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英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先后参编教材《地图投影》(2005、2012)、《地图学》(2016),参著《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2007)。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地图投影、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分析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GIS与空间数据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空间数据挖掘算法、空间OD流模型优化与不确定性分析、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与时空动力机制分析、并行遥感分类器设计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与省市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等十余项。荣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1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类)一等奖(2016),《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TOP30获得者(2017),2019年度F5000论文。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年-1994年,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学士。
194年-1997年,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2005年,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2008-2009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数据研究中心 访学。
2017-2018年,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学系访学。
学术兼职:
1、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制图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7。
2、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理事(2020-)。
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GIS与空间数据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空间数据挖掘算法、空间OD流模型优化与不确定性分析、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与时空动力机制分析、并行遥感分类器设计等。
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与省市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等十余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417),空间OD模型优化与不确定性分析,主持,2018.01-2021.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029),城镇群扩展下流域水循环要素多时空尺度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主持,2018.01-2021.12.
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协作课题(2015AA123902),多源地理数据自动坐标快速转换导入模块研发,主持,2015.01-2017.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388),空间O-D流模式发现与机理研究——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为例,主持,2013.01-2016.12 .
5、中科院碳专项遥感课题子课题,太湖流域1:25万水系/湖泊/水库关系数据库建设,主持,2013.01-2014.12 .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学会,江苏省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国内比较,主持,2012.01-2012.12.
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理数据转换和可视化并行技术与中间件(2011AA120301),参加,2011.01-2013.12.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601074),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空间关联模式研究——以江苏省经济社会数据为例,主持,2007.01-2009.12.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38),GIS数据挖掘的认知逻辑模型研究,参加,2004.01-2006.12.
10、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南京市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与自相关性研究,主持,2000.10-2002.10.
11、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南京市生态环境优化对策研究,主持,1998.10-2000.10.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IS全信息对象关系数据模型研究,参加,1997.01-2000.12.
科技成果:
1 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决策支持 李满春;李明巨;杜培军;刘昱君;周琛;占文凤;张浩;李飞雪;陶旸;蒲英霞;刘波 南京大学 2017
发明公开:
[1]蒲英霞, 靳志宾, 陈振杰, 李飞雪, 陈冲, 姜晓慧, 李满春, 黄秋昊. 基于OGR的shapefile文件主从式并行写方法[P]. 江苏: CN102591709A, 2012-07-18.
[2]李满春, 陈冲, 蒲英霞, 陈振杰, 李飞雪, 靳志宾, 刘永学, 黄涛. 基于相似变换模型的栅格数据坐标转换并行方法[P]. 江苏: CN102591622A, 2012-07-18.
[3]李飞雪, 张帅, 李满春, 陈振杰, 蒲英霞, 魏金标, 陈冲, 王亚飞, 陈东. 基于抽象数据模型的海量栅格数据格式转换并行方法[P]. 江苏: CN102567508A, 2012-07-11.
[4]陈振杰, 张帅, 李飞雪, 王亚飞, 李满春, 蒲英霞, 王加胜, 程亮. 基于扫描线法的多边形栅格化并行转换方法[P]. 江苏: CN102542035A, 2012-07-04.
[5]王结臣, 胡玮, 崔璨, 谢顺平, 蒲英霞. 一种基于V图的栅格地图矢量化方法[P]. 江苏: CN102332168A, 2012-01-25.
[6]王结臣, 谢顺平, 蒲英霞, 陈刚, 马劲松. 空间数据引擎中复杂窗口空间信息提取方法[P]. 江苏: CN102236721A, 2011-11-09.
[7]王结臣, 马劲松, 沈定涛, 蒲英霞, 陈刚. 一种面向混合型复杂目标的距离图制图方法[P]. 江苏: CN101901489A, 2010-12-01.
[8]王结臣, 陈刚, 于庆, 马劲松, 蒲英霞. 一种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海量信息隐藏的方法[P]. 江苏: CN101840564A, 2010-09-22.
[9]王结臣, 蒲英霞, 姚良, 马劲松, 陈刚. 一种基于游程表达和运算的地图成图方法[P]. 江苏: CN101833780A, 2010-09-15.
