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奇,男,1964年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原学者、庄巧生研究贡献奖,荣获“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1986年毕业留校后,一直承担作物育种学和种子学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小麦种子生产和甘薯育种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参与培育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160等多个百农系列小麦品种,其中百农矮抗58于201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有百农207、百农201、百旱207等,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207产业化研究与开发”课题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主持制订了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642-2010)——《小麦三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主持培育了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百郑薯2号、百郑薯3号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部。
学术兼职:
1、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2、第二届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
先后讲授《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技术》、《种子贮藏加工》等课程,并指导毕业生论文。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从严治教,注重以科研促教学。
研究生培养情况:
培养研究生数十名。
研究方向:
从事小麦育种、小麦种子生产和甘薯育种。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河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产业化研究与开发。
制定标准:
1、主持制订了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642-2010)——《小麦三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主要成果:
长期工作在小麦品种培育推广第一线,先后主持培育“百农207”“百农307”“百农607”等新品种17个,创新了抗逆育种新理念、高产育种新途径和品种评价新方法,解决了小麦高产不稳产、抗病不抗逆、优质不专用等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其中,国审小麦新品种“百农207”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自2016年起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产生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参加培育推广了小麦优良品种百农62、百农64和百农AK58;近几年主持育成的小麦优良新品系正在参加河南省和国家黄淮南片试验。在小麦种子生产方面,创建了小麦新三级种子生产程序,在小麦大田用种原种化工作中广泛应用。在甘薯育种方面,育成了河南省第一个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豫品鉴甘薯2006001)。出版了学术专著《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食品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种子》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
1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选育及应用 欧行奇;周继泽;何鸿举;张毅;曹廷杰;刘文轩;胡海燕;朱启迪;王玉玲;李璐;李新华;李西臣;乔红;陆宁海;马杰 河南科技学院 2018
2 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AK58(矮抗58)及配套生产技术 茹振钢;赵虹;汤其林;李友勇;胡铁柱;邱军;霍晓妮;李淦;欧行奇;李笑慧;高尊诗;刘明久;冯素伟;陈刚立;董娜 河南科技学院 2010
3 百薯1号茎尖营养价值研究及其产品开发 高晗;赵功玲;孔瑾;刘开永;洪帅;代海芳;梁新红;孙俊良;索福才;杨国堂;欧行奇;李云波;许二凤;刘本国;付素芳 河南科技学院 2009
4 小麦大田用种原种化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研究 欧行奇;成立群;赵新亮;王锐;孔祥云;卫秀英;刘明久;刘鹏云;刘华伟;李新华;韩旭东;郭进涛;范杭;时运岭;朱艳芳 河南科技学院 2007
5 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选育及应用 欧行奇;吴大付;陈红卫;王小龙;徐化;任秀娟;赵新亮;朱统泉;高付军;赵俊坤;宋留轩;袁文莉;郭丹钊;杨国堂;李新华 河南科技学院 2006
发明专利:
[1]王玉玲, 何鸿举, 欧阳娟, 李新华,欧行奇, 徐朋朋. 一种多功能小麦点播机[P]. 河南省: CN114303532B, 2023-02-24.
[2]王玉玲, 何鸿举, 欧阳娟, 李新华,欧行奇, 徐朋朋. 一种多功能小麦点播机[P]. 河南省: CN114303532A, 2022-04-12.
[3]何鸿举, 王玉玲, 乔红, 张帅垒,欧行奇, 王紫娟. 一种多功能小麦条播机[P]. 河南省: CN113396672A, 2021-09-17.
[4]朱启迪, 李艳艳,欧行奇, 余成强, 刘轲. 一种便于室外操作的小麦倒春寒模拟装置[P]. 河南省: CN213662627U, 2021-07-13.
[5]任秀娟, 杨文义, 李新华, 乔红, 欧阳娟, 王紫娟,欧行奇. 一种简易甘薯扦插设备[P]. 河南省: CN111133869B, 2021-01-08.
[6]任秀娟, 李新华, 欧阳娟, 张帅垒,欧行奇. 一种简易栽插工具[P]. 河南省: CN211703036U, 2020-10-20.
[7]任秀娟, 乔红, 王紫娟, 刘源海,欧行奇. 一种苗木扦插工具[P]. 河南省: CN211531916U, 2020-09-22.
