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旭,男,1962年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11-2022年)、国家农药登记杀虫剂田间药效评价资质专家(2009-2023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家、广东省农药管理专家、广东省植保学会理事、广东省昆虫学会理事、香港有机认证中心评委。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成灾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0多篇,主编出版专业著作4部。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09—1985.06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昆虫专业,大学本科;
1985.08—1991.1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92.01—1997.1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01—2007.1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5.09—2009.06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系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
2008.01—现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警、防治技术及农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1. 荔枝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2020,课题主持,735万。
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荔枝龙眼虫害防控岗位,20116-2022,岗位科学家,788.25万。
3. 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作物叶螨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参加),40万。
4.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荔枝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课题,2020-2025,100万,主持。
5.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2017,主持,95万。
6. 广州市黄埔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2021-2023,62.75万,主持。
7. 广州市南沙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示范,2022-2023,101.5万,主持。
8. 全国农药登记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项目,2008-2023年,2150万,技术负责人。
成果奖励:
1.荔枝蒂蛀虫成灾机制与多虫态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023。
2.板栗灾发害虫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1,2014。
3.柑桔黑刺粉虱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1,1997。
4.荔枝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排名1,2007。
5.板栗灾发害虫安全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排名1,2015。
6.荔枝龙眼主要食叶害虫综合防控技术应用与推广,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排名1,2017。
7.主要热带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关键技术示范与应用 ”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排名7,2022。
8.高产高油花生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及花生油精加工技术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7,2013。
9.鲜食玉米新品种丢弃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6,2013。
10.甜、糯玉米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6,2012。
11.“荔龙保”叶面肥在柑桔荔枝上的应用推广,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2年。
12.荔枝丰产稳产综合技术的推广,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排名7,2008年;
13.《果树农药使用新技术》获广东省第七届(2002年)优秀作品奖。
授权发明专利:
[1]姚琼, 梁展图, 段双刚, 李文景, 徐淑, 董易之, 陈炳旭. 一种用于荔枝粗胫翠尺蛾性别早期鉴定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及检测方法[P]. 广东省: CN117210582B, 2024-02-27.
[2]池艳艳, 陈炳旭, 徐淑, 全林发, 董易之, 姚琼. 一种针对荔枝蒂蛀虫幼虫室内毒力测定方法[P]. 广东省: CN116326547B, 2023-11-10.
[3]全林发, 姚琼, 陈炳旭, 徐淑, 董易之, 池艳艳. 一种三角新小卷蛾的人工饲养及虫卵收集方法[P]. 广东省: CN114304073B, 2023-07-28.
[4]李文景, 陈炳旭, 董易之, 姚琼, 徐淑, 全林发, 池艳艳. 一种基于微卫星位点鉴定荔枝尖细蛾的特异性引物及检测方法[P]. 广东省: CN115058523B, 2022-11-04.
[5]姚琼, 董易之, 阙引利, 徐淑,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卵黄原蛋白基因CsVg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P]. 广东省: CN109022445B, 2021-07-23.
[6]徐淑, 陈炳旭, 罗振亚, 董易之, 姚琼, 全林发, 池艳艳. 一种含有呋虫胺和敌百虫的杀虫组合物[P]. 广东省: CN110583683B, 2021-04-16.
[7]姚琼, 全林发, 董易之, 陈炳旭, 林少源, 冯日碧. 一种荔枝蒂蛀虫成虫期与卵期协同防控方法[P]. 广东省: CN109874810B, 2021-01-05.
[8]姚琼, 陈炳旭, 董易之, 徐海明, 徐淑, 李文景. 一种防治荔枝蒂蛀虫的环境友好型杀卵剂及其使用方法[P]. 广东省: CN107926965B, 2020-07-28.
[9]董易之, 陈炳旭, 姚琼, 徐淑, 徐海明. 一种利用荔枝干果皮收集荔枝蒂蛀虫卵的方法[P]. 广东省: CN106614397B, 2019-09-20.
