百分之几,而且施用历史也只有美国的1/3。根据计算,在我国的现实中,磷肥导致农田污染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南方周末:专家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陈同斌:焦点是究竟要不要净化重金属污染土壤。关于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不去净化污染土壤,而是采取被动的策略,对污染农田进行安全利用,让它“带病上岗”。这种方法通过施石灰、更换品种等农艺措施来减少农作物中重金属的积累,使得种植的农产品变得相对安全。它的一次性投入成本较低,但污染物仍在土壤中。但是,目前这类方法大多停留在经验阶段,相关研究并不充分。
第二种方法是对污染土壤进行净化。如利用具有特殊富集功能的植物,把土壤重金属富集到植物地上部,通过收获植物带走土壤中的重金属,净化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这个过程需要几年时间,一次性投入也会高一点,但能标本兼治。
南方周末:听上去第二种方案更好,为什么还会有争议?
陈同斌:这是权衡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平衡一次性投入和长期性投入的问题。根据我们在广西环江县1200多亩污染农田修复的工程经验,植物修复方法修复一亩污染农田的全部成本大约是3万到5万元,需要三五年时间。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未来也许成本可以降低到2万-3万元。由于在修复过程中,农民很可能没有收入,因此如果没有补贴就难以接受。地方政府领导考虑自己的任期有限等问题,往往喜欢短平快的投资方式。而很多公众、领导和专家对此也不太明白,觉得一次性投入较低的方案就是好方案,就好像觉得胃疼吃点止疼片比较省钱,没想到下次疼还要吃,标本兼治才是比较好的方案。
南方周末:如果不根治土壤污染,农产品也可以做到安全,为什么不选择第一种方案?
陈同斌: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在目前适用技术储备不足的前提下,大量采用第一种方案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完全只依靠第一种方案。如果有条件,污染土壤要尽量想办法进行修复。第一,治理土壤污染是一个环境伦理问题,不能破坏了别人的东西就不管了。第二,不能说农产品重金属不超标,土壤污染就完全没问题了。我们在湖南做过一个近四百人的调查,当地土壤重金属超标,于是吃的、喝的都从外地运进来。但是四年后的跟踪调查表明,当地新出生的小孩头发的重金属依然超标。我们对湖南某地污染农田和水体的监测发现,由于污染土壤中砷含量偏高,降雨时导致地表径流中携带的砷浓度偏高,超过水质标准。
南方周末:这些争议影响到了国家层面的决策?
陈同斌:是的。大部分人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就说土壤污染不能或者不用修复。另一方面,植物修复技术大规模工程转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扶持。如果你跟政府官员说,土壤修复一方面要花钱,另一方面技术也还需要不断完善,他很可能就不大愿意支持了。
从现实来看,农业系统会倾向于第一种方法,而环保系统对第二种方法也许比较关注,国土部门的国土整治手段也可以起到杜绝污染土壤用作农田,对农产品和农田污染具有预防效果。从国家层面来看,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协调和集成各部门的力量打攻坚战。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水平下,决策时需要考量各种综合因素,而不仅仅是站在某一部门的角度。目前,环保部、农业部、国土部、科技部、中科院等机构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但相关工作仍较分散、缺乏良好的集成,研究工作与产业应用明显脱节,需要从全产业链角度布局研发和推广工作。
南方周末:目前土壤修复已经进行了不少试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推开?