[8]何鸿举, 王玉玲, 朱亚东, 王魏, 蒋圣启, 陈岩,欧行奇. 一种小麦品质检测装置[P]. 河南省: CN210923378U, 2020-07-03.
[9]何鸿举, 王玉玲, 乔红, 张帅垒, 徐鹏鹏, 梅森,欧行奇, 秦广雍. 一种甘薯叶采摘装置[P]. 河南省: CN111296055A, 2020-06-19.
[10]任秀娟, 杨文义, 李新华, 乔红, 欧阳娟, 王紫娟,欧行奇. 一种简易甘薯扦插设备[P]. 河南省: CN111133869A, 2020-05-12.
[11]郑文明, 刘娜, 贾利华,欧行奇, 商文艳, 林德立, 张蕊, 邢国珍. 一种普通小麦基因TaSNX1的克隆方法、应用及应用方法[P]. 河南省: CN110964729A, 2020-04-07.
[12]张胜利, 李东方, 董松果, 胡海燕, 李东霄,欧行奇. 基于PacBio测序的麦类植物基因组中LMW-GS基因拷贝数的鉴定方法[P]. 河南省: CN110511988A, 2019-11-29.
[13]王玉玲, 何鸿举, 朱启迪,欧行奇. 一种可调节小麦播种深度的开沟器[P]. 河南省: CN209218589U, 2019-08-09.
[14]王玉玲, 何鸿举, 朱启迪,欧行奇. 一种可调节小麦行长的条播器[P]. 河南省: CN209218598U, 2019-08-09.
出版专著:
1、《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欧行奇,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年。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李豪杰, 王浩博, 郑梦瑶, 王颜玉,欧行奇, 郑会芳. 不同水分管理对小麦各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01): 1-8.
[2]郑梦瑶, 李豪杰, 王文定, 杨晨璐, 李玉琳, 安露昌,欧行奇, 郑会芳. 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高产矮秆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3, 42 (08): 55-62.
[3]申长卫, 吴婷婷, 陈新茹, 宋艳艳, 周值乐,欧行奇. 淹水胁迫对开花期小麦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01): 1-9.
[4]何鸿举, 王婧茹, 刘红, 陈岩, 王玉玲,欧行奇, 张勉, 刘鸿杰, 郭景丽.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甘薯品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3, 44 (21): 341-350.
[5]齐羚羽, 李豪杰,欧行奇, 王文定, 朱启迪, 郑梦瑶, 李新华, 郑会芳.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光效小麦品种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 (11): 18-21+26.
[6]代磊, 薛醒, 李晓亮, 项伍杰, 付朵朵, 朱佳琦,欧行奇. 模拟水环境离子液体污染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2, 41 (03): 166-171.
[7]朱启迪, 李艳艳, 陈巧艳, 李新华, 欧阳娟, 张帅垒, 乔红, 王紫娟,欧行奇. 剪叶方式对不同饱满度小麦籽粒性状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1-14.
[8]张秀敏, 周增超, 乔晋丽, 王昌禄, 王玉玲,欧行奇, 郭庆彬. 麦麸品种与提取方式对阿拉伯木聚糖结构及抗氧化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3, 44 (03): 31-40.
[9]欧行奇, 李新华, 欧阳娟. 黄淮地区主推小麦品种种子发芽期耐淹性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22, 42 (01): 13-17.
[10]陈巧艳, 李新华, 王紫娟, 欧阳娟, 乔红,欧行奇. 晚播和密度对百农207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9 (06): 1-7.
[11]王玉玲, 李新华, 乔红,欧行奇, 何鸿举, 郭景丽. 不同播期下小麦品种百农207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4 (03): 308-314.
[12]陈岩, 何鸿举, 欧阳娟,欧行奇, 郭景丽, 王玉玲, 乔红, 李新华. 近红外结合线性回归算法快速预测小麦籽粒干物质和重量(英文)[J].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43 (04): 323-331.
[13]欧行奇, 李新华, 乔红, 欧阳娟, 王紫娟, 张帅垒, 徐朋朋. 矮秆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百农307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8): 291-292.
[14]黄玲, 杨文平, 梅沛沛, 焦爽, 徐丽娜, 张志勇,欧行奇, 姚素梅. 砂质脱潮土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特性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40 (03): 31-39.
[15]朱启迪, 李新华, 乔红,欧行奇. 高产抗逆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307[J].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41 (02): 124.
