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王晶,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医学与生物计量研究所副所长,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博士,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3年,被派往法国代表中国参与到国际计量局生物计量的工作当中,成为国际计量局(BIPM)的国际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分析工作组(BAWG)成员。
2012年,成立了微生物工作组(MBSG),承担微生物定量组的联合主席。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工作组(BAWG)委员。
2. CCQM/MBSG微生物定量工作组联合主席。
3. 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4.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
5. 北京食品学会理事。
6. 国际 AOAC 成员。
7. ISO生物技术工作组专家组成员。
8.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专家。
9.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
10. CNAS 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标准物质 / 标准样品专业委员会委员。
11.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专业委化学计量分专业委委员。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后5名。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物计量工作及国家标准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10年来,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基础性专项、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专项等10多项课题。
1.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专项课题“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关键技术研究”。
2. 食品安全专项课题“食品标签成分及有效成分标准物质研究”。
3. “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课题“生物化学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
4.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准推进工程项目课题“核酸和蛋白质测量技术标准研究”。
5. “十一五”国家重大项目课题任务“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
6.“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
7.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水环境微生物测量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研究”。
8. 科研业务项目课题 “生物标志物检测用计量技术及标准研究”。
9.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转Bt+CpTI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氮素代谢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0. 食品安全专项课题“奶粉和粮谷制品中常见菌标准物质制备与计量技术研究”
11. 食品安全专项课题“谷物、油脂类食品中脂肪酸、功能糖、蛋白过敏原标准物质研究”。
12. 食品安全专项课题“流式细胞仪校准用标准物质研制”和“尿液分析仪校准用红细胞、白细胞标准物质研制”等。
科研成果:
1. 先后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5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届标准创新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各1次;分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2次,其中,2012年“转基因产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研究成果相继被《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科技成果》等媒体刊登报道。
2. 2007年,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行政主管下,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以王晶秘书长牵头,开展生物计量的国家规范规程制订。创新团队制定的《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JJF1265-2010)于2010年发布实施,首次给出生物计量的定义:以生物测量理论、测量标准、计量标准与生物测量技术为主体,实现生物物质的测量特性量值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准确一致,保证测量结果最终可溯源到国际SI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或国际公认单位。同年,进行了该规范全国范围的宣贯,为我国发展生物计量事业奠定了基础。
3. 在规划生物计量的发展中,创新团队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通过大量调研,在领导支持下,积极推动生物计量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务院2013年3月2日发布)。2008年负责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4项国际生物计量前沿水平的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确定和实现转基因、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测量具备完整的溯源到国际基本单位的量值溯源传递框架途径,绝对定量的方法;建立转基因核酸、蛋白质和微生物核酸、蛋白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值测量权威技术,完成不确定度评价研究,形成33种生物安全检测有关标准物质,解决国内长期以来无法实现转基因植物核酸、蛋白质及微生物核酸、蛋白质准确测量和量值溯源的技术难题,填补空白。
4. 2012年团队承担的两个课题《转基因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和《病原微生物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科技部和质检总局的验收,已经形成转基因和病原微生物核酸溯源途径和实现方法,国际比对实现国际等效,形成了国家一级转基因标准物质,解决了转基因产品定量检测缺乏计量支撑,无法溯源,无法实现国际等效问题。以公益服务为目的,成果已服务于我国的转基因检测实验室、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和重点实验室等转基因检测部门,并在国家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生物化学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团队有针对性地研制了30种生物测量过程中大量使用的蛋白、核酸、脂质、活性成分等标准物质,14项获得国家标准物质证书。课题组同时在司法物证鉴定、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临床检验、检定校准等7大领域建立了参考实验室网络,通过行业实验室之间的联合,共享标准物质资源,提高生物测量的分析能力和水平。
