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文,男,1967年3月出生,浙江洞头人,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组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有机化工专业,学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3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化学反应工程,硕士学位。
1992年4月至1995年7月分别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协和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
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 博士学位。
1999年6月至2001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助研。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组建成立微化工技术题目组并任组长,副研究员。
2003年6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微化工技术组组长,研究员。
2005年6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微化工技术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社会任职:
1. 《化工学报》 第十届编委会编委。
2. 《现代化工》 第三、四届编委会编委。
3.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杂志顾问编委(Advisory Editorial Board)。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毕业博士3名,硕士8名;在读博士5名,硕士4名。
研究方向:
1. 微时空尺度系统中的表面和界面现象。
2. 微尺度流体流动、混合、传热与传质现象。
3. 微时空尺度系统内的化学反应特性与规律。
4. 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反应过程模拟。
5. 新型反应器(微反应系统结构优化设计)。
6. 微反应系统的并行放大及其过程集成规律。
7. 化工过程强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3项、重大1项)、国家863计划1项;参与863等计划项目多项。
1. 863计划:化工过程强化,2007-2009。
2. 863计划:生物乙烯的生物炼制技术——新型反应过程和反应装备的设计及制造,2007-2009。
3. 863计划探索项目:5万吨/年级微混合系统研制,2007-2008。
4. 973项目:强化传递过程的非常规方法和场结构调控机制,2009-2012。
5. 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10吨/小时级微混合系统工业应用示范,2006-2008。
6. 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微化工技术生产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的新过程研究,2010-2011。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燃料电池车用氢源系统微型化技术,2002-2004。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反应器内气-液传递过程强化行为研究,2010-2012。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化学反应系统中强放热反应的行为,2002-2004。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通道激发态氧发生器内的气-液传质特性研究,2007-2009。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与多相反应规律,2004-2008。
12. 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生物乙烯制造反应器和过程,2006-2009。
科研成果:
1. 柴油车氮氧化物净化技术 贺泓; 帅石金; 陈宏德; 田群; 王建昕; 沈迪新; 陈光文; 肖建华; 何邦全; 张长斌; 余运波; 王进; 张润铎; 程昊; 张引; 李淑莲; 刘俊锋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4-12-15
2. 微化学反应系统中强放热反应的行为 陈光文; 袁权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1-01
3. 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化工技术 陈光文; 袁权; 李恒强; 胡学武; 张三华; 赵玉潮; 夏军钢; 乐军; 焦凤军; 李国; 初建胜; 李绍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长岭分公司 2009-11-13
4. 5万吨/年级微混合系统研制 陈光文; 李恒强; 赵玉潮; 乐军; 焦凤军; 初建胜; 张好翠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2-12-13
5. 10吨/小时级微混合系统工业应用示范 陈光文; 李恒强; 赵玉潮; 乐军; 初建胜; 焦凤军; 李淑莲; 张好翠; 应盈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2-11-11
6. 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化工技术 陈光文; 袁权; 李恒强; 胡学武; 张三华; 赵玉潮; 夏军钢; 乐军; 焦凤军; 李国; 初建胜; 李绍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长岭分公司 2009-11-13
7. 氢源系统微型化技术 陈光文; 李淑莲; 焦凤军; 李恒强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9-01
1. 一种生产间硝基苯磺酸的方法和设备 陈光文; 焦凤军; 陈毅征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2. 一种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的方法 陈光文; 杨梅; 李淑莲; 焦凤军; 门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8
3. 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催化剂及制备和应用 陈光文; 李淑莲; 杨梅; 焦凤军; 门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8
4. 一步硝化合成2,6-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微反应方法 陈光文; 陈毅征; 赵玉潮; 焦凤军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5. 生产β-羟乙基乙二胺的方法 陈光文; 陈毅征; 焦凤军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6. 一种强化CO2吸收的多通道微反应器系统及方法 赵玉潮; 陈光文; 李恒强;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7. 一种强化CO2吸收的分形微通道反应器系统和方法 陈光文; 赵玉潮; 叶春波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8. 一种微通道气体解吸系统 陈光文; 叶春波; 焦凤军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9. 一种微反应器中合成石油磺酸盐的方法 陈光文; 袁权; 焦凤军; 赵玉潮; 李恒强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1-12-28
10. 一种可实现酸性气体高效吸收的微反应方法 陈光文; 袁权; 党敏辉; 焦凤军; 赵玉潮; 叶春波; 李恒强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05-16
11. 一种微反应器系统内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 陈光文; 赵玉潮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05-23
