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霞,女,博士,中共党员,入选湖北省杰青、武汉市晨光计划人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05年9月至2010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南方研究中心学习,联合培养博士。
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8年1月至今,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挪威Nofima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讲师。
学术兼职:
[1] 《Journal of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编委。
[2] 《Croatian Journal of Fisheries》编委。
[3] 湖北省动物学会和武汉市动物学会理事。
[4] 世界水产养殖协会理事会成员。
[5] 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主讲课程:
承担本科生的《鱼类育种学》、《水生生物分子生物学》和《水生水生生物研究进展》课程,研究生《鱼类育种学研究法》课程。
教学教改成果:
1、发表教改论文1篇(高泽霞,黄丹,刘红,王焕岭,李大鹏,王卫民. 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为例.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21: 244-246.)。
2、参与获得校级鱼类育种学优质课程建设1项(2012年,王卫民主持)。
3、参加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水产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梁旭芳主持,2011-2014。
4、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王卫民主持,2014181,2014-2017)。
5、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鱼类育种学全英文课程,2012-2014;鱼类育种学课程中文和英文教学PPT课件的美化与应用,2014)。
研究方向: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评估、基因组与育种、基因编辑等。
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CARS-45-08),2021-2025年;
2.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的团头鲂性早熟分子机制及其与生长发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项目编号:31872559),2019—2022;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水产养殖生物性别发育与生产性状的关联机制(项目编号:2018YFD0900205),2018.12—2022.12;
4. 湖北洪山实验室重大项目,主要养殖鱼类精准育种与产业化应用(2021hszd001),2021.11 月-2024.12;
5. 湖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鳡规模化繁育与驯养技术研究(2021BBA233),2021.12-2023.12;
6.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有刺鱼和无刺鱼肌膈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020601012253),2020.8—2022.12。
7.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团头鲂let-7 microRNA对其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共同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项目编号:31472271),2015—2018;
8.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团头鲂HPG轴相关基因对其性早熟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项目编号:31201988),2013—2015;
9.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克(克罗地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与克罗地亚有机水产养殖情况调查比较研究(项目编号:5-10),2011—2013;
10. 国际香港保育基金,The Population Ecolog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dangered Tarim River System Endemic Fish Schizothorax biddulph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2011—2012;
11. 教育部科技创新工作专项项目(2021ZL08),长江流域重要鱼类种质资源库构建及优异种质创制,2021.12-2022.12;
12. 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2014—2016;
13. 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B类,鱼类生长和性腺发育互作关键基因的功能及其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编号:9),2017—2018;
14. 农业部农村部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制定《鳊》标准,2017;
15. 教育部新教师基金,团头鲂KiSS-1/GPR54基因对其性早熟的分子调控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0146120021),2012—2014;
16. 农业部财政部,湖北省水稻、园艺产业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湖北省稻渔综合种养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11CDB138),子课题,2015—2017;
17.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鲌鲂远缘杂交快速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19020702011375),2019.7—2021.12。
18. 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团头鲂肌间骨发生发育关键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功能分析(项目编号:2016070204010143),2016—2018;
19. 武汉市生态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品种筛选岗位专家(项目编号:HBT-17180064-180398),2018.01—2018.12。
20. 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Let-7 miRNA对团头鲂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双重调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CFA032),资助金额:20万元,2014—2016。
21. 学校自主科技创新基金,团头鲂肌间骨和肋骨差异蛋白筛选、鉴定及功能分析(项目编号:2662015PY088),资助金额:10万元,2015.09—2020.09。
22. 学校自主科技创新基金,真骨鱼类肌间骨不同骨化模式特征及肌膈分化基因调控研究(项目编号:2662018PY035),资助金额:30万元,2018.01—2020.12。
23. 横向课题,南美白对虾不同群体亲缘分析(项目编号:720107- 137144),2013—2014;
24. 横向课题,海马SS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720107-137131),2013—2014;
25. 横向课题,团头鲂微卫星家系鉴定方法技术许可使用,成果转化项目,2017.07—2037.06。
26. 海马SSR样品测试,完成。
科研成果: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Reviews in Aquaculture》、《GigaScience》、《BMC Genomics》、《Aquacultur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会议报告20余次。
2021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全面鱼刺基因表达,高泽霞就此申请了鱼刺研究中的国内第一个专利。
2021年,高泽霞团队在鳊鱼身上试验了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2024年,高泽霞教授带领团队,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分子育种实验室中培育出无刺草鱼。
发明公开:
[1]高泽霞, 罗丽飞, 符玉叶, 王施龙, 张东洋, 汪垚. 团头鲂遗传性别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引物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7757951A, 2024-03-26.
[2]高泽霞, 张东洋, 罗丽飞.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抗性相关的SNP位点、位点组合及其应用[P]. 湖北省: CN117701729A, 2024-03-15.
[3]黄芳, 马徐发, 汪超, 高泽霞, 明方国, 尹立强. 一种深水渔业捕捞装置及方法[P]. 湖北省: CN117441684A, 2024-01-26.
[4]高泽霞, 王正银, 万世明, 聂春红, 张霜萌, 孙爱丽. 一种基于runx2b基因编辑创制无肌间刺草鱼的方法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7265017A, 2023-12-22.
[5]黄芳, 明方国, 汪超, 马徐发, 高泽霞, 吴文锦. 一种多品种鱼类分层收集系统[P]. 湖北省: CN117016499A, 2023-11-10.
[6]高泽霞, 聂春红, 张东洋, 吴亚明, 董强. 一种在草鱼中双gRNA位点敲除runx2b基因的方法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6515907A, 2023-08-01.
[7]邢伟, 唐茂刚, 胡红军, 万世明, 高泽霞, 王聪, 符玉叶, 杨瑞斌. 鉴别黄石爬鮡的DNA条形码及其鉴别方法和应用[P]. 四川省: CN116463427A, 2023-07-21.
[8]甘瑞海, 桂建芳, 周莉, 高泽霞, 李志, 王忠卫, 李熙银, 汪洋, 张晓娟, 佟金凤. 一种无肌间刺银鲫的创制方法[P]. 湖北省: CN115943930A, 2023-04-11.