6.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准推进工程项目课题“核酸和蛋白质测量技术标准研究”实现为药品胰岛素检测质量控制的量值溯源的应用,胰岛素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为中国药典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发挥了的作用。
发明专利:
1. 转基因水稻克螟稻2号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 王晶;隋志伟;李亮;余笑波;臧超;董莲华 2012-04-10 2013-10-23
2. 多肽或蛋白质含量标准物质定值方法 武利庆;王晶;杨彬 2010-06-08 2011-12-14
3. 质粒DNA定量检测用标准品的制备方法 董莲华;孟盈;王晶;傅博强;高运华;张玲 2012-12-13 2013-04-24
4. 转基因水稻TT51-1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 王晶;隋志伟;李亮;余笑波;臧超;董莲华 2012-04-10 2013-10-23
5. 一种质粒DNA定量检测试剂盒 董莲华;孟盈;王晶;傅博强;高运华;张玲 2012-12-13 2013-03-20
6. 一种甲肝病毒定量检测用质粒标准分子 隋志伟;乔煜婷;傅博强;张玲;王晶;刘瑛颖;董莲华 2014-01-26 2014-07-02
7. 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特异性定量检测用质粒标准分子 王晶;李亮;隋志伟;臧超;余笑波;董莲华 2012-04-10 2013-10-23
8. 一种检测转基因水稻克螟稻2号的质粒标准分子及构建 王晶;李亮;隋志伟;臧超;余笑波;董莲华 2012-04-10 2013-10-23
9. 一种抗核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盒和使用方法 刘瑛颖;王晶;隋志伟;张玲 2013-11-11 2015-05-20
10. CryIAc蛋白标准物质定值的方法 宋德伟;刘思谦;武利庆;毕佳明;王晶;杨彬 2011-06-17 2012-02-15
11. CryIAb蛋白标准物质定值的方法 武利庆;毕佳明;宋德伟;王晶;杨彬 2011-06-17 2011-11-30
12. 6种银杏酸单体的纯化制备方法 傅博强;唐治玉;王晶;滕俊恒;马景哲 2010-12-15 2011-06-15
13. 一种制备高纯度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盛灵慧;高运华;黄峥;李佳;马康;王晶;李良 2012-05-16 2013-02-13
出版专著:
1. 《食品安全性》(1999)
2.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2002)
3. 《食品营养标签和标示成分检测技术》(2007)
4.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2008)
代表性论文:
1 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量分析人生长激素 金有训; 石莲花; 武利庆; 刘文丽; 王晶 分析化学 2015-07-15
2 DNA甲基化定量测量国际比对CCQM P94.2 高运华; 陈鸿飞; 盛灵慧; 武利庆; 王晶 中国测试 2015-06-30
3 大肠杆菌O157∶H7微滴数字PCR定量方法的建立 董莲华; 张玲; 姜君; 王江南; 王晶; 陈唯军 分析化学 2015-03-15
4 转BT+CPTI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土壤根际反硝化菌丰度和多样性影响 董莲华; 孟盈; 王晶 微生物学报 2015-03-04
5 食源性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隋志伟; 薛蕾; 王晶; 张玲; 傅博强; 郝林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02-15
6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物质的研制 优先出版 薛蕾; 隋志伟; 张玲; 王晶; 傅博强; 刘瑛颖; 郝林 食品科学 2014-11-02 14:08
7 转Bt+CpTI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细菌及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影响 董莲华; 孟盈; 王晶 微生物学报 2014-03-04
8 特征脂肪酸在鉴别地沟油中的应用 盛灵慧; 黄峥; 马康; 李秀琴; 王晶 中国油脂 2013-12-20
9 环境气溶胶中细菌内毒素荷载量的测定 傅博强; 唐治玉; 郑红英; 王晶 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3-10-17
10 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量基因组DNA含量 张玲; 陈大舟; 武利庆; 高运华; 汤桦; 王晶; 刘新海 化学分析计量 2013-09-20
11 5种脂肪酸甲酯化方法的酯化效率研究 黄峥; 盛灵慧; 马康; 高运华; 王晶; 李保山 中国油脂 2013-09-20
12 核酸定量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傅博强; 王晶; 唐治玉; 张玲; 李亮; 董莲华; 隋志伟; 刘瑛颖 中国计量 2013-03-10
13 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检测用质粒标准分子研制 李亮; 王晶; 臧超; 隋志伟; 赵正宜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1-26
14 转基因玉米NK603基体标准物质研制 董莲华; 隋志伟; 沈平; 余笑波; 王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3-01-25
15 数字PCR测定DNA含量及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柳方方; 张玲; 王晶; 陈大舟; 臧超; 于笑波; 秦培勇 化学分析计量 2013-01-20
16 水稻淀粉分支酶基因(RBE4)作为转基因水稻基体标准物质的内标准基因的研究 余笑波; 崔海峰; 俞晓平; 隋志伟; 李亮; 王晶; 叶子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11-15
17 基于数字PCR的单分子DNA定量技术研究进展 李亮; 隋志伟; 王晶; 臧超; 余笑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2-10-15
18 国家标准是营养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王晶 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9-12-07
19 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对寡核苷酸含量的测定研究 高运华; 武利庆; 王晶; 张玲; 刘张岚 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11-14
20 植物转基因产品和检疫性真菌检测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 章桂明; 陈枝楠; 程颖慧; 娄定风; 李大伟; 王颖; 郑耘; 谭彦彩; 杨伟东; 黎朋; 王晶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07-01