12. 一种优化的微型氢源换热系统 陈光文; 焦凤军; 李淑莲; 李恒强; 门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05-23
13. 一种正构烷烃发酵液中长链二元酸精制的方法 陈光文; 赵玉潮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14
14. 一种利用微通道压力降测量牛顿流体粘度的方法 陈光文; 苏远海; 焦凤军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2-11-07
15. 一种用于铵盐生产的微反应系统及应用 陈光文; 焦凤军; 李恒强;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1-03-30
16. 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填充床微反应器 陈光文; 焦凤军; 李淑莲; 李恒强; 初建胜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1-05-25
17. 一种生物乙醇制乙烯的微反应-换热系统 陈光文; 焦凤军; 李淑莲; 李恒强; 初建胜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1-05-25
18. 一种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方法 杨梅; 李淑莲; 焦凤军; 陈光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1-08-10
19. 一种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的催化剂及制备和应用 李淑莲; 杨梅; 焦凤军; 陈光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1-08-10
20. 一种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陈光文; 李淑莲; 焦凤君;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04-30
21. 一种蜂窝载体催化剂过量浸渍液的脱除方法及其设备 李恒强; 王树东; 陈光文; 夏元有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3-07-09
22. 一种内燃机排气净化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李淑莲; 陈光文; 李恒强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4-06-30
23. 一种富氢条件下一氧化碳选择氧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陈光文; 李淑莲;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4-06-30
24. 一种含铬有机硅耐高温涂料 李恒强; 陈光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06-01
25. 一种用于甲醇氧化重整制氢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李淑莲; 陈光文; 焦凤君; 李恒强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08-17
26. 一种氮氧化物存储-还原催化剂制备及存储-还原消除氮氧化物的方法 陈光文; 程昊; 吴迪镛; 王树东; 张引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08-24
27. 一种甲醇氧化重整制氢催化剂及制法和应用 陈光文; 李淑莲; 焦凤君; 李恒强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6-01-18
28. 一种用于甲醇氧化重整制氢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陈光文; 李淑莲; 袁权; 李恒强; 焦凤君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6-04-19
29. 甲苯气固相催化氧化制备苯甲醛和苯甲酸方法及微反应器 陈光文; 葛皓;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7-04-11
30. 一种蜂窝载体催化剂过量浸渍液的脱除设备 李恒强; 王树东; 陈光文; 夏元有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2-10-09
31. 一种化学刻蚀机 李恒强; 陈光文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09-21
32. 一种乙醇脱水制乙烯的分子筛催化剂及制备和应用 陈光文; 李淑莲; 焦凤军; 欧阳喜莲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5-27
33. 一种硝酸异辛酯的合成方法及微通道反应器 陈光文; 沈佳妮; 焦凤军; 赵玉潮;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6-24
34. 一种纳米拟薄水铝石的制备方法及微通道反应器 陈光文; 应盈; 赵玉潮; 乐军; 李淑莲; 初建胜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6-10
35. 一种微型化的甲醇自热重整制氢集成装置和制氢方法 陈光文; 李恒强; 李淑莲; 焦凤军;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6-24
36. 一步法合成二硝基甲苯的硝化方法与微通道反应器 陈光文; 焦凤军; 赵玉潮;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9-30
37. 一种二硝基氯苯的合成方法及微反应器 陈光文; 焦凤军; 赵玉潮;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09-30
38.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陈光文; 李淑莲; 焦凤军;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12-30
39. 一种硝基苯合成方法及专用装备 陈光文; 焦凤军; 赵玉潮; 袁权; 李恒强; 初建胜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12-30
40. 一种撞击流微通道反应器及应用 陈光文; 焦凤军; 初建胜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6-16
41. 一种微通道混合器及其在液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陈光文; 李恒强; 焦凤军;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6-16
42.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芯片及具有分布式端口结构的微换热器 陈光文; 李恒强; 焦凤军; 袁权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6-16
43. 一种中孔结构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李淑莲; 陈光文; 焦凤军; 欧阳喜莲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2-10
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 Yuanhai Su, Yuchao Zhao, Fengjun Ji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apid Reactions for Multiphase Systems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by Packing Microparticles. AIChE Journal., 2011, 57(6): 1409-1418.
2.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 and Quan Yuan. Ideal micromixing performance in packed micro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1, 66, 2912–2919.
3. Mei Yang, Shulian Li, Guangwen Chen*. High-temperature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over ZnO–Al2O3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 ental, 2011, 101, 409–416.
