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字环保”事业的开拓者、西安交通大学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
2015-03-11
筑别墅于楼兰古城,注环保理念于佛陀教义,度神州广厦于生态须弥。
倡导环境文明,引领数字环保,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以技术的不懈努力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变革。
——《林博士谈环保》
犹如翻开一个思想者的精神档案,《林博士谈环保》一书封皮上的两句话,让笔者对其佛教环境思想和宏观战略思考充满了敬意。它是一种警示:在当今面临的诸多课题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紧迫;它是一种呼唤:务必清醒而犀利地看到环保之于人类的意义,之于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本书作者,是时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博士。
那么,这位籍贯江苏宜兴、有着江南人细腻性格的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者,其生命足迹因何早早地拐向了环保这条通往艰辛的创业之路?在苍茫粗犷的西北大地上走出了一番令人莫测景象的呢?
解读一:他对环保有着独特认知,跳跃式的、颠覆性的思维是他惯有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充满一派和谐与繁荣的景象里,却能听到大地的哭泣……
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已记不清这是谁说的话,随着林宣雄个性思维火花的闪动,他扎根西部的人生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这句并非危言耸听的广告语,其含义家喻户晓。然而,多数人看后就像一页书似的翻过去了,而林宣雄——这位计算机软件博士,却将视野投向了这块领域,将环保意识深深植入了骨髓,并成为身体立行的人。
他说,人类文明已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科技、工业高度发达,天下富庶,人类拜现代文明所赐,锦衣鼎食,而大自然却蒙受现代文明所戮,遍体鳞伤……尤其中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着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在吟唱着环境生态恶化的哀歌……所以,他要随时随地面对巍巍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呼唤,呼唤中国的第三种文明——环境文明的到来!
“人类,这万物之灵,竟可以这样无度残忍地掠夺自然资源,竟可以这样麻木地破坏自然环境,竟可以这样沉湎于财富积聚,这真是人类的悲歌,这真是现代文明中的愚味,这真是人类亘古未有的浩劫,这真是万劫不复的天殇!”
这篇如泣如诉的《天殇》,作者就是林宣雄。
他在充满一派和谐与繁荣的景象里,看到了人类在生态环境方面惊人的愚蠢,疯狂的荒谬!自然的灵性和怦然的心动便在此情此景中交融,生发出了许多情感,有悲悯的情怀,更有坐立不安的骚动。
这哪是普通的文字?分明是足够的洞察力之下,理性夹带着感性的呐喊——有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净土的呐喊,内心滴血的呐喊!
解读二:他将科研触角延伸到荒原一样的环保腹地,与它的心脏一起跳动,并自愿成为它最为忠实的代言人。与此同时,一个燃烧着巨大激情的理念也悄然形成……
林宣雄的大声疾呼,让笔者想起一个人,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震惊世界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她在“明天的寓言”一章节中有这样触目惊心的描写: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这部书,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作家因此被誉为美丽的自然女神。
令人痛心的是,作家“想象中的悲剧”今天变成了中国活生生的现实:经济极速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巨大的污染——二氧化硫排放世界第一;碳排放世界第一;中国七大水系污染严重,九成饮用水不合格;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8.2%,并且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8%,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耕地点位超标率19.4%,土壤镉超标率7.0%,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壤超标点位36.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土壤超标点位21.3%……京津冀长三角20个省104个市笼罩在雾霾之下。
林宣雄疾呼:天霾、地脏、人怨,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实,中国特有的大背景!
环保良知上的共鸣,是林宣雄与蕾切尔•卡逊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作家仅局限于文字的警示,而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却有可能改变历史!