21 转基因水稻克螟稻2号定量检测用质粒标准分子研制及不确定度评价 李亮; 臧超; 王晶; 隋志伟; 赵正宜; 董莲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10-15
22 转基因油菜TOPAS 19/2质粒分子多家协同实验及不确定度评定 柳方方; 张玲; 宋贵文; 曹应龙; 盛灵慧; 黄峥; 王晶; 秦培勇; 卢长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6-15
23 转基因定量检测用质粒分子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李亮; 王晶; 隋志伟; 臧超; 余笑波 生物技术通报 2012-02-26
24 转基因植物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董莲华; 赵正宜; 李亮; 隋志伟; 王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02-25
25 配方奶粉中核苷酸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高运华; 黎朋; 侯东军; 张玲; 王晶 中国测试 2012-01-30
26 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标准物质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杨彬; 武利庆; 毕佳明; 徐蓓; 王晶 中国计量 2011-12-10
27 转基因水稻种子核酸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隋志伟; 余笑波; 王晶; 李亮; 臧超; 叶子弘 中国稻米 2011-11-20
28 转基因植物Real-time PCR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的研究 优先出版 隋志伟; 王晶; 李亮; 谢田法 食品工业科技 2011-10-25 10:23
29 超声波破碎-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核酸 董莲华; 盛灵慧; 王晶; 黎朋 分析化学 2011-09-15
30 转基因玉米pNK603质粒分子的构建与应用 董莲华; 李亮; 王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06-28
31 食品安全及其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保证 王晶 食品工业科技 2010-06-25
32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 盛灵慧; 黄峥; 王晶 化学分析计量 2010-03-20
33 荧光淬灭测定蛋白质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反应机理研究 杨彬; 武利庆; 王晶 中国计量 2010-03-10
34 生物计量与环境污染 盛灵慧; 王晶 中国计量 2010-02-10
35 液相色谱法测定多元维生素片中4种水溶性维生素 盛灵慧; 赵正宜; 王晶; 黄峥 化学分析计量 2010-01-20
36 荧光标记寡核苷酸的反相离子对色谱分析 黎朋; 王晶; 高运华; 武利庆; 盛灵慧; 傅博强 分析化学 2009-12-15
37 次黄嘌呤核苷酸二钠盐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高运华; 盛灵慧; 张玲; 黎朋; 刘张岚; 王晶 中国测试 2009-11-30
38 腺嘌呤核苷一磷酸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高运华; 盛灵慧; 张玲; 黎朋; 刘张岚; 王晶 化学分析计量 2009-11-20
39 浅谈蛋白质含量量值溯源传递体系的构建 武利庆; 王晶; 谢宝民; 米薇; 杨彬 化学分析计量 2009-05-20
40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标准物质定值结果的溯源性 武利庆; 王晶; 杨彬 中国计量 2009-05-10
4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蛋粉中胆固醇含量 盛灵慧; 王晶; 武利庆; 高运华; 傅博强; 赵正宜 食品科学 2008-12-15
42 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对寡核苷酸含量的测定研究 高运华; 武利庆; 王晶; 张玲; 刘张岚 分析测试学报 2008-10-25
43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枣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 盛灵慧; 高运华; 王晶; 赵正宜 化学分析计量 2008-07-20
44 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精确测定奶粉中的核苷酸含量 高运华; 武利庆; 王晶 分析测试学报 2007-09-25
45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定多肽含量 武利庆; 王晶 化学分析计量 2007-03-20
46 蛋白质计量发展现状和趋势 武利庆; 王晶 中国计量 2007-02-10
47 电喷雾质谱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 武利庆; 王晶 化学分析计量 2007-01-20
学术交流:
1. 每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总部参加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工作组(BAWG)的会议,就生物领域核酸、蛋白质和细胞等的计量和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 2012年开始了微生物计量的研究探讨,带领团队参加BIPM/CCQM/BAWG 组织的16项生物核酸、蛋白质、细胞等相关测量比对,其中团队主导研究比对1项,关键比对1项,参与微生物工作组计量研究比对3项;参与亚太计量组织APMP活动和比对。
3. 作为联合主席还代表中国参加2006年泰国和2008年北京举办的亚太法制计量会议。
4. 2008年,带队出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加速21世纪生命科学的创新:确定急需的测量标准和技术挑战”会议。
5. 2009年成为国际ISO理事会生物技术工作组专家,跟踪国际标准对生物计量的需求和发展动态。
6. 创新团队积极与各国开展合作与交流,先后派驻或走访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韩国计量院(KRISS)、日本计量院(NMIJ)、澳大利亚计量院(NMIA)、巴西计量标准化与工业质量研究院(INMETRO)、泰国计量院(NIMT)、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实验室等计量院和实验室;还与英国LGC、香港政府化验室(GLHK)、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标准物质与测试研究所(IRMM)等进行国际比对主导合作研究。
日前,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主办的“CIBM•2015第二届中国生物计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横跨“标、研、政、企”多界的国内外相关专家和业内技术人员100余人参会,共同研讨生物领域计量和测量技术、国家生物计量及标准研制和质量监管等热点问题。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做题为《中国国家质量基础(NQI)建设与计量发展》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国家质量基础(NQI)的定义、构成和重要作用,以及计量对NQI建设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随后,来自中国计量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余家国内权威生物计量、标准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20多名专家学者,就生物计量、标准、技术与质量安全健康的热点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全面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志新等分别做了题为《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精准”生物学》《等温滴定量热(ITC)在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此外,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专家从对基因检测产业发展及标准需求、生物芯片技术发展及标准需求等发面做了报告。
