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高利,1959年12月生,北京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考入吉林工业大学,在汽车系学习汽车运输专业。
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公路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交通运输及人—车—路(环境)系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
1985年到1988年在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系攻读汽运工程专业在职硕士,获得了工学硕士的学位。
1992年至1996年在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攻读汽运工程专业在职博士,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
2. 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3. “中国公路学会道路运输学会”常务理事。
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专家)。
5.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科技顾问团”专家成员。
6. “中国公路学会道路运输学会”常务理事。
7. “北京交通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
8. “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9.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10.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科技顾问团”专家成员。
11.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技术研究中心“运输车辆运行安全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12. 长安大学“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陕西省综合运输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13. “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培训中心汽车维修诊断技术专家组” 专家成员。
14. “山东省城市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
15.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6. 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17.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会员。
18.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 高级会员。
19.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部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主讲课程:
《智能运输系统》
《车辆定位与导航》
《交通运输工程学》
《车辆运行安全与控制技术》
培养研究生情况:
指导了55名硕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
运输安全与物流、车载信息与智能交通、交通行为与安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30余项,主要代表研究项目有:
1. 陕西省交通厅重点项目”底卸式运煤半挂车设计研究”(1988年~1990年) ;
2. 国家教委资助项目“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1988年~1990年);
3. 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试验开发项目“ZCT9350GSN型散装水泥运输半挂车研制” (1992年~1994年);
4. 交通部部委重点试验及计算应用研究“公路高速客车造型的空气动力学研究”(1998年~2000年);
5. 陕西省交通厅重点应用研究“公路客车信息系统”(1998年~2000年);
6. 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公路卧铺客车卧位舒适性研究” (1998年~2002年);
7. 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公路客车造型及空气动力学模拟研究” (2000年~2003年);
8.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东北地区边贸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技术研究”(合同号:200439800060)(2004年~2008年);
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驾驶人安全状态监测及预警技术”(项目编号:2006AA11Z213)(2008年~2010年);
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与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课题四“营运车辆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及大范围集成应用”(课题编号:2009BAG13A04)(2009年~2011年);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综合测试环境设计与测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90920304)(2009年~2013年);
12. 交通运输建设重大科技专项“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率提升技术”的项目“公路网传感设备在线诊断与检定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任务书(合同)编号:2011 318 223 300)(2011年~2014年);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及验证环境设计与实现”(项目编号:91120010)(2011年~2014年);
14. 教育部高等学校“道路运输与工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资源整合及资料分类的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年~2013年);
15.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9年~2013年)。
科研成果:
1. 1990年“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且依据该成果已制定出3项国家标准和3项汽车及铁路等行业标准。
2. 1992年“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实用型大客车车身研究”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3. 1996年“轻型客车开发研究”获陕西省产学研重大项目三等奖。
4. 1997年“沙漠石油1500KN修井机”入选“中华之最”。
5. 1999年“汽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实践”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6. 2004年“公路卧铺客车卧位舒适性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代替原交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依据该成果已制定出1项国家标准和2项汽车及铁路等行业标准。
7. 2010年“汽车发动机原理构造及电控”获国家网络精品课程。
8. 2011年“东北地区边贸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技术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 2013年教改成果“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互动”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0. 2013年教改成果“交通运输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施”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11. 2013年“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评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12. 针对我国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现状,明确我国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的分阶段测试目标,设计合理的测试内容和测试环境。结合灰盒测试理论,研究多平台多传感器融合测试技术,人工测试与电子测试相配合,结合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城市道路、乡村道路、高速公路中基本和共性的测试内容,最终为年度比赛设计了测试环境、测试方法与技术以及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着我国无人驾驶车辆研究不断向前迈进。
