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宗根,男,1975年出生,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工程系微生物学专业(本科)。
福建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
美国和加拿大作短期访问学者和学习。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抗肝炎病毒药物药理学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参与或主持全球重大卫生挑战计划、十五攻关课题、973项目、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北京市重点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基金等国际和国内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1. 863计划项目:丹参抗艾滋病病毒复合有效部位的临床前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POBEC3G抗HCV的新分子机制研究。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我国抗感染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资料更新中……
1. 苦参酸/碱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蒋建东; 宋丹青; 杜娜娜; 彭宗根; 王宇萍; 高丽梅; 韩燕星; 李新; 李春鑫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3-01-30
2. 一种苦参酸类衍生物的新制备方法 宋丹青; 杜娜娜; 唐胜; 蒋建东; 毕重文; 彭宗根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2-08-15
3. 一组取代双芳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病毒应用 蒋建东; 李卓荣; 李艳萍; 李玉环; 彭宗根; 郝兰虎; 仲兆金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1-10-05
4. 苦参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蒋建东; 宋丹青; 杜娜娜; 彭宗根; 王宇萍; 高丽梅; 韩燕星; 李新; 李春鑫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11-11-09
5. 去甲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中的新用途 武德柱; 彭宗根; 陈鸿珊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7-08-22
6. 一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李卓荣; 彭宗根; 李艳萍; 朱建华; 陶佩珍; 樊博; 王宇萍; 山广志; 王淑琴; 章天; 蒋建东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8-07-16
7. 迷迭香酸苷新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艾滋病中的应用 秦德华; 陈鸿珊; 彭宗根; 郭志敏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4-11-17
8. 一种丹参寡糖及其在抗艾滋病、调节免疫和升白细胞中的用途 陈鸿珊; 彭宗根; 张丽丽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5-06-22
9. 一组非环核苷酸类似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在抗病毒中的应用 李卓荣; 汤雁波; 刘宗英; 李玉环; 彭宗根; 王建华; 陶佩珍; 陈鸿珊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5-07-06
10. 牛膝多糖硫酸酯的抗艾滋病和免疫调节新用途 陈鸿珊; 田庚元; 吕刚; 彭宗根; 徐愿坚; 王学强; 郭志敏; 张丽丽; 滕立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10-26
11. 一组具有抑制HIV-1/HBV病毒复制活性的替诺福韦单酯化合物 李卓荣; 蔡步林; 彭宗根; 李玉环; 陶佩珍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6-08-02
12. 一种C3,4位断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在防治艾滋病中的应用 陈鸿珊; 肖培根; 彭宗根; 许利嘉; 蒋建东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6-10-11
13. 一种新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N及其应用 陈鸿珊; 张正付; 彭宗根; 蒋建东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7-03-14
14. 一种抗HIV药物的筛选方法 岑山; 余利岩; 蒋建东; 徐建; 李卓荣; 彭宗根 【中国专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9-12-02
在Hepatology、J Biol Chem等外文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12篇(第一作者影响因子总和39.6,总影响因子超过70),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篇病毒相关专著多部。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新型广谱抗病毒剂N-芳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发现研究 李艳萍; 李玉环; 郝兰虎; 彭宗根; 何维英; 蒋建东; 李卓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会议】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2-11-19
2 格尔德霉素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病毒活性研究 李艳萍; 李玉环; 山广志; 彭宗根; 蒋建东; 李卓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会议】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0-11-01
3 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抑制剂筛选的小鼠血清模型及其评价 彭宗根; 陈鸿珊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04-01
4 新型HIV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取代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测定 周婷; 秦炳杰; 范波涛; 陈海峰; 李敬云; 彭宗根; 谢蓝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和流行病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2005-08-01
5 长链烷氧烷基化对若干化合物抗病毒作用的影响 蔡步林; 刘宗英; 邵华一; 李艳萍; 朱建华; 李卓荣; 李玉环; 彭宗根; 王博; 王淑琴; 陶佩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合成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合成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中国会议】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07-01
6 抗HIV药物小鼠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张丽丽; 陈鸿珊; 彭宗根; 滕立; 蒋建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国际会议】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下册) 2005-11-01
