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谭平恒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4-08-09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谭平恒,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谭平恒博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1年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肖特基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3月他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2006-2007年获英国皇家学会KC Wong Royal Society Fellow资助访问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谭平恒博士于2002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2007年获得第四届徐叙瑢发光学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2008年年获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2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获黄昆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研究奖,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得首届Dayawati Rastogi Award。2018年至今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至今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一直从事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和他的合作者取得了以下代表性成果:(1)提出了莫尔声子概念,被学术界接受;观察到了范德华异质结中跨维度电声子耦合作用,建立理论模型对其进行了解释。(2)系统研究了单层和多层石墨烯的晶格振动光谱,首先观察到多层石墨烯的层间耦合振动模,被誉为层状材料低频声子模研究的先驱性工作,系统地研究了多种范德华异质结的界面耦合机制及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3)系统研究了碳纳米管及其相关材料的色散性拉曼振动模,为双共振拉曼散射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数项重要实验基础。(4)全面总结拉曼光谱表征Ge/Si量子点体系的应力模型,被广泛采用;实验发现福斯特激子相互作用为半导体纳米管束内激子能量传递的主要机制,实验观测到GaNAs合金E+能级的光致发光谱并提出E+能级新模型。(5)开发了基于单光栅光谱仪的超低波数拉曼光谱测试技术,相关科研成果被仪器厂商产品宣传资料多次采用。研发获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SmartRaman显微共焦拉曼荧光光谱测量模块,入选《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产品名录,已在全国各大学和科研院所销售数十台套。 

  至今已在国内外物理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于Nat. Mater.、Chem. Soc. Rev.、Nat. Commun.、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CS Nano、Adv. Mater.和Nano Lett.。所发表论文被SCI引用1万4千余次,SCI引用大于100次的论文3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学术专著和综述性文章多次引用。编辑出版一本英文著作《Raman spectroscopy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撰写出版一本中文专著《石墨烯基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翻译出版《碳材料的拉曼光谱-从碳纳米管到金刚石》和《石墨烯相关体系的拉曼光谱学》,并为三本英文专辑或专著发表英文章节。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邀请报告100余次。参与起草多项国家标准,牵头起草国家标准《纳米技术石墨烯相关二维材料的层数测量 拉曼光谱法》已获正式发布,并将于2021年12月1日起实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并获得授权,部分专利已实现转化。 

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家十四五“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专家组成员、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秋季物理年会组委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秋季物理年会半导体物理分会场召集人、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半导体所学位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ICORS)国际执委会委员、Asian Spectroscopy Conference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电工委员会TC113国际专家;现担任《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The Innovation》、《Crystals》、《IOP SciNotes》、《Asian J Phys》、《半导体学报》和《光散射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担任Chem. Soc. Rev.、Nature及其系列子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化学会旗下系列期刊、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系列期刊、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审稿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2001年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肖特基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2003年3月他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

2006-2007年获英国皇家学会KC Wong Royal Society Fellow资助访问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

学术兼职:

1、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现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3、国家十四五“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专家组成员。

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5、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理事。

6、中国物理学会秋季物理年会组委会委员。

7、中国物理学会秋季物理年会半导体物理分会场召集人。

8、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9、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0、中科院半导体所学位委员会主席。

11、中科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2、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ICORS)国际执委会委员。

13、Asian Spectroscopy Conference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电工委员会TC113国际专家。

14、现担任《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The Innovation》、《Crystals》、《IOP SciNotes》、《Asian J Phys》、《半导体学报》和《光散射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15、目前担任Chem. Soc. Rev.、Nature及其系列子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化学会旗下系列期刊、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系列期刊、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审稿人。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