13. 结合虚拟试验和道路测试,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原理及脑负荷评价方法,利用有人驾驶行为推断无人驾驶智能行为,建立相对完备的测评体系,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未来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的评测服务,为每年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提供测试环境、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
14. 提出了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结构模式及思路,改进了过去对于残缺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组合预测对于权重分配的方法,提出了组织社会车辆为物流企业服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车辆组织管理及驾驶员管理的模式,最终囊括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奖项。
15. 构建了双卡CDMA和GPRS及光纤网络传输的职业驾驶人疲劳状态远程监控预警系统。他通过汽车驾驶视景仿真系统中驾驶疲劳的反复试验,找出了疲劳驾驶的特征,开发出对驾驶人的预警技术。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这一技术对即将进入疲劳状态之前的驾驶人及时有效地进行警告和唤醒,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16.建立营运车辆驾驶人安全驾驶技能培训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出一种营运车辆驾驶人评估系统,实现了营运车辆驾驶人数据库数据挖掘及全程综合评价,确定了营运车辆驾驶人全程驾驶技能累积值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开发基于RFID技术的便携式终端信息管理设备,并在东、中、西典型运输企业或管理机构示范应用,实现对营运车辆驾驶员信息采集、管理和评价、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等,有效降低了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卧姿人体全身振动舒适性的评价(GB/T 18368-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卧铺客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QC/T 677-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振动 评价车辆座椅振动的实验室方法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8707.1-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13441.1-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2部分:建筑物内的振动(1Hz-80Hz)(GB/T 13441.2-201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4部分: 振动和旋转运动对固定导轨运输系统中的乘客及乘务员舒适影响的评价指南(GB/T 13441.4-2011)。
软件著作权:
1. 软件著作权:东北地区货物运输交易及车辆管理系统[简称:货物运输交易系统](登记号:2009SRBJ6978,证书号:软著登字第BJ23984号,登记时间:2009年11月16日)。
2. 软件著作权:东北地区物流配送GPS跟踪管理系统(登记号:2009SRBJ7023,证书号:软著登字第BJ24029号,登记时间:2009年11月16日)。
3.软件著作权:营运车辆驾驶人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简称:营运车辆驾驶人综合评价系统](登记号:2012SR029603,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397639号,登记时间:2012年04月17日)。
发明专利:
1. 驾驶人疲劳与车辆行驶轨迹的关系模型(申请号:200910079324.8)。
2. 半实物驾驶疲劳视景仿真系统平台(申请号:200910079326.7,ZL 2009 10079326.7)。
3. 基于多元网络传输的驾驶疲劳状态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申请号:200910079323.3,ZL 2009 10079323.3)。
4. 营运车辆驾驶人评估系统(申请号:201210202737.2)。
出版专著:
1. 现代车辆结构分析.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 公路技术词典.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 物流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4. 交通工程学(基础)Traffic Engineering(Fundamentals). 北京: 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7.
5. 交通工程学(应用)Traffic Engineering(Applications).北京: 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8.
代表性英文论文:
1. A Study of Reduced Comfort Boundary of Human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t Lying Posture. Human Factors in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Management -III July, 1990, Japan,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North Holland),1990.
2. A Study of Human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t Lying Posture(SAE 901647). International Off-Highway & Powerplant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SAE 901647,September 10-13,1990.Milwaukee, Wisconsin, U.S.
3. Automobile Model Scale Wind-Tunnel Test by Means of Aeronautical Wind-Tunnel. SAE 950999,Investigations into Vehicle Aerodynamics(SP-1078),1995.
4. A Study of Human(Chinese) Exposure to Whole-body Vibration at Recumbent Position. 24th Meeting of ISO/TC 108/SC4,Montreal,Canada,1999.
5. Research on Driver Braking Behavior under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Relation between Driver Personalities and Driving Violations.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Part A).
6. Neural Network Control Approach for Improving Vehicle Stability. IEE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Vision(ICARCV2006), Singapore, 2006.
7. Research of classification for defective components of automotive recall based on 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23th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2011.
8. Comparison on Driving Behavior between Manned and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1.
9.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Driving Tenseness under EmergencyC..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CICIS 2011).