果然,有着环保良知的林宣雄,把环保领域确定为自己刻不容缓的探索方向。他说:“环保得讲科学,用技术,仅靠‘肩扛人拉蛮力、人盯人战术’是不行的。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学者,唤醒人类的起码智慧和觉悟的时候到了! ”
但是,如何将所学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与环保结合起来?如何尽快解决我国环保信息化问题,宏观地指导环保事业少走弯路?林宣雄的思考进入到一种深层次。
“沿教学、做学问的常规之路一路走来,我每年都在做课题、写论文、著书立说,在学校算是收获最多、获奖最多的一位了。1996年博士毕业,当年即被评为副教授,算是同届人中最早的了。可近年,反思却多了起来,一方面是环境的恶化,一方面是看到许多科研成果与产业脱节,导致了大量的成果闲置,不能与市场结合起来变为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对此,我觉得很痛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
“我一遍遍在想,在思考:中国需要这样的学者吗?只追求论文数量,做学匠式的老师吗?这有何意义?写一些思考性的文章,把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广给社会和大众才是必要的,做个有思想的人才是自己所向往的啊……”
他忘不了赴法国访问学习的感触,那里的教授科学研究做的得心应手,主要是成果和企业、市场衔接得很好,成果很快就变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
国外良好的研究状况让他感触颇深,也给了他很多启示。所以回国后,他沉浸在不停地思考中……
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催生了这位学者一个绿色的梦想——科技成果必须走上一条转化的路,尽快创建一个专做环境监控的软件研发基地,以学校和公司平台做一些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
林宣雄把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导师李怀祖教授。导师是西安交大非常有名望的一位教授,治学非常严谨,对他的影响很大,一直对他寄予厚望,并给他联系好了以色列大学,希望他去国外深造,做好科研、做好学问。
林宣雄恳切地向导师吐露心声:“人生有很多的选择,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但要把握好才能成功,如果走错了,再回过头来时间就已经耗过去了。因为在人一生中,适合去做事情的年龄段不是很长。”等林宣雄把自己的思想和决定吐露给导师后,非但没受责备,还得到了支持。
林宣雄信心倍增了。
恰巧这时,陕西省某政府部门邀请林博士作为顾问,评审一家新加坡公司的方案。在评审会上林宣雄问到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新加坡来的技术部负责人很是吃惊,于是和这家公司的老总认识了。经过数次长谈,新加坡这家公司老总很希望林宣雄能为他们公司工作,但林宣雄反复表示了自己的创业想法,老总很是感慨,决定给林宣雄80万美元风险投资,让他做自己的公司。
1998年,林宣雄终于没用学校一分钱,自己引进风险种子基金80万美元,创立了民营高科技企业性质的交大长天软件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交大长天)。宗旨是:在国家环保局指导、地方环保局配合下,以“数字环保”的战略构思,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名校文化底蕴,集合一支高素质精英队伍,全力打造出现代化的环保产品系列,给中国的环保事业带来一场变革。
满怀梦想,林宣雄终于把事业干起来了。
“既然时代是个舞台,就要上演一幕幕的故事,是故事就要有情节。情节是靠人编撰和演绎出来的…… 由此我想西部人不应该浅唱低吟;由此我觉得每一个西部人都应该留下一个故事,无憾于西部的一个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这是他亲笔写下的誓言一样的文字。
然而,当真干起来后,面临的却是超乎想象的困难。要一点,就是目前国人还没有达到国外对软件的认知水平。
软件是一个无形的智能生产,其研发有内在的规律。简要地说,做软件有四个要素,这就是资金、人才、项目和市场。就资金来说,软件公司的总经理对软件的投入要有忍耐力,对软件项目要有透视力。假如500万、1000万投进去了还没有销售收入,还投不投?做软件其实是一件煎熬人的事!
就人才来说,有明星研发人员、骨干研发人员和基本研发人员之分,好比盖大楼,有做总体设计、搭框架的,也有大楼框架起来之后往里填砖头的,还有往墙上抹白灰的。他们要搭配,他们要配合。
就项目来说,首先是一个定位问题。
纵观林林总总的软件,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以微软为代表的平台软件、支撑软件,所谓的第一层次软件。第一层次软件的成熟和广泛流行为第二、第三层次软件的发展作了基础性的铺垫。第二层次的软件是个性化专业软件,也就是行业软件。这是未来十五年的方向,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完全垄断,这是中国软件公司发展的空间。交大长天软件研发基地是定位在第二层次的。就市场来说,则牵涉到渠道建设问题。渠道建多长,渠道建多宽,渠道要不要柔性,都是很讲究的。
排除着重重困难,林宣雄成了执著地追梦人——他要带领交大长天用最多十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环保行业的第一大旗舰公司,为中国的软件业作出贡献。
欣慰的是,由于注重科研和技术创新,仅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交大长天便坐上了国内环保软件领域的头把交椅。开发出40多余款软硬件产品,拥有16项自主知识产权,有两项国家专利和两个国家级新产品,并以此标准,建成了被邬贺铨院士称为的“中国最大的物联网”(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
由于环保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事业,林宣雄以极高的德行水准,为公司确定了向全人类营销环保理念的宏大抱负。他还自觉地意识到了宗教哲学的价值所在,认为它是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文化,部分内涵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积极意义。他说:“意识、行动、觉悟,由术到道,由道到术,中国应该摸索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的和谐之路,而不能失之于茫然、盲动而过犹不及。全世界没有好的环保理论,人的现代进化又逐渐失却了先知先觉,那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后知后觉吧?”
