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男,1963年2月出生,江西省安福县人,民盟盟员,博士。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广东省农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
社会任职:
广东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育种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高科技计划(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五’科技重大专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科研项目20多项。
1.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优质稻培杂双七与绿黄占的生产配套技术示范。
2.973计划课题:转基因作物中基因向相关物种漂流的研究。
3.广东联合基金: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4.农业部结构调整:华南国标优质籼稻育种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方早籼稻品质改良与抗逆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产优质多抗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华南杂交籼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7.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华南稻区无选择标记高效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9.863计划:华南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
10.863计划:优质超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
11.863计划:华南优质超高产杂交稻种子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12.863计划:高产优质多抗华南籼稻分子品种创制。
13.863计划: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
14.广东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优质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
15.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两系法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
16.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早中熟超级杂交稻研究。
17.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广适型超级杂交稻选育及其分子育种体系建立。
18.广东省科技重点专项: 水稻和甜玉米资源鉴评及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克隆。
19.广东省省国际合作: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氮高效水稻研究。
20.广东省水稻产业化推进专项: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与示范。
21.广东省级农业科技推广专项:优质抗病广适型超级稻选育。
22.广东省农业科技项目: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
23.广东省火炬计划项目:水稻光温敏不育系GD-1S及其组合的开发应用。
24.广东省农科院攻关:水稻耐储藏基因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鉴定成果:
1. 水稻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选育,1999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2. 籼稻低温敏核不育系GD-7S的选育,2003年9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3.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GD-5S的选育,2006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4. 含互作型弱感光基因籼稻不育系振丰A的选育,2003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5. GD-2S,1995年9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6. 天丰A,2003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7. 五丰A,2003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8. 粤泰A,1994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9. 粤丰A,2000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10. 早熟抗稻瘟病籼型不育系荣丰A的选育与初步应用,2005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11. 优质耐储藏抗病恢复系广恢122及其高产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2005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12. 细长粒型优质抗病不育系泰丰A的选育,2008年9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13.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D-6S的选育。2008年9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14. 安丰A, 2011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的技术鉴定。
15. 吉丰A,2011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的技术鉴定。
1. 一种三系杂交稻种子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 李传国; 伍应运; 梁世胡; 王丰; 符福鸿; 彭惠普; 李曙光; 陈友订; 黄德娟; 廖亦龙; 刘振荣; 柳武革 【中国专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002-04-24
2. 一种超级杂交稻的育种方法 王丰; 李曙光; 廖亦龙; 柳武革; 彭惠普; 李传国; 黄德娟; 梁世胡; 黄慧君; 刘振荣; 符福鸿 【中国专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002-08-28
3. 一种条件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选育方法 李传国; 梁世胡; 王丰; 李曙光 【中国专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003-08-06
4. 一种含互作型弱感光基因三系水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王丰; 柳武革; 刘振荣; 李曙光; 廖亦龙; 黄德娟; 李传国; 黄慧君; 梁世胡; 朱满山 【中国专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005-01-26
5. 一种水稻三系杂交制种方法 李传国; 梁世胡; 符福鸿; 伍应运; 黄健文; 吴玉坤; 黄慧君; 王丰; 陈国荣 【中国专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005-08-31
6. 一种植物诱变育种方法 陈建伟; 罗文永; 王丰; 黄惠君; 柳武革; 朱满山; 廖亦龙; 李金华; 刘振荣; 付崇允; 黄德娟 【中国专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009-12-30
在《Plant Biotechnol J 》、《Transgenic Research》、《杂交水稻》、《分子植物育种》、《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Feng Wang, Qian-Hua Yuan, Lei Shi,et al.A large-scale field study of transgene flow from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to common wild rice (O. rufipogon) and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6) 4(6):667–676
2、Shirong Jia,Feng Wang,Lei Shi, et al. Transgene flow to hybrid rice and its male-sterile lines.Transgenic Research. 2007, 16(4):491-501.