发明授权:
[1]李飞雪, 张帅, 李满春, 陈振杰, 蒲英霞, 魏金标, 陈冲, 王亚飞, 陈东. 基于抽象数据模型的海量栅格数据格式转换并行方法[P]. 江苏省: CN102567508B, 2014-05-14.
[2]陈振杰, 张帅, 李飞雪, 王亚飞, 李满春, 蒲英霞, 王加胜, 程亮. 基于扫描线法的多边形栅格化并行转换方法[P]. 江苏省: CN102542035B, 2014-04-16.
[3]李满春, 陈冲, 蒲英霞, 陈振杰, 李飞雪, 靳志宾, 刘永学, 黄涛. 基于相似变换模型的栅格数据坐标转换并行方法[P]. 江苏省: CN102591622B, 2014-04-09.
[4]蒲英霞, 靳志宾, 陈振杰, 李飞雪, 陈冲, 姜晓慧, 李满春, 黄秋昊. 基于OGR的shapefile文件主从式并行写方法[P]. 江苏省: CN102591709B, 2014-03-12.
[5]王结臣, 胡玮, 崔璨, 谢顺平, 蒲英霞. 一种基于V图的栅格地图矢量化方法[P]. 江苏省: CN102332168B, 2012-12-26.
[6]王结臣, 谢顺平, 蒲英霞, 陈刚, 马劲松. 空间数据引擎中复杂窗口空间信息提取方法[P]. 江苏省: CN102236721B, 2012-12-12.
[7]王结臣, 蒲英霞, 姚良, 马劲松, 陈刚. 一种基于游程表达和运算的地图成图方法[P]. 江苏省: CN101833780B, 2012-06-20.
[8]王结臣, 马劲松, 沈定涛, 蒲英霞, 陈刚. 一种面向混合型复杂目标的距离图制图方法[P]. 江苏省: CN101901489B, 2011-12-28.
[9]王结臣, 陈刚, 于庆, 马劲松, 蒲英霞. 一种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海量信息隐藏的方法[P]. 江苏省: CN101840564B, 2011-09-14.
出版专著:
1、参编教材《地图投影》(2005、2012)。
2、参编教材《地图学》(2016)。
3、参著《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2007)。
发表英文论文:
[1]Ying Ge, Yingxia Pu, Mengdi Sun. Alternative measure of border effects across regions: Ripley's K-function method.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20, pirs.12565. DOI: 10.1111/pirs.12565
[2]Deng, Jinling; Yin, Haiwei; Kong, Fanhua*; Chen, Jiayu; Dronova, Iryna; Pu, Yingxia. Determination of runoff response to variation in overland flow area by flow routes using UAV image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65: 109868. DOI: 10.1016/j.jenvman.2019.109868
[3]Pu, Yingxia*; Han, Xiao; Chi, Guangqing; Wang, Yaping; Ge, Ying; Kong, Fanhua. The impact of spatial spillovers 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2005–10, Regional Studies, 2019, 53(8): 1125-1136. DOI: 10.1080/00343404.2018.1562173
[4]Yingxia Pu, Xinyi Zhao, Guangqing Chi, Jin Zhao, Fanhua Kong (2019) A spatial dynamic panel approach to modelling the space-time dynamic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 Demographic Research, 41(31): 913-948, DOI:10.4054/DemRes.2019.41.31
[5]Pu, Yingxia*; Zhao, Xinyi; Chi, Guangqing; Zhao, Shuhe; Wang, Jiechen; Jin, Zhibin; Yin, Junju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arallel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k-NN classifier.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19, 127: 111-122. DOI: 10.1016/j.cageo.2019.02.009
[6]Ge, Ying*; Sun, Mengdi; Pu, Yingxia. GIS-based edge effect correction for Ripley's K-function under irregular boundarie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57(4): 436-447. DOI:10.1111/1745-5871.12363
[7]Xinyi Zhao, Yingxia Pu. 2018. The complex system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 1985–2015. Geoinformatics 2018. 1–6.