以理念为基石,化激情为动力,林宣雄带领交大长天以巨大的精力和不懈努力,引领着中国环保走上了数字环保的道路。这一年,林宣雄博士年仅37岁。
解读三:随着沉淀的环保意识深植骨髓,他的环保视角自然深入到了哲学思考——
将环保理念上升到宏观角度,勇敢地开启环保大变革……
于是,痛苦来了,曲折来了,当然,温暖也来了。
“交大这么多博士,要是每个人承包一条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去考察,再根据水文、环境的状况来治理该多好!这是很值得去做的,但是跨度之大,过程之艰辛,做起来又何尝容易,但是这件事迟早要做。”说出这段惊世骇俗话的人,是林宣雄博士。
虽出生于江南,但几十年的大西北生活,使得他集北方人的直率和南方人的细腻于一身。从他充满率性的话语里,不难看出他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是怎样的万般焦虑,对尽快治理是怎样的万般心切。
林宣雄痛心地看到,我国目前的社会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环境保护工作不少都偏离了应有的正确方向,许多人因麻木、无知或利益等因素,心,已经变得非常冷漠。对自然环境应有的当代文明意识淡薄,对向大自然排放的任何污染水、有毒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不是尽一切可能全面减少或逐步禁止,而是热衷于以罚代禁——收取排污费,以这样一种交易的形式许可排放行为。更有甚者,有些上层主管领导根本不正视环境污染现实,不探求污染的成因,仿佛没有污染反而使他少了一项政绩工程。如此偏颇的政策和严重错误的决策,怎能不导致全国江、河、湖泊甚至沿海水域的水环境污染日趋恶化呢?
面对环保现实中心酸无奈的荒谬,痛彻心扉的林宣雄勇敢地揭开了许多掩盖真相的东西,并将它赤裸裸地立在人们的面前——
“当前国内的环保,大多是应付,不是从源头来抓,而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真正对环保的观念和理念,从宏观的角度去战略思考的人却没有,对环境的过度消费、环境资源的严重失衡几乎没有人思考。”
“特别独道的、震撼人心的、从全人类思考的专家很少,世俗近乎麻木。中国缺乏对环境思考的人!中国需要这样的人!”
这是一份激情,也是一份悲壮!那么,科学家的这份悲壮会洒向何处?激情又会归向何方呢?
面对环保大势与未来趋势,他的“开创式宏观思考”理念更独具匠心:“环境保护要讲哲学,要有逻辑,要延伸思考,要有思维突破。”
这理念,很快穿越时空,成为一名科学家至高无上的信仰……
——他首次提出“数字环保”概念。
1999年,这是林宣雄带领交大长追逐绿色梦想的第二年,一个惊世骇俗的变革思想由此诞生——实施全国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议国家从环保的宏观高度构建环境监控网,形成国家权威数据。
这是一位科学家瑰丽的英雄梦!