[10]陈炳旭, 姚琼, 董易之, 徐淑, 徐海明. 一种用于果园昆虫隔离实验的果树罩笼网[P]. 广东省: CN104920127B, 2018-05-18.
[11]陈炳旭, 董易之, 徐淑, 姚琼, 徐海明, 冯日碧. 一种收集荔枝蒂蛀虫卵的方法[P]. 广东省: CN105248381B, 2018-01-12.
[12]董易之, 陈炳旭, 徐淑, 陈凯歌, 姚琼, 陈耿民. 一种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方法[P]. 广东省: CN104239677B, 2017-07-04.
[13]董易之, 陈炳旭, 陈凯歌, 李鹏燕, 徐淑, 姚琼. 一种荔枝蒂蛀虫的饲养方法[P]. 广东省: CN103503838B, 2015-05-20.
出版专著:
1. 陈炳旭(主编),徐海明,董易之,蔡明段. 荔枝龙眼害虫识别与防治图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 陈炳旭(主编),李文景,凌金锋等,荔枝龙眼病虫害绿色防控彩色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3. 黄汉杰,陈炳旭(共同主编),果树农药使用新技术.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 彭成绩,蔡明段,彭埃天,黄汉杰,陈炳旭(副主编). 南方果树病虫害原色图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5. 李建国,…..陈炳旭等,《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荔枝》(第十一章,第一节:荔枝主要害虫及其防控),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6. 刘玉涛、肖德琴/吴惠粦,张兴龙、刘双印、陈炳旭……《广东数字农业发展》,广东科技出版社,2022;
发表SCI论文:
[1] Yao, Qiong; Quan, Linfa; Xu, Haiming; Jia, Tao; Li, Wenjing; Chen, Bingxu*. B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Oligonychus Iitchii (Trombidiformes:Tetranychidae) on four commercial litchi cultivars .Florida Entomologist, 2019, 102(2): 418-424.
[2] Qiong Yao, Shu Xu, Yizhi Dong, Yinli Que, Linfa Quan, Bingxu Chen*. Characterization of vitellogenin and vitellogenin receptor of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and their responses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insecticide.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8, 9.
[3] Qiong Yao, Bingxu Chen*, Yizhi Dong, Shu Xu.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general odorant bonding protein from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6, 72: 877-887.
[4] Li, Pengyan; Chen, Bingxu*; Dong, Yizhi; Yao, Qiong; Xu, Shu; Chen, Kaige; Chen, Gengmin.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emergence dynamics of Conopomorpha sinensis. (LEPIDOPTERA: GRACILLARIIDAE) .Florida Entomologist, 2014, 97(3): 1093-1098.
[5] Pengyan Li, Bingxu Chen*, Yizhi Dong, Qiong Yao, Shu Xu, Kaige Chen.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upplementary nutri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ongevity and oviposition of Conopomorpha sinensis (Lepidoptera: Gracillariidae). Florida Entomologist, 2013, 96(2): 338-343.
[6] Linfa Quan, Haiming Xu, Bingxu Chen*.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Oligonychus litchii Lo and Ho (Acari: Tetranychidae) when Reared on Litchee. Florida Entomologist, 2019,102(1) : 43-48.