[9]高泽霞, 聂春红, 董强, 吴亚明, 万世明, 王旭东. 养殖经济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方法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5720874A, 2023-03-03.
[10]沈志刚, 管赫赫, 高泽霞, 周琼. 鳡仔鱼室内快速驯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方法[P]. 湖北省: CN115443927A, 2022-12-09.
[11]高泽霞, 黄纬杰, 王卫民, 卢薛, 姜冬火, 钱雪桥. 一种规模化生产全雌草鱼的方法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5428752A, 2022-12-06.
[12]刘寒, 关素华, 黄欣, 祝东梅, 高泽霞, 王卫民. 鱼类嗅觉神经元的培养方法[P]. 湖北省: CN115261324A, 2022-11-01.
[13]王卫民, 祝远奎, 李松利, 高泽霞, 付辉云, 贺刚. 鱤诱导异源四倍体彭泽鲫雌核发育方法[P]. 湖北省: CN115104557A, 2022-09-27.
[14]高泽霞, 徐子升, 罗丽飞, 万世明, 许柯昕, 滕金梦, 顾树信. 一种鉴定刀鲚遗传性别的SNP标记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省: CN114752664A, 2022-07-15.
[15]周小云, 赵文浩, 高泽霞, 易少奎, 苏君晓, 周琼, 李大鹏, 沈建忠. 叶尔羌高原鳅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省: CN113528677A, 2021-10-22.
[16]高泽霞, 张思齐, 熊雪梅, 祝东梅, 李清, 王贵英. 鲌鲂杂交种先锋2号的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3186302A, 2021-07-30.
[17]高泽霞, 聂春红, 万世明, 陈宇龙, 朱德杰. 一段分离的核苷酸序列在无矿化肌间骨斑马鱼构建中的应用[P]. 湖北省: CN112226465A, 2021-01-15.
[18]高泽霞, 万世明, 聂春红, 陈宇龙. 一段分离的核苷酸序列在肌间刺减少的斑马鱼构建中的应用[P]. 湖北省: CN110684777A, 2020-01-14.
[19]高泽霞, 关柠楠, 兰天, 陈宇龙. 一种团头鲂骨组织细胞培养的方法[P]. 湖北: CN106978392A, 2017-07-25.
[20]高泽霞, 聂春红, 万世明, 张伟卓, 关柠楠, 王卫民. 一种团头鲂成鱼肌间骨染色的方法及应用[P]. 湖北: CN105532642A, 2016-05-04.
[21]高泽霞, 王卫民, 陈柏湘, 刘肖莲, 赵鸿昊, 万世明, 罗伟. 团头鲂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应用[P]. 湖北: CN104328119A, 2015-02-04.
[22]万世明, 高泽霞, 罗伟, 赵鸿昊, 林强, 张艳红, 张辉贤. 一种用于鉴别两个海马种群的SSR分子标记方法[P]. 湖北: CN103789441A, 2014-05-14.
[23]高泽霞, 万世明, 易少奎, 钟嘉, 王卫民. 一种团头鲂肌间骨总RNA提取方法[P]. 湖北: CN103642797A, 2014-03-19.
[24]高泽霞, 王卫民, 曾聪, 罗伟, 王焕岭. 团头鲂微卫星家系鉴定方法[P]. 湖北: CN102653785A, 2012-09-05.
[25]王卫民, 李艳和, 高泽霞. 一种鱼鳞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及专用试剂盒[P]. 湖北: CN102604931A, 2012-07-25.
[26]曾聪, 王卫民, 高泽霞, 曹小娟, 罗伟. 一种快速高效构建团头鲂半同胞家系的方法[P]. 湖北: CN102599079A, 2012-07-25.
[27]罗伟, 王卫民, 高泽霞, 曾聪, 邓伟. 一种筛选团头鲂群体杂交优势组合的方法[P]. 湖北: CN102487860A, 2012-06-13.
发明授权:
[1]甘瑞海, 桂建芳, 周莉, 高泽霞, 李志, 王忠卫, 李熙银, 汪洋, 张晓娟, 佟金凤. 一种无肌间刺银鲫的创制方法[P]. 湖北省: CN115943930B, 2024-03-19.
[2]沈志刚, 管赫赫, 高泽霞, 周琼. 鳡仔鱼室内快速驯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方法[P]. 湖北省: CN115443927B, 2024-03-05.
[3]高泽霞, 徐子升, 罗丽飞, 万世明, 许柯昕, 滕金梦, 顾树信. 一种鉴定刀鲚遗传性别的SNP标记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省: CN114752664B, 2023-09-08.
[4]周小云, 赵文浩, 高泽霞, 易少奎, 苏君晓, 周琼, 李大鹏, 沈建忠. 叶尔羌高原鳅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省: CN113528677B, 2022-02-18.
[5]高泽霞, 张思齐, 熊雪梅, 祝东梅, 李清, 王贵英. 鲌鲂杂交种先锋2号的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3186302B, 2022-02-01.
[6]高泽霞, 聂春红, 万世明, 陈宇龙, 朱德杰. 一段分离的核苷酸序列在无矿化肌间骨斑马鱼构建中的应用[P]. 湖北省: CN112226465B, 2021-09-24.
[7]高泽霞, 万世明, 聂春红, 陈宇龙. 一段分离的核苷酸序列在肌间刺减少的斑马鱼构建中的应用[P]. 湖北省: CN110684777B, 2021-05-07.
[8]高泽霞, 聂春红, 周琼, 魏开建, 万世明, 王卫民. 一种团头鲂成鱼肌间骨染色的方法及应用[P]. 湖北省: CN105532642B, 2018-04-10.
[9]高泽霞, 王卫民, 陈柏湘, 刘肖莲, 赵鸿昊, 万世明, 罗伟. 团头鲂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应用[P]. 湖北省: CN104328119B, 2017-10-10.
[10]高泽霞, 万世明, 易少奎, 钟嘉, 王卫民. 一种团头鲂肌间骨总RNA提取方法[P]. 湖北省: CN103642797B, 2016-01-20.
[11]万世明, 高泽霞, 罗伟, 赵鸿昊, 林强, 张艳红, 张辉贤. 一种用于鉴别两个海马种群的SSR分子标记方法[P]. 湖北省: CN103789441B, 2015-06-03.