林宣雄认为,中国如不从源头上加强环境保护,必将迎来环境灾难的高发期。
在天津环保会上,他首次提出了“数字环保”概念,还作了“数字环保实用技术和方法”的详细诠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
何为数字环保?他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作用于地球的一项专业活动,把这样的活动信息化就是数字环保,数字环保就是信息化环保,而用数字地球技术实现数字环保就是数字环保技术,其过程就是数字环保工程。数字环保的出现将使目前对环保分散的、局域的研究更趋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数字环保是林宣雄将思想智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出的一种全新环保概念,他的科学思想和独到见解,不仅得到了我国管理学科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的鼎力支持,也得到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现中国环境保护部)的采纳。
同年,全国污染源在线监控的伟大战役终于打响了!按照总局的部署,第一步完成对占污染负荷65%的一万八千家国控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第二步完成对占污染负荷80%的二十三万家省控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两步如期完成,中国的环境监控(污染源部分)体系便初告完成。
令林宣雄感到荣光的是,国家环保总局遵循小试、扩大试的严肃科研环节,经过考查、评优,选择了西安交大长天作为领军人物,引领中国的污染源在线监控朝着集中分布的金字塔方向迈进。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领导、交大长天引领、广大仪器厂家积极参与的全国污染源在线监控,由此起步。
然而,作为污染源在线监控的领导者、推动者,时任污控司司长的陆新元却语重心长地告诫:在线监控决非易事,没有八至十年的功夫难以成功,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曲折。并提出了两个基本点:其一,软件统一,以环境监控数据的标准性和统一性维系国家环境监控数据的权威性;其二,系统开放,放开下端仪器,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有收有放,收放统一,软件应用体现行政性,强调为管理服务,下端仪器放开,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当时的格局是,交大长天得名,下端仪器厂家得实,共同努力做成环境监控事业。
面对国家委予的重任,林宣雄没有推辞,并用高度的浪漫主义描绘着明天的美好蓝图。
——他首次提出“环境(生态)文明”观点。
2000年,他的思想之光再次闪烁,中国环境报发表了他《21世纪的中国呼唤第三种文明》文章,他首次提出了“环境(生态)文明”的观点。
这一年,是污染源在线监控战役迅速开展的一年,当时,总局号召,全国响应。下游仪器厂家都以为,环境监控的春天已经来到!
然而,陆司长曾经的告诫一语中的,林宣雄想实现瑰丽的英雄梦决非易事——
虽然污染源在线监控的起步阶段有规划、有步骤,也用行政的方式强调了建设思路,但由于对实现的技术难度没有充分的估计,行政的驱动终没形成环境监控事业亟需的基于趋同认知的内聚力,因而付出了难言代价。
下游厂家里懂不懂的、熟悉不熟悉的人,纷纷进入了环保领域,以为可以很快掘出一桶金,根本没有考虑技术的困难和实施的复杂性,纷纷和交大长天的软件实现对接。安装条件不管了,露天下,雨水里,大电机旁,强磁下,到处可以看到在线的仪器……给看似风光的事业埋下了痛苦的伏笔。
几年过去,下游厂家苦,交大长天更苦,至今都在默默吞饮着这杯苦酒。
污染源在线监控是三段系统,下端仪器是基础,中间传输是桥梁,上端软件是窗口,交大长天虽然占据了系统的软件和适配器两端,但仪器是大头,系统的价值是个葫芦,在整个销售结构中,交大长天的产品只占10%,下端仪器占了90%,而交大长天要承担的责任却往往达到甚至超过90%。
2001起,事业进入到迷茫年,痛苦年。系统出问题,运行不稳定,上线率低。一股暗流发端于南方,弥漫在全国。对系统的否定和对系统建设方式的责难,一时甚嚣尘上,如汹涌洪流,漫遍大江南北:“系统失控了,国家局的系统不行了,交大长天死了。”许多地方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可谓乱世出英雄。一些厂家虽然露出了英雄本色,但却让环保局和企业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这期间,林宣雄在深深反思,在认真总结,在默默地做环境监控的根据地,试图解决环境监控技术方面的难题。他知道,国家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出问题,交大长天当然难辞其咎,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的浮躁及行业对科研和技术实践的不够宽容。
但令他振奋的是,2002年,他提出的“数字环保”概念被国家写进了环保“十五”规划中,这无疑为国家数字化环保管理平台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
2003年,污染源在线监控事业走入了全面低谷,进入了寒潮。
仿佛生命中凌乱的碎片在眼前飞舞,污染源在线监控成为林宣雄博士和业界人士都揪心不已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做都可以,退出环保和倒下的公司不少。
多少激情,多少努力,污染源在线监控竟然换来这么悲壮的结局,作为最富创造力、有灵性的青年科学家,他一遍遍拷问自己,何去何从?中国的环境监控何时能形成板块?何时能为我国的环境治理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污染源在线监控究竟路在何方?