4.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 and Quan Yuan. Influence of Hydrodynamics on Liquid Mixing During Taylor Flow in a Microchannel. AIChE Journal., 2011, DOI 10.1002/aic.12698.
5. Yuanhai Su,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quid-liquid two-phase flow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packed micro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65(13): 3947-3956.
6. Haishan C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Crossflow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0, 49(13): 6215-6220.
7. Haishan Cao, Guangwen Che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geometry for high power laser mirror.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0, 30(13): 1644-1651.
8. Yuchao Zhao,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Quan Yuan.Effect of surface properties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mass transfer.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65(5): 1563-1570.
9. Jun Yue, Raphael Boichot,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Flow distribution and mass transfer in a parallel microchannel contactor integrated with constructal distributors. AIChE Journal. 2010, 56(2): 298-317.
10. Haocui Zhang, Jun Yue,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Flow pattern and break-up of liquid film in single-channel falling film microre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63(1-2), 126-132.
11. Xilian Ouyang, Shulian Li, Jun Yue, Fengjun Jiao, Guangwen Chen*. Influence of precursors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Warming. 2009, 1(4): 456-472.
12.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 Yuchao Zhao, Quan Yuan. Intensification of liquid-liquid two-phase mass transfer by gas agitation in a microchannel. AIChE Journal. 2009, 55(8): 1948-1958.
13. Yue Jun,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ir–water Taylor flow and mass transfer inside square micro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9, 64(16): 3697-3708.
14. Haishan C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Testing and Design of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with Multiple Plat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9, 48(9): 4535-4541.
15. Haocui Zhang, Guangwen Chen*, Yue Jun, Quan Yuan.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of Gas-Liquid Flow in a Failing Film Microreactor. AIChE Journal. 2009, 55(5): 1110-1120.
16. Jiani Shen,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Investigation of nitration processes of iso-octanol with mixed acid in a microreacto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17, 412-418.
17. Ying Ying, Guangwen Chen*, Yuchao Zhao, Shulian Li, Quan Yuan. A high throughput methodology for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d nanocrystals in microfluidic re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8, 135(3): 209-215.
18. Yue Jun,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in single microchannel cont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8, 63(16): 4189-4202.
19. Guangwen Chen, Jun Yue, Quan Yuan*. Gas-Liquid Microreaction Technology: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16(5): 663-669.
20.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quid-liquid two-phase mass transfer in the T-junction microchannels. AIChE Journal. 2007, 53 (12): 3042-3053.
21.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Fengjun Jiao, Quan Yuan. Catalytic dehydration of bioethanol to ethylene over TiO2/γ-Al2O3 catalysts in microchannel reactors. Catalysis Today. 2007, 125(1-2): 111-119.
22.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Hengqiang Li, Fengjun Jiao, Quan Yuan. Methanol oxidation reforming over a ZnO-Cr2O3/CeO2 -ZrO2/Al2O3 catalyst in a monolithic reactor. Catalysis Today. 2007, 125(1-2): 97-102.
23. Yue Jun,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gas–liquid flow through a rectangular microchanne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7, 62 (7): 2096-2108.
24. Hao Ge,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Hengqiang Li. Gas phase partial oxidation of toluene over modified V2O5/TiO2 catalysts in a microreactor.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 127(1-3): 39-46.
25.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Quan Yuan. Pd-Zn/Cu-Zn-Al catalysts prepared for methanol oxidation reforming in microchannel reactors. Catalysis Today. 2007, 120 (1): 63-70.
26.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quid-liquid two-phase flow patterns in a rectangular microchannel. AIChE Journal. 2006, 52 (12): 4052-4060.
27. Weiqiang Cao,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Quan Yuan. Methanol-steam reforming over a ZnO-Cr2O3/CeO2-ZrO2/Al2O3 catalys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119(2-3): 93-98.
28. Bin Cao , Guangwen Chen, Ying Li, Quan Yuan*. Numerical analysis of isothermal gaseous flows in microchannel.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6, 29 (1): 66-71.
29. Fu Yang , Guangwen Chen*, Hengqiang Li, Xinwen Guo, Xiangsheng Wang. Hydration of Cyclohexene in a Fixed-Bed Reactor with Micromixer.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6, 27(6):459-461.
30. Hao Ge,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Hengqiang Li. Gas phase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of toluene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Catalysis Today. 2005, 110 (1-2): 171-178.
31. Bin C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Fully developed laminar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smooth trapezoidal microchanne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5, 32, 1211–1220.