[7] Qiong Yao, Yizhi Dong, Wenjing Li, Bingxu Chen*. The effects of non-host plant extracts on the oviposition repellency and ovicidal activity of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Lepidoptera:Gracillariidae). Florida Entomologist, 2019,102(2) : 298-302;
[8] Qiong Yao,Yizhi Dong,Jing Chen,Linfa Quan,Wenqing Zhang, and Bingxu Chen*.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Female and Male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Lepidoptera: Gracilariidae) Adults with a Focus on Hormone and Reprodu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12(6), 2019, 2966–2975;
[9] Qiong Yao, Xu Shu, Yizhi Dong,linfa quan,feihong shu and Bingxu Chen*. Ecdysone Receptorreceptor receptor (EcR) and ultraspiracle ltraspiracle proteinrotein rotein (USP) genesfrom from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eggs: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in responseresponse response response to insecticide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July 2020|Volume 11|Article 851
[10] Qiong Yao, Linfa Quan,Shu Xu, Yizhi Dong, Wenjing Li and Bingxu Chen*. Effect of diflubenzuron on the chit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eggs. Insect Science (2020) 00, 1–15, DOI 10.1111/1744-7917.12848;
[11] YAO Qiong, QUAN Lin-Fa1, XU Shu1, DONG Yi-Zhi, LI Wen-Jin, CHEN Bing-Xu*.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litchi stink bug, Tessaratoma papillosa (Hemiptera: Tessaratomida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昆虫学报,2021,64(5):645-654;
[12] Yao Qiong/Quan Linfa, Xu Shu, Yuan Longyu and Chen Bingxu*. Detrimental Impact of λ‑Cyhalothrin on the Biocontrol Efficacy of Eocanthecona furcellata by Affecting Global Transcriptome and Predatory Behavior.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2,70:1037-1046;
[13] Qiong Yao, Zhantu Liang, and Bingxu Chen*. Evidenc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chemosensory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insecticide challenge in Conopomorpha sinensi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3 71:1360-1368;
[14] Qiong Yao, Zhantu Liang, Linfa Quana and Bingxu Chen*.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osensory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light treatment in Thalassodes immissaria. Pest Manag Sci: 9 January 2023;
[15] Yao Qiong,Liang Zhantu,Chen Bingxu*.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osensory proteins from Thalassodes immissaria and gene expressio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light treatment.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23; 79: 1760–1767;
[16] Rui Pang#, Bingxu Chen#, Siwei Wang, Xing Dongxu, Shixuan Huang and Qiong Yao*. Decreased cuticular penetration minimizes the impact of the pyrethroid insecticide λ-cyhalothrin on the insect predator Eocanthecona furcellata.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49(2023)114369;
[17] DingJu Zhu*, LianZi Xie#, BingXu Chen#, JianBin Tan……Knowledge graph and deep learning based pest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fruit quality. Internet of Things:Volume 21, April 2023, 100649;
[18] Qiong Yao, Linfa Quan, Siwei Wang, Dongxu Xing, Bingxu Chen, Kai Lu*. Predatory stink bug, Eocanthecona furcellata (Wolff) responses to oral exposure route of λ-cyhalothrin via sex-specific modulation manner.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192(2023)105381.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部分):
[1][1]全林发, 陈炳旭, 梁盛曦, 乔方, 刘凯, 池艳艳, 姚琼. 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的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24, 67 (01): 116-134.
[2]池艳艳, 董易之, 姚琼, 陈炳旭. 我国荔枝用杀虫剂登记产品现状及分析[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3, 44 (11): 11-15.
[3]全林发, 姚琼, 董易之, 徐淑, 池艳艳, 陈炳旭. 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学学报, 2023, 13 (09): 38-45.
[4]李文景, 董易之, 姚琼, 徐赛, 陈炳旭. 一种荔枝新害虫——荔枝遮颜蛾,中国遮颜蛾科新纪录种(鳞翅目:麦蛾总科)[J]. 环境昆虫学报, 2023, 45 (06): 1772-1777.
[5]徐淑, 曾东强, 全林发, 姚琼, 陈炳旭, 董易之. 温度对粗胫翠尺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23, 40 (10): 2241-2251.
[6]李文景, 董易之, 姚琼, 全林发, 池艳艳,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交配对卵巢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J]. 昆虫学报, 2023, 66 (07): 925-933.
[7]梁展图, 全林发, 梁盛曦, 陈炳旭, 马群, 姚琼. 基于CiteSpace的鳞翅目昆虫转录组学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08): 142-148.
[8]池艳艳, 林少源, 陈炳旭, 徐淑. 四唑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评价及田间防效[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07): 111-115.
[9]董易之, 全林发, 徐淑, 李文景, 姚琼,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果实上的产卵部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54 (02): 347-355.