[8]Yingxia Pu, Xuetao Song, Ying Ge. An improved framework to discover functional urban regions using pedestrian trajectories. Geoinformatics 2016. 1–6.
[9]Kong, Fanhua*; Sun, Changfeng; Liu, Fengfeng; Yin, Haiwei; Jiang, Fei; Pu, Yingxia; Cavan, Gina; Skelhorn, Cynthia; Middel, Ariane; Dronova, Iryna.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fragmented green spaces due to their temperature regul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summer.Applied Energy, 2016, 183: 1428-1440.
[10] Pu Yingxia; Han Hongling; Ge Ying; Kong Fanhua.Multilateral mechanism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Dili Xuebao/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2): 205-216.
[11]Cui, Can*; Hooimeijer, Pieter; Geertman, Stan; Pu, Yingxia.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mergent class of skilled migrants in Nanjing, Housing Studies, 30(8): 1235-1256.
[12]Pu Yingxia*; Song Xuetao; Ge Ying.An Improved Framework to Discover Functional Urban Regions Using Pedestrian Trajectories.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Geoinformatics), 2016-08-14 to 2016-08-20.
[13]Yuanyuan Feng; Yingxia Pu*.Analysis about changes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CPGIS2015, 2015-06-19 to 2015-06-21.
[14]Dawei Liu; Yingxia Pu*; Hongling Han; Yaping Wang; Xuetao Song.Study on the changing spatial focusing of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ni index.CPGIS2015, 2015-06-19 to 2015-06-21.
[15]Yingxia Pu*; Yaping Wang; Honglin Han; Dawei Liu; Xuetao Song; Yuanyuan Feng.Spatial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i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OD models.CPGIS2015, 2015-06-19 to 2015-06-21.
[16]Jiechen Wang, Can Cui, Yikang Rui, Liang Cheng, Yingixa Pu, Wenzhou Wu, Zhenyu Yuan. A parallel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ng Voronoi diagrams based on point-set adaptive grouping.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2014, 26(2): 434-446.
[17]Shang Dong; Yingxia Pu*; Yaping Wang.A research on complex network of Chinese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based on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2013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China,Henan,Kaifeng, 2013-06-20 to 2013-06-22.
[18]Pu, Y. X.; Ma, J. S.; Chen, G.; Wang, J. C.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1980S.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CSU), 2010 to 2010-12-17.
[19]He, Yiming; Pu, Yingxia; Wang, Jiechen; Ma, Jingsong; Chen, Gang*.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Sichuan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Markov Chains Approach.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0]Wang, Jiechen; Yao, Liang; Pu, Yingxia; Chen, Gang; Ma, Jingsong*.A Novel Cartography Scheme Based on Run-Length Operation.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1]Chen, Gang; Wu, Congcong; Ma, Jingsong; Pu, Yingxia; Wang, Jiechen*.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Multi-Criteri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for Urban Growth Simulation.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2]Ma, Jingsong; Yu, Xiaoyan; Chen, Gang; Wang, Jiechen; Pu, Yingxia*.Research on Urban Accessibility Distribution Areal Model by Floyd Algorithm and Kriging Interpolation.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10-06-18 to 2010-06-20.
[23]Yingxia Pu*; Ronghua Ma; Hongling Han.Developing a decision tree framework for mining spat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from GIS database.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Geoinformatics' 2007), China, 2007-05-25 to 2007-05-27.
[24]Pu, Yingxia; Ma, Ronghua; Han, Hongling.Developing a decision tree framework for mining spat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from GIS database - art. no. 67531G.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cs, 2007-05-25 to 2007-05-27.
[25]Liu, Yongxue*; Chen, Jieli; Cheng, Wangyu; Sun, Chao; Zhao, Saishuai; Pu, Yingxia.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urban sprawl in a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1983-2007).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4, 8(4): 490-504.
[26]Can Cui; Jiechen Wang; Yingxia Pu; Jinsong Ma; Gang Chen.GIS-based method of delimitating trade area for retail chai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2, 26(10): 1863-1879.
[27]Jiechen Wang; Can Cui; Gang Chen; Yingxia Pu; Jinsong Ma.A new trapezoidal-mesh based data model for spatial oper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12, 5(2): 165-183.