[16]武忠伟, 张朝辉, 张广, 宋琳琳, 娄亚豪, 张会,欧行奇. 香菇发酵麦麸产可溶性膳食纤维发酵条件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 (05): 10-14.
[17]申长卫, 袁敬平, 李新华, 张帅垒, 任秀娟, 王菲, 刘星, 张影,欧行奇, 陈锡岭. 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提高豫北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 (08): 1395-1406.
[18]欧行奇, 王永霞, 李新华, 乔红, 王紫娟, 欧阳娟. 百农207不同生育期的光合、干物质动态与产量性状研究[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 45 (04): 13-15+62.
[19]欧行奇, 李璐, 李新华, 王等娣, 王紫娟, 欧阳娟, 刘源海. 强筋小麦品种耐倒春寒性状分析[J]. 种子, 2020, 39 (07): 137-141.
[20]赵若含, 陈红卫,欧行奇, 刘锦锦, 贾改, 姚素梅, 刘明久, 黄玲. 不同氮素水平对冬小麦根叶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 (11): 1-7.
[21]代磊, 李怡鑫, 薛醒, 杨根深, 朱佳琦, 李洁,欧行奇. 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对三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 (01): 1-6.
[22]马超, 吴皓,欧行奇, 李新华, 乔红, 秦广雍, 刘文轩, 亓增军. 高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及其姊妹系的基因组构成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 52 (02): 118-126.
[23]何鸿举, 王玉玲, 陈岩,欧行奇, 张正茂, 刘玉秀, 乔红, 李新华.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小麦粉品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41 (07): 345-352+357.
[24]陈刘平, 陈巧艳, 李新华, 王紫娟, 欧阳娟, 乔红,欧行奇. NaCl胁迫对小麦苗期和灌浆期生理生化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 (13): 85-90.
[25]欧行奇. 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选育及应用.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 2019-04-12.
[26]欧行奇, 王玉玲.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研究初探[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39 (05): 560-566.
[27]欧行奇, 李新华, 欧阳娟, 乔红, 王紫娟, 刘源海. 不同小麦品种柱头活力及花粉活性模拟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 (08): 1-4.
[28]何鸿举, 王玉玲, 乔红,欧行奇, 刘红, 王慧, 朱亚东, 蒋圣启. 基于长波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接触评估小麦籽粒含水率[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2 (01): 26-32.
[29]何鸿举, 王玉玲, 乔红,欧行奇, 刘红, 王慧, 蒋圣启, 王魏. NIR光谱法快速预测小麦籽粒干物质含量[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2 (01): 33-38.
[30]李新华, 任秀娟, 乔红, 张帅垒, 王紫娟,欧行奇. 不同硬度小麦品种籽粒吸水率和发芽特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 (01): 1-5+10.
[31]王玉玲, 何鸿举, 乔红,欧行奇. 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适宜播期播量组合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 (01): 6-10.
[32]任秀娟, 乔红, 张帅垒, 王紫娟,欧行奇. 5个小麦品种柱头发育形态和杂交结实率模拟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 (01): 11-15.
[33]王玉玲, 何鸿举, 乔红,欧行奇. 氮磷钾施用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 (01): 16-19+24.
[34]周继泽,欧行奇, 王永霞, 常萍. 河南省五大主导小麦品种适宜播量研究[J]. 农学学报, 2019, 9 (02): 1-6.
[35]欧行奇, 任秀娟, 李新华, 欧阳娟. 小麦品种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01): 97-102.
[36]王润豪, 陈红卫, 吴俊, 贾改, 王洁, 刘芳芳,欧行奇, 黄玲. 水氮互作对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及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39 (01): 82-88.
[37]欧行奇, 李新华, 欧阳娟. 中秆高产冬小麦品种小区试验边行产量和内行产量研究[J]. 种子, 2018, 37 (10): 106-109.
[38]欧行奇, 任秀娟, 李新华, 乔红, 王紫娟, 董清峰. 甘薯自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 (04): 1-4.
[39]代磊,欧行奇, 李新华, 简在友, 周修任, 孟丽, 许桂芳. 黄顶菊浸提液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 种子, 2018, 37 (08): 47-51.
[40]陈巧艳, 李迎迎, 陈刘平,欧行奇, 赵星星, 张自阳, 刘明久, 朱启迪. 低温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结实率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 (11): 63-65.