[12]曾聪, 王卫民, 高泽霞, 曹小娟, 罗伟. 一种构建团头鲂半同胞家系的方法[P]. 湖北省: CN102599079B, 2013-11-27.
[13]高泽霞, 王卫民, 曾聪, 罗伟, 王焕岭. 团头鲂微卫星家系鉴定方法[P]. 湖北省: CN102653785B, 2013-10-23.
[14]罗伟, 王卫民, 高泽霞, 曾聪, 邓伟. 一种筛选团头鲂群体杂交优势组合的方法[P]. 湖北省: CN102487860B, 2013-06-05.
实用新型:
[1]高泽霞, 张克磊, 宋学东. 一种虾稻共作中多级排水系统的简易优化装置[P]. 湖北省: CN209073239U, 2019-07-09.
[2]罗伟, 王卫民, 高泽霞, 曾聪, 张新辉, 温久福. 一种循环可控温的鱼苗孵化装置[P]. 湖北: CN202385618U, 2012-08-22.
参编教材和专著:
1. 高泽霞. 第二章鱼类引种与驯化和第八章鱼类性别控制育种. 赵金良等主编的《鱼类育种学》十三五农业部规划教材。农业出版社,2017.
2. 王卫民,高泽霞,刘红等. 团头鲂种质资源与育种.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 Weimin Wang, Ze-Xia Gao.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ream culture: culture system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In: Aquaculture in China: Success Stories and Modern Trends (Gui JF, Tang QS, Li ZJ, eds.). Wiley Blackwell, 2018.
4. Ze-Xia Gao, Bruce W. Draper. 2018. Gene Knockout and It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n Sex Control of Fish Species. In: Sex Control in Aquaculture (Wang, H.P., Piferrer, F. & Chen, S.L., eds.).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 pp 117 - 136.
5. Han-Ping Wang, Zhi-Gang Shen, Ze-Xia Gao, et al. Sex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in Centrarchidae. In: Sex Control in Aquaculture (Wang, H.P., Piferrer, F. & Chen, S.L., eds.).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 pp 359 - 384.发表的科研论文(*通讯作者):
[1]Si-Qi Zhang, Xue-Mei Xiong, Rui-Hui Shi, Li-Fei Luo, Gui-Ying Wang, De-Wen Tang*, Qing Li*, Ze-Xia Gao*. Scree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specific markers for the hybrid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 based on 2b-RAD 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quaculture, 2022, 548: 737704.
[2]Xiao-Ru Dong, Shi-Ming Wan, Jia-Jia Zhou, Chun-Hong Nie, Yu-Long Chen, Jing-Han Diao, Ze-Xia Gao*.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bmp7 genes in zebrafish: bmp7a for dorsal-ventral pattern and bmp7b for melanin synthesis and eye development. Front. Cell Dev. Biol. 10:838721.
[3] Chunyan Li#, Melisa Olave#, Yali Hou#, Geng Qin#, Ralf F Schneider#, Zexia Gao#(共同第一), Xiaolong Tu, Xin Wang, Furong Qi, Alexander Nater, Andreas F. Kautt, Shiming Wan, Yanhong Zhang, Yali Liu, Huixian Zhang, Bo Zhang, Hao Zhang, Meng Qu, Shuaishuai Liu, Zeyu Chen, Jia Zhong, He Zhang, Lingfeng Meng, Kai Wang, Jianping Yin, Liangmin Huang, Byrappa Venkatesh‡, Axel Meyer*, Xuemei Lu*, Qiang Lin*. Genome sequences reveal global dispersal routes and suggest convergent genetic adaptations in seahorse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094.
[4] Han Liu, Chunhai Chen, Maolin Lv, Ning Liu, Yafei Hu, Hailin Zhang, Erik D. Enbody, Zexia Gao, Leif Andersson, and Weimin Wang. A chromosome-level assembly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genome reveals an expansion of olfactory receptor genes in freshwater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1, 38 (10): 4238-4251.
[5] Yulong Chen#, Shiming Wan#, Qing Li, Xiaoru Dong, Jinghan Diao, Qing Liao, Gui-Ying Wang, Ze-Xia Gao*. Genome-wide integrated analysis revealed functions of lncRNA-miRNA-mRNA interaction in growth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1, 8: 603815.
[6] Chun-Hong Nie, Na-An Zhang, Yu-Long Chen, Zhen-Xia Chen, Gui-Ying Wang, Qing Li, Ze-Xia Gao*. A comparative genomic database of skeletogenesis genes: from fish to mammal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2021, 38: 100796.
[7] Chunhong Nie, Shiming Wan, Yulong Chen, Dejie Zhua, Xudong Wang, Xiaoru Dong, Ze-Xia Gao*. Loss of scleraxis leads to distinct reduction of mineralized intermuscular bone in zebrafish.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21, 6:169-177.
[8] Lifang Liu, Yulong Chen, Jinghan Diao, Lifei Luo*, Zexia Gao*.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circRNAs involved in muscle growth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Int. J. Mol. Sci. 2021, 22, 10056.
[9] Li-Fei Luo, Zi-Sheng Xu, Eman Abdelwareth Baioumy Elsayed Elgazzar, Hang Du, Dan-Yang Li, Xiao-Yun Zhou*, Ze-Xia Gao*.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ed genes involved in sexual and polyploid growth dimorphisms in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Biology, 2021, 10, 935.
[10] Jia-Jia Zhou, Yong-Jie Chang, Yu-Long Chen, Xu-Dong Wang, Qing Liao, Rui-Hui Shi and Ze-Xia Gao. Comparison of Myosepta Development an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between Blunt Snout Bream with and Tilapia without Intermuscular Bones. Biology, 2021, 10, 1311.
[11] Jing Chen, Xiuli Chen, Xin Huang, Guanghua Huang, Zexia Gao, Weimin Wang, Han Liu*. Genome-wide analysis of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reveals changes of key genes expression and signaling pathways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Genomics, 2021, 133(1): 654-663.
[12] Chun-Hong Nie, Alexandre Wagner Silva Hilsdorf, Shi-Ming Wan, Ze-Xia Gao*.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teleos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aquaculture. Reviews in Aquaculture, 2020, 12: 759–772.