陈同斌:从一项技术从诞生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要进行工程转化和熟化,要转化成能够让农民接受的规范化技术。因为农田修复的主体往往是农民,所以技术要非常成熟,有操作性,需要制定技术规范,让农民能看懂、能使用。
这个事情说起来不难,但做起来是很难的。这就要有一个产业化模式。农民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他认为跟自己的利益没关系,我种出来的东西能卖就行,反正自己不吃,因此没有主动性。所以需要有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我们曾经试验将能修复土壤的超富集植物和筛选出来的抗污染品种免费给农民,效果很好。工程技术的实用性,管理模式的建立,相关利益方的平衡,是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关键问题。
来源:南方周末 2015-04-13
陈同斌:土壤修复 需长期面对的癌症治理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由于紧邻毒地导致的污染事件,在过去十几天里,让国人再次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其实,自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中毒事件以来,“毒地”事件并不鲜见。在城市化进程中,此类由废旧化工厂搬迁再利用带来的“棕地”问题,由于所处地段的特殊性,经媒体曝光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耕地污染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
危机面前,国内污染土壤的修复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土壤修复的技术、工程乃至立法层面,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与选择?江苏常州的毒地治理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863计划土壤修复领域首席专家陈同斌。
从“不承认”到“捂不住”
三联生活周刊:国内的土壤修复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陈同斌:开始,大家都不承认土地污染问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首先要证明在真实条件下,土壤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第二,受影响土地的面积要足够大,才会引起大家关注。因为过去的研究,都是往土壤里添加化学试剂进行模拟,在一个虚拟环境中,观察研究作物的中毒情况。不同于水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非常隐蔽,有累积效应,最初,单是证明土壤污染的存在便非常困难。
90年代,我们为在山东潍坊拍摄一张土壤污染的照片,花了几千元。必须让人从照片上直观地看出土壤污染,比如某个地方的作物长得矮甚至长不起来,仅此还不能断定原因,还得仔细分析相关土壤数据,找到污染物超标与作物生长的关联性。后来,我们承接了一个北京市的重大课题:“北京市土壤及蔬菜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当时的调查结果是,北京市本地生产与外地运来的蔬菜都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后来我们又自费去湖南郴州、甘肃金州、广西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或地区开展大规模土壤污染调查,发现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但是,当时无论是农业还是环保等主管部门,对此并不认可,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的研究结果如何一点点影响到政府,全社会何时开始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
陈同斌:自2004年起,通过一系列新闻事件,人们开始关注起土壤污染问题。包括我们的调查报告,再到2014年发布的经过8年调查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证明土壤污染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捂也捂不住了。但是要形成某种管理上的集体性决策与共识,还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数据。
由于力量有限,我们在开始进行土壤污染调查时,不可能全国各地到处跑,像记者一样也是跟着新闻跑。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在想:“不能光像大夫一样发现病症,后续怎么办?必须有一种办法治好污染。所以很自然地进入土壤修复领域。”
植物修复:耕地污染治理的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在不同土地类型中,你认为哪类污染土壤的问题最为严重,最值得关注?针对不同地块的不同污染类型,有哪些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陈同斌:我国的污染土地主要有三大块:耕地,城市工商用地,非城市化矿区。其中,耕地污染与城市工商业用地污染受到最多关注,并不是说后者比前者更严重,而是因为后者更易引起关注,形成公共事件。从污染物来说,大致分为不可降解的重金属污染与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等。