[41]王玉玲,欧行奇, 朱启迪, 李新华, 乔红, 杨晓菲. 小麦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生物学响应[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5 (04): 1-8+25.
[42]李新华, 陈巧艳,欧行奇, 乔红, 王紫娟. NaCl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 (17): 3222-3224.
[43]刘起丽, 张建新, 李学成, 石明旺,欧行奇. 侵染甘薯的DNA病毒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17, 43 (03): 36-42.
[44]张宗敏, 陈巧艳, 李新华, 乔红,欧行奇. 豫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初步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11): 60-63.
[45]欧行奇, 王稼苜, 李新华. 小麦种子穗发芽程度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J]. 种子, 2016, 35 (10): 67-69.
[46]张自阳, 崔卫星, 朱启迪,欧行奇, 王玉玲, 张胜利, 赵新亮.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豫北地区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 (09): 102-104.
[47]张自阳, 黄玲, 成丹丹, 朱启迪,欧行奇, 刘明久.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百农207种子活力及千粒重的影响[J]. 种子, 2016, 35 (07): 76-78.
[48]黄玲, 杨文平, 胡喜巧, 陶烨, 姚素梅,欧行奇.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 (02): 168-174.
[49]王稼苜, 张志勇,欧行奇, 胡杨. PEG胁迫对8个不同小麦品种幼苗根系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3 (03): 1-5.
[50]欧行奇, 李新华, 乔红. 作物三亲本三交与三亲本双交对比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16 (06): 1106-1109.
[51]王锐,欧行奇, 李新华. 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茎尖不同部位淀粉含量变化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30): 60-63.
[52]王锐, 杨雪芹, 李新华,欧行奇. 最佳播期法鉴定豫北小麦冬春性的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 (04): 1-3.
[53]欧行奇, 李新华, 乔红, 樊川川. 杂交过程中机械损伤对小麦杂交结实率、千粒重及发芽率的影响[J]. 种子, 2011, 30 (09): 90-92.
[54]贺杰,欧行奇, 胡海燕, 赵俊杰, 魏琦超. 小麦新、老种子活力与其酶关系的研究[J]. 种子, 2011, 30 (07): 39-42.
[55]贾翠英,欧行奇, 王永辉. 一株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兼性厌氧液体发酵动力学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 (06): 123-129.
[56]贾翠英,欧行奇, 李新华. 9种叶菜型甘薯叶·茎·柄中蛋白质及矿物质含量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5): 19968-19970.
[57]赵俊杰, 荆树科,欧行奇, 周岩. 低温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叶POD活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4): 19268+19274.
[58]解松峰,欧行奇, 张百忍, 聂小军, 杜向红, 张宝军, 宋卫宁. 大麦引进种质资源表型的多样性与模糊聚类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5): 5-14.
[59]欧行奇, 贾翠英, 代海芳. 重新认识三圃制在农作物种子生产中的地位及利用价值[J]. 种子, 2010, 29 (04): 124-126.
[60]茹振钢. 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AK58(矮抗58)及配套生产技术.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 2010-03-26.
[61]代海芳,欧行奇, 王伟, 武英霞.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10, (02): 9-12.
[62]欧行奇, 王伟, 李新华. 采摘次数对叶菜型品种百薯1号茎尖和薯块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02): 298-299+306.
[63]代海芳,欧行奇, 李新华.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4): 16790-16791.
[64]赵俊杰,欧行奇, 周岩, 贺杰, 付远志, 胡海燕. N~+离子注入对萌发期小麦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影响[J]. 种子, 2009, 28 (09): 69-70+73.
[65]石明旺, 刘彦文, 李亚培,欧行奇. 四种植物粗提物对小麦纹枯病病菌抑菌作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7 (03): 4-6.
[66]贵梦园, 魏琦超, 何男男,欧行奇, 赵俊杰, 张胜利, 周岩. 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09): 2049-2051.
[67]王春虎,欧行奇, 王昊. 玉米郑单958等高产品种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J]. 种子, 2009, 28 (08): 41-44.
[68]高晗. 百薯1号茎尖营养价值研究及其产品开发.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 2009-08-15.
[69]赵新亮, 王铁固,欧行奇, 冯伟森, 王卫东, 秦广雍. 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小麦的当代生物效应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06): 4-7.