[10]池艳艳, 全林发, 陈炳旭, 董易之. 几种杀虫剂防治荔枝蝽的应用效果及其评价[J]. 环境昆虫学报, 2022, 44 (05): 1285-1292.
[11]李文景, 王兴民, 陈晓胜, 霍立志, 陈炳旭. 盔唇瓢虫族(鞘翅目:瓢虫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23, 45 (01): 23-29.
[12]陈培华, 池艳艳, 徐淑, 陈炳旭. 3种微生物农药对广东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J]. 世界农药, 2022, 44 (06): 49-53.
[13]罗振亚, 林少源, 全林发, 池艳艳, 陈炳旭, 徐淑. 5种杀虫剂对柑橘锈壁虱的田间药效评价[J]. 农药, 2022, 61 (06): 465-468.
[14]姚琼, 全林发, 徐淑, 董易之, 李文景, 池艳艳, 陈炳旭. 粗胫翠尺蛾视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灯光对其表达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6): 103-109.
[15]罗振亚, 林少源, 全林发, 池艳艳, 陈炳旭, 徐淑. 6种杀虫剂对广东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应用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2): 124-130.
[16]池艳艳, 林少源, 徐淑, 陈炳旭. 唑虫酰胺防治甘蓝田常见害虫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03): 110-115.
[17]董易之, 全林发, 李文景, 姚琼, 徐淑, 陈炳旭. 荔枝蝽发生期预测与化学防治方法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51 (01): 54-58+66.
[18]郑泳智, 吴惠粦, 朱定局, 陈炳旭, 李文景. 基于荔枝和龙眼病虫害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1, 49 (12): 2618-2622.
[19]全林发, 李文景, 王凤英, 池艳艳, 董易之,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成虫对LED光的趋性及其繁殖响应特征[J].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43 (06): 1581-1588.
[20]姚琼, 全林发, 李文景, 徐淑, 董易之, 陈炳旭. 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及其防控研究进展[J].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43 (05): 1143-1153.
[21]全林发, 董易之, 徐淑, 李文景, 陈炳旭. 荔枝园荔枝蒂蛀虫常规爆发期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43 (04): 950-958.
[22]姚琼, 全林发, 聂晶, 徐淑, 李文景, 董易之,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卵5个化学感受蛋白的基因克隆及除虫脲对其表达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2 (05): 60-68.
[23]姚琼, 全林发, 徐淑, 董易之, 李文景, 池艳艳, 陈炳旭. 叉角厉蝽2个章鱼胺受体的基因克隆及化学农药对其表达的影响[J].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37 (10): 152-161.
[24]李文景, 全林发, 董易之, 姚琼, 徐淑, 陈炳旭. LED白光对荔枝蒂蛀虫繁殖的影响及其田间防控效果研究[J]. 果树学报, 2021, 38 (08): 1349-1358.
[25]姚琼, 全林发, 徐淑, 董易之, 李文景, 陈炳旭. 荔枝蝽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英文)[J]. 昆虫学报, 2021, 64 (05): 645-654.
[26]池艳艳, 林少源, 陈炳旭, 全林发. 四唑虫酰胺对柑桔潜叶蛾的田间防效评价[J]. 中国南方果树, 2021, 50 (02): 23-25.
[27]李燕芳, 徐淑, 张振飞, 陈炳旭, 肖汉祥. 3种药剂对广东地区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室内毒力测定及其田间药效评价[J].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43 (01): 239-244.
[28]徐淑, 罗振亚, 姚琼, 董易之, 全林发, 陈炳旭. 几种农药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J].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49 (06): 58-60+66.
[29]陈炳旭, 董易之, 李文景, 全林发, 姚琼, 徐淑, 池艳艳. 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综合治理体系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 (11): 103-113.
[30]池艳艳, 陈炳旭, 董易之. 5种杀螨剂对不同螨态荔枝叶螨的毒力评价和田间防效[J].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42 (04): 998-1004.
[31]董易之, 姚琼, 全林发, 陈炳旭. 引诱荔枝蒂蛀虫产卵的方法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49 (03): 76-80.