3、Q. H. Yuan, L. Shi , F. W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ice transgene flow in compass sectors by using male sterile line as a pollen detect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7, 115:549–560
4、Wang Feng et al Studies on Enhancing Heterosis of Indica Hybrid Rice Through Introgression Lines of Maize and Barnyard Grass DNA,Abstract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ybrid rice,May14-18,2002,Hanoi,Vietnam
5、Wang Feng,Wu Yingyun,1993,Evaluation of Male Sterile Lines With Honglien Cytosterility,IRRN,18:1
6、Wang Feng, Peng Huipu, Wu Yingyun, Li Shuguang,Liang Shihu, Liao Yilong, Cai Zhou, Zhen Chun, He Jiang, Influence of Three Days’ Low Temperature in Sensitive Period on Fertility of Rice P/TGMS Line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wo-line System Heterosis Breeding in Crops,Sept.6-8,1997,Changsha,China
7、Xiaoyuan Zhu , Feng Wang , Bin Liu , Shaohong Zhang , Jianyuan Yang , Qiyun Yang , Shangzhong Wu , Shaochun Zhou , Jan Leach , and Hei Leung,An ADVANCED BACKCROSS LINE WITH BROAD SPECTRUM OF BLAST RESISTANCE AND GOOD RESTORING ABILITY,5TH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19 – 23 November, 2005,Edsa Shangri-La, Manila,The Philippines.
8、Feng Wang, Wuge Liu,Xiaoyuan Zhu, Sujuan Jin, Jinhua Li, Zhenrong Liu, Yilong Liao, Mangshan Zhu.Improving Blast Resistance of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in Hybrid Rice Through SS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5TH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19 – 23 November, 2005,Edsa Shangri-La, Manila,The Philippines.
9、Wang Feng,Liu Wuge,Liao Yilong, Liu Zhenrong, Huang Dejuan, Peng Huipu. 2005, Progress of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South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of hybrid Rice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ybrid rice, Edited by Jiangx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a.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pp63-65.
10、Wang Feng et al. Improving Blast Resistance of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in Hybrid Rice Through SS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bstract of 5th International rice genetics symposium and 3 th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symposium,Sept. 19-24,2005,Manila,The Philippines
11、Kemin Yao, Ning Hu, Wanlong Chen, Renzhong Li, Qianhua Yuan, Feng Wang, Qian Qian and Shirong Jia. Establishment of a rice transgene flow model for predicting maximum distances of gene flow in southern China. New Phytologist (2008) 180: 217–228
12、 Liu Wuge,Jin Sujuan, Zhu Xiaoyuan Wang Feng LI Jinhua LIU Zhenrong Liao Yilong Zhu Manshan Huang Huijun Li Yibai,2008,Imporoving blast resistance of a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line GD-8S By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Rice Science, 15(3):179-185
发表中文论文:
1 2010年广东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张超; 方伟; 万忠; 王丰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11-02-10
2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稻瘿蚊抗性 柳武革; 王丰; 肖汉祥; 刘振荣; 李金华; 廖亦龙; 朱满山; 黄慧君; 黄炳超; 张扬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水稻科学 2010-11-10
3 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五优308 黄慧君; 王丰; 吴玉坤; 符福鸿; 朱满山; 黄德娟; 刘振荣; 廖亦龙; 柳武革; 李金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10-03-15
4 2009年广东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张超; 张禄祥; 万忠; 方伟; 王丰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10-03-10
5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元丰优998选育 黄显波; 符福鸿; 邓则勤; 王丰; 饶鸣钿; 吴玉坤; 林美娟; 林成豹; 唐江霞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 【期刊】三明农业科技 2010-02-15
6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与标记定位研究进展 康美花; 王丰; 贺浩华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10-05-10
7 强优势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 邓华凤; 朱英国; 肖承和; 唐绍清; 华泽田; 郑家奎; 王丰; 王守海; 江玲; 何强; 张武汉; 袁隆平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 【期刊】杂交水稻 2010-07-15
