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成,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甘肃秦安人,中共党员。现任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3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学士。
1993年7月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
2002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2008年晋升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和省上10多项重点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
1. 稀土农用新技术新材料研究与示范推广。
2. 甘肃省高产高效示范田建设。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小麦优良新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3. “甘肃省沿黄一熟新灌区农作物高效综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 “甘肃省广通河润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对策研究及应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专著:
先后在《世界农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国农技推广》、《杂粮作物》、《甘肃农业科技》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甘肃中东部旱灾发生特点及抗旱避灾措施 李世成; 柴宗文; 孙多鑫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12-11-25
2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技推广相结合服务“三农”的策略初探 刘顺奇; 李世成 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12-05-25
3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探讨 孔建禄; 李福; 李世成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12-07-25
4 对玉米种子分级精选的探讨 张佳宏; 王崇德; 李明; 李世成; 张琪; 万玉其; 刘会杰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种子管理站; 吉林省郝育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甘肃酒泉市通盈种苗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金娃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期刊】种子世界 2012-08-10
5 从会宁县小杂粮生产谈小杂粮绿色食品的发展 杨祁峰; 岳云; 柴宗文; 李世成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杂粮作物 2009-02-15
6 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李世成; 秦来寿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甘肃农业信息中心 【期刊】世界农业 2007-03-10
7 零上低温处理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影响 李世成; 牛俊义; 盖玥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宁夏银川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11-10
8 渭北旱塬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研究 冯世杰; 李世成 甘肃省秦安县农技中心;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08-09-25
9 为《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叫好 吴正强; 刘健; 姚颖超; 李世成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05-11-25
10 甘肃省高产高效示范田主要栽培模式与技术措施 刘健; 李世成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兰州 【期刊】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10-15
11 陇东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刘健 ; 李世成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02-07-25
12 地膜谷子是旱作农业增产的新途径 赵贵宾; 李世成; 刘毅鸿 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1999-04-15
13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李世成 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01-02-28
14 酒泉地区几种高产高效田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 张顺福; 吴凤琴; 李世成; 吴建军 酒泉地区农技中心; 甘肃省农技总站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01-05-30
15 日光温室绿菜花栽培技术 李世成 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 【期刊】农业科技与信息 1997-07-15
16 旱地冬小麦沟播栽培技术 李世成 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 【期刊】农业科技与信息 1997-10-15
17 苹果树 腐烂病及其防治技术 李世成 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 【期刊】农业科技与信息 1997-11-15
荣誉奖励:
1. 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
2. 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