[32]林少源, 陈炳旭, 徐淑, 全林发, 池艳艳. 8种杀虫剂对广东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及其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 (03): 97-102.
[33]全林发, 徐海明, 董易之, 阙引利, 陈炳旭. 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的控制潜力[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 (06): 835-840.
[34]池艳艳, 陈炳旭, 全林发, 董易之, 徐淑. 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荔枝叶螨不同螨态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 2019, 45 (04): 261-265.
[35]徐海明, 董易之, 林少源, 陈炳旭. 荔枝钻蛀性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 2019, 48 (04): 64-68.
[36]徐海明, 全林发, 陈炳旭, 董易之. 密闭与间伐荔枝园害虫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动态分析[J]. 果树学报, 2019, 36 (04): 493-503.
[37]全林发, 陈炳旭, 姚琼, 李文景, 董易之.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的荔枝蒂蛀虫研究态势分析[J]. 果树学报, 2018, 35 (12): 1516-1529.
[38]李文景, 董易之, 姚琼,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18, 61 (06): 721-732.
[39]徐海明, 董易之, 陈炳旭. 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初探[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03): 84-86.
[40]全林发, 董易之, 陈炳旭. 二突异翅长蠹的识别、发生规律与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02): 71-74.
[41]徐淑, 董易之, 姚琼, 陈炳旭. 6种生物源农药对板栗栗实蛾和小蛀果斑螟的室内毒效和田间防效[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 (05): 154-156.
[42]董易之, 姚琼, 陈炳旭, 徐淑, 徐海明. 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选择性研究[J]. 果树学报, 2018, 35 (02): 204-211.
[43]徐海明, 余瑶, 陈炳旭, 徐淑. 荔枝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29 (07): 67-70.
[44]徐淑, 贾涛, 陈炳旭, 冯日碧. 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种群发育的影响[J]. 农药学学报, 2017, 19 (03): 388-392.
[45]何凌冰, 吴惠萍, 游春平, 陈炳旭, 韩正洲, 徐冰, 兰金旭, 邢建永. 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44 (01): 111-114+3.
[46]董易之, 徐海明, 徐淑, 陈炳旭. 间伐与密闭荔枝园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控[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42 (21): 75-80.
[47]董易之, 徐淑, 陈炳旭, 姚琼, 陈耿民. 荔枝蒂蛀虫幼虫龄数及各发育阶段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J]. 昆虫学报, 2015, 58 (10): 1108-1115.
[48]姚琼, 董易之, 徐淑, 徐海明, 陈炳旭. 用于RNA干扰研究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条件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24): 24-25+59.
[49]徐淑, 陈炳旭, 董易之. 几种杀虫剂对荔枝蝽蟓若虫的毒力及田间药效评价[J].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37 (02): 462-466.
[50]徐淑, 陈凯歌, 余瑶, 陈耿民, 陈炳旭. 联苯肼酯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 2014, 40 (05): 191-195.
[51]董易之, 徐淑, 陈炳旭, 陈凯歌, 姚琼. 广东桃蛀螟发生分布与种群动态[J].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36 (04): 624-628.
[52]徐淑, 余瑶, 陈凯歌, 贾涛, 陈炳旭. 5种杀螨剂对荔枝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 (14): 83-85+120.
[53]徐淑, 陈凯歌, 姚琼, 余瑶, 董易之, 陈炳旭. 哒螨灵对荔枝叶螨的亚致死效应[J]. 果树学报, 2014, 31 (05): 927-930.
[54]徐淑, 李鹏燕, 陈凯歌, 陈炳旭. 柑桔全爪螨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及繁殖力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 (12): 82-84.
[55]徐淑, 陈凯歌, 董易之, 陈炳旭. 阿维菌素和螺螨酯对柑桔全爪螨的联合毒力[J]. 中国南方果树, 2014, 43 (03): 77-78+88.
