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发表中文论文:
1 863-2春麦卫星搭载诱变效应研究初报 孙学斌; 高德修; 方亚楠; 张海涛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会议】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2000-06-30
2 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育成小麦新品种航麦96 孙学斌; 刘录祥; 孙鹏; 郭会君; 侯宝卓 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农业核技术和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会议】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11-01
3 朝新谷2号和5号新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推广前景分析 隋景跃; 孙学斌; 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10-06-20
4 航麦96号 孙学斌; 刘录祥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航天育种中心 【期刊】中国农业信息 2008-03-25
5 863-2春麦卫星搭载诱变效应研究初报 孙学斌; 高德修; 方亚楠; 张海涛; 鲍淑芬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 【期刊】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05-15
媒体报道一:
“朝阳袁隆平” ——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学斌
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麦航天育种,新世纪以来研究培育出4个旱作农业新品种,从事农业科技工作30余年来,多次主持国家、省、市科技攻关和试验研究开发课题,先后获得几十项科技成果——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学斌因此被称为“朝阳的袁隆平”。他早在1992年就取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就成为得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7年被评为我市农业学科带头人,今年初被评为我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
孙学斌是在朝阳大山沟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国家3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因家里严重缺粮曾被饿得昏倒,小小年纪险些夭折。正是少儿时代“挨饿”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此后他与农业特别是粮食结下了职业生涯的不解之缘,读书学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后始终从事农业,立志要有所作为,让父老乡亲们“吃饱饭”。这是他保持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常盛不衰的原动力。
1979年起,孙学斌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主持“辽葵一号选育与推广”项目,4年中累计推广30万亩,繁育良种18.5万公斤,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5年起,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主持“水浇地春小麦高产栽培及复种技术开发”项目,推广10项改进技术,平均增产324.5公斤,推广总面积22.98万亩,总产小麦0.59亿公斤,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1990年起,他主持“半干旱地区春麦两茬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实施“一保六攻四增一优”栽培措施,二年累计推广小麦66.63万亩,总产小麦2.05亿公斤,增收1.49亿元。经专家鉴定,该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对朝阳小麦科技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主持的省级研究课题《朝阳“八五”期间小麦发展100万亩的可行性及对策》,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共同承担的辽西易旱区春小麦模式化栽培研究课题,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孙学斌在“九五”期间达到科技创新的一个高潮期,不断实现农业科研的新突破。他1996年起牵头创建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先后从国内15个省区、4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国外引进十余种农作物,承担了十几项国家和省的多种农作物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为几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试验数据2000多份。他根据微重力学说理论,在我省率先开展小麦航天诱变育种研究,主持了国家航天领域“863”攻关课题“辽西春小麦卫星搭载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经搭载后3年5个世代试验,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填补了我省小麦航天育种的空白。以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航麦96”新品种参加全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名列首位;参加全国春麦区区域试验,名列全国第一。
孙学斌最倾情投入的是能适应朝阳干旱气候特点的作物新品种研究,以解决父老乡亲们的温饱和增收问题。他在半干旱地区谷子新品种选育上取得重大突破,把抗旱、耐瘠的谷子作为科研首选课题,1997年引进“金锤谷”、“奇丰谷”两个优良品种的变异株系,采取系统优选方法,经过4年5代南繁北育,培育出中早熟、高产优质的朝新谷2号和中晚熟、粮草兼用的朝新谷5号,经省级鉴定,单产水平在国内领先。两个新品种在本市、省内和内蒙古、吉林等地示范推广,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30.4%—59.8%,经国家谷物测试中心测定达到优质谷标准,攻克了谷子低产低效的难关,为雨养型农业找到了一个增产增收的新亮点。我市十几家大中型杂粮加工企业中50%以上小米品牌选用朝新谷品种,年产销优质小米数万吨。
科研成果需通过产业化途径,农民方能实现致富。孙学斌从2003年起主持了省下达的辽西绿色杂粮有机生产基地与食品开发科技产业化项目,组织认定杂粮绿色A级与有机生产基地32.33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1584元,亩纯增收685.7元。他在朝阳县三个乡镇建设了10.2万亩玉米绿色A级饲料基地、一万亩绿色A级谷子生产基地,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他从事农业科研30多年,所试验、研究、培育的科研成果达40多项,创新进取始终不间断,是为生产力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文章来源:《朝阳日报》2010-05-16
媒体报道二:
孙学斌:“朝阳的袁隆平”
大名鼎鼎的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市也有一位贡献卓著的育种专家,被人誉为“朝阳的袁隆平”。他,就是市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学斌。