8 2008年度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方伟; 张禄祥; 万忠; 李向伟; 王丰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9-02-10
9 水稻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及遗传研究 李金华; 王丰; 廖亦龙; 柳武革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 【期刊】分子植物育种 2009-07-28
10 抗稻瘟病杂交籼稻新组合天优382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王丰; 刘振荣; 李金华; 柳武革; 廖亦龙; 黄德娟; 陈建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09-09-15
11 水稻粤丰B的香味遗传分析与SSR标记定位 李金华; 王丰; 柳武革; 金素娟; 刘宜柏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分子植物育种 2006-01-28
12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间诱变效应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丰; 李永辉;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黄德娟; 黄慧君; 朱满山 【会议】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论文选编 2005-10-01
13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梁世胡; 刘振荣; 李传国; 王丰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6-09-10
14 超级杂交稻结实期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黄农荣; 钟旭华; 王丰; 郑海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06-09-10
15 无花粉低温敏核不育系GD-7S的选育策略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廖亦龙; 王丰; 李曙光; 黄德娟; 刘振荣; 柳武革; 李金华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国稻米 2006-11-20
16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间诱变效应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丰; 李永辉;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黄德娟; 朱满山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核农学报 2006-12-20
17 早熟抗稻瘟病籼型水稻不育系荣丰A的选育与利用 刘振荣; 柳武革; 王丰; 廖亦龙; 黄慧君; 符福鸿; 黄德娟; 朱满山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06-11-30
18 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290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梁世胡; 李传国; 王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06-11-30
19 水稻耐储藏特性研究进展 柳武革; 王丰; 刘振荣; 廖亦龙; 李金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州 【期刊】生物技术通报 2006-12-30
20 植物根系的化学信号及其遗传改良 韩义胜; 王丰; 黄英金; 柳武革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7-02-05
21 水稻矮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李金华; 王丰; 廖亦龙; 柳武革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杂交水稻 2007-05-15
22 优质高产弱感光杂交水稻新组合振优998 刘振荣; 柳武革; 康金平; 王丰; 符福鸿; 廖亦龙; 黄德娟; 李金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龙川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期刊】杂交水稻 2007-07-15
2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温敏核不育系GD-8S的稻瘟病抗性 金素娟; 柳武革; 朱小源; 王丰;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朱满山; 黄慧君; 刘宜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期刊】中国水稻科学 2007-11-10
24 弱感光型杂交稻振优9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柳武革; 刘振荣; 王丰; 符福鸿; 廖亦龙; 黄德娟; 李金华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国稻米 2007-11-20
25 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李永辉; 柳武革; 王丰; 刘振荣; 刘宜柏; 蔡耀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12-20
26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李永辉; 涂北根; 焦长兴; 李瑶; 蔡耀辉; 王丰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 武宁县农业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江西农业学报 2008-01-15
27 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GD-5S的选育与初步利用 廖亦龙; 王丰; 黄德娟; 柳武革; 李曙光; 刘振荣; 李金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杂交水稻 2008-01-15
28 两系杂交水稻粤杂889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陈志远; 王丰; 程俊彪; 肖华伟; 蒲祖康; 吴晓金; 钟世锋; 徐振华 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怀化市农业局; 洪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期刊】杂交水稻 2008-03-15
29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 柳武革; 王丰; 金素娟; 朱小源;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朱满山; 黄慧君; 符福鸿; 刘宜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 【期刊】作物学报 2008-07-12
30 一种水稻香味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 王丰; 李金华; 柳武革; 廖亦龙; 朱满山; 刘振荣; 黄慧君; 黄德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稻科学 2008-07-10
31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68 康金平; 黄慧君; 符福鸿; 王丰; 朱满山; 黄德娟 龙川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8-09-10