32.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CO2 using a silicone rubber/ceramic composite membrane react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4, 34 (1-3): 227-237.
33.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Hengqiang Li, Shulian Li. CO selective oxidation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for PEM fuel cel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4, 101, 101–106.
34. Hao Cheng, Guangwen Chen*, Shudong Wang, Diyong Wu, Yin Zhang, Hengqiang Li. NOx storage-reduction over Pt/Mg-Al-O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g/Al atomic ratios.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4, 21(3): 595-600.
35. Yue Jun,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Pressure drops of single and two-phase flows through T-type microchannel mixe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4, 102 (1): 11-24.
36. Chen Guangwen*, Yuan Quan, Li Shulian. Microchannel reactor for methanol autothermal reform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2, 23 (6): 491-492.
发表中文论文:
1 微通道反应器内气-液传质行为 乐军;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2 微通道内弹状流的流动特性 李英;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3 微通道反应器中苯硝化反应研究 赵玉潮; 陈光文; 李恒强; 焦凤君;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4 微通道内气体等温流动阻力特性 曹彬;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5 微反应器中甲苯气-固催化氧化 葛皓; 陈光文; 袁权;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04-01
6 整体催化剂上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的研究 赵多;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04-01
7 微反应器用于烃类选择氧化——催化剂的壁载 葛皓; 陈光文; 袁权;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09-01
8 稀土-低贵金属催化剂三效性能研究 陈光文; 王树东; 李恒强; 乐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0-11-01
9 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陈光文*; 赵玉潮; 乐军; 董正亚; 曹海山; 袁权 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学报 2012-11-07 15:50
10 微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陈光文; 赵玉潮; 乐军; 董正亚; 曹海山; 袁权 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学报 2013-01-15
11 微通道内铜离子反萃取过程 杨立秋; 赵玉潮; 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2-08-25
12 微反应器内硝基苯气-液-固三相催化加氢反应 胡婧婧; 赵玉潮; 李淑莲; 杨梅; 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1-04-25
13 微通道反应器中催化裂解合成N,N-二甲基丙烯酰胺新工艺研究 韩非; 余武斌; 李郁锦; 高建荣; 贾建洪; 陈光文 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9-02-15
14 降膜微反应器中CO2化学吸收过程传质行为 张好翠; 乐军;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工学报 2010-03-15
15 微反应器中合成硝酸酯炸药 韩骏奇; 孟子晖; 孟文君; 陈光文; 王伯周; 葛忠学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期刊】含能材料 2010-02-15
16 微尺度下液-液流动与传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陈光文; 赵玉潮; 袁权 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学报 2010-07-15
17 降膜微反应器中液体的分布特性 张好翠; 赵玉潮; 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0-10-25
18 MgO前驱体对甲烷部分氧化整体催化剂的影响 高亚娜; 李淑莲; 焦凤军; 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8-10-25
19 微通道内气-液传质研究 乐军; 陈光文; 袁权; 罗灵爱; LE GALL Herv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LOCIE 3/ ESIGEC 3/ Université de Savoie Campus Scientifique; Savoie Technolac; 73376; Le Bourget-du-Lac cedex; France; DCPR-CNRS-ENSIC; rue Grandville BP 451; 54001 NANCY Cedex;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6-06-30
20 带有微混合器的固定床反应器中的环己烯水合反应(英文) 杨付; 陈光文; 李恒强; 郭新闻; 王祥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催化化学与工程系; 大连理工大学催化化学与工程系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6-06-30
21 T形微混合器内的混合特性 赵玉潮; 应盈;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6-08-30
22 甲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剂Cr2O3-ZnO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曹卫强; 陈光文; 初建胜; 李淑莲;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6-10-30
23 微反应器内甲苯气相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葛皓; 陈光文; 袁权;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7-08-15
24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 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期刊】现代化工 2007-10-20
25 T形微通道中互不相溶两相流数值模拟 董贺飞; 张德良; 赵玉潮;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学报 2008-08-15
26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赵玉潮; 张好翠; 沈佳妮;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03-15
27 丙烯选择催化还原NO的研究 周黎明; 陈光文; 王树东; 吴迪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3-02-28
28 微化工技术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3-04-30