矗立于岁月的河岸,林宣雄的思维再次跳跃,他给污染源在线监控现状总结出了三点:第一,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第二,虽有整体规划,但如何做全国没有趋同的认知,或者说用行政维系的“共识”未能支撑稍长的时间,环境监控事业缺乏内聚力;第三,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撕扯着严肃的科研和技术实践。
生命是舟,注定要在河道里破浪飞行,也注定要在无声中书写恢弘。
分析了不成功的原因后,林宣雄找出了影响污染源在线监控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企业的环保意识:1、改进技术,使得系统功能完备,质量可靠;2、建立运行管理机构,对系统进行经常性维护和管理。这就是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可行之路。二是从事在线监控的厂家要努力改进技术,不断提高质量,环保局要督促运行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运行管理工作的实施。三是要促使一批独立于仪器产品厂家、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集成公司动起来,主要由他们完成污染源在线监控工程。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一系列的教训,行业达成的共识是:在线监控有技术上的难度,也有实施上的难度。
“路在脚下!”这是傍徨感伤之后的林宣雄分析的答案。面对极其艰难的境遇与挑战,他提出了环保信息化的哑铃模型,交大长天跟随着他前赴后继,希望能早日开脱厄境。
岁月,无声地冲淡了许多浮华。林宣雄又率领交大长天在窘境中奋斗打拼了,他们先后用了五个年头、四个阶段时间,进行了忘情的一次次远足。他们调研了十四个城市,走访了一百四十余位收费专家,推出了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为实现三表合一打下了基础。他们先后完成了县市省三级共十四个环境监控中心(全国完成最多的),得到了院士和软件专家的高度评价及四十余位环保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007年,岁月已将青春翩然的林宣雄蓄满了深邃和成熟。从忙碌走来的他和科研团队都清醒地意识到,做环境监控的付出远远大于收获,下游厂家也不例外,只是他们付出了更多。但这一年,又是充满机遇的一年,他们审时度势挥师北上,开辟了新的方向——抓住了第五次中国环保的历史性机遇。
从2007年开始,国家投资7.45亿元启动了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
如期而至的中国环保事业的曙光,更加激发了林宣雄强劲的前进动力,一个全国大格局的研究项目拉开了帷幕。
——他发出“中国环保到了预警时代”的强烈告诫。
2007年10月19日,他的学术新观点《中国环保到了预警时代》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这是林宣雄积累了10年环保实践,走过全国30个省的万水千山之后,内心越来越强烈的触动与感悟。
他认为,有些治理虽可除根,但不解燃眉之急,因而预警是必要的,也是中国环保走到今天的必然。治理加预警,方可保中国太平;预警又治理,方可保中国不出事。比如无锡水污染事件,如果预警了,并采取诸如减排、注入长江水、生化处理等措施,那么两个亿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无形的长期损失不就能避免或大大弱化吗?预警是花小钱办急事,何乐而不为呢?相反,如果不选出重危城市作为预警对象,无警而祸至,那么再出现十个八个如无锡那样的水污染事件,老百姓受得了吗?!政府也将疲于奔命、忙于应付。
“中国高危城市环境恐慌事件预警及对策”、“敏感水源水域水慌事件预警及减排方案”、“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环境恐慌性事件预警和预防”、“影响周边国家安全的环境恐慌性事件预警及预防”、“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重大环境事件预警及预防”等诸多课题,都应该成为当今研究的焦点。
令他欣慰的是,汪应洛院士再次与他达成了统一共识——对确定的中国环保高危城市、河流等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采取得当措施,以确保不出环境污染大事,将是中国的大幸。
——又一学术思想诞生:“建设生态文明需‘三驾马车’”
2007年11月23日,林宣雄又一学术思想《建设生态文明需“三驾马车”》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他强调,解决当今中国环保问题要进行战略思维、策略设计和战役部署。
隽永卓越的远见,严谨的科学态度,再次给事业的发展扬起了风帆。
截至2011年底,全国大格局的研究项目基本完成建设目标。在全国共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监控中心349个,建成率为95.9%,已经建成的343个地方监控中心全部与环保部监控中心联网,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基本建成。全国已实施自动监控的重点污染源共计15559家,其中已经监控的国控重点污染源7649家,其余为省控、市控污染源,合计监控排水口12513个,气排口8830个。与环保部监控中心联网的重点污染源8601家,建设及联网率均超过了100%。这一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环保产业的极大发展和科技创新,形成了161+3的产业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进来做链路,99家水监测仪器厂家,41家气监测仪器厂家,21家数采仪厂家)。由于这个项目没有搞一刀切和大包大揽,而是放钱纵四海(7.45亿资金环保部只留了4000万,其余全部按规则拨付给地方),充分调动了地方积极性,绝大部分地方监控中心的规模超过建设规范,监控点位数量也远超预期目标。据初步统计,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总额超过100亿元。真可谓:七亿撬动百亿建起环保物联网体系。