7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李健蕊; 武燕彬; 司书毅; 陈鸿珊; 蒋建东; 彭宗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期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1-02-28
8 十八烷氧乙基替诺福韦酯的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孟帅; 蔡步林; 陶佩珍; 彭宗根; 章天; 易红; 李玉环; 李卓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期刊】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03-25
9 7-氧杂双环[2.2.1]庚-2,3-二甲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HIV活性 陈柯良; 彭宗根; 高丽梅; 宋丹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期刊】合成化学 2009-06-20
10 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柯萨奇B_3病毒活性 张钟闾; 罗先金; 修乃云; 彭宗根; 滕立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期刊】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9-07-10
11 几种抑制HIV-1复制酶的植物成分 彭宗根; 许利嘉; 叶文才; 肖培根; 陈鸿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暨南大学药学院 【期刊】药学学报 2010-02-12
12 去甲斑蝥素体外抗HIV-1作用研究 彭宗根; 蒋建东; 武德柱; 陈鸿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期刊】药学学报 2010-02-12
13 紫草酸B的抗HIV-1活性研究 彭宗根; 高雷; 董飚; 蒋建东; 陈鸿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新药杂志 2008-03-08
14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消旋11-去甲胡桐素A的抗HIV-1活性研究 彭宗根; 陈鸿珊; 王琳; 刘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期刊】药学学报 2008-05-12
15 牛膝多糖硫酸酯体外和体内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彭宗根; 陈鸿珊; 郭志敏; 董飚; 田庚元; 王光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浙江新昌 【期刊】药学学报 2008-07-12
16 消旋11-去甲胡桐素A的合成方法改进及其药理学评价(英文) 王琳; 张兴权; 陈鸿珊; 陶佩珍; 李燕; 白玉; 扈金萍; 马涛; 邢振堂; 彭宗根; 周春梅; 高琦; 刘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国北药集团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感染疾病部; CA92117; 河北石家庄 【期刊】药学学报 2008-07-12
17 丹参复合有效部位抗HIV-1活性的实验研究 彭宗根; 秦德华; 滕立; 高雷; 蒋建东; 陈鸿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8-20
18 褪黑素与肝脏疾病 彭宗根; 陈紫榕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空军福州肝病研究所 福建 福州; 福建 福州 【期刊】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3-10-25
1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 彭宗根; 刘小朋; 苏东辉; 陈紫榕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解放军第476医院肝病研究所;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解放军第476医院肝病研究所 福建福州;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3-11-28
20 胸腺因子对老龄雄性大鼠氧自由基及抗氧化剂的作用 刘小朋; 彭宗根; 过贵元; 施水兰; 邓永岳; 李东良; 陈紫榕 空军福州肝病研究所胸腺激素研究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空军福州肝病研究所胸腺激素研究室 福建福州;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3-11-28
21 紫草酸B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彭宗根; 陈鸿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北京 【期刊】中国药学杂志 2003-10-15
22 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小鼠血清活性动态研究 彭宗根; 陈鸿珊; 滕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病毒室 北京 【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07-20
23 丹参中的一个新化合物及其抗HIV活性 秦德华; 陈鸿珊*; 彭宗根; 郭志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草药 2004-07-25
24 胸腺素在延缓衰老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彭宗根 福建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期刊】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1-12-15
2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褪黑素的变化 彭宗根; 刘小朋; 苏东辉; 陈紫榕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解放军第476医院肝病研究所;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解放军第476医院肝病研究所 福州 【期刊】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2-06-25
26 抗艾滋病毒丹参寡糖混合物及其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和活性研究及抗HIV/AIDS药效评价方法的应用 彭宗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09-01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药学会-赛诺菲安万特青年生物药物奖、多次所级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和称号;北京市科技新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新星。
1.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彭宗根:领航丙型肝炎新药研制
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仍处在初级阶段,我国该领域起步更为晚些,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访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彭宗根副研究员告诉记者。正是看到这样的形势,自从2008年年底从美国和加拿大访问归来后,原本进行艾滋病方面研究的他开始从事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药理学的研究。几年来,彭宗根副研究员在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积累优势:回顾曲折求知路