29 逆流式微通道换热器设计与操作特性分析 曹彬;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5-05-30
30 钾助剂对Rh/Al2O3催化富氢条件下CO选择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陈光文; 李淑莲; 袁权; 焦凤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5-09-30
31 蜂窝陶瓷整体反应器内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 赵多;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5-09-30
32 微通道反应器内氢气催化燃烧 曹彬;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4-01-30
33 Pt/Mg-Al-O催化剂上NOx的存储性能 程昊; 陈光文; 王树东; 吴迪镛; 张引;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4-04-30
34 甲醇自热重整制氢用Cu-ZnO/Al2O3催化剂的研究 李淑莲; 陈光文; 焦凤军;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4-12-30
35 微混合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乐军;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期刊】化工进展 2004-12-30
36 Pt/MgO催化剂上NOx存储-还原反应性能 程昊; 陈光文; 吴迪镛; 张引; 王树东;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期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04-26
37 高聚物/陶瓷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陈光文; 袁权; 吴迪镛; 付桂芝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学报 2000-12-25
38 高聚物/陶瓷复合膜的气体渗透及分离行为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1-10-25
39 CeO2-ZrO2复合氧化物对金属蜂窝整体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李淑莲; 陈光文; 孙继良; 李恒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催化学报 2002-07-29
40 硅橡胶/陶瓷复合膜反应器中CO2合成甲醇(Ⅰ)反应动力学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2-01-30
41 硅橡胶/陶瓷复合膜反应器中CO2合成甲醇(Ⅱ)过程行为分析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2-01-30
42 硅橡胶/陶瓷复合膜反应器中CO2合成甲醇(Ⅲ)过程实验研究 陈光文; 袁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学报 2002-02-28
43 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模型研究进展 周黎明; 陈光文; 王树东; 吴迪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期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1-26
1. 应邀在中美青年化学工程专家双边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北京)做学术报告。
2. 第四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2007年11月,杭州,分会主题报告)做学术报告。
3. Bayer AG & Chinese Academic of Sciences 2nd Joint Scientific Symposium(2007年11月,德国)做学术报告。
4. 台湾元智大学(2008年8月)做学术报告。
5.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2008年12月)做学术报告。
6. 第一届化学反应工程大会(2010年10月,杭州)做学术报告。
7. 第二届全国精细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交流大会(2010年10月,杭州)做学术报告。
8. 受邀请在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3所、航天四院、沈阳化工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做有关“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学术报告,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在微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9. 2003年参加第7届微反应技术国际会议(IMRET7,瑞士洛桑),应邀担任2012年第12届微反应技术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IMRET12,法国里昂)。
1. 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2010年入选大连市第五批优秀专家。
3. 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创新奖(个人)。
4. 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微化工:处在大规模应用前夜——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光文
中化新网讯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当前化学工程学科前沿技术,也是重要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之一。微化工技术可实现化工过程节能降耗和化工系统微型化,并能提高过程安全性,已引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化学工业中的许多反应属强放热过程,存在爆炸危险,而采用微反应技术能够提高过程反应的效率,改善过程反应的安全性。可以预见,微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改变现有化工设备的性能、体积、能耗和物耗,对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记者:微化工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的区别是什么?
陈光文:微化工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的最大区别是需要研究开发适合于微反应系统的快速反应工艺条件。
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着重研究时空特征尺度在数百微米和数百微秒以下时,化工微型设备的设计、模拟、生产和应用等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与传统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设备具有高传递速率、直接放大、安全性高、易于控制等优点,可实现化工过程的连续和高度集成,适应分散与柔性生产的要求。微反应技术具有强传热和传质能力,可大幅度提高反应过程中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实现化工过程的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在微尺度的化工系统中,传统的“三传一反”理论需要修正、补充和创新;许多宏观的规律可能不再适用。因此,微尺度下的表面和界面效应,微过程的测量、分析、控制等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化工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受传递速率或本征反应动力学控制或两者共同控制。就瞬时和快速反应而论,在传统尺度反应设备内进行时,受传递速率控制。而微尺度反应系统内由于传递速率呈数量级式提高,因此这类反应过程的速率将会大幅度提高。例如目前工业应用的烃类硝化反应时间一般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但在微反应器内可采用绝热硝化并同时改变工艺条件,这类反应的时间可缩短至数秒。