一
1975年末,孙学斌从辽宁熊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转年被分配到当时的朝阳地区农业组。此后他又先后在市种子站、农推广站和蔬菜站等单位干了十几年。不管在哪儿,小时候的缺吃少穿以及当时粮食供应的短缺,都强烈地激发了他的责任感和信念:培育作物良种,让粮食大幅增产,用科学技术改变朝阳山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粮食低产现状,始终是他的一个心愿。
1996年3月,当时的市农业局考虑到由于本市农业科研滞后,没有自己培育的种子品牌,每年仅外购种子一项就需花费上亿元,决定建立朝阳市高新技术研究所,派孙学斌当所长,从而为他实现种子强农的夙愿搭建了一个平台。
孙学斌从1985年开始研究小麦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农高所的成立,更使他如虎添翼。当年6月,国家在沈阳召开“863”成果展洽会,他在申请“国家863—2辽西春小麦卫星搭载遗传规律的研究”航天育种项目时,辽宁有两万人到会争取。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高科技项目都由高级的研究所去搞,地市一级的很难争取到。可孙学斌并不气馁,他每天到场最早,走的最晚,寻找一切机会向有关人员作汇报、表决心、下保证,终于如愿以偿。当年11月,他参加了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航天育种大会,中科院领导在会上表扬了一个人:“国家不出资,他自己拿出2万元钱搞搭载”,说的就是孙学斌。
空间是当今世界竞争的新领域、新资源。空间环境的特点是强辐射、微重力、弱地磁。实验研究表明,空间条件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利用诱发突变技术能诱发各种有用的突变基因,产生自然稀有的或用一般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新类型、新基因。孙学斌领导的农高所承担的“国家863—2辽西春小麦卫星搭载遗传规律的研究”航天育种项目,将包括“辽春10号”在内的6个同一株系后代未经任何处理的春麦品种(系)的干种子50克,搭乘在我国第17号返回式卫星上,让它们在太空遨游14天,绕地球飞行239圈返回地面后,于1996年冬季在实验地温室大棚里搞了一季繁育,开始进行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1998和1999年,孙学斌两次赴云南国家小麦繁育基地搞加代繁育,到第4代后,遗传性状基本稳定,从诸多变异株中选育出新品种“航春96”。经2001年至2003年区域试验,“航春96”平均亩产达351.1公斤,比对“辽春10号”增产13.6%。其品质、增产幅度在辽宁所有小麦试验品种中名列第一,并填补了辽宁航天育种项目的空白。
二
谷子原产于我国,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谷子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生育期短、抗病力强等特点。朝阳十年九旱,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据记载,20世纪60至80年代,朝阳每年播种谷子300多万亩,约占全地区耕地总面积的1/3。谷子去皮为小米,营养价值高于大米、高梁米。然而谷子虽好,但同玉米、高梁等作物相比产量太低,要发扬光大这一传统作物的关键是提高其产量。农高所成立之初,孙学斌即着手谷子研究,在全国5省市搜集谷子新品种22个,通过种行圃、株系圃和混系种植,经过4年5代选育,于2000年推出了朝新谷2号、5号,2002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2004年被编入《中国种子大全》。
朝新谷系列的谷子新品种经省内外多点试验,具有7大创新优势。一是突破了谷子低产的技术难关。该系列谷子新品种采用对突变系进行系统筛选、培育的技术手段,使谷子亩产达到并超过了《2000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的我国谷子平均亩产113.1公斤和世界谷子平均亩产48.4公斤的6倍和14倍,最高单产752公斤,创下了世界谷子高产的奇迹。二是突破了谷子株高、茎细、易倒伏的技术难关。三是突破了谷子因生长后期植株早衰失去光合能力致使产量降低的技术难关。四是突破了谷子常因种植密度加大,导致穗粒重相应降低的技术难关。五是突破了谷子品种单一属性的技术难关,使其既可春播又可夏播,扩大了应用地域和空间。六是解决了粮食作物难以在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0%以下干旱条件下正常生育的难题。七是经化验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比目前的常规同类品种显著提高。
今年我市雨水丰沛,因为降雨多,谷子叶锈病、穗瘟病普遍大发生。然而今人惊奇的是,凡种植“朝新谷”的地块,均未发生任何病症,多雨年份又显出其具有抗性强的优势。到今年,全市“朝新谷”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仅亩均增产130至150公斤一项,种谷农民就可增收1.4亿元以上。
三
孙学斌开始于1979年被抽调负责油用向日葵新品种引进、提纯复壮、繁育种子与大面积推广,经过4年努力,他和同事累计繁育辽葵1号种子18.5万公斤,推广30万亩,增收87万元。1996年建所后,他继续研究向日葵,从省内外引进了10多个新品种进行实验。由于向日葵属3系品种技术性较强,各选育单位只能提供生产用的杂交种,而且价格偏高。为了培育出朝阳自己的向日葵品牌,孙学斌决定从保持系上有所突破。他会同所里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通过10个世代的南繁北育,终于选育出纯合的雄性不育保持系。该所近年来已组配了几百个组合,其中他们选育的C962向日葵杂交种,比省内主栽的FS1号向日葵亩增产12.7%。
玉米是朝阳的大宗播种作物,但长期以来也没有自己的种子品牌,玉米用种全靠从外地引进,既不经济,也不完全适合朝阳的自然环境。孙学斌决心尽快拿出朝阳人自己培育的优良玉米种子。他从1997年开始进行玉米良种培育,历经8年12代的南繁北育,目前也已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玉米种子新组合,从上千份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了中熟、中晚熟、晚熟三个熟期的新品系近30个。其中中晚熟品种“9908”由市种子站在5个县(市)区布设7个点进行比较实验,平均单产862公斤,比目前省内的主播品种“东单60”平均增产13%,在省内外19个科研单位引进的43个优良玉米新品种中,“9908”排名第一。
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是对种子作用的高度评价。然而业内人士都知道,培育良种谈何容易!多年来,孙学斌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单说去海南加繁育种,在试验田里不经意间触摸到冰凉的大蛇下止一次两次;乌云突现降下一阵雨,雨后靠阳光和体温将衣服烘干是常有的事;过春节人们最看重团聚,可为了繁种有几个春节他不得不在海南度过。当然,多年来的辛勤劳作,也使孙学斌获得了诸多荣誉,他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2002年晋升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是朝阳目前唯一在职的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他参加工作30年,先后18次成为国家、省、市农技推广科研系统先进工作者,其中1997年被市政府授予农业领域学科带头人,2004年荣获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小康工程带头人称号。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孙学斌一如既往,在培育良种的征程上引军开路,战斗不止。继朝新谷2号、5号入围省WTO推广品种后,在孙学斌的主持下,朝新谷8号又于今年8月通过了省级鉴定。9月18日,该所搭载在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上的农作物种子顺利返回,孙学斌又开始了第三次航天育种尝试。
文章来源:《朝阳科技信息网》2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