与别国国情不同,西方有上百年的农药使用史,因而存在着严重的有机物污染;中国尽管有机物污染也很严重,但更严重的污染来自于工业化积累中的大量开矿,重金属污染比西方要严重得多。由于中国土地国有,缺乏私产保护意识,耕地污染严重,而在耕地污染修复中,主要问题为重金属污染。我们当时在土壤修复上的努力方向,主要针对耕地。由于量大地广,耕地修复技术本来有限,用什么方法好一点?我们最终决定选定植物修复法,利用特殊的植物(超富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和萃取重金属。
1997年,我们在国际上找到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其体内砷含量是普通植物的10万~20万倍。利用它,可以把土壤中的砷蓄积到植物中,将它们收割后,污染也被带走。之后,在科技部863计划的连续支持下,蜈蚣草的人工种植与修复技术已形成产业。
目前,对于耕地修复而言,大家普遍比较认同植物修复法。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杂志还把植物修复列入未来全球科技十大趋势。国外做了一段时间,也找到一些类似植物,比如镍的富集植物,但镍污染并不严重,一些公司转而发展植物采矿。
场地修复中,除了微生物降解法,还有固化稳定法、淋洗法等物理、化学的办法。目前国内的场地修复,基本没有很成熟的工程技术与设备,用得比较多的还是物理方法,异位修复。理由只有一个,快。我在重庆经历过一个案例,参加了两轮方案评审,由于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支撑,迟迟没法下结论。开发商希望我尽快下结论,不惜扩大修复面积,多花几千万元。在房地产膨胀的那几年里,开发商看重的是如何通过土地开发,实现资本的快速流转。实际上,土壤修复的科学规律,无法满足房地产开发商对速度的要求。
三联生活周刊:从发现蜈蚣草到形成植物修复产业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陈同斌:早期,我们还没有掌握人工驯化技术。2001年,我们在湖南郴州所做的项目,都是从山上直接挖来。当时虽然只做了十几亩,但证明了在大田大规模种植蜈蚣草的确能大富集土壤中的砷。规模化种植,必须解决人工培育种苗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试验,我们实现了蜈蚣草的大规模繁育。后来又将育苗做成一套标准机制,以便在各地推广。 紧接着的问题是,收割后的蜈蚣草如何处理?已有的垃圾焚烧炉并不适合焚烧蜈蚣草,不但经济价值不高,而且与垃圾不同,蜈蚣草中砷含量达到百分之一点几,需要防止焚烧过程中砷跑到空气中。为此,我们开发了一套特殊的无害化处理装置,在燃烧过程中加入固定剂,避免砷的外泄。烧完之后的残渣,则有两种处理方法:量大,作为一种矿产送给矿山冶炼企业回收砷矿;量少,则送至危废填埋场填埋。
三联生活周刊:植物修复法,目前在国内有无成熟的资金模式?
陈同斌:目前植物修复的成本,一亩地大约为3万~5万元。资金方面,则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原因也很显然,国内的耕地污染,往往难以确定污染制造者,即使确定,也多是一些国有企业。出现这些问题,要么是政府的企业,要么是政府的监管责任。此外,如果政府不花钱治理,污染耕地上种出的粮食进入流通领域,则会演化为重大公共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模式。比如“边种植,边修复”,政府补贴在污染耕地种了蜈蚣草,旁边再种上一些经过严格技术筛选,适于栽种的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比如桑树、甘蔗等。农民有了收入,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常州:可行性与监理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待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污染事件中,所暴露出的土壤修复问题?
陈同斌:首先,相关部门缺乏管理经验,无论在施工单位的选择,还是项目方案设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所透露的污染土壤处理方案——水泥窑焚烧法,在设计上就站不住脚。65万平方米的污染土壤,即使按2%的掺兑率计算,也是3000多万吨水泥。以年产几百万吨的水泥厂而言,也需要生产很多年才能处理完毕,杯水车薪,量上明显不匹配。
其次,施工单位在挖掘污染土壤时,没有封闭场地,造成土壤中挥发性污染物的扩散。事实上,此类土壤修复工程,应用充气大棚对施工场地实施封闭,对释放出来的尾气也要进行收集处理。此次施工过程中的监理能力,无疑值得质疑。
三联生活周刊:长远来看,这块“毒地”如何治理?
陈同斌:用土层临时覆盖的办法,应急可以,长远来看仍有风险隐患。要从根本上治理这块污染土地,还必须关注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大家目前都在关注土壤中跑出的污染气体,对地下水却关注不够。必须尽快了解污染地下水的扩散范围,通过打防渗墙等方式防止污染继续迁移。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则要不断抽取治理之后,再灌下去,循环处理。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16-05-05 10:50
陈同斌:为重金属污染找解药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物修复和自动控制生物堆肥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陈同斌在国际上发现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决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并建立第一个示范工程。
蜈蚣草
陈同斌在国际上发现第一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决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技术,并建立第一个示范工程。
记者:您曾在全国考察重金属污染,发现什么问题最为严重?