[56]洪晓月, 薛晓峰, 王进军, 豆威, 张艳璇, 陈汉杰, 张金勇, 仇贵生, 胡军华, 王少丽, 于丽辰, 沈慧敏, 孙瑞红, 郭建军, 吴伟南, 郭明昉, 张建萍, 陈炳旭, 宋子伟, 桂连友. 作物重要叶螨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J]. 应用昆虫学报, 2013, 50 (02): 321-328.
[57]董易之, 陈炳旭, 徐淑, 李鹏燕, 张晓薇. 抗、感虫板栗品种果、叶挥发物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果树学报, 2012, 29 (06): 1052-1056.
[58]张英杰, 陈炳旭, 黄寿山, 徐淑. 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斑螟分索赤眼蜂过寄生驯化培育[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 (04): 473-477.
[59]成家宁, 陈炳旭, 曾鑫年, 李鹏燕, 董易之, 徐淑. 荔枝粗胫翠尺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中国南方果树, 2012, 41 (04): 28-32.
[60]赵之亭, 李鹏燕, 陈炳旭, 曾鑫年, 张晓薇. 荔枝蛀蒂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12): 85-86+100.
[61]陈培华, 徐淑, 陈炳旭, 张晓薇. 24%甲萘威·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12): 87-88.
[62]陈培华, 徐淑, 陈炳旭, 张晓薇. 5.5%二嗪磷·杀虫双颗粒剂对甘蔗蛴螬的防治效果[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11): 101+103.
[63]李鹏燕, 成家宁, 陈炳旭, 曾鑫年, 董易之, 徐淑. 粗胫翠尺蛾对不同荔枝品种的选择性研究[J]. 果树学报, 2012, 29 (03): 434-439.
[64]董易之, 陈炳旭, 徐淑, 李鹏燕. 荔枝大造桥虫幼虫龄数的划分[J]. 环境昆虫学报, 2011, 33 (04): 552-556.
[65]陈轶, 张英杰, 黄寿山, 陈炳旭. 广东省几种野外赤眼蜂的采集及鉴定[J]. 环境昆虫学报, 2011, 33 (03): 364-371+307.
[66]张英杰, 陈轶, 陈炳旭, 黄寿山, 徐淑. 筛选寄生荔枝蛀蒂虫卵的赤眼蜂种类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7): 59-61.
[67]杨华, 田锐, 李䶮, 陈炳旭. 陕北产连翘花挥发油的提取与GC-MS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6): 90-91.
[68]杨华, 李䶮, 陈炳旭. 榆叶梅精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5): 87-88.
[69]徐淑, 董易之, 陈炳旭, 陆恒, 陈培华. 烯啶虫胺对柑橘绣线菊蚜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应用效果[J]. 农药, 2011, 50 (07): 526-528.
[70]杨华, 李䶮, 陈炳旭. 侧柏叶挥发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2): 89-90.
[71]陈炳旭, 张英杰, 董易之, 徐淑. 荔枝蒂蛀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11, 28 (03): 493-497.
[72]成家宁, 陈炳旭, 曾鑫年, 董易之, 陆恒, 徐淑. 1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荔枝粗胫翠尺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11, 28 (02): 290-295.
[73]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郑锦荣, 汤力, 郑常格. 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对玉米螟的联合毒力[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10): 101-102+112.
[74]成家宁, 曾鑫年, 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尺蛾在荔枝园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 (09): 1564-1570.
[75]陆恒, 陈炳旭, 董易之, 成家宁, 张英杰. 新型杀螨剂螺螨酯对桔全爪螨的活性及药效评价[J]. 中国南方果树, 2010, 39 (05): 43-46.
[76]陈炳旭, 陆恒, 董易之, 郑锦荣, 汤历, 郑常格. 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0, 32 (03): 419-422+426.
[77]陆恒, 陈炳旭, 董易之, 游春平. 广东花生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9): 126-128.
[78]游春平, 陈炳旭. 我国甘薯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8): 115-119.
[79]陆恒, 陈炳旭, 董易之, 梁炫强, 周桂元. 广东花生主要害虫种类及防治措施[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8): 123-125.