32 杂交籼稻恢复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相关及聚类分析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王丰; 柳武革; 刘振荣; 李金华; 黄德娟; 廖亦龙; 陈建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8-11-05
33 几个水稻早熟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评价 廖亦龙; 王丰; 李传国; 李曙光; 刘振荣; 柳武革; 黄德娟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3-01-30
34 籼稻恢复系广恢122及其系列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符福鸿; 李传国; 黄慧君; 梁世胡; 王丰; 黄德娟 【期刊】杂交水稻 2003-01-30
35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选育与利用 廖亦龙; 王丰; 邹新华; 李曙光; 刘振荣; 黄德娟; 柳武革 【期刊】杂交水稻 2003-05-30
36 杂交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中亲优势研究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李传国; 梁世胡; 王丰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5-06-25
37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博优368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梁世胡; 李传国; 王丰 【期刊】杂交水稻 2005-07-30
38 杂交稻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王丰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广州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5-10-25
39 水稻耐储藏特性相关基因的QTL及上位性分析 柳武革; 王丰; 李金华; 符福鸿; 刘振荣; 廖亦龙; 朱满山; 黄德娟 【期刊】作物学报 2005-12-25
40 广东省优质杂交稻品种选育进展 陈建伟; 李传国; 王丰; 吴东辉; 陈文丰【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3-02-25
41 6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的特性及制种技术要点 李曙光; 王丰; 廖亦龙; 刘振荣; 柳武革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3-12-25
42 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GD-1S的开花习性及制种技术 李曙光; 王丰; 廖亦龙; 刘振荣; 柳武革; 彭惠普 【期刊】广西农业科学 2003-09-30
43 广东省实用型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技术 李曙光; 王丰; 廖亦龙; 刘振荣; 柳武革; 黄德娟; 彭惠普 【期刊】杂交水稻 2004-01-30
44 弱感光籼稻不育系振丰A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 李曙光; 王丰; 刘振荣; 李桂强; 廖亦龙; 柳武革; 李传国; 黄德娟; 彭惠普【期刊】杂交水稻 2004-03-30
45 广东省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米质分析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李传国; 梁世胡; 黄德娟; 王丰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4-02-25
46 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籼稻不育系振丰A的选育 王丰; 刘振荣; 李曙光; 柳武革; 廖亦龙; 黄德娟; 彭惠普 【期刊】杂交水稻 2004-07-30
47 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创建及主要性状分析 王丰; 柳武革; 李金华; 刘振荣; 李曙光; 廖亦龙; 彭惠普; 毛兴学 【期刊】分子植物育种 2004-07-28
48 不同栽培环境条件对优质杂交稻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柳武革; 刘振荣; 李曙光; 廖亦龙; 黄德娟; 彭惠普; 王丰 【期刊】杂交水稻 2004-09-30
4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冷灌繁殖高产技术 廖亦龙; 王丰; 邹新华; 李曙光; 罗治波; 刘振荣; 柳武革 【期刊】杂交水稻 2005-01-30
50 两系超级杂交稻粤杂122的选育 王丰; 柳武革; 廖亦龙; 李曙光; 刘振荣; 黄德娟; 彭惠普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5-02-25
51 超级杂交稻粤杂889的选育与应用 廖亦龙; 王丰; 黄德娟; 李曙光; 柳武革; 刘振荣; 彭惠普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2005-02-25
52 籼型三系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朱满山; 符福鸿; 黄慧君; 李传国; 梁世胡; 王丰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5-01-30
53 高产水稻移栽后叶、鞘生长动态的差异 张旭; 黄秋妹; 黄农荣; 刘彦卓; 邱润恒; 梁祖杨; 王丰; 彭惠普; 李传国; 李曙光; 廖亦龙; 姚萍飞【期刊】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12-30
54 籼稻根系活力与地上部分的关系 黄农荣; 张旭; 黄秋妹; 刘彦卓; 邱润恒; 梁祖杨; 王丰; 彭惠普; 李传国; 李曙光; 廖亦龙; 姚萍飞 【期刊】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12-30
55 高产水稻光合速率的变化 刘彦卓; 黄农荣; 陈钊明; 刘斌; 黄秋妹; 梁祖杨; 邱润恒; 张旭; 王丰; 彭惠普; 李传国; 李曙光; 廖亦龙; 姚萍飞 【期刊】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12-30
56 培矮64s/E32在广州早季种植的生育特性初探 黄秋妹; 黄农荣; 张旭; 刘彦卓; 邱润恒; 梁祖杨; 王丰; 彭惠普; 李传国; 李曙光; 廖亦龙; 姚萍飞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期刊】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12-30
57 优质高产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粤杂122的某些形态生理特性 黄农荣; 张旭; 黄秋妹; 刘彦卓; 邱润恒; 梁祖杨; 王丰; 彭惠普; 李传国; 李曙光; 廖亦龙; 姚萍飞 【期刊】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12-30
58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 王丰; 彭惠普; 廖亦龙; 李曙光; 伍应运; 黄德娟 【期刊】杂交水稻 1999-05-30
59 培矮64S制种“九二0”施用技术初探 李曙光; 黄健文; 王丰; 廖亦龙; 吴玉坤; 陈志远; 彭惠普; 郑海波 【期刊】杂交水稻 1999-12-30
60 晚籼弱感光型杂交稻遗传型的适应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廖亦龙; 符福鸿; 王丰; 李传国; 李曙光; 梁世胡; 黄德娟; 刘振荣【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1999-10-10
61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梁世胡; 李传国; 伍应运; 王丰; 符福鸿【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1999-12-10