拽着一根通往事业之路的荆藤,林宣雄在泪花浸泡的笑里,学会了品味孤独,承受压力,进行更多的分析与思考。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数字环保”、“环境(生态)文明”、“预警时代”、“三驾马车”等环保理念,代表了他对环保思索、探索的基本轨迹和大的感悟,使他从单一的自然科技思考,上升到了对比较大的环保问题的社会思考。
是的,思想,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世界观,它能培养出一种足以支撑人格独立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
解读四:像被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环保——完全颠覆了他整个的生活:为此奔波,
为此忙碌,为此流泪……历经十七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中国环保物联网”像一块千年寒铁,终被铸炼成一柄举世惊叹的剑。
“数字环保”的伟大目标,唤起了林宣雄献身精神和无穷勇气。
在十七年探索的基础上,在国家重大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下,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终于迎来了曙光——一张“叶、支、干”齐全、成体系的大网:中国环保物联网建起来了。
能在全国范围内建起来,是因为具足了必要的条件,如:核心结构、核心标准、其它一系列标准、核心软件、超结构等,核心结构加核心标准构成核心单元;核心单元加核心软件构成节点物联网;无数的节点物联网形成全国规模的环保物联网。也就是说,林宣雄及其科研团队构筑起的,是中国环保物联网之最。
林宣雄欣慰地说:“中国环保要依靠科技创新,环保要承载在一个技术载体上或者借助一个技术载体,而适合的技术载体就是物联网,环保物联网是中国环保的根本出路。”
是的,环保物联网的建立,让林宣雄看到了更多的期待。而“APEC蓝”现象,让他同样看到了政策形势和市场走势。他说:APEC蓝是工业企业短暂关停的环境现象。急速发展的中国一定会步美国当年的后尘,让污染企业关停升级转型转移,占GDP20%而占污染总量80%的企业,将被政府扫地出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如何让人类的环境文明和物质文明达到和谐,又一次引起了林宣雄的思索。通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了环境黄金律的规律,不仅解开了自身困惑,也为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找到了平衡点。他说:或关或转移或升级转型,其实是需要规模精确的环保物联网,从而强制满足第二个环境黄金律关系,即环境容量与排放总量的黄金律关系,也就是要减企业数量。满足第二个环境黄金律关系存续下来的企业,必须强制满足第一个环境黄金律关系,即污染排放对环境要素的影响,不能超过黄金比例,这会按每日计罚来实现(新环保法)。这需要在线的、精确的、规模的环保物联网,数据是线上的,处罚是线下的。而市场层面的东西,就是为了实现这种环保所需要的精准即时系统权威的服务。他说:污染犹如人身上的病瘤,一要割,二要治,三要控。对长大的病瘤要按照环境黄金律第二定律实施割的手术;对潜在的病瘤要按照环境黄金律第一定律进行治疗;对于治疗过的潜在病瘤要用环保物联网进行管控(不让其反复)。三管齐下,中国的污染才能被遏制住,一环套一环,中国的环境才能好起来。
如今,每每谈及环保物联网,率性的林宣雄总会像拉家常一样向你娓娓道来,他的谈吐思路格外清晰……即便成长之路上留下的脚印和痕迹,有的荆棘丛生,有的落英缤纷,也愿意像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幕幕清楚的图像。
“从一开始,她就是个‘难产儿’……可谓四轮八波,一言难尽。”
“第一轮两波,发育不全,没有核心结构和其所需构件。第二轮两波, 有了构件和核心结构,但没有核心标准,以至于各自为政,失控发展,全国无以收敛。第三轮两波,具备了核心结构、标准和软件,各地按照指南大张旗鼓的建设,形成了环保物联网的框架和初步体系,但核心软件只布了三分之一的省份,以至于数据‘拉不直’、‘拉不真’、‘拉不准’。全国环保物联网建了,但转不好,管不住,用不了。第四轮两波,则是一波平静,一波受到质疑。”
2013年1月5日,当全国正满足于建成最大物联网的喜悦之中,平地一声春雷让他瞬间感到哑然。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下发4号文,要求进行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对没达标且整改未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随之,2013年8月环保部下达98号文。次月,环保部环监局的33号文紧随而至。
这是林宣雄感到的前所未有的最大危机和挑战!