中国计量院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王晶研究员对其团队在生物计量溯源途径、新技术方法、计量标准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创新团队的其他成员还分别就近年在生物计量重点领域,包括蛋白质、核酸含量量值溯源及计量技术和标准物质研制,DNA序列标准物质研制,微生物测量和标准物质,生物技术标准化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做了报告。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以“质量、安全、健康”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参与,对国内外生物计量、生物技术标准、生物产业和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科研项目的“十三五”规划进行交流与探讨。
由中国计量院创办的“CIBM中国生物计量发展研讨会”规模大、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新、专业性强,现已逐渐发展为生物计量和生物技术标准在国家重点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的一面旗帜。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计量院主办,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中国遗传学会生物产业促进委员会、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和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协办。会议由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主持。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 2015-11-19 15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计量科学与测量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晶博士园区行
日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计量科学与测量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晶博士来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参观考察。代表团一行参观了北京双鹭药业南京卡文迪许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公司的研究方向和运行状况。省计量院和南京计量院工作人员陪同考察。王所长听取了公司副总经理余蓉对园区发展建设情况介绍,并讨论交流了解了目前园区对人才引进情况和区县配套政策,王所长也表示会适时地在行业内宣传园区,吸引创业人才园区落户。
来源:江苏人才工作网 2014-07-03
5月3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在枫林校区图书馆迎宾厅举办一场题为《食品安全及结果有效性保证的标准法规体系》的学术讲座,邀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计量科学与测量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晶博士主讲,讲座由生命科学学院李玉萍院长主持,生命科学学院全体教师及部分同学到场聆听。
王晶博士对食品安全内涵和食品安全分析体系进行了描述,介绍了国际测量体系,食品安全及检测结果有效性保证的标准法规体系。阐述了食品安全分析测量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强调了计量标准和溯源性在食品安全分析结果有效性保证的地位。说明要重视食品安全危害,关注饮食风险因素和食品标签中的不正确标示,发展准确分析技术,加大计量标准的数量和应用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可比、可溯源,实现对食品安全有效高质监管,从而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等方面作了精彩详细的阐述。整个讲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拓展了师生的视野。
讲座结束后,王晶博士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师生们提出的有关食品、生物安全检测分析方面的问题一一作答,师生们普遍感到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王晶博士的讲座对学院今后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1-05-05
为庆祝我校建校九十周年, 2011 年 1 月 15 日上午 ,应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我校食品系 86 级杰出校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计量科学与测量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晶研究员在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01 报告厅作了 题为“食品安全、营养和标准技术体系 ” 的学 术报告。报告会由南昌大学副校长、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教授主持。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刘成梅院长、邓泽元副院长及重点实验室师生 100 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在报告会上,王晶研究员就自己二十多年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与师生们分享了她对食品安全、营养和标准技术体系的认识,讲述了我国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性及营养标签标示、食品安全标准技术体系、生物计量标准等现状与发展情况,王晶研究员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刻、切实新颖, 起了在场师生的极大的兴趣 。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王晶研究员就大家的提问做了详细的解答和深入交流。整场报告学术气氛浓郁,与会师生深感受益匪浅。
报告会前,在谢明勇副校长的主持下举行了“ 王晶 兼职教授授聘仪式”,谢明勇副校长亲自为她颁发聘书并佩戴校徽。