[13] Shaokui Yi, Li-Fang Liu, Lai-Fang Zhou, Bo-Wen Zhao, Wei-Min Wang, Ze-Xia Gao*. Screening of biomarkers related to ovarian maturation and spawning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based on metabolomics and transcriptomics. Marine Biotechnology, 2020, 22:180-193.
[14] J. R. S. Nunes, F. Pertille, S. C. S. Andrade§ , C. A. Perazza , P. M. S. Villela,V. M. F. Almeida-Val, Z.-X. Gao , L. L. Coutinho and A. W. S. Hilsdor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absence of intermuscular bones in tambaqui (Colossoma macropomum). Animal Genetics, 2020, 51, 899–909.
[15] Chun-Hong Nie, Shi-Ming Wan, Yu-Long Liu, Han Liu, Wei-Min Wang, Ze-Xia Gao*. Development of teleost intermuscular bones undergoing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based on histological-transcriptomic-proteomic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 4698.
[16] Shi-Ming Wan, Xue-Mei Xiong, Tea Tomljanovic, Yu-Long Chen, Han Liu, Tomislav Treer, Ze-Xia Gao*.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SNPs associated with number of intermuscular bone in blunt snout bream. Aquaculture, 2019, 507, 75-82.
[17] Xue-Mei Xiong, Nicholas Andrew Robinson, Jia-Jia Zhou, Yu-Long Chen, Weimin Wang, Xu-Bo Wang, Ze-Xia Gao*. Genetic parameter estimates for intermuscular bone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based on a microsatellite-based pedigree. Aquaculture, 2019, 502: 371–377.
[18] Tian Lan, Yu-Long Chen, Yasmeen Gul, Bo-Wen Zhao, Ze-Xia Gao*. Comparativ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let-7 microRNAs during ovary development in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9, 45: 1101-1105.
[19] Ning-Nan Guan, Qiong Zhou*, Tian Lan, Lai-Fang Zhou, Bo-Wen Zhao, Wei-Min Wang, Ze-Xia Gao*. Is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ish fillet related to fish maturation or fish ag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ranscriptomics and metabolomics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8, 49:17-39.
[20] Wei-Zhuo Zhang, Tian Lan, Chun-Hong Nie, Ning-Nan Guan, Ze-Xia Gao*. Characteriz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ni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family genes during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in blunt snout bream. Gene, 2018, 642: 116–124. (IF: 3.688)
[21] Han Liu#; Chunhai Chen#; Ze-Xia Gao#(共同第一); Jiumeng Min#; Yongming Gu#; Jianbo Jian#; Xiewu Jiang; Huimin Cai; Ingo Ebersberger; Meng Xu; Xinhui Zhang; Jianwei Chen; Wei Luo; Boxiang Chen; Junhui Chen; Hong Liu; Jiang Li; Ruifang Lai; Mingzhou Bai; Jin Wei; Shaokui Yi; Huanling Wang; Xiaojuan Cao; Xiaoyun Zhou; Yuhua Zhao; Kaijian Wei; Ruibin Yang; Bingnan Liu; Shancen Zhao; Xiaodong Fang; Manfred Schartl; Xueqiao Qian; Weimin Wang. The draft genome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uscular bone and adaptation to herbivorous diet. GigaScience, 2017, 6(7): 1-13. (IF: 7.267, 5-Year Impact Factor: 10.644).
[22] Shi-Ming Wan, Hong Liu, Bo-Wen Zhao, Chun-Hong Nie, Wei-Min Wang, Ze-Xia Gao*. Construction of a high-density linkage map and fine mapping of QTL for growth and gonad related traits in blunt snout bream.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46509.
[23] Chun-Hong Nie, Shi-Ming Wan, Tea Tomljanovic, Tomislav Treer, Chung-Der Hsiao, Wei-Min Wang, Ze-Xia Gao*.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of teleost intermuscular bones and rib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ir development. BMC Genomics, 2017, 18:147. (IF: 3.969)
[24] Lai-Fang Zhou, Bo-Wen Zhao, Ning-Nan Guan, Wei-Min Wang, Ze-Xia Gao*. Plasma metabolomics profiling for fish maturation in blunt snout bream. Metabolomics, 2017, 13(4): 40.
[25] Bo-Wen Zhao, Lai-Fang Zhou, Yu-Long Liu, Shi-Ming Wan, Ze-Xia Gao*. Evolution of fish let-7 microRNAs and their expression correlated to growth development in blunt snout bre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7, 18(3): 646.
[26] Wei Luo, Wei-Min Wang, Shi-Ming Wan, Qiang Lin, Ze-Xia Gao*. Assessment of parental contribution to fast- and slow-growth progenies in the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based on parentage assignment. Aquaculture, 2017, 472: 23-29.
[27] Xue-Mei Xiong, Yu-Long Chen, Li-Fang Liu, Weimin Wang, Nicholas Andrew Robinson*, Ze-Xia Gao*. Estimation of genetic parameters for resistance to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Aquaculture, 2017, 479: 768-773.
[28] Wei-Zhuo Zhang, Xue-Mei Xiong, Xiu-Jie Zhang, Shi-Ming Wan, Ning-Nan Guan, Chun-Hong Nie, Bo-Wen Zhao, Chung-Der Hsiao, Wei-Min Wang, Ze-Xia Gao*. Mitochondrial genome variation after hybridiz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hybrids of bream fishes. PLoS ONE, 2016, 11(7): e0158915.
[29] Shi-Ming Wan, Shao-Kui Yi, Jia Zhong, Chun-Hong Nie, Ning-Nan Guan, Wei-Zhuo Zhang & Ze-Xia Gao*. Dynamic mRNA and miRNA expression analysis in response to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1050.
[30] Shi-Ming Wan, Shao-kui Yi, Jia Zhong, Chun-Hong Nie, Ning-Nan Guan, Bo-xiang Chen, Ze-Xia Gao*.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 for intermuscular bone development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5, 16(6): 10686-10703.
[31] Ngoc Tuan Tran, Ze-Xia Gao*, Hong-Hao Zhao, Shao-Kui Yi , Bo-Xiang Chen, Yu-Hua Zhao, Li Lin, Xue-Qin Liu, Wei-Min Wa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and microsatellite discovery in the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after challenge with Aeromonas hydrophila.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5, 45(1): 72-82.
