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浙江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JCR Q1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青年编委,中文核心期刊《地质科技通报》青年编委,SCI期刊Geofluids客座编辑。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灾害研究,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
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2019.12-今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 副教授
2017.6-2018.7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lemson University, USA, 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
2015.8-2019.12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 讲师
2013.11-2015.8 清华大学水利系 河川枢纽研究所 博士后
2008.9-2013.9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博士
2004.9-2008.6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学士
教学与课程:
1、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
2、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3、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与应用。
研究生招生:
欢迎土木水利等相关专业同学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 、工程地质。
桩土相互作用、岩土工程鲁棒性设计、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海洋桩基础优化设计。
科研项目:
1、舟山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联合资助项目,2017C82220,土石混合体成拱机理及其宏-细观特性研究,2017/07-2019/06,在研,主持;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Q17D020001,土石混合体桩间土拱演化机制与力学特性研究,2017/01-2019/12,在研,主持;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6YFC1401202,组网式坐底测试试验平台(摘箬山岛海域)功能设计及搭建,2016/09-2020/12,在研,参与(排名第4);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9214,热-流-固三场耦合作用下悬跨海底管道动力响应和屈曲研究,2017/01-2020/12,在研,参与;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609211,振荡水柱波能利用型透空堤的水动力特性及消浪机理研究,2017/01-2019/12,在研,参与;
6、与企业合作课题,KH20170970,高耐久性的预制桥梁梁板研制,2017/05-2018/12,在研,主持;
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QNA4037,动载作用下岩体裂隙水压脉动规律与扩展机理,2016/01-2017/12,已结题,主持。
发明公开:
[1]吕庆, 张黎明, 徐兴华, 邓子昊, 刘正华, 龚新法, 于洋, 安妮, 吴俊宇, 杜静怡. 一种基于概率分析的降雨型浅层滑坡预警方法[P]. 浙江省: CN116486584A, 2023-07-25.
[2]于洋, 姚宇超, 安妮, 孙红月, 吕庆. 一种选取抗滑桩截面形状的定量方法[P]. 浙江省: CN116258006A, 2023-06-13.
[3]张鹏, 于洋, 赵明, 李志星, 吕庆, 曹伟光, 冯力, 何景涛, 刘增强, 李向娟, 郑桔庆, 薛博阳, 张德金, 姚宇超, 寇雅芳. 一种利用基坑开挖软土注浆处理岩溶病害的方法[P]. 北京市: CN116043821A, 2023-05-02.
[4]吕庆, 蔡学桁, 刘健, 杨泽良, 廖克武, 杨雨荷, 王凯, 郑俊, 于洋, 安妮. 提高岩体结构识别效率的自适应稀疏方法、介质及设备[P]. 浙江省: CN115953528A, 2023-04-11.
[5]于洋, 陈欣蔚, 孙红月, 吕庆, 刘松林. 一种标定摄影测量土石混合体含石量精度的实验装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5112147A, 2022-09-27.
[6]于洋, 刘松林, 孙红月, 吕庆, 安妮, 陈欣蔚. 一种抗滑桩加固堆积层滑坡稳健性优化设计的方法[P]. 浙江省: CN115098996A, 2022-09-23.
[7]于洋, 石博, 吕庆, 孙红月. 一种消除缩颈缺陷影响的水平受荷灌注桩设计方法[P]. 浙江省: CN114936402A, 2022-08-23.
[8]于洋, 刘松林, 孙红月, 詹伟. 一种模拟土体中高压气体消散规律的实验装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460265A, 2022-05-10.
[9]于洋, 陈欣蔚, 孙红月, 吕庆. 一种基于滴水起电机的水流健康监测装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152314A, 2022-03-08.
[10]吕庆, 翁杨, 范雲鹤, 李海光, 郑俊, 洪叶南, 于洋, 孙红月, 尚岳全. 一种模拟隧道排水渗流状态的试验装置[P]. 浙江: CN107421866A, 2017-12-01.
[11]孙红月, 范雲鹤, 于洋. 一种利用半圆型防波堤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 CN106759080A, 2017-05-31.
[12]孙红月, 范雲鹤, 于洋. 一种利用透空式堤坝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 CN106759081A, 2017-05-31.
[13]范雲鹤, 于洋, 孙红月. 一种利用空心浮体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 CN106759172A, 2017-05-31.