62 水稻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及制种特性 李曙光; 王丰; 黄健文; 吴玉坤; 廖亦龙; 陈志远; 彭惠普; 郑海波 【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1999-12-10
63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空间诱变效应及后代的SSR分析 王丰; 李永辉; 柳武革; 金素娟;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黄德娟; 朱满山【会议】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11-01
64 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特征特性研究 王丰; 李曙光; 廖亦龙; 彭惠普; 刘振荣; 黄德娟; 柳武革 【期刊】杂交水稻 2002-01-30
65 杂交水稻区试点对组合的判别力比较研究 柳武革; 黄德娟; 符福鸿; 王丰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2-12-30
66 两用核不育水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进展 廖亦龙; 王丰; 李传国; 李曙光; 柳武革; 刘振荣; 黄德娟 【期刊】作物研究 2002-12-30
67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 王丰; 彭惠普; 廖亦龙; 李曙光; 伍应运; 黄德娟 【期刊】杂交水稻 2000-12-30
68 培杂双七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 王丰; 黄健文; 彭惠普; 吴玉坤; 李曙光; 陈志远; 廖亦龙; 郑海波; 宋进昌 【期刊】杂交水稻 2000-12-30
69 惠满丰对培矮64S异交特性的改良研究 李曙光; 王丰; 黄健文; 陈志远; 吴玉坤; 廖亦龙; 郑海波; 彭惠普 【期刊】广西农业科学 2000-01-30
70 广东优质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及利用评价 廖亦龙; 王丰; 李传国; 李曙光; 刘振荣; 柳武革; 梁世胡 【期刊】杂交水稻 2001-11-30
71 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符福鸿; 王丰; 黄文剑; 彭惠普; 伍应运; 黄德娟 【期刊】作物学报 1994-02-15
72 广谱恢复系3550及其系列杂交稻的选育和应用Ⅱ.3550系列杂交稻组合的试种及推广应用 彭惠普; 李维明; 伍应运; 黄德娟; 符福鸿; 王丰【期刊】杂交水稻 1994-01-30
73 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GD-2S的选育研究 王丰; 彭惠普; 伍应运; 李曙光; 刘振荣; 黄德娟 【期刊】杂交水稻 1996-07-30
74 冷灌繁殖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技术研究 王丰; 彭惠普; 李曙光; 伍应运; 蔡洲; 唐超世; 何江【期刊】中国水稻科学 1997-01-10
75 培杂双七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 王丰; 黄健文; 彭惠普; 吴玉坤; 李曙光; 陈志远; 廖亦龙; 郑海波; 宋进昌 【期刊】杂交水稻 1998-12-30
76 丛广41A 不育系及其杂交稻新组合的评价和利用 伍应运; 彭惠普; 李维明; 曹坤万; 黄德娟; 符福洪; 王丰【期刊】广东农业科学 1992-08-28
77 广谱恢复系3550及其系列杂交稻的选育和应用——Ⅰ.恢复系3550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彭惠普; 李维明; 伍应运; 黄德娟; 符福鸿; 王丰【期刊】杂交水稻 1993-12-27
78 甘蓝型油菜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及与其他几个性状相关的研究 王丰; 邱厥【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1990-06-30
79 三系杂交稻质核及质核互作遗传效应的估计法 王丰【期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0-08-29
80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fgr基因改良水稻恢复系 王丰;柳武革;刘振荣;朱小源;李金华;廖亦龙;朱满山;黄慧君;杨建源【期刊】杂交水稻(Vol 25)——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论文集 2010
81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稻瘿蚊抗性 柳武革;王丰;肖汉祥;刘振荣;李金华;廖亦龙;朱满山;黄慧君;黄炳超;张扬 【期刊】中国水稻科学
资料更新中……
1、获得荣誉:
1. 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 2002年获第八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3. 200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4. 2006年获第八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5. 2007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6. 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2、成果奖励:
1. “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2002年获广东省科技学技术一等奖,第1完成人。
2. “优质抗病耐储藏恢复系广恢122及其高产杂交稻选育与应用”,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学技术一等奖,第2完成人。
3.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与应用研究”,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1完成人。
4.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红莲优6号选育、研究和利用”,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9完成人。
5. “优质超级杂交稻天优998的选育与示范推广”,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6. “华南光温敏核不育水稻GD-1S的选育技术及其应用”,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完成人。
7. “培杂双七、绿黄占优质水稻生产配套技术试验示范”,2003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
8. “华南早中熟杂交稻汕优96和汕优4480等组合的选育与应用”,1999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
9. “红莲型不育系‘广A’的选育及其系列杂交稻的应用”,1995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7完成人。
10. “红莲型优质籼稻不育系粤泰A的选育、研究与应用”,2008年度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5完成人。
11. “八六三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冷灌繁种基地的建立”,200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完成人。
12. “高产优质迟熟杂交稻II优128和优优128的选育应用”,200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7完成人。