报告会后,王晶研究员在重点实验室陈红兵教授等的陪同下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晶,女,博士,我校(原江西大学)食品系 86 级杰出校友,现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计量科学与测量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目前为国际 AOAC 成员,国际计量局物质量咨询委员会生物工作组成员, ISO 生物技术工作组专家组成员,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并任秘书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 , CNAS 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标准物质 / 标准样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食品安全、营养、标准、计量标准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近 5 年来,主持食品安全和生命科学生物领域国家多项科技重大项目,获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部级科技奖 5 次,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1 次。制订 15 项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 11 项已发布实施),并 2 次获奖,新制订国家标准 4 项。 形成食品安全、生物测量计量标准成果 30 多项,著有《食品安全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营养标签和标示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 4 本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
来源: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荣誉奖励:
1. 获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部级科技奖 5 次。
2. 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1 次。
3. 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届标准创新奖。
4. 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2次,其中,2012年“转基因产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计量院三项科技成果获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2月26日上午,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5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完成的“低能X射线空气比释动能基准的研究与建立”、“臭氧测量计量基标准研究和建立”和“营养和功能成分标示的基标准方法及标准物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获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图为中国计量院获奖代表在颁奖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能源环境所赵玉祥工程师,医学生物所盛灵慧副研究员、王晶研究员,电离所吴金杰副研究员)
“低能X射线空气比释动能基准的研究与建立”项目由中国计量院电离所吴金杰副研究员牵头完成。项目形成的(10-60)kV X射线空气比释动能国家基准装置为我国低能X射线辐射提供了一把精准的“尺子”,有力推动了我国X射线在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国防安全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计量院能源环境所周泽义研究员负责的“臭氧测量计量基标准研究和建立”项目成功研制了量程(0~1)μmol/mol和量程(1~500)μmol/mol的臭氧计量标准装置,实现了臭氧测量数据的全国统一和国际互认,为我国空气臭氧污染指数日报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营养和功能成分标示的基标准方法及标准物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包括脂肪(酸)、胆固醇、膳食纤维、维生素等食品重要标示成分的量值溯源体系,保障了相关量值的溯源性和国际互认,为我国食品营养及功能成分的有效标示提供了可靠保证。该项目由中国计量院医学生物所王晶研究员牵头完成。
据了解,2014年共有220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3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30项。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精尖”领域,以及解决北京“城市病”、服务民生等领域。(文:陈杭杭 图:王晶提供)
——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王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加上对食品安全、医药、农业、环境、生物安全等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生物测量和计量的需求随之而来。1999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生物计量提上日程,随后国际计量局(BIPM)成立国际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分析工作组(BAWG),并从2002年正式具体开展生物计量工作,及国际计量比对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及带头人王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我国生物计量的研究与探索。
生物计量,关乎国计民生
生物计量技术在医疗、司法、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各个公共安全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食品中多肽、蛋白质、脂肪酸的分析,疾病诊断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分析,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检测,疫苗残留DNA的检测,转基因检测,临床生物指标的检验等。当然,突破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也离不开生物计量技术。
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学领域对计量标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DNA检测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安全、环境、流行病检疫和生物污染监控中,如对可溯源、可比对的DNA和RNA测量的迫切需求,需要更准确的DNA测量以检测GMO符合标准和法规要求。我国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近亿人,数量巨大,使得传染性疾病监测任务日益繁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血清蛋白标志物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标志物。而目前像这样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生物分析仪器的校准检定所用的标准物质严重滞后,明显不能满足获得准确结果的要求。