[14]范雲鹤, 孙红月, 于洋. 一种自启动式边坡虹吸排水系统[P]. 浙江: CN106592525A, 2017-04-26.
[15]于洋, 范雲鹤, 孙红月. 一种利用波浪能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 CN106592544A, 2017-04-26.
[16]范雲鹤, 孙红月, 于洋. 一种用于富水性边坡的排水系统[P]. 浙江: CN106592545A, 2017-04-26.
[17]于洋, 范雲鹤, 孙红月. 一种利用开孔圆筒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 CN106592546A, 2017-04-26.
[18]于洋, 孙红月, 范雲鹤. 一种用于低渗透性土坡的增渗虹吸排水系统[P]. 浙江: CN105821830A, 2016-08-03.
[19]刘晓丽, 王恩志, 于洋, 赵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杨志超. 一种隧道地质勘探方法、系统及微型掘进机[P]. 北京: CN105697023A, 2016-06-22.
[20]于洋, 刘晓丽, 王恩志, 赵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杨志超. 摆锤式水岩耦合试验动力加载设备与方法[P]. 北京: CN105571935A, 2016-05-11.
[21]孙红月, 尚岳全, 于洋, 支墨墨, 蔡岳良, 朱汉华. 一种沟内水石分离虹吸排水防治泥石流方法[P]. 浙江: CN102535384A, 2012-07-04.
发明授权:
[1]吕庆, 翁杨, 范雲鹤, 李海光, 郑俊, 洪叶南, 于洋, 孙红月, 尚岳全. 一种模拟隧道排水渗流状态的试验装置[P]. 浙江省: CN107421866B, 2023-05-09.
[2]于洋, 刘松林, 孙红月, 詹伟. 一种模拟土体中高压气体消散规律的实验装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460265B, 2023-01-17.
[3]于洋, 陈欣蔚, 孙红月, 吕庆. 一种基于滴水起电机的水流健康监测装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152314B, 2022-09-13.
[4]于洋, 刘晓丽, 王恩志, 赵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杨志超. 摆锤式水岩耦合试验动力加载设备与方法[P]. 北京市: CN105571935B, 2019-08-23.
[5]范雲鹤, 孙红月, 于洋. 一种利用半圆型防波堤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省: CN106759080B, 2018-08-03.
[6]孙红月, 吴显, 范雲鹤, 于洋. 一种利用透空式堤坝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省: CN106759081B, 2018-08-03.
[7]范雲鹤, 于洋, 孙红月. 一种利用空心浮体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省: CN106759172B, 2018-06-19.
[8]于洋, 范雲鹤, 孙红月. 一种利用波浪能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省: CN106592544B, 2018-06-19.
[9]范雲鹤, 孙红月, 于洋. 一种用于富水性边坡的排水系统[P]. 浙江省: CN106592545B, 2018-06-19.
[10]孙红月, 范雲鹤, 于洋. 自启动式边坡虹吸排水系统[P]. 浙江省: CN106592525B, 2018-05-29.
[11]于洋, 范雲鹤, 孙红月. 一种利用开孔圆筒辅助边坡排水的装置[P]. 浙江省: CN106592546B, 2018-05-04.
[12]刘晓丽, 王恩志, 于洋, 赵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杨志超. 一种隧道地质勘探方法、系统及微型掘进机[P]. 北京市: CN105697023B, 2018-04-17.
[13]于洋, 孙红月, 范雲鹤. 一种用于低渗透性土坡的增渗虹吸排水系统[P]. 浙江省: CN105821830B, 2018-03-23.
[14]孙红月, 尚岳全, 于洋, 支墨墨, 蔡岳良, 朱汉华. 一种沟内水石分离虹吸排水防治泥石流方法[P]. 浙江省: CN102535384B, 2014-06-04.
实用新型:
[1]张鹏, 于洋, 赵明, 李志星, 吕庆, 曹伟光, 冯力, 刘增强, 李向娟, 郑桔庆, 候捷, 孔维旭, 姚宇超. 一种岩溶地区基坑维护结构[P]. 北京市: CN218933146U, 2023-04-28.
[2]吕庆, 翁杨, 范雲鹤, 李海光, 郑俊, 洪叶南, 于洋, 孙红月, 尚岳全. 模拟隧道排水渗流状态的试验装置[P]. 浙江: CN206891921U, 2018-01-16.