力度为何如此之大?原来是数据不直、不真、不准,难以被大范围、大规模应用。也就是说,不拉直,何以谈数据之真;不拉真,何以谈数据之准;不拉直、拉真、拉准,何以谈数据质量?
面对压力与挑战,他碾转难眠的瞳眸里再一次被染上了红红的血色……
他想到了环保物联网带来的局面:不仅会剥夺污染者的黑色利益,也会碰触某些人或部门的“奶酪”,而且联动技术要求高、应急反应时间短,所以环保物联网的生长发展注定是曲折的。
他睿智、慎密的思维再一次跳跃:国务院是考核各省数据传输有效率的抓手,这样做,特别必要,特别重要,特别适时!但这里缺失了重要的机制保障,即拉直拉真拉准机制。拉直省要部里出钱,拉直地市要省里出钱。这两个拉直了,环保物联网的支干就抓住了;支干抓住了,加上考核和信息公开,数据必然被拉真;数据拉直拉真了,才能抓到叶,数据准确才有意义,也才能持久;没有拉直拉真拉准,哪有全国的数据质量!数据传输有效率、数据质量,甚至建转管用控的整体战略目标,没有这个机制,统统会落空。拉直是首位重点,接着就是拉真,最后才是拉准。若能这样,环保物联网就不得了!有什么应用之花不能开?有什么应用之果不能结呢?
他还呼吁,找寻物联网建设的动力方面,不能少了企业的身影!只要有钢性的法律保障,有市场化的借用经济手段的制度性安排,企业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就能为环保物联网注入强大动力。待其健壮丰满后,社会大众等各种动力也可以参与进来,那时,环保物联网的威力和作用就更大了。
更新了理念,优化了思维,林宣雄也感受到时代不断进步的脉搏——
截止2014年4月,全国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9776家,包括废水重点监控企业4360家,废气重点监控企业3023家,废水及废气均重点监控的企业649家,污水处理厂1744家。已实施监控的排放口14955个,其中监控的废水排放口7806个,监控的主要指标为废水流量、COD排放浓度、氨氮排放浓度等;监控的废气排放口7149个,监控的主要指标为烟气流量、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等。有30036套污染物自动监控设备与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在中央财政减排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环境保护部建立了部污染源监控中心和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个区域污染源监控中心,31个省级环保部门建立了污染源监控中心,321个地市级环保部门也建立完善了污染源监控中心。
林宣雄说,环保物联网的出现是环保部有史以来最大的内发事件,不是偶然的,不是领导意志的一时工程,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污染累积两个条件下的必然事件。可喜的是,她还在变化,还在长大。作为当今中国一个巨大的存在物,她已经引起了欧美日等科技强国的惊奇和关注,她所包含的太多的东西——内涵深,外延广,始终与中国的环保命运紧紧相联。
但他也洞察到,目前最大的困惑是“用”的困惑。全国规模的环保物联网发展到今天,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她搅动了三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博弈;二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博弈;三是污染企业利益与环保局利益的博弈。这三个博弈,形成了一条怪异的前行线:“不愿意用”者以数据不准堂而皇之说“不敢用”→“不敢用”所以“没用”→“没用”所以环保物联网成了个摆设。如此下去,环保物联网怎能不被边沿化呢?
“这是环保物联网的悲哀!这是环保信息化的悲哀!这是中国环保的悲哀!”为此,林宣雄满怀激愤并指出:“环保信息化噪声太多,议论太多,争论太多,这一切都可以休矣!中国环保不抓住2013年到2025年这黄金12年,历史会惩罚我们的!”
的确,信息化是件难事,环保信息化难上加难。不垂直的环保系统,落后、基础薄、没有共识的多方博弈,要实现全国范围统一收敛的信息化很难。信息烟囱林立,信息孤岛广布,数据不唯一,多套数据打架,这是信息化之殇。
他振臂疾呼:“环保信息化之殇会酿成环保之殇,而环保之殇必酿成人类之天殇!