2002年,国家开始狠抓食品安全,生物计量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2003年,王晶被派往法国代表中国参与到国际计量局生物计量的工作当中,成为国际计量局(BIPM)的国际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分析工作组(BAWG)成员,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参加。10年时间,创新团队从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专门人才开始,起步非常艰难。然而,经过10年的工作,中国生物计量取得了发展和进步,2011年国际计量局把微生物计量发展提到议程,2012年成立了微生物工作组(MBSG);王晶承担了微生物定量组的联合主席,为我国生物计量工作的更好开展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实际上,BIPM/CCQM/ BAWG自2002年正式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生物计量方面的国际比对,以保证各国生物计量结果的可比和互认。这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生物技术测量结果的国际互认与国家生物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从参与生物测量国际比对这项工作开始,创新团队先从核酸和蛋白质方向着手开创了我国的生物计量工作。
2007年,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行政主管下,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以王晶秘书长牵头,开展生物计量的国家规范规程制订。创新团队制定的《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JJF1265-2010)于2010年发布实施,首次给出生物计量的定义:以生物测量理论、测量标准、计量标准与生物测量技术为主体,实现生物物质的测量特性量值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准确一致,保证测量结果最终可溯源到国际SI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或国际公认单位。同年,进行了该规范全国范围的宣贯,为我国发展生物计量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规划生物计量的发展中,创新团队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通过大量调研,在领导支持下,积极推动生物计量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务院2013年3月2日发布)。2008年立项执行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是我国在计量新领域建设方面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创新推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由于生物体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带来分析检测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检验结果的变异性。因此,生物计量研究的路具有开拓性。为了解决学科发展和学科基础问题,创新团队开展了生物计量溯源途径、新技术方法、计量标准的研究。目前开展了生物技术可溯源测量系统、基准/权威方法研究和生物标准物质研制,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和重要领域对生物测量结果溯源、有效、可靠和可比的需求。“我们的机会很好,正好赶上生物计量发展的起步阶段。尽管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作为我国生物计量科学研究的带头人,应敢于承担、勇于挑战,勤于创新。”王晶表示。目前,他们已搭建起生物计量学科研究专门的实验室和基地,设置的生物研究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生物计量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包括生物计量标准研制和生物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生物分析测量量值的准确和可溯源性。他们已经或正在开展的生物计量研究包含核酸、蛋白质、糖类、脂质、生物活性成分、微生物和细胞等多个方面。
与国际接轨,是王晶的重要工作。10年间,她每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总部参加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工作组(BAWG)的会议,就生物领域核酸、蛋白质和细胞等的计量和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012年又开始了微生物计量的研究探讨。同时,带领团队参加BIPM/CCQM/BAWG 组织的16项生物核酸、蛋白质、细胞等相关测量比对,其中团队主导研究比对1项,关键比对1项,参与微生物工作组计量研究比对3项;参与亚太计量组织APMP活动和比对。另外,作为联合主席还代表中国参加2006年泰国和2008年北京举办的亚太法制计量会议;2008年,带队出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加速21世纪生命科学的创新:确定急需的测量标准和技术挑战”会议;2009年成为国际ISO理事会生物技术工作组专家,跟踪国际标准对生物计量的需求和发展动态。
与此同时,创新团队还积极与各国开展合作与交流,先后派驻或走访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韩国计量院(KRISS)、日本计量院(NMIJ)、澳大利亚计量院(NMIA)、巴西计量标准化与工业质量研究院(INMETRO)、泰国计量院(NIMT)、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实验室等计量院和实验室;还与英国LGC、香港政府化验室(GLHK)、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标准物质与测试研究所(IRMM)等进行国际比对主导合作研究。
潜心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
以技术谋发展,是创新团队始终不变的努力方向。10年间,先后主持完成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命科学领域国家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专项课题“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专项课题“食品标签成分及有效成分标准物质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课题“生物化学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准推进工程项目课题“核酸和蛋白质测量技术标准研究”,“十一五”国家重大项目课题任务“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2008年负责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4项国际生物计量前沿水平的生物安全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确定和实现转基因、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测量具备完整的溯源到国际基本单位的量值溯源传递框架途径,绝对定量的方法;建立转基因核酸、蛋白质和微生物核酸、蛋白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值测量权威技术,完成不确定度评价研究,形成33种生物安全检测有关标准物质,解决国内长期以来无法实现转基因植物核酸、蛋白质及微生物核酸、蛋白质准确测量和量值溯源的技术难题,填补空白。