[70]欧行奇, 赵俊杰, 王春虎. 对作物授粉方式概念与内涵的分析[J]. 种子, 2009, 28 (05): 86-89.
[71]李勇超, 卫秀英, 白利杰,欧行奇. 低温胁迫对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05): 1067-1069.
[72]卫秀英,欧行奇, 李新华, 汤菊香. 黄淮地区冬春季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01): 47-50+54.
[73]高晗, 南海娟, 杨国堂,欧行奇, 孔瑾. 烹调方法对百薯1号茎尖营养成分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 (04): 46-48.
[74]王铁固,欧行奇, 赵双锁, 刘明久, 李波, 李新华. 茎尖采摘次数对叶菜型甘薯薯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6): 609-612.
[75]欧行奇, 卫秀英, 李新华. 不同甘薯品种茎尖重量及形态结构比较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08, (09): 1010-1012.
[76]吴大付, 任秀娟,欧行奇, 昌纪胜. 菜用型百薯1号的生长动态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08, (04): 20-22.
[77]单长卷,欧行奇. 四个冬小麦品种拔节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抗旱性[J].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03): 245-250.
[78]欧行奇, 刘志坚, 张勇跃. 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8, (02): 70-73.
[79]欧行奇, 胡海燕, 李新华, 成立群. 剪叶对不同源库类型小麦品种粒重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3): 513-517.
[80]欧行奇, 李波, 李新华. 采摘茎尖次数对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薯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5): 199-203.
[81]任秀娟, 吴大付,欧行奇, 李东方.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05): 210+212.
[82]欧行奇. 小麦大田用种原种化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 2008-01-19.
[83]欧行奇. 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J]. 农村百事通, 2008, (02): 33.
[84]欧行奇, 周岩. 对植物白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概念的探析[J]. 生物学通报, 2007, (11): 23-25.
[85]欧行奇, 任秀娟, 李新华. 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 种子, 2007, (09): 86-87.
[86]欧行奇, 李新华, 朱彬. 甘薯茎尖与常见叶菜类蔬菜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比较分析[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7, (03): 70-74.
[87]范文秀,欧行奇. 叶菜型甘薯茎尖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09): 60-63.
[88]欧行奇, 李照河, 曹廷杰. 小麦新三级种子生产程序的创建与分析[J]. 种子, 2007, (08): 57-60.
[89]欧行奇, 任秀娟, 周岩. 叶菜型甘薯茎尖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 2007, (04): 120-125.
[90]欧行奇, 郭丹钊, 成立群, 李新华. 土壤质地和播期对强筋小麦藁城8901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4): 705-709.
[91]欧行奇, 任秀娟, 李新华. 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J]. 园艺学报, 2007, (01): 266+271.
[92]欧行奇, 任秀娟, 成立群, 王锐, 王振乾, 段广新, 卢秀敏. 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及原种生产免去杂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904-909.
[93]刘鹏云,欧行奇. 小麦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特点及其对策分析[J]. 中国种业, 2006, (10): 20-22.
[94]欧行奇. 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选育及应用.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 2006-09-27.
[95]欧行奇, 谢金良, 张宗敏. 对我国小麦原原种纯度的研究[J]. 种子, 2006, (09): 71-73.
[96]欧行奇, 张宗敏. 免去杂小麦种子生产中繁种纯度的数学模拟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09): 39-42.
[97]杨国堂, 高晗,欧行奇, 孔瑾. 百薯1号茎尖保健菜肴的研制[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01): 72-74.
[98]任秀娟,欧行奇, 杨梅. 甘薯茎尖营养成分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12): 2306+2349.
[99]欧行奇, 任秀娟, 杨国堂. 蔬菜型甘薯百薯1号茎尖营养成分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2): 30-33.
[100]欧行奇,任秀娟,杨国堂. 甘薯茎尖与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分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5): 65-68.
[101]欧行奇 ,刘明久. 蔬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的突出优点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 2005, (10): 37.
[102]成立群,欧行奇,郭小玲,齐尚红. 新乡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发展与思考[J]. 种子, 2005, (09): 70-73.
[103]欧行奇,成立群,谢金良,王锐,王振乾. 小麦原种生产免去杂技术探讨[J]. 种子, 2005, (09): 107-109.
[104]欧行奇. 小麦新品种权保护条件下种子经营对策[J]. 作物杂志, 2005, (04): 9-11.