与此同时,林宣雄对环保物联网也进行了一番本质的追问与危机的分析:
——无论多少议论与质疑,环保物联网都是个内涵有核、内涵丰富、外延无边的巨大存在物,全国最大、世界瞩目。她的本质就是要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以自己的道法力量生长、扩展,而且越过环保系统这堵墙延伸到了社会,进入到了政府的中坚及核心,政府主要领导也已伸开巨掌与她十指紧扣,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多么神奇的现象!据此,环保系统内部对她应该毋容置疑!
停也是好不久的。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让这张大网‘转’起来、‘用’起来,让她成为中国环保的中枢神经系统。
——环保物联网要形成环保领域全国统一的综合的大网,这就是合网、合数和合约。把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其它系统,综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合网;统一数据字典,确保一源一数、数据不冲突、数据不打架,这就是合数;修订相关标准使之成为环保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标准就是合约。只有三合,才能担当起服务国家环保大战略的角色,才收拾得了中国严重的污染局面。只有把一张“统一综合融合的大环保物联网”拉起来,才能共建未来的生态天堂。
解读五: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者,环保事业已负载了他完整的人生意义。
他在开拓探索的风雨中前行,不是低吟浅唱,而是为这个大时代——
捧出了一部环保哲学思想的活标本。
这是林宣雄再一次站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的新思维——如何把中国环保物联网这一柄“剑”,铸炼成披荆斩棘的“利剑”!
当最后一片净土
化为乌有
我们自己的葬礼
没有挽歌
只剩下忏悔的哀乐
萦绕荒草萋萋的坟头
一首网络环保诗,又勾起经历风雨沧桑后的林宣雄一份自然的感伤。因为,自己平时也写诗,唏嘘感慨之余,也总以诗抒怀,倾诉无限衷肠。
我的双脚插在环保物联网泥沼之中
不自觉的竟不是赶了回潮
而是推了把时代潮流
思考与追求,环保与诗歌,这些一直攥在手心里的挚爱,就这样悄然地揉和在一起,伴他托举起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如诗的英雄梦!
2014年7月至8月,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声音,通过各大传媒响彻了塞北江南:
——我国首个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
——我国首项研究成果“环境综合指数(ECI)”,密切关注空气、水和污染源等三个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分为六个等级:人间仙境、舒适居住、适合居住、差强人意、环境较差、环境很差,代表着城市不同的人类生存环境状态及变化趋势。
——公众可以在网上查阅,或通过下载手机APP实时查询全国195个城市的环境综合指数状况,了解各地指数等级排名,并可通过电子地图进行定位查询。而该APP基础数据则全部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部。
随后,2014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56号文,要求各省市定期公开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要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建立倒查机制,任期内环境质量明显恶化,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这是国家首次就整治环境违法问题出台文件,此举改变了过去环境执法由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无疑,它赋予了林宣雄及研究团队精神的力量,也验证了林宣雄高瞻远瞩的环保理念:
——“环境在线监控/环保物联网/环保信息化是中国环保的根本出路”
——“环保物联网必将成为中国环保的中枢神经系统,‘驼在’物联网之上的中国环保能走万里,可达彼岸。”
“今后,我们还将纳入土壤监测状况,并力图为各个城市建立准确、翔实的环境档案。届时,公众可以像翻看老照片一样,直观、形象地获取城市的环境历史。”林宣雄踌躇满志。从无悔的青春笑泪中走来,与挚爱的环保事业一起思考,一起跌倒,一起爬起……岁月已经证明,林宣雄演绎出的,是一段何等气势的科技人生!
本文搁笔时,2015年的脚步翩然而至。
笔者知道,肩负着更多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林宣雄,正朝着他事业的第十八个年头走去,伴随他的,还有青春时代立下的充满浪漫英雄主义的誓言:“既然时代是个舞台,就要上演一幕幕的故事……无憾于西部的一个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遥望去路,“排放污水,毁地建房,挖山采石,挖土掘煤,砍伐树木,煤烟释放、尾气排放等,一切的污染源头都将得到在线监控。”“巍巍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将处处碧水蓝天。”……这些林宣雄从内心呼唤了千万次的生态美景,已化成了他心中美好蓝图,一片美丽的净土。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