[3]于洋, 孙红月, 范雲鹤. 一种用于低渗透性土坡的增渗虹吸排水系统[P]. 浙江: CN205742148U, 2016-11-30.
[4]刘永莉, 尚岳全, 于洋. 一种光纤缠绕式固定装置[P]. 浙江: CN201540381U, 2010-08-04.
出版专著:
[1]申永江,于洋. 抗滑桩的作用机理与优化设计研究.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
发表英文期刊论文:
[1]Yu, Y., Wang, Z., & Sun, H. (2020). Optimal design of stone columns reinforced soft clay foundation considering design robustness. 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2(4), 305–318.
[2]Fang, H., Shi, K., & Yu, Y.* (2020). Geomechanical constitutive modelling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by a state-dependent multishear bounding surface model.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75, 103119.
[3]Sun, H., Wang, J., Wang, D., Yu, Y.*, & Wei, Z. (2020). Optimal design of prefabricated vertical drain-improved soft ground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 of soil parameter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21(1), 15-28.
[4]Zhu Wang, Yang Yu*, Hongyue Sun, Qing Lü, Yuequan Shang (2020). Robust optim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al time delay in the design of double-row stabilizing piles.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79(1), 53-67.
[5]Yang Yu, Mengfen Shen*, C. Hsein Juang (2019). Assessing initial stiffness models for laterally loaed piles in undrained clay: robust desig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45(10), 04019073.
[6]Pan, X. H., Li, Y., Yu, Y.*, & Huang, L. (2019). A theoretical strain relationship for identifying the failure of laboratory-scale rocks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1-17.
[7]Yang Yu, Gang Wu, Hongyue Sun, Xueyu Geng* (2019). A practical consolidation solution based on the time-dependent discharge rate around PVDs. 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 100241.
[8]Liang, X., Zha, X., Yu, Y.*, Cao, Z., Jiang, X., & Leng, J. (2019). Semi-analytical vibration analysis of FGM cylindrical shells surrounded by elastic foundations in a thermal environment. Composite Structures, 110997.
[9]Yu, Y., Shen, M., Sun, H.*, & Shang, Y. (2019). Robust design of siphon drainage method for stabilizing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Engineering Geology, 249, 186-197.
[10]Yu, Y., Sun, H.*, & Juang, C. H. (2018). A new model for response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 in soil-rock mixtur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04, 237-246. doi:10.1016/j.compgeo.2018.08.021
[11]Yu Y, Liu X, Wang E, et al. (2018). Dam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ock Mechanics & Rock Engineering, (2):1-17.
[12]Shen Y, Yu Y, Ma F, et al. (2017). Earth pressure evolution of the double-row long-short stabilizing pile system.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7, 76(16):586.
[13]Yu Y., Wang E.Z., Zhong J.W. et al. (2014).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abutments based on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183: 159-169.
[14]Yu Y., Shang Y.Q., Sun H.Y. (2015). Displacement evolution of a creeping landslide stabilized by piles. Natural Hazards, 75(2): 1959-1976.
[15]Yu Y., Shang Y.Q., Sun H.Y. (2014). A theoretical method to predict crack initiation in stabilizing piles.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18(5): 1332-1341.
[16]Yu Y., Shang Y.Q., Sun H.Y. (2012). Bending behavior of double-row stabilizing piles with constructional time delay.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13(8): 596-609.
[17]Sun HY, Zhao Y, Shang YQ, Yu Y, Zhao QL. Deep-Seated Slope Failures Induced by Inappropriate Cutting in China.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12, 45(6): 1103-1111.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毛徐飞, 徐子涵, 卢玭, 于洋. 含大粒径块石的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测试方法研究[J]. 科技通报, 2023, 39 (10): 36-43+51.
[2]郭俊辉, 李侠, 叶晨男, 徐子涵, 赵禹, 于洋. 输电线路区域滑坡易发性分析方法与应用[J]. 山西建筑, 2023, 49 (20): 58-62.
[3]张鹏, 毛徐飞, 于洋, 石博, 陈欣蔚, 薛博阳. 基坑支撑轴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模型[J]. 市政技术, 2023, 41 (01): 66-71+77.