陈同斌:最严重的是砷污染,像西南一些地方,有很多矿石含砷量大,对土壤的污染较重。砷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能让接触者患皮肤病或癌症等。
现在,我们研究用植物修复的办法进行污染治理。针对砷,主要用蜈蚣草,它能从土壤中大量地把砷等有毒金属吸走。
记者:您当时是怎么发现蜈蚣草的?
陈同斌:1999年以前,国内的土壤修复大多以国外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为标本,如遏蓝菜。我想,在植物资源那么丰富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找到更好的超富集植物呢?
湖南石门是盛产雄黄矿的地方,雄黄主要成分是砷。我想,有砷等重金属的地方,那里的植物就有耐重金属的特质,或许能大量吸附重金属。通过多次考察和试验,终于找到了蜈蚣草,比遏蓝菜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
记者:您现在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陈同斌:蜈蚣草的研究和推广还在继续深入。另外,我做废弃物污染治理,通过生物处理,使废弃物无害化。我们在研究一种自动控制高温好氧生物发酵技术,消灭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中的有害微生物和杂草种籽。其中,城市污泥主要由污水处理厂产生,水分含量高达80%,不能直接作肥料,也不能直接填埋,否则其有害微生物会危害环境。而如果晾晒这些污泥,一两年都晾不干。
记者:很多老百姓认为畜禽粪便可以用作肥料,为何还要进行无害处理?
陈同斌:北京市180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大的养殖场甚至一天能产生一两百吨粪便,如不进行处理,二次污染风险很大。比如,禽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只能存活30分钟,在羽毛中能活7天,但在粪便中却可存活140天,所以粪便成了禽流感的重要传播途径。
我们研究的自动控制高温好氧发酵技术,能很好地杀灭粪便中的有害生物。
来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2016/11/2
中国科学院陈同斌:我国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安全
土壤污染正在恶化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
本刊11月8日报道了环保组织对IT企业重金属污染的质疑,重金属不仅污染江河,也会污染土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从事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近年来多次呼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陈同斌教授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解答中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和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新民周刊》:有一种说法是,国内耕地五分之一受到污染。这个数据您是否认可?
陈同斌:这一数据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个别人的猜测和估计。但是,根据我们在全国部分省市的大规模调查,土壤污染问题确实不容忽视,对我国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耕地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等,但是我国的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污染为主。
环境保护部组织全国有关力量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壤污染调查,基本上可以从全国尺度摸清土壤污染的基本状况。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完成了前期调查取样和分析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工作。
《新民周刊》: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土壤污染这个名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陈同斌:有的公众认为,只要土壤中监测到有害物质就认定为土壤受到污染。其实,土壤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像重金属、多环芳烃之类的有害物质,只是在不同土壤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高低不同而已,不能笼统地将在土壤中监测到某些污染物就认定为存在土壤污染问题。
目前对土壤污染的定义仍未完全统一。通常的理解,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累积,其含量超过土壤中的本底含量(背景值)时即认为存在土壤污染。
但是,目前世界上很少有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净土”,即使人迹罕至的南极、北极也存在污染现象。通常只有土壤污染物含量超过其自身的环境容量时,或者污染物通过农产品进入食物链、威胁人群的身心健康时,才叫做土壤污染。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来看,土壤中污染物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相关标准就视为土壤污染。
《新民周刊》:为什么大家对重金属污染讨论得比较多?
陈同斌:我国矿山开采、冶炼和化工企业较多,重金属污染范围广,部分地区由于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介质受到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者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由于重金属不会从环境中自然消失,治理难度大,而且已经发现许多比较严重的污染事件,因此公众也开始关注农田土壤污染问题。
《新民周刊》:土壤污染是否已经威胁到粮食安全或者其他农业的安全?
