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90后煤矿千米巷道探索者
——记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科创中心快掘与支护所副所长杨建威
2023-11-01
“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这句话出自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科创中心党支部委员、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所副所长杨建威最喜爱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在他口中,这本书曾无数次给予他巨大力量,助他始终坚守心中愿景、坚定职业蓝图。
对于自身职业的评价,杨建威的用词谦逊而诚恳:“我是立志投身煤炭行业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名青年。”然而,他参与研发的巷道支护技术却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必不可少的关键。
多年来,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锚杆支护是巷道经济且有效的支护技术,巷道支护的成本、速度和可靠性往往直接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人员安全。“这是一份关乎一线开采人员生命安全的事业。”杨建威说,“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及身边的人而奋斗。”
目标坚定+良师益友+行动坚毅,稳步成长
面对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煤炭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近年来在非常时期发挥应急、调峰、兜底保障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此可见,煤炭行业的“光与热”仍在持续发散。而当下,煤矿开采深度的世界纪录是多少?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给出的答案是:1510米。
巷道作为煤炭开采的安全保障通道,对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就像人体的血管,巷道既不能“堵”,更不能“塌”。如今我国每年新掘巷道13.000公里,长度与地球直径相当,名列世界首位。如此工程量,为杨建威等科研工作者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鞭策前行的动力。但在与煤炭行业结缘之初,他还恍然未觉。
杨建威与煤炭行业的结缘始末,印证着“不是因为兴趣才去做,而是因为去做了才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句话。成长于高考大省——河南,光是应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挑战就已经要花费不少时间与心力。因此,杨建威在拿到择校志愿表之前,并未锚定自己往后余生的努力方向,而高考的意外失误更让他一度沮丧挠头。“既然没法去名列前茅的院校,那我就要选择一个排名靠前的‘王牌专业’”,杨建威坦言,一向以采矿工程专业而闻名全国的河南理工大学在这时便走进了他的视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本科学习的4年时间里,杨建威痛定思痛,决心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绘好一幅蓝图,而个人选择必要源自兴趣、只凭本心。正因如此,他很早便坚定了继续深造从而能够投身科研的职业信仰,“我想扎扎实实用知识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煤炭开采专业近年来的逐渐智能化,又恰好一扫杨建威儿时对煤炭行业须“人背肩扛”的刻板印象,以既“传统”又“前沿”的特性留住了这位满腔热忱的年轻人。
大学4年学业成绩专业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其他奖励20余项,获评河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杨建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同学口中的“学霸”,也获得了宝贵的本校保研机会。为了更好实现人生目标,他放弃保研名额,转战采矿专业国家最权威的科研机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下,他成功考进了由康红普院士领衔的巷道矿压与支护技术研究所。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15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
2017年,杨建威用首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为自己的硕士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他坦言,在这里,有3位前辈对他影响最大。一是其硕士生导师林健研究员。他长期在煤矿一线治理巷道,执笔编写了煤炭行业唯一一部锚杆支护国家标准——《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对待学生,林健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极大锻炼了杨建威的科研思维,为他后续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国巷道支护的领军人物康红普院士。他的大家风范与敬业态度令杨建威钦佩不已,“他经常用‘不去现场的人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来强调深入一线工作的重要性,并严于律己,每周末都在办公室加班看资料、思考问题。当选院士后,他依旧经常深入井下开展调研”。三是现任科创中心主任姜鹏飞研究员。“姜主任的细致有口皆碑。依稀记得在一起撰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书时,直到填报系统关闭前几个小时的凌晨4点,他还在对每个标点符号、错别字进行反复校核,生怕出现半点错误。”提起工作的领路人,杨建威直竖大拇指。
得益于如此“全明星阵容”的指导,杨建威成长得很快。工作不久后,他不仅锚定了深部软岩巷道控制理论进一步开展读博深造,更一度被派作康红普院士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项目的核心骨干,长期在我国典型千米软岩矿井——口孜东矿井下一线开展科研攻关。截至目前,他已负责完成千米深井巷道控制示范工程3项,获得了矿方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其中一项工程以96.80分(当年最高分)的“优秀”等级通过科技部验收,斩获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3),相关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而后,与口孜东矿继续合作,杨建威作为技术负责人又承担了中煤集团首届揭榜挂帅项目“千米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开启科研新篇。
重任在身+迎难而上+持续创新,未来可期
2023年年初,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发布,90后青年学者杨建威榜上有名。新一轮的忙碌已经倏忽而至,但杨建威却甘之如饴。他表示,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支持下,他和团队将继续围绕深部复杂条件巷道开展锚注充控制技术研发,为煤矿“深地”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后备军。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读懂实践这部厚重的“无字之书”,是每名以应用为导向的煤炭人都绕不过的必答题。无论是身经百战的行业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科研心态,与一线的开采工人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才能听到真言、学到真知、领悟真谛,在时间的磨砺中守初心、担使命,能干事、干成事,这也是杨建威在参与开发千米深井巷道控制技术时所秉持的信念。
煤矿开采强度与深度逐年增加,这无疑对巷道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康红普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深部软岩强采动巷道,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支护-改性-卸压“三位一体”协同控制理念的前行目标。
杨建威作为团队里的核心骨干,自然责无旁贷,全力以赴。针对上述方向,他开展了长达6年的研究与实践,在高温、高湿、大粉尘的艰苦环境中,长期“下井跟班”,同奋战在一线的采矿工人同上同下,打成一片。最长的一次,他在井下“待机”超过30小时,只为获取一手的试验数据。成果是显著的,杨建威不仅有效推进“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理念的诞生,还开发了配套的协同控制技术,首次在我国形成了巷道支护-改性-卸压“三位一体”成套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
这是我国巷道支护领域的重大突破,此成果的相关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在学界反响热烈。更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两淮、阳泉等矿区,成功解决了深井、软岩、强动压巷道等支护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杨建威深知,远方仍远、长路仍长,“矿井刚刚掘到1501米,地球更深处的奥秘我们仍无从得知”。正是这份清醒的认知,使其心态始终坚定:“只要有人的地方,发展就不会停滞。我将继续与深部复杂条件巷道锚注充控制技术研发团队一起,以问题为导向,扎根一线,砥砺前行,力争做好煤矿深部巷道的科技探索者,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言出必践,2023年8月,杨建威带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部低渗透软岩巷道围岩高压劈裂锚注力构协同控制机理”再次整装出发,为守护巷道安全添砖加瓦。
“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提起未来,杨建威踌躇满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井下科研这个平凡岗位上,他将继续用脑力与汗水、团结与协作书写出更大的“不平凡”。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3年10期 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