[32] Honghao Zhao, Cong Zeng, Shaokui Yi, Shiming Wan, Boxiang Chen and Ze-Xia Gao*. Leptin genes in blunt snout bream: cloning, phylogeny and expression correlated to gonad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5, 16(11): 27609–27624.
[33] Luo Wei, Zeng Cong, Deng Wei, Robinson Nicholas, Wang Weimin*, Ze-Xia Gao*. (2014) Genetic parameter estimates for growth-related traits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using microsatellite-based pedigree.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4, 45: 1881-1888.
[34] Cong Zeng, Xiaolian Liu, Wei-min Wang, Jingou Tong, Wei Luo, Jie Zhang, Ze-Xia Gao*. Characterization of GHRs, IGFs and MSTN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xpression relationships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Gene, 2014, 535(2): 239-249.
[35] Wei Luo, Cong Zeng, Shaokui Yi, Nicholas Robinson, Weimin Wang, Ze-Xia Gao*. Heterosis and combining ability evaluation for growth traits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when crossbreeding three str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 59(9): 857-864..
[36] Wei Luo, Jie Zhang, Jiu-fu Wen, Hong Liu, Wei-min Wang, Ze-Xia Gao*.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IIA and IIB genes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014, 42(2): 169-173..
[37] Transcriptome Analysis and SSR/SNP Markers Information of the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PLOS ONE,2012,
[38] An AFLP-based approach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x-linked markers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Cyprinidae).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2,
[39]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9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the topmouth gudgeon, Pseudorasbora parva.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1,
[40] Characterization of GHRs, IGFs and MSTN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xpression relationships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GENE,2014,
[41] Transcriptome analysis and microsatellite discovery in the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after challenge with Aeromonas hydrophila.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2015,
[42] Characterization of 20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for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from EST sequences.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S,2013,
[43] Heterosis and combining ability evaluation for growth traits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when crossbreeding three str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
[44]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involved in growth of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by Solexa sequencing.BMC GENOMICS,2014,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邹雪, 刘起, 周佳佳, 吴天宇, 刘露莎,高泽霞. 团头鲂myomaker基因的鉴定及其在肌纤维发育中的功能[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11.
[2]向晋文, 高泽霞.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从游关系的构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0 (12): 124-127.
[3]沈志刚, 管赫赫, 丁运敏, 何焱, 高泽霞, 樊启学. 鳡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 1-9.
[4]张霜萌, 万世明, 陈国荣, 顾树信, 高泽霞. 长江刀鲚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科学养鱼, 2023, (01): 1-2.
[5]王施龙, 胡红浪, 熊雪梅, 高泽霞. 遗传改良对世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推动作用[J]. 水产学报, 2023, 47 (01): 27-38.
[6]朱德杰, 吴亚明, 陈宇龙, 高泽霞. 团头鲂咽齿发育相关基因系统进化及其表达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6): 192-200.
[7]刘莉芳, 罗丽飞, 陈宇龙, 高泽霞. 雌激素受体基因调控团头鲂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1 (01): 179-185.
[8]黄纬杰, 郭向召, 张子豪, 董强, 熊雪梅, 高泽霞. 草鱼全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与亲子鉴定[J]. 水产学报, 2022, 46 (02): 161-172.
[9]曹文怡, 易少奎, 杨楠, 苏君晓, 罗双双, 高泽霞, 周小云. 泥鳅cyp19a1基因克隆及其在倍性间的表达差异[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0 (04): 166-176.
[10]王旭东, 唐雨甜, 熊雪梅, 周佳佳, 李相珊, 曹树洪, 高泽霞*. 团头鲂scxa基因SNP位点与肌间骨数目的关联性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0 (04): 149-156.
[11]王旭东, 聂春红, 高泽霞*. 鱼类肌间骨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及遗传选育研究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45 (03): 680-691.
[12]廖青, 万世明, 王旭东, 高泽霞*. 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及其在有/无肌间骨代表鱼中的表达比较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45 (02): 318-326.
[13]李丹阳, 罗丽飞, 曹文怡, 周小云, 高泽霞*. 雌激素受体基因对泥鳅雌雄和倍性生长差异的表达调控作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9 (06): 164-172.
[14]樊启学, 高泽霞, 袁勇超, 汪亮.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水产养殖的影响及相关建议[J]. 科学养鱼, 2020, (03): 2-4.
[15]李艳和, 高泽霞, 刘红.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鱼类育种学”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02): 1-2.
[16]常永杰, 周佳佳, 张丽红, 孟佑廉, 高泽霞*.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44 (01): 104-111.
[17]罗双双, 高泽霞, 冯兵, 张曼曼, 曹文怡, 周小云. 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qRT-PCR分析中内参基因优选[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8 (05): 1-8.
[18]张曼曼, 高泽霞, 冯兵, 罗双双, 曹文怡, 周小云. 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IGFBP-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DNA甲基化的相关性[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8 (05): 9-16.
[19]陈宇龙, 张丽红, 周佳佳, 孟佑廉, 高泽霞*. 团头鲂肌腱发育相关基因tnmd/xirp2a的克隆和表达[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8 (02): 1-8.
[20]王卫民, 高泽霞, 刘红, 王焕岭, 刘冰南. 团头鲂“华海1号”[J]. 中国水产, 2018, (05): 65-70.
[21]关柠楠, 兰天, 陈宇龙, 刘莉芳, 周芬, 高泽霞*. 团头鲂骨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J]. 水产学报, 2018, 42 (04): 513-521.
[22]聂春红, 陈祖萱, 戴彩娇, 万世明, 高泽霞*. 不同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42 (01): 131-137.
[23]关柠楠, 聂春红, 陈宇龙, 刘莉芳, 高泽霞*.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J]. 水产科学, 2017, 36 (05): 596-600.
[24]高泽霞, 黄丹, 刘红, 王焕岭, 李大鹏, 王卫民. 全日制渔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21): 244-246.
[25]聂春红, 关柠楠, 陈文倩, 张伟卓, 赵炎, 古勇明, 高泽霞. 鲂属鱼类杂交子代肌间骨的形态学比较[J]. 动物学杂志, 2016, 51 (02): 241-252.