10. Image acquisition of drivers' fatigue state based on fuzzy evaluation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 121-126, p 4290-4294, 2012, Frontiers of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Science II.
11. Research on Driver Braking Behavior under Emergency Situation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Driver Personalities and Driving ViolationsJ.. 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SAFETY 2012,vol V,Part A.
12. Nodes setting for the stationary model in the open-flight database based on creator. AMMASS 2012, V198-199.
13.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Braking Energy Regeneration of Miniature Electric Car Based on Super Electric Capacity.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Mechatronics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 II,MIM2012, V490-495.
14. Vehicle Braking Efficiency On-Lin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with MFD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Vols.605.
15.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Factors on Defective Automotive Recall. CCDC 2012.
16. Image acquisition of drivers' fatigue state based on fuzzy evaluatio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Frontiers of Manufacturing and Design Science II.2012
17. Real-Time Monitoring for Vehicle Brake Temperature Rise in Continuous Long Downhill. 2012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Mechanics(ICMAM2012).
18. Influences of initial braking velocity and passenger capacity on Mean Fully Developed Deceleratio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 281,2012.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五轴汽车同相位程度对转向性能的影响分析 张平霞; 高利; 朱永强 系统仿真学报 2015-03-08
2 物料抓取机械手的设计与仿真 张平霞; 高利; 朱永强 煤矿机械 2014-11-15
3 高空带电作业车机械手设计 张平霞; 高利; 朱永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4-11-08
4 城市快速路驾驶人注意力分配特征变化 成英; 高利; 高鲜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10-15
5 多轴电动轮汽车双目标操纵稳定性优化分析 张平霞; 高利; 朱永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4-10-08
6 公路网传感设备故障分类研究 邹鹏飞; 高利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4-04-15
7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吴绍斌; 高利; 孙洪武; 赵亚男; 陈雪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0-30
8 营运驾驶员从业管理综合评价系统设计 韦崇明; 高利; 陈雪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9-15
9 基于C164CI单片机的CVT电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赵敏; 陈雪梅; 高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9-15
10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硬时间窗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研究 王军; 高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7-15
11 基于长下坡路段车速与制动器温度实时监测的模糊推理预警算法 李文亮; 周炜; 高利 公路交通科技 2013-06-15
12 基于交叉分层Logit的轨道站点周边居住地和出行方式联合选择模型 李霞; 高利; 刘玉国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11-15
13 Simulation research of traffic behavior of road intersection pedestrian 陈雪梅; 魏中华; 高利 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 2011-08-05
14 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 吴绍斌; 高利; 王刘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9-12-15
15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及仿真 吴绍斌; 李剑峰; 高利; 王刘安 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 2009-09-27
16 求解不确定车辆数车辆调度问题的混合算法 曹宏美; 高利; 胡亚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08-15
17 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的虚拟实验研究 李剑峰; 高利 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 2007-07-28
18 基于TransCAD的区域客运网络规划 吴绍斌; 高利 第六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卷) 2006-06-01
19 基于神经网络的驾驶员因素与交通事故率关联性研究 陈雪梅; 高利; 魏中华 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 2005-11-01
20 现代物流的发展与中国物流产业的对策 高利; 肖金坚; 宋伟 第三届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3-04-01
21 基于WebGI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 陈立干; 吴绍斌; 姜丹; 高利 物流科技 2009-07-10
22 BPR路阻函数的改进研究 王素欣; 王雷震; 高利; 崔小光; 陈雪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06-15
23 五轴汽车双相位转向性能对比分析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王树凤; 柴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06-15
