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一:
植根沃土写春秋——农业科技工作者李四九先进事迹采访见闻
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农民的愿望锲而不舍地研究水稻育种,他用满腔挚爱树立起新时期共产党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就是被誉为“永州袁隆平”的李四九。
扎根田野潜心科研
5月30日下午3点,记者在市农科所的水稻育种稻田里见到了李四九,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四九为记者道出了一句朴实的心灵话语:“我出身于农村,最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愿望,我之所以三十多年扎根田野,潜心农业科研,就是想为广大农民多做点实事,实现他们增产增收,过上富裕日子的愿望。”
跟随李四九在田间搞水稻育种的科研员李成业告诉记者:“李老师太敬业了,他一年四季有300天以上在试验现场,基本上没有节假日。每天天不亮就去了试验田观察记载,中午冒着烈日守在田间观察,天黑了他才回家,你们看看,李老师一身的泥巴,晒得跟黑包公似的,不认识他的人,总认为他是个勤劳的农民。”李成业介绍,李老师不仅一心研究水稻育种,他也希望他的科研项目后继有人。凡是跟随他搞科研的人员,他都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经验相传,我们为有这样一位恩师而骄傲。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李四九的工作条件相当艰苦,农科所没有实验室,没有实验仪器,只有肥沃的农田。他就用尺子、天平等一些原始工具来进行试验数据的采集、记载、比较。一年300余天,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在田边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一生就钟爱研究水稻育种。
不记得失默默奉献
李四九在艰苦的条件下搞科研,从不记较个人得失。所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十分敬重他。
副所长罗怀贵说,李四九从事科研三十多年,从来没有非分之想。2003年以前,农科所的职工每个月只发100元的生活费,到2007年也只发200元的生活费,当时,科研经费几乎为零,但李四九仍然一如既往地扎在农田里,有些科研项目需要资金,他就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进去。一位帮李四九犁田的老农对他说:“老李,你为公家搞科研,犁田费怎么自己出呢?”李四九道:“单位困难,没有费用,就当我请你帮我家犁田吧。”李四九水稻育种成效显著,市里特别拨给一笔科研资金,李四九把这笔资金全部用在所里的科研项目上。
所里的女科研员谢宜芝说:“2002年,李老师80多岁的老母亲因病住院,他安排患有心脏病的妻子去照顾母亲,自己却一头扎在水稻育种研究上。母亲弥留之际,他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这成了李老师永远的心痛。”
所领导欧阳国春对记者说,李四九爱岗敬业令人钦佩,不记得失更让人敬重。近年来,李四九的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北京、海南等地的一些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都以高薪聘请他去搞科研。面对丰厚报酬,他从未动摇。他说,他要一辈子在永州搞科研,用科研成果造福百姓。他本来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依然继续留在科研岗位发挥余热,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干到七八十岁。
辛勤耕耘硕果满枝
在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实践中,李四九付出了心血与汗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市42个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他参与的湖南省“湘中南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获1988年度省农业科技二等奖;参与的湖南省“优质稻生产技术体系及其应用理论研究” 课题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永早籼四号选育研究” 获1998年度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育种专家,李四九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通过推广应用到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他选育的“新香优899、金优899、I优899”三个新品种2004至2010年之间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推广种植1160万亩,创经济效益23.7亿多元。
李四九在获得几十次科研项目奖的同时,2005年获“永州市劳动模范”,同年被北京中农信利科技中心评为“十一五规划”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9年获“永州市首届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文章来源:《永州日报》2011-06-07
媒体报道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记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四九
进入播种季节,在市农科所试验田里,一位大家较为熟悉的身影又忙碌开了,他就是“永州市首届优秀专家”、市农科所副研究员李四九。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粮食作物中90%是水稻。过去,在我市推广种植的早稻,大部分米质较差,且由于产量低或生育期过长,农民不愿种。选育出既高产又质优且适合永州丘陵地区种植的杂交早稻新品种,一直是李四九和他的同事们的追求。
1996年,李四九开始了他的逐梦之路。他将湘早灿13号与T0974恢复系进行杂交定向选育,经过几代的单株选育,其中代号899号的恢复系单株与金23A杂交的组合,优势明显,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株叶形态结构理想,这极大地增添了李四九选育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信心。通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相继选育出了新香优899、金优899、I优899等系列杂交水稻新品种,经湖南省种子管理坫组织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隆平高科、亚华种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对这些新品种种植现场进行鉴定,亩产都在500公斤以上,米质均达到三等优质米标准。他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通过推广应用到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新香优899”2004年一2008年累计推广种植290万亩,新增利润5.7亿元,“金优899”推广种植460万亩,新增利润9.2亿元,“I优899”推广种植410万亩,新增利润8.8亿元,这三个水稻新品种共推广种植1160万亩,创经济社会效益23.7亿多元。
研究一个水稻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成功,从新品种的杂交选育、抗病研究,到试种和示范推广,这其中有大量艰苦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要做。2001年是“金优899”高产栽培的关键一年。有一次下田时,他的脚被玻璃片划破了几厘米长的口子,医生要他休息半个月才能下田,但他惦记着稻田里的水稻,只休息了3天就下田了,结果伤口灌脓,过了2个多月才好。由于常年与太阳和水打交道,李四九落下了腰酸背痛的毛病。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就要为广大农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李四九的做人原则。1999年,种业中心生产的“新香优80”新品种库存种子3万多公斤,当时全国的水稻种子比较紧缺,许多外地和本地种子公司都来出高价买他的种子,但李四九考虑到该品种母本比较杂,纯度不够,如果进行大面积种植,一旦减产将会有很多农民遭殃。经过慎重考虑,他宁愿损失几十万元也没有将这批种子卖出去。
李四九是一个痴心于农业科研的“农民”,常年与水稻打交道,却很少顾及家里。他爱人原本在农村,所领导为便于他安心搞科研,把他爱人从农村调到所里养猪场工作,后又调到水稻研究室给他当助手。2002年,80多岁的老母亲因病住院,他安排妻子去照顾母亲,自己却一心扑在水稻研究上。面对妻子和儿女,他内心深感愧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所领导和同事眼里,李四九是一个工作狂,很少闲得住,一年他至少有近三百天泡在试验田里,太阳做伴,泥土当衣。正如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我省水稻育种专家陈立云对他的评价:“一看这样的人就是扎扎实实搞科研的,没有这样的人是搞不出东西来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30多年的农业科研中,李四九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市42个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其中参与的“湘中南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获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优质稻生产技术体系及其应用理论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培育的“金优899”、“I优899”两个杂交早稻新组合于2004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获得了在全省的法定推广权,填补了永州市在杂交水稻育种史上的空白,跨入了湖南省水稻育种的先进行列。他先后在全国农业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获一等奖二次,同时被“北京中农信利科技中心”评为“十一五规划”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科技无止境,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李四九没有陶醉。他深知,永州农业科研工作的任务还很重,自己前面的路还很长。虽已年近花甲,但他仍在农业科研这座高峰上奋力攀爬,将自己的余热洒落在永州希望的田野上……
文章来源:《永州新闻网》200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