[28]Jiechen Wang; Can Cui; Yingxia Pu; Jinsong Ma; Gang Chen.A Novel Algorithm of Buffer Construction Based on Run-length Encoding.Cartographic Journal, 2010, 47(3): 198-210.
[29]Ronghua Ma; Chaolin Gu; Yingxia Pu; Xiaodong Ma.Mining the Urban Sprawl Pattern: A Case Study on Sunan, China.Sensors, 2008, 8(10): 6371-6395.
[30]Yingxia Pu*; Ronghua Ma; Ying Ge; Xingyuan Huang.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 15(2): 113-119.
[31]Ying Ge; Yingxia Pu; Shimou Yao.Measurement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provinc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 15(1): 52-59.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王长硕, 蒲英霞. 基于Labeled-LDA模型的居民群体分类与出行特征分析[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22, 39 (11): 17-24.
[2]王姗姗, 蒲英霞, 李升峰, 李闰洁, 李茂华. 利用长时序流域不透水面数据集探索城市增长模式——以秦淮河流域为例[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2, 37 (03): 739-750.
[3]王长硕, 蒲英霞, 李建学. 社会感知视角下的城市功能区概率识别[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 (06): 174-179.
[4]蒲英霞, 武振伟, 葛莹, 孔繁花. 不确定性视角下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机制分析[J]. 地理学报, 2021, 76 (12): 2964-2977.
[5]李建学, 蒲英霞, 刘大伟.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短期预测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 (02): 54-62.
[6]徐海洋, 于丙辰, 陈刚, 刘玉轩, 蒲英霞. 基于OpenStreetMap数据的城市街区提取与精度评价[J]. 地理空间信息, 2019, 17 (03): 71-74+10.
[7]王晓娟, 孔繁花, 尹海伟, 徐海龙, 李俊生, 蒲英霞. 高温天气植被蒸腾与遮荫降温效应的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 2018, 38 (12): 4234-4244.
[8]赵心怡, 蒲英霞. 区域人口迁移时空溢出效应与动力机制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06): 817-826.
[9]蒲英霞*, 邓冬梅, 赵心怡. 基于AHP-BN的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01): 77-83+99.
[10]宋雪涛, 蒲英霞, 马劲松, 陈刚. 基于路网的城市子区域提取技术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17, 15 (06): 14-17+4.
[11]韩笑, 蒲英霞. 应用设计矩阵求解不同坐标系统转换下的参数问题[J]. 地理信息世界, 2017, 24 (01): 25-29.
[12]冯媛媛, 蒲英霞*, 马劲松, 陈刚, 王结臣. 基于网络自相关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01): 119-127.
[13]班玉龙, 孔繁花, 尹海伟, 徐文彬, 都金康, 徐建刚, 蒲英霞. 土地利用格局对SWMM模型汇流模式选择及相应产流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 36 (14): 4317-4326.
[14]蒲英霞*, 韩洪凌, 葛莹, 孔繁花.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多边效应机制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205-216.
[15]刘大伟, 蒲英霞*, 王结臣, 马劲松, 陈刚.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01): 105-112+134.
[16]宋雪涛, 蒲英霞, 刘大伟, 冯媛媛. 利用行人轨迹挖掘城市区域功能属性[J]. 测绘学报, 2015, 44 (S1): 82-88.
[17]王亚平, 蒲英霞*, 马劲松, 陈刚, 王结臣. 基于空间OD模型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机制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03): 89-97.
[18]葛莹, John Miron, 蒲英霞, 赵慧慧, 李云婷. 基于边际K函数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经济空间划分[J]. 地理学报, 2015, 70 (04): 528-538.
[19]王亚平, 蒲英霞*, 刘大伟, 宋雪涛. 基于TileStache的多源投影矢量数据瓦片生成技术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 2015, 22 (01): 77-81.
[20]李在军, 管卫华, 吴启焰, 蒲英霞. 1978-2011年间中国区域消费水平的时空演变[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 (05): 746-753.