24 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仪表设计 冷韶华; 高利; 李军伟; 王荣莉; 刘宁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9-04-15
25 多轴汽车同相位全轮转向摆振分析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王树凤; 柴山 系统仿真学报 2009-03-20
26 驾驶员转向行为与生理反应的混合效应模型 陈雪梅; 魏中华; 高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02-15
27 五轴全轮转向汽车动力学模型分析 冷韶华; 高利; 王树凤; 朱永强 农业机械学报 2008-12-25
28 多轴汽车双相位全轮转向虚拟试验分析 冷韶华; 高利; 王树凤; 朱永强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8-12-15
29 多轴汽车双相位转向性能分析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王树凤; 柴山 系统仿真学报 2008-11-20
30 驱动桥运动仿真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王树凤; 柴山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8-06-15
31 车辆稳定性控制的虚拟实验 吴绍斌; 李剑峰; 高利 农业机械学报 2008-05-25
32 驾驶员制动速度与生理反应的混合效应模型 陈雪梅; 魏中华; 高利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10
33 基于双相位转向的多轴汽车控制机构分析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王树凤; 柴山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8-04-15
34 COSMOSMotion在液压尾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8-04-15
35 优化多品种货物配装的蚂蚁算法 曹宏美; 高利; 张天宫 交通与计算机 2008-04-15
36 多集散点车辆路径问题及其蚁群算法研究 王素欣; 高利; 崔小光; 陈雪梅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02-15
37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车辆配装问题求解 曹宏美; 高利; 王素欣 控制工程 2008-01-20
38 多需求点车辆调度模型及其群体智能混合求解 王素欣; 高利; 崔小光; 曹宏美 自动化学报 2008-01-15
39 物流园区射频卡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赵亚男; 王文清; 高利; 谭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01-15
40 多集散点单车路径优化研究 王素欣; 高利; 崔小光; 陈雪梅 控制工程 2007-11-20
41 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方法 李剑峰; 高利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11-15
42 液压尾板优化设计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煤矿机械 2007-11-15
43 物流园区中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软件设计 赵亚男; 王文清; 高利; 孙明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11-15
44 交通分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王素欣; 高利; 崔小光; 陈雪梅; 谷莉方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7-10-15
45 挖掘机动态力学仿真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煤矿机械 2007-09-15
46 弯坡组合路段安全认知推理模型 肖金坚; 高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08-15
47 紧急状况下职业驾驶员适宜性评价遴选系统 陈雪梅; 魏中华; 高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08-15
48 行车紧急度主观判断与车辆行驶控制 陈雪梅; 高利; 吴绍斌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8-15
49 车辆横摆角速度跟踪控制方法 李剑峰; 高利; 靳宇伟 农业机械学报 2007-07-25
50 驾驶员因素与交通事故率的关联性 陈雪梅; 高利; 魏中华; 李潜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07-15
51 液压尾板动态仿真分析 朱永强; 高利; 张平霞 煤矿机械 2007-07-15
52 物流园区中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硬件设计 赵亚男; 王文清; 高利; 孙明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15
5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驾驶员弯道安全感受预测模型研究 肖金坚; 高利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6-15
54 紧急避障时驾驶员制动操纵特性研究 陈雪梅; 高利; 魏中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06-15
55 弯道平曲半径与安全感受关系的仿真研究 肖金坚; 高利 控制工程 2007-05-20
56 紧急情况下驾驶员行为研究 陈雪梅; 魏中华; 高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05-15
57 多集散点车辆路径优化的混合算法 王素欣; 高利; 崔小光; 曹宏美; 王亚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02-28
58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制造单元重构研究 王素欣; 高利; 王丽杰; 崔小光 现代制造工程 2007-01-30
59 基于主客观紧急度判断的车辆行驶模糊控制 陈雪梅; 高利 中国工程科学 2007-01-20
60 一种车辆主动横摆力矩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高利; 李剑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10
61 车辆碰撞事故再现技术的发展 李剑峰; 高利; 陈雪梅 计算机仿真 2006-12-30
62 基于SIMULINK的参数化车辆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李剑峰; 高利; 刘碧荣 仪器仪表学报 2006-12-30
63 基于行驶避撞紧急度的车辆运动模糊控制 陈雪梅; 高利; 王素欣; 魏中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1-10
64 中俄边贸物流的特征和发展 吴绍斌; 高利 物流科技 2006-06-10
65 GPS定位精度的提高及其应用 何其畏; 高利 微计算机信息 2006-05-10
66 车辆质心纵向位置变化对车辆侧向响应的影响 李剑峰; 高利 现代制造工程 2006-03-30
67 基于Multi-Agent System的跟驰模型 魏庆曜; 陈斌; 金炜东; 高利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5-09-30
68 特殊过程下的车辆跟驰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陈斌; 金炜东; 高利 中国公路学报 2005-03-30
69 汽车倒车危险度评判基本模型初探 刘淑艳; 高利; 章敏 汽车工程 2004-10-30
70 高速公路事故响应控制模式构建 陈斌; 金炜东; 高利 中国公路学报 2004-06-30
71 客车车身结构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北京,1987.
