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一:
黑土地上的农技专家
—— 记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孙新功
在宁安的大地上,提起他的名字广为人知,在宁安的乡镇各村提起他的名字,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凭着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骄人成绩,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与热情为宁安的“三农”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就是国家级农技推广研究员,省推广站水稻学科带头人,省水稻专家组成员,牡丹江市级优秀中青年专家、优秀共产党员——孙新功。
责任,是工作不竭的动力
孙新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8年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自己定位在为“三农”服务上,常年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不管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农民需要就为农民答疑解难、办班讲课、传授技术、指导生产。作为省水稻学科带头人,在全省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是铁力、宁安、海林、林口四个市县的水稻项目首席专家,指导项目实施。2009年在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深入基层为渤海镇西地村韭菜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出了“绿色韭菜、精品韭菜、保健韭菜、旅游韭菜、文化韭菜”五大韭菜发展思路,使西地村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18年来,他通过广播、录像、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累计办班500多场次,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撰写讲义8万余字。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履行了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
奉献,是获取成功的基石
他深知,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奉献。为了提高全市水稻产量和米质,他先后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水稻大垄双行超稀植栽培技术试验与研究》、《水稻无公害优质米生产技术与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扬“5+2、白+黑”精神,在项目落实的紧要关头,他就与农户同吃住,同劳动,同试验,一干就最少就是7、8天。有的课题需设在不同积温区域内,他就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实验区中间,有时遇到大风天,就得推着走,遇到下雨天,浑身浇得透心凉,三伏天晒得皮肤黝黑,过后就脱皮。白天在田间调查记录,晚间整理数据、分析总结,成功提出了以“中早良种,钵体旱育,超稀摆插,叶龄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钵体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摆插栽培技术模式,使水稻单产由400高到600公斤。十几年来,他先后撰写了二十多篇获奖论文,其中有7篇在《中国农技推广》等国家级刊物中发表。
服务,是党员履职的根本
孙新功的心里始终装着农民、想着农民,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平均每年下乡都在100天以上。去年春天,宁安市农委交给孙新功提升稻米品质的任务,由他负责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技术指导和全程监控。生产关键环节不能离人,他在点上一住就是20多天,全年共住在村里近4个月。春季与农民一同赤脚下水田,寒冬为了把好加工质量关,感冒了晚间打着点滴,白天还坚守在严把质量关的岗位上。
硕果,是对社会的回报
勤奋敬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促农增收,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先后完成省、市试验示范项目110多项,推广水稻钵体旱育超稀植栽培等新技术12项,面积1890多万亩;承担国家农业部水稻丰收计划项目5年,面积60多万亩;承担省级丰收计划项目7年,面积140多万亩。这些技术的推广,使宁安市粮食年增产5万多吨,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在申请项目资金编制项目报告,经常工作到深夜3点以后,赢得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
他曾4次获国家农业部丰收奖、2次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1次获中国林科院推广奖、1次获省重大科技效益奖、9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7次获省农业丰收奖。还获得了牡丹江市级劳动模范、首届牡丹江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奖、牡丹江市政府特别奖,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宁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宁安市劳动模范、宁安市“五、四”青年奖章、宁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几年来,他共获各种奖励70多项,但他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我要加倍地回报”,这是孙新功最常说的一句话。宁安人有理由相信,这位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者,在服务群众的路上,步子会迈得更加稳健、更加扎实。
来源:《宁安远程教育网》2010-10-9
媒体报道二:
不变的人生坐标
--记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新功
李大鹏
孙新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18年,他潜心钻研,把自己定位在为“三农”服务,以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骄人成绩,在服务“三农”中收获着人生的快乐。
孙新功把为农民培训技术、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增收作为一份责任,牢记在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专业性强,孙新功常年深入乡镇村屯,走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情、传授实用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不管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都主动下乡为农民无偿办班讲课,只要农民需要我都会按时入村到户为农民答疑解难。通过巡回办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开展农业110咨询等多种形式,他直接培训的农民在10万人次以上,为保证宁安市粮食优质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履行了一名党员、一个农技师应尽的职责。