[21]董上, 蒲英霞*, 马劲松, 王结臣, 陈刚, 王亚平.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复杂网络研究[J]. 南方人口, 2014, 29 (02): 54-61.
[22]李在军, 管卫华, 蒲英霞, 李慧, 马颖忆. 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 (07): 176-181.
[23]靳志宾, 蒲英霞, 陈刚, 王结臣, 马劲松, 杨萌萌. 基于地理加权的k-NN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算法改进[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3, 28 (01): 97-102.
[24]王结臣, 蒲英霞, 崔璨, 陈刚, 马劲松. 一种基于点集自适应分组构建Voronoi图的并行算法[J]. 图学学报, 2012, 33 (06): 7-13.
[25]王豹, 胡玮, 蒲英霞, 王结臣. Voronoi图在地图制图中的应用[J]. 海洋测绘, 2012, 32 (06): 68-71.
[26]姚良, 陈刚, 蒲英霞, 王结臣. 地图符号游程编码表达及其应用[J]. 测绘科学, 2012, 37 (03): 110-112.
[27]于文丽, 蒲英霞*, 陈刚, 王结臣.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与机制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 (02): 44-49.
[28]马劲松, 朱丹丹, 蒲英霞, 王结臣, 陈刚. “地图学”研究生课程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测绘通报, 2011, (07): 91-94.
[29]张辉, 胡玮, 蒲英霞, 王结臣. 一种构建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的实用算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 (04): 41-44+113.
[30]王结臣, 崔璨, 陈刚, 蒲英霞. 梯形面片数据模型及其空间运算应用[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1, 28 (02): 141-145.
[31]何一鸣, 蒲英霞*, 王结臣, 陈刚, 马劲松.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四川省产业结构时空演变[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4): 68-75.
[32]杨剑, 蒲英霞, 秦贤宏, 何一鸣.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3): 95-99.
[33]孙宁, 蒲英霞. 使用Python函数式编程进行空间回归分析[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 7 (03): 66-69.
[34]蒲英霞, 马荣华, 马晓冬, 顾朝林.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研究, 2009, 28 (01): 161-172.
[35]马晓冬, 朱传耿, 马荣华, 蒲英霞. 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04): 405-416.
[36]马荣华, 顾朝林, 蒲英霞, 马晓冬, 朱传耿.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J]. 地理学报, 2007,62 (10): 1011-1022.
[37]马晓冬, 马荣华, 蒲英霞. 苏州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J]. 城市问题, 2007, (09): 20-24.
[38]蒲英霞*, 马荣华, 罗浩, 黄杏元.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江苏省“俱乐部趋同”演变特征[J]. 南京社会科学, 2006, (07): 110-116.
[39]蒲英霞*, 葛莹, 马荣华, 黄杏元, 马晓冬.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5, (06): 965-974.
[40]马荣华, 马晓冬, 蒲英霞. 从GIS数据库中挖掘空间关联规则研究[J]. 遥感学报, 2005, 9(06): 733-741.
[41]蒲英霞*,马荣华,葛莹,黄杏元. 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 地理学报, 2005, 60(05): 817-826.
[42]葛莹,姚士谋,冯学智,蒲英霞,卓勇良.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和城市化的关系[J]. 经济地理, 2005, (04): 515-520.
[43]蒲英霞*,马荣华,黄杏元,葛莹. 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J]. 现代经济探讨, 2005, (07): 56-59.
[44]葛莹,姚士谋,蒲英霞,贾凌.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J]. 人文地理, 2005, 20(03): 21-25.
[45]葛莹,姚士谋,蒲英霞. 试论城市体系的微观经济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05, (03): 40-46.
[46]马荣华,黄杏元,蒲英霞. 数字地球时代“3S”集成的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01): 89-96.
[47]马荣华,黄杏元,贾建华,蒲英霞. 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中巷道模型的研究[J]. 测绘学报, 2000, (04): 355-361.
[48]吕妙儿,蒲英霞,黄杏元. 城市绿地监测遥感应用[J]. 中国园林, 2000, (05): 41-44.
[49]蒲英霞,黄杏元. 空间统计信息可视化的符号选择──基于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方法的应用[J]. 地图, 1997, (01): 20-24.