回想起早年从事医药研究的初衷,彭宗根向我们介绍了他艰辛的求学历程。成长于农村的彭宗根在学习上并没有先天的优势,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差强人意。高中时期,在他的刻苦努力下,成绩开始好转,并在当赤脚医生的父亲的影响下,报考了南昌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考入福建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攻读硕士,之后又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的博士。在求知路上的节节攀升中,彭宗根积累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他以后的药理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由于HCV易变异,病毒耐药问题是长期以来全球抗病毒药物研究面临的最棘手的科学焦点和难题之一。瞄准这一研究方向后,彭宗根围绕抗HCV药物研发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展开了研究,并在相关研究中获得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创新性进展。
推陈出新:发现APOBEC 3G潜在靶点
众所周知,病毒复制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胞蛋白的参与,因此彭宗根谈到,抑制病毒复制所必须的而宿主细胞复制非必须的细胞蛋白的功能或细胞蛋白与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亦可抑制病毒复制,而且以细胞蛋白为靶点的抗病毒治疗理论上可避免或不易诱导病毒产生抗药性。从这一角度着手,彭宗根等人进行了大量研究。
宿主细胞因子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是宿主细胞内艾滋病病毒(HIV)复制的限制性因子,其通过胞嘧啶脱氨抗病毒和非脱氨抗病毒两种机制抑制HIV的复制。在以宿主细胞蛋白作为抗病毒药物靶点的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中,他们首次发现并证实APOBEC3G也是HCV复制的限制性因子。此外,虽其限制HCV复制的作用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彭宗根等人的这一研究成果增加了APOBEC3G的抗病毒作用的新领域,明确了宿主细胞蛋白APOBEC3G能作为抗HIV的小分子化合物直接作用靶点,研究结果为APOBEC3G能否作为抗HIV药物靶点的焦点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
稳定高效:发现Hsc70的抗病毒作用
彭宗根介绍到,在抗HCV治疗中,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标准疗法存在有效性及耐受性方面的问题,并且治疗费用昂贵,迫切需要高效低毒的新的治疗方案,尤其需要针对易复发或对目前治疗方案无应答的疗法。“因此,不以病毒蛋白本身而以宿主因子为靶向的抗病毒治疗也许会因为更低的突变率而成为一种理想的方向。”他说。
在宿主细胞蛋白中,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热休克蛋白70中的成员之一Hsc70(heat-stress cognate 70)是一个与Borna病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致人类疾病的病毒复制相关的宿主细胞内蛋白。尽管Hsc70的功能仍有待阐明,但研究显示,基因敲除后对小鼠的生理功能影响不明显,提示靶点的安全性。彭宗根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宿主细胞蛋白Hsc70是参与HBV和HCV复制的一个重要细胞因子,其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显示了较好的抗HBV和HCV的活性,毒性小,安全性好。
他们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宿主细胞蛋白Hsc70靶点抑制剂对病毒耐药株有效,联合用药能降低已知药物的耐药。为此他们合成大量的结构类似物或衍生物并分析了其抗病毒活性。目前该化合物结构及其用途申请了国内和国际专利,专利已转让给石药集团,将加速深入进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将为临床服务于社会作准备。
独辟蹊径:发现抗病毒药物研究新途径
尽管人们在对慢性HCV感染的治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的药物治疗尚有严重不足。彭宗根认为,虽然目前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案尚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但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实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彭宗根将致力于研制丙型肝炎新药并投入企业生产作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
“至2011年11月10日公布的用于防治HCV的Ⅰ~Ⅳ期临床试验药物共69种,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药物仍然只有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及今年刚上市的两个蛋白酶抑制药物boceprevir和telaprevir。”彭宗根说。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抗病毒先导化合物是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也是发现有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中他们从植物提取物中获得一些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全新化合物,为发展活性较好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一批较好的先导化合物。研究结果对我国开发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踌躇满志:建立多层次抗HCV药物研发体系
在蒋建东研究员的总体指导下,彭宗根带领着团队不断攻关,目前他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包含分子、细胞和动物体内多层次的抗HCV药物研发体系,并与外单位协作或负责参与评价了多个抗HCV药物,为我国抗HCV药物研发事业做出了颇多贡献。
通过与国际合作,他们引进资源Huh7.5细胞和全长重组HCV质粒等,在我国较早建立了HCV全基因活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填补了我国此项药物发现中的技术空白、打破了西方药业垄断局面。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抗HCV药物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并基本完成抗HCV药物研究和评价技术平台的建设,包括体外HCV蛋白酶、解旋酶和多聚酶的筛选和评价方法、体外HCV亚基因复制子细胞研究和评价模型和HCV全基因自然感染细胞研究和评价模型、体外与HCV复制相关的细胞基因测定评价模型以及动物体内抗HCV药物研究模型。模型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抗HCV药物研究奠定基础并开辟了新途径。目前仍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抗HCV药物研发单位。
与此同时,彭宗根也积极参与到抗病毒药物药效学评价工作上,近年来与所外单位协作负责或参与评价了多个抗病毒药物,部分评价产品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展望未来,彭宗根寄予了很大的期待,“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新药和疗法已展现出良好的苗头。相信随着人们对HCV复制机制、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理解,将会为开发更为有效的抗病毒和免疫治疗药物指明方向。”我们也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期待彭宗根和他的团队研制出更多高效药物成果!
文章来源:《科学中国人》20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