孙新功深知,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奉献。为了提高全市水稻产量和米质,他先后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水稻大垄双行超稀植栽培技术试验与研究》、《水稻无公害优质米生产技术与研究》、《水稻大面积高产攻关与示范》等多项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扬“5+2、白+黑”精神,积极投身于农业科技第一线。白天在田间调查记录,晚间整理数据、分析总结,高质量完成了各项课题指标,成功研究出了以“中早良种,钵体旱育,超稀摆插,叶龄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水稻钵体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摆插栽培技术,使水稻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孙新功的心里始终装着农民、想着农民,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孙新功平均每年下乡都在100天以上,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通过走村入户,建立与专业村、专业大户、种植能手的结对服务,积极与农民朋友沟通联系,把最前沿、最实用的种植技术和致富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今年春天,宁安市农委交给孙新功提升稻米品质的任务。他和同事以渤海镇渔业养殖场为试验点,严格按绿色食品要求操作,全程监控。生产关键环节不能离人,他在点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在筹备中国北方优质稻米示范园建设中,他引进了稻鸭共育有机水稻生产技术、生物菌肥等新肥新药产品和26个示范品种,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在此期间,孙新功除了指导优质稻米生产,还积极投身于渤海渔场的新农村建设,耐心细致地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为土地顺利流转做了很多工作,也为农民群众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孙新功勤奋敬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促农增收,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先后完成省、市试验示范项目110多项,推广水稻钵体旱育超稀植栽培等新技术12项,面积1890多万亩;承担国家农业部水稻丰收计划项目5年,面积60多万亩;承担省级丰收计划项目7年,面积140多万亩。这些技术的推广,使宁安市粮食年增产5万多吨,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孙新功先后被牡丹江市委、宁安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宁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曾4次获国家农业部丰收奖、2次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1次获中国林科院推广奖、9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7次获省农业丰收奖。
孙新功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他要把自已融入到农业生产中、融入到农村实践中、融入到农民需要中,做一名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先行官。
媒体报道三:
把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记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新功
伴着烈日、踏着夕阳,他时常要去田间地头里走一走、看一看,只要是几天看不上庄稼,他的心里就不踏实。这位将全部热情扑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人,就是牡丹江市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新功。
孙新功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上默默奉献了19年,他一直致力于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新肥新药、新的栽培模式,为农民咨询服务,培训讲课,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承担着各种试验示范项目,并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为农民增产增收、我市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提高全市水稻产量和米质,孙新功先后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水稻大垄双行超稀植栽培技术试验与研究》、《水稻无公害优质米生产技术与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他不分昼夜和休息日,潜心研究,在项目落实的紧要关头,就与农户同吃住,同劳动,同试验,一干就是七八天。有时候,有的课题需设在不同积温区域内,他就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实验区中间。有时遇到大风天,骑不动车,就下来推着走,遇到下雨天,浑身被浇透也冒着大雨往实验区赶。孙新功憋着一股韧劲儿,白天在田间调查记录,晚间整理数据、分析总结,最终成功提出了水稻钵体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摆插栽培技术模式,使水稻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
农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2009年春天,宁安市农委交给孙新功提升稻米品质的任务。他负责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技术指导和全程监控。生产的关键环节不能离人,他在示范点上一住就是20多天,全年共住在村子里近4个月。春季与农民一同赤脚下水田,寒冬为了把好加工质量关,孙新功累得生了病,晚上,他到村卫生所打点滴,白天依旧坚守在严把质量关的岗位上。有时候忙的都顾不上打针,他就干脆停针,吃药维持着坚持工作。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孙新功曾四次获国家农业部丰收奖,二次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还曾获省长特别奖即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宁安市劳动模范等奖励70多项。(农技专家孙新功咨询服务热线:13089876208)
来源:《牡丹江晨报》2011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