2012年团队承担的两个课题《转基因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和《病原微生物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科技部和质检总局的验收,已经形成转基因和病原微生物核酸溯源途径和实现方法,国际比对实现国际等效,形成了国家一级转基因标准物质,解决了转基因产品定量检测缺乏计量支撑,无法溯源,无法实现国际等效问题。以公益服务为目的,成果已服务于我国的转基因检测实验室、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和重点实验室等转基因检测部门,并在国家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生物化学计量标准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团队有针对性地研制了30种生物测量过程中大量使用的蛋白、核酸、脂质、活性成分等标准物质,14项获得国家标准物质证书。课题组同时在司法物证鉴定、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临床检验、检定校准等7大领域建立了参考实验室网络,通过行业实验室之间的联合,共享标准物质资源,提高生物测量的分析能力和水平。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标准推进工程项目课题“核酸和蛋白质测量技术标准研究”实现为药品胰岛素检测质量控制的量值溯源的应用,胰岛素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为中国药典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发挥了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标准物质已用于国内外微生物检测试剂盒的性能验证评价。建立的食品中膳食纤维、糖醇、脂肪酸等国家标准方法和系列标准物质已被广大检测机构使用,用于食品标签中营养成分的检测。
历经辛勤,硕果累累。自2006年以来,王晶及团队先后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5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届标准创新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各1次;分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2次,其中,2012年“转基因产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研究”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研究成果相继被《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科技成果》等媒体刊登报道。
齐头并进,人才培养与科学普及并重
越在生物计量领域深入耕耘,王晶越感到:人才是生物计量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为此,她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努力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服务国家。在2006-2012年间,就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后5名。同时,由她带领的创新团队不断茁壮成长,已经开始肩负起重担。如今,创新团队成员正主持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水环境微生物测量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研究”,科研业务项目课题 “生物标志物检测用计量技术及标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转Bt+CpTI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氮素代谢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食品安全专项课题“奶粉和粮谷制品中常见菌标准物质制备与计量技术研究”和“谷物、油脂类食品中脂肪酸、功能糖、蛋白过敏原标准物质研究”,以及“流式细胞仪校准用标准物质研制”和“尿液分析仪校准用红细胞、白细胞标准物质研制”等多项课题。
除了与国际对接,他们还承担着生物量值的传递任务,积极开展生物分析仪器的校准和生物标准物质的量传服务。生物实验室每年为各省市的计量机构培训人才,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也会不断吸取各省市新计量人员参加。王晶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实现量传服务,还能培养和带动起我国计量行业的一批新人。
随着社会对生物计量工作了解的不断深入,王晶每年都会多次受邀参加不同部门和领域的研讨会与论坛,并做大会报告和专题演讲,为的是能够宣传计量工作的意义,提供服务国家生物计量发展的信息,使科研成果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作为我国生物计量领域的“国家队”,王晶和她的创新团队依然肩负重任。面对未知的挑战,王晶说:“生物计量既然是门新学科,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调研,抓住重点,不断发展;需要我们勤奋学习新知识,大量阅读科技文献,虚心向别人学习,从失败中汲取营养;需要我们积极为年轻队伍创造更多机会,逐步实现传帮带。重点服务于国家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环境保护、检验医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我们将以炽热的情怀、创新的精神,扎实的付出,为我国生物计量事业的发展继续奋斗!”
专家简介
王晶,现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医学与生物计量研究所副所长,生物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博士,研究员;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物质量咨询委员会(CCQM)生物工作组(BAWG)委员,CCQM/MBSG微生物定量工作组联合主席;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北京食品学会理事;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专业委化学计量分专业委委员。长期从事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物计量工作及国家标准研究。负责国家生物计量科学研究,生物计量学科发展和规划,相关国家计量标准、规范、规程制定,在国内搭建了蛋白质、核酸、微生物、生物毒素、糖类、脂质、活性成分和细胞等生物测量技术和计量研究平台。近10年来,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基础性专项、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专项等10多项课题,已形成生物测量计量标准成果40多项,获国家标准物质证书,制订的12项国家标准和计量规范已发布实施。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著作4部:《食品安全性》(1999);《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2002);《食品营养标签和标示成分检测技术》(2007);《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手册》(2008)。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10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