[26]赵鸿昊, 李学华, 曾聪, 王卫民, 董在杰, 高泽霞. leptin基因在团头鲂成鱼各组织和早期发育中的表达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5 (01): 92-98.
[27]高泽霞. 团头鲂命名60周年纪念大会暨团头鲂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J]. 养殖与饲料, 2015, (11): 90.
[28]赵博文, 赵鸿昊, 杨振华, 赵炎, 古勇明, 王卫民, 高泽霞. 团头鲂(♀)×长春鳊(♂)杂交F_1代形态特征及性腺发育[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4 (04): 89-96.
[29]易少奎, 高泽霞, 赵鸿昊, 赵玉华, 王卫民. 团头鲂生长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轴组织的表达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39 (01): 101-109.
[30]张新辉, 高泽霞, 罗伟, 温久福, 宋文, 王卫民. 雌核发育团头鲂的形态和遗传特征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39 (01): 126-132.
[31]万世明, 易少奎, 仲嘉, 王卫民, 蒋恩明, 陈柏湘, 高泽霞. 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38 (06): 1143-1151.
[32]张大龙, 杜睿, 聂竹兰, 杨振华, 罗伟, 易少奎, 高泽霞, 王卫民, 陈柏湘. 鲂属4种鱼类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 (02): 121-125.
[33]高泽霞, 王卫民, 蒋恩明, 陈柏湘. 团头鲂种质资源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3 (03): 138-144.
[34]曾聪, 曹小娟, 高泽霞, 罗伟, 钱雪桥, 王卫民. 团头鲂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育种值估计[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3 (02): 89-95.
[35]易少奎, 张新辉, 杨坤, 高泽霞, 王卫民. 厚颌鲂核型分析与DNA含量的测定[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3 (01): 80-84.
[36]罗伟, 高泽霞, 曾聪, 邓伟, 易少奎, 钱雪桥, 王卫民. 团头鲂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28 (05): 418-423.
[37]曾聪, 高泽霞, 罗伟, 刘肖莲, 王卫民. 基于454GS FLX高通量测序的团头鲂ESTs中微卫星特征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13, 37 (05): 982-988.
[38]张新辉, 罗伟, 高泽霞, 杨坤, 祝东梅, 温久福, 钱雪桥, 王卫民. 团头鲂三倍体的诱导及其鉴定[J]. 水产科学, 2013, 32 (09): 503-508.
[39]易少奎, 高泽霞, 罗伟, 段晓克, 李艳和, 王卫民. 团头鲂EST-SSR在厚颌鲂中的跨种扩增及杂交F_1的鉴定[J]. 水产学报, 2013, 37 (07): 970-977.
[40]温久福, 高泽霞, 罗伟, 童金苟, 王卫民. 团头鲂性腺发育不同时期组织学观察及Kiss2/Kiss2r基因表达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9 (03): 44-50.
[41]韦新兰, 张杰, 陈丽萍, 王卫民, 高泽霞, 王焕岭. 团头鲂SPATA4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2 (03): 99-104.
[42]张新辉, 夏新民, 罗伟, 高泽霞, 钱雪桥, 王卫民. 团头鲂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1 (06): 737-743.
[43]魏杰, 张玲, 马振华, 聂竹兰, 高泽霞. 宽口裂腹鱼不同组织总RNA提取与质量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8): 19-21.
[44]曾聪, 张耀, 曹小娟, 罗伟, 刘肖莲, 高泽霞, 钱雪桥, 王卫民. 团头鲂3个地理种群杂交效果的配合力和微卫星标记预测[J]. 水产学报, 2012, 36 (06): 809-814.
[45]曾聪, 阎里清, 高泽霞, 曹小娟, 钱雪桥, 王卫民.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1 (01): 88-94.
[46]曾聪, 曹小娟, 罗伟, 刘肖莲, 高泽霞, 钱雪桥, 王卫民. 团头鲂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2): 66-71.
[47]阮国良, 李杨, 高泽霞, 王卫民, 杨代勤, 柯玉清. 鱼类胰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 水产科学, 2010, 29 (08): 492-499.
[48]高建军, 高泽霞, 王卫民. 鱼类性别决定及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 水产科学, 2010, 29 (07): 432-437.
[49]姚荣荣, 陆望明, 阮国良, 曹小娟, 高泽霞, 王卫民. 鳡消化道组织学研究[J]. 水利渔业, 2008, (03): 13-15.
[50]高泽霞, 王卫民. 鱼类外周血红细胞研究进展[J]. 水利渔业, 2008, (02): 1-3.
[51]高泽霞, 王卫民.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 2007, (18): 32-34.
[52]高泽霞, 王卫民, 周小云. 2种鉴定泥鳅多倍体方法的比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4): 524-527.
[53]高泽霞, 魏小虎. 黄鳝无公害养殖防病两措施[J]. 农家顾问, 2007, (05): 47-48.
[54]高泽霞, 王卫民, 周小云.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遗传上的应用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07, (02): 108-113.
[55]高泽霞, 魏小虎. 黄鳝无公害养殖病害防治[J]. 水产养殖, 2006, (06): 42-44.
[56]高泽霞, 魏小虎. 水产饵料诱食剂的研究与应用[J]. 江西饲料, 2006, (03): 18-21.
[57]高泽霞, 魏小虎. 水产饵料诱食剂的研究与应用[J]. 广东饲料, 2006, (03): 29-31.
[58]胡少华,刘慧集,王佳喜,管敏,张巧莲,高泽霞,韩育章,任洁,何英,章金平. 全雄太阳鲈苗种饲料蛋白质最适含量的初步研究[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4, (04): 282-285.
发表会议论文:
[1]高泽霞, 万世明, 张伟卓, 聂春红, 关柠楠 & 王卫民. (2017). 鱼类肌间骨研究进展. (eds.) 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pp.86).
[2]张伟卓, 万世明, 关柠楠, 聂春红, 赵博文 & 高泽霞. (2015). 鳊鲂及其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eds.) 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pp.150).
[3]刘红, 高泽霞, 王焕岭, 魏开建 & 王卫民. (2013). 团头鲂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eds.) 中国科协第26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摘要集 (pp.38).