[80]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15%科绿乳油的研制及其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7): 97-99.
[81]陈炳旭, 陆恒, 董易之, 郑锦荣. 几种低毒杀虫剂对甜玉米斜纹夜蛾和毒蛾的防效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6): 113-114.
[82]董易之, 陈炳旭, 陆恒, 梁广文. 小蛀果斑螟对板栗品种的选择性[J]. 果树学报, 2010, 27 (03): 449-452.
[83]陈炳旭, 陆恒, 董易之. 花生花蓟马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 花生学报, 2010, 39 (01): 20-23.
[84]陈炳旭, 董易之, 陈刘生, 陆恒, 成家宁, 王安勇, 王敏. 荔枝粗胫翠尺蛾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果树学报, 2010, 27 (02): 261-264+322.
[85]陈炳旭, 董易之, 梁广文, 陆恒. 板栗挥发物对桃蛀螟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02): 464-469.
[86]陈炳旭, 董易之, 梁广文, 陆恒. 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1 (01): 26-29.
[87]董易之, 陆恒, 陈炳旭, 郑锦荣. 2种生物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J]. 农药, 2010, 49 (01): 60-61+77.
[88]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周桂元. 花生花蓟马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J]. 花生学报, 2009, 38 (03): 1-5.
[89]陈炳旭, 陆恒, 董易之, 王安勇, 郑锦荣. 甜玉米亚洲玉米螟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9): 93-95.
[90]陆恒, 陈炳旭, 董易之, 王安勇, 易干军. 13种杀螨剂对柑桔红蜘蛛田间防效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9): 96-98+107.
[91]陈炳旭, 董易之, 梁广文, 陆恒. 广东板栗桃蛀螟的发生与防治[J]. 植物保护学报, 2009, 36 (04): 379-380.
[92]董易之, 陈炳旭, 梁广文, 陆恒. 小蛀果斑螟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7): 121-123+136.
[93]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荔枝蝽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6): 106-109.
[94]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1.8%阿维菌素EC对荔枝尺蠖幼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 农药, 2009, 48 (05): 368-370.
[95]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3种荔枝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3): 100-102.
[96]陈炳旭, 董易之, 陆恒. 桃蛀螟幼虫在板栗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08, 30 (04): 301-304.
[97]杨华, 田锐, 李䶮, 宋延卫, 陈炳旭. 陕北艾蒿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 (11): 103-105.
[98]陈炳旭, 徐齐云, 黄汉杰. 桃蛀螟对板栗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J]. 中国南方果树, 2008, (03): 78-79.
[99]陈炳旭, 梁广文. 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害虫种群生态控制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12): 49-51.
[100]黄汉杰,陈炳旭,廖海林,欧阳林章. 栗实蛾的发生及防治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5, (04): 64-66.
[101]陈炳旭,黄汉杰. 小蛀果斑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3): 30-33+36.
[102]黄汉杰,陈炳旭,吴洪基. 板栗的一种新害虫——小蛀果斑螟[J]. 广东农业科学, 2003, (03): 37-38.
[103]黄汉杰,陈炳旭,钟国洪. 荔枝蒂蛀虫猖獗危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 2001, (06): 35-36.
[104]陈炳旭,黄汉杰. 橄榄星室木虱发生规律与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 2001, (03): 38-39.
[105]陈炳旭. 橄榄星室木虱发生规律与防治[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1, (02): 42-43.
[106]卢泽楷,李国良,陈炳旭. 咪唑酮戊菊酰胺的合成及杀虫活性[J]. 广州化工, 2000, (01): 16-17.
[107]黄汉杰,陈炳旭,孙姒纫,张德雍,刘景梅,欧阳林章,朱振中. 广东板栗主要病虫害及其关键防治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 2000, (01): 38-40.
[108]陈炳旭. 板栗透翅蛾的发生及防治初探[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0, (01): 42.
[109]陈炳旭. 农地乐乳油防治荔枝蒂蛀虫的药效[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1999, (06): 38.