72 关于人体全身受振的评价指南国际标准(ISO2631)坐姿纵向振动的感受试验. 汽车运输研究,1989(01).
73 汽车车速的控制系统初探. 西安公路学院学报,1991,11(01).
74 改善国产客货车空气动力特性是节能的重要途径. 能源季刊,1991(03).
75 大客车座椅安全带的人体工程学分析. 汽车运输研究,1992, 11(04).
76 商用车辆空气阻力的高速滑行试验. 第四届全国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上海)论文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编,1994.
77 长头厢式货车加装导流罩的风洞和道路试验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1995,8(03).
78 客车油泥模型的制作及测量.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学会,客车学术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江苏交通科学研究所编,1997.
79 汽车流场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中国公路学报,1998,11(02).
80 卧姿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试验方法研究. 客车技术与研究, 1998,20(02).
81 人-车-路-环境系统中的车辆技术研究.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2 国产客车车身周围流场数值模拟的空间离散. 中国公路学报,2001, 14(01).
83 客车乘员、驾驶员和经营者择车倾向性分析.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1,23(05).
84 公路卧铺客车卧姿人体振动研究.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2,24(05).
85 基于多级关联灰度模型的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公路学报, 2002(04).
86 基于车辆综合紧急度的模糊控制. 江苏大学学报[J]. 2006,27(6).
87 车辆碰撞事故再现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仿真,2006(12).
88 多集散点车辆路径优化的混合算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J]),2007(02).
89 一种车辆主动横摆力矩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江苏大学学报[J],2007(02).
90 多集散点单车路径优化研究. 控制工程[J], 2007(06).
91 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 2007(11).
92 一种基于装载稳定性的集装箱货物布局优化算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J], 2007(12).
9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车辆配装问题求解. 控制工程[J], 2008(01).
94 多需求点车辆调度模型及其群体智能混合求解. 自动化学报[J]. 2008(01).
95 多集散点车辆路径问题及其蚁群算法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 2008(02).
96 多轴汽车双相位转向性能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J], 2008(02).
97 优化多品种货物配装的蚂蚁算法. 交通与计算机[J], 2008(02).
98 基于分层序列法求解不确定车辆数车辆调度问题的混合算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J], 2009(04).
99 多轴汽车同相位全轮转向摆振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J], 2009(06).
100 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J], 2009(12).