[4]李志星, 陈欣蔚, 石博, 于洋, 薛博阳. 基于开挖响应的软土基坑地下连续墙多目标优化设计[J]. 市政技术, 2022, 40 (11): 24-29.
[5]李晴芳, 汪柱, 于洋. 基于鲁棒性原理的碎石桩置换率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 (01): 171-180.
[6]章铭, 詹伟, 于洋, 汪柱, 李兴民. 土石混合体地基系数支持向量机模型与应用[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 41 (06): 1308-1315.
[7]叶霄, 詹伟, 余以强, 于洋. 基于FLAC~(3D)的塑钢板桩路基防护优化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 (02): 720-727.
[8]李兴民, 于洋, 孙红月, 汪柱, 章铭. 土石混合体中抗滑桩抗滑力计算方法[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 37 (10): 125-130+136.
[9]徐斌, 陈赟, 张楠, 于洋, 吕庆.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破坏模式分析[J]. 科技通报, 2020, 36 (04): 101-106.
[10]常晓军, 葛伟亚, 于洋, 赵宇, 叶龙珍, 张泰丽, 魏振磊. 福建省永泰县东门旗山滑坡诱发机理与防治措施[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 (04): 1063-1072.
[11]吕庆, 周春锋, 郑俊, 于洋. 制备岩石试样的高温预损伤方法及应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8 (08): 2126-2132.
[12]吕庆, 周春锋, 于洋*,, 肖志鹏, 郑俊. 滚石坡面碰撞破裂效应的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 36 (S1): 3359-3366.
[13]于洋, 徐政, 徐谦, 孙黎滢. 永磁直驱式风机采用混合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6, 36 (11): 2863-2870.
[14]于洋, 孙红月, 尚岳全. 基于桩周土体位移的双排抗滑桩计算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 (01): 172-178.
[15]于洋, 孙红月, 尚岳全. 锚固深度对双排抗滑桩力学性能影响[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 (10): 1999-2007.
[16]李献勇, 于洋, 王建国. 气泡混凝土路基裂缝形成原因分析及监测[J]. 科技通报, 2012, 28 (09): 159-162.
[17]李献勇, 于洋, 王建国. 复杂地质条件滑坡的动态设计与稳定性监测[J]. 山西建筑, 2012, 38 (24): 79-80.
[18]刘永莉, 孙红月, 于洋, 詹伟, 尚岳全. 基于BOTDR监测技术抗滑桩上滑坡推力确定[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 46 (05): 798-803.
[19]刘永莉, 孙红月, 于洋, 詹伟, 尚岳全. 抗滑桩内力的BOTDR监测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 46 (02): 243-249.
[20]刘永莉, 尚岳全, 于洋. BOTDR技术在边坡表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3): 777-783.
[21]刘永莉, 孙红月, 尚岳全, 于洋. 基于BOTDR的传感光纤固定方式研究[J]. 传感技术学报, 2010, 23 (09): 1353-1358.
荣誉奖励:
1、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2、2016年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
3、2022年度灾害防御科学技术奖青年科学奖获奖者 。
将纸上“施工图”转化为防灾“实景画”
——记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于洋
2023-12-28
浙江这片土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一片兼具人文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地区,文人墨客留下数不清的经典名篇更赋予这片区域一份独特的淡雅气质,宛如一幅意境深远、底蕴丰厚的“富春山居图”。也正因如此,人们很难相信,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其实常被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侵扰,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台风频发之时,一些突发性强、覆盖面广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经常会带来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而这些游客大多看不到的景象,却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于洋的工作日常——频入深山、惯经风雨,他常常直面灾害的切实伤害力。虽然直至今日,他尚未能凭自身所学清晰解释在植被覆盖度如此高的地区仍能频发且突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但他能够坚定的是: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灾害从来不是“假想敌”,防范灾害必须杜绝“没想到”。所以,十数年来他一直坚毅地行走在科研之路上,奔波在地质考察的第一线。他说:“能为人民减少一分危险,便是我全部职业成就感的来源。”
磨砺是成长的催化剂
近日,2022年度灾害防御科学技术奖青年科学奖获奖者名单正式发布,“浙江大学于洋”赫然在列。面对此结果,于洋直言自己得知消息时十分欣喜激动,但当旁人尝试与他聊起项目进程中的困境与艰难时,他却变得寡言少语,偶尔有几句云淡风轻的描摹,也能从中听出几分平和与淡然。事实上,在他看来,这是从事科研工作再平常不过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汗水浇注,梦想的分量从何而来”,这是于洋在少时就已参透的生活真相。