[110]陈炳旭,黄汉杰. 板栗透翅蛾的发生及防治初探[J]. 广东农业科学, 1999, (06): 30-32.
[111]陈炳旭, 黄汉杰, 刘景梅, 蔡明段. 柑桔黑刺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J]. 植物保护学报, 1999, (04): 338-342.
[112]陈炳旭,黄汉杰. 农地乐乳油防治荔枝蒂蛀虫药效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1999, (04): 42-43.
[113]陈炳旭,黄汉杰. 克虱星对柑桔黑刺粉虱若虫的毒力及田间应用效果[J]. 广东农业科学, 1999, (02): 39-40.
[114]陈炳旭,黄汉杰. 30%恶霉灵水剂防治瓜类病害的药效试验[J]. 农药, 1998, (07): 40-41.
[115]黄汉杰,陈炳旭,孙姒纫,刘景梅,欧阳林章. 栗瘿蜂的发生与防治[J]. 中国果树, 1998, (02): 33+36.
[116]陈炳旭,黄汉杰. 柑桔黑刺粉虱若虫空间分布型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98, (01): 43-44+49.
[117]陈炳旭,黄汉杰. 杀虫威对菜粉蝶幼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1995, (04): 43-44.
[118]黄汉杰,陈炳旭. 柑桔黑刺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4, (05): 14-15.
[119]陈炳旭,黄汉杰. 柑桔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94, (04): 33-34.
[120]黄汉杰,黄媛云,莫禹诗,陈炳旭. 桔全爪螨对常用杀螨剂的抗药性测定[J]. 广东农业科学, 1994, (03): 38-40.
[121]黄汉杰, 陈枫, 陈炳旭, 黄媛云, 莫禹诗. 托尔克悬浮剂防治柑桔害螨药效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1993, (06): 38-40.
[122]黄炳超, 陈炳旭, 洪福来. 褐稻虱繁殖力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93, (01): 27-30.
[123]莫禹诗,黄汉杰,黄媛云,陈枫,陈炳旭. 敌灭灵防治柑桔潜叶蛾和锈螨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1992, (03): 33-36.
[124]黄炳超, 陈炳旭, 林祖源, 黄耀辉, 张稻友, 沈阳, 蔡转珠, 潘康柏. 广东省稻飞虱种群数量变动及其预测研究[J]. 病虫测报, 1992, (03): 25-29.
[125]莫禹诗, 黄汉杰, 黄媛云, 陈枫, 陈炳旭. 万灵防治柑桔潜叶蛾和蚜虫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1992, (02): 40-42.
[126]黄炳超,陈炳旭,林祖源,黄耀辉,杨水源. 晚造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92, (01): 34-37.
[127]陈忠诚, 陈炳旭, 谢齐贺.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Ⅵ.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的基础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91, (01): 31-34.
[128]邓平华, 陈业荣, 陈炳旭, 刘秀芬.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Ⅴ.化学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引进开发和应用[J]. 广东农业科学, 1990, (06): 32-35.
[129]陈忠诚, 陈炳旭, 陈润潮, 黄明贵.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Ⅱ.控害丰产栽培与制约病虫的关系[J]. 广东农业科学, 1990, (01): 31-34.
[130]陈忠诚, 陈炳旭, 胡耀汉, 李国培.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Ⅰ.水稻丰产、多抗品种配套的利用及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1989, (06): 25-28.
[131]邓平华, 潘英, 黄秀清, 陈业荣, 陈炳旭, 朱绍先. 新型制虫剂“制虱酮”防治稻飞虱试验[J]. 广州化工, 1988, (01): 21-24.
[132]陈炳旭. 稻黑蝽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步研究[J]. 昆虫知识, 1988, (02): 74-76.
[133]G.L. Shrestha, R.R. Adhikary, 陈炳旭. 尼泊尔发现褐稻虱新生物型[J]. 广东农业科学, 1987, (06): 46.
[134]陈炳旭, 黄秀清, 谢齐贺. 稻黑蝽初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87, (04): 37-38. .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