13. “转基因水稻南繁的环境与安全性评估”,2008年获海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为第6完成人。
王丰:水稻杂交育种的后起之秀
——记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王丰博士
王丰 博士,男,1963年2月出生,民盟盟员,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省农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自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高科技计划(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五’科技重大专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科研项目16项,主持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共有8项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01年在国家863计划实施十五周年之际,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2002年获第八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公明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第八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水稻杂交育种正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广东才刚刚起步,省内所种植的早中熟杂交水稻无一例外都是由外省选育的。今天,广东所种植的早中熟杂交水稻90%都是本省选育的。因此行业里有这样的说法:广东是水稻杂交育种的后起之秀。
说到广东水稻杂交育种,就不会不说起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王丰,可谓是水稻杂交育种的后起之秀。
农村出身给他机会
1988年,王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广东。
“思想观念比较放得开,经济环境也比较好。”王丰直言,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热潮吸引了他。初时王丰只是希望在广东的高校谋一份职业,教书育人。“科研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尤其是水稻育种。”王丰坦率地告诉记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而就在这时,广东省农科院(原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向其伸出了橄榄枝。是等安排,还是进入农科院?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王丰最终选择了农科院。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稀有的研究生学历竟成王丰落实工作的一块拌脚石。当时单位最初准备安排他去的研究室,研究室负责人却怕研究生学历高,不愿意下田,吃不了苦而没有欣然接受。
“最终还是农村出身给了自己一个机会。”王丰说,时任所长的楼永海看过自己的档案之后,知道自己是农村出身的,想必能够吃苦耐劳,以及结合其专业背景,也就极力推荐他进入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由此,王丰也就成为了该课题组(现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招聘的第一个研究生。
也正是因为王丰农村出身,骨子里透着一份吃苦耐劳和朴实谦虚的精神,所以在科研过程中,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很快就引起了领导重视。王丰告诉记者,从伍应运、彭惠普等水稻所老一辈专家身上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影响着自己在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包括做学问的踏实、做管理务实。
“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栽培。”王丰表示,他们是自己在水稻杂交育种的引路人。
依赖引种的终结者
1994年,对广东水稻杂交育种领域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也是值得纪念的划时代年份。这一年,由王丰等人直接参与选育的汕优96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也填补了广东没有自己的杂交稻品种的空白,终结了以往十多年来早中熟杂交稻组合全部依靠从湖南、福建引种的历史。
“当时,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只管做研究。”王丰对当年的成绩轻描淡写。他说,当时正在做一系列恢复系杂交品种的育种研究试验设计、选育、区试、试种示范与推广工作。直至1997年,汕优4480、优优4480两个杂交稻组合通过省品种审定,进行项目总结时,王丰才发现到自己直接参与选育的三个杂交稻组合竟然有如此大的意义。“关键的意义还在于为我省粤北双季稻区和粤西稻-稻-菜耕作区的高产稳产做出了贡献。”王丰补充道。
三个杂交稻组合的选育成功,小试牛刀,便初战告捷,但王丰并没有十分激动。“品种选育成功只不过是在成功门槛上迈进了一个脚。”王丰的研究填补了广东杂交稻育种领域的多项空白,包括填补了广东光温敏不育系选育方面的空白,这一成果也改变了完全依靠引进外省不育系进行测交配组的被动局面。然而,王丰始终认为成果归成果,只是半成品,如果不能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便是“废品”。
“最欣慰的事情,不是拿奖那一刻,而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和农民增产增效。”跟王丰聊起2002年“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获广东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事情,王丰憨厚地笑了笑,幸福中饱含着几分辛酸。
超级杂交稻国内首创
培杂双七于1998年通过省品种审定,是广东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特二级优质杂交稻组合;200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但是培杂双七刚育成时,因制种产量低,种价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这种状况曾一度让王丰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陷入困境。在他的主持下,团队经过两年的试验探索,终于摸索出高产冷灌繁殖和大面积高产制种等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技术措施。
如今,刚过不惑之年的王丰已是我省水稻杂交稻育种的重要领军人物。“十五”期间,作为全省杂交水稻育种负责人,他主持了由全省8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参与的广东省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优质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他还主持了利用自己选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测配育成超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和粤杂889。其中,粤杂122小面积试种亩产达到832公斤,百亩连片示范,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日产量达到100公斤/公顷以上,成为国内第一个日产量达到100公斤/公顷超级稻指标的组合,而粤杂889则是国内第二个日产量达到100公斤/公顷超级稻组合。
文章来源:《广东科技报》2007-04-05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