生活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年代和地区,于洋的父母属于绝对的思想开明,在于洋身边只剩下4个同学没有辍学务农的情况下,他们也坚定表示一定会支持孩子的学业。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也为了达成自己心中对知识的向往,于洋早早就形成了“生如逆旅,也要一苇以航”的执着性格,小学毕业开始独立住校,中学为了高考全力奔跑:4点起床生炉,5点开始早读,冬天长冻疮,夏天忍蚊虫……最终,659分的高考成绩与为排遣焦虑写成的满满3本日记标志着于洋一段青春的落幕,耕耘于四季的他完满地收获于仲夏。他只记得,结束高考的那一年,他曾捧着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出神了许久。当然,在这之中也包含一份对未来的迷茫。
“其实,土木工程是我高中班主任帮我选的专业。”那时,只顾奔向远方的于洋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志趣到底归宿何方,所以入学第一年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算突出。直到花了360余个日夜进行自省后,他才坚定了“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的行路思想。他没有想到的是,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会如此富有吸引力,从此成为令他夙兴夜寐的追寻方向。
从大学二年级起,于洋便开始在学业上“后来居上”,延续着自己之前的优秀与锋芒。与此同时,浙江大学为提升学生科研素质而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也让他意外地走入了科研的世界,从而掀开了他的从业新篇。博士攻读期间,他跟随导师参与多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长期驻扎山高谷深的灾害一线更是家常便饭。“在项目开展之前,那里曾经遭遇过两次滑坡灾害,冲毁了公路和已建桥梁。为了尽快解决隐患,我们扛着几十斤的仪器每天往返于山上山下,以尽快消除风险并提出加固方案。山里的蚊虫还真的是挺多的,那时候全身上下都被咬得挺惨。”他打趣道。虽然过程艰辛不易,但结果却顺利达成预期,这项工程的整修思路与创新点也完完整整地出现在于洋的博士毕业论文里,成为他成长岁月中的又一次极具价值的磨砺。
博士毕业后,于洋前往清华大学水利系开展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而彼时,虽然他的研究方向一度有些转变,但他一颗报恩母校的赤子之心却始终未变,“在国内顶级学府工作学习是我的荣幸,深刻领悟了清华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体会了水利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丰富内涵”。如他所言,在清华,开展水利工程相关的研究工作让他收获了“跨界”的知识面与成就感,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他的研究思路。而当工作结束,他立刻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依江纳湖的浙江大学。
实践是灵感的支撑力
坐落于钱塘江畔、江南灵秀之地,水韵天成几乎是浙江大学诞生以来便带有的独特气质。但古语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防治降水所带来的危害,是地理与气候为每位灾害防御研究学者出具的天然考题。由于深知重大项目是锤炼能力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入职浙大开始,于洋不断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国家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围绕堆积层滑坡的早期识别、致灾机理和防控措施开展系统研究。
堆积层,主要由土体和块石混合而成。复杂的组成决定了其力学性能的复杂性。据于洋介绍,堆积层滑坡是浙江乃至全国滑坡灾害中占比最大的滑坡类型。面对堆积层滑坡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于洋和团队着力搭建高效计算模型,建立多目标优化方法,打造有效防控屏障……力求在不断摸索下提出可靠度极高的堆积层滑坡防控体系,研究也从早期的揭示堆积层滑坡致灾机理、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逐步向高植被覆盖条件下堆积层滑坡的早期识别过渡,努力为解答滑坡在哪里、何时发生和如何防治贡献一份力量。目前项目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对今日的中国而言,走向深海开掘新知无疑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根本需求。因此,面向时代背景、国家召唤,于洋也将目光逐渐投向深蓝,聚焦海洋工程在近海工程、港口海岸建设方面贡献己力。虽然更忙碌了,但他本人却乐在其中:“我只希望能不辜负社会赋予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平衡,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责任,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作为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委员,迄今为止于洋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从他承研的3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的30余篇《科学引文索引》(SCI)与《工程索引》(EI)论文、1部专著与12项授权发明中便可窥得一隅。而对未来,他仍干劲满满,表示一定要竭尽全力将纸上的“施工图”转化为防灾的“实景画”。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