陈同斌:我国农产品卫生品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部分地区由于土壤污染已经导致农产品减产或绝收,如广西某地,由于尾砂库坍塌,导致周边万亩良田绝收;湖南某地土壤砷污染严重,当地居民发样砷超标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新民周刊》: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最关心的是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生产的蔬菜、粮食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有没有一个摄入的风险值?
陈同斌:由于土壤自身的缓冲容量以及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耐性,通常土壤重金属污染并不会立刻导致农产品污染,只有当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土壤自身容量或植物对重金属的选择性吸收时,重金属才会在蔬菜、粮食等植物体内大量累积。
当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过标准,对摄入人群的健康会产生影响,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会导致一些疾病,如癌症、突变、畸形之类的。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EPA关于暴露人群的摄入风险分别提出ADI值(最大可接受安全剂量)和RFD(参考剂量)值,规定了每天摄入各种污染物的风险值。
《新民周刊》:土壤污染状况有没有常规的检测系统?比如一块农田,是否适合种植某种作物,种植者能得到土地污染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吗?
陈同斌:目前我国还没有像水和空气环境质量那样,对于土壤污染进行常规监测。要了解某块农田是否受到污染,必须取样送专门的测试机构进行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很费事、费钱多不说,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单位的测定结果根本就不准。我们的研究所做过一些工作,基于对北京市土壤污染调查,提出了基于重金属污染风险控制的蔬菜种植区划方案,可以指导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最近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开发土壤重金属快速监测设备,但是投入应用还需一段时间。
《新民周刊》:这些年土地污染的状况是否在恶化?
陈同斌: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绝大部分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都会不断累积,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土壤就无法自净。从目前态势来看,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处于恶化趋势,尤其现阶段是环境事件的高发期。土壤污染由于其自身的隐蔽性,当时没有体现出来,现在才逐步暴露出问题。从物质守恒的角度分析,如果不对土壤进行修复,未来土壤重金属会不断累积,污染问题也就不会自动消失。
《新民周刊》:你所了解的国内土壤污染总体情况是怎样的?
陈同斌:总体来讲,污染问题形不容乐观,比如南方矿业活动密集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的局部范围都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对全国多个矿业城市进行大规模的独立调查,发现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砷污染和毒害问题十分突出。
《新民周刊》:中国的土壤污染有什么特征?污染原因更多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陈同斌:总体来说,我国由于矿山采冶、三废排放、污灌、固废堆放等所导致的土壤污染,类型很多、量大面广,但是从污染物类型来看,主要以重金属污染为主。这些污染基本上属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属于“人祸”。但是部分地区也确实存在因为地质背景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或产生不良健康的现象,这类问题属于自然因素所致,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太大关系,严格来说不属污染问题,属于“天灾”。
《新民周刊》:你在业内,是否体会到政府、学界、公众对土壤污染这个话题关注度的变化?
陈同斌:其实土壤污染问题是一个早就存在的“老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但是,以前我国的重点治理目标集中在水、大气、固废污染问题上,加上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政府、学界、公众对它的关注很不够,在环保领域中至今也还属于一个不起眼的小行业。近年来伴随一些环境事件的爆发和研究的深入,大家才开始关注此问题。
《新民周刊》:你在从事生物修复的科研工作,目前的效果如何,推广土壤修复的难度主要在技术上还是政策、投资方面?
陈同斌:我们的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在湖南、云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经过修复不仅能把原来荒芜的不毛之地变成良田,而且收获的农产品也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目前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在资金投入和工程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少难题。目前的修复基本上依赖于政府的主导,缺乏市场机制,资金投入少,修复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工作还需要引入的新机制。
《新民周刊》:都说土壤修复是非常昂贵的,甚至被形容为“天价”,有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到底有多贵?