中文会议论文:
[1]蒲英霞. (2012). 空间O-D流模式分析与建模中的几个问题. (eds.)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pp.135-136).
[2]董上 & 蒲英霞. (2012).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复杂网络研究. (eds.)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pp.52).
[3]杨剑, 蒲英霞, 秦贤宏 & 何一鸣. (2009).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eds.) 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pp.359-366).
[4]蒲英霞, 马荣华, 马晓冬 & 顾朝林. (2009).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eds.) 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pp.165-176).
[5]杨剑, 蒲英霞 & 何一鸣. (2009). 基于Getis的遥感影像分类研究. (eds.)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 (pp.343).
[6]蒲英霞 & 鲍曙明. (2009). 中国人口迁移和贫困之间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五普数据. (eds.)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 (pp.353-354).
[7]管开宇, 蒲英霞 & 黎新亮. (2007). 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流量地级市尺度空间分布及其机制研究. (eds.)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pp.318).
[8]靳志宾; 蒲英霞; 董上; 于文丽.基于地统计模型的k-NN遥感影像监督分类算法改进与评价.2012高校GIS论坛.
[9]蒲英霞.基于RS-GIS的南京市城市扩展分析.Geoinformatics' 2008,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2008-06-28至2008-06-29.
荣誉奖励:
荣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1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类)一等奖(2016),《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TOP30获得者(2017),2019年度F5000论文。
1、2019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2020),“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多边效应机制分析”,《地理学报》(2016),蒲英霞,韩洪凌,葛莹,孔繁花.
2、《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论文TOP30(2017),“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蒲英霞,葛 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
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类)一等奖(2016),“复杂地理计算数据转换与可视化并行技术”,李满春、陈振杰、李 胜、蒲英霞、高勇、李飞雪、汪国平,王结臣,程 亮
4、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012年度F5000论文(2015),“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马晓冬,朱传耿
5、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13),《地图投影》,孙 达、蒲英霞
6、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优秀课题(2012),“江苏省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国内比较”,蒲英霞、王结臣、马劲松、陈 刚、周雨霁、于文丽、靳志宾、董 上
科学中国人报道:
用地理信息系统映照真实世界
——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蒲英霞
2024-03-12
古人以舆图标绘空间信息,而今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映照真实世界。
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集成显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GIS诞生十余年后,1977年我国也拉开了GIS的研发序幕。半个世纪以来,中国GIS从模仿到自主研发,不断与先进技术融合,逐渐应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这背后离不开广大教研人员在理论、方法、应用上的探索,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付出。
▲2021年蒲英霞(左二)在南京大学地图学与GIS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
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副教授蒲英霞,正是这样一位长期奋战在我国GIS教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蒲英霞紧跟前沿,先后开设地图投影、地图分析与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数据分析等重要课程,在GIS与空间数据分析集成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区域分析中的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实用成果,孕育桃李满芬芳,见证并参与了中国GIS三十载砥砺图强。
持续精进助力中国GIS发展
风起于青蘋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这句话是中国GIS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蒲英霞工作生涯的生动描绘。
1990年,蒲英霞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本科学习期间,她就对计量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94年,蒲英霞考入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美誉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3年后毕业并留校任教。当时,国内GIS研究起步不久,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的人才青黄不接,摆在蒲英霞面前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地图投影,是蒲英霞承担的第一门课程。“我学过地图学,但对地图投影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且其中用到的高数知识也较难。”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刻苦自学、虚心请教,积累了厚厚的教案和笔记,逐渐独当一面。1999年,为更好地胜任科研工作,蒲英霞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对空间数据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博士毕业后,她于2006年申请获批了自己的第一个重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江苏省经济社会数据为例,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空间关联模式,由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并从区域数据分析起步,逐渐深入复杂的人口迁移数据分析。