[105]欧行奇,任秀娟. 蔬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的主要特点及利用价值[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03): 10-12.
[106]欧行奇,赵新亮,王春虎. 小麦品种更换速度加快条件下种子生产策略[J]. 中国种业, 2005, (05): 16-17.
[107]欧行奇,茹振钢,胡铁柱,石明旺.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耐蚜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02): 125-127.
[108]欧行奇. 蔬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J]. 长江蔬菜, 2005, (02): 3.
[109]欧行奇,王振乾,王兴阳,刘化波. 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探讨[J]. 种子, 2004, (12): 51-52.
[110]姬俊华,茹振钢,张改生,薛香,欧行奇.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2): 24-26.
[111]欧行奇,赵新亮,宋琦,催建民,谢金良. 论小麦品种混杂退化[J]. 种子, 2003, (04): 82-83.
[112]欧行奇,茹振钢,刘明久. 高产优质蔬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科学, 2003, (05): 8-9.
[113]欧行奇. 再论小麦育种家种子特点及其生产程序[J]. 种子, 2002, (06): 73-74.
[114]茹振钢,欧行奇,牛立元,刘明久. 环保型高产小麦品种——豫麦54[J].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03): 99.
[115]石明旺,茹振钢,牛立元,欧行奇,王远芹,朱道元.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及产量损失测定的研究[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2000, (01): 15-18.
[116]茹振钢,欧行奇. 豫麦32号高产稳产性分析[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9, (04): 1-3.
[117]薛香,茹振钢,欧行奇,马国才. 河南省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初报[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9, (03): 25-26.
[118]欧行奇,茹振钢,薛香. 小麦化诱单性结实若干规律的研究[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9, (02): 2-4.
[119]欧行奇,段照伦,李合新. 试论小麦育种家种子特点及其生产和利用[J]. 种子, 1999, (02): 66-68.
[120]欧行奇,茹振钢,薛香,石明旺. 化学药剂诱导杂种小麦单性结实效应及互作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1998, (06): 19-21.
[121]石明旺,茹振刚,牛立元,欧行奇,王春虎,申俊义,杨东强. 小麦品种百农64对白粉病抗性梯度法苗期鉴定[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7, (03): 1-4.
[122]郜庆炉,薛香,茹振钢,欧行奇,汤菊香,崔建民.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自我调控补偿能力的影响[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7, (02): 1-5.
[123]薛香,茹振钢,欧行奇. 化学药剂诱导小麦孤雌生殖获得纯合双倍体的研究[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6, (04): 16-18.
[124]茹振钢,欧行奇,吴志慧. 杂交小麦结实率对粒重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1994, (01): 1-4.
发表会议论文
[1]石明旺, 陈佳艳, 杨蕊 & 欧行奇. (2017). 小麦全蚀病菌对小麦幼苗根系侵染的研究. (eds.) 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pp.23-29).
[2]贵梦圆, 何男男, 魏琦超,欧行奇, 赵俊杰, 薛晓锋 & 周岩. (2009). 小麦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研究. (eds.) 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16).