[4]聂竹兰,魏杰,马振华,程军,王帅,陈根元... & 王卫民. (2011). 渭干河塔里木裂腹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eds.) 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pp.91).
[5]高泽霞, 王卫民 & 周小云. (2006). 染色体计数法与红细胞测量法鉴定泥鳅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比较研究. (eds.) 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pp.49).
荣誉奖励:
1. 获得农业部审定国家新品种——团头鲂“华海1号”,新品种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
2. 成果 “基于组学的团头鲂种质资源开发及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得湖北省201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3. 成果“团头鲂种质资源开发及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农业农村部2018-2019 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4. 2016年8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内蒙古大学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二等奖;
5. 2016年4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三等奖;
6. 2016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老师;
7. 2015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8. 2015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9. 2014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十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10. 2014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第五届先进女教职工称号;
11. 2014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和学校优秀学士论文创新奖;
12. 2014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
13. 2013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4. 2013年1月,荣获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度教学质量优秀三等奖;
15. 2012年12月,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16. 2011年12月,荣获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研究生就业工作贡献奖。
2024-04-13 我是科学人
吃货们,准备好迎接一个没有鱼刺的美食新时代了吗?
在中国,鱼类是广受欢迎的美食,但鱼刺的存在常常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提心吊胆。
能不能吃到一条没刺的鱼?!这个吃货的梦想放在以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但现在,这个梦想有望照进现实。
高泽霞
2024年,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泽霞教授及其团队传来好消息——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坚,他们培育出无间刺的草鱼。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先后培育出无肌间刺的斑马鱼和武昌鱼等。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高泽霞“爱挑刺儿”的性格。
种下用基因编辑技术“挑刺儿”的梦想
高泽霞2001年9月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学习。2007年在研究生二年级顺利转博后,她成为所在学院第一个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生,远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交流学习,2010年学成回校。
一开始,高泽霞所在的团队主要研究武昌鱼,爱钻研的小姑娘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超强的研究能力顺利攻克了相关难题。但她发现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武昌鱼的价格还是抬不上来。为什么?一番调研过后,她发现了关键所在——武昌鱼的鱼刺多,不好卖!
能不能利用所学将武昌鱼刺多的问题解决掉?好奇的高泽霞开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之前也有学者关注过这个问题,但并未深入研究。这是一条鲜少有人触碰的区域,足以说明它的难度,但敢想敢拼的高泽霞决定闯一闯。一番研究过后她决定将攻关的点落在鱼间刺上。
在鱼类进化的过程中,有鱼类的间刺经历了变软退化的历程。鲈形目的鲈鱼、鲇形目的黄颡鱼等甚至没有肌间小刺。但因为无小刺鱼类一般养殖成本较高,或者“娇气不好养”,所以国人选中的主养鱼多以青、草、鲢、鳙、鲤、鲫、鲂这些存在一定数量肌间刺的品种为主。如果能攻克这类鱼肌间刺的问题,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理论上讲,如果能找到肌间刺形成的主控基因,是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不让武昌鱼长出肌间刺的。”深思熟虑给了高泽霞前行的勇气。“另外,我们的父母长辈包括我自己都有腰椎间盘突出问题,研究肌间刺还跟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有点关系。”有梦想就有动力,高泽霞踏上了这场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挑刺儿”之旅。
“侦探挑刺儿”也不容易
在科研的道路上,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充满了挑战。
高泽霞及其团队在探索武昌鱼肌间刺问题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从每条性成熟的武昌鱼中挑出84~146根肌间刺(普遍数量,存在个体差异),并从中提取高质量的转录组RNA,以研究肌间刺的形成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
剃掉结缔组织的鳊鱼骨及鱼刺
这项工作的技术难度极高。首先,需要精确地定位每一根肌间刺的位置,然后在麻醉的状态下,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与结缔组织粘连的小刺拔出。接下来,她和她的团队必须迅速清除附着的肌肉组织,并在RNA降解前将其冷冻保存,以确保能够提取到高质量的RNA样本。
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高泽霞和她的学生们终于掌握了这项“挑刺”技术,并成功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鱼刺研究的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RNA提取的效率,也为后续的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深入分析武昌鱼肌间刺组织与其他骨骼组织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后,高泽霞团队逐步揭示了影响肌间刺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他们从60多个候选基因中筛选出3个在不同程度上调控鱼类肌间刺发生的基因。就像是一位耐心的侦探,他们不断搜集证据、拼接线索,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最终,他们找到了真相——runx2b基因缺失可以让肌间刺完全缺失!“真的一根肌间刺都没有!当时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谜题解开后,高泽霞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2019年,高泽霞团队发现了runx2b基因对鱼类肌间刺的关键作用。他们首先在斑马鱼上验证了这一发现,然后在2020年开始探索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武昌鱼和其他经济鱼类。到了2021年,他们成功地在武昌鱼身上实施了基因编辑,并于2022年获得了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同一年,团队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草鱼,这是一种性成熟较晚的鱼类。经过两年的努力,高泽霞教授的团队不仅培育出了无刺的F1代草鱼苗种,还从中筛选出了500多条无小刺的草鱼个体。这些个体被用于繁育F2代,结果表明所有后代均为无刺草鱼,且这一特性能够遗传。无刺草鱼的成功培育,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使得这种广泛养殖的鱼类在未来可能带来更加便捷的食用体验。