记者:微化工技术将解决传统化工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陈光文:传统化工过程主要依靠设备及装置大型化来降低产品成本。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虽然其中存在国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然而单就能反映一个国家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工业的规模与水平而言,我国乙烯工业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6倍。
当前,我国化学工业依然存在着设备庞大、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污染重、产品质量差,新设备、新过程设计放大能力弱,过程调控难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技术和装备落后,特别是在设备放大和过程调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化工生产过程安全性较差。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爆炸及其所引发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就是一起沉痛的悲剧事件。
随着化学工业对能源、环境和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将愈加尖锐,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而微化工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化工过程节能降耗和化工系统微型化并能提高过程安全性,因此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记者:当前国内外微化工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陈光文:在微化工系统中,由于时空特征尺度微细化带来的过程特性变化,微化工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技术领域中构成了重大挑战,也为科学领域带来许多新问题。
微化工技术难点包括微反应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先进制造、装配与密封技术,参数测量技术(无接触测量技术),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催化剂的壁载或填充技术,微反应器防腐技术等。目前,微反应器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传统化工技术的更新换代,涉及行业包括石油化工,医药、农药、染料、火炸药等精细化工,主要包括磺化、硝化、直接氟化、氧化、过氧化、酰胺化、重氮化等各类强放热和易燃易爆的气-液和液-液反应过程;二是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化学激光器微型化、核燃料高效处理、含能材料的安全生产等;三是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
记者:微化工技术对于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陈光文:微化工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前沿技术,它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于一体的一种高新技术。由于微化工设备的内部通道特征尺度通常在几十微米至数百微米,流体薄层间距离极短,通过流体微团的介观黏性变形和分子扩散,可实现反应物料间的超快速微观混合;流体与器壁间有很大的接触面积,能显著提高流体间的换热效率,可实现反应过程的原位高效换热,其传热、传质能力较常规尺度提高1~3个数量级。另外,由于通道特征尺度小于火焰传播的临界尺度及微反应器内反应物持有量小,因而具有内在安全性,将其应用于快速混合、强放热及易燃易爆的反应过程,能显著提高过程的安全性,并可实现连续化操作;由于微化工设备结构的模块化,可实现直接放大(设备单元并联),可快速推进实验室成果的实用化进程。因此采用微反应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反应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小过程系统的体积或提高单位体积的生产能力,实现化工生产过程安全、过程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
微化工系统具有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结构,可实现就地、按需生产与供货,消除了储运带来的系列问题,同时也使分散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利用,对人类生命、环境安全、资源与能源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近十年来,微化工技术已迅速发展成为过程强化领域的典型范例之一。
记者:未来5~10年间,微化工技术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突破?微化工技术的介入会给传统化工生产会带来哪些可以预知的变革?
陈光文:微化工技术最有希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空间探索等国家安全以及传统化工技术的更新换代。前者如火星“化工厂”、微型核反应堆(高效传热、高效燃料后处理技术)、微型化学激光器、微推进器、高能炸药的安全生产等;化工过程则包括高效传热传质设备(微混合器、微换热器、微热泵、微分离器等)、精细高值化工产品(尤其是强放热、易燃易爆过程、危险品生产等,如磺化、硝化、氟化、氧化、重氮化、过氧化、酰胺化等)、材料高通量制备(催化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微型氢源和燃料电池(车载系统)、微型化集成技术(反应、换热、分离高度集成)、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以及基于微反应技术的新过程开发与应用。预计在未来5~10年,微反应技术将会在精细化工、纳米材料等领域率先得到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微化工技术就引起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都相继制订研究计划,以推进微反应技术的实用化进程。由于微化工技术的研究初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产业界虽有关注但介入不多,因此对微化工系统的放大和集成技术的研究机会少,大大减缓了微化工技术的实用化进程。经过10多年的研发与宣传推广工作,目前世界微化工技术已处于应用前夜。
记者:我国微化工技术研究正在开展哪些工作?
陈光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科研团队于2000年率先开始了微化工技术的研究,至今已形成集微加工技术平台、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于一体的研发体系。 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所用的微型氢源系统,具有启动快、一氧化碳含量低、比功率高等优点,为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该所开发的用于液-液混合的万吨级微混合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工业侧线实验。他们利用微反应器具有的高效传热、传质能力,使二硝基氯苯的合成时间明显缩短。作为我国微化工技术开发的另一阵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借鉴膜乳化技术,于2005年成功开发了以万吨级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制备单分散纳米碳酸钙的工业装置。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目前我国的微化工技术研究佣处于刚刚起步分阶段,在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深入进行,与工业应用相结合的能力相对较弱。我国若能在微化工技术研究初期就与产业界合作,可加速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在过程放大和系统集成方面积累经验,推进我国在微化工技术领域的研究。可以预见,这一新的前沿科学将会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也将确立我国在这一新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该新兴学科的发展和渗透,势必带动相关领域的调整和发展,为我国建立新的学科结构、特色和优势发挥重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作者:李晓岩 2011-05-18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