2008年和2017年,为精进学术,蒲英霞分别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村经济、社会与教育学系进行交流访问;近年来,结合国际前沿研究和自身积累,她又开设了涉及大量高数、概率论、统计学知识且涵盖复杂的GIS技术的空间数据分析课程。对此,蒲英霞说:“一个学科总是越发展越复杂,不断对研究者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与时俱进、持续地学习积累,才能适应学科的发展需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得益于此,迄今为止蒲英霞已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90余篇;参与完成专著《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参与撰写《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图投影》《地图学》3部教材。2021年,她凭借“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决策支持”与“区县级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治理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相继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奖。蒲英霞用实际行动在中国GIS的发展过程中,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以空间数据分析人口迁移
由于具有空间位置属性,空间数据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地理学第一定律所决定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关的,只不过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空间自相关研究应用广阔,能够在社会经济、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人口迁徙问题是蒲英霞利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孔雀东南飞”成为人口迁移新风向;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人口部分回流中西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增速放缓乃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迁移正在成为区域人口增长的重要方式。在蒲英霞看来,人口迁移流动不仅依赖迁出地和目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属性,还与以往人口迁移及当前周边人口迁移的各种状态息息相关,并对未来人口迁移产生深刻影响。探索区域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和时空动力机制,是保障我国区域人口再分布相对平衡、人力资源顺畅流动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现实需求。
针对传统的建模分析大多基于截面数据和重力模型,注重起讫点双边要素的“推拉”效应,而忽视时空维度的有机联系,甚少考虑不确定性问题的情况,蒲英霞引入并深入分析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以解决建模过程中面临的变量选择等问题。“贝叶斯统计学是我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交流时进一步了解到的。贝叶斯统计使用先验知识和样本信息,通过贝叶斯规则得到后验概率来解决统计学问题,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预测和决策等。这种方法的有趣之处在于,将人对事情发生的信念强烈程度放在核心位置,对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比如,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空间OD(指起讫点)模型优化与不确定分析”时,蒲英霞从空间OD流所在的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出发,围绕节点属性、节点环境与模型结构表达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结合贝叶斯统计学,建立表征不确定性的空间OD模型,通过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优化模型,以期对空间OD流的模式演变与内在机理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概率预测。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建模与预测分析,以实例形式表明了面向不确定性的空间OD模型构建与优化在技术与方法上的可行性。
而在2023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空间动态OD面板模型优化与时空动力机制分析”的研究中,蒲英霞又围绕OD流所在网络系统的起讫点要素、周边环境和时空结构表达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凸组合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型综合等方法,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模型以后验概率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构建并优化空间动态OD面板模型,对OD流发展的时空路径依赖和网络溢出效应等内在机理做出定量解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建模与分析,表明不确定性背景下空间动态OD面板模型优化在理论、技术与方法上的可行性,将深化GIS时空数据挖掘研究和应用,为区域人口迁移政策制定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学术研究引发更多思考
“除了人口迁移以外,物流、信息流等都是流动的信息,涉及两个区域,乃至多个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考虑的因素越多,建模分析的难度就越大。”蒲英霞带领学生耐心细致地一遍遍分析、估计、验证,不断实现着预期效果,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人口迁移所涉及的时空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探讨人口问题。通过研究人口迁移,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够把在人口迁移当中的网络溢出效应表现出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这种研究初心和研究方法,不仅吸引来了国内的研究生,也有白俄罗斯的研究生在网上看到蒲英霞的研究文章,慕名而来。“2022年,我还尝试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位经济系教授联合申请关于交通旅游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虽最终因合作经验少而未能成功,但为之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南京大学校风开明,蒲英霞也对学生限制极少。“我的项目时间相对宽裕,在促进团队合作一起推进科研项目的同时,我希望能教授给学生理论和实践工具相结合的知识技能,并且给予他们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感兴趣的方向。”
2020年,蒲英霞开设了20年的“地图投影”正式停课。2023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她遇到了一名十几年前的学生。学生告诉她,有赖于那时的学习,这些年在单位但凡遇到跟地图投影有关的问题,同事都会来请教他,言谈之间满是自豪。课堂上播下的种子,随着学生四散走入社会,在她看不见的地方生了根发了芽。原本还对停课颇为惋惜的蒲英霞,因此慰藉不少。未来,她希望紧跟前沿,在GIS领域做出更多成果,继续造福社会。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4年第2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