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
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3~2017教育部高等学校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大会,2013年09月25日至27日在重庆大学举行。交通工程系高利教授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受邀参加本次大会,交通工程系赵亚男副教授也参加本次大会。高利教授在会议现场接受了颁发的委员聘书,并热烈参与讨论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规划、2013年工作计划、重点调研工作、专家国家标准制动等工作。
通过本次大会,为北京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与国内交通运输类相关院校的深入交流和了解提供了平台,扩大了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在国内的影响。
颁发委员证书 现场热烈研讨
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大会与会专家合影
与会期间,高利教授联系了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邵毅明书记,参观了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市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实验室、综合运输模拟实验室、交通运输组织仿真实验室、航运管理仿真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以及重庆交大道路运输研究院。
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交大道路运输研究院 环幕驾驶模拟仿真平台
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参观,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科,就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国家纵向项目联合申报、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等达成共识,对今后的合作提出意向。交流中,高利教授邀请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邵毅明书记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到北京理工大学参观交流,加快推动合作事宜,为两校之间进一步开展校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校际交流活动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交通工程系交通运输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新闻网 2013-10-24
——自动化的公共交通
2012年11月21日14:00——16:00,交通运输工程学术讲座系列之一在我校车辆重点实验室一层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是我校交通运输工程系系主任高利教授和来自法国的Michel教授,报告的主题是:“Automated Public Transport: ABRT,PRT and Cyber cars”。出席讲座的有机械与车辆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赵亚男教授、吴绍斌教授、熊辉教授、陈雪梅老师、姚丽亚老师,车辆专业博士生,交通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及交通运输公路院工作人员等。
本次学术讲座由交通运输工程系高利教授主持,在介绍Michel教授所做学术研究工作以及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对Michel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两个小时的报告中,Michel教授凭借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向各位参与的教授、老师和学生展示了自动化公共交通的特点、发展及未来前景,被称为Cyber cars之父的Michel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述了Cyber cars的发展史、现在应用情况、对现代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讲座过程中Michel教授与各位老师和同学探讨了自动化公共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亲切交流了对自动化公共交通的想法。
讲座的最后,高利教授再次表达了对Michel 教授的谢意,并对接下来几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倍感信心,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
本次国际学术交流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对自动化公共交通有了更加宽泛的了解,对自己学术研究方向的未来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欲望,励志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2012-11-23
荣誉奖励:
1、1992年08月获“陕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2、1992年12月被授予交通部“交通系统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
3、1992年12月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
4、1997年03月获“首次‘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年轻教师’奖。
5、2000年06月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6、2005年09月获北京理工大学“三育人”优秀教师。
7、1997年05月选为“西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8、1998年0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常委。
9、2008年0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10、2012年0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11、2012年07月任“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约监察员”。
细微之处见真章
——记北京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高利
高标准的软绵舒适的铁路车辆座椅设计,高水平的高速公路上对疲劳驾驶的警告和唤醒,合理优化的车辆调度组织和驾驶员管理模式,为每一位乘客精心“按摩”,为每一位驾驶员敲响“警钟”,为每一个家庭开启坚实护盾,这就是高利实际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高利1978年考入吉林工业大学,在汽车系学习汽车运输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公路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交通运输及人—车—路(环境)系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不断给自己补能充电,1985年到1988年在本校汽车系攻读汽运工程专业在职硕士,获得了工学硕士的学位。1992年至1996年在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攻读汽运工程专业在职博士,又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虽然学业繁重,但是他总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他各方面优秀的表现,在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批准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9项,取得发明专利5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细致入微,确保精益求精