陈同斌: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修复的代价非常昂贵,如化学淋洗技术处理污染土壤,每方土至少需要200美元,焚烧处理每方需要150美元以上。这部分费用仅仅是指直接处理成本,还不包括挖填土方和运输等前、后期的工程费用和财务费用。
文章来源:《新民周刊》2011-2-28
大力发展土壤修复自主技术——访中国科学院陈同斌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环保产业的产值最高达35%,但在我国,目前这一数字不到1%。一方面意味着该产业在国内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映射出土壤修复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陈同斌指出,目前国内企业绝大部分仍采用国外引进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大多在中国“水土不服”,因此自主研发替代空间大。此外,与众多环保产业门类相同,监管标准缺失、投融资体制亟待创新是土壤修复产业化面临的最大瓶颈。这也决定了国内土壤修复“十二五”期间仍难全面启动商业化进程。
引进技术“水土不服”
中国证券报:土壤修复作为一个环保新兴门类,如何看待其在整个国家环境保护战略中的地位?
陈同斌:国家环境保护战略从大气、水和土壤三大领域开展。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过去提的比较多,而我国土壤修复事业尽管起步较早,在“六五”时期就已被提出,但随后没有很好地发展。
土壤环境修复事关总体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发展修复产业迫在眉睫。土壤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产品(000061)卫生品质以及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质量,进而威胁广大民众的健康。鉴于目前已经发现大量土壤污染问题,修复工程的产业化示范工作应尽快实施。
中国证券报:据了解,目前有关土壤修复的技术种类多达上百种,如何看待这些技术未来的市场应用前景?
陈同斌:目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尽管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即净化(通过植物如蜈蚣草和东南景天等来修复污染土壤)、钝化(通过海泡石等矿物吸附重金属元素)和避害(用“客土”来转换污染土壤)。
从目前来看,以客土和换土为代表的物理方法,以及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改良剂、钝化剂等化学方法,均存在治理效果容易反复、治理费用高等缺点,而通过原位植物修复、完全焚烧等技术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的生物治理方法则因为实施简便、投资较少及对环境破坏小,异位填埋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但不适合于作为主流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并且,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均从国外引进,来到中国后因为不适应中国土壤特性而“水土不服”,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大国产技术的力度,而生物治理技术近年来国内众多研究机构均做了研发工作,目前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从产业发展长远前景来看,生物处理技术也更适应于农田土壤污染的修复,随着国家对于农田污染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大,生物处理技术也将迎来广阔市场空间。
监管及投融资机制缺位
中国证券报:土壤修复产业化进程启动需要克服哪些瓶颈因素?
陈同斌: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理论探索十分活跃,技术发展不断完善,但规范的工程实例和产业发展经验尚少。产业发展初期容易遇到行业标准及监管制度不到位的情况,这在土壤修复行业也是最大的瓶颈因素。
与水、大气污染控制指标相对系统规范相比,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仍没有一部完整全面的技术标准作为规范。产业发展初期便遭遇市场较为混乱,明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监管系统都未形成,这同样很大程度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土壤修复市场门槛较低,甚至一些简单的土木转移填埋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支撑。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同样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些缺少技术实力的企业仅仅将修复工程变成土方工程,污染场地的土拉出后,只是进行异地堆积而非处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异地扩散。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监管系统,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证券报: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是否也存在类似水务和大气治理方面的难题?
陈同斌:对。土壤修复项目动辄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且工程实施周期长,这些对于社会资本参与都是巨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政府财力难以维系,需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这也需要政府在制定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的同时,建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制度环境。例如,针对开发商进行污染土地开发时土壤修复投入成本巨大且无法随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房地产项目售价的问题,建议政府进行合理成本核算,允许土壤修复列入土地开发成本中,这样可大大提高目前作为城市土壤修复责任主体的开发商的积极性。
此外,国家应提倡绿色信贷,鼓励社保基金等中低回报期望资本的流入,防止以投机暴富为目的的高风险资本扰乱尚处在初生期的产业。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2-06-01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