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新乡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
1、2014年1月10日, “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
2、2017年4月,获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
3、2020年12月,入选第三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4、2021年2月,由校工会支持建设的以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欧行奇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批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5、2022年9月,被评为“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优秀奖。
6、2023年5月,荣获2023年新乡 “最美科技工作者”。
7、2024年1月,入选2023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学者。
8、2024年2月,获2023年度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
9、2024年3月,被评为“第九批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10、2019年,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选育及应用,2019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欧行奇,周继泽,何鸿举,张毅,曹廷杰,刘文轩,胡海燕,朱启迪,王玉玲,李 璐, 李 新 华, 李 西 臣, 乔红,陆宁海,马杰。
11、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科研育种粮满仓 教书育人桃李园
——记2022年“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优秀奖获得者欧行奇教授
2022年10月16日 17:09
欧行奇,男,1964年出生,河南郸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二级),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河南省最美教师、河南服务三农十佳科技创新人物、新乡市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郑州大学农学院、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聘为小麦首席育种家。2022年被评为“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优秀奖。
潜心科研 躬身麦田育种“河南第一麦”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小麦育种家,欧行奇深知这句话的分量。好种子才能大丰收,大丰收才能守卫粮食安全。
秋天犁地耕种,春日拉粪施肥,夏季抢收麦子,农村的孩子打小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次缴公粮的间隙,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看谁家的打得多。“你看,老欧家的麦粒真饱满,比麦秸还重。”就是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欧行奇有了朦胧的意识,填报志愿时,毅然选了农学专业。
几年苦读,一朝梦圆。毕业分配时,他放弃了待遇比留校还要高出一倍的工作,成了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黄光正先生的助手。一边教书,一边科研,青年欧行奇并不满足一时的成绩,他深深懂得,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
欧行奇惜时如金,及时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努力提升专业领域知识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经过近40年的努力,他主持培育和推广了百农207、百旱207、百农201、百农307、百农365、百农219、百农321、百农607、百农609、百农617等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审小麦品种百农207表现抗逆、广适、稳产、高产、优质,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引领河南省第11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成为目前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18-2020年蝉联全国小麦收获统计面积第一,业内公认每年实际种植面积占一半以上,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十三五”重大代表性品种,受到科技部王志刚部长的公开点名表扬。“小麦新品种百农207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15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矮秆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百农307,2019年示范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成为目前河南和黄淮南片麦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新品种之一,202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促进种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让农民多打粮、多卖钱,为河南省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这是发自欧行奇内心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育种情怀。
倾情教育 甘为人梯育桃李
从教30多年来,欧行奇甘为人梯,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国家培养了殷贵鸿、曹廷杰、王怀平等诸多优秀的育种人、企业家。他常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科学研究。”
在主讲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多门专业课教学中,欧行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决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一贯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好学不好,主要责任在教师。教师只有把课讲得精彩,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为了同学们能够将理论学习与运用到实践中,欧行奇经常利用假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小麦育种试验田,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和开展科学研究,带头干、一边干一边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教学工作不仅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欧行奇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学工作首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在毕业实习期间,严格要求学生务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决不容许任何同学在调查试验数据中出现有丝毫马虎,必须实事求是。不讲大道理,用黄光正、杨永光、茹振钢等先进人物为国家粮食安全所做的具体贡献来教育激励学生立志学农、为农、爱农。
为了收获金色的希望,欧行奇始终绷紧心中那根梦想的琴弦,丝毫不敢懈怠,大部分时间泡在试验田。一年又一年,团队的20多人都晒成了“黑人”,以至于周边农民常常喊他们“农民教授”。苦吗?确实很苦。累吗?说不出的累。但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非要在小麦育种行业干出一番名堂不可!
眼前是伟大的追求、心中是满腔的热情、身上是强烈的责任。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欧行奇的心里只有小麦和学生。他以务实的科研精神和一流的育种成果教育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行动去感染激励学生,引领学生热爱祖国,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以所学专长践行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s://www.hist.edu.cn/info/1027/33170.htm
其他媒体报道:
1、2016年5月16日,《科技日报》刊登文章《欧行奇:育种是科学,更是艺术》。
2、2017年8月9日,文明河南在新乡网站刊登文章《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欧行奇与他的“河南第一麦”》。
3、2018年8月10日,人民周刊网刊登文章《深入小麦世界 书写育种人生——记河南科技学院欧行奇教授》。
4、2019年9月2日,光明网刊登文章《“百农207”育种人欧行奇教授团队的故事》。
5、2019年9月2日,光明网刊登文章《对话欧行奇:育种要受得住煎熬 麦田是世界上最好风景》。
6、2021年3月17日,科技新闻网-河南科技报刊登文章《欧行奇:选择小麦育种工作是一种幸运》。
7、2022年3月28日,搜狐网刊登文章《欧行奇:一粒种子里的“国之大者”》。
8、2022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刊登文章《育好种,但求百姓多打粮》。
9、2022年10月16日,河南科技学院网站刊登文章《科研育种粮满仓 教书育人桃李园——记2022年“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优秀奖获得者欧行奇教授》。
10、2022年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刊登文章《中原粮仓和一粒种子的故事》。
11、2022年10月25日,延津县融媒体中心刊登文章《河南延津:试验田里育“良种” 育出增收新“薯”光》。
13、2022年10月26日,新华社《政务智库报告》点赞“百农”系麦种。
14、2023年6月13日,河南高教刊登文章《河南科技学院两大品种和一套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欧行奇教授团队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207”入选小麦主导品种。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