为了保证乘客在长途运行环境中的轻松舒适,为了确保运送物资在颠簸、震荡的运行线路上完好无损。在“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项目中,高利和团队成员一起对68名中国人卧姿人体承受震动试验和统计及频域分析,得到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等感曲线,提出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方法,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且依据该成果已制定出3项国家标准和3项汽车及铁路等行业标准,为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有关卧姿人体承受振动的评价做出积极贡献。
在这次些研究的基础上,1998年到2002年,高利通过大量公路卧铺客车实车道路试验和铁路客车卧铺试验及仿真分析,得出公路卧铺客车和铁路客车的卧铺振动特性,提出减振提高乘坐舒适性措施,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测量评价方法,研究完成了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公路卧铺客车卧位舒适性研究”,获得了2004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依据该成果已制定出1项国家标准和2项汽车及铁路等行业标准。细节的看重,详尽的分析、标准的制定、理论的支撑对交通出行带来了有效的参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创新思维,打造精品模式
通过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是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交通工程领域,高利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利用精湛的专业技能,慢慢摸索出一套套合理高效完备的精品模式。
在创新中谋发展。2009年起高利承担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综合测试环境设计与测评体系研究”,针对我国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现状,明确我国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的分阶段测试目标,设计合理的测试内容和测试环境。结合灰盒测试理论,研究多平台多传感器融合测试技术,人工测试与电子测试相配合,结合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城市道路、乡村道路、高速公路中基本和共性的测试内容,最终为年度比赛设计了测试环境、测试方法与技术以及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着我国无人驾驶车辆研究不断向前迈进。
在创新中求提高。2011年起,高利又承担了“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及验证环境设计与实现”项目。结合虚拟试验和道路测试,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原理及脑负荷评价方法,利用有人驾驶行为推断无人驾驶智能行为,建立相对完备的测评体系,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未来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的评测服务,为每年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提供测试环境、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
在创新中被认可。2011年,高利一力承担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东北地区边贸通道和运输枢纽建设技术研究”。该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自然地理区划,提出了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结构模式及思路,改进了过去对于残缺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组合预测对于权重分配的方法,提出了组织社会车辆为物流企业服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车辆组织管理及驾驶员管理的模式,最终囊括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奖项。
实时监测,推行精细管理
高利一直从事的交通运输及人—车—路(环境)系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细致活儿。高利在实际工作中细化出工作区域,量化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责任,力图将公路网、营运车辆等的管理做到无缝隙、无障碍,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长效管理方式。
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的交通环境中研究驾驶疲劳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驾驶人安全状态监测及预警技术”的提出,就是试图来解决这一问题。高利开阔思维,建立了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的驾驶疲劳识别及车载预警系统,构建了双卡CDMA和GPRS及光纤网络传输的职业驾驶人疲劳状态远程监控预警系统。他通过汽车驾驶视景仿真系统中驾驶疲劳的反复试验,找出了疲劳驾驶的特征,开发出对驾驶人的预警技术。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这一技术对即将进入疲劳状态之前的驾驶人及时有效地进行警告和唤醒,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较于疲劳驾驶,针对营运车辆行驶安全状态失控造成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的问题,2009年,高利着手主持的项目专题“营运车辆驾驶人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营运车辆驾驶人安全驾驶技能培训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出一种营运车辆驾驶人评估系统,实现了营运车辆驾驶人数据库数据挖掘及全程综合评价,确定了营运车辆驾驶人全程驾驶技能累积值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开发基于RFID技术的便携式终端信息管理设备,并在东、中、西典型运输企业或管理机构示范应用,实现对营运车辆驾驶员信息采集、管理和评价、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等,有效降低了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随后,高利将对人的分析研究转移到了物的钻研开发中。在2011年开始启动的“公路网传感设备在线诊断与检定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项目中,他针对物联网条件下公路网运行状态传感设备的多样、异构、复杂、主动等特征,完成适应物联网技术需求的公路网传感设备状态监测、诊断系列标准及相关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开发公路网传感设备监测诊断软件,研制公路网传感设备监测及诊断装置,以期实现公路网传感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保障公路网传感设备的量值统一及和结果准确及减少失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网运行状态传感设备的可靠性及精确性,增强了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及分析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细心呵护,关注学生成长
闪耀的科研成就,不是他奋斗的终点。在科研工作之余同时,他徜徉在教学课堂,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自从我国2004年建立汽车召回制度以来,作为核心专家成员的高利,全程参加汽车召回专家遴选、汽车召回专家论证、汽车召回宣传、汽车召回标准评审、汽车召回调查及试验论证等工作。即使每年参加相关重要活动10余次,繁忙劳碌,他还指导了2名博士研究生成功开展汽车召回领域的研究,他们均已获得博士学位,并著有相关著作。
从1982年,高利就投身到了高等教育教学的事业中。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高利先后主讲了8门本科生课程、12门研究生课程,指导了55名硕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工程硕士。他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曾获得优秀班主任奖、3次学校教学优秀奖和一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从细节开始,从细微处入手,高利从点滴做起,用一钉一铆的工作态度,在繁复的工作中逐渐见真章。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6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