努力让“没有小刺的鱼”走进千家万户
没有间刺的鱼安全吗?味道如何?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学生分享了品尝无肌间刺武昌鱼的感受:“比正常的草鱼更鲜嫩一点”“口感接近鲈鱼,有蒜瓣肉”“肉质、口感、味道和普通武昌鱼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没有肌间刺,吃起来真的非常过瘾,一大口下去根本不用担心有刺。”
对比图
经过检测,“无刺”草鱼蛋白质、微量元素、管纤维的氨基酸含量与普通草鱼相近。相比于其他淡水鱼草鱼还可以用更低的饲料成本,换取更多的优质蛋白,而它们的排泄物成分,对水质环境也更友好。
目前,高泽霞团队在“无肌间刺淡水鱼”的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团队也正在进一步寻求合作,探索无肌间刺银鲫的可能性。未来,这一技术还有望推广至鲢鱼、鳙鱼等主要淡水鱼种。团队还致力于将无刺鱼类的养殖模式从传统池塘向现代化工厂化养殖转变,并对这些鱼类的营养品质进行更深入的评估。他们坚信,未来随着国家基因编辑育种相关政策的落实,“没有小刺的鱼”一定能走进千家万户。
湖北农村广播 2023-12-18 14:50
吃鱼被鱼刺卡喉,是众多食客的切肤之痛。但不巧的是,我国主养鱼类如青、草、鲢、鳙、鲤、鲫、鲂,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肌间刺,也就是分布在鱼背、鱼尾等处令人烦恼的“小刺”。那么,能不能让鱼不长小刺呢?答案是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无理要求”已经成为现实。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团队,通过敲除决定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关键基因,成功培育出了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和草鱼。
记者刚见到高泽霞教授时,她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在试验基地查看武昌鱼的生长情况。她告诉记者,目前她的团队已经成功繁育出可以不用小心翼翼吃的武昌鱼。
团队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健向记者分享了品尝无肌间刺武昌鱼的感受:“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肉质、口感、味道和普通武昌鱼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没有肌间刺,吃起来真的非常过瘾,一大口下去根本不用担心有刺。”
▲高泽霞团队繁育出的无肌间刺武昌鱼
高泽霞从2008年开始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从事针对武昌鱼的相关研究。那时的高泽霞博士还未毕业,所在研究团队当时的主攻方向是武昌鱼的生长、抗病和抗低氧等。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高泽霞发现武昌鱼的市场价格并没有随着种苗质量与育种技术的提升而有显著提高。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武昌鱼)以及翘嘴鲌等,这些大宗主养淡水鱼鱼占到了我国主养淡水鱼产量的75%左右,它们都存在着有肌间刺的问题。
“我们自己也吃鱼,特别是给小孩吃的时候,很担心被小刺卡喉咙,我们实验室好多人都因为吃鱼被刺卡过喉咙。”
会卡喉的鱼刺卡住了鱼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能不能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一条无肌间刺、让人“吃得过瘾”的鱼呢?2012年,高泽霞团队开始“无肌间刺淡水鱼”的研发。
▲高泽霞向记者介绍有肌间刺与无肌间刺武昌鱼的差异
一条武昌鱼有120多根肌间刺,究竟是哪个基因控制着肌间刺的生长呢?在当时,相关科研领域并没有可供查阅的文献和资料。因为小鱼刚出生是没有刺的,所以那时候国际国内研究人员的研究焦点都聚集在鱼刺的形成与生长时间上,至于是什么基因在表达、在调控,这方面的信息都是空白,高泽霞与团队成员们只能从零开始。
“没有人做过,说明这项研究确实很难做。后来,我们决定先把这个肌间刺快速挑出来,然后去提取高质量的RNA(核糖核酸),你才能知道是些什么基因在里面表达。我挑了三个月的鱼刺,才能够快速地把刺从鱼肉里面给拔出来。”
▲武昌鱼肌间刺分布图
日常吃鱼尚且有可能被肌间刺卡住,高泽霞和团队成员要做的却是从生鱼开始“挑刺”——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RNA(核糖核酸)的质量,活鱼取刺、及时清理、液氮降温后研磨,都是关键。而最让大家苦恼的,就是“挑刺”。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万世明告诉记者,他从2010年开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都是高泽霞的学生,对于“挑刺”,他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必须在新鲜样本中把肌间刺分离出来。常规地来说,为了看这些刺,我们可以先把鱼清蒸了,因为熟了后,肌间刺很好挑。但是我们做遗传研究,就必须保证样本的新鲜,所以,我们要在样本活着或者是麻醉后把刺分离出来,这就很困难了。”
▲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正在工作
分离肌间刺只是研究的开始,接下来的工作,则是从上千个可能的基因中筛选出涉及影响肌间刺生长的对应基因,并由基因到组织再到细胞进一步认清导致肌间刺生长的成因。谈到寻找的历程,高泽霞说,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我们实验室前前后后做了120个基因,再研究这些基因到底对肌间刺发生有没有作用。我们发现了其中三个关键性的基因。第一个关键性的基因能减少30%的肌间刺,第二个基因减少了70%的肌间刺,最后我们发现runX2b这个基因能让肌间刺一根都没有,它完全控制了肌间刺的发生,当这个基因功能缺失,就能让武昌鱼的组织、细胞里面不会长出肌间刺来。”
野生武昌鱼与高泽霞团队敲除runx2b基因后繁育的武昌鱼对比图
寻找关键基因的道路坎坷漫长,验证基因正确与否的工作量更是巨大。在研究早期,业内许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项目并不看好,甚至连自己研究团队中的学生们都有些忧心忡忡。而在研究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相关的课题经费与科研经费也较难获得。
面对质疑与困难,高泽霞与整个团队顶住了压力,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历经七年,终于在2019年实现技术突破,成功找到了影响肌间刺生长的关键基因,并在2020年的模式鱼养殖上得以验证。
“2019年我们找到了runx2b这个关键基因后,先是在模式鱼‘斑马鱼’上找到这个关键基因,2020年我们开始摸索武昌鱼(团头鲂)和其他经济鱼类的runx2b基因编辑技术,2021年,这个基因编辑技术在武昌鱼上得到实现并于2022年获得了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2021年的时候,我们也在草鱼上做了这个工作,因为草鱼的性成熟时间会晚一些,今年我们也获得了没有肌间刺的草鱼。”
目前,高泽霞团队在“无肌间刺淡水鱼”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高泽霞坚信,在未来,随着国家基因编辑育种相关政策的落实,“没有小刺的鱼”一定能走进千家万户,吃鱼也不用再小心翼翼。
“这个技术已经用到了武昌鱼、草鱼,目前我们正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合作研究无肌间刺银鲫,今后如果再延伸用到鲢鱼、鳙鱼等我们国家主养的大宗淡水鱼上,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同时,我们也希望无肌间刺鱼养殖从池塘走向工厂化养殖,还要对它的营养品质做更详细的研究评估。我们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其实又是另一个工作的起点,后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在等着我们,我们力争为国家淡水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
▲华农水产学院的院训/精神:上善若水 弘毅笃行
部分图